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601668)
公司经营评述
- 2024-06-30
- 2024-03-31
- 2023-12-31
- 2023-09-30
- 2023-06-30
- 2022-12-31
- 2022-06-30
- 2021-12-31
- 2021-06-30
- 2021-03-31
- 2020-12-31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及行业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和经营模式
中国建筑是我国专业化发展最久、市场化经营最早、一体化程度最高、全球规模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之一,在房屋建筑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房地产开发与投资、勘察设计等领域居行业领先地位。中国建筑位居2024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第14位、《财富》中国500强榜单第4位、《工程新闻记录》(ENR)“全球最大250家工程承包商”榜单首位。2024年,中国建筑第19次获得国务院国资委年度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A级。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标普、穆迪、惠誉对中国建筑的评级分别为A/A2/A,展望维持“稳定”,中国建筑继续保持全球行业最高信用评级。
中国建筑是我国最具实力的投资商之一,主要投资方向为房地产开发、融投资建造、城镇综合建设等领域。公司强化内部资源整合与业务协同,打造“规划设计、投资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房屋建筑工程”“四位一体”的商业模式,为城市建设提供全领域、全过程、全要素的一揽子服务。
中国建筑是世界最大的工程承包商,经营业绩遍布国内以及海外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业务范围涉及城市建设的全部领域与项目建设的每个环节,具有综合设计能力、施工能力和土地开发能力,拥有从产品技术研发、勘察设计、地产开发、工程承包、设备制造、资产运营、物业管理等完整的建筑产品产业链条。国内绝大多数的3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众多技术含量高、结构形式复杂的建筑均由中国建筑承建。
1.房屋建筑工程
中国建筑在房屋建筑工程领域具有绝对优势,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聚焦“优质客户、优质项目、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市场营销策略,通过不断挖掘自身潜力,追求高品质工程,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各种高、大、精、尖、难、特建筑项目全过程一站式综合服务。公司在超高层、大型场馆、工业厂房、办公楼、酒店、医院、学校等细分领域,承建了一大批地标性建筑,代表着我国乃至全球房屋建筑领域的领先水平。
2.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
中国建筑坚持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与项目投资并举,一方面依靠技术、管理和人才优势,在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高铁、特大型桥梁、高速公路、市政道路、城市综合管廊、港口与航道、电力、矿山、冶金、石油化工、机场、核电站等基建领域快速发展,完成了众多经典工程;另一方面,依靠雄厚资本实力,迅速发展成为中国一流的基础设施投融资发展商,在国内先后投资建设了一大批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目前,公司与国内多个省(区)直辖市及几十个重点城市,建立了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公司基础设施业务已遍布北美、中美、港澳、东南亚、北非、中西非、南非、中东、中亚等区域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3.房地产开发与投资
中国建筑旗下拥有中海地产和中建地产两大房地产品牌。中海地产是公司下属中国海外集团房地产业务的品牌统称,品牌价值始终处于中国房地产行业领先地位,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国家战略区域开展房地产开发业务,构建了均衡稳健的全国性战略布局,中海地产致力于成为卓越的国际化不动产开发运营集团,加快形成以住宅产品开发为主、优质商业开发运营为辅、康养等新兴业务为补充的业务格局。
中建地产是公司各局院地产业务所使用的品牌,主要业务围绕一、二线城市,开展地产开发、城市更新、资产运营、综合服务等四大板块业务。中国建筑致力于实现投资、开发、设计、建造、运营、服务等纵向一体化,通过强化内部资源整合与业务协同,凭借卓越的施工技术、先进的地产开发理念和一流的物业服务品质,在房地产业务领域建立了成熟的投资运营及风险管理体系,形成了独特的产业链竞争优势。
4.勘察设计
中国建筑是国内最大的建筑设计综合企业集团,勘察设计板块主要由7家具有甲级设计资质的大型勘察设计企业组成,业务覆盖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工程勘察、市政公用工程设计等诸多领域,在机场、酒店、体育建筑、博览建筑、古建筑、超高层等领域居国内领先地位,并在设计原创、科技创新、标准规范制定等方面为行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5.海外经营
中国建筑是中国最早开展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企业之一,公司发挥全产业链优势,海外工程承包业务涵盖房屋建筑、制造、能源、交通、水利、工业、石化、危险物处理、电讯、排污、垃圾处理等多个领域,并成功探索实施海外地产开发。同时,公司还积极探索融投资带动总承包、DB、EPC、BOT等模式,积极尝试跨国并购等资本运作方式,努力推动海外业务提质增效。公司始终秉承“国际化”经营理念,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服务沿线国家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增进当地民生福祉,提升公司品牌影响力。
(二)行业情况说明:
2024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新动能加快成长,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24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616,836亿元,同步增长5.0%。其中建筑业增加值37,771亿元,同比增长4.8%。建筑业、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稳定经济大盘具有重要意义。
房建增量和存量市场蕴含发展空间。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城镇化还有很大发展提升空间。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持续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积极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等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增强超大城市的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完善大中城市的宜居宜业功能。同时,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带动高端制造项目加快投资建设。二是城镇化率持续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比2022年提高0.94个百分点,但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随着我国城镇化率提升,对公共服务设施、住房等方面形成投资建设增量需求。三是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2023年以来,中央政治局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强调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为存量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动房建市场上下游产业发展。
基建投资保持平稳增长。一是政府发挥投资撬动作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加强民生等经济社会薄弱领域补短板,推进防洪排涝抗灾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国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4%,水利、铁路等基础设施投资较快增长。二是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政府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在落实区域重大战略方面推出一批新举措,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三是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各地区积极推进增发国债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项目。
构建房地产新的发展模式。一是调控政策迎来新变化。2024年4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5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发布三条消息,提出取消全国层面首套住房和二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调整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政策。6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继续研究储备新的去库存、稳市场政策措施。此后,多地取消限购、优化限贷政策,降低首套房认定标准、首付比例、商贷利率等,推动购房需求释放。二是房地产市场仍处在调整期。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市场仍处在调整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2,529亿元,同比下降10.1%。
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47,91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9.0%;新建商品房销售额47,133亿元,同比下降25.0%。三是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好房子”成为未来行业发展共识,产品力提升也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要求。
勘察设计行业加快转型。一是“双碳”目标、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积极因素,为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注入强大推动力,城市规划、机场交通、市政基础设施、文化场馆等勘察设计的细分领域迎来新的市场机遇。二是BIM(建筑信息模型)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智能建造技术快速推进,以及工程总承包模式持续推广,进一步赋能行业转型和创新发展。
2024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呈现缓慢复苏迹象,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加剧,对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依然显著。在此背景下,国际工程行业正经历着加速变革与整合。
境外业务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是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合作共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合作范围不断巩固扩大、互联互通稳步推进,以医疗设施、保障房、文化场馆、体育设施等为代表的“小而美”惠民生工程、区域标志性工程持续推进,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发展机遇。二是“中国建造”走出去的步伐正不断加快。“中国建造”追求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参与建设的高速公路、高铁、港口、桥梁、电站、体育场等基础设施遍布世界各地。三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绿色低碳和数字化、智能化建造解决方案也越来越受到各国重视,对国际投资建设企业提出更高要求。
二、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大变化。主要包括如下:
(一)市场化的运营机制
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中国建筑始终坚守市场化的运营机制,尊重、恪守、适应并利用市场规律,逐步提高对市场规律的驾驭能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建筑创造性地挖掘并不断满足顾客现实和潜在的需求,通过高品质的产品和超值服务,不断赢得和创造顾客。始终贯彻绩效理念,通过清晰界定目标、科学设计流程、强化高效运营,以追求卓越绩效。公司始终追求有盈利支撑的规模增长,在高效运用和运营资源、大力倡导规模经济的同时,提高资产周转效率,获取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资产收益,并通过稳定增长持续获取更高的市场占有率。
(二)全球化的发展方向
公司秉承国际化经营理念,全面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大力实施以“一个方位、六个目标、五个路径”为内涵的海外高质量发展战略,持续推动海外业务量质齐升。公司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致力于成为一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并高效运营的跨国公司。公司持续开创海外发展的新局面,打造结构合理的海外市场体系,巩固优势市场,深耕重点市场,坚守潜力市场,审慎拓展新市场。公司坚持推行本土化运营,积极对接所在国发展需求,深度参与所在国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通过与国际先进企业同台竞争,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提升公司的整体经营管理实力。
(三)相关多元和纵向一体化的拓展方式
始终生产或提供能够持续创造客户、服务客户、满意客户的产品或服务,是中国建筑长足发展的重要保证。在选择产品(或服务)方面,中国建筑基于已经拥有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走出一条多元化道路。
公司在继续保持勘察设计、房屋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在基础设施投资建造业务等领域进行横向拓展。
中国建筑致力于投资、设计、建造、运营、服务等纵向一体化的拓展方式,在公司所从事的业务领域努力构建起独一无二的市场地位,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
(四)高品质、低成本和差异化的竞争策略
为社会大众提供高品质和低成本的产品和服务,始终是中国建筑的追求方向。高品质源于公司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组织方式优势;低成本源于公司的一体化运作模式、集约效应和速度经济。身处完全竞争的行业领域,作为国有企业的优秀代表,中国建筑始终将“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公司生产经营与事业发展的基本导向,着力实施“高端市场、高端客户、高端项目”的市场策略,持续开展“差异化”市场经营与竞争。公司内部不同子企业之间通过贯彻“差异化”策略,分别聚焦不同的细分市场,或专注于相应专业(专业化),或专注于相应区域(区域化),形成各自的“拳头产品、特色服务”,减少内部无序竞争,强化对外整体竞争优势。
(五)授权和集中有度的管控模式
尊重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在由多法人载体形成的集团公司基础上,探索和形成富有竞争力的集团管控模式。公司总部定位为战略管控型总部,履行“引领、服务、监督”职能,公司作为股东与下属各子企业间作为独立法人主体,财产相互独立,公司对二级子企业坚持放活与管好相统一。二级子企业根据公司授权经营,根据承担责任的大小享有相应权限。对于劳动密集型、成熟度较高的业务,通过加大授权,扩大市场接触面,以加快市场反应速度,提高服务质量。对于资本密集型、成熟度较低的业务,通过集中资源冲击目标细分市场,在有效规避风险的基础上,积极谋求在目标市场上的快速突破。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采取不同的市场竞争策略,并适配相应的管控模式。
(六)结果导向和责任承担的管理体系
公司各项管理行为始终致力于公司使命、愿景和目标的实现。公司坚持以促使工作更加富有效率、员工更加富有成就感、企业更加富有未来作为管理的根本目的,通过各职能领域管理行为的有机融合,形成富有生命力、科学合理、简洁高效的系统,避免出现自行其是、互相推诿现象,实现责任权利的统一。
公司坚信管理者是因其承担的责任而定义的。为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公司致力于实现管理的标准化、技术的标准化和工作的标准化,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标准化和信息化的“两化融合”,提高工作效率,实施“底线管理”,提升产品质量,降低运营成本。
(七)“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
公司秉承“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发展战略,拥有一大批忠于企业、忠于事业、坚信团队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的懂技术、会管理、擅营销的人才团队。公司始终遵循“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和“关注个体”的基本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通过职业规划、教育培训和绩效考核的全员覆盖,建立与个人价值创造和能力相结合、共享企业发展成果的薪酬激励机制,实施多元化的中长期激励机制,强化对人才的吸引力度,保障人才的发展空间,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八)“产融结合”战略助推企业发展
