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银行(000001)
公司经营评述
- 2022-09-30
- 2022-06-30
- 2021-12-31
- 2021-09-30
- 2021-06-30
- 2021-03-31
一、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必将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本行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持续加大对民营与小微企业、制造业与科技企业,及居民消费等领域的支持力度,积极助力扩大内需,积极支持“六保”“六稳”,积极践行绿色金融,大力支持乡村振兴,持续强化全面风险管理,全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2年1-9月,本行坚持以“中国最卓越、全球领先的智能化零售银行”为战略目标,坚持“科技引领、零售突破、对公做精”十二字策略方针,着力打造“数字银行、生态银行、平台银行”三张名片,持续升级零售、对公、资金同业业务经营策略,不断深化全面数字化经营,重塑资产负债经营,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挑战,业务发展保持了稳健增长的态势。
1.5.1经营业绩稳健增长营收保持稳健增长2022年1-9月,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382.65亿元,同比增长8.7%;实现净利润366.59亿元,同比增长25.8%。
负债成本保持平稳2022年1-9月,本集团净息差2.77%,较去年同期下降4个基点;负债平均成本率2.15%,较去年同期下降7个基点,其中吸收存款平均成本率2.07%,较去年同期上升2个基点。本行积极推动重塑资产负债经营,负债端主动优化负债结构,积极压降负债成本;资产端受市场利率下行、持续让利实体经济等因素影响,资产收益率下降,净息差有所收窄。
非息收入稳健增长2022年1-9月,本集团实现非利息净收入409.16亿元,同比增加32.87亿元,增幅为8.7%,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减少30.43亿元,一方面受市场等因素影响,导致代理基金等收入下降,另一方面,本行积极布局新业务赛道,带来代理保险等收入增加;其他非利息净收入同比增加63.30亿元,主要是由于债券及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票据贴现、外汇等业务带来的非利息净收入增加。非利息净收入占比29.59%,同比上升0.01个百分点。
资产负债规模稳健增长2022年9月末,本集团资产总额51,951.3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6%,其中,发放贷款和垫款本金总额33,013.4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8%;负债总额47,697.4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4%,其中,吸收存款本金余额32,461.7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6%。
合理配置网点布局本行持续实施网点智能化建设,合理配置网点布局;2022年9月末,本行共有109家分行(含香港分行),合计1,188家营业机构(含总行、分行及专营机构)。
1.5.2资产质量总体保持平稳2022年1-9月,宏观经济总体延续复苏态势,但复苏区域、行业不平衡问题仍较显著,部分企业和个人还款能力承压,银行资产质量管控仍面临挑战。本行响应国家战略,持续服务实体经济,大力支持民营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加大问题资产处置力度,资产质量总体保持平稳。
2022年9月末,本行逾期贷款占比1.50%,较上年末下降0.11个百分点;逾期60天以上贷款占比及逾期90天以上贷款占比分别为0.92%和0.79%,均较上年末上升0.05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为1.03%,较上年末上升0.01个百分点;关注贷款占比为1.49%,较上年末上升0.07个百分点;逾期60天以上贷款偏离度及逾期90天以上贷款偏离度分别为0.89和0.76,较上年末分别上升0.04和0.03。
2022年1-9月,本行计提的发放贷款和垫款信用减值损失440.10亿元。2022年9月末,贷款减值准备余额987.9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5%;风险抵补能力继续保持较好水平,拨备覆盖率290.27%,较上年末上升1.85个百分点;逾期60天以上贷款拨备覆盖率326.39%,较上年末下降11.83个百分点;逾期90天以上贷款拨备覆盖率380.16%,较上年末下降17.24个百分点。
2022年1-9月,本行核销贷款407.35亿元;收回不良资产总额352.30亿元,同比增长28.6%,其中收回已核销不良资产本金170.90亿元(含收回已核销不良贷款98.56亿元),同比增长14.4%;不良资产收回额中76.1%为现金收回,其余为以物抵债等方式收回。
未来,本行将持续强化管控措施,保持较好的风险抵补水平,牢牢守住风险底线,确保资产质量可控。
1.5.3零售深化转型发展2022年1-9月,面对宏观经济增长承压、疫情反复等多重挑战,本行充分发挥综合金融和科技赋能优势,持续深入贯彻以开放银行、AI银行、远程银行、线下银行、综合化银行相互衔接并有机融合的“五位一体”新模式,积极践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普惠民生的初心使命,零售业务总体实现稳健增长。
收起▲
1.1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2022年上半年,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的复杂局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总体保持稳定。银行业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坚持将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计民生放在首要位置,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持续大力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持续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和制造、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践行绿色金融,大力支持乡村振兴,全力支持“六稳”“六保”,全面加强金融科技运用和深化数字化经营,全面强化金融风险防控,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本行是中国内地首家公开上市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过多年发展,本行已逐渐成长为一家金融服务种类齐全、机构网点覆盖面广、经营管理成熟稳健、品牌影响市场领先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时,本行着力打造独特竞争力,在零售转型、科技引领、综合金融三大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经营特色。
本行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后,经营下列各项商业银行业务:(一)吸收公众存款;(二)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三)办理国内外结算;(四)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五)发行金融债券;(六)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七)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八)从事同业拆借;(九)买卖、代理买卖外汇;(十)从事银行卡业务;(十一)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十二)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十三)提供保管箱服务;(十四)结汇、售汇业务;(十五)离岸银行业务;(十六)资产托管业务;(十七)办理黄金业务;(十八)财务顾问、资信调查、咨询、见证业务;(十九)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1.2发展战略及核心竞争力.
1.2.1本行发展战略本行以“中国最卓越、全球领先的智能化零售银行”为战略目标,坚持“科技引领、零售突破、对公做精”十二字策略方针,持续深化战略转型,着力打造“数字银行、生态银行、平台银行”三张名片,零售、对公、资金同业业务在构建“3+2+1”经营策略的基础上,不断升级策略打法,深化全面数字化经营,重塑资产负债经营。与此同时,本行全面提升支持消费、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能力,持续大力支持乡村振兴,积极践行绿色金融,持续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和制造、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1)科技引领本行高度重视科技引领,将前沿科技运用于服务营销、风险控制、运营支持和管理赋能,通过打造技术能力、数据能力、敏捷能力、人才能力和创新能力,打造数字新基座,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价值赋能,推动科技能力进入股份制银行前列,为战略转型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五项领先科技能力”——技术能力以架构转型带动技术能力全面升级,着力推进新一代基础设施、技术中台、开发运维一体化等技术升级,构筑强大的技术底座。升级云原生平台和能力,推动技术架构向云原生技术架构转型,实现应用全面上云。打造企业级技术中台,强化领先技术的研究,形成高度复用共享的技术平台,增强企业级架构支撑能力。打造开发运维一体化平台,提高科技团队的数字化能力,持续提升开发团队与运维团队的协作水平和应用交付效率。
数据能力以数据资产化管理提升基础数据管理水平,以数据中台建设提升数据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数据能力,为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提供强大的数据引擎。强化数据治理,提高底层数据的标准化、标签化、颗粒化水平,全面提升数据质量。构建数据资产化管理体系,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潜能,赋能经营管理提质增效。构建平台化数据能力,打造数据中台,深化数据应用,实现数据赋能,以数据驱动经营管理,实现决策“三先”(先知、先觉、先行)、经营“三提”(提效益、提效率、提产能)、管理“三降”(降成本、降风险、降人力)。
敏捷能力完善科技治理模式,深化敏捷化转型。培育敏捷文化,深化科技与业务的融合,组建敏捷团队,提升产品研发迭代速度,推动交付质量与客户体验全面提升。科技与业务双轮驱动,科技团队逐步从技术服务提供者,向业务的合作伙伴转变;科技产品的交付逐步从注重效率,向注重价值和效能转变。
人才能力对标领先互联网科技企业,前瞻性做好科技人力资源规划,建立富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为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道路。持续引入全球顶尖科技精英,建立金融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加快多元化的“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团队建设,打造“精技术、懂业务、会管理”的人才队伍。
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发挥金融科技优势,赋能产业生态建设,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强化领先技术应用,深化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应用,推动经营管理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完善创新机制,通过本行创新委员会、“创新车库”等机制,举办各类创新大赛,激发全员创新活力。打造创新文化,通过金融科技认证,提升全员对金融科技的理解和创新意识,形成全员运用科技手段进行创新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鼓励知识产权专利申请,激发个人创新活力,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和品牌发展。
(2)零售突破本行深入推进零售业务转型升级,持续践行零售业务“3+2+1”经营策略,推动“基础零售、私行财富、消费金融”3大业务模块升级突破,重点关注“风险控制、成本控制”2大核心能力提升,着力推动以AI Bank为内核,以开放银行为外延的“1大生态”的构筑与经营;在此基础上,本行全面贯彻以开放银行、AI银行、远程银行、线下银行、综合化银行相互衔接并有机融合的“五位一体”新模式,不断强化科技引领,推动商业模式变革,打造零售“智能化银行3.0”1,积极践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普惠民生的初心使命,并为零售业务持续突破发展注入新动能。
零售业务发展三大使命——本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打造有温度、卓越的零售金融服务能力,让最优质的金融产品服务普惠万家”为使命,致力于实现三个目标:
一是满足最广大客户的财富管理需求,让大众客户享受到专业的资产配置与财富管理服务,陪伴客户共同成长;
二是满足最广大客户的信贷需求,让过去被传统金融体系忽视的、同时具备较强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的客户获得合适的信贷服务,助力客户安居乐业;
三是满足高端客群的个性化需求,为高端客群提供覆盖其个人、家庭及企业发展各个阶段的综合金融与生活服务,支持客户家业常青。
零售“五位一体”新模式——“五位一体”新模式以客户为中心、以数据驱动为内核,是本行对零售业务发展战略及经营策略的组合创新和升级。“五位一体”包含开放银行、AI银行、远程银行、线下银行和综合化银行五个要素,要素之间相互衔接、融合,构成有机整体。
开放银行是零售业务发展的流量池,通过“走出去”及“引进来”相结合与场景方平台合作,实现“共同经营、共建生态、共助实体”,让金融服务变得“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无微不至”。
随身银行即“AI+T+Offline”(AI银行+远程银行+线下银行),是零售业务发展的经营链和服务网,通过构建市场领先、兼顾专业与温度的智慧客户经营体系,基于客户的全生命周期旅程,以随时、随心、随享,专人、专业、专属的形式,将最适配、陪伴式的金融服务提供给每一位客户。
综合化银行是零售业务发展的驱动器,通过打造零售业务的数据、产品、权益、科技及风险中台,将基础产品、服务能力、客户画像全面数据化、模型化,为客户提供一站式、一揽子、一条龙的优质综合金融及生活解决方案,提升客户综合服务体验。
“五位一体”新模式致力于通过科技手段颠覆传统的经营模式,一是重塑了客户经营模式,通过智能化、数据化的经营方式,让客户服务更专业、更精准,大幅提升客户满意度;二是升级了内部经营管理,推动管理更集约、更高效,为队伍插上科技的翅膀;三是实现了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统一,通过低门槛、广覆盖、智能化的服务手段,提升普惠金融的广度、深度以及人民群众的金融获得感、幸福感。(3)对公做精l对公业务本行围绕“做大客户规模、优化资负结构、提升经营质量”的经营目标,持续践行对公业务“3+2+1”的经营策略,即坚持走行业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大力发展“行业银行、交易银行、综合金融”3大业务支柱;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重点发力“战略客群、小微客群”2大核心客群,聚焦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培育并做强中坚客群,通过实施深度经营,做大客户钱包份额,夯实业务发展基本盘;坚持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之路,风险理念从被动管控风险向主动管理风险转变,严守资产质量稳健“1条生命线”。基于平安集团“金融+科技”优势,借助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科技手段,本行对公业务发展继续着力打造供应链金融、票据一体化、客户经营平台、复杂投融及生态化综拓“五张牌”,重点聚焦产业数字化、资本市场与直接融资两大赛道,打造科技驱动的交易银行和投行驱动的复杂投融两大业务体系,构建科技特色鲜明、投行能力显著的对公银行,为客户提供“省时、省心、省钱”的一站式服务。具体来说:
一是面向产业数字化,打造科技驱动的交易银行。一方面,基于本行的账户服务优势,以数字账户为切入点,触达产业链、互联网平台的广大中小微客群;利用“星云物联网平台”及海量数据优势,借助线上化、模型化、自动化等科技手段,不断迭代优化核心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通过“星云开放联盟”加强生态合作,以开放银行为纽带,将本行的金融和科技能力组件化、标准化开放输出至关键节点客群2背后的海量用户;持续升级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体系,不断夯实客群、促活交易、提升价值。借助账户、交易、数据和开放的优势,打造本行交易银行差异化服务能力,寻求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及经营难、经营贵难题的根本之道,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二是面向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构建投行驱动的复杂投融生态。本行顺应资本市场大发展的趋势,充分发挥平安集团综合金融优势,通过“投行+商行+投资”一站式服务,积极布局基金生态和债券生态,服务国家战略,培育中坚客群,为客户提供“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综合解决方案,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一方面,通过发行策略、投资工具、交易能力的全面升级,为客户提供专业解决方案,支持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围绕基金生态客群,通过私行募资能力、撮合服务能力、项目并购及退出能力、风险管理输出能力、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能力的全面升级,打造基金生态核心竞争力,支持资本市场快速发展。
l资金同业业务本行资金同业业务坚持“服务金融市场、服务同业客户、服务实体经济”的理念,深化资金同业业务“3+2+1”经营策略,围绕“新交易、新同业、新资管”3大主线,培育业务特色和专业优势,打造“行业顶尖的金融交易专家”“行业一流的避险服务专家”“金融产品机构销售的领军服务商”“领先的数字生态托管银行”及“品类最全的开放式理财平台”五张金色名片,并持续提升“销售能力、交易能力”2大核心能力,深化金融科技在“1个智慧资金系统平台”中应用,数字化经营更具成效,服务实体经济更有温度,实现更加稳健、更高质量的发展。
资金同业“五张金色名片”——金融交易发挥“国际化的专业团队、领先的交易系统、实时的风控能力、卓越的定价能力”四大交易优势,在提升市场流动性和市场定价效率上发挥积极作用;并依托投资交易能力,加快发展机构交易服务业务,打造交易第二增长曲线。
避险服务持续完善“平安避险”服务体系,坚持风险中性的原则,大力推进避险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将“交易能力+科技能力+服务能力”形成合力,更高效地服务中小微企业。
金融同业深化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行e通”平台为载体,深入发展与各类金融机构多方面的合作,打造本行金融同业独有的一体化、全方位服务特色。
资产托管持续推进综合服务能力提升,构建“投融托”一体化服务生态圈,基于托管客户差异化需求,打造选择多元化、体验极致化的托管增值服务体系,持续提升本行托管品牌知名度。
资产管理坚持市场化、专业化、精细化的经营策略,持续完善客户经营、产品研发和投研体系建设,保持平安理财业务的平稳健康发展。
1.3.2本行核心竞争力.
发展战略科学清晰本行紧跟国家战略,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顺应时代趋势,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坚持“科技引领、零售突破、对公做精”十二字策略方针,着力打造“数字银行、生态银行、平台银行”三张名片,在全面构建零售、对公、资金同业业务“3+2+1”经营策略的基础上,不断升级策略打法,全面深化数字化经营,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卓越、全球领先的智能化零售银行”。
综合金融优势突出综合金融是本行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本行将平安集团庞大的个人客户基础、强大的资本资金实力、强大的销售渠道、强大的科技实力、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全金融牌照等优势与自身的经营实际相结合,通过资源整合、相互协同,打造了强大的综合金融优势,建立了成熟的综合金融管理模式、体制机制和服务平台,为全行战略转型和业务发展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科技赋能模式创新本行坚持“科技引领”战略方针,利用领先数字技术为数字化转型注入活力,并借助平安集团领先的科技优势,不断提升科技对金融服务的赋能水平,实现决策“三先”、经营“三提”、管理“三降”。科技赋能零售业务,通过打造“五位一体”新模式,为客户提供全生命旅程的陪伴式服务,并依托AI客户经理实现低成本、高精准地触达和激活客户,将优质的零售金融服务覆盖到更多的大众客群,持续提升本行零售金融服务能力;科技赋能对公业务,聚焦两大赛道,基于账户、交易、数据和开放优势,触达产业链上下游的广大中小微企业,打造科技驱动的交易银行,并整合投行、商行、投资及科技服务,构建投行驱动的复杂投融,推动业务经营向生态模式升级;
科技赋能资金业务,打造比肩国际的智慧资金系统平台,以领先的科技打造顶尖的销售和交易能力,有力支持机构交易服务和企业避险服务快速发展,为交易第二增长曲线注入动能。
价值文化深入内核本行全面整合并重塑了新价值文化体系,将“专业价值”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将价值最大化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唯一标准,“知行果”合一,商业价值服从道德价值、短期价值服从长期价值,以专业的能力和服务,持续为客户、为员工、为股东、为社会创造最大价值。新价值文化还深植了“创新、执行和合规”的文化基因,通过有效的创新机制、绩效考核机制、追踪督办机制和合规长效机制,确保产品和服务真正凸显“专业价值”,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大众。
3.1总体经营情况.
2022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本行紧跟国家战略,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持续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和制造、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持续支持消费和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支持乡村振兴,积极践行绿色金融,全面强化金融风险防控,全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业务发展保持了稳健增长态势。
营收保持稳健增长2022年上半年,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920.22亿元,同比增长8.7%;实现净利润220.88亿元,同比增长25.6%。
负债成本保持平稳2022年上半年,本集团净息差2.76%,较去年同期下降7个基点;负债平均成本率2.16%,较去年同期下降6个基点,其中吸收存款平均成本率2.05%,与去年同期持平。本行积极推动重塑资产负债经营,负债端主动优化负债结构,有效压降负债成本;资产端受市场利率下行、持续让利实体经济等因素影响,资产收益率下降,净息差有所收窄。
非息收入稳健增长2022年上半年,本集团实现非利息净收入279.63亿元,同比增加26.44亿元,增幅为10.4%,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减少13.36亿元,主要是受市场等因素影响,代理基金收入等下降所致;其他非利息净收入同比增加39.80亿元,一方面是由于货币市场及债券型基金投资、票据贴现等业务带来的非利息净收入增加,另一方面是由于把握市场机遇,带来外汇业务汇兑损益增加。非利息净收入占比30.39%,同比上升0.49个百分点。
资产负债规模稳健增长2022年6月末,本集团资产总额51,087.7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8%,其中,发放贷款和垫款本金总额32,250.9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3%;负债总额46,966.7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8%,其中,吸收存款本金余额32,432.4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5%,活期存款3余额12,076.2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8%。
资产质量保持平稳2022年6月末,本行不良贷款率1.02%,与上年末持平;关注贷款占比1.32%,较上年末下降0.10个百分点;逾期贷款余额占比1.46%,较上年末下降0.15个百分点;逾期60天以上贷款偏离度及逾期90天以上贷款偏离度分别为0.89和0.74;拨备覆盖率290.06%,风险抵补能力保持较好水平。
3.2主要业务讨论与分析.
3.2.1零售深化转型发展.
2022年上半年,本行充分发挥综合金融和科技赋能优势,全面推动“开放银行、AI银行、远程银行、线下银行、综合化银行”有机融合的“五位一体”新模式落地,打造“有温度”的金融服务。
年初以来受国内疫情及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居民就业、收入和消费及零售业务发展受到一定冲击,本行零售业务营业收入增速放缓,资产质量承压,本行加大零售资产核销及拨备计提力度,导致零售业务净利润同比下降,但凭借近年积累的数字化经营能力,总体经营保持稳健。2022年上半年,零售业务实现营业收入514.02亿元,同比增长4.4%,在全行营业收入中占比为55.9%;零售业务净利润110.65亿元,同比下降5.6%,在全行净利润中占比为50.1%。同时,本行持续推动降本增效,提升资源配置的精细化水平,零售成本收入比同比下降1.54个百分点(1)三大业务模块经营持续升级.
