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学(601117)
公司经营评述
- 2024-06-30
- 2023-12-31
- 2023-09-30
- 2023-06-30
- 2022-12-31
- 2022-06-30
- 2021-12-31
- 2021-06-30
- 2021-03-31
- 2020-12-31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主要业务概述
中国化学科学谋划、认真落实“十四五”发展战略,聚焦主责主业,加快打造工业工程领域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高端化学品和先进材料供应商,建设集研发、投资、建造、运营于一体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工程公司。公司业务领域主要包括建筑工程(化学工程、基础设施、环境治理)、实业和现代服务业业务,工程业绩遍布全国所有省份和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全球最先进的交付技术和工具,为业主提供安全、专业、智能、先进的工程服务,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化生产装置和设施。
(二)主要业务及经营模式
1.建筑工程业务
中国化学为业主提供项目咨询、规划、勘察、基础处理、设计、采购、施工、安装直至开车、运营维护以及投融资等工程建设全过程、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建筑工程业务是公司的核心业务,涵盖化工、煤化工、石油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电力、环保、基础设施、医药等领域。其中在煤化工领域,中国化学掌握最核心和先进的技术,占据国内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在化工、石油化工领域,中国化学拥有行业内先进成熟的技术和丰富的工程建设经验,在国内外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公司致力于研发、投资、设计、采购、建造和运营一体化工程服务,并拥有一支经验丰富并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专业人才队伍,具备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工程项目管理经验,完成多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在国内外荣获诸多奖项。
2024年上半年,公司在建工程项目共3705个,共完成956.87亿元的产值。其中,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项目位于广东省湛江市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海岛石化产业园,是一个综合性化学品生产基地项目,共有8家子公司参与建设;山东烟台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调整的标志性工程,共有10家子公司参与建设;公司在印度尼西亚有几个较大的工程项目,包括:印尼金祥项目、晨曦镍钴湿法项目和印尼盛拓锂能氢氧化锂联产项目,共有7家子公司参与建设;北方华锦项目煤制氢联合装置工程总承包项目由北方华锦联合石化有限公司建设,位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辽东湾新区,共有6家子公司参与建设;中沙古雷乙烯项目位于中国七大石化基地之一的古雷石化基地,是福建省一次性投资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也是中沙产能与投资合作的重点项目,共有6家子公司参与建设;以上项目均平稳有序推进中。
经营模式:公司工程承包的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工程总承包(EPC、EP、PC)、施工总承包、施工承包和专业承包。工程总承包是指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提供工程项目的咨询、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竣工验收)等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服务,同时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实施“T+EPC”模式。施工总承包是指建筑工程发包方将全部施工任务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施工总承包企业。施工承包是指从业主或施工总承包商承接部分单项工程或某专业工程的施工任务。专业承包指发包人将工程中的专业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企业的任务。公司较多采用的是工程总承包(EPC)和施工总承包模式。勘察、设计、监理和咨询类工程服务经营模式是受业主委托,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国际和行业标准规范以及业主要求完成受托任务。
2.实业
中国化学实业发展坚持“创新驱动”,探索“创新技术+特色产业”的一体化开发模式,以技术研发为“核”,聚焦于高性能纤维、高端尼龙新材料、可降解塑料等化工新材料和特种化学品研发,主攻己内酰胺、己二腈、气凝胶、环保可降解塑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技术,拓展高附加值的新材料领域,实现“产业反哺、研发支撑、工程优化、产业提升”的有机结合。
2024年上半年,化工新材料生产、高端装备制造、电站运营、污水处理等在运实业项目实现“安稳长满优”运行,环保达标排放,产品质量合格,无非计划停车。天辰耀隆己内酰胺项目满负荷生产;中化学装备科技集团所属桂林橡院公司、华谊装备公司、沧州冷却公司均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高端装备聚焦“化机+橡机+塑机”协同发展;电站运营项目卡尔蒂姆电站运行平稳,持续创效;污废处理项目生产负荷逐步提升,运营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天辰齐翔、华陆新材等新投运实业项目积累运行数据和生产经验,不断优化运行。天辰齐翔新材料项目丙烯腈生产始终处于满负荷运行;华陆新材积极开拓市场,为适应终端客户需要探索生产多类别多型号产品,完成了表面毡气凝胶电池隔热片等新产品的开发和试生产,产品出口国外。赛鼎科创3万吨/年相变储能材料、内蒙新材3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项目二季度顺利中交,7月底转入试车阶段,计划2024年三季度投入正常生产运行。
经营模式:中国化学大力推行采用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或通过联合研发、并购重组以及购买等方式获得的高精尖科研技术,投资建设生产装置、生产产品并进行销售。公司鼓励二级企业作为实业投资主体开展投融资和项目建设、实业运营。公司提供技术开发与引进、勘察、设计、建造和运营全系列解决方案,或采用BT、BOT和BOOT等模式拓展实业。
3.现代服务业
中国化学围绕公司主营业务开展以金融业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以产融结合为重点,以服务于产业链、支撑主业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具有中国化学特色的金融业务,充分利用财务公司、基金公司等产业金融机构,发挥资本市场和金融工具作用,依托各所属企业资源,增强公司发展金融、咨询等服务能力,为公司发展提供专业金融服务和低成本的资金支持;积极探索、创新和拓展融资渠道,多品种、长短期结合,确保资金需求,降低财务费用,全力保障公司生产经营和国内外项目的融资需求,充分发挥产融结合协同效应,促进公司战略目标实现。所属贸易公司围绕服务主业开展贸易业务,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人才优势、区域优势,分物资品类做好集中采购供应服务,助力公司降本增效。
经营模式:服务主业,以投资驱动市场开发,通过投资带动规划、设计、建造、运营一体化,推动产融结合的项目建设。以少量内部资金引入外部资本,推动重点项目融资。
(三)主营业务情况
1.主营业务分行业情况的说明
化学工程业务是公司传统的核心业务,是公司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2024年1-6月化学工程业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39.18亿元,同比增长4.32%,占主营业务收入的81.81%,比重较上年同期增加3.73个百分点,收入增长主要原因是本年公司承揽任务和项目开发建设力度加大,精心筹划组织施工,导致收入、成本同比增长。
基础设施业务2024年1-6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1.24亿元,同比下降20.23%,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1.2%,比重较上年同期减少2.78个百分点,收入下降主要是公司部分基础设施项目本年完工,造成收入、成本同比下降。
环境治理业务2024年1-6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24亿元,同比下降22.39%,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24%,比重较上年同期减少0.36个百分点,收入下降主要是公司部分环境治理项目本年完工,造成收入、成本同比下降。
实业及新材料业务2024年1-6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42亿元,同比增长6.63%,占主营业务收入的4.92%,比重较上年同期增加0.33个百分点,收入增长主要是由于天辰公司、华陆公司、东华公司等实业项目收入增长所致。
现代服务业业务2024年1-6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47亿元,同比下降52.95%,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83%,比重较上年同期减少0.92个百分点,收入下降主要原因是公司业务调整所致。
2.主营业务分地区情况的说明
2024年1-6月,公司境内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96.95亿元,同比下降3.17%,占主营业务收入的77.13%,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公司部分基础设施项目和环境治理项目本年完工,导致收入、成本下降。
2024年1-6月,公司境外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6.6亿元,同比增长10.04%,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2.87%,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公司精心筹划组织施工,境外项目顺利推进带来收入增长。
(四)行业情况分析
1.2024年上半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世界经济处于周期性调整过程,外部环境较为复杂严峻,但全球经济走势呈现整体向好趋势。总体看,国民经济延续恢复向好态势,中国经济增长仍然处于领先地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力量和重要引擎。
从全球发展形势来看,根据IMF《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24年全球经济将走向“软着陆”,市场需求随着各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有望进一步增长;大国博弈深层演进,俄乌冲突、巴以冲突、中美博弈所带来的市场空白和产业转移机遇将持续释放;全球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已经具备一定国际市场接受度和认可度的“中国标准、中国技术和中国装备”将在海外市场拥有更大的施展空间。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油气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发展意愿强烈国家的化工产业和油气产业发展需求依然旺盛,具备产业持续增长和项目论证实施的合作空间。亚洲、非洲和拉美部分国家基于城镇化进程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以“新能源”开发为主的工业产业项目有望加快上马。国内化工和新能源领域头部企业加速对外投资,市场空间广阔。
2.行业政策分析
(1)化学工程
2024年上半年,化工行业受到全球制造业景气复苏、产业供需格局优化的共振驱动,行业发展总体呈现向好态势,上半年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8.4%。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零碳”/“近零碳”工厂创建提供了工作机制和方法路径。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印发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对加快建设石化化工行业老旧装置及设备更新具有重要意义,带动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和安全水平提升。公司在顺应工业领域设备更新、绿色低碳发展、产业链重构、工艺技术改造升级和生产方式转变等需求发挥技术优势,围绕绿色低碳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煤基清洁能源、传统化工领域新旧动能转型发力,为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综合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一揽子服务,持续巩固化工领域传统优势和“国家队”地位。
(2)基础设施
2024年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4%。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000亿元,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额度分配向项目准备充分、投资效率较高的地区倾斜。同时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加强民生等经济社会薄弱领域补短板,推进防洪排涝抗灾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期表示,将加力提效用好2023年增发1万亿元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府投资,支持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区域协调发展、社会事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安全能力建设等领域,进一步提高投资精准性、有效性。
(3)环境治理
2024年上半年,国家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明确202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2.5%左右、3.9%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3.5%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8.9%左右,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5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亿吨。随着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深入,能源生产消费结构持续优化,顺应绿色低碳发展新趋势,我国新能源产业依靠持续的技术创新、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实现较快增长。中央不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关于进一步做好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危险废物重大工程建设总体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一系列相关政策稳步实施,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盐碱地生态保护、共抓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持续开展,一大批生态环保项目的有效投资落地,为公司拓展环保领域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
(4)实业及新材料
化工新材料作为基础性和支柱性战略产业,《关于进一步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保险补偿政策的意见》《原材料工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2024-2026年)》《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24年版)》《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国家层面关于化工新材料行业出台的相关系列政策,推动我国化工新材料行业高质量发展。新能源汽车、生物、高端装备、新能源、环保节能、轨道交通等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品种众多的功能性化工新材料支撑,也为新材料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工程、新能源、日用品等行业的新材料消费持续增加,化工新材料市场空间预计将进一步扩大。预计2024-2029年,中国化工新材料市场规模的复合增长率约为15%左右,至2029年整体市场消费规模有望达到3.8万亿元。公司聚焦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绿色化工等重点领域,实业发展坚持“创新驱动”,以技术研发为“核”,拓展高附加值的新材料领域,特色化工实业渐成体系。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稳中求进、先立后破,科研氛围日益浓厚,深化改革取得实效,管理水平不断提升,风险防控得到加强,安全环保底线持续守牢,发展态势稳中向好。
(一)新签合同方面
2024年上半年,公司新签合同额2035.6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5.88亿元,增幅10.05%。其中:境内新签合同额1622.32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9.72亿元,降幅2.97%,占新签合同总额的79.69%;境外新签合同额413.3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5.60亿元,增幅132.53%,占新签合同总额的20.31%。
从业务类型看,建筑工程新签合同额1944.34亿元,占比95.51%,为公司主要的业务类型;新签勘察设计监理咨询21.05亿元,占比1.03%;新签实业及新材料销售合同额41.90亿元,占比2.06%;新签现代服务业合同额5.90亿元,占比0.29%。
2024年上半年,公司聚焦主责主业,不断开辟市场新空间,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高端经营持续深化。全面响应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积极参加央地共建活动,充分展现央企责任和担当。上半年,组织和参与高端商务活动74次,与国内外政府、高端客户集中进行商务互动,聚焦互利共赢合作,进一步增进战略互信。
二是经营布局不断优化。积极落实总书记关于煤炭行业发展要“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及与中亚国家加强能源合作和对本业行发展的系列讲话精神,新疆(中亚)区域总部深耕细作新疆、中亚五国及周边市场,营销触角进一步向市场一线延伸。各二级企业积极补强经营布局短板,强化了在东北、西北多个省市及国家煤炭基地的经营力量。
三是化工市场优势地位进一步稳固。新签合同额1502.87亿元,同比增长9.25%。万华化学、中沙古雷、北方华锦等国内重点化工建设工程悉数落地,进一步促进了管理集中和资源优化配置,化工建设“主力军”、“国家队”作用彰显,继续蝉联“全球油气领域承包商”第一名。
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靠前布局新赛道,激活新动能,紧盯行业发展趋势,获取青海盐湖、内蒙古翔福、新疆月星等锂离子电池材料项目以及神木神信、青海南玻日升、内蒙古大全、阿曼等硅基材料项目。
(二)公司2024年上半年完成的工作
1.聚焦科技研发,创新效能持续提升。
把科技创新作为“头等大事”,树立大抓科技创新的鲜明导向,坚持“灯火通明搞科研”,全面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研发氛围浓厚、成效初显。一是顶层设计更加科学。召开首届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大会,明确推动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工作思路和实施路径。聚焦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绿色化工等重点领域,梳理形成中国化学产业链研发图谱;发挥“科学家+工程师”优势,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二是平台体系更加完善。优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业基地的差异化技术合作体系,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煤炭科研总院、日本富山大学等签署合作协议。主动对接地方政府、化工基地和重点企业,共同打造“产销研用”一体化创新平台。三是创新机制更加灵活。大力实施PMO项目法、网格化管理法和“揭榜挂帅”“十条龙”攻关机制,推动政策、人才、资金等要素资源向研发创新加速汇集。科研院启动实施“灯火计划”,东华公司加大对研发人员授权力度,研发效率持续提升。
2.聚焦经营开发,市场龙头昂扬向上。
聚焦主责主业,利用工艺技术、工程技术、管理技术优势,大力实施“T+EPC”商业模式创新,不断开辟市场新空间。一是全面强化战略合作。加强高端对接,与中国石化、国家能源、国家电投、兵器工业等企业签署或正在洽谈战略合作协议,全方位、深层次合作走深走实。对重点客户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加大与中央企业、地方政府、地方国企和大型民企的对接力度,累计开展高端商务活动70余次。二是持续巩固化学工程主业。组建工作专班,抢抓大规模设备更新和化工行业老旧装置更新改造机遇,紧盯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煤化工、新能源、绿色化工加快发展机遇,上半年化学工程主业新签合同额1502.87亿元。三是稳步开展海外业务。积极融入外交大局,推进与巴斯夫等跨国公司深度合作,在中国-亚欧博览会等重大活动亮相发声,全球美誉度不断提升。组织召开海外经营工作会,深入谋划在防控风险的基础上积极稳妥“走出去”,探索“规划、建设、运营”全产业链业务模式,构建“1+2+N”立体化经营体系。
3.聚焦提质增效,生产运营稳步推进。
强化科学管理,深入开展提质增效、价值创造专项行动。一是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完善一体化生产运营调度机制,强化项目穿透式管理,一批国内外重点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项目、山东烟台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等大型项目加速推进;天辰公司总承包的福建能化氯碱搬迁醋酸乙烯项目等顺利中交,成达公司总承包的浙江镇洋乙烯基新材料项目等顺利投产。二是实业项目平稳运行。加强运营项目管理,天辰耀隆己内酰胺项目满负荷生产,天辰齐翔、华陆新材等实业项目积累运行数据和生产经验,装备公司橡胶挤出机组及配套装备项目达产运行。三是降本增效持续强化。全面推进战略采购和框架协议采购,深化“化学云采”平台应用,集中采购率、公开招标率、上网采购率稳步提升,达到国资委对标先进水平。
4.聚焦改革提升,治理管控科学高效。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深入开展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持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经营机制。一是机构改革稳妥有序。按照“三步走、六到位”方案,调整优化总部部门设置,厘清管理职能职责,总部机构设置更加科学、职能更加优化、运行更加高效。进一步明确所属企业定位,划分研发、工程设计、建设、制造、实业、专业公司等6大板块。整合金融管理平台,强化对基金、保理、融资租赁业务统一管控。二是一体管控逐步推进。建立例会制度,通过安全质量环保、经济活动分析、管理提升、经营、党群、数字化转型以及招投标和采购分包等例会,推动上下联动、一体管控。按照“有没有、科学不科学、有没有落实到位”三个标准,对制度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制定《中国化学内控权限清单》。全面谋划“数字化学”建设,大力推动业务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贯通”。积极推进财务管理智慧化转型,财会信息系统全面上线,司库体系完成中期验收。三是公司治理更加完善。严格落实《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见》,配齐建强所属企业董事会,二、三级企业董事会实现应建尽建和外部董事占多数。四是市场化经营机制加快构建。积极倡导“上岗靠竞争、收入比贡献”,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细化指标“精度”,建立涵盖市场开发、生产运营等11个方面155个考核指标的指标库,实施一企一策、一岗一策考核。拓展考核“广度”,对公司及二三级企业总部员工实行360度考核。强化退出“力度”,大力推行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
5.聚焦安全固本,防控底板牢靠稳固。
坚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严控安全环保、依法合规、党风廉政、队伍稳定“四大风险”。一是财务资金风险有效管控。成立投资管理委员会,严格投资授权管理,加强投资项目评审。强化“两金”管控,加大考核权重,签订清收专项责任状,“两金”快速增长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加强大额资金管理,进一步规范资金支付流程,坚决防范资金风险。二是海外风险总体可控。成立海外应急管理领导小组,跟踪收集“一带一路”相关国家风险信息,及时示警、防患未然。排查海外项目风险,周密策划、科学应对,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风险合规防控方案,切实保障海外业务稳健运行。三是安全生产保持平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加强QHSE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举办“安全生产月”活动,全员安全意识进一步提升。坚持“靠近现场、靠近员工、靠近问题”,推行“四化管理”“会前五分钟”“现场两小时”,深入开展“四不两直”检查,安全领导力持续增强。
三、风险因素
1.应收账款风险
由于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部分客户资金支付能力下降,抗风险能力减弱,资金短缺问题突出,存在不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加强源头控制,印发工程项目合同核心条款管理办法,多维度做好前期风险评估,建立健全分级分类的重大风险预警机制,持续监测并及时启动预警。强化精细化管理,督促项目按合同约定及时开展验工计价,制定完工项目债权清收计划,加大工程结算督导。针对重点客户和重点项目实施分类、差异化管理,公司经理层成员亲自挂帅推进。细化“两金”考核,加大奖惩力度,确保“两金”保持在合理水平。
2.国际经营风险
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地缘冲突和全球“大选年”等政治风险增加,部分国家制定针对性的出口管制、技术壁垒、经济制裁规则等限制性措施,企业涉外经营风险增加。
应对措施:公司加大国际化专业人才配置和专业化培训力度,持续开展境外风险排查,做好应急处置预案。深入分析各国别风险,特别是对高风险国别开展专项风险评估,完善高、中风险项目“一项目一策”处置方案,切实做好风险防范化解。健全完善境外合规管理体系,强化涉外法治管理、国别风险分析,深入研究并重视运用相关规则,提高国际经营风险应对能力。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完整的价值链和齐全的工程资质
公司是我国化学工业工程建筑领域内资质最为齐全、功能最为完备、业务链最为完整、行业内具有突出优势的领先企业,是石油和化学工业工程领域的国家队,在油气服务领域稳居全球第一。可提供技术研发、投资融资、规划设计、设备采购、施工承包、开车服务、检维修服务、运营管理等全过程解决方案。在产业链一体化的基础上不断向价值链中高端升级,形成了相关多元化业务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自1995年以来连续入选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公布的全球最大的250家工程承包商,2023年名列第16位。截至本报告期末,拥有石油化工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7项和建筑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1项,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67项,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6项,工程设计行业甲级资质9项,工程勘察综合甲级资质3项,城乡规划甲级资质1项,钢结构、环保、建筑装饰装修等多项专业承包资质。
(二)协同发展的相关多元化业务结构
公司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形成了相关多元化业务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化学工程业务保持国内领先优势,承建大型石油化工、炼化一体化项目经验丰富,LNG业务不断拓展,精细化工实力逐渐增强。基础设施业务成为公司发展有力支撑,打造了一批园区样板工程。环境治理业务卓有成效,主动参与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环境治理,在土壤修复、污水处理、固废/危废处理、烟气治理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实业发展成果丰硕,构建了以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实业发展格局。现代服务业支撑主业动力强劲,金融业务有效支撑主业发展,贸易能力稳步提升。
(三)一流的工程服务水平和良好的商业信誉
公司作为国家基本建设的骨干力量之一,凭借公司强大的技术实力与全面的业务资质,承建了我国绝大多数化工和石油化工生产基地,具有一流的工程服务水平、丰富的工程业绩和良好的商业信誉。在投资大、产量高、涉及产业布局的大型化工、石油化工和煤化工等项目上,已成为业主紧密合作的伙伴,多以全过程承建的方式为业主提供服务,在整个工程建设中保持主导作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开展样板引路,建设精品工程。历年来共荣获鲁班奖46项,国家优质工程奖129项(其中金奖23项)和一大批省部级优质工程奖。
(四)卓越的科技创新水平和丰富的自主研发技术储备
公司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全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是新一代煤(能源)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拥有1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能源研发中心、17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博士后工作站。在北京设立了科学技术研究总院,在上海、天津、武汉、西安、合肥等地设立了智能装备、新材料及催化剂、清洁能源、碳中和、环保等一批专业研究院,日本筑波、北京房山等实验室和天津滨海、山东淄博等中试基地,构建了“1总院+多分院+N平台”研发平台体系。在传统化工、新型煤化工、化工新材料、绿色环保技术、氢能利用等多个领域通过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方式形成了系列工艺技术和工程技术,突破了己二腈、冷氢化法多晶硅、POE弹性体、高端环保催化剂等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截至本报告期末,累计拥有授权专利5379项,专有技术291项;累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428项,省部级及以上工法530项。全面推进“科技研发+技术转让+特色实业”一体化发展,是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工业化转化应用的先锋队和主力军。
(五)专业的人才队伍和高效的管理团队
公司创新活力迸发、高端人才富集,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4人,省级、石油和化工行业勘察设计大师35人,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271名,拥有一大批优秀管理和技术人才队伍,集中了我国石油化工、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和化学工业以及其他工程建设领域的主要力量。实施“一十百千”人才工程,构建“科研领军人才引领、专业技术骨干支撑、青年后备人才补充”的“雁阵”人才格局,拥有首席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高技能人才等“一十百千”人才500余人、“科学家+工程师”科研队伍1200人。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500余名经理层成员纳入任期制契约化管理,连续荣获中央企业“考核分配工作先进单位”,实施“四个15%”“两个5年”等科技创新激励政策,因企施策进行岗位分红、项目跟投等中长期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形成了独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六)全球化的发展布局和属地化管理能力
公司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者和排头兵,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最早“走出去”的中央企业,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承建了大量国际工程项目,积累了丰富的海外工程经验。业务遍布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40多个海外机构,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超大项目组织实施能力。在境外实施了诸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大工程,带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和中国装备“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完成合同额超过1000亿美元,积累了宝贵的市场开发和项目执行经验,同业主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扎实推动本土化、属地化经营、基础设施建设,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排头兵。
(七)享誉全球的品牌影响力和担当有为的社会责任感
“中国化学”品牌影响力享誉全球,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福祉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入选“中国品牌500强”,树立了“中国天辰”、“中国五环”等多个优秀子企业子品牌。在开展海外项目和合作的同时,积极践行央企海外责任,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共筑安全生产防线,热心开展社会公益,与当地社区和民众共享发展成果,助力实现国际友谊“心联通”,擦亮“中国化学”名片。秉承“让世界更炫彩、让生活更美好”的发展理念,高标准履行央企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助力乡村振兴。接续推进定点帮扶县乡村振兴,坚持回馈社会,热心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快速支援抢险救灾,扎实做好对口援疆援藏工作,充分发挥中央企业顶梁柱、国家队的作用,携手共建幸福家园。积极践行ESG理念,入选中国ESG上市公司先锋100榜单、中央企业社会价值先锋50指数。
收起▲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中国化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部署,认真落实国资委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
(一)经营业绩方面
2023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791.96亿元,同比增长13.10%,其中实现营业收入1783.58亿元,同比增长13.09%;实现利润总额69.05亿元,同比增长2.98%;实现净利润59.71亿元,同比增长3.3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54.26亿元,同比增长0.20%。
报告期内,公司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态势,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主要原因为:一是加大经营力度,订单量大幅增长促进业绩提升;二是积极开展精细化管理,生产运营高效推进;三是积极开展提质增效行动,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二)新签合同方面
2023年,公司新签合同额3267.5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98.28亿元,增幅10.05%。其中:境内新签合同额2261.45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28.82亿元,降幅12.69%,占新签合同总额的69.21%;境外新签合同额1006.0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27.10亿元,增幅165.48%,占新签合同总额的30.79%。
从业务类型看,建筑工程新签合同额3106.71亿元,占比95.08%,为公司主要的业务类型;新签勘察设计监理咨询合同额45.28亿元,占比1.39%;新签实业及新材料销售合同额65.10亿元,占比1.99%;新签现代服务业合同额35.12亿元,占比1.07%。
2023年,公司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和“两商”战略,主动面对挑战,充分发挥经营龙头作用,凝心聚力、激发“狼性”文化、强化担当,新签合同额再创历史新高。
1.高端经营持续深化
全面响应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积极参加央地共建活动,充分展现央企责任和担当,组织和参与高端商务活动107次,召开产业链融合发展推进会,与国内外政府、高端客户集中进行商务互动,聚焦互利共赢合作,进一步增进战略互信。
2.经营布局更加完善
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煤炭行业发展要“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及与中亚国家加强能源合作和对本行业发展的系列讲话精神,新设立新疆(中亚)区域总部,赋予其市场开发、经营和管理职责,要求深耕细作新疆、中亚五国及周边市场,营销触角进一步向市场一线延伸,扎根区域市场、主导高端经营、整合优势资源的作用愈加明显。各二级企业积极补强经营布局短板,强化了在东北、西北多个省市及国家煤炭基地的经营力量。
3.业务结构更趋优化
化工市场优势地位进一步稳固,新签合同额2611.31亿元,同比增长23.45%。万华化学、上海华谊、北方华锦等重点化工建设工程悉数落地,进一步促进了管理集中和资源优化配置,化工建设“主力军”、“国家队”作用彰显,继续蝉联“全球油气领域承包商”第一名。海外市场取得重大突破,新签合同额1006.06亿元,同比增长165.48%。新兴产业加快布局,靠前布局新赛道,激活新动能,紧盯行业发展趋势,新签合同额近900亿元,同比增长28%。设计全国首例“采用滩涂光伏离网发电配储能、海水淡化制氢项目”,签约中色正元年产6万吨锂电正极材料前驱体项目,都具有代表性。多元化业务持续优化,签约荆门市革集河流域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郴州市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高质量开发与化工专业关联度高的化工园区、城市更新、园区配套设施等领域。
(三)2023年完成的重点工作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新高,各项增幅均位居央企前列,位列全球油气领域承包商首位。
1.聚焦价值创造抓落实,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积极开展价值创造行动,以企业“稳”和“进”助力国家经济恢复向好,经营业绩再攀新高。
海外打造“新增长极”。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为契机,实施管办分离,推动海外“考核指标+政策支持+资源倾斜+激励兑现”市场化改革,海外市场捷报频传,超额完成“倍增计划”,一批重大项目相继签约。生产运营高效推进。强化组织策划,深入开展“奋战四季度、欢庆七十载”大会战,波罗的海化工综合体项目、巴斯夫湛江一体化项目、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有力推进。运行效率持续改善。聚焦“一利五率”,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2.聚焦转型升级抓落实,业务布局更加优化
实施“两商”战略,坚持战新产业和传统产业两端发力。传统主业做强做优。充分发挥工程转化核心竞争力,积极参与茂南石化工业园、六枝锂电产业园等智慧化工园区建设。资质体系不断提升,四公司、十六公司获得石油化工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实业发展迈出新步伐。坚持实业兴企,优化运营监管机制,加快打造差异化核心业务。乙二醇、相变材料项目顺利中交,环保催化剂等项目开工建设,己二腈项目进行技改调试,天辰耀隆、气凝胶等项目平稳运行。战新产业加快布局。围绕“9+6”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制定工作方案,布局7大战新产业,举办产业链融合发展推进会、先进化工材料产业链共链行动大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30余项。“双碳”领域培育新动能。召开专题研讨会,加快推进“双碳”技术研发应用,二氧化碳制绿色甲醇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中盐吉兰电石炉升级改造、美锦六枝煤焦氢等传统领域能效示范项目顺利推进。
3.聚焦完善机制抓落实,治理效能持续增强
认真落实“两个一以贯之”要求,以董事会建设为抓手,不断优化运行机制。公司董事会规范运行,董事会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作用充分发挥。子企业董事会建设全面深化。完善多元化外部董事人才库,动态开展所属企业董事会行权履职评估,加大授权放权力度,授予承担战新产业任务的企业更大投资决策权。公司影响力稳步提升。扎实开展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专项行动,高质量开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获国资委通报表扬。强化投资者关系管理,荣获第十四届天马奖“最佳投资者关系”“最佳新媒体”、第十七届中国上市公司价值评选“主板上市公司价值100强”、第十三届中国证券金紫荆评选“最具品牌影响力上市公司”等奖项。
4.聚焦改革提升抓落实,动力活力持续增强
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启动实施。制定实施方案,配套出台引进高层次人才、三级公司生产经营一体化、细化量化科学化考核、科技创新、董事会建设等5个工作方案,年度重点事项全部完成。
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行动蹄疾步稳。制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实施方案》,年度重点任务完成率100%。持续开展“对标先进争创一流”活动,天辰公司入选国资委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不断深化。坚持“一部门一策”“一人一策”,完成公司总部和二三级总部360度考核全覆盖。专项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大力实施“科改”和“双百”行动,天辰公司获评“标杆”,华陆公司、土木公司获评“优秀”,“两非”企业剥离全部完成,深入开展亏损企业治理。
5.聚焦创新驱动抓落实,科技研发成果丰硕
深化对科技创新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担当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开放式创新平台不断完善。
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建设中国现代化工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积极参与创新联合体建设,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建高性能单原子材料实验室,参与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储能技术创新平台。创新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实施细则》等制度。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积极参与标准制定,牵头编制化工园区《竞争力评价导则》《智慧化评价导则》,发布国标6项、团标11项。焦炉煤气补碳制乙二醇工艺、多晶硅生产技术荣获第24届中国专利奖银奖。5项技术入选工信部、水利部等部委推广应用目录和优秀场景。高纯晶硅制备核心技术荣获石化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6.聚焦夯实基础抓落实,精细化管理纵深穿透
持续开展精细化管理再提升行动,穿透式精准管控逐步加强。财务资产管理高效运转。财会信息系统全面上线,司库体系如期建成。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走深走实。积极开展督导检查和现场观摩,举办骨干项目经理培训班,有力提升项目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深化推进采购管理,集中采购率99.3%,公开采购率97.8%、电子采购率99.1%,达到国资委对标评估先进水平。