公司聚焦建筑地产行业特点,围绕产业链上下游需求,坚持合规经营、规范运作,把金融资源集聚到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产业链稳固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为公司主业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依托中建财务公司和中建资本等内部专业金融平台,通过开展境内外资金集中、贷款集中、结构化融资、应收账款保理、资产证券化、供应链融资、融资租赁、保险集中等业务,为公司主业和产业链上下游提供既满足实际需要、又有效补充社会金融短板的金融服务,在协同公司主业发展、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盘活存量资产、实现稳链固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公司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加强日常管理,严控金融风险,坚决杜绝“脱实向虚”和“空转套利”。
(九)科技创新驱动的核心竞争能力
公司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驱动生产模式和组织模式的变革。公司依托全产业链业务布局,涵盖建筑产品研发、数字化制造、智能建造、智慧运维、绿色低碳的技术体系,掌握全球领先的超高层建筑、大跨度空间、单体建筑平移、大型屋盖滑移、复杂钢结构生产与施工等建造技术,致力打造建筑行业绿色低碳、智能建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承担了“模块集成建筑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4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及17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土壤养分管理与污染修复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三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5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含分中心)、9家院士工作站,75个省部级企业技术中心、72家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建成19个博士后工作站,拥有228家高新技术企业。
(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企业文化
中国建筑是具有光荣历史的企业,我们在传承中创新,在履行使命、实现愿景的过程中,将“品质保障、价值创造”的核心价值观和“忠诚担当使命必达”的中国建筑精神,融入公司的规章制度和管理行为,成为支撑公司发展的软实力。
资源可以枯竭,唯有文化生生不息。公司坚守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经过磨砺、凝练和沉淀所形成的中建信条,结合时代潮流,与各级子企业的文化不断融合,确保公司事业常青的内生动力源源不断。
三、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4年上半年,公司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突出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致力“一创五强”战略目标,深入实施“一六六”战略路径,围绕公司既定的工作目标,扎实推进“抓整改、保增长、促创新、深改革、固基础、防风险、强党建”七大任务,企业改革创新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果。总体来看,呈现以下经营特点:一是企业经营保持稳健发展态势。报告期内,公司新签合同额2.48万亿元,同比增长10.0%;实现营业收入1.14万亿元,同比增长2.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94.5亿元,同比增长1.6%;实现基本每股收益0.71元,同比增长1.4%。中国建筑第19次获得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A级,位居2024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第14位,入选2024年《财富》中国ESG影响力榜,位列Brand Finance“2024年度中国品牌价值500强”榜单中第13位、蝉联全球行业首位,持续入选中证50、上证50、富时中国A50、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等重要指数,保持全球行业最高信用评级。
二是主动融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发挥全产业链优势,深度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在上述区域新签合同额占比达85.8%、完成投资额占比为91.2%。致力于高质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深入实施海外高质量发展战略,高水平推进所在地区城镇化建设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主动担当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主力军,全球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主动研究布局城市更新、城市运营新市场,深入参与“三大工程”建设,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多地承建了一批重大民生工程,持续塑强公司在新型城镇化建设领域的领先地位。
三是推动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公司扎实推进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在总部层面累计完成96项改革举措、子企业层面累计完成1,772项改革举措,获评2023年度中央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重点任务考核A级。报告期内,公司持续优化公司治理体系,健全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管理制度,常态化开展董事会及董事履职评价,“应建”范围内子企业实现100%外部董事占多数。
聚焦ESG重大性议题,持续深化议题管理提升工作,始终将ESG作为公司战略落地的重要抓手。深化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建立二级子企业经理层成员关键岗位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库,切实提高全员绩效考核科学精准性,相关制度在全公司范围覆盖面占比持续提升。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性文件,进一步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融合创新,探索通过多种形式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主业协同发力。
四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报告期内,公司重大科技成果实现新突破,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等15个项目荣获詹天佑大奖。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攻关任务,牵头承担“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模块集成建筑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自主研发“北斗/GNSS高精度施工测量关键技术”,正式发布AECMate、EasyBIM、ueBIM等多款软件和平台,打造“极地科考增压建筑”和装配式停机坪。注重发挥院士专家的科技引领作用,组建梅洪元院士工作站,助力攻坚智慧建造、建筑工业化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叶浩文、薛峰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中建西南院高性能大跨度空间结构工作室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推进“中建136工程”建设,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持续扩大智慧建造装备、智能制造数字产线、建筑工业机器人等研发和应用。
五是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担当作为。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发挥快速建造、绿色建造、智慧建造等优势,因地制宜开展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房的投资和建设,精心打造高品质建筑产品,持续拓展幸福空间。勇担防汛责任,组织人员和机械设备,全力投入广东、广西、安徽、福建、湖南、河南、陕西等地的抗洪抢险,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定点帮扶甘肃省康乐县、卓尼县、康县,对口支援福建省长汀县等地区,深入实施集产业、就业、教育、消费和党建帮扶为一体的精准帮扶“中建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开展志愿服务,围绕尊老助残、助医助学、环境保护、海外公益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打造“建证未来”志愿服务品牌,接续举办全国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百场宣讲进工地”等公益活动。召开首届供应链管理大会暨合作伙伴发展大会,围绕“强基强链、共创共赢”主题,共同研究应对建筑行业新形势新情况,共同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共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下一步,公司将牢记“国之大者”,全力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沿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锐意改革创新,奋力攻坚克难,努力完成好各项目标任务,继续朝着“一创五强”战略目标砥砺前行。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安全、环保、质量风险
近年来,公司安全生产形势基本平稳,生态环保违法违规问题数量得到有效控制,工程质量管控水平稳步提升,但由于承建项目点多、面广,安全、环保、质量方面风险隐患仍然存在。公司不断夯实安全生产基础,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全面排查整治生产安全事故风险隐患,高质量建设“平安中建”;持续开展生态环保重大风险排查整治,着力防范重大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事件;开展企业质量体系考核和质量风险专项治理,推进质量标准化和优质工程评价。公司切实把安全、环保、质量管理摆在更为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安全、环保、质量风险防范常抓不懈,在更高水平上统筹发展与安全。
2.客户信用风险
受经济下行、行业调控、地方政府债务等影响,公司部分项目存量债权仍然较大,部分客户偿付能力和意愿不足,债权风险化解面临诸多挑战。公司将探索建立客户信用管理体系,加强营销质量源头把控,完善高风险客户预警机制,持续强化投资项目回款风险识别化解能力;通过加强商票及应收款项清收管理,确保应收账款增幅低于收入增幅;及时采取风控维权措施,推进债权风险化解;抓好重大风险事件化解工作,持续攻坚重点地产企业债权回收。
3.宏观经济风险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内经济大循环存在堵点,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多年积累的房地产、地方债务、金融风险化解仍需要过程。公司将加强宏观经济研究,紧跟国家、地方投资建设热点,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十四五”战略规划执行情况评估,及时调整业务发展策略,有效控制宏观经济波动对公司业绩影响,奋力实现年度预算目标。
4.现金流风险
受外部经营环境影响,现金流周期性波动加剧,经营性现金流管控难度持续加大。一方面,工程项目业主债务规模较大,资金链普遍紧张,资金压力持续向施工单位传递;另一方面,企业账款清欠、农民工工资等下游刚性支付压力加大。公司将牢固树立“不要没有现金流的利润”的业绩观,持续开展“现金流管理提升专项行动”,从强化现金流预算管理和监测预警,深入推进投资项目回款治理和专项资产清理,推进应收应付一起管,加大逾期应收账款催收力度等方面重点发力,奋力实现年度预算目标。
5.经营效益风险
房地产市场下行态势严峻,建筑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一方面,在建项目业主成本管控更为严苛,施工项目利润空间收窄;另一方面,房地产业务利润出现下滑,滞销存货去化难度较大,投资项目存在回款逾期压力。公司将加强效益风险源头管理,推进潜亏项目治理,系统提升项目价值创造能力;以抓销售回款为核心,以现金流管控为抓手,动态监控房地产项目效益;督导子企业做好运营策划,开展常态化风险预警提示工作,强化运维绩效考核,保障投资业务平稳健康发展。
公司经营活动面临的各种金融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主要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权益工具投资价格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计划将重点针对金融市场的不可预见性,力求减少对财务业绩的潜在不利影响。
收起▲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4年一季度,公司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国资委工作要求,进一步突出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致力“一创五强”战略目标,深入实施“一六六”战略路径,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全力开展生产经营,各项改革发展任务有序推进,主要经营指标稳步增长。总体来看,呈现以下经营特点:
1.市场拓展逆势前行,新签合同实现较快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主动应对行业新形势新变化,聚焦高端项目,坚持高端营销,市场拓展完成进度计划,新签合同额1.19万亿元,同比增长9.6%。分业务板块看:房屋建筑工程业务结构持续优化。新签合同额8,062亿元,同比增长11.4%;其中,公共建筑类项目占比持续提升,工业厂房新签合同额2,157亿元,同比增长39.8%。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业务快速增长。新签合同额3,005亿元,同比增长23.2%。其中,能源工程、水务及环保、水利水运新签合同额快速增长。房地产开发与投资业务主动应对地产市场变化。合约销售额778亿元,合约销售面积263万平方米。公司坚持精准投资、优中选优,新购置土地储备约162万平方米,主要位于一线及强二线城市,期末拥有土地储备约8,487万平方米。勘察设计业务保持平稳发展。新签合同额40亿元,同比降低3.6%。公司聚焦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市政公用工程设计、勘察等主业,持续推动原创设计能力提升。
2.项目履约有序推进,营业收入保持稳健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深入推进“大履约”管理,切实抓好项目履约各关键环节,一批重大工程顺利竣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493亿元,同比增长4.7%。从业务板块看,房屋建筑工程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658亿元,同比增长6.1%;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277亿元,同比增长6.4%;房地产开发与投资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65亿元,同比降低8.8%;勘察设计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6亿元,同比增长2.5%。
3.挖潜创效举措有力,利润规模实现稳中有进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提质增效,深化“大商务”管理,着力提升公司价值创造能力,奋力实现利润稳步增长。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9.2亿元,同比增长1.2%。从业务板块看,房屋建筑工程业务实现毛利226.1亿元,同比增长6.5%;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业务实现毛利109.2亿元,同比增长8.3%;房地产开发与投资业务实现毛利89.2亿元,同比增长7.8%;勘察设计业务实现毛利2.8亿元,同比下降20.8%。
4.全力深耕重点区域,境外业务取得良好开局
报告期内,公司深入落实海外高质量发展战略,深耕重点市场,签约一批重点项目,攻坚重大标志性工程。公司境外业务新签合同额272亿元,同比增长59.0%;实现营业收入220亿元,同比增长3.9%。
下一步,公司将紧紧围绕年度各项目标任务,一体推进生产经营和改革创新,深入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着力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收起▲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和经营模式
中国建筑是我国专业化发展最久、市场化经营最早、一体化程度最高、全球规模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之一,在房屋建筑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房地产开发与投资、勘察设计等领域居行业领先地位。中国建筑位居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第13位、《财富》中国500强榜单第4位、《工程新闻记录》(ENR)“全球最大250家工程承包商”榜单首位。2023年,中国建筑第18次获得国务院国资委年度考核A级评价。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标普、穆迪、惠誉对中国建筑的评级分别为A/A2/A,展望维持“稳定”,中国建筑继续保持行业内全球最高信用评级。
中国建筑是我国最具实力的投资商之一,主要投资方向为房地产开发、融投资建造、城镇综合建设等领域。公司强化内部资源整合与业务协同,打造“规划设计、投资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房屋建筑工程”“四位一体”的商业模式,为城市建设提供全领域、全过程、全要素的一揽子服务。
中国建筑是世界最大的工程承包商,经营业绩遍布国内以及海外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业务范围涉及城市建设的全部领域与项目建设的每个环节,具有综合设计能力、施工能力和土地开发能力,拥有从产品技术研发、勘察设计、地产开发、工程承包、设备制造、资产运营、物业管理等完整的建筑产品产业链条。国内绝大多数的3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众多技术含量高、结构形式复杂的建筑均由中国建筑承建。
二、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大变化。主要包括如下:
(一)市场化的运营机制
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中国建筑始终坚守市场化的运营机制,尊重、恪守、适应并利用市场规律,逐步提高对市场规律的驾驭能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建筑创造性地挖掘并不断满足顾客现实和潜在的需求,通过高品质的产品和超值服务,不断赢得和创造顾客。始终贯彻绩效理念,通过清晰界定目标、科学设计流程、强化高效运营,以追求卓越绩效。公司始终追求有盈利支撑的规模增长,在高效运用和运营资源、大力倡导规模经济的同时,提高资产周转效率,获取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资产收益,并通过稳定增长持续获取更高的市场占有率。
