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银行(002948)
公司经营评述
- 2024-09-30
- 2024-06-30
- 2024-03-31
- 2023-12-31
- 2023-09-30
- 2023-06-30
- 2023-03-31
- 2022-12-31
- 2022-09-30
- 2022-06-30
- 2022-03-31
- 2021-12-31
- 2021-09-30
- 2021-06-30
- 2021-03-31
一、经营情况分析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青岛银行新三年战略规划承前启后的攻坚之年。2024年前三季度,本公司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积极践行服务实体经济使命担当,努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按照“深化战略、强化特色、优化机制、细化管理”的年度经营指导思想,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经营规模稳步增长,经营质效稳健提升,规模与质量协同共进,实现良好经营业绩。
经营规模稳步增长,资债结构不断优化。截至2024年9月末,本公司资产总额6,689.8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09.97亿元,增长10.03%;负债总额6,254.3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73.90亿元,增长10.10%。报告期内,本公司坚持深化、细化客群经营,加大普惠、绿色、制造业、科技等重点领域贷款投放,贷款规模持续扩大,同时提升负债质量,拓展低成本资金来源,吸收存款持续增长,贷款、存款在资产、负债总额中占比均有提升。报告期末,客户贷款总额3,311.2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10.38亿元,增长10.34%;占资产总额比例49.50%,比上年末提高0.14个百分点。客户存款总额4,281.9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21.30亿元,增长10.91%;占负债总额比例68.46%,比上年末提高0.50个百分点。
盈利能力稳健提升,实现良好经营业绩。2024年前三季度,本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4.55亿元,同比增加4.66亿元,增长15.60%;营业收入104.86亿元,同比增加7.89亿元,增长8.14%。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年化)12.68%,同比提高0.47个百分点;基本每股收益0.55元,同比增加0.08元。报告期内,本公司积极应对净息差收窄等经营挑战,全面深化降本增效,营业收入增长快于营业支出,从而实现净利润增长和盈利能力提升。营业收入方面,扩大生息资产规模,提高贷款占比,合理控制负债成本率,利息净收入稳步增长;把握债市上行契机,增加投资及估值收益,带动非利息收入增长。2024年前三季度,利息净收入72.67亿元,同比增加3.84亿元,增长5.58%。非利息收入32.20亿元,同比增加4.05亿元,增长14.40%,其中: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合计18.42亿元,同比增加3.96亿元。营业支出方面,在业务发展的同时,加强科学成本控制,费用总体稳中有升;加大风险管控力度,信用减值支出减少。2024年前三季度,营业支出62.94亿元,同比增加0.89亿元,增长1.44%,其中:业务及管理费29.73亿元,同比增加1.22亿元;信用减值损失31.00亿元,同比减少1.33亿元。
贷款质量稳中向好,主要监管指标符合要求。截至2024年9月末,本公司不良贷款率1.17%,比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45.71%,比上年末提高19.75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90%,比上年末提高0.48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3.15%,比上年末提高0.36个百分点。主要监管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报告期内,本公司加快推进资本集约型发展模式,内源性资本补充不断夯实,各级资本净额增加,同时受资本新规实施的积极影响,各级资本充足率有所提升。
聚焦“五篇大文章”,普惠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向深向细。本行紧跟国家政策导向,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政府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要求,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本源。一是紧扣“五篇大文章”,布局“八大新赛道”,探索蓝绿色、卫健养老及优质制造业等重点业务发展路径;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实体经济发展,形成科创金融、农业金融、通用普惠三大产品体系,丰富金融服务手段;三是完善普惠专营机制,向小微企业倾斜金融资源配置;四是深化合作渠道建设,推动各类普惠业务平台落地;五是提升企业获贷便捷性,加快数字化转型建设,优化线上普惠业务,金融助力营商环境优化。截至2024年9月末,普惠型小微贷款(客户范围为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的小型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不含贴现)余额423.5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5.07亿元,增长25.13%。
收起▲
一、报告期内本行从事的主要业务
本行成立于1996年11月,总部设在山东省青岛市,前身是青岛城市合作银行、青岛市商业银行。本行坚持“高质量发展”主题不动摇,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相统一,打造“质效优先、特色鲜明、机制灵活”的价值领先银行。
2015年12月,本行H股在香港联交所上市;2019年1月,本行A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本行向客户主要提供公司及个人存款、贷款、支付结算等服务和产品,通过零售银行、公司银行、金融市场三大业务板块驱动发展,形成坚实的客户基础,塑造特色鲜明、高质量发展的新金融业务模式。本行业务发展立足青岛,辐射山东。报告期末,已在济南、烟台、威海等山东省主要城市设有16家分行,营业网点达到196家。本行子公司共有2家:2017年2月,本行发起设立青岛青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银金租”),报告期末,本行持股占比60%;2020年9月,本行发起设立青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青银理财”),为本行全资控股。报告期末,本公司员工人数超过5,100人。
报告期末,本公司资产总额6,540.24亿元,负债总额6,111.69亿元,资本充足率13.44%,不良贷款率1.17%,比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报告期内累计实现净利润27.1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2.62%。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本行锚定“创·新金融,美·好银行”的发展愿景,坚持“质效优先、特色鲜明、机制灵活的价值领先银行”的战略目标,不断巩固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本行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
1.加强党的领导,提升公司治理效能。本行坚持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全
过程,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股权结构科学有效,形成了包括国有股东、境外战略投资者、民营企业及个人股东等共同组成的多元合理、相互制衡的良性股权结构。坚持市场化运营,经营管理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着力构建规范、高效的公司治理运作机制,持续提升公司治理的规范性与有效性,不断夯实本行合规、稳健发展的基础。
2.扎实推进战略规划,引领业务高质量发展。本行在“调结构、强客基、优协
同、提能力”的战略主题指引下,扎实推进三年战略规划(2023-2025),坚持高质量发展导向,将客户深度经营、经营效率提升作为发展重点,推动零售银行、公司银行、金融市场三大板块业务模式转型升级,不断夯实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3.“青馨服务”特色鲜明,不断升级客户体验。本行积极打造“青馨服务”品牌,始终秉承“温馨加放心,我们更努力”的服务理念,坚持向客户传递更有温度的金融服务。“青馨服务”坚持以客户体验为中心,探索数字化赋能服务提升,致力于打造“产品体验+服务体验”双轮驱动的服务管理模式,不断拓宽“青馨服务”的内涵与外延,客户满意度逐年提升,已连续八年蝉联全球服务领域最高奖项“五星钻石奖”。
4.集团多牌照协同发展,打造综合化经营优势。近年来,本行先后成立了青
银金租、青银理财两家子公司,相继获得B类主承销商独立主承资格、证券基金托管等多项高含金量资质,已形成以银行业务为主体、多种经营业态并存的发展格局。依托集团化协同作战与丰富的金融牌照优势,本行不断加强在金融市场、托管、投行、理财、融资租赁等方面的业务联动,持续以专业性和标准化的金融服务为客户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综合化经营能力持续加强。
5.夯实全面风险管理能力,筑牢风险防线。本行坚持合规为先,牢固树立全
面审慎、坚实有效的内控机制,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全面纳入管理,不断健全覆盖母行和子公司风险评估政策和流程,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夯实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强化全面风险监测,加强对各类风险的识别、计量、评估、监测和控制,积极探索并加速数字化风控的创新应用,不断提升风险管理精细化水平,构建与业务发展相适应的风险管理和内控合规体系。
6.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化,赋能业务高质量发展。本行结合国家规划和自身实
际,制定了自上而下的数字化转型战略,以业务数据化、数据服务化、服务智能化为转型目标,制定并实施涉及业务流程、产品创新、系统平台、管理模式等全方位的转型方案,扎实推进全行数字化转型,真正践行以客户为中心、降本增效、高质量发展的数智青银。
三、总体经营概述
3.1主要经营指标完成情况
(1)资产总额6,540.2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60.39亿元,增长7.57%;
(2)客户贷款总额3,243.9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43.05亿元,增长8.10%;
(3)客户存款总额4,115.8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55.26亿元,增长6.61%;
(4)营业收入71.28亿元,同比增加7.63亿元,增长11.98%;净利润27.11
亿元,同比增加3.04亿元,增长12.6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41亿元,同比增加3.05亿元,增长13.07%;
(5)不良贷款率1.17%,比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34.43%,比上年末提高8.47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3.44%,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07%,均比上年末提高0.65个百分点;
(6)平均总资产回报率0.86%,同比微降0.02个百分点;
(7)基本每股收益0.45元,同比增加0.05元,增长12.50%;加权平均净
资产收益率15.34%,同比提高0.17个百分点。
3.2经营管理主要工作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本行新三年战略规划承前启后的攻坚之年。上半年,本行严格贯彻中央经济、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坚决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报告期末,按照总行党委高质量发展要求扎实推进各项经营工作。集团管理总资产突破8,700亿元,达到8,721.5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08%,实现良好经营业绩。
(1)资产业务:贷款规模稳步增长,资产结构有效改善。公司贷款结构持
续优化;科技贷款、绿色贷款、涉农贷款增速均明显超过贷款平均增速。报告期末,线上供应链融资余额112.8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1.93亿元,增幅39.46%。
进一步完善普惠融资产品体系,普惠贷款余额404.2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5.76亿元,增幅19.43%,高于全行贷款增速。个人贷款发放“房抵快贷”36.50亿元,较去年同期提升38.57%。同业业务积极应对市场利率下行环境,多途径配置高收益、高流动性资产。
(2)负债业务:负债规模逆势增长,成本压降效果显著。公司条线紧盯贷
款派生、发债资金沉淀等,全力拉动存款增长的同时,积极改善负债成本。报告期末,公司存款突破2,00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77%;报告期内,公司存款平均成本率较去年同期下降0.18个百分点。零售条线紧跟市场、保持节奏,同时加大低成本存款营销力度。报告期末,本行零售存款余额2,026.8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2.40亿元,增幅7.56%,零售存款平均成本率较去年同期下降0.14个百分点。同业负债积极拓展低成本资金来源,负债成本有效压降。
(3)中间业务:轻资本转型稳步推进,中收水平保持稳定。报告期内,公
司业务中收实现较大突破,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3.72亿元,同比增长46.40%;投行业务债务融资工具承销额度达269.29亿元;国际业务结算量同比增长59.16%。零售条线顶住市场压力,报告期内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75亿元。
金融市场业务共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87亿元;报告期末,托管业务规模达到458.78亿元。
(4)客户基础:客户经营向深向细,客群基础持续夯实。公司客群坚持“横
向分类、纵向分层”的经营策略,实现客户数量提升。报告期内,新拓对公客户超过2万户;绿色、科技、制造业等实体类客户数量实现较快增长。零售客群持续推进分层分群经营策略,拉动金融资产稳健增长。报告期内,零售客户在本行保有资产规模达3,326.4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6.33亿元。同业授信体系持续优化,为同业资产投放提供支持。
(5)子公司:金租理财稳健经营,母子协同成效显著。青银金租正式完成
首轮增资扩股,为持续经营夯实资本基础;积极推动业务结构调整,切实提高实体类业务占比。报告期内,青银金租实现营业收入3.32亿元,同比增长14.43%。
青银理财重点优化产品定价策略,同时继续深化渠道建设。报告期内,青银理财实现营业收入3.26亿元,同比增长8.03%,行外代销机构较上年末增加37家。
(6)风险管理:严格资产质量管控,强化全面风险管理。扎实做好资产质
量管控工作。严把授信准入关,积极提升授信审批效率,为信贷投放提供有力支撑。健全并落实授信后管理制度,将贷后管理工作做实。丰富不良资产处置手段,推进重点领域清收。持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夯实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7)支持保障:专业能力持续提升,有效赋能业务发展。以数字化项目建
设为抓手,加速推动全行数字化转型,提升数字营销能力,丰富数字产品;新一代分布式核心系统一期建设完成开发并进入测试阶段;启动数据治理专项行动,数据赋能业务发展和数据风险防控取得较好进展。网点轻型化转型工作迭代升级,厅堂新标准实现落地。有效整合监督资源,初步搭建“大监督”体系,各项内控工作有序推进。
四、风险管理
4.1信用风险管理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或相关当事人未按约定条款履行其相关义务形成的风险。本公司的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于贷款组合、投资组合、保证和承诺等。信用风险管理由总行全面风险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各单位执行信用政策及程序,负责其信贷资产组合的质量及履约,并对信贷资产组合(包括总行审批的资产组合)的所有信用风险进行监控。
报告期内,本公司坚守审慎稳健的风险偏好,致力于构建职能完善、风险制衡、精简高效、各司其职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通过采取以下举措,实现资产质量各项指标持续优化,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持续提升,为实现全行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本公司信用风险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下:
1.持续完善全面风险监测体系。重点推进集团层面风险监测体系和监测制度
体系建设,上半年在原监测领域的基础上,根据整体风险情况增加民营等多个监测领域,逐步实现对集团风险状况的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2.持续优化信贷资产质量。积极推进资本新规、分类新规、减值新规三个监
管新规稳步实施,配套制度和配套系统逐步落地,全面提升数字化能力;对资产质量各项指标实行精细化动态管控,加强风险迁徙变化趋势预判与分析,提高风险信号预处置能力;加强到期贷款和逾期贷款管理,加强不良资产处置,持续将逾期60天以上贷款纳入不良贷款管理,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达成管控目标。
3.持续加强重点领域风险管控。不断夯实“贷款三查”基础,严格落实“授信后
督察”机制,实行差别化贷后管理措施,提高贷后管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建立风险排查长效机制,加强重点领域、重点客户风险监控,发现问题及时跟踪落实整改;围绕本行新三年战略规划,聚焦制造业转型,优化协同、强化驱动,积极推进行业审批架构调整,全面打造制造业发展体系。
4.持续强化授信后风险管理。根据《青岛银行信贷资产授信后管理办法》(简
称:授信后办法),做好授信后管理的落地实施,包括配套系统建设和直查、监测工作。授信后办法发布以来,结合现场直查前往各分支行进行培训交流,已达到所有分支行全覆盖。培训中进行现场互动答疑并收集一线意见建议,不断改进业务流程。各分支行常规授信后检查情况正式纳入考核,发布2024年全行授信后管理考核方案,按月对常规授信后检查情况进行考核评分,按季度报送当季考核具体分数。整体从管理制度、检查框架、人员配备、配套系统等多个方面入手,持续优化授信后管理机制,提高本行信用风险管理和业务合规水平。
5.持续提高信贷管理数字化水平。上半年,启动本行内部评级优化项目,建
立贯穿整个授信业务贷前、贷中、贷后生命周期决策体系,从科学可量化角度解决贷前谁能准入、贷中如何定价、客户最大可承贷额度、授信方案与收益的最佳平衡、贷后检查重点与频率等焦点问题,做到业务风险数量化、显性化。目前已进入项目实施阶段。启动资本计量与风险管理系统、市场风险管理系统项目建设,逐步完善本行信贷管理水平。
报告期内,通过采取以上举措,本公司资产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信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4.2流动性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是指本公司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偿付到期债务或其他支付义务的风险。本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秉承全面性、审慎性、前瞻性等原则,较好地适应了本公司当前发展阶段。目前,本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及制度符合监管要求和本公司自身管理需要。
本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保证本公司有充足的现金流,以及时满足偿付义务及供应业务营运资金的需求。本公司根据发展战略,不断提高管理和计量流动性风险水平,加强流动性风险识别、监测、计量和精细化管控能力,合理平衡流动性与盈利性。
本公司根据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职能相分离的原则,建立了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专门委员会及银行相关部门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职责及报告路线,以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本公司从短期备付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两个层面,计量、监测并识别流动性风险,按照固定频度密切监测各项限额指标,定期开展压力测试评判本公司是否能应对极端情况下的流动性需求。此外,本公司制定了流动性应急计划,并定期对应急计划进行测试和评估。
本公司持有充足的流动性资产以确保本公司的流动性需要,同时本公司也有足够的资金来应对日常经营中可能发生的不可预知的支付需求。此外,本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健全合规,定期开展流动性风险内部专项审计,并形成独立的审计报告提交董事会。
本公司密切关注流动性形势和市场预期变化,并根据公司资产负债业务变化情况和流动性缺口情况,提前部署、动态调整流动性管理策略,确保公司流动性风险处于合理可控范围。报告期内,本公司重点在以下方面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
1.夯实、改善客户基础,多措并举推进存款平稳增长,负债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2.多渠道进行主动负债管理,综合运用再贷款、中期借贷便利等央行货币信贷政策工具,拓展多元融资渠道,提高融资能力;
3.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做好流动性风险指标的前瞻性管理,动态调控各项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配置,确保各项指标持续符合监管要求;
4.做好日间头寸管理,加强市场分析与研判,在确保全行流动性安全的基础上,提升资金运用效率;
5.充分考虑可能影响本公司流动性状况的各种宏微观因素,结合外部经营环境变化、监管要求、本公司业务特点和复杂程度,按季度开展压力测试。