数字化转型提标升级。“数字化学132+N”工程初步建成,数字化转型实现从夯实基础、单点突破向深化应用、协同联动转变。加大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力度,申报海外高端人才11名,1名青年人才入选CC计划。推进产教融合,与4所大学共同招收工程硕博士31名。
7.聚焦风险防控抓落实,安全发展基础更牢
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安全管理基础夯实筑牢。深入开展“安全管理强化年行动”“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常态化开展“四不两直”检查。“两金”风险得到有效控制。落实“总对总”清收机制,“两金”整体规模可控。各类专项整治精准发力。深入开展挂靠经营、假冒国企、违规获取工程项目、PPP项目清理、虚假贸易以及境外佣金、境外腐败、境外恶性竞争、境外违反财经纪律侵吞公款和金融板块风险等专项整治,不断夯实发展基础。法律合规体系不断完善。建立涉外法治、案件处置两个专家库,强化纠纷案件管理。
海外风险防控有力有效。持续强化境外传统和非传统安全管理,制定应急预案。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当前,世界经济处于周期性调整过程,产业链供应链重塑导致运营成本上升,叠加通胀高企和美元持续加息等多重因素,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我国经济仍处在结构性和周期性矛盾的调整期,但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不断累积,促进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因素仍然较多。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2023年国民经济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建筑业总产值31.59万亿元,同比增长5.8%;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3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0%(按可比口径计算)。
其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9%。
1.化学工程
2023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积极应对诸多超预期复杂因素冲击,虽受大宗商品和主要产品价格下跌的影响,石化行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但行业总体实现平稳运行,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保供稳价作出了新贡献,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9.6%。2023年,公司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本行业的重要指示批示。一是有序推进炼化项目“降油增化”,加快煤制化学品向化工新材料延伸,逐步优化产能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立足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特点,依托多年在化工市场的优势地位,紧盯优质客户重大投资,提供全过程服务,主动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争取市场主动权。二是积极发挥“四个导则”标准优势,在化工园区规划评估、设计建设上赢得先机,在化工园区提质增效、升级改造上占领市场,在解决化工围城围江、化工退城入园等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三是积极响应“双碳”政策,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求,2023年7月发布了《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强化煤炭主体能源地位,按照严控增量、强化指导、优化升级、安全绿色的总体要求,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不含煤制油、煤制气等煤制燃料)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2023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印发了《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年版)》,对推动石化化工行业在更大范围内实施节能降碳改造进行了系统部署。公司在顺应绿色低碳发展、产业链重构、工艺技术改造升级和生产方式转变等需求发挥技术优势,围绕绿色低碳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煤基清洁能源、传统化工领域新旧动能转型发力,积极为石化化工等高耗能行业节能降碳升级改造量身打造综合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一揽子服务,中国化学将先进的化学技术转变为节能减排的创新产品和工艺,持续巩固了化工领域传统优势和“国家队”地位。
2.基础设施
2023年第四季度,随着1.25万亿特殊再融资债券和万亿国债的发行,将为地方基建注入强大动力,提供资金支持。此外,2023年提前下达的地方专项债限额提升至60%,将为地方项目提供资金保障。预计2024年地方基建项目将加速落地,成为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为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制定促进民间投资政策,推动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因城施策优化房地产调控,推动降低房贷成本,积极推进保交楼工作。同时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加强民生等经济社会薄弱领域补短板,推进防洪排涝抗灾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202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000亿元,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额度分配向项目准备充分、投资效率较高的地区倾斜。培育发展县域经济,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使县城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注重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加快完善地下管网,推动解决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停车等难题,加强无障碍、适老化设施建设,打造宜居、智慧、韧性城市。加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发展新型储能,促进绿电使用和国际互认,发挥煤炭、煤电兜底作用,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
对于2024年投资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期表示,将加力提效用好2023年增发1万亿元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府投资,支持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区域协调发展、社会事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安全能力建设等领域,进一步提高投资精准性有效性。
3.环境治理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信息,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明显,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2023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继续下降,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0.5%;碳排放权交易规模逐渐扩大,配额成交量2.12亿吨,成交额144.4亿元;清洁能源发电量逐年上升,水核风光电等清洁能源发电量比上年增长7.8%。2023年,中央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注重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和区域联防联控,推进重要河湖、近岸海域污染防治。
加大土壤污染风险防控和修复力度,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危险废物重大工程建设总体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一系列相关政策稳步实施,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盐碱地生态保护、共抓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持续开展,一大批生态环保项目的有效投资和落地,为公司拓展环保领域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公司结合自身专业特色优势,围绕主业优化发展化工污水、危废、固废处理、水环境治理、矿山修复、土壤治理等领域市场,快速推进环保领域市场开拓,签约了荆门市革集河流域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郴州市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湖北国化储源磷石膏资源集中库等一大批环保类项目,为公司在环保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中国化学科学谋划、认真落实“十四五”发展战略,聚焦主责主业,加快打造工业工程领域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高端化学品和先进材料供应商,建设集研发、投资、建造、运营于一体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工程公司。公司业务领域主要包括建筑工程(化学工程、基础设施、环境治理)、实业和现代服务业业务,工程业绩遍布全国所有省份和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全球最先进的交付技术和工具,为业主提供安全、专业、智能、先进的工程服务,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化生产装置和设施。
(一)建筑工程业务
中国化学为业主提供项目咨询、规划、勘察、基础处理、设计、采购、施工、安装直至开车、运营维护以及投融资等工程建设全过程、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建筑工程业务是公司的核心业务,涵盖化工、煤化工、石油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电力、环保、基础设施、医药等领域。其中在煤化工领域,中国化学掌握最核心和先进的技术,占据国内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在化工、石油化工领域,中国化学拥有行业内先进成熟的技术和丰富的工程建设经验,在国内外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公司致力于研发、投资、设计、采购、建造和运营一体化工程服务,并拥有一支经验丰富并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专业人才队伍,具备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工程项目管理经验,完成多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在国内外荣获诸多奖项。
2023年,公司在建项目共3477个,共完成1681.05亿元的产值。其中,俄罗斯波罗的海化工综合体项目是全球最大的乙烯一体化项目,同时也是目前全球石化领域单个合同额最大的项目;俄罗斯NFP 5400MTPD甲醇项目是全球单系列装置最大的甲醇项目之一,也是俄罗斯远东经济特区最重要的能源深加工项目之一;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项目位于广东省湛江市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海岛石化产业园,是一个综合性化学品生产基地项目,共有9家子公司参与建设;山东烟台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调整的标志性工程,共有10家子公司参与建设;以上项目均平稳有序推进中。
经营模式:公司工程承包的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工程总承包(EPC、EP、PC)、施工总承包、施工承包和专业承包。工程总承包是指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提供工程项目的咨询、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竣工验收)等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服务。施工总承包是指建筑工程发包方将全部施工任务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施工总承包企业。施工承包是指从业主或施工总承包商承接部分单项工程或某专业工程的施工任务。专业承包指发包人将工程中的专业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企业的任务。公司较多采用的是工程总承包(EPC)和施工总承包模式。勘察、设计、监理和咨询类工程服务经营模式是受业主委托,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国际和行业标准规范以及业主要求完成受托任务。
(二)实业
中国化学实业发展坚持“创新驱动”,探索“创新技术+特色产业”的一体化开发模式,以技术研发为“核”,聚焦于高性能纤维、高端尼龙新材料、可降解塑料等化工新材料和特种化学品研发,主攻己内酰胺、己二腈、气凝胶、环保可降解塑料等技术,拓展高附加值的新材料领域,实现“产业反哺、研发支撑、工程优化、产业提升”的有机结合。
2023年化工新材料生产、智能装备制造、电站运营、污水处理等在运实业项目实现“安稳长满优”运行,环保达标排放,产品质量合格,无非计划停车。天辰耀隆己内酰胺项目满负荷生产;中化学装备科技集团所属桂林橡院公司、华谊装备公司、沧州冷却公司在2023年均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高端装备聚焦“化机+橡机+塑机”协同发展;电站运营项目全年生产稳定,创效显著,印尼巨港电站依法合规顺利完成向当地股东SSP公司的移交,卡尔蒂姆电站运行平稳,持续创效;污废处理项目生产负荷逐步提升,运营成本得到有效降低,业务逐步做强做大,成为实业板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发力点。
2023年天辰齐翔、华陆新材、东华天业等新投运实业项目积累运行数据和生产经验,不断优化运行,逐步提升生产运行负荷。2023年12月19日,中国化学天辰泉州60万吨/年环氧丙烷项目双氧水浓缩装置一次性开车成功,并产出合格的50%浓度双氧水产品。2023年,赛鼎科创3万吨/年相变储能材料等项目顺利实现机械中交,预计2024年第二季度投产运行。
经营模式:中国化学大力推行采用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或通过联合研发、并购重组以及购买等方式获得的高精尖科研技术,投资建设生产装置、生产产品并进行销售。公司自行融资并投资,同时鼓励二级企业作为实业投资主体开展投融资和项目建设、实业运营,提供技术开发与引进、勘察、设计、建造和运营全系列解决方案,或采用BT、BOT和BOOT等模式拓展实业。
(三)现代服务业
中国化学围绕公司主营业务开展以金融业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以产融结合为重点,以“发展壮大产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展资本运作,努力开拓金融市场”为主线,以服务于产业链、支撑主业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具有中国化学特色的金融业务,充分利用财务公司、基金公司等产业金融机构,发挥资本市场和金融工具作用,依托各所属企业资源,增强公司发展金融、咨询等服务能力,为公司发展提供专业金融服务和低成本的资金支持;积极探索、创新和拓展融资渠道,多品种、长短期结合,确保资金需求,降低财务费用,全力保障公司生产经营和国内外项目的融资需求,充分发挥产融结合协同效应,促进公司战略目标实现。所属贸易公司围绕服务主业开展贸易业务,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人才优势、区域优势,分物资品类做好集中采购供应服务,助力公司降本增效。
经营模式:服务主业,以投资驱动市场开发,通过投资带动规划、设计、建造、运营一体化,推动产融结合的项目建设。以少量内部资金引入外部资本,推动重点项目融资。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完整的价值链和齐全的工程资质
公司是我国化学工业工程建筑领域内资质最为齐全、功能最为完备、业务链最为完整、行业内具有突出优势的领先企业,是石油和化学工业工程领域的国家队,在油气服务领域稳居全球第一。可提供技术研发、投资融资、规划设计、设备采购、施工承包、开车服务、检维修服务、运营管理等全过程解决方案。在产业链一体化的基础上不断向价值链中高端升级,形成了相关多元化业务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自1995年以来连续入选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公布的全球最大的250家工程承包商,2023年名列第16位。截至本报告期末,拥有石油化工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7项和建筑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1项,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67项,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6项,工程设计行业甲级资质9项,工程勘察综合甲级资质3项,城乡规划甲级资质1项,钢结构、环保、建筑装饰装修等多项专业承包资质。
(二)协同发展的相关多元化业务结构
公司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形成了相关多元化业务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化学工程业务保持国内领先优势,承建大型石油化工、炼化一体化项目经验丰富,LNG业务不断拓展,精细化工实力逐渐增强。基础设施业务成为公司发展有力支撑,打造了一批园区样板工程。
环境治理业务卓有成效,主动参与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环境治理,在土壤修复、污水处理、固废/危废处理、烟气治理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实业发展成果丰硕,构建了以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实业发展格局。现代服务业支撑主业动力强劲,金融业务有效支撑主业发展,贸易能力稳步提升。
(三)一流的工程服务水平和良好的商业信誉
公司作为国家基本建设的骨干力量之一,凭借公司强大的技术实力与全面的业务资质,承建了我国绝大多数化工和石油化工生产基地,具有一流的工程服务水平、丰富的工程业绩和良好的商业信誉。在投资大、产量高、涉及产业布局的大型化工、石油化工和煤化工等项目上,已成为业主紧密合作的伙伴,多以全过程承建的方式为业主提供服务,在整个工程建设中保持主导作用。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开展样板引路,建设精品工程。历年来共荣获鲁班奖46项,国家优质工程奖129项(其中金奖23项)和一大批省部级优质工程奖。
(四)卓越的科技创新水平和丰富的自主研发技术储备
公司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全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是新一代煤(能源)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拥有1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能源研发中心、17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博士后工作站。在北京设立了科学技术研究总院,在上海、天津、武汉、西安、合肥等地设立了智能装备、新材料及催化剂、清洁能源、碳中和、环保等一批专业研究院,日本筑波、北京房山等实验室和天津滨海、山东淄博等中试基地,构建了“1总院+多分院+N平台”研发平台体系。在传统化工、新型煤化工、化工新材料、绿色环保技术、氢能利用等多个领域通过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方式形成了系列工艺技术和工程技术,突破了己二腈、冷氢化法多晶硅、POE弹性体、高端环保催化剂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截至本报告期末,累计拥有授权专利4988项,专有技术277项;累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427项,省部级及以上工法523项。全面推进“科技研发+技术转让+特色实业”一体化发展,是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工业化转化应用的先锋队和主力军。
(五)专业的人才队伍和高效的管理团队
公司创新活力迸发、高端人才富集,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5人,省级、石油和化工行业勘察设计大师35人,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近300名,拥有一大批优秀管理和技术人才队伍,集中了我国石油化工、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和化学工业以及其他工程建设领域的主要力量。实施“一十百千”人才工程,构建“科研领军人才引领、专业技术骨干支撑、青年后备人才补充”的“雁阵”人才格局,拥有首席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高技能人才等“一十百千”人才500余人、“科学家+工程师”科研队伍1200余人。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500余名经理层成员纳入任期制契约化管理,连续荣获中央企业“考核分配工作先进单位”,实施“四个15%”“两个5年”等科技创新激励政策,因企施策进行科技型企业岗位分红、项目跟投等中长期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形成了独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六)全球化的发展布局和属地化管理能力
公司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者和排头兵,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最早“走出去”的中央企业,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承建了大量国际工程项目,积累了丰富的海外工程经验。业务遍布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40多个海外机构,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超大项目组织实施能力。在境外实施了诸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大工程,带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和中国装备“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完成合同额超过1000亿美元,积累了宝贵的市场开发和项目执行经验,同业主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扎实推动本土化、属地化经营、基础设施建设,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排头兵。
(七)卓越的精细化管理能力
公司对标一流推进精细化管理,以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为切入点,推进全面精细化管理,向各系统各领域推进,建立上下贯通的全面精细化管理体系。全面实施“法人管项目”,提升项目管理效能,加强集中采购、工程分包、成本管理、“两金”压降、工程款回收等重点领域管理,推动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19化”和“19集中”,建立起系统的管理体系、统一的管理制度、规范的管理标准和有效的管控机制。深化生产经营管理组织模式变革,推动三级公司生产经营一体化。建立“五位一体”大经营格局,打造“核心作业层”队伍,实现“综合公司做强做大,专业公司做专做精”。
(八)享誉全球的品牌影响力
“中国化学”品牌影响力享誉全球,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福祉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入选“中国品牌500强”,树立了“中国天辰”、“中国五环”等多个优秀子企业子品牌。在开展海外项目和合作的同时,积极践行央企海外责任,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共筑安全生产防线,热心开展社会公益,与当地社区和民众共享发展成果,助力实现国际友谊“心联通”,擦亮“中国化学”名片。
(九)担当有为的社会责任感
秉承“让世界更炫彩、让生活更美好”的发展理念,高标准履行央企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助力乡村振兴。接续推进定点帮扶县乡村振兴,获得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中央单位考核评价最高等次“好”。坚持回馈社会,热心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快速支援抢险救灾,扎实做好对口援疆援藏工作,充分发挥中央企业顶梁柱、国家队的作用,携手共建幸福家园。积极践行ESG理念,入选中国ESG上市公司先锋100榜单、中央企业社会价值先锋50指数。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83.58亿元,同比增长13.09%;实现利润总额69.05亿元,同比增长2.98%;实现净利润59.71亿元,同比增长3.34%。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为2.9%,市场需求有望进一步增长。大国博弈带来的市场空白和产业转移机遇持续释放,全球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中国标准、中国技术和中国装备”将在海外市场拥有更大的施展空间。国内方面,我国推动经济回升向好还存在困难和挑战,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但总体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1.化学工程
受经济增速放缓、增长动能转换、能源转型加快、能效水平提升、“双碳”目标等综合影响,未来我国石油消费增速将进一步放缓,预计“十四五”我国石油表观消费量年均增速将降为2%左右。基础化工领域的主导地位将进一步强化,化肥、农药、氯碱等传统生产能力新旧动能转型升级加快,“减油增化”趋势日趋明显,炼油炼化一体化集约化将进一步提升。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耗在“双碳”政策下将逐渐降低占比,加快向煤基资源型清洁化工转型升级。“十四五”期间,我国化工园区将由规范化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跃升,围绕化工园区产业提升创新、绿色化建设、智慧化建设、标准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将组织实施“五项重点工程”,重点培育一批具有一流竞争力的产业基地和特色园区,五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初具轮廓,打造65家重点石化基地和专业化工园区。
2.基础设施
当前基础设施建设仍在国内经济发展中起到挑大梁的作用,稳增长仍需基建托底发力。“十四五”风光发电投资达到近4万亿元,其中相关建安工程市场规模将达8687亿元,年均1738亿元。2024年建筑行业展望中,看好传统基建投资回暖及新型基建加速两大方向,基建大概率是托底经济的重要手段。预计2024年基建投资增速在6%-8%左右,相比2023年有所提升。2023年四季度中央财政决定增发1万亿国债,主要投向“防灾救灾”等基建领域,并将国务院提前下达部分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授权延长至2027年底,显示出中央对于2024年基建投资的支持力度,这次增发的万亿国债主要用于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弥补防灾减灾救灾短板,将有力拉动基建投资。同时“三大工程”(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将为2024年固定资产投资提供新的增量。
3.环境治理
当前,我国环保行业大格局已基本形成,在新的格局下,环保行业已从政策播种时代进入到全面的政策深耕时代,涉及水、土、气、固废处理全方位的政策法规日趋完善。“十四五”时期,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2024年1月,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明确现阶段最重要的事情是聚焦“十四五”时期和到2027年目标任务,拓展和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成果,持续稳定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开好局、起好步、打好基础,第一项重点任务就是“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包括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黄河流域等区域。2024年生态环境部要求各地要高标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打造一批“无废城市”建设标杆,广东、上海、江苏等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政府工作报告针对2024年“无废城市”建设作出了工作安排。
4.实业与新材料
新材料作为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和“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是整个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基础。国内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对化工新材料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前景。从“十四五”行业发展的环境来看,无论是国内建立自主自强产业体系、国际关系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还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实施,都对化工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预计我国高端化学品进口替代步伐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将取得重大进展,化工新材料整体自给率超过75%;产能布局更趋合理,园区化、集约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形成10个左右年产值超百亿的化工新材料园区。在化工新材料领域,公司将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重大共性技术和材料的高性能化,以及已建成装置的连续稳定生产,关注技术创新重点突破的产品等。
2024年,中国化学将围绕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积极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注重发挥自身业务综合优势,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等作用,更加注重提升增加值、提升功能价值、提升品牌价值,加快打造“两商”、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以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工程公司为愿景目标,围绕“三年五年规划、十年三十年愿景目标”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十四五”规划,实施“1356”战略举措。
1.发展战略
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聚焦主业实业,着力发展建筑工程、环境治理和相关工程及工艺技术研发、勘察、设计及服务,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走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通过不断优化经营布局、强推转型升级、狠抓精细化管理、推进技术创新、全面加强党建,将中国化学建设成为研发、投资、建造、运营一体化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工程公司。
2.战略定位
准确把握我国历史方位和中央企业时代定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当好畅通国内大循环的主力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排头兵,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切实发挥央企作用。坚持专业化、相关多元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依托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打造工业工程领域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打造高端化学品和先进材料供应商,成为石油和化工工程建设领域的领军者,成为科技创新和工程技术转化的先行者,成为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先锋者,建设成为研发、投资、建造、运营一体化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工程公司。
3.发展目标
到“十四五”末,公司规模实力显著增强,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行业主力军地位进一步夯实。产业带动作用更加明显,企业发展活力、运营管理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升,企业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建设研发、投资、建造、运营一体化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工程公司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经营计划
公司2024年计划完成新签合同额3300亿元,计划完成营业总收入1950亿元,计划完成利润总额74亿元。公司将根据市场变化和计划执行情况适时调整经营计划。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应收账款风险
由于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部分客户资金支付能力下降,抗风险能力减弱,资金短缺问题突出,存在不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加强源头控制,多维度做好前期风险评估,建立健全分级分类的重大风险预警机制,持续监测并及时启动预警。强化精细化管理,督促项目按合同约定及时开展验工计价,制定完工项目债权清收计划,加大工程结算督导。针对重点客户和重点项目实施分类、差异化管理,公司领导班子成员亲自挂帅推进。细化“两金”考核,加大奖惩力度,确保“两金”保持在合理水平。
2.国际经营风险
海外业务安全环境日趋复杂,全球政治局势复杂多变,地缘政治冲突“黑天鹅”事件增多,部分国家政治内斗、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更趋走强,部分国家制定针对性的贸易限制、技术壁垒、经济制裁规则等,遏制打压中国企业,涉外经营风险增加。
应对措施:公司加大国际化专业人才配置和专业化培训力度,持续开展境外风险排查,做好应急处置预案。持续完善境外经营管理体系,坚决防控境外风险,坚持“危地不去、乱地不往”,健全完善境外合规管理体系,强化涉外法治管理、国别风险分析,深入研究并重视运用相关规则,分类分区制定安全可行策略,提高国际经营风险应对能力。
收起▲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主要业务概述
中国化学是一家集研发、投资、勘察、设计、采购、建造和运营一体化的知识密集型工程建设企业,是目前行业内资质最齐全、功能最完备、业务链最完整、知识技术相对密集的工程公司,业务领域主要包括建筑工程(化学工程、基础设施、环境治理)、实业和现代服务业业务,工程业绩遍布全国所有省份和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全球最先进的交付技术和工具,为业主提供安全、专业、智能、先进的工程服务,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化生产装置和设施。“十四五”期间,公司将加快打造工业工程领域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高端化学品和先进材料供应商,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工程公司。
(二)主要业务及经营模式
1.建筑工程业务
建筑工程业务是公司的核心业务,涵盖化工、煤化工、石油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电力、环保、基础设施、医药等领域。公司为业主提供项目咨询、规划、勘察、基础处理、设计、采购、施工、安装直至开车、运营维护以及投融资等工程建设全过程、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其中在煤化工领域,中国化学掌握最核心和先进的技术,占据国内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在化工、石油化工领域,中国化学拥有行业内先进成熟的技术和装置,在国内外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公司致力于研发、投资、设计、采购、建造和运营一体化工程服务,拥有一支经验丰富并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专业人才队伍,具备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工程项目管理经验,完成多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在国内外荣获诸多奖项。
经营模式:公司工程承包的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工程总承包(EPC、EP、PC)、施工总承包、施工承包和专业承包。工程总承包是指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提供工程项目的咨询、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竣工验收)等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服务。施工总承包是指建筑工程发包方将全部施工任务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施工总承包单位。施工承包是指从业主或施工总承包商承接部分单项工程或某专业工程的施工任务。专业承包指发包人将工程中的专业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企业的任务。公司较多采用的是工程总承包(EPC)和施工总承包模式。勘察、设计、监理和咨询类工程服务经营模式是受业主委托,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国际和行业标准规范以及业主要求完成受托任务。公司创新经营模式,坚持“风险可控,收益可期”的原则不断探索提供“投资+EPC+融资+运营”的综合解决方案。
2.实业
公司实业发展坚持“创新驱动”,探索“技术+产业”的一体化开发模式,以技术研发为“核心”,聚焦于高性能纤维、特种合成橡胶、工程塑料等化工新材料和特种化学品研发,主攻己内酰胺、己二腈、气凝胶、环保可降解塑料等“卡脖子”技术,拓展新材料行业高附加值产品领域,实现“产业反哺、研发支撑、工程优化、产业提升”的有机结合。
2023年上半年,公司化工新材料生产、智能装备制造、电站运营、污水处理等在运实业项目实现“安稳长满优”运行,取得了安全生产事故为零,环保达标排放,产品质量合格,无非计划停车的良好运营业绩。
2023年上半年,天辰耀隆己内酰胺项目满负荷生产,上半年生产己内酰胺16.87万吨;天辰齐翔丙烯腈装置满负荷运行,己二腈技术升级改造顺利推进;东华天业完成“两步法”质量升级技术改造,6月中旬投料试车,6月17日顺利生产出合格PBAT产品;天辰泉州60万吨/年环氧丙烷、赛鼎科创3万吨/年相变储能材料等项目建设工作有序推进,为下半年顺利投产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3年3月,上海高端智能装备基地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项目总体进度已完成90%,下半年进行调试、试运行;电站运营项目实现稳定运行,上半年GPK公司(卡尔蒂姆电站)完成售电6.43亿千瓦时,实现营收3.52亿元。在化工产品市场价格低谷期,各实业项目积极开拓市场,产品实现尽产尽销。
经营模式:公司大力推行采用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或通过联合研发、并购重组以及购买等方式获得的高精尖科研技术,投资建设生产装置、生产产品并进行销售。公司自行融资并投资,同时也鼓励二级企业作为实业投资主体开展投融资和项目建设、实业运营,提供技术开发与引进、勘察、设计、建造和运营全系列解决方案,同时也采用BT、BOT和BOOT等模式承揽实业项目。
3.现代服务业
中国化学围绕公司主营业务开展以金融业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以产融结合为重点,以“发展壮大产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展资本运作,努力开拓金融市场”为主线,以服务于产业链、支撑主业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具有中国化学特色的金融业务,充分利用财务公司、基金公司等产业金融机构,发挥资本市场和金融工具作用,依托各所属企业资源,增强公司发展金融、咨询等服务能力,为公司发展提供专业金融服务和低成本的资金支持;积极探索、创新和拓展融资渠道,多品种、长短期结合,确保资金需求,降低财务费用,全力保障公司生产经营和国内外项目的融资需求,充分发挥产融结合协同效应,促进公司战略目标实现。
经营模式:以投资驱动市场开发,通过少量投资带动规划、设计、建造、运营一体化,推动产融结合的项目建设。以少量内部资金引入外部资本,推动重点项目融资。
(三)主营业务情况
1.主营业务分行业情况的说明
化学工程业务是公司传统的核心业务,是公司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2023年1-6月化学工程实现营业收入708.57亿元,同比增长23.54%,占主营业务收入的78.08%,比重较上年同期增加1.16个百分点,收入增长主要原因是本年公司承揽任务和项目开发建设力度加大,精心筹划组织施工,特别是波罗的海等项目顺利推进,导致收入、成本同比增长。
基础设施业务2023年1-6月实现营业收入126.91亿元,同比增长39.77%,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3.98%,比重较上年同期增长1.8个百分点,收入增长主要是公司本年度基础设施业务顺利开展,多个项目稳步推进所致。
环境治理业务2023年1-6月实现营业收入14.49亿元,同比增长8.23%,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6%,比重较上年同期下降0.19个百分点,收入增长主要原因是公司部分项目进入施工高峰期所致。
实业业务2023年1-6月实现营业收入41.66亿元,同比增长10.51%,占主营业务收入的4.59%,比重较上年同期下降0.47个百分点,收入增长主要是由于天辰公司、华陆公司、东华公司等实业项目实现收入增长所致。
现代服务业业务2023年1-6月实现营业收入15.87亿元,同比下降47.56%,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75%,比重较上年同期下降2.31个百分点,收入下降主要原因是公司业务调整所致。
2.主营业务分地区情况的说明
2023年1-6月,公司境内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19.74亿元,同比增长26.02%,占主营业务收入的79.31%,比重较上年同期增长2.72个百分点,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公司近年深挖境内市场潜力,加速项目落地,经营业绩提升,导致收入增加。
2023年1-6月,公司境外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7.76亿元,同比增长7.55%,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0.69%,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公司精心筹划组织施工,境外项目如波罗的海等项目的顺利推进带来收入增长。
(四)行业情况分析
1.2023年上半年宏观形势分析
2023年上半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均上调对今年全球经济的预期,但受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和国际贸易格局重构的影响,世界经济整体复苏形势尚显乏力。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全面生效,国内边贸地区经济增长尤其是外贸增长显著,政策影响初具成效。
国际方面,当前全球经济仍面临多重挑战,世界格局深刻调整,地缘政治对立加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宏观环境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上升。未来两三年内,地缘政治冲突可能是全球面临的重要威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2023年4月11日更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为2.8%,相比今年1月的预测下调0.1个百分点;预计2023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平均增速为3.9%,强于发达经济体。俄乌冲突给中亚市场带来历史性机遇,中亚项目投资和产业转移市场可期;南美资源能源储量丰富,国际资本参与投资开发绿氢、新能源、矿产等项目,与中国化学专业优势契合;非洲北西部拥有大量油气及矿产资源,资源开发利用及工业一体化项目机会显现。
