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架(002135)
公司经营评述
- 2024-06-30
- 2023-12-31
- 2023-06-30
- 2022-12-31
- 2022-06-30
- 2021-12-31
- 2021-06-30
- 2020-12-31
- 2020-06-30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的主要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主要包括钢结构和化纤两大业务板块。
(1)钢结构板块主要业务为钢结构建筑及围护系统的设计、制造、安装以及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等项目的工程总承包,提供从设计、采购、制作、施工、项目管理全过程的工程总承包服务。公司产品涵盖大跨度空间钢结构、高层重钢结构、轻钢结构、装配式钢结构等系列产品,产品广泛应用于学校、医院、体育场馆、机场航站楼、会展中心、高铁站房等建筑领域。公司始终致力于钢结构主业发展,是装配式集成建筑服务商,作为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全国唯一“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基地”和住建部全国首批“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在技术水平、施工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均领先于同行业。
公司凭借在钢结构领域的领先优势,积极推进商业模式及业务模式创新转型,逐步由钢结构专业分包向EPC总承包转型,提供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及制作、施工全过程服务,公司还提供部分项目的后期运营服务。
此外,公司紧跟国家“双碳”政策,积极布局光伏建筑一体化业务。公司以“装配式+EPC+BIPV”的建设模式及“投资、建设、运维一体化”的运营模式来拓展光伏建筑一体化市场。公司业务主要涵盖于公共建筑、工商业厂房领域内的光伏屋顶、光伏幕墙、光伏车库上。公司与多家企业在绿色建筑一揽子解决方案与集成服务等业务上一直保持强强联合、互利互赢的关系。
展望未来,公司将紧紧围绕“EPC总承包+1号工程”的双引擎发展战略,打造差异化、特色化品牌项目,进一步聚焦资源、做大品牌。同时积极把握能源转型与低碳经济的新机遇,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稳步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业务,不断打造新的业绩增长点,助推企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2)化纤板块主要业务为涤纶长丝的生产和销售,由控股子公司东南新材料(杭州)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生产和经营,产品包括涤纶预取向丝(POY)、涤纶牵引丝(FDY)、拉伸变形丝(DTY)、聚酯切片等系列。目前公司设计产能已达到年产50万吨差别化功能性聚酯纤维产品,产品主要应用于服装、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等下游领域。
公司产品的销售以国内市场为主,采用直销方式对外销售,并坚持款到发货的结算模式。公司产品价格具有波动性,公司主要参考第三方网站公布的主要规格产品价格,并结合原材料PTA和MEG价格走势、公司库存水平和下游需求情况来确定价格。
(二)公司所处行业发展情况
1、钢结构行业
钢结构是建筑行业的细分行业,指用钢板和热轧、冷弯或焊接型材(工字钢、H型钢、压型钢板等)通过连接件(螺栓、高强螺栓等)连接而成的能承受荷载、传递荷载的结构形式,其具有强度高、自重轻、抗震性能好、施工周期短、工业化程度高、绿色环保等优势,是我国建筑结构类型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现阶段,我国钢结构下游需求主要集中于商业地产、公共建筑及工业厂房等领域,主要有机场航站楼、火车站及大型交通枢纽、会议及展览中心、体育场馆、学校、医院等。该类工程投资主体主要以政府为主,投资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家财政收支情况、经济周期及国家产业政策密切相关。
今年以来,各地区积极推进增发国债项目开工建设,基础设施投资保持平稳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5.4%。其中,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27.4%,航空运输业投资增长23.7%,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8.5%。
当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为了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中国经济持续恢复、稳中求进,基建投资仍为政府稳增长政策的关键着力点,政府持续地推动城镇化建设,国家新基建工程、新型城镇化、旧城改造、城市更新、保障房建设、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建设等,预计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在一段时间内将继续维持较高景气度,建筑业下游需求量在中长期内仍将保持稳定发展。
(1)2024年上半年主要的行业政策发布情况
202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加快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加强绿色科技创新,增强美丽中国建设的内生动力、创新活力。统筹推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推动超低能耗、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
2024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正式施行,其中鼓励智能建造产品与设备的生产制造与集成技术研发,鼓励先进适用的建筑成套技术、产品和住宅部品研发与推广,钢结构住宅集成体系及技术研发与推广。鼓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太阳能光伏等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相关产业,建筑信息模型(BIM)相关技术研发与应用等,意味着智能建造将成为建筑业未来的主流方向,推动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2024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方案明确,到2025年,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建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面积比2023年增长0.2亿平方米以上,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比2023年增长2亿平方米以上,建筑用能中电力消费占比超过55%,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取得积极进展。其中在提升城镇新建建筑节能降碳水平方面,要大力推广超低能耗建筑,鼓励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按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等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快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提升新建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比例。此外,要推动建筑用能低碳转型,各地区要结合实际统筹规划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试点推动工业厂房、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等新建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加强既有建筑加装光伏系统管理。
2024年4月,工信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全面开展绿色建材下乡活动的通知,大力推进绿色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通知明确,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围绕农村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建筑节能、抗震加固等重点问题,遴选一批经济实用的“小系统”解决方案,建设绿色建材应用示范工程。
2024年5月,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提出要加快建造方式转型,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积极推动智能建造,加快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推动余热供暖规模化发展。到2025年底,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面积较2023年增长2000万平方米以上。此外,要推进存量建筑改造,落实大规模设备更新有关政策,结合城市更新行动、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推进照明设备、电梯、老旧供热管网等更新升级,加快建筑节能改造。
2024年7月,国务院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计划将实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重点将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
2、化纤行业
公司化纤所属行业为化学纤维制造业,主要产品为涤纶长丝,也称“聚酯纤维”,是合成纤维的第一大品种。涤纶长丝凭借易洗快干、结实耐用、弹性好、抗皱性强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服装、家用纺织、产业纺织等领域。纺织业是我国的传统支柱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其在拉动消费、繁荣市场、吸纳就业、扩大出口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4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供给需求稳步改善,为纺织化纤产业链平稳运行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此背景下,化纤行业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根据卓创资讯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涤纶长丝(POY150D)均价在7693.91元/吨(去年同期均价7498.11元/吨),同比上涨2.61%。从价格走势情况来看,上半年涤纶长丝价格呈现“N”字形的曲线走势。从供给方面看,随着2023年聚酯行业新产能的集中投产,2024年涤纶长丝整体投产速度放缓,但行业总体开工负荷高于去年同期。根据卓创资讯统计,2024年上半年涤纶长丝产量在2209.44万吨、同比增长16.10%。需求方面,内销市场活力持续,国风国潮、“大健康”“可持续”等消费热点保持活跃,国家促消费政策效果积极显现,带动纺织品服装内销延续平稳增长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同比增长8.1%,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2024年1-6月份我国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3%,网上穿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7%,整体呈现内销平稳状态,对聚酯纤维的需求仍保持稳定。外销方面,受贸易壁垒、地缘冲突等影响,化纤出口量有所下滑。据中国海关数据统计,1-6月化纤主要产品合计出口量同比下降4.09%,其中涤纶长丝出口同比下降7.25%。
综上,上半年以来在市场需求回升、行业供需结构逐渐改善的背景下,涤纶长丝行业的利润不断修复。
3、光伏行业
在国家大力推进“碳中和”及绿色建筑的政策背景下,光伏与建筑一体化迎来快速发展,已成为建筑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政策端也在鼓励建筑企业与光伏等清洁能源融合。《“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整县光伏”等国家政策相继落地,BIPV相关标准不断成熟,国内建筑光伏市场正在快速兴起。
随着我国光伏产品技术不断进步,光伏产品价格不断下降,促进了新增光伏装机成本的下降。2023年以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等部委出台了诸多利好政策支持以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健康高质量发展。
2022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5亿平方米以上,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0.5亿平方米以上,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全国新增建筑光伏装机容量目标5000万千瓦以上即2025年的平均每年新增装机规模达1000万千瓦。
2024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方案》明确了要推动建筑用能低碳转型,各地区要结合实际统筹规划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试点推动工业厂房、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等新建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加强既有建筑加装光伏系统管理。
随着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不断加速,光伏行业技术迭代升级,光伏应用持续扩张。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统计,2024年上半年光伏装机1.02亿千瓦,同比增长30.7%。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累计达到7.13亿千瓦,同比增长52%,其中集中式光伏4.03亿千瓦,分布式光伏3.1亿千瓦,整体上仍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三)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经营情况
2024年上半年,国际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国内结构调整持续深化等带来新挑战。面对国内外经营环境不断变化的多重压力和挑战,公司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公司董事会“五大发展、四种理念、四个坚持、两轮驱动、一种精神”的战略思想,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以市场为导向,以业务为根本,以效益为中心,继续把握“稳”的要求,稳增长、稳信心、稳大局;坚持以质取胜,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推进公司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报告期内,公司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和市场情况,结合公司长远发展规划,调整营销策略,控制订单风险。上半年,公司新签及中标合同78.30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39.57%。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23,745.43万元,同比下降4.5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735.29万元,同比下降42.55%。公司高度重视现金流管理工作,多种举措加大工程款回收。报告期内公司现金净流量80,004.06万元,其中,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净额-7,960.1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86.16%。期末,公司拥有在手货币资金210,919.25万元,财务风险整体可控。
报告期内主要开展工作及取得经营成果如下:
1、业务营销方面:报告期内,公司紧紧围绕“EPC总承包+1号工程”的双引擎发展战略,全方位打响业务高质量发展攻坚战。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公司加强对市场研判,科学应对,灵活营销,精准施策,有效拓展市场,不断提高公司竞争力,实现公司高质量发展。同时,公司紧跟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国内外双循环发展,抓住“出海”机遇,加大对海外市场布局,并在海外开拓绿色基建、创新建材、新能源等板块的合作,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2、降本增效方面:报告期内,公司继续推进降本增效工作,聚焦提指标、降成本、增效益,通过科学管控、对标挖潜、自主创新,充分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全方位打响了一场降本增效攻坚战。同时,严抓精细化管理,狠抓成本管控,有效降低各项成本费用。
3、内控管理方面:守住基本盘,更加积极的练好内功,维护东南的品牌价值。报告期内,公司对生产管理、仓库定额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总承包管理、集采管理、财务管理、印章管理进行专题研究专题部署,制定了经营费用包干、风险责任承包项目资金审批等制度,对生产责任承包、事业部独立运营进行试点,以创新变革、加强管理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以强链补链来建立更加健全的运营管理机制,实现公司的可持续稳健发展。
4、优化人才队伍方面:通过精简机构和优化队伍建设,实施扁平化管理,提高公司整体的运作效率。同时进一步完善了薪资制度,公司建立了“薪级制”的薪资结构,因地制宜制定了考核办法,将绩效与薪酬、晋升等紧密挂钩,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满足公司的发展。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紧紧围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健康发展、数智发展”四大发展理念,立足于“聚焦主业,深耕发展”、“聚焦品牌,高端发展”、“聚焦人才,创新发展”、“聚焦资本,证券发展”、“聚焦转型,EPC发展”五大聚焦,公司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1、发展战略优势
公司作为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全国唯一“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基地”和住建部全国首批“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始终坚持“以产业推动为己任”,并切实践行“创新、绿色、健康、智能”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国家产业化基地和其他创新平台优势,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及商业模式创新,积极整合、集成先进技术资源与绿色建筑一揽子解决方案与集成服务。
为实现“绿色建筑引领者”的企业愿景,公司紧跟行业趋势,抓住行业机遇,顺应国家战略规划,积极推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以先驱者的姿态,推进建筑工业化和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2、业务模式优势
装配式钢结构是公司的特色和优势。公司一直致力于装配式钢结构技术研发、产品应用和模式推广。公司联合中国建筑设计院等单位开展技术研究,研发装配式钢结构体系,形成了能够适合不同档次要求的医院、学校、城市综合体等独具特色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体系。近年来,公司坚定不移地实施“EPC总承包+1号工程”双引擎发展战略,通过将装配式钢结构与EPC总承包相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从而形成了具有东南特色的EPC模式。
结合公司在医院、学校、会展上的业绩优势和丰富经验,公司进一步把EPC项目作了更为具象的定位:打造装配式医院、学校、会展、体育场馆、公共建筑等特色品牌,致力于成为国内新型装配式医院、学校第一品牌。
3、技术研发优势
公司始终坚持“精品立企,高端制胜”的技术发展战略,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在装配式钢结构、数字化技术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创新,形成了国家重大科学装置结构建造技术、旋转开合屋盖技术、大型公共建筑综合建造技术、桁架加劲多腔体钢板组合剪力墙建筑体系、复杂形体超高层高耸结构建造技术、高性能精细化金属围护系统、钢结构数智建造技术、东南SPB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空间网格结构全自产一体化技术、张拉结构建造技术等十大核心技术,总体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中国家重大科学装置结构建造技术、旋转开合屋盖技术、大型公共建筑综合建造技术、桁架加劲多腔体钢板组合剪力墙建筑体系、空间网格结构全自产一体化技术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公司重视技术创新的推广和应用,并致力于利用新技术促进钢结构行业的转型升级、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科技孵化、产业结构升级。截至目前,公司拥有在空间网格结构、装配式钢结构、光伏建筑一体化等方面专利500余项,其中国际专利2项,发明专利116项;软件著作33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51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18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工法52项(其中国家级工法5项);主编或参编了78项国家、地方、行业标准及规程规范。这一系列技术成果的取得,巩固和提升了公司的技术优势,增强了公司在钢结构建筑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公司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提升了项目承接能力、市场影响力、客户的认可度,保证了公司在钢结构行业持续的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
4、数智发展优势
数字化转型是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公司基于建筑的传统信息技术,融合了BIM、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实现了全新的数字化管理及数字化建造。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公司主动拥抱数字技术,加快数智化建设,有效促进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和生产模式变革,也取得了其独有的信息化应用成果:其中包括面向销售经营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用于企业管理的“企业资源计划ERP”,所用的是用友ERP(NC65);用于企业日常办公管理的“办公自动化软件OA系统”;用于仓库管理的“仓储管理系统WMS”;用于采购招标的“供应商管理系统SRM”;与WMS出库数据对接的“物流平台”;面向设计以及工程项目管理的“BIM系统”;用于加工制造管理的“生产管理系统”。
公司始终站在行业技术创新前沿,积极研发和掌握核心技术,并将逐步推广至工程项目中。2020年3月公司投资建设行业首家“20万吨新型装配式钢结构数字化工厂”,自动化、智能化柔性生产线、以MES为核心的生产制造执行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物流仓储系统、人机界面系统等,被列为“杭州市2020年重点实施项目”。随着该项目的建成,产能逐渐释放,逐步体现成本优势,人工需求降低约20%,产品质量显著提升,管理效率大大提高。下一步公司将加快生产技术的改造和开发,对现有车间完成整体工艺改造方案,对落后工艺、高能耗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不断促进公司的智能制造水平,优化生产工艺技术,进一步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
5、创新团队优势
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公司创建了行业第一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行业首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行业首家全国首批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先进结构设计与建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企业研究院、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浙江省长大桥梁安全运营应用技术协同中心、公路水运钢结构桥梁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国家装配式钢结构桥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15个创新平台,并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与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多家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密切技术合作关系。
公司于2010年建立杭州市院士工作站,2011年建立浙江省院士工作站,2016年公司院士工作站被评为“全国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自建站以来,共引进国内知名院士团队2个:浙江大学董石麟院士团队、贵州大学马克俭院士团队。院士专家工作站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兴企”的创新战略,于2012年被授予“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于2022年荣获首批浙江省科技领军企业。公司利用高端创新平台在公司创新链中的功能定位以及激励机制,激发活力提升创新能力,夯实创新发展的基础。加强高端技术、前沿技术以及本公司制造与施工急需破题的智能化、信息化等实用新型技术的开发与推广。
6、品牌形象优势
在“建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拓一方市场”的品牌方针指导下,按每建必优的要求,实施工程的施工和服务。公司一直以来聚焦“高、精、尖、难”,以匠心铸就大国工程,完成了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全球最大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2022年杭州亚运会主场馆杭州奥体主体育场、杭州奥体网球中心、杭州“亚运三馆”等国家重点工程,并承接了地下700米江门中微子探测器、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同时,公司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和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号召,向新型装配式EPC总承包转型,承接了多项学校、医院、会展、产业园、保障房等装配式总承包项目,实现了公司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重大突破,在总承包领域逐步积累业绩,树立品牌。
截至目前,公司荣获鲁班奖58项,詹天佑奖8项,国家优质工程奖22项,中国钢结构金奖149项,中国空间结构工程施工金奖和银奖33项,中国金属维护系统金禹奖13项。公司的品牌优势为公司后续业务拓展打开了新的局面,有助于承接大量国家及地方重大工程和标志性建筑,奠定了举足轻重的行业地位,树立了高层次、高技术、高质量的品牌形象。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宏观经济周期风险
公司所属建筑钢结构行业与宏观经济政策和景气度密切相关,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城市化进程、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对公司发展战略影响深远且重大,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及经济增长放缓,将对公司长远发展产生影响。当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修复动能不足,整个国民经济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进而影响到公司下游客户投资意愿,建筑钢结构行业进入下行周期,整体效益处于近年来较低水平,将对公司未来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密切关注国内外宏观经济、政策形势的变化,根据宏观经济和政策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公司经营政策,同时公司将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提高抗风险能力。
2、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建筑钢结构行业属于完全竞争性行业,市场中小企业数量众多,行业集中度低,市场竞争激烈,导致市场份额争取愈加不易。钢结构行业日益加剧的竞争格局将对公司未来的业务增长和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有效促进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和生产模式变革,加大力度研发升级版装配式集成技术、智能建造技术、光伏储能技术、健康智慧服务技术等,形成公司的自有技术体系,不断提升东南核心竞争力;同时加强建筑施工过程管理,强化工程施工质量,提升市场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市场竞争优势。此外,公司加强精细化管理,狠抓降本增效工作,提高运营效率、控制产品成本,力争管理出效益。
3、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风险
公司钢结构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为钢材,原材料占公司主营业务成本比例较高。随着主要原材料供求关系和市场竞争状况的不断变化,公司主营业务成本也随之波动。如果公司工程投标定价未能根据钢材价格波动做出适时调整,或者公司工程合同签约后钢材价格出现大幅波动,而公司又没有在恰当时机安排采购,对于公司已签订闭口合同的订单而言,将形成一定的风险敞口,对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对于公司涤纶长丝业务而言,原材料PTA、MEG价格是决定涤纶长丝价格的主要因素,虽然从涤纶长丝行业的定价机制和盈利模式来看,公司可以将部分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转嫁给下游客户,但是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将增大公司存货管理的难度,引致存货跌价损失的风险,并且会造成公司产品毛利率一定幅度的波动,进而导致公司涤纶长丝业务的利润水平波动。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依靠丰富的市场实战经验及广阔的信息渠道优势,实时跟踪密切关注原材料价格走势。并且,公司通过提高统一采购比例,以提高公司议价能力,降低采购成本;加强战略供应商及其他合格供应商关系管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及长期采购协议,争取优惠政策。继续加大业务模式转型力度,在EPC模式下,钢材成本在总成本中的占比下降至5-10%,公司生产经营对钢材价格波动的敏感度就会大大降低。
4、应收账款回款风险
公司应收账款余额较大,应收账款净额占总资产比例较高是由所处行业的特点决定的。随着本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公司应收账款余额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应收账款净额占总资产的比例预计仍将可能保持较高水平。如果公司应收账款的催收不利或者因工程业主资信和经营状况恶化导致工程款不能按合同及时支付,将影响公司的资金周转速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从而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及业绩水平造成不利影响。另外项目中存在工程垫资、工程项目涉诉等因素导致的资金回笼放缓风险,从而对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加强项目管理及合同履约,已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并不断加大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制定完善的应收账款催收和管理制度,将应收账款的回收任务纳入业务员关键考核指标,并对应收账款回款工作建立一定的奖惩机制,以实现应收账款的及时回收,避免出现坏账的损失,以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
收起▲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公司所处行业发展情况
1、钢结构行业
钢结构是建筑行业的细分行业,指用钢板和热轧、冷弯或焊接型材(工字钢、H型钢、压型钢板等)通过连接件(螺栓、高强螺栓等)连接而成的能承受荷载、传递荷载的结构形式,其具有强度高、自重轻、抗震性能好、施工周期短、工业化程度高、绿色环保等优势,是我国建筑结构类型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现阶段,我国钢结构下游需求主要集中于商业地产、公共建筑及工业厂房等领域,主要有机场航站楼、火车站及大型交通枢纽、会议及展览中心、体育场馆、学校、医院等。该类工程投资主体主要以政府为主,投资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家财政收支情况、经济周期及国家产业政策密切相关。
当前经济运行正处于恢复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发展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依然较大,经济持续恢复发展仍面临内生动力不强,需求仍然不足,经济转型面临新的阻力、信心偏弱等困难挑战。为了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中国经济持续恢复、稳中求进,基建投资仍为政府稳增长政策的关键着力点,预计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在一段时间内将继续维持较高景气度,建筑业下游需求量在中长期内仍将保持稳定发展。
(1)建筑领域追求节能降碳,装配式建筑有望发力。
建筑领域是我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绿色建筑成为当下建筑的一大主题,绿色低碳可持续的设计建造理念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聚焦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加快提升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为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22年 3月,住建部印发了《“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提出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鼓励医院、学校等公共建筑优先采用钢结构建筑,积极推进钢结构住宅和农房建设。规划明确到2025年,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5亿平方米以上,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0.5亿平方米以上,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2022年6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发布《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再次明确了要推进绿色低碳建造,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钢结构住宅,到2030年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40%。202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加快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加强绿色科技创新,增强美丽中国建设的内生动力、创新活力。统筹推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推动超低能耗、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
在国家双碳政策的背景下,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国家战略,也是建筑行业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绿色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下,装配式钢结构市场预计将保持增长态势。
(2)建筑业转型,智能建造成为“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建筑业劳动力人数整体呈下降趋势,2022年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人数为 5232.47万人,同比减少5.85%,而随着劳动力人口的减少,人均工资也呈逐年递增趋势。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淡出,建筑业的“招工难”、“用工荒”现象已经出现,而且仍在不断地加剧,建筑工业化和数字化势在必行。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智能建造为抓手,大力推动建筑业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发展,加速形成具有建筑行业特点的“新质生产力”是必然方向。
智能建造构建了一种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先进建造方式,符合新质生产力的特征要求,通俗易懂、形象一点来说就是“看得见的在工厂,看不见的在云上”。智能建造将看得见的建造过程放在了工厂,将建筑部品通过规模化、集成化、工业化进行智造,现场则以装配化为主组织施工;将看不见的建造组织过程放在了云上,通过数字技术和数字化管理,推动设计、生产、运输、施工以及运维的“一模到底”、全过程信息互通。这种建造方式改变实现了建筑业“产能升级、资本汇聚、产业集群”,从而推动建筑业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发展,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是建设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强力展示。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其中鼓励智能建造产品与设备的生产制造与集成技术研发,鼓励先进适用的建筑成套技术、产品和住宅部品研发与推广,钢结构住宅集成体系及技术研发与推广。鼓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太阳能光伏等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相关产业,建筑信息模型 (BIM) 相关技术研发与应用等,意味着智能建造将成为建筑业未来的主流方向,推动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2023年 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工艺、技术、装备升级,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实施清洁生产水平提升工程。
(3)太阳能与建筑融合发展,BIPV前景可期。
在国家大力推进“碳中和”及绿色建筑的政策背景下,光伏与建筑一体化迎来快速发展,已成为建筑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政策端也在鼓励建筑企业与光伏等清洁能源融合。《“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整县光伏”等国家政策相继落地, BIPV相关标准不断成熟,国内建筑光伏市场正在快速兴起。
202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国家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 》,将建筑碳排放计算作为强制要求,2022年 4月1日起实施。同时也规定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以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均应进行建筑节能设计;新建建筑应安装太阳能系统;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应用系统的设计应与建筑设计同步完成。
2022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5亿平方米以上,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0.5亿平方米以上,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全国新增建筑光伏装机容量目标5000万千瓦以上即2025年的平均每年新增装机规模达1000万千瓦。
2024年 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方案》明确了要推动建筑用能低碳转型,各地区要结合实际统筹规划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试点推动工业厂房、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等新建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加强既有建筑加装光伏系统管理。
基于上述背景,分布式光伏应用开始规模化呈现,我国光伏建筑一体化有望迎来快速发展期。
2、化纤行业
化纤所属行业为化学纤维制造业,主要产品为涤纶长丝,也称“聚酯纤维”,是合成纤维的第一大品种。涤纶长丝下游应用领域主要是服装和家纺。纺织业是我国的传统支柱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其在拉动消费、繁荣市场、吸纳就业、扩大出口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2023年,我国经济恢复发展,呈现回升向好态势,供给需求稳步改善,为纺织化纤产业链平稳运行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条件和积极支撑。在此背景下,化纤行业全年经济运行情况呈现积极向好的趋势:一是行业产销基本稳定,市场相对平稳;二是化纤出口保持增长态势,出口量创历史新高;三是行业运行状况环比逐步改善,特别是下半年效益改善明显;四是高性能纤维和生物基纤维行业持续稳步发展。
根据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23年涤纶长丝产量5702万吨,同比增加8.7%,行业总体开工负荷高于去年同期,总体库存处于正常水平。以涤纶POY为例,全年平均库存约15天,较2022年下降11天,尤其6~9月,平均库存均在15天以下。
从需求端来看,2023年纺织行业国内市场需求韧性较强,国内纺织服装类商品零售明显修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2月全国限额以上单位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2.9%,增速较2022年大幅回升19.4个百分点,整体零售规模超过2019年水平,且明显好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整体水平。
从长期来看,我国化纤产业仍具有一定的市场空间和增长潜力。《中国制造 2025》国家战略的实施,将加快推动我国化纤工业的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高性能化、差别化、生态化纤维应用领域正在不断向新能源汽车、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安全防护、环境保护、航空航天等产业领域拓展。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和对外开放、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以中产阶级、老龄消费、年轻时尚等为代表的个性化、差异化、功能化的需求升级,我国化纤的需求潜力将不断释放,为行业供给侧整体提质增效和发展优质产能提供新的契机。此外,“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将助力我国化纤产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制造基地布局,促进我国化纤工业的国际化进程。
当今中国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国家政策鼓励化纤行业朝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促进行业产品整体技术水平的升级换代,同时强调绿色发展,促进化纤行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 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印发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的通知》,提出启动实施石化领域企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工程;加快实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五年行动计划和制造业领域国家专项规划重大工程,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加快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化纤工业生产全过程的普遍要求,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化解部分过剩产能,绿色化纤制造能力稳步提高。2022年4月21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关于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同时发布了《关于产业用纺织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化纤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化纤产量在全球占比基本稳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行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高性能纤维研发制造能力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8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80%。绿色制造体系不断完善,绿色纤维占比提高到25%以上,生物基化学纤维和可降解纤维材料产量年均增长20%以上,废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规模进一步发展,行业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形成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构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设化纤强国。该《意见》进一步指出,在“十四五”时期,化纤工业是纺织产业链稳定发展和持续创新的核心支撑,是国际竞争优势产业,也是新材料产业重要组成部分。
(二)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
公司主要从事大跨度空间钢结构、高层重钢结构、轻钢结构、金属屋面系统和钢结构住宅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是一家集设计、制造、安装于一体的大型专业建筑钢结构企业,拥有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壹级资质,是钢结构行业中的优势企业,是空间钢结构领域中的龙头企业,也是高层重钢结构的领先企业。