4.3市场风险管理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商业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影响本公司业务的市场风险主要为利率风险与汇率风险,包括交易账簿和银行账簿。本公司建立了与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完善可靠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本公司市场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健全合规,明确市场风险治理架构下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及各部门职责和报告要求,明确实施市场风险管理的政策和识别、计量、监测与控制程序,明确市场风险报告、信息披露、应急处置以及市场风险资本计量程序和要求。本公司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市场风险指标限额管理体系,定期开展市场风险内部专项审计,向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报告市场风险管理情况并形成独立报告。
4.3.1利率风险分析本公司根据监管机构的规定以及银行业管理传统区分银行账簿及交易账簿,并根据银行账簿和交易账簿的不同性质和特点,采取相应的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方法。
本公司交易账簿利率风险主要采用敏感性分析、压力测试、情景模拟等方法进行计量和监控。报告期内,本公司持续进行市场风险监测与报告,基于业务变化动态调整市场风险限额管理体系,完善市场风险政策制度体系,确保交易账簿利率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
与交易账簿相对应,银行的其他业务归入银行账簿。本公司使用重定价缺口分析、利息净收入分析、经济价值分析、压力测试等方法,针对不同币种、不同风险来源分别量化评估利率变化对本公司利息净收入和经济价值的影响,同时根据分析结果形成报告提出管理建议和业务调整策略。报告期内,本公司根据自身市场风险偏好和年度经营目标优化调整年度市场风险限额管理体系,并按照要求进行动态监控。此外,本公司密切关注外部政策动向和外部利率环境变化,主动调整业务定价策略和资产负债结构配置策略,提升公司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的精细化水平,确保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可控,实现了利息净收入增长。
4.3.2利率敏感性分析本公司采用敏感性分析衡量利率变化对本公司净利息收入及权益的可能影响。对净利息收入的影响是指一定利率变动对期末持有的预计未来一年内进行利率重定价的金融资产及负债所产生的净利息收入的影响。对权益的影响包括一定利率变动对期末持有的固定利率的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进行重估所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对权益的影响。
以上敏感性分析基于资产和负债具有静态的利率风险结构。有关的分析反映本公司资产和负债的重新定价对本公司按年化计算的净利息收入和权益的影响,其基于以下假设:
1.未考虑资产负债表日后业务的变化,分析基于资产负债表日的静态缺口;
2.在衡量利率变化对净利息收入的影响时,所有在三个月内及三个月后但
一年内重新定价或到期的资产和负债均假设在有关期间开始时重新定价或到期;
3.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及存出和吸收的活期存款利率保持不变;
4.收益率曲线随利率变化而平行移动;
5.资产和负债组合并无其他变化,且所有头寸将会被持有,并在到期后续
期;
6.其他变量(包括汇率)保持不变;
7.未考虑利率变动对客户行为、市场价格和表外产品的影响。
本分析并不会考虑管理层可能采用风险管理方法所产生的影响。利率变动导致本公司净利息收入和权益出现的实际变化可能与基于上述假设的敏感性分析的结果不同。
4.3.3汇率风险分析本公司的汇率风险主要来自本公司持有的非人民币资产及负债的币种错配。
本公司通过严格管控风险敞口,将汇率风险控制在本公司可承受范围之内。本公司汇率风险计量、分析方法主要采用外汇敞口分析、情景模拟分析和压力测试等。
报告期内,本公司密切关注汇率走势,结合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主动分析汇率变化影响,提出资产负债优化方案。本公司汇率风险偏好审慎,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外汇风险敞口规模无显著变化,汇率风险水平可控。
4.3.4汇率敏感性分析本公司采用敏感性分析衡量汇率变化对本公司净利润及权益的可能影响。于2024年6月30日及2023年12月31日按当日资产和负债进行汇率敏感性分析结果。
以上敏感性分析基于资产和负债具有静态的汇率风险结构以及某些简化的假设。有关的分析基于以下假设:
1.汇率敏感性是指各币种对人民币于报告日当天收盘(中间价)汇率绝对值
波动100个基点造成的汇兑损益;
2.资产负债表日汇率绝对值波动100个基点是假定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下一个
完整年度内的汇率变动;
3.各币种对人民币汇率同时同向波动;
4.由于本公司非美元的其他外币资产及负债占总资产和总负债比例并不重
大,因此上述敏感性分析中其他外币以折合美元后的金额计算对本公司净利润及权益的可能影响;
5.计算外汇敞口时,包含了即期外汇敞口、远期外汇敞口和期权,且所有头
寸将会被持有,并在到期后续期;
6.其他变量(包括利率)保持不变;
7.未考虑汇率变动对客户行为和市场价格的影响。
本分析并不会考虑管理层可能采用风险管理方法所产生的影响。汇率变化导致本公司损益及权益出现的实际变化可能与基于上述假设的敏感性分析的结果不同。
4.4操作风险管理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存在问题以及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董事会将操作风险作为本公司面对的主要风险之一,承担操作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高级管理层承担操作风险管理的实施责任。
报告期内,本公司积极落实操作风险管理内外部要求,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识别、评估、监测、控制和缓释操作风险,大力促进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操作风险控制情况良好。报告期内,本公司重点从以下方面加强操作风险管理:
1.完善操作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根据操风新规实施要求,修订或制定《青岛
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等操作风险管理制度,完善操作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2.完成操作风险损失数据追溯补报。根据资本新规要求,全面完成操作风险
损失数据追溯补报,开发全流程线上化损失事件收集机制,为全行操作风险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3.上线操作风险管理系统。上线操作风险与内控合规管理系统,全面提升本
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数智化水平,实现操作风险与内控合规管理的有效整合。
4.持续做好案件防控。多维度、多途径开展案件风险排查、非法集资风险排
查,加强操作风险培训宣导,严防人员违规操作风险。
五、下半年发展计划
5.1下半年经营形势分析当前,全球经济增长尽管已趋于稳定,但许多国家长期低增长风险仍然存在;国内结构调整持续深化,宏观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外需有所回暖,新质生产力逐步成为经济加速发展的新支撑,宏观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山东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供需两端协同发力,全省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呈现稳健向好、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平稳,市场整体融资需求稳中向好,并存在结构性机会。存贷利率下行背景下,银行业严监管、强监管态势仍将延续,继续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普惠金融、绿色低碳等实体企业和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
5.2下半年发展指导思想下半年,本行将继续坚持“深化战略、强化特色、优化机制、细化管理”的经营指导思想。继续按照既定战略方向强化战略执行,确保战略目标达成;继续发挥集团化、综合化经营优势,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继续优化协同机制建设,完善市场化竞争性机制;继续细化财务管理、资本管理、运营管理与风险管理,持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围绕“调结构、强客基、优协同、提能力”四大战略主题,继续保持上半年良好增长态势,业务发展质量再上新台阶。
5.3下半年主要工作措施
(1)资产业务:继续保持投放节奏,做大规模做足储备;
(2)负债业务:继续发力负债拓展,规模质量同步提升;
(3)中间业务:继续深化轻资本转型,保持中收规模稳定;
(4)客户基础:继续深化客群经营,筑牢业务发展根基;
(5)子公司:继续提升经营质效,深化子公司转型发展;
(6)风险管理:继续提升风控能力,保障发展行稳致远;
(7)支撑保障:继续强化支持保障,助力业务高效发展;
(8)队伍建设:继续强化队伍建设,持续提升工作效能;
(9)综合管理:继续强化党建赋能,做专做细综合管理。
收起▲
一、经营情况分析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本公司新三年战略规划承前启后的攻坚之年。2024年第一季度,本公司按照“深化战略、强化特色、优化机制、细化管理”的年度经营指导思想,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经营规模稳步增长,经营质效稳健提升,全年业绩开局良好。
资产负债稳步增长,业务结构持续优化。截至2024年3月末,本公司资产总额6,230.7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50.85亿元,增长2.48%;负债总额5,814.2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33.82亿元,增长2.36%。报告期内,本公司积极优化生息资产结构,加大贷款投放。截至2024年3月末,本公司客户贷款总额3,170.4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69.51亿元,增长5.65%,同比增加338.54亿元,增长11.95%;占资产总额比例50.88%,比上年末提高1.52个百分点。客户存款总额3,901.1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0.47亿元,增长1.05%,同比增加323.82亿元,增长9.05%。
盈利能力稳健提升,实现较好经营业绩。2024年第一季度,本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81亿元,同比增加1.71亿元,增长18.74%;营业收入36.89亿元,同比增加5.96亿元,增长19.28%;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年化)12.90%,同比提高0.71个百分点。报告期内,本公司积极应对净息差下行等经营挑战,深入开展降本增效,营业收入增长快于营业支出,从而实现净利润增长和盈利能力提升。在营业收入方面,扩大生息资产规模,提高贷款占比,压降负债成本率,利息净收入稳步增长;大力发展交易银行、投资银行等中间业务,且债券市场上涨,金融投资估值收益增加,非利息净收入实现较快增长。2024年第一季度,利息净收入23.67亿元,同比增加1.69亿元,增长7.70%。非利息净收入13.22亿元,同比增加4.27亿元,增长47.67%,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5.31亿元,同比增加0.56亿元;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合计8.03亿元,同比增加3.63亿元。营业支出方面,信用减值损失13.90亿元,同比增加2.70亿元,与资产增长及其风险状况相适应。
贷款质量保持稳定,主要监管指标符合要求。截至2024年3月末,本公司不良贷款率1.18%,与上年末持平;拨备覆盖率232.35%,比上年末提高6.39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98%,比上年末提高0.56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3.46%,比上年末提高0.67个百分点。主要监管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报告期内,本公司加快推进资本集约型发展模式,内源性资本补充不断夯实,各级资本净额增加,同时受资本新规实施的积极影响,各级资本充足率有所提升。
金融惠企举措持续完善,加大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本行紧跟国家政策导向,认真贯彻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要求,将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与实施路径。一是构建普惠专营机制,向小微企业倾斜金融资源配置;二是通过创新产品建设,丰富服务民营企业手段;三是拓展合作渠道,构建普惠业务平台;四是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出线上普惠贷款。截至2024年3月末,民营企业贷款余额785.7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1.16亿元,增长8.44%;普惠型小微贷款(客户范围为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的小型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不含贴现)余额378.6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0.20亿元,增长11.88%。
收起▲
一、报告期内本行所处行业情况
2023年,我国面临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我国精准有力实施宏观调控,打出加强逆周期调节“组合拳”,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在政策护航下,我国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
2023年,山东省和青岛市经济持续回升、巩固向好,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表现亮眼。消费持续回升,对经济增长的“压舱石”作用逐渐增强;投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动能转换不断提速;出口保持平稳,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2023年,面对宏观经济和金融环境快速变化,中国银行业克服多重不利因素,整体保持稳健经营。积极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加大力度服务实体经济,积极降低市场主体融资成本,不断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助力稳住经济大盘。同时,中国银行业严格遵守监管的各项要求,持之以恒做好地方债务和房地产等重大领域的风险防范和化解,持续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筑牢维护金融稳定的根基。
二、报告期内本行主要业务
本行成立于1996年11月,总部设在山东省青岛市,前身是青岛城市合作银行、青岛市商业银行。本行坚持“高质量发展”主题不动摇,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相统一,打造“质效优先、特色鲜明、机制灵活”的价值领先银行。2015年12月,本行H股在香港联交所上市;2019年1月,本行A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本行向客户主要提供公司及个人存款、贷款、支付结算等服务和产品,通过零售银行、公司银行、金融市场三大业务板块驱动发展,形成坚实的客户基础,塑造特色鲜明、高质量发展的新金融业务模式。本行业务发展立足青岛,辐射山东。报告期末,已在济南、烟台、威海等山东省主要城市设有16家分行,营业网点达到191家。本行子公司共有2家:2017年2月,本行发起设立青银金租,本行持股占比51%;2020年9月,本行发起设立青银理财,为本行全资控股。报告期末,本公司员工人数超过5,000人。
本公司经营顺应行业发展状况与趋势,报告期末,本公司资产总额6,079.85亿元,负债总额5,680.46亿元,资本充足率12.79%,不良贷款率1.18%,比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报告期内累计实现净利润36.7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5.91%。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本行锚定“创·新金融,美·好银行”的发展愿景,坚持“质效优先、特色鲜明、机制灵活的价值领先银行”的战略目标,规模效益实现高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党的领导和公司治理紧密融合。本行始终将党的领导有机融入公司治理全过程,充分发挥党委在把方向、管大局、抓大事、促落实方面的核心作用,着力构建规范、高效的公司治理运作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公司治理的规范性与有效性。股权结构科学有效,形成了多元合理、相互制衡的良性股权结构,主要股东与本行形成合作支持的良好局面。经营管理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为全行高质量发展夯实经营基础。
2.科学清晰的战略规划提高竞争优势。本行积极应对外部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以三年战略规划(2023-2025)为抓手,聚焦“调结构、强客基、优协同、提能力”四大战略主题,以提升综合经营能力为着力点,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为突破口,以加速数字化转型为驱动力,推动高质量、精细化、专业化发展,不断夯实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3.“青馨服务”升级客户体验。本行持续扩大“青馨服务”品牌效应,坚持以客户体验为中心,打造“产品体验+服务体验”双轮驱动的服务管理模式,以服务促进发展,用服务创造价值,强化主动服务意识,不断拓宽“青馨服务”的内涵与外延,更好地满足客户对高质量金融服务的期待,“青馨服务”行业领先优势不断强化。
4.全面实时的风控体系保障稳健经营。本行坚持合规为先,层层压实各级主体管理责任,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建立常态化全面风险监测机制,提升差异化、精细化风险管理能力,母行与子公司协调联动,建立和巩固了覆盖全集团的风险管理体系。动态管理资产质量,强化整体风险形势迁徙变化分析预判,实时掌控风险变化趋势,打造集团全面信用风险文化,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各项业务保持稳健的发展态势。
5.深入系统的数字化转型赋能业务发展。本行数字化转型以客户为中心,以“线上化、移动化、智能化”为指引,形成自上而下、全行高度协同的数字化转型推进机制,围绕线上化、数据化、智能化、平台化、生态化,全面推动客户、渠道、业务、产品、管理的数字化重塑,制定信息科技三年战略规划,明确方向和实施路线,数字化转型基本实现建机制、夯基础、寻破局的战略目标。
6.协同高效的综合化经营提升服务能力。青银金租与青银理财两家子公司自成立以来,依托集团化作战,不断优化业务结构,强化母子协同发展,“一体两翼”集团化布局已初步形成;打通资产管理业务链条,不断创新市场工具,充分发挥金融多牌照协作优势,强化组合金融服务,为客户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贯彻落实战略愿景,实现为业务赋能、为客户赋能,持续增强价值创造能力。
四、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1新年度行业格局和趋势
2024年,我国经济仍将延续复苏态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稳中求进”总基调基础上,提出“以进促稳”的工作要求,传递出更加积极的信号。稳增长政策将推动需求回暖,积极财政政策将推动基建提速,发展新动能不断积聚,出口有望持续改善。货币政策将继续发挥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作用,强化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促进经济稳定增长。银行业严监管态势仍将延续,监管部门将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持续有效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总体来看,银行业稳健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没有改变。
2新年度发展指导思想
2024年,本行将按照“深化战略、强化特色、优化机制、细化管理”的经营指导思想,聚焦山东省、青岛市高质量发展,深化战略任务执行和战略目标落地,通过综合化经营强化在普惠小微、科技制造、绿色发展等领域的特色,优化市场化竞争性机制,提升全行精细化管理水平,围绕“质效优先、特色鲜明、机制灵活”的战略目标,秉持“合规、绩效、责任、服务、关爱、廉洁”的企业文化,深入推进持续高质量发展。
深化战略:继续按照既定战略方向,强化战略执行,确保战略举措落地、战略目标达成;紧跟变化,审慎评估战略内容、合理调整战略目标、优化战略管理机制,重点强化能力提升、机制优化等定性目标的设置和考核。
强化特色:坚持“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立足青岛、深耕山东、辐射全国,围绕“五篇大文章”,充分发挥集团化、综合化经营优势,持续构筑并强化普惠小微、科技制造、绿色发展、数字金融等特色优势,积极探索养老金融。
优化机制:继续完善协同机制建设,强化部门协调、总分协调、母子协同,提升整体经营能力;持续优化组织架构、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强化人才选拔培育机制,保持并强化市场化竞争性机制。
细化管理:建设绿色银行推动降本增效,轻资本转型推动资本集约化发展,规范制度流程推动运营及内部运作效率提升;持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成本效益精打细算、业务精耕细作、管理精抓细管、队伍精雕细琢、产品精研细创、客户精拓细维。
3新年度主要工作措施
2024年,本行将继续坚持抓管理、打基础、强风控、增收入、降成本、调结构、提质量、
抓创新、提能力、创特色,重点围绕以下九个方面开展工作:
1.公司业务:分层分类夯实客基,完善产品优化结构;
2.零售业务:分层分群夯实客基,丰富产品创利增收;
3.普惠业务:继续拉动客群增长,持续做大业务规模;
4.金融市场业务:强化投资负债管理,强化联动协同发展;
5.子公司:金租强化联动优结构,理财拓展渠道精产品;
6.科技支撑:完善信息科技管理体系,深化转型赋能业务发展;
7.风险管理: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协同助推业务发展;
8.运营内控:持续提升运营效率,完善“三道防线”建设;
9.综合管理:深化党建业务融合,强化队伍细化考核,全面提升管理效能。
收起▲
2023年前三季度,本公司在新三年战略规划引领下,开启高质量发展之路,以“固强补弱、服务实体、营治风险、规范管理”为年度基本经营指导思想,稳步扩大经营规模,持续优化业务结构,经营质效稳健提升,实现较好经营业绩。