国内方面,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宏观政策靠前协同发力,市场需求逐步恢复,虽然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但经济发展整体呈现回升向好态势。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投资持续增长,重点领域投资增长较快,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24.3万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7.2%和6%。工业生产稳步恢复,发展质量继续提升,全国建筑业总产值13.2万亿元,同比增长5.9%。我国将推出一揽子扩大内需的经济复苏计划,把发展放在首要任务,消费和制造业投资有望随着经济重启而逐级向上,新基建、绿色经济、城市群建设、乡村振兴、大国重器、高端制造等将成为发力点,既体现新发展理念,也带来新发展机遇。
2.行业政策分析
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对提升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方面作出要求,为统筹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全面提高我国质量总体水平明确方向。4月22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覆盖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水利、农业农村、林业草原、金融、公共机构、居民生活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政策的出台为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公司进一步把握双碳背景下的发展机遇提供了政策支持。
(1)化学工程
2023年上半年,受地缘政治、贸易摩擦等宏观因素交织影响,市场需求恢复缓慢,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承压,多家化工巨头主要产品价差和盈利水平明显收窄,但随着前期积压需求释放、经济政策支撑和低基数效应的共同作用,二季度化工企业盈利水平环比明显改善。2022年4月工信部等部委出台《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公司持续聚焦《意见》中提出的“创新发展、产业结构、产业布局、数字化转型、绿色安全”五大重点任务。一是有序推进炼化项目“降油增化”,延长石油化工产业链;加快煤制化学品向化工新材料延伸。积极对接国内外化工巨头的产业投资规划,主动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二是引导化工项目进区入园,促进高水平集聚发展和规范化发展,到2025年,将形成70个左右具有竞争优势的化工园区,产值占行业总产值70%以上。“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打造超过600个标准化省级化工园区,研究推进5个煤制油气战略基地建设。公司围绕七大石化基地和国家、省级化工园区、有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园区的产业布局,在落实推动化工“退城入园”和长江、黄河流域石化化工项目科学布局、有序转移中积极寻找商机。三是深入领悟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6月在内蒙古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求,2023年7月发布了《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强化煤炭主体能源地位,按照严控增量、强化指导、优化升级、安全绿色的总体要求,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不含煤制油、煤制气等煤制燃料)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与此同时,6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印发了《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年版)》,对推动石化化工行业在更大范围内实施节能降碳改造进行了系统部署。四是积极响应“双碳”政策,顺应绿色低碳发展、产业链重构、工艺技术升级和生产方式转变等需求,发挥技术优势,围绕绿色低碳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退城入园、煤基清洁能源、传统化工领域新旧动能转型发力,积极为石化化工等高耗能行业节能降碳升级改造量身打造综合解决方案,今年承揽了万华福建工业园MDI一体化项目气化扩能改造、安徽华塑公辅设施优化改造、福建能化氯碱片区搬迁等一批升级改造搬迁项目,公司将先进的化学技术转变为节能减排的创新产品和工艺,持续巩固化工领域传统优势和“国家队”地位。
(2)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随着有效投资持续扩大、投资增速持续提升、更多针对性政策措施出台落地、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传统基建和新基建投资稳定增长的形势将延续。传统基建方面:一是《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出台,此前进行的棚改主要针对的是三四线城市和县城,而这次的“支持城中村改造”,主要针对的是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两个方面将极大助力盘活低效存量用地资源,助力稳投资。二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明确提出,要有力有序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及其他经济社会重大项目建设。三是《“十四五”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为基础设施建设市场提供了持续的需求和市场投资预期。2023年以后,城市基础设施行业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政府将会加大对于可持续发展资源的投入,从而更加关注环境保护等特定行业,同时,行业也将会投入更多的资源来支持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不断拓宽行业新业务领域。新基建方面:一是国家层面,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新型基础设施领域重大项目建设,显著加大对中西部偏远地区信息网络建设投入,着力补齐短板弱项。二是政策层面,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进一步加力支持新基建,引导支持社会资本加大相关领域投入。工信部的政策聚焦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将继续建设高质量的信息基础设施,打通信息“大动脉”。三是央企层面,“十四五”期间央企规划新基建投资项目1300多个,总投资超过10万亿元。四是社会层面,围绕城市投资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新基建市场各项基础设施的发展不断加强,给城市发展提供支撑,促进新基建市场的发展,2023年新基建市场投资活力明显,在2022年新基建投资总量同比增长9.5%的情况下,2023年新基建投资或达2.6万亿元-3.0万亿元,到2025年累计投资规模有望达到20万亿元。随着“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入,新基建市场投资活力明显,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发力,全球竞争格局不断上升,新技术和产品开发成为行业主要热点,各个行业正带动新基建市场的快速发展。
(3)环保行业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信息,环保行业发展空间仍然很大,绿色转型步伐稳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明显,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继续下降。2022年以来,中央不断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关于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等一系列相关政策稳步实施,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共抓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持续开展,一大批生态环保项目的有效投资和落地进一步扩大,为公司拓展环保领域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公司结合自身专业特色优势,围绕主业优化发展化工污水、危废、固废处理、水环境治理、矿山修复等领域市场,紧抓共抓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契机,快速推进环保领域市场开拓,上半年先后签约了荆门市革集河流域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郴州市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湖北国化储源磷石膏资源集中库等一大批环保类项目,为公司在环保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4)实业及新材料
化工新材料产业是我国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发展和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高端制造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与战略新兴产业、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领域的水平和竞争力,甚至直接推动并影响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速度与进程。化工新材料是传统石化和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具有性能优、附加值高、技术难度大等特点,也是我国化工行业中自给率最低的领域,高端化工新材料市场主要被美国、德国和日本企业占据。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和下游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我国企业加强了化工新材料领域技术创新力度,新材料产业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趋势,国产化率不断提高且部分实现出口。此外“双碳”目标战略决策为新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节能减排等领域带来重大发展机遇,我国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将对产业发展方式带来更高要求,倒逼产业高质量发展,为能效提升、能源结构调整提供强劲动力,从而通过对化工品供需端的结构转型,形成对化工新材料行业的驱动作用。“十四五”期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将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将大力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从电力行业逐步扩大到建材、有色金属、钢铁、石化、化工、造纸和航空等行业。一方面,这将扩大现有化工新材料的应用需求,另一方面,将推动环保和低碳排放的新材料取代旧材料。公司坚持“创新驱动”,致力于打造“技术+产业”的一体化开发模式,特色化工实业渐成体系。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国资委工作要求,锚定全年工作目标,深入开展“工作落实年”活动,生产经营、科技创新、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主要经营指标全部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一)经营业绩方面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913.5亿元,同比增长21.54%;其中营业收入909.29亿元,同比增长21.57%。实现利润总额36.86亿元,同比增长10.08%;实现净利润31.93亿元,同比增长12.06%;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9.46亿元,同比增长11.23%。公司各项经营计划和财务预算目标稳步推进。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业绩稳步增长,突破历史最好水平。主要原因为:一是公司多措并举加大经营力度,深挖市场潜力,订单量增长促进了业绩提升;二是公司持续开展精细化管理,不断加强项目过程管控,盈利能力稳步提升;三是公司加强风险防控力度,积极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公司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继续加大深化改革、转型升级力度,扎实推进精细化管理,加强成本费用支出管控力度,进一步开展瘦身健体提质增效,通过系列措施再次创造了公司历史上的最佳经营业绩,企业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二)新签合同方面
2023年上半年,公司新签合同额1849.8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5.31亿元,增幅13.87%。其中:境内新签合同额1672.0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4.24亿元,增幅16.29%,占新签合同总额的90.39%;境外新签合同额177.77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8.92亿元,降幅4.78%,占新签合同总额的9.61%。
从业务类型看,建筑工程新签合同额1755.47亿元,占比94.90%,为公司主要的业务类型;新签勘察设计监理咨询26.23亿元,占比1.42%;新签实业及新材料销售合同额42.58亿元,占比2.30%;新签现代服务业合同额18.87亿元,占比1.02%。
2023年上半年新签合同额同比变化表
2023年上半年,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公司持续深化改革,强化立体经营,克服投资下滑、需求不振、外需不足等不利因素,切实以高质量经营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新签合同额再创同期历史新高。
一是高端经营持续深化。不断加强核心客户战略合作,上半年与重点区域省市政府、国资央企、行业龙头企业等积极推动高端营销活动43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6份。全面响应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积极参加央地共建活动,公司领导深入市场一线组织高端经营活动,取得了积极效果。充分展现央企的责任和担当,积极组织援藏建藏、援疆建疆,对东北振兴和俄罗斯远东市场开发进行了研究,加大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的经营力度,深度参与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为绿色发展贡献中国化学的特色力量。
二是经营布局不断完善。积极落实总书记关于煤碳行业发展要“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及与中亚国家加强能源合作和对本业行发展的系列讲话精神,快速响应,5月份成立了新疆(中亚)区域总部,赋予其市场开发、经营和管理职责,要求深耕细作新疆、中亚五国及周边市场,使公司区域总部增加到6个,营销触角进一步向市场一线延伸。各二级企业积极补强经营布局短板,强化了在东北、西北多个省市及国家煤碳基地的经营力量。
三是业务板块协调发展。聚焦化工主业稳健增长,营口LNG接收站、赞比亚化肥、甘肃能化煤制氢等化工大项目促进了管理集中和资源优化配置,集约高效的优势得以体现。坚持多元经营转型升级,签约荆门市革集河流域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郴州市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小股比投资带动岳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物医药、机械制造和数字产业园等工程,不断开拓了相关多元化市场。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提质增效,签约新材料、新能源、减碳降碳等绿色化工合同额近700亿元,设计全国首例“采用滩涂光伏离网发电配储能和海水淡化制氢”的海水制氢产业一体化示范项目。
(三)公司2023年上半年完成的工作
1.坚持市场为先,经营业绩再创新高。
积极打造“狼性文化”,全面发力抓经营,主动出击跑市场。一是传统化工业务优势汇聚。坚持做强做专主责主业,持续巩固化工“国家队”地位,四公司、十六公司取得石油化工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十六公司持续推动转型升级,3年新签合同额增长了5倍。二是践行“双碳”战略,新兴产业实现突破。中标绿色环保产业资源化循环经济综合利用项目、全国首例海水制氢产业一体化项目等项目。三是海外经营顶压前行。面对国际局势动荡、国别情势变化等超预期因素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坚持从“考核指标+政策支持+资源倾斜+激励兑现”全链条发力,努力打造全新“增长极”。首次将海外业务单独纳入经营业绩指标,对海外新签合同额低于年度目标60%的企业实行“一票否决”;推进海外业务“管办分离”和海外经营机构市场化改革,建立海外三级机构考核体系,分解压实经营指标,将薪酬激励与经营业绩刚性挂钩。推动优势资源向海外汇聚,成立新疆(中亚)区域总部,统领新疆和中亚地区的市场开发和经营管理工作。持续开展高端经营,公司领导带头奔赴海外开拓市场,会见重点国别政要和企业高管,出席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澳门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论坛等系列活动,不断提升国际市场影响力;所属企业加大海外布局和资源投入,共同推动海外经营逆势复苏。
2.聚焦效益提升,运营管理平稳有序。
加强调度指挥,优化资源配置,全力推动提质增效稳增长。一是重大项目稳步实施。建立“视频调度+现场督导”、项目总工程师联盟等管控机制,对重点项目实施穿透式管理。巴斯夫湛江一体化项目顺利实施,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组织会战,六公司国内首个热解气化污泥处置项目—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污泥处置项目正式投运。华陆公司、十一公司河南清洁生产技术产业升级项目,土木公司、十四公司浙江LNG接收站项目获国家优质工程奖;四公司绵阳大型低速风洞建设项目获鲁班奖。二是精细化管理规范高效。持续开展精细化管理再学习再培训再提升活动,主要领导带队开展“四不两直”检查。积极打造样板工程,加强采购管理,召开首届优秀供应商、分包商大会,供应链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三是生产经营一体化有序推进。持续开展“生产标杆创建行动”,召开专题座谈会,明确三级公司建设的总任务、时间表和路线图。土木公司所属曙光公司、十四公司所属三公司等三级企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三级公司建设的榜样。四是数字化建设加速成型。坚持统管统建,一体推进信息化系统建设和改造升级,党建、督办、人力、资产等管理系统转入全面推广阶段。加快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化学云”一期(总部云)建设顺利完成。持续开展数据治理,初步建立数据共享体系。有序组建数科公司,构建IT共享服务、产业数字化、供应链三大业务板块,积极参与智慧化工园区建设,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五是业财融合更加深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和中国化学特色司库体系,二公司财务共享中心挂牌运行。强化资金管理和金融支撑,加快盘活闲置资产,挖潜增效取得进展。
3.围绕自立自强,科技创新成果涌现。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一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建设中国现代化工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天辰公司淄博中试基地顺利建成,科研院天津滨海中试基地建设有序推进。科研院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获得授牌,土木公司岩土环境检测工程研究中心通过认定。二是技术创新成果丰硕。牵头编制《化工园区竞争力评价导则》《化工园区智慧化评价导则》,发布国家标准2项、团体标准4项。华陆公司冷氢化法多晶硅技术、东华公司焦炉煤气补碳制乙二醇合成气工艺荣获第24届中国专利银奖;五环公司磷石膏无害化处理及高效利用项目、天辰公司石化化工精馏系统节能提效技术装备项目获批工信部2022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装备公司五复合橡胶挤出机组研制项目荣获“中国工业大奖”提名奖。三是实业项目稳步推进。制定实业发展规划,不断健全实业管理和产品销售机制,特色化工实业渐成体系。天辰公司HPPO、东华公司煤制乙二醇、赛鼎公司相变材料、五环公司磷氟新材料等新建项目加快建设,实业高质量发展步伐更加坚定。
4.激发动力活力,企业改革纵深推进。
持续巩固深化改革三年行动成果,改革经验入选国资委《引领示范·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综合典型案例集》。一是世界一流企业建设蹄疾步稳。启动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经济运行质量持续向好;积极开展“对标先进、争创一流”活动,深入开展创建示范行动,天辰公司入选国资委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企业;大力开展品牌引领行动,将科技创新、市场开发、项目运营等纳入品牌建设重要内容,形成战略引领、上下联动、重点突出、分工协作的品牌工作新格局。二是考核“指挥棒”作用有效发挥。加大差异化科学化考核力度,针对不同类别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管理层级,逐步建立“一企一策”考核指标体系。统筹所属企业领导人员综合测评,纪委书记、总会计师、外部董事专项考核,以及所属企业董事会对经理层成员业绩考核,考核结果刚性兑现,与薪酬能增能减、干部能上能下挂钩。三是“四能”机制成为常态。建立任期制契约化经理层人员业绩不达标、考核不合格调整机制,实行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选聘,全面实施管理人员竞聘上岗、末等调整、不胜任退出政策,不断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
5.筑牢发展底线,风险防控积极稳妥。
坚持系统观念、底线思维,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一是持续筑牢安全生产屏障。深入开展“安全管理强化年”行动,强化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保持安全生产平稳态势,在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交流。二是持续深化法律合规管控。及时处置重大案件,深化合规体系建设,扎实开展违规违法获取工程项目专项整治。三是持续管控“两金”风险。深化“两金”立体化管控,坚持“常专结合”抓好清收清欠,加强“两金”压降管理工作。四是持续把好经营质量关。强化风险评审制度,对重大项目实施提级管理,经营质量明显提升。
三、风险因素
1.宏观经济风险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经济转型升级面临新的阻力。
应对措施:公司密切跟踪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与变化,及时分析外部环境变化对公司发展带来的有利及不利影响。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狠抓精细化管理,提高企业创新力、竞争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
2.应收账款风险
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部分业主资金不足,工程项目前期积累的风险集中在项目运行过程中显现,部分项目存在不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的情况,可能造成公司经济损失。
应对措施:公司前移管理重心,从源头管控应收账款风险,应收账款预警机制落实落地,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启动预警。持续落实“两金”全方位立体化管控,打好“两金”压降攻坚战,加大工程结算督导,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快款项回收,加大“两金”压降专项考核力度,确保“两金”保持在合理水平。
3.国际经营风险
全球政治局势复杂多变,地缘竞争与地区冲突日益增多,境外经济下行压力面临严峻挑战,经济活力整体呈现大幅下降趋势。部分国家制定针对性的贸易限制、技术壁垒、经济制裁规则等,遏制打压中国企业,将加大公司国际化经营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持续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形势,密切跟踪国际大宗物资价格和汇率变化,做好应急处置预案,及时调整应对措施。健全完善境外合规管理体系,强化涉外法治管理、国别风险分析,深入研究并运用相关国际规则,分类分区制定安全可行策略,筑牢国际经营风险屏障,提高国际经营风险应对能力。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完整的产业链及齐全的资质
公司是我国化学工程建筑领域内资质最为齐全、功能最为完备、业务链最为完整、行业内具有突出优势的领先企业,可提供技术研发、投资融资、规划咨询、项目管理、勘察设计、采购与设备成套、施工建设、开车服务、维修服务等全过程工程服务。在2022年度ENR全球承包商250强排名中名列第16位,截至本报告期末,拥有石油化工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7项和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1项,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67项,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6项,工程设计行业甲级资质9项,工程勘察综合甲级资质3项,城乡规划甲级资质1项,钢结构、环保、古建筑等多项专业承包资质。公司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和齐全的资质体系,充分发挥各业务板块之间的协同效应,有效分散经营风险,保证公司长期稳定的盈利。
(二)协同发展的相关多元化业务结构
公司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形成了相关多元化业务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化学工程业务保持国内领先优势,承建大型石油化工、炼化一体化项目经验丰富,LNG业务不断拓展,精细化工实力逐渐增强。基础设施业务成为公司发展有力支撑,市政工程、交通运输、城市综合体建设等传统基础设施不断突破,打造了一批园区样板工程。环境治理业务卓有成效,主动参与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环境治理,在土壤修复、污水处理、固废/危废处理、烟气治理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实业发展成果丰硕,构建了以化工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工程技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实业发展格局。天辰己二腈项目、东华PBAT项目开车成功并产出优质产品,华陆气凝胶项目实现稳定投产,己内酰胺项目保持高负荷生产,HPPO项目顺利开工建设。
(三)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和丰富的技术储备
公司是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之一,是“新一代煤(能源)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在传统化工、新型煤化工、化工新材料、绿色环保技术、氢能利用等多个领域通过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方式形成了系列工艺技术和工程技术,突破己二腈等“卡脖子”核心技术,推进“技术+产业”一体化发展,构建了“1总+多院+N平台”研发平台体系。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共拥有1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家能源研发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拥有授权专利4646项,专有技术259项;累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415项,省部级及以上工法498项,是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工业化转化应用的先锋队和主力军。
(四)丰富的工程业绩和良好的商业信誉
公司作为国家基本建设的骨干力量之一,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与全面的业务资质,承建了我国绝大多数化工和石油化工生产基地,具有丰富的工程业绩和良好的商业信誉。在投资大、产量高、涉及产业布局的大型化工、石油化工和煤化工等项目上,已成为业主紧密合作的伙伴,多以全过程承建的方式为业主提供服务,在整个工程建设中保持主导作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开展样板引路,建设精品工程。历年来荣获鲁班奖43项,国家优质工程奖124项(其中金奖22项)和一大批省部级优质工程奖。
(五)专业的人才队伍和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
公司创新活力迸发、高端人才富集,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5人,省级、石油和化工行业勘察设计大师35人,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300余名,拥有一大批优秀管理和技术人才队伍,集中了我国石油化工、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和化学工业以及其他工程建设领域的主要力量。实施“一十百千”人才工程,评选出首席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高技能人才等“一十百千”人才500余人,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形成了独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六)起步较早的海外工程和享誉全球的品牌影响力
公司是最早承接境外承包工程的中国企业,是实施走出去的先行者和排头兵。承建了大量国际工程项目,积累了丰富的海外工程经验。公司现拥有境外机构140余个,分布在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阿联酋、沙特、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土耳其、埃及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完成合同额超过1000亿美元,积累了宝贵的市场开发和项目执行经验,同业主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国化学品牌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显著提升,为沿线国家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福祉的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收起▲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公司党委和董事会的正确领导下,公司经营管理层坚决贯彻党中央的总体部署,认真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工作要求,有力推动生产经营工作。公司积极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坚定走实走好专业化、相关多元化、国际化道路,稳步推进“两商”战略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再创新高,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逐步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
(一)经营业绩方面
2022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584.37亿元,同比增加205.18亿元,增长14.88%,其中营业收入1,577.16亿元,同比增加204.27亿元,增长14.88%;实现利润总额67.05亿元,同比增加6.64亿,增长10.99%;实现净利润57.78亿元,同比增加7.74亿元,增长15.47%;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54.15亿元,同比增加7.82亿元,增长16.88%。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业绩稳步增长,突破历史最好水平。主要原因为:一是公司多措并举加大经营力度,深挖市场潜力,订单量增长促进了业绩提升;二是公司持续开展精细化管理,不断加强项目过程管控,盈利能力稳步提升;三是公司加强风险防控力度,积极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公司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继续加大深化改革、转型升级力度,扎实推进精细化管理,加强成本费用支出管控力度,进一步开展瘦身健体提质增效,通过系列措施使公司业绩再做突破,再次创造了公司历史上的最佳经营业绩,企业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二)新签合同方面
2022年,公司新签合同额2,969.2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71.53亿元,增幅10.07%。其中:境内新签合同额2,590.2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89.10亿元,增幅17.68%,占新签合同总额的87.24%;境外新签合同额378.96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17.57亿元,降幅23.68%,占新签合同总额的12.76%。
从业务类型看,建筑工程新签合同额2,800.07亿元,同比增长9.95%,占比94.30%,为公司主要的业务类型;勘察设计监理咨询新签合同额46.36亿元,同比增长24.68%,占比1.56%;新签实业及新材料销售合同额61.67亿元,同比增长26.99%,占比2.08%;新签现代服务业合同额43.81亿元,同比增长14.73%,占比1.48%。
2022年新签合同额同比变化表
202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公司坚持以国家政策和战略为导向,密切跟踪研判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紧抓国家新一轮刺激政策,在细分市场开拓、新兴需求响应、供给能力改善等方面提速提质,稳步推进各项经营工作,公司经营开发再创佳绩。
1.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一是高端营销成效显著。强化高端引领和总部统筹,加强与重点区域地方政府和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对接,开展“总对总”高端商务活动60余次,在新疆、湖北新签合同额分别是2021年的3倍、2.2倍。二是市场开拓展现新作为。纵深推进“五位一体”立体经营,提升市场开发意识,首次采用“统谈统签”模式签约巴斯夫全球首个施工合作伙伴协议,承揽38亿元陕西龙华项目、37亿元连云港中星项目等重大项目。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推进海外经营和海外改革,新增8个国别市场,签署印尼油储码头、沙特沙比克MTBE、乌兹别克斯坦烧碱等海外大单。
2.加快推动优化业务布局
一是化工主业稳固基本盘。聚焦主责主业,在化学工程领域的“国家队”地位不断巩固,新签合同额首次超2000亿元。二是相关多元化开发成熟稳健。依托主业开拓多元化市场,不断优化业务结构。中标岳阳自贸片区EOD,为公司开拓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片区开发模式提供了样板。以科创数字经济为龙头,中标合肥药谷产业园、抚州数字小镇等园区综合开发项目。加强安居工程城改棚改民生类项目开拓,签约东莞塘厦住宅、襄阳东津安置房等。认真落实“两山”理论,大力拓展生态环保板块,中标裕龙石化产业园污水处理、汉江流域(天门)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利用第一期PPP等一批重点工程。三是“双碳”市场迈出新步伐。召开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榆林重要讲话精神暨“双碳”工作推进会,制定公司碳达峰行动方案、存量和增量项目工作方案,全面布局绿色低碳环保业务,绿色化工新材料合同额超过700亿。
(三)2022年完成重点工作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新高,各项增幅均位居央企前列,连续两年位列全球油气领域承包商首位。
1.迎难而上、稳中有进,生产经营迈上新台阶
深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认真开展中央企业提质增效专项行动,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全面完成稳增长任务。高端营销见成效,积极服从服务国家战略,聚焦重点市场和重点客户。市场开拓展作为,首次采用“统谈统签”模式累计中标超百亿元的巴斯夫湛江一体化项目。稳步推进海外经营,大力开展海外经营改革,组建海外业务部和国际工程公司,新增8个国别市场,签署“千亿大单”增补合同、印尼油储码头项目、沙特沙比克项目、巴基斯坦LNG项目等海外大单,高质量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一企一策”统筹推进资质管理,1家企业取得石油化工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1家企业取得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4家公司取得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共4项,1家公司取得城乡规划甲级资质。生产运营稳增长。持续强化生产运营管控,全面实行穿透式管理,积极开展“大干一百天、奋进新征程”大会战活动,有序推进项目建设。一批重点项目顺利完工,哈萨克斯坦最大化工项目IPCI项目竣工,托卡耶夫总统亲自出席投产仪式。浙江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尼日利亚丹格特项目等顺利收尾,广西华谊二期项目、陕煤榆林化学项目等实现中交,山东烟台裕龙岛项目、波罗的海千亿大单项目、印度塔奇尔化肥项目等有序推进。2022年荣获鲁班奖3项(其中境外工程鲁班奖2项),国家优质工程奖2项。
2.巩固优势、加快升级,业务布局实现新优化
全面落实“两商”战略,加快产业布局和业务结构转型升级。化工主业稳固基本盘。聚焦主责主业,深耕传统化学工程市场,在化学工程领域的“国家队”地位不断巩固。相关多元化开辟新赛道。召开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榆林重要讲话精神暨“双碳”工作推进会,全面布局绿色低碳环保业务,业务结构更加合理。实业版图开创新格局。健全实业运营管理和产品销售机制,加快实业发展步伐,强化特色实业发展的共识已经形成。天辰己二腈项目、东华PBAT项目开车成功并产出优质产品,华陆气凝胶项目实现稳定投产,实业产品矩阵更加丰富。己内酰胺项目保持高负荷生产,橡机项目完成全年目标。HPPO项目顺利开工建设。巨港电站顺利完成移交。
3.强化支撑、奋力攻坚,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
公司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丰硕。完善科技创新平台,推动科研院对各分院双重管理,统筹开展重点产业链科技情报研究。企业科技平台取得新进展,东华、华陆、天辰公司分获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认定,科研院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机制不断完善。制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指导意见》等制度办法,凝聚科技创新合力。研发创新再结硕果。4项研发计划获科技部立项,2项技术入选《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技术装备推荐目录(2022版)》,参与3项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制定,获得国家授权专利666项,荣获第23届中国专利奖金奖1项、银奖2项、优秀奖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
4.统筹推进、重点突破,深化改革激发新活力
圆满完成改革三年行动128项重点任务,入选国务院国企改革典型企业,改革工作获中央深改办高度评价。持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修订完善各级党委“三重一大”事项管理规定和总部管理权责清单,持续优化议事决策流程。开展“争创公司治理示范企业”主题活动,推动所属企业持续提升治理水平。用好用准考核“指挥棒”。以“两利四率”考核为导向,精准设置经理层及成员考核指标,建立全员360度市场化考核体系。制定《董事长、总经理专项奖励实施方案》,激发干事创业活力。加快实施专业化整合。组建实业事业部、国际工程公司、装备公司、工程科技公司、数科公司。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一企一策”完成4家企业混改,东华公司引入陕煤集团实施“二次混改”。建立闭环管理体系,对运营一年以上的混改企业开展“后评价”。有序开展改革专项工程。加大“科改”“双百”行动推进力度,天辰公司获评国资委改革“标杆”,土木公司获评“优秀”;华陆公司、桂林公司增补入围“科改”企业。
5.精细管理、提质增效,运营质量实现新提升
围绕标本兼治提升运营质量,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开展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强化过程管控,对标提升任务全面完成,天辰公司受邀为国资委网络培训班授课。制定公司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实施方案,明确127项重点任务。扎实推进精细化管理。提升项目管理效能,加强集中采购、工程分包、成本管理、“两金”压降、工程款回收等重点领域管理。加大对重点项目责任成本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和督导,加强在建项目计量和收款。公司精细化管理获2022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一等奖。深化生产经营管理组织模式变革。全面推动生产运营体制创新,开展生产标杆创建行动,评选优秀供应商43家、优秀分包商23家。不断强化财务资源统筹。开展“总对总”授信,强化资金集中管理,集中度保持90%以上。创新融资模式,积极争取税收优惠政策。扎实推动瘦身健体。持续优化管理,有效减亏控亏,督导完成亏损企业治理。
6.精准施策、筑牢底线,风险防控取得新成效。
公司将防风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统筹有力打好防风险“组合拳”。加强“严肃财经纪律、依法合规经营”综合治理。加强安全生产风险防范。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和提升年行动圆满收官,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十五条措施,开展专项治理“百日行动”,整治安全隐患。加强投资风险排查。严格投资项目过程管理,组织开展投资项目执行情况和批复落实情况检查和专项督办。加强法律合规风险管理。强化“四位一体”管控,通过法律手段清收回款。加强巡视整改和审计监督。不断扩展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实现所属企业内控评价“三年全覆盖”。加强海外风险化解。构建“大安保”格局,搭建安保应急指挥中心平台,建立安全培训长效机制,未发生一起境外安全事件。强化合规风险防控,制定应对预案,保障境外生产经营总体平稳。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2022年,全球经济受到国际地缘政治波动、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极端高温天气等多重超预期因素反复冲击,发展环境更具复杂性、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但“大国外交”开启新局面,国际环境将会明显改善,商务往来限制解除,RCEP机制红利充分释放,海外市场潜力巨大。
国内方面,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仍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加之政策效果持续显现,特别是随着疫情整体态势的好转,今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国民经济数据显示,全国建筑业总产值31.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7.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0.3%,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9.4%。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持续显现,2023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