(二)全球化的发展方向
公司秉承国际化经营理念,全面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大力实施以“一个方位、六个目标、五个路径”为内涵的海外高质量发展战略,持续推动海外业务量质齐升。公司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致力于成为一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并高效运营的跨国公司。公司持续开创海外发展的新局面,打造结构合理的海外市场体系,巩固优势市场,深耕重点市场,坚守潜力市场,审慎拓展新市场。公司坚持推行本土化运营,积极对接所在国发展需求,深度参与所在国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通过与国际先进企业同台竞争,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提升公司的整体经营管理实力。
(三)相关多元和纵向一体化的拓展方式
始终生产或提供能够持续创造客户、服务客户、满意客户的产品或服务,是中国建筑长足发展的重要保证。在选择产品(或服务)方面,中国建筑基于已经拥有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走出一条多元化道路。
公司在继续保持勘察设计、房屋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在基础设施投资建造业务等领域进行横向拓展。
中国建筑致力于投资、设计、建造、运营、服务等纵向一体化的拓展方式,在公司所从事的业务领域努力构建起独一无二的市场地位,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
(四)高品质、低成本和差异化的竞争策略
为社会大众提供高品质和低成本的产品和服务,始终是中国建筑的追求方向。高品质源于公司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组织方式优势;低成本源于公司的一体化运作模式、集约效应和速度经济。身处完全竞争的行业领域,作为国有企业的优秀代表,中国建筑始终将“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公司生产经营与事业发展的基本导向,着力实施“高端市场、高端客户、高端项目”的市场策略,持续开展“差异化”市场经营与竞争。公司内部不同子企业之间通过贯彻“差异化”策略,分别聚焦不同的细分市场,或专注于相应专业(专业化),或专注于相应区域(区域化),形成各自的“拳头产品、特色服务”,减少内部无序竞争,强化对外整体竞争优势。
(五)授权和集中有度的管控模式
尊重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在由多法人载体形成的集团公司基础上,探索和形成富有竞争力的集团管控模式。公司总部定位为战略管控型总部,履行“引领、服务、监督”职能,对二级子企业坚持放活与管好相统一。二级子企业根据公司授权经营,根据承担责任的大小享有相应权限。对于劳动密集型、成熟度较高的业务,通过加大授权,扩大市场接触面,以加快市场反应速度,提高服务质量。对于资本密集型、成熟度较低的业务,通过集中资源冲击目标细分市场,在有效规避风险的基础上,积极谋求在目标市场上的快速突破。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采取不同的市场竞争策略,并适配相应的管控模式。
(六)结果导向和责任承担的管理体系
公司各项管理行为始终致力于公司使命、愿景和目标的实现。公司坚持以促使工作更加富有效率、员工更加富有成就感、企业更加富有未来作为管理的根本目的,通过各职能领域管理行为的有机融合,形成富有生命力、科学合理、简洁高效的系统,避免出现自行其是、互相推诿现象,实现责任权利的统一。
公司坚信管理者是因其承担的责任而定义的。为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公司致力于实现管理的标准化、技术的标准化和工作的标准化,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标准化和信息化的“两化融合”,提高工作效率,实施“底线管理”,提升产品质量,降低运营成本。
(七)“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
公司秉承“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发展战略,拥有一大批忠于企业、忠于事业、坚信团队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的懂技术、会管理、擅营销的人才团队。公司始终遵循“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和“关注个体”的基本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通过职业规划、教育培训和绩效考核的全员覆盖,建立与个人价值创造和能力相结合、共享企业发展成果的薪酬激励机制,实施多元化的中长期激励机制,强化对人才的吸引力度,保障人才的发展空间,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八)“产融结合”战略助推企业发展
公司聚焦建筑地产行业特点,围绕产业链上下游需求,坚持合规经营、规范运作,把金融资源集聚到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产业链稳固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为公司主业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依托中建财务公司和中建资本等内部专业金融平台,通过开展境内外资金集中、贷款集中、结构化融资、应收账款保理、资产证券化、供应链融资、融资租赁、保险集中等业务,为公司主业和产业链上下游提供既满足实际需要、又有效补充社会金融短板的金融服务,在协同公司主业发展、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盘活存量资产、实现稳链固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公司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加强日常管理,严控金融风险,坚决杜绝“脱实向虚”和“空转套利”。
(九)科技创新驱动的核心竞争能力
公司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驱动生产模式和组织模式的变革。公司依托全产业链业务布局,涵盖建筑产品研发、数字化制造、智能建造、智慧运维、绿色低碳的技术体系,掌握全球领先的超高层建筑、大跨度空间、单体建筑平移、大型屋盖滑移、复杂钢结构生产与施工等建造技术,致力打造建筑行业绿色低碳、智能建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承担了“模块集成建筑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4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及17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土壤养分管理与污染修复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三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5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含分中心)、8家院士工作站,75个省部级企业技术中心、72家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建成19个博士后工作站,拥有202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工程建设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4名。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82项,土木工程詹天佑奖133项,主编国家、行业标准100项,有效专利68,519项(其中发明专利6,177项),专利数量、成果水平居行业领先地位。
(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企业文化
中国建筑是具有光荣历史的企业,我们在传承中创新,在履行使命、实现愿景的过程中,将“品质保障、价值创造”的核心价值观和“忠诚担当使命必达”的中国建筑精神,融入公司的规章制度和管理行为,成为支撑公司发展的软实力。
资源可以枯竭,唯有文化生生不息。公司坚守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经过磨砺、凝练和沉淀所形成的中建信条,结合时代潮流,与各级子企业的文化不断融合,确保公司事业常青的内生动力源源不断。
三、报告期内公司所在行业情况说明:
2023年,我国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国民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2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60,582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建筑业增加值85,691亿元,同比增长7.1%,占GDP的6.8%;房地产业增加值73,723亿元,同比下降1.3%,占GDP的5.9%。
建筑业、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两个支柱产业增加值合计占比约13%,对稳定经济大盘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推进,房建市场蕴含较大发展空间。
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国家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持续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积极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等市群一体化发展,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增强超大城市的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完善大中城市的宜居宜业功能。二是城镇化率持续提升。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比2022年提高0.94个百分点,但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随着我国城镇化率提升,对公共服务设施、住房等方面形成巨大的投资建设增量需求。三是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2023年以来,中央政治局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强调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为存量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动房建市场上下游产业发展。据住建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实施各类城市更新项目有6.6万个,完成投资2.6万亿元。
(二)“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基建投资增速保持平稳。
一是政府发挥投资撬动作用,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资较快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9%、增速加快0.1个百分点。二是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政府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在落实区域重大战略方面推出一批新举措,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三是绿色转型加快发展,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深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出台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政策。四是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更直接更有效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2023年第四季度增发1万亿元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据财政部《2023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显示,2023年全年各地共发行用于项目建设的新增专项债券3.7万亿元,累计支持项目超过3.5万个,推动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等利当前惠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同时,提前下达部分2024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支持重大项目建设。
(三)适应市场供求关系变化新形势,探索房地产新的发展模式。
一是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坚持因城施策,防范化解风险,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等各项工作。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10,913亿元,同比下降9.6%,降幅比上年收窄0.4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11,73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5%;商品房销售额116,622亿元,同比下降6.5%;降幅比上年分别收窄15.8和20.2个百分点。二是调控政策迎来新变化。2023年7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此后多个部门明确房地产政策优化方向,各地宽松政策密集出台。三是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四)以数字化和绿色低碳为牵引,勘察设计行业加快转型。
一是“双碳”目标、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积极因素,为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注入强大推动力,城市规划、机场交通、市政基础设施、文化场馆等勘察设计的细分领域迎来新的市场机遇。二是BIM(建筑信息模型)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智能建造技术快速推进,以及工程总承包模式持续推广,进一步赋能行业转型和创新发展。
2023年,世界经济呈现缓慢复苏迹象,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加剧,对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依然显著。在此背景下,国际工程行业正经历着加速变革与整合。
国际工程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境外业务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是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合作范围不断巩固扩大、互联互通稳步推进,一大批重点合作项目落地生根,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发展机遇。二是“中国建造”走出去的步伐正不断加快。“中国建造”追求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参与建设的高速公路、高铁、港口、桥梁、电站、体育场等基础设施遍布世界各地。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1,338.8亿元,比上年增长8.8%。三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绿色低碳和数字化、智能化建造解决方案也越来越受到各国重视,对国际投资建设企业提出更高要求。
四、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公司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致力“一创五强”战略目标,深入实施“一六六”战略路径,担当作为、攻坚克难,凝心聚力全面落实年度各项目标任务,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企业经营保持稳健发展态势。总体来看,呈现以下经营特点:一是价值创造能力稳步增强。报告期内,公司新签合同额、营业收入指标继续实现较快增长,利润指标保持良好增长态势。报告期内,新签合同额4.32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实现营业收入2.27万亿元,同比增长10.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42.6亿元,同比增长6.5%;实现基本每股收益1.31元,同比增长6.5%;归属普通股股东的每股净资产9.98元,较上年度末增长11.8%;营业现金比率同比提升0.3个百分点;报告期末资产负债率74.8%,杠杆率保持稳定。公司位居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第13位,稳居全球最大投资建设集团地位。公司持续入选中证50、上证50、富时中国A50、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等重要指数,保持行业全球最高信用评级。
二是服务国家大局坚决有力。报告期内,公司牢记“国之大者”,践行初心使命,充分发挥全产业链布局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对接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等战略区域发展规划,积极服务现代产业发展,在上述区域新签合同额占比达86.2%、完成投资额占比为92.3%。高质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深入实施海外高质量发展战略,高水平推进所在地区城镇化建设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主动担当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主力军。主动研究布局城市更新、城市运营新市场,深入参与“三大工程”建设,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多地承建了一批重大民生工程,特别是在广州接续投资三个代表性城市更新项目,总投资超过650亿元,持续塑强公司在新型城镇化建设领域的领先地位。
三是企业改革管理持续深化。报告期内,公司全面部署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制定十个方面85项重点改革任务和278项具体改革举措。持续优化公司治理体系,各治理主体决策清单和运行规则不断完善,落实董事会职权的子企业范围进一步扩大,海外机构治理架构得到优化。开展“十四五”战略规划中期评估和调整,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构建ESG治理机制,将ESG融入“一六六”战略路径,推动ESG与经营管理相融合。加快司库体系建设,完成全部系统功能上线,资金可视可控、集约管控水平进一步提升。“厉行节约勤俭办企”专项行动向深层次拓展,管控范围更加深入、管控目标更加多元,进一步压降运营成本、促进管理水平提升。