资产负债稳步增长,业务结构持续优化。截至2023年9月末,本公司资产总额5,811.8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15.70亿元,增长9.74%;负债总额5,419.7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89.57亿元,增长9.93%。报告期内,本公司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服务保障作用,加强市场拓展和客群建设,贷款规模持续扩大,吸收存款持续增长,进一步提升了贷款、存款在资产、负债总额中的占比。报告期末,客户贷款总额2,975.5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85.24亿元,增长10.60%;占资产总额比例51.20%,比上年末提高0.40个百分点。客户存款总额3,792.4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78.99亿元,增长11.10%;占负债总额比例69.97%,比上年末提高0.73个百分点。
经营质效稳健提升,实现较好经营业绩。2023年前三季度,本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9.89亿元,同比增加3.94亿元,增长15.17%;营业收入96.97亿元,同比增加1.74亿元,增长1.83%,剔除境外优先股赎回因素影响(注),同比增加8.50亿元,增长9.61%。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年化)12.21%,同比提高2.05个百分点;基本每股收益0.47元,同比增加0.10元;营业收入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13.80%,同比提高0.65个百分点。报告期内,本公司在营业收入稳健增长、结构优化的同时,开展降本增效,强化风险管控和费用管理,信用减值和费用支出下降,从而实现净利润增长和盈利能力提升。2023年前三季度,利息净收入68.83亿元,同比增加7.58亿元,增长12.38%。非利息净收入28.14亿元,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3.38亿元,同比增加0.86亿元;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合计14.46亿元,同比增加1.04亿元;汇兑损益-0.98亿元,同比减少8.20亿元,剔除境外优先股赎回因素影响(注),同比减少1.44亿元,主要是新发生外汇掉期业务的资金成本所致。信用减值损失32.33亿元,同比减少3.79亿元;业务及管理费28.51亿元,同比减少1.21亿元。
贷款质量持续改善,主要监管指标达标。截至2023年9月末,本公司不良贷款率1.14%,比上年末下降0.07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18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54.67%,比上年末提高34.90个百分点,同比提高48.47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37%,比上年末下降0.38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2.78%,比上年末下降0.78个百分点,主要是本公司各项业务稳健发展,业务增长的同时风险加权资产有所增加。主要监管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持续提高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一是不断优化打磨“普惠金融、个人消费、助农贷款”等资产业务的拳头产品,优化完善特色产品;二是持续创新特色金融服务模式,通过深入研究农业产品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关联性,深挖产业链相关的价值链、生产链、商品链等;三是积极开展银政保业务合作,加强与专业担保公司、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政府风险补偿金等合作,在全省层面打通普惠业务合作渠道;四是推动科技赋能,不断完善民营小微企业线上融资产品项目的建设,同时简化授信调查报告模板,优化审批流程,提高业务效率。截至2023年9月末,本行民营企业贷款余额732.0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4.42亿元,增长2.01%;普惠型小微贷款(客户范围为单户授信1,000万元及以下的小型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不含贴现)余额329.1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7.93亿元,增长21.36%。
收起▲
一、报告期内本行从事的主要业务
本行成立于1996年11月,总部设在山东省青岛市,前身是青岛城市合作银行、青岛市商业银行。本行坚持“高质量发展”主题不动摇,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相统一,打造“质效优先、特色鲜明、机制灵活”的价值领先银行。2015年12月,本行H股在香港联交所上市;2019年1月,本行A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本行向客户主要提供公司及个人存款、贷款、支付结算等服务和产品,通过零售银行、公司银行、金融市场三大业务板块驱动发展,形成坚实的客户基础,塑造特色鲜明、高质量发展的新金融业务模式。本行业务发展立足青岛,辐射山东。报告期末,已在济南、烟台、威海等山东省主要城市设有16家分行,营业网点达到181家。本行子公司共有2家:2017年2月,本行发起设立青岛青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银金租”),本行持股占比51%;2020年9月,本行发起设立青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青银理财”),为本行全资控股。
报告期末,本公司员工人数超过4,700人。
报告期末,本公司资产总额5,684.01亿元,负债总额5,296.13亿元,资本充足率13.37%,不良贷款率1.14%,比上年末下降0.07个百分点。报告期内累计实现净利润24.0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6.85%。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本行围绕“创·新金融,美·好银行”的发展愿景,坚定打造质效领先、特色鲜明、机制灵活的价值领先银行的战略目标,持续推动业务稳健均衡高质量发展。本行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
1.稳健高效的公司治理夯实经营基础。本行坚持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全
过程,着力构建健全、规范、高效的公司治理运作机制,促进“三会一层”公司治理架构权责清晰、规范运作,持续提升公司治理的规范性与有效性。股权结构科学合理,形成了包括国有股东、境外战略投资者、民营企业及个人股东等共同组成的多元合理、相互制衡的良性股权结构,主要股东理念先进,立足长远,积极支持本行发展,与本行形成合作支持的良好局面。
2.清晰坚定的战略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本行以三年战略规划(2023-2025)为引领,坚定地以“高质量发展、质效优先”为战略核心,聚焦“调结构、强客
基、优协同、提能力”四大战略主题,将客户深度经营、经营效率提升作为发展重点,持续完善风险管理、科技支撑、组织与绩效、财务管理和运营管理等支撑保障体系,推动零售业务、公司业务、金融市场业务模式升级,全面推动本行高质量发展。
3.协同高效的集团化运营提升价值创造能力。本行先后成立了青银金租、青
银理财两家子公司。自成立以来,两家子公司资产规模稳定增长,盈利能力持续提升。青银金租、青银理财与本行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一体两翼”集团化布局已初步形成。本行依托集团化协同作战,有效配置、整合各类资源,为客户提供综合化的优质服务,品牌效应持续提升,业务潜力得到释放,价值创造能力显著增强。
4.丰富多元的金融牌照资源拓展业务空间。本行已相继获得B类主承销商独
立主承资格、证券基金托管、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等多元化的牌照资质。本行将丰富的金融牌照优势与自身的经营实际相结合,持续以专业性和标准化的金融服务为客户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为本行战略转型和业务发展打开了广阔空间。
5.坚实有效的内控风险体系保障健康发展。本行坚持合规为先,牢固树立全
面审慎、坚实有效的内控机制,持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优化全面风险管理架构,巩固覆盖全集团的统一授信体系和风险并表体系,强化风控体系的科技赋能,不断提升差异化、精细化风险管理能力,为本行实现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6.“青馨服务”打造特色金融服务体验。本行积极打造“青馨服务”品牌,始
终秉承“温馨加放心,我们更努力”的服务理念,坚持向客户传递更有温度的金融服务。“青馨服务”围绕客户需求,不断改善制度、体系、产品设计和服务流程,探索数字化赋能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净推荐值持续增长,已七度问鼎全球服务领域最高奖项“五星钻石奖”。
三、风险管理
1、信用风险管理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或相关当事人未按约定条款履行其相关义务形成的风
险。本公司的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于贷款组合、投资组合、保证和承诺等。信用风险管理由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各单位执行信用政策及程序,负责其信贷资产组合的质量及履约,并对信贷资产组合(包括总行审批的资产组合)的所有信用风险进行监控。
报告期内,本公司坚守审慎稳健的风险偏好,致力于构建职能完善、风险制衡、精简高效、各司其职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通过采取以下举措,实现资产质量各项指标持续优化,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持续提升,为实现全行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本公司信用风险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下:
1.持续优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统一全行风险偏好,制定《2023年度风险管
理策略与风险偏好方案》,建立风险偏好指标体系,强化风险偏好的传导及执行;完善风险管理部职能,强化对分支机构、子公司风险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督导,全力打造集团统一风险文化;优化覆盖母行及并表机构的全面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集团统一授信及并表管理,持续完善集团授信集中度管控方案和措施,保证集团总体授信集中度风险安全可控。
2.持续优化信贷资产质量。积极推进资本新规、分类新规、减值新规三个监
管新规稳步实施,拟定工作指引,组织系列培训,提升全行风险成本意识;对资产质量各项指标实行精细化动态管控,加强风险迁徙变化趋势预判与分析,提高风险信号预处置能力;加强到期贷款和逾期贷款管理,加强不良资产处置,持续将逾期60天以上贷款纳入不良贷款管理,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达成管控目标。
3.持续加强重点领域风险管控。不断夯实“贷款三查”基础,严格落实“授信后督察”机制,实行差别化贷后管理措施,提高贷后管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建立风险排查长效机制,加强重点领域、重点客户风险监控,发现问题及时跟踪落实整改;围绕本行新三年战略规划,聚焦制造业转型,优化协同、强化驱动,积极推进行业审批架构调整,全面打造制造业发展体系。
4.持续强化授信后风险排查。按照集团管控、重点业务、重点条线、重点机
构分层分级管理,加强风险评估和压力测试,严格落实产品(集群业务)停复牌机制;开展授信后现场检查工作,对重点行业、重点客户、重点业务进行现场检查,充分掌握风险状况;加强重点客户资金用途管控,尤其是已发放的两项政策工具贷款、再贴现、再贷款、普惠贷款等,严防信贷资金流入禁止领域。
5.持续提高信贷管理数字化水平。完成“集团智能化信用风险预警平台”一
期上线试运行,为授信客户提供贷前(投前)调查、审查审批、贷后(投后)管理阶段的信用风险评估及预警;推进预期信用损失法管理系统、关联交易管理系统、押品平台系统等开发上线,提高各风险系统的联合管理能力,为数智化风控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报告期内,通过采取以上举措,本公司资产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信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2、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是指本公司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偿付到期债务或其他支付义务的风险。本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秉承全面性、审慎性、前瞻性等原则,较好地适应了本公司当前发展阶段。目前,本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及制度符合监管要求和本公司自身管理需要。
本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保证本公司有充足的现金流,以及时满足偿付义务及供应业务营运资金的需求。本公司根据发展战略,不断提高管理和计量流动性风险水平,加强流动性风险识别、监测、计量和精细化管控能力,合理平衡流动性与盈利性。
本公司根据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职能相分离的原则,建立了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专门委员会及银行相关部门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职责及报告路线,以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本公司从短期备付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两个层面,计量、监测并识别流动性风险,按照固定频度密切监测各项限额指标,定期开展压力测试评判本公司是否能应对极端情况下的流动性需求。此外,本公司制定了流动性应急计划,并定期对应急计划进行测试和评估。
本公司持有充足的流动性资产以确保本公司的流动性需要,同时本公司也有足够的资金来应对日常经营中可能发生的不可预知的支付需求。此外,本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健全合规,定期开展流动性风险内部专项审计,并形成独立的审计报告提交董事会。
本公司密切关注流动性形势和市场预期变化,并根据公司资产负债业务变化情况和流动性缺口情况,提前部署、动态调整流动性管理策略,确保公司流动性风险处于合理可控范围。报告期内,本公司重点在以下方面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
1.持续促进客户存款平稳增长,负债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2.多措并举加强资产的调度力度,不断优化资产结构,实现资产负债的平稳
运行;
3.基于存贷传统业务及流动性指标前瞻性测算,灵活开展司库主动管理,确
保将各项流动性指标控制在预设阈值范围内,同时,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积极进行公开市场交易,发挥一级交易商作用;
4.适度加大合格优质债券投资力度,保持充足的流动性储备;
5.做好日间头寸管理,加强市场分析与研判,预先进行资金安排,在确保全
行流动性安全的基础上,提升资金运用效率;
6.充分考虑可能影响本公司流动性状况的各种宏微观因素,结合外部经营环
境变化、监管要求、本公司业务特点和复杂程度,按季度或按专题开展压力测试。
3、市场风险管理
市场风险是利率、汇率以及其他市场因素变动而引起金融工具的价值变化,进而对未来收益或者未来现金流量可能造成潜在损失的风险。影响本公司业务的市场风险主要为利率风险与汇率风险,包括交易账簿和银行账簿。公司建立了与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完善可靠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本公司市场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健全合规,明确市场风险治理架构下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及各部门职责和报告要求,明确实施市场风险管理的政策和识别、计量、监测与控制程序,明确市场风险报告、信息披露、应急处置以及市场风险资本计量程序和要求。本公司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市场风险指标限额管理体系,定期开展市场风险内部专项审计,向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报告市场风险管理情况并形成独立报告。
3.1利率风险分析本公司根据监管机构的规定以及银行业管理传统区分银行账簿及交易账簿,并根据银行账簿和交易账簿的不同性质和特点,采取相应的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方法。
本公司交易账簿利率风险主要采用敏感度分析、压力测试、情景模拟等方法进行计量和监控。报告期内,本公司持续进行市场风险监测与报告,开展市场风险限额体系优化,持续完善市场风险政策制度,确保交易账簿利率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
与交易账簿相对应,银行的其他业务归入银行账簿。本公司使用重定价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利息净收入分析、经济价值分析、压力测试等方法,针对不同币种、不同风险来源分别量化评估利率变化对本公司利息净收入和经济价值的影响,同时根据分析结果形成报告提出管理建议和业务调整策略。报告期内,本公司根据自身市场风险偏好和年度经营目标优化调整年度市场风险限额管理体系,并按照要求进行动态监控。此外,本公司密切关注外部政策动向和外部利率环境变化,主动调整业务定价策略和资产负债结构配置策略,提升公司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的精细化水平,确保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可控,实现了利息净收入增长。
3.2利率敏感性分析本公司采用敏感性分析衡量利率变化对本公司净利息收入及权益的可能影响。对净利息收入的影响是指一定利率变动对期末持有的预计未来一年内进行利率重定价的金融资产及负债所产生的净利息收入的影响。对权益的影响包括一定利率变动对期末持有的固定利率的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进行重估价所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对权益的影响。
3.3汇率风险分析本公司的汇率风险主要来自本公司银行账簿中持有的非人民币资产及负债的币种错配。本公司通过严格管控风险敞口,将银行账簿汇率风险控制在本公司可承受范围之内。本公司汇率风险计量、分析方法主要采用外汇敞口分析、情景模拟分析和压力测试等。报告期内,本公司密切关注汇率走势,结合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主动分析汇率变化影响,提出资产负债优化方案。本公司汇率风险偏好审慎,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外汇风险敞口规模无显著变化,汇率风险水平可控。
3.4汇率敏感性分析本公司采用敏感性分析衡量汇率变化对本公司净利润及权益的可能影响。
4、操作风险管理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本公司面临的操作风险主要来源于四类风险因素:人员风险、流程风险、信息系统风险、外部事件风险。董事会将操作风险作为本公司面对的一项主要风险,有效承担监控操作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最终责任,高级管理层全面掌握本公司操作风险管理的总体状况,严格执行董事会批准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
本公司以防范系统性操作风险和重大操作风险损失为工作重点,董事会明确设定可接受的操作风险水平,并监督高级管理层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充分性与有效性进行监测和评估;高级管理层根据董事会确定的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制定系统化的制度、流程和方法,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全面防控操作风险。
报告期内,本公司积极落实操作风险管理内外部要求,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缓释操作风险,大力促进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操作风险控制情况良好。报告期内,本公司重点从以下方面加强操作风险管理:
1.持续做好案件防控。多维度、多途径开展案件风险排查、非法集资风险排
查、重点领域风险排查,结合违规案件警示教育和风险提示,提高员工业务操作水平和合规意识,严防人员违规操作风险。
2.强化重点领域操作风险管控。围绕行内重点业务、重点领域,结合内外部
监督检查情况,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及整改,堵塞经营管理漏洞。将科技手段、大数据技术嵌入业务操作流程,充分利用数字化管理工具防控操作风险。
3.强化操作风险监测与评估。综合运用系统监测、风险排查、内部巡视、条
线督导等多种形式,对操作风险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及时捕捉潜在风险隐患,全方位堵截操作风险。
4.完善业务连续性管理。持续加强业务连续性建设,修订业务连续性相关制
度,优化完善应急预案,组织开展业务连续性演练,提升相关人员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和协同工作能力。
5.进一步防范外包风险。完善外包风险管理体系,持续开展外包商尽职调查,加大对外包人员的管控力度,严控外包服务日常运行情况,防范外包风险的发生。
四、下半年发展计划
1、下半年经营形势分析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整体呈现回升态势,尽管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发展也面临压力,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特点也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条件也没有改变。随着促进发展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下半年经济有望继续恢复向好。下半年财政政策将继续加力提效,通过财政杠杆撬动全社会经济活动扩张和景气上升。银行业严监管态势仍将延续,并将继续引导金融支持扩大内需。货币政策将从总量、结构两方面继续发力,强化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
2、下半年发展指导思想
下半年,本行将继续坚持“固强补弱、服务实体、营治风险、规范管理”的经营指导思想,围绕“调结构、强客基、优协同、提能力”四大战略主题,全行上下群策群力、踊跃争先、攻坚克难、再接再厉,延续上半年良好发展态势,确保全面完成年度经营计划。
3、下半年主要工作措施
(1)公司业务:加快投放加强储备,补强客基优化负债;
(2)零售业务:加速调整业务结构,规模盈利同步提升;
(3)普惠业务:丰富产品做大客群,深化合作强化风控;
(4)金融市场:优化投资发力托管,做强代客深耕同业;
(5)子公司:金租强化根基抓投放,理财强化投教拓渠道;
(6)科技板块: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持续提升数据价值;