从行业看,随着国家提振市场信心“一揽子”政策叠加释放,政府投资、社会投资、政策性金融加力加效,“十四五”重大工程、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等投资进程加快,基建市场将迎来新的增长空间。2022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石油和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8,760家,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6.56万亿元,同比增长14.4%,创历史新高,实现利润总额1.13万亿元,基本保持历史高位。我国石化行业正处于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重要阶段,发展和挑战并存,增长潜力巨大。同时,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能源结构转型、化工产业链转移等将带来化工业务新机遇,“双碳”、绿色经济、技术创新与新基建、新能源、新材料等将催生出新业务新市场。
1.化学工程
2022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积极应对诸多超预期因素冲击,行业总体实现平稳运行,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坚实保障。石油和主要化学品市场受外部因素影响,价格先扬后抑,波动较大,全年累计看,价格总水平上涨。国家统计局价格指数显示,化学原料和化学品制造业同比上涨7.7%。2022年4月,工信部等部委出台了《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加速了我国由石化化工大国向强国迈进的步伐。作为国内化学工程领军企业,公司聚焦《意见》中“创新发展、产业结构、产业布局、数字化转型、绿色安全”五大重点任务。一是有序推进炼化项目“降油增化”,延长石油化工产业链,增强专用化学品等产品供给能力;加快煤制化学品向化工新材料延伸,煤制油气向特种燃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发展,煤制乙二醇着重提升质量控制水平。积极对接国内外化工巨头的产业投资规划,主动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二是引导化工项目进区入园,促进高水平集聚发展和规范化发展,到2025年,将形成70个左右具有竞争优势的化工园区,产值占行业总产值70%以上。“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打造超过600个标准化省级化工园区,研究推进5个煤制油气战略基地建设。公司围绕七大石化基地和国家、省级化工园区、有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园区的产业布局,在落实推动化工“退城入园”和长江、黄河流域石化化工项目科学布局、有序转移中积极寻找商机。三是深入领悟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榆林考察时的讲话精神,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加大与煤炭资源丰富的地方政府和大型煤化工企业的合作力度,做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的“领头雁”和“主力军”,引领煤化工产业科学发展。此外,受到国家“双碳”战略影响,高能耗行业有望迎来新一轮高质量供给侧改革,碳中和带来低碳新能源新材料长期发展机遇,行业优势企业有望实现强者恒强、保持持续竞争优势,新能源、新材料、碳捕集、天然气、可降解等领域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相关领域市场依然广阔。中国化学将积极响应“双碳”政策,顺应绿色低碳发展、产业链重构、工艺技术升级和生产方式转变等需求,发挥技术优势,围绕绿色低碳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退城入园、煤基清洁能源、传统化工领域新旧动能转型发力,并为高耗能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量身打造综合解决方案,巩固行业领先地位。
2.基础设施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政策性金融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要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提升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围绕经济发展和民生急需,推动补短板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消除制约居民消费的不利因素。在“十四五”规划“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导向下,一系列基建政策密集出台落地,各地因地制宜制定新基建建设规划。同时,乡村振兴票据及专项公司债创新推出,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正式启动,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开启了新局面。公司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推动经营布局优化调整,积极展现新作为,成功加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联盟。以与化工专业关联度高的化工园区、城市更新、园区配套设施等领域为突破口,成功开拓了基础设施领域市场空间,有效分散了市场风险,全面提升了中国化学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助推了企业高质量发展。公司全面融入国家重点区域发展战略,加大市场开发资源投放,积极融入美丽中国建设。
3.环保行业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信息,环保行业发展空间仍然很大,绿色转型步伐稳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明显,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一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继续下降。2022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0.1%。二是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上升。2022年,水核风光电等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17.5%,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三是新能源产品增势较好。2022年,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机组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90.5%、80.3%、46.8%、45.5%。四是环境质量持续提升。2022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比上年下降3.3%;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7.9%,上升3.0个百分点。
2022年,中央不断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黄河流域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相关政策稳步实施,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共抓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等持续开展,一大批生态环保项目的有效投资和落地进一步扩大,为公司拓展环保领域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公司结合自身专业特色优势,围绕主业优化发展化工污水、危废、固废处理、水环境治理、矿山修复等领域市场,紧抓共抓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契机,快速推进环保领域市场开拓,先后中标了山东裕龙石化产业园污水处理、汉江流域(天门)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利用第一期PPP、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盐碱地改良等一大批环保类项目,为公司在环保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4.实业及新材料
化工新材料产业是我国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是新能源、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生物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传统石化和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具有性能优、附加值高、技术难度大等特点。化工新材料领域是我国化工行业中自给率最低的领域,高端化工新材料市场主要被美国、德国和日本企业占据。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引领下,我国企业加强了化工新材料领域技术创新力度,国产化率不断提高且部分实现出口。此外“双碳”目标战略决策为新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节能减排等领域带来重大发展机遇,我国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将对产业发展方式带来更高要求,倒逼产业高质量发展,为能效提升、能源结构调整提供强劲动力,从而通过对化工品供需端的结构转型,形成对化工新材料行业的驱动作用。“十四五”期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将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将大力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从电力行业逐步扩大到建材、有色金属、钢铁、石化、化工、造纸和航空等行业,一方面,这将扩大现有化工新材料的应用需求,另一方面,推动环保和低碳排放的新材料取代旧材料。公司坚持“创新驱动”,聚焦于高性能纤维、特种合成橡胶、工程塑料等化工新材料和特种化学品研发,积极拓展新材料行业高附加值产品领域。报告期内,公司天辰己二腈项目、东华PBAT项目开车成功并产出优质产品,华陆气凝胶项目实现稳定投产;己内酰胺项目保持高负荷生产,橡机项目完成全年目标;HPPO项目顺利开工建设。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中国化学是一家集研发、投资、勘察、设计、采购、建造和运营一体化的知识密集型工程建设企业,是目前行业内资质最齐全、功能最完备、业务链最完整、知识技术相对密集的工程公司,业务领域主要包括建筑工程(化学工程、基础设施、环境治理)、实业和现代服务业业务,工程业绩遍布全国所有省份和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全球最先进的交付技术和工具,为业主提供安全、专业、智能、先进的工程服务,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化生产装置和设施。
(一)建筑工程业务
中国化学为业主提供项目咨询、规划、勘察、基础处理、设计、采购、施工、安装直至开车、运营维护以及投融资等工程建设全过程、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建筑工程业务是公司的核心业务,涵盖化工、煤化工、石油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电力、环保、基础设施、医药等领域。其中在煤化工领域,中国化学掌握最核心和先进的技术,占据国内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在化工、石油化工领域,中国化学拥有行业内先进成熟的技术和装置,在国内外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公司致力于研发、投资、设计、采购、建造和运营一体化工程服务,并拥有一支经验丰富并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专业人才队伍,具备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工程项目管理经验,完成多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在国内外荣获诸多奖项。
经营模式:公司工程承包的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工程总承包(EPC、EP、PC)、施工总承包、施工承包和专业承包。工程总承包是指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提供工程项目的咨询、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竣工验收)等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服务。施工总承包是指建筑工程发包方将全部施工任务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施工总承包单位。施工承包是指从业主或施工总承包商承接部分单项工程或某专业工程的施工任务。专业承包指发包人将工程中的专业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企业的任务。我公司较多采用的是工程总承包(EPC)和施工总承包模式。勘察、设计、监理和咨询类工程服务经营模式是受业主委托,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国际和行业标准规范以及业主要求完成受托任务。公司创新经营模式,坚持“风险可控,收益可期”的原则不断探索提供“投资+EPC+融资+运营”的综合解决方案。
(二)实业及其他
中国化学科学谋划、认真落实“十四五”发展战略,聚焦主责主业,加快打造工业工程领域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高端化学品和先进材料供应商,建设集研发、投资、建造、运营于一体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工程公司。中国化学实业发展坚持“创新驱动”,探索“技术+产业”的一体化开发模式,以技术研发为“核心”,聚焦于高性能纤维、特种合成橡胶、工程塑料等化工新材料和特种化学品研发,主攻己内酰胺、己二腈等“卡脖子”技术,拓展新材料行业高附加值产品领域,实现“产业反哺、研发支撑、工程优化、产业提升”的有机结合。
2022年化工新材料生产、智能装备制造、电站运营、污水处理等在运实业项目实现“安稳长满优”运行,取得了全年安全生产事故为零,环保达标排放,产品质量合格,无非计划停车的优异运营业绩。天辰耀隆己内酰胺项目满负荷生产;通过内部股权整合设立装备公司,打造以桂林公司为基础的集团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板块,向“创新技术+特色实业”一体化产业链延伸;电站运营项目全年生产稳定,创效显著;污废处理项目生产负荷逐步提升,逐步做强做大,成为实业板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发力点。
2022年天辰齐翔、华陆新材、东华天业等新建项目陆续投产运行,产出合格产品。2022年7月31日,天辰齐翔打通全流程并生产出优质己二腈产品,丙烯腈装置实现满负荷稳定运行,累计生产丙烯腈8万余吨,己二腈与己二胺负荷逐步提高,实现长周期稳定运行;2022年2月27日华陆新材气凝胶项目调试成功,产出合格产品,累计生产气凝胶1.17万立方米;2022年6月20日东华天业PBAT主装置一系列开车成功,累计生产PBAT6,330吨,圆满实现“当年开工,当年建成,一年内投产”的目标;2022年,中国化学天辰泉州60万吨/年环氧丙烷、赛鼎科创3万吨/年相变储能材料等项目相继启动建设,预计2023年投产运行。
经营模式:中国化学大力推行采用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或通过联合研发、并购重组以及购买等方式获得的高精尖科研技术,投资建设生产装置、生产产品并进行销售。公司自行融资并投资,同时也鼓励二级企业作为实业投资主体开展投融资和项目建设、实业运营,提供技术开发与引进、勘察、设计、建造和运营全系列解决方案,同时也采用BT、BOT和BOOT等模式承揽实业项目。
(三)现代服务业
中国化学围绕公司主营业务开展以金融业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以产融结合为重点,以“发展壮大产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展资本运作,努力开拓金融市场”为主线,以服务于产业链、支撑主业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具有中国化学特色的金融业务,充分利用财务公司、基金公司等产业金融机构,发挥资本市场和金融工具作用,依托各所属企业资源,增强公司发展金融、咨询等服务能力,为公司发展提供专业金融服务和低成本的资金支持;积极探索、创新和拓展融资渠道,多品种、长短期结合,确保资金需求,降低财务费用,全力保障公司生产经营和国内外项目的融资需求,充分发挥产融结合协同效应,促进公司战略目标实现。
经营模式:以投资驱动市场开发,通过少量投资带动规划、设计、建造、运营一体化,推动产融结合的项目建设。以少量内部资金引入外部资本,推动重点项目融资。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完整的产业链及齐全的资质
公司是我国化学工业工程建筑领域内资质最为齐全、功能最为完备、业务链最为完整、行业内具有突出优势的领先企业。可提供技术研发、投资融资、规划咨询、项目管理、勘察设计、采购与设备成套、施工建设、开车服务、维修服务等全过程工程服务。在2022年度ENR全球承包商250强排名中名列第16位,截至本报告期末,拥有石油化工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5项和建筑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1项,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65项,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6项,工程设计行业甲级资质7项,工程勘察综合甲级资质3项,城乡规划甲级资质1项,钢结构、环保、建筑装饰装修等多项专业承包资质。公司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和齐全的资质体系,充分发挥各业务板块之间的协同效应,有效分散经营风险,保证公司长期稳定的盈利。
(二)协同发展的相关多元化业务结构
公司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形成了相关多元化业务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化学工程业务保持国内领先优势,承建大型石油化工、炼化一体化项目经验丰富,LNG业务不断拓展,精细化工实力逐渐增强。基础设施业务成为公司发展有力支撑,市政工程、交通运输、城市综合体建设等传统基础设施不断突破,打造了一批园区样板工程。环境治理业务卓有成效,主动参与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环境治理,在土壤修复、污水处理、固废/危废处理、烟气治理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实业发展成果丰硕,构建了以化工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工程技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实业发展格局。现代服务业支撑主业动力强劲,金融业务有效支撑主业发展,贸易能力稳步提升。
(三)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和丰富的技术储备
公司是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之一,是“新一代煤(能源)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在传统化工、新型煤化工、化工新材料、绿色环保技术、氢能利用等多个领域通过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方式形成了系列工艺技术和工程技术,突破己二腈等“卡脖子”核心技术,推进“技术+产业”一体化发展,构建了“1总+多院+N平台”研发平台体系。截至本报告期末,共拥有1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家能源研发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拥有授权专利4421项,专有技术238项;累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401项,省部级及以上工法366项,是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工业化转化应用的先锋队和主力军。
(四)丰富的工程业绩和良好的商业信誉
公司作为国家基本建设的骨干力量之一,凭借公司强大的技术实力与全面的业务资质,承建了我国绝大多数化工和石油化工生产基地,具有丰富的工程业绩和良好的商业信誉。在投资大、产量高、涉及产业布局的大型化工、石油化工和煤化工等项目上,已成为业主紧密合作的伙伴,多以全过程承建的方式为业主提供服务,在整个工程建设中保持主导作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开展样板引路,建设精品工程。历年来荣获鲁班奖43项,国家优质工程奖124项(其中金奖22项)和一大批省部级优质工程奖。
(五)专业的人才队伍和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
公司创新活力迸发、高端人才富集,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5人,省级、石油和化工行业勘察设计大师35人,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294名,拥有一大批优秀管理和技术人才队伍,集中了我国石油化工、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和化学工业以及其他工程建设领域的主要力量。实施“一十百千”人才工程,评选出首席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高技能人才等“一十百千”人才500余人,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形成了独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六)起步较早的海外工程和享誉全球的品牌影响力
公司是最早承接境外承包工程的中国企业,是实施走出去的先行者和排头兵。承建了大量国际工程项目,积累了丰富的海外工程经验。公司现拥有境外机构140个,分布在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阿联酋、沙特、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土耳其、埃及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完成合同额超过1,000亿美元,积累了宝贵的市场开发和项目执行经验,同业主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国化学品牌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显著提升,为沿线国家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福祉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77.16亿元,同比增长14.88%;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4.15亿元,同比增长16.87%,全面完成各项经营计划和财务预算目标。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2023年1月31日更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将2023年全球GDP增长预测上调至2.9%,同时预估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为5.2%。2023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外生冲击下的恢复阶段,但经济环境整体向好,将推出一揽子扩大内需的经济复苏计划,全力拼经济,把发展放在首要任务,新基建、绿色经济、城市群建设、乡村振兴、大国重器、高端制造等将成为发力点,既体现新发展理念,也带来新发展机遇。
1.化学工程
受经济增速放缓、增长动能转换、能源转型加快、能效水平提升、“双碳”目标等综合影响,未来我国石油消费增速将进一步放缓,预计“十四五”我国石油表观消费量年均增速将降为2%左右。基础化工领域的主导地位将进一步强化,化肥、农药、氯碱等传统生产能力新旧动能转型升级加快,“减油增化”趋势日趋明显,炼油炼化一体化集约化将进一步提升。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耗在“双碳”政策下将逐渐降低占比,加快向煤基资源型清洁化工转型升级。2023年,原油价格上方压力重重,原油宽幅振荡的概率较大,从而限制化工品价格波动幅度,成本端对化工品价格的影响作用将逐渐减弱。随着化工品市场消费信心修复,稳地产政策将带动相关产业,这将对沥青、PVC、聚丙烯、苯乙烯等化工品需求起到提振作用,需求回暖将成为影响化工品价格走势的重要因素。2023年化工行业的发展预计将更突出一体化、精细化的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以及炼化一体化项目将加速上马,各省陆续发布了关于化工产业的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国化工园区将由规范化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跃升,围绕化工园区产业提升创新、绿色化建设、智慧化建设、标准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将组织实施“五项重点工程”,重点培育一批具有一流竞争力的产业基地和特色园区,五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初具轮廓,打造65家重点石化基地和专业化工园区。
2.基础设施
当前基础设施建设仍在国内经济发展中起到挑大梁的作用,稳增长仍需基建托底发力。一是2023年政府部门新增债券融资维持在7.73万亿的水平。二是2023年土地出让金收入较2022年增加15%,其中5%来自于地价上涨,10%来自于房屋新开工面积攀升对土地市场的支撑。三是核酸检测等相关支出的70%转移至基建投资。四是政府部门税费收入按照名义GDP增速成比例增加。预计2023年政府部门用于基建投资的资金能够比2022年多2万亿左右,对应2022年18.56万亿的基数,将带来10.77%的基建投资增速。“十四五”全国水利投资规模将达到5.17万亿元,平均每年超万亿规模。2022年11月,财政部提前下达2023年财政水利相关资金941亿元,同比增加44亿元。“十四五”风光发电投资达到近4万亿元,其中相关建安工程市场规模将达8,687亿元,年均1,738亿元。2023年,储能、火电建设景气度有望持续提升。“十四五”高速公路投资预计超过9万亿,2023年接近1.8万亿元。“十四五”5G基站、IDC、人工智能及工业物联网这四大领域总投资有望超过3万亿,2023年,有望突破6,000亿元。“十四五”总投资将达到1.71万亿,每年增速15%左右,2023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400亿元。“十四五”城市综合管廊工程及燃气管网工程市场空间接近5,000亿元,每年投资增速10%左右,2023年有望突破1,000亿元。
3.环境治理
当前,我国环保行业大格局已基本形成,在新的格局下,环保行业已从政策播种时代进入到全面的政策深耕时代,涉及水、土、气、固废处理全方位的政策法规日趋完善。“十四五”时期,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据此,有关部门也推出了多项政策,诸如“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蓝天保卫战”、“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以及“无废城市”等,全面助力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在细分行业中,污水资源化利用在细分行业中,污水资源化利用将加速推进,“零排放”在多个行业成为工业污水排放的强制要求,精细化处理需求将深化存量市场的发展,预计国内工业污水处理市场规模将按7.7%的年复合增长率稳定上升,“十四五”末市场规模将达到1262亿元;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十四五”黄河流域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生活污水直排口和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0%以上;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建制镇污水处理能力明显提升;上游地级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中下游力争达30%;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以上,城镇污泥资源化利用水平明显提升;10个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地级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达到65%左右,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左右,环保市场潜力全面试放。非电领域的大气治理需求市场规模约有1,023亿元,固废处理产业中,餐厨垃圾“十四五”期间市场空间可达2,300亿元,垃圾焚烧增速将持续放缓,新增市场需求约51.8万吨/日,危废处理市场规模2025
年预计达到1,979亿元。《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目标预计包括黄河、长江等9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总投资额超3万亿元,生态修复延续性和空间依然广阔。
4.实业与新材料
新材料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和“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是整个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基础。国内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对化工新材料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前景。从“十四五”行业发展的环境来看,无论是国内建立自主自强产业体系、国际关系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还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实施,都对化工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预计我国高端化学品进口替代步伐将加快,精细化工产品需求将保持年均4-5%增长,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万亿元,总需求量将达到1.1亿吨左右。全行业目标在“十四五”期间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2%左右,到2025年达到1.2万亿元左右。产业结构调整将取得重大进展,化工新材料整体自给率超过75%;产能布局更趋合理,园区化、集约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形成10个左右年产值超百亿的化工新材料园区。《化工新材料产业“十四五”发展指南》提出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具体目标:要力争解决20个左右上游关键配套原料的供应瓶颈,实现50个左右填补国内空白的高端应用领域化工新材料产业化,优化提升80个左右高端化工新材料产品质量,提升产品档次,形成化工新材料实施一批、储备一批和谋划一批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培育50家左右具有较强持续创新能力和市场影响力的化工新材料行业领军企业或“独角兽”企业,部分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影响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主创新体系取得明显进展,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日益完善,建成一批国家级化工新材料研发平台,形成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和新优势,高端化和差异化发展取得切实成效。有望培育出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化工新材料企业集团及专精特新细分领域龙头企业。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以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工程公司为愿景目标,围绕“三年五年规划、十年三十年愿景目标”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十四五”规划,实施“1356”战略举措。
1.发展战略
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聚焦主业实业,着力发展建筑工程、环境治理和相关工程及工艺技术研发、勘察、设计及服务,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走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通过不断优化经营布局、强推转型升级、狠抓精细化管理、推进技术创新、全面加强党建,将中国化学建设成为研发、投资、建造、运营一体化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工程公司。
2.战略定位
准确把握我国历史方位和中央企业时代定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当好畅通国内大循环的主力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排头兵,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切实发挥央企作用。坚持专业化、相关多元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依托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打造工业工程领域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打造高端化学品和先进材料供应商,成为石油和化工工程建设领域的领军者,成为科技创新和工程技术转化的先行者,成为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先锋者,建设成为研发、投资、建造、运营一体化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工程公司。
3.发展目标
到“十四五”末,公司规模实力显著增强,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行业主力军地位进一步夯实。产业带动作用更加明显,企业发展活力、运营管理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升,企业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助力集团公司进入“世界500强”,建设研发、投资、建造、运营一体化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工程公司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经营计划
2022年公司完成营业总收入1,584.37亿元,同比增加205.18亿元,增长14.88%,完成年度预算1,468亿元的107.93%。新签合同额2,969.23亿元,同比增加271.53亿元,增长10.07%,完成年度预算2,700亿元的109.97%。实现利润总额67.05亿元,同比增加6.64亿元,增长10.99%,完成年度预算60.8亿元的110.28%。
公司2023年计划完成新签合同额3,000亿元,计划完成营业总收入1,720亿元,计划完成利润总额69亿元,公司将根据市场变化和计划执行情况适时调整经营计划。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应收账款风险
受境内外宏观经济等因素影响,工程项目前期积累的风险集中在项目运行过程中显现,部分客户存在不按合同约定按期支付工程款的情况,可能造成公司经济损失。
应对措施:公司前移管理重心,源头管控应收账款风险,应收账款预警机制落实落地,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启动预警。持续落实“两金”全方位立体化管控,打好“两金”压降攻坚战,加大工程结算督导,开展应收账款回收和存货压降专项行动,制定完工项目债权清收计划,明确责任人,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快款项回收,加大“两金”压降专项考核力度,确保“两金”保持在合理水平。
2.国际经营风险
全球政治局势复杂多变,地缘竞争与地区冲突日益增多,境外经济下行,经济活力整体呈现大幅下降趋势。部分国家制定针对性的贸易限制、技术壁垒、经济制裁规则等,遏制打压中国企业,将加大公司国际化经营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持续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形势,密切跟踪国际大宗物资价格和汇率变化,做好应急处置预案,及时调整应对措施。健全完善境外合规管理体系,强化涉外法治管理、国别风险分析,深入研究并重视运用相关规则,分类分区制定安全可行策略,筑牢国际经营风险屏障,提高国际经营风险应对能力。
收起▲
一、 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主要业务概述
中国化学是一家集研发、投资、勘察、设计、采购、建造和运营一体化的知识密集型工程建设企业,是目前行业内资质最齐全、功能最完备、业务链最完整、知识技术相对密集的工程公司,业务领域主要包括建筑工程(化学工程、基础设施、环境治理)、实业和现代服务业业务,工程业绩遍布全国所有省份和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全球最先进的交付技术和工具,为业主提供安全、专业、智能、先进的工程服务,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化生产装置和设施。报告期内,公司加快实施“三年五年规划、十年三十年愿景目标”中长期发展战略,生产经营取得了显著成效,各项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新高,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十四五”期间,公司将加快打造工业工程领域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高端化学品和先进材料供应商,建设集研发、投资、建造、运营于一体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工程公司。
(二)主要业务及经营模式
1.建筑工程业务
建筑工程业务是中国化学的核心业务,涵盖化工、煤化工、石油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电力、环保、基础设施等领域。公司为业主提供项目咨询、规划、勘察、基础处理、设计、采购、施工、安装直至开车、运营、维护以及投融资等工程建设全过程、全产业链的综合服务,工程承包的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工程总承包(EPC、EP、PC)、施工总承包、施工承包和专业承包。公司创新经营模式,坚持“风险可控,收益可期”的原则不断探索提供“投资+EPC+融资+运营”的综合解决方案。公司致力于研发、投资、设计、采购、建造和运营一体化工程服务,并拥有一支经验丰富并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专业人才队伍,具备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工程项目管理经验,完成多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在国内外荣获诸多奖项。
(1)化学工程
中国化学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体系建设的“国家队”,在基础化工、石油化工、煤化工上具备绝对领先优势,可提供项目全生命周期工程服务,在国内外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在基础化工领域,公司掌握氮肥、磷肥、复合肥等世界先进技术,纯碱、氯碱等盐化工等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硫酸、硝酸、盐酸、硝铵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煤化工领域,中国化学掌握最核心和先进的煤制高端化学品材料的基础技术,如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大规模碎煤加压气化、五环炉、神宁炉、一步法甲醇制汽油(MTG)、合成气制乙二醇等现代煤化工产业核心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在石油化工领域,公司在炼油、聚合物、芳烃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精细化工领域,公司在氟化物、甲烷、氯化物、钛白粉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磷酸及磷化工领域,公司拥有湿法磷酸先进化、大型化、绿色化、集成化的生产工艺技术,先后被国家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列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绿色工艺,主导国内现代磷酸及磷化工的设计和建造。
(2)基础设施
公司发挥专业优势,在产业园区、市政、交运、电力、农田水利改造工程等基础设施领域开展多元化业务,创新运用股权投资、产城融合、片区开发等投融资模式运作大项目,积极投身长江大保护,勇当破解“化工围江”的绿色先锋,积极参与主导园区规划与建设,适度发展传统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新型基础设施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建筑工程业务,参与沿江省份化工园区建设指导工作,与多个省市政府部门、化工园区和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工程咨询、设计、EPC服务合同共计50余个,合同额累计约50多亿元,涉及项目总投资达300多亿元。
(3)环境治理
公司积极落实碳中和、碳达峰重大部署,借助自身掌握的环保核心技术,以长江经济带为重点,布局全国环保领域,开展循环经济园区建设,通过项目投资、F+EPC、EPC、E+PMC等模式,发展水处理、湖泊治理、固废、危废处置及综合利用,并逐步向实体化运营发展。太阳能发电是清洁能源的重要组织部分,多晶硅是太阳能发电的基础性原材料,中国多晶硅产量占世界75%以上。中国化学在多晶硅设计、建造方面占有主导地位,拥有高纯硅产业核心技术,国内90%以上的多晶硅工厂的设计和建造由中国化学完成。
2.实业及新材料
中国化学坚持“创新驱动”,积极发展实业业务,探索“技术+产业”的一体化开发模式,以技术研发为“核心”,驱动工程、实业发展,聚焦于高性能纤维、特种合成橡胶、工程塑料等化工新材料和特种化学品研发,主攻己内酰胺、己二腈、气凝胶、环保可降解塑料等“卡脖子”技术,拓展新材料行业高附加值产品领域,实现“产业反哺、研发支撑、工程优化、产业提升”的有机结合。公司采用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或通过联合研发、并购重组以及购买等方式获得高精尖科研技术,投资建设生产装置,生产产品并进行销售。公司自行融资并投资,同时也鼓励二级企业作为实业投资主体开展投融资和项目建设、实业运营,提供技术开发与引进、勘察、设计、建造和运营全系列解决方案,同时也采用BT、BOT和BOOT等模式承揽实业项目。在新材料领域,公司已研发和掌握己内酰胺、己二腈、气凝胶等化工新材料领域核心技术,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己内酰胺项目
2016年,公司依托自身研发的绿色己内酰胺成套技术和系列催化剂,在福建投资建成了尼龙6关键单体原料己内酰胺项目,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公司不断进行节能、降耗、提质等技术改进,产能提升至33万吨/年,保持全球单线最大产能。该项目持续保持稳定运行,产品质量国内最优,经济效益显著。
(2)己二腈项目
公司尼龙新材料项目作为突破国外“卡脖子”的首套工业化项目,在建设和开车过程中解决了许多技术和设备难题,2022年7月下旬中国化学天辰齐翔尼龙新材料产业基地一期关键装置顺利打通全流程,实现装置联动。7月31日天辰齐翔己二腈项目开车成功并产出优级产品,项目转入正常生产,进入优化调整期。作为国内首台套采用自有技术、解决我国高端聚酰胺新材料产业
链“卡脖子”难题、开创工业化生产的标志性项目,彻底打破了国外对我国己二腈的技术封锁和垄断,填补了国内技术和产业空白,补齐了产业链短板,对促进我国高端聚酰胺产业长效安全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硅基纳米气凝胶
公司依托合作开发的硅基气凝胶技术,在重庆投资建设气凝胶复合材料实业项目。华陆新材气凝胶项目于2022年2月27日一次性开车成功,当前已产出优质的硅基纳米气凝胶复合绝热毡产品,至2022年7月底已实现近6000m3硅基气凝胶产品的销售。
预计2022年中国化学主要新建实业项目将全部建成并开车成功,转入正常生产运行。
3.现代服务业
为持续构建“一核多元”发展格局,公司在2016年成立中国化学系统内第一家以境内外工程市场及客户为服务主体的国际技术贸易公司,依托公司现有的各板块业务,进行产业链延伸,向上为工程总承包客户提供产品包销服务,为工程项目获取提供更多助推手段,向下参与产业基地原料产成品的供需购销,支撑、服务产业需求。贸易业务围绕工程相关、客户相关、产业相关原则,确立了“3+1”的商务模式,即“商品贸易、工程贸易、技术贸易和金融服务”。商品贸易,优化产业贸易格局,为产业提供增值服务,依托存量贸易拓展外部增量贸易,建设岸上设施、物流基地,贯穿海内外化工品市场;工程贸易,持续进行国际采购模式创新和服务延伸,拓展国际直采以及竣工后服务,完善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服务,为工程业主提供更好更专业的用户体验。
(三)主营业务情况
1.主营业务分行业情况
化学工程业务是公司传统的核心业务,是公司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2022年1-6月化学工程实现营业收入573.57亿元,同比增长31.54%,收入增长主要是上半年公司承揽任务和项目开发建设力度加大,精心筹划组织施工,特别是波罗的海项目的顺利推进,导致收入同比大幅增长。
基础设施业务2022年1-6月实现营业收入90.8亿元,同比增长40.98%,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2.18%,比重较上年同期增长0.6个百分点,收入增长主要是公司的基础设施业务在上半年顺利开展,多个项目稳步推进所致。