本行持续升级产品、队伍、客群经营等能力,致力于打造“有温度的、全球领先的财富管理主办银行”。2022年6月末,本行管理零售客户资产(AUM)34,721.4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1%,其中私行达标客户AUM余额15,539.7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5%;本行财富客户120.36万户,较上年末增长9.4%,其中私行达标客户47.49万户,较上年末增长7.5%。2022年上半年,本行实现财富管理手续费收入(不含代理个人贵金属业务)36.89亿元,因主动压降非标类产品规模及证券市场波动导致的基金销量下滑等因素影响,同比下降17.0%。
产品升级方面,本行持续提升资产优选与产品甄别能力,丰富、优化产品货架。在上半年市场疲软行情下,本行公募基金代销业务聚焦提升客户规模,发力线上平台,实现中长尾基础客群的快速渗透,2022年6月末,本行代理非货币公募基金持仓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43.9%;上半年实现代理基金收入16.83亿元,受市场等因素影响,同比下降29.3%;实现代理保险收入10.65亿元,同比增长26.3%;实现代理理财收入4.24亿元,同比增长29.3%;家族信托及保险金信托新设立规模316.47亿元,较去年同期保持较快增长。
队伍升级方面,本行着力提升队伍专业技能,增强队伍内生发展能力,依托专业精、能力强的私人银行家及投顾专家队伍,通过分布在全国各省会以及主要城市的53家私行中心,为私行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财富管理服务。同时,持续强化中台赋能水平,全面贯彻资产配置服务理念,通过人机协同为客户量身定制专业化、综合化的资产配置服务,让理财经理的展业和服务更专业、更高效、更智能,提升客户财富健康度。
客群经营升级方面,本行通过升级“平安家族办公室”服务,打造私行投行联动模式,为超高净值头部客户提供覆盖个人、家族、企业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及全生命周期陪伴式服务,包括财务规划、家族战略、家族治理、专业咨询等。在权益体系建设方面,本行重点打造“高端医养、子女教育、慈善规划、法税筹划”四大王牌权益,通过整合平安集团内外部专业资源,向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方案和随身顾问服务,实现对客户的长期深度陪伴。
品牌升级方面,本行以私人银行业务为纽带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2022年上半年,“平安乐善”慈善规划服务已为超100位客户提供慈善服务咨询、慈善主体设立、公益项目投向管理等服务。“平安公益平台”积极响应疫情救助号召,联合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壹基金”上线抗疫项目,为受疫情影响的地区提供抗疫物资支持。凭借在私人银行业务领域不断提升的综合实力,2022年上半年本行获评《中国银行保险报》“中国金融品牌创新典范”、《财富管理》杂志“最佳客户服务”和“最佳财富管理家族办公室”等奖项。本行持续深入做实基础零售,打造面向海量客户的经营中枢。通过全面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深化推广“五位一体”新模式;同时,持续推进信用卡和借记卡双卡融合打通,推动综合经营、协同发展,强化全渠道综合化获客及全场景智能化经营。2022年6月末,本行零售客户数12,205.30万户,较上年末增长3.2%;平安口袋银行APP注册用户数14,379.85万户,较上年末增长6.6%,其中,月活跃用户数(MAU)4,839.03万户,较上年末增长0.3%,较一季度末增长6.3%。
存款业务提升方面,本行零售业务秉持“规模增长、结构优化、基础夯实、成本管控”经营方针,深入推进存款业务量质齐升。一是AUM带动存款提升,通过向客户提供专业化资产配置服务、产品优化升级,做大AUM提升自然派生存款;二是综合化经营带动存款提升,通过促动信用卡客户双卡齐开,提升本行卡还款占比,以及强化车贷客群、有房客群、小微客群、年轻客群等重点客群的场景化经营,提升存款沉淀;三是渠道联动带动存款提升,通过推动商户优惠支付活动持续发力支付结算,通过深耕行业方案做大代发及收单业务,带动结算存款增长,并通过深化保证金、灵活用工等开放银行模式的推广应用,拓展存款客群来源。2022年6月末,本行个人存款余额8,687.7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8%;上半年个人存款日均余额8,191.6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0.0%。
代发业务拓展方面,一是本行持续升级代发服务平台及产品体系,推动代发业务全流程线上化,在疫情期间积极提供便民服务,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同时,持续升级“安薪管家”产品,打造客户家庭主账户智能应用平台及银行综合金融服务输出成长体系;2022年6月末,“安薪管家”绑定客户数超56万户。二是本行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加速代发客群数字化经营体系升级,全方位赋能客群精细化经营。2022年6月末,本行代发及批量业务客户带来的AUM余额6,257.5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1%;带来客户存款余额1,787.2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3.7%。
口袋银行升级方面,本行持续升级平安口袋银行APP智能化平台布局,打造数字化经营的主门户。一是立足用户生命周期,借助AB Test5机制,不断调优大数据推荐能力,推动分客群、分场景精准触达与经营,向客户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服务体验;二是通过开放银行“权益百宝箱”,引入小程序权益服务,赋能客户经营,为平安口袋银行APP引入更多生态场景;三是通过上线“让爱在一起”抗疫专区频道,向受疫情影响地区的客户提供专属的产品、服务和活动,打造更“有温度”的用户体验。2022年6月末,平安口袋银行APP连续12个月登录的高频活跃客户提升至1,532.08万户,智能化经营效果初显.
3.3风险管理.
3.3.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银行的借款人或交易对手不能按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其义务而形成的风险。本行已建立集中、垂直、独立的全面风险管理架构,建成“派驻制风险管理、矩阵式双线汇报”的风险管理模式,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统筹各层级风险管理工作,总行风险管理部、公司授信审批部、零售风险管理部等专业部门负责全行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本行基于“科技引领、零售突破、对公做精”的转型方针,坚持“风险与发展相互协调,风险与收益相互均衡,风险与资本相互适应”的风险管理原则,持续完善信用风险全流程管理,有效提升本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1)推进全行资产结构优化零售业务持续深入贯彻“五位一体”新模式,积极打造零售风险中台,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优化客群结构,全流程、全产品搭建智能风险管理体系,为业务持续高质量成长保驾护航。对公资产聚焦优质行业,集中优势资源投向高质量、高潜力客户,并带动上下游供应链、产业链或生态圈客户,持续推动信用风险资产组合结构优化。
(2)强化资产质量管控机制打造多模型驱动的前瞻性预警“天眼”,通过智能预警系统对客户和项目7×24实时监测扫描,实现对“灰犀牛”和“黑天鹅”的提前处置化解,提升“治未病”能力;完善立体化监控“地网”,筑牢总行、“行业+产品”事业部、经营单位密切协同的监控体系,通过不断优化迭代的系统工具,进一步落实风险制式化管控动作,夯实贷投后精细化管理基础。
(3)加大问题资产处置力度根据自身资产结构和外部形势变化,灵活运用多种手段,有效提升不良资产清收处置质效。一是充分发挥特殊资产管理专业化优势,对逾期时间久、清收难度大、催收成本高等符合打包条件的资产进行打包处置;二是积极应对当前市场不良资产供给增加、资产价格下行等不利因素,更多利用投行化创新经营手段对项目进行重整、盘活,并实现安全退出;三是进一步强化科技赋能,持续推动智慧特管平台向“智能化、移动化”方向迭代升级,全新打造“特资e”小程序,不断扩大特殊资产生态圈范围,为不良资产清收处置提供强有力支持。
3.3.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商品价格等)的不利变动引发损失的风险。
本行的市场风险来自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主要市场风险为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对主要的交易账户利率风险及全行汇率风险,采用市场风险价值指标、压力测试、利率敏感性、外汇敞口等指标进行计量及监控。
本行建立了有效的市场风险治理架构和管理职责分工。董事会是市场风险管理最高决策机构,承担市场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高级管理层及其下设委员会负责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审批市场风险管理的重大事项,定期听取市场风险管理执行的汇报;风险管理部是全行市场风险的牵头管理和具体执行部门,与前台业务部门保持独立。本行已搭建涵盖市场风险基本制度、一般管理办法、操作流程的市场风险管理制度体系,覆盖了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报告和控制的全流程。定期审视评估市场风险的各项制度和管理办法,并根据业务和发展现状不断完善、改进、优化流程。本行已建立较为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流程,从事前的业务授权管理和账户划分,事中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管控,到事后返回检验、压力测试,全面覆盖风险管理的整个流程。
报告期内,为应对持续增加的市场风险管理挑战,本行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开展市场风险新标准法资本计量项目,推出新旧资本对比的快速验证方案,可基于业务敞口快速估算新标资本大小,并与旧标进行比对分析;二是强化市场风险流程管理,对交易业务事前、事中、事后风险流程进行全面检视,对重大市场风险和宏观经济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提升风险控制和风险应对能力;三是构建与本行业务性质、规模、复杂程度和风险特征相适应的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制度体系,针对市场风险制度进行全面检视,更新市场风险制度体系,全面支持市场风险管理工作。
未来,本行还将持续完善政策制度和流程,优化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升级市场风险管理系统,加强日常风险监控,有效管理市场风险,确保市场风险在可承受范围内。
3.4下半年展望.
3.4.1下半年形势展望.
2022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年初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力实施宏观政策,推动我国经济恢复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运行开局良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2022年下半年,预计宏观政策将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经济运行将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将在恢复中达到更高水平均衡。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更加落实落细,稳健的货币政策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强化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
金融业将紧跟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将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计民生放在首要位置,全力支持“六稳”“六保”,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提升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必须持续强化金融风险防控,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展望2022年下半年,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将进一步呈现出三个特点:
一是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是重中之重。商业银行将紧跟国家战略,深入研究行业趋势,深度挖掘客户需求,全面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全面支持国家战略项目,积极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积极助力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支持乡村振兴,进一步解决民营及中小微实现。
二是持续强化金融风险防控。持续创新风险管理模式,加强存量问题资产清收化解;持续聚焦重点行业、重点区域与重点客户,不断加强新增资产风险管控,推进资产结构调整;持续深化科技引领,充分运用大数据、AI等领先科技,打造智慧风控平台,全面提升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三是持续深化科技引领和科技赋能。在零售业务领域,充分运用大数据、AI等技术,全力打造开放银行、AI银行、远程银行、线下银行、综合化银行“五位一体”新模式,运用科技手段将优质金融服务全面扩展至大众客群、长尾客群,大幅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大幅降低金融服务成本;在对公业务领域,充分运用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AI等技术,全力打造新型供应链金融,以批量经营降低运营成本,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全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助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是持续强化金融风险防控是必要之举。商业银行将持续提升金融风险防控的前瞻性、全局性和主动性,持续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持续提高银行资产的质量,继续完善风险处置工作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全面保障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
三是持续深化科技引领和科技赋能是必然趋势。商业银行将紧跟领先科技的发展趋势,将金融与科技紧密融合,不断推动科技赋能金融,不断创新金融服务的手段与方式,积极探索服务科技企业、民营企业及小微企业的新途径、新模式,积极推进绿色金融发展,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满足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3.4.2下半年主要工作.
2022年下半年,本行将继续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顺应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牢记服务实体的使命,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本行内部各主要条线也将按照升级后的经营策略,进一步明确路径,清晰打法,切实做好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持续提升实体经济服务能力。紧跟国家战略,积极打造供应链金融、票据一体化、客户经营平台、复杂投融、生态化综拓“五张牌”,持续加大民营企业、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力度,创新小微企业服务模式,解决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持续加大对战略企业的支持力度,以“投行+商行+投资”方式,提供全方位、全流程、全生命周期服务,助力国家产业升级;积极践行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持续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助力国民消费升级和人民美好生活。
收起▲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1.总体经营情况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启之年,本行积极落实各项国家战略,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持续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和制造、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持续支持消费和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支持乡村振兴,积极践行绿色金融,全面强化金融风险防控,全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年,本行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不断深化全面数字化经营,业务发展保持了稳健增长的态势。
营收保持稳健增长2021年,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693.83亿元,同比增长10.3%;实现净利润363.36亿元,同比增长25.6%。
存款成本持续优化2021年,本集团净息差2.79%,同比2020年下降9个基点;负债平均成本率2.21%,同比2020年下降11个基点,其中吸收存款平均成本率2.04%,同比2020年下降19个基点,存款成本持续优化。本行积极推动重塑资产负债经营,负债端主动优化负债结构,有效压降负债成本,资产端受市场利率下行影响,并持续让利实体经济,资产收益率有所下降,净息差小幅收窄。
非息收入较快增长2021年,本集团实现非利息净收入490.47亿元,同比增长22.4%,主要得益于财富管理业务、理财业务等带来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增加,以及债券投资等业务带来的投资收益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增加;非利息净收入占比28.96%,同比上升2.86个百分点。
资产负债规模稳健增长2021年末,本集团资产总额49,213.8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1%,其中,发放贷款和垫款本金总额30,634.4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9%;负债总额45,259.3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3%,其中,吸收存款本金余额29,618.1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8%,活期存款1余额11,199.3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2%,全年活期存款日均余额10,415.19亿元,同比2020年增长18.8%。
资产质量保持平稳2021年末,本行不良贷款率为1.02%,较上年末下降0.16个百分点;关注贷款占比1.42%,较上年末上升0.31个百分点;逾期60天以上贷款及逾期90天以上贷款的占比分别为0.87%、0.74%,较上年末分别下降0.21和0.14个百分点;逾期60天以上贷款偏离度及逾期90天以上贷款偏离度分别为0.85和0.73,较上年末分别下降0.07和0.02;拨备覆盖率、逾期60天以上贷款拨备覆盖率及逾期90天以上贷款拨备覆盖率分别为288.42%、338.22%和397.40%,较上年末分别上升87.02、118.44和128.66个百分点。
资本基础进一步夯实本行于2021年11月完成300亿元二级资本债券发行,有效补充二级资本。
2021年末,本集团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及资本充足率分别为8.60%、10.56%及13.34%,均满足监管达标要求。
二、主要业务讨论与分析
1.零售转型持续突破发展
2021年,本行零售业务持续深入贯彻“3+2+1”经营策略,充分发挥综合金融和科技赋能优势,升级提出以开放银行、AI银行、远程银行、线下银行、综合化银行相互衔接并有机融合的“五位一体”新模式,着力将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惠及最广大的客群,打造“有温度”的金融服务。
2021年,在“五位一体”新模式的引领下,本行零售各项业务实现较好增长,总体经营保持稳健。零售业务实现营业收入982.37亿元,同比增长8.4%,在全行营业收入中占比为58.0%;零售业务净利润214.98亿元,同比增长17.3%,在全行净利润中占比为59.2%。2021年7月,本行首次获得由《亚洲银行家》颁发的“亚太最佳零售银行”、“中国最佳零售银行”大奖。
(1)三大业务模块经营持续升级私行财富:
本行升级产品、队伍、专业化能力,全方位推进私行财富业务发展。2021年末,本行财富客户数突破百万户,达109.98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7.7%,其中私行达标客户2 6.97万户,较上年末增长21.6%;管理零售客户资产(AUM)31,826.3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1.3%,其中私行达标客户AUM余额14,060.9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4.6%。2021年,本行实现财富管理手续费收入(不含代理个人贵金属业务)82.15亿元,同比增长18.6%;其中,代理基金收入40.37亿元,同比增长82.7%,代理保险收入15.16亿元,同比增长15.1%,代理理财收入11.53亿元,同比增长74.4%。
产品升级方面,本行加强全品类、开放式产品平台建设,积极推动业务创新,从精选多元策略的全货架产品体系,到科技贯穿全流程的产品运营,积极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的资产配置需求。私募货架覆盖了市场上主流投顾和旗舰策略,公募产品持续打造“平安优选”公募品牌,强化线上化运营及科技赋能;2021年末,本行代理非货币公募基金保有规模1,503.2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5.8%,持仓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112.8%。家族信托业务上,本行联合平安信托全面升级家族信托服务,信托分配方案更加个性化,信托保护机制更加灵活,全方位满足中国家庭对财富保障传承的新需求;2021年,本行家族信托及保险金信托新设立规模380.17亿元,同比增长88.6%,保持行业领先。跨境业务布局上,本行成为首批获批“跨境理财通”业务的试点机构,并与多家外资行建立合作关系,为粤港澳大湾区客户拓宽跨境投资理财渠道。
队伍升级方面,本行积极加强人才储备,吸引市场优秀人才,着力提升队伍专业技能及中台赋能水平,增强队伍内生发展能力。本行打造了超1,000人的专业精、能力强的私人银行家队伍和近150人的投顾专家队伍,通过分布在全国各省会以及主要城市的53家私行中心,为私行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财富管理服务。同时,本行探索并打造一支“高质量、高产能、高收入”懂保险的财富管理队伍,积极为私行及财富管理业务的可持续增长开拓新赛道。
专业化升级方面,本行深化资产配置转型,积极搭建买方投顾服务模式,通过加强投研、投顾和家族办公室专业团队建设,整合行内产品、税务及法律等领域专家力量,向客户提供专业化的资产配置服务,提升客户财富健康度;同时,积极应用人工智能、同屏共享、微服务等技术,赋能一线队伍,为客户提供“有温度”的长期陪伴服务。在高净值客户服务升级上,本行建立了顶级私行经营中心,在业内首创“1+1+N”3服务,强化公私联动,为超高净值客群提供覆盖其“个人+家族+企业”的长周期、综合性解决方案。
2021年,本行私人银行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本行以私人银行业务为纽带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业内首推“平安乐善”慈善规划服务,协助企业家客户设立了2021年度全国最大规模的单一个人委托慈善信托。2021年,“平安公益平台”入选第三批国家民政部指定的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成为全国首个由股份制商业银行提供开发运营支持的平台。凭借在私人银行业务领域不断提升的综合实力,2021年本行获评《零售银行》“最佳私人银行”、《欧洲货币》“中国最佳家族办公室”、《亚洲银行家》“年度最佳慈善平台”等奖项。
基础零售:本行深入做实基础零售,全面升级业务模式,积极推进信用卡和借记卡双卡融合打通,推动综合经营、协同发展,持续强化全渠道获客及全场景经营,基础客群保持较快增长。2021年末,本行零售客户数11,821.20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0.3%;平安口袋银行APP注册用户数13,492.24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9.2%,其中,月活跃用户数(MAU)4,822.64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9.6%。