公司拥有大跨度空间钢结构、高层重钢结构、轻钢结构、金属屋面系统和钢结构住宅等系列产品,产品广泛应用于体育场馆、机场航站楼、高铁站房、会展中心、商业建筑、工厂建筑、钢构桥梁、住宅、学校、医院等多个领域。曾参与建设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北京首都机场T3A航站楼、广州新电视塔、杭州新建火车东站、云栖小镇国际会展中心、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地下 700米江门中微子探测器项目等标志性工程,在全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2019年公司取得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壹级资质,完成由专业分包向总承包的战略转型升级。凭借多年积累的项目管理经验和品牌优势,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积极探索EPC模式(设计-采购-施工),先后中标了磐安县人民医院医技综合楼PPP项目、临安区西林小学新建EPC工程总承包项目、杭州亚运会萧山区体育中心改造提升项目、萧山南部固废资源化利用EPC工程总承包项目、国电双辽发电有限公司煤场封闭改造项目、临安区人民医院及妇幼保健院迁建项目一期工程总承包项目、杭州湾智慧谷二期EPC工程总承包项目等总承包工程,并获得了多项建筑行业奖项,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鲁班奖、詹天佑奖、国家优质工程奖、中国钢结构金奖、空间结构奖施工金奖、建筑防水行业科学技术奖-工程技术奖(金禹奖)、浙江省钢结构金刚奖等。
在市场占有率方面,目前,我国建筑钢结构行业企业众多,市场较为分散,市场暂未出现占绝对大市场份额的公司。2021年、2022年公司钢结构销量分别为59.82万吨、60.82万吨。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1年、2022年我国钢结构产量8,741万吨、10,445万吨计算,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0.68%和0.58%。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土木工程建筑业的披露要求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主要包括钢结构和化纤两大业务板块。
(1)钢结构板块主要业务为钢结构建筑及围护系统的设计、制造、安装以及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等项目的工程总承包,提供从设计、采购、制作、施工、项目管理全过程的工程总承包服务。公司产品涵盖大跨度空间钢结构、高层重钢结构、轻钢结构、装配式钢结构等系列产品,产品广泛应用于学校、医院、体育场馆、机场航站楼、会展中心、高铁站房等建筑领域。公司始终致力于钢结构主业发展,是装配式集成建筑服务商,作为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全国唯一“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基地”和住建部全国首批“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在技术水平、施工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均领先于同行业。
公司凭借在钢结构领域的领先优势,积极推进商业模式及业务模式创新转型,公司自 2019年取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以来,逐步由钢结构专业分包向EPC总承包转型,提供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及制作、施工全过程服务,公司还提供部分项目的后期运营服务。在向EPC总承包转型过程中,公司提升了商业地位,这将进一步提高总承包项目的经济收益,同时也能够缩短总承包项目的回款周期,未来现金流得到改善,经营质量可以全面提升。
此外,公司紧跟国家“双碳”政策,积极布局光伏建筑一体化业务。公司以“装配式+EPC+BIPV”的建设模式及“投资、建设、运维一体化”的运营模式来拓展光伏建筑一体化市场。公司业务主要涵盖于公共建筑、工商业厂房领域内的光伏屋顶、光伏幕墙、光伏车库上。公司与多家企业在绿色建筑一揽子解决方案与集成服务等业务上一直保持强强联合、互利互赢的关系。
展望未来,公司将紧紧围绕“EPC总承包+1号工程”的双引擎发展战略,打造差异化、特色化品牌项目,进一步聚焦资源、做大品牌。同时积极把握能源转型与低碳经济的新机遇,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稳步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业务,不断打造新的业绩增长点,助推企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2)化纤板块主要业务为涤纶长丝的生产和销售,由控股子公司东南新材料(杭州)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生产和经营,产品包括涤纶预取向丝(POY)、涤纶牵引丝(FDY)、拉伸变形丝(DTY)、聚酯切片等系列。目前公司设计产能已达到年产 50万吨差别化功能性聚酯纤维产品,产品主要应用于服装、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等下游领域。
公司产品的销售以国内市场为主,采用直销方式对外销售,并坚持款到发货的结算模式。公司产品价格具有波动性,公司主要参考第三方网站公布的主要规格产品价格,并结合原材料PTA和MEG价格走势、公司库存水平和下游需求情况来确定价格。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紧紧围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健康发展、数智发展”四大发展理念,立足于“聚焦主业,深耕发展”、“聚焦品牌,高端发展”、“聚焦人才,创新发展”、“聚焦资本,证券发展”、“聚焦转型,EPC发展”五大聚焦,公司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1、发展战略优势
公司作为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全国唯一“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基地”和住建部全国首批“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始终坚持“以产业推动为己任”,并切实践行“创新、绿色、健康、智能”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国家产业化基地和其他创新平台优势,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及商业模式创新,积极整合、集成先进技术资源与绿色建筑一揽子解决方案与集成服务。
在国家绿色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健康中国等政策背景下,公司凭借的核心技术优势、品牌优势、业绩优势、团队优势,打造装配式医院、学校、会展、体育场馆、公共建筑等特色品牌,致力于成为新型装配式医院、学校第一品牌。
同时,公司积极与政府及行业协会沟通协商,通过产业合作平台和产业联盟,公司与上下游企业建立广泛深入的务实合作,与各地工程咨询、建筑设计、配套厂商、大型总包、钢构同行及地方政府等建立深入的共赢合作,通过品牌、技术、管理及资本资源等输出,实现强强联合、优势叠加,合力打造区域装配式钢结构绿色建筑产业集群,并切实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公司已与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10余家公司联合进行协同创新研究。另外,公司目前还联合8家企业建立产业联盟,设立装配式试验基地,共同推进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项目并积极推动在政府投资项目及大型公建、学校、医院等项目率先采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合力打造本地装配式钢结构示范工程和产业化集群。
为实现“绿色建筑引领者”的企业愿景,公司紧跟行业趋势,抓住行业机遇,顺应国家战略规划,积极推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以先驱者的姿态,推进建筑工业化和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2、业务模式优势
装配式钢结构是公司的特色和优势。公司一直致力于装配式钢结构技术研发、产品应用和模式推广。公司联合中国建筑设计院等单位开展技术研究,研发装配式钢结构体系,形成了能够适合不同档次要求的医院、学校、城市综合体等独具特色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体系。近年来,公司坚定不移地实施“EPC总承包+1号工程”双引擎发展战略,通过将装配式钢结构与EPC总承包相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从而形成了具有东南特色的EPC模式。
结合公司在医院、学校、会展上的业绩优势和丰富经验,公司进一步把EPC项目作了更为具象的定位:打造装配式医院、学校、会展、体育场馆、公共建筑等特色品牌,致力于成为国内新型装配式医院、学校第一品牌。目前,公司在医院、学校、会展、场馆、城市综合体上逐步积累了大量的工程业绩,包括磐安人民医院、临安人民医院及妇幼保健医院、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台州学校、萧山南都小学、萧山南二路小学、萧山智慧谷二期、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二期、萧山西电电子科技产业园等重点项目,竞争优势明显。
3、技术研发优势
公司始终坚持“精品立企,高端制胜”的技术发展战略,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在装配式钢结构、数字化技术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创新,形成了国家重大科学装置结构建造技术、旋转开合屋盖技术、大型公共建筑综合建造技术、桁架加劲多腔体钢板组合剪力墙建筑体系、复杂形体超高层高耸结构建造技术、高性能精细化金属围护系统、钢结构数智建造技术、东南SPB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空间网格结构全自产一体化技术、张拉结构建造技术等十大核心技术,总体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中国家重大科学装置结构建造技术、旋转开合屋盖技术、大型公共建筑综合建造技术、桁架加劲多腔体钢板组合剪力墙建筑体系、空间网格结构全自产一体化技术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公司重视技术创新的推广和应用,并致力于利用新技术促进钢结构行业的转型升级、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科技孵化、产业结构升级。截至目前,公司拥有在空间网格结构、装配式钢结构、光伏建筑一体化等方面专利500余项,其中国际专利2项,发明专利112项;软件著作33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49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18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工法52项(其中国家级工法5项);主编或参编了76项国家、地方、行业标准及规程规范。这一系列技术成果的取得,巩固和提升了公司的技术优势,增强了公司在钢结构建筑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公司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提升了项目承接能力、市场影响力、客户的认可度,保证了公司在钢结构行业持续的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
4、数智发展优势
当今互联网时代,为适应公司转型升级的战略发展需求,公司基于建筑的传统信息技术,融合了BIM、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实现全新的数字化管理及数字化建造。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公司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投入,也取得了其独有的信息化应用成果:其中包括面向销售经营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用于企业管理的“企业资源计划 ERP”,所用的是用友 ERP(NC65);用于企业日常办公管理的“办公自动化软件 OA系统”;用于仓库管理的“仓储管理系统WMS”;用于采购招标的“ 供应商管理系统SRM”;与WMS出库数据对接的“物流平台”;面向设计以及工程项目管理的“BIM系统”;用于加工制造管理的“生产管理系统”。
公司始终站在行业技术创新前沿,积极研发和掌握核心技术,并将逐步推广至工程项目中。2020年 3月公司投资建设行业首家“20万吨新型装配式钢结构数字化工厂”,自动化、智能化柔性生产线、以MES为核心的生产制造执行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物流仓储系统、人机界面系统等,被列为“杭州市2020年重点实施项目”。随着该项目的建成,产能逐渐释放,逐步体现成本优势,人工需求降低约20%,产品质量显著提升,管理效率大大提高。下一步公司将加快生产技术的改造和开发,对现有车间完成整体工艺改造方案,对落后工艺、高能耗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不断促进公司的智能制造水平,优化生产工艺技术,进一步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
5、创新团队优势
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公司创建了行业第一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行业首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行业首家全国首批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先进结构设计与建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企业研究院、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浙江省长大桥梁安全运营应用技术协同中心、公路水运钢结构桥梁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国家装配式钢结构桥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15个创新平台, 并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与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多家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密切技术合作关系。
公司于2010年建立杭州市院士工作站,2011年建立浙江省院士工作站,2016年公司院士工作站被评为“全国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自建站以来,共引进国内知名院士团队2个:浙江大学董石麟院士团队、贵州大学马克俭院士团队。院士专家工作站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兴企”的创新战略,于2012年被授予“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于2022年荣获首批浙江省科技领军企业。公司现拥有400余名设计、研发人员,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硕士等职称和学历的中高级人才300余人。公司利用高端创新平台在公司创新链中的功能定位以及激励机制,激发活力提升创新能力,夯实创新发展的基础。加强高端技术、前沿技术以及本公司制造与施工急需破题的智能化、信息化等实用新型技术的开发与推广。
6、品牌形象优势
在“建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拓一方市场”的品牌方针指导下,按每建必优的要求,实施工程的施工和服务。公司一直以来聚焦“高、精、尖、难”,以匠心铸就大国工程,完成了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全球最大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2022年杭州亚运会主场馆杭州奥体主体育场、杭州奥体网球中心、杭州“亚运三馆”等国家重点工程,并承接了地下700米江门中微子探测器、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同时,公司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和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号召,向新型装配式EPC总承包转型,承接了萧山南都小学、联合国地理信息展览馆工程、磐安人民医院医技楼项目、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台州学校、临安人民医院及妇幼保健院、桐庐人民医院、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二期、杭州湾智慧谷二期、萧山西电电子科技产业园、钱塘区河庄片区人才专项租赁房、高创世界产业园等装配式总承包项目,实现了公司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重大突破,在总承包领域逐步积累业绩,树立品牌。
2021年11月,由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罗尧治教授领衔、公司为主要完成单位之一的“现代空间结构体系创新、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荣获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该奖项为国务院设立的国家科学技术奖五大奖项之一,国内科技领域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奖项之一,代表国内最高科技创新水平的荣誉之一。此外,截至目前,公司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鲁班奖 58项(按展厅数量,含子公司),詹天佑奖8项,国家优质工程奖22项,中国钢结构金奖137项,中国空间结构工程施工金奖和银奖33项,中国金属维护系统金禹奖13项。公司的品牌优势为公司后续业务拓展打开了新的局面,有助于承接大量国家及地方重大工程和标志性建筑,奠定了举足轻重的行业地位,树立了高层次、高技术、高质量的品牌形象。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2023 年,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宏观政策显效发力,通过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经济发展总体回升向好。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诸多风险挑战,公司坚持稳中求进、稳增长的工作总基调,贯彻董事会“五大发展、四种理念、四个坚持、两轮驱动、一种精神”的指导思想,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突出稳增长、提质效、强资本、促创新、精管理、防风险,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299,566.50 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72% ;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32,631.58 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26%。
从业务类型看,报告期内钢结构分包业务营业收入为 709,816.41万元,同比增加16.93%;工程总承包业务营业收入为 234,631.17万元,同比减少24.39%;化纤业务营业收入为319,862.20万元,同比增加20.00%;光伏业务营业收入9,564.80万元,同比增加2140.59%。
影响公司业绩的主要因素如下:
1、建筑板块
2023年,公司坚定不移地贯彻董事会提出的“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健康发展、数智发展”四大发展理念,推进各项战略不断落地。公司紧紧围绕“EPC总承包+1号工程”的双引擎发展战略,毫不动摇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发展动力转换,加快推进业务结构调整。报告期内,公司新签及中标合同134.05亿元,承接了高创世界产业园(合同金额15.78亿元)、杭州钱塘区河庄片区人才专项租赁房EPC项目(合同金额8.1亿元)、呼和浩特新机场(合同金额1.24亿元)、杭州西站北综合体(合同金额 4.03亿元)、杭州白石娱乐康体商业商务用房总承包项目(合同金额 13.30亿元)、大创小镇A22地块商业商务用房总承包项目(合同金额10.60亿元)等重点工程。
2、化纤板块
2023年,我国经济恢复向好,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生产供给持续增加。在此背景下,公司化纤业务板块所处的行业整体处于承压修复期,已呈现积极向好的趋势,总体开工负荷保持高位,库存状况良好,出口继续较快增长。报告期内,随着消费场景加快恢复,化纤下游需求回暖,行业库存有所去化,公司化纤产品单吨盈利环比有所改善,业务毛利率有所提升,经济效益指标呈现向好趋势,特别是下半年效益改善明显。
公司将积极抓住市场有利契机,提升生产经营效率,进而促进各产品价差持续向好。同时,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积极开拓长期稳定的国内外客户。
报告期内主要开展工作及取得经营成果如下:
1、坚持绿色低碳,走出蝶变跃升的崭新步伐。
报告期内,公司为响应中央“双碳”发展战略,持续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多措并举大力发展光伏新能源业务,公司以“装配式+EPC+BIPV”的建设模式持续拓展光伏建筑一体化市场。报告期内,公司承接了光伏建筑一体化总承包代表项目有吉利融和富江能源光伏电站EPC总承包项目(合同金额8,477.83万元)、杭州萧山环境光伏能源有限公司30MWp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合同金额14,450万元)等项目。2023年以来,随着光伏组件成本的下降,性价比优势逐步凸显,而市场对于分布式光伏产品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工商业用户对于分布式光伏的装机热情也大幅提高。公司积极把握能源转型与低碳经济的新机遇,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抢占分布式光伏电站市场,努力开发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光伏建筑一体化产品,以期实现公司业绩新的增长点,助推企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2、坚持品牌建设,走出厚植底色的靓丽步伐。
报告期内,公司品牌建设硕果累累。公司被认定为杭州亚运会、亚残会浙江省先进集体,这是对公司圆满完成亚运会建设和保障任务的充分肯定,同时公司被认定为杭州市三星总部企业。
公司参建的凤凰山体育中心、海口免税城、新建长白山站站房等5个项目荣获鲁班奖,荣获中国钢结构金奖9项,浙江省钢结构金刚奖8项。
3、坚持科创引领,走出乘风破浪的创新步伐。
2023年,公司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浙江省建设科研项目通过市建委验收;顺利完成2023年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评价和高新技术企业重新申报工作;6项工程入选杭州市新型建筑工业化示范项目;参与完成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通过验收,圆满完成研究任务和考核指标,取得丰硕成果。
授权知识产权47项,其中国际发明1项,国家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15项,软著10项;受理知识产权63项。获得省级工法 2项,荣获浙江省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浙江省知识产权奖二等奖、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等共9项。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行业的格局及发展趋势
1、基建政策持续加码,一揽子化债方案有望优化资金面
2023年 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同年7月,国常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并提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是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要坚持稳中求进、积极稳妥,优先对群众需求迫切、城市安全和社会治理隐患多的城中村进行改造,成熟一个推进一个,实施一项做成一项,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自该《指导意见》发布后,城中村项目改造正在稳步有序推进中,并分三类实施:第一类是符合条件的实施拆除新建,第二类是开展经常性整治提升,第三类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实施拆整结合。本次城中村改造有望盘活城市存量资产和激发城市功能,有助于挖掘相关土地的商业资源及配套公共设施的建设,同时也将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相结合。
2023年 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进一步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妥善化解存量债务风险、严防新增债务风险。特殊再融资债券及万亿特别国债的陆续落地,有望缓解资金面的压力,带动基建项目开工与施工速度。
2、“一带一路”十周年,国际业务迎来新机会
2023年是自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第十年。10年以来,“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促使全球贸易成本降低 1.8%,使参与国贸易增长2.8%到9.7%,全球贸易增长1.7%到6.2%,全球收入增加0.7%到2.9%。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我国2023年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1,338.8亿元人民币,增长8.8%(折合1,609.1亿美元,增长3.8%),新签合同额18,639.2亿元人民币,增长9.5%(折合2,645.1亿美元,增长4.5%)。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 9,305.2亿元人民币,增长9.8%(折合1,320.5亿美元,增长4.8%),新签合同额16,007.3亿元人民币,增长10.7%(折合2271.6亿美元,增长5.7%)。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23年10月在北京成功举行,主题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实现共同发展繁荣”。展望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共建国数量的增加及区域内经济高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将迎来更多的机会,国际化建筑业业务有望迎来高质量稳定的发展。
3、绿色建筑成发展趋势,装配式钢结构渗透率稳步提升
为进一步提高“十四五”时期建筑节能水平,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住建部印发了《“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总体目标为,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建成绿色建筑,建筑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建筑用能结构逐步优化,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增长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建设发展方式,为城乡建设领域2030年前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具体目标为,到2025年,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5亿平方米以上,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0.5亿平方米以上,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全国新增建筑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0.5亿千瓦以上,地热能建筑应用面积 1亿平方米以上,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建筑能耗中电力消费比例超过55%
住建部印发的《“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30%以上;新建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排放量控制在每万平方米300吨以下,并初步形成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框架。《规划》提出大力推广应用装配式建筑,积极推进高品质钢结构住宅建设,鼓励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优先采用钢结构;培育一批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鼓励建筑企业、互联网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开展合作,加强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建筑领域中的融合应用等。
4、数字化智造“新质生产力”,实现新型建筑工业化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2024年3月5日,李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型产业,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未来,随着产业工人数量的减少及人工制造成本的增加,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将势在必行。通过数字化及信息化的建设,基于建筑的传统信息技术,融合BIM、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将进一步提升生产制造的效益。
此外,智慧工地是基于信息技术,围绕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建立支撑现场管理、互联协同、智能决策、数据共享的信息化系统。随着智能技术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物联网和数字技术加速应用,推进智慧工地建设已成为我国建造方式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助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实现施工安全生产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法。
5、行业集中度逐步提高,总承包模式广泛推行
我国建筑钢结构企业呈现“大行业、小公司”的特点,以开展专业分包的中小企业为主。建筑钢结构行业竞争激烈,企业面临优胜劣汰。拥有资质优势、规模优势、项目优势、资金优势以及资源优势的钢结构企业将在产能扩张、收购兼并中继续做大做强,在上下游市场中持续提高议价能力,在承接大型工程制作、安装中持续提升品牌知名度。就目前而言,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业务主要集中于几家大型钢结构企业之间竞争,未来随着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领域的不断发展,钢结构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中,住建部明确提出要推广工程总承包模式,要加快完善工程总承包相关的招标投标、工程计价、合同管理等制度规定,落实工程总承包单位工程设计、施工主体责任。以装配式建筑为重点,鼓励和引导建设内容明确、技术方案成熟的工程项目优先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随着 EPC工程总承包模式的深入发展,国内(尤其是钢结构企业)EPC 模式将逐渐由“设计-采购-施工”模式升级到“设计-采购-制造-建造-管理”EPFCM发展模式。EPFCM 模式可以理解为基于项目服务的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模式,包含了项目工程设计、材料采购、加工制造、项目施工管理以及项目后续维护和运营,强化并协同价值链各阶段,打造完整的业务生态。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将围绕“绿色建筑引领者”的企业愿景和向现代建筑业总承包商转型的发展战略,坚持稳中求进、稳增长的工作总基调,将继续全面贯彻“五大发展、四种理念、四个坚持、两轮驱动、一种精神”的战略思想。公司将听党话、跟党走,紧跟国家战略,坚持“EPC 总承包+1 号工程”的双引擎发展战略,坚持国内国际双循环,坚定不移地实施“十大营销”战略,把装配式钢结构医院、学校、体育场馆、会展中心、城市综合体等彰显东南优势的差异化、特色化品牌项目作为营销工作的重点战略目标,进一步发挥优势,推进“装配式+EPC、装配式+BIM、装配式+AI、装配式+BIPV”融合发展。
(三)2024年度经营管理工作计划
根据公司发展战略,2024年将做好如下工作:
1、深耕主业,坚持“EPC+1号工程”双引擎战略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高、精、尖、难”的市场定位,建设了“中国天眼”、地下700米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北京首都机场T3A航站楼、广州新电视塔“小蛮腰”、杭州火车东站、上海虹桥站、杭州奥体中心主体育场“大莲花”、杭州奥体博览城网球中心“小莲花”、杭州“亚运三馆”等项目。2024年,公司将继续聚焦“1号工程”,坚持品牌化、高端化发展,积极承建国家大科学工程及地方标志性建筑。同时,公司将充分发挥优势,向新型装配式EPC总承包转型升级,提供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及制作、施工全过程服务,以及部分项目的后期运营服务。公司将在装配式钢结构医院、学校、体育场馆、会展中心、城市综合体等领域形成差异化发展,走出特色化道路,致力于成为国内绿色低碳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第一品牌。
2、“一带一路”,国内外双循环发展
在“一带一路”上,公司曾在哈萨克斯坦、哥斯达黎加、越南、柬埔寨、新加坡、泰国、巴拿马、委内瑞拉、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开展业务,承建了马里议会大厦、哥斯达黎加体育场、委内瑞拉拉林科纳达棒球场、委内瑞拉国家会议中心及综合服务楼、巴拿马国家综合办公住宅楼、刚果布拉柴维尔玛雅-玛雅国际机场航站楼等国际化旗舰项目。2024年,公司将积极在东南亚、中亚、中南美洲及“一带一路”核心区域拓展业务,为发展中国家提升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渗透率添砖加瓦。
3、响应“双碳”,做大做强低碳建筑市场
公司一直秉承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作为国家发改委批准的“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基地”和住建部全国首批“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公司致力于推广及承建绿色建筑。同时,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以“装配式+EPC+BIPV”的业务模式布局光伏建筑一体化市场,将持续开拓 BIPV、BAPV、集中式光伏、配套储能及光伏电站的投资运维等综合能源业务,同时推进BIPV相关施工、验收等国家地方标准或规范的建立。
4、降本增效,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
公司积极响应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政策,通过智能智造达成造降本增效的目的。公司基于建筑的传统信息技术,融合了BIM、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公司投资建设的“20万吨新型装配式钢结构数字化工厂”,是行业首家以虚拟工厂、自动化和柔性生产线、以MES为核心的生产系统、机器人焊接、构件智能绿色涂装和数字化工厂施工管理系统。同时,公司也将对原有车间进行技术改造及设备升级,引入先进机器人提升生产效益。
5、坚守底线,进一步完善公司内部治理
2024 年,公司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严格按照《公司法》、《证券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意见(试行)》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控制体系、规范公司管理流程、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搭建投资者关系桥梁。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人员将进一步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努力提高规范运作管理水平,促进公司健康、稳健、持续的发展。
(四)面临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1、宏观经济周期风险
公司所属建筑钢结构行业与宏观经济政策和景气度密切相关,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城市化进程、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对公司发展战略影响深远且重大,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及经济增长放缓,将对公司长远发展产生影响。如果国内经济发展缓慢,或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整个国民经济中固定资产投资速度也将相应放缓,进而影响到公司下游客户投资意愿,将对公司未来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除政府和社会投资、上下游行业发展等因素外,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时期,银行信贷环境和导向的变化也会给公司经营带来不确定性风险,将考验公司的经营和管理能力,对公司业务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密切关注国内外宏观经济、政策形势的变化,根据宏观经济和政策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公司经营政策,同时公司将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提高抗风险能力。
2、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风险
公司钢结构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为钢材,原材料占公司主营业务成本比例较高。随着主要原材料供求关系和市场竞争状况的不断变化,公司主营业务成本也随之波动。如果公司工程投标定价未能根据钢材价格波动做出适时调整,或者公司工程合同签约后钢材价格出现大幅波动,而公司又没有在恰当时机安排采购,对于公司已签订闭口合同的订单而言,将形成一定的风险敞口,对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对于公司涤纶长丝业务而言,原材料 PTA、MEG 价格是决定涤纶长丝价格的主要因素,虽然从涤纶长丝行业的定价机制和盈利模式来看,公司可以将部分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转嫁给下游客户,但是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将增大公司存货管理的难度,引致存货跌价损失的风险,并且会造成公司产品毛利率一定幅度的波动,进而导致公司涤纶长丝业务的利润水平波动。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依靠丰富的市场实战经验及广阔的信息渠道优势,实时跟踪密切关注原材料价格走势。并且,公司通过提高统一采购比例,以提高公司议价能力,降低采购成本;加强战略供应商及其他合格供应商关系管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及长期采购协议,争取优惠政策。继续加大业务模式转型力度,在 EPC 模式下,钢材成本在总成本中的占比下降至 5-10%,公司生产经营对钢材价格波动的敏感度就会大大降低。
3、应收账款回款风险
公司应收账款余额较大,应收账款净额占总资产比例较高是由所处行业的特点决定的。随着本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公司应收账款余额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应收账款净额占总资产的比例预计仍将可能保持较高水平。如果公司应收账款的催收不利或者因工程业主资信和经营状况恶化导致工程款不能按合同及时支付,将影响公司的资金周转速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从而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及业绩水平造成不利影响。另外项目中存在工程垫资、工程项目涉诉等因素导致的资金回笼放缓风险,从而对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加强项目管理及合同履约,已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并不断加大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制定完善的应收账款催收和管理制度,将应收账款的回收任务纳入业务员关键考核指标,并对应收账款回款工作建立一定的奖惩机制,以实现应收账款的及时回收,避免出现坏账的损失,以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
收起▲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所属行业发展情况
1、钢结构行业
钢结构是建筑行业的细分行业,指用钢板和热轧、冷弯或焊接型材(工字钢、H型钢、压型钢板等)通过连接件(螺栓、高强螺栓等)连接而成的能承受荷载、传递荷载的结构形式,其具有强度高、自重轻、抗震性能好、施工周期短、工业化程度高、绿色环保等优势,是我国建筑结构类型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现阶段,我国钢结构下游需求主要集中于商业地产、公共建筑及工业厂房等领域,主要有机场航站楼、火车站及大型交通枢纽、会议及展览中心、体育场馆、学校、医院等。该类工程投资主体主要以政府为主,投资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家财政收支情况、经济周期及国家产业政策密切相关。
当前经济运行正处于恢复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发展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依然较大,经济持续恢复发展仍面临内生动力不强,需求仍然不足,经济转型面临新的阻力、信心偏弱等困难挑战。为了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中国经济持续恢复、稳中求进,基建投资仍为政府稳增长政策的关键着力点,在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预计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在一段时间内将继续维持较高景气度,建筑业下游需求量在中长期内仍将保持稳定发展。
(1)钢结构建筑是实现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建筑行业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升级态势明显,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智能化、工业化的建造能力不断增强。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人口密度增长和土地资源短缺的问题日渐暴露,尤其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或地区,必将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住房等方面形成巨大的投资建设需求。此外,从存量看,我们的城市已经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更新改造等方面的建设需求也很大。当今能源危机等问题又使得绿色建筑成为当下建筑的一大主题,绿色低碳可持续的设计建造理念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一系列的城市化社会发展需求为钢结构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装配式钢结构也逐渐在各类建筑中广泛使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22年3月,住建部印发了《“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提出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鼓励医院、学校等公共建筑优先采用钢结构建筑,积极推进钢结构住宅和农房建设。规划明确到2025年,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5亿平方米以上,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0.5亿平方米以上,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建成绿色建筑,建筑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建筑用能结构逐步优化,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增长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建设发展方式,为城乡建设领域2030年前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2022年6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发布《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再次明确了要推进绿色低碳建造,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钢结构住宅,到2030年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40%。由此来看,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国家战略,也是建筑行业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绿色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下,装配式钢结构市场预计将保持增长态势。
(2)总承包(EPC)模式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
目前,我国国内建筑钢结构企业呈现“大行业、小公司”的特点,以开展专业分包的中小企业为主。建筑钢结构行业竞争激烈,企业面临优胜劣汰。拥有资质优势、规模优势、项目优势、资金优势以及资源优势的钢结构企业将在产能扩张、收购兼并中继续做大做强,在上下游市场中持续提高议价能力,在承接大型工程制作、安装中持续提升品牌知名度。特别是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领域,由于国家在政策层面明确要求实行EPC总承包模式推广钢结构装配式建筑,而EPC总承包模式要求企业不仅要有生产施工能力,更需要有技术创新能力、规划设计能力、信息化综合管理能力。就目前而言,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业务主要集中于几家大型钢结构企业之间竞争,未来随着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领域的不断发展,钢结构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2022年,住建部发布《“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提出进一步完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推广工程总承包模式,以装配式建筑为重点,鼓励和引导建设内容明确、技术方案成熟的工程项目优先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鼓励建设单位根据实施效益对工程总承包单位给予奖励。2022年3月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浙江省钢结构行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并提出,“十四五”期间,要推广钢结构建筑工程总承包模式;要鼓励钢结构企业做精做强;要大力推进高性能高效能钢材应用;要加快推广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要持续提升钢结构建筑绿色等级等重要规划。