四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报告期内,公司在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获批共建我国绿色建筑领域唯一国家重点实验室、土壤养分管理与污染修复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注重发挥院士专家的科技引领作用,新增2家院士工作站,攻坚基础设施、智慧建造、建筑工业化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攻关任务,自主研发“北斗/GNSS高精度施工测量关键技术”,成功解决长距离线性基础设施测量和建筑领域高精度测量“卡脖子”问题;AECMate BIM软件构建了覆盖基础图形平台、协同平台与专业应用软件的完整技术产品体系,入选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产品手册;运用室内增压技术和装配式模块化建造技术,打造“极地科考增压建筑”和装配式停机坪,助力南极科考。加快推进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持续扩大智慧建造装备、智能制造数字产线、建筑工业机器人等应用范围。
五是践行社会责任担当作为。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参与京津冀、东北等地区的抗洪抢险救援,甘肃、青海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定点帮扶、对口支援甘肃省康乐县、卓尼县、康县和福建省长汀县等地区,创新打造集产业、就业、教育、消费和党建帮扶为一体的精准帮扶“中建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发挥专业优势,因地制宜开展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房投资与建设,精心打造高品质建筑产品,持续拓展幸福空间。与产业链上下游60万家企业共同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共享可持续发展机会。
2024年,公司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突出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持续做好“抓整改、保增长、促创新、深改革、固基础、防风险、强党建”七大任务,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努力完成好各项目标任务,继续朝着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方向砥砺前行。
五、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房建增量和存量市场蕴含发展空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城镇化还有很大发展提升空间。要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培育发展县域经济,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使县城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注重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打造宜居、智慧、韧性城市,让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生活。同时,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带动高端制造项目加快投资建设。未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提升和城市更新的稳步推进,房建市场依然蕴含着强劲的发展动能和较大的发展空间,并向绿色化、智慧化、工业化方向转型发展。从细分领域来看,各地区将加快推进“三大工程”、高科技工业厂房、教育设施、文化场馆、体育健康、医疗卫生等领域投资建设,将给建筑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传统基建和新基建协同发力。2023年12月,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明确,对于2024年投资工作,将加力提效用好2023年增发1万亿元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府投资,支持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等领域。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加强民生等经济社会薄弱领域补短板,推进防洪排涝抗灾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202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000亿元。未来,伴随着我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美丽中国的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推进实施“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将带动传统基建和新基建加快投资建设,预计公路、铁路市场总量继续维持高位,能源工程、水利、生态环保有望成为增长较快的领域。
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快构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等对优化房地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
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稳妥处置房企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未来,房地产市场预计趋于平稳发展,行业将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市场供求关系和调控政策变化的新形势下,对房地产企业的开发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城市服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勘察设计行业加速转型。新型城镇化建设、基础设施投资等为勘察设计行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文化场馆、体育设施、教育设施、机场、古建筑、市政基础设施等勘察设计的细分领域有望较快增长,对勘察设计企业原创设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同时,随着BIM(建筑信息模型)、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将进一步加快勘察设计行业转型升级。
境外业务机遇和挑战并存。2023年,我国成功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中亚峰会,推动金砖国家扩员,致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国际工程领域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共建“一带一路”正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逐步落地实施,中国企业“走出去”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经过各国共同努力,以医疗设施、保障房、文化场馆、体育设施等为代表“小而美”惠民生工程、区域标志性工程将持续推进,以高速公路、高铁、机场、桥梁、港口等为核心的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基础设施网络正加快形成。同时,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以及地缘政治的因素,仍将对国际工程行业发展带来挑战,建造品质优、资源整合能力强、技术领先的国际化投资建设企业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公司发展战略
“十四五”期间,公司将以“一创五强”战略目标为指引,突出主责主业,扎实推动公司不断向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数字化发展和大安全发展转型,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力度,进一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投资建设集团。
1.房屋建筑工程业务。持续巩固公司在房屋建筑领域的绝对优势地位,按照稳速增效的原则,重点拓
展公投领域项目和优质地产商的住宅、商业办公等项目,持续提升在超高层、大跨度等高端房建业务领域的竞争实力,在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建设质量、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方面达到行业标杆水准,并形成一批达到国内和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不断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发展质量。工程建设领域专业业务将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优化系统内部协同机制,成为行业内规模、技术和品质领先,高端客户首选的企业。
2.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业务。持续把基建业务作为转型升级的重心,发展成为稳住基本盘的支柱力
量。提升市场前端、建设履约、运营管理的全生命周期能力。巩固城市轨道交通、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领域的领先地位,加快提升公路、铁路、水利建设领域综合竞争能力和市场份额,成为新能源、智慧交通、通用航空等新兴基建市场杰出代表者。基础设施投资运营业务是公司优化业务结构、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十四五”期间公司将高度重视投资管理和项目的安全稳健运营,努力提升运营管控、专业实施、风险化解“三项关键能力”。
3.房地产投资与开发业务。地产业务致力于成为卓越的国际化不动产开发运营集团,将继续以“转型
升级”为基调,加快形成以住宅产品开发为主、优质商业开发运营为辅、康养等新兴业务为补充的格局。新型城镇化业务将积极践行国家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战略部署,统筹做好区域布局,集中资源充分发挥公司“四位一体”的优势,聚焦片区开发、大体量城市更新、站城融合、城市运营等领域,统筹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不断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质量,努力成为国内领先的城市服务运营商。
4.勘察设计业务。勘察设计业务致力于提升公司品牌影响力、培养高端人才、强化科技创新以及为公
司开展工程总承包业务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勘察设计业务延伸,打造品牌核心能力,围绕重点专业方向,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提升产品方案原创能力;打造勘察设计人才高地,做好高端人才储备;加强业务协同联动力度,创新业务合作模式;借助“一带一路”等发展机遇,积极与系统内外单位开展合作,拓展海外勘察设计业务。
5.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公司主责主业发展优势,把握行业发展新趋势,敏锐捕捉衍生业态新机遇,
培育新的增长点,增加发展新动能。充分发挥公司优势,不断探索新业态、培育新动能,重点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战新产业,到2025年,打造一批具有强大辐射带动作用的战新产业增长极。
6.国际化业务。持续践行海外高质量发展战略,抢抓“一带一路”带来的商机,着力实现海外经营量
质齐升。打造协同高效的组织体系,巩固优势市场,深耕重点市场,深挖潜力市场,审慎拓展新市场,打造结构合理的市场体系。同时,通过与国际先进企业同台竞争,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提升公司的整体经营管理实力。
“十四五”期间,公司将立足于新发展阶段的实际需求,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关注需求侧改革带来的新商机,对标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主动适应新形势、奋勇迎接新挑战、全力抢抓新机遇,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始终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放大自身优势,补齐各项短板,统筹发展和安全,协调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投资建设综合企业集团”的愿景不断迈进。
(三)经营计划
公司2024年计划实现新签合同额超过4.5万亿元,营业收入超过2.38万亿元。公司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进一步突出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聚焦“一创五强”战略目标,落实落细“七大任务”,围绕“一利五率”核心指标,推动“一利稳定增长,五率持续优化”,突出价值导向,更加注重提升“五大价值”,着力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
该经营计划并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业绩承诺,敬请投资者对此保持足够的风险意识,并且应当理解经营计划与业绩承诺之间的差异。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安全、环保、质量风险
近年来,公司安全生产形势基本平稳,生态环保违法违规问题数量得到有效控制,工程质量管控水平稳步提升,但由于承建项目点多、面广,安全、环保、质量方面风险隐患仍然存在。公司不断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全面排查整治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风险隐患,高质量建设“平安中建”;持续开展生态环保重大风险排查整治,着力防范重大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事件;开展企业质量体系考核和质量风险专项治理,推进质量标准化和优质工程评价。公司切实把安全、环保、质量管理摆在更为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安全、环保、质量风险防范常抓不懈,在更高水平上统筹发展与安全。
2.客户信用风险
受经济下行、行业调控、地方政府债务等影响,公司部分项目存量债权仍然较大,部分客户偿付能力和意愿不足,债权风险化解面临诸多挑战。公司将探索建立客户信用管理体系,加强营销质量源头把控,完善高风险客户预警机制,持续强化投资项目回款风险识别化解能力;通过加强商票及应收款项清收管理,确保应收账款增幅低于收入增幅;及时采取风控维权措施,推进债权风险化解;抓好重大风险事件化解工作,持续攻坚重点地产企业债权回收。
3.宏观经济风险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内经济大循环存在堵点,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多年积累的房地产、地方债务、金融风险化解仍需要过程。公司将加强宏观经济研究,紧跟国家、地方投资建设热点,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十四五”战略规划执行情况评估,及时调整业务发展策略,有效控制宏观经济波动对公司业绩影响,奋力实现年度预算目标。
4.现金流风险
受外部经营环境影响,现金流周期性波动加剧,经营性现金流管控难度持续加大。一方面,工程项目业主债务规模较大,资金链普遍紧张,资金压力持续向施工单位传递;另一方面,企业账款清欠、农民工工资等下游刚性支付压力加大。公司将牢固树立“不要没有现金流的利润”的业绩观,持续开展“现金流管理提升专项行动”,从强化现金流预算管理和监测预警,深入推进投资项目回款治理和专项资产清理,推进应收应付一起管,加大逾期应收账款催收力度等方面重点发力,奋力实现年度预算目标。
5.经营效益风险
房地产市场下行态势严峻,建筑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一方面,在建项目业主成本管控更为严苛,施工项目利润空间收窄;另一方面,房地产业务利润出现下滑,滞销存货去化难度较大,投资项目存在回款逾期压力。公司将加强效益风险源头管理,推进潜亏项目治理,系统提升项目价值创造能力;以抓销售回款为核心,以现金流管控为抓手,动态监控房地产项目效益;督导子企业做好运营策划,开展常态化风险预警提示工作,强化运维绩效考核,保障投资业务平稳健康发展。
公司经营活动面临的各种金融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主要为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和其他价格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计划将重点针对金融市场的不可预见性,力求减少对财务业绩的潜在不利影响。
收起▲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致力“一创五强”战略目标,实施“一六六”战略路径,突出抓好“稳增长、谋创新、促治理、防风险、强党建”五大任务,生产经营保持稳健发展态势。
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新签合同额31,027亿元,同比增长13.8%,首次在前三季度突破3万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6,712亿元,同比增长8.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36.5亿元,同比增长0.3%;经营性净现金流同比减少净流出362亿元,营业现金比率同比提升2.4个百分点;基本每股收益1.05元,归属普通股股东的每股净资产9.72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0.8%,继续保持行业领先水平。凭借稳健的经营策略和主营业务良好的基本面,标普、穆迪、惠誉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将公司的评级维持为A/A2/A,展望均为“稳定”,公司继续保持行业内全球最高信用评级。公司位居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13位,稳居全球最大投资建设集团地位。总体来看,主营业务整体实现稳步发展,并呈现以下特点:房屋建筑工程业务结构持续优化。报告期内,公司坚持“高端市场、高端客户、高端项目”的市场营销策略,聚焦高科技工业厂房、教育设施、城市更新等领域,承接了一批优质项目。房建业务新签合同额19,833亿元,同比增长11.6%。其中,工业厂房领域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57.3%;教育设施领域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19.5%;住宅领域新签合同额同比下降7.9%,占比下降至24.3%。实现营业收入10,798亿元,同比增长10.7%;实现毛利772.7亿元,同比增长9.6%。