(7)风险管理: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提升风险管控能力;
(8)运营内控:强化运营内控管理,保障业务行稳致远;
(9)综合管理:提升综合管理质效,助力全行经营发展。
收起▲
一、经营情况分析
2023年第一季度,本公司围绕“高质量发展、质效优先”的战略核心,在“固强补弱、服务实体、营治风险、规范管理”的年度基本经营指导思想引领下,抢先抓早开展工作,经营规模稳步增长,经营质效稳健提升,全年业绩开局良好。
资产负债稳步增长,业务结构持续优化。截至2023年3月末,本公司资产总额5,522.8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26.73亿元,增长4.28%;负债总额5,147.5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17.29亿元,增长4.41%。本公司持续增加贷款投放,扩大存款规模,进一步提升贷款、存款在资产、负债总额中的占比。截至2023年3月末,本公司客户贷款总额2,831.8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41.58亿元,增长5.26%,同比增加275.13亿元,增长10.76%;占资产总额比例51.28%,比上年末提高0.48个百分点,同比提高2.79个百分点。客户存款总额3,577.2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63.80亿元,增长4.80%,同比增加487.20亿元,增长15.77%;占负债总额比例69.50%,比上年末提高0.26个百分点,同比提高6.31个百分点。
经营效益稳健提升,综合盈利能力不断提高。2023年第一季度,本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10亿元,同比增加1.24亿元,增长15.83%;营业收入30.93亿元,同比增加4.16亿元,增长15.54%。利息、非息等主要营业收入全面增长,带动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实现较快增长。报告期内,本公司持续扩大生息资产规模,并提高贷款占比,净息差同比回升0.10个百分点,利息净收入较快增长;大力发展理财、代理、交易银行等中间业务,提高金融资产运作质效,非利息净收入亦实现较快增长。2023年第一季度,利息净收入21.98亿元,同比增加2.81亿元,增长14.67%。非利息净收入8.95亿元,同比增加1.35亿元,增长17.72%,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4.75亿元,同比增加0.63亿元,增长15.17%;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合计4.40亿元,同比增加0.58亿元,增长15.21%。
贷款质量持续改善,主要监管指标达标。截至2023年3月末,本公司不良贷款率1.14%,比上年末下降0.07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19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32.79%,比上年末提高13.02个百分点,同比提高34.41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61%,比上年末下降0.14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3.27%,比上年末下降0.29个百分点。主要监管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资本充足率指标略有下降,主要是本公司各项业务稳健发展,业务增长的同时风险加权资产随之增加。
多措并举提升质效,坚定服务民营小微发展步伐。本行持续完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政策机制,进一步提高民营和小微企业客户融资的可得性,提升金融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的质效。一方面继续开展“行长访小微”“融资回头看”等系列活动,积极了解客户所急所需所盼,推动相关系列信贷政策落地见效;另一方面加快产品研发和创新,改进业务流程,完善风险评价模型,科学设定授信审批条件,推出了系列新产品;同时,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精简业务办理环节,探索建立审批流程限时制度,按业务类别对审批时限作出明确要求,提高了业务办理效率。截至2023年3月末,本行民营企业贷款余额723.2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62亿元,增长0.78%;普惠型小微贷款(客户范围为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的小型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不含贴现)余额282.6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36亿元,增长4.19%。
收起▲
一、报告期内本行所处行业情况
2022年,在复杂外部环境等因素冲击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我国及时推出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合理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重要支撑。在政策护航下,我国经济顶住压力持续发展,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新动能引领发展的作用持续增强,发展韧性继续显现。
2022年,山东省和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呈现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消费、投资和出口均有良好表现。消费市场运行总体保持平稳;投资增长态势良好,以“四新”经济、高技术制造业为代表的新动能投资加速增长;出口持续快速增长,再创历史新高。山东省和青岛市的新旧动能转换已积厚成势,经济新动能快速增长,将有力支撑未来社会经济平稳运行。
面对经济金融运行环境复杂多变的宏观背景,银行业一方面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全力支持稳定国内宏观经济大盘;另一方面,进一步深化发展转型,优化业务布局,总体运行保持稳健,风险抵御能力持续增强。
二、报告期内本行主要业务
本行成立于1996年11月,总部设在山东省青岛市,前身是青岛城市合作银行、青岛市商业银行。本行经过多年积累,在公司治理、风险管控、IT建设等方面持续提升,已经形成“治理完善、服务温馨、风管坚实、科技卓越”的发展特色。2015年12月,本行H股在香港联交所上市;2019年1月,本行A股在深交所上市。
本行主要向客户提供公司及个人存款、贷款、支付结算等服务和产品,通过零售银行、公司银行、金融市场三大业务板块驱动发展,形成坚实的客户基础,塑造特色鲜明、高质量发展的新金融业务模式。本行业务发展立足青岛,辐射山东。报告期末,已在济南、烟台、威海等山东省主要城市设有16家分行,营业网点达到180家。本行子公司共有2家,2017年2月,本行发起设立青银金租,本行持股占比51%;2020年9月,本行发起设立青银理财,为本行全资控股。报告期末,本行员工人数超过4,700人。
报告期末,本公司资产总额5,296.14亿元,负债总额4,930.21亿元,资本充足率13.56%,不良贷款率1.21%,比上年末下降0.13个百分点。报告期内累计实现净利润31.6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82%。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本行围绕“创·新金融,美·好银行”的发展愿景,坚定打造质效领先、特色鲜明、机制灵活的价值领先银行的战略目标,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本行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
1.党的领导和公司治理深度融合。本行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相统一,充
分发挥党委在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方面的核心作用,规范、高效的公司治理运作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公司治理的规范性与有效性持续提升,保障经营管理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为全行高质量发展夯实治理基础。
2.新一轮战略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本行积极应对外部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挑战和机
遇,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新一轮战略规划,秉持“合规、绩效、责任、服务、关爱、廉洁”核心企业文化,聚焦“调结构、强客基、优协同、提能力”四大战略主题,以提升综合经营能力为着力点,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为突破口,以加速数字化转型为驱动力,打造“质效领先、特色鲜明、机制灵活”的价值领先银行,开启更加精细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新征途。
3.客户服务体验打造新优势。本行“青馨服务”始终围绕以客户体验为中心,表达真
诚与尊重,传递亲切与温馨,以服务促发展,用服务创造价值,不断统一服务理念与服务标准,以稳中提质的主基调进一步扩大“青馨服务”的内涵与外延,逐步实现从优秀到卓越,从卓越到品牌,从品牌到价值的新跨越,更好满足客户对便捷、顺畅、感受好的服务期待。
4.风控合规护航高质量发展。本行进一步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优化全面风险管理
架构,资产质量精细化动态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强化树立集团风险合规文化,以集中化、数字化、标准化为导向,以企业文化、授信模式、科技赋能为发力点,打造风险控制“组合拳”,不断巩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内控合规治理体系,推动信用风险管理进入总体可控的良性发展阶段。
5.数字化转型高效激发活力。本行积极拥抱新理念、新技术,数字化转型战略加速落
地推广,全行重点项目落地建设加快实施,网络安全和运行管理不断强化,信息科技团队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加速盘活数据资产,通过完善数据标准体系、优化数据质量管理、提升数据应用价值、做好数据安全管理、推进数据项目建设,数据治理水平和数据应用能力实现有效提升。
6.丰富牌照资源助推新增长。本行获得青银金租和青银理财牌照,助推集团协调发展
行稳致远;作为山东省内唯一一家具有B类主承销商独立主承资格的法人金融机构,本行坚持把握市场动态,不断创新市场工具,更好为省内企业提供综合融资解决方案;2022年获基金托管资格,成功打通资管业务链条。
四、业务发展综述
4.1零售银行业务报告期内,本行零售业务以数字化转型为依托,聚焦代发及代缴服务、社区金融、信用卡等渠道,线上开展精准经营,推动大众客群提质升级,线下推动分层分群精细化管理,实现价值客户深度挖潜,不断提升客户规模及质量。报告期内,本公司零售银行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3.01亿元,占本公司营业收入的19.76%。
1.零售客户与管理客户资产
有力把握市场时机,零售存款提质增效。报告期内,本行把握客户存款意愿较强的有利市场时机,持续开展存款营销活动,零售存款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报告期末,本行零售存款余额1,473.2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68.98亿元,增幅达33.41%,增长额较去年同期多148.06亿元;零售存款占比持续提升,报告期末本行零售存款占存款总额的43.16%,较上年末提高7.94个百分点,近三年零售存款复合增长率达31.50%。
客户资产有效提升,代发业务取得突破。报告期末,零售客户在本行保有的金融资产规模首次突破三千亿元,中高端客户2在本行保有的月日均金融资产规模达2,574.10亿元,占比86.91%,客户数达35.31万户,较上年末增长5.34万户,创历史新高,增幅17.82%,有效拉动了金融资产的增长。报告期内,本行依托公私联动、板块联动,代发企业增长取得历史性突破,当年新增代发企业户数7,179户,较去年同期增长77.48%。代发业务带动新客增长16.08万户,占全年新增个人客户数的29.49%,为本行零售业务规模及客群整体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报告期末,本行助农金融综合服务站已达标开业1,027家,较上年末增加519家,增幅102.17%,惠农客户24.20万户,较上年末增加8.41万户,增幅53.26%;社区银行服务客户26,126户,较上年末增长15,961户,增幅157.02%。
数字化转型助推发展。报告期内,本行通过集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为一体的零售智能营销体系,使多渠道打通、多岗位联动、多产品组合,进一步推进本行零售数字化转型发展。本行持续深化“青银营销通”APP场景应用,新增厅堂营销相关业绩看板,为零售管理者提供过程监督管理工具。本行积极搭建“数据实验室”,持续推进零售数据标准化治理,逐步落地全渠道精准营销。报告期内,制定零售客群类及规模类标准化指标共155项,通过数据分析及应用,为业务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报告期内,本行新增办卡联动绑定微信银行、手机号码实名认证等27项业务功能,业务办理效率有效提升,进一步提升客户金融服务体验。
2.零售贷款
报告期内,本行创新发展普惠金融,打造自营互联网贷款品牌,稳健发展个人住房贷款,贷款收入持续提升。报告期末,本行零售贷款(含信用卡)余额733.80亿元,较上年末下降33.63亿元,降幅4.38%;报告期内,本行实现零售贷款利息收入39.57亿元,较去年增加3.27亿元,增幅9.02%,零售贷款平均收益率较去年提升0.05个百分点。
创新发展普惠金融。报告期内,本行继续贯彻落实“立足地方经济,服务小微企业”的普惠经营原则,推动流程及产品创新,推出个人普惠贷款“无还本续贷”功能,降低融资成本,全年累计办理无还本续贷业务超4.60亿元;扩大推广“海融养殖贷”线上普惠贷款产品,报告期内累计发放2.28亿元,报告期末授信余额1.08亿元。报告期末,个人普惠贷款余额100.29亿元。
打造自营互联网贷款品牌。报告期内,本行大力发展自营互联网贷款“海融易贷”,面向省内居民推出“海融易贷-便民贷”,并持续优化“乡村振兴贷”“店易贷”等产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自营互联网贷款产品序列。报告期内,“海融易贷”累计发放贷款近6,000笔,发放金额5.31亿元,报告期末“海融易贷”余额2.47亿元。报告期末,互联网贷款余额104.32亿元,其中省内贷款余额占比达85.63%,占比较上年末提升25.29个百分点。
稳健发展个人住房贷款。受报告期内市场需求不足影响,个人住房贷款增长较往年有所放缓。报告期末,本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464.5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22亿元,增幅1.14%。
3.信用卡业务
本行信用卡业务加强自有渠道获客能力建设,优化客群结构,持续推进产品、服务升级,有效提升客户体验。报告期末,本行信用卡新增发卡65.08万张,累计发卡总量达到365.24万张,同比增长21.68%;信用卡透支金额119.51亿元,同比增长34.57%。报告期内,实现信用卡交易金额785.07亿元,同比增长42.70%;信用卡业务营业收入为9.36亿元,同比增长49.28%。
获客能力持续增强,客群结构不断优化。本行在巩固已有合作渠道的同时,加强银行自有获客能力建设,报告期内银行自有渠道合计发卡33.99万,占比达52.23%。本行聚焦发卡后激活等关键节点,持续提升激活率等关键指标,报告期内,整体激活率达51.27%,同比增长3.35个百分点,直销渠道激活率达82.36%,同比增长8.07个百分点,活跃客户提升显著。
推动产品和服务升级,客户体验有效提升。本行持续推进产品创新,丰富信用卡卡种,报告期内,上线本行首张白金等级信用卡“车主卡”,有效拓展高端客户群体。本行不断丰富产品服务,将客户与本地高频线上消费场景相结合,实现客户精准经营;实现线上下单与场景支付无缝对接,有效提升客户体验,增加客户黏性,夯实客群基础。
4.财富管理暨私人银行业务
本行财富管理暨私人银行业务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服务理念,强化财富管理业务优势,健全财富管理经营体系,着力加强高端客群服务能力建设,实施目标客群的深耕细作,持续打造专业服务团队,推动客群数量、资产规模稳健提升及业务收入结构的优化。报告期末,资产管理规模100万元以上的零售客户共57,336户,较上年末增长7,871户,增幅15.91%;在本行保有资产共计1,326.2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86.64亿元,增幅16.38%。报告期内,实现财富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2.74亿元,其中代理销售保险业务收入1.02亿元,增幅59.96%。
5.客户服务管理
本行围绕“好服务就是好营销”提升服务管理和用户体验。一是认真贯彻“客群战略”,持续深化服务掘金,有效发挥服务营销能力,助力零售获客;二是聚焦智能AI技术赋能用户体验,搭建线上服务数字化体验新阵地,全面实现官网、网银、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的7*24智能文本机器人在线服务,数字化运营能力再提升;积极创新将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应用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探索数字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新模式;三是把提升服务管理能力作为提升服务水平的核心,推动服务管理“去中心化”,聚焦用户偏好,打造“亲切自然”“灵活有礼”服务体验新形态。2022年,本行满意度净推荐值(NPS)持续增长,保持较高的用户口碑;四是把落实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政策作为服务管理的生命线,积极响应客户“急难愁盼”,推动客户体验溯源改进有实效。2022年,本行第七次问鼎全球服务领域最高奖项“五星钻石奖”。
4.2公司银行业务报告期内,本行聚焦科技赋能、产品创新、客群拓展和结构优化,强化过程管理及总分支联动协同,抢资产、调结构、上产品、抓客群,公司业务精准发力、量质并举,成效显著。报告期内公司银行业务实现营业收入58.94亿元,占本公司营业收入的50.62%。
1.公司存款
坚守法人银行定位,强化民生金融业务优势。本行以客群建设夯实存款基础,报告期末,公司存款余额(不含应计利息)1,936.30亿元,占各项存款余额(不含应计利息)的56.73%。其中,公司活期存款916.61亿元,占公司存款余额的47.34%;公司定期存款1,019.69亿元,占公司存款余额的52.66%。公司存款平均成本率1.88%。报告期内,本行公司客户日均存款1,928.9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4.51亿元,增幅1.82%,总行级战略客户日均存款828.2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5.51亿元,增幅16.21%;上市、拟上市客群日均存款129.4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5.33亿元,增幅24.33%。
2.公司贷款
逆市奋进,抢抓优质资产。报告期内,本行加强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营销推动,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公司贷款余额(含票据贴现、未含应计利息)1,956.4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81.87亿元,增幅16.83%,占贷款总额(未含应计利息)的72.72%。本行全面贯彻新发展思路,加快培育绿色低碳金融产品,重点打造蓝色金融特色品牌。加大对民生工程、重大项目和信息科技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强化轨道交通等高端先进制造业的信贷投入,有效满足民营企业和普惠中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继续支持战略新兴行业,加大对外贸进出口企业和供应链金融的支持,持续提升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能力。同时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服务乡村振兴,统筹发展规模、资产质量、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持续推动资产结构优化和业务高质量发展。
展现责任担当,全面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本行切实落实两项政策工具,按照市场化原则,对相关普惠小微客户应延尽延;持续开展小微企业“首贷”培植专项行动,提升小微企业贷款中首贷户比重。报告期末,普惠型小微贷款3客户5.04万户,较上年末增长0.72万户;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271.2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1.19亿元,增幅23.26%;普惠型小微贷款不良率1.04%,加权平均利率4.55%,完成中国银保监会“两增两控”考核。涉农贷款余额484.7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34亿元,增幅3.27%。
3.公司客户
坚定推进“双基战略”,客群建设成效显著。本行明确“为广大各类客群服务”的业务定位,报告期末,本行开立账户的公司客户总数20.69万户,较上年末增长2.72万户,增幅15.14%;年日均存款1万元以上的有效客户7.42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23万户,增幅19.87%;年日均存款50万元以上的价值客户1.16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344户,增幅13.07%;机构客户3,403户,较上年末增长256户,增幅8.13%;上市、拟上市客群408户,较上年末增长21户,增幅5.43%;卫生健康客群数量3,313户,较上年末增长633户,增幅23.62%。
持续深化交易银行客户拓展,国际业务能力显著提升。本行加大国际业务基础客群建设,报告期末,国际业务客户数2,212户,较上年末增加709户,增幅47.17%;报告期内,国际结算量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达到105.70亿美元,增幅70.68%,国际业务能力显著提升。报告期末,本行供应链金融客群1,983户,较上年末增加972户,增幅96.14%;现金管理有效客户4,626户,较上年末增加1,865户,增幅67.55%。
4.公司产品
强化创新引领、科技赋能,数字化转型喜见成效。本行积极推动产品创新,推广“食宜贷”等贷款产品;落地青岛市首笔数字人民币供应链业务,发放山东省首笔新能源项目CCER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创建全球首个蓝色资产分类标准”项目荣获青岛市金融创新奖第一名;“数字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获评“2021年度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成果”,案例入选2022年度“科创中国”金融科技与数字化转型创新成果名单;对公智能营销管理平台荣获中国金融科技年会“2022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突出贡献奖”。