随着工程总承包(EPC)模式的深入发展,国内(尤其是钢结构企业)EPC模式将逐渐由“设计-采购-施工”模式升级到“设计-采购-制造-建造-管理”(EPFCM)发展模式。EPFCM模式可以理解为基于项目服务的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模式,包含了项目工程设计、材料采购、加工制造、项目施工管理以及项目后续维护和运营,强化并协同价值链各阶段,打造完整的业务生态。
(3)数智化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和市场需求的加速变革,钢结构制造业面临更大的挑战,这些趋势将不断推进钢结构制造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同时,进一步丰富与深化数字化工厂建设的内涵,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与高端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另外,智慧工地的发展也是实现建筑绿色化、工业化、智能化的重要途径。智慧工地是基于信息技术,围绕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建立支撑现场管理、互联协同、智能决策、数据共享的信息化系统。随着智能技术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物联网和数字技术加速应用,推进智慧工地建设已成为我国建造方式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助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实现施工安全生产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法。随着BIM(建筑信息模型)数字化技术应用,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智能建造技术快速推进,以及工程总承包模式持续推广,将进一步赋能行业转型和创新发展。
2、化纤行业
化纤所属行业为化学纤维制造业,主要产品为涤纶长丝,也称“聚酯纤维”,是合成纤维的第一大品种。涤纶长丝作为纺织品的重要原料,其市场容量和市场前景取决于下游纺织行业对涤纶长丝产品的需求。涤纶长丝下游应用领域主要是服装和家纺。纺织业是我国的传统支柱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其在拉动消费、繁荣市场、吸纳就业、扩大出口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下游服装、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等行业的消费需求增长,差别化、功能化的聚酯纤维也面临着一轮新的增长需求,涤纶长丝行业的结构性调整和品种的改善,推动着行业的持续发展。
根据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17-2022年我国涤纶长丝产量从3009.32万吨增长至4276万吨,年均复合增速为7.28%。2022年,受特殊时期阶段性影响,我国化纤行业运行面临压力,其中涤纶长丝产量同比略微下降0.23%。伴随着我国涤纶长丝产量的增加,我国涤纶长丝的出口量逐年上升,进口量呈下降趋势。2017-2022年我国涤纶长丝出口量从206.89万吨上升至335.37万吨,年均复合增速达到10.14%,2022年出口量在产量中占比为7.84%;而进口量从13.6万吨下降至8.83万吨,年均复合增速是-8.28%。总的来看,2017-2022年,我国涤纶长丝表观消费量从2716.03万吨增长至3949.46万吨,年均复合增速是7%。
从长期来看,我国化纤产业仍具有一定的市场空间和增长潜力。《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实施,将加快推动我国化纤工业的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高性能化、差别化、生态化纤维应用领域正在不断向新能源汽车、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安全防护、环境保护、航空航天等产业领域拓展。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和对外开放、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以中产阶级、老龄消费、年轻时尚等为代表的个性化、差异化、功能化的需求升级,我国化纤的需求潜力将不断释放,为行业供给侧整体提质增效和发展优质产能提供新的契机。此外,“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将助力我国化纤产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制造基地布局,促进我国化纤工业的国际化进程。
当今中国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国家政策鼓励化纤行业朝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促进行业产品整体技术水平的升级换代,同时强调绿色发展,促进化纤行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印发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的通知》,提出启动实施石化领域企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工程;加快实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五年行动计划和制造业领域国家专项规划重大工程,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加快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化纤工业生产全过程的普遍要求,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化解部分过剩产能,绿色化纤制造能力稳步提高。2022年4月21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关于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同时发布了《关于产业用纺织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化纤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化纤产量在全球占比基本稳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行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高性能纤维研发制造能力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8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80%。绿色制造体系不断完善,绿色纤维占比提高到25%以上,生物基化学纤维和可降解纤维材料产量年均增长20%以上,废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规模进一步发展,行业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形成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构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设化纤强国。该《意见》进一步指出,在“十四五”时期,化纤工业是纺织产业链稳定发展和持续创新的核心支撑,是国际竞争优势产业,也是新材料产业重要组成部分。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主要包括钢结构和化纤两大业务板块。
1、钢结构板块主要业务为钢结构建筑及围护系统的设计、制造、安装以及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等项目的工程总承包,提供从设计、采购、制作、施工、项目管理全过程的工程总承包服务。公司产品涵盖大跨度空间钢结构、高层重钢结构、轻钢结构、装配式钢结构等系列产品,产品广泛应用于学校、医院、体育场馆、机场航站楼、会展中心、高铁站房等建筑领域。公司始终致力于钢结构主业发展,是装配式集成建筑服务商,作为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全国唯一“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基地”和住建部全国首批“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在技术水平、施工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均领先于同行业。
公司凭借在钢结构领域的领先优势,积极推进商业模式及业务模式创新转型,公司自2019年取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以来,逐步由钢结构专业分包向EPC总承包转型,提供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及制作、施工全过程服务,公司还提供部分项目的后期运营服务。在向EPC总承包转型过程中,公司提升了商业地位,这将进一步提高总承包项目的经济收益,同时也能够缩短总承包项目的回款周期,未来现金流得到改善,经营质量可以全面提升。
此外,公司紧跟国家“双碳”政策,积极布局光伏建筑一体化业务。公司以“装配式+EPC+BIPV”的建设模式及“投资、建设、运维一体化”的运营模式来拓展光伏建筑一体化市场。公司业务主要涵盖于公共建筑、工商业厂房领域内的光伏屋顶、光伏幕墙、光伏车库上。公司与多家企业在绿色建筑一揽子解决方案与集成服务等业务上一直保持强强联合、互利互赢的关系。
展望未来,公司将紧紧围绕“EPC总承包+1号工程”的双引擎发展战略,打造差异化、特色化品牌项目,进一步聚焦资源、做大品牌。同时积极把握能源转型与低碳经济的新机遇,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稳步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业务,不断打造新的业绩增长点,助推企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2、化纤板块主要业务为涤纶长丝的生产和销售,由控股子公司东南新材料(杭州)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生产和经营,产品包括涤纶预取向丝(POY)、涤纶牵引丝(FDY)、拉伸变形丝(DTY)、聚酯切片等系列。目前公司设计产能已达到年产50万吨差别化功能性聚酯纤维产品,产品主要应用于服装、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等下游领域。
公司产品的销售以国内市场为主,采用直销方式对外销售,并坚持款到发货的结算模式。公司产品价格具有波动性,公司主要参考第三方网站公布的主要规格产品价格,并结合原材料PTA和MEG价格走势、公司库存水平和下游需求情况来确定价格。
(三)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经营情况
2023年上半年,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宏观政策显效发力,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诸多风险挑战,公司坚持稳中求进、稳增长的工作总基调,贯彻董事会“五大发展、四种理念、四个坚持、两轮驱动、一种精神”的战略思想,紧抓市场机遇,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突出稳增长、提质效、强资本、促创新、精管理、防风险,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53,659.9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0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166.24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5.34%。
1、建筑板块
报告期内,公司紧紧围绕“EPC总承包+1号工程”的双引擎发展战略,毫不动摇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发展动力转换,加快推进业务结构调整。报告期内,公司新签及中标合同129.58亿元,承接了高创世界产业园(合同金额15.78亿元)、杭州钱塘区河庄片区人才专项租赁房EPC项目(合同金额8.1亿元)、呼和浩特新机场(合同金额1.24亿元)、杭州西站北综合体(合同金额4.03亿元)、万华烟台(含蓬莱地区)成品钢结构框架合同(合同金额10.74亿元)等重点工程。
报告期内,公司为响应中央“双碳”发展战略,持续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多措并举大力发展光伏新能源业务,公司以“装配式+EPC+BIPV”的建设模式持续拓展光伏建筑一体化市场。报告期内,公司承接了光伏建筑一体化总承包代表项目有吉利融和富江能源光伏电站EPC总承包项目(合同金额8,477.83万元)等项目。2023年以来,随着光伏组件成本的下降,性价比优势逐步凸显,而市场对于分布式光伏产品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工商业用户对于分布式光伏的装机热情也大幅提高。公司将积极把握能源转型与低碳经济的新机遇,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抢占分布式光伏电站市场,努力开发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光伏建筑一体化产品,以期实现公司业绩新的增长点,助推企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2、化纤板块
2023年上半年,我国经济恢复向好,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生产供给持续增加。在此背景下,化纤行业整体处于承压修复期,已呈现出逐步复苏之势,总体开工负荷保持高位,库存状况良好,出口继续较快增长。但需求端不及预期,企业盈利压力依然突出。
报告期内,公司化纤产品的价格和毛利率同比下降,从而影响公司净利润。但随着消费场景加快恢复,化纤下游需求回暖,行业库存有所去化,单吨盈利环比有所改善,行业景气度逐渐提升。公司将积极抓住市场有利契机,提升生产经营效率,进而促进各产品价差持续向好。同时,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积极开拓长期稳定的国内外客户。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紧紧围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健康发展、数智发展”四大发展理念,立足于“聚焦主业,深耕发展”、“聚焦品牌,高端发展”、“聚焦人才,创新发展”、“聚焦资本,证券发展”、“聚焦转型,EPC发展”五大聚焦,公司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1、发展战略优势
公司作为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全国唯一“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基地”和住建部全国首批“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始终坚持“以产业推动为己任”,并切实践行“创新、绿色、健康、智能”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国家产业化基地和其他创新平台优势,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及商业模式创新,积极整合、集成先进技术资源与绿色建筑一揽子解决方案与集成服务。
在国家绿色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健康中国等政策背景下,公司凭借的核心技术优势、品牌优势、业绩优势、团队优势,打造装配式医院、学校、会展、体育场馆、公共建筑等特色品牌,致力于成为新型装配式医院、学校第一品牌。
同时,公司积极与政府及行业协会沟通协商,通过产业合作平台和产业联盟,公司与上下游企业建立广泛深入的务实合作,与各地工程咨询、建筑设计、配套厂商、大型总包、钢构同行及地方政府等建立深入的共赢合作,通过品牌、技术、管理及资本资源等输出,实现强强联合、优势叠加,合力打造区域装配式钢结构绿色建筑产业集群,并切实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公司已与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10余家公司联合进行协同创新研究。另外,公司目前还联合8家企业建立产业联盟,设立装配式试验基地,共同推进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项目并积极推动在政府投资项目及大型公建、学校、医院等项目率先采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合力打造本地装配式钢结构示范工程和产业化集群。
为实现“绿色建筑引领者”的企业愿景,公司紧跟行业趋势,抓住行业机遇,顺应国家战略规划,积极推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以先驱者的姿态,推进建筑工业化和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2、业务模式优势
装配式钢结构是公司的特色和优势。公司一直致力于装配式钢结构技术研发、产品应用和模式推广。公司联合中国建筑设计院等单位开展技术研究,研发装配式钢结构体系,形成了能够适合不同档次要求的医院、学校、城市综合体等独具特色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体系。近年来,公司坚定不移地实施“EPC总承包+1号工程”双引擎发展战略,通过将装配式钢结构与EPC总承包相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从而形成了具有东南特色的EPC模式。
结合公司在医院、学校、会展上的业绩优势和丰富经验,公司进一步把EPC项目作了更为具象的定位:打造装配式医院、学校、会展、体育场馆、公共建筑等特色品牌,致力于成为国内新型装配式医院、学校第一品牌。目前,公司在医院、学校、会展、场馆、城市综合体上逐步积累了大量的工程业绩,包括磐安人民医院、临安人民医院及妇幼保健医院、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台州学校、萧山南都小学、萧山南二路小学、萧山智慧谷二期、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二期、萧山西电电子科技产业园等重点项目,竞争优势明显。
3、技术研发优势
公司始终坚持“精品立企,高端制胜”的技术发展战略,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在装配式钢结构、数字化技术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创新,形成了国家重大科学装置结构建造技术、旋转开合屋盖技术、大型公共建筑综合建造技术、桁架加劲多腔体钢板组合剪力墙建筑体系、复杂形体超高层高耸结构建造技术、高性能精细化金属围护系统、钢结构数智建造技术、东南SPB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空间网格结构全自产一体化技术、张拉结构建造技术等十大核心技术,总体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中国家重大科学装置结构建造技术、旋转开合屋盖技术、大型公共建筑综合建造技术、桁架加劲多腔体钢板组合剪力墙建筑体系、空间网格结构全自产一体化技术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公司重视技术创新的推广和应用,并致力于利用新技术促进钢结构行业的转型升级、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科技孵化、产业结构升级。截至目前,公司拥有在空间网格结构、装配式钢结构、光伏建筑一体化等方面专利48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06项;软件著作23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43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21项。这一系列技术成果的取得,巩固和提升了公司的技术优势,增强了公司在钢结构建筑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公司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提升了项目承接能力、市场影响力、客户的认可度,保证了公司在钢结构行业持续的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
4、数智发展优势
当今互联网时代,为适应公司转型升级的战略发展需求,公司基于建筑的传统信息技术,融合了BIM、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实现全新的数字化管理及数字化建造。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公司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投入,也取得了其独有的信息化应用成果:其中包括面向销售经营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用于企业管理的“企业资源计划ERP”,所用的是用友ERP(NC65);用于企业日常办公管理的“办公自动化软件OA系统”;用于仓库管理的“仓储管理系统WMS”;用于采购招标的“供应商管理系统SRM”;与WMS出库数据对接的“物流平台”;面向设计以及工程项目管理的“BIM系统”;用于加工制造管理的“生产管理系统”。
公司始终站在行业技术创新前沿,积极研发和掌握核心技术,并将逐步推广至工程项目中。2020年3月公司投资建设行业首家“20万吨新型装配式钢结构数字化工厂”,自动化、智能化柔性生产线、以MES为核心的生产制造执行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物流仓储系统、人机界面系统等,被列为“杭州市2020年重点实施项目”。随着该项目的建成,产能逐渐释放,逐步体现成本优势,人工需求降低约20%,产品质量显著提升,管理效率大大提高。下一步公司将加快生产技术的改造和开发,对现有车间完成整体工艺改造方案,对落后工艺、高能耗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不断促进公司的智能制造水平,优化生产工艺技术,进一步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
5、创新团队优势
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公司创建了行业第一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行业首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行业首家全国首批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先进结构设计与建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企业研究院、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浙江省长大桥梁安全运营应用技术协同中心、公路水运钢结构桥梁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国家装配式钢结构桥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15个创新平台,并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与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多家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密切技术合作关系。
公司于2010年建立杭州市院士工作站,2011年建立浙江省院士工作站,2016年公司院士工作站被评为“全国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自建站以来,共引进国内知名院士团队2个:浙江大学董石麟院士团队、贵州大学马克俭院士团队。院士专家工作站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兴企”的创新战略,于2012年被授予“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于2022年荣获首批浙江省科技领军企业。公司现拥有400余名设计、研发人员,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硕士等职称和学历的中高级人才300余人。公司利用高端创新平台在公司创新链中的功能定位以及激励机制,激发活力提升创新能力,夯实创新发展的基础。加强高端技术、前沿技术以及本公司制造与施工急需破题的智能化、信息化等实用新型技术的开发与推广。
6、品牌形象优势
在“建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拓一方市场”的品牌方针指导下,按每建必优的要求,实施工程的施工和服务。公司一直以来聚焦“高、精、尖、难”,以匠心铸就大国工程,完成了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全球最大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2022年杭州亚运会主场馆杭州奥体主体育场、杭州奥体网球中心、杭州“亚运三馆”等国家重点工程,并承接了地下700米江门中微子探测器、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同时,公司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和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号召,向新型装配式EPC总承包转型,承接了萧山南都小学、联合国地理信息展览馆工程、磐安人民医院医技楼项目、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台州学校、临安人民医院及妇幼保健院、桐庐人民医院、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二期、杭州湾智慧谷二期、萧山西电电子科技产业园、钱塘区河庄片区人才专项租赁房、高创世界产业园等装配式总承包项目,实现了公司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重大突破,在总承包领域逐步积累业绩,树立品牌。
2021年11月,由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罗尧治教授领衔、公司为主要完成单位之一的“现代空间结构体系创新、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荣获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该奖项为国务院设立的国家科学技术奖五大奖项之一,国内科技领域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奖项之一,代表国内最高科技创新水平的荣誉之一。此外,截止目前,公司获得鲁班奖51项,詹天佑奖8项,国家优质工程奖22项,中国钢结构金奖120项,中国空间结构工程施工金奖和银奖33项,中国金属围护系统金禹奖13项。公司的品牌优势为公司后续业务拓展打开了新的局面,有助于承接大量国家及地方重大工程和标志性建筑,奠定了举足轻重的行业地位,树立了高层次、高技术、高质量的品牌形象。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宏观经济周期风险
公司所属建筑钢结构行业与宏观经济政策和景气度密切相关,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城市化进程、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对公司发展战略影响深远且重大,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及经济增长放缓,将对公司长远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国内经济发展缓慢,或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整个国民经济中固定资产投资速度也将相应放缓,进而影响到公司下游客户投资意愿,将对公司未来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除政府和社会投资、上下游行业发展等因素外,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时期,银行信贷环境和导向的变化也会给公司经营带来不确定性风险,将考验公司的经营和管理能力,对公司业务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密切关注国内外宏观经济、政策形势的变化,根据宏观经济和政策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公司经营政策,同时公司将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提高抗风险能力。
2、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风险
公司钢结构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为钢材,原材料占公司主营业务成本比例较高。随着主要原材料供求关系和市场竞争状况的不断变化,公司主营业务成本也随之波动。如果公司工程投标定价未能根据钢材价格波动做出适时调整,或者公司工程合同签约后钢材价格出现大幅波动,而公司又没有在恰当时机安排采购,对于公司已签订闭口合同的订单而言,将形成一定的风险敞口,对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对于公司涤纶长丝业务而言,原材料PTA、MEG价格是决定涤纶长丝价格的主要因素,虽然从涤纶长丝行业的定价机制和盈利模式来看,公司可以将部分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转嫁给下游客户,但是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将增大公司存货管理的难度,引致存货跌价损失的风险,并且会造成公司产品毛利率一定幅度的波动,进而导致公司涤纶长丝业务的利润水平波动。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依靠丰富的市场实战经验及广阔的信息渠道优势,实时跟踪密切关注原材料价格走势。并且,公司通过提高统一采购比例,以提高公司议价能力,降低采购成本;加强战略供应商及其他合格供应商关系管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及长期采购协议,争取优惠政策。继续加大业务模式转型力度,在EPC模式下,钢材成本在总成本中的占比下降至5-10%,公司生产经营对钢材价格波动的敏感度就会大大降低。
3、应收账款回款风险
公司应收账款余额较大,应收账款净额占总资产比例较高是由所处行业的特点决定的。随着本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公司应收账款余额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应收账款净额占总资产的比例预计仍将可能保持较高水平。如果公司应收账款的催收不利或者因工程业主资信和经营状况恶化导致工程款不能按合同及时支付,将影响公司的资金周转速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从而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及业绩水平造成不利影响。另外项目中存在工程垫资、工程项目涉诉等因素导致的资金回笼放缓风险,从而对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已对房地产客户相关的应收款项计提了减值准备,但目前部分房地产客户经营仍存在一定困难,未来的持续经营能力仍存在不确定性。由于下游房地产及工程施工客户的账期较长,若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以及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公司房地产客户如果未来持续出现财务状况恶化,导致公司应收款项存在不能按期收回或无法收回的风险,可能将提高公司的信用减值损失,进而将对公司业绩和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加强项目管理及合同履约,已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并不断加大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制定完善的应收账款催收和管理制度,将应收账款的回收任务纳入业务员关键考核指标,并对应收账款回款工作建立一定的奖惩机制,以实现应收账款的及时回收,避免出现坏账的损失,以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
收起▲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钢结构行业情况
1、公司所处行业的宏观经济形势
2022年,全球政治经济形势跌宕起伏,世界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加大。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冲击,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政府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较好地应对了超预期因素冲击,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的稳定。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 121.02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0%。2022年1-1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7.21万亿元,同比增长 5.1%,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9.4%。2022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 31.2万亿元,同比增长6.5%,建筑业继续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保障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基建投资仍为政府稳增长政策的关键着力点,在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预计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在一段时间内将继续维持较高景气度,建筑业下游需求量在中长期内仍将保持稳定发展。
当前,我国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将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加大对新老基建的投入,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互促共进、互融互通的深入推进,新经济带建设将会持续升温,未来几年仍将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也将为钢结构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提供了新机遇。
2、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1)从绿色低碳社会建设目标看,钢结构装配化应用在建设碳排放、建材回收利用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对实现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用突出。目前我国建筑多以传统现浇式、钢混建筑为主。相比于传统建筑形式,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建造过程具有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装配化、装修一体化、管理信息化、运维智能化的特点,此类建筑具有施工周期短、有效使用面积大、大幅减少现场施工垃圾、抗震性能优越的优势,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近年来,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持续深入推进,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推动下,大量应用钢结构建筑等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是国家推进建筑工业化、绿色化、标准化、智能化并且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步。
2020年 7月,住建部、发改委等多部门发布《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强调大力发展钢结构等装配式建筑,新建公共建筑原则上采用钢结构。2021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印发《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十四五”期间,发展智能建造,推广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住宅,建设低碳城市。2021年3月,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浙江建筑业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强调大力发展钢结构等装配式建筑,到 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重达到35%以上,钢结构建筑占装配式建筑比重达到40%以上。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印发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明确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和绿色建造方式,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钢结构住宅。2022年 3月,住建部印发的《“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提出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鼓励医院、学校等公共建筑优先采用钢结构建筑,积极推进钢结构住宅和农房建设。规划明确到2025年,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 3.5亿平方米以上,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 0.5亿平方米以上,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建成绿色建筑,建筑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建筑用能结构逐步优化,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增长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建设发展方式,为城乡建设领域2030年前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2022年6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再次明确了要推进绿色低碳建造,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钢结构住宅,到 2030年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40%。
据住建部统计,2021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累计为 7.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约18%,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约为24.5%。“十四五”期间,装配式建筑将持续快速增长,预计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有望达到 30%以上。对标国际发达国家装配式建筑的高渗透率,我国装配式建筑的比例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从市场需求来看,我国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新增城镇人口的住房需求给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发展带来有利契机,国家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和新型基础设施全面开启,钢结构应用迎来了广阔蓝海。
2021年 12月,生态环境部等18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提出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全面推广绿色低碳建材,推动建筑材料循环利用。以保障性住房、政策投资或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公建项目为重点,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有序提高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各省市也发布相关文件,明确提出持续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积极的开展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的试点,稳步推进装配式建筑。
从目前建成的钢结构住宅项目看,钢结构结构体系成熟、围护材料逐步改善、装配工艺不断优化,住宅整体性能大幅提升,工程造价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条件,表现为结构体系日趋成熟,钢结构住宅已涵盖低层、多层,小高层和高层钢结构住宅建筑。加上国内钢结构住宅占到整个住宅比例不到5%,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接近50%,可见市场潜力之大。同时,国家提倡建设节能省地住宅,目前有关钢结构住宅的设计规范及配套技术、材料也基本具备,以上这些因素为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铺平了道路。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钢结构住宅有望成为钢结构建筑的增量市场。
由此来看钢结构建筑作为一种绿色低碳建筑形式,在未来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积极推广钢结构建筑,是实现建筑行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随着更多的产业政策加码,钢结构的应用比例将会进一步提高。
(二)化纤行业情况
化纤所属行业为化学纤维制造业,主要产品为涤纶长丝,也称“聚酯纤维”,是合成纤维的第一大品种。近二十年来,国内涤纶长丝产能增长较快,1995-2005 年产能年复合增速在25%以上,2009年“四万亿投资”拉动各行业扩产热情,涤纶长丝行业产能迅速扩张。2011年以来,由于下游需求持续低迷,加之行业本身产能的大量释放,造成涤纶长丝产品价格持续下降,行业的利润率也大幅下降,使得部分企业陷入亏损的境地。在行业低迷的背景下,竞争日趋激烈,部分体量较大、具备规模经营优势和品牌效应的企业尚能保持一定的盈利空间,一批“专、小、特、精”的企业优势明显,而中小企业由于成本较高、销售渠道有限、研发实力较弱、融资渠道不通畅等因素在竞争中惨遭淘汰。随着涤纶长丝行业产业结构持续调整,落后产能不断被淘汰,大型生产企业凭借其规模和技术优势持续扩张,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主要集中在桐昆股份、恒力石化、恒逸石化、荣盛石化、新凤鸣和东方盛虹这六家公司。其余化纤企业呈现数量较多且生产规模较小的特征。行业竞争格局也从充分竞争的态势,逐步演变成以行业龙头企业之间的全方位竞争格局为主。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国家政策鼓励化纤行业朝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促进行业产品整体技术水平的升级换代,同时强调绿色发展,促进化纤行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 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印发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的通知》,提出启动实施石化领域企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工程;加快实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五年行动计划和制造业领域国家专项规划重大工程,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加快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化纤工业生产全过程的普遍要求,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化解部分过剩产能,绿色化纤制造能力稳步提高。2022年4月21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关于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同时发布了《关于产业用纺织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化纤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化纤产量在全球占比基本稳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行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高性能纤维研发制造能力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8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80%。绿色制造体系不断完善,绿色纤维占比提高到25%以上,生物基化学纤维和可降解纤维材料产量年均增长20%以上,废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规模进一步发展,行业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形成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构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设化纤强国。该《意见》进一步指出,在“十四五”时期,化纤工业是纺织产业链稳定发展和持续创新的核心支撑,是国际竞争优势产业,也是新材料产业重要组成部分。
2022年以来,受全球经济下行、地缘政治风险、行业上下游挤压、终端需求低迷、物流受阻等因素的影响,行业运行压力明显增加。化纤企业面临着成本端价格持续高位波动、终端需求萎缩、库存普遍偏高、效益下滑等困难。行业呈现下行趋势,出现“旺季不旺、淡季更淡”的景象。但随着全球经济日益向好、成本端价格回落维持小幅波动、终端消费需求逐步回暖,化纤行业整体将逐渐复苏。
(三)公司资质及行业地位
公司是一家集设计、制造、安装于一体的大型钢结构企业,业务专注于大跨度空间钢结构、高层重钢结构、轻钢结构和住宅钢结构领域,是空间钢结构领域中的龙头企业之一。主要产品涵盖了体育场馆、机场航站楼、高铁站房、会展中心、商业建筑、工厂建筑、钢构桥梁、装配式住宅体系、学校、医院、建筑幕墙及金属围护系统等多个类别产品。公司在技术水平、施工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均领先于同行业,综合竞争力位于全国前列。
公司于浙江、广东、四川和天津“三省一市”设立六大制造基地,形成以“华南、西南、北方、西北、华东、华中”六大区域为核心的国内营销网络。公司坚持“高、精、尖、难”的市场定位,作为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全国唯一“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基地”和住建部全国首批“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参与建设了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地下700米江门中微子探测器项目、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北京首都机场T3A航站楼、广州新电视塔“小蛮腰”、杭州新建火车东站、杭州奥体中心主体育场“大莲花”、杭州奥体博览城网球中心“小莲花”、云栖小镇国际会展中心、萧山西电电子科技产业园区、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二期、杭州湾智慧谷二期、刚果布拉柴维尔玛雅玛雅国际机场、委内瑞拉国际会议中心等标志性工程,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截至目前,公司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鲁班奖51项,詹天佑奖8项,国家优质工程奖21项,中国钢结构金奖120项,中国空间结构工程施工金奖和银奖33项,中国金属维护系统金禹奖10项。