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业务规模快速增长。报告期内,公司坚持“顶层设计、高层互动、分层对接”的策略,抢抓发展机遇,大力拓展铁路、水利、能源工程等领域市场。基建业务新签合同额7,756亿元,同比增长16.2%。从细分领域看,水利领域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226.5%;铁路领域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157.4%;能源工程领域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144.8%。实现营业收入3,895亿元,同比增长8.5%;实现毛利360.8亿元,同比增长2.1%。
房地产开发与投资业务呈现向好态势。报告期内,公司坚持精准投资,加快地产销售去化,提升运营管控效率,推动地产业务持续健康发展。房地产业务合约销售额3,335亿元,同比增长22.4%;合约销售面积1,32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1.1%;实现营业收入1,730亿元,同比下降4.0%;实现毛利316.0亿元,同比下降9.2%。新购置土地储备约585万平方米,期末拥有土地储备约8,447万平方米。
勘察设计业务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提升原创设计能力,加快品牌建设,加大对标志性项目的投入力度。勘察设计业务新签合同额103亿元,同比增长10.8%;实现营业收入74亿元,同比增长8.6%;实现毛利12.8亿元,同比增长13.5%。
境外业务实现稳步增长。报告期内,公司坚持海外高质量发展战略,强化统筹协调和资源投入,持续推动境外业务量质齐升。公司境外业务新签合同额929亿元,同比增长5.1%;实现营业收入776亿元,同比增长6.0%;实现毛利53.6亿元,同比增长25.4%。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中国建筑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定不移、全力以赴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塑强海外深耕优势,在近百个国家(地区)承接了2,600余个项目,累计签约合同额超过1.46万亿元,成功打造了一大批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的可视化成果,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贡献中建力量。十年扬帆再起航,中国建筑将致力为全球利益相关方提供优质产品和解决方案,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民共享发展机遇和成果。
下一步,公司将积极适应行业变化,主动优化经营策略,在转方式、调结构、增动能上下功夫,紧紧围绕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坚定信心决心,勇克困难挑战,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而不懈奋斗。
收起▲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和经营模式
中国建筑是我国专业化发展最久、市场化经营最早、一体化程度最高、全球规模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之一,在房屋建筑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房地产开发与投资、勘察设计等领域居行业领先地位。中国建筑位居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第13位,位列《财富》中国500强榜单第4名,位居《工程新闻记录》(ENR)“全球承包商250强”榜单首位。中国建筑第18次获得国务院国资委年度考核A级评价。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标普、穆迪、惠誉对中国建筑的评级分别为A/A2/A,展望维持“稳定”,中国建筑继续保持行业内全球最高信用评级。
中国建筑是我国最具实力的投资商之一,主要投资方向为房地产开发、融投资建造、城镇综合建设等领域。公司强化内部资源整合与业务协同,打造“规划设计、投资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房屋建筑工程”“四位一体”的商业模式,为城市建设提供全领域、全过程、全要素的一揽子服务。
中国建筑是世界最大的工程承包商,经营业绩遍布国内以及海外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业务范围涉及城市建设的全部领域与项目建设的每个环节,具有综合设计能力、施工能力和土地开发能力,拥有从产品技术研发、勘察设计、地产开发、工程承包、设备制造、资产运营、物业管理等完整的建筑产品产业链条。国内绝大多数的3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众多技术含量高、结构形式复杂的建筑均由中国建筑承建。
中国建筑在房屋建筑工程领域具有绝对优势,坚持“高端市场、高端客户、高端项目”的市场营销策略和“低成本竞争、高品质管理”的企业经营策略,通过不断挖掘自身潜力,追求高品质工程,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各种高、大、精、尖、难、特建筑项目全过程一站式综合服务。公司在超高层、大型场馆、工业厂房、办公楼、酒店、医院、学校等细分领域,承建了一大批地标性建筑,代表着我国乃至全球房屋建筑领域的领先水平。
中国建筑坚持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与项目投资并举,一方面依靠技术、管理和人才优势,在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高铁、特大型桥梁、高速公路、市政道路、城市综合管廊、港口与航道、电力、矿山、冶金、石油化工、机场、核电站等基建领域快速发展,完成了众多经典工程;另一方面,依靠雄厚资本实力,迅速发展成为中国一流的基础设施投融资发展商,在国内先后投资建设了一大批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在BT、BOT、PPP等融投资建造模式领域备受信赖。目前,公司与国内多个省(区)直辖市及几十个重点城市,建立了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公司基础设施业务在海外已遍布北美、中美、港澳、东南亚、北非、中西非、南非、中东、中亚等区域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建筑旗下拥有中海地产和中建地产两大房地产品牌。中海地产是公司下属中国海外集团房地产业务的品牌统称,品牌价值始终处于中国房地产行业领先地位,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国家战略区域的几十个经济活跃城市开展房地产开发业务,构建了均衡稳健的全国性战略布局,中海地产致力于成为卓越的国际化不动产开发运营集团,加快形成以住宅产品开发为主、优质商业开发运营为辅、康养等新兴业务为补充的业务格局。中建地产是公司各局院地产业务所使用的品牌,主要业务围绕一、二线城市,开展地产开发、城市更新、资产运营、综合服务等四大板块业务。中国建筑致力于实现投资、开发、设计、建造、运营、服务等纵向一体化,通过强化内部资源整合与业务协同,凭借卓越的施工技术、先进的地产开发理念和一流的物业服务品质,在房地产业务领域建立了成熟的投资运营及风险管理体系,形成了独特的产业链竞争优势。
中国建筑是国内最大的建筑设计综合企业集团,勘察设计板块主要由7家具有甲级设计资质的大型勘察设计企业组成,业务覆盖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工程勘察、市政公用工程设计等诸多领域,在机场、酒店、体育建筑、博览建筑、古建筑、超高层等领域居国内领先地位,并在设计原创、科技创新、标准规范制定等方面为行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建筑是中国最早开展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企业之一,公司发挥全产业链优势,海外工程承包业务涵盖房屋建筑、制造、能源、交通、水利、工业、石化、危险物处理、电讯、排污、垃圾处理等多个领域,并成功探索实施海外地产开发。同时,公司还积极探索融投资带动总承包、DB、EPC、BOT和PPP等模式,同时积极尝试跨国并购等资本运作方式,努力推动海外业务提质增效。公司始终秉承“国际化”经营理念,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服务沿线国家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增进当地民生福祉,提升公司品牌影响力。
(二)行业情况说明:
建筑业、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2023年上半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13.23万亿元,同比增长5.9%;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86万亿元,同比下降7.9%。
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推进,房建市场蕴含较大发展空间。
我国城镇化率每提升一个百分点,相当于1,000多万人进入城市就业生活,对公共服务设施、住房等方面形成巨大的投资建设需求。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22%,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我国房建市场依然蕴含着强劲的发展动能和较大的发展空间。国家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持续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积极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等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增强超大城市的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完善大中城市的宜居宜业功能,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从细分领域来看,各地区加快改造城镇老旧小区、老旧厂区和老旧街区,加强保障性住房供应,推进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健康、养老托育等民生保障建设,将给建筑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基建投资增速保持平稳。
国家和地方持续聚焦“两新一重”(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和短板弱项等投资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积极推动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城际铁路、市域市郊铁路和高等级公路建设,加快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加快补齐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科研设施、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2023年上半年,我国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7.2%。伴随着我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建设,“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和专项规划重点项目的实施,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将带动传统基建和新基建加快投资建设,预计公路、铁路市场总量继续维持高位,水利工程、生态环保有望成为增长最快的领域。
适应市场供求关系变化新形势,探索房地产新的发展模式。
2023年上半年,中央强调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防范化解风险,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改善房企资产负债状况,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新发展模式转型。中央强调要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2023年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5.95亿平方米,同比下降5.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8%;商品房销售额6.31万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住宅销售额同比增长3.7%。未来,房地产市场预计趋于平稳发展,行业将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地产企业的开发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城市服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以数字化和绿色低碳为牵引,勘察设计行业加快转型。
“双碳”目标、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积极因素,为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注入强大推动力,城市规划、机场交通设计、市政基础设施设计、文化场馆设计等细分领域迎来新的市场机遇。同时,随着BIM(建筑信息模型)数字化技术应用,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智能建造技术快速推进,以及工程总承包模式持续推广,将进一步赋能行业转型和创新发展。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3年上半年,公司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致力“一创五强”战略目标,实施“一六六”战略路径,紧扣“稳增长、谋创新、促治理、防风险、强党建”五大任务,团结一心、奋力拼搏,主要经营指标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公司保持稳健发展态势。总体来看,呈现以下经营特点:一是企业经营质量稳步提升。报告期内,公司新签合同额2.25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实现营业收入1.11万亿元,同比增长4.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9.7亿元,同比增长1.6%;实现基本每股收益0.7元,同比增长2.9%;归属普通股股东的每股净资产9.36元,较上年度末增长4.8%;经营性净现金流同比大幅减少净流出585.0亿元。公司位居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第13位,稳居全球最大投资建设集团地位。公司持续入选上证50、富时中国A50、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等重要指数,保持行业全球最高信用评级。
二是服务国家大局坚决有力。公司牢记“国之大者”,践行初心使命,充分发挥全产业链布局优势,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对接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等战略区域发展规划,积极服务现代产业发展,报告期内在上述区域新签合同额占比达86%、完成投资额占比超91%。公司以实际行动勇当“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力军,大力实施“海外高质量发展战略”,聚焦主责主业深耕重点国别市场,高品质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持续提升“中国建造”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三是企业改革管理深化提升。企业治理改革深化提升,进一步健全公司董事会授权的评估优化机制,新增11家落实董事会职权的子企业。公司在“2022年度中央企业改革三年行动”重点任务考核中获评A级。为推动实现“一创五强”战略目标,公司制定并实施以“一个提高、六个塑强、六个致力”为内涵的“一六六”战略路径。公司将ESG理念融入管理体系,引导全公司转变发展理念和价值追求,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和数字化转型。公司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行法律、风险、合规管理协同运转,35家子企业设置首席合规官;完善境外风险管理体系,实施高风险国别项目两级总部提级管理。
四是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中国建筑“2+6”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已形成工程材料、装备、软件等核心技术产品百余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批共建我国绿色建筑领域唯一全国重点实验室。注重发挥院士专家的科技引领作用,成立首个中国工程院院士在香港工作站,攻坚基础设施、智慧建造、建筑工业化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攻关任务,自主研发的AECMate系列BIM应用软件为千余个项目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布局建筑工业机器人、智慧停车、智慧场馆等领域,积极探索5G和区块链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
五是践行社会责任彰显担当。公司积极参与京津冀、东北等地区的抗洪抢险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定点帮扶、对口支援甘肃省康乐县、卓尼县、康县和福建省长汀县等地区,助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发挥专业优势,因地制宜开展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房建设,精心打造高品质建筑产品。与产业链上下游60万家企业共同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共享可持续发展机会。
2023年下半年,公司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致力“一创五强”战略目标,深入实施“一六六”战略路径,奋力拼搏、攻坚克难,努力完成公司年度各项目标任务,继续朝着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方向砥砺前行。