4.3金融市场业务报告期内,本行在金融市场业务方面,优化投资及负债结构,提升投资质效,有效降低融资成本;以业务创新和风险控制为保障,不断完善组织架构和内控管理,持续加强制度、系统、团队建设工作,发挥法人银行牌照优势,不断拓展在全国银行间市场及投行业务领域的深度和广度;本行理财业务产品规模稳健发展,产品净值表现稳定,渠道开拓与品牌建设卓有成效。报告期内,本公司金融市场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9.23亿元,占本公司营业收入的25.11%。
1.自营投资
报告期内,本行金融投资保持稳定增长。报告期末,自营投资(不含应计利息)余额2,001.7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66.12亿元,增幅9.05%,其中债券投资(不含应计利息)1,454.9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35.60亿元,增幅29.98%;公募基金349.50亿元,较上年末下降50.23亿元,降幅12.57%;非底层投资资产136.40亿元,较上年末下降112.15亿元,降幅45.12%;其他债权融资产品60.71亿元,较上年末下降7.11亿元,降幅10.48%。
报告期内,本行响应监管导向,关注市场变动,持续优化投资结构,积极参与市场交易,坚持轻资本化发展原则,提升资产总量的同时控制资本消耗比例,加强标准化资产波段交易,提升综合盈利效率。一是贯彻监管政策,保持金融投资总量增速平稳,管控间接投资及非标投资增量,资产投资由委托管理向自主管理过渡。二是市场交易活跃,政策性金融债及地方债承销量稳步增长,现券交易交割量列城商行前列。三是降低资本占用,在实现投资总量稳步提升的同时,金融投资风险加权资产比例维持较低水平。四是做强政府金融,加强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盈利稳定性不断改善。报告期内,地方政府债券、中高等级企业信用债券投资为主要增量板块,在保持风险等级不下沉的同时,实现债券收益率的提升及固定收益资产比重上升,市场风险抵御能力显著增强。五是加强金融创新,本行在提高投资和交易水平的同时,不断推动产品和服务创新,为各业务条线提供产品和创新服务,进一步推动代客远期结售汇业务开展,满足企业客户汇率避险需求,做好对客报价工作及市场端平盘交易。
本行具备齐全的银行间市场资格牌照,为金融创新和业务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行为全国首批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基础成员,首批非坚戈区域交易所属地区的商业银行、通过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交易平台与欧洲清算银行进行清算直连的机构;本行为省内城商行首家综合类现券做市商,具备债券通“北向通”、“南向通”、普通类衍生品交易业务资格,连续5年获得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资格,为山东省及青岛市地方政府债券承销团成员。2022年7月,本行取得中国证监会颁发的证券投资基金托管资格。
2.同业业务
本行同业负债合理搭配,报告期内,发行同业存单余额646.20亿元,占同业负债的62.75%,占负债总额的13.11%。人民币同业存款余额47.85亿元,占同业负债的4.64%,占负债总额的0.97%。其中同业定期存款余额28.05亿元,占比58.62%,同业活期存款余额19.80亿元,占比41.38%。
报告期内,本行完成64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发行,发行利率创城商行同类产品新标杆;连续五年获得中国人民银行一级交易商资格,为省内唯一获此资格的地方法人银行;蝉联全国银行间本币市场核心交易商、获评优秀同业存单发行人及X-Repo年度创新奖;获得中央结算公司自营结算100强;荣获中国进出口银行2022年度境内人民币金融债券“优秀承销商”奖。
3.资产管理
2022年,本公司理财业务实现稳健发展,理财产品净值表现稳定,管理规模再创新高,理财产品余额和理财产品投资资产余额规模均突破两千亿元,产品创新与时俱进,渠道开拓与品牌建设卓有成效,市场地位进一步增强。
产品运作稳定、盈利能力稳健。报告期末,本公司存续理财产品679只,余额2,008.1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67%。报告期内,本公司发行理财产品508只,募集金额合计6,780.85亿元,全部为净值型非保本理财产品;本公司实现理财产品手续费及佣金收入8.59亿元。
报告期末,本公司理财产品投资资产余额2,112.95亿元,直接和间接投资的资产种类主要包括固定收益类、非标准化债权类、公募基金及资本市场类资产等。其中,固定收益类资产1,745.12亿元,占比82.59%;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114.36亿元,占比5.41%;公募基金106.83亿元,占比5.06%;资本市场类资产146.64亿元,占比6.94%。
产品谱系不断丰富,品牌形象持续提升。本公司新发行“固收+”、混合类、权益类、私募类等多种类型理财产品,产品谱系不断丰富完善;代销合作机构数量较上年末翻倍,行外渠道理财资金占比持续提升,青银理财专业化、特色化的品牌形象进一步巩固。报告期内,本行全资子公司青银理财在中国证券报主办的“第三届中国银行业理财金牛奖”评选中,荣获“社会责任金牛奖”,旗下管理的“璀璨人生奋斗系列开放式净值型人民币个人理财计划(单周开放C款)”产品荣获“银行理财产品金牛奖”;在普益标准发布的2022年四季度“全国276家银行理财能力排行榜”中,青银理财综合理财能力居城商系理财机构第5名,综合排名与各单项排名长期居山东省首位。
4.投资银行
本行不断夯实投行领域综合业务能力,品牌影响力逐年提高。报告期内,本行发行的产品种类覆盖债务融资工具、理财直融工具、债权融资计划三大类产品线,发行规模合计427.93亿元;本行承销额度为307.51亿元,实现稳步发展。其中,发行债务融资工具49单,发行金额338.74亿元,本行承销额度为218.32亿元;发行非标产品37单,发行金额89.19亿元。
报告期内,本行承销山东省内中长期债务融资工具(不含短融及超短融)规模排名第一,多个项目取得可比项目的最好价格,充分体现本行在市场化债券业务方面的竞争优势。
报告期内,本行成功发行科创票据2单、项目收益票据4单、绿色债务融资工具1单。本行积极运用债券创新品种,发挥投资业务优势,成功以较少的资本耗用满足优质大型企业低成本、个性化融资需求,增加客户粘性。
4.4分销渠道
1.物理分销渠道
本行的营业网点布局以青岛为核心、辐射山东省。报告期末,本行在山东省的青岛、济南、东营、威海、淄博、德州、枣庄、烟台、滨州、潍坊、临沂、济宁、泰安、菏泽、日照等15个城市共设有180家营业网点,其中分行16家。在青岛地区,本行设有1家总行营业部、1家分行及102家支行。本行的控股子公司青银金租、全资子公司青银理财总部均位于青岛。
2.自助银行渠道
报告期末,本行拥有在行式自助银行104家,拥有自助设备419台,包括自助取款机18台、自助存取款机276台、自助服务终端机125台,提供提款、存款、转账、账户查询、缴费等服务。报告期末,本行自助银行交易588.63万笔,交易金额193.04亿元。
3.电子银行渠道
本行持续推进电子银行业务创新发展,应用先进金融科技,以客户为中心,持续完善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线上服务渠道建设,实现渠道服务轻量化、移动化,不断满足客户海量多变的服务需求。
(1)移动金融
本行持续加强以手机银行为核心的移动金融平台建设,致力打造顺畅便捷的用户交易旅程。报告期内,通过数字化能力应用,落地手机银行“五人五面”服务场景,从客群诉求差异出发重塑“我的”模块,通过“青薪通”代发专区等功能,逐步实现从“客户找交易”到“服务给客户”的转变。
报告期内,随着零售客户规模的增长,手机银行用户规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存量手机银行用户达457.87万户,较年初新增71.13万,增长18.39%;累计交易金额达到4,025.44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5.51%。
报告期末,手机银行渠道理财产品销售总额达4,349.68亿元,手机银行渠道理财销售笔数在全渠道占比达92.69%,较上年同期提升2.69个百分点。
(2)网上银行
报告期末,个人网上银行客户累计达到74.29万户,较上年末增长0.03%;累计交易笔数达到2,869.62万笔,较上年同期减少11.43%,交易金额达到1,875.57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8.85%。报告期内,移动金融持续稳健发展,客户对手机银行依赖性持续增加,个人网上银行交易量持续减少。
2022年末,本行企业网上银行客户20.21万户,较上年末增长21.09%;报告期内累计交易笔数达到2,139.64万笔,较上年增长9.16%;交易金额21,332.29亿元,较上年增长8.80%。企业网上银行客户数量增加,转账金额以及交易笔数随之增加。
(3)互联网贷款业务
报告期末,本行互联网贷款余额104.32亿元,其中,消费类贷款40.02亿元,经营类贷款64.30亿元。2022年,本行大力发展自营互联网贷款“海融易贷”,面向省内居民推出“海融易贷-便民贷”,并持续优化“乡村振兴贷”“店易贷”等产品。报告期内,本行共发放互联网贷款97.01万笔,累计放款金额131.74亿元,累计放款户数76.30万户。
4.5信息技术报告期内,本行继续推进科技创新战略,持续加大金融科技资源投入,强化顶层设计,成立数字化战略转型委员会,积极探索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实践应用,着力打造完备的金融科技支撑与创新体系,助推数字经营、数字管理、数字风控能力不断增强,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
1.双向融合,科技业务协同开创融合新阶段
报告期内,本行启动IT项目50项,顺利完成“对公智能营销管理平台”“手机银行6.0”“智慧监管平台”等54个项目投产,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加大新技术研究和自主研发力度,强化关键技术自主可控能力,全面提升金融科技在渠道拓展、场景服务、产品创新、流程优化、风险识别等方面的业务价值。
先后投产“对公智能营销管理平台”“对公线上营业厅”两大对公数字化项目,以数据驱动决策,贯通一站式线上服务,初步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体系。持续升级移动金融渠道建设及数字化营销体系,推进多渠道协同建设,快速落地车主白金卡、南银理财、私募理财、乐信分期乐、信也拍拍贷等产品,进一步丰富零售业务产品体系,全面加快零售数字化转型工作。正式上线“青银税e贷”业务,持续完善线上国际业务产品和服务,落地青银E链等线上供应链产品;完善自营互联网业务“海融易贷”产品体系。“零售智能营销平台”“对公线上营业厅”等多个项目荣获业内大奖。
2.持续提升,建立全面数字化风控系统
“集团层面统一授信及信用风险并表管理系统”成功上线,实现授信业务的总网管控和一体化运行,标志着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里程碑式跨越。重点建设“智慧信贷二期”和“集团智能化预警项目”,将风险决策和风险预警嵌入信贷业务全流程。完成“大数据集群产品”升级,全面升级大数据集群底座,实现9套应用及一百多套数据源接入,盘活数据资产。“鹰眼360智能风险监控平台”荣获“2022年青岛市金融科技优秀项目”一等奖。
3.夯实基础,全力确保系统持续安全稳定运行
报告期内,本行顺利完成“冬奥会”“二十大”等重大活动期间网络安全保障,建立健全信息科技制度体系,加强信息科技风险自查,识别并及时处置各种风险隐患,形成风险闭环管理。强化外包风险管理,持续提升信息科技外包服务质量。建立常态化监控机制,加强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处置,全面夯实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基础,确保信息系统可靠、稳定、连续、高效运行。
五、经营管理主要情况
5.1主要经营指标完成情况
(1)资产总额5,296.1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3.64亿元,增长1.41%;
(2)客户贷款总额2,690.2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48.24亿元,增长10.17%;
(3)客户存款总额3,413.4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78.22亿元,增长8.87%;
(4)营业收入116.44亿元,比上年增加5.08亿元,增长4.56%;净利润31.68亿元,
比上年增加1.74亿元,增长5.8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83亿元,比上年增加1.60亿元,增长5.48%;
(5)不良贷款率1.21%,比上年末下降0.1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19.77%,比上年
末提高22.35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3.56%,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75%,比上年末提高0.37个百分点;
(6)平均总资产回报率0.60%,比上年下降0.01个百分点;
(7)基本每股收益0.45元,比上年减少0.06元,下降11.76%;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
率8.95%,比上年下降1.45个百分点。
5.2经营管理主要工作2022年,本行积极应对经济波动等诸多挑战,将党建与经营管理有机结合,坚持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推动业务转型增效,顺利完成主要管理人员有序交接、平稳过渡。全行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步调一致,坚守地方法人银行职责定位,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水平,各项经营管理工作实现稳健发展。
(1)总体经营稳中有进。报告期末,本公司资产总额5,296.1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
73.64亿元,增长1.41%。客户贷款总额2,690.2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48.24亿元,增长10.17%,其中公司贷款(含票据贴现、未含应计利息)增长16.83%。客户存款总额3,413.4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78.22亿元,增长8.87%,其中零售存款增长33.41%。2022年,实现净利润31.68亿元,比上年增加1.74亿元,增长5.82%。
(2)资本补充有序充足。本行审时度势推进外源性资本补充进程,报告期内圆满完成
A+H配股,募集资金净额41.55亿元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是近八年上市银行唯一一单A+H配股项目,也是首例城商行A+H配股项目。同时,本行推动优化资本结构,报告期内完成境外优先股赎回,并发行两期共64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报告期末,本行资本充足率13.56%,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75%,比上年末提高0.37个百分点。
(3)业务结构不断优化。实体经济贷款增速超过总贷款增速。报告期内,本行累计国
际结算量105.70亿美元,同比增长70.68%;供应链金融累计出账70.02亿元,同比增长209.8%;普惠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不含贴现)的比例为11.00%,比上年末提高1.29个百分点。报告期末,本行客户贷款总额占母公司总资产的比重52.19%,比上年末提高4.38个百分点;大幅压降现金及存放央行款项254.16亿元,资产结构显著改善。在银行业净利差、净息差普遍收窄的情况下,通过资产负债结构优化,保持净利差、净息差稳定。
(4)资产质量持续向好。报告期末,本行不良贷款余额32.47亿元,比上年末减少
0.14亿元;不良贷款率1.21%,比上年末下降0.13个百分点,自2014年以来首次实现双降。关注及不良类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合计2.03%,比上年末下降0.34个百分点。报告期末,本行拨备覆盖率219.77%,比上年末提高22.35个百分点;拨贷比2.65%,比上年末提高0.01个百分点。
(5)数字化转型有序推进。报告期内,本行成立数字化战略转型委员会,全年新启动
项目50项,投产54项。公司金融完成20万客户信息迁移工作,初步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体系。零售金融继续推进智慧网点建设、智能营销平台建设、渠道协同建设和手机银行建设。升级大数据平台,实现9套应用及100多套数据源接入,盘活数据资产。
(6)集团发展亮点突出。青银金租租赁资产规模154.98亿元,同比增长30.55%;实现
营业收入5.13亿元,同比增长49.31%,营业收入增长率在全国同业中名列前茅;实现净利润1.73亿元,同比增长20.13%。青银理财理财产品余额2,008.1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30.11亿元,同比增长19.67%;本公司理财资产余额2,112.9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95.50亿元,同比增长16.26%,理财产品和理财产品投资资产规模同时突破两千亿元。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本行积极适应内外部变化,制定《青岛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3-2025年战略规划》。未来3年,本行将聚焦“调结构、强客基、优协同、提能力”,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质效领先、特色鲜明、机制灵活”的价值领先银行。
六、利润表主要项目分析
6.1财务业绩摘要2022年,本公司净利润31.68亿元,比上年增加1.74亿元,增长5.8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83亿元,比上年增加1.60亿元,增长5.48%。报告期内,本公司认真贯彻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导向,积极应对经济波动等诸多经营挑战,营业收入实现增长,经营业绩稳步提升。
6.2营业收入2022年,本公司营业收入116.44亿元,比上年增加5.08亿元,增长4.56%。报告期内,本公司在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的同时,努力优化业务结构,利息净收入增加,营业收入增长。营业收入中利息净收入占比71.18%,比上年提高2.52个百分点。
6.3利息净收入2022年,本公司利息净收入82.88亿元,比上年增加6.43亿元,增长8.41%,主要是本公司积极应对净息差下行的形势,扩大生息资产规模,并提高贷款占比,利息净收入实现增长。
2022年,生息资产平均余额4,696.25亿元,比上年增加414.26亿元,增长9.67%;净利差1.85%,比上年下降0.02个百分点,净利息收益率1.76%,比上年下降0.03个百分点。
市场利率下行,叠加服务实体经济、降低客户融资成本等因素,贷款和投资收益率下降,而存款成本率提高,致净利息收益率比上年下降。但是,随着结构调整的持续推进,净利息收益率自二季度以来已经逐步走稳。
6.4利息收入2022年,本公司利息收入198.30亿元,比上年增加16.21亿元,增长8.90%,主要是本公司贷款投放规模扩大,贷款利息收入增长所致。发放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及金融投资利息收入构成本公司利息收入的主要部分。
发放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2022年,本公司发放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127.32亿元,比上年增加11.75亿元,增长10.17%,主要是本公司加大对实体经济信贷支持力度,持续扩大贷款投放规模,贷款收益率虽受市场利率下行、降低客户融资成本等因素影响有所下降,但贷款利息收入总体实现稳步增长。
亿元,增长58.81%,主要是本公司针对同业市场情况,适时调整资金配置,拆出资金规模扩大。
6.5利息支出2022年,本公司利息支出115.42亿元,比上年增加9.79亿元,增长9.26%,主要是本公司吸收存款规模扩大,存款利息支出增长所致。吸收存款利息支出和应付债券利息支出为本公司利息支出的主要部分。
吸收存款利息支出2022年,本公司吸收存款利息支出70.46亿元,比上年增加10.60亿元,增长17.70%,主要是本公司吸收存款规模扩大,定期存款占比提高,存款成本率上升,存款利息支出增长。
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拆放款项利息支出2022年,本公司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拆放款项利息支出12.43亿元,比上年减少0.07亿元,下降0.55%,总体保持稳定。
应付债券利息支出2022年,本公司应付债券利息支出27.10亿元,比上年减少2.18亿元,下降7.44%,主要是本公司已发行金融债券和二级资本债券规模下降,应付债券利息支出减少。
6.6非利息净收入2022年,本公司非利息净收入33.56亿元,比上年减少1.35亿元,下降3.86%,主要是本公司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减少,而其他非利息净收入保持增长。
6.7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022年,本公司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4.45亿元,比上年减少5.10亿元,下降26.09%,主要是受市场因素影响,理财业务手续费收入减少。
2022年,本公司理财业务手续费收入8.59亿元,比上年减少4.05亿元,下降32.04%,主要是市场低迷,虽固定管理费收入随规模增加,但交易阶段性机会弱于上年影响超额业绩报酬,理财手续费收入整体有所减少;委托及代理业务手续费收入4.58亿元,比上年减少0.48亿元,下降9.56%,主要是代理基金、信托等手续费收入减少;托管及银行卡手续费收入3.20亿元,比上年增加0.91亿元,增长40.09%,主要是信用卡手续费收入增加;结算业务手续收入0.85亿元,比上年增加0.20亿元,增长29.97%,主要是信用证开证手续费收入增加;融资租赁手续费收入0.27亿元,比上年减少0.60亿元,下降69.05%,主要是租赁子公司调整租赁资产收费模式;其他手续费收入0.42亿元,比上年增加0.19亿元,增长77.85%,主要是债券借贷业务手续费收入增加。手续费及佣金支出3.46亿元,比上年增加1.26亿元,主要是理财、助农、信用卡手续费支出增加。
6.8其他非利息净收入2022年,本公司其他非利息净收入19.11亿元,比上年增加3.75亿元,增长24.45%,主要是汇率波动,汇兑损益增加;而债券市场走势弱于上年,金融投资估值下降,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合计有所减少,部分抵销上述影响。
6.9业务及管理费2022年,本公司业务及管理费40.72亿元,比上年增加2.95亿元,增长7.82%,主要是本公司在努力拓展业务的同时,严控费用支出,随着业务和人员的扩大,各项费用稳中有增。
6.10信用减值损失2022年,本公司信用减值损失42.89亿元,比上年增加3.22亿元,增长8.11%。发放贷款和垫款信用减值损失是信用减值损失最大组成部分。报告期内,发放贷款和垫款信用减值损失26.36亿元,比上年减少4.74亿元,下降15.23%,主要是本公司在贷款规模增长的同时,深化风险管控,贷款质量改善,减值准备计提有所减少。此外,金融投资信用减值损失0.97亿元,均与相应资产信用风险状况相适应,为增强风险抵补能力,适度增加减值准备计提。
七、风险管理
7.1信用风险管理报告期内,本公司坚守审慎稳健的风险偏好,致力于构建职能完善、风险制衡、精简高效、各司其职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通过采取以下举措,实现资产质量各项指标持续优化,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持续提升,为实现全行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1.持续完善风险管理架构,统筹推进全面风险管理。设立风险管理部,统筹推进全面风