公司现拥有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壹级、钢结构制造特级、轻型钢结构工程设计专项甲级、建筑幕墙工程设计专项乙级、建筑幕墙工程专业承包贰级、建筑金属屋(墙)面设计与施工特级、网格结构专项特级、中国金属围护系统承包商特级、承装(修、试)四级电力设施许可、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等资质、中国实验室计量认证(CMA)、美标 AISC认证。2019 年 1 月,公司获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该资质的取得充分展示了公司行业领先地位,标志着公司由专业分包向总承包的战略转型升级,向做强、做优、做大又迈出了一大步。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的取得对公司核心业务战略布局与转型升级具有里程碑意义,代表着公司在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业务具备自主承接能力,对公司独立参与项目投标,拓展业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土木工程建筑业的披露要求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主要包括钢结构和化纤两大业务板块。
1、钢结构板块主要业务为钢结构建筑及围护系统的设计、制造、安装以及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等项目的工程总承包,提供从设计、采购、制作、施工、项目管理全过程的工程总承包服务。公司产品涵盖大跨度空间钢结构、高层重钢结构、轻钢结构、装配式钢结构等系列产品,产品广泛应用于学校、医院、体育场馆、机场航站楼、会展中心、高铁站房等建筑领域。公司始终致力于钢结构主业发展,是装配式集成建筑服务商,作为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全国唯一“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基地”和住建部全国首批“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在技术水平、施工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均领先于同行业。
公司凭借在钢结构领域的领先优势,积极推进商业模式及业务模式创新转型,公司自 2019年取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以来,逐步由钢结构专业分包向EPC总承包转型,提供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及制作、施工全过程服务,公司还提供部分项目的后期运营服务。在向EPC总承包转型过程中,公司提升了商业地位,这将进一步提高总承包项目的经济收益,同时也能够缩短总承包项目的回款周期,未来现金流得到改善,经营质量可以全面提升。
此外,公司紧跟国家“双碳”政策,积极布局光伏建筑一体化业务。公司以“装配式+EPC+BIPV”的建设模式及“投资、建设、运维一体化”的运营模式来拓展光伏建筑一体化市场。公司业务主要涵盖于公共建筑、工商业厂房领域内的光伏屋顶、光伏幕墙、光伏车库上。公司与多家企业在绿色建筑一揽子解决方案与集成服务等业务上一直保持强强联合、互利互赢的关系。报告期内,公司成功承接了“浙江碳一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分布式光伏”、“浙江恒逸化纤有限公司分布式光伏”、“杭州科百特过滤器材有限公司分布式光伏”、“浙江萧山医院总院分布式光伏”、“衙前镇政府大楼分布式光伏”等重点项目。
根据公司战略和未来发展趋势,公司将继续实施“EPC总承包+1号工程”双引擎驱动,推动装配式钢结构的产业化应用,着力培育装配式EPC总承包+大健康的特色商业模式,打造装配式EPC总承包医院、学校、会展、体育场馆、公共建筑等特色品牌,致力于成为国内绿色低碳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第一品牌。
2、化纤板块主要业务为涤纶长丝的生产和销售,由控股子公司东南新材料(杭州)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生产和经营,产品包括涤纶预取向丝(POY)、涤纶牵引丝(FDY)、聚酯切片等系列。目前公司设计产能已达到年产 50万吨差别化功能性聚酯纤维产品,产品主要应用于服装、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等下游领域。
公司产品的销售以国内市场为主,采用直销方式对外销售,并坚持款到发货的结算模式。公司产品价格具有波动性,公司主要参考第三方网站公布的主要规格产品价格,并结合原材料PTA和MEG价格走势、公司库存水平和下游需求情况来确定价格。
报告期内,全球政治经济形势跌宕起伏,世界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加大。公司化纤业务板块所处的行业整体景气度下降,下游终端消费需求萎缩,进而影响到公司的产销。同时,受地缘政治风险影响,国际原油价格上行后维持高位震荡,PTA、MEG等原材料价格总体呈现跟随原油震荡上行的局面,导致公司化纤业务毛利率下降,影响公司盈利水平。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紧紧围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健康发展、数智发展”四大发展理念,立足于“聚焦主业,深耕发展”、“聚焦品牌,高端发展”、“聚焦人才,创新发展”、“聚焦资本,证券发展”、“聚焦转型,EPC发展”五大聚焦,公司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1、发展战略优势
公司作为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全国唯一“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基地”和住建部全国首批“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始终坚持“以产业推动为己任”,并切实践行“创新、绿色、健康、智能”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国家产业化基地和其他创新平台优势,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及商业模式创新,积极整合、集成先进技术资源与绿色建筑一揽子解决方案与集成服务。
在国家绿色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健康中国等政策背景下,公司凭借的核心技术优势、品牌优势、业绩优势、团队优势,打造装配式医院、学校、会展、体育场馆、公共建筑等特色品牌,致力于成为新型装配式医院、学校第一品牌。
同时,公司积极与政府及行业协会沟通协商,通过产业合作平台和产业联盟,公司与上下游企业建立广泛深入的务实合作,与各地工程咨询、建筑设计、配套厂商、大型总包、钢构同行及地方政府等建立深入的共赢合作,通过品牌、技术、管理及资本资源等输出,实现强强联合、优势叠加,合力打造区域装配式钢结构绿色建筑产业集群,并切实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公司已与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10余家公司联合进行协同创新研究。另外,公司目前还联合8家企业建立产业联盟,设立装配式试验基地,共同推进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项目并积极推动在政府投资项目及大型公建、学校、医院等项目率先采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合力打造本地装配式钢结构示范工程和产业化集群。
为实现“绿色建筑引领者”的企业愿景,公司紧跟行业趋势,抓住行业机遇,顺应国家战略规划,积极推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以先驱者的姿态,推进建筑工业化和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2、业务模式优势
装配式钢结构是公司的特色和优势。公司一直致力于装配式钢结构技术研发、产品应用和模式推广。公司联合中国建筑设计院等单位开展技术研究,研发装配式钢结构体系,形成了能够适合不同档次要求的医院、学校、城市综合体等独具特色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体系。近年来,公司坚定不移地实施“EPC总承包+1号工程”双引擎发展战略,通过将装配式钢结构与EPC总承包相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从而形成了具有东南特色的EPC模式。
结合公司在医院、学校、会展上的业绩优势和丰富经验,公司进一步把EPC项目作了更为具象的定位:打造装配式医院、学校、会展、体育场馆、公共建筑等特色品牌,致力于成为国内新型装配式医院、学校第一品牌。目前,公司在医院、学校、会展、场馆、城市综合体上逐步积累了大量的工程业绩,包括磐安人民医院、临安人民医院及妇幼保健医院、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台州学校、萧山南都小学、萧山南二路小学、萧山智慧谷二期、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二期、萧山西电电子科技产业园等重点项目,竞争优势明显。
3、技术研发优势
公司始终坚持“精品立企,高端制胜”的技术发展战略,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在装配式钢结构、数字化技术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创新,形成了国家重大科学装置结构建造技术、旋转开合屋盖技术、大型公共建筑综合建造技术、桁架加劲多腔体钢板组合剪力墙建筑体系、复杂形体超高层高耸结构建造技术、高性能精细化金属围护系统、钢结构数智建造技术、东南SPB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空间网格结构全自产一体化技术、张拉结构建造技术等十大核心技术,总体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中国家重大科学装置结构建造技术、旋转开合屋盖技术、大型公共建筑综合建造技术、桁架加劲多腔体钢板组合剪力墙建筑体系、空间网格结构全自产一体化技术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公司针对当前市场上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存在的问题,基于当前我国住宅建筑的特点,研发出一种适用于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体系——桁架加劲多腔体钢板组合剪力墙建筑体系。该体系以桁架式多腔体钢板组合剪力墙结构体系为依托,集成装配式楼盖、预制化墙板、一体化装修等技术,基于SEBIM平台实现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一体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是一套系统、高效、先进的工业化绿色建筑解决方案。该结构体系具有优越的抗震性能、优异的绿色节能效果以及综合经济性能指标,具有显著的创新性和推广价值,主要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公司重视技术创新的推广和应用,并致力于利用新技术促进钢结构行业的转型升级、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科技孵化、产业结构升级。截至目前,公司拥有在空间网格结构、装配式钢结构、光伏建筑一体化等方面专利38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89项;软件著作22项,公司还主编或参编了63项国家、地方、行业标准及规程规范,获得国家和省级工法 43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42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21项。这一系列技术成果的取得,巩固和提升了公司的技术优势,增强了公司在钢结构建筑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公司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提升了项目承接能力、市场影响力、客户的认可度,保证了公司在钢结构行业持续的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
4、数智发展优势
当今互联网时代,为适应公司转型升级的战略发展需求,公司基于建筑的传统信息技术,融合了BIM、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实现全新的数字化管理及数字化建造。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公司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投入,也取得了其独有的信息化应用成果:其中包括面向销售经营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用于企业管理的“企业资源计划 ERP”,所用的是用友 ERP(NC65);用于企业日常办公管理的“办公自动化软件 OA系统”;用于仓库管理的“仓储管理系统WMS”;用于采购招标的“ 供应商管理系统SRM”;与WMS出库数据对接的“物流平台”;面向设计以及工程项目管理的“BIM系统”;用于加工制造管理的“生产管理系统”。
公司始终站在行业技术创新前沿,积极研发和掌握核心技术,并将逐步推广至工程项目中。2020年 3月公司投资建设行业首家“20万吨新型装配式钢结构数字化工厂”,自动化、智能化柔性生产线、以MES为核心的生产制造执行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物流仓储系统、人机界面系统等,被列为“杭州市2020年重点实施项目”。随着该项目的建成,产能逐渐释放,逐步体现成本优势,人工需求降低约20%,产品质量显著提升,管理效率大大提高。下一步公司将加快生产技术的改造和开发,对现有车间完成整体工艺改造方案,对落后工艺、高能耗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不断促进公司的智能制造水平,优化生产工艺技术,进一步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
5、创新团队优势
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公司创建了行业第一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行业首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行业首家全国首批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先进结构设计与建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企业研究院、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浙江省长大桥梁安全运营应用技术协同中心、公路水运钢结构桥梁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国家装配式钢结构桥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15个创新平台, 并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与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多家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密切技术合作关系。
公司于2010年建立杭州市院士工作站,2011年建立浙江省院士工作站,2016年公司院士工作站被评为“全国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自建站以来,共引进国内知名院士团队2个:浙江大学董石麟院士团队、贵州大学马克俭院士团队。院士专家工作站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兴企”的创新战略,于2012年被授予“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于2022年荣获首批浙江省科技领军企业。公司现拥有400余名设计、研发人员,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硕士等职称和学历的中高级人才300余人。公司利用高端创新平台在公司创新链中的功能定位以及激励机制,激发活力提升创新能力,夯实创新发展的基础。加强高端技术、前沿技术以及本公司制造与施工急需破题的智能化、信息化等实用新型技术的开发与推广。
6、品牌形象优势
在“建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拓一方市场”的品牌方针指导下,按每建必优的要求,实施工程的施工和服务。公司一直以来聚焦“高、精、尖、难”,以匠心铸就大国工程,完成了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全球最大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2022年杭州亚运会主场馆杭州奥体主体育场、杭州奥体网球中心、杭州“亚运三馆”等国家重点工程,并承接了地下700米江门中微子探测器、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同时,公司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和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号召,向新型装配式EPC总承包转型,承接了萧山南都小学、联合国地理信息展览馆工程、磐安人民医院医技楼项目、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台州学校、临安人民医院及妇幼保健院、桐庐人民医院、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二期、杭州湾智慧谷二期、萧山西电电子科技产业园、钱塘区河庄片区人才专项租赁房、高创世界产业园等装配式总承包项目,实现了公司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重大突破,在总承包领域逐步积累业绩,树立品牌。
2021年11月,由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罗尧治教授领衔、公司为主要完成单位之一的“现代空间结构体系创新、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荣获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该奖项为国务院设立的国家科学技术奖五大奖项之一,国内科技领域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奖项之一,代表国内最高科技创新水平的荣誉之一。此外,截止目前,公司获得鲁班奖51项,詹天佑奖8项,国家优质工程奖21项,中国钢结构金奖120项,中国空间结构工程施工金奖和银奖33项,中国金属维护系统金禹奖10项。公司的品牌优势为公司后续业务拓展打开了新的局面,有助于承接大量国家及地方重大工程和标志性建筑,奠定了举足轻重的行业地位,树立了高层次、高技术、高质量的品牌形象。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2022年,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国内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未减。在此背景下,公司经营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在公司董事会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执行“五大发展、四种理念、四个坚持、两轮驱动、一种精神”的战略思路与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实现发展经济目标,坚持以经济为中心,利润为王,问题为导向,坚持一切围绕以项目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持续加大技术创新,强化风险管理,统筹生产经营,保持了公司营业收入稳定增长。2022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06,443.4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8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9,066.86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1.03%。
从业务类型看,报告期内钢结构分包业务营业收入为 607,020.22万元,同比增加0.17%;工程总承包业务营业收入为310,304.35万元,同比增加66.51%;化纤业务营业收入为266,556.39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3.63%;光伏业务营业收入426.89万元。
影响公司业绩的主要因素如下:
1、钢结构板块
2022年度,公司围绕“EPC总承包+1号工程”双引擎发展战略持续做好做强钢结构主业,利用自身综合优势,始终坚持把开拓装配式钢结构医院、学校和体育场馆、会展中心、高铁站等彰显公司优势的差异化、特色化品牌项目作为重点战略目标。但受宏观经济下行、严峻和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影响,公司客户短期资金支付压力较大,加上交通运力及人员流动不足,公司部分项目进度受到影响,项目验收、回款进度推进难度增加,导致报告期内应收款信用减值损失增加,综合影响公司盈利水平。
2、化纤板块
2022年,在地缘冲突升级、通胀上行等不利因素的冲击下,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下滑。公司化纤业务板块所处的行业整体景气度下降,下游服装、家纺等行业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国内销量大降,同时受俄乌冲突等突发事件及全球市场需求不足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出口大幅下滑,导致化纤行业的需求持续下降。此外,在俄乌冲突带来原油供应锐减以及全球经济有所复苏的背景下,国际原油价格上行后维持高位震荡,PTA、MEG等原材料价格总体呈现跟随原油震荡上行,导致公司化纤业务成本上升,化纤业务毛利率下降,从而净利润有所下滑。
报告期内主要开展工作及取得经营成果如下:
1、稳业务,牢牢巩固发展优势
2022年,公司始终突出“EPC总承包+1号工程双引擎发展”的战略定位,坚定不移贯彻实施“十大营销”理念,公司的业务市场获得质的提升,签约的合同总额(含中标工程)达187.21亿元,同比增长0.72%,再创历史新高。代表工程有:萧山西电电子科技产业园EPC项目(合同金额39.46亿元)、杭州钱塘区河庄片区人才专项租赁房EPC项目(合同金额8.1亿元)、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合同金额2.5亿元)、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园(合同金额2.69亿元)、浙江大学医院附属第二医院创新中心项目(合同金额1.74亿元)、深圳“互联网+”未来科技城地块DY01-04街坊钢结构工程(合同金额2.76亿元)、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一期)原料场系统工程(合同金额1.95亿元)等等。
2、重创新,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加大科研创新力度,持续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切实践行“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健康发展、数智发展”的发展理念,深耕钢结构及绿色建筑领域。2022年,公司先后获评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浙江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浙江省重点院士专家工作站、浙江省科技领军企业。公司荣获国家级协会科技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创新奖1项,优秀奖1项;自主研发的铝合金空间网格结构分析设计理论与施工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总体国际领先评价 、现代建筑钢结构设计与建造关键技术项目获整体国际先进,部分国际领先评价;获授权知识产权40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10项;浙江省省级工法3项;主/参编协会或地方标准8部;与上海海事大学合作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承担或参与省、市、区重大科技创新项目3项。
3、严监管,筑牢生产质量安全底线
2022年,公司采取多方面措施,不断优化员工生产与施工的生态环境。一年来,公司投入质量安全措施费约3.5亿元;淘汰“三高”落后设备274台;“质量安全三级管理体系”——公司级、事业部级、项目部级形成合力;管理与监督两条腿走路逐步完善。安全教育和质量技能培训实现制度化,受教人数达到2000多人次;交叉开展的公司与国家安全生产月活动有声有色,有力增强了员工的质量、安全意识。质量安全形势总体可控,实现预期目标。
公司以打造精品工程、廉洁工程、安全工程、幸福工程、传世工程为目标,项目施工安装水平有效提升。尤其是钱塘新区国产宽体客机项目A02区单块面积51,268平方米钢网架提升完成,创国内单块网架提升面积之最,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4、促进绿色低碳转型,贯彻落实“双碳”战略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把握能源转型与低碳经济的新机遇,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稳步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业务。公司已与杭州市萧山区衙前镇人民政府、杭州市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山西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管理委员会签署了相关协议开拓分布式光伏市场,并成立了光伏建筑一体化碳中和研发中心。截至目前,公司成功承接了“浙江碳一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分布式光伏”、“浙江恒逸化纤有限公司分布式光伏”、“杭州科百特过滤器材有限公司分布式光伏”、“浙江萧山医院总院分布式光伏”、“衙前镇政府大楼分布式光伏”等重点项目。
2022 年 4 月,公司全资子公司浙江东南绿建集成科技有限公司与杭州钱塘新区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龙焱能源科技(杭州)有限公司三方强强联合,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东南绿建控股 51%。该合资公司将共同开发光伏建筑一体化市场,致力于开发适用市场的光伏建筑一体化产品,并模块化生产、建设,同时推进 BIPV 相关施工、验收等国家地方标准或规范的建立。此外,合资公司全力打造低碳建筑示范区,助力城镇提质、乡村振兴、未来社区和未来工厂的建设,不断增强社会各阶层绿色能源消费观念,打造符合双碳发展要求的绿色建筑集群。
5、持续推动品牌建设,铸就亮丽“东南名片”
报告期内,公司品牌建设硕果累累。公司参建的中国人寿大厦、青岛新机场、华晨宝马(铁西厂区)、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科研基地四项工程荣获鲁班奖,公司已累积荣获鲁班奖 51项。此外,公司还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1项、上海市白玉兰奖1项、南京市“金陵杯”优质工程1项、中国金禹奖1项、湘湖杯2项;中国钢结构金奖9项、浙江省钢结构金刚奖9项、杭州市结构优质奖1项、萧山区结构优质奖1项,浙江省标化工地、杭州市标化工地各1个。钱塘“大飞机”项目荣获浙江省智慧工地示范项目及杭州市建筑工业化示范项目。
2022年,杭州亚运三馆获得中国钢结构金奖,写入萧山区政府报告,萧山体育馆改造项目、萧山临浦体育馆等亚运场馆及萧山机场T4航站楼正式投入使用。公司参与建设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国家海洋博物馆、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杭州奥体中心、郑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凤凰山体育公园共11项重大工程入选“2022中国新时代100大建筑”。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行业的格局及发展趋势
1.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近年来,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节能减排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及规划,绿色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2022年3月,住建部发布《“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规划明确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建成绿色建筑,建筑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建筑用能结构逐步优化,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增长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建设发展方式,为城乡建设领域2030年前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2022年6月,住建部及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印发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钢结构住宅,到2030年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40%。
2.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加速及强有力政策的持续引导,我国钢结构行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根据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及中国钢结构协会的统计,国内钢结构产量从2017年的6,145万吨增长到2021年的8,741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9.21%,市场规模增速较快。
目前,我国钢结构行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021年我国钢结构新开工建筑面积占当年新建建筑面积仅7.0%,远低于发达国家30%-50%的水平;2020年我国钢结构产量占粗钢产量比重仅7.6%,远低于发达国家20%-50%的水平。“十四五”期间,全国装配式建筑新开工建筑面积以年均增长率为30%测算,至2025年,全国装配式建筑新开建筑面积将达到15.9亿m2。随着政策引导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装配式钢结构在装配式建筑中的份额也将逐年提升,预计至2025年,装配式钢结构的份额将从目前的30%提高至50%,全国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新开工建筑面积在2025年将达到约8亿m2。
3.行业集中度逐步提高
目前,我国国内建筑钢结构企业呈现“大行业、小公司”的特点,以开展专业分包的中小企业为主。建筑钢结构行业竞争激烈,企业面临优胜劣汰。拥有资质优势、规模优势、项目优势、资金优势以及资源优势的钢结构企业将在产能扩张、收购兼并中继续做大做强,在上下游市场中持续提高议价能力,在承接大型工程制作、安装中持续提升品牌知名度。特别是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领域,由于国家在政策层面明确要求实行EPC总承包模式推广钢结构装配式建筑,而EPC总承包模式要求企业不仅要有生产施工能力,更需要有技术创新能力、规划设计能力、信息化综合管理能力。就目前而言,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业务主要集中于几家大型钢结构企业之间竞争,未来随着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领域的不断发展,钢结构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4.促进数智化持续转型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和市场需求的加速变革,钢结构制造业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这些趋势将不断推进钢结构制造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同时,进一步丰富与深化数字化工厂建设的内涵,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与高端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另外,智慧工地的发展也是实现建筑绿色化、工业化、智能化的重要途径。智慧工地是基于信息技术,围绕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建立支撑现场管理、互联协同、智能决策、数据共享的信息化系统。随着智能技术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物联网和数字技术加速应用,推进智慧工地建设已成为我国建造方式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助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实现施工安全生产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法。
5.EPC模式广泛应用
2022年,住建部发布《“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提出进一步完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推广工程总承包模式,以装配式建筑为重点,鼓励和引导建设内容明确、技术方案成熟的工程项目优先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鼓励建设单位根据实施效益对工程总承包单位给予奖励。2022年3月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浙江省钢结构行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并提出,“十四五”期间,要推广钢结构建筑工程总承包模式;要鼓励钢结构企业做精做强;要大力推进高性能高效能钢材应用;要加快推广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要持续提升钢结构建筑绿色等级等重要规划。
随着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工程总承包模式的深入发展,国内(尤其是钢结构企业)EPC模式将逐渐由“设计-采购-施工”模式升级到“设计-采购-制造-建造-管理”(EPFCM,EngineeringProcurementFabricationConstructionManagement)发展模式。EPFCM模式可以理解为基于项目服务的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模式,包含了项目工程设计、材料采购、加工制造、项目施工管理以及项目后续维护和运营,强化并协同价值链各阶段,打造完整的业务生态。
6.绿色低碳建筑持续推广
2022年3月住建部印发的《“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5亿平方米以上,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0.5亿平方米以上,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全国新增建筑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0.5亿千瓦以上,地热能建筑应用面积1亿平方米以上,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建筑能耗中电力消费比例超过55%。
装配式建筑是建筑领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着力点,相对于传统现浇建筑,装配式建筑其碳排放优势主要体现在建材生产阶段与建筑施工阶段。装配式建筑采用规模化的集约式生产能够一定程度上节约耗材、降低能耗并减少建筑废弃物;其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采取机械化安装的方式,能够减少粉尘、噪声、废物废水排放等污染,降低整个建筑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对助推绿色建筑发展,提高建筑品质和内涵,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另外,在“碳达峰、碳中和”等政策的催化下,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等细分领域也是绿色建筑中的主要受益方向。2021年6月,国家能源局综合司下发的《关于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的通知》中明确,党政机关建筑屋顶总面积可安装光伏发电比例不低于50%;学校、医院、村委会等公共建筑屋顶总面积可安装光伏发电比例不低于40%;工商业厂房屋顶总面积可安装光伏发电比例不低于30%,农村居民屋顶总面积可安装光伏发电比例不低于20%。我国既有建筑面积及年新增建筑面积体量庞大,光伏建筑一体化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建设模式,同时也将进一步促进绿色低碳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公司将围绕“绿色建筑引领者”的企业愿景和向现代建筑业总承包商转型的发展战略,坚持稳中求进、稳增长的工作总基调,将继续全面贯彻“五大发展、四种理念、四个坚持、两轮驱动、一种精神”的战略思想。公司将坚持“EPC总承包+1号工程”的双引擎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实施“十大营销”战略,把装配式钢结构医院、学校、体育场馆、会展中心、城市综合体等彰显东南优势的差异化、特色化品牌项目作为营销工作的重点战略目标,进一步发挥优势,推进“装配式+EPC、装配式+BIM、装配式+AI、装配式+BIPV”融合发展。
(三)2023年度经营管理工作计划
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公司董事会“五大发展、四种理念、四个坚持、两轮驱动、一种精神”的战略思路,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突出稳增长、提质效、强资本、促创新、精管理、防风险。公司将具体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1.深耕主业,坚持高质量发展
公司将紧紧围绕“EPC总承包+1号工程”的双引擎发展战略,始终坚持把装配式钢结构医院、学校和体育场馆、会展中心、高铁站房等彰显东南优势的差异化、特色化品牌项目作为营销工作的重点战略目标。机场航站楼、高铁站房、会展、体育场馆、文体设施和综合体等一号工程项目是公司的特色和优势,公司将坚定不移地聚焦资源、做大品牌。根据年度目标,补齐短板,发挥优势,推进“装配式+EPC、装配式+BIM、装配式+AI、装配式+BIPV”融合发展。
2.攻坚克难,坚持高端化发展
公司一直以来坚持“高、精、尖、难”的市场定位,建设“中国天眼”、地下700米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以及“水立方”、北京首都机场、大兴机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广州电视塔、上海虹桥枢纽中心、杭州东站等国家重大项目和地方标志性建筑,并包揽了2022年杭州亚运会所有新建主场馆。2023年,公司将继续坚持品牌化、高端化发展,紧跟国家战略,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承建我国大科学工程及国家和地方标志性建筑。
3.科技创新,坚持人才发展
2022年,公司先后获评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浙江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浙江省科技领军企业等众多殊荣。获评浙江省重点院士专家工作站,评分全省第一,博士后工作站出站人员达18位,5位在站。2023年,公司将继续充分发挥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全国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平台,集聚人才优势,开发东南特有的绿色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体系。公司将大力发展培养高端经营人才、大力发展培养各类专业学科的技术人才、大力发展培养产业工人。公司将充分应用BIM、5G、云计算等信息化前沿新技术,将数字化应用于新技术研发、供应链管理、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方面,从生产型企业转向新制造业企业,助力国家新型建筑工业化。
4.转型升级,坚持EPC发展
自2019年以来,总承包工程成为了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公司将继续深化从钢结构专业分包向工程总承包EPC业务模式转变的转型升级,从“跟着跑”转型为“领着跑”,提供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及制作、施工全过程服务,公司还提供部分项目的后期运营服务。同时,形成上下游产业联盟,共同发展。公司通过将装配式与EPC相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从而形成了具有东南特色的EPC模式,显示出了超强的竞争优势,尤其体现在建造速度和品质上。2023年,以装配式钢结构为主体的EPC项目是公司总承包发展的重点方向。公司将立足主战场,开辟新战场,走出特色化发展道路,打造装配式钢结构学校、医院、体育场馆、会展中心、城市综合体等第一品牌。
5.绿色低碳,坚持BIPV发展
自公司积极响应中央“双碳”发展战略,持续布局光伏建筑一体化市场以来,公司以“装配式+EPC+BIPV”的建设模式及“投资、建设、运维一体化”的运营模式来拓展光伏建筑一体化市场。2023年,公司将继续与光伏新能源等企业在绿色建筑一揽子解决方案与集成服务等业务上保持强强联合、互利互赢的关系。公司将以“装配式+EPC+BIPV”的业务模式进一步开发光伏建筑一体化市场,将建设更多绿色低碳建筑,将致力于开发适用市场的光伏建筑一体化产品,同时推进BIPV相关施工、验收等国家地方标准或规范的建立。
6.结合资本,坚持证券化发展
公司自2007年在深交所上市以来,一直坚持证券化、资本化的发展,已先后成功实施4次定向增发。2023年,公司将牢记“四个敬畏”,坚守“四条底线”,以敬畏之心,谋发展之道,持续规范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同时,公司将严格按照《公司法》、《证券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及中国证监会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控制体系、规范公司管理流程、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搭建投资者关系桥梁。
(四)面临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1、宏观经济周期风险
公司所属建筑钢结构行业与宏观经济政策和景气度密切相关,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城市化进程、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对公司发展战略影响深远且重大,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及经济增长放缓,将对公司长远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国内经济发展缓慢,或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整个国民经济中固定资产投资速度也将相应放缓,进而影响到公司下游客户投资意愿,将对公司未来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除政府和社会投资、上下游行业发展等因素外,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时期,银行信贷环境和导向的变化也会给公司经营带来不确定性风险,将考验公司的经营和管理能力,对公司业务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密切关注国内外宏观经济、政策形势的变化,根据宏观经济和政策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公司经营政策,同时公司将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提高抗风险能力。
2、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风险
公司钢结构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为钢材,原材料占公司主营业务成本比例较高。随着主要原材料供求关系和市场竞争状况的不断变化,公司主营业务成本也随之波动。如果公司工程投标定价未能根据钢材价格波动做出适时调整,或者公司工程合同签约后钢材价格出现大幅波动,而公司又没有在恰当时机安排采购,对于公司已签订闭口合同的订单而言,将形成一定的风险敞口,对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对于公司涤纶长丝业务而言,原材料PTA、MEG价格是决定涤纶长丝价格的主要因素,虽然从涤纶长丝行业的定价机制和盈利模式来看,公司可以将部分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转嫁给下游客户,但是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将增大公司存货管理的难度,引致存货跌价损失的风险,并且会造成公司产品毛利率一定幅度的波动,进而导致公司涤纶长丝业务的利润水平波动。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依靠丰富的市场实战经验及广阔的信息渠道优势,实时跟踪密切关注原材料价格走势。并且,公司通过提高统一采购比例,以提高公司议价能力,降低采购成本;加强战略供应商及其他合格供应商关系管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及长期采购协议,争取优惠政策。继续加大业务模式转型力度,在EPC模式下,钢材成本在总成本中的占比下降至5-10%,公司生产经营对钢材价格波动的敏感度就会大大降低。
3、应收账款回款风险
公司应收账款余额较大,应收账款净额占总资产比例较高是由所处行业的特点决定的。随着本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公司应收账款余额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应收账款净额占总资产的比例预计仍将可能保持较高水平。如果公司应收账款的催收不利或者因工程业主资信和经营状况恶化导致工程款不能按合同及时支付,将影响公司的资金周转速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从而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及业绩水平造成不利影响。另外项目中存在工程垫资、工程项目涉诉等因素导致的资金回笼放缓风险,从而对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已对房地产客户相关的应收款项计提了减值准备,但目前部分房地产客户经营仍存在一定困难,未来的持续经营能力仍存在不确定性。由于下游房地产及工程施工客户的账期较长,若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以及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公司房地产客户如果未来持续出现财务状况恶化,导致公司应收款项存在不能按期收回或无法收回的风险,可能将提高公司的信用减值损失,进而将对公司业绩和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加强项目管理及合同履约,已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并不断加大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制定完善的应收账款催收和管理制度,将应收账款的回收任务纳入业务员关键考核指标,并对应收账款回款工作建立一定的奖惩机制,以实现应收账款的及时回收,避免出现坏账的损失,以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
收起▲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主营业务介绍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主要包括钢结构和化纤业务两大业务板块。
1、钢结构板块主要业务为钢结构建筑及围护系统的设计、制造、安装以及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等项目的工程总承包,提供从设计、制作、施工、项目管理全过程的工程总承包服务。公司产品涵盖大跨度空间钢结构、高层重钢结构、轻钢结构、装配式钢结构等系列产品,产品广泛应用于学校、医院、体育场馆、机场航站楼、会展中心、高铁站房、住宅等多个建筑领域。公司始终致力于钢结构主业发展,是装配式集成建筑服务商,作为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全国唯一“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基地”和住建部全国首批“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在技术水平、施工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均领先于同行业。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响应政府“碳达峰碳中和”号召,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稳步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业务。公司已与杭州市萧山区衙前镇人民政府、杭州市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山西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管理委员会签署了相关协议开拓分布式光伏市场,并成立了光伏建筑一体化碳中和研发中心。截至目前,公司成功承接了“浙江碳一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分布式光伏”、“浙江恒逸化纤有限公司分布式光伏”、“杭州科百特过滤器材有限公司分布式光伏”、“浙江萧山医院总院分布式光伏”、“衙前镇政府大楼分布式光伏”等重点项目。