环境治理业务2022年1-6月实现营业收入13.38亿元,同比增长131.83%,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79%,比重较上年同期增长0.75个百分点,收入增长主要是公司部分项目进入施工高峰期所致。
实业业务2022年1-6月实现营业收入37.7亿元,同比增长19.84%,占主营业务收入的5.06%,比重较上年同期下降0.59个百分点,收入增长主要原因是公司所属天辰齐翔上半年丙烯腈开始投产运营所致。
现代服务业业务2022年1-6月实现营业收入30.27亿元,同比增长62.82%,占主营业务收入的4.06%,比重较上年同期增长0.72个百分点,收入增长主要是公司今年上半年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贸易收入增加所致。
2.主营业务分地区情况
2022年上半年,公司境内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71.15亿元,同比增长34.7%,占主营业务收入的76.59%,比重较上年同期增长0.36个百分点,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公司今年不断深耕境内市场,加速项目落地,经营业绩稳步提升。
2022年上半年,公司境外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4.57亿元,同比增长32.01%,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3.41%,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全力推动生产经营,经营理念上由做项目到做市场转变,营业收入稳步增长。
(四)行业情况分析
1.2022年上半年宏观经济形势
今年上半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美博弈、俄乌冲突、疫情持续等多重因素对世界经济产生冲击,全球经济增速显著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均下调2022年和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的预测值。国际方面,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情况下,逆全球化思潮泛滥,部分大国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严重,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振荡,国际物流货运困难,俄乌冲突造成的全球石油天然气价格上涨、粮食短缺以及化肥产品供应不足,给石油化工行业等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带来了新的风险。为应对全球经济增速的回落,各国政府将把基建投资作为提振经济的重要抓手,鼓励投资周期性短、见效快的项目,鼓励资本参与,助力经济复苏,着眼于未来科技革命和低碳转型的基建项目将迎来发展机遇。相比于其他行业,全球化工行业前景乐观。2022年上半年全球主要化学品供应商生产经营都获得不错的业绩,吸引了上游化工产业投资继续增加。这促进了中国化学海外板块业务较上年度较大幅度增长。海外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全球“双碳”政策背景下海外化工领域的技术更新、升级改造等孕育新的需求,海外化工领域仍大有可为。此外,能源价格高位震荡,将带动油气公司的资本性投入,增加油气领域的机会。由于成本问题,石化产品价格高企,煤化工产业优势逐渐显现,煤化工、新能源等领域投资将增多。
国内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经济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给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3-4月,复杂演变的国际局势和跌宕反复的新冠肺炎疫情等超预期的冲击,给恢复势头良好的国内经济带来了较大压力。石油和化工行业生产有所放缓,部分经济指标转弱,叠加原油、天然气等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震荡,下游效益出现回落,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5月后,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生产需求逐步恢复,主要指标边际改善,国民经济呈现恢复趋稳势头。长期来看,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没有改变,稳定经济大盘的各项政策效果正在呈现,实现发展预期目标的大势依然向好,预计今年下半年经济复苏步伐全面加快。2022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万亿元,同比增长2.5%。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数据显示,全国建筑业总产值12.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7.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0.9%,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7.1%。
2.行业监管政策
党中央、国务院为应对经济增速放缓,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稳宏观经济大盘的重大政策措施。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明确要求“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出台了《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从财政、货币金融、稳投资促消费、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本民生6方面制定了33项具体政策措施,力保经济实现合理增长。公司将把握“双碳”政策下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机遇,关注行业改造升级和节能减排项目,积极拓展新材料和新能源领域。
(1)化学工程
2022年4月,工信部等部委出台了《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创新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优化、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和安全实现石化化工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我国石化化工行业更好地适应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持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全面的指导,对推进我国石化化工大国向强国迈进具有重大意义。作为国内化工领军企业,将贯彻落实该《意见》内相关重点任务。一是有序推进炼化项目“降油增化”,延长石油化工产业链,增强专用化学品等产品供给能力;加快煤制化学品向化工新材料延伸,煤制油气向特种燃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发展,煤制乙二醇着重提升质量控制水平。公司积极对接国内外化工巨头的产业投资规划,主动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二是引导化工项目进区入园,促进高水平集聚发展和规范化发展,到2025年,将形成70个左右具有竞争优势的化工园区,产值占行业总产值70%以上。公司将紧盯七大石化基地和国家、省级化工园区、有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园区的产业布局,在落实推动化工“退城入园”和长江、黄河流域石化化工项目科学布局、有序转移中积极寻找商机。三是深入领悟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榆林考察时的讲话精神,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公司将加大与煤炭资源丰富的地方政府和大型煤化工企业的合作力度,做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的“领头雁”和“主力军”,引领煤化工产业科学发展。公司持续做优做精化工领域业务,固本拓新。在石油化工、新型煤化工、天然气等领域深耕细作,积极向石化高端领域进军,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
“双碳”目标是我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新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节能减排等领域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十四五”期间,国家将大力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从电力行业逐步扩大到建材、有色金属、钢铁、石化、化工、造纸和航空等行业。2月1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的通知,通知从引导改造升级、加强技术攻关、促进聚集发展、加快淘汰落后4个方面阐述了节能降碳的工作方向,对炼油、乙烯、现代煤化工(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合成氨等17个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提出实施指南,为公司开展现代煤化工行业节能改造项目带来了发展机遇。新能源方面,氢能于2021年被正式纳入“十四五”规划“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预计2036-2050年氢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将达到10%,年经济产值将超过10万亿元,应用场景将涵盖化工、氢能源汽车、氢能源船舶、绿色物流、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能源清洁化替代等多个细分领域。2022-2025年,我国光伏年均新增装机将达到83-99GW,到2025年,公共机构新建建筑可安装光伏屋顶面积力争实现光伏覆盖率达到50%。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方面,到2025年,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完成长江、黄河干流及重要支流沿线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节能减排方面,到2025年,全国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将达到808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中国化学将积极响应“双碳”政策,顺应绿色低碳发展、产业链重构、工艺技术升级和生产方式转变等需求,发挥技术优势,围绕绿色低碳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退城入园、煤基清洁能源、传统化工领域新旧动能转型发力,并为高耗能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量身打造综合解决方案,巩固行业领先地位。
(2)基础设施
面对经济下行风险加大,中央经济工作会上明确基础设施要适当超前投入,年初,国务院部署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20个专栏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和专项规划重点项目,其中9个专栏中涉及的高端新材料、清洁能源、化工基地、基础设施等40项重大工程与建筑行业有关。按国务院要求,资金必须跟着项目走,2021年四季度发行的1.2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翘尾效应逐渐显现,在国家刺激经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系列政策举措和把政策发力点适当前移的驱使下,今年安排的专项债3.65万亿元将加速发行,全面利好建筑行业。5月份,国务院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再次强调加快今年专项债使用进度,并优先考虑将新型基础设施、新能源项目纳入支持范围。加快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启动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预计新增完成投资约1000亿元,包括新增新改建农村公路3万公里、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3万公里、改造农村公路危桥3000座。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这些稳投资政策将促进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公司全面融入国家重点区域发展战略,加大市场开发资源投放,积极融入美丽中国建设,上半年加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联盟。
(3)环保行业
“十四五”期间,水环境治理约有4500亿元的市场容量,年复合增长率9%,新增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网8万公里,新增城镇污水处理能力2000万立方米/日。“十四五”期间,危险废弃物处理行业约有2000亿市场,正处于市场的爆发期。预计2025年,我国有机固废处理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2000亿元/年;生活垃圾焚烧无害化处理能力将提升至100万吨/日,每年释放的垃圾焚烧市场规模在1300亿元左右。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和“无废城市”建设,对于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行业迎来新的机遇。“十四五”期间,我国待修复污染场地约30-50万块,待修复的土壤污染面积为3.83亿亩,市场规模总量约在1000到2000亿元。将实施石化、化工、焦化工业聚集区等重点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工程,开展10个地下水污染修复试点,开展10个左右国家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十四五”期间,钢铁、水泥、平板玻璃、陶瓷、非电燃煤锅炉等主要非电行业的废气治理市场在2000亿元以上,工业VOCs、NOx废气治理提升空间较大,用于机动车尾气、工业废气净化等环保催化材料被列为重点应用领域急需的关键战略新材料。根据自然资源部《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我国待修复矿山面积约294万亩,长江重点生态功能区、黄河重点生态区和海岸带等九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的总投资将在3.26万亿元以上。公司持续发挥长江大保护主力军左右,下属十六化建获评长江生态环保产业联盟优秀联盟成员单位。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工作要求,加快打造“两商”,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再创历史新高,发展质效稳步提升,为稳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经营业绩方面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751.6亿元,较上年同期的562.6亿元增加189亿元,增长33.59%,其中营业收入747.98亿元,较上年同期的559.15亿元增加188.83亿元,增长33.77%;实现利润总额33.48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5.65亿元增加7.83亿元,增长30.52%;实现净利润28.5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0.7亿元增加7.8亿元,增长37.68%;实现归母净利润26.49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9.32亿元增加7.17亿元,增长37.07%。
(二)新签合同方面
2022年上半年,公司新签合同额1624.5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05.88亿元,增幅23.20%。其中:境内新签合同额1437.8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05.24亿元,增幅16.65%,占新签合同总额的88.51%;境外新签合同额186.6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0.64亿元,增幅116.96%,占新签合同总额的11.49%。
从业务类型看,建筑工程新签合同额1527.65亿元,同比增长23.04%,占比94.04%,为公司主要的业务类型;新签勘察设计监理咨询29.88亿元,同比增长26.87%,占比1.8%;新签实业及新材料销售合同额40.3亿元,同比增长93.19%,占比1.84%;新签现代服务业合同额21.58亿元,同比增长53.49%,占比1.33%。
2022年上半年新签合同额同比变化表
2022年上半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公司上下积极应对疫情反复和俄乌冲突带来的系列冲击,始终围绕企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经营龙头引领作用,经营业绩再创新高,新签合同额一季度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全面实现“开门红”“开局稳”,展现了央企稳定器的责任担当。
一是高端经营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深入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强与重点地区省市政府、国资央企、大型企业的深度对接,开展高端商务活动25次。推动重点项目“总对总”经营,巴斯夫湛江一体化项目创造了“统签统谈”的经营新模式。五大区域总部充分发挥牵引带动作用,深入推进政府资源网、大客户关系网、合作伙伴网“三张网”建设,区域规模化经营成效显著。
二是海外经营稳步推进。面对全球疫情反复、地缘政政治关系复杂多变等不利影响,公司大力落实“一体两翼”战略布局,加快推进海外发展,先后中标乌兹别克斯坦烧碱项目29亿元、卡塔尔PVC项目15亿元、巴基斯坦LNG接收站项目23亿元,高质量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三是板块结构持续优化。聚焦主责主业,深化化工主业市场开拓,认真落实总书记榆林重要讲话精神,中标陕西龙华煤炭分质利用、新疆中昆天然气制乙二醇、山西亚鑫复合肥等重点化工项目。积极培育相关多元化市场,非化工领域不断发力,中标岳阳EOD数字产业综合体项目72.7亿元,深耕长江大保护既有市场取得新成效。科学布局“双碳”市场,新材料、新能源等新业态领域市场增势明显,所属华陆公司以冷氢化技术优势不断扩大硅基新材料市场份额,签约全球首个碳中和氢能冶金化工综合示范项目。经营结构更加合理,经营品质持续提升。
四是实业项目稳健起步。尼龙新材料项目突破“卡脖子”技术,开车成功并产出优级产品,填补了国内技术和产业空白,对促进我国高端聚酰胺产业长效安全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华陆新材硅基纳米气凝胶项目、东华PBAT项目均一次性开车成功。公司积极推进新材料技术研发实业化,全面激发了市场活力,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
(三)公司2022年上半年完成的工作
1.坚持龙头带动,经营业绩再攀新高
一是营销体系更加健全。围绕“两商”发展战略,强化高端引领和集团统筹,加强与重点区域地方政府和企业高端对接,持续深耕属地化经营,建立更加紧密的发展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四公司、五环公司、十六公司在属地省份新签合同额占比超50%。持续完善经营要素,新增石油化工和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各1项、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2项、城乡规划甲级资质1项,为市场开发提供重要支撑。持续优化成本管理体系、标前评估体系和投标报价体系,进一步提升市场开发源头质量。二是经营结构更加合理。聚焦主责主业深化市场开拓,不断巩固优势地位,充分发挥优势布局“双碳”市场,深化落实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经营结构更加均衡,经营品质持续提升。三是市场布局更加优化。全面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大市场开发资源投放,粤港澳、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区域市场开发成效显著。积极融入美丽中国建设,成功加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联盟,持续发挥长江大保护主力军作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组织召开海外稳增长推进会,提振海外发展信心。四是实业和投资带动更加凸显。加快实业业务发展步伐,初步构建“一平台+多主体+N链条+N支柱”发展体系。天辰公司、五环公司等新增实业布局,双氧水法制环氧丙烷(HPPO)项目顺利开工、宜昌新材料项目有序推进前期工作。持续强化投资带动,审慎优选投资项目,投资牵引效果明显。
2.强化运营管控,施工生产扩能增效
一是防疫和生产统筹有序。坚持科学精准防控,抓实抓细疫情防控措施,开展常态化“三级巡检”,调整优化国别专班,守住不发生聚集性疫情的底线。克服上半年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的不利影响,加强对生产经营的指导和统筹,实现“开门红、开局稳”,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打下良好基础。二是重大项目稳步推进。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通过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生产调度会等方式,“一对一”指导所属企业推进项目履约。三是实业项目稳健发展。加强实业项目运营监控,定期开展实业生产运营分析,上半年实业营收同比增长19.8%,不仅开辟了发展新空间,也将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天辰己二腈项目全面投产,产品达到优级标准;华陆气凝胶项目开车正常,产品合格率达到99%以上;东华PBAT项目一次性开车成功,顺利产出优质PBAT聚酯产品。四是项目管理精细提质。深入开展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加大对集中采购、工程分包、成本管理、工程款回收等重点领域督导力度。大力实施“阳光采购”,强化分包管理,狠抓项目亏损治理,加强工程结算。
3.深化改革驱动,发展活力加快释放
一是世界一流企业建设步伐加快。持续开展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33项重点任务全面完成。积极开展争创公司治理示范企业行动,明确16家示范企业创建对象名单。组织开展生产标杆创建行动,推进生产经营管理组织模式变革,累计完成三级综合公司改革83家,组建“核心层”作业层实体47家。二是市场化经营机制更具活力。持续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制定《关于所属企业经理层及成员业绩考核指标设定的指导意见》,完成2022年度契约签订。制定《关于加强所属企业总部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推动各类考核指标不断细化量化科学化,所属企业加快构建360度考核体系。三是所属企业改革稳妥推进。深入推进改革三年行动,128项重点任务全部完成。“科改示范企业”等改革专项工程持续开展,天辰公司蝉联“标杆企业”,土木公司获评“优秀企业”,桂林公司入选“示范企业”。组织开展混改后评价工作,对完成混改且运行满1年的9家企业进行评价,完善混改闭环管理。加强员工持股及跟投管理,全面梳理自查2016年以来员工持股及跟投实施情况。推动混改企业深度转换经营机制,华陆公司、桂林公司混改后正面效应持续显现。四是瘦身健体挖潜增效。全力推进“两非”剥离,“两非”企业全部清退。本着“应清尽清”原则,清理“僵尸企业”“空壳公司”“三无企业”等冗余机构。
4.坚持创新引领,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一是创新平台取得新成效。成立了公司技术专家委员会和成果转化委员会,充分发挥内外部专家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制定了《科研分院考核管理办法》,加强科研院对分院的管理。华陆公司、科研院分别通过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二是科技研发实现新突破。启动了第三批公司级科技专项立项工作,重点研发项目稳步实施。POE、MCH、环保催化剂、尼龙12、PBAT催化剂、废旧轮胎裂解等项目进展顺利。己二腈、气凝胶、PBAT项目陆续投产,己二腈项目入选山东省新材料产业特种尼龙产业链“链主”企业。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81项,桂林公司获第23届中国专利奖金奖,赛鼎公司、五环公司分获银奖,十三公司获优秀奖。
5.强化管理提升,基础管理不断夯实
一是财务管理有力有序。深入开展“两金”压控专项行动,加快推进司库管理体系建设,持续巩固分级授权的资金管理体系。积极做好税收筹划,充分运用税收优惠政策实现退税。二是内审管理扎实推进。从严从实开展经济责任、财务收支、参股企业管理等专项审计。大力推动审计整改,建立审计发现问题库并纳入督查督办,实施“挂号”“销号”动态管理,强化结果应用。三是数字化管理走深走实。印发《总部全面精细化管理手册汇编》,以信息化支撑精细化管理落实落地,积极推进运营管理集成系统建设,“数字化学”建设有序推进。四是人才管理深化细化。高度重视干部人才培养工作,深入实施“一十百千”人才工程,靶向引进和培养重点领域人才。分级分类制定科研人才培养计划,加强院士、勘察设计大师、大国工匠、技术能手等高端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海外人才信息库,积极挖掘海外人才价值。注重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和年轻干部选拔培养,引导青年干部当好企业发展接力人、企业精神传承人。
6.坚持精准施策,风险防控有力有效
一是着力管控综合治理风险。深入推进“稳增长、防风险、促改革、强党建”综合督导,着力防范和化解潜在重大风险,制定专项治理方案,发现问题并积极落实整改。二是着力管控安全生产风险。认真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十五条硬措施”,明确重点任务。深入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等专项集中治理,组织开展安全生产督导和安全隐患排查,按照“五定”原则落实治理措施,安全生产总体平稳可控。三是着力管控法律合规风险。开展“合规管理强化年”专项行动,推动纠纷案件精细化管理。四是着力防范应对境外风险。深入研判地缘政治风险,做好应急预案和应对措施。全力抓好海外员工接返工作,实现了“外防输入、万无一失”。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三、可能面对的风险
1.宏观经济风险
在世纪疫情冲击下,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方面,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速显著放缓。国内方面,国内经济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给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碳达峰、碳中和将加速节能减排力度,化工行业转型升级压力增大。
公司密切跟踪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与变化,及时分析外部环境变化对公司发展带来的影响。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狠抓精细化管理,创造和把握投资机会,提高企业创新力、竞争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
2.国际经营风险
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情况下,逆全球化兴起,各国经济受到贸易保护主义和全球疫情的冲击,整体呈现大幅下降趋势,经贸摩擦持续,贸易限制、技术壁垒及经济制裁等,对公司海外业务发展带来影响。
公司将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坚持依法合规经营,全面履行合同义务与责任,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发展。强化境外风险防控,深入研究并重视运用相关规则,加大管控力度,落实防控责任,不断提升境外风险防控能力和水平。
3.应收账款风险
受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影响,部分客户融资困难、效益下滑,项目资金不足,未能按时支付工程款,对公司现金流可能造成影响。
公司将加强项目全过程监控,严把事前关口,源头控制增量;加快完善联防联控机制,深化落实预警体系,明确管控重点,建立点对点督办制度,夯实债权清收责任;完善协同共享平台,优化激励机制,切实防范风险。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完整的产业链及齐全的资质
公司是我国化学工程建筑领域内资质最为齐全、功能最为完备、业务链最为完整、行业内具有突出优势的领先企业。可提供技术研发、投资融资、规划咨询、项目管理、勘察设计、设备采购、施工建设、开车服务、维修服务等全过程工程服务。在2021年度ENR全球承包商250强排名中名列第17位,在2022年度ENR工程设计企业全球营收150强排名中名列第19位、工程设计企业国际营收(海外收入)225强排名中名列第29位,截至本报告期末,拥有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6项,石油化工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5项和建筑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1项,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60项,工程勘察综合甲级资质3项,钢结构、环保、特种设备许可等多项专业承包资质。公司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和齐全的资质体系,充分发挥各业务板块之间的协同效应,有效分散经营风险,保证公司长期稳定的盈利。
(二)协同发展的相关多元化业务结构
公司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形成了相关多元化业务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化学工程业务保持国内领先优势,承建大型石油化工、炼化一体化项目经验丰富,LNG业务不断拓展,精细化工实力逐渐增强。基础设施业务成为公司发展有力支撑,市政工程、交通运输、城市综合体建设等传统基础设施不断突破,打造了一批园区样板工程。环境治理业务卓有成效,主动参与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环境治理,在土壤修复、污水处理、固废/危废处理、烟气治理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实业发展成果丰硕,构建了以化工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工程技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实业发展格局,初步搭建“一平台、多主体、N链条、N支柱”的实业发展体系。天辰耀隆己内酰胺工厂安全平稳运行,在山东淄博建设国内首个尼龙66“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己二腈”工业示范项目,年产5万方纳米气凝胶项目和可降解材料PBAT实业项目分别在重庆和新疆落地,生产运行有序。现代服务业支撑主业动力强劲,金融业务有效支撑主业发展,贸易能力稳步提升。
(三)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和丰富的技术储备
公司是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之一,是“新一代煤(能源)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在传统化工、新型煤化工、化工新材料、绿色环保技术、氢能利用等多个领域通过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方式形成了系列工艺技术和工程技术,推进“技术+产业”一体化发展,构建了“1总院+多分院+N平台”研发平台体系。截至本报告期末,共拥有1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家能源研发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拥有授权专利4084项,专有技术223项;累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398项,省部级及以上工法360项,是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工业化转化应用的先锋队和主力军。
(四)丰富的工程业绩和良好的商业信誉
公司作为国家基本建设的骨干力量之一,凭借公司强大的技术实力与全面的业务资质,承建了我国绝大多数化工和石油化工生产基地,具有丰富的工程业绩和良好的商业信誉。在投资大、产量高、涉及产业布局的大型化工、石油化工和煤化工等项目上,已成为业主紧密合作的伙伴,多以全过程承建的方式为业主提供服务,在整个工程建设中保持主要作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开展样板引路,建设精品工程。历年来荣获鲁班奖40项,国家优质工程奖122项(其中金奖22项)和一大批省部级优质工程奖。
(五)专业的人才队伍经和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
公司创新活力迸发、高端人才富集,拥有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行业勘察设计大师等在内的一大批优秀管理和技术人才队伍,集中了我国石油化工、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和化学工业以及其他工程建设领域的主要力量。实施“一十百千”人才工程,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形成了独有特色的管理模式。主要经营管理人员由具备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组成,平均业内从业经验超过30年。
(六)起步较早的海外工程和享誉全球的品牌影响力
公司是最早承接境外承包工程的中国企业,是实施走出去的先行者和排头兵。承建了大量国际工程项目,积累了丰富的海外工程经验。公司现拥有境外机构130余个,分布在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阿联酋、沙特、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土耳其、埃及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境外业务占比约30%,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完成合同额超过300亿美元,积累了宝贵的市场开发和项目执行经验,同业主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国化学品牌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显著提升,为沿线国家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福祉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收起▲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1年,面对世纪疫情冲击,我国宏观经济面临从未有过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消费和投资增长势头减弱。公司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国务院国资委工作要求,加快实施“三年五年规划、十年三十年愿景目标”中长期发展战略,持续完善公司治理,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报告期内,公司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化落实“五大经营理念”,全力走实走好专业化、相关多元化、国际化发展之路,通过完善境内外市场布局、优化化工和非化板块业务结构、创新经营模式、提升经营水平,经营开发成效显著;组织实施提质增效升级版专项行动,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和实业发展,不断强化品牌营造;认真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稳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非公开发行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引领,科技创新体系持续完善,科技创新项目稳步实施,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着力深化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和全面精细化管理,持续推进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公司改革发展和生产经营取得了显著成效、重大进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再上新台阶,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经营业绩方面
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379.19亿元,同比增加279.24亿元,增长25.39%,其中营业收入1,372.89亿元,同比增加278.32亿元,增长25.43%;实现利润总额60.41亿元,同比增加14.97亿,增长32.96%;实现净利润50.04亿元,同比增加11.62亿元,增长30.23%;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46.33亿元,同比增加9.75亿元,增长26.64%。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业绩稳步增长,实现历史最好水平。主要原因为:一是公司多措并举加大经营力度,深挖市场潜力,订单量增长促进了业绩提升;二是公司持续开展精细化管理,不断加强项目过程管控,盈利能力稳步提升;三是公司加强风险防控力度,比如本年度解除东源科技大额担保责任,同时通过“总对总”合作开展债务重组工作,化解河南能源大额债权风险。公司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继续加大深化改革、转型升级力度,扎实推进精细化管理,加强成本费用支出管控力度,进一步开展瘦身健体提质增效,通过系列措施使公司业绩再做突破,再次创造了公司历史上的最佳经营业绩,企业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二)新签合同方面
2021年公司新签合同额2,697.7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6.04亿元,增幅7.41%。其中:境内新签合同额2,201.17亿元,较上年增长184.22亿元,增幅9.13%,占新签合同总额的81.59%;境外新签合同额496.53亿元,较上年增长1.82亿元,增幅0.37%,占新签合同总额的18.41%。
从合同类型看,新签工程总承包类合同额1,524.95亿元,为公司占比最大的合同类型,占新签合同总额的56.53%,基本与上年持平;新签施工总承包和施工承包类合同额1,028.82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38.14%,较上年增长124.35亿元,增幅13.75%。工程总承包、施工总承包和施工承包类合同额占公司全部新签合同额的94.67%。
从业务领域看,新签化学工程合同额1,940.86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71.95%,较上年增长73.02亿元,增幅3.91%。新签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等相关多元化业务合同额756.84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28.05%,较上年同期增长113.01亿元,增幅17.55%。
2021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公司上下凝心聚力、共克时艰,在经营理念、管理机制、经营布局、商业模式、核心技术等方面聚力创新,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化落实“五大经营理念”,全力走实走好专业化、相关多元化、国际化发展之路,公司经营开发再创佳绩,实现了“十四五”开局红,奠定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一是全力做实国内市场。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参加国资委在湖北、福建、吉林、新疆、西藏、云南等地举办的央地合作活动,加强与重点地区地方政府、国资央企、地方国企的深度对接。推动“总对总”经营。五大区域总部充分发挥牵引带动作用,深入推进政府资源网、大客户关系网、合作伙伴网“三张网”建设,区域新签合同额较成立之前增长了151%,区域规模化经营成效显著。
二是稳步推进海外经营。在海外疫情肆虐的恶劣条件下,大力落实“一体两翼”战略布局,全力克服疫情蔓延影响,坚持“戴着口罩抓经营”,海外经营重点突破、多点开花。东南亚市场异军突起,在印尼市场斩获新签合同额115.7亿元、同比增长31.5%。非洲市场攻城拔寨,中标几内亚铝土矿配套氧化铝精炼厂项目115.1亿元,在几内亚、多哥、博茨瓦纳等国家实现了市场开拓零的突破。
三是持续巩固主业优势。化工领军地位不断夯实,行业影响力和话语权持续扩大,重点项目捷报频传,中标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20个标段87亿元,广西华谊新材料和氯碱项目63亿元,万华化学(福建)MDI项目和TDI项目超过50亿元。基础设施业务领域继续拓宽,七公司中标几内亚铁路项目76.8亿元。认真落实“两山”理论,生态环保领域不断创新经营模式,中标国家第一批36个EOD试点项目之一的马鞍山向山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EOD项目22.5亿元、连云港生态环境整治项目12.9亿元,重庆綦河流域治理项目8.1亿元。
四是新业态新市场快速增长。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硅基新材料、可降解材料、新能源领域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全年新签该些类合同额超过700亿元。华陆公司凭借“冷氢化”核心技术承揽国内90%以上的多晶硅工程设计和大部分工程总承包项目。“实业强企”战略迈开坚实步伐,绝热节能材料气凝胶已一次开车成功,“卡脖子”工程己二腈项目、可降解塑料PBAT项目即将投产,一些新材料技术研发实业化积极推进中,全面激发了市场活力,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
(三)2021年完成重点工作
公司加快推进打造“两商”战略,大力推动“十四五”规划各项重点战略举措落实落地,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再上新台阶,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1.坚持自立自强,科技创新力明显提升
公司以被国外垄断的、国内没有工业化生产的化工新材料等关键核心“卡脖子”技术为研发方向,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推进,持续完善“1总院+多分院+N平台”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先后成立环保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智能装备研究院,聚焦化工新材料、减排技术、环保技术、化工智能装备等重点领域开展研究。桂林公司被认定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重点研发项目产业化应用稳步实施,“十四五”重点研发项目有序推进,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项目、固废高温气化项目的北京房山制氢油及氢能产业示范装置、生活垃圾气化项目等项目完成中试,进入工业化示范阶段。公司科技成果稳步增加。全年共获得国家授权专利647项,其中发明专利124项,获得国家专利优秀奖5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3项,专有技术认定30项,省部级工法认定45项。公司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工作,参编的《生物质热解炭气油多联产工程技术规范》等7项国家标准、6项行业标准已发布。五环公司参与的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创新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落实“四个15%”“两个五年”激励机制,创新人才队伍和创新文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落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落实人才强企战略。做好选人用人工作择优选强干部队伍。所属企业通过内部提任、公开招聘等方式新聘用中层干部。大力构建高端人才体系,开展首批公司“一十百千”人才评选,选聘1名公司首席科学家和1名公司级科学家,504名各类专业人才入选;打造“工程师+科学家”研发队伍,招聘高端研发人员36人。
2.融入新发展格局,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
公司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走实走深专业化、相关多元化、国际化发展之路,坚持发挥市场经营龙头带动作用,夯实人才强企战略,着力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和人才竞争力。加大市场经营开发力度,市场综合竞争力持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持续走深走实,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海南自贸港、成渝等重要区域优化资源配置,大力推动属地化深耕经营。积极落实“两商”战略,聚焦主业实业,优化经营布局,推动相关多元化业务格局协调发展,业务结构更加合理,化工板块持续领跑,“非化”板块不断做大。经营体系建设更加完善,调整强化国内经营派出机构,五大区域新签合同额较成立之前增长了151%。资质稳步提升,全年新增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3项、专业承包一级资质3项。统筹推进海外业务,不断巩固“一体两翼”战略。2021年ENR最大全球承包商和国际承包商250强排名中分别名列17位和19位,较2020年分别提升1位、3位,创出历史最好水平。优化境外机构,对境外机构生产经营情况全面梳理。推进属地化经营,出台《关于加强境外管理人员本土化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推动境外管理人员本土化工作。