险管理,持续优化覆盖母行及并表机构的全面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强化对分支机构、子公司风险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督导,全力打造集团统一风险文化;加强集团统一授信及并表管理,持续完善集团授信集中度管控方案和措施,保证集团总体授信集中度风险安全可控;夯实预期信用损失法实施基础,优化实施效率和管理水平,持续提升集团层面全面风险管控能力。
2.强化质量指标精细化管理,持续优化信贷资产质量。对资产质量各项指标实行精细化动态管控,加强风险迁徙变化趋势预判与分析,提高风险信号预处置能力;加强到期贷款和
逾期贷款管理,加大不良资产现金回收比例,持续将逾期60天以上贷款纳入不良贷款管理,实现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双降,达成管控目标。
3.分级督导夯实“三查”基础工作,持续加强重点领域风险管控。不断夯实“贷款三
查”基础,严格落实“授信后督察”机制,实行差别化贷后管理措施,提高贷后管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建立风险排查长效机制,加强重点领域、重点客户风险监控,发现问题及时跟踪落实整改;优化信贷业务操作流程,将高风险信贷业务放款工作集中管理,提高信贷管理工作质效。
4.贯彻货币政策推进绿色金融,持续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大力支持“六稳”“六保”工
作,持续发力先进制造业、民营普惠、绿色、海洋、科技金融等重点领域,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保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优先支持绿色信贷项目,严格控制“两高一剩”行业信贷投入,对符合国家绿色名录的企业积极提供融资支持,积极开展排污权、碳排放权等抵质押融资业务,做好对粮食生产、储存的金融支持,以及能源保供金融服务;发布《关于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加大碳减排金融支持力度的实施方案》等系列绿色金融服务方案,不断完善绿色信贷风险管控机制。
5.推进智能风控系统建设,持续提高信贷管理数字化水平。完成“智能化全面统一授信
风险管控项目”,以统一授信为核心,打造覆盖全机构、全客户、全资产、全流程生命周期的统一额度管控体系;积极构建基于大数据的集团数字化信用风险预警平台,为授信客户提供贷前(投前)调查、审查审批、贷后(投后)管理阶段的信用风险评估及预警,进一步提升风险预警技术水平,加快风险管理数字化转型进程。
报告期内,通过采取以上举措,本公司资产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信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7.2流动性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是指本公司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偿付到期债务或其他支付义务的风险。本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秉承全面性、审慎性、前瞻性等原则,较好地适应了本公司当前发展阶段。目前,本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及制度符合监管要求和本公司自身管理需要。
本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保证本公司有充足的现金流,以及时满足偿付义务及供应业务营运资金的需求。本公司根据发展战略,不断提高管理和计量流动性风险水平,加强流动性风险识别、监测、计量和精细化管控能力,合理平衡流动性与盈利性。
本公司根据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职能相分离的原则,建立了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专门委员会及银行相关部门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职责及报告路线,以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本公司流动性风险偏好审慎,较好地适应了本公司当前发展阶段。目前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及制度符合监管要求和本公司自身管理需要。
本公司从短期备付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两个层面,计量、监测并识别流动性风险,按照固定频度密切监测各项限额指标,定期开展压力测试评判本公司是否能应对极端情况下的流动性需求。此外,本公司制定了流动性应急计划,并定期对应急计划进行测试和评估。
本公司持有充足的流动性资产以确保本公司的流动性需要,同时本公司也有足够的资金来应对日常经营中可能发生的不可预知的支付需求。此外,本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健全合规,每年开展流动性风险内部专项审计,并形成独立的审计报告提交董事会。
本公司密切关注流动性形势和市场预期变化,并根据公司资产负债业务变化情况和流动性缺口情况,提前部署、动态调整流动性管理策略,确保公司流动性风险处于合理可控范围。报告期内,本公司重点在以下方面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
1.适度加大合格优质债券投资力度,保持充足的流动性储备;
2.积极推进存款平稳增长,存款占比稳步提升,负债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3.持续做好指标的前瞻性管理,在资产负债安排中充分考虑各项指标,确保将各项流动
性指标控制在预设阈值范围内;
4.做好日常流动性风险管理,加强市场分析与研判,预先进行资金安排,在确保全行流
动性安全的基础上,提升资金运用效率;
5.充分考虑可能影响本公司流动性状况的各种宏微观因素,结合外部经营环境变化、监
管要求、本公司业务特点和复杂程度,定期按季度或专题开展压力测试。
6.全面修订流动性风险管理相关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各相关业务部门的职能分工;
调整和完善了流动性风险限额体系和预警体系;增强了应急措施的可操作性等。
7.3市场风险管理市场风险是利率、汇率以及其他市场因素变动而引起金融工具的价值变化,进而对未来收益或者未来现金流量可能造成潜在损失的风险。影响本公司业务的市场风险主要为利率风险与汇率风险,包括交易账簿和银行账簿。公司建立了与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完善可靠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本公司市场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健全合规,明确市场风险治理架构下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及各部门职责和报告要求,明确实施市场风险管理的政策和识别、计量、监测与控制程序,明确市场风险报告、信息披露、应急处置以及市场风险资本计量程序和要求。本公司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市场风险指标限额管理体系,定期开展市场风险内部专项审计,向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报告市场风险管理情况并形成独立报告。
7.3.1利率风险分析本公司根据监管机构的规定以及银行业管理传统区分银行账簿及交易账簿,并根据银行账簿和交易账簿的不同性质和特点,采取相应的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方法。
本公司交易账簿利率风险主要采用敏感度分析、压力测试、情景模拟等方法进行计量和监控。报告期内,本公司持续进行市场风险监测与报告,开展市场风险限额体系优化,持续完善市场风险政策制度,确保交易账簿利率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
与交易账簿相对应,银行的其他业务归入银行账簿。本公司使用重定价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利息净收入分析、经济价值分析、压力测试等方法,针对不同币种、不同风险来源分别量化评估利率变化对本公司利息净收入和经济价值的影响,同时根据分析结果形成报告提出管理建议和业务调整策略。报告期内,本公司密切关注外部政策动向和外部利率环境变化,主动调整业务定价策略和资产负债结构配置策略,提升公司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的精细化水平,确保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可控,实现了利息净收入增长。同时,本公司对经济价值变动幅度指标设置管理目标,并持续监测指标运行状况,确保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水平得到持续优化。
7.3.2利率敏感性分析本公司采用敏感性分析衡量利率变化对本公司净利息收入及权益的可能影响。列示了本公司净利息收入及权益在其他变量固定的情况下对于可能发生的利率变动的敏感性。对净利息收入的影响是指一定利率变动对期末持有的预计未来一年内进行利率重定价的金融资产及负债所产生的净利息收入的影响。对权益的影响包括一定利率变动对期末持有的固定利率的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进行重估价所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对权益的影响。
以上敏感性分析基于资产和负债具有静态的利率风险结构。有关的分析反映本公司资产和负债的重新定价对本公司按年化计算的净利息收入和权益的影响,其基于以下假设:
1.未考虑资产负债表日后业务的变化,分析基于资产负债表日的静态缺口;
2.在衡量利率变化对净利息收入的影响时,所有在三个月内及三个月后但一年内重新
定价或到期的资产和负债均假设在有关期间开始时重新定价或到期;
3.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及存出和吸收的活期存款利率保持不变;
4.收益率曲线随利率变化而平行移动;
5.资产和负债组合并无其他变化,且所有头寸将会被持有,并在到期后续期;
6.其他变量(包括汇率)保持不变;
7.未考虑利率变动对客户行为、市场价格和表外产品的影响。
本分析并不会考虑管理层可能采用风险管理方法所产生的影响。利率变动导致本公司净利息收入和权益出现的实际变化可能与基于上述假设的敏感性分析的结果不同。
7.3.3汇率风险分析本公司的汇率风险主要来自本公司银行账簿中持有的非人民币资产及负债的币种错配。
本公司通过严格管控风险敞口,将银行账簿汇率风险控制在本公司可承受范围之内。本公司汇率风险计量、分析方法主要采用外汇敞口分析、情景模拟分析和压力测试等。报告期内,本公司密切关注汇率走势,结合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主动分析汇率变化影响,提出资产负债优化方案。本公司汇率风险偏好审慎,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外汇风险敞口规模显著下降,汇率风险水平可控。
7.3.4汇率敏感性分析以上敏感性分析基于资产和负债具有静态的汇率风险结构以及某些简化的假设。有关的分析基于以下假设:
1.汇率敏感性是指各币种对人民币于报告日当天收盘(中间价)汇率绝对值波动100个
基点造成的汇兑损益;
2.资产负债表日汇率绝对值波动100个基点是假定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下一个完整年度
内的汇率变动;
3.各币种对人民币汇率同时同向波动;
4.由于本公司非美元的其他外币资产及负债占总资产和总负债比例并不重大,因此上
述敏感性分析中其他外币以折合美元后的金额计算对本公司净利润及权益的可能影响;
5.计算外汇敞口时,包含了即期外汇敞口、远期外汇敞口和期权,且所有头寸将会被
持有,并在到期后续期;
6.其他变量(包括利率)保持不变;
7.未考虑汇率变动对客户行为和市场价格的影响。
本分析并不会考虑管理层可能采用风险管理方法所产生的影响。汇率变化导致本公司损益及权益出现的实际变化可能与基于上述假设的敏感性分析的结果不同。
7.4操作风险管理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本公司面临的操作风险主要来源于四类风险因素:人员风险、流程风险、信息系统风险、外部事件风险。
本公司以防范系统性操作风险和重大操作风险损失为工作重点,董事会明确设定可接受的操作风险水平,并监督高级管理层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充分性与有效性进行监测和评估;高级管理层根据董事会确定的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制定系统化的制度、流程和方法,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全面防控操作风险。
报告期内,本公司积极落实操作风险管理内外部要求,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缓释操作风险,大力促进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操作风险控制情况良好。报告期内,本公司重点从以下方面加强操作风险管理:
1.做好操作风险的评估与监测。升级操作风险管理工具,综合运用系统监测、风险排
查、内部巡视、条线督导等多种形式,对操作风险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定期开展重点流程操作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做好关键指标、损失数据的收集分析和预警,全方位堵截操作风险。
2.强化外部欺诈风险防范。持续优化业务反欺诈体系,强化柜面及信贷欺诈风险防控,
不断提升欺诈风险防控的精准性和实时性,推进风控数字化转型,提升风险监测质效。
3.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加大信息创新科技运用,提高自动化运维水平,通过梳理日常运
维工作,确定多个自动化运维场景,全面降低数据中心人工和系统操作风险。
4.完善业务连续性管理。持续推进业务连续性管理,完善应急响应和风险管理预案,组
织开展业务连续性演练,提升相关人员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和协同工作能力。
5.进一步防范外包风险。完善外包风险管理体系,严格外包项目和服务商准入审查,加
大对外包人员的管控力度,严控外包服务日常运行情况,防范外包风险的发生。
八、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8.1新年度行业格局和趋势2023年,中国各项政策效果将持续显现,经济有望实现温和复苏,消费修复将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也有望实现较快增长。山东省和青岛市将保持经济稳健向好、进中提质态势。未来一年,财政政策将积极有为,加力提效稳增长;货币政策将精准有力,总量结构齐发力;严监管趋势不变,强化重点领域金融支持;银行业经营总体稳健。
8.2新年度发展指导思想2023年,本行将以“固强补弱、服务实体、营治风险、规范管理”为基本经营指导思想,聚焦山东省、青岛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坚持强化优势、补足短板,全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坚持强化风险管控,规范经营管理;坚持质效优先,持续建强总行,开启青岛银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固强补弱:坚持强优势、补短板、填空白、调结构的业务发展策略,强化民生金融等优势业务的同时,全面强化服务实体能力,补强国际业务能力;做深做透核心客户的同时,全力拓展中小微客群;保持按揭业务稳定增长的同时,全力拓展消费贷和经营贷业务。
服务实体:坚决贯彻落实二十大“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的指导精神,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市场定位,紧密围绕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制造业强省和青岛市实体经济振兴战略,加大对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和高新技术等实体经济产业的支持服务力度。
营治风险:持续加大化解处置力度,推动存量不良资产逐步出清;充分把握与平衡风险控制与业务发展的关系,在风险中找市场,在风险中抢资产、抓营收、创利润;在业务发展的同时,严控新增不良,确保资产质量持续稳中向好。
规范管理:继续建章立制,提升经营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优化完善业务制度,强化制度执行,提高业务经营的合规性水平;继续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和绩效考核体系,全面提升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细化水平。
8.3新年度主要工作措施2023年,本行工作将重点聚焦建章立制和流程优化、队伍建设和执行力提升、科技赋能和产品创新、客群拓展和结构优化以及风控政策优化等工作,紧密结合以下九个方面展开和推进:
1.对公业务:强化投放服务实体,提升能力筑牢基础;
2.零售业务:扩大规模提高贡献,强化零售银行特色;
3.普惠金融:积极实践加快探索,推动业务快速发展;
4.数字化转型:转型步伐全面加快,业务管理同步推进;
5.结构调整:建设多元利润中心,推动盈利结构优化;
6.风险管理: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强化资产质量管控;
7.渠道建设:持续完善机构布局,推进轻型网点转型;
8.运营合规:提高运营支撑能力,强化内控合规管理;
9.综合管理:党建引领纪检护航,综合管理全面提升。
收起▲
一、经营情况分析
2022年前三季度,本公司以“深耕细作、深化提升、优化结构、持续发展”为基本经营指导思想,贯彻国家政策导向和行业监管要求,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聚焦风险防控和业务发展的协调统一,业务规模稳定,业务结构优化,经营质效稳健提升。
资债规模稳定,结构持续优化。截至2022年9月末,本公司资产总额5,312.6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0.19亿元,增长1.73%;负债总额4,942.9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3.71亿元,增长1.10%。在规模保持稳定的同时,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增加贷款投放,扩大存款规模。客户贷款总额2,702.1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60.10亿元,增长10.65%,占资产总额比例50.86%,比上年末提高4.10个百分点。客户存款总额3,318.1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82.94亿元,增长5.83%,同比增加387.14亿元,增长13.21%;占负债总额比例67.13%,比上年末提高3.00个百分点,同比提高4.95个百分点。
经营质效稳健提升。2022年前三季度,本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95亿元,同比增加1.77亿元,增长7.30%;营业收入95.23亿元,同比增加13.35亿元,增长16.30%。报告期内,本公司在营业收入较快增长的同时,聚焦风险防控,针对资产风险状况,适当增提信用减值准备,归母净利润实现稳健增长。2022年前三季度,利息净收入61.24亿元,同比增加3.50亿元,增长6.05%。
非利息净收入33.98亿元,同比增加9.85亿元,增长40.83%,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2.52亿元,同比增加0.52亿元;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合计13.42亿元,同比增加1.13亿元;汇兑损益7.22亿元,同比增加7.54亿元。信用减值损失36.12亿元,同比增加8.60亿元,增长31.25%。
贷款质量稳步改善,主要监管指标达标。截至2022年9月末,本公司不良贷款率1.32%,比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15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06.20%,比上年末提高8.78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16%,比上年末提高0.78个百分点,主要是配股完成,核心一级资本净额增加;资本充足率14.05%,比上年末下降1.78个百分点,主要是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风险加权资产有所增加。主要监管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
收起▲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本行成立于1996年11月,总部设在山东省青岛市,前身是青岛城市合作银行、青岛市商业银行。本行经过多年积累,在公司治理、风险管控、IT建设等方面持续提升,已经形成“治理完善、服务温馨、风管坚实、科技卓越”的发展特色。2015年12月,本行H股在香港联交所上市;2019年1月,本行A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本行向客户主要提供公司及个人存款、贷款、支付结算等服务和产品,通过零售银行、公司银行、金融市场三大业务板块驱动发展,形成坚实的客户基础,塑造特色鲜明、高质量发展的新金融业务模式。本行业务发展立足青岛,辐射山东。报告期末,已在济南、烟台、威海等山东省主要城市设有16家分行,营业网点达到172家。本行子公司共有2家:2017年2月,本行发起设立青岛青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银金租”),本行持股占比51%;2020年9月,本行发起设立青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青银理财”),为本行全资控股。报告期末,本行员工人数超过四千人。
报告期末,本公司资产总额5,364.10亿元,负债总额4,978.78亿元,资本充足率14.53%,不良贷款率1.33%,比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报告期内累计实现净利润20.6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2.40%。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本行围绕创-新金融,美-好银行的发展愿景,坚定打造科技引领、管理精细、特色鲜明的新金融精品银行的战略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本行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
1.党的建设与公司治理相得益彰。本行始终将党的领导有机融入公司治理全流程,将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作为立行之基与发展之源。严格贯彻落实党委会议事规则和“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机制,坚持把党委研究作为董事会、管理层决策重大问题的前置程序;坚持股东治理,搭建多元合理、相互制衡的良性股权结构;持续完善各项公司治理基础制度,保障“三会一层”合规履职、高效运转;坚持合规为先,牢固树立全面审慎、坚实有效的内控机制;培育尊重股东、信任共赢的治理文化。
2.“青馨服务”软实力打造业务发展“硬支撑”。本行“青馨服务”从最早的标准化服务到温馨化服务,再到当前所倡导的价值化服务,始终围绕客户需求,表达热情与尊重,传递亲切与温馨,以服务促发展,用服务创造价值,不断优化调整服务管理路径,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切实提升客户体验,以稳中提质的主基调进一步扩大“青馨服务”的内涵与外延,打造服务管理价值化新优势。
3.具备全流程、多维度的风险管控体系。本行持续进行统一授信管理、集中度管理、限额管理的跟踪评估与调整优化,全面推进覆盖全客户、全资产口径、全机构的多层次统一授信体系和大额风险暴露体系建设。动态管理资产质量,强化整体风险形势迁徙变化分析预判,实时掌控风险变化趋势。强化信用风险成本管控,强化对逾期贷款、不良贷款等风险贷款的综合整治,努力将各项风险成本降到最低。