存款业务提升方面,本行零售业务秉持“规模增长、结构优化、基础夯实、成本管控”经营方针,深入推进存款业务量质齐升。一是AUM带动存款提升,通过向客户提供专业化资产配置服务,做大AUM提升自然派生存款,并通过聚焦中老年客群打造“颐年会”品牌,带动存款产品配置;二是综合化经营带动存款提升,通过促动客户双卡齐开,提升本行卡还款占比,以及强化车贷客群、有房客群、小微客群、年轻客群等重点客群的场景化经营,提升存款沉淀;三是渠道联动带动存款提升,通过推动商户优惠支付活动、推广“安心付”服务品牌,持续发力支付结算及收单业务,带动结算存款增长,并通过深化保证金、灵活用工等开放银行模式的推广应用,拓展存款客群来源。
2021年末,本行个人存款余额7,703.6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5%;2021年,个人存款日均余额同比2020年增长13.0%,个人存款平均成本率同比2020年下降12个基点至2.30%,存款成本持续优化。
代发业务拓展方面,一是聚焦重点渠道及目标客群,持续提升获客规模;二是强化与公司条线的联动协同,持续升级服务平台及产品体系;2021年,本行升级“安薪管家”产品,打造客户家庭主账户智能应用平台及银行综合金融服务输出成长体系,“安薪管家”绑定客户数超38万户;三是升级数字化经营策略,全方位搭建代发客群经营体系,提升经营效能;2021年末,本行代发及批量业务客户带来的AUM余额5,391.8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6.2%,带来客户存款余额1,444.6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0.2%。
口袋银行升级方面,本行持续聚焦平安口袋银行APP“金融+生活”线上流量平台布局,打造数字化经营的主门户。2021年,本行重点优化了APP页面布局及用户访问路径,有效提升用户体验,并借助“全城天天88,燃动8亿好礼”等大型营销活动及私域流量生态经营,强化线上流量运营,持续提升用户活跃度及粘度。同时,本行聚焦长尾客户和未来客户培养,重构升级APP设计理念,立足用户生命周期,通过分客群、分场景精准触达经营,向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体验。通过持续迭代升级,口袋银行APP已具备成熟的智能化、数字化客户经营能力,实现金融服务与各类生活场景充分融合,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线上化、无缝衔接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
消费金融:本行强化信用卡、贷款产品的数字化经营能力,加强消费金融业务与私行财富业务、基础零售业务的联动,深化客户综合化经营,加大对较低风险的持证抵押贷款投放,同时建立和发展基于客户分层分群经营的、差异化定价的信用类产品体系,提升优质客户信用类贷款的市场占有率,业务结构及客群结构持续优化。2021年末,本行个人贷款余额19,103.2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0%,总体保持较快增长。
信用卡:2021年,本行践行“五位一体”新模式,聚焦获客经营一体化,推进队伍转型升级,推动综合化经营,促进客户实动,并依托金融科技能力,强化客群精细化经营、场景化经营及智能化服务,持续打造信用卡“快、易、好”的极致客户体验。2021年末,本行信用卡流通卡量突破七千万张,达7,012.65万张,较上年末增长9.2%;信用卡应收账款余额6,214.4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7.4%;全年信用卡总交易金额37,914.10亿元,同比增长9.8%,其中,四季度总交易金额破万亿新高。
客群精细化经营方面,丰富产品权益配置,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2021年,本行持续深耕车主客群的生态化经营,聚合平安集团内车生态资源,逐步形成了以加油权益为主,洗车、停车、充电、保养权益为辅的一站式全方位车生态经营体系;8月起联动近3万家加油站,在全国所有发卡城市开展联合营销活动,为超百万平安持卡客户提供加油优惠,2021年末,本行核心车主类信用卡流通卡量突破2,500万张。针对年轻客群,创新升级平安悦享白金信用卡,基于“卡权分离”模式打造特色权益平台,让用户自由进行权益搭配,充分满足年轻人多样的消费及权益需求。针对商旅客群,携手美国运通成功发行面向商旅精英人群的美国运通金卡,产品配置国内主流商旅平台消费5倍积分权益,同时可享美国运通平台酒店、乐园等客户礼遇,为商旅客户带来优质的服务体验。
场景化经营方面,推进场景布局,促进用户交易活跃。2021年,本行持续开展“月月狂欢8”、“天天88”等品牌性活动,携手顶级国漫IP“哪吒”开展“全城天天88,燃动8亿好礼”大型营销活动,发行“借记卡+信用卡”套卡,并通过企业微信及抖音合作等创新模式实现精准触达,吸引近千万客户参与。口袋商城经营方面,加强积分场景搭建及联动,打造基于用户行为的“千人千面”商城内容,2021年,信用卡商城交易量同比增长18.7%。同时,本行持续深化跨界合作,推进策略联盟模式,与多家头部电商平台在消费场景、支付领域开放合作,推动共同经营、共建生态,打造核心生态经营体系;其中,与京东合作“京喜卡”为业内首张拼购场景的联名卡,自2021年2月上市以来发卡超百万张。
智能化服务方面,强化队伍赋能,提升客户体验及经营效益。一是优化智能语音中台,2021年末,本行智能语音中台已渗透到508个业务场景,年外呼规模2.72亿通,同比增长58.8%;二是强化大数据技术应用,创新打造链式经营模式,基于客户行为预判需求,为客户精准推荐各类活动优惠及服务;搭建客户意图智能识别及风险预警体系,通过差异化系统布局、专业化策略建设、高效化团队服务实现客户问题的一站式解决,提升客户服务体验;三是搭建客户级NPS5预测体系,通过线上化平台对客户旅程进行闭环监测,优化客户体验,提升客户满意度。
新一贷:2021年末,本行“新一贷”余额1,589.8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7%;全年“新一贷”新发放1,449.33亿元,同比增长37.7%。本行借助国家消费升级机遇,着力提升服务小微企业主客群的能力,在坚持审慎稳健风险政策的基础上,持续推进“新一贷”业务产品、流程优化升级及客户体验提升。一是持续推动业务流程线上化改造,大力推广全线上化产品“新一贷快贷”;2021年,“新一贷”新发放额中全线上化贷款占比71.8%;二是进一步完善智能风险定价策略,积极探索与外部场景平台合作,扩大经营及消费场景的深度嵌入,与互联网生态全面对接,挖掘新的业务增长点;三是持续拓宽“新一贷”优质客群覆盖,强化存量客户经营,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高质量、综合化的金融服务。
个人房屋按揭及持证抵押贷款:2021年末,本行个人房屋按揭及持证抵押贷款余额6,548.7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3.9%,其中住房按揭贷款余额2,793.7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7%;全年个人房屋按揭及持证抵押贷款新发放3,066.83亿元,同比增长17.2%。本行积极贯彻服务实体经济的工作要求,大力落实支持小微企业经营融资需求的政策导向,针对持有优质房产的优质客户推出“宅抵贷快贷”产品;2021年,本行“宅抵贷快贷”新发放697.48亿元,同比增长319.2%。同时,本行不断优化存量小微客户的服务流程,减轻小微客户的还款压力,进一步提升了普惠金融服务效率和客户体验。
汽车金融贷款:2021年末,本行汽车金融贷款余额3,012.2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2.2%;全年汽车金融贷款新发放2,543.34亿元,同比增长15.0%,市场领先优势持续巩固。
车生态经营方面,聚焦车主客群经营,“车+金融”生态建设持续升级。一是持续升级“车E通”平台,完善车商线上化服务体系,打造满足经销商进、销、存各环节经营管理和金融需求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二是通过推动私域流量经营,强化中台能力支撑,升级贷前、贷中和贷后服务;三是围绕客户买车、用车、护车、换车等场景,不断升级线上运营平台,构建一站式车主客群服务圈。
2021年末,汽车金融客群月活跃用户数(MAU)达309.42万户,较上年末增长29.4%。
产品体系升级方面,二手车、新能源车等新业务赛道稳步提速。在二手车金融领域,本行通过联合汽车行业各环节权威平台,细分客户画像、交易场景、市场情况、营销路径,全方位渗透生态圈层;同时,本行携手罗兰贝格与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联合发布《2021年中国二手车金融与生态报告》,持续引领行业发展;2021年,二手车贷款新发放451.97亿元,同比增长27.1%。在新能源车金融领域,持续耕耘品牌并形成规模;2021年,个人新能源汽车贷款新发放6 175.65亿元,同比增长137.2%。
线上化运营方面,持续强化科技赋能,客户体验进一步提升。本行持续推动平台创新,利用智能车管云平台,实现线上化、无纸化作业模式突破;同时,通过建立“车乐高”平台,支持业务作业环节自主完成页面功能配置,提升面签和出账时效。2021年末,本行各业务环节自主作业渗透率持续提升,商用车贷款、二手车贷款的全流程作业时长较上年末分别缩短36.7%、62.0%。在2021年中国汽车产业峰会中,本行荣获“2021最佳汽车金融服务银行”称号。
资产质量保持稳健:2021年,本行零售风险管理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全流程、全产品搭建智能风险管理体系,为业务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总体资产质量保持稳健。
随着疫情步入常态化管理新阶段,国内经济活动逐步恢复,消费市场重新回到增长区间,2020年四季度开始本行零售资产质量持续好转,整体风险水平已全面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尤其是迁徙率等先导指标都已回落至历史较优区间。2021年末,本行个人贷款不良率1.21%,较上年末上升0.08个百分点,较2020年疫情高点(6月末)下降0.35个百分点。其中,信用卡应收账款不良率2.11%,较上年末下降0.05个百分点;“新一贷”贷款不良率1.01%,较上年末下降0.12个百分点;汽车金融贷款不良率为1.26%,较上年末上升0.56个百分点,主要是受到外部宏观环境导致的商用车行业风险上升影响,本行已在客群准入、经销商渠道管理方面上线了多重管控动作,将新户品质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加大催收力度改善存量业务质量。
自2018年以来,本行逐步提高抵押类贷款和优质白领客户的信用贷款占比,优化个人贷款业务结构,并运用行业领先的科技实力和风控模型提升客户风险识别度,实施差异化的风险管理政策,有效增强了风险抵御能力。同时,本行基于精准的客户画像与风险数据分析,推出全新的智能定价策略,为优质客户、小微客户提供更加实惠的贷款定价,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降低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的融资成本。AI风控方面,自2018年全面投入使用零售统一SAFE智能反欺诈系统以来,累计防堵欺诈攻击金额50.60亿元,其中,2021年防堵欺诈攻击金额26.09亿元。2021年,本行主动升级零售风险中台组织架构,成立风险中台团队,搭建统一的客户级风险管理体系,既可赋能各业务模块的风控团队提升风险管理效率,也可快速支撑前台开拓零售新业务,并通过开放银行实现风控能力输出。
本行始终严格控制新户准入,做实对客户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审查,新户质量整体保持历史较优水平。其中,汽车金融贷款受商用车贷款风险上升的影响,2021年的新户质量好转不及预期,但本行已及时收紧商用车业务的贷前准入政策,同时加大对逾期贷款的催收力度,预计汽融整体组合的资产质量仍将保持稳定。当前,外部宏观环境依然面临较大不确定性,本行已加大对贷前政策的检视频率,基于数据表现动态调整各项策略。
(2)“五位一体”新模式驱动经营提速
“五位一体”是以客户为中心、以数据驱动为内核、通过科技手段将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惠及最广大客群的新发展模式。2021年,本行着力推动“五位一体”新模式全面落地,对业务增长的带动作用初步显现。
开放银行:开放银行是本行“五位一体”的场景层,是零售业务发展的流量池。一方面,本行通过加强与各行业场景方合作,提供金融SaaS 7化服务,实现“共同经营、共建生态、共助实体”;一是不断升级产品能力,丰富平台化合作场景,为合作方提供符合其场景、流程、产业需求的一站式SaaS方案;二是通过开放银行小程序,将合作方场景引入到平安口袋银行APP,不断提升获客及经营质效,同时赋能全行客户权益经营,构建对场景方的综合SaaS方案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在线下网点自建场景并深耕平安集团生态内场景,持续强化自身在核心场景生态化经营上的能力与优势;2021年,本行零售开放银行实现互联网获客8 340.99万户,占零售总体获客量的比例约30%。
本行持续强化开放银行SaaS功能建设,推动能力开放与流量开放。能力开放上,2021年末,本行零售开放银行平台已发布819个产品、1,943个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和H5接口,覆盖了账户、理财、支付、保证金、贷款、信用卡等原子产品能力,以及人力资源、教育、地产、律师服务、电商、运营商等10余个行业解决方案;同时,本行升级数字账户(MAX),丰富外部合作场景,并增强敏捷配置能力,2021年末,数字账户(MAX)已上线80家垂直领域头部合作机构,累计获客达122万户。流量开放上,本行通过开放银行小程序,标准化、自助化引入客户高频使用的外部生活场景,构建口袋“金融+生活”生态,实现银行服务与“衣、食、住、行、娱”诸多场景闭环经营;2021年末,本行零售开放银行小程序已开放69项能力,364个API接口,覆盖会员能力、支付能力、营销能力、APP基础能力等。
随身银行:“AI+T+Offline”是本行“五位一体”的核心服务矩阵,是零售业务发展的经营链和服务网。
本行依托科技领先优势,回归服务本源,以客户为中心打造人机协同服务的“AI+T+Offline”随身银行模式,构建全渠道、一体化的客户服务体验,为客户提供陪伴式、“有温度”的金融服务。2021年末,“AI+T+Offline”模式已上线超1,400个应用场景,全年服务客户超3,100万户,对基础客群增长的贡献持续增强。2021年末,本行大众富裕层级客户9较上年末增长22.2%,增速为上年的1.6倍,大众万元层级客户10较上年末增长19.0%,增速为上年的1.3倍。同时,本行客户满意度保持较高水平,2021年12月,本行客服NPS值达85.7%,网点NPS值达92.2%。
AI银行本行借助AI、大数据技术,通过知识治理、数据分析和模型迭代,持续推动零售业务全面AI化。AI客户经理方面,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全触点、全生命旅程的陪伴式服务;2021年末,AI客户经理已累计上线超900个场景,全年月均服务客户同比提升149.3%。AI客服方面,全面升级空中厅堂,通过搭建“AI+T+Offline”服务直通车,一举打通客服与银行业务专家之间的服务旅程,为客户带来更高效的综合金融服务;2021年末,本行客服一次问题解决率、非人工服务占比均超90%。
远程银行本行持续构建智能化、一体化、人机协同的远程银行,主动、及时触达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及生活服务。一方面,在AI大数据能力赋能下,改变传统服务模式,形成多队列、个性化、生活化的“空中服务部队”,通过打通线上线下、主动触达,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生活及金融场景服务;另一方面,通过自主研发并推广的“空中柜台”,不断将传统柜面业务往线上、远程渠道迁移,2021年末,“空中柜台”已覆盖超98%的网点零售非现金业务。
线下银行本行高度重视线下网点及队伍的建设和升级,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最有温度的金融服务。
一方面,着力推动网点“千店千面”场景化经营,着力打造体验佳、投产优的全球领先网点;通过推出健康、颐年、少儿等特色门店,加强网点社交化、生态化经营,为客户提供更加贴近需求的本地化、个性化服务;聚焦高频生活场景,推动“网点三公里”商户生态建设,2021年,网点生态累计沉淀私域流量超300万户,新获客超40万户。另一方面,持续强化科技赋能,通过升级“口袋银行家”、智能展业平台、企业微信等智能化工具,全面提升队伍的经营服务能力,拓宽网点服务边界,将线下网点打造成为“有温度”的综合化经营主阵地。
综合化银行:综合化银行是本行“五位一体”的能力层,是零售业务发展的驱动器。本行通过打通数据、产品、权益、科技、风险五大核心能力,促进队伍专业能力的快速提升,为客户提供一站式、一揽子、一条龙的优质综合金融及生活解决方案。本行持续推动借记卡与信用卡融合,2021年末,信用卡新户双卡率较上年末上升9.9个百分点,本行卡还款率较上年末上升4.5个百分点;同时,本行全面深化公私联动,推动共同经营客户、共建联动机制,发挥各自优势,提升客户综合服务体验。
2021年,本行依托平安集团个人综合金融平台,通过输出产品、渠道、账户等能力,在赋能平安集团个人业务发展的同时,较好地促进了自身业务增长。一是通过与平安集团内专业公司协作,打通产品能力,在合规的前提下,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解决方案,满足客户需求;2021年,保险金信托业务再创佳绩,新设立规模292.84亿元,同比增长95.0%;二是积极融入平安集团生态圈,不断丰富场景建设,拓展外部合作;以车生态为例,通过整合产业链资源,围绕车主需求搭建了涵盖“车保险、车服务、车生活”一站式服务平台,积极开拓与外部生态伙伴的战略合作,推进线下网点的合作试点及双边会员体系打通,持续拓展车服务新场景,升级产品与服务体系;三是围绕康养、高端医疗、文体、慈善等领域,加强与平安集团内专业公司协同,持续完善客户权益及服务体系。
本行持续深化MGM(客户介绍客户)线上化运营模式创新升级,综合金融对零售业务的贡献保持稳定。一方面,通过探索私域流量经营模式,引导重客通过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等创新方式灵活获客,2021年累计分享转发次数超1.6亿次;另一方面,持续优化SAT(社交+移动应用+远程服务)闭环经营智能工具,提升重客SAT积极性及效率,2021年通过SAT分享带来的AUM交易额占MGM整体的44.5%。2021年,本行通过MGM模式获客净增564.75万户,占零售整体净增客户的比例为51.0%;财富客户净增9.94万户,占整体净增财富客户的比例为60.0%;私行客户净增0.64万户,占整体净增私行客户的比例为51.6%;管理零售客户资产(AUM)余额净增3,135.74亿元,占零售整体净增客户资产余额的比例为56.2%;新发放“新一贷”724.49亿元,占“新一贷”整体新发放的比例为50.0%;新发放汽车金融贷款644.52亿元,占汽车金融贷款整体新发放的比例为25.3%;信用卡发卡306.70万张,在新发卡量中占比为25.9%。
三、本行未来展望
1.宏观环境展望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启之年。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有力实施宏观政策,推动我国经济恢复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发展保持全球领先地位,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2022年,我国将迎来党的二十大召开。我国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2年,宏观政策预计将更加稳健有效,微观政策将更加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将更加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科技政策将更加扎实落地,改革开放政策将更加激活发展动力,区域政策将更加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社会政策将更能兜住兜牢民生底线,预计宏观经济仍将保持稳定健康增长。
2.行业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
2021年,我国实现“十四五”规划的良好开局,经济发展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展望2022年,新的技术潮流和业态、新的商业模式与生态仍将持续涌现,新发展格局的推进给银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本行保持对宏观经济、市场变化与客户需求的敏锐洞察,深化全面数字化经营,强化金融风险防控,持续推动金融服务回归本源。
一是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是重中之重。商业银行将紧跟国家战略,深入研究行业趋势,深度挖掘客户需求,全面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全面支持国家战略项目,积极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积极支持乡村振兴,进一步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全力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全力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发展,全力助力人民生活改善。
二是持续强化金融风险防控是必要之举。商业银行将会在严监管的态势下,持续严格遵守监管的各项要求,着力提升金融风险防控的前瞻性、全局性和主动性,持续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持续提高银行资产的质量,继续完善风险处置工作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为促进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夯实基础。
三是持续深化科技引领和科技赋能是必然趋势。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大潮下,商业银行将会紧跟领先科技的发展趋势,将金融与科技紧密融合,不断推动科技赋能金融,不断创新金融服务的手段与方式,积极探索服务科技企业、民营企业及小微企业的新途径、新模式,积极推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不断满足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3.经营计划
2022年,本行将继续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顺应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牢记服务实体的使命,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本行内部各主要条线也将按照升级后的经营策略,进一步明确路径,清晰打法,切实做好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持续提升实体经济服务能力。紧跟国家战略,积极打造对公业务供应链金融、票据一体化、客户经营平台、复杂投融、生态化综拓“五张牌”,持续加大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授信支持力度,创新小微企业服务模式,解决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持续加大对战略企业的支持力度,以“商行+投行+投资”方式,提供全方位、全流程、全生命周期服务,助力国家产业升级;积极践行绿色金融,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助力国民消费升级和人民美好生活实现。
二是全面强化金融风险防控工作。持续创新风险管理模式,加强存量问题资产清收化解;持续聚焦重点行业、重点区域与重点客户,不断加强新增资产风险管控,推进资产结构调整;持续深化科技引领,充分运用大数据、AI等领先科技,打造智慧风控平台,全面提升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三是持续深化科技引领数字化经营。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持续深化科技引领,运用领先科技,赋能业务、赋能管理、赋能风控,持续深化数字化经营和线上化运营,持续打造以AI为内核的开放银行生态体系,对内持续提升管理效率,对外持续提升客户体验。
4.风险管理
2022年,本行将积极应对各种机遇和挑战,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有效支持业务发展。2022年本行风险管理工作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开展:持续夯实资产质量。一是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大户的风险检视,分类施策,提前清退潜在风险资产,防范“灰犀牛”与“黑天鹅”;二是强化资产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完善风险管理内部评价考核机制;三是筑牢总行、事业部、分行三层监控体系,强化风险制式化管控动作的执行落实,加强贷后过程管理;四是加快问题授信风险化解,问题授信一户一策,并设置专人管理,确保化解方案有效落地。
支持业务稳健发展。一是做精重点行业,通过前瞻性行业研究挖掘有发展潜力的细分行业以及识别、预判细分行业潜在风险,动态调整重点行业,制定行业准入标准、退出标准以及准入白名单或负面清单,将行业研究成果有效转化为行业风险政策;二是做深重点客户,聚焦行业头部、区域头部和产业链核心企业,重点支持高评级客户,退出高风险客户;三是做出区域特色,针对区域重点行业、区域特色产品、区域内集群特征明显的客群,实施差异化的区域业务方案;四是加强风险管理的前瞻性和主动性,完善风险和市场团队的沟通联系机制,以及重大授信项目的风险前置管理机制,加强对业务的支持和引导;五是深挖客户需求,发挥产品优势,打造综合金融服务体系。
加强合规风险管控。一是加强风险合规文化建设,强调合规经营,筑牢“不愿、不敢、不能”的合规文化;二是坚守合规底线,严控案件风险;三是合规风险监测前移,加强洗钱风险、操作风险的管理,加大员工行为管控,严肃合规约束。