2022年4月,公司全资子公司浙江东南绿建集成科技有限公司与杭州钱塘新区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龙焱能源科技(杭州)有限公司三方强强联合,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东南绿建控股51%。该合资公司将共同开发光伏建筑一体化市场,致力于开发适用市场的光伏建筑一体化产品,并模块化生产、建设,同时推进BIPV相关施工、验收等国家地方标准或规范的建立。此外,合资公司全力打造低碳建筑示范区,助力城镇提质、乡村振兴、未来社区和未来工厂的建设,不断增强社会各阶层绿色能源消费观念,打造符合双碳发展要求的绿色建筑集群。
2、化纤板块主要业务为涤纶长丝的生产和销售,由控股子公司东南新材料(杭州)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生产和经营,产品包括涤纶预取向丝(POY)、涤纶牵引丝(FDY)、聚酯切片等系列。目前公司设计产能已达到年产50万吨差别化功能性聚酯纤维产品,产品主要应用于服装、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等下游领域。
公司产品的销售以国内市场为主,采用直销方式对外销售,并坚持款到发货的结算模式。公司产品价格具有波动性,公司主要参考第三方网站公布的主要规格产品价格,并结合原材料PTA和MEG价格走势、公司库存水平和下游需求情况来确定价格。
(二)公司所属行业情况
1、钢结构行业
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问题,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表示,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的实现意味着中国经济、社会将迎来全面低碳变革。建筑业是碳排放大户,其中建材生产阶段、建筑运维阶段的碳排放量占比最大。为此,建筑业的节能减排一方面要运用新技术,对传统建筑材料进行更新迭代,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广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最大程度降低在建筑运维阶段的能耗。为进一步加强建筑领域节能减碳力度,2020年7月,住建部、发改委等多部门发布《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明确到2022年,当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进一步提高既有建筑能效水平和推广绿色建材应用,强调大力发展钢结构等装配式建造,新建公共建筑原则上采用钢结构。2021年4月,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浙江建筑业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发展钢结构等装配式建筑,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重达到35%以上,钢结构建筑占装配式建筑比重达到40%以上。2022年3月住建部印发的《“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5亿平方米以上,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0.5亿平方米以上,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全国新增建筑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0.5亿千瓦以上,地热能建筑应用面积1亿平方米以上,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建筑能耗中电力消费比例超过55%。2022年3月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浙江省钢结构行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并提出,“十四五”期间,要推广钢结构建筑工程总承包模式;要鼓励钢结构企业做精做强;要大力推进高性能高效能钢材应用;要加快推广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要持续提升钢结构建筑绿色等级等重要规划。
在“碳达峰、碳中和”等政策的催化下,绿色建筑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式,其重要性进一步提升。从目前的建筑方式来看,装配式建筑、钢结构建筑、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等细分领域都是绿色建筑中的主要受益方向。
(1)装配式建筑是实现碳中和碳达峰国家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
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城乡建设领域绿色发展、低碳循环发展的主要举措,既是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重要手段,又是打造经济发展“双引擎”的内在要求。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中央及住建部在相关会议及文件中多次强调应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2019年3月27日住建部建设市场监管司发布的“2019年工作要点”于首条工作要点“推进建筑业中重点领域改革,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中单独提出要开展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试点,系装配式建筑推广政策中首次提出钢结构装配式住宅试点,同时提出将选择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并将于试点地区保障性住房、装配式住宅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中明确一定比例工程项目采用钢结构装配式建造。《“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落实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时期,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面临更大挑战,同时也迎来重要发展机遇。装配式建筑是建筑领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着力点,相对于传统现浇建筑,装配式建筑其碳排放优势主要体现在建材生产阶段与建筑施工阶段。装配式建筑采用规模化的集约式生产能够一定程度上节约耗材、降低能耗并减少建筑废弃物;其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采取机械化安装的方式,能够减少粉尘、噪声、废物废水排放等污染,降低整个建筑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对助推绿色建筑发展,提高建筑品质和内涵,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碳中和”与“碳达峰”发展目标的提出,装配式建筑绿色环保的优势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建筑智能化、工业化的需求逐渐扩大,装配式行业的发展加速明显。
(2)钢结构建筑是实现建筑行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
钢结构相较于传统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抗震性能强、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自重轻承载力高、质量优良、建设周期短等优势,符合我国“碳中和、碳达峰”、“可持续发展”等国家战略,不仅能减少建筑原材料的使用,还能使我国建筑实现工业化、绿色化、标准化、智能化。
伴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持续推进,钢结构住宅、医院和学校作为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有力抓手,已被住建部等多部门列为重点推广项目。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作为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而临时搭建的医院,将轻钢结构作为主体,采用钢结构箱式房装配化施工方式,两座医院均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预制,现场模块化拼装,大幅减少现场作业工作量,实现了效率最大化。除武汉外,全国多地区也启动防疫医院改扩建等工程,进一步凸显钢结构建筑施工效率高和建设周期短的性能优势,使得装配式钢结构建造方式的诸多利好更为所知,从而更能促进钢结构的市场需求。
另外,从目前建成的钢结构住宅项目看,钢结构结构体系成熟、围护材料逐步改善、装配工艺不断优化,住宅整体性能大幅提升,工程造价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条件,表现为结构体系日趋成熟,钢结构住宅已涵盖低层、多层,小高层和高层钢结构住宅建筑。加上国内钢结构住宅占到整个住宅比例不到5%,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接近50%,可见市场潜力之大。同时,国家提倡建设节能省地住宅,目前有关钢结构住宅的设计规范及配套技术、材料也基本具备,以上这些因素为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铺平了道路。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钢结构住宅有望成为钢结构建筑的增量市场。
由此来看钢结构建筑作为一种绿色低碳建筑形式,在未来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积极推广钢结构建筑,是实现建筑行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随着更多的产业政策加码,钢结构的应用比例将会进一步提高。
(3)光伏建筑一体化是实现建筑绿色低碳化中必不可少的途径
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是一种将太阳能发电(光伏)产品集成到建筑上的技术,也就是说可以将光伏组件直接用作屋顶、幕墙等建筑材料的形式,为建筑低碳节能提供了优良的解决方案。BIPV建筑材料寿命优于瓦面等普通屋面建材,能节省碳能耗数倍,能够满足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的目标要求,同时符合国家“碳中和”、“碳达峰”等发展战略。2021年6月,国家能源局综合司下发的《关于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的通知》中明确,党政机关建筑屋顶总面积可安装光伏发电比例不低于50%;学校、医院、村委会等公共建筑屋顶总面积可安装光伏发电比例不低于40%;工商业厂房屋顶总面积可安装光伏发电比例不低于30%,农村居民屋顶总面积可安装光伏发电比例不低于20%。2022年3月住建部印发的《“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0.5亿平方米以上,全国新增建筑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0.5亿千瓦以上,地热能建筑应用面积1亿平方米以上,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建筑能耗中电力消费比例超过55%。我国光伏建筑一体化市场前景广阔。
对建筑企业而言,使用BIPV相当于是对产品进行升级,没有其他附加成本,因此更具备竞争力。此外,相比混凝土结构,BIPV与钢结构的结合更好,兼具美观、节能和功能性。钢结构光伏屋面目前是较为普遍的光伏屋面应用方式。未来在“碳中和”、“碳达峰”等战略背景下,我国光伏建筑一体化有望迎来快速发展期。
2、化纤行业
化纤所属行业为化学纤维制造业,主要产品为涤纶长丝,也称“聚酯纤维”,是合成纤维的第一大品种。近二十年来,国内涤纶长丝产能增长较快,1995-2005年产能年复合增速在25%以上,2009年“四万亿投资”拉动各行业扩产热情,涤纶长丝行业产能迅速扩张。2011年以来,由于下游需求持续低迷,加之行业本身产能的大量释放,造成涤纶长丝产品价格持续下降,行业的利润率也大幅下降,使得部分企业陷入亏损的境地。在行业低迷的背景下,竞争日趋激烈,部分体量较大、具备规模经营优势和品牌效应的企业尚能保持一定的盈利空间,一批“专、小、特、精”的企业优势明显,而中小企业由于成本较高、销售渠道有限、研发实力较弱、融资渠道不通畅等因素在竞争中惨遭淘汰。随着涤纶长丝行业产业结构持续调整,落后产能不断被淘汰,大型生产企业凭借其规模和技术优势持续扩张,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主要集中在桐昆股份、恒力石化、恒逸石化、荣盛石化、新凤鸣和东方盛虹这六家公司。行业竞争格局也从充分竞争的态势,逐步演变成以行业龙头企业之间的全方位竞争格局为主。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国家政策鼓励化纤行业朝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促进行业产品整体技术水平的升级换代,同时强调绿色发展,促进化纤行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印发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的通知》,提出启动实施石化领域企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工程;加快实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五年行动计划和制造业领域国家专项规划重大工程,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加快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化纤工业生产全过程的普遍要求,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化解部分过剩产能,绿色化纤制造能力稳步提高。2022年4月21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关于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同时发布了《关于产业用纺织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化纤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化纤产量在全球占比基本稳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行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高性能纤维研发制造能力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8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80%。绿色制造体系不断完善,绿色纤维占比提高到25%以上,生物基化学纤维和可降解纤维材料产量年均增长20%以上,废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规模进一步发展,行业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形成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构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设化纤强国。该《意见》进一步指出,在“十四五”时期,化纤工业是纺织产业链稳定发展和持续创新的核心支撑,是国际竞争优势产业,也是新材料产业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化纤行业上游原料及所生产的产品均为石油炼化产品的衍生品,受到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的影响,再加上下游需求受宏观经济、消费升级、出口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行业呈现一定的周期性,盈利状况也有所波动。
2022年上半年,俄乌冲突引发石油产业动荡,给化纤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再加上疫情多发、需求减弱、物流受阻,行业运行压力明显增加。在此背景下,今年的涤纶长丝行业运行存在明显压力,企业面临着高成本、需求收缩、库存上升、效益下滑等问题的考验。整个行业出现“旺季不旺,淡季更淡”的景象。
(三)公司资质及行业地位
公司是钢结构产品和新型围护产品的供应商、钢结构建筑体系的一体化服务商,是钢结构行业中的优势企业,是空间钢结构领域中的龙头企业之一。公司在技术水平、施工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均领先于同行业,综合竞争力位于全国前列。
公司于浙江、广东、四川和天津“三省一市”设立六大制造基地,形成以“华南、西南、北方、西北、华东、华中”六大区域为核心的国内营销网络。公司坚持“高、精、尖、难”的市场定位,作为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全国唯一“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基地”和住建部全国首批“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曾参与建设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地下700米江门中微子探测器项目、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北京首都机场T3A航站楼、广州新电视塔“小蛮腰”、杭州新建火车东站、杭州奥体中心主体育场“大莲花”、杭州奥体博览城网球中心“小莲花”、云栖小镇国际会展中心、刚果布拉柴维尔玛雅玛雅国际机场、委内瑞拉国际会议中心等标志性工程,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截止目前,公司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鲁班奖47项,詹天佑奖8项,国家优质工程奖21项,中国钢结构金奖129项,中国空间结构工程施工金奖和银奖33项,中国金属维护系统金禹奖12项。
公司现拥有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壹级、钢结构制造特级、轻型钢结构工程设计专项甲级、建筑幕墙工程设计专项乙级、建筑幕墙工程专业承包贰级、建筑金属屋(墙)面设计与施工特级、网格结构专项特级、中国金属围护系统承包商特级等资质、中国实验室计量认证(CMA)、美标AISC认证、承装(修、试)四级电力设施许可证。2019年1月,公司获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该资质的取得充分展示了公司行业领先地位,标志着公司由专业分包向总承包的战略转型升级,向做强、做优、做大又迈出了一大步。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的取得对公司核心业务战略布局与转型升级具有里程碑意义,代表着公司在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业务具备自主承接能力,对公司独立参与项目投标,拓展业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
2022年上半年,俄乌局势导致国际经济环境风险挑战增多,国内疫情虽整体得到有效防控,但局部反弹时有发生,国内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未减。在此背景下,公司在董事会强有力的领导下,在所有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始终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实现发展经济目标,坚持以经济为中心,利润为王,问题为导向,坚持一切围绕以项目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各项工作扎实高效,敢于担当,主动作为,得到有序开展,统筹生产经营和疫情防控,取得良好新局面。
1、建筑板块
报告期内,公司累计新签及中标合同143.7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0.35%。报告期内建筑板块实现营业收入48.56亿元,同比增长24.01%。其中钢结构分包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8.83亿元,同比减少2.43%。工程总承包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7.03亿元,同比增加129.14%。在董事会“调结构、转模式、腾空间、上台阶”的战略引领下,公司总承包业务快速增长,进一步优化了业务结构。
2、化纤板块
2022年上半年,受全国新冠疫情反复,全球经济疲软,大宗原材料价格受俄乌战争剧烈波动等多重因素影响,纺织行业供需两端受到一定的冲击,涤纶长丝消费需求下滑、行业景气回落,致使公司化纤板块业绩有所下行。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紧紧围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健康发展、数智发展”四大发展理念,立足于“聚焦主业,深耕发展”、“聚焦品牌,高端发展”、“聚焦人才,创新发展”、“聚焦资本,证券发展”、“聚焦转型,EPC发展”五大聚焦,公司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1、发展战略优势
公司作为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全国唯一“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基地”和住建部全国首批“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始终坚持“以产业推动为己任”,并切实践行“创新、绿色、健康、智能”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国家产业化基地和其他创新平台优势,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及商业模式创新,积极整合、集成先进技术资源与绿色建筑一揽子解决方案与集成服务。
在国家绿色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健康中国等政策背景下,公司凭借的核心技术优势、品牌优势、业绩优势、团队优势,充分发挥大股东浙江萧山医院这一样板工程的品牌效应,着力培育装配式钢结构+大健康的特色商业模式,打造装配式医院、学校、会展、体育场馆、公共建筑等特色品牌,致力于成为新型装配式医院、学校第一品牌。
同时,积极与政府及行业协会沟通协商,通过产业合作平台和产业联盟,公司与上下游企业建立广泛深入的务实合作,与各地工程咨询、建筑设计、配套厂商、大型总包、钢构同行及地方政府等建立深入的共赢合作,通过品牌、技术、管理及资本资源等输出,实现强强联合、优势叠加,合力打造区域装配式钢结构绿色建筑产业集群,并切实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公司已与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10余家公司联合进行协同创新研究。另外,公司还联合8家企业建立产业联盟,设立装配式试验基地,共同推进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项目并积极推动在政府投资项目及大型公建、学校、医院等项目率先采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合力打造本地装配式钢结构示范工程和产业化集群。
为实现“绿色建筑引领者”的企业愿景,公司紧跟行业趋势,抓住行业机遇,顺应国家战略规划,积极推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以先驱者的姿态,推进建筑工业化和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2、业务模式优势
装配式钢结构是公司的特色和优势。公司一直致力于装配式钢结构技术研发、产品应用和模式推广。自十多年前,公司联合中国建筑设计院等单位开展技术研究,研发装配式钢结构体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能够适合不同档次要求的医院、学校、城市综合体等独具特色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体系,公司通过将装配式与EPC相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从而形成了具有东南特色的EPC模式,显示出了超强的竞争优势,尤其体现在建造速度和品质上。未来以装配式钢结构为主体的EPC项目是公司总承包发展的重点方向。
结合公司在医院、学校EPC项目上的业绩优势和丰富经验,以及公司发展至今形成了会议会展、体育场馆、城市综合体等的特色板块,公司进一步把EPC项目作了更为具象的定位:打造装配式医院、学校、会展、体育场馆、公共建筑等特色品牌,致力于成为国内新型装配式医院、学校第一品牌。目前,公司在医院、学校、会展、场馆、城市综合体上逐步积累了大量的工程业绩,包括磐安人民医院、临安人民医院及妇幼保健医院、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台州学校、萧山南都小学、萧山南二路小学、萧山智慧谷二期项目、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二期项目、萧山西电电子科技产业园EPC项目等等,竞争优势明显。
3、技术研发优势
公司始终坚持“精品立企,高端制胜”的技术发展战略,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在装配式钢结构、数字化技术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创新,形成了国家重大科学装置结构建造技术、旋转开合屋盖技术、大型公共建筑综合建造技术、桁架加劲多腔体钢板组合剪力墙建筑体系、复杂形体超高层高耸结构建造技术、高性能精细化金属围护系统、钢结构数智建造技术、东南SPB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空间网格结构全自产一体化技术、张拉结构建造技术等十大核心技术,总体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中国家重大科学装置结构建造技术、旋转开合屋盖技术、大型公共建筑综合建造技术、桁架加劲多腔体钢板组合剪力墙建筑体系、空间网格结构全自产一体化技术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公司针对当前市场上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存在的问题,基于当前我国住宅建筑的特点,研发出一种适用于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体系——桁架多腔体钢板组合剪力墙建筑体系。该体系以桁架式多腔体钢板组合剪力墙结构体系为依托,集成装配式楼盖、预制化墙板、一体化装修等技术,基于SEBIM平台实现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一体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是一套系统、高效、先进的工业化绿色建筑解决方案。该结构体系具有优越的抗震性能、优异的绿色节能效果以及综合经济性能指标,具有显著的创新性和推广价值,主要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公司重视技术创新的推广和应用,并致力于利用新技术促进钢结构行业的转型升级、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科技孵化、产业结构升级。截至目前公司拥有在空间网格结构、装配式钢结构等方面专利359项,其中发明专利84项;软件著作13项,公司还参编、主编了63项国家、地方、行业标准及规程规范,获得国家和省级工法40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39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21项。这一系列技术成果的取得,巩固和提升了公司的技术优势,增强了公司在钢结构建筑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公司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提升了项目承接能力、市场影响力、客户的认可度,保证了公司在钢结构行业持续的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
4、数智发展优势
当今互联网时代,为适应公司转型升级的战略发展需求,公司基于建筑的传统信息技术,融合了BIM、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实现全新的数字化管理及数字化建造。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公司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投入,也取得了其独有的信息化应用成果:其中包括面向销售经营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用于企业管理的“企业资源计划ERP”,所用的是用友ERP(NC65);用于企业日常办公管理的“办公自动化软件OA系统”;用于仓库管理的“仓储管理系统WMS”;用于采购招标的“供应商管理系统SRM”;与WMS出库数据对接的“物流平台”;面向设计以及工程项目管理的“BIM系统”;用于加工制造管理的“生产管理系统”。
公司始终站在行业技术创新前沿,积极研发和掌握核心技术,并将逐步推广至工程项目中。2020年3月公司投资建设行业首家“20万吨新型装配式钢结构数字化工厂”,自动化、智能化柔性生产线、以MES为核心的生产制造执行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物流仓储系统、人机界面系统等,被列为“杭州市2020年重点实施项目”。该项目经过两年多的建设运行,陆续释放产能,逐步体现成本优势,人工需求降低约20%,产品质量显著提升,管理效率大大提高。下一步公司将加快生产技术的改造和开发,对现有车间完成整体工艺改造方案,对落后工艺、高能耗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不断促进公司的智能制造水平,优化生产工艺技术,进一步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
5、创新团队优势
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公司创建了行业第一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行业首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行业首家全国首批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先进结构设计与建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企业研究院、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浙江省长大桥梁安全运营应用技术协同中心、公路水运钢结构桥梁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国家装配式钢结构桥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15个创新平台,并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与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多家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密切技术合作关系。
公司于2010年建立杭州市院士工作站,2011年建立浙江省院士工作站,2016年公司院士工作站被评为“全国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自建站以来,共引进国内知名院士团队2个:浙江大学董石麟院士团队、贵州大学马克俭院士团队。院士专家工作站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兴企”的创新战略,于2012年被授予“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公司现拥有300余名设计、研发人员,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硕士等职称和学历的中高级人才260余人。公司利用高端创新平台在公司创新链中的功能定位以及激励机制,激发活力提升创新能力,夯实创新发展的基础。加强高端技术、前沿技术以及本公司制造与施工急需破题的智能化、信息化等实用新型技术的开发与推广。
6、品牌形象优势
在“建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拓一方市场”的品牌方针指导下,按每建必优的要求,实施工程的施工和服务。公司聚焦“高、精、尖、难”,以匠心铸就大国工程,完成了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全球最大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地下700米江门中微子探测器项目、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2022年杭州亚运会主场馆杭州奥体主体育场、杭州奥体网球中心、杭州“亚运三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广州新电视塔“小蛮腰”、北京首都机场T3A航站楼、杭州火车东站等国家重点工程,并承接了另一国家重大科学装置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同时,公司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和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号召,向新型装配式EPC总承包转型,承揽总承包工程包括萧山南都小学、联合国地理信息展览馆工程、磐安人民医院医技楼项目、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台州学校、临安人民医院及妇幼保健院、桐庐人民医院、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二期、萧山西电电子科技产业园等装配式总承包项目,实现了公司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重大突破,在总承包领域逐步积累业绩,树立品牌。
2021年11月3日,由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罗尧治教授领衔、公司为主要完成单位之一的“现代空间结构体系创新、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荣获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此外,截止目前,公司获得鲁班奖47项,詹天佑奖8项,国家优质工程奖21项,中国钢结构金奖129项,中国空间结构工程施工金奖和银奖33项,中国金属维护系统金禹奖12项。公司的品牌优势为公司后续业务拓展打开了新的局面,有助于承接大量国家及地方重大工程和标志性建筑,奠定了举足轻重的行业地位,树立了高层次、高技术、高质量的品牌形象。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宏观经济风险
上半年,俄乌局势导致国际经济环境风险挑战增多,国内疫情虽整体得到有效防控,但局部反弹时有发生,国内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未减。公司所属建筑钢结构行业与宏观经济政策和景气度密切相关,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城市化进程、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对公司发展战略影响深远且重大,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及经济增长放缓,将对公司长远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国内经济发展缓慢,或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整个国民经济中固定资产投资速度也将相应放缓,进而影响到公司下游客户投资意愿,将对公司未来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除政府和社会投资、上下游行业发展等因素外,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时期,银行信贷环境和导向的变化也会给公司经营带来不确定性风险,将考验公司的经营和管理能力,对公司业务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密切关注国内外宏观经济、政策形势的变化,根据宏观经济和政策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公司经营政策,同时公司将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提高抗风险能力。
2、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风险
公司钢结构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为钢材,原材料占公司主营业务成本比例较高。随着主要原材料供求关系和市场竞争状况的不断变化,公司主营业务成本也随之波动。如果公司工程投标定价未能根据钢材价格波动做出适时调整,或者公司工程合同签约后钢材价格出现大幅波动,而公司又没有在恰当时机安排采购,对于公司已签订闭口合同的订单而言,将形成一定的风险敞口,对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对于公司涤纶长丝业务而言,公司主要采购PTA、MEG等原材料,原材料PTA、MEG价格是决定涤纶长丝价格的主要因素,该业务所处的化纤行业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主要原材料及产品市场价格均有可能随着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呈现出较大幅度波动,进而可能对公司的经营情况、业绩水平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虽然从涤纶长丝行业的定价机制和盈利模式来看,公司可以将部分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转嫁给下游客户,但是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将增大公司存货管理的难度,引致存货跌价损失的风险,并且会造成公司产品毛利率一定幅度的波动,进而导致公司涤纶长丝业务的利润水平波动。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依靠丰富的市场实战经验及广阔的信息渠道优势,实时跟踪密切关注原材料价格走势。并且,公司通过提高统一采购比例,以提高公司议价能力,降低采购成本;加强战略供应商及其他合格供应商关系管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及长期采购协议,争取优惠政策。继续加大业务模式转型力度,在EPC模式下,钢材成本在总成本中的占比下降至5-10%,公司生产经营对钢材价格波动的敏感度就会大大降低。
3、应收账款回款风险
公司应收账款余额较大,应收账款净额占总资产比例较高是由所处行业的特点决定的。随着本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公司应收账款余额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应收账款净额占总资产的比例预计仍将可能保持较高水平。如果公司应收账款的催收不利或者因工程业主资信和经营状况恶化导致工程款不能按合同及时支付,将影响公司的资金周转速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从而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及业绩水平造成不利影响。另外项目中存在工程垫资、工程项目涉诉等因素导致的资金回笼放缓风险,从而对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加强项目管理及合同履约,已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并不断加大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制定完善的应收账款催收和管理制度,将应收账款的回收任务纳入业务员关键考核指标,并对应收账款回款工作建立一定的奖惩机制,以实现应收账款的及时回收,避免出现坏账的损失,以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
收起▲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的行业情况
1、公司所属行业情况
1.1 钢结构行业
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问题,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表示,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的实现意味着中国经济、社会将迎来全面低碳变革。为进一步加强建筑领域节能减碳力度,2020年7月,住建部、发改委等多部门发布《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明确到2022年,当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进一步提高既有建筑能效水平和推广绿色建材应用,强调大力发展钢结构等装配式建造,新建公共建筑原则上采用钢结构。2021年3月,国务院印发《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期间,发展智能建造,推广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住宅,建设低碳城市。2021年4月,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浙江建筑业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发展钢结构等装配式建筑,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重达到35%以上,钢结构建筑占装配式建筑比重达到40%以上。2022年3月住建部印发的《“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5亿平方米以上,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0.5亿平方米以上,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全国新增建筑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0.5亿千瓦以上,地热能建筑应用面积1亿平方米以上,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建筑能耗中电力消费比例超过55%。
在“碳达峰、碳中和”等政策的催化下,绿色建筑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式,其重要性进一步提升。从目前的建筑方式来看,装配式建筑、钢结构、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等细分领域都是绿色建筑中的主要受益方向。
(1)装配式建筑是实现碳中和碳达峰国家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
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城乡建设领域绿色发展、低碳循环发展的主要举措,既是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重要手段,又是打造经济发展“双引擎”的内在要求。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中央及住建部在相关会议及文件中多次强调应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2019年3月27日住建部建设市场监管司发布的“2019 年工作要点”于首条工作要点“推进建筑业中重点领域改革,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中单独提出要开展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试点,系装配式建筑推广政策中首次提出钢结构装配式住宅试点,同时提出将选择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并将于试点地区保障性住房、装配式住宅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中明确一定比例工程项目采用钢结构装配式建造。《“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落实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时期,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面临更大挑战,同时也迎来重要发展机遇。装配式建筑是建筑领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着力点,相对于传统现浇建筑,装配式建筑其碳排放优势主要体现在建材生产阶段与建筑施工阶段。装配式建筑采用规模化的集约式生产能够一定程度上节约耗材、降低能耗并减少建筑废弃物;其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采取机械化安装的方式,能够减少粉尘、噪声、废物废水排放等污染,降低整个建筑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对助推绿色建筑发展,提高建筑品质和内涵,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碳中和”与“碳达峰”发展目标的提出,装配式建筑绿色环保的优势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建筑智能化的需求逐渐扩大,装配式行业的发展加速明显。
(2)钢结构建筑是实现建筑行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
钢结构相较于传统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抗震性能强、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自重轻承载力高、质量优良、建设周期短等优势,符合我国“碳中和、碳达峰”、“可持续发展”等国家战略,不仅能减少建筑原材料的使用,还能使我国建筑实现工业化、绿色化、标准化、智能化。现阶段,我国钢结构下游需求主要集中于商业地产、公共建筑及工业厂房等领域,主要有机场航站楼、火车站及大型交通枢纽、会议及展览中心、体育场馆等。该类工程投资主体主要以政府为主,投资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家财政收支情况、经济周期及国家产业政策密切相关。另外,随着社会对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绿色建筑将成为工业厂房未来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持续推进,钢结构住宅、医院和学校作为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有力抓手,已被住建部等多部门列为重点推广项目。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作为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而临时搭建的医院,将轻钢结构作为主体,采用钢结构箱式房装配化施工方式,两座医院均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预制,现场模块化拼装,大幅减少现场作业工作量,实现了效率最大化。除武汉外,全国多地区也启动防疫医院改扩建等工程,进一步凸显钢结构建筑施工效率高和建设周期短的性能优势,使得装配式钢结构建造方式的诸多利好更为所知,从而更能促进钢结构的市场需求。
另外,从目前建成的钢结构住宅项目看,钢结构结构体系成熟、围护材料逐步改善、装配工艺不断优化,住宅整体性能大幅提升,工程造价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条件,表现为结构体系日趋成熟,钢结构住宅已涵盖低层、多层,小高层和高层钢结构住宅建筑。加上国内钢结构住宅占到整个住宅比例不到5%,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接近50%,可见市场潜力之大。同时,国家提倡建设节能省地住宅,目前有关钢结构住宅的设计规范及配套技术、材料也基本具备,以上这些因素为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铺平了道路。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钢结构住宅有望成为钢结构建筑的增量市场。
由此来看钢结构建筑作为一种绿色低碳建筑形式,在未来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积极推广钢结构建筑,是实现建筑行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随着更多的产业政策加码,钢结构的应用比例将会进一步提高。
(3)光伏建筑一体化是实现建筑绿色低碳化中必不可少的途径