4.数字化转型高效驱动业务管理提升。本行大力推进移动化、线上化、数字化,采用分布式数据库和微服务架构,实现线上、线下营业厅以及对公业务综合运营平台“三位一体”的对公业务数字化运营体系;以数据驱动决策,零售智慧网点3.0接入智能营销体系,全面提升金融科技在渠道拓展、场景服务、产品创新、流程优化、风险识别等方面的业务价值。建立常态化监控机制,加强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处置,全面夯实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基础。
5.“金租+理财”双牌助推新增长。青银金租聚焦智慧农业、智慧社区、消费租赁、工业互联网、海洋牧场、新能源等领域,全国首创金租助农模式,推出“农租通”产品,通过融资租赁有效化解“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青银理财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布局“碳中和”,让更多投资者把握“绿色机遇”;积极参与蓝色金融发展,为助力青岛市“海洋攻势”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添砖加瓦,成功发行碳中和主题、ESG、慈善专属、蓝色金融等特色主题产品,其中碳中和主题、慈善理财、蓝色金融产品均为国内首创。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无。
收起▲
一、经营情况分析
2022年第一季度,本公司以“深耕细作、深化提升、优化结构、持续发展” 为基本经营指导思想,贯彻国家政策导向和行业监管要求,稳固资产负债总量,持续调整业务结构,加强资产质量管控,克服疫情影响,实现开门稳,经营效益较快提升,全年业绩开局良好。
资产负债总量稳固,结构调整持续推进。截至2022年3月末,本公司资产总额5,272.2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9.76亿元,增长0.95%,同比增加622.53亿元,增长13.39%;负债总额4,890.2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2亿元,增长0.02%,同比增加558.20亿元,增长12.89%。在2021年资产稳步增长的基础上,本公司于 2022年第一季度持续调整业务结构,加大贷款投放,季度末客户贷款总额2,556.7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4.68亿元,增长4.70%,同比增加316.68亿元,增长14.14%;占资产总额比例48.49%,比上年末提高1.73个百分点,同比提高0.31个百分点。
经营效益较快提升。2022年第一季度,本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86亿元,同比增加1.40亿元,增长21.73%。报告期内,本公司在努力拓展业务的同时,严控资产质量和不良资产处置,资产风险状况持续改善,信用减值准备计提减少,归母净利润实现较快增长。营业收入同比有所下降,主要是贷款市场利率下行,叠加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债券市场收益率走低因素,致净息差收窄,利息净收入相应有所下降,但随着结构调整的持续推进,利息净收入降幅逐步放缓;此外,受汇率波动影响,非利息净收入有所下降。2022年第一季度,利息净收入19.16亿元,同比减少0.95亿元,下降4.73%,降幅比2021年度的6.15%放缓1.42个百分点。非利息净收入7.61亿元,同比减少0.68亿元,下降8.19%,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4.12亿元,同比增加0.05亿元;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合计3.82亿元,同比增加0.31亿元;汇兑损益-0.39亿元,同比减少1.03亿元。信用减值损失9.56亿元,同比减少4.18亿元,下降30.43%。
资产风险状况稳步改善,主要监管指标达标。截至2022年3月末,本公司不良贷款率1.33%,比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18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98.38%,比上年末提高0.96个百分点,同比提高24.33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30%,比上年末提高0.92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6.30%,比上年末提高0.47个百分点。主要监管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2022年第一季度,本公司成功完成A股和H股配股工作,补充资本41.54亿元,提高资本充足水平和支持业务发展能力。
进一步提升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质效。本行持续提高民营企业融资的可得性,持续完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政策机制。通过“高层访小微”、“融资回头看”等系列活动,从产品、效率、利率等维度与客户深度沟通对接。同时,持续优化授信流程,提升授信审批效率,持续夯实信贷“三查”基础,保障信贷资金用于支持民营企业和实体经济。在确保完成普惠型小微企业“两增两控”考核指标的基础上,加快产品创新,丰富服务小微企业的手段和模式,推出科技企业“成长贷”业务、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业务,以及深入推进全省“人才贷”业务等普惠金融产品。
收起▲
一、报告期内本行从事的主要业务
本行成立于1996年11月,总部设在山东省青岛市,前身是青岛城市合作银行、青岛市商业银行。本行经过多年积累,在公司治理、风险管控、IT建设等方面持续提升,已经形成“治理完善、服务温馨、风管坚实、科技卓越”的发展特色。2015年12月,本行H股在香港联交所上市;2019年1月,本行A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本行主要向客户提供公司及个人存款、贷款、支付结算等服务和产品,通过零售银行、公司银行、金融市场三大业务板块驱动发展,形成坚实的客户基础,塑造特色鲜明、高质量发展的新金融业务模式。本行业务发展立足青岛,辐射山东。报告期末,已在济南、烟台、威海等山东省主要城市设有16家分行,营业网点达到166家。本行子公司共有2家,2017年2月,本行发起设立青岛青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银金租”),本行持股占比51%;2020年9月,本行发起设立青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青银理财”),为本行全资控股。报告期末,本行员工人数超过四千人。
报告期末,本公司资产总额5,222.50亿元,负债总额4,889.22亿元,资本充足率15.83%,不良贷款率1.34%,比上年末下降0.17个百分点。报告期内累计实现净利润29.9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2.01%。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本行围绕“创新金融,美好银行”的发展愿景,坚定“打造科技引领、管理精细、特色鲜明的新金融精品银行”的战略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本行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
1.优质多元的股东结构、市场化的管理团队,为公司治理和业务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本行经过多年精心布局,逐步形成涵盖民营企业、境外投资者、专业机构投资者、国有企业和社会公众股东的多元化股权结构,是混合所有制的典型代表。本行主要股东持股比例均衡,皆为稳定的长期投资者,均能依法合规、科学合理作为,支持本行长期发展。本行高级管理人员团队通过市场化方式选聘,具有深厚的行业认知和市场化管理理念。
2.稳步实施双提升计划,管理提升纵深推进。本行全面启动业务和管理双提升计划,以科技赋能发展、业务审批转型及运营管理优化为助力,升级客户体验、优化系统流程、提升业务办理效率,持续促进业务提升,深化授信审批、优化结算和核算管理服务水平、促进数字化转型,全面推动管理提升。
3.坚守“青馨服务”特色,提升客户良好体验。本行以智能化、数字化升级为契机,以打造“顺畅好用”的产品体验、“灵活友善”的服务体验为主线,以“增互动”“塑流程”“强体验”为具体举措,结合“研数据”“夯智能”“提管理”进一步优化调整服务管理路径,统筹协调、压实责任、形成合力切实强化全渠道客户体验,在稳中提质的主基调中进一步扩大青馨服务的内涵和外延。
4.风险体系不断完善,风险管控持续强化。本行探索推行统一授信、统一风险偏好、统一审贷标准,提升集团风控能力,不断完善全面、全员、全流程的风险管理体系,集团层面统一授信、集中审批体系搭建完成,并表管理及全面风险管理正式启动,专业审贷模式日渐成熟,行业与客户集中度管理进一步加强;持续加强资产质量全面管控,强化对逾期贷款、不良贷款等风险贷款的综合整治,努力将各项风险成本降到最低。
5.科技赋能经营管理,数字转型提档加速。本行大力推进移动化、线上化、数字化,积
极运用前沿金融科技提质增效;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提速,数据治理体系不断完善,通过管理与技术手段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推动组织架构轻型、敏捷、智能、高效;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提升安全防控水平,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能力持续提升,全年业务系统持续稳定运行,未发生重大信息科技突发事件和网络安全事件,有效支撑了本行管理运营和业务发展。
三、总体经营概述
1.主要经营指标完成情况
(1)资产总额5,222.5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24.22亿元,增长13.58%;
(2)客户贷款总额2,442.0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74.58亿元,增长18.12%;
(3)客户存款总额3,135.2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12.93亿元,增长15.17%;
(4)营业收入111.36亿元,比上年增加5.95亿元,增长5.65%;净利润29.93亿元,比上年增加5.40亿元,增长22.01%;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29.23亿元,比上年增加5.29亿元,增长22.08%;
(5)不良贷款率1.34%,比上年末下降0.17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97.42%,比上年末提高27.80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5.83%,比上年末提高1.72个百分点;
(6)平均总资产回报率0.61%,比上年提高0.02个百分点;
(7)基本每股收益(调整前)0.54元,比上年增加0.12元,增长28.57%;基本每股收益(调整后)0.51元,比上年增加0.11元,增长27.50%;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0.40%,比上年提高1.84个百分点。
2.经营管理主要工作
(1)迈上规模新台阶,跨入发展新阶段。报告期末,本公司总资产突破5,000亿元,达
到5,222.5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24.22亿元,增长13.58%。存款总额达3,135亿元,贷款总额达2,442亿元,同比增幅分别达到两位数,营业收入突破110亿元。
(2)深耕客群夯实基础,分层经营优化结构。本行零售业务继续深化“全产品、全渠道、全客群”体系建设,报告期末,本行零售客户总数达到822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89万户,
其中金融资产20万元以上客户新增5.31万户,增幅21.53%;惠农及社区渠道获客超10万户。
本行批发业务抓两头带中间,持续聚焦客群建设,报告期末,本行公司客户1达17.97万户,较上年末增加2.99万户,战略客户增加47户。
(3)业务联动增强服务,强化协同集团发展。金融投资、债券承销与存贷款业务联动发
展,持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青银金租围绕母行战略,探索惠农、蓝色海洋、绿色金融等特色业务领域,报告期内,新增租赁资产投放66.99亿元,资产规模站稳百亿关口。青银理财持续拓展代销和直销渠道,报告期末,理财规模1,678.04亿元,管理资产规模1,817.45亿元,持续推进净值化转型,净值型理财产品占比100%。
(4)风控体系不断完善,风险管控持续强化。集团层面统一授信、集中审批体系搭建完
成,专业审贷模式日渐成熟,行业与客户集中度管理进一步加强。报告期内,统一授信和信用风险并表管理系统正式上线,实现授信业务的总行管控和一体化运行。持续加强资产质量全面管控,强化对逾期贷款、不良贷款等风险贷款的综合整治,坚持将逾期60天以上贷款、逾期30天以上公司类贷款全部纳入不良管理,报告期末,不良贷款率1.34%,较上年末下降0.17个百分点。
(5)数字转型提档加速,科技赋能经营管理。贷款审批系统“星云智慧”平台等47个
项目成功上线,“对公业务数字化转型”等43个项目启动建设。首款自营线上产品“海融易贷”正式投产,普惠金融实现创新发展;手机银行6.0上线,月度活跃用户突破百万;AI客服机器人完成全渠道铺设,服务用户总量突破300万。“鹰眼360智能风控平台”完成二期建设,全年发现并堵截重大风险账户4,016户;智慧企业管理系统一期上线,办公效率成倍提高。
四、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或相关当事人未按约定条款履行其相关义务形成的风险。本公司的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于贷款组合、投资组合、保证和承诺等。信用风险管理由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各单位执行信用政策及程序,负责其信贷资产组合的质量及履约,并对信贷资产组合(包括总行审批的资产组合)的所有信用风险进行监控。
本公司致力于构建职能完善、风险制衡、精简高效、各司其职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报提升客户体验,提高信贷管理的数字化科技化水平。
报告期内,通过采取以上举措,本公司资产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信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2、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虽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
本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保证本公司有充足的现金流,以及时满足偿付义务及供应业务营运资金的需求。本公司根据发展战略,不断提高管理和计量流动性风险水平,加强流动性风险识别、监测、计量和精细化管控能力,合理平衡流动性与盈利性。
本公司根据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职能相分离的原则,建立了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专门委员会及银行相关部门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职责及报告路线,以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本公司流动性风险偏好审慎,较好地适应了本公司当前发展阶段。目前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及制度基本符合监管要求和本公司自身管理需要。
本公司从短期备付资产负债期限和结构两个层面,计量、监测并识别流动性风险,按照固定频度密切监测各项限额指标,定期开展压力测试评判本公司是否能应对极端情况下的流动性需求。此外,本公司制定了流动性应急计划,并定期对应急计划进行测试和评估。
本公司持有适量的流动性资产以确保本公司的流动性需要,同时本公司也有足够的资金来应对日常经营中可能发生的不可预知的支付需求。此外,本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健全合规,每年开展流动性风险内部专项审计,并形成独立的审计报告提交董事会。
本公司密切关注流动性形式和市场预期变化,并根据公司资产负债业务变化情况和流动性缺口情况,提前部署、动态调整流动性管理策略,确保公司流动性风险处于合理可控范围。
报告期内,本公司重点在以下方面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
(1)夯实、改善客户基础,多措并举推进存款平稳增长,适当增加定期存款配置,负债稳定性进一步提升;
(2)多渠道进行主动负债管理,加强与交易对手的合作,拓展多样化融资渠道,提高融资能力;
(3)做好流动性风险指标的前瞻性管理,动态调控各项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配置,确保各项指标持续符合监管要求;
(4)加强合格优质债券监控,确保流动性储备充足,风险缓释能力持续提升;同时,根据自身流动性状况和市场利率走势,灵活开展短期和中长期主动负债业务,分散到期期限;
(5)推进新一代资产负债管理系统项目建设,持续提升本行流动性风险的识别、计量与监控能力,有力支持流动性风险精细化管理。
3、市场风险管理
市场风险是利率、汇率以及其他市场因素变动而引起金融工具的价值变化,进而对未来收益或者未来现金流量可能造成潜在损失的风险。影响本公司业务的市场风险主要为利率风险与汇率风险。
本公司根据监管制定的市场风险管理的相关要求,参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有关规定,在报告期内持续健全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完善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制度,推进市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本公司市场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健全合规,明确市场风险治理架构下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及各部门职责和报告要求,明确实施市场风险管理的政策和识别、计量、监测与控制程序,明确市场风险报告、信息披露、应急处置以及市场风险资本计量程序和要求。本公司每年开展市场风险内部专项审计,定期向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报告市场风险管理情况并形成独立报告。
4、利率风险分析
本公司根据监管机构的规定以及银行业管理传统区分银行账户及交易账户,并根据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的不同性质和特点,采取相应的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方法。
交易账户记录的是银行为交易目的或对冲交易账户其他项目的风险而持有的可以自由交易的金融工具和商品头寸。记入交易账户的头寸必须在交易方面不受任何条款限制,或者能够完全对冲以规避风险,能够准确估值,并进行积极的管理。本公司交易账户利率风险主要采用敏感度分析、情景模拟等方法进行计量和监控。报告期内,本公司持续强化市场风险监测与报告,有效保障本公司市场风险支持体系健全、数据公允完整、估值模型准确有效,确保交易账户利率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
与交易账户相对应,银行的其他业务归入银行账户。本公司使用重定价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净利息收入分析、经济价值分析、压力测试等方法,针对不同币种、不同风险来源分别量化评估利率变化对本公司净利息收入和经济价值的影响,同时根据分析结果形成报告提出管理建议和业务调整策略。报告期内,本公司密切关注外部政策动向和利率环境变化,持续进行定价分析检测,深入分析利差变化成因,灵活调整利率风险主动管理策略,有效控制了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实现了前瞻性管理。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整体可控。
收起▲
一、经营情况分析
2021年前三季度,本公司坚持“强基固本、服务实体、防化风险、全面提升”的基本经营指导思想,贯彻国家政策导向和行业监管要求,并结合自身实际,克服疫情影响,稳固发展基础,推进结构调整,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加强资产质量管控,经营质效持续提升。
资产负债稳步增长,结构调整持续推进。截至2021年9月末,本公司资产总额5,041.5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43.27亿元,增长9.64%;负债总额4,714.1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24.99亿元,增长9.91%。在资产负债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持续推进结构调整。客户贷款总额2,418.9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51.49亿元,增长17.00%,占资产总额比例47.98%,比上年末提高3.02个百分点;客户存款总额2,931.0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08.74亿元,增长7.67%。
经营质效持续提升。2021年前三季度,本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18亿元,同比增加4.11亿元,增长20.45%,主要是本公司持续加大资产质量管控和不良资产及已核销贷款清收力度,当年计提信用减值准备相应减少。营业收入方面,前三季度同比略有下降,主要是本公司上年同期营业收入增长基数较高,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息收益率有所回落,利息净收入有所下降,而非利息净收入总体有所增长,第三季度营业收入实现同比增长,部分抵消了上半年同比下降影响。2021年前三季度,利息净收入57.75亿元,同比减少4.31亿元,下降6.95%。非利息净收入24.13亿元,同比增加2.00亿元,增长9.02%,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2.00亿元,同比减少1.27亿元,下降9.59%;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合计12.29亿元,同比增加1.51亿元,增长14.01%;汇兑损益-0.32亿元,同比增加1.71亿元,增长84.43%。信用减值损失27.52亿元,同比减少9.60亿元,下降25.86%。
资产质量持续改善,主要监管指标达标。截至2021年9月末,本公司不良贷款率1.47%,比上年末下降0.04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35%,与上年末持平;资本充足率15.95%,比上年末提高1.84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80.52%,比上年末提高10.90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2.65%,比上年末提高0.09个百分点。
主要监管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
不断加强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本行通过供应链金融业务,积极拓展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供应商和采购商客户,丰富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途径。按照授信业务专业化审批的原则,优化审批流程和权限设置,提高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客户的授信审批效率。在确保小微企业“两项工具”政策有序执行的基础上,加快产品创新,丰富服务小微企业的手段和模式,推出“科信贷”“创业担保贷款”等普惠金融产品。