3.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内驱力有效提升
公司深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激发改革红利,开展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推动精细化管理,企业发展动力显著增强。改革三年行动取得实效,重点推进落实董事会建设、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混合所有制改革、市场化机制建设、改革专项工程、生产经营组织管理模式改革、“两非”“两资”清理、信息公开全覆盖等改革任务。加快建立市场化经营机制,公司所属二、三级企业全面建立任期制与契约化管理。持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所属企业新聘任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比例超70%,员工公开招聘比例达到100%。稳步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完成5家二三级企业混改。华陆公司释放30%股权引入行业龙头万华化学,桂林公司并购重组上海华谊装备。有序推进生产经营组织管理模式变革,累计完成79家三级综合公司改革,完成41家“核心层”作业层实体组建。稳步推动“科改示范行动”、“双百行动”改革专项工程。天辰公司在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行动”专项评估中获评标杆企业。持续深化全面精细化管理,总部制定实施了全面精细化管理手册,覆盖27个管理领域、160个重要业务单元;深化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对全部生产型企业开展三轮“四不两直”专项检查;一定额度标准的工程分包、物资集中采购全部在“化学云采”平台进行。开展对标一流管理提升行动,对标一流管理清单任务完成率位于央企前列。天辰公司入围国资委管理提升标杆企业,《法律、合规、风险、内控“四位一体”管理》入围国资委管理提升标杆项目。开展公司管理提升标杆创建活动,选树8家标杆企业和10个标杆项目,加强典型示范,推进管理提升。
4.重塑公司市场价值,品牌影响力显著扩大
公司坚持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加强品牌建设,充分发挥内聚民心、外树形象的突出作用,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化学央企形象,扩大了“中国化学”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重塑公司资本市场价值,着力推动资本运作,圆满完成100亿元非公开发行股票再融资工作,创下了2018年以来建筑行业定增项目发行规模最大、央企询价定增项目发行规模最大、建筑央企首次百亿级市场化申购倍数最高三项记录。加强市值管理,获得上交所信息披露年度评价A级,2021年公司市值最高曾升至942亿元,较2020年底增加了653亿元,增幅为226%,受到资本市场追捧。荣获中国上市公司“最佳投资者关系奖”、“2020年年报业绩说明会优秀实践案例”。强化品牌建设,参建的伊犁新天煤制天然气项目、中安煤制甲醇及转化烯烃项目、恒逸(文莱)PMB项目共计3个项目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入围“全国品牌价值500强”榜单,以118.25亿元价值排名第199位。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加强高端经营,受邀参加中俄投资合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并作为中方三家企业代表之一发言。在第三届中俄能源商务论坛上,与俄石油签署合作协议,为公司进入俄罗斯有关项目奠定良好基础。积极彰显社会责任担当,加大资金投入,年度直接投入帮扶资金较2020年增长了11.4%。被甘肃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帮扶先进集体。邱军同志被党中央国务院追授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被中宣部追授为“时代楷模”,在全社会树立起中国化学的“一面旗帜”。
5.基础管理不断夯实,抗风险能力逐步提升
公司统筹安全与发展,审慎管控市场经营、两金、法律、境外业务等各类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经营风险管控措施得力,召开市场经营风险防控专题会,大大降低项目经营风险,从源头确保项目合法合规、风险可控、方案可行。严格投融资管理,增加有效投资,积极推进兼并重组。强力管控安全生产,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第三阶段工作,全年没有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累计实现6.42亿安全人工时。加强安全质量培训,建成工程质量首个样板示范区,全年培训9批600多人次。首次向海外工程项目派驻专业安保人员,并开展了防恐防暴培训,保障境外项目安全运行。强力管控“两金”,对430个项目落实法律措施,彻底处理终结欠款165项,“两金”压控三年行动成效显著。加强合规管控,深化重大案件的月度督办机制,对60余件重大案件和重大法律风险事项逐一进行专题会诊。常态化做好境外疫情防控,有效保证了海外经营生产稳定开展。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开局之年,上半年经济持续复苏,但从三季度开始,受疫情、电力能源供应、部分房地产企业债务违约等因素影响,经济增长出现放缓。同时,受输入产品价格上涨、国内供给不足等因素影响,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价格上涨,能源双控、钢铁双限、“双碳”政策持续推进、环保政策日趋严格对能源转型升级提出更高更快要求,宏观环境更趋严峻复杂。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展现出了强大韧性与旺盛活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经济结构和区域布局不断优化,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增长8.1%,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但面临的困难和风险明显增多。从国际看,新冠疫情起伏反复这一“新常态”持续对全球经济复苏构成威胁,世界经济复苏之路将漫长、不平衡且充满不确定性。从国内看,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挑战。2022年1月1日我国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将带来发展机遇和挑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国民经济数据显示,全国建筑业总产值29.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4.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1.4%,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比上年增长0.4%。
(一)化学工程
2021年全球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显著上涨,石油和化学工业景气高企。我国石化行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均创历史新高,分别为14.45万亿、1.16万亿,增速历史罕见,分别增长30.0%、126.8%,与全国规模工业比,同比增速分别高出10.7个和92.5个百分点,占工业的比重分别为11.3%和13.3%。我国石化行业正处于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重要阶段,增长潜力大、挑战明显。石油化工方面,近两年,我国炼化行业新增项目以炼化一体化为主,多以“控炼增化”实现化工品供给提升的同时降低新增炼化产能对成品油市场的压力,公司承揽的恒力石化、盛虹石化、浙石化等千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均顺利开车,2021年又一举中标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19个标段施工总承包。未来石化产业规模集中度、整体技术水平、石化产业布局结构和产业链结构及其全球竞争力都会有大幅度的提升。煤化工方面,2021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10月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相继公布,让“减碳”工作有章可循,随着“双碳”路径逐渐明晰,煤化工产业作为煤炭行业一直以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再次被提上议程。未来“双碳”打造的煤化工核心竞争力将成为差异化价值,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也将加快传统产业的绿色低碳改造、促进工业能源消费低碳化、数字化优化产业结构以实现深度脱碳,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2021年,公司充分发挥煤化工建设行业龙头优势,抢抓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双碳”政策机遇,比如中标应城宏宜化工科技有限公司IGCC分布式能源碳中和应用示范暨合成氨绿色改造升级EPC工程总承包、重庆湘渝盐化股份有限公司煤气化节能技术升级改造EPCC总承包项目等煤化工碳中和重点项目,持续巩固了公司的行业主导地位。新能源产业步入快车道,为化工行业带来新机遇。一方面,新能源材料将成为石化行业新的增长点,光伏组件、风电叶片、锂离子电池材料、磷酸铁锂等对传统化工产品和化工新材料需求空间广阔。另一方面,氢能作为清洁、灵活、应用领域丰富的二次能源,对于石化行业在能源结构转型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全国已有30个省(含省内地市)将氢能产业纳入“十四五”规划,2021年以来,氢能产业不断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产业投资热持续升温,仅8-11月,产业公开项目投资就达900亿元。预计2022年,国内氢能产业总投资金额将突破3000亿元,加速形成万亿赛道。公司从垃圾气化制氢、储氢等方面积极布局氢能综合利用。化工新材料方面,公司始终以市场为导向,2021年成立碳中和科学技术研究院、环保研究院,坚持“创新技术+特色实业”一体化发展,聚力优势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加快推动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力争打造化工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科技成果转化地、科技资源耦合器,切实发挥化工新材料、高端化学品、低碳及环保技术研发在助推实业兴企、带动工程发展和推进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业强企迈出了新步伐,今年“卡脖子”工程己二腈、新材料气凝胶、可降解塑料将先后投产,一些新材料实业化积极推进中,全面激发了市场活力和企业的综合实力。
(二)基础设施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扩大有效投资,继续支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推进“两新一重”建设,基础设施投资继续作为全年构建国内大循环,拉动内需的直接动力之一。2021年,宏观政策加强“跨周期调节”力度,积极财政不断发力,助力基建托底经济。一方面,新增债务限额保持高位,发行节奏和时点的把握更加灵活。全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务限额为4.47万亿元,其中专项债3.65万亿元,受提前额度下达较晚、部分地区专项债项目审核趋严等影响,2021年上半年专项债发行节奏整体偏慢,下半年支持地方债加速发行的政策频出,专项债发行加快。另一方面“两新一重”建设持续推进,多方积极引导资金投向新基建、城乡建设等重点领域。在“十四五”规划“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导向下,一系列推进“两新一重”建设的政策密集出台,各地因地制宜制定新基建建设规划。同时,乡村振兴票据及专项公司债创新推出,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正式启动,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开启了新局面。公司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推动经营布局优化调整,积极展现新作为,国内中标光伏类新型项目,陕西西咸新区、襄城经开区智慧园区等一批园区建设项目,海外中标几内亚Mavcard铝土矿配套铁路项目、斯里兰卡亭可马里780MW联合循环电站配套LNG项目。
(三)环保行业
2021年,受益于环保专项债的出台,生态环保项目的有效投资和落地进一步扩大,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共抓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都为我们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2月2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3月15,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研究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问题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7月7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指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明确了总体思路,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同时提出了到2025年,循环型生产方式全面推行,明确了重点工程与制度保障。8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十四五”黄河流域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生活污水直排口和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0%以上;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建制镇污水处理能力明显提升;上游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中下游力争达到30%;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以上,城镇污泥资源化利用水平明显提升;10个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地级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达到65%左右,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左右,环保市场潜力全面释放。公司以进共抓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契机,持续快速推进生态环保领域的市场开拓,比如中标运城市官道河生态修复与整治工程、六安市城区水环境(厂-网-河)一体化综合治理一期PPP项目、南京市六合区农村污水处理、山东博汇集团环保整治工程等一批有影响力的环境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项目。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中国化学是一家集研发、投资、勘察、设计、采购、建造和运营一体化的知识密集型工程建设企业,是目前行业内资质最齐全、功能最完备、业务链最完整、知识技术相对密集的工程公司,业务领域主要包括建筑工程(化学工程、基础设施、环境治理)、实业和现代服务业业务,工程业绩遍布全国所有省份和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全球最先进的交付技术和工具,为业主提供安全、专业、智能、先进的工程服务,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化生产装置和设施。报告期内,公司加快实施“三年五年规划、十年三十年愿景目标”中长期发展战略,生产经营取得了显著成效,各项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新高,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十四五”期间,公司将聚焦化学工程主责主业,加快打造工业工程领域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高端化学品和先进材料供应商,建设集研发、投资、建造、运营于一体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工程公司。
1.建筑工程业务
建筑工程业务是中国化学的核心业务,涵盖化工、煤化工、石油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电力、环保、基础设施等领域。公司为业主提供项目咨询、规划、勘察、基础处理、设计、采购、施工、安装直至开车、运营、维护以及投融资等工程建设全过程、全产业链的综合服务,工程承包的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工程总承包(EPC、EP、PC)、施工总承包、施工承包和专业承包。公司创新经营模式,坚持“风险可控,收益可期”的原则不断探索提供“投资+EPC+融资+运营”的综合解决方案。公司致力于研发、投资、设计、采购、建造和运营一体化工程服务,并拥有一支经验丰富并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专业人才队伍,具备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工程项目管理经验,完成多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在国内外荣获诸多奖项。
(1)化学工程
中国化学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体系建设的“国家队”,在基础化工、石油化工、煤化工上具备绝对领先优势,可提供项目全生命周期工程服务,在国内外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在基础化工领域,公司掌握氮肥、磷肥、复合肥等世界先进技术,纯碱、氯碱等盐化工等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硫酸、硝酸、盐酸、硝铵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煤化工领域,中国化学掌握最核心和先进的煤制高端化学品材料的基础技术,如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大规模碎煤加压气化、五环炉、神宁炉、一步法甲醇制汽油(MTG)、合成气制乙二醇等现代煤化工产业核心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在石油化工领域,公司在炼油、聚合物、芳烃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精细化工领域,公司在氟化物、甲烷、氯化物、钛白粉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磷酸及磷化工领域,公司拥有湿法磷酸先进化、大型化、绿色化、集成化的生产工艺技术,先后被国家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列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绿色工艺,主导国内现代磷酸及磷化工的设计和建造。
(2)基础设施
公司发挥专业优势,在产业园区、市政、交运、电力、农田水利改造工程等基础设施领域开展多元化业务,创新运用股权投资、产城融合、片区开发等投融资模式运作大项目,积极投身长江大保护,勇当破解“化工围江”的绿色先锋,积极参与主导园区规划与建设,适度发展传统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新型基础设施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建筑工程业务,参与沿江省份化工园区建设指导工作,与多个省市政府部门、化工园区和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工程咨询、设计、EPC服务合同共计50余个,合同额累计约50多亿元,涉及项目总投资达300多亿元。
(3)环境治理
公司积极落实碳中和、碳达峰重大部署,借助自身掌握的环保核心技术,以长江经济带为重点,布局全国环保领域,开展循环经济园区建设,通过项目投资、F+EPC、EPC、E+PMC等模式,发展水处理、湖泊治理、固废、危废处置及综合利用,并逐步向实体化运营发展。太阳能发电是清洁能源的重要组织部分,多晶硅是太阳能发电的基础性原材料,中国多晶硅产量占世界75%以上。中国化学在多晶硅设计、建造方面占有主导地位,拥有高纯硅产业核心技术,国内90%以上的多晶硅工厂的设计和建造由中国化学完成。
2.实业及新材料
中国化学坚持“创新驱动”,积极发展实业业务,探索“技术+产业”的一体化开发模式,以技术研发为“核心”,驱动工程、实业发展,聚焦于高性能纤维、特种合成橡胶、工程塑料等化工新材料和特种化学品研发,主攻己内酰胺、己二腈、气凝胶、环保可降解塑料等“卡脖子”技术,拓展新材料行业高附加值产品领域,实现“产业反哺、研发支撑、工程优化、产业提升”的有机结合。公司采用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或通过联合研发、并购重组以及购买等方式获得的高精尖科研技术,投资建设生产装置、生产产品并进行销售。公司自行融资并投资,同时也鼓励二级企业作为实业投资主体开展投融资和项目建设、实业运营,提供技术开发与引进、勘察、设计、建造和运营全系列解决方案,同时也采用BT、BOT和BOOT等模式承揽实业项目。在新材料领域,公司已研发和掌握己内酰胺、己二腈、气凝胶等化工新材料领域核心技术,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己内酰胺项目
2016年,公司依托自身研发的绿色己内酰胺成套技术和系列催化剂,在福建投资建设了尼龙6关键单体原料己内酰胺项目,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公司不断进行节能、降耗、提质等技术改进,产能提升至33万吨/年,创全球单线最大产能。该项目持续保持稳定运行,产品质量国内最优,经济效益显著。
(2)己二腈项目
为解决国内尼龙66关键原料己二腈被“卡脖子”的问题,突破美国英威达等公司的技术封锁,公司依托自主研发丁二烯法己二腈技术,正在山东淄博投资建设我国首个工业示范装置(20万吨/年)。2022年3月,尼龙新材料项目(一期)配套丙烯腈联产装置、几二胺装置均一次性开车成功,装置顺利产出第一批合格产品,产品质量达到优级品。
(3)硅基气凝胶
公司依托合作开发的硅基气凝胶技术,正在重庆投资建设气凝胶复合材料实业项目。华陆新材气凝胶项目于2022年2月27日一次性开车成功,当前已产出第一批合格硅基纳米气凝胶复合绝热毡产品。
预计2022年中国化学年主要新建实业项目将全部建成开车,并转入正常生产运行。
3.现代服务业
为持续构建“一核多元”发展格局,公司在2016年成立中国化学系统内第一家以境内外工程市场及客户为服务主体的国际技术贸易类公司,依托公司现有的各板块业务,进行产业链延伸,向上为工程总承包客户提供产品包销服务,为工程项目获取提供更多助推手段,向下参与产业基地原料产成品的供需购销,支撑、服务产业需求。贸易业务围绕工程相关、客户相关、产业相关原则,确立了“3+1”的商务模式,即“商品贸易、工程贸易、技术贸易和金融服务”。商品贸易,优化产业贸易格局,为产业提供增值服务,依托存量贸易拓展外部增量贸易,建设岸上设施、物流基地,贯穿海内外化工品市场;工程贸易,持续进行国际采购模式创新和服务延伸,拓展国际直采以及竣工后服务,完善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服务,为工程业主提供更好更专业的用户体验。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完整的产业链及齐全的资质
公司是我国化学工业工程建筑领域内资质最为齐全、功能最为完备、业务链最为完整、行业内具有突出优势的领先企业。可提供技术研发、投资融资、规划咨询、项目管理、勘察设计、采购与设备成套、施工建设、开车服务、维修服务等全过程工程服务。在2021年度ENR全球承包商250强排名中名列第17位,截至本报告期末,拥有石油化工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6项,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60项,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6项,工程勘察综合甲级资质3项,此外还有岩土、房建、路桥等方面多项资质。公司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和规模优势,以及齐全的资质体系,能够充分发挥各业务板块之间的协同效应,有效分散经营风险,保证公司长期稳定的盈利。
(二)协同发展的多元化业务结构
公司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了相关多元化业务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化学工程业务保持国内领先优势,LNG业务不断拓展,精细化工实力逐渐增强。基础设施业务成为公司发展有力支撑,市政工程、交通运输等传统基础设施不断突破,开创了产城融合营销模式的新局面。环境治理业务卓有成效,主动参与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环境治理,在土壤修复、水处理、固废/危废处理、节能改造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围绕解决“化工围城”、“化工围江”难题,大力发展园区建设,打造了一批园区样板工程。实业发展成果丰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的实业业务主动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构建了以化工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工程技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实业发展格局。天辰耀隆己内酰胺工厂安全平稳运行,在山东淄博建设国内首个尼龙66“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己二腈”工业示范项目,年产5万方纳米气凝胶项目和可降解材料PBAT实业项目分别在重庆和新疆落地,未来发展效益可期。现代服务业支撑主业动力强劲,融资租赁、基金、保理等金融业务发展良好,贸易能力有效提升。
(三)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和技术储备
公司在化工石化、现代煤化工、化工新材料以及橡胶工程装备等领域通过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方式掌握并拥有成系列的专利工艺技术和专有工程技术。公司多年来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工作,努力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传统化工、新型煤化工、化工新材料、绿色环保技术、氢能利用等多个领域通过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方式形成系列的工艺技术和工程技术,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构建“技术+产业”一体化发展,聚焦化工新材料领域,突破己二腈等系列“卡脖子”核心技术。在新材料领域,研发和掌握己内酰胺、己二腈、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多晶硅、有机硅、苯酚丙酮、聚碳酸酯、熔盐储热等化工新材料、新能源领域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橡胶工程和装备领域,中国化学的橡胶挤出专用设备拥有国际领先水平,是国内唯一能提供四复合、五复合挤出机组的研发和制造企业,其挤出机组是米其林指定的国内唯一供应商。此外,中国化学正在聚焦聚烯烃弹性体(POE)、环保催化剂、PBAT、ASA树脂、聚酰亚胺、阻燃尼龙、尼龙12、垃圾气化、MCH储氢等一批中高端的高附加值产品技术领域,有序推进关键技术的小试研发、中试放大和产业转化,不断延伸研发板块和实业板块的产品链、产业链、价值链。公司建立了完善的研发平台体系,重点构建以科研院为龙头,海外分支机构为窗口,企业研发机构为纽带,各细分领域差异化发展的“1总+多院+N平台”研发平台体系,成立了日本分院、北京房山实验基地、日本筑波实验室。
截至本报告期末,共拥有1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家能源研发中心、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拥有授权专利3797项,专有技术228项;累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395项,省部级及以上工法360项。
(四)丰富的工程业绩和良好的信誉
公司作为国家基本建设的骨干力量之一,凭借公司强大的技术实力与全面的业务资质,承建了我国绝大多数化工和石油化工生产基地,在海内外具有丰富的工程业绩和良好的信誉。在投资大、产量高、涉及产业布局的大型化工、石油化工和煤化工等项目上,已成为业主紧密合作的伙伴,并多以全过程承建的方式为业主提供服务,在参与建设的大中小项目中承担规划、设计等关键服务,在整个工程建设中保持主导作用。公司承建的众多项目获得国家级优质工程奖项。
(五)专业的人才队伍经和验丰富的团队
公司目前拥有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以及一批代表国内先进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集中了我国石油化工、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和化学工业以及其他工程建设领域的主要力量,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形成了独有特色的管理模式。主要经营管理人员由具备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组成,平均业内从业经验超过30年,丰富的从业经验,行业领先的管理理念有助于公司继续保持在境内工业工程领域领先的市场地位,有助于公司扩大在境外市场的份额。
(六)起步较早的海外工程和强劲的海外业务发展势头
公司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即走出国门,承建了很多国际工程项目,积累了大量海外工程经验。近年来公司大力开拓海外业务,加大海外市场渠道建设,先后在俄罗斯、印尼、巴基斯坦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130余个海外机构,形成较强的市场开发能力,工程项目分布在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区。同时公司作为国家“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较强的商务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持续加深与项目所在国及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沟通,为公司积累了宝贵的市场开发和项目执行经验,同业主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提升了市场开拓能力,为公司推进市场相关多元化战略奠定了坚实的战略基础。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72.89亿元,同比增长25.43%;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6.33亿元,同比增长26.64%,全面完成各项经营计划和财务预算目标。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宏观环境
2022年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疫情影响和大宗商品价格的不确定性、供应链保障以及美国等一些国家因通胀而紧缩政策影响等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但无论是国际环境、还是国内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依然有诸多有利条件和新的发展机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4%,增速虽有所放缓但并不低,化工行业增长主要来自全球经济持续增长的支撑,据美国化学理事会预测,2022年全球化工行业所有子行业增速都将低于2021年。其中,大宗石化产品和有机化学品将从5.8%放缓至3.8%。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竞争加剧,欧美日承包商重返中低端市场,部分发展中国家采取“本地优先”政策,特别是在道路、住宅和公共建筑项目竞标中,当地企业往往受到优先考虑。此外,行业模式加快由传统的EPC和施工总承包模式向“投建营一体化”转型,对承包商投融资、规划设计、施工建造、运营维护的全产业链运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但在新冠疫情趋于常态化、各国纷纷出台实施基建投资和经济复苏计划,全球经济结构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的背景下,全球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预计将迎来恢复性增长。5G、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以及“碳中和”带来的建筑行业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变革,也给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期。
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速预期目标设定为5.5%左右,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我国已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在30%左右,加之以自身宏观调控的空间和潜力,我国经济将继续发挥世界经济的稳定器作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当前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强调2022年经济工作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以来,先后有多个部门发声表示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以实现经济稳中有进的目标,国家发改委在2月《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中提出强调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围绕财政税费、金融信贷、保供稳价、投资和外贸外资、用地用能和环境等5个方面打出工业稳增长“组合拳”“连环招”,进一步夯实了工业平稳运行的政策基础。从财政政策来看,今年以来财政政策提前发力特征明显,今年一季度各地共发行地方债18246亿元,是去年同期发行量的两倍多。其中,新增专项债发行12981亿元,约占今年“提前批”额度的89%,约占全年额度的36%。4月11日李克强总理在座谈会上再次强调了专项债发行使用、重点项目开工建设等都要靠前安排和加快节奏,上半年要大头落地,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在当下国内疫情多发需求转弱,经济循环受阻以及海外局势持续紧张的多重压力下,稳增长的重要性与急迫性较之年初更甚,现阶段基建投资已然成为稳定国内经济的重要抓手,上到中央,下到地方政府纷纷发布重大项目投资计划,基建稳增长举措持续出台。中国化学作为国内综合实力全面领先的工业工程领域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与建筑工程领军企业,化学工程、基础设施、环保工程等主业亦有望受益于国内稳增长政策的推动而在年内取得亮眼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财政政策保证支出强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将有利于基建市场开发;二是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要避免长期目标短期化,将有利于煤化工行业转型升级;三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激发“专精特新”企业,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将有利于新基建、科技创新和实业发展。
2.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1)化学工程
——石化产业
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汽车、家电、电子信息、轨道交通以及建筑等都需要大量的化工材料及高性能复合材料,需要大量的纤维材料、膜材料和保温材料,需要大量的防腐材料、密封材料和粘结材料以及大量的精细化学品、功能化学品,市场对石化产品和化工材料的需求是旺盛的。据美国化学理事会的预测,今年全球化工行业将增长3.8%,欧洲化工业委员会、德国化工协会等也都对今年全球化工市场表示乐观。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需求、政策利好都为今年石化行业提供了更多新的机遇。在保稳定、促增长的背景下,一是随着“双碳”工作的思路逐渐清晰,要求逐步具体和可操作性越来越强,化工石化行业将进一步优化产能规模和布局,加大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力度,加快绿色低碳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二是将培育战略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是现阶段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每一项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化工新材料及其高性能复合材料和高性能化学品的配套与保障。
——煤化工产业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时强调,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要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立足国情、控制总量、兜住底线,有序减量替代,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煤化工产业潜力巨大、大有前途,要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任务,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指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从长期来看,化石能源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为我国主体能源,由于我国能源赋存特点,煤炭占化石能源可采储量的90%以上,而煤炭行业仍将发挥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
现代煤化工产业既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传统煤化工相比又能减少SO2、NOx等污染物排放,提高煤炭转化效率和产品经济价值,是煤炭的最佳利用途径。随着近来全球不稳定因素增多,石油市场的动荡和石油价格的攀升,将进一步促进现代煤化工转型升级发展,未来煤化工发展需要更加深刻把握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的方向内涵。高端化,即延伸产业链开发高性能产品。加强航空航天煤基高性能燃料、舰艇用柴油、特殊环境燃料、一体化通用燃料等特种油品研发;加强聚乙醇酸等煤基可降解塑料产品技术攻关,掌握含氧单体共聚接枝和封端技术,接近通用塑料水平;以煤液化油渣沥青和煤焦化沥青为原料,开发国防、航空航天用高模量碳纤维、超级电容器活性炭、高性能储能电池负极等材料;攻关间接液化α烯烃分离加工技术、高端润滑油、高端费托蜡制备技术,延伸煤制烯烃产业链。多元化,即发挥煤化工差异化发展优势。实现产品多元化,研发煤制油、煤制化学品联产耦合工艺和产品联合加工技术;加工原料多元化,研发石脑油和甲醇共裂解技术,优化石脑油裂解反应和甲醇制烯烃反应热平衡,生产烯烃的同时联产PX;探索煤化工与新能源、天然气化工、生物化工、石油化工、冶金建材过程的耦合技术,提供能效物耗优化解决方案。低碳化,即打造零碳排放煤化工产业。研发新型高效催化剂与工艺和过程节能技术,实现煤化工过程源头减碳;突破可再生能源制氢制氧与煤化工合成耦合技术,应用绿氢绿氧,减少煤化工工艺过程碳排放;应用可再生能源绿电,研发高效储热制蒸汽技术,利用绿电和低谷电价制蒸汽;开展煤化工CCUS技术攻关,突破煤化工CO2低成本捕集、CO2化工和矿化利用,CO2驱油地质封存技术,开发CO2制芳烃、乙醇、乙二醇、烯烃、碳酸脂、DMF等化学品。
——“双碳”给化工行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在需求侧,以光伏、风电、动力电池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爆发式增长,传统化工产品和化工新材料的需求增量上升。预计2023年我国光伏玻璃对纯碱的需求量将达到410万吨,纯碱总需求量将达3000万吨以上,并将保持较快增长;风电叶片专用环氧树脂、风电涂料固化剂等产品需求大增;磷酸铁锂材料在动力电池领域需求激增,也直接提升了工业级的磷酸一铵和磷酸需求量,打开了磷化工行业的新疆界。
在供给侧,研发新技术和新工艺为绿色、环保、低碳、可回收利用等方面的优势。炼化企业积极推进“减油增化”新工艺,降低成品油在产品中的占比;加工过程能耗和污染相对较高的特点,石化企业提供了绿色环保的热塑性弹性体材料作为针对传统橡胶优质替代品;更多的技术创新突破将为产业低碳转型打开通道,创造新的增长点。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制造业将打破以生产技术和工艺为标志的分隔现状,探索以资源综合利用为纽带,互联互通、共生共赢的耦合发展新模式。如传统能源企业可以同可再生能源企业耦合发展,通过可再生能源替代部分或全部化石能源,实现零碳排放制取绿氢;石化行业可以同冶金行业耦合发展,利用钢铁尾气作为化工原料,减少或替代合成气生产,实现低碳排放;电力行业可以同石化行业耦合发展,利用石化行业的产能解决光伏、风电发展中的时空错配问题,实现错峰稳定生产;电力行业还可以同氮肥行业耦合发展,利用合成氨替代或减少原产料煤的用量,实现低碳或无碳排放问题。未来,多行业耦合发展的新模式,前景可期,潜力巨大。
(2)基础设施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带来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在基础设施领域,我国仍面临总量相对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质量和效益水平低下等严峻问题,基础设施“补短板”需求迫切。另外,我国饱受各产业“卡脖子”之痛,急需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与升级来推动“卡脖子”产业的落地实施。新基建兼顾短期扩大有效需求和长期扩大有效供给的重要功能,具有稳增长、稳就业、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的综合性重大作用,已成为各国应对危机的社会共识与国家战略,为我国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因此,“十四五”时期,我国将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在如下方面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一是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二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提高农村和边境地区交通通达深度。三是推进能源革命,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加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加快油气储备设施建设,加快全国干线油气管道建设,建设智慧能源系统,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提升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四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编制的《化工园区“十四五”规划指南及2035中长期发展展望》,到2025年,我国将建成50个园区科创中心;培育65个具有世界一流竞争力的产业基地和特色园区;创建50家“绿色化工园区”;新建50家“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单位。培育50家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工程,30个技术先进、效益显著的“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未来我国化工园区在高端园区建设、传统园区升级改造、特色化服务方面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带来较大市场机会。
(3)生态环保
2021-2025年,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期,又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继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期,经济发展的同时,污染排放仍处于高峰平台期,生态环境压力仍处于高位。包括城镇污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分类体系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等仍将成为环保未来产业的增量空间,具备万亿投资规模的低碳环保产业仍将继续保持旺盛态势。预计2025年环保产业营业收入有望突破3万亿元。在细分行业中,污水资源化利用将加速推进,“零排放”在多个行业成为工业污水排放的强制要求,精细化处理需求将深化存量市场的发展,预计国内工业污水处理市场规模将按7.7%的年复合增长率稳定上升,“十四五”末市场规模将达到1262亿元;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十四五”黄河流域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生活污水直排口和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0%以上;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建制镇污水处理能力明显提升;上游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中下游力争达到30%;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以上,城镇污泥资源化利用水平明显提升;10个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地级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达到65%左右,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左右,环保市场潜力全面释放。非电领域的大气治理需求市场规模约有1023亿元,固废处理产业中,餐厨垃圾“十四五”期间市场空间可达2300亿元,垃圾焚烧增速将持续放缓,新增市场需求约51.8万吨/日,危废处理市场规模2025年预计达到1979亿元。《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目标预计包括黄河、长江等9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总投资额超3万亿元,生态修复延续性和空间依然广阔。