加强系统工具建设。一是持续迭代升级智慧风控平台,扩大系统覆盖范围,助攻业务重点发展方向,实现绿色金融、乡村振兴及专精特新等新经济领域的精准投放;二是重点建设智慧贷后、智能审批等场景,进一步提升审批效率、强化贷后监测,赋能业务端;三是加强风险数据治理,深挖数据对风险管理的价值,建立风险条线指标库,搭建风险数据地图,辅助全行经营决策分析。
加强风险队伍建设。一是持续完善面向不同人员的培训体系,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多样的培训方案,扩大培训覆盖面,提升培训效果;二是推进风险关键岗位资质管理体系的落地实施,实现人员上下流动的专业资质评定与晋降管理机制,持续激发队伍战斗力;三是持续充实风险条线各业务领域专业人才,优化人才梯队结构,提升风险条线核心竞争力。
四、发展战略及核心竞争力
1.本行发展战略
本行以“中国最卓越、全球领先的智能化零售银行”为战略目标,坚持“科技引领、零售突破、对公做精”十二字策略方针,持续深化战略转型,着力打造“数字银行、生态银行、平台银行”三张名片,零售、对公、资金同业业务在构建“3+2+1”经营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升级策略打法,深化全面数字化经营,重塑资产负债经营。与此同时,本行全面提升支持消费、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能力,持续大力支持乡村振兴,积极践行绿色金融,持续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和制造、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为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实施贡献金融力量。
(1)科技引领
本行高度重视科技引领,将前沿科技运用于服务营销、风险控制、运营支持和管理赋能,通过打造技术能力、数据能力、敏捷能力、人才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数字化经营提供支撑,推动科技能力进入股份制银行前列,为战略转型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五项领先科技能力”——技术能力以架构转型带动技术能力全面升级,着力推进新一代基础设施、分布式、技术中台、开发运维一体化等技术升级,构筑强大的技术底座。构建分布式架构技术体系,推动技术架构从传统集中式部署架构,向分布式、云原生技术架构转型。打造企业级技术中台,强化领先技术的研究,形成高度复用共享的技术平台,增强企业级架构支撑能力。打造开发运维一体化平台,提高科技团队的数字化能力,持续提升开发团队与运维团队的协作水平和应用交付效率。
数据能力以数据资产化管理提升基础数据管理水平,以数据中台建设提升数据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数据能力,为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提供强大的数据引擎。强化数据治理,提高底层数据的标准化、标签化、颗粒化水平,全面提升数据质量。构建数据资产化管理体系,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潜能,赋能经营管理提质增效。构建平台化数据能力,打造数据中台,深化数据应用,实现数据赋能,以数据驱动经营管理,实现决策“三先”(先知、先觉、先行)、经营“三提”(提效益、提效率、提产能)、管理“三降”(降成本、降风险、降人力)。
敏捷能力完善科技治理模式,深化敏捷化转型。培育敏捷文化,深化科技与业务的融合,组建敏捷团队,提升产品研发迭代速度,推动交付质量与客户体验全面提升。科技与业务双轮驱动,科技团队逐步从技术服务提供者,向业务的合作伙伴转变;科技产品的交付逐步从注重效率,向注重价值和效能转变。
人才能力对标领先互联网科技企业,前瞻性做好科技人力资源规划,建立富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为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道路。持续引入全球顶尖科技精英,建立金融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加快多元化的“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团队建设,打造“精技术、懂业务、会管理”的人才队伍。
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发挥金融科技优势,赋能产业生态建设,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强化领先技术应用,深化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应用,推动经营管理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完善创新机制,通过本行创新委员会、“创新车库”等机制,举办各类创新大赛,激发全员创新活力。打造创新文化,通过金融科技认证,提升全员对金融科技的理解和创新意识,形成全员运用科技手段进行创新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鼓励知识产权专利申请,激发个人创新活力,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和品牌发展。
(2)零售突破
本行持续推进零售业务转型升级,深入贯彻零售业务“3+2+1”经营策略,推动“基础零售、私行财富、消费金融”3大业务模块升级突破,重点关注“风险控制、成本控制”2大核心能力提升,着力推动以AI Bank为内核,以开放银行为外延的“1大生态”的构筑与经营。在此基础上,升级迭代以开放银行、AI银行、远程银行、线下银行、综合化银行相互衔接并有机融合的“五位一体”新模式,不断强化科技引领,推动商业模式变革,打造“有温度”的金融服务,为零售业务持续突破发展注入新动能;同时,以商业模式的创新升级更好地践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普惠民生的初心使命。
零售“五位一体”新模式——“五位一体”新模式,是本行对零售业务发展战略及经营策略的组合创新和升级。“五位一体”包含开放银行、AI银行、远程银行、线下银行和综合化银行五个要素,要素之间相互衔接、融合,构成有机整体。其中开放银行是零售业务发展的流量池,通过外接场景,触达更广阔的用户群体;“AI+T+Offline”(AI银行+远程银行+线下银行)是零售业务发展的经营链和服务网,通过智能化、一体化的服务矩阵,打造“有温度”的随身银行,实现对客户的高效、优质服务与经营;综合化银行是零售业务发展的驱动器,通过整合基础服务能力,向客户提供综合金融及生活解决方案,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数据闭环,推动“五位一体”模式自我驱动迭代。
开放银行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通过开放银行与场景方平台合作,实现“共同经营、共建生态、共助实体”,让金融服务变得“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无微不至”,打造零售业务的全新增长极。
随身银行通过打造“AI+T+Offline”智能化的服务矩阵——“随身银行”,着力构建市场领先、兼顾专业与温度的智慧客户经营体系,基于客户在银行的全生命周期旅程,以随时、随心、随享,专人、专业、专属的形式,将最适配、陪伴式的金融服务提供给每一位客户,让“有温度”的优质金融服务普惠于民。
综合化银行通过构建零售业务的数据、产品、权益、科技及风险中台,将基础产品、服务能力、客户画像全面数据化、模型化,为客户提供一站式、一揽子、一条龙的优质综合金融及生活解决方案,提升客户综合服务体验。
“五位一体”新模式以客户为中心、以数据驱动为内核,致力于通过科技手段打造有温度、卓越的零售金融服务能力,让最优质的金融产品服务普惠万家。
(3)对公做精
对公业务本行围绕“做大客户规模、优化资负结构、提升经营质量”三个主攻方向,坚持践行对公业务“3+2+1”经营策略,即坚持行业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之路,聚焦“行业银行、交易银行、综合金融”3大业务支柱;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行业化为导向,重点发力“战略客群、小微客群”2大核心客群;坚持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之路,风险理念从管控风险向主动管理风险转变,严守资产质量“1条生命线”。同时,本行继续发挥在综合金融及金融科技方面的特色优势,着力打造供应链金融、票据一体化、客户经营平台、复杂投融及生态化综拓“五张牌”,助力“3+2+1”经营策略落到实处。
对公“五张牌”——供应链金融本行充分发挥“金融+科技”优势,运用“星云物联网平台”海量数据,以数字信用补充抵质押信用,帮助中小微客群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通过创新迭代融资产品及模式,提升线上化、模型化、自动化服务能力及“供应链+”的产品组合能力,满足客户愈发场景化、多元化、个性化的供应链金融需求,助力实体经济发展,重塑供应链金融品牌。
票据一体化通过创新升级产品及服务,优化线上业务流程,启动“票据+开放银行”业务新模式,联合外部核心企业平台、B2B平台等渠道增强对战略客群、中小微客群的触达和服务能力,实现票据贴现规模及客户数快速增长。通过“直贴+转贴”联动经营,不仅有效降低客户融资成本,同时通过高效的交易能力逐步提升资产综合收益,提供业内领先、体验感佳、创新力强的票据金融服务。
客户经营平台将数字口袋打造为中小微客群批量获客经营的门户,通过多元化的专区运营、完善的客户权益体系服务中小微客群,实现注册经营用户数快速增长,创新建立了对公用户价值评价与分层经营体系,提升用户活跃度,促进用户价值提升;将数字财资打造为中大型客户服务抓手,通过功能整合、模块化输出服务,为战略客群提供业、财、税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增加战略客群粘性。通过升级优化的数字口袋及数字财资两大平台,以开放银行为纽带,将本行的金融、科技能力组件化、标准化开放输出并嵌入场景,建立星云开放联盟,加强外部生态合作,生态化经营中小微客群和战略客群,打造全方位、一体化的客户经营平台。
复杂投融本行与平安集团内专业公司通力合作,打造“商行+投行+投资”模式,形成本行复杂投融“价格优、落地快、产品全、方案特”四条护城河。行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团金充分联动,建立“行业+产品”的体系化作业机制,搭建“房生态”、“车生态”、“基建生态”和资本市场等投融生态圈,满足客户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
生态化综拓本行作为平安集团团体综合金融业务“1+N”的发动机,通过打造“生态化综拓”,挖掘对公渠道价值,运用“综合金融+科技”创设产品服务组合,将平安集团内、外部渠道的产品服务等资源连接,以一体化的能力满足不同客户的多元化需求,并聚焦综合金融场景,赋能客户经营。
“五张牌”全面推进“3+2+1”经营策略,为打造“中国最卓越、全球领先的智能化零售银行”提供坚实支撑。
资金同业业务本行资金同业业务坚持“服务金融市场、服务同业客户、服务实体经济”的理念,深化资金同业业务“3+2+1”经营策略,围绕“新交易、新同业、新资管”3大主线,持续提升“销售能力、交易能力”2大核心能力,深化金融科技在“1个智慧资金系统平台”中应用。同时,着力培育业务特色和专业优势,打造“行业顶尖的金融交易专家”、“行业一流的避险服务专家”、“金融产品机构销售的领军服务商”、“领先的数字生态托管银行”及“品类最全的开放式理财平台”五张金色名片,数字化经营更具成效,服务实体经济更有温度,实现更加稳健、更高质量的发展。
资金同业“五张金色名片”——金融交易发挥“国际化的专业团队、领先的交易系统、实时的风控能力、卓越的定价能力”四大交易优势,不断升级交易技术,持续优化投资效率,逐步丰富投资品种,全面强化风险管理,在提升市场流动性和市场定价效率上发挥积极作用;并依托投资交易能力,深入发展与同业金融机构在金融交易领域的合作。
避险服务持续完善“平安避险”服务体系,坚持风险中性的原则,大力推进避险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将“交易能力+科技能力+服务能力”形成合力,更高效地服务中小微企业。
金融同业深化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行e通”平台为载体,构建同业机构销售新品牌,深入发展与各类金融机构多方面的合作,提升客户的全量价值,打造多主体互利共赢的生态圈。
资产托管持续推进综合服务能力提升,打造数字化托管服务平台,构建“投融托”一体化服务生态圈,基于客户托管资金投融托需求,打造选择多元化、体验极致化的托管服务体系,助力客户价值提升。
资产管理坚持市场化、专业化、精细化的经营策略,加大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的净值型产品的发行力度,构建行业领先的产品体系,保持平安理财业务的平稳快速发展。
2.本行核心竞争力
发展战略清晰坚定本行紧跟国家战略,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顺应时代趋势,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坚持“科技引领、零售突破、对公做精”十二字策略方针,着力打造“数字银行、生态银行、平台银行”三张名片,在全面构建零售、对公、资金同业业务“3+2+1”经营策略的基础上,不断升级策略打法,全面深化数字化经营,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卓越、全球领先的智能化零售银行”。
综合金融优势突出本行将平安集团强大的品牌影响力、领先的经营管理理念、庞大的个人客户基础、完善的营销渠道及全金融牌照等突出优势与本行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通过资源协调、相互协同,打造了业内独特的综合金融优势,构建了“线上与线下相融合”、“金融+科技+生态”的综合金融产品体系和服务平台,建立了一整套符合综合金融发展要求的内部组织与管理模式,构建了独具平安特色、富有行业竞争力的综合金融运作机制,为各项业务的转型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创新基因深入内核创新是本行与生俱来的DNA,已经深入组织机体的方方面面。本行“创新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在组织推进创新方面的能力持续增强,通过强大的资源协调与整合能力,从全行层面灵活协调各项资源,有效推进跨条线、跨职能的资源管理、资源配置与资源整合,将创新工作全面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本行构建了一系列有利于创新的机制,包括“敏捷组织”、“创新车库”、“创新大赛”等,并不断完善和优化,持续激发全行员工对创新的热情与潜力,从而令各种思维、产品、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不断涌现、快速迭代,对及时响应外部环境的迅疾变化及满足客户日益增强的金融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执行能力强大高效本行一贯高度重视卓越的执行力文化,通过高效执行力来确保战略目标的有效达成,防范战略风险。本行积极推行以价值为导向的绩效考核,通过将目标设定、工作追踪及效果评估全流程紧密衔接,构建了一套科学、公平、透明的绩效考核体系与结果运用模式,对于增强团队与个人的执行力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有效促进了本行发展战略的及时落地与高效实施。
金融科技卓越领先本行坚持“科技引领”战略方针,以领先科技驱动全行业务发展和数字化经营。推进技术架构分布式转型,增强企业级架构支撑能力,打造领先技术能力;构建平台化数据能力,通过数据赋能经营管理实现决策“三先”、经营“三提”、管理“三降”,打造领先数据能力;坚持敏捷转型,深化科技与业务的融合,实现科技和业务双轮驱动,打造领先敏捷能力;对内大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队伍,对外引入复合型高端技术人才,打造领先人才能力;激发全员创新活力,提升全员创新意识,打造领先创新能力。通过打造“五项领先科技能力”,助力服务营销、风险控制、运营支持和管理赋能升级,全面打造科技核心竞争力。
零售银行智能随身本行依托平安集团综合金融优势,以科技赋能零售业务转型,深入贯彻“五位一体”新模式,打造“有温度”的金融服务。一是全面升级开放银行,通过与场景方平台合作,构建开放银行生态,通过全面的场景化经营,让客户服务变得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无微不至;二是全面打造“AI+T+Offline”人机协同服务模式,基于客户在银行的全生命周期旅程,通过推动口袋银行APP等AI化平台、专业化的远程团队、零售新门店三大服务渠道的无缝衔接与融合,打造“随身银行”,以随时、随心、随享,专人、专业、专属的形式,将最适配、陪伴式的金融服务提供给每一位客户;三是全面升级综合化银行,打通客户的金融与生活服务,为客户提供一站式、一揽子、一条龙的优质综合金融及生活解决方案。
公司业务做精做强本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围绕“做大客户规模、优化资负结构、提升经营质量”三个主攻方向,从客户需求出发,持续升级“行业银行、交易银行、综合金融”三大业务支柱,通过深入行业产业链全景,实现客户分层经营精细化,不断创新场景,借助线上化、模型化、自动化重塑业务流程,全面升级服务,打响对公业务“五张牌”,实现经营规模、客户基础、收入结构的优化,促进海量用户向客户的经营转化,并持续提升活期存款占比,优化负债成本,形成平安特色的差异化优势。
资金同业迈出新步伐本行资金同业业务顺应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的金融服务需求,打造了比肩国际的智慧资金系统平台,推出了锐意创新的中小微企业避险服务模式,构建了开放、共赢的“行e通”同业生态合作平台,升级了高效安全的“投融托”生态服务平台,以科技敏捷带动业务敏捷;本行资金同业业务充分发挥“五张金色名片”联动服务模式,做大生态、做深客户。以领先的科技打造顶尖的销售和交易能力,以顶尖的销售和交易能力服务客户,成为了本行资金同业业务的独特竞争力。
收起▲
一、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启之年,也是本行推进新三年战略转型升级的关键之年。本行积极落实各项国家战略,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持续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和制造、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持续支持消费和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支持乡村振兴,积极践行绿色金融,不断强化全面风险管理,全面履行职责,全力担好使命,全员奋发有为,力争以优异成绩向党的100周岁生日献礼。
本行坚持以“中国最卓越、全球领先的智能化零售银行”为战略目标,坚持“科技引领、零售突破、对公做精”十二字策略方针,持续深化战略转型,着力打造“数字银行、生态银行、平台银行”三张名片,全面升级零售、对公、资金同业业务经营策略,三大业务板块共同发力,全面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2021年1-9月,本行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不断深化全面数字化经营,全力实现“重塑资产负债经营”的新三年目标,业务发展保持了稳健增长的态势。
(一)整体经营稳健增长
营收保持稳健增长2021年1-9月,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271.90亿元,同比增长9.1%;实现净利润291.35亿元,同比增长30.1%。
存款成本持续优化2021年1-9月,本集团净息差2.81%,较去年同期下降7个基点;负债平均成本率2.22%,较去年同期下降12个基点,其中吸收存款平均成本率2.05%,较去年同期下降22个基点,存款成本持续优化。受市场利率变化影响,以及本行加大针对小微企业、绿色金融等重点行业、领域的支持力度,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同时,本行重塑资产负债经营,有效降低负债成本,净息差小幅收窄。
非息收入较快增长2021年1-9月,本集团实现非利息净收入376.29亿元,同比增长17.6%,主要得益于财富管理业务、信用卡业务、对公结算业务、理财业务等带来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和投资收益增长;非利息净收入占比29.58%,同比上升2.12个百分点。
资产负债规模稳健增长2021年9月末,本集团资产总额48,530.7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6%,其中,发放贷款和垫款本金总额29,785.8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7%;负债总额44,642.1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8%,其中,吸收存款本金余额29,234.3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4%,活期存款余额9,527.2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7%,活期存款日均余额9,237.4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9.2%。
合理配置网点布局本行持续实施网点智能化建设,合理配置网点布局;2021年9月末,本行共有108家分行(含香港分行),合计1,170家营业机构。
(二)资产质量持续优化
2021年1-9月,国内经济持续复苏,银行资产质量整体继续改善,但产业链上下游利润分化加剧,经济复苏区域、行业不平衡问题仍较显著,中下游部分企业和个人还款能力承压,银行资产质量管控仍面临挑战。本行积极应对宏观环境风险,响应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大力支持民营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并持续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整体资产质量持续优化。
2021年9月末,本行逾期贷款占比1.40%,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逾期60天以上贷款占比0.85%,较上年末下降0.23个百分点;逾期90天以上贷款占比0.76%,较上年末下降0.12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1.05%,较上年末下降0.13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占比1.37%,较上年末上升0.26个百分点;逾期60天以上贷款偏离度和逾期90天以上贷款偏离度分别为0.81和0.72,较上年末分别下降0.11和0.03。
针对四季度可能面临的经济复苏边际放缓风险,本行继续保持较大的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力度,进一步夯实资产质量,提升风险抵补能力。2021年1-9月,本行计提的发放贷款和垫款减值损失359.29亿元。2021年9月末,贷款减值准备余额837.8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2.5%;拨备覆盖率268.35%,较上年末上升66.95个百分点;逾期60天以上贷款拨备覆盖率330.46%,较上年末上升110.68个百分点;逾期90天以上贷款拨备覆盖率370.18%,较上年末上升101.44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持续提升。
2021年1-9月,本行累计核销贷款232.11亿元;收回不良资产总额274.05亿元,同比增长58.6%,其中收回已核销不良贷款120.91亿元;不良资产收回额中98.2%为现金收回,其余为以物抵债等方式收回。
未来,本行将持续强化管控措施,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和拨备计提力度,进一步提升风险抵补能力,牢牢守住风险底线,确保资产质量可控。
(三)零售转型再进新阶
2021年是零售转型发展新三年的攻坚之年,本行零售业务持续深入贯彻“3+2+1”经营策略,升级提出以综合化银行、AI银行、远程银行、线下银行、开放银行相互衔接并有机融合的“五位一体”新模式,不断强化科技引领,颠覆传统发展模式,打造“有温度”的金融服务,为零售业务二次腾飞注入新动能。
2021年1-9月,在“五位一体”新模式的引领下,本行零售各项业务实现较好增长,客户满意度保持较高水平,总体经营保持稳健。2021年7月,本行获得由《亚洲银行家》颁发的“亚太最佳零售银行”、“中国最佳零售银行”等大奖。
1、业务经营有成果
(1)三大业务模块经营基础持续夯实
①私行财富
本行持续全方位推进私行财富业务发展,致力于打造“中国最智能、国际领先的私人银行”。
2021年9月末,本行财富客户105.91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3.4%,其中,私行达标客户1 6.77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8.2%;管理零售客户资产(AUM)突破3万亿,达30,524.3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3%,其中私行达标客户AUM余额13,396.6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8.7%。2021年1-9月,本行实现财富管理手续费收入(不含代理个人贵金属业务)64.40亿元,同比增长20.5%;其中,代理基金收入32.36亿元,同比增长93.9%,代理保险收入10.88亿元,同比增长24.8%,代理理财收入7.93亿元,同比增长97.3%。队伍升级方面,本行持续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着力提升队伍专业技能及中台赋能水平,并大量吸引市场优秀人才,增强队伍内生发展能力;同时,探索打造一支以保险配置为主、兼顾综合金融配置的“高素质、高产能、高收入”的三高优才队伍,积极为本行私行及代理保险业务未来可持续增长开拓全新赛道。产品升级方面,本行持续加强全品类、开放式的产品平台建设,私募货架覆盖了市场上主流投顾和旗舰策略,公募货架持续打造“平安优选”公募品牌,升级产品策略,基本建立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公募产品体系,2021年1-9月,本行代理私募复杂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40.6%;2021年9月末,本行代理非货币公募基金保有规模1,424.7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7.2%,持仓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69.3%。专业化升级方面,本行深化资产配置转型,建立买方投顾模式服务体系,通过加强投研、投顾和家族办公室专业团队及智能投顾能力建设,全面贯彻资产配置服务理念,提升客户财富健康度。