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是一种将太阳能发电(光伏)产品集成到建筑上的技术,也就是说可以将光伏组件直接用作屋顶、幕墙等建筑材料的形式,为建筑低碳节能提供了优良的解决方案。BIPV建筑材料寿命优于瓦面等普通屋面建材,能节省碳能耗数倍,能够满足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的目标要求,同时符合国家“碳中和”、“碳达峰”等发展战略。2021年6月,国家能源局综合司下发的《关于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的通知》中明确,党政机关建筑屋顶总面积可安装光伏发电比例不低于50%;学校、医院、村委会等公共建筑屋顶总面积可安装光伏发电比例不低于40%;工商业厂房屋顶总面积可安装光伏发电比例不低于30%,农村居民屋顶总面积可安装光伏发电比例不低于20%。我国光伏建筑一体化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对建筑企业而言,使用BIPV相当于是对产品进行升级,没有其他附加成本,因此更具备竞争力。此外,相比混凝土结构,BIPV与钢结构的结合更好,兼具美观、节能和功能性。钢结构光伏屋面目前是较为普遍的光伏屋面应用方式。未来在“碳中和”、“碳达峰”等战略背景下,我国光伏建筑一体化有望迎来快速发展期。
1.2 化纤行业
化纤所属行业为化学纤维制造业,主要产品为涤纶长丝,也称“聚酯纤维”,是合成纤维的第一大品种。涤纶具有优良的定型性能以及结实耐用、弹性好、不易变形、耐腐蚀、绝缘、挺括、易洗快干等特点。近二十年来,国内涤纶长丝产能增长较快,1995-2005 年产能年复合增速在25%以上,2009年“四万亿投资”拉动各行业扩产热情,涤纶长丝行业产能迅速扩张。2011年以来,由于下游需求持续低迷,加之行业本身产能的大量释放,造成涤纶长丝产品价格持续下降,行业的利润率也大幅下降,使得部分企业陷入亏损的境地。在行业低迷的背景下,竞争日趋激烈,部分体量较大、具备规模经营优势和品牌效应的企业尚能保持一定的盈利空间,一批“专、小、特、精”的企业优势明显,而中小企业由于成本较高、销售渠道有限、研发实力较弱、融资渠道不通畅等因素在竞争中惨遭淘汰。随着涤纶长丝行业产业结构持续调整,落后产能不断被淘汰,大型生产企业凭借其规模和技术优势持续扩张,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主要集中在桐昆股份、恒力石化、恒逸石化、荣盛石化、新凤鸣和东方盛虹这六家公司。行业竞争格局也从充分竞争的态势,逐步演变成以行业龙头企业之间的全方位竞争格局为主。
政策方面,近年来国内多项行业政策的推出,鼓励差别化、功能化纤维发展,有利于行业内产品结构调整及优化。根据《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未来要着力提高常规化纤多种改性技术和新产品研发水平,重点改善涤纶、锦纶、再生纤维素纤维等常规纤维的阻燃、抗菌、耐化学品、抗紫外等性能,提高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品种比重;加快发展定制性产品,满足市场差异化、个性化需求。研究并掌握新合纤开发的关键技术,提高涤纶长丝产品的功能化、差别化率,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加产品经济附加值成为涤纶长丝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2022年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印发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的通知》,提出启动实施石化领域企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工程;加快实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五年行动计划和制造业领域国家专项规划重大工程,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加快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化纤工业生产全过程的普遍要求,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化解部分过剩产能,绿色化纤制造能力稳步提高。
总体看,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国家政策鼓励涤纶化纤行业朝差别化、功能化、高技术方向发展,促进行业产品整体技术水平的升级换代,同时强调绿色发展,促进化纤行业整体制造水平。
需求方面来看,涤纶长丝下游需求主要为纺织服装、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其中,纺纺织服装占比最高。下游终端行业的景气度对涤纶长丝市场有着重要影响。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全球经济疲软,大宗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等多重因素影响,使得纺织行业供需两端经受前所未有的冲击。随着国家对疫情的有效防控,疫情逐步得到控制,2021年上半年受下游纺织需求增长、东南亚订单回流等因素支撑,下游对涤纶长丝刚需及备货需求旺盛,涤纶长丝销售价格持续上涨,公司涤纶长丝主要产品量价齐升。下半年,受到双控限产及疫情反复叠加海运费高企影响,下游织造、印染企业大面积停车,涤纶长丝消费需求下滑、行业景气回落,致使公司业绩有所下行。
由于该行业上游原料及所生产的产品均为石油炼化产品的衍生品,受到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的影响,叠加行业间企业之间竞争策略的不同,再加上下游需求受宏观经济、消费升级、出口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行业呈现一定的周期性,盈利状况也有所波动。
2、公司资质及行业地位
公司是钢结构产品和新型围护产品的供应商、钢结构建筑体系的一体化服务商,是钢结构行业中的优势企业,是空间钢结构领域中的龙头企业之一。公司在技术水平、施工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均领先于同行业,综合竞争力位于全国前列。
公司于浙江、广东、四川和天津“三省一市”设立六大制造基地,形成以“华南、西南、北方、西北、华东、华中”六大区域为核心的国内营销网络。公司坚持“高、精、尖、难”的市场定位,作为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全国唯一“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基地”和住建部全国首批“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曾参与建设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地下700米江门中微子探测器项目、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北京首都机场T3A航站楼、广州新电视塔“小蛮腰”、杭州新建火车东站、杭州奥体中心主体育场“大莲花”、杭州奥体博览城网球中心“小莲花”、云栖小镇国际会展中心、刚果布拉柴维尔玛雅玛雅国际机场、委内瑞拉国际会议中心等标志性工程,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截止目前,公司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鲁班奖47项,詹天佑奖8项,国家优质工程奖21项,中国钢结构金奖120项,中国空间结构工程施工金奖和银奖33项,中国金属维护系统金禹奖10项。
公司现拥有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壹级、钢结构制造特级、轻型钢结构工程设计专项甲级、建筑幕墙工程设计专项乙级、建筑幕墙工程专业承包贰级、建筑金属屋(墙)面设计与施工特级、网格结构专项特级、中国金属围护系统承包商特级等资质、中国实验室计量认证(CMA)、美标 AISC认证、承装(修、试)四级电力设施许可证。2019 年 1 月,公司获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该资质的取得充分展示了公司行业领先地位,标志着公司由专业分包向总承包的战略转型升级,向做强、做优、做大又迈出了一大步。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的取得对公司核心业务战略布局与转型升级具有里程碑意义,代表着公司在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业务具备自主承接能力,对公司独立参与项目投标,拓展业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土木工程建筑业的披露要求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主要包括钢结构和化纤业务两大业务板块。
1、钢结构板块主要业务为钢结构建筑及围护系统的设计、制造、安装以及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等项目的工程总承包,提供从设计、制作、施工、项目管理全过程的工程总承包服务。公司产品涵盖大跨度空间钢结构、高层重钢结构、轻钢结构、装配式钢结构等系列产品,产品广泛应用于学校、医院、体育场馆、机场航站楼、会展中心、高铁站房、住宅等多个建筑领域。公司始终致力于钢结构主业发展,是装配式集成建筑服务商,作为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全国唯一“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基地”和住建部全国首批“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在技术水平、施工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均领先于同行业。公司凭借参与建设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地下700米江门中微子探测器项目、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北京首都机场T3A航站楼、广州新电视塔“小蛮腰”、杭州新建火车东站、杭州奥体中心主体育场“大莲花”、杭州奥体博览城网球中心“小莲花”、云栖小镇国际会展中心等众多标志性工程,公司在全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塑造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公司凭借在钢结构领域的领先优势,积极推进商业模式及业务模式创新转型,逐步由钢结构专业分包向EPC总承包转型,提供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及制作、施工全过程服务,公司还提供部分项目的后期运营服务。在向EPC总承包转型过程中,公司提升了商业地位,这将进一步提高总承包项目的经济收益,同时也能够缩短总承包项目的回款周期,未来现金流得到改善,经营质量可以全面提升。
根据公司战略和未来发展趋势,公司将继续实施“EPC总承包+1号工程”双引擎驱动,推动装配式钢结构的产业化应用,着力培育装配式EPC总承包+大健康的特色商业模式,打造装配式EPC总承包医院、学校、会展、体育场馆、公共建筑等特色品牌,致力于成为国内绿色低碳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第一品牌。
2、化纤板块主要业务为涤纶长丝的生产和销售,由控股子公司东南新材料(杭州)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生产和经营,产品包括涤纶预取向丝(POY)、涤纶牵引丝(FDY)、聚酯切片等系列。目前公司设计产能已达到年产50万吨差别化功能性聚酯纤维产品,产品主要应用于服装、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等下游领域。
公司产品的销售以国内市场为主,采用直销方式对外销售,并坚持款到发货的结算模式。公司产品价格具有波动性,公司主要参考第三方网站公布的主要规格产品价格,并结合原材料PTA和MEG价格走势、公司库存水平和下游需求情况来确定价格。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紧紧围绕“绿色发展、健康发展、低碳发展、数智发展”四大发展理念,立足于“聚焦主业,深耕发展”、“聚焦品牌,高端发展”、“聚焦人才,创新发展”、“聚焦资本,证券发展”、“聚焦转型,EPC发展”五大聚焦,公司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1、发展战略优势
公司作为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全国唯一“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基地”和住建部全国首批“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始终坚持“以产业推动为己任”,并切实践行“创新、绿色、健康、智能”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国家产业化基地和其他创新平台优势,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及商业模式创新,积极整合、集成先进技术资源与绿色建筑一揽子解决方案与集成服务。
在国家绿色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健康中国等政策背景下,公司凭借的核心技术优势、品牌优势、业绩优势、团队优势,充分发挥大股东浙江萧山医院这一样板工程的品牌效应,着力培育装配式钢结构+大健康的特色商业模式,打造装配式医院、学校、会展、体育场馆、公共建筑等特色品牌,致力于成为新型装配式医院、学校第一品牌。
同时,积极与政府及行业协会沟通协商,通过产业合作平台和产业联盟,公司与上下游企业建立广泛深入的务实合作,与各地工程咨询、建筑设计、配套厂商、大型总包、钢构同行及地方政府等建立深入的共赢合作,通过品牌、技术、管理及资本资源等输出,实现强强联合、优势叠加,合力打造区域装配式钢结构绿色建筑产业集群,并切实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公司已与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10余家公司联合进行协同创新研究。另外,公司还联合8家企业建立产业联盟,设立装配式试验基地,共同推进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项目并积极推动在政府投资项目及大型公建、学校、医院等项目率先采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合力打造本地装配式钢结构示范工程和产业化集群。
为实现“绿色建筑引领者”的企业愿景,公司紧跟行业趋势,抓住行业机遇,顺应国家战略规划,积极推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以先驱者的姿态,推进建筑工业化和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2、业务模式优势
装配式钢结构是公司的特色和优势。公司一直致力于装配式钢结构技术研发、产品应用和模式推广。自十多年前,公司联合中国建筑设计院等单位开展技术研究,研发装配式钢结构体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能够适合不同档次要求的医院、学校、城市综合体等独具特色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体系,公司通过将装配式与EPC相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从而形成了具有东南特色的EPC模式,显示出了超强的竞争优势,尤其体现在建造速度和品质上。未来以装配式钢结构为主体的EPC项目是公司总承包发展的重点方向。
结合公司在医院、学校EPC项目上的业绩优势和丰富经验,以及公司发展至今形成了会议会展、体育场馆、城市综合体等的特色板块,公司进一步把EPC项目作了更为具象的定位:打造装配式医院、学校、会展、体育场馆、公共建筑等特色品牌,致力于成为国内新型装配式医院、学校第一品牌。目前,公司在医院、学校、会展、场馆、城市综合体上逐步积累了大量的工程业绩,包括磐安人民医院、临安人民医院及妇幼保健医院、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台州学校、萧山南都小学、萧山南二路小学、萧山智慧谷二期项目、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二期项目等等,竞争优势明显。
3、技术研发优势
公司始终坚持“精品立企,高端制胜”的技术发展战略,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在装配式钢结构、数字化技术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创新,形成了国家重大科学装置结构建造技术、旋转开合屋盖技术、大型公共建筑综合建造技术、桁架加劲多腔体钢板组合剪力墙建筑体系、复杂形体超高层高耸结构建造技术、高性能精细化金属围护系统、钢结构数智建造技术、东南SPB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空间网格结构全自产一体化技术、张拉结构建造技术等十大核心技术,总体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中国家重大科学装置结构建造技术、旋转开合屋盖技术、大型公共建筑综合建造技术、桁架加劲多腔体钢板组合剪力墙建筑体系、空间网格结构全自产一体化技术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公司针对当前市场上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存在的问题,基于当前我国住宅建筑的特点,研发出一种适用于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体系——桁架加劲多腔体钢板组合剪力墙建筑体系。该体系以桁架式多腔体钢板组合剪力墙结构体系为依托,集成装配式楼盖、预制化墙板、一体化装修等技术,基于SEBIM平台实现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一体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是一套系统、高效、先进的工业化绿色建筑解决方案。该结构体系具有优越的抗震性能、优异的绿色节能效果以及综合经济性能指标,具有显著的创新性和推广价值,主要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公司重视技术创新的推广和应用,并致力于利用新技术促进钢结构行业的转型升级、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科技孵化、产业结构升级。截至目前公司拥有在空间网格结构、装配式钢结构等方面专利352项,其中发明专利79项;软件著作13项,公司还参编、主编了57项国家、地方、行业标准及规程规范,获得国家和省级工法40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39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21项。这一系列技术成果的取得,巩固和提升了公司的技术优势,增强了公司在钢结构建筑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公司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提升了项目承接能力、市场影响力、客户的认可度,保证了公司在钢结构行业持续的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
4、数智发展优势
当今互联网时代,为适应公司转型升级的战略发展需求,公司基于建筑的传统信息技术,融合了BIM、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实现全新的数字化管理及数字化建造。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公司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投入,也取得了其独有的信息化应用成果:其中包括面向销售经营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用于企业管理的“企业资源计划ERP”,所用的是用友ERP(NC65);用于企业日常办公管理的“办公自动化软件OA系统”;用于仓库管理的“仓储管理系统WMS”;用于采购招标的“ 供应商管理系统SRM”;与WMS出库数据对接的“物流平台”;面向设计以及工程项目管理的“BIM系统”;用于加工制造管理的“生产管理系统”。
公司始终站在行业技术创新前沿,积极研发和掌握核心技术,并将逐步推广至工程项目中。2020年3月公司投资建设行业首家“20万吨新型装配式钢结构数字化工厂”,自动化、智能化柔性生产线、以MES为核心的生产制造执行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物流仓储系统、人机界面系统等,被列为“杭州市2020年重点实施项目”。该项目经过一年多的建设运行,陆续释放产能,逐步体现成本优势,人工需求降低约20%,产品质量显著提升,管理效率大大提高。下一步公司将加快生产技术的改造和开发,对现有车间完成整体工艺改造方案,对落后工艺、高能耗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不断促进公司的智能制造水平,优化生产工艺技术,进一步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
5、创新团队优势
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公司创建了行业第一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行业首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行业首家全国首批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先进结构设计与建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企业研究院、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浙江省长大桥梁安全运营应用技术协同中心、公路水运钢结构桥梁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国家装配式钢结构桥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15个创新平台, 并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与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多家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密切技术合作关系。
公司于2010年建立杭州市院士工作站,2011年建立浙江省院士工作站,2016年公司院士工作站被评为“全国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自建站以来,共引进国内知名院士团队2个:浙江大学董石麟院士团队、贵州大学马克俭院士团队。院士专家工作站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兴企”的创新战略,于2012年被授予“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公司现拥有300余名设计、研发人员,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硕士等职称和学历的中高级人才160余人。公司利用高端创新平台在公司创新链中的功能定位以及激励机制,激发活力提升创新能力,夯实创新发展的基础。加强高端技术、前沿技术以及本公司制造与施工急需破题的智能化、信息化等实用新型技术的开发与推广。
6、品牌形象优势
在“建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拓一方市场”的品牌方针指导下,按每建必优的要求,实施工程的施工和服务。十三五期间,公司聚焦“高、精、尖”,以匠心铸就大国工程,完成了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全球最大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2022年杭州亚运会主场馆杭州奥体主体育场、杭州奥体网球中心、杭州“亚运三馆”等国家重点工程,并承接了另一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地下700米江门中微子探测器项目。同时,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和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号召,向新型装配式EPC总承包转型,承揽总承包工程包括萧山南都小学、联合国地理信息展览馆工程、磐安人民医院医技楼项目、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台州学校、临安人民医院及妇幼保健院、桐庐人民医院、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二期项目等装配式总承包项目,实现了公司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重大突破,在总承包领域逐步积累业绩,树立品牌。
2021年11月3日,由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罗尧治教授领衔、公司为主要完成单位之一的“现代空间结构体系创新、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荣获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此外,截止目前,公司获得鲁班奖47项,詹天佑奖8项,国家优质工程奖21项,中国钢结构金奖120项,中国空间结构工程施工金奖和银奖33项,中国金属维护系统金禹奖10项。公司的品牌优势为公司后续业务拓展打开了新的局面,有助于承接大量国家及地方重大工程和标志性建筑,奠定了举足轻重的行业地位,树立了高层次、高技术、高质量的品牌形象。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在国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港澳湾大湾区建设、雄安新区建设、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国家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正在协同推进,新老基建、租赁住房、乡村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扩内需补短板正在全面开启。报告期内,公司围绕年初制定的经营计划,立足于主业,在董事会“调结构、转模式、腾空间、上台阶”的战略引领下,以总承包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数字智造为抓手、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把握市场机遇,充分发挥公司绿色建筑总承包领域的优势,向新型绿色建筑平台型企业升级,持续推进“装配式+”模式,致力成为新型装配式医院、学校、体育场馆、会展中心等国内第一品牌。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28,710.73 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1.94%;实现利润总额55,921.4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67.0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9,288.57 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82.00%。
从业务类型看,报告期内钢结构分包业务营业收入为605,960.57万元,同比增加0.36%;工程总承包(EPC)营业收入为186,353.75万元,同比增加177.52%;化纤业务营业收入为308,611.92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1.17%。影响公司业绩的主要因素如下:
1、钢结构板块:公司围绕“EPC总承包+1号工程”双引擎发展战略持续做好做强主营业务,利用自身综合优势,积极把握市场机遇,订单获取能力持续增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报告期内,公司累计新签及中标合同185.8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8.98%。面对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公司主要原材料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公司采取一系列经营措施,通过与重要原材料供应商长期构建的战略合作及集中采购,严格管控成本,降低了成本大幅上涨等不利影响。
2、化纤板块:2021年上半年受下游纺织需求增长、东南亚订单回流等因素支撑,下游对涤纶长丝刚需及备货需求旺盛,涤纶长丝销售价格持续上涨,公司涤纶长丝主要产品量价齐升。下半年,受到双控限产及疫情反复叠加海运费高企影响,下游织造、印染企业大面积停车,涤纶长丝消费需求下滑、行业景气回落,致使公司业绩有所下行。
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要经营工作如下:
1、聚焦差异化发展,打造“装配式+”模式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健康发展、数智发展”四大发展理念,深入实施“调结构、转模式、腾空间、上台阶”,继续推进专业分包向总承包转型升级。公司坚持“EPC总承包+1号工程”双引擎驱动的市场定位,坚定不移地实施“十大营销”战略,把装配式钢结构医院、学校和体育场馆、会展中心、城市综合体等彰显东南优势的差异化、特色化品牌项目作为营销工作的重点战略目标,进一步发挥优势,推进“装配式+EPC、装配式+BIM、装配式+AI、装配式+BIPV”融合发展。
2、提升智能制造水平,促进数智化转型升级
报告期内,公司投资建设的年产20万吨新型装配式钢结构数字化工厂建设项目经过一年多的建设运行,陆续释放产能,逐步体现成本优势,人工需求降低约20%,产品质量显著提升,管理效率大大提高。下一步公司将加快生产技术的改造和开发,对现有车间完成整体工艺改造方案,对落后工艺、高能耗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不断促进公司的智能制造水平,优化生产工艺技术,进一步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
3、布局光伏建筑一体化产业,推进产业链延伸
为积极响应中央“双碳”发展战略,公司积极推进建筑-光伏一体化布局,开展先进技术与绿色建筑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与集成服务,将绿色建筑与新能源相结合,致力于打造绿色建筑光伏一体化的领军企业,实现“装配式建筑+BIPV”的战略转型。报告期内,公司设立了浙江东南碳中和科技有限公司,并与浙江福斯特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强强联手成立了浙江东南网架福斯特碳中和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的开发,投资光伏发电业务和 BIPV 总承包项目建设。
公司积极落实国家能源局《关于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的通知》有关精神,以清洁能源促进区域新发展,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与乡村振兴两大国家重大战略。公司分别与萧山区衙前镇镇政府、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山西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天津港保税区管委会签署了合作协议或投资协议,充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市场优势、品牌优势及模式优势”等四大核心优势,致力于在党政机关、学校、医院、会展中心、体育场馆、综合体、产业园区等公共建筑,工商业厂房和农居等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的开发,投资光伏发电业务和 BIPV 总承包项目建设。
4、坚持创新引领,提升品牌竞争力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加大科研创新力度,持续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切实践行“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健康发展、数智发展”的发展理念,深耕钢结构及绿色建筑领域。2021年11月3日,由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罗尧治教授领衔、公司为主要完成单位之一的“现代空间结构体系创新、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斩获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此外,公司自主研发的各类科技项目先后荣获省部级团体科技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授权知识产权47项,其中PCT专利1项,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38项,软件著作10项;获批浙江省省级工法6项;参编国家或行业标准9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市区重大科技创新专项3项,公司先后获评“浙江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企业”及萧山区“十三五”时期“十佳科技领军企业”。
5、借助资本市场,助力公司发展
基于钢结构行业未来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EPC总承包业务对资金实力的更高要求,公司于2020年7月21日披露了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公司本次再融资募集资金12亿元用于杭州湾智慧谷二期项目EPC工程总承包、桐庐县第一人民医院(120急救指挥中心)迁建工程EPC总承包及补充流动资金。
公司的非公开发行股票申请于2021年11月1日获得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审核通过并于2021年11月12日获得中国证监会的核准批复。2021年12月公司以非公开发行方式向18名特定对象发行股票131,147,540股,募集资金总额人民币1,199,999,991.00元。
资本市场的融资支持让公司的发展如虎添翼,本次募集资金将有利保障上述项目的顺利实施,将进一步提升公司“装配式+EPC”业务模式在市场中的影响力,巩固公司的竞争优势,为公司未来业务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行业的格局及发展趋势
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是我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国家战略及城乡建设领域绿色发展、低碳循环发展的重要举措,既是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重要手段,又是打造经济发展“双引擎”的内在要求。
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2017年3月出台的《“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及其配套管理办法明确提出,2020年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占比达15%以上,其中重点推进地区20%以上,2025年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占比达30%。作为装配式建筑的重要抓手,装配式钢结构的发展迎来重要的机遇期。2020年8月,住建部等九部分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鼓励医院、学校等公共建筑优先采用钢结构,积极推进钢结构住宅和农房建筑。2021年3月,国务院印发《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期间,发展智能建造,推广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住宅,建设低碳城市。2021年4月,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浙江建筑业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发展钢结构等装配式建筑,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重达到35%以上,钢结构建筑占装配式建筑比重达到40%以上。2022年3月住建部印发的《“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5亿平方米以上,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0.5亿平方米以上,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全国新增建筑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0.5亿千瓦以上,地热能建筑应用面积1亿平方米以上,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建筑能耗中电力消费比例超过55%。
“十四五”期间,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将总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近年来,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节能减排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及规划,绿色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问题,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表示,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的实现意味着中国经济、社会将迎来全面低碳变革。装配式绿色建筑有着低能耗、低碳排放量的优势,完全符合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国家大力支持装配式绿色建筑发展的同时,各省也纷纷出台政策。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发文,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重达到35%以上,钢结构建筑占装配式建筑比重达到40%以上。
2.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十四五”期间,全国装配式建筑新开工建筑面积以年均增长率为30%测算,至2025年,全国装配式建筑新开建筑面积将达到15.9亿m2。随着政策引导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装配式钢结构在装配式建筑中的份额也将逐年提升,预计未来五年,装配式钢结构的份额将从目前的30%提高至50%,全国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新开工建筑面积在2025年将达到约8亿m2。
3.智能创新持续发力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和市场需求的加速变革,钢结构制造业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这些趋势将不断推进钢结构制造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同时,进一步丰富与深化数字化工厂建设的内涵,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与高端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另外,智慧工地的发展也是实现建筑绿色化、工业化、智能化的重要途径。智慧工地是基于信息技术,围绕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建立支撑现场管理、互联协同、智能决策、数据共享的信息化系统。随着智能技术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物联网和数字技术加速应用,推进智慧工地建设已成为我国建造方式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助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实现施工安全生产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法。
4.EPC模式持续升级
随着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工程总承包模式的深入发展,国内(尤其是钢结构企业)EPC模式将逐渐由“设计-采购-施工”模式升级到“设计-采购-制造-建造-管理”(EPFCM,EngineeringProcurementFabricationConstructionManagement)发展模式。EPFCM模式可以理解为基于项目服务的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模式,包含了项目工程设计、材料采购、加工制造、项目施工管理以及项目后续维护和运营,强化并协同价值链各阶段,打造完整的业务生态。
5.建筑光伏持续融合
2021年6月,国家能源局综合司下发的《关于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的通知》中明确,党政机关建筑屋顶总面积可安装光伏发电比例不低于50%;学校、医院、村委会等公共建筑屋顶总面积可安装光伏发电比例不低于40%;工商业厂房屋顶总面积可安装光伏发电比例不低于30%,农村居民屋顶总面积可安装光伏发电比例不低于20%。我国既有建筑面积及年新增建筑面积体量庞大,光伏建筑一体化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建设模式,同时也将进一步促进绿色低碳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围绕“绿色建筑引领者”的企业愿景和向现代建筑业总承包商转型的发展战略,坚持稳中求进、稳增长的工作总基调,将继续紧紧围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健康发展、数智发展”四大发展理念,深入实施“调结构、转模式、腾空间、上台阶”,继续推进专业分包向总承包转型升级。公司将坚持“一号工程+总承包工程双引擎发展”的市场定位,坚定不移地实施“十大营销”战略,把装配式钢结构医院、学校、体育场馆、会展中心、城市综合体等彰显东南优势的差异化、特色化品牌项目作为营销工作的重点战略目标,进一步发挥优势,推进“装配式+EPC、装配式+BIM、装配式+AI、装配式+BIPV”融合发展。
(三)2022年度经营管理工作计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2022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第二年,
公司将继续以党建工作为引力,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紧紧围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健康发展、数智发展”四大发展理念,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BIPV新业态,实现公司高质量发展。具体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1.聚焦主业,深耕发展
公司牢牢坚持“EPC+1号工程总承包双引擎发展”的营销工作战略定位,始终坚持把装配式钢结构医院、学校和体育场馆、会展中心、高铁站房等彰显东南优势的差异化、特色化品牌项目作为营销工作的重点战略目标。公司坚持不移地做大EPC总承包工程,坚定不移地主攻一号工程,重点抓国家重点工程和地方标志性工程,提升品牌价值。根据年度目标,补齐短板,发挥优势,推进“装配式+EPC、装配式+BIM、装配式+AI、装配式+BIPV”融合发展。
2.聚焦品牌,高端发展
公司一直以来坚持“高精尖难”市场定位,建设“中国天眼”和地下700米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两大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以及“水立方”、北京首都机场、大兴机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广州电视塔、上海虹桥枢纽中心、杭州东站等国家重大项目和地方标志性建筑,并包揽了2022年杭州亚运会所有新建主场馆。2022年,公司将继续坚持品牌化、高端化发展,紧跟国家战略,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承建我国大科学工程及国家和地方标志性建筑。
3.聚焦人才,创新发展
公司将继续充分发挥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全国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平台,集聚人才优势,开发东南特有的绿色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体系。公司将大力发展培养高端经营人才、大力发展培养各类专业学科的技术人才、大力发展培养产业工人。公司将充分应用BIM、5G、云计算等信息化前沿新技术,将数字化应用于新技术研发、供应链管理、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方面,从生产型企业转向新制造业企业,助力国家新型建筑工业化。
4.聚焦转型,EPC发展
公司将继续深化从钢结构专业分包向工程总承包EPC业务模式转变的转型升级,从“跟着跑”转型为“领着跑”,提供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及制作、施工全过程服务,公司还提供部分项目的后期运营服务。同时,形成上下游产业联盟,共同发展。公司通过将装配式与EPC相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从而形成了具有东南特色的EPC模式,显示出了超强的竞争优势,尤其体现在建造速度和品质上。2022年,以装配式钢结构为主体的EPC项目是公司总承包发展的重点方向。
5.聚焦资本,证券发展
公司自2007年在深交所上市以来,一直坚持证券化、资本化的发展。2021年非公开发行的顺利实施是公司在资本化道路上又一里程碑。2022年,公司将牢记“四个敬畏”,坚守“四条底线”,以敬畏之心,谋发展之道,持续规范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同时,公司将严格按照《公司法》、《证券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及中国证监会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控制体系、规范公司管理流程、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搭建投资者关系桥梁。
(四)面临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1、宏观经济周期风险
公司所属建筑钢结构行业与宏观经济政策和景气度密切相关,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城市化进程、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对公司发展战略影响深远且重大,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及经济增长放缓,将对公司长远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国内经济发展缓慢,或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整个国民经济中固定资产投资速度也将相应放缓,进而影响到公司下游客户投资意愿,将对公司未来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除政府和社会投资、上下游行业发展等因素外,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时期,银行信贷环境和导向的变化也会给公司经营带来不确定性风险,将考验公司的经营和管理能力,对公司业务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密切关注国内外宏观经济、政策形势的变化,根据宏观经济和政策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公司经营政策,同时公司将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提高抗风险能力。
2、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风险
公司钢结构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为钢材,原材料占公司主营业务成本比例较高。随着主要原材料供求关系和市场竞争状况的不断变化,公司主营业务成本也随之波动。如果公司工程投标定价未能根据钢材价格波动做出适时调整,或者公司工程合同签约后钢材价格出现大幅波动,而公司又没有在恰当时机安排采购,对于公司已签订闭口合同的订单而言,将形成一定的风险敞口,对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对于公司涤纶长丝业务而言,原材料PTA、MEG价格是决定涤纶长丝价格的主要因素,虽然从涤纶长丝行业的定价机制和盈利模式来看,公司可以将部分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转嫁给下游客户,但是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将增大公司存货管理的难度,引致存货跌价损失的风险,并且会造成公司产品毛利率一定幅度的波动,进而导致公司涤纶长丝业务的利润水平波动。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依靠丰富的市场实战经验及广阔的信息渠道优势,实时跟踪密切关注原材料价格走势。并且,公司通过提高统一采购比例,以提高公司议价能力,降低采购成本;加强战略供应商及其他合格供应商关系管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及长期采购协议,争取优惠政策。继续加大业务模式转型力度,在EPC模式下,钢材成本在总成本中的占比下降至5-10%,公司生产经营对钢材价格波动的敏感度就会大大降低。
3、应收账款回款风险