(4)实业及新材料
新材料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和“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是整个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基础,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前景。目前,发达国家在国际新材料产业中仍占据领先地位,为实现十九大提出的“到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总体目标,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必将在新材料领域实现关键突破,而新材料产业园相关基础设施将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全行业目标在“十四五”期间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2%左右,到2025年达到1.2万亿元左右。不断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化工新材料整体自给率超过75%;产能布局更趋合理,园区化、集约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形成10个左右年产值超百亿的化工新材料园区。培育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化工新材料企业集团,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细分领域龙头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取得明显进展,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日益完善,建成一批国家级化工新材料研发平台,形成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和新优势。高端化和差异化发展取得切实成效。到2025年,力争解决20个左右上游关键配套原料的供应瓶颈,实现50个左右填补国内空白的高端应用领域化工新材料产品产业化,优化提升80个左右高端化工新材料产品质量,提升产品档次,形成化工新材料实施一批、储备一批和谋划一批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培育50家左右具有较强持续创新能力和市场影响力的化工新材料行业领军企业或“独角兽”企业,部分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影响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以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工程公司为愿景目标,围绕“三年五年规划、十年三十年愿景目标”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十四五”规划,实施“1356”战略举措。
1.发展战略
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聚焦主业实业,着力发展建筑工程、环境治理和相关工程及工艺技术研发、勘察、设计及服务,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走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通过不断优化经营布局、强推转型升级、狠抓精细化管理、推进技术创新、全面加强党建,将中国化学建设成为研发、投资、建造、运营一体化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工程公司。
2.战略定位
准确把握我国历史方位和中央企业时代定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当好畅通国内大循环的主力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排头兵,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切实发挥央企作用。坚持专业化、相关多元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依托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打造工业工程领域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打造高端化学品和先进材料供应商,成为石油和化工工程建设领域的领军者,成为科技创新和工程技术转化的先行者,成为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先锋者,建设成为研发、投资、建造、运营一体化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工程公司。
3.发展目标
到“十四五”末,公司规模实力显著增强,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行业主力军地位进一步夯实。产业带动作用更加明显,企业发展活力、运营管理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升,企业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建设研发、投资、建造、运营一体化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工程公司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经营计划
2021年公司完成营业总收入1379.19亿元,同比增加279.24亿元,增长25.39%,完成年度预算1,180亿元的116.88%。新签合同额2697.69亿元,同比增加186.03亿元,增长7.41%,完成年度预算2600亿元的103.76%。实现利润总额60.41亿元,同比增加14.97亿元,增长32.96%,完成年度预算48.6亿元的124.30%。
2022年,受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地缘政治冲突等多方面影响,国内外经济仍将面临复杂的形势。公司2022年计划完成新签合同额2700亿元,计划完成营业总收入1468亿元,计划完成利润总额60.8亿元,公司将根据市场变化和计划执行情况适时调整经营计划。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一是宏观经济风险。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宏观经济面临从未有过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消费和投资增长势头减弱。碳达峰、碳中和将加速节能减排力度,化工行业转型升级压力增大,建筑行业产能过剩不断加剧,环保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可能对公司的经营造成影响。
公司认真落实“两商”定位,立足全生命周期,着力提升公司全产业链条价值创造能力。服从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加强宏观政策研究和产业发展趋势研究,强化创造和把握投资机会,强化生产推进,加大重点项目的资源投入。
二是国际经营风险。当前,全球政治局势复杂多变,地缘竞争与地区冲突十分剧烈;疫情形势严峻,多数国家持续遭受疫情冲击,全球经济活力整体呈现大幅下降趋势。经贸摩擦持续,制定针对性的监管规定及贸易限制、技术壁垒及经济制裁等,将加大公司国际化经营风险。
公司坚持疫情防控思想不松懈、工作不松劲,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稳工稳产。根据各国别人员情况分别成立专班;进一步健全监测、预警、防控和救治“四位一体”的境外医疗保障体系,全力保障境外项目有序运行和境外员工身体健康。持续加强合规体系建设,提升国际业务合规管理水平;继续关注经贸摩擦发展形势,深入研究并重视运用相关规则,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管控措施,提高国际项目风险应对能力。
三是应收账款风险。受境内外经济大环境影响,客户融资困难、经营压力陡增,工程项目前期积累的风险集中在项目运行过程中显现,由业主资信风险引发的应收账款风险日益突出。
公司加强客户资信管理,建立完善预警机制,做好风险关口前移。加强结算清收,逐项确定责任人、具体目标和任务,区分项目类型,有针对性采取处置措施,加强对重点企业的集中清欠工作力度。公司之孙公司中国化学赛鼎宁波工程有限公司收到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送达的《应诉通知书》。
收起▲
一、 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主要业务概述
中国化学是一家集研发、投资、勘察、设计、采购、建造和运营一体化的知识密集型工程建设企业,是目前行业内资质最齐全、功能最完备、业务链最完整、知识技术相对密集的工程公司,业务领域主要包括建筑工程(化学工程、基础设施、环境治理)、实业和现代服务业业务,工程业绩遍布全国所有省份和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全球最先进的交付技术和工具,为业主提供安全、专业、智能、先进的工程服务,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化生产装置和设施。
(二)主要业务及经营模式
1.建筑工程业务
建筑工程业务是中国化学的核心业务,涵盖化工、煤化工、石油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电力、环保、基础设施等领域。公司为业主提供项目咨询、规划、勘察、基础处理、设计、采购、施工、安装直至开车、运营、维护以及投融资等工程建设全过程、全产业链的综合服务,工程承包的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工程总承包(EPC、EP、PC)、施工总承包、施工承包和专业承包。公司创新经营模式,坚持“风险可控,收益可期”的原则不断探索提供“投资+EPC+融资+运营”的综合解决方案。公司致力于研发、投资、设计、采购、建造和运营一体化工程服务,并拥有一支经验丰富并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专业人才队伍,具备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工程项目管理经验,完成多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在国内外荣获诸多奖项。
(1)化学工程
中国化学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体系建设的“国家队”,在基础化工、石油化工、煤化工上具备绝对领先优势,可提供项目全生命周期工程服务,在国内外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在基础化工领域,公司掌握氮肥、磷肥、复合肥等世界先进技术,纯碱、氯碱等盐化工等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硫酸、硝酸、盐酸、硝铵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煤化工领域,中国化学掌握最核心和先进的技术,如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大规模碎煤加压气化、五环炉、神宁炉、一步法甲醇制汽油(MTG)、合成气制乙二醇等现代煤化工产业核心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在石油化工领域,公司在炼油、聚合物、芳烃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精细化工领域,公司在氟化物、甲烷、氯化物、钛白粉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环境治理
公司积极落实碳中和、碳达峰重大部署,借助自身掌握的环保核心技术,以长江经济带为重点,布局全国环保领域,开展循环经济园区建设,通过项目投资、F+EPC、EPC、E+PMC等模式,发展固废、危废处置及综合利用,并逐步向实体化运营发展。
(3)基础设施
公司在产业园区、市政、交运、电力工程等基础设施领域开展多元化业务,创新运用股权投资、产城融合、片区开发等投融资模式运作大项目,积极参与主导园区规划与建设,适度发展传统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新型基础设施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建筑工程业务。
2.实业及新材料业务
中国化学公司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和“科技兴化”战略,建立了“1总院+多分院+N平台”,即以科学技术研究院为龙头,分院、企业研发机构和海外分支机构为骨干,各细分领域实现差异化发展的技术创新平台体系。积极探索“技术+产业”的一体化开发模式,主攻“卡脖子”技术,拓展新材料行业高附加值产品领域。在新材料领域,中国化学已研发和掌握己内酰胺、己二腈、气凝胶等化工新材料领域核心技术,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己内酰胺项目
2016年,公司依托自身研发的绿色己内酰胺成套技术和系列催化剂,在福建投资建设了尼龙6关键单体原料己内酰胺项目,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公司不断进行节能、降耗、提质等技术改进,产能提升至33万吨/年,创全球单线最大产能。该项目持续保持稳定运行,产品质量国内最优,经济效益显著。
(2)己二腈项目
为解决国内尼龙66关键原料己二腈被“卡脖子”的问题,突破美国英威达等公司的技术封锁,公司依托自主研发丁二烯法己二腈技术,正在山东淄博投资建设我国首个工业示范装置(20万吨/年),预计2021年底竣工、2022年初投产。
(3)硅基气凝胶
公司依托合作开发的硅基气凝胶技术,正在重庆投资建设气凝胶复合材料实业项目,预计2021年底投产运行。
此外,中国化学正在聚焦聚烯烃弹性体(POE)、环保催化剂、PBAT、ASA树脂、聚酰亚胺、阻燃尼龙、尼龙12、垃圾气化、氢能储运等一批中高端的高附加值产品技术领域,有序推进关键技术的小试研发、中试放大和产业转化,不断延伸研发板块和实业板块的产品链、产业链、价值链。
3.现代服务业
中国化学围绕公司主营业务开展以金融业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以产融结合为重点,以“发展壮大产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展资本运作,努力开拓金融市场”为主线,以服务于产业链、支撑主业发展为目标,充分利用财务公司、基金公司等产业金融机构,发挥资本市场和金融工具作用,依托各所属企业资源,增强公司发展金融、咨询等服务能力,为公司发展提供专业金融服务和低成本的资金支持;积极探索、创新和拓展融资渠道,多品种、长短期结合,确保资金需求,降低财务费用,全力保障公司生产经营和国内外项目的融资需求。
(三)主营业务情况
1.主营业务分行业情况
化学工程业务是公司传统的核心业务,是公司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2021年上半年化学工程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6.03亿元,同比增长55.37%,占主营业务收入的78.39%,比重较上年同期增长1.24个百分点,增长主要原因是上半年公司承揽任务和项目开发建设力度加大,精心筹划组织施工,特别是波罗的海项目的顺利推进,导致收入、成本同比增长。
基础设施业务2021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4.41亿元,同比增长21.73%,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1.58%,实现毛利4.72亿元,同比增长18.35%,增长主要原因是公司的基础设施业务在上半年顺利开展,多个项目稳步推进所致。
环境治理业务2021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77亿元,同比增长91.02%,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04%,比重较上年同期增长0.21个百分点,增长主要原因是公司部分新开工项目进入施工高峰期所致。
实业业务2021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1.45亿元,同比增长70.17%,占主营业务收入的5.65%,比重较上年同期增长0.57个百分点,增长主要原因是公司所属天辰耀隆的产品市场价格上涨,同时销量增加所致。
现代服务业业务2021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8.59亿元,同比增长113.81%,占主营业务收入的3.34%,比重较上年同期增长0.95个百分点,增长主要原因是公司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所致。
2.主营业务分地区情况
2021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境内主营业务收入424.01亿元,同比增长59.31%,占主营业务收入的76.23%,比重较上年同期增长3.06个百分点,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公司近年不断拓展市场,加速项目落地,经营业绩提升,导致收入增加。
2021年上半年,公司境外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2.24亿元,同比增长35.51%,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3.77%,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公司精心筹划组织施工,境外项目的顺利推进带来收入增长。
(四)行业情况分析
2021年上半年,全球经济恢复性增长,全球经济在波动中延续复苏势头,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逐步放开疫情管控措施,疫苗接种加快推广,经济政策落地生效。生产端逐渐接近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整体充裕,市场利率保持低位;美元指数触顶回落,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展望下半年,全球经济增长有望进一步提速,发达经济体复苏步伐继续领先新兴经济体,但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全球产业链受阻、技术流通面临威胁,病毒变异会增加全球疫情控制的不确定性,负面影响或长期存在。
国内方面,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经济继续保持稳定恢复态势,国内市场潜力不断释放,外贸市场更加多元化,对经济增长形成稳定支撑。上半年,我国工业、制造业、建筑业投资持续加大,消费逐步复苏、对外贸易稳步回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快速上涨态势,固定资产投资延续恢复态势,工业利润延续较快增长态势,工业发展迎来巨大增长空间。目前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尚未完全结束,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尚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仍处于“六稳六保”政策驱动下的恢复期,中国经济企稳根基尚需进一步筑牢。
1.化学工程
“十三五”我国石化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持续推进,投资增速止跌回升,多元化市场格局和区域集聚发展格局逐渐形成。“十四五”行业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突出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协调发展的内涵。
(1)石油化工方面
石油天然气作为重要的能源资源,其储量对于国家能源安全与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布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十四五”发展指南及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中将增强油气保障能力列为“十四五”期间石化行业七项重要任务之首,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增强石油天然气保障能力。一是守住国内油气产量底线,保持油气储量稳定增长,到2025年国内原油年产量总体保持在2亿吨左右,国产气力争超过2200亿立方米/年。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管道总里程数增加25%以上,干线输气能力新增25%以上,LNG接收站能力达到约1.5亿吨/年,国内地下储气库累计工作气量大幅增加。三是提升油气行业发展质量,油气装备和工程技术服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油气行业向绿色低碳、节能降耗和智慧油气发展方式转变。四是加快能源结构优化,推动氢能发展和产业示范,争取到2025年,氢能应用关键技术和材料取得突破并实现产业示范。
(2)现代煤化工方面
基于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特点,现代煤化工可作为自主可控后备能源生产方式之一,仍具备较大市场发展空间;从资源环境的约束看,现代煤化工必将加大投入以应对水资源、大气超低排放、VOCs治理、固体废物、危化品管控等多个涉及环保安全等方面日趋严格的要求。预计“十四五”期间,现代煤化工产业将以石油化工产品能力补充和原料多元化为重点优化产业布局,通过技术进步逐步降低单位能耗,积极推进升级示范项目建设和推动产品向高质量发展,促进与石化、化纤、盐化工等产业融合发展。“双碳”目标对现代煤化工产业提出极大挑战,但现代煤化工产业碳排放具有浓度高、排放集中的优势,并正逐步探索减碳技术工艺,首先,超前部署高效CCS以及二氧化碳驱油等CCUS技术的前沿性研发推动减排。积极扩展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途径与领域,利用二氧化碳生产高附加值烯烃、甲醇等化工产品。其次,重点研究煤转化、油煤气耦合制燃料和大宗化学品的新路线,推动煤化工和石油化工融合发展,利用现代煤化工基地优势的可再生能源制取低碳氢耦合煤化工。最后,制定煤化工行业达峰目标及达峰行动方案,从政策层面引导现代煤化工产业低碳转型。
(3)天然气方面
天然气为最清洁的化石能源,我国一次能源消费占世界能源消费的20%,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但目前在能源结构上仍以煤炭为主,天然气的使用占比提升空间较大。2020年12月21日国务院发布了《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明确提出“优先发展非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化石能源”的能源发展路线,为我国天然气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预计我国“十四五”天然气产量和消费量仍将保持快速增长。2020年《“十四五”天然气发展路径》中预测国家未来五年天然气仍将延续上三个五年计划的快速发展态势,消费年均增速约为8%,在碳达峰、碳中和及大气污染防治等政策驱动下,天然气是低碳转型最有效的现实选择,“十四五”期间天然气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将进一步完善。
(4)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构建国内大循环体系拉动内需的直接动力之一。“十四五”期间将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新冠肺炎爆发以来,中央对“新基建”的重视级别进一步提升,预计我国基建投资强度或仍有10年左右的高强度保持期,未来几年国内将出台50万亿元的基础设施投资拉动措施。《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象征着我国未来核心竞争力的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新基建已经成为“十四五”期间同代表了以往与百姓民生息息相关的传统基建齐头并进的重要基础设施,呈现出“新老并重”的新布局。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提高农村和边境地区交通通达深度。推进能源革命,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加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加快油气储备设施建设,加快全国干线油气管道建设,建设智慧能源系统,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提升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未来,基础设施的绿色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三化”融合,也会为新老基建的协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5)环境治理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十四五”期间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继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期,经济发展的同时,污染排放仍处于高峰平台期,生态环境压力仍处于高位。包括城镇污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分类体系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等仍将成为环保未来产业的增量空间,具备万亿投资规模的低碳环保产业仍将继续保持旺盛态势。预计“十四五”末环保产业营业收入有望突破3万亿元。在细分行业中,随着各地垃圾分类政策推广和新《固废法》落地施行,“十四五”期间生活垃圾分类将在全国各地普遍推行,前端垃圾收转环节及后端垃圾焚烧领域将持续受益,固废产业链将维持当前的高景气度;预计2019年至2023年期间,中国工业废水处理市场规模将以7.7%的年复合增长率稳定上升,在2023年将达到1357.5亿元,而污水提标改造整体市场空间约800亿元,到2025年污泥产生量达到9000万吨;目前我国土壤总超标率高,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达16.1,预计耕地修复潜在市场5.9万亿元,场地修复和矿山修复共约1万亿元,修复市场空间较大。
2.化工新材料
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各国必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当前最重要、发展最快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在“十四五”期间,伴随着人口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大宗基础化工品市场基本饱和,中间体市场受益于技术壁垒和下游需求,未来将成为国内化工工程市场的重点领域,聚合物、精细化工、特种材料、生物医药等细分领域未来将出现快速增长。《化工新材料产业“十四五”发展指南》提出了石化行业在大力提升产业创新自主自强能力时,要尤其加快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突破高端聚烯烃、工程塑料、高性能氟硅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电子化学品、生物基及可降解材料以及己二腈、高碳α-烯烃共聚单体、茂金属催化剂等关键原料。目前我国化工新材料产品产值0.8万亿元,市场规模约1.3万亿元,近5年年均增速超过10%,预计2025年,化工新材料市场规模将达到2.2万亿元。
公司所属天辰公司经过10年不懈努力研发成功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己二腈专用技术,一举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填补国内技术和产业空白,投资建设天辰齐翔50万吨/年尼龙新材料产业基地,一期20万吨/年己二腈将于今年底投产。中化学华陆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5万方硅基气凝胶复合材料项目全面实施建设,将围绕硅基气凝胶复合材料上下游及衍生产业,形成多产品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在双碳背景下,气凝胶作为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重点产品和服务项,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在“十四五”期间公司将聚焦化工新材料、特种化学品等重点领域,在国内目前仍需要大量进口的产品中寻找机会,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国家尚未攻克的产业短板、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推动公司实业板块的壮大和升级,形成网络化发展的格局。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国资委工作要求,扎实推进“三年五年规划、十年三十年愿景目标”中长期发展战略,主要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新高,经营质量和规模效益协同提升,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成效显著。公司大力开展业务结构调整,优化市场布局,提升经营能力水平;进一步落实创新举措、推动科技研发,完善研发平台体系;全力推进业务与资本的双轮驱动,进一步深化公司发展与改革,推动非公开发行股票、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市场化机制等;加强工程项目管理,深化推进精细化管理;有序推进财务管理、依法治企和审计监督,加快数字化转型,提高资产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有效防控“两金”风险和投资风险,切实抓好项目执行风险、涉外风险和疫情风险。
(一)经营业绩方面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59.15亿元,同比增加193.89亿元,增幅53.08%;实现利润总额25.65亿元,同比增加7.87亿元,增幅44.27%;实现净利润20.79亿元,同比增加6.49亿元,增幅45.6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32亿元,同比增加4.87亿元,增幅33.70%。
(二)新签合同方面
报告期内,公司新签合同额1318.6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08.77亿元,增幅44.93%。其中:境内新签合同额1232.57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93.47%,较上年同期增长477.75亿元,增幅63.29%;境外新签合同额86.05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6.53%,较上年同期下降68.98亿元,降幅44.49%。
从合同类型看,新签工程总承包类合同额726.92亿元,仍为公司占比最大的合同类型,占新签合同总额的55.13%,较上年同期增长240.06亿元,增幅49.31%;新签施工总承包和施工承包类合同额514.96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39.05%,较上年同期增长122.26亿元,增幅31.13%。工程总承包、施工总承包和施工承包类合同额占公司全部新签合同额的94.18%。
从业务领域看,新签化学工程合同额929.89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70.52%,较上年同期增长207.46亿元,增幅28.72%,其中化工业务新签合同额增幅91.40%;新签基础设施合同额283.96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21.53%,较上年同期增长128.22亿元,增幅82.33%;新签环境治理合同额69.81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5.29%,较上年同期增长38.21亿元,增幅120.92%,新签实业合同额20.86亿元,新签现代服务业合同额13.73亿元,实业和现代服务业合同额为本年度新纳入公司新签合同额统计的部分。
2021年上半年,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公司统筹疫情防控与生产经营,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两不误”,以国家政策和战略为导向,践行“大市场、大经营、大业主、大客户、大项目”五大经营理念,积极融入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抢抓热点市场机遇,新签合同额再创历史新高。
1.强化高端经营客户群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
2021年上半年,公司持续巩固区域市场、拓展业务领域,客户资源进一步增多:一是与多省、市政府开展交流互动。二是积极出席大型商务活动,巩固既有市场、布局新产业发展区域。三是先后与巴斯夫、万华化学、宝丰能源等大型企业集团、跨国公司高层实现互访,进一步提升了双方合作的信任度。四是与中国科学院、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国家知识产权局等机构就技术研发、科研成果转化、海外市场开拓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事宜进行了有效对接沟通。五是以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路演推介会为契机,相继在北京、上海、深圳以多种形式开展路演活动,扩大了朋友圈;通过公司主要领导团队“一对一”专场宣讲、集中宣讲等方式阐释公司业务,并与投资者深入交流互动,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有效地向资本市场传递了公司价值。
2.专业领域和境内外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
上半年,公司境内、境外两个市场,化工、相关多元化两大领域,围绕板块开新路、拓市场、谋发展,开创了板块协调发展的新局面,重点项目相继落地。一是深挖化工市场潜力,行业影响力和话语权持续扩大。广西华谊新材料和氯碱项目6个标段近50亿元;万华化学40万吨/年MDI、25万吨/年TDI扩能项目和年产80万吨PVC等项目56亿元;内蒙古新特、双良、云南通威多晶硅和单晶硅项目77亿元。二是相关多元化领域规模进一步攀升、业务领域不断拓宽、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太阳能“光热+”综合开发示范项目一期二标段16.5亿元;北京丰台保障性住房项目15.9亿元;南海雁归来项目13.2亿元。三是实业业务发展可期,天辰齐翔己二腈项目一期和华陆重庆纳米硅基气凝胶项目将于年底投产,中化学东华天业一期年产10万吨PBAT工程开工建设并将于春节前投产。四是海外市场在严控疫情风险的条件下逐步恢复活力。埃及沙姆沙伊赫城市之星房建项目、阿布扎比生物质炼厂项目进一步拓宽了海外多元化市场领域。
3.区域经营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经营成果初显
国内五大区域总部重点整合区域资源,构建完善经营网络,所属企业设置经营派出机构并逐步完善了区域三级公司的经营职能,经营布局及资源配置按照计划基本完成,“五位一体”经营管理体系的效果和优势初显。
(三)公司2021年上半年完成的重点工作
1.统筹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经营开发量质齐升
公司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认真践行“五大经营理念”,市场经营成效显著。一是大力开展业务结构调整。紧跟国家战略,同步推进标准营销、技术营销、政策营销,自有氢能等12个项目被国资委列入主业,业务结构更加合理。二是大力推进市场布局优化。加强高层互动交流,与重点地区的地方政府、国资央企、地方大型企业集团、跨国公司等高层的互动交流。三是大力提升经营能力水平。资质管理工作成果丰硕,新增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3项,新增专业施工承包一级资质6项,有效拓展了业务覆盖范围、提升了市场竞争能力。举办市场营销培训班,对180余营销骨干就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市场开发布局、业务模式创新、商务礼仪等进行了培训,提升了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
2.统筹体系建设和项目研发,科技创新再结硕果
一是进一步完善研发体系。持续建设和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东华公司环保实验室建设完成,挂牌成立中国化学环保研究院和科研院合肥分院。房山研发基地完成实验、加工、分析检测、办公等区域的划分,CNAS认证工作有序推进。日本筑波实验室建设完成,一批电子化学品、精细化工研发项目有序开展。依托欧洲分院筹建,技术引进工作持续推进,与一家相变材料企业和一家助剂企业签订产品代理协议。二是进一步完善机制。积极完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科研院上线运行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着力实现科研管理的高效化、数字化。完成所属企业2020年度总工程师考核,提升科技创新管理效能。加大人才招聘培养力度。三是进一步推动科技研发。稳步推进重点研发项目实施,积极布局关键前沿技术研发,开展第二批公司级科技专项立项评审,将19项项目列为2021年公司级科技专项,其中化工新材料及关键单体和精细化工产品类10项、绿色环保类4项、现代化施工类5项。
3.统筹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深化改革纵深推进
一是全力推动改革任务落地。修订完善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和128项工作任务清单,对照国务院国资委18项重点改革任务,制定了全年77项改革重点工作任务清单,重点推进落实董事会建设、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混合所有制改革、市场化机制建设、“两非”和“两资”清理等8项改革任务。二是全力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有效实施差异化管控,制定《混合所有制和股权多元化企业章程、股东协议示范文本》,建立有别于全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三是全力推动市场化机制构建。深入推动混改企业职业经理人管理、所属企业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制订混改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体系方案,明确职业经理人薪酬结构、薪酬水平上限、绩效指标设置要求、超额利润分享比例等关键审核原则;推动所属二级企业全部完成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相关工作。
4.统筹价值创造与成本管控,精细化管理稳步推开
一是加强工程项目现场管理。以目标为导向强化生产管理。通过三月产值滚动计划、“一对一”生产调度会,监控产值完成情况,全力以赴完成生产任务目标。对总部签约项目、大型项目、区域重点项目等进行分级管理、重点监控,集中优势资源,保障项目规范运行和顺利履约。实业板块运营总体完成较好。上半年,年度营业收入和利润指标完成60%。天辰耀隆己内酰胺项目满负荷生产;桂林公司橡胶挤出机组及配套装备项目产销良性循环;印尼巨港电站发电机组年初大修后运行工况良好。在建己二腈项目、气凝胶项目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东华科技和新疆天业共同投资的年产50万吨PBAT及配套项目一期工程全面开工。二是加强全面精细化管理。以采购检查推动开展“靠企吃企”专项整治,实行“分片包保”划分责任企业,制定检查工作指引,细化检查内容。持续推进三级公司深化改革和作业层实体建设,深化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强化分包管理,组织开展2020年分包商考核评价,狠抓成本管理。三是加强安全质量环保管理。深入推进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深入推进第三阶段集中攻坚工作,“9个100%”取得阶段性成效。开展安全质量检查,对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危大工程、应急管理、民用爆炸物品管理等16个大项进行大检查。加强培训,建成投用工程质量首件样板示范区,创新情景构建+体验式培训方式,培训5批次共410余人次。
5.统筹效能提升和能力增强,管理基础不断夯实
一是有序推进财务管理。深化财务会计平行运行管控模式变革,明确总部财务管理与会计管理的职能定位。积极探索建立管理会计体系,建立管理会计报告表格体系和分析模板。深入推进现金流管理,建立经营性现金流月度跟踪预测机制。深化全面预算管理改革,优化完善预算绩效指标体系,实施全面预算“三上三下”流程实践。开展年度财务资金专项整治活动,加强资金内部控制和防范资金风险。推进产融结合,开展代客结售汇业务。做好对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的投资及后续管理,积极协调基金返投,提升投资价值。制定公司下属亏损企业治理方案,建立亏损企业月度台账监测机制。二是有序推进依法治企。深化“管理制度体系提升年”活动,重点推进以总法律顾问专职化为核心的法治队伍建设。建立总部关注案件月度督办机制,前后两批与十余家企业及律师召开“点对点”专题会。三是有序推进审计监督。“化学审计”信息化系统成功上线试运行,实现了审计计划、实施、报告、整改的全过程管控;完成了责任追究线索上报、核查、处理的全流程管理。落实国务院国资委2021年央企内审重点工作,建立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小组、制定相关制度、促进合规经营。四是有序推进数字化转型。建设了“化学审计”“化学机构”两个系统,完成了数据由企业到公司的自动填报。建设了主数据系统,数据对多系统的推送、定期对增量数据同步。
6.统筹风险防控与安全发展,重大风险可防可控
一是有效防控“两金”风险。深入分析近三年“两金”变化趋势,从源头管控、过程监控、协同联动、日常管理、制度建设、奖惩考核等全过程分解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到岗到人,切实发挥联防联控工作效能。二是有效防控投资风险。发布《PPP项目实施细》、《关于严控所属企业开展PPP投资业务的通知》,促进PPP投资业务规范有序开展,提升经营管理水平。通过投资项目分析研究、投资预算管理、风险预警和调研督导,不断强化投资收益管控。三是有效防控项目执行风险。建立项目沟通和协调管理机制,建立项目重大事项报审机制。四是有效防控涉外风险。组织开展境外法律风险排查,组织各企业针对在建的境外工程项目、在营的境外分支机构开展法律风险排查处置工作,分类研究制定风险防范措施。五是有效疫情防控风险。下沉一级强化督导,公司领导赴境外项目现场督导、重点企业派公司领导到境外重点项目常驻,加强靠前指挥。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三、可能面对的风险
1.海外经营风险
受新冠疫情持久性冲击,全球经济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衰退期。各国经济受到贸易保护主义和全球疫情的冲击,整体呈现大幅下降趋势,经济发展更加“内顾化”,对公司海外业务发展带来影响。
公司将以“一带一路”为重点,继续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坚持依法合规经营,全面履行合同义务与责任,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发展。强化境外风险防控,加大管控力度,落实防控责任,不断提升境外风险防控能力和水平。
2.应收账款风险
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持续上升,环保、金融等政策不断趋紧,部分企业融资困难、效益下滑,项目资金不足,未能按时支付工程款,对公司现金流可能造成影响。
公司将加强项目全过程监控,严把事前关口,源头控制增量;加快完善联防联控机制,深化落实预警体系,明确管控重点,建立点对点督办制度,夯实债权清收责任;完善协同共享平台,优化激励机制,切实防范风险。
3.政策风险
为缓解全球变暖带来的极端危害,世界各国相继宣布碳中和的目标,包括化工行业在内的高排放行业新增产能扩张将受到限制,企业低碳化、清洁化发展要求将更加趋严,这将对公司发展将带来深远影响。
公司将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推动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化生产;抓住淘汰落后产能的机遇,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密切关注世界各国碳减排政策的变化,有效利用各国资源,争取差异化竞争优势。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完整的产业链及齐全的资质
中国化学是我国化学工业工程建筑领域内资质最为齐全、功能最为完备、业务链最为完整、行业内具有突出优势的领先企业。可提供技术研发、投资融资、规划咨询、项目管理、勘察设计、采购与设备成套、施工建设、开车服务、维修服务等全过程工程服务。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及所属子公司中6家具有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3家具有石油化工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3家具有工程勘察综合甲级资质和41家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此外还有岩土、房建、路桥等方面多项资质,中国化学旗下六化建于今年7月获得石油化工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公司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和规模优势,以及齐全的资质体系,能够充分发挥各业务板块之间的协同效应,有效分散经营风险,保证公司长期稳定的盈利。
(二)协同发展的多元化业务结构