三、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一)主营业务分析房屋建筑工程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房建业务结构持续优化,保持中高端市场领先地位。公司房建业务新签合同额14,493亿元,同比增长10.0%;实现营业收入7,366亿元,同比增长8.4%;实现毛利522亿元,毛利率为7.1%,同比增加0.1个百分点。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高端市场、高端客户、高端项目”的市场营销策略,着力塑强房建业务首位优势。在高科技工业厂房、教育设施、医疗设施等公共建筑领域新签合同额占比持续提升,住宅地产类项目新签合同额占比继续下降6.8个百分点至25.6%。在工业厂房领域,新签合同额3,086亿元,同比增长73.3%,承接北京京东方第6代新型半导体显示器件生产线等项目。在教育设施领域,新签合同额1,012亿元,同比增长37.6%,承接桂林新区职业教育校区设计-采购-施工(EPC)工程总承包等项目。在医疗设施方面,新签合同额925亿元,同比下降5.8%,承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济南医院等项目。公司积极投身旧城改造、城市更新领域建设,承接广州深圳福田区南园街道南华村棚户区改造项目等一大批民生工程。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增强在大跨度空间结构、快速建造、绿色建造、智慧建造等领域核心竞争力,为房建项目承接和优质履约提供有力支撑。报告期内,一批国家重点工程圆满完成节点目标,深圳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户区改造项目交付使用,全国首个混凝土模块化高层建筑――深圳龙华樟坑径保障房竣工交付,三星堆博物馆新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新馆等文化地标项目顺利竣工。公司高标准、高质量设计和建设的东安湖体育公园、凤凰山体育公园、成都高新体育中心等30余个大运会场馆及配套项目,助力绿色、智慧、活力、共享的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成功举办。
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业务报告期内,公司基建业务抢抓发展机遇,实现规模和效益平稳增长。
公司基建业务新签合同额5,554亿元,同比增长7.9%;实现营业收入2,413亿元,同比增长8.0%;实现毛利252亿元,同比增长3.3%;毛利率10.5%,同比减少0.5个百分点。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顶层设计、高层互动、分层对接”的策略,持续塑强基建支柱优势,铁路、水利、能源工程等领域新签合同额高速增长。市政道路、高速公路等交通运输类项目新签合同额占比为48.2%,水利、能源工程、生态环保等类项目新签合同额占比为27.3%。在市政道路领域,新签合同额1,131亿元,同比增长30.1%,承接重庆智慧总部新城(首开区)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纵一路、东侧集散通道南段)EPC工程等项目。在高速公路领域,新签合同额659亿元,同比增长10.6%,承接庆云至章丘高速公路等项目。
在铁路领域,新签合同额280亿元,同比增长213.8%,承接雄忻高铁雄安新区地下段土建工程及相关配套工程XADXDSG-4标等项目。在水利领域,新签合同额195亿元,同比增长162%,承接平陆运河航道工程等项目。在能源工程领域,新签合同额为790亿元,同比增长115.6%,承接中广核广西防城港核电厂5、6号机组核岛土建工程等项目。在生态环保领域,新签合同额353亿元,同比增长2.1%,承接山东省济南市中心城区雨污合流管网改造和城市内涝治理腊山河与兴济河排水分区项目等。
报告期内,公司加快推进基建领域科技创新工作,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基建项目履约,持续提升基建领域竞争力。“全装配式桥梁绿色高效建造成套技术及示范应用”“大跨空间索面悬索桥精益建造关键技术及应用”等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世纪工程”川藏铁路建设平稳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重要组成部分――京秦高速遵秦段全线通车。
房地产开发与投资业务报告期内,公司地产业务坚持精准投资,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公司地产业务合约销售额2,412亿元,同比增长29.7%;合约销售面积98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5.2%;实现营业收入1,275亿元,同比下降16.1%;实现毛利231亿元,同比下降27.7%;毛利率为18.1%,同比减少2.9个百分点。
报告期内,公司房地产项目新开工面积595万平方米,同比降低36.2%;在建面积6,52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2%。公司积极探索城市更新等多元开发模式,新购置土地24宗,新增土地储备330万平方米,总购地金额520.1亿元。公司期末土地储备约8,750万平方米,地产存货主要集中在一线和省会城市。
公司经过多年拓展,持续提升资产持有运营能力,目前拥有写字楼、酒店、公寓、商业地产等持有型物业1,343万平方米,账面净值1,483亿元,占公司总资产5.2%。报告期内,持有型物业实现收入30.6亿元。
报告期内,公司深入研判地产行业形势及政策变化,灵活调整推售策略,提高存货去化速度,着力塑强地产业务卓越优势。其中:中海地产持续稳健运营,权益销售额位列行业第一。期内合约销售额1,542.4亿元,同比增长31.1%。中海地产理性把控投资节奏,科学研判投资时序,主要获取低溢价优质土地,新购置土地13宗,新增土地储备190万平方米;坚持精益建造,在聚焦加快发展住宅开发主业的同时,推动商业物业、养老、物流等业务发展。中建地产加快销售去化力度,实现合约销售额869.5亿元,同比增长27.3%。中建地产先后打造的中建东孚、中建壹品、中建智地、中建玖合、中建信和等品牌,均跻身房地产企业权益销售业绩榜单百强。中建地产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丰富土地获取路径和方式,新增购置土地11宗,新增土地储备140万平方米,同时着力加大安置房、经适房、共产房等保障性住房投资布局。
勘察设计业务报告期内,公司勘察设计业务转型升级,加快原创设计能力建设。新签合同额79亿元,同比增长27.4%;实现营业收入53亿元,同比增长5.6%;实现毛利9亿元,同比增长4.0%;毛利率为17.1%,同比减少0.3个百分点。
报告期内,公司聚焦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工程勘察、市政公用工程设计等勘察设计主营业务,提升在机场、学校、酒店、体育建筑、文化场馆和古建筑等细分设计领域核心竞争力,着力塑强设计领先优势。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提升原创设计能力,加快品牌建设,加大对标志性项目营销和设计的投入力度,承接三亚凤凰国际机场航站区概念规划及T3航站楼、杭州市富阳区沙岛(文体)综合场馆群、上海新华泰医院等原创设计项目。持续增强全过程工程咨询能力,承接福州福清光电园一期工程(A3绿色智能综合厂房)、广东省中医院南沙医院基础设施与智能化项目等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项目。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大力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应用,承接四川巴中市恩阳区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上海静安洪南山宅240街坊社区城市更新等项目,为构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绿色都市贡献中建力量。
境外业务报告期内,公司境外业务坚持深耕经营,持续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新签合同额623亿元,同比下降9.5%,其中建筑业务新签合同额599亿元,同比增长7.7%;实现境外营业收入545亿元,同比下降2.8%;实现毛利27亿元,同比增长2.3%;毛利率为5.0%,同比增加0.2个百分点。
报告期内,公司营销质量继续提升。
在高端房建、数据中心、轨道交通、公路桥梁等多个细分领域均有斩获,签约阿联酋卡瓦利卡萨高层住宅、香港启德新急症医院、马来西亚Infinaxis数据中心、印尼坤甸大桥等项目。
报告期内,公司高质量推进境外项目履约,一批项目顺利完成重要节点。阿联酋伊提哈德铁路二期A标项目、迪拜观景市中心、迪拜歌剧院大厦、达玛克运河城B座等项目集中交付,履约质量受到业主的充分肯定。以色列特拉维夫绿线轻轨G3-2项目第一段盾构区间贯通。
报告期内,公司深入开展业务模式创新,推动海外城市运营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以投建营一体化模式实施的阿尔及利亚东方商业广场项目运动馆顺利开业。成功签署埃及新首都CBD城市运营项目合作协议,为拓展海外超大型城市运营业务奠定了良好基础,将有效助力埃及开展国家级、国际化生态智慧经济特区建设。
其他业务公司其他业务主要为经营土地一级开发、机械设备租赁、工程监理等收入。报告期内,其他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14亿元,同比增长11.4%;实现毛利61亿元,同比增长26.7%;毛利率为28.4%,同比增加3.4个百分点。
(二)经营性投资业务情况
报告期内,面对市场形势变化,公司坚持稳健的投资策略,以投资回收为重点,持续提升投资质量,保障投资业务持续、稳定发展。报告期内,公司完成投资额1,470亿元,同比下降20.7%,投资回款2,183亿元,同比增长34.5%。
1.房地产开发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房地产开发业务完成投资额1,101亿元,同比下降28.1%;实现投资回款1,893亿元,同比增长45.8%;投资收支比171.9%,同比增加87.2个百分点。
2.基础设施投资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37亿元,同比下降10.1%;实现投资回款99亿元,同比增长9.0%;投资收支比71.8%,同比增加12.6个百分点。
3.房建工程投资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房建工程投资完成204亿元,同比增长48.8%;实现投资回款159亿元,同比增长33.3%;投资收支比78.3%,同比减少8.9个百分点。
4.城镇综合建设业务
报告期内,城镇综合建设业务完成投资额24亿元,同比下降21.8%;实现投资回款18亿元,同比下降79.1%;投资收支比77.7%,同比减少211个百分点。
5.重点区域投资建设情况
公司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围绕国家重大战略规划部署担当央企责任,积极践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度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点区域的投资建设。报告期内,公司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和黄河流域完成投资额1,343亿元,占公司整体完成投资额的91.4%。
6.PPP业务开展情况
按照国家对PPP业务规范发展的有关要求,公司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建立健全PPP业务风险管控体系,合理控制PPP规模,坚持PPP业务高质量发展。2023年6月底,公司在施PPP项目446个,权益投资额6,607.1亿元;其中,报告期内新中标PPP项目1个,权益投资额8.86亿元,项目类型为市政工程。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PPP项目进入运营期253个,权益投资额约3,630.3亿元,占比54.9%。按照运营项目类型分类,目前进入运营期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市政道路、综合管廊、文体场馆、保障性安居工程和生态环保类领域。上半年,公司持续加强PPP项目管理工作,推动PPP业务高质量发展。一是把好入口关,在政策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审慎开展PPP业务,避免投资规模无序扩张;二是推进现金流摸排工作,以现金流为主线,对PPP项目全周期进行统筹管理;三是深入开展回款调研,全面梳理运营期PPP项目的回款实现情况,切实保障投资收益的实现。截止2023年6月底,公司已进入运营期的PPP项目运营绩效考核情况良好,上半年绩效考核项目均达标,累计权益回款827.8亿元,夯实投资回款责任。
(三)专业化经营情况
自“专业化”策略实施以来,公司培育和发展了一批管理机制健全、在各自细分专业领域具有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公司。公司主营业务涵盖11个主要专业子板块,总体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合计实现新签合同额3,849.6亿元,同比增长17.1%;实现营业收入2,138.8亿元,同比增长4.8%;实现毛利163.3亿元,同比增长6.0%;实现营业利润83.3亿元,同比增长1.7%。
报告期内,公司专业化分工和布局更趋合理,协同配合机制更为健全,整体竞争优势更为凸显。各专业板块和相关子企业为公司发展全业务领域、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能力提供了坚实支撑。中建装饰在装饰、幕墙等业务领域规模位于行业前列,绿色健康装修技术优势引领行业,装配式装饰部品部件“产品化、产业化”转型平台顺利推进。中建钢构连续11年蝉联中国建筑钢结构行业竞争力排名榜首,在高端钢结构业务领域市占率第一,荣获“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称号。中建安装的丙烷脱氢核心设备连续5年在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荣获“制造业全国单项冠军产品”称号,大型塔器、反应器现场制造能力在全国化工装备制造领域占据领先地位。中建西部建设是国内领先的建材产业综合服务商,居中国预拌混凝土行业前列。中建科技成功突破“光储直柔”柔性控制策略的技术“卡脖子”问题,在行业内率先实现分布式光伏的高比例消纳,为实现建筑碳中和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四、风险因素
1.安全、环保、质量风险
近年来,公司安全生产形势基本平稳,生态环保管控力度持续增强,工程质量管控水平稳步提升,但由于承建项目点多、面广,安全、环保、质量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长期存在。公司全面部署2023年“安全管理强化年”行动,持续规范各级企业生态环保及工程质量管理等风险管控工作,要求坚持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环保、质量为代价,切实把安全、环保、质量管理摆在更为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做到安全、环保、质量风险防范常抓不懈,坚决遏制各类生产安全、环保、质量事故的发生。
2.宏观经济风险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依然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各种超预期因素随时可能发生。公司将加强宏观经济研究,紧跟国家、地方投资建设热点,敏锐面对市场环境变化,全力服务经济稳增长;结合实际对战略规划检索和修订,确保规划发挥导向作用、企业目标得到全面落实;定期组织召开季度运营分析会,及时剖析宏观经济形势,剖析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3.现金流风险
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现金流周期性波动加剧,经营性现金流管控难度持续加大。一方面,产业链上游非现收款增多,资产抵入规模快速增加;另一方面,民企清欠、农民工工资等下游刚性支付压力加大。公司将从强化现金流管理、聚焦负流子企业和负流项目、加强投资项目现金流管控、强化建筑施工项目现金流管控以及完善现金流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重点发力,进一步优化现金流管控指标体系,聚焦业务源头策划,分类别、分板块施治,推进激励约束机制下沉,确保经营指标实现年度预算目标。
4.客户信用风险
受经济下行、行业调控等影响,国内个别房企面临重大违约风险外溢。公司出台多项管理举措严格把控客户信用风险,完善高风险客户预警机制,强化风险客户舆情监管措施,主动压降地产类客户合作意愿;通过加强商票及应收款项清收管理,确保应收账款增幅低于收入增幅;及时采取停缓建止损等措施,多措并举推进债权回收;抓好重大风险排查报告及常态化解,特别是重点地产企业的风险化解持续攻坚。
5.经营效益风险
因房地产行业持续下行,一方面,在建项目业主成本管控更为严苛,同时原材料、机械价格持续上涨,挤压承包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在投地产项目销售回款压力较大,作为主要利润来源之一的地产业务利润受到一定影响。公司将完善“大商务管理”实施组织体制,加强精益管理,优化协同机制,系统提升项目盈利能力;以抓销售回款为核心,以现金流管控为抓手,动态监控房地产项目效益,确保投资业务平稳健康发展;督导子企业做好运营策划,提升运营管理能力,强化运维绩效考核,切实保障投资回款。
6.国际化经营风险
受国际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部分经营国别(地区)出现政局动荡、武装冲突、债务违约、货币贬值等情况,境外新项目拓展难度加大,在建项目工期、成本风险以及境外员工安全风险大幅上升。公司将通过优化调整海外市场布局,强化项目前期风险评估,动态监控项目履约进展,开展境外员工安全保障提升专项行动,实施境外合规管理专项方案,筑牢市场源头风险控制防线,提升境外公共安全以及法律合规管理水平,推动境外业务高质量发展。
公司经营活动面临的各种金融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主要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权益工具投资价格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计划将重点针对金融市场的不可预见性,力求减少对财务业绩的潜在不利影响。
五、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大变化。主要包括如下:
(一)市场化的运营机制
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中国建筑始终坚守市场化的运营机制,尊重、恪守、适应并利用市场规律,逐步提高对市场规律的驾驭能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建筑创造性地挖掘并不断满足顾客现实和潜在的需求,通过高品质的产品和超值服务,不断赢得和创造顾客。始终贯彻绩效理念,通过清晰界定目标、科学设计流程、强化高效运营,以追求卓越绩效。公司始终追求有盈利支撑的规模增长,在高效运用和运营资源、大力倡导规模经济的同时,提高资产周转效率,获取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资产收益,并通过稳定增长持续获取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公司始终高度关注现金流,并采取一切措施确保经营性现金净流入,保障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二)全球化的发展方向
公司始终秉承国际化经营理念,扎实推进海外业务高质量发展,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致力于成为一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并高效运营的跨国公司。面对错综复杂的海外经营环境,公司坚持稳中提质、稳中求进,突出强调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努力开创海外业务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公司坚持推行本土化运营,积极对接所在国发展需求,深耕所在国市场,深度参与城市化建设,通过属地化经营与当地合作伙伴建立利益共同体,实现在所在国的可持续发展。公司坚持市场化竞争,在与世界一流企业同台竞争、合作共赢中提高国际化水平,拓展国际化思维,为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相关多元和纵向一体化的拓展方式
始终生产或提供能够持续创造客户、服务客户、满意客户的产品或服务,是中国建筑长足发展的重要保证。在选择产品(或服务)方面,中国建筑基于已经拥有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走出一条多元化道路。公司在继续保持勘察设计、房屋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在基础设施投资建造业务等领域进行横向拓展。
