分享
本文

2017年贵港市常住人口数据分析:区域人口增速差异较大 人口红利减弱(图)

[ 人口 经济 2018-07-19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三、贵港常住人口存在的问题

常住人口老、中、青、幼分布差额大

偏远乡村常住人口,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多,青壮年人口少,人口质量低,文化水平低,基础设施不完善。高学历青年、有文化的青年、壮年人口,比较集中企业多,城镇条件好,经济发展快的区域,并且男性高于女性;壮年妇女,相对集中特色农业、第三产业等经济发达的区域。

(二)中青年(18-34岁)户籍人口减少,人口红利减弱。

根据公安户籍人口统计:全市5557092人。0-17岁和60岁以上人口2252231人,年占总人口比重40.52%,18-3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27.63%,同比下滑0.19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有所上升,总抚养比上升,加重了18-60岁之间的劳动力抚养负担、生活压力。社会总的抚养压力增大,造成人口红利减弱

(三)孕产妇存在影响人口质量的严重疾病。

例如:地中海贫血、乙肝、艾滋病等需要关注。

指标 计量单位 2017年 2016年
人口.出生缺陷发生率 1/万 96.09 86.2
孕产妇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率 % 0.04 0.03
孕妇中,重度贫血患病率 % 2.84 1.12

(四)人口压力大,人均指标排位靠后。

全区14个地级市中,贵港市GDP增速排名第三,但全市常住人口众多,增速也快,排全区第四位, 占全区人口总量的 8.98%,给社会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压力,虽然GDP增速较快,但人均指标仍然排在全区后位。2017年,贵港市人均GDP为24857元。人均财政2068元,财政收入占GDP比重8.3%。

2017年贵港市常住人口及人均GDP分布
地区 2016年常住人口(万人) 人均GDP(元) 2017年常住人口(万人) 2017年人均GDP(元) 2017年人均GDP增速%
贵港市 433.20 22230 437.54 24857 8
港北区 61.34 31479 62.04 35575 7.8
港南区 53.78 16791 54.52 18496 6.5
覃塘区 42.94 27121 43.45 32448 9.9
平南县 118.08 20233 119.16 22608 7.8
桂平市 157.06 20616 158.37 22663 7.8

四、贵港人口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缩小城乡区域人口福利差别,均匀人口质量

1、加强人口结构转换,提升全市人口总量整体素质。随着人口生育政策的变化,生育二孩和多孩生育(三孩以上)的人数增加,加大了家庭人口抚养和社会的压力,因此,必须加强人口制度管理,杜绝多胎,更新与人口发展相对应的产业项目新规划,提速与人口发展相匹配的经济建设。平等城乡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卫生、教育、福利、社会环境、法律保护的权利,提高各种人口保障服务水平和人口质量。

2、增加公共健身和文化交流场所,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外地人口、农民工流入贵港市逐渐增多,各种文化差异、生活习惯、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加强全市流动人口的管理,创造健身活动和文化交流场地,提高全市常住人口互动、交流,积极开展文明宣传,注重人口品德修养,营造和谐文明城市气氛,提高人口整体综合素质。

3、提前预防人口出生质量,扩大常住人口参保率。全面扩大孕妇疾病筛查,降低人口出生缺陷;做好胎儿出生缺陷的防御,从源头上保证人口质量,控制人口性别比。打击违法使用高科技鉴定性别;加强卫生预防,逐渐消灭地中海贫血等疾病,保障人口质量。

 4、设计新型养老模式,实现老龄人口全方位服务。随着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升,常住人口的思想观念也在改变,农村老龄常住人口现状,迫切需要养老方式的改革。相应提高常住人口服务。改变农村常住人口老年人的生活方式,通过持续创新来降低成本,让更多农村人口可以享受新型养老方式。例如:增加社会福利院全能服务(配备医生、营养师等)养老院,以构成新的发展动力,保障全市常住人口质量、数量稳定增长。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经济与人口永续发展的百年大计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要求、新目标和新部署。树牢绿色发展理念,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贵港,引领新时代贵港市常住人口向高学历、高科技、新文化、新气象发展。搞好全市人口教育、卫生、防疫、保健等人口质量设施迫在眉睫。

2、和谐全市常住人口和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是贵港市经济建设的重要部分。对重大建设项目、常住人口生产力分布和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做出规划,是为全市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继续加大文化教育力度,改进文化教育环境,加强引进人才,以科学优化人口结构,满足新时代人口增长的需求,调节人口和经济发展比例。

3、全面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做好新型城镇科学基础设施建设,亮化新城镇绿色环境,用新的科学理念,融合人口与城镇、工业化与城镇、农业与城镇、产业与城镇、城镇与城市和谐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序推进农村转型城镇,城镇人口享受城市教育、卫生、医疗等待遇,做好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提升新型城镇城市整体形象,影响本市和外地人口,提升城镇人口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