②基础零售
基础客群持续增长本行深入推动做实基础零售,建立配套组织架构,并全面升级业务模式,积极推进信用卡和借记卡打通,推动综合经营、协同发展,持续强化全渠道获客及全场景经营。2021年9月末,本行零售客户数11,620.45万户,较上年末增长8.5%;平安口袋银行APP注册用户数12,907.72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4.1%,其中,月活跃用户数(MAU)4,150.19万户,较上年末增长2.9%。代发业务拓展方面,本行持续打造平安薪2.0平台及“安薪管家”产品,基于客户生命周期旅程,升级全渠道、可视化的用户陪伴体系;2021年9月末,本行代发及批量业务客户2带来的AUM余额5,005.8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5.7%。
存款增长量质双优本行零售业务秉持“规模增长、结构优化、基础夯实、成本管控”经营方针,存款业务实现量质齐升。2021年9月末,本行个人存款余额7,433.7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6%;2021年1-9月,个人存款日均余额较去年同期增长12.0%,个人存款平均成本率较去年同期下降14个基点至2.30%,存款结构持续优化。代发业务对存款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2021年9月末,本行代发及批量业务客户带来的存款余额1,337.9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9.8%。
③消费金融
本行持续强化贷款产品的数据化经营和线上化运营能力,加强消费金融业务、私行财富业务、基础零售业务的联动,深化客户综合化经营,加大对较低风险的持证抵押贷款投放,同时建立和发展基于客户分层分群经营的、差异化定价的信用类产品体系,提升优质客户信用类贷款的市场占有率。2021年9月末,本行个人贷款余额18,360.8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4%,总体业务保持较快增长,业务结构及客群结构持续优化。
信用卡本行继续坚持以实动率3作为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北极星指标,聚焦获客经营一体化,推进队伍转型升级,推动综合化经营,并依托金融科技能力,强化精细化管理、场景化布局及智能化服务,持续打造信用卡“快、易、好”的极致客户体验。2021年9月末,本行信用卡流通卡量达6,837.01万张,较上年末增长6.4%;信用卡应收账款余额5,849.3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5%。2021年1-9月,信用卡总交易金额27,820.65亿元,同比增长10.3%。三季度,本行聚焦重点客群,不断丰富场景建设和产品权益配置,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针对车主客群,积极开拓与外部生态伙伴的战略合作,8月起联动近3万家加油站在全国所有发卡城市开展联合营销活动,为超百万平安持卡客户赠送加油权益。2021年9月末,本行核心车主类信用卡流通卡量超2,000万张;针对年轻客群,携手顶级国漫IP“哪吒”开展“全城天天88,燃动8亿好礼”大型营销活动,并通过企业微信及抖音合作等创新模式实现精准触达,吸引近千万客户参与。
新一贷本行在坚持审慎稳健风险政策的基础上,持续推进“新一贷”业务产品、流程优化升级及客户体验提升。2021年9月末,本行“新一贷”余额1,479.40亿元。2021年1-9月,“新一贷”新发放1,058.32亿元,同比增长47.4%,其中,全线上化产品“新一贷快贷”发放额占比约75%。
个人房屋按揭及持证抵押贷款本行积极贯彻服务实体经济的工作要求,大力落实支持小微企业经营融资需求以及支持居民消费升级的政策导向,着力推动个人房屋按揭及持证抵押贷款业务优化及存量客户经营。2021年9月末,本行个人房屋按揭及持证抵押贷款余额6,294.8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1%,其中,住房按揭贷款余额2,685.8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2%。2021年1-9月,个人房屋按揭及持证抵押贷款新发放2,314.71亿元,同比增长25.5%,其中针对持有优质房产的优质客户推出的“宅抵贷快贷”产品新发放超500亿元。
汽车金融贷款本行持续打造市场领先的汽车金融生态,积极顺应市场发展趋势,积极开辟二手车、商用车、新能源车等新业务赛道,搭建全品类汽车金融产品体系,不断巩固市场领先优势。
2021年9月末,本行汽车金融贷款余额2,915.6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8.3%。2021年1-9月,汽车金融贷款新发放1,958.95亿元,同比增长23.7%,其中二手车贷款新发放324.85亿元,同比增长30.7%;新车贷款中个人新能源汽车贷款新发放107.28亿元,同比增长202.8%。
④资产质量保持稳健
2021年9月末,本行个人贷款不良率1.15%,较上年末基本稳定,较去年疫情高点(6月末)下降0.41个百分点。今年以来,疫情影响逐步减弱,国内经济运行总体处于恢复态势,本行零售资产质量保持稳健。本行运用行业领先的数字化能力和风控模型实施差异化的风险管理政策,优化客户风险识别度,持续提升客户资质,有效增强了风险抵御能力。同时,本行基于精准的客户风险画像,为优质小微客户提供更加实惠的贷款定价,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降低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的融资成本。AI风控方面,自2018年全面投入使用零售统一SAFE智能反欺诈系统以来,累计防堵欺诈攻击金额33.49亿元,其中,2021年1-9月防堵欺诈攻击金额8.94亿元。
(2)“五位一体”新模式驱动经营提速
“五位一体”是以客户为中心、以数据驱动为内核、通过科技手段将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惠及最广大客群的、“有温度”的新发展模式。2021年1-9月,本行深入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新模式,各模块建设进展显著,对业务增长的带动作用初步显现。
①开放银行及综合化银行
开放银行是本行“五位一体”的场景层,是零售业务发展的“流量池”。一方面,本行通过加强与外部场景方合作,实现“共同经营、共建生态、共助实体”。通过不断升级产品能力,丰富互联网线上合作场景,为合作方提供符合其场景、流程、产业需求的一站式合作方案,驱动规模化获客。
另一方面,通过在线下网点自建场景并深耕平安集团生态内场景,持续强化自身在核心场景生态化经营上的能力与优势,不断提升获客质效。2021年1-9月,本行零售开放银行实现互联网获客4 282.61万户,占零售总体获客量的比例超30%。
综合化银行是本行“五位一体”的能力层,是零售业务发展的“驱动器”。本行通过对内打通数据、产品、权益、科技、风险五大核心能力,促进队伍专业能力的快速提升;通过对外串联客户的个人、家庭及其企业的综合需求,为客户提供一站式、一揽子、一条龙的优质综合金融及生活解决方案。
②随身银行
“AI+T+Offline”是本行“五位一体”的核心服务矩阵,是零售业务发展的“经营链”和“服务网”。本行依托科技领先优势,回归服务本源,以客户为中心打造人机协同服务的“AI+T+Offline”随身银行模式,构建全渠道、一体化的客户服务体验,为客户提供陪伴式、“有温度”的金融服务。
2021年1-9月,“AI+T+Offline”模式已上线超800个应用场景,月服务客户超1,000万人次,对基础客群增长的贡献持续增强。2021年9月末,本行大众富裕层级客户5较上年末增长17.5%,为上年同期增速的1.6倍,大众万元层级客户较上年末增长15.6%,为上年同期增速的1.6倍;同时,本行客户满意度保持较高水平。2021年9月,本行客服NPS6值达85.2%,网点NPS值达91.9%。
AI银行一是持续加强平安口袋银行APP“金融+生活”线上服务平台布局,三季度重点优化了APP页面布局及用户访问路径,有效提升用户体验;同时,借助“全城天天88,燃动8亿好礼”等大型营销活动,强化线上流量运营,持续提升用户活跃度及粘度。二是持续推动零售业务全面AI化,通过知识治理持续提升AI智能化水平。在AI客户经理方面,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全触点、全生命旅程的陪伴式服务;2021年1-9月,AI客户经理已累计上线784个场景,月均服务客户数较2020年月均水平提升102.5%。在AI客服方面,通过升级空中厅堂,搭建“多渠道联动、多角色协同、多媒体交互”的新服务模式;2021年9月末,本行客服一次问题解决率、非人工服务占比均超90%。
远程银行本行持续构建智能化、一体化、人机协同的远程银行,提升普惠经营服务能力,让优质产品服务惠及更广大客户。一方面,在AI大数据能力赋能下,改变传统服务模式,形成多队列、个性化、生活化的“空中服务部队”,通过打通线上线下、主动触达,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生活及金融场景服务,2021年1-9月累计服务超2,400万客户;另一方面,通过自主研发并推广“空中柜台”,不断将传统柜面业务往线上、远程渠道迁移,2021年9月末,“空中柜台”已覆盖98%以上的网点零售业务。
线下银行一方面,本行着力推动网点“千店千面”场景化经营,着力打造体验佳、投产优的全球领先网点;通过推出健康、颐年、少儿等特色门店,加强网点社交化、生态化经营,为客户提供更加贴近需求的本地化、个性化服务;2021年1-9月,网点生态累计沉淀私域流量过百万,获客超20万户。另一方面,持续强化科技赋能,通过升级“口袋银行家”、智能展业平台、企业微信等智能化工具,全面提升队伍的经营服务能力,拓宽网点服务边界,将线下网点打造成为有温度的“1+N”综合化经营主阵地。
2、能力优势有提升
(1)发挥科技赋能优势
本行持续贯彻“科技引领”,驱动商业模式变革,进一步发挥平安集团“金融+科技”的优势,助力“五位一体”新模式高效落地,让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惠及最广大的客群。本行高度重视AI等科技创新及技术应用,从模式创新、流程优化、服务提升、管理改善及风控升级等方面赋能零售业务转型升级,带动业务产能及效率持续提升。
零售中台建设上,本行借鉴行业最佳实践,持续升级业务、风险、运营、数据、技术五大中台,在推动降本增效的同时,支持“五位一体”新模式高效落地。2021年9月末,本行零售业务整合提炼近90项中台子项能力,实现对前台的敏捷支撑与资源配置的优化,同时促进跨部门深度协同。在助力经营升级上,推动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围绕客户需求,进行客户经营全生命周期布局;在优化资源配置上,着眼于各业务线共性瓶颈问题,集中力量、快速突破,并最大限度减少“重复造轮子”的情况;在促进深度协同上,通过协同、整合分散在各业务线的技术、数据、风险等中台能力,实现对业务发展的无缝支撑。
敏捷组织建设上,一方面,本行持续加强组织架构与人员结构优化,积极对标互联网金融机构,不断壮大零售科技人才队伍,全力保障零售银行智能化转型;另一方面,本行持续深化敏捷运作模式,强化科技及业务队伍的融合及协同,组建基础零售研发团队、零售风险研发团队,支持对应领域的快速交付和科技应用,赋能业务转型。同时,通过推动“创新车库”等敏捷创新机制,推动小步迭代创新开发,着力提升创新孵化和市场响应的速度,积极构筑业务“第二增长曲线”。
(2)发挥综合金融优势
2021年1-9月,本行依托平安集团个人综合金融平台,通过输出产品、渠道、账户等能力,在赋能平安集团个人业务发展的同时,较好地促进了自身业务增长。一是通过与平安集团子公司协作,打通产品能力,为客户提供综合解决方案;2021年1-9月,保险金信托业务再创佳绩,新增规模达226.68亿元,同比增长128.2%。二是积极融入平安集团生态圈,不断丰富场景建设,拓展外部合作;以车生态为例,积极开拓与外部生态伙伴的战略合作,推进线下网点的合作试点及双边会员体系打通,持续拓展车服务新场景,升级产品与服务体系。三是围绕康养、高端医疗、文体、慈善等领域,加强与平安集团子公司协同,持续完善客户权益及服务体系。
本行持续深化MGM(客户介绍客户)线上化运营模式创新升级,持续提升综合金融价值贡献。
一方面,通过探索私域流量经营模式,引导重客通过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等创新方式灵活获客,2021年1-9月累计分享转发次数达12,310万次;另一方面,持续优化SAT(社交+移动应用+远程服务)闭环经营智能工具,为客户提供“有温度”的陪伴,提升重客SAT积极性及效率,2021年1-9月通过SAT分享带来的AUM交易额占MGM整体的42.5%。
2021年1-9月,本行通过MGM模式获客净增425.01万户,占零售整体净增客户的比例为46.9%;财富客户净增7.26万户,占整体净增财富客户的比例为58.1%;私行客户净增0.53万户,占整体净增私行客户的比例为51.0%;管理零售客户资产(AUM)余额净增2,468.14亿元,占零售整体净增客户资产余额的比例为57.7%;新发放“新一贷”538.57亿元,占“新一贷”整体新发放的比例为50.9%;新发放汽车金融贷款528.19亿元,占汽车金融贷款整体新发放的比例为27.0%;信用卡发卡214.29万张,在新发卡量中占比为25.4%。
(四)对公持续做精做强
2021年是对公战略持续深化之年,本行对公业务以客户为中心,全面构建对公业务“AUM+LUM+平台”经营模式,进一步做精做强。坚持践行对公业务“3+2+1”经营策略,聚焦“行业银行、交易银行、综合金融”3大业务支柱,重点发力“战略客群、小微客群”2大核心客群,坚守资产质量“1条生命线”不动摇,着力打造供应链金融、票据一体化、客户经营平台、复杂投融及生态化综拓“五张牌”;同时,依托平安集团“金融+科技”优势,深度借助人工智能(AI)、区块链、物联网等科技手段驱动业务创新,加快推进数字化经营,支持全行业务均衡发展及零售转型战略落地。
2021年1-9月,本行加快推动对公业务经营模式向生态模式升级,重塑数字经济环境下对公用户价值评价与分层经营体系,强化科技型交易银行建设、利用复杂投融做大客户AUM(本行管理对公客户资产)和LUM(本行管理对公资产)、深化“风控大脑”的前瞻预判与组合风险动态管控,构筑对公新动能,开启增长新曲线。对公各项业务实现较快增长,2021年1-9月,对公业务营业收入331.93亿元,同比增长9.7%,其中交易银行营业收入增长28.5%。
1、业务经营有成果
(1)存款价量双优
对公存款规模较快增长,负债结构和成本持续优化。2021年9月末,企业存款余额21,800.5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6%,其中企业活期存款余额7,332.6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6%,在企业存款余额中的占比为33.6%;在企业活期存款余额中,交易银行活期存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8.8%;2021年1-9月,企业存款日均余额20,613.4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8%,其中企业活期存款日均余额7,023.3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3.0%,在企业存款日均余额中的占比为34.1%,较去年同期上升4.0个百分点;在企业活期存款日均余额中,交易银行活期存款日均余额较去年同期增长38.1%;企业存款平均成本率较去年同期下降25个基点至1.97%。
(2)客/用户提升
本行以用户思维重塑客群经营理念,基于数字口袋及数字财资两大平台,以开放银行为纽带,加强外部生态合作,实现生态批量获客及客群深度经营。2021年9月末,对公客户数50.07万户,较上年末增加7.03万户,增量为去年同期的2.19倍;对公开放银行服务企业客户27,234户,较上年末增长128.9%;数字口袋累计注册经营用户数659.94万户,较上年末增长534.4%。
(3)团队产能提升
本行多措并举持续锤炼队伍战斗力。一是转变队形落实“五张牌”专业能力提升,产品部门横向打通,做强中台;二是建立对公“三好团队”评价体系,推进优胜劣汰机制,加强人才储备,提升队伍的破局思维和作战能力;三是通过考核机制升级焕发队伍活力,引导队伍做大增量。2021年1-9月,全行对公团队平均年化产能较上年提升12.5%。
(4)资产质量更优
资产质量始终是对公业务的第一生命线。本行坚持审慎的风险偏好,持续强化风险与业务的协同,加强问题资产清收处置,确保对公资产质量整体可控。2021年9月末,企业贷款不良率0.89%,较上年末下降0.35个百分点。
(5)重点业务快速突破
①客户经营平台
作为平安集团中小微客群的统一数字化经营主门户,本行数字口袋持续进行体验、功能、运营升级。通过探索对公用户价值评价体系,从规模、转化、收益三大维度对用户价值进行评估,实现用户全生命周期分层经营及价值提升,促进用户向客户的转化。2021年9月末,本行数字口袋月活用户数51.95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32.5%。
作为大客户服务抓手,本行依照行业领先标准,打造全新数字财资平台,为企业客户提供现金池、资产池、集团预算管理、智能清分等丰富功能,为大中型企业客户提供财、资、税一体化解决方案。
本行以Open API等标准接口提供的服务已覆盖本行对公、零售产品及平安集团优势产品,形成B2B2C的全覆盖输出模式,构建了开放、合作、共赢的金融服务生态体系。2021年1-9月,本行对公开放银行交易笔数61.06亿笔,同比增长119.3%,交易金额19.05万亿元,同比增长61.4%。
②支付结算
本行围绕对公业务转型战略,为产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及各类细分业务场景下的互联网平台客户提供“互联网平台+平台B端(企业用户)/C端(个人用户)”的一体化服务。通过为平台提供支付结算服务,支持平台稳健合规运行,并基于支付结算数据,创新融资服务模式,支持平台项下海量中小微商户的经营发展,从服务平台本身拓展至服务平台上连接的C端用户及B端商户,实现银行的批量化获客及线上化经营。2021年1-9月,本行互联网支付结算业务服务的平台企业交易笔数111.72亿笔,同比增长210.4%;交易金额15.72万亿元,同比增长153.1%。
③供应链金融
本行深入供应链场景及生态,不断创新业务模式,以供应链金融为纽带,全面集成交易银行产品与服务,持续提升“供应链+”的组合拳能力,为客户提供行业化、定制化解决方案,满足企业供应链金融多元化、个性化、线上化的需求。本行建立“1+N+n”一体化经营模式,批量获取“1”、“N”和“n”客户(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子公司、供应商/经销商),打破核心企业强依赖困境,有效帮助中小微客群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2021年1-9月,供应链金融融资发生额6,566.37亿元,同比增长34.5%。
④票据业务
本行持续深化票据一体化经营管理,坚持用好“金融+科技”优势,夯实客群基础,服务实体经济。通过优化线上业务流程,在提升核心企业服务体验的同时,增强对供应链客群、中小微客群的触达能力。2021年1-9月,本行为13,210家企业客户提供票据融资服务,其中票据贴现融资客户数7,725户,同比增长240.8%;直贴业务发生额4,406.63亿元,同比增长47.3%;承兑业务发生额6,474.29亿元,同比增长17.0%。
⑤跨境金融
本行充分发挥在岸、离岸、自贸区、NRA(境外机构境内外汇/人民币账户)、海外分行五大跨境金融服务体系优势,持续深耕“跨境投融资、跨境资金管理、跨境贸易金融、跨境同业金融、跨境e金融”五大产品体系,聚焦中资企业海外经营、跨境并购、私有化等投融资和再融资需求,为企业提供“境内外、本外币、投商行”一站式跨境金融综合服务。同时,本行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持续推进产品创新和智慧服务升级,优化为中小出口企业提供的线上融资产品“出口E贷”,升级空中柜台、数字口袋跨境专区及跨境网银线上服务功能和体验,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2、能力优势有提升
(1)发挥科技赋能优势
本行高度重视科技引领,将前沿科技全面运用于客户服务、产品创新、业务运营和风险控制等领域,实现客户服务显著提升、产品能力快速迭代、平台对接专业高效、队伍改造提质增效、风险水平有效控制。
客户服务方面,本行通过小PAi机器人、AI信审、AI营销模型、企业微信等智能化工具,实现多渠道触客、在线营销和运营,持续提升智能服务能力;通过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光学字符识别(OCR)和自然语言处理(NLP)等技术,实现客户作业流程自动化,优化客户服务体验;通过为企业提供数字身份、数字资产等服务,赋能企业数字化经营。2021年1-9月,小PAi机器人总访问38.8万人,AI信审模型自动化审批28万次。
产品迭代方面,本行“星云物联网平台”深度融合中台化、敏捷化理念,基于物联网、AI、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实现数据“采集、确权、溯源、验真”,有效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痛点,提升产品线上化、模型化和自动化水平,打造场景属性强、科技属性强、经营模式轻的供应链金融。2021年9月末,“星云物联网平台”接入物联网设备总数突破1,000万台,服务企业客户超10,000户,支持融资超1,300亿元。
平台对接方面,本行数字口袋通过“数字账户+数字证+数字分”串联更多场景和应用,实现注册经营用户数快速增长。数字财资采取微服务架构,弹性可拓展,支持公有云、私有云等多种部署方式。开放银行借助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软件开发工具包(SDK)、HTML5前端技术页面(H5)等手段,将本行的金融及科技能力组件化、标准化开放输出并嵌入场景,实现生态批量获客及客群深度经营。2021年9月末,本行对公开放银行累计发布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服务5,501个。
队伍改造方面,本行通过e·PAi小程序集合AI名片、微海报等一系列智能工具,实现轻量展业及数字化营销;运用大数据、AI等领先科技,实现商机智能推送和精准营销;通过AI知识库、智能陪练、数字看板等智能工具,实现队伍专业、科技及客户经营能力的持续提升。
风险控制方面,“星云物联网平台”在数据采集、建模、应用等环节持续优化,实现对实物资产的感知、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千万级物联网设备数据丰富了风控数据的维度,有效发挥增信及预警作用,“星云物联网平台”目前已在车辆融资租赁、无车承运人、设备融资租赁、绿色能源及大宗仓储等场景下实现了资产监控与业务验真,在贷前、贷中、贷后分别建立监测评估模型,提升风险及时预警及阻断能力。此外,本行对公风险中台决策体系及反欺诈风险防控体系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通过融合工商、税务、征信、物联网等海量数据源,构建了全流程、立体式智能决策引擎和风险防控体系,保障业务的安全稳健发展。
(2)发挥综合金融优势
本行依托平安集团综合金融力量,深挖对公渠道优势,提升综合金融场景服务能力,将平安集团专业公司及外部渠道的产品服务,与银行业务在流程、产品设计方面进行有机结合,形成组合拳为对公客户提供服务,借助科技力量,促进AUM和LUM的双向联动,助力公司业务快速突破。
利用科技手段,不断拓展业务生态。本行作为平安集团团体综合金融业务“1+N”的发动机,不断强化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成为平安集团内外部资源的生态连接器。通过在“数字口袋”开设保险专区,提高银行保险客户的保险服务便捷性。持续迭代本行首个复杂投融业务管理系统“智汇投行”,通过“智营销”、“智管理”、“智决策”,赋能复杂投融业务营销支持、管理配置和经营决策。
利用科技平台、AI助手赋能客户经营,以产品、功能、权益实现生态场景获客,推动银行客户高质量增长。
利用复杂投融,做大客户AUM和LUM。本行利用平安集团综合金融优势,围绕“真投行、真行研、真甲方”,以客户为中心,通过行业银行作为载体和牵头方、投行打点、交易打线、团金打面的“四位一体”协同机制,全面打造车生态、房生态、基建生态和资本市场等投融生态圈,集合资源,形成全方位的复杂投融综合服务能力,满足客户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做大客户AUM和LUM,实现客户的深度经营。2021年1-9月,复杂投融资规模9,418.81亿元,其中投行融资规模5,761.85亿元,同比增长3.1%;银团、并购业务引领规模增长,其中银团业务规模1,384.87亿元,同比增长94.7%,并购业务规模450.66亿元,同比增长30.0%。
综合金融能力持续提升,实现业绩显著增长。本行充分发挥平安集团综合金融优势,通过保险及投融资产品全方位服务客户;利用科技平台、AI助手赋能客户经营,引流优质综合金融渠道客户,促进本行对公业务可持续、高质量增长。2021年1-9月,银行推保险规模27.93亿元,同比增长14.8%;银行推送平安集团其他子公司的投融资规模达4,002.44亿元,同比增长19.2%;通过深化综合金融业务合作带来的企业客户存款日均余额1,731.79亿元,较上年增长20.2%,其中活期存款日均余额占比50.7%。
(五)资金同业迈出新步伐
本行资金同业业务坚持“服务金融市场、服务同业客户、服务实体经济”的理念,围绕资金同业业务“3+2+1”经营策略,准确把握“新交易、新同业、新资管”3大业务发展趋势,不断健全“交易-避险-同业-托管-资管”专业化产品服务体系,打造“行业顶尖的金融交易专家”、“行业一流的避险服务专家”、“金融产品机构销售的领军服务商”、“领先的数字生态托管银行”及“品类最全的开放式理财平台”五张金色名片,并持续提升“销售能力、交易能力”2大核心能力,深化金融科技在“1个智慧资金系统平台”中应用,夯实长期健康发展的根基,数字化经营更具成效,服务实体经济更有质量。
1、业务经营有成果
(1)做市交易服务能力持续巩固
2021年1-9月,国内外经济和市场形势复杂多变,全球经济复苏分化,通胀预期明显升温,疫情多次反弹以及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等也在扰动市场;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结构性通胀压力明显,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有效组合使用,有力支持实体经济,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债券市场收益率走势整体下行。做市交易方面,本行发挥在金融科技与交易业务深度融合的优势,以精准的定价技术、敏捷的交易执行能力、高效的实时风险控制能力,致力于履行市场领先做市商的责任,在提升市场流动性和市场定价效率上发挥积极作用。交易服务方面,本行积极探索交易能力输出服务同业客户与实体经济的有效模式,加强对中小城商行、农商行及其他长尾金融机构的服务覆盖,以领先的做市、报价等能力提升地方债等品种的活跃度。2021年1-9月,主要做市交易品种交易量市场份额保持市场前列,本行黄金交易量和债券交易量的市场份额分别为7.0%和2.1%。