中国建筑致力于投资、设计、建造、运营、服务等纵向一体化的拓展方式,在公司所从事的业务领域努力构建起独一无二的市场地位,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
(四)高品质、低成本和差异化的竞争策略
为社会大众提供高品质和低成本的产品和服务,始终是中国建筑的追求方向。高品质源于公司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组织方式优势;低成本源于公司的一体化运作模式、集约效应和速度经济。身处完全竞争的行业领域,作为国有企业的优秀代表,中国建筑始终将“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公司生产经营与事业发展的基本导向,着力实施“高端市场、高端客户、高端项目”的市场策略,持续开展“差异化”市场经营与竞争。公司内部不同子企业之间通过贯彻“差异化”策略,分别聚焦不同的细分市场,或专注于相应专业(专业化),或专注于相应区域(区域化),形成各自的“拳头产品、特色服务”,减少内部无序竞争,强化对外整体竞争优势。
(五)授权和集中有度的管控模式
尊重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在由多法人载体形成的集团公司基础上,探索和形成富有竞争力的集团管控模式。公司总部定位为战略管控型总部,履行“引领、服务、监督”职能,对二级子企业坚持放活与管好相统一。二级子企业根据公司授权经营,根据承担责任的大小享有相应权限。对于劳动密集型、成熟度较高的业务,通过加大授权,扩大市场接触面,以加快市场反应速度,提高服务质量。对于资本密集型、成熟度较低的业务,通过集中资源冲击目标细分市场,在有效规避风险的基础上,积极谋求在目标市场上的快速突破。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采取不同的市场竞争策略,并适配相应的管控模式。
(六)结果导向和责任承担的管理体系
公司各项管理行为始终致力于公司使命、愿景和目标的实现。公司坚持以促使工作更加富有效率、员工更加富有成就感、企业更加富有未来作为管理的根本目的,通过各职能领域管理行为的有机融合,形成富有生命力、科学合理、简洁高效的系统,避免出现自行其是、互相推诿现象,实现责任权利的统一。公司坚信管理者是因其承担的责任而定义的。为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公司致力于实现管理的标准化、技术的标准化和工作的标准化,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标准化和信息化的“两化融合”,提高工作效率,实施“底线管理”,提升产品质量,降低运营成本。
(七)“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
公司秉承“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发展战略,拥有一大批忠于企业、忠于事业、坚信团队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的懂技术、会管理、擅营销的人才团队。公司始终遵循“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和“关注个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理念,通过职业规划、教育培训和绩效考核的全员覆盖,建立与个人价值创造和能力相结合、共享企业发展成果的薪酬激励机制,实施多元化的中长期激励机制,强化对人才的吸引力度,保障人才的发展空间,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八)“产融结合”战略助推企业发展
公司积极发挥产业金融的独特作用,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针对主营业务的多元化需求,挖掘内部金融服务机构潜力,通过内部信贷、授信融资、债券融资、权益融资、资产盘活等手段,为主营业务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形成具有中建特色的产融结合模式。依托中建财务公司和中建资本等内部专业金融平台,通过开展境内外资金集中、贷款集中、结构化融资、应收账款保理、资产证券化、供应链融资、融资租赁、保险集中等业务,提供符合公司产业特点的、及时的、差异化的、社会金融不可替代的金融服务,在带动公司主营业务发展、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盘活存量资产、增加经营性现金流入、实现降本增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公司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加强日常管理,严控金融风险,杜绝“脱实向虚”和“空转套利”。
(九)科技创新驱动的核心竞争能力
公司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驱动生产模式和组织模式的变革。公司依托全产业链业务布局,形成了涵盖建筑产品研发、设计引领、专业制造、科技建造、智慧运维的技术体系,高层建筑、大跨度空间结构建造技术保持国际领先优势,构建起绿色建造、智能建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拥有“2+6”“中国建筑科技创新平台”为核心的科研体系,承担了4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公司拥有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两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5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含分中心)、8家院士工作站,74个省部级企业技术中心、48家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建成10个博士后工作站,拥有161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工程建设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4名。
(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企业文化
中国建筑是具有光荣历史的企业,我们在传承中创新,在履行使命、实现愿景的过程中,将“品质保障、价值创造”的核心价值观和“忠诚担当使命必达”的中国建筑精神,融入公司的规章制度和管理行为,成为支撑公司发展的软实力。
资源可以枯竭,唯有文化生生不息。公司坚守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经过磨砺、凝练和沉淀所形成的中建信条,结合时代潮流,与各级子企业的文化不断融合,确保公司事业常青的内生动力源源不断。
收起▲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和经营模式
中国建筑是我国专业化发展最久、市场化经营最早、一体化程度最高、全球规模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之一,在房屋建筑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房地产开发与投资、勘察设计等领域居行业领先地位。中国建筑位居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第9位,位列《财富》中国500强榜单第3名,继续位居《工程新闻记录》(ENR)“全球最大250家工程承包商”榜单首位。中国建筑17次获得国务院国资委年度考核A级评价。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标普、穆迪、惠誉对中国建筑的评级分别为A/A2/A,展望维持“稳定”,中国建筑继续保持行业内全球最高信用评级。
中国建筑是我国最具实力的投资商之一,主要投资方向为房地产开发、融投资建造、城镇综合建设等领域。公司强化内部资源整合与业务协同,打造“规划设计、投资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房屋建筑工程”“四位一体”的商业模式,为城市建设提供全领域、全过程、全要素的一揽子服务。
中国建筑是世界最大的工程承包商,经营业绩遍布国内以及海外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业务范围涉及城市建设的全部领域与项目建设的每个环节,具有综合设计能力、施工能力和土地开发能力,拥有从产品技术研发、勘察设计、地产开发、工程承包、设备制造、资产运营、物业管理等完整的建筑产品产业链条。国内绝大多数的3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众多技术含量高、结构形式复杂的建筑均由中国建筑承建。
房屋建筑工程:中国建筑在房屋建筑工程领域具有绝对优势,坚持“高端市场、高端客户、高端项目”的市场营销策略和“低成本竞争、高品质管理”的企业经营策略,通过不断挖掘自身潜力,追求高品质工程,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各种高、大、精、尖、难、特建筑项目全过程一站式综合服务。公司在超高层、大型场馆、工业厂房、办公楼、酒店、医院、学校等细分领域,承建了一大批地标性建筑,代表着我国乃至全球房屋建筑领域的领先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中国建筑坚持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与项目投资并举,一方面依靠技术、管理和人才优势,在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高铁、特大型桥梁、高速公路、市政道路、城市综合管廊、港口与航道、电力、矿山、冶金、石油化工、机场、核电站等基建领域快速发展,完成了众多经典工程;另一方面,依靠雄厚资本实力,迅速发展成为中国一流的基础设施投融资发展商,在国内先后投资建设了一大批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在BT、BOT、PPP等融投资建造模式领域备受信赖。目前,公司与国内多个省(区)直辖市及几十个重点城市,建立了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公司基础设施业务在海外已遍布北美、中美、港澳、东南亚、北非、中西非、南非、中东、中亚等区域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房地产开发与投资:中国建筑旗下拥有中海地产和中建地产两大房地产品牌。中海地产是公司下属中国海外集团房地产业务的品牌统称,品牌价值始终处于中国房地产行业领先地位,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国家战略区域的几十个经济活跃城市开展房地产开发业务,构建了均衡稳健的全国性战略布局,未来中海地产还将致力于成为卓越的国际化不动产开发运营集团,加快转型升级,加快形成以住宅产品开发为主、优质商业开发运营为辅、康养等新兴业务为补充的业务格局。中建地产是公司各局院地产业务所使用的品牌,主要业务围绕一、二线城市,开展地产开发、城市更新、资产运营、综合服务等四大板块业务。中国建筑致力于实现投资、开发、设计、建造、运营、服务等纵向一体化,通过强化内部资源整合与业务协同,凭借卓越的施工技术、先进的地产开发理念和一流的物业服务品质,在房地产业务领域建立了成熟的投资运营及风险管理体系,形成了独特的产业链竞争优势。
勘察设计:中国建筑是国内最大的建筑设计综合企业集团,勘察设计板块主要由7家具有甲级设计资质的大型勘察设计企业组成,业务覆盖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工程勘察、市政公用工程设计等诸多领域,在机场、酒店、体育建筑、博览建筑、古建筑、超高层等领域居国内领先地位,并在设计原创、科技创新、标准规范制定等方面为行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海外经营:中国建筑是中国最早开展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企业之一,公司发挥全产业链优势,海外工程承包业务涵盖房屋建筑、制造、能源、交通、水利、工业、石化、危险物处理、电讯、排污/垃圾处理等多个领域,并成功探索实施海外地产开发。在项目运作方面,除传统的总承包模式外,公司还积极探索融投资带动总承包、DB、EPC、BOT和PPP等模式,同时积极尝试跨国并购等资本运作方式,努力推动海外业务提质增效。公司始终秉承“国际化”经营理念,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服务沿线国家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增进当地民生福祉,提升公司品牌影响力。
二、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大变化。主要包括如下:
(一)市场化的运营机制
中国建筑是市场化经营最早的国有企业之一。公司始终坚守市场化的运营机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高品质的产品和超值服务,不断赢得和创造顾客。公司始终追求有盈利支撑的规模增长,高效运用和运营资源,提高资产周转效率,打造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价值创造能力。公司始终高度关注现金流,采取充分措施强化经营性现金流管理,保障市场化经营活力,确保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二)全球化的发展布局
公司始终秉承国际化经营理念,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致力于成为一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并高效运营的跨国公司。公司持续开创海外业务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打造结构合理的海外市场体系,巩固优势市场,深耕重点市场,深挖潜力市场,审慎拓展新市场。公司坚持推行本土化运营,积极对接所在国发展需求,深度参与所在国城市化建设。公司与世界一流企业同台竞争、合作共赢,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参与全球化发展。
(三)相关多元和纵向一体化的经营方式
始终生产或提供能够持续创造客户、服务客户、满意客户的产品或服务,是公司长足发展的重要保证。在选择产品或服务方面,中国建筑基于已经拥有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在继续保持勘察设计、房屋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在基础设施投资建造业务、绿色低碳发展、数字化转型等领域进行拓展,持续调整优化业务结构。
中国建筑致力于投资、设计、建造、运营、服务等纵向一体化的拓展方式,在公司所从事的业务领域努力构建起独特的市场地位,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
(四)高品质、低成本和差异化的竞争策略
为社会大众提供高品质、低成本的产品和服务,始终是中国建筑的追求方向。高品质源于公司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组织方式优势;低成本源于公司的一体化运作模式、集约效应和速度经济。身处完全竞争的行业领域,公司始终将“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生产经营与事业发展的基本导向,着力实施“高端市场、高端客户、高端项目”的市场策略,持续开展“差异化”市场经营与竞争。公司内部不同子企业之间通过贯彻“差异化”策略,分别聚焦不同的细分市场,或专注于相应专业(专业化),或专注于相应区域(区域化),形成各自的“拳头产品、特色服务”,减少内部无序竞争,强化对外整体竞争优势。
(五)授权和集中有度的管控模式
公司尊重由多法人载体组成集团企业的发展历史,积极探索形成了富有竞争力的集团管控模式。公司总部定位为战略管控型总部,履行“引领、服务、监督”职能,对二级子企业坚持放活与管好相统一。二级子企业根据公司授权开展经营,根据承担责任的大小享有相应权限。对于劳动密集型、成熟度较高的业务,通过加大授权,扩大市场接触面,加快市场反应速度,提高服务质量。对于资本密集型、成熟度较低的业务,通过统一管控有效规避风险,通过集中资源快速冲击和突破目标市场。
(六)结果导向和责任承担的管理体系
公司各项管理行为始终致力于实现公司使命、愿景和目标,以促使工作更加富有效率、员工更加富有成就感、企业更加富有未来作为根本目的,通过各职能领域管理行为的有机融合,形成富有生命力、科学合理、简洁高效的系统,实现责任权利的统一。为了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公司致力于实现管理的标准化、技术的标准化和工作的标准化,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标准化和信息化的“两化融合”,提高工作效率,实施“底线管理”,提升产品质量,降低运营成本。
(七)“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
公司秉承“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发展战略,拥有一大批忠于企业、忠于事业、坚信团队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懂技术、会管理、擅营销的人才团队。公司始终遵循“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和“关注个体”的基本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通过职业规划、教育培训和绩效考核的全员覆盖,建立与个人价值创造和业务能力相结合、共享企业发展成果的薪酬激励机制,实施多元化的中长期激励机制,强化对人才的吸引力度,保障人才的发展空间,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八)“以融强产”的发展模式
公司积极发挥产业金融的独特作用,挖掘内部金融服务机构潜力,为主营业务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形成具有中建特色的“以融强产”发展模式。依托中建财务公司和中建资本等内部专业金融平台,开展境内外资金集中、贷款集中、结构化融资、应收账款保理、资产证券化、供应链融资、融资租赁、保险集中等业务,提供符合公司产业特点的、及时的、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公司加大金融资产储备,与金融机构紧密对接,不断拓展绿色金融、金融科技等合作领域,有效提升公司授信规模,为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金融资源储备。推进公司司库体系建设,加强对资金等金融资源的集中化、精益化管理和穿透式监控,防范化解资金风险。
(九)科技创新驱动的发展动力
公司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驱动生产模式和组织模式的变革。公司依托全产业链业务布局,形成了涵盖建筑产品研发、设计引领、专业制造、科技建造、智慧运维的技术体系,高层建筑、大跨度空间结构建造技术保持国际领先优势,构建起绿色建造、智能建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拥有“2+6”“中国建筑科技创新平台”核心研发机构,承担了4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报告期内,公司被评为国资委2019-2021年任期“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企业”。
公司拥有1个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5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含分中心)、75个省部级企业技术中心,建立48家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拥有155家高新技术企业,建成19个博士后工作站;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工程建设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4名。
(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企业文化