公司应收账款余额较大,应收账款净额占总资产比例较高是由所处行业的特点决定的。随着本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公司应收账款余额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应收账款净额占总资产的比例预计仍将可能保持较高水平。如果公司应收账款的催收不利或者因工程业主资信和经营状况恶化导致工程款不能按合同及时支付,将影响公司的资金周转速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从而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及业绩水平造成不利影响。另外项目中存在工程垫资、工程项目涉诉等因素导致的资金回笼放缓风险,从而对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加强项目管理及合同履约,已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并不断加大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制定完善的应收账款催收和管理制度,将应收账款的回收任务纳入业务员关键考核指标,并对应收账款回款工作建立一定的奖惩机制,以实现应收账款的及时回收,避免出现坏账的损失,以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
收起▲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主营业务介绍
公司主营业务主要包括钢结构和化纤业务两大业务板块。
1、钢结构板块主要业务为钢结构建筑及围护系统的设计、制造、安装以及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等项目的工程总承包,提供从设计、制作、施工、项目管理全过程的工程总承包服务。公司产品涵盖大跨度空间钢结构、高层重钢结构、轻钢结构、装配式钢结构等系列产品,产品广泛应用于学校、医院、体育场馆、机场航站楼、会展中心、高铁站房、住宅等多个建筑领域。公司始终致力于钢结构主业发展,是装配式集成建筑服务商,作为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全国唯一“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基地”和住建部全国首批“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在技术水平、施工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均领先于同行业。
公司凭借在钢结构领域的领先优势,积极推进商业模式及业务模式创新转型,逐步由钢结构专业分包向EPC总承包转型,提供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及制作、施工全过程服务,公司还提供部分项目的后期运营服务。在向EPC总承包转型过程中,公司提升了商业地位,这将进一步提高总承包项目的经济收益,同时也能够缩短总承包项目的回款周期,未来现金流得到改善,经营质量可以全面提升。
根据公司战略和未来发展趋势,公司将继续实施“1号工程+EPC总承包”双引擎驱动,推动装配式钢结构的产业化应用,着力培育装配式EPC总承包+大健康的特色商业模式,打造装配式EPC总承包医院、学校、会展、体育场馆、公共建筑等特色品牌,致力于成为国内新型装配式医院、学校第一品牌。
2、化纤板块主要业务为涤纶长丝的生产和销售,由全资子公司东南新材料(杭州)有限公司及杭州东南新材料销售有限公司负责生产和经营。生产的产品包括涤纶预取向丝(POY)、涤纶牵引丝(FDY)、聚酯切片等产品系列,目前公司设计产能已达到年产50万吨差别化功能性聚酯纤维产品,产品主要应用于服装、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等下游领域。
公司产品的销售以国内市场为主,采用直销方式对外销售,并坚持款到发货的结算模式。公司产品价格具有波动性,公司主要参考第三方网站公布的主要规格产品价格,并结合原材料PTA和MEG价格走势、公司库存水平和下游需求情况确定。
(二)所属行业情况
1、钢结构行业
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问题,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表示,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的实现意味着中国经济、社会将迎来全面低碳变革。据2020年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数据,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9.3亿tCO2,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51.3%。在49.3亿吨的碳排放总量当中,建造阶段占57%,运维阶段占43%。为进一步加强建筑领域节能减碳力度,2020年7月,住建部、发改委等多部门发布《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明确到2022年,当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进一步提高既有建筑能效水平和推广绿色建材应用,强调大力发展钢结构等装配式建造,新建公共建筑原则上采用钢结构。2021年3月,中央发布“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推进建筑等领域低碳转型,在推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明确提出发展智能建造,推广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住宅,建设低碳城市。
在“碳中和”等政策的催化下,绿色建筑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式,其重要性进一步提升,从目前的建筑方式来看,装配式建筑、钢结构、BIPV等细分领域都是绿色建筑中的主要受益方向。
(1)装配式建筑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必然选择
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城乡建设领域绿色发展、低碳循环发展的主要举措,既是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重要手段,又是打造经济发展“双引擎”的内在要求。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近期,中央及住建部在相关会议及文件中多次强调应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2017年3月出台的《“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及其配套管理办法明确提出,2020年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占比达15%以上,其中重点推进地区20%以上,2025年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占比达30%。2019年3月27日住建部建设市场监管司发布的“2019年工作要点”于首条工作要点“推进建筑业中重点领域改革,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中单独提出要开展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试点,系装配式建筑推广政策中首次提出钢结构装配式住宅试点,同时提出将选择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并将于试点地区保障性住房、装配式住宅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中明确一定比例工程项目采用钢结构装配式建造。装配式建筑是建筑领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着力点,相对于传统现浇建筑,装配式建筑其碳排放优势主要体现在建材生产阶段与建筑施工阶段。装配式建筑采用规模化的集约式生产能够一定程度上节约耗材、降低能耗并减少建筑废弃物;其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采取机械化安装的方式,能够减少粉尘、噪声、废物废水排放等污染,降低整个建筑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对助推绿色建筑发展,提高建筑品质和内涵,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2020年度全国装配式建筑发展情况,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共计6.3亿㎡,较2019年增长50%,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约为20.5%,完成了《“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确定的到2020年达到15%以上的工作目标。从结构形式看,新开工装配式钢结构建筑1.9亿㎡,较2019年增长46%,占新开工装配式建筑的比例为30.2%。其中,新开工装配式钢结构住宅1206万㎡,较2019年增长33%。装配式钢结构集成模块建筑得到快速推广,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碳中和”与“碳达峰”发展目标的提出,装配式建筑绿色环保的优势进一步凸显,装配式行业发展有望加速。与此同时,在环保要求不断提升以及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装配式作为建筑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十分明确。
(2)钢结构建筑是实现建筑行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抓手。
钢结构相较于传统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抗震性能强、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自重轻承载力高、质量优良、建设周期短等优势,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政策,不仅能减少建筑原材料的使用,还能使我国建筑实现工业化、绿色化、标准化。现阶段,我国钢结构下游需求主要集中于商业地产、公共建筑及工业厂房等领域,主要有机场航站楼、火车站及大型交通枢纽、会议及展览中心、体育场馆等。该类工程投资主体主要以政府为主,投资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家财政收支情况、经济周期及国家产业政策密切相关。另外,随着社会对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绿色建筑将成为工业厂房未来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持续推进,钢结构住宅、医院和学校作为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有力抓手,已被住建部等多部门列为重点推广项目。在本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作为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而临时搭建的医院,将轻钢结构作为主体,采用钢结构箱式房装配化施工方式,两座医院均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预制,现场模块化拼装,大幅减少现场作业工作量,实现了效率最大化。除武汉外,全国多地区也启动防疫医院改扩建等工程,进一步凸显钢结构建筑施工效率高和建设周期短的性能优势,使得装配式钢结构建造方式的诸多利好更为所知,从而更能促进钢结构的市场需求。
再从目前建成的钢结构住宅项目看,钢结构结构体系成熟、围护材料逐步改善、装配工艺不断优化,住宅整体性能大幅提升,工程造价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条件,表现为结构体系日趋成熟,钢结构住宅已涵盖低层、多层,小高层和高层钢结构住宅建筑。加上国内钢结构住宅占到整个住宅比例不到5%,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接近50%,可见市场潜力之大。同时,国家提倡建设节能省地住宅,目前有关钢结构住宅的设计规范及配套技术、材料也基本具备,以上这些因素为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铺平了道路。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钢结构住宅有望成为钢结构建筑的增量市场。
由此来看钢结构建筑作为一种绿色低碳建筑形式,在未来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积极推广钢结构建筑,是实现建筑行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抓手。预计随着更多的产业政策加码,钢结构的应用比例将会进一步提高。
(3)BIPV是实现绿色建筑的重要途径之一
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是一种将太阳能发电(光伏)产品集成到建筑上的技术,也就是说可以将光伏组件直接用作屋顶、幕墙等建筑材料的形式,为建筑节能提供了优良的解决方案。BIPV建筑材料寿命优于瓦面等普通屋面建材,能节省碳能耗数倍,能够满足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的目标要求,同时符合国家“3060”发展战略。我国规划到2023年80%新建建筑为绿色低碳零能耗建筑,BIPV也属此范畴。结合近期国家能源局综合司下发的《关于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的通知》,明确:党政机关建筑屋顶总面积可安装光伏发电比例不低于50%;学校、医院、村委会等公共建筑屋顶总面积可安装光伏发电比例不低于40%;工商业厂房屋顶总面积可安装光伏发电比例不低于30%。据中国建研院测算,我国既有建筑面积600亿平,每年新建建筑20亿平,分别可安装太阳能光伏电池400GWp、20GWp,市场潜力巨大。
对建筑企业而言,使用BIPV相当于是对产品进行升级,没有其他附加成本,因此更具备竞争力。此外,相比混凝土结构,BIPV与钢结构的结合更好,兼具美观、节能和功能性。钢结构BIPV光伏屋面目前是较为普遍的光伏屋面应用方式。未来在碳中和战略背景下,我国BIPV有望迎来快速发展期。
2、化纤行业
化纤所属行业为化学纤维制造业,主要产品为涤纶长丝,也称“聚酯纤维”,是合成纤维的第一大品种。涤纶具有优良的定型性能以及结实耐用、弹性好、不易变形、耐腐蚀、绝缘、挺括、易洗快干等特点。近二十年来,国内涤纶长丝产能增长较快,1995-2005年产能年复合增速在25%以上,2009年“四万亿投资”拉动各行业扩产热情,涤纶长丝行业产能迅速扩张。2011年以来,由于下游需求持续低迷,加之行业本身产能的大量释放,造成涤纶长丝产品价格持续下降,行业的利润率也大幅下降,使得部分企业陷入亏损的境地。在行业低迷的背景下,竞争日趋激烈,部分体量较大、具备规模经营优势和品牌效应的企业尚能保持一定的盈利空间,一批“专、小、特、精”的企业优势明显,而中小企业由于成本较高、销售渠道有限、研发实力较弱、融资渠道不通畅等因素在竞争中惨遭淘汰。随着涤纶长丝行业产业结构持续调整,落后产能不断被淘汰,大型生产企业凭借其规模和技术优势持续扩张,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主要集中在桐昆股份、恒力石化、恒逸石化、荣盛石化、新凤鸣和东方盛虹这六家公司。行业竞争格局也从充分竞争的态势,逐步演变成以行业龙头企业之间的全方位竞争格局为主。
政策方面,近年来国内多项行业政策的推出,鼓励差别化、功能化纤维发展,有利于行业内产品结构调整及优化。根据《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未来要着力提高常规化纤多种改性技术和新产品研发水平,重点改善涤纶、锦纶、再生纤维素纤维等常规纤维的阻燃、抗菌、耐化学品、抗紫外等性能,提高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品种比重;加快发展定制性产品,满足市场差异化、个性化需求。研究并掌握新合纤开发的关键技术,提高涤纶长丝产品的功能化、差别化率,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加产品经济附加值成为涤纶长丝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2017年6月,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发布了《中国化纤工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明确了到2020年,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化纤工业生产全过程的普遍要求,化纤工业绿色发展整体水平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清洁生产水平、资源利用水平显著提升,绿色化纤制造体系初步建立。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化解部分过剩产能,绿色化纤制造能力稳步提高。
总体看,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国家政策鼓励涤纶化纤行业朝差别化、功能化、高技术方向发展,促进行业产品整体技术水平的升级换代,同时强调绿色发展,促进化纤行业整体制造水平。
需求方面来看,涤纶长丝下游需求主要为纺织服装、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其中,纺纺织服装占比最高。下游终端行业的景气度对涤纶长丝市场有着重要影响。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全球经济疲软,大宗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等多重因素影响,使得纺织行业供需两端经受前所未有的冲击。2021年随着国家对疫情的有效防控,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下游需求持续改善,纺织行业市场需求复苏明显,市场需求延续上行趋势。同时,国内经济向好,居民消费升级进一步促进纺织服装行业需求的提升。2021年上半年海外疫情亦出现数次反复,但涤纶长丝终端需求同比仍出现大幅改善,同时受东南亚订单回流等因素支撑,中下游对涤纶长丝刚需及备货需求旺盛,涤纶长丝销售价格持续上涨,化纤行业整体盈利水平同比大幅增长。
由于该行业上游原料及所生产的产品均为石油炼化产品的衍生品,受到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的影响,叠加行业间企业之间竞争策略的不同,再加上下游需求受宏观经济、消费升级、出口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行业呈现一定的周期性,盈利状况也有所波动。
(三)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
公司是钢结构产品和新型围护产品的供应商、钢结构建筑体系的一体化服务商,是钢结构行业中的优势企业,是空间钢结构领域中的龙头企业之一。公司在技术水平、施工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均领先于同行业,综合竞争力位于全国前列。
公司坚持“高、精、尖、难”的市场定位,作为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全国唯一“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基地”和住建部全国首批“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曾参与建设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杭州奥体中心主体育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等众多标志性工程。截止目前,公司共获鲁班奖42项,詹天佑奖8项,国家优质工程奖18项,中国钢结构金奖120项,中国空间结构工程施工金奖和银奖33项,中国金属维护系统金禹奖10项,国家优质工程奖18项,连续三年入选钢结构行业双百企业,获评2020年度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双百企业”第三名,在民营钢结构公司中排名第一;荣获了2020年度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竞争力50强第四名。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1、发展战略优势
公司作为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全国唯一“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基地”和住建部全国首批“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始终坚持“以产业推动为己任”,并切实践行“创新、绿色、健康、智能”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国家产业化基地和其他创新平台优势,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及商业模式创新,积极整合、集成先进技术资源与绿色建筑一揽子解决方案与集成服务。
在国家绿色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健康中国等政策背景下,公司凭借的核心技术优势、品牌优势、业绩优势、团队优势,充分发挥大股东浙江萧山医院这一样板工程的品牌效应,着力培育装配式钢结构+大健康的特色商业模式,打造装配式医院、学校、会展、体育场馆、公共建筑等特色品牌,致力于成为新型装配式医院、学校第一品牌。
同时,积极与政府及行业协会沟通协商,通过产业合作平台和产业联盟,公司与上下游企业建立广泛深入的务实合作,与各地工程咨询、建筑设计、配套厂商、大型总包、钢构同行及地方政府等建立深入的共赢合作,通过品牌、技术、管理及资本资源等输出,实现强强联合、优势叠加,合力打造区域装配式钢结构绿色建筑产业集群,并切实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公司已与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10余家公司联合进行协同创新研究。另外,公司还联合8家企业建立产业联盟,设立装配式试验基地,共同推进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项目并积极推动在政府投资项目及大型公建、学校、医院等项目率先采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合力打造本地装配式钢结构示范工程和产业化集群。
为实现“绿色建筑引领者”的企业愿景,公司紧跟行业趋势,抓住行业机遇,顺应国家战略规划,积极推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以先驱者的姿态,推进建筑工业化和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2、科技创新优势
公司始终坚持“精品立企,高端制胜”的技术发展战略,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在装配式钢结构、数字化技术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创新,形成了国家重大科学装置结构建造技术、旋转开合屋盖技术、大型公共建筑综合建造技术、多腔体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体系、复杂形体超高层高耸结构建造技术、高性能精细化金属围护系统、钢结构数字制造技术、东南数字技术、空间网格结构全自产一体化技术、张拉结构建造技术等十大核心技术,总体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中国家重大科学装置结构建造技术、大型公共建筑综合建造技术、多腔体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体系、空间网格结构全自产一体化技术、旋转开合屋盖技术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公司针对当前市场上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存在的问题,基于当前我国住宅建筑的特点,研发出一种适用于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体系——桁架式多腔体钢板组合剪力墙结构体系。该体系以桁架式多腔体钢板组合剪力墙结构体系为依托,集成装配式楼盖、预制化墙板、一体化装修等技术,基于SEBIM平台实现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一体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是一套系统、高效、先进的工业化绿色建筑解决方案。该结构体系具有优越的抗震性能、优异的绿色节能效果以及综合经济性能指标,具有显著的创新性和推广价值,主要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公司重视技术创新的推广和应用,并致力于利用新技术促进钢结构行业的转型升级、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科技孵化、产业结构升级。截至目前公司拥有在空间网格结构、装配式钢结构等方面专利279项,其中发明专利76项;软件著作3项,公司还参编、主编了44项国家、地方、行业标准及规程规范,获得国家和省级工法39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35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21项。这一系列技术成果的取得,巩固和提升了公司的技术优势,增强了公司在钢结构建筑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公司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提升了项目承接能力、市场影响力、客户的认可度,保证了公司在钢结构行业持续的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
3、装配式学校、医院优势
装配式钢结构是公司的特色和优势。公司一直致力于装配式钢结构技术研发、产品应用和模式推广。自十多年前,公司联合中国建筑设计院等单位开展技术研究,研发装配式钢结构体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能够适合不同档次要求的医院、学校、城市综合体等独具特色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体系,公司通过将装配式与EPC相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从而形成了具有东南特色的EPC模式,显示出了超强的竞争优势,尤其体现在建造速度和品质上。未来以装配式钢结构为主体的EPC项目是公司总承包发展的重点方向。
结合公司在医院、学校EPC项目上的业绩优势和丰富经验,以及公司发展至今形成了会议会展、体育场馆、城市综合体等的特色板块,公司进一步把EPC项目作了更为具象的定位:打造装配式医院、学校、会展、体育场馆、公共建筑等特色品牌,致力于成为国内新型装配式医院、学校第一品牌。目前,公司在医院、学校、会展、场馆、城市综合体上逐步积累了大量的工程业绩,包括磐安人民医院、临安人民医院及妇幼保健医院、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台州学校、萧山南都小学、萧山南二路小学、萧山智慧谷二期项目、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二期项目等等,竞争优势明显。
4、产业地位和品牌优势
在“建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拓一方市场”的品牌方针指导下,按每建必优的要求,实施工程的施工和服务。十三五期间,公司聚焦“高、精、尖”,以匠心铸就大国工程,完成了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全球最大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2022年杭州亚运会主场馆杭州奥体主体育场、杭州奥体网球中心等国家重点工程,并承接了另一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以及杭州“亚运三馆”等一系列国家省市重点工程。同时,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和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号召,向新型装配式EPC总承包转型,承揽总承包工程包括萧山南都小学、联合国地理信息展览馆工程、磐安人民医院医技楼项目、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台州学校、临安人民医院及妇幼保健院、桐庐人民医院、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二期项目等装配式总承包项目,实现了公司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重大突破,在总承包领域逐步积累业绩,树立品牌。
截止目前,公司共获鲁班奖42项,詹天佑奖8项,国家优质工程奖18项,中国钢结构金奖120项,中国空间结构工程施工金奖和银奖33项,中国金属维护系统金禹奖10项。公司的品牌优势为公司后续业务拓展打开了新的局面,树立了高层次、高技术、高质量的市场形象。
5、数字化、信息化优势
当今互联网时代,为适应公司转型升级的战略发展需求,公司基于建筑的传统信息技术,融合了BIM、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实现全新的数字化管理及数字化建造。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公司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投入,也取得了其独有的信息化应用成果:其中包括面向销售经营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用于企业管理的“企业资源计划ERP”,所用的是用友ERP(NC65);用于企业日常办公管理的“办公自动化软件OA系统”;用于仓库管理的“仓储管理系统WMS”;用于采购招标的“供应商管理系统SRM”;与WMS出库数据对接的“物流平台”;面向设计以及工程项目管理的“BIM系统”;用于加工制造管理的“生产管理系统”。
公司将始终站在行业技术创新前沿,积极研发和掌握核心技术,并将逐步推广至工程项目中。
6、行业领先的研发平台和创新团队优势
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公司创建了行业第一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行业首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行业首家全国首批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先进结构设计与建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企业研究院、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浙江省长大桥梁安全运营应用技术协同中心、公路水运钢结构桥梁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国家装配式钢结构桥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15个创新平台,并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与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多家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密切技术合作关系。
公司于2010年建立杭州市院士工作站,2011年建立浙江省院士工作站,2016年公司院士工作站被评为“全国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自建站以来,共引进国内知名院士团队2个:浙江大学董石麟院士团队、贵州大学马克俭院士团队。院士专家工作站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兴企”的创新战略,于2012年被授予“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公司现拥有300余名设计、研发人员,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硕士等职称和学历的中高级人才150余人。公司利用高端创新平台在公司创新链中的功能定位以及激励机制,激发活力提升创新能力,夯实创新发展的基础。加强高端技术、前沿技术以及本公司制造与施工急需破题的智能化、信息化等实用新型技术的开发与推广。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宏观经济周期风险
公司所属建筑钢结构行业与宏观经济政策和景气度密切相关,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城市化进程、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对公司发展战略影响深远且重大,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及经济增长放缓,将对公司长远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国内经济发展缓慢,或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整个国民经济中固定资产投资速度也将相应放缓,进而影响到公司下游客户投资意愿,将对公司未来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除政府和社会投资、上下游行业发展等因素外,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时期,银行信贷环境和导向的变化也会给公司经营带来不确定性风险,将考验公司的经营和管理能力,对公司业务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密切关注国内外宏观经济、政策形势的变化,根据宏观经济和政策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公司经营政策,同时公司将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提高抗风险能力。
2、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风险
公司钢结构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为钢材,原材料占公司主营业务成本比例较高。随着主要原材料供求关系和市场竞争状况的不断变化,公司主营业务成本也随之波动。如果公司工程投标定价未能根据钢材价格波动做出适时调整,或者公司工程合同签约后钢材价格出现大幅波动,而公司又没有在恰当时机安排采购,对于公司已签订闭口合同的订单而言,将形成一定的风险敞口,对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对于公司涤纶长丝业务而言,原材料PTA、MEG价格是决定涤纶长丝价格的主要因素,虽然从涤纶长丝行业的定价机制和盈利模式来看,公司可以将部分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转嫁给下游客户,但是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将增大公司存货管理的难度,引致存货跌价损失的风险,并且会造成公司产品毛利率一定幅度的波动,进而导致公司涤纶长丝业务的利润水平波动。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通过提高统一采购比例,以提高公司议价能力,降低采购成本;加强战略供应商及其他合格供应商关系管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及长期采购协议,争取优惠政策。继续加大业务转型力度,在EPC模式下,钢材成本在总成本中的占比下降至5-10%,公司生产经营对钢材价格波动的敏感度就会大大降低。
3、应收账款回款风险
公司应收账款余额较大,应收账款净额占总资产比例较高是由所处行业的特点决定的。随着本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公司应收账款余额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应收账款净额占总资产的比例预计仍将可能保持较高水平。如果公司应收账款的催收不利或者因工程业主资信和经营状况恶化导致工程款不能按合同及时支付,将影响公司的资金周转速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从而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及业绩水平造成不利影响。另外项目中存在工程垫资、工程项目涉诉等因素导致的资金回笼放缓风险,从而对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加强项目管理及合同履约,已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并不断加大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制定完善的应收账款催收和管理制度,将应收账款的回收任务纳入业务员关键考核指标,并对应收账款回款工作建立一定的奖惩机制,以实现应收账款的及时回收,避免出现坏账的损失,以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
四、主营业务分析
概述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在国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港澳湾大湾区建设、雄安新区建设、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国家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正在协同推进,新老基建、租赁住房、乡村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扩内需补短板正在全面开启。报告期内,公司围绕年初制定的经营计划,立足于主业,在“调结构、转模式、腾空间、上台阶”的战略引领下,以总承包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数字智造为抓手、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把握市场机遇,大力拓展总承包业务,充分发挥公司绿色建筑总承包领域的优势,向新型绿色建筑平台型企业升级,持续推进“装配式+”模式,致力成为新型装配式医院、学校、体育场馆、会展中心等国内第一品牌。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36,395.6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1.83%;实现营业利润40,528.3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0.4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025.3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51.75%。
从业务类型看,报告期内钢结构分包业务营业收入为295,480.51万元,同比增加7.25%;工程总承包(EPC)营业收入为74,335.56万元,同比增加319.37%;化纤业务营业收入为156,436.91万元,同比增加69.01%。影响公司业绩的主要因素如下:
1、钢结构板块:公司围绕“总承包项目+1号工程”双引擎发展战略,利用自身综合优势,积极把握市场机遇,订单获取能力持续增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报告期内,公司累计新签及中标合同119.4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0.67%。面对上半年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公司主要原材料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公司采取一系列经营措施,通过与重要原材料供应商长期构建的战略合作及集中采购,严格管控成本,降低了成本大幅上涨等不利影响。
2、化纤板块:2021年上半年受下游纺织需求增长、东南亚订单回流等因素支撑,中下游对涤纶长丝刚需及备货需求旺盛,涤纶长丝销售价格持续上涨,公司涤纶长丝主要产品量价齐升,化纤业务盈利水平同比大幅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要经营工作如下:
1、聚焦差异化发展,打造“装配式+”模式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绿色发展、健康发展、数智发展”三大发展理念,着力推进“调结构、转模式、腾空间、上台阶”,坚定不移地实施“1号工程+EPC总承包”双引擎发展的营销战略,坚持把装配式钢结构医院、学校和体育场馆、会展中心、高铁站房等彰显东南优势的差异化、特色化品牌项目作为营销工作的重点战略目标,进一步发挥优势,推进“装配式+EPC、装配式+BIM、装配式+AI”融合发展。
2、强化技术创新,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报告期内,公司投资建设的年产20万吨新型装配式钢结构数字化工厂建设项目经过一年多的建设运行,陆续释放产能,逐步体现成本优势,人工需求降低约20%,产品质量显著提升,管理效率大大提高。下一步公司将加快生产技术的改造和开发,对现有车间完成整体工艺改造方案,对落后工艺、高能耗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不断促进公司的智能制造水平,优化生产工艺技术,进一步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
3、积极探索光伏建筑一体化产业,推进产业链延伸
为响应国家2030年实现“碳达峰”与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公司积极推进建筑-光伏一体化布局,开展先进技术与绿色建筑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与集成服务,将绿色建筑与新能源相结合,致力于打造绿色建筑光伏一体化的领先企业,实现公“EPC+BIPV”的战略转型。报告期内,公司设立了浙江东南碳中和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业务为屋面与光伏一体化建筑的开发、建设与投资。
收起▲
一、概述
报告期内,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公司保持战略定力,准确判断形势,精心谋划部署,在做好防控疫情的同时,全力复工复产,将更高质量稳健发展作为战略定位,将风险管控放在首要位置,稳健经营、稳步发展,较好完成全年经营任务。公司管理团队紧紧围绕年初董事会制定的年度经营计划,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不断创新管理,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同时充分发挥公司绿色建筑总承包业务承揽上的优势,深入贯彻落实公司绿色、健康、创新、资本四大发展理念,持续推进高质量稳健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25,628.9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12%;实现营业利润33,274.8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1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081.2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5%。
从业务类型看,工程总承包(EPC)主营业务收入为67,149.06万元;钢结构分包业务主营业务收入603,776.14万元,同比增加5.52%;化纤业务主营业务收入为204,154.36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4.84%。
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要经营工作如下:
1、在业务拓展方面,大力推行差异化发展,打造“装配式+”特色品牌
报告期内,公司着力实施“1号工程+EPC总承包”双轮驱动,坚定不移地抢抓“一号工程”、总承包工程、装配式钢结构等优质客户工程,经营理念由“跟着走”向“领着跑”转变,从专业分包向总承包转型,创新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紧紧抓住国家绿色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健康中国等政策红利,凭借公司的核心技术优势、品牌优势、业绩优势、团队优势,同政府、大型设计院、央企及国企形成战略合作,积极运用EPC总承包模式,在装配式医院、学校、会展、体育场馆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临安区人民医院及妇幼保健院迁建项目一期工程总承包项目、杭州湾智慧谷二期项目EPC工程、桐庐县第一人民医院迁建工程EPC总承包项目等重大项目落地。公司总承包模式的成功转型,也彻底改变了公司的商业模式和营利模式,未来将大大增强了公司的盈利能力,是公司盈利能力提升的重要转折点。
2、在科技创新方面,注重科技研发,引领行业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着力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坚持自主科技创新、继续加强各类科研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高端技术平台的作用,加强前沿技术研发。紧紧围绕公司的发展战略,有计划、有重点地立项开发前瞻性强、附加值高、创新性突出的新技术、新工艺、新工法等项目,努力提升公司的科技水平,引领公司发展。2020年,公司荣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标准创
新贡献奖二等奖1项,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12项、软件著作2项,申报受理专利44项,其中发明专利21项;自主研发的新型大跨度预应力钢结构关键技术等6项科研课题,经鉴定,技术分别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公司被评为我国钢结构行业科技创新优秀企业和中国工业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子公司东南钢结构获中国钢结构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天津东南荣获省级科技类二等奖一项、专利12项。公司参与浙江大学201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承担2020年度浙江省建设科研项目3项、萧山区重大科技计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行业标准编制5项,其中多腔体组合剪力墙为东南与东南大学联合主编。此外,应用于绿色建筑智能化管理的BIM技术开发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已顺利完成”东南网架BIM工程项目管理平台“建设。该BIM成果,采用华为云,可支持70多种主流工程文件格式的轻量化,能充分满足当前项目管理的需求,且项目数据存于云端,更加安全、便捷,并成功应用于杭州湾智慧谷、青海国际会展中心和杭州大江东储出(2017)1号地块等工程,效果良好,有效提升了项目管理水平,推进绿色建筑向全生命周期发展。其中有三项BIM应用成果分别荣获首届全国钢结构行业数字建筑大赛特等奖、一等奖和优秀奖。
未来公司将继续做好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立足国家“新基建”战略,建立“创新联合体”,形成钢结构建筑产业现代化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攻关+科技金融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国内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加强与国内一流高等院校以及金融企业合作,坚持外部引进消化吸收和内部自主研发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思路,积极开展装配式建筑、绿色建造、智能建造、数字建造等行业前沿技术的应用探索,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领先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加强与科技金融企业合作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3、在智能制造方面,投资绿色建筑数字化生产基地,提升企业智能制造水平
报告期内,公司着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先进制造产能,依托互联网、物联网与大数据实现集成与互联。围绕做强公司主营业务,公司全资子公司浙江东南绿建集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年产20万吨新型装配式钢结构数字化工厂建设项目”,该项目建设基于高度自动化的物流、仓储、及柔性加工制造能力基础上,建设以MES系统为核心的、与上下层信息系统高度集成、高度协同的智能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智能信息化平台大幅度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高度协同研产供销存全生态链,使公司能够对客户订单实现快速响应、高效协同、快速交付高质量产品的能力。项目引进了国内外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智能化升级方案,着重提高公司装配式钢结构制造能力并形成装配式新型墙体的规模生产能力,提升产品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在管理创新方面,开展精细管理,推动经营成本持续优化
目前公司已逐步建立起特有的发展模式,强有力的管理团队,全面的财务管理体系,完善的市场网络,综合的信息系统和创新的运营管理,取得了卓越的经营绩效。面对2020年疫情的冲击和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董事会坚定信心,主动作为,积极部署开展精细管理、挖潜增效行动,努力将疫情影响降到最低。一是加强供应链管理,包括对燃气、工业气体、五金配件、焊丝等,采用终端采购,减少中间环节,大大降低成本。二是进一步梳理和规范外协外包业务流程,成立招标委员会,特别是对EPC总承包方面的专业分包进行严格把控,提升效益。三是解放思想,打破传统,敞开大门,引进新的外协外包单位,大大降低成本。四是提出“管理从仓库开始,考核从定额抓起”,通过实施定额管理,锁定成本。