(2)避险服务实体经济成效更加显著
本行“平安避险”积极落实央行和外管局关于引导金融机构和企业坚持风险中性要求,借助数字化服务工具,不断拓展自身的服务半径,强化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避险深度,引导企业聚焦经营主业,树立以“保值”为核心的汇率风险管理目标,降低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同时,本行“平安避险”紧跟国家重大战略规划,重点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环保、先进制造等为代表的新经济业态中小微企业客户,帮助企业优化资产配置、改善负债成本、强化流动性,成为客户信赖的避险服务专家。2021年1-9月,“平安避险”外汇及利率衍生产品业务交易量228.10亿美元,同比增长77.5%。
(3)同业机构生态合作不断深化
本行同业业务深化落实“蜂巢客户经营”的理念,构建“大”平台、促进“大”生态,以场景、账户双驱动,延伸客户服务链条,多维度扩大业务边界,帮助产品提供方丰富销售路径,帮助销售机构增加产品种类,打造多主体互利共赢的机构生态圈。同业客户经营方面,本行发挥综合金融服务优势,从客户资金流动脉络出发,将服务嵌入客户经营场景,着力提升精准营销能力和综合化服务方案运用水平,助力同业客户管控投资风险、提升客户权益体验;同业负债经营方面,本行持续优化同业负债结构,加快同业活期存款场景化经营,提升低成本同业负债拓展能力。2021年9月末,本行“行e通”平台累计合作客户达2,340户;2021年1-9月,同业机构销售业务量10,589.67亿元,同比增长90.9%。
(4)数字生态托管银行建设取得突破
本行资产托管业务持续推进综合服务多元化,深入推进“投融托”一体化服务建设,聚焦核心客群,深耕细作,着力拓展综合效益高的产品;同时,整合平安集团内部产品服务,围绕客户需求,精准匹配提供托管增值服务,以更宽频的主动托管服务能力,助力客户价值提升,打响“托管就是平安”的市场口碑。2021年9月末,本行托管净值规模7.3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6.1%,托管市场份额3.92%,较上年末上升0.48个百分点。
(5)资管业务全面转型平稳有序
本行的全资子公司平安理财于2020年8月正式开业,注册资本为人民币50亿元,主要业务为发行公募与私募理财产品、理财顾问和咨询服务等资产管理相关业务。
在资管新规过渡期收官之年,平安理财在稳妥有序推进老产品压降的同时,在理财销售管理、客户经营服务、产品体系搭建等方面取得较明显成效。一是严格按监管要求,积极稳妥的推动老产品的压降,2021年9月末,老产品占理财总规模比例下降至12%,压降进度在行业中排名靠前;二是深化和本行销售渠道合作的同时,拓展代销渠道,理财业务快速发展,规模增速居市场前列;三是客户经营成效显现,2021年9月末,本行零售理财客户数快速增长至291万户;四是紧跟国家重大战略规划,以支持“碳达峰”“碳中和”、践行绿色金融为战略方向,搭建ESG(环境、社会与治理)投研体系,积极研发ESG投资理财产品,并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导向,布局开发养老理财产品,践行平安理财社会责任。
2021年9月末,本集团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8,351.3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8.8%,其中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的净值型产品规模7,371.9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9.0%,占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的比例由上年末的71.5%上升至88.3%。
2、能力优势有提升
(1)发挥科技赋能优势优势显著的智慧交易系统
本行发挥“国际化的专业团队、领先的交易系统、实时的风控能力、卓越的定价能力”四大交易优势,加快量化交易策略研发,应用先进的计算能力、精准的定价模型和全方位的风险计量模型,高效捕捉跨市场交易机会,实时控制交易风险,引领交易方式变革;同时,本行加快金融科技在投资研究和策略研发上的应用,持续提升量化策略平台效能,提升策略输出能力,以科技敏捷带动业务敏捷。
锐意创新的避险服务平台本行依靠先进的交易通平台,有效衔接市场一流的定价做市能力与终端客户交易需求,持续推进平安避险智慧分析平台(CRW)的优化升级,并从客户角度出发,根据不同的避险策略,提供不同的避险工具组合,并通过可视化、场景化模拟的界面和产品服务,帮助企业直观地了解避险产品的功能、作用和避险效果。
开放共赢的“行e通”同业合作平台本行全面推进同业业务数字化转型,“行e通”平台创新BPBC(Bank-PAB-Bank-Customer)金融产品传递销售合作模式,构建金融机构间“高速公路”,将优秀的金融产品通过平台聚合传递至金融机构及其客户,帮助产品提供方丰富销售路径,帮助销售机构增加产品种类,建设机构合作共赢新生态。
高效安全的管家式托管服务平台本行深化金融科技在托管服务中的应用,建立资管机构偏好数据库,通过大数据挖掘、建模分析、偏好匹配,实现托管增值服务精准推送;通过打造贯穿托管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投融托”一体化服务,增强客户粘性和托管存款沉淀能力,以更高效、安全、便捷的托管综合服务,助力客户价值提升。
特色鲜明的科技化理财平台本行自主研发并升级理财业务数字化经营系统,将RPA与AI融合,满足更复杂的业务流程场景,推动理财业务流程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实现运营职能向更高水平的集约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同时,以大数据洞察和智能决策技术为基础,完善数字化理财营销平台建设,数字化获客、场景化营销成效显现。
(2)客户经营全面深化客户画像体系应用不断深化
通过客户画像与产品画像深度应用,持续夯实客户基础,提升精准营销、客户经营与产品组织能力,并不断拓宽服务边界,优化客户体验,增强业务粘性。
综合金融特色服务日趋多元一是本行充分发挥国际化交易团队衍生金融工具运用能力优势,持续推进新型结构性存款业务创新,逐步推出挂钩利率、汇率、权益、商品等的多样化新型结构性存款产品,满足客户多元化投资配置的需求;二是本行依托领先的做市交易能力,加强对长尾金融机构的服务覆盖,提升地方债等品种的活跃度,进一步扩展对同业金融机构的服务内涵;三是本行托管业务通过前置营销、深化客户洞察,打造了选择多元化、体验极致化的增值服务体系;四是平安理财继续深耕陪伴式经营,并通过本行口袋银行APP及微信公众号形成两大宣传阵地,持续输出陪伴内容及投教栏目。
(六)科技赋能数字化转型
2021年1-9月,本行围绕打造“数字银行、生态银行、平台银行”三张名片,持续加强数据、技术、中台等科技能力建设,夯实数字化转型的金融科技基础设施,以科技创新商业模式、赋能业务发展、服务实体经济,为新三年战略转型提供强大的科技引擎动力。
业务系统开发方面,本行通过持续深化敏捷研发,整合和共享技术中台能力,不断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和系统开发的效率。2021年1-9月,本行业务开发需求数量同比增长34.1%,一批重要业务系统依靠科技驱动,向数字化、智能化持续升级。其中,绿洲Oasis项目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赋能“AI+T+Offline”的“随身银行”新模式,项目基于微服务技术提供了高效便捷的业务卡片展现形式,带给客户更加直观的互动体验,客户可随时随地借助屏幕共享、同屏标注等功能,享受金融专家服务;智慧生态银行依托开放银行能力和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打造数字财资、数字政府等金融和非金融生态体系,实现产品互通、能力共享;平安避险智慧分析平台持续升级汇率、利率、资金投融等模块功能,进一步帮助实体企业合理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有效提升资金收益和降低融资成本。
基础平台建设方面,本行持续推进中台建设,完善数字化的金融科技基础平台设施。零售AI中台上线模型中心2.0,实现建模全流程的统一管理和自动化训练。“星云物联网平台”通过API和SaaS(软件即服务)封装等技术,向产业客户输出数字化管理工具,已具备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监管及物联网仓库改造等领域的SaaS输出能力。数字化开发运维一体化平台“星链平台”(Starlink)实现了研发过程的数据统一溯源、代码统一管理和版本自动化工具发布,通过数字化效能管理提升了研发的精细化水平。2021年1-9月,同城双活建设完成了近200个重要子系统的改造,进一步加强了业务系统的可靠性、弹性扩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确保业务连续性运营。
数据能力建设方面,本行持续推进数据基础和应用能力体系建设,将经营动作标准化、流程化、智能化,实现数字化端到端闭环管理,通过数据赋能驱动经营理念和模式升级。在数据基础层面,本行启动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制定数据治理量化指标体系,持续升级数据资产管理平台。在数据应用层面,通过智能展业平台的经营罗盘帮助投顾精准营销;数字门店为经营提供闭环管理,促进产能提升;智慧对公实现余额实时数据展示,并通过“赢家”APP推送各类商机、预警、成功案例、新产品介绍,支持业务前线展业。在模型应用层面,智慧风控平台持续迭代升级,通过本行自研的高斯模型实验室模型云平台,实现了行业准入政策控制规则的可视化部署、快速迭代、动态监控,进一步提升了系统的敏捷迭代能力和服务响应效率。
收起▲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2021年上半年,银行业紧跟国家战略,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坚持将服务实体经济、保障国计民生放在首要位置,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持续大力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持续提升金融服务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能力,积极践行普惠金融,积极践行绿色金融,大力支持乡村振兴,全面加强金融科技运用和深化数字化经营,全面强化金融风险防控,全面助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银行业各项业务保持稳健增长,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防控金融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全面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
本行是中国内地首家公开上市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过多年发展,本行已逐渐成长为一家金融服务种类齐全、机构网点覆盖面较广、经营管理成熟稳健、品牌影响较为领先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时,本行着力打造独特竞争力,在零售转型、科技引领、综合金融三大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经营特色,并持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
本行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后。
1.发展战略及核心竞争力1.3.1本行发展战略本行坚持以“中国最卓越、全球领先的智能化零售银行”为战略目标,坚持“科技引领、零售突破、对公做精”十二字策略方针,持续深化战略转型,全力打造“数字银行、生态银行、平台银行”三张名片。零售、对公、资金同业业务在全面构建“3+2+1”经营策略的基础上,全面升级新三年策略打法。零售业务积极打造综合化银行、AI银行、远程银行、线下银行、开放银行“五位一体”新模式,打造“有温度”的金融服务;公司业务积极打造供应链金融、票据一体化、客户经营平台、复杂投融、生态化综拓“五张牌”,以科技手段嵌入服务场景,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资金同业业务积极构建“交易-避险-同业-托管-资管”专业化产品服务体系,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强大的交易、避险和投资能力。与此同时,本行持续大力支持乡村振兴,积极践行绿色金融,全面提升支持消费、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能力,为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实施贡献金融的力量。
1、科技引领
本行高度重视技术引领、数据引领、模式引领、人才引领,将前沿科技全面运用于产品创新、客户服务、业务运营和风险控制等经营管理各个领域,升级传统业务,创新业务模式,优化管理决策,提高运营效率,提升客户体验,推动全行整体科技能力进入股份制银行第一梯队,在部分专业领域成为行业引领者。
技术引领构建分布式架构技术体系,运用云计算和分布式技术,推动技术架构从传统集中式部署架构,向分布式、云服务框架转型。通过开发运维一体化,进一步提升开发与运营团队之间的协作水平,提升应用交付效率。强化领先技术应用,依托平安集团在人工智能(AI)、生物识别、区块链、大数据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和资源,将新技术深度植入金融服务全流程,推进领先科技与用户服务、产品营销、风险控制、合规管理、精细化管理等多维度的有机融合,实现数字化、智能化业务运营和经营管理。
数据引领建立数据资产化管理体系,全面推进数字化经营。强化数据治理,提高数据质量。
挖掘数据价值,深化数据应用,提高底层数据的标准化、标签化、颗粒化、流程自动化、应用智慧化能力。构建平台化数据能力,打造数据中台,实现数据赋能,在经营决策、产品服务、风险管理和精准营销等方面支撑经营管理实现决策“三先”(先知、先觉、先行)、经营“三提”(提效益、提效率、提产能)、管理“三降”(降成本、降风险、降人力)。
模式引领完善科技治理模式,深化敏捷化转型,加深科技与业务的融合,提升产品研发迭代速度,推动交付质量与客户体验全面提升。通过科技与业务的双轮驱动,科技队伍逐步从技术服务提供者,向与业务深度融合的伙伴关系转变。完善创新体系,通过本行创新委员会、“创新车库”等机制,激发包括科技人员在内的全员创新活力。加强安全管理,始终坚持“信息安全第一”原则,以运营为核心,实现安全管理前置化、运营场景化、流程精细化。
人才引领对标领先互联网科技企业,前瞻性做好科技人力资源规划,建立富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为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通道。持续引入全球顶尖科技精英,建立金融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加快多元化的“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团队建设。
2、零售突破
本行持续深入贯彻零售业务“3+2+1”经营策略,推动“基础零售、私行财富、消费金融”3大业务模块升级突破,重点关注“风险控制、成本控制”2大核心能力提升,着力推动以AI Bank为内核,以开放银行为外延的“1大生态”的构筑与经营,并按照全行打造“数字银行、生态银行、平台银行”三张名片的要求,升级提出以综合化银行、AI银行、远程银行、线下银行、开放银行相互衔接并有机融合的“五位一体”新模式,不断强化科技引领,颠覆传统发展模式,打造“有温度”的金融服务,为零售业务二次腾飞注入新动能。
“五位一体”新模式——“五位一体”新模式,是本行对前一阶段零售业务发展战略及经营策略的组合创新和升级。“五位一体”包含综合化银行、AI银行、远程银行、线下银行和开放银行五个要素,要素之间相互衔接、融合,构成有机整体。其中综合化银行作为基底,对基础服务能力进行整合并输送至以AI银行、远程银行、线下银行为一体的服务矩阵中,实现对客户的高效、优质服务与经营,再通过开放银行触达更广阔的用户群体,最终沉淀数据与能力回传至综合化银行中,形成经营服务闭环,持续自我驱动迭代。
综合化银行通过串联客户的个人、家庭以及其身后企业的需求,依托平安集团综合金融优势,打通客户的金融与生活服务,为客户提供一站式、一揽子、一条龙的优质综合金融及生活解决方案。
AI银行、远程银行、线下银行通过融合AI银行、远程银行、线下银行三大服务平台,打造“AI+T+Offline”(AI银行+远程银行+线下银行)智能化的服务矩阵——“随身银行”,着力构建市场领先、兼顾专业与温度的智慧客户经营体系,基于客户在银行的全生命周期旅程,以随时、随心、随享,专人、专业、专属的形式,将最适配、陪伴式的金融服务提供给每一位客户,让“有温度”的优质金融服务普惠于民。
开放银行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通过开放银行与场景方平台合作,实现“共同经营、共建生态、共助实体”,让金融服务变得“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无微不至”,打造零售业务的全新增长极。
“五位一体”新模式,是全面以客户为中心、以数据驱动的新模式,是将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惠及最广大客群的有温度的新模式,本行将通过“五位一体”新模式,全力推动实现“平安润物细无声,金融普惠进万家”。
3、对公做精
(1)对公业务
本行围绕“做大客户规模、优化资负结构、提升经营质量”三个主攻方向,坚持践行对公业务“3+2+1”经营策略,即坚持行业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之路,聚焦“行业银行、交易银行、综合金融”3大业务支柱;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行业化为导向,重点发力“战略客群、小微客群”2大核心客群;坚持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之路,风险理念将从管控风险向主动管理风险转变,严守资产质量“1条生命线”。
与此同时,本行继续发挥在综合金融及金融科技方面的特色优势,着力打造供应链金融、票据一体化、客户经营平台、复杂投融及生态化综拓“五张牌”。借助平安集团在生态经营、产品服务、多业态协同等方面的优势,借助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科技手段驱动业务创新,重塑资产负债经营,围绕“AUM+LUM+平台”1经营模式,为“3”大业务支柱开启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2”大核心客群提供综合化、一站式专业服务,赋能企业经营管理,从解决客户“融资难、融资贵”升级到解决客户“经营难、经营贵”,真正落实创新驱动、数字经营、产业互联。同时,智慧风控全面升级,为“1”条生命线提供有效支持。
对公“五张牌”——供应链金融深入行业、聚焦场景、创新模式,充分运用本行“星云物联网平台”及数据,依托“平安好链”平台,持续创新迭代融资产品及模式,拓展供应链金融服务范围,通过线上化、模型化和自动化,打造经营模式轻、集约程度高、科技属性强及操作标准化的供应链金融,持续提升“供应链+”的组合拳能力,为战略客群提供一户一策定制化方案,为上下游中小微客群提供行业化、标准化、批量化金融服务,助力中小微客群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重塑供应链金融品牌。
票据一体化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理念,持续创新升级产品及服务,持续优化线上业务流程,打造极致客户体验。通过开放银行增强对战略客群、中小微客群的触达能力,实现票据贴现规模及客户数快速增长。通过票据与供应链生态的深度融合,提供全流程封闭式的结算与融资场景服务。同时,本行紧跟票交所创新步伐,通过参与新一代票据系统建设,推广票据账户主动管理和商票信息披露,为中小微客群提供安全高效的企业金融服务,并打造行稳致远的票据风控体系。
客户经营平台将数字口袋打造为批量获客经营的门户,通过多元化的专区运营、完善的客户权益体系服务于中小微客群,实现注册经营用户数快速增长;将数字财资打造为大客户服务抓手,通过功能整合、模块化输出服务,为战略客群提供业、财、税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增加战略客群黏性。通过升级优化的数字口袋及数字财资两大平台,以开放银行为纽带,将本行的金融、科技能力组件化、标准化开放输出并嵌入场景,加强外部生态合作,生态化经营中小微客群和战略客群,打造全方位、一体化的客户经营平台。
复杂投融本行与平安集团各子公司通力合作,利用平安集团牌照、资金和生态布局优势,通过“股+债+夹层”等多产品组合,打造“商行+投行+投资”模式,形成本行复杂投融“价格优、落地快、链条全、方案独”四条护城河。同时,行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团金充分联动,建立“行业+产品”的体系化作业机制,围绕细分行业和特定场景,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复杂投融标杆模式,搭建“房生态”、“车生态”等复杂投融生态圈,满足客户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
生态化综拓本行作为平安集团团体综合金融业务“1+N”的发动机,通过打造“生态化综拓”,挖掘本行对公渠道价值,发挥综合金融支柱作用,借助科技力量,做好平安集团内外部资源连接,实现从全渠道到全场景的生态经营,以创新的业务模式,成为平安集团内外部资源的生态连接器,让综拓成为本行对公营收新的增长点。
“五张牌”全面推进“3+2+1”经营策略,为打造“中国最卓越、全球领先的智能化零售银行”提供坚实支撑。
(2)资金同业业务
本行资金同业业务以“推动新增长、打造新品牌”作为发展方向,围绕资金同业业务“3+2+1”经营策略,聚焦“新交易、新同业、新资管”3大业务方向,提升“销售能力、交易能力”2大核心能力,打造“1个智慧资金系统平台”。同时,本行把握金融市场化、综合化、多元化发展趋势,培育业务特色和专业优势,构建“交易-避险-同业-托管-资管”专业化产品服务体系,打造“行业顶尖的金融交易专家”、“行业一流的避险服务专家”、“金融产品机构销售的领军服务商”、“领先的数字生态托管银行”及“品类最全的开放式理财平台”五张金色名片,形成结构更安全、抗周期性更强的业务布局。
五张金色名片——金融交易以“成为行业顶尖的金融交易专家”为目标,发挥“国际化的专业团队、领先的交易系统、实时的风控能力、卓越的定价能力”四大交易优势,不断升级交易技术,持续优化投资效率,逐步丰富投资品种,全面强化风险管理,保持业务稳健增长;并依托投资交易能力,深入发展与同业金融机构在金融交易领域的合作。
避险服务以“成为行业一流的避险服务专家”为目标,持续完善“平安避险”服务体系,坚持风险中性的原则,将客户避险业务与FICC(固定收益、外汇和大宗商品)做市交易业务高度结合,大力推进避险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通过交易能力,服务实体、服务小微。
金融同业以“成为金融产品机构销售的领军服务商”为目标,深化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行e通”平台为载体,构建同业机构销售新品牌,深入发展与各类金融机构多方面的合作,打造多主体互利共赢的生态圈。
资产托管以“成为领先的数字生态托管银行”为目标,持续推进综合服务能力提升,打造数字化托管服务平台,构建“投融托”一体化服务生态圈,基于客户托管资金投融托需求,打造选择多元化、体验极致化的托管服务体系,助力客户价值提升。
资产管理以“成为品类最全的开放式理财平台”为目标,坚持市场化、专业化、精细化的经营策略,加大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的净值型产品的发行力度,构建行业领先的产品体系,保持平安理财业务的平稳快速发展。
1.2本行核心竞争力本行始终紧跟国家战略,积极顺应时代趋势,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在积极构建零售、对公、资金同业业务“3+2+1”经营策略的基础上,全面升级新三年策略打法,不断深化全面数字化经营,逐步构建了富有平安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发展战略清晰坚定本行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群众为根本,坚定不移推进零售战略转型,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卓越、全球领先的智能化零售银行”。在这一清晰的战略目标指引下,本行坚持“科技引领、零售突破、对公做精”十二字策略方针,全力打造“数字银行、生态银行、平台银行”三张名片,深化推进数字化经营,零售、对公、资金同业业务全面升级新三年策略打法。
与此同时,本行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发展,大力支持乡村振兴,积极践行绿色金融,全面防控金融风险,积极助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实施发挥金融的力量。
综合金融优势突出本行将平安集团强大的品牌影响力、领先的经营管理理念、庞大的个人客户基础、完善的营销渠道以及全金融牌照等突出的优势与本行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通过资源整合、相互协同,打造了业内突出的综合金融优势,构建了“线上与线下融合”、“金融+科技+生态”的综合金融产品体系和服务平台,建立了一整套符合综合金融发展要求的内部组织与管理模式,构建了独具平安特色、富有行业竞争力的综合金融运作机制,为各项业务的转型与发展开辟了崭新的空间与广阔的道路。