收起▲
一、报告期内本行从事的主要业务
本行成立于1996年11月,总部设在山东省青岛市,前身是青岛城市合作银行、青岛市商业银行。本行经过多年积累,在公司治理、风险管控、IT建设等方面持续提升,已经形成“治理完善、服务温馨、风管坚实、科技卓越”的发展特色。2015年12月,本行H股在香港联交所上市;2019年1月,本行A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本行向客户主要提供公司及个人存款、贷款、支付结算等服务和产品,通过零售银行、公司银行、金融市场三大业务板块驱动发展,形成坚实的客户基础,塑造特色鲜明、高质量发展的新金融业务模式。本行业务发展立足青岛,辐射山东。报告期末,已在济南、烟台、威海等山东省主要城市设有15家分行,营业网点达到156家。本行子公司共有2家:2017年2月,本行发起设立青岛青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银金租”),本行持股占比51%;2020年9月,本行发起设立青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青银理财”),为本行全资控股。
报告期末,本行员工人数超过四千人。
报告期末,本公司资产总额5,016.37亿元,负债总额4,693.47亿元,资本充足率15.90%,不良贷款率1.49%,比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报告期内累计实现净利润18.3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7.16%。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本行围绕“创-新金融,美-好银行”的发展愿景,坚定“打造科技引领、管理精细、特色鲜明的新金融精品银行”的战略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本行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
1.优质多元的股东结构、市场化的管理团队,为公司治理和业务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本行经过多年精心布局,逐步形成涵盖民营企业、境外投资者、专业机构投资者、国有企业和社会公众股东的多元化股权结构,是混合所有制的典型代表。本行主要股东持股比例均衡,皆为稳定的长期投资者,均能依法合规、科学合理作为,支持本行长期发展。本行高级管理人员团队通过市场化方式选聘,具有深厚的行业认知和市场化管理理念。
2.双提升战略稳步实施,管理提升纵深推进。本行全面启动经营管理双提升计划,推动业务发展的同时,大力探索推出以科技赋能发展、业务审批转型、运营管理优化为主线的系列管理改革举措。重点聚焦客户体验,优化系统流程,提升业务办理效率,实现经营管理高质量发展。
3.聚焦客户服务价值提升,开创服务体验3.0新模式。本行专注高品质服务是核心竞争力的服务策略,以打造体验化、流程化的服务体验为主线,以“增互动”“塑流程”“强体验”为具体动作,结合“研数据”“夯智能”“提管理”进一步优化调整服务管理路径,统筹协调、牵头推进、压实责任、形成合力切实强化客户体验,扩大金融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夯实服务价值化阶段“获客+活客”能力,创造性的开创服务体验3.0新模式,拓宽服务价值化边界。
4.提升集团风险管理质效,构筑稳健的风险营治体系。本行坚持“审慎稳健”的风险偏好,围绕“一体两翼”集团化发展格局,从集团层面推进统一授信管理,全面推进覆盖全客户、全资产口径、全机构的多层次统一授信体系和大额风险暴露体系建设。聚焦宏观政策,树立新发展理念,持续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强化风险管理中科技赋能水平,完善风险管理工作机制和风险偏好管理机制,提升风险管理效能和服务实体经济质效。通过主动的风险管理思维和专业的风险管理模式,确保本行资产质量稳中向好,不良贷款率持续低于全国及山东平均水平,风险抵御能力良好。
5.数字化转型提速,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本行全面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秉承“金融+科技+场景”的新金融理念,加大数字化人才招募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5G、生物识别等新兴技术应用,继续强化业务创新,深化科技在风控、运营、流程、系统等方面的价值转化,增强科技赋能经营管理能力,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
三、总体经营概述
1.主要经营指标完成情况
(1)资产总额5,016.3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18.10亿元,增长9.09%;
(2)客户贷款总额2,349.1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81.69亿元,增长13.62%;
(3)客户存款总额2,956.1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33.79亿元,增长8.59%,
其中个人存款突破1,000亿元;
(4)净利润18.33亿元,同比增加2.68亿元,增长17.16%;归属于母公司
股东净利润17.98亿元,同比增加2.67亿元,增长17.45%;
(5)不良贷款率1.49%,比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74.53%,比上年末提高4.91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5.90%,比上年末提高1.79个百分点;
(6)平均总资产回报率0.76%,同比下降0.01个百分点;
(7)基本每股收益0.40元,同比增加0.06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5.38%,
同比提高1.82个百分点。
2.经营管理主要工作
(1)经营规模跨上新台阶,集团协同效应增强。报告期内,本公司实现“资产总额达到5,000亿元”的阶段性发展目标,标志本公司经营规模跨上新的台阶,正式跨入中型银行序列,进入发展新阶段。报告期内,本公司积极探索集团化管理和运营,母行与子公司间业务协同发展取得积极成效。青银金租业务重心逐步向山东省内转移,依托母行资源加强业务联动;青银理财充分发挥存款派生及蓄水池功能,报告期末理财产品余额较年初增长26.26%。
(2)集中授信体系初建,管理提升纵深推进。2021年,是本公司管理提升走实向深的一年。报告期内,本公司推行表内外授信业务集中审批,进一步强化授信政策引导;通过系统改造推进集团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初步形成“集中审批、统一授信”的风险管理体制。运营条线启动单位账户管理升级建设及“减高柜”试点,完成95项系统流程优化,业务办理效率和客户体验不断提升。
(3)数字化转型提速,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报告期内,本公司继续强化科技应用,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线上贷款审批系统“星云智慧”信贷平台、个人互联网贷款产品“海融易贷”成功上线,国内信用证等多项业务实现全流程电子化处理;在线供应链金融产品“青银e链”业务范围进一步拓宽。“鹰眼360智能风控平台”获得自主知识产权,运营数字化转型领跑同业。信用卡场景化应用持续拓展,上线“无界卡”及远程面签功能,打破地域限制、提升业务办理效率。
(4)零售银行战略成效显著,走乡村、进社区积沙成塔。报告期末,本公司零售存款较上年末新增122.51亿元,余额突破1,000亿元大关;零售客户在本行保有资产规模较上年末新增301.43亿元,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财富管理业务实现中间业务收入1.27亿元,同比增长16.52%;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达到241.56万张,同比增长35.42%。惠农业务由量变向质变升级,报告期末已签约站点1,759家,助农存款余额28.22亿元。社区金融开创“志愿服务+”新模式,打造“幸福邻里”品牌,已开业5家社区支行。以“友好性、易得性、专业性”提升用户体验,落地服务体验管理3.0。
(5)批发客群量质并举,金融市场协同赋能。报告期内,全面推进战略客户“六总”经营模式,围绕“双基战略”深耕客群,新开客户市场占比及新开有效户占比实现双提升。报告期末,普惠金融业务拓展获客渠道,全行普惠口径贷款余额210.66亿元,超额完成“两增”考核要求。
(6)金融市场业务继续深化转型,综合贡献不断提升。报告期内,本行发行二级资本债60亿元,有效巩固资本基础、提升业务发展空间;本行投资收益能力不断提升,银行间债券交割量达5.13万亿元,继续保持市场交易活跃;本行中长期债务融资工具承销额79.75亿元,市场份额9.81%,位列山东省第一名;获得上海黄金交易所银行间黄金询价业务资格、债券通“北向通”业务资格,业务资质持续丰富。
四、风险管理
1、信用风险
管理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或相关当事人未按约定条款履行其相关义务形成的风
险。本公司的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于贷款组合、投资组合、保证和承诺等。信用风险管理由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各单位执行信用政策及程序,负责其信贷资产组合的质量及履约,并对信贷资产组合(包括总行审批的资产组合)的所有信用风险进行监控。
本公司致力于构建职能完善、风险制衡、精简高效、各司其职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流程和手段,优化完善信贷制度体系,重塑优化信贷流程,开展常规领域和重点业务风险排查,前瞻预判风险趋势,强化资产质量管控,加强到期贷款和逾期贷款管理,加大风险资产清收力度,提升智能风控能力,持续打造精准、高效的风险监测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报告期内,本公司重点在以下方面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1.落实集团口径信贷风险管控机制,统一风险偏好和风控标准,在坚持统一
授信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大额风险暴露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工作,以顶层设计为抓手,重点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推进覆盖全客户、全资产口径、全机构的多层次统一授信体系和大额风险暴露体系建设,保持集团整体信贷质量稳定。
2.持续优化信贷资产质量管控,实施动态精细化管理,加强风险迁徙变化趋
势预判与分析,动态掌控风险变化趋势,加强不良贷款地区分布和行业分布的动态监测,提高风险信号预处置能力,加强到期贷款和逾期贷款管理,提升风险贷款处置力度,加大不良贷款现金清收和核销,全力化解存量不良资产,持续将逾期60天以上贷款纳入不良贷款管理,不良加关注比率继续保持下降趋势,达成管控目标。
3.聚焦宏观政策,优化信贷资源配置,以信贷政策为抓手,聚焦新发展理念,
积极关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节点下的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项目,出台《青岛银行关于推进绿色金融建设支持碳减排工作发展的十项措施》,积极对接服务绿色产业企业和项目,做大绿色信贷规模。继续加大先进制造业、绿色低碳产业、科技创新企业和上市企业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拟定《青岛银行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信贷指引》和《县域民生行业授信客户白名单指引》,引领经营机构逐步将普惠金融投放重心下沉至县域,耕植本地、因地制宜,积极争做民生行业客户的主办行,持续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与水平。
4.持续全面完善信贷管理制度,打造集约高效的信贷管理制度体系;优化信
贷业务操作流程,提高信贷管理工作效率;完善授信后督察工作方法,建立督办函制度,有序开展后督察工作,加强重点领域、重点客户风险监控,发现问题及时跟踪落实整改;强化风险排查工作,在坚守风险底线的基础上,实行差别化贷后管理措施,夯实“贷款三查”基础。
5.提高信用风险智能风控能力,探索建立信贷客户风险预警平台,丰富企业
基本信息、产品业务、交易结算等内部数据,整合工商、司法、海关等外部数据接入,设置各类预警信号的阈值和预警规则,借助大数据算法构建预警模型,将风险状况监控、预警推送、预警处理工作监控和预警报表等管理工具集成,通过数据赋能增效,提高贷后风险预警的及时性、准确性和信贷的执行能力,提升信贷管理信息化水平。
报告期内,通过采取以上举措,本公司资产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信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2、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虽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
本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保证本公司有充足的现金流,以及时满足偿付义务及供应业务营运资金的需求。本公司根据发展战略,不断提高管理和计量流动性风险水平,加强流动性风险识别、监测、计量和精细化管控能力,合理平衡流动性与盈利性。
本公司根据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职能相分离的原则,建立了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专门委员会及银行相关部门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职责及报告路线,以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本公司流动性风险偏好审慎,较好地适应了本公司当前发展阶段。
目前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及制度基本符合监管要求和本公司自身管理需要。
本公司从短期备付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两个层面,计量、监测并识别流动性风险,按照固定频度密切监测各项限额指标,定期开展压力测试评判本公司是否能应对极端情况下的流动性需求。此外,本公司制定了流动性应急计划,并定期对应急计划进行测试和评估。
本公司持有适量的流动性资产以确保本公司的流动性需要,同时本公司也有足够的资金来应对日常经营中可能发生的不可预知的支付需求。此外,本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健全合规,每年开展流动性风险内部专项审计,并形成独立的审计报告提交董事会。
本公司密切关注流动性形势和市场预期变化,并根据公司资产负债业务变化情况和流动性缺口情况,提前部署、动态调整流动性管理策略,确保公司流动性风险处于合理可控范围。报告期内,本公司重点在以下方面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
1.推进客户存款增长,通过加强重点客群营销策略引导等措施,强化关键时
点的管控,多策并举推动存款平稳增长,负债稳定性提升;
2.做好流动性风险指标的前瞻性管理,动态调控各项资产负债配置,确保各
项指标持续符合监管要求;
3.做好资产负债增长匹配性管理,动态调控信贷资产投放,实现资产负债平
稳运行;
4.加强合格优质债券监控,确保流动性储备充足,风险缓释能力持续提升;
5.推进新一代资产负债管理系统项目建设,持续提升本行流动性风险的识别、计量与监控能力。
3、市场风险管理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因素(利率、汇率、商品价格和股票价格等)的不利变动而使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本公司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
本公司根据监管制定的市场风险管理的相关要求,参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有关规定,在报告期内持续健全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完善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制度,深化市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本公司对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进行管理,通过对授权、授信、风险限额的规定、监控与报告等措施建立了市场风险的管理体系,不断提升风险管理效能。
本公司市场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健全合规,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及各部门职责明确;同时定期巡检市场风险管理相关政策制度,规范市场风险识别、监测和控制过程。本公司每年开展市场风险内部专项审计,定期向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报告市场风险管理情况并形成独立报告。
本公司严格按照新巴塞尔协议要求,综合运用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督信息系统和中债综合业务平台等信息系统,对市场风险资本占用情况进行监控。
4、操作风险管理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本公司面临的操作风险主要来源于四类风险因素:人员风险、流程风险、信息系统风险、外部事件风险。董事会将操作风险作为本公司面对的一项主要风险,有效承担监控操作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最终责任,高级管理层全面掌握本公司操作风险管理的总体状况,严格执行董事会批准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
本行以防范系统性操作风险和重大操作风险损失为工作重点,董事会明确设定可接受的操作风险水平,并监督高级管理层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充分性与有效性进行监测和评估;高级管理层根据董事会确定的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制定系统化的制度、流程和方法,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全面防控操作风险。
报告期内,本公司积极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缓释操作风险,大力促进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操作风险控制情况良好。
报告期内,本公司重点从以下方面加强操作风险管理:
1.持续做好案件防控和员工培训,筑牢风险防控之基。打造定期案件风险排
查和案件警示教育活动联动机制,持续加强员工培训,抓实人员行为管理和思想源头治理,提高员工业务操作水平和合规意识,严防人员违规操作风险。
2.强化重点领域操作风险管控,严控操作风险发生。上线用印审批电子流程,
推广使用电子印章;围绕行内重点业务、重点领域,结合监管检查重点,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及整改,通过自知、自治的过程整改问题,堵塞经营管理漏洞,将风险消灭在萌芽中。
3.升级操作风险管理工具,强化风险监测与评估。综合运用系统监测、风险
排查、内部巡视、条线督导等多种形式,对操作风险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做好操作风险关键指标、损失数据的收集分析和预警,及时捕捉潜在风险隐患,查找控制缺陷,完善内部流程建设,全方位堵截操作风险。
4.完善业务连续性管理,保障业务正常运行。持续推进业务连续性管理,完
善应急预案制度建设,组织开展业务连续性演练,提升相关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和协同工作能力。
5.强化外包业务管理,防范外包风险隐患。完善外包风险管理体系,严格外
包项目和服务商准入审查,加大对外包人员的管控力度,严控外包服务日常运行情况,从源头上控制与防范外包风险的发生。
收起▲
一、经营情况分析
2021年第一季度,疫情影响逐步减轻,我国经济恢复保持稳中加固态势,本公司持续贯彻落实国家“六稳”“六保”要求和行业监管要求,并结合自身实际,以“强基固本、服务实体、防化风险、全面提升”为年度基本经营指导思想,强化发展基础,稳固规模总量,持续推进结构调整,加强资产质量管控,经营效益进一步提升,全年业绩实现良好开局。
资产负债总量稳定,结构持续优化。截至2021年3月末,本公司资产总额4,649.7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1.45亿元,增长1.12%,负债总额4,332.0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2.83亿元,增长1.00%。在2020年业务稳健发展的基础上,本公司于2021年第一季度持续推进结构调整,客户贷款总额2,240.0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72.59亿元,增长8.35%,占总资产比例48.18%,比上年末提高3.22个百分点。
经营效益进一步提升。2021年第一季度,本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45亿元,同比增加0.91亿元,增长16.34%,主要是资产风险状况稳步改善,信用减值准备计提减少。营业收入方面,同比保持基本稳定,主要是本公司在稳固资产负债规模总量的同时,按照国家政策减费让利,助力实体经济,净利息收益率有所回落,利息净收入同比保持基本稳定;理财业务稳步发展,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平稳增长;债券市场表现弱于上年同期,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合计有所减少;汇率波动,汇兑损益减少。2021年第一季度,利息净收入20.11亿元,同比增加0.28亿元,增长1.42%;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4.07亿元,同比增加0.31亿元,增长8.18%;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合计3.51亿元,同比减少0.60亿元,下降14.65%;汇兑损益0.64亿元,同比减少0.77亿元,下降54.94%。
风险抵补水平提高,主要监管指标达标。截至2021年3月末,本公司不良贷款率1.51%,与上年末持平;拨备覆盖率174.05%,比上年末提高4.43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2.63%,比上年末提高0.07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44%,比上年末提高0.09个百分点,主要是调整风险资产结构及留存收益增加;资本充足率15.59%,比上年末提高1.48个百分点,主要是发行40亿元二级资本债券,总资本净额增加。主要监管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
进一步提升对民营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能力。2021年第一季度,本行强化责任担当,着力构建资源配置优化、管理保障体系健全的民营和小微企业长效服务机制,保持普惠金融政策的连续性,持续提升民营、小微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一方面,本行以信贷政策为引领,逐步将对民营和小微企业的投放重心下沉至县域,重点围绕科技、民生行业,拓展民营和小微企业客群。另一方面,在确保普惠小微企业“两项工具”政策有序执行的基础上,加快产品创新,丰富服务小微企业的手段和模式,推出“科信贷”等普惠金融产品。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