公司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了相关多元化业务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化学工程业务保持国内领先优势,LNG业务不断拓展,精细化工实力逐渐增强。基础设施业务成为公司发展有力支撑,市政工程、交通运输等传统基础设施不断突破,开创了产城融合营销模式的新局面。环境治理业务卓有成效,主动参与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环境治理,在土壤修复、水处理、固废/危废处理、节能改造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围绕解决“化工围城”、“化工围江”难题,大力发展园区建设,打造了一批园区样板工程。实业发展成果丰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的实业业务主动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构建了以化工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工程技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实业发展格局。现代服务业支撑主业动力强劲,融资租赁、基金、保理等金融业务发展良好,贸易能力有效提升。
(三)卓越的技术研发能力和技术储备
公司多年来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工作,努力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传统化工、新型煤化工、化工新材料、绿色环保技术、氢能利用等多个领域通过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方式形成系列的工艺技术和工程技术,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构建“技术+产业”一体化发展,聚焦化工新材料领域,突破己二腈等系列“卡脖子”核心技术。公司建立了完善的研发平台体系,重点构建以科研院为龙头,海外分支机构为窗口,企业研发机构为纽带,各细分领域差异化发展的“1总+多院+N平台”研发平台体系,成立了日本分院、北京房山实验基地、日本筑波实验室。截至本报告期末,共拥有1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家能源研发中心、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拥有授权专利3379项,专有技术205项;累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383项,省部级及以上工法334项。
(四)丰富的工程业绩和良好的信誉
公司作为国家基本建设的骨干力量之一,凭借公司强大的技术实力与全面的业务资质,承建了我国绝大多数化工和石油化工生产基地,在海内外具有丰富的工程业绩和良好的信誉。在投资大、产量高、涉及产业布局的大型化工、石油化工和煤化工等项目上,本公司已成为业主紧密合作的伙伴,并多以全过程承建的方式为业主提供服务,在参与建设的大中小项目中承担规划、设计等关键服务,在整个工程建设中保持主导作用。公司承建的众多项目获得国际级优质工程奖项。
(五)专业的人才队伍经和验丰富的团队
公司目前拥有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以及一批代表国内先进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集中了我国石油化工、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和化学工业以及其他工程建设领域的主要力量,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形成了独有特色的管理模式。本公司主要经营管理人员由具备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组成,平均业内从业经验超过30年,丰富的从业经验,行业领先的管理理念有助于公司继续保持在境内工业工程领域领先的市场地位,有助于公司扩大在境外市场的份额。
(六)率先国际化的海外工程和强劲的海外业务发展势头
公司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即走出国门,承建了很多国际工程项目,积累了大量海外工程经验。近年来公司大力开拓海外业务,加大海外市场渠道建设,先后在俄罗斯、印尼、巴基斯坦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130余个海外机构,形成较强的市场开发能力,工程项目分布在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区。同时公司作为国家“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较强的商务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持续加深与项目所在国及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沟通,为公司积累了宝贵的市场开发和项目执行经验,同业主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提升了市场开拓能力,为公司推进市场相关多元化战略奠定了坚实的战略基础。
收起▲
一、报告期内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国务院国资委的工作要求,坚持以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为引领,做好“六稳”落实“六保”各项任务,持续优化业务结构和经营布局,进一步推进全面精细化管理,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生产运行平稳有序,经营效益再创新高,实现首季“开门红”。2021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实现249.34亿元,同比增长86.53%,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8.16亿元,同比增长54.07%;实现新签合同额546.7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0.44%,其中境内合同额500.41亿元,境外合同额46.35亿元。
各项目调整情况的说明:
使用权资产科目调增5,197.93万元,预付账款科目调减247.48万元,租赁负债科目调增4,074.50万元,长期应付款科目调减1.09万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科目调增877.04万元。
收起▲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等严峻挑战,公司积极应对严峻复杂的内外部风险挑战和日益加剧的全球经贸风险,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严格落实国资委工作要求,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各项重点工作,切实履行“谋经营、抓落实、强管理”职责,扎实推动“三年五年规划、十年三十年愿景目标”中长期发展战略落实落地,公司主要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新高,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聚焦化工非化两个领域,实现了由做项目向做市场的转变;全力推进深化改革,深化生产经营管理组织模式变革、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企业发展动能实现新提高;持续研发优化与主业相关的核心技术,不断拓展产业链上下游的关键核心技术,聚力优势产业强链补链延链,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以项目成本管理为核心,以集约管控、提升价值、降本增效为目的,持续推进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了核心竞争力;统筹抓好“两金”压控、财务管理、依法治企、审计监督、安全生产等工作,全力提升企业基础管理水平;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工作,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果,抗疫保收取得显著成效。公司战略得到有效实施,“十三五”规划实现了圆满收官。
(一)经营业绩方面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099.95亿元,同比增加58.66亿元,增幅5.63%;实现利润总额45.44亿元,同比增加6.35亿元,增幅16.24%;实现净利润38.42亿元,同比增加5.55亿元,增幅16.88%;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59亿元,同比增加5.98亿元,增幅19.51%。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业绩稳步增长,突破历史最好水平。主要原因为:一是公司通过多种措施加大经营力度,订单量大幅增长促进了业绩提升;二是公司积极开展精细化管理,不断加强项目管控,盈利能力稳步提升;三是公司加大财税管理与风险内控管理,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公司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继续加大深化改革、转型升级力度,扎实推进精细化管理,加强成本费用支出管控力度,进一步开展瘦身健体提质增效,通过系列措施公司创造了公司历史上的最佳经营业绩,企业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近五年同期主要经营数据
(二)新签合同方面
2020年公司新签合同额2,511.6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9.63亿元,增幅10.55%。其中:境内新签合同额2,016.9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10.58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80.3%;境外新签合同额494.71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19.7%。
从合同类型看,新签工程总承包类合同额1,529.56亿元,为公司占比最大的合同类型,占新签合同总额的60.9%,较上年同期增长19.38亿元,增幅1.28%;新签施工总承包和施工承包类合同额904.47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36.01%,较上年同期增长210.29亿元,增幅30.29%。工程总承包、施工总承包和施工承包类合同额占公司全部新签合同额的96.91%。
从业务领域看,新签化学工程合同额1,867.84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74.37%,较上年同期增长4.81亿元,增幅0.26%,其中,化工业务新签合同额823.53亿元,占新签总额的32.79%,增幅116.00%;煤化工业务新签额513.02亿元,占新签总额的20.43%,增幅187.18%。新签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等相关多元化业务合同额643.83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25.63%,较上年同期增长234.83亿元,增幅57.42%。
2020年新签合同额同比变化
2020年,公司坚持抗疫经营两手抓、两手硬,以国家政策和战略为导向,牢固树立并践行“大市场、大经营、大业主、大客户、大项目”五大经营理念,抢抓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外双循环的发展机遇,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聚焦热点区域,在风浪冲击下奋力拼搏,稳步推进各项经营工作,新签合同额再创历史新高。
一是科学应对不利形势,经营部署保障有力。因时因势调整经营工作着力点,稳住国内市场,在海外疫情持续蔓延的情况下,不断加大国内经营力度,领导下沉一线,靠前指挥,加强与国内重点省市和大型企业高层互访,全面助力湖北疫后重振发展,确保了疫情期间公司经营工作力度不减。经营方式灵活多样,云端经营、云端签约的邯郸太阳能“光热+”综合开发示范项目、山东京博中聚60万吨/年高性能聚丙烯树脂及配套工程等重点项目相继落地,最大限度冲抵疫情对市场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是深化生产经营管理组织模式改革,着力优化市场布局。有序构建“集团公司统筹、区域总部主导、二级公司主体经营、三级公司属地化经营做实做强、项目经理部滚动经营”的“五位一体”经营管理体系,落实生产经营一体化的大经营格局全面推进。成立了华中、华东、华南、西南、西北五个区域总部,调整所属企业在全国范围内设置经营派出机构,自主经营能力和属地化经营水平大为提升。
三是稳固化工主业,聚力多元化发展。公司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市场优势和工程优势,持续巩固和提升传统化工业务领域市场份额,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积极推进多元化业务均衡发展。所属三家工程公司中标陕煤榆林煤炭分质利用新材料示范项目一期180万吨/年乙二醇工程6套装置EPC总承包,合同额约90亿元;签约广州LNG应急调峰储气库项目、烟台港西港区液化天然气项目接收站、湄洲湾港肖厝港区鲤鱼尾作业区4号泊位工程及仓储项目和潮州华瀛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项目等一批大型LNG项目EPC合同额达80亿元,有力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和“六大经济走廊”建设,中标乌克兰600万吨/年煤制汽油和二甲醚综合体EPC项目,签约尼日利亚Petrolex4万桶/天炼油项目48.6亿元,在阿联酋、埃及和科特迪瓦等多国房建市场捷报频传。国内和海外两个市场、化工和多元化业务领域形成了“多点开花”的经营新格局,有力推动了公司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三)公司2020年完成的重点工作
2020年,公司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等严峻挑战,扎实推动“三年五年规划、十年三十年愿景目标”中长期发展战略落实落地。
1.全力昂起经营龙头,市场开发能力得到新提升
牢固树立并践行“大市场、大经营、大项目、大业主、大客户”五大经营理念,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聚焦化工非化两个领域,实现了由做项目向做市场的转变。立足国内经营,拓展国际市场。公司全力克服疫情影响,全面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与上海、安徽、广东、重庆、深圳等省市的高层互访,着力加强与国家管网、宁夏宝丰等企业的高端对接,与重庆、陕西、湖南等省市签署或达成多余项央地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了国内经营高速增长。全年新签国内合同额2,016.95亿元,同比增长122.53%。稳固化工主业,聚力多元发展。公司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市场优势、工程优势,传统化工主业领军地位持续巩固,一大批重大项目相继中标签约。补齐资质短板,夯实发展根基。
2.全力推进深化改革,企业发展动能实现新提高
公司把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推动改革深入开展、扎实推进,有效激发了内生动力。深化生产经营管理组织模式变革,着力优化市场布局。结合国家战略和石化产业布局,调整二、三级企业区域经营布局,构建起“五位一体”大经营格局,成立了华中、华东、华南、西南、西北5个区域总部,子企业在全国范围内设置经营派出机构143个,自主经营能力和属地经营水平大为提升。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着力激发“央企品牌+民营机制”优势。公司加强顶层设计,出台配套制度15项。子企业按照“一企一策”要求,积极稳妥推进“混改”,吸引了烟台万华、上海华谊、江苏盛虹等多家行业知名企业参与“混改”,完成职业经理人选聘。入选国企改革“双百行动”的岩土公司稳步推进改革,天辰公司成功入选“科改示范行动”,实行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推行工程项目经营生产一体化运营机制,公开市场化选聘员工,缩减管理人员20%,改革步伐不断加快。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着力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制定了《所属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和《经营业绩考核管理办法》,加大对经营指标完成情况的考核与奖惩力度。深化瘦身健体工作,着力推动企业轻装上阵。58个“三供一业”项目分离移交,7户大集体企业改革圆满收官,6户医疗机构改革全部到位,退休人员社会化移交顺利推进,公司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基本完成。
3.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绩
公司按照“坚持创新、积聚力量、激发活力、驱动发展”思路,持续研发优化与主业相关的核心技术,不断拓展产业链上下游的关键核心技术,聚力优势产业强链补链延链,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一是创新管理体系不断完善。“1总院+多分院+N平台”体系进一步优化,科研院天津、武汉、桂林3个分院挂牌成立,北京房山实验基地和日本筑波实验室建设完成;与华东理工大学等单位联合开发垃圾制氢技术,科研院与中触媒公司、山东泓达公司建设联合实验室,产学研协同创新取得新进展。大力实施“一十百千”人才工程规划,着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了“四个15%”和“两个5年”等激励奖励政策,持续激发创新活力。二是科技创新成效不断显现。公司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形成了一批技术成果、核心专利和工法标准。重点项目攻关加快推进,POE、尼龙12、炭黑循环利用、环保催化剂等一批小试项目取得预期成果;城市垃圾气化、PBS关键单体丁二酸、固废高温气化、MCH储氢运氢等中试项目稳步推进。全年共获得国家授权专利434项,并在工信部等部门指导下牵头编制了《化工园区开发建设导则》、《化工园区综合评价导则》等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6项。三是科技创新成果不断落地。公司全力推进重点研发项目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天辰公司己二腈项目在淄博开工建设;华陆公司应用超临界流体技术,在重庆投资建设气凝胶项目;成达公司、十四公司借助大型低温储罐设计和建造技术的持续提升,签署多个EPC合同。
4.全力推进精细化管理,企业发展质量达到新水平
公司认真开展“提质增效专项行动”,以项目成本管理为核心,以集约管控、提升价值、降本增效为目的,持续推进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了核心竞争力。精细化管理成效进一步显现。公司认真开展“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提升年”活动,组织召开推进会和现场观摩会,促进投标管理、项目策划、集中采购、分包管理、责任成本管理、二次经营等方面工作日趋规范,逐步实现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在三级企业和项目落地。启动总部管理精细化工作,逐步将管理精细化向各系统、各层级、各业务模块延伸,综合管理效能得到提升。精细化管理平台作用持续发挥。公司坚持以信息化推进精细化,推动所属企业对集采平台“应用尽用”。
5.全力夯实管理基础,治理能力建设取得新进展
公司认真开展“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统筹抓好“两金”压控、财务管理、依法治企、审计监督、安全生产等工作,全力提升企业基础管理水平。一是全面加强“两金”压控。通过上下联动、奖惩结合等措施,公司深入开展“两金”三年清收行动。二是全面加强财务管理。公司开展全面预算改革,着力搭建预算编制、执行、调整、考核的闭环管理体系,推动业财融合逐步落地。启动资金管理系统建设,打造两级资金管理中心,已与多家大型金融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三是全面加强依法治企。进一步优化风险防控工作机制,明确了18项常见的重大风险事件标准,建立了投资风险等8个方面重大风险预警机制。深化关键领域合规政策研究,编制了反商业贿赂合规指南、应对相关制裁等实务指南。四是全面开展审计监督和专项整治。配合审计署开展了拖欠民营企业款项、僵尸企业处置和降费降成本等专项审计调查。将重大问题纳入督察督办管理,完善台账管理和“销号”制度,推动整改落实。五是全面加强安全质量环保工作。公司安全人工时由2019年底的5.38亿工时提高到2020年底的5.81亿工时,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环保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万元营业收入综合能耗从2019年底的0.0266吨标煤下降为2020年底的0.0245吨标煤,进一步树立了“环境友好型企业”形象。
6.全力做好疫情防控,抗疫保收取得新胜利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公司第一时间成立了贯通公司、所属企业及境外项目的三级疫情防控领导机构,实现疫情防控工作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全力保障“两物一品”运输储备。迅速搭建“化学海外”境外防控信息平台系统。建立起境外项目现场“一对一”“一对多”的结对帮扶网格化管理机制。为全力抓好复工复产和抗疫保收,公司借助信息化手段,大力开展“云办公”和“云签约”。全面开展“抗疫保收、双百会战”活动,按照“以天保周、以周保旬、以旬保月、以月保年”工作思路,各所属企业大力推动“签约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进度、完工项目抓结算、结算项目抓收款”,努力做到能开即开、满工满产、应收尽收。
二、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94.57亿元,同比增长5.63%;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59亿元,同比增长19.54%,全面完成各项经营计划和财务预算目标。
三、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宏观环境
从国内形势看,虽然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导致经济增速大幅放缓,但我国“十三五”时期经济总体实现了规划期保持中高速增长的目标。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大,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取得明显进展,区域重大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将持续进行,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的实际增长率约为5.5%。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1年宏观政策将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
从国际形势看,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全球经济将继续面临下行压力,预计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将进一步重构,疫情将加速全球政经格局重塑,大国博弈更加激烈,但为应对疫情冲击带来的经济衰退,世界各国普遍将绿色复苏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全球经贸模式也由传统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和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将为全球经贸发展带来新动力,同时随着世界经济步入新发展格局,为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无论是工业园区、能源运输通道,还是通讯网络,大量新的产业模式将不断创新发展,为有准备的企业带来新机遇。
2.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1)化学工程
“十四五”期间,我国石化和化学工业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强化基础化工领域的领导地位将进一步强化,高端化学品进口替代步伐加快,推动煤基清洁能源升级,实现化学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的高端化发展,化肥、农药、氯碱等传统生产能力的新旧动能转型升级加快;继续推进“退城入园”,向规模化、集约化、安全环保发展,围绕七大炼化基地、终端市场、产业集群、交通区位优化园区布局,以园区龙头企业为核心形成产业集聚;产业发展将着眼于整合炼油能力、优化烯烃产业、提升炼油炼化一体化建设模式,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实现生产的连续性、获取一体化的成本优势,产业集约化将进一步提升。预计2021年国际原油价格重心将小幅抬升,化工市场将延续回暖态势。
石油化工:2020年新冠疫情对行业冲击明显,由于投资惯性难以迅速停止,预计全球石化产品产能整体供过于求的态势将会加剧。另一方面,世界经济环境“逆全球化”苗头显现,国际形势激烈变动,贸易环境复杂多变。我国目前仍是全球最主要的石化产品净进口国之一,贸易逆差巨大,但同时又是下游纺织、轻功工等制品全球最主要出口国,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及不确定性将带来石化行业发展格局的深刻变化。预计到2025年,国内成品油过剩态势仍将延续,PX和丙烯供需将趋于平衡,乙烯仍将存在较大缺口,合成材料结构性短缺将长期存在。由于2020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贸易壁垒的不断降低,有利于化工下游化纤等行业出口,从而带动相关化工品需求增长。同时,国内部分高端化工材料依赖进口,而日韩等国家为主要进口来源国,RCEP将有助于国内企业降低进口成本。预计2021年受禁塑令影响,可降解塑料将得到大力发展,但同时传统塑料如PE、PVC等产品的需求将受到抑制。2020年在疫情及原油的双重打压下,很多产品都一度跌至10年新低,但后期价格强势反弹,许多产品又创出多年新高,预计2021年有多套大型项目在投产期,大宗产品产能释放较多。
传统化工:当下我国正在形成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格局,粮食等必需物资的保障是发展内循环的前提。当前粮价上行提振农民种植收益预期,来年种植面积有望扩大,带动化肥整体需求上行。此外,2020年11月5日,在时隔13年后,商务部与海关总署接连发布联合公告,将其2007年发布的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中34种海关编码的禁止出口的化肥货物“解禁”,该公告自2020年12月1日起执行,发布当日便成为了行业关注的热点。因此,不管是从“内循环”还是从“双循环”的角度出发,化肥农药类在2021年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预计2021年我国农药行业将依旧呈现产能结构优化、行业集中度提升的大趋势,行业供需结构将持续好转。
现代煤化工:我国缺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决定了能源消费结构与全球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由于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短缺,煤炭资源较为丰富,能源消费量中石油占20%,天然气占8%,煤炭占58%,煤炭占比远高于世界平均。发展煤化工是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内循环的重要环节。面对当下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从在原料端来看,煤炭是我国能源自给的主力,煤化工作为内循环的重要着力点,有望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技术创新仍然是现代煤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关键点,行业将进一步在加大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创新的基础上,重点突出集成创新和产业化技术配套及其优化水平,不断提升新型气化技术、MTO、DMTO技术、煤炭直接法、间接法液化技术,以及气体净化技术、大型低压甲醇合成技术及其重大装备升级与水平。
天然气:相较于煤和石油两种传统化石能源,天然气具有清洁环保、安全性高、燃烧效率高等特点,近年来发展深受关注我国缺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决定了能源消费结构与全球有很大的不同。根据2019年BP能源数据显示,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占世界能源消费的20%,但在能源结构上仍以煤炭为主,占比58%,天然气占比8%,远低于亚太的12%、全球的24%及美国的32%,天然气的使用占比提升空间较大。近年来国家政策频繁助力天然气高质量增速发展,2020年《“十四五”天然气发展路径》中预测国家未来五年天然气仍将延续上三个五年计划的快读发展态势,消费年均增速约为8%。此外,国家管网公司自2020年10月正式投入生产运营,对全国主要油气管道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调配、统一运营、统一管理,管网改革的市场化进一步助力天然气的消费升级。
(2)基础设施
2021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预计将有大量基建重大工程落地开工,基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进一步提升。作为每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先行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任务,进一步为基建增长定好基调。预计2021年基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5.18%,三大领域增速分别为8%、4%和5%。
化工园区建设:化工园区是现代化学工业为适应资源或原料转换,顺应大型化、集约化、最优化、经营国际化和效益最大化发展趋势的产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化工企业不断向化工园区集中,园区化已经成为未来化工行业规范发展的主要趋势。化工园区发展将从5个方面发力,一是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实现园区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强化规划和规范的引领作用,实施准入管理制度;三是切实提升园区的风险防控能力;四是强化专精高效的园区管理服务能力;五是打造示范工程,推动整体水平高质量提升。
市政建设: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在地域分布上存在较大不平衡性,不同区域在基建方面的短板体现也有所差别,尤其是与交通类基建项目投资相比,我国在市政工程与生态环保方面的投资明显乏力。预计未来基建投资投向或将逐渐增多向地下综合管廊、排水、污水处理、园林绿化、市容环境卫生、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投资领域。
(3)环保领域
随着国家政策对生态文明的高层设计和落地政策推动,在环保立法和执法双重升级的驱动下,环保产业成为当下重要的发展机遇。我国环境治理已经从最初的“散乱污”整治发展为大尺度、多维度、系统化的区域综合环境治理。伴随着生态环保督察的升级和延伸,“重建设轻运营”必然要向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运营转变。预计“十四五”及未来一段时期,环保仍是国家关注的重点方向,政策也会持续给予支持。
土壤修复: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建设速度较快,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在国家环保监管加强、打造和谐社会的情况下,我国土壤修复行业得到了重视,行业发展较为迅速。随着我国未来土壤治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从治理到修复的环境大建设下,行业分工化将会更为明显。未来土壤防治政策体系将逐步完善,国家经费将大力支持土壤修复技术研发。目前我国土壤总超标率高,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达16.1%,预计耕地修复潜在市场5.9万亿,场地修复、矿山修复加起来约1万亿,修复市场空间较大。
固废处理:目前固废行业仍有很大市场空间,我国城镇化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生活垃圾清运增量可期。2018年国务院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提出了我国“无废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随后,2019年5月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关于发布“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名单的公告》,确定了首批11+5“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和地区名单。“无废城市”落地工作有序推进,预计2021年固废产业链将维持当前的高景气度,同时对固废收集系统信息化、处理处置管理过程监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危废处理:我国危废处理行业的企业众多,但整体的经营规模和生产能力都较小,呈现出“散、小、弱”的特点,行业集中度不高和危废相对的高门槛形成反差。危废的实际处置与产生仍存巨大缺口。近期多地出台危废的中长期规划文件,有利于加快危废需求显性化,进一步提升危废板块景气度,政策驱动下预计未来危废行业需求有上升空间。
流域治理:从“末端治理”到“全流域治理”,流域综合治理成为主旋律。募资近1000亿的国家绿色发展基金长江沿线11省市均有不同程度参与,基金将聚焦长江经济带沿线环境保护治理;《长江保护法》2021年3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首次以国家法律的形式为特定流域立法。以长江流域治理为核心的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将是2021及“十四五”生态环境环保治理工作的重点之一。
(4)化工新材料
为实现从材料大国到材料强国的转变,当前化工产业产能大规模扩张的时代已经结束,“十四五”是我国产业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新材料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再度入围。化工新材料仍是我国化学工业发展的最大短板,有些甚至已成为制约我国战略性新兴材料产业的瓶颈,若要实现新材料产业由大变强,先进基础材料技术突破、抢占核心技术制高点、打破瓶颈实现国产替代迫在眉睫。目前我国化工新材料产品产值0.8万亿元,市场规模约1.3万亿元,近5年年均增速超过10%,预计2025年,化工新材料市场规模将达到2.2万亿元,其中高性能化工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是发展的重点,预计将保持年化11%以上的需求增速。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重点发展产业包括高端聚烯烃、工程塑料、生物可降解材料、特种合成橡胶、高性能化学纤维、功能性膜材料、电子化学品、无机新材料等,整体产业化发展水平将实现大幅提升。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以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工程公司为愿景目标,围绕“三年五年规划、十年三十年愿景目标”中长期发展战略,实施“1356”战略举措。
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聚焦主业实业,着力发展建筑工程、环境治理和相关工程及工艺技术研发、勘察、设计及服务,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走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通过不断优化经营布局、强推转型升级、狠抓精细化管理、推进技术创新、全面加强党建,实现公司高质量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中国化学建设成为研发、投资、建造、运营一体化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工程公司。
(三)经营计划
1.2020年计划完成情况
2020年公司完成营业总收入1,099.95亿元,同比增加58.66亿元,增长5.63%,完成年度预算1,000亿元的110%。新签合同额2,511.66亿元,同比增加239.63亿元,增长10.55%,完成年度预算1,900亿元的132.19%。实现利润总额45.44亿元,同比增加6.35亿元,增长16.23%,完成年度预算31.8亿元的142.89%。
2.2021年度经营计划
2021年,受境外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冲突等多方面影响,国内外经济仍将面临复杂的形势和严峻的挑战。公司2021年计划完成新签合同额2,600亿元,计划完成营业总收入1,180亿元,计划完成利润总额48.6亿元,公司将根据市场变化和计划执行情况适时调整经营计划。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国际化经营风险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美国对华持续施压,国际市场政治、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性不断上升,可能对公司海外市场开拓和项目落地产生影响。
公司将加大力度推动国际化经营,以国家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欧投资协定为契机,强化与重点国别合作伙伴的深度合作。增强运用规则能力,通过引领拓展市场空间,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
2.现金流风险
受宏观经济下滑和国际市场不稳定的影响,部分业主单位生产经营与投融资产生困难,未能按时支付工程款,对公司现金流可能造成影响。
开展“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巩固年”活动,加快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全要素的全面精细化管理,尤其加强投标前业主资信调查和履行能力评估。加快信息化建设,完善应收账款过程管控的预警机制,建立债权清收责任制,压实结算清收责任。
3.宏观经济风险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导致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明显增大,经济下行压力加剧,化工行业转型升级压力增大,建筑行业产能过剩不断加剧,环保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可能对公司的经营造成影响。
公司将加大宏观经济研究力度,统筹编制并实施“十四五”规划。围绕服务区域发展、“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不断调整优化业务结构和生产经营管理布局,持续提升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发展水平,不断增强公司的抗风险能力。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1.专业性强,在化学工程领域始终位居国内行业领先地位
公司在设计和建设大型石油化工及新型煤化工项目等化学工程领域拥有强大的项目执行能力,稳固占据国内市场领先地位,并在国际工程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同时在市政工程、电力工程、交通运输、园区规划建设等建筑工程和环境治理领域开展相关多元化业务。自1995年以来连续被美国权威刊物《工程新闻记录》(ENR)发布为全球最大的250家承包商之一,在ENR2020年全球最大250强工程承包商排名中名列第18位,同比上升9位,国内石油化工工程领域多年排名首位。在美国《化学周刊》公布的最新一期全球油气相关行业工程建设公司排名中,公司名列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福陆公司。
2.产业链完整,能够提供全过程一体化项目管理服务
公司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和规模优势,能够充分发挥勘察、设计及服务板块与其他各业务板块之间的协同效应,为业主提供全过程一体化项目管理服务,覆盖设计、采购、勘察、施工、工程技术研发、项目管理,同时提供项目投融资、项目运维等服务,在技术咨询服务、设计和工程服务、建设上形成了规模优势,能够提供相关工程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和各类专项技术服务,有效分散经营风险,保证长期稳定的盈利。同时业务覆盖化工、石油化工、新型煤化工、化肥/无机化工、LNG/NG净化、市政工程、电力工程、交通运输、园区规划建设、环境工程和公用工程等业务领域,是我国化学工业工程建筑领域内资质最为齐全、功能最为完备、业务链最为完整、行业内具有突出优势的领先企业。
3.工程业绩丰富且信誉良好,能够为业主提供优质服务
公司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先后承建了我国绝大多数化工、石油化工及煤化工项目和生产基地。在投资大、产量高、涉及产业布局的大型化工、石油化工和煤化工等项目上,公司已成为业主紧密合作的伙伴,并多以全过程承建的方式为业主提供服务,在参与建设的大中小项目中承担规划、设计等关键服务,在整个工程建设中保持主导作用。多个项目获得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及鲁班奖,积累了丰富的业绩和良好的品牌、信誉。同时在商业模式上也积累了PMC、EPC、BOT等经验和能力,具有丰富的工程业绩和良好的信誉,是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之一。
4.海外工程拓展较早,海外发展势头强劲
公司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即走出国门,承建了很多国际工程项目,积累了大量海外工程经验。近年来公司大力开拓海外业务,加大海外市场渠道建设,设立了中东分公司、俄罗斯分公司等境外机构九十余处,形成较强的市场开发能力。同时公司作为国家“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较强的商务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在中东、中亚、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相继开展了项目。持续加深与项目所在国及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沟通,为公司积累了宝贵的市场开发和项目执行经验,同业主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提升了市场开拓能力,为公司推进市场相关多元化战略奠定了坚实的战略基础。
5.技术创新能力强,以技术带动工程走在行业前列
公司在化工石化、现代煤化工、化工新材料以及橡胶工程装备等领域通过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方式掌握并拥有成系列的专利工艺技术和专有工程技术。在化工石化领域,在氮肥、磷肥等化学肥料领域掌握世界先进技术,在纯碱、氯碱等盐化工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硝酸、硝铵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炼油、聚合物、芳烃等石油化工领域及氟化物、甲烷氯化物、钛白粉等精细化工领域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承建了国内90%以上大中型合成氨和尿素项目、磷酸和磷铵项目、纯碱项目;在现代煤化工领域,作为领跑者,掌握国际最先进的煤化工技术,如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大规模碎煤加压气化、五环炉、神宁炉、流化床甲醇制丙烯(FMTP)、一步法甲醇制汽油(MTG)、合成气制乙二醇等现代煤化工产业核心技术,承建了国内绝大部分大型现代煤化工项目,包括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低阶煤分级分质利用等项目;在新材料领域,研发和掌握己内酰胺、己二腈、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多晶硅、有机硅、苯酚丙酮、聚碳酸酯、熔盐储热等化工新材料、新能源领域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承建了国内单系列最大的多晶硅项目,投资建成了全世界单系列最大已内酰胺项目(33万吨/年),正在投资建设我国“卡脖子”产品—己二腈项目。利用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高效保温材料纳米级硅基气凝胶,正在投资建设气凝胶项目;在橡胶工程和装备领域,中国化学的橡胶挤出专用设备拥有国际领先水平,是国内唯一能提供四复合、五复合挤出机组的研发和制造企业,其挤出机组是米其林指定的国内唯一供应商。
6.资质完备,拥有专业的人才队伍
公司拥有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工程勘察综合类甲级资质、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和岩土、房建、路桥等方面多项资质。目前拥有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以及一批代表国内先进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拥有27,00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既有工程院院士,又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集中了我国石油化工、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和化学工业以及其他工程设计领域的主要力量,公司积极实施“一十百千”人才战略,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形成了独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7.品牌知名度高,与业主成为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公司在国内外市场拥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工程技术服务得到国内大型、特大型石油企业和煤炭企业的高度认可,承担过国家能源投资集团、陕西延长石油(集团)和中化集团等多个项目的设计与建设,用精细严谨、务实创新的扎实作风,在国内赢得较高的品牌美誉度,培育了战略和核心客户群。在国际上,承担了国际能源化工知名企业的多个大型EPC项目的建设,已经与国际知名工程公司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同时和各级政府及大型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资源整合、融资和银行授信等方面享有优势,具有卓越的品牌影响力。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