创新基因深入内核创新是本行与生俱来的DNA,已经深入组织机体的方方面面。本行“创新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在组织推进创新方面的能力持续增强,通过强大的资源协调与整合能力,从全行层面灵活协调各项资源,有效推进跨条线、跨职能的资源管理、资源配置与资源整合,将创新工作逐步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本行构建了一系列有利于创新的机制,包括“敏捷组织”、“创新车库”、“创新大赛”等,并不断完善和优化,持续激发全行员工对创新的热情与潜力,从而令各种思维、产品、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不断涌现、快速迭代,对及时响应外部环境的迅疾变化及满足客户日益增强的金融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执行能力强大高效本行一贯高度强调和重视卓越的执行力文化,通过高效执行力来确保战略目标的有效达成。本行积极推行以价值为导向的绩效考核,通过将目标设定、工作追踪及效果评估全流程紧密衔接,构建了一套科学、公平、透明的绩效考核体系与结果运用模式,对于增强团队与个人的执行力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有效促进了本行发展战略的及时落地与高效实施。
金融科技卓越领先本行坚持“科技引领”的方针,以领先科技驱动银行的战略转型。在技术架构转型方面,坚持自主创新,并依托平安集团的核心技术,持续深化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生物识别等前沿科技与应用场景的紧密融合,推动“技术引领”;构建平台化数据能力,实现数据赋能,支撑经营管理,实现决策“三先”、经营“三提”、管理“三降”,推动“数据引领”;坚持敏捷转型,加深科技与业务的融合,实现科技和业务的双轮驱动,推动“模式引领”;对内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队伍,对外则从硅谷、国内外领先互联网企业引入大量复合型高端技术人才,推动“人才引领”。这些措施有助于本行更好地利用领先科技创新业务模式、升级传统业务、加强智慧经营、提升队伍素质和产能,形成更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零售银行智能随身本行依托平安集团综合金融优势,以科技赋能零售业务转型,进一步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五位一体”新模式,全面升级智能化的客户服务体系,着力将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惠及最广大的客群,让客户感受到“安心选择”、“舒心体验”、“暖心陪伴”的“有温度”的金融服务。一是全面升级综合化银行,打通客户的金融与生活服务,为客户提供一站式、一揽子、一条龙的优质综合金融及生活解决方案;二是全面打造“AI+T+Offline”人机协同服务模式,基于客户在银行的全生命周期旅程,通过推动口袋银行APP等AI化平台、专业化的远程团队、零售新门店及线下队伍三大服务渠道的无缝衔接与融合,打造“随身银行”,以随时、随心、随享,专人、专业、专属的形式,将最适配、陪伴式的金融服务提供给每一位客户;三是全面升级开放银行,通过与场景方平台合作,构建开放银行生态,实现“共同经营、共建生态、共助实体”,通过全面的场景化经营,让客户服务变得“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无微不至”。
公司业务做精做强本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围绕“做大客户规模、优化资负结构、提升经营质量”三个主攻方向,从客户需求出发,持续升级“行业银行、交易银行、综合金融”三大业务支柱,通过深入行业产业链全景,实现客户分层经营精细化,不断创新场景,借助线上化、模型化、自动化重塑业务流程,全面升级服务,打响对公业务“五张牌”,实现经营规模、客户基础、收入结构的优化,并持续提升活期存款占比,改善负债成本,形成平安特色的差异化优势。
资金同业迈出新步伐本行资金同业业务秉承“科技引领”和“蜂巢客户经营”的理念,锻造核心竞争力。本行顺应数字化趋势,打造了比肩国际的智慧资金系统平台,构建了开放、共赢的“行e通”同业生态合作平台,以科技敏捷带动业务敏捷;本行充分发挥综合金融禀赋,构建交易、避险、同业、托管、资管联动服务模式,延伸客户服务链条,形成飞轮效应。以领先的科技打造顶尖的交易和销售能力,以顶尖的交易和销售能力服务客户,成为了本行资金同业业务的独特竞争力。
总体经营情况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启之年,也是本行推进新三年战略转型升级的关键之年。本行积极落实各项国家战略,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持续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和制造、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持续支持消费和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支持乡村振兴,积极践行绿色金融,不断强化全面风险管理,全面履行职责,全力担好使命,全员奋发有为,力争以优异成绩向党的100周岁生日献礼。
2021年上半年,本行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不断深化全面数字化经营,全力实现“重塑资产负债经营”的新三年目标,各项业务保持了稳健增长的发展态势。
营收保持稳健增长2021年上半年,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846.80亿元,同比增长8.1%;实现净利润175.83亿元,同比增长28.5%。
存款成本持续优化2021年上半年,本集团净息差2.83%,较去年同期下降4个基点;负债平均成本率2.22%,较去年同期下降20个基点,其中吸收存款平均成本率2.05%,较去年同期下降30个基点。因市场利率变化,以及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影响,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同时,本行重塑资产负债经营,有效降低负债成本,净息差小幅收窄。
非息收入较快增长2021年上半年,本集团实现非利息净收入253.19亿元,同比增长11.3%,主要得益于财富管理业务、信用卡业务、对公结算业务及理财业务等带来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长;非利息净收入占比29.90%,同比上升0.86个百分点。
资产负债规模稳健增长2021年6月末,本集团资产总额47,235.2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7%,其中,发放贷款和垫款本金总额28,748.9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8%;负债总额43,463.2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9%,其中,吸收存款本金余额28,666.7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2%,活期存款余额9,884.9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6%。
资产质量持续优化2021年6月末,本行不良贷款率为1.08%,较上年末下降0.10个百分点;关注贷款、逾期60天以上贷款及逾期90天以上贷款的占比分别为0.96%、0.91%和0.79%,较上年末分别下降0.15、0.17和0.09个百分点;逾期60天以上贷款偏离度及逾期90天以上贷款偏离度分别为0.85和0.73,较上年末分别下降0.07和0.02;拨备覆盖率、逾期60天以上贷款拨备覆盖率及逾期90天以上贷款拨备覆盖率分别为259.53%、306.11%和355.67%,较上年末分别上升58.13、86.33和86.93个百分点。
收起▲
一、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本行在业务经营过程中大力支持乡村振兴,积极践行绿色金融,切实防范金融风险,在落实国家大政方针,支持产业转型发展上履行职责,担好使命,力争以优异成绩向党的100周岁生日献礼。
本行坚持以打造“中国最卓越、全球领先的智能化零售银行”为战略目标,坚持“科技引领、零售突破、对公做精”十二字策略方针,持续深化战略转型,全面升级零售业务、对公业务、资金同业业务,打造“数字银行、生态银行、平台银行”三张名片,不断培育业务发展的新动能,全力实现“重塑资产负债经营”的新三年目标。零售业务积极践行数据化经营、线上化运营、综合化服务、生态化发展的“四化”策略,对公业务全力打好新型供应链金融、票据一体化、客户经营平台、复杂投融、生态化综拓“五张牌”,资金同业业务全面发力“新交易、新同业、新资管”三大方向,三大业务板块共同发力,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2021年一季度,本行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参与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深化新三年资产负债转型,继续推动数字化经营向纵深发展,持续加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大力提高对制造业、科技企业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加强金融风险防控,业务发展保持了稳健向好的态势。
(一)整体经营稳健向好
营收保持平稳增长2021年一季度,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417.88亿元,同比增长10.2%;实现净利润101.32亿元,同比增长18.5%,盈利能力有所提升。
存款成本持续优化2021年一季度,本集团净息差2.87%,与去年同期同比基本持平;负债平均成本率2.22%,较去年同期及去年全年分别下降32个基点、10个基点,其中吸收存款平均成本率2.06%,较去年同期及去年全年分别下降36个基点、17个基点,存款成本持续优化。
非息收入较快增长2021年一季度,本集团实现非利息净收入120.22亿元,同比增长14.5%,主要得益于财富管理业务、信用卡业务、对公结算业务及理财业务等手续费收入增长;非利息净收入占比28.77%,同比上升1.10个百分点。
资产负债规模稳健增长2021年3月末,本集团资产总额45,729.7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3%,其中,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27,785.1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2%;负债总额42,003.5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3%,其中,吸收存款余额27,399.8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5%,活期存款余额10,091.3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8%。
合理配置网点布局本行持续实施网点智能化建设,合理配置网点布局;2021年3月末,本行共有101家分行(含香港分行),合计1,095家营业机构。
(二)资产质量持续优化
2021年一季度,外部经济环境仍然存在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部分企业和个人还款能力承压,银行资产质量管控仍面临挑战。本行大力支持民营和中小微企业发展,持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家战略、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并持续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整体资产质量持续优化。
2021年3月末,本行逾期贷款占比1.43%,较上年末略上升0.01个百分点;逾期60天以上贷款占比0.97%,较上年末下降0.11个百分点;逾期90天以上贷款占比0.86%,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1.10%,较上年末下降0.08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占比1.06%,较上年末下降0.05个百分点;逾期60天以上贷款偏离度和逾期90天以上贷款偏离度分别为0.88和0.78。
面对外部宏观环境带来的不确定性,本行继续保持较大的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力度,进一步夯实资产质量,提升风险抵补能力。2021年一季度,本行计提的信用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为166.97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计提的发放贷款和垫款信用减值损失为128.05亿元。2021年3月末,贷款减值准备余额为748.2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8.4%;拨备覆盖率为245.16%,较上年末上升43.76个百分点;逾期60天以上贷款拨备覆盖率为278.60%,较上年末上升58.82个百分点;逾期90天以上贷款拨备覆盖率为312.76%,较上年末上升44.02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持续提升。
2021年一季度,本行累计核销贷款67.26亿元;收回不良资产总额136.93亿元,其中信贷资产(贷款本金)113.76亿元;收回的贷款本金中,已核销贷款69.08亿元,未核销不良贷款44.68亿元;不良资产收回额中95.1%为现金收回,其余为以物抵债等方式收回。
未来,本行将持续强化管控措施,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和拨备计提力度,进一步提升风险抵补能力,牢牢守住风险底线,确保资产质量可控。
(三)零售转型再进新阶
2021年是零售转型发展新三年的攻坚之年,本行零售业务持续深入贯彻“3+2+1”经营策略,全力发展“基础零售、私行财富、消费金融”3大业务模块,提升“风险控制、成本控制”2大核心能力,构建“1大生态”;持续深入贯彻数据化经营、线上化运营、综合化服务、生态化发展的“四化”经营策略,推动经营模式升级,着力为客户提供“安心选择”、“舒心体验”、“暖心陪伴”,打造“有温度”的金融服务。同时,本行着力强化客群经营导向,通过打法升级、中台打通、组织革新,推动信用卡、私人银行、银保业务创新突破,汽车金融、“新一贷”等零售贷款业务持续升级,着力抓住后疫情时代新的发展机遇,为零售业务二次腾飞注入新动能。2021年一季度,本行零售各项业务实现较好增长,总体经营保持稳健,新策略落地成效初步显现,实现良好开局。
“3”大业务模块
(1)基础零售
2021年3月末,本行管理零售客户资产(AUM)28,026.1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8%;零售客户数11,039.94万户,较上年末增长3.0%;平安口袋银行APP注册用户数11,788.40万户,较上年末增长4.2%,其中,月活跃用户数(MAU)3,796.42万户。
2021年一季度,本行深入推动基础零售“做实”,通过升级组织架构及业务模式,在获客、经营、平台建设、客户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新的阶段性成果。
在获客渠道创新上,持续深化开放银行建设。本行开放银行产品能力不断升级,为头部合作方提供符合其场景、流程、产业需求的一站式合作方案。同时,本行持续升级平安银行数字账户(MAX),丰富外部合作场景,打造敏捷对接和模块化产品能力,已对接并上线多家垂直领域头部合作机构,一季度累计开户超12万户。2021年一季度,开放银行实现互联网获客171.56万户,获客贡献持续增强。
在经营模式创新上,推动人机结合的“AI+T+Offline”新模式全面铺开。本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推动打造全渠道触达,围绕客户生命周期的“AI+T+Offline”(人工智能+远程线上专员+线下理财经理)闭环经营新模式。2021年一季度“AI+T+Offline”新模式累计触达客户超1,800万户,带动理财客户数增加56万户,其中“AI+T”首次购买理财客户占比达到20%。
在客户服务升级方面,着力构建全渠道、一体化的客户服务体验体系。2021年1月,平安口袋银行APP正式推出口袋银行大字版(新版),打造消保专区、医疗健康等优质的老年客户专属功能服务及内容,塑造“有温度”的品牌形象。2021年3月,本行客服NPS1(Net Promoter Score,客户净推荐值)超87%,网点NPS超92%。
存款业务经营方面,持续强化“规模增长、结构优化、基础夯实、成本管控”经营方针。2021年3月末,本行代发及批量业务客户2带来客户存款余额1,171.8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7%。2021年3月末,个人存款余额7,214.3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4%,其中个人活期存款余额2,551.2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3%;一季度个人活期存款日均余额2,254.1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8.5%;个人存款平均成本率2.29%,较去年同期及去年全年分别下降29个基点、13个基点,存款结构持续优化。
(2)私行财富
2021年3月末,本行财富客户98.86万户,较上年末增长5.8%,其中私行达标客户3 6.25万户,较上年末增长9.1%;私行达标客户AUM规模12,333.1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2%。2021年一季度,本行实现财富管理手续费收入25.38亿元,同比增长50.2%;其中,代理基金收入12.08亿元,同比增长289.7%,代理保险收入4.91亿元,同比增长63.7%,代理理财收入1.77亿元,同比增长78.8%。
2021年一季度,本行从产品能力、专业化能力、科技化能力等方面全方位提升私人银行及财富管理能力,以满足私行及财富客户多样化需求为中心,提供“有温度”、陪伴式的服务体验,不断升级产品体系及差异化的权益体系,致力于打造“中国最智能、国际领先的私人银行”。
本行私行的产品货架覆盖了高、中、低全风险线的多元化、多策略产品,私募货架覆盖了市场上主流投顾和旗舰策略的产品;公募产品持续打造“平安优选”公募品牌,产品层基本实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2021年一季度,本行代理私募复杂产品销售额336.49亿元,同比增长73.7%,代理非货币公募基金销售额580.93亿元,同比增长57.2%。家族信托业务上,本行联合平安信托全面升级家族信托服务,推动家族信托服务更加全面化和一体化、信托分配方案更加个性化、信托保护机制更加灵活,全方位满足中国家庭的财富保障传承需求;2021年一季度,本行家族信托及保险金信托新增规模超百亿,为超过3,000名财富和私人银行客户提供综合性传承服务,保持行业领先。
代理保险业务上,本行积极推动业务模式由“队伍推动”向“客群经营”转型,聚焦客群差异化需求,分客群严选产品配置,优化客户服务。在私行财富队伍建设上,本行打造了一支900余人的专业精、能力强的私人银行家队伍和超过100人的投顾专家队伍,分布在全国各个省会以及主要城市的41家私行中心,为本行私行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财富管理服务。
(3)消费金融
2021年3月末,本行个人贷款余额16,699.1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0%。2021年一季度,本行持续强化信用卡、贷款产品的数据化经营和线上化运营能力,同时深化客户综合化经营,整体个人贷款业务增长良好,业务结构及客群结构持续优化。
信用卡2021年一季度,本行持续打造信用卡“快、易、好”的极致客户体验,依托金融科技能力,加快精细化经营、场景化经营及智能化服务布局。2021年3月末,本行信用卡流通卡量达6,505.79万张,较上年末增长1.3%;信用卡贷款余额5,205.26亿元,受消费季节性波动影响,较上年末略下降1.6%;2021年一季度,信用卡总交易金额8,871.38亿元,同比增长14.2%;信用卡商城交易量同比增长24.4%。
新一贷2021年一季度,本行“新一贷”新发放357.70亿元,同比增长57.9%。2021年3月末,“新一贷”余额1,494.4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2%。本行持续推动端到端业务流程的线上化建设和改造,“新一贷”业务中全线上化贷款占比保持70%以上。在坚持审慎稳健风险政策的基础上,本行进一步完善智能风险定价策略,进一步拓展优质客群,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及小微企业主客群的能力;同时,强化存量优质客群经营,挖掘新的业务增长点,通过加大存量客户的经营触点,提升客户粘性。
个人房屋按揭及持证抵押贷款2021年一季度,本行个人房屋按揭及持证抵押贷款新发放809.89亿元,同比增长85.2%;2021年3月末,个人房屋按揭及持证抵押贷款余额5,702.3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9%,其中住房按揭贷款余额2,495.1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2%。本行积极贯彻服务实体经济的工作要求,大力落实支持小微企业经营融资需求的政策导向,不断优化服务流程,进一步提升了普惠金融服务效率和客户体验;同时,不断强化优质客群经营,针对持有优质房产的优质客户持续推广“宅抵贷快贷”业务,进一步降低小微客户融资成本。2021年一季度,本行“宅抵贷快贷”累计发放超百亿。
汽车金融贷款2021年一季度,本行汽车金融贷款新发放637.74亿元,同比增长67.9%;2021年3月末,本行汽车金融贷款余额2,630.9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8%。本行汽车金融持续推进经营导向由产品驱动向客群经营转型,强化智慧经营平台建设,打造轻人力、数据驱动集中作业平台,及全流程、全线上服务交互平台,提升客户体验和服务效率。
“2”大核心能力
(1)风险控制
2021年3月末,本行个人贷款不良率1.14%,与上年末基本持平,较去年疫情高点(6月末)下降0.42个百分点。随着国内疫情得到全面控制,经济活动基本回归常态,本行边际风险水平也呈现出逐步好转态势,新增逾期率和新增不良率均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在风险政策方面,本行保持适度收紧的准入政策,利用行业领先的科技实力和风控模型,持续提升客户资质、优化客户风险识别度,实施差异化的风险管理策略,对符合监管政策要求的普惠小微企业继续提供延期还本付息、减免利息费用、无还本续贷等关怀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复苏。
(2)成本控制
2021年一季度,本行持续推动零售成本管理向“数字化驱动”进阶。一方面建立数字化成本驱动体系,深入剖析成本支出结构,持续挖掘降本增效有效举措;另一方面结合本行“四化”经营策略,制定差异化的资源配置方案,引导成熟业务大幅优化,增长业务精准投放,潜力业务提前布局。
2021年一季度,本行财富管理业务产能及效率得到大幅提升,本行零售网均AUM营收456.37万元,同比增长42.2%;零售成本收入比较去年同期下降2.78个百分点,在优化零售成本收入比的同时,本行将持续加大增长及潜力业务布局和专项投入,积极培育营收增长新动能。
“1”大生态开放银行建设方面,2021年一季度,本行开放银行发布了包括人力资源、教育、地产、律师事务所等行业解决方案,如灵活用工线上代发、智慧校园、房产保证金、律所保证金等。开放银行利用银行金融产品能力,满足各行业需求,不断将金融服务和用户生活场景深度融合,服务实体经济。
AI Bank建设方面,本行持续推进零售业务全面AI化,运营科技力量赋能传统业务。AI营销方面,2021年一季度AI客户经理月均服务客户数较2020年月均水平增长49.3%,一季度AUM产品月成交额较2020年月均水平增长24.3%;AI客服方面,2021年3月末,本行全渠道非人工服务占比达90%以上,客均运营成本较AI客服项目初期下降57%。AI风控方面,自2018年全面投入使用零售统一SAFE智能反欺诈系统以来,累计防堵欺诈攻击金额超25亿元。
零售中台建设方面,为更好地贯彻客群经营导向及客户综合化经营,本行进一步升级中台能力,持续完善前中后台撮合机制和中台能力孵化机制,着力构建围绕客户全生命周期、全流程覆盖的零售中台,支持提升获客能力、客户经营能力、推动业务持续创新突破。
智慧运营建设方面,本行着力打造体验佳、效率高和投产优的智慧运营3.0体系。一方面升级零售新门店2.0,打造“金融+设计”、“金融+科技”、“金融+生态”、“金融+社交”门店。另一方面升级打造“复制流花4.0”网点管理模式,推动线下网点和线上云店的双店经营,构建数据驱动的智能化OMO(Online Merge Offline)服务营销体系及数字化经营体系。
综合金融贡献2021年一季度,本行依托平安集团个人综合金融平台,通过输出产品、渠道、账户等能力,在赋能平安集团个人业务发展的同时,较好地促进了自身业务增长。一是通过与平安集团子公司协作,打通产品能力,为客户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保险金信托业务持续升级,一季度新增规模超129.25亿元,同比增长264.5%;二是积极融入平安集团生态圈,不断丰富车主服务相关场景,一季度信用卡车主客群获客40.6万户;三是积极发挥银行在账户和支付结算服务上的优势,向平安集团其他子公司和外部合作伙伴输出账户能力,促进客户在银行端资产提升和价值挖掘。
本行持续深化MGM(客户介绍客户)线上化运营模式创新升级。2021年一季度本行通过该模式获客净增114.43万户,占零售整体净增客户的比例为35.2%,其中财富客户净增3.16万户,占整体净增财富客户的比例为58.1%;私行客户净增0.24万户,占整体净增私行客户的比例为46.2%;管理零售客户资产(AUM)余额净增970.46亿元,占零售整体净增客户资产余额的比例为54.6%;发放“新一贷”202.16亿元,占“新一贷”整体发放的比例为56.5%;发放汽车金融贷款166.01亿元,占汽车金融贷款整体发放的比例为26.0%;信用卡发卡49.70万张,在新发卡量中占比为23.0%。
(四)对公持续做精做强
2021年一季度,本行对公业务以客户为中心,全面构建对公业务“AUM+LUM+平台”4经营模式,进一步做精做强。坚持践行对公业务“3+2+1”经营策略,聚焦“行业银行、交易银行、综合金融”3大业务支柱,重点发力“战略客群、小微客群”2大核心客群,坚守资产质量“1条生命线”不动摇,通过着力打造新型供应链金融、票据一体化、客户经营平台、复杂投融及生态化综拓“五张牌”,实现业务突破;同时,深度借助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科技手段驱动业务创新,全力支持全行业务均衡发展及零售转型战略落地实施。