未来公司将继续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完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为抓手,以严格监管执法、强化风险防范、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加强宣传教育为保障,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建设,提升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水平。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1、发展战略优势
公司作为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全国唯一“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基地”和住建部全国首批“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始终坚持“以产业推动为己任”,并切实践行“创新、绿色、健康、智能”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国家产业化基地和其他创新平台优势,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及商业模式创新,积极整合、集成先进技术资源与绿色建筑一揽子解决方案与集成服务。
在国家绿色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健康中国等政策背景下,公司凭借的核心技术优势、品牌优势、
业绩优势、团队优势,充分发挥大股东浙江萧山医院这一样板工程的品牌效应,着力培育装配式钢结构+大健康的特色商业模式,打造装配式医院、学校、会展、体育场馆、公共建筑等特色品牌,致力于成为新型装配式医院、学校第一品牌。
同时,积极与政府及行业协会沟通协商,通过产业合作平台和产业联盟,公司与上下游企业建立广泛深入的务实合作,与各地工程咨询、建筑设计、配套厂商、大型总包、钢构同行及地方政府等建立深入的共赢合作,通过品牌、技术、管理及资本资源等输出,实现强强联合、优势叠加,合力打造区域装配式钢结构绿色建筑产业集群,并切实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公司已与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10余家公司联合进行协同创新研究。另外,公司还联合8家企业建立产业联盟,设立装配式试验基地,共同推进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项目并积极推动在政府投资项目及大型公建、学校、医院等项目率先采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合力打造本地装配式钢结构示范工程和产业化集群。
2、科技创新优势
公司始终坚持“精品立企,高端制胜”的技术发展战略,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在装配式钢结构、数字化技术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创新,形成了国家重大科学装置结构建造技术、旋转开合屋盖技术、大型公共建筑综合建造技术、多腔体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体系、复杂形体超高层高耸结构建造技术、高性能精细化金属围护系统、钢结构数字制造技术、东南数字技术、空间网格结构全自产一体化技术、张拉结构建造技术等十大核心技术,总体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中国家重大科学装置结构建造技术、大型公共建筑综合建造技术、多腔体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体系、空间网格结构全自产一体化技术、旋转开合屋盖技术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近年来,在国家及地方政策的指引下,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快速发展起来。公司针对当前市场上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存在的问题,基于当前我国住宅建筑的特点,研发出一种适用于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体系——桁架式多腔体钢板组合剪力墙结构体系。该体系以桁架式多腔体钢板组合剪力墙结构体系为依托,集成装配式楼盖、预制化墙板、一体化装修等技术,基于SEBIM平台实现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一体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是一套系统、高效、先进的工业化绿色建筑解决方案。该结构体系具有优越的抗震性能、优异的绿色节能效果以及综合经济性能指标,具有显著的创新性和推广价值,主要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公司重视技术创新的推广和应用,并致力于利用新技术促进钢结构行业的转型升级、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科技孵化、产业结构升级。截至目前公司拥有在空间网格结构、装配式钢结构等方面专利279项,其中发明专利76项;软件著作3项,公司还参编、主编了44项国家、地方、行业标准及规程规范,获得国家和省级工法39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35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重大科
研项目21项。这一系列技术成果的取得,巩固和提升了公司的技术优势,增强了公司在钢结构建筑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公司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提升了项目承接能力、市场影响力、客户的认可度,保证了公司在钢结构行业持续的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
3、装配式学校、医院优势
装配式钢结构是公司的特色和优势。公司一直致力于装配式钢结构技术研发、产品应用和模式推广。自十多年前,公司联合中国建筑设计院等单位开展技术研究,研发装配式钢结构体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能够适合不同档次要求的医院、学校、城市综合体等独具特色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体系,公司通过将装配式与EPC相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从而形成了具有东南特色的EPC模式,显示出了超强的竞争优势,尤其体现在建造速度和品质上。未来以装配式钢结构为主体的EPC项目是公司总承包发展的重点方向。
结合公司在医院、学校EPC项目上的业绩优势和丰富经验,以及公司发展至今形成了会议会展、体育场馆、城市综合体等的特色板块,公司进一步把EPC项目作了更为具象的定位:打造装配式医院、学校、会展、体育场馆、公共建筑等特色品牌,致力于成为国内新型装配式医院、学校第一品牌。目前,公司在医院、学校、会展、场馆、城市综合体上逐步积累了大量的工程业绩,包括磐安人民医院、临安人民医院及妇幼保健医院、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台州学校、萧山南都小学、萧山南二路小学、萧山体育场改造项目、萧山智慧谷二期项目等等,竞争优势明显。
4、产业地位和品牌优势
在“建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拓一方市场”的品牌方针指导下,按每建必优的要求,实施工程的施工和服务。十三五期间,公司聚焦“高、精、尖”,以匠心铸就大国工程,完成了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全球最大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2022年杭州亚运会主场馆杭州奥体主体育场、杭州奥体网球中心等国家重点工程,并承接了另一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以及杭州“亚运三馆”等一系列国家省市重点工程。同时,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和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号召,向新型装配式EPC总承包转型,承揽总承包工程包括萧山南都小学、联合国地理信息展览馆工程、磐安人民医院医技楼项目、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台州学校、临安人民医院及妇幼保健院、桐庐人民医院等装配式总承包项目,实现了公司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重大突破,在总承包领域逐步积累业绩,树立品牌。
截止目前,公司共获鲁班奖42项,詹天佑奖8项,国家优质工程奖18项,中国钢结构金奖110项,中国空间结构工程施工金奖和银奖33项,中国金属维护系统金禹奖10项,国家优质工程奖18项。公司的品牌优势为公司后续业务拓展打开了新的局面,树立了高层次、高技术、高质量的市场形象。
5、数字化、信息化优势
当今互联网时代,为适应公司转型升级的战略发展需求,公司基于建筑的传统信息技术,融合了BIM、
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实现全新的数字化管理及数字化建造。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公司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投入,也取得了其独有的信息化应用成果:其中包括面向销售经营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用于企业管理的“企业资源计划ERP”,所用的是用友ERP(NC65);用于企业日常办公管理的“办公自动化软件OA系统”;用于仓库管理的“仓储管理系统WMS”;用于采购招标的“供应商管理系统SRM”;与WMS出库数据对接的“物流平台”;面向设计以及工程项目管理的“BIM系统”;用于加工制造管理的“生产管理系统”。
公司将始终站在行业技术创新前沿,积极研发和掌握核心技术,并将逐步推广至工程项目中。
6、行业领先的研发平台和创新团队优势
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公司创建了行业第一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行业首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行业首家全国首批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先进结构设计与建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企业研究院、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浙江省长大桥梁安全运营应用技术协同中心、公路水运钢结构桥梁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国家装配式钢结构桥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15个创新平台,并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与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多家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密切技术合作关系。
公司于2010年建立杭州市院士工作站,2011年建立浙江省院士工作站,2016年公司院士工作站被评为“全国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自建站以来,共引进国内知名院士团队2个:浙江大学董石麟院士团队、贵州大学马克俭院士团队。院士专家工作站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兴企”的创新战略,于2012年被授予“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公司现拥有300余名设计、研发人员,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硕士等职称和学历的中高级人才150余人。公司利用高端创新平台在公司创新链中的功能定位以及激励机制,激发活力提升创新能力,夯实创新发展的基础。加强高端技术、前沿技术以及本公司制造与施工急需破题的智能化、信息化等实用新型技术的开发与推广。
三、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行业格局和未来发展趋势
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城乡建设领域绿色发展、低碳循环发展的主要举措,既是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重要手段,又是打造经济发展“双引擎”的内在要求。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
2017年3月出台的《“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及其配套管理办法明确提出,2020年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占比达15%以上,其中重点推进地区20%以上,2025年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占比达30%。作为装配式建筑的重要抓手,装配式钢结构的发展迎来重要的机遇期。2020年8月,住建部等九部分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鼓励医院、学校等公共建筑优先采用钢结构,积极推进钢结构住宅和农房建筑。
“十四五”期间,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将总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十三
五期间,住建部等中央相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随着“促改革、调结构”逐渐进入深水区,十四五期间,各级政府必将以政策(如金融扶持、环保政策支持、科技推广支持、评奖评优政策支持等)为指引,更大力度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带动建筑业全面转型升级。
(2)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自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鼓励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文件以来,尽管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但全国装配式建筑新开工建筑面积近4的年均增长率已达到55%。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推动,区域发展差距的进一步缩小,装配式建筑也必将得到蓬勃发展。
图5“十四五”期间全国装配式建筑新开工建筑面积预测值(万m2)
“十四五”期间,全国装配式建筑新开工建筑面积以年均增长率为30%测算,至2025年,全国装配式建筑新开建筑面积将达到15.9亿m2。随着政策引导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装配式钢结构在装配式建筑中的份额也将逐年提升,预计未来五年,装配式钢结构的份额将从目前的30%提高至50%,全国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新开工建筑面积在2025年将达到约8亿m2。
2020年3月,浙江省住建厅在《2020年全省建筑工业化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实现全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达到30%以上;累计建成钢结构装配式住宅50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钢结构装配式农房20万平米以上。”浙江省住建厅“十四五”规划(草案)中指出:“到2025年,浙江省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面积将达到1000万平方米”,是2020年的两倍。
图62020-2025浙江省钢结构住宅建筑面积预测(万平方米)
图7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
2019年3月,浙江省政府印发《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中指出,2021年底,培育建设100个省级未来市区试点项目,2022年起全面复制推广,支撑大湾区、大花园、大都市建设。未来社区建设中,明确将装配式建筑与装修一体化作为审核标准的约束性指标,为装配式建筑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3)创新驱动持续发力
1)数字化工厂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和市场需求的加速变革,钢结构制造业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这些趋势将不断推进钢结构制造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并进一步丰富与深化数字化工厂建设的内涵,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与高端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2)数智制造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引导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深度融合,是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
3)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
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是将工程建设过程中包括规划、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及物业管理直到拆除与处理等作为一个循环,形成衔接各个环节的综合管理平台,通过相应的信息平台,创建、管理及共享同一完整的工程信息,涉及范围、进度、成本、质量、采购、沟通等职能领域的内容。
4)智慧工地
智慧工地是基于信息技术,围绕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建立支撑现场管理、互联协同、智能决策、数据共享的信息化系统。随着智能技术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物联网和数字技术加速应用,推进智慧工地建设已成为我国建造方式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助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实现施工安全
生产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法。
(4)EPC模式升级发展
随着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工程总承包模式的深入发展,国内(尤其是钢结构企业)EPC模式将逐渐由“设计-采购-施工”模式升级到“设计-采购-制造-建造-管理”(EPFCM,EngineeringProcurementFabricationConstructionManagement)发展模式。EPFCM模式可以理解为基于项目服务的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模式,包含了项目工程设计、材料采购、加工制造、项目施工管理以及项目后续维护和运营,强化并协同价值链各阶段,打造完整的业务生态
(二)公司发展战略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围绕“绿色建筑引领者”的企业愿景和向现代建筑业总承包商转型的发展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拉高标杆,拼搏奋斗,着力推进“调结构、腾空间、转模式、上台阶”,奋力提升创新动力、开拓活力、竞争实力和赢利能力,做大做强,努力把东南网架打造成为最具价值创造力的绿色建筑产业现代化、平台型总承包企业。
(三)2021年度经营管理工作计划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走向小康社会后的第一年,更是公司创新转型,大踏步向新型绿色建筑产业现代化、国际化平台型总承包企业发展的关键之年。公司将继续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坚持和发扬一如既往的决胜劲头,铭初心、担使命、立潮头,奋力推进公司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具体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1、聚焦创新战略,转换新动能。
2021年,公司要围绕商业模式创新、特色差异创新、项目管理创新、供应链经营创新、技术工艺创新、投资思维创新这六大创新去研究与思考。
要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定位和商业模式;进一步发挥优势,特色发展;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创新,提升效益;进一步实行低成本运营,重构供应链,解决卡脖子问题;进一步开展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将创新提高到战略高度,极大提升企业竞争优势;进一步创新盈利模式,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实现投资取得较好效益。
2、聚焦业务规模,做强做大。
公司必须牢牢坚持“1号工程+EPC总承包双引擎发展”的营销工作战略定位,始终坚持把装配式钢结构医院、学校和体育场馆、会展中心、高铁站房等彰显东南优势的差异化、特色化品牌项目作为营销工作的重点战略目标。坚持不移地做大包括EPC和PPP项目在内的总承包工程,坚定不移地主攻一号工程,重点抓国家重点工程和地方标志性工程等一号工程,提升品牌价值。要根据今年的目标,补齐短板,发挥优势,通过营销创新、特色创新、智慧创新、勤奋创新、忠诚创新、担当创新、知识创新、廉洁创新、激励创新
这九大创新来进行全员营销,做大业务。
3、聚焦人才引进,提升团队。
(1)大力发展培养高端经营人才(总经理、领导班子)。要建立“德、能、勤、绩、廉”领导考核制,结果导向,优胜劣汰。
(2)大力发展培养各类专业学科的技术人才。要培养人才提高到战略高度。
——培养项目管理人才(项目经理和八大员),公司定位总承包发展战略,培养项目管理人才要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
——培养各种专业的技术团队,包括质量安全管理团队。
——培养各类专业的复合型人才队伍。财务、审计、行政、计划、供应、招标、采购、信息化等各方面都要引进、培养。
(3)要大力发展培养产业工人。产业工人是基础,也是核心工作。与传统建筑企业相比,公司具有产业基础、产业工人的优势。今后,产业工人的规模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要把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竞争优势发挥出来。
4、聚焦管理创新,提升效益。
(1)要向管理创新挖潜力,增效益。要深入贯彻董事会“管理从仓库抓起,考核从定额做起”的理念,做到预算算成本,定额锁成本,仓库管成本、审计省成本、财务核成本。
(2)要树立“成本管理创新永远在路上”的理念。流程、程序必须到位、规范,要公正、公平。所有的机物料、五金配件、油漆、电焊、气体、专业分包、外包外协、废料都要充分竞争,降低成本。管理均要纳入市场行为。
(3)要挖掘增效的潜力。要全方位控成本,挖掘增效的环节,实行定额管理。
5、聚焦质量安全,筑牢发展长堤。
质量安全是企业生存之本、发展之本,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作为压倒性工作,守住底线,毫不懈怠。与时俱进,持续推进质安体系建设。通过健全完善制度,宣贯法律法规,整顿监管队伍,加强质量安全管控体系,不断开展质量安全大反思、大排查、大整改活动,杜绝各种质量安全隐患。要全面推行质量安全一把手负责制;建立覆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安全生产责任制。要创新开展质量安全双预控工作,通过建立“双预控+监控测量+信息化”模式,实现重大风险实时跟踪、隐患信息自动推送、风险防控流程化实施的质量与安全管理格局;要创新质量安全教育模式,建立各级管理岗位和操作人员分级培训机制及准入、评价、考核机制;要用信息化手段,推行BIM等先进技术,提高质量安全生产管理效能。
6、聚焦公司治理,规范运营。
根据资本市场规范要求,继续提升公司规范运营和治理水平,进一步健全公司规章制度,优化公司的治理结构,提升规范化运作水平。同时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不断完善风险防范机制,保障公司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1、宏观经济周期和政策变化的风险
公司的生产经营受整体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如果国内经济发展缓慢,或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整个国民经济中固定资产投资速度也将相应放缓,进而影响到公司下游客户投资意愿,将对公司未来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除政府和社会投资、上下游行业发展等因素外,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时期,银行信贷环境和导向的变化也会给公司经营带来不确定性风险,将考验公司的经营和管理能力,对公司业务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密切关注国内外宏观经济、政策形势的变化,根据宏观经济和政策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公司经营政策,同时公司将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提高抗风险能力。
2、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风险
公司产品的主要原材料为钢材,原材料占公司主营业务成本比例较高。随着主要原材料供求关系和市场竞争状况的不断变化,公司主营业务成本也随之波动。如果公司工程投标定价未能根据钢材价格波动做出适时调整,或者公司工程合同签约后钢材价格出现大幅波动,而公司又没有在恰当时机安排采购,对于公司已签订闭口合同的订单而言,将形成一定的风险敞口,对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对于公司涤纶长丝业务而言,原材料PTA、MEG价格是决定涤纶长丝价格的主要因素,虽然从涤纶长丝行业的定价机制和盈利模式来看,公司可以将部分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转嫁给下游客户,但是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将增大公司存货管理的难度,引致存货跌价损失的风险,并且会造成公司产品毛利率一定幅度的波动,进而导致公司涤纶长丝业务的利润水平波动。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集中优势资源,依靠丰富的市场实战经验及广阔的信息渠道优势,实时跟踪原材料价格走势,最大限度的降低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
3、应收账款回款风险
公司应收账款余额较大,应收账款净额占总资产比例较高是由所处行业的特点决定的。随着本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公司应收账款余额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应收账款净额占总资产的比例预计仍将可能保持较高水平。如果公司应收账款的催收不利或者因工程业主资信和经营状况恶化导致工程款不能按合同及时支付,将影响公司的资金周转速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从而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及业绩水平造成不利影响。另外项目中存在工程垫资、工程项目涉诉等因素导致的资金回笼放缓风险,从而对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产
生不利影响。公司将加强项目管理及合同履约,已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并不断加大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制定完善的应收账款催收和管理制度,将应收账款的回收任务纳入业务员关键考核指标,并对应收账款回款工作建立一定的奖惩机制,以实现应收账款的及时回收,避免出现坏账的损失,以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
收起▲
一、概述
报告期内,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及常态化防控措施给整体经济形势和公司业务带来的不利影响,公司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在做好防控疫情的同时,全力复工复产,积极有序的恢复公司各项生产经营,并积极开拓市场。公司管理团队紧紧围绕年初董事会制定的年度经营计划,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不断创新管理,尽快适应与疫情共存的工作节奏,各项工作得以有序开展。同时充分发挥公司绿色建筑总承包业务承揽上的优势,深入贯彻落实公司绿色、健康、创新、资本四大发展理念,持续推进高质量稳健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6,880.64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14%;实现营业利润28,861.4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6.1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740.2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60%。从业务类型看,钢结构业务主营业务收入为275,499.31万元,同比增加7.95%;工程总承包(EPC)主营业务收入为17,725.69万元;化纤业务主营业务收入为92,562.53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8.30%。
报告期内,公司新签合同总额61.7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了42.67%,其中总承包(EPC)合同占新签合同金额的比例达到72.31%,总承包模式的成功转型彻底改变了公司的商业模式和营利模式。
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要经营工作如下:
一、稳业务,转观念,为可持续发展布好局
报告期内,公司坚定不移地抢抓“一号工程”、总承包工程、装配式钢结构等优质客户工程,经营理念由“跟着走”向“领着跑”转变,从专业分包向总承包转型,创新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紧紧抓住国家绿色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健康中国等政策红利,凭借公司的核心技术优势、品牌优势、业绩优势、团队优势,同政府、大型设计院、央企及国企形成战略合作,积极运用EPC总承包模式,在装配式医院、学校、会展、体育场馆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临安区人民医院及妇幼保健院迁建项目一期工程总承包项目、杭州湾智慧谷二期项目EPC工程、桐庐县第一人民医院迁建工程EPC总承包项目等重大项目落地。公司总承包模式的成功转型,也彻底改变了公司的商业模式和营利模式,未来将大大增强了公司的盈利能力,是公司盈利能力提升的重要转折点。
二、稳生产,促转型,提高企业管理竞争能力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和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公司董事会审时度势,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在统筹疫情防控前提下,公司于二月中旬率先复工复产;坚持“生产经营与疫情防控”两手抓,在疫情控制较好的地域和开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抢时间、抓进度,进一步优化施工组织,确保全年进度达到预期要求。围绕降本增效,公司采取了多项措施,积极推进管理提升,将管理工作与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深度融合,持续推进公司制度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加快绿色建筑数字化生产基地的投资与建设,提升企业智能制造水平
报告期内,公司着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先进制造产能,依托互联网、物联网与大数据实现集成与互联。围绕做强公司主营业务,公司全资子公司浙江东南绿建集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年产20万吨新型装配式钢结构数字化工厂建设项目”,该项目建设基于高度自动化的物流、仓储、及柔性加工制造能力基础上,建设以MES系统为核心的、与上下层信息系统高度集成、高度协同的智能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智能信息化平台大幅度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高度协同研产供销存全生态链,使公司能够对客户订单实现快速响应、高效协同、快速交付高质量产品的能力。项目引进了国内外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智能化升级方案,着重提高公司装配式钢结构制造能力并形成装配式新型墙体的规模生产能力,以调整公司产品结构,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产品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利于抢占市场先机。
二、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宏观经济周期和政策变化的风险
公司的生产经营受整体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如果国内经济发展缓慢,或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整个国民经济中固定资产投资速度也将相应放缓,进而影响到公司下游客户投资意愿,将对公司未来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除政府和社会投资、上下游行业发展等因素外,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时期,银行信贷环境和导向的变化也会给公司经营带来不确定性风险,将考验公司的经营和管理能力,对公司业务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密切关注国内外宏观经济、政策形势的变化,根据宏观经济和政策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公司经营政策,同时公司将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提高抗风险能力。
2、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风险
公司产品的主要原材料为钢材,原材料占公司主营业务成本比例较高。随着主要原材料供求关系和市场竞争状况的不断变化,公司主营业务成本也随之波动。如果公司工程投标定价未能根据钢材价格波动做出适时调整,或者公司工程合同签约后钢材价格出现大幅波动,而公司又没有在恰当时机安排采购,对于公司已签订闭口合同的订单而言,将形成一定的风险敞口,对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对于公司涤纶长丝业务而言,原材料PTA、MEG价格是决定涤纶长丝价格的主要因素,虽然从涤纶长丝行业的定价机制和盈利模式来看,公司可以将部分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转嫁给下游客户,但是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将增大公司存货管理的难度,导致存货跌价损失的风险,并且会造成公司产品毛利率一定幅度的波动,进而导致公司涤纶长丝业务的利润水平波动。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集中优势资源,依靠丰富的市场实战经验及广阔的信息渠道优势,实时跟踪原材料价格走势,最大限度的降低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
3、应收账款回款风险
公司应收账款余额较大,应收账款净额占总资产比例较高是由所处行业的特点决定的。随着本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公司应收账款余额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应收账款净额占总资产的比例预计仍将可能保持较高水平。如果公司应收账款的催收不利或者因工程业主资信和经营状况恶化导致工程款不能按合同及时支付,将影响公司的资金周转速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从而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及业绩水平造成不利影响。
另外项目中存在工程垫资、工程项目涉诉等因素导致的资金回笼放缓风险,从而对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公司将加强项目管理及合同履约,已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并不断加大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制定完善的应收账款催收和管理制度,将应收账款的回收任务纳入业务员关键考核指标,并对应收账款回款工作建立一定的奖惩机制,以实现应收账款的及时回收,避免出现坏账的损失,以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1、“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战略助推企业发展
公司作为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全国唯一“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基地”和住建部全国首批“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始终坚持“以产业推动为己任”,并切实践行“创新、绿色、健康、智能”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国家产业化基地和其他创新平台优势,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及商业模式创新,积极整合、集成先进技术资源与绿色建筑一揽子解决方案与集成服务。
在国家绿色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健康中国等政策背景下,公司凭借的核心技术优势、品牌优势、业绩优势、团队优势,充分发挥大股东浙江萧山医院这一样板工程的品牌效应,着力培育装配式钢结构+大健康的特色商业模式,打造装配式医院、学校、会展、体育场馆、公共建筑等特色品牌,致力于成为新型装配式医院、学校第一品牌。
同时,积极与政府及行业协会沟通协商,通过产业合作平台和产业联盟,公司与上下游企业建立广泛深入的务实合作,与各地工程咨询、建筑设计、配套厂商、大型总包、钢构同行及地方政府等建立深入的共赢合作,通过品牌、技术、管理及资本资源等输出,实现强强联合、优势叠加,合力打造区域装配式钢结构绿色建筑产业集群,并切实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公司已与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10余家公司联合进行协同创新研究。另外,公司还联合8家企业建立产业联盟,设立装配式试验基地,共同推进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项目并积极推动在政府投资项目及大型公建、学校、医院等项目率先采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合力打造本地装配式钢结构示范工程和产业化集群。
2、科技创新驱动的核心竞争能力
公司始终坚持“精品立企,高端制胜”的技术发展战略,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在装配式钢结构、数字化技术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创新,形成了国家重大科学装置结构建造技术、旋转开合屋盖技术、大型公共建筑综合建造技术、多腔体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体系、复杂形体超高层高耸结构建造技术、高性能精细化金属围护系统、钢结构数字制造技术、东南数字技术、空间网格结构全自产一体化技术、张拉结构建造技术等十大核心技术,总体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中国家重大科学装置结构建造技术、大型公共建筑综合建造技术、多腔体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体系、空间网格结构全自产一体化技术、旋转开合屋盖技术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近年来,在国家及地方政策的指引下,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快速发展起来。公司针对当前市场上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存在的问题,基于当前我国住宅建筑的特点,研发出一种适用于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体系——桁架式多腔体钢板组合剪力墙结构体系。该体系以桁架式多腔体钢板组合剪力墙结构体系为依托,集成装配式楼盖、预制化墙板、一体化装修等技术,基于SEBIM平台实现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一体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是一套系统、高效、先进的工业化绿色建筑解决方案。
该结构体系具有优越的抗震性能、优异的绿色节能效果以及综合经济性能指标,具有显著的创新性和推广价值,主要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公司重视技术创新的推广和应用,并致力于利用新技术促进钢结构行业的转型升级、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科技孵化、产业结构升级。截至目前公司拥有在空间网格结构、装配式钢结构等方面专利265项,其中发明专利73项;公司还参编、主编了36项国家、地方、行业标准及规程规范,获得国家和省级工法39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34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17项。这一系列技术成果的取得,巩固和提升了公司的技术优势,增强了公司在钢结构建筑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公司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提升了项目承接能力、市场影响力、客户的认可度,保证了公司在钢结构行业持续的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
3、国内装配式学校、医院第一品牌和差异化的竞争策略
装配式钢结构是公司的特色和优势。公司一直致力于装配式钢结构技术研发、产品应用和模式推广。
自十多年前,公司联合中国建筑设计院等单位开展技术研究,研发装配式钢结构体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能够适合不同档次要求的医院、学校、城市综合体等独具特色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体系,公司通过将装配式与EPC相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从而形成了具有东南特色的EPC模式,显示出了超强的竞争优势,尤其体现在建造速度和品质上。未来以装配式钢结构为主体的EPC项目是公司总承包发展的重点方向。
结合公司在医院、学校EPC项目上的业绩优势和丰富经验,以及公司发展至今形成了会议会展、体育场馆、城市综合体等的特色板块,公司进一步把EPC项目作了更为具象的定位:打造装配式医院、学校、会展、体育场馆、公共建筑等特色品牌,致力于成为国内新型装配式医院、学校第一品牌。目前,公司在医院、学校、会展、场馆、城市综合体上逐步积累了大量的工程业绩,包括磐安人民医院、临安人民医院及妇幼保健医院、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台州学校、萧山南都小学、萧山南二路小学、萧山体育场改造项目、萧山智慧谷二期项目等等,竞争优势明显。
4、高层次、高质量的品牌优势
公司创立至今,承建了大量机场、会展、体育、文化、高铁、超高层、住宅钢结构等多个特色板块的高端国家大型钢结构项目,如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地下700米-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世界单体面积最大的网架工程—首都机场T3A航站楼、亚洲最大的会展中心—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国际上第一次采用的新型多面体空间刚架结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内最大的高铁枢纽中心—上海虹桥交通枢纽和杭州东站、世界最高的塔结构—广州电视塔、杭州新地标—可容纳8万坐席的杭州奥体博览中心主体育场及大悬臂旋转开合屋盖—杭州网球中心等一系列世界级的钢结构工程。
良好的品牌形象也为公司在建筑领域争取优质客户、大型项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截至目前,公司共获鲁班奖35项,詹天佑奖6项,国家优质工程奖16项,中国钢结构金奖100项,中国空间结构工程施工金奖和银奖33项,中国金属维护系统金禹奖6项,其他国家级建筑工程优质奖7项。公司的品牌优势为公司后续业务拓展打开了新的局面,树立了高层次、高技术、高质量的市场形象
5、数字化、信息化优势
当今互联网时代,为适应公司转型升级的战略发展需求,公司基于建筑的传统信息技术,融合了BIM、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实现全新的数字化管理及数字化建造。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公司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投入,也取得了其独有的信息化应用成果:其中包括面向销售经营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用于企业管理的“企业资源计划ERP”,所用的是用友ERP(NC65);用于企业日常办公管理的“办公自动化软件OA系统”;用于仓库管理的“仓储管理系统WMS”;用于采购招标的“供应商管理系统SRM”;与WMS出库数据对接的“物流平台”;面向设计以及工程项目管理的“BIM系统”;用于加工制造管理的“生产管理系统”。
公司将始终站在行业技术创新前沿,积极研发和掌握核心技术,并将逐步推广至工程项目中。
6、行业领先的研发平台和创新团队优势
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公司创建了行业第一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行业首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行业首家全国首批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先进结构设计与建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企业研究院、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浙江省长大桥梁安全运营应用技术协同中心、公路水运钢结构桥梁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国家装配式钢结构桥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15个创新平台,并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与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多家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密切技术合作关系。
公司于2010年建立杭州市院士工作站,2011年建立浙江省院士工作站,2016年公司院士工作站被评为“全国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自建站以来,共引进国内知名院士团队2个:浙江大学董石麟院士团队、贵州大学马克俭院士团队。院士专家工作站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兴企”的创新战略,于2012年被授予“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
公司现拥有300余名设计、研发人员,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硕士等职称和学历的中高级人才150余人。公司利用高端创新平台在公司创新链中的功能定位以及激励机制,激发活力提升创新能力,夯实创新发展的基础。加强高端技术、前沿技术以及本公司制造与施工急需破题的智能化、信息化等实用新型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