本行对公业务资产负债结构持续优化,2021年3月末,企业贷款余额11,085.9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5%;企业存款余额20,185.5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其中企业活期存款余额7,540.1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6%;一季度企业存款日均余额20,193.6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5%,其中企业活期存款日均余额6,882.4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6.5%;企业存款平均成本率1.98%,较去年同期及去年全年分别下降39个基点、19个基点。
“3”大业务支柱
(1)行业银行
行业银行的愿景是“生态银行的尖兵、战略客户经营的先锋队、复杂投融资的先行者”,致力于行业客户的深度经营。
行业银行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持续推动重点行业资产投放。2021年3月末,医疗健康、车生态、清洁能源、民生行业、基础设施及交通运输行业、电子信息、绿色环保等重点行业的客户授信余额占比为45.9%。
行业银行和投行充分融合,以客户为中心,依托平安集团平台优势,为客户提供行业定制化的综合金融服务,有效为客户增融资、降成本,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2021年一季度,本行复杂投融资规模3,503.99亿元,同比增长40.9%,其中投行业务规模2,250.28亿元,同比增长37.8%;银团、并购业务引领投行业务增长,银团业务规模727.82亿元,同比增长350.4%,并购业务规模171.41亿元,同比增长117.9%。
行业银行与交易银行充分协同,围绕行业重点客户的上下游及生态圈客群需求,依托金融科技优势,提供场景化、平台化的新型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2021年一季度,行业银行新型供应链金融交易量1,437.29亿元,同比增长126.1%。
(2)交易银行客户经营平台
本行数字口袋APP围绕对公“五张牌”,持续进行体验、功能、运营升级,通过“数字账户+数字证+数字分”串联更多场景和应用。全面转变思维打法,从客户思维到用户思维、从单点获客到平台获客、从贷款切入到服务切入、从金融服务到综合服务,实现了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2021年3月末,本行数字口袋APP累计注册企业用户达259.92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49.9%。
本行基于架构灵活、开放赋能、智能配置的原则,打造行业领先的数字财资平台,为客户提供预算管理、跨行收付款管理、资金池、融资管理等多项服务,满足大中型企业集团公司的业财税一体化管理需求。
本行立足平台客户场景端需求,以API等方式对外输出服务,将现金管理、票据、新型供应链金融等服务整合并嵌入企业生产经营全流程,助力企业客户发展;通过与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平台开发商合作,形成“1+N”批量获客及经营的生态合作模式;2021年3月末,本行开放平台服务客户16,606户,较上年末增长39.5%;一季度交易笔数16.77亿笔,同比增长45.1%。
支付结算本行围绕对公业务转型战略,为产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及各类细分业务场景下的互联网平台客户提供“互联网平台+平台B端(企业用户)/C端(个人用户)的一体化服务”。通过支付结算切入平台交易,基于支付数据创新融资模式,打造平台商户的数字证、数字分,实现商户服务的互联、权益体系的互通。从服务平台金融需求,支持平台稳健合规运行,升级为赋能平台经营,通过支持平台用户发展从而反哺平台交易。2021年一季度,本行互联网支付结算业务服务的平台企业交易笔数24.46亿笔,同比增长194.7%;交易金额4.67万亿元,同比增长270.6%。
新型供应链金融为重塑供应链金融品牌,本行深入行业产业链全景,挖掘生态客户群体场景金融需求,通过线上化、模型化和自动化,打造新型供应链金融,有效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结合行业细分场景特点,构建围绕核心企业供应链上下游的“1+N”供应链金融新模式,持续丰富并提升“供应链+”的组合拳能力,为客户提供行业化、定制化供应链金融综合解决方案,围绕核心企业上下游实现大中小型客户的深层开发、融合打通,为客户提供多样化融资服务。同时通过供应链应收账款云服务平台——“平安好链”,运用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优化注册、审批、出账等业务全流程,大幅提升客户体验。通过与优质平台场景对接,优化平台链接能力,打造超级API,实现供应链业务的智能化、数字化经营。2021年3月末,本行通过“平安好链”平台,累计为15,089家企业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一季度交易量240.48亿元,同比增长278.6%,融资额86.27亿元,同比增长217.6%。
票据业务2021年一季度,本行持续深化票据业务一体化管理,通过线上化、模型化、自动化,全面升级客户服务,开创性推出移动端、开放银行平台等创新服务方案,坚持用好“金融+科技”优势,不断优化客户体验,夯实客群基础,服务实体经济,将票据业务打造成名副其实的“对公信用卡”。2021年一季度,本行直贴业务发生额1,316.24亿元,同比增长8.9%,线上化替代率超过90%。
跨境金融本行聚焦客户多币种、多场景的全球授信及全球财资管理需求,充分发挥在岸、离岸、自贸区、NRA(境外机构境内外汇/人民币账户)、海外分行五大跨境金融服务体系优势,持续深耕“跨境投融资、跨境资金管理、跨境贸易金融、跨境同业金融、跨境e金融”五大产品体系,聚焦中资企业海外经营、跨境并购、私有化等投融资和再融资需求,为企业提供“境内外、本外币、投商行”一站式服务。同时,本行积极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线上化经营,持续提升全球交易银行(GTB)服务能力,以专业高效的跨境金融服务支持企业全球化布局与发展。
2021年一季度,本行紧跟实体经济融资需求,针对中资企业跨境并购、私有化等投融资和再融资需求,陆续落地多笔跨境投融资贷款项目;同时,围绕解决客户多元化跨境金融服务需求,持续开展业务模式及智慧服务创新,其中包括为中小出口企业提供“出口E贷”线上融资产品、持续升级数字口袋跨境专区及跨境网银线上服务功能和体验,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2021年3月末,本行对公外币贷款余额折人民币1,860.7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0%。
(3)综合金融
本行作为平安集团团体综合金融业务“1+N”的发动机,目标是打造生态化综拓,成为平安集团内外部资源的生态连接器。本行协同平安集团内各专业公司,借助科技力量,促进AUM(本行管理对公客户资产)和LUM(本行管理对公资产)的双向联动,不断强化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助力公司业务快速突破。
一方面做强渠道,将平安集团专业公司及外部渠道的业务能力,与银行业务在流程、产品设计方面进行有机结合,形成组合拳为对公客户提供服务,着力提升保费规模、投融资规模及合作存款规模;利用科技平台、AI助手赋能客户经营,引流优质综合金融渠道客户。另一方面提升银行综合收益,通过有竞争力的本行产品及运营服务深化综合金融客户经营,打造创新合作场景,推动对公业务可持续、高质量增长。
2021年一季度,银行推保险规模11.74亿元,同比增长8.0%;银行与平安集团内专业公司合作落地的新增投融资项目规模1,429.87亿元,同比增长72.3%;通过深化综合金融业务合作带来的企业客户存款日均余额1,572.94亿元,较上年全年日均余额增长9.2%,其中活期存款日均余额占比51.2%;2021年3月末,通过深化综合金融业务合作带来的企业客户存款余额1,563.9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1%,其中活期存款余额占比55.8%。
“2”大核心客群
(1)聚焦战略客群
针对战略客户,本行发挥“商行+投行+投资”产品策略优势,通过绘制客户图谱、关系图谱和业务图谱,确定“一户一策”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以投行作为突破口,通过新型供应链金融和财资管理服务对战略客户及其核心子公司和上下游进行全方位服务,做强公司客户AUM和LUM,做大生态圈。2021年3月末,战略客群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5.8%,在企业贷款余额中的占比较上年末上升0.3个百分点。
本行聚焦于战略客户的深度经营,以战略客户为核心,充分挖掘其核心子公司、供应链客户和境外实体,通过做“1”个战略客户带动“N”个生态圈客户开发,做“1”个产品带动“N”个产品加载,深耕战略客户生态圈,实现客群数量和客户价值的全面提升。2021年3月末,战略客户生态圈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5.0%。
(2)夯实小微客群
本行秉承“金融+科技”的理念,深化数字经营、数据引领、科技赋能,围绕产业链上下游批量为小微客群提供场景化、线上化服务;通过数字口袋APP和小企业数字金融,提升民营企业及小微企业客群整体经营能力,持续加大对民营企业及中小微企业客群的支持力度。为支持普惠金融服务,本行打造星云物联网平台,推进创新解决方案,持续实现场景突破,在智慧制造、智慧车联、智慧能源、智慧农业、智慧仓储、智慧基建6大行业实现场景落地。
2021年一季度,本行单户授信1,000万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以下简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上年全年下降73个基点。
2021年一季度,本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发放额为941.43亿元,同比增长81.2%;2021年3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户数达70.39万户,贷款余额3,171.2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1%,在贷款余额中的占比为11.4%。
“1”条生命线资产质量始终是对公业务的第一生命线。本行持续强化风险与业务的协同,加强问题资产清收处置,确保在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下对公资产质量整体可控。2021年3月末,企业贷款不良率为1.03%,较上年末下降0.21个百分点。
(五)资金同业迈出新步伐
本行资金同业业务以“推动新增长、打造新品牌”作为新三年的发展方向,全面推进资金同业业务“3+2+1”经营策略,聚焦“新交易、新同业、新资管”3大业务方向,提升“销售能力、交易能力”2大核心能力,全面推进数字化经营,构建“1个智慧资金系统平台”赋能业务;并深入贯彻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精神,积极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2021年一季度,作为银行间市场债券及利率衍生品业务核心做市商,本行充分发挥做市商的职能,积极开展FICC(固定收益、外汇和大宗商品)做市交易业务,持续为市场提供流动性,有效巩固做市业务市场领先地位。同时,本行持续深化同业客户服务,打造同业互利共赢的生态圈,并平稳推进平安理财的业务开展。
“3”大业务方向
(1)新交易
2021年一季度,全球经济共振复苏预期较强。海外经济随着欧美主要国家复苏趋势向好,十年期美债收益率在3月创下疫情以来的新高。国内经济年初表现亮眼,市场流动性维持紧平衡,债券收益率震荡上行。在愈加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本行始终依托领先的电子交易系统和先进的量化分析能力,坚持“打造多元化、结构均衡的FICC全业务体系”的战略定力,保持在FICC投资与做市交易、避险业务等多元业务纵深发展的增长动能。
一是投资交易方面,本行紧跟宏观政治经济变化,结合行内独有的智能算法策略平台,通过灵活运用多种交易工具、多样化交易策略和量化策略分析模型,在固收类、外汇类、大宗商品类等捕获跨市场、跨品种交易机会,并在市场整体下行的过程中保持相对谨慎的交易布局、严控风险敞口;做市交易方面,本行继固收类全电子化做市交易后,先后落地黄金和外汇品类的全电子化做市交易,并进一步打通线上线下报价服务通路,在多个市场、多个渠道为市场同业提供最快报价、最优报价。
二是客户业务方面,本行“平安避险”业务通过平台化、贴身化的客户服务,帮助企业化解金融风险对其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本行推进结构性存款产品回归本源,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更丰富的金融市场产品服务。本行先进的交易系统,支持企业线上一键完成交易,自动推送业务报表。此外,专家服务团队也会结合企业主营业务特点,为企业量身定制套期保值策略。
2021年一季度,本行利率互换交易量、黄金交易量和债券交易量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2.9%、7.9%和2.1%;“平安避险”外汇及利率衍生产品业务交易量61.56亿美元,同比增长60.7%。在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2021年一季度衍生品做市排名中,本行继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
(2)新同业
本行同业业务深化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打造多主体互利共赢的生态圈,构建同业机构销售新品牌,以“产品+服务”组合为客户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一是全面推进同业业务数字化转型,本行“行e通”平台持续探索服务金融机构新模式,创新BPBC(Bank-PAB-Bank-Customer)金融产品传递销售合作模式,构建金融机构间“高速公路”,将优秀的金融产品通过平台聚合传递至金融机构及其客户,帮助产品提供方丰富销售路径,帮助销售机构增加产品种类,建设机构合作共赢新生态;二是发挥综合金融服务优势,通过将服务嵌入客户经营场景,从客户资金流动脉络出发,着力提升精准营销能力和综合化解决方案运用水平;三是落实客户维度综合经营,优化销售队形,加强区域市场挖掘及风险识别,实现客户专业化经营和综合化服务;四是本行托管业务以成为“最好用、最智能、最具价值的托管银行”为发展目标,深化金融科技在服务创新中的应用,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高效、安全、丰富的托管服务。本行密切跟踪分析市场需求,以点带面,推出多种智能托管服务工具,最大程度地为客户赋能。
2021年3月末,本行“行e通”平台累计合作客户达2,339户;2021年一季度,同业机构销售业务量4,620.28亿元,同比增长117.5%;2021年3月末,托管净值规模6.2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2%。
(3)新资管
本行的全资子公司平安理财于2020年8月28日正式开业,注册资本为人民币50亿元,主要业务为发行公募与私募理财产品、理财顾问和咨询服务等资产管理相关业务。
平安理财在稳妥有序推进老产品压降的同时,全力推动理财业务转型发展。一是严格按照监管要求,提前一年完成理财非标问题资产回表;二是根据过渡期存量理财业务规划安排,2021年3月末老产品占比已压降至24%,保本理财已于2021年2月完成压降;三是全力推动理财业务转型,非保本理财产品增速排名居市场前列,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的净值型产品继续保持较快增速,产品类型也进一步丰富,诞生了第二只规模破百亿的混合类理财产品,并实现外汇理财产品破冰;四是投研能力建设初见成效,以大类资产配置为核心的投研体系初步建立、数字化经营能力持续提升。
2021年3月末,本集团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6,866.3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9%,其中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的净值型产品规模5,218.2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6%,占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的比例由上年末的71.5%提升至76.0%。2021年3月末,理财客户数达到194万户。
“2”大核心能力提升销售能力以“机构客户综合金融产品销售服务商”为目标,持续优化“行e通”建设,为客户提供场景化的产品设计、资产推荐、销售渠道等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以“行e通”为平台入口,集合产品设计、资产推荐及销售服务,以“同e家”构建客户服务闭环,深化客户画像、产品画像应用;同时,依托平安集团团体综合金融业务,打通资金、产品、资产、服务全链条,打造多主体互利共赢的场景生态圈。
提升交易能力发挥“国际化的专业团队、领先的交易系统、实时的风控能力、卓越的定价能力”四大交易优势,持续优化投资效率;同时,进一步丰富交易能力对外赋能的内涵,全面服务本行同业、公司及零售客户,并逐步拓展到平安理财及平安集团生态客户。
“1”个智慧资金系统平台本行采用领先科技,不断升级完善精准定价、高效执行及实时风控能力,支持更多交易品种和市场,提供更高效的交易处理能力。通过量化分析模型,洞悉微观层面的交易机会,并为电子化交易捕捉波段交易机会,同时利用灵活丰富的对冲工具和实时风险控制系统严控风险敞口,为新交易、新同业、新资管三大业务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六)科技赋能数字化经营
2021年一季度,本行以决策“三先”(先知、先觉、先行)、经营“三提”(提效益、提效率、提产能)和管理“三降”(降成本、降风险、降人力)为目标,赋能客户、赋能一线、赋能风险和赋能管理为方向,持续提升数字化经营水平。
金融科技创新方面,2021年3月末,零售信用卡智能语音识别技术识别准确率达96%,接入场景增至114个,较上年末增长17.5%,一季度促成信用卡分期下单约61亿元,同比提升超过60%;小企业数字金融智能审批流程AI模型自动化率达96%,AI客服问答准确率从上年末的87%提升至92%,累计渠道接入增至52个;智慧风控系统升级智能预警模块,提升风险前瞻性预警超90%;财智通系统实现一键报销,有效节约财务人力2,000人/月;全行开放银行累计发布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服务近3,000个、日均接口调用量超4,300万次,分别较上年末增长17.6%、35.1%;同时,本行开放银行项目在IDC(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国际数据公司)主办的2021年亚太地区金融行业创新大奖评选中,荣获“亚洲开放银行领军者”奖项。
应用系统开发方面,持续深化敏捷研发,需求交付效率显著提升,2021年一季度,受理的业务开发需求数量同比增长28.7%。本行启动实施零售风险中台、对公业务中台、新一代金融市场业务核心系统四期、银保应用系统等一批重大业务项目,强化中后台能力共享,提升业务系统的数字化、智能化、集约化水平。
基础平台建设方面,本行持续推进云原生技术架构的应用和推广,夯实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支撑。
一是持续完善和推广开发运维一体化平台(Starlink),一季度已覆盖所有研发团队,接入Starlink后全行研发效能得到了快速提升,信用卡研发团队交付产能同比提升30%,消费金融、资金同业研发团队平均交付时效缩短超50%;二是完成企业级数据中台的构建,实现客户、财务、风险、运营等数据视图的整合、高效共享,提升全面数字化经营的数据服务效率;三是加快系统容灾建设,2021年3月末,已有超180个重要系统实现同城双活,进一步提升了系统可用性、抗风险能力,保障了业务连续性。
(七)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1、支持服务实体经济
持续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力度,支持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本行运用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前沿科技,打造“平安好链”、“小企业数字金融”、“新一贷”等精品业务,切实支持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发展,解决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同时,本行完成发行总额为200亿元人民币的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专项金融债券,募集资金专项用于发放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推动小型微型企业业务稳健、健康发展。
2021年一季度,本行新增投放民营企业贷款客户占新增投放所有企业贷款客户达70%以上;2021年3月末,民营企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8.1%,在企业贷款余额中的占比为72.4%;本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2.1%,该类小微企业一季度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上年全年下降73个基点,不良率控制在合理范围。2021年3月末,本行表内外授信总融资额42,849.8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6%。
持续推进金融创新和科技赋能,实现制造业企业服务模式突破。一是深入制造业产业链全景,挖掘生态客户群体场景金融需求,通过线上化、模型化和自动化,打造新型供应链金融,实现供应链业务的智能化、数字化经营;二是对票据业务实行一体化管理,持续推出创新服务方案,为制造企业提供全线上、低成本的票据直贴融资服务,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是金融科技赋能,通过“数据+模型”还原中小制造企业真实经营状况,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着力构建风控模型,创新线上化、数据化、标准化的信用贷款产品,加大对中小制造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力度。
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推进绿色金融。严格贯彻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坚持以绿色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经营导向,大力支持清洁能源、环境治理等绿色产业发展,明确绿色金融发展目标,研究出台相关优惠措施支持,在其它条件同等的情况下,对符合绿色信贷要求的业务,在贷款定价、资源配置等方面优先给予授信支持。积极引导信贷资源投向绿色金融相关领域,同时针对“两高一剩”行业设置严格的准入标准和限额管理,引导相关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实现技术升级。
2、金融助力乡村振兴
本行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成立乡村振兴金融办公室,持续做好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的衔接,以“金融+科技”为引导,“融资+融智”为途径,持续围绕人、财、物、路四个方向,精准定位乡村振兴目标客户和优势行业,场景化嵌入创新产品,打造数字乡村生态圈。2021年一季度,本行投放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资金18.2亿元;金融扶贫和乡村振兴项目启动以来,累计投放271.29亿元,惠及86万贫困人口。
2021年一季度,本行持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开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基地管理与评价系统,为乡村振兴阶段扶智培育工作建立评价标准和成果追踪平台;以多种金融工具支持乡村产业振兴和生态建设,投放乡村振兴贷款3亿元,助力改善云南省镇雄县及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少数民族集聚区的居民生产、生活用电,助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本行成功牵头主承销中国长江三峡集团3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碳中和债),并投资其中15亿元用于支持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项目建设,四座水电站全部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营后,可替代火电年均发电量1,892.2亿千瓦时,预计每年可协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0,122.93万吨,协同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34,480.47吨;持续帮助乡村打造地方特色名片,开发“美丽乡村、平安启橙”乡村旅游项目,带领更多志愿者践行公益;通过物联网技术赋能和线上云平台等渠道持续拓宽销路,自2018年以来,已累计帮助乡村地区实现销售收入8,831.09万元。
3、消费者权益保护情况
本行高度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重点开展消保全流程管控,继续深化科技赋能消保管控能力,并积极开展农村金融知识普及主题宣教工作以及“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工作,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驾护航。同时,本行进一步加强消费者投诉处理及管理工作,制定分层级投诉处理机制,强化督导职能,贯彻落实银行机构投诉处理的主体责任,督促业务优化改善,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