中国建筑是具有光荣历史的企业,公司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在履行使命、实现愿景过程中,将“品质保障、价值创造”的核心价值观和“忠诚担当、使命必达”的企业精神,融入公司规章制度和管理行为,成为支撑公司发展的软实力。
资源可以枯竭,唯有文化生生不息。公司坚守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经过磨砺、凝练和沉淀所形成的中建信条,结合时代潮流,与各级子企业的文化不断融合发展,确保公司事业常青的内生动力源源不断。
三、报告期内品牌、资信和荣誉情况
基于中国建筑在品牌建设及经营发展中的良好表现,报告期内公司品牌美誉度和行业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品牌价值:中国建筑跃居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第9位,位列《财富》中国500强榜单第3名;位列英国BrandFinance“2022年全球品牌价值500强”行业首位;位列2022年度《工程新闻纪录(ENR)》“全球承包商250强”首位、“2022年度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第7位。在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组织的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中,以品牌强度952、品牌价值1935.30亿元,蝉联行业首位。连续四年位列“中国企业国际形象”建筑行业榜单第一名,相关案例入选“中国企业海外形象建设年度十大优秀案例”。旗下中海地产第十九次荣获“中国房地产行业领导公司品牌”,品牌价值1493亿元,蝉联行业首位。
行业资信:标普、穆迪、惠誉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分别将中国建筑评级维持为A/A2/A,展望均为“稳定”,中国建筑连续八年保持行业全球最高信用评级。
质量安全:全年公司荣获鲁班奖39项;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77项。公司荣获中国安全生产协会“安全科技进步奖”16项;获评“全国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学习交流项目”176个,荣获“ISA国际安全奖”项目133个。
科技创新:报告期内,公司获专利授权8,291件,其中发明专利857件,年度高水平科技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再创佳绩。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80项,获得土木工程詹天佑奖105项,主编国家、行业标准99项,持有有效专利53,580件(其中发明专利5,195件)。社会责任:公司连续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央企ESG-先锋50指数”;3篇案例入选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22)》《中央企业海外社会责任蓝皮书(2022)》《中央企业上市公司ESG蓝皮书(2022)》;荣获2023《财经》长青奖可持续发展系列“可持续发展普惠奖”;连续10年被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评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卓越者”。
四、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2年,在严峻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下,我国实现了经济平稳运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全年GDP达到121万亿元,同比增长3.0%;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7.21万亿元,同比增长5.1%;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3.29万亿元,同比下降10.0%;全国商品房销售额13.33万亿元,同比下降26.7%;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3.58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4.3%。
2022年,公司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国务院国资委工作要求,聚焦“一创五强”战略目标,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攻坚克难、全力以赴稳增长,深入推进改革创新,统筹发展和安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取得新进展。总体来看,呈现以下经营特点:
1.企业经营发展实现稳中有进。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新签合同额3.90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实现营业收入2.06万亿元,同比增长8.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09.5亿元,同比下降1.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3,843.2亿元,同比增长11.2%;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3.94%,继续保持行业领先水平。经营性现金流连续三年保持正向流入。公司始终注重投资者回报,现金分红比例连续三年提升,年度分红金额再次超百亿元。公司跃居至《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9位,继续保持行业内全球最高信用评级,全球最大投资建设集团地位更加稳固。
2.服务国家大局抢抓市场机遇。公司集聚优质资源、发挥全产业链优势,打造央地合作的新模式和新典范,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深度参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点区域投资建设,在这些区域完成投资额3,623亿元、新签合同额3.45万亿元,分别占公司投资额、新签合同额的89.5%、88.4%。公司深入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境外实质经营国别和地区增加至73个,培育了港澳地区、新加坡、埃及、阿联酋等20个营业额过亿美元的境外市场。公司积极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主编工业化建造国际标准,加强规则标准的对接互认、有机融合,提升“中国建造”品牌国际影响力。
3.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公司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主体任务全面完成。公司治理体系持续优化,建立子企业董事会规范运行机制和外部董事管理机制,3家企业入选国资委公司治理示范企业,决策质量和效率得到充分保障。市场化经营机制更加健全,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在实质化运营子企业全面运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在65家单位实施落地,持续实施股权激励,切实发挥中长期激励机制作用。子企业协同发展逐步迈出坚实步伐,中建六局与中建丝路战略性协同联动取得初步成效,中建东北院与中建北方启动战略性重组。全面开展“厉行节约勤俭办企”专项行动,公司百元收入管理费1.65元,同比下降9.6%。
4.自主科技创新再结新硕果。公司系统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高校共建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实现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零”的突破;组建中建科创集团,为技术创新、新业务发展提供支撑平台,培育“专精特新”企业26家。公司聚焦产品化、产业化,确定绿色低碳发展和数字化转型两大主攻方向,主导制定绿色建筑、零碳建筑、零碳社区等多项国家标准,实施碳达峰“个十百千万”工程,落地一批抽水蓄能、光伏发电项目;完成“中建136工程”年度建设目标,成立中建数科,组建智能建造区块链技术创新研究院,引领建筑产业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公司持续攻坚基础设施、智慧建造、建筑工业化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投入强度持续加强;承担基础设施运营等4项战略课题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获评国资委“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企业”。
5.践行社会责任展现新担当。公司发挥全产业链优势,全面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房建设,精心打造高品质建筑产品;推动帮扶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务实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推动甘肃三县定点帮扶、福建长汀对口支援工作,实施卓尼县城区人居环境综合改造提升、康乐县乡村振兴村庄规划等工程。公司勇担产业链“链长”责任,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克时艰、共同发展;从战略层面开展ESG工作,将其思想内涵融入企业改革发展方方面面,引领发展理念和价值追求转变;为230万农民工提供就业机会,长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及时足额支付农民工工资,招收应届毕业生3.2万名,为稳就业作出重要贡献。
2023年,公司将聚焦“一创五强”战略目标,深化改革创新,突出抓好“稳增长、谋创新、促治理、防风险、强党建”五大任务,为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努力奋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作出更大贡献。
②期末土地储备=上年末土地储备+新购置土地储备-本期竣工面积+(或-)项目调整面积。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一)主营业务分析
营业收入变动原因说明:公司充分发挥全产业链布局优势,融入服务国家战略,不断培育新的市场增长点,持续做好市场营销与项目履约管理工作,整体收入实现稳步增长。
营业成本变动原因说明:业务规模扩大,营业成本相应增加。
销售费用变动原因说明:公司地产业务在预售期加大广告投入,相应支付的广告费及业务宣传费、业务费和销售佣金等有一定增长。
管理费用变动原因说明:公司本年降本增效,对费用支出管控更加严格,因此办公费、差旅交通费等费用随之下降。
财务费用变动原因说明:主要是由于本年美元及港币兑人民币汇率变动较大,导致本年汇兑损失较上年增长较多。
研发费用变动原因说明:公司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所致。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变动原因说明:本期支付的工程款、房地产开发款及购货款增加所致。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变动原因说明:主要是本期收到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增加,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减少所致。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变动原因说明:主要是本期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减少,以及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增加所致。
1.收入和成本分析
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551亿元,同比增长8.6%;发生营业成本18,402亿元,同比增长9.7%。公司实现毛利润2,149亿元,同比增长0.1%;毛利率10.5%,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0.9个百分点。
主营业务分行业、分产品、分地区情况的说明:房屋建筑工程业务报告期内,公司房建业务稳健增长,继续保持中高端市场领先地位。公司房建业务全年新签合同额24,728亿元,同比增长9.9%;实现营业收入12,651亿元,同比增长10.3%;实现毛利1,007亿元,同比增长12.2%。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高端市场、高端客户、高端项目”的市场营销策略,在超高层、高科技工业厂房、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等中高端房建领域的优势稳固,公共建筑类项目新签合同额占比提升,住宅地产类项目占比下降。在工业厂房方面,新签合同额3,913亿元,同比增长85.9%,承接江苏盐城韩国动力电池二期标准厂房项目等。在教育设施方面,新签合同额1,692亿元,同比增长33.0%,中标广东实验中学白云永平校区施工总承包项目等。在医疗设施方面,新签合同额2,074亿元,同比增长1.5%,中标承接山东济南唐冶(三甲)医院施工总承包工程项目等。在超高层领域,承接4个300米以上超高层项目,承接海南第一高楼428米的海口塔项目等,持续打造城市新地标。在旧城改造、城市更新建设领域,承接广东东莞东城洋杞坑城市更新总承包工程、福建福安市城区北部片区综合开发项目工程总承包等一大批民生工程。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增强在超高层建筑、大跨度空间结构、快速建造、绿色建造、智慧建造等领域核心竞争力,不断巩固房建领域的绝对优势。公司自主研发的高层建筑智能化集成平台(造楼机)、多功能住宅造楼机形成产业推广,并拓展至装配式建筑领域应用实施,首创单塔多笼循环施工电梯、塔吊5G远程群控技术等原创技术在多个项目成功应用,成倍提升竖向运输的运输能力,多条数字化智能钢结构加工生产线、数字化装配式建筑模块生产线全面投入运营,点云扫描测控机器人、焊接机器人、混凝土浇筑机器人逐渐由研发转入工程实体应用阶段,尖端技术成果逐渐向常规房建项目普及,为房建项目承接和优质履约提供有力支撑。
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业务报告期内,公司基建业务持续优化业务转型,实现规模快速增长。全年新签合约额10,151亿元,同比增长20.3%;实现营业收入4,935亿元,同比增长20.0%;实现毛利516亿元,同比增长19.6%。
报告期内,公司抢抓国家适度超前开展基建投资的机遇,强化引领统筹,聚焦细分赛道,取得了多个标志性成果。在公路领域,新签合同额1,231亿元,同比增长37.3%,承接了龙胜-峒中口岸高速、武汉都市区环线系列项目等超百亿项目。在生态环保领域,新签合同额1,134亿元,同比增长35.3%,承接了亚洲最大城市内湖水环境治理示范项目--武汉市汤逊湖流域综合治理PPP项目、国内投资规模最大的雨污管网类PPP项目--济南市中心城区雨污合流管网改造和城市内涝治理PPP项目、亚洲最大的全地埋智慧净水厂项目-杭州城北净水厂项目等。在铁路领域,新签合同额333亿元,同比增长30.4%,创历史新高,健全工作机制和营销体系,承接了沪渝蓉高速铁路武汉至宜昌段汉川东至宜昌北站前工程、广西柳梧铁路等建设任务。在机场领域,新签合同额503亿元,同比增长9.5%,承接了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T3航站楼工程、厦门新机场项目-机场工程-航站区工程、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T3航站楼等项目。
公司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强化科研平台建设和关键技术攻关,推进构建协同化项目管理体制机制,实现了高品质履约。报告期内,公司组建了2个基础设施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涉及核电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等领域;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无人化(UBF)梁厂,融合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全过程自动流水化作业;“跨座式单轨桥跨结构优化设计及施工关键技术”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房地产开发与投资业务报告期内,公司坚决落实国家调控政策,保障地产业务持续健康发展。地产业务全年实现合约销售额4,016亿元,同比下降4.9%;合约销售面积1,72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9.7%;实现营业收入2,820亿元,同比下降14.8%;实现毛利535亿元,同比下降23.3%。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房地产项目新开工面积2,236万平方米,同比降低20.6%;竣工面积2,571万平方米,同比降低19.7%;在建面积7,470万平方米,同比降低15.4%。公司全年新购置土地100宗,期末土地储备9,303万平方米,新增土地储备1,489万平方米,总购地金额1,847.2亿元。
本年新增土地储备超九成位于一、二线城市,其中位于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等一线城市、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的新增土地储备占比超85%,土地储备结构进一步优化。
公司经过多年拓展,目前拥有写字楼、酒店、公寓、商业地产等持有型物业1,352万平方米,账面净值1,477亿元,占公司总资产5.6%。报告期内,公司加快产业升级,拓展商业、养老、物流等业务领域,不断提高持有型物业运营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持有型物业实现收入60.7亿元。
报告期内,中海地产持续稳健运营,期内合约销售额2,544亿元。中海地产理性把控投资节奏,科学研判投资时序,主要获取低溢价优质土地,致力于保持确定的增长趋势,新增土地40宗,新增土地储备739万平方米,购地金额1,107.2亿元,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的新增货值占比48.1%;牢牢把握“三道红线”调控下处于绿档的优势,坚持精益建造,在聚焦加快发展住宅开发主业的同时,推动商业物业、养老、物流等业务发展。中建地产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加快销售去化力度,北京学府公馆、上海宝山熙江岳等项目实现首开即罄,全年实现合约销售额1,472亿元;新增土地60宗,新增土地储备750万平方米,购地金额740亿元;中建地产先后打造的中建东孚、中建壹品、中建信和、中建玖合、中建智地等品牌,均跻身2022年中国房地产企业权益销售业绩排名百强。
勘察设计业务报告期内,公司勘察设计业务保持稳健发展。全年新签合同额136亿元,同比增长5.6%;实现营业收入108亿元,同比减少0.4%;实现毛利22亿元,同比下降1.5%。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聚焦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市政公用工程设计、勘察等传统设计主业,加大基础技术研究,提升在景观园林、机场、医疗、文化博览、地下空间等细分领域的专业优势。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提升原创设计能力,夯实传统设计主业,中标雄安国贸中心综合体项目、广元市博物馆项目、湖州奥青汇项目等一批标志性项目,负责设计和建造的四川三星堆古蜀文化遗址博物馆及附属设施工程开工建设,以设计引领的工程总承包模式建设的中国国家版本馆西安分馆(文济阁)项目竣工,负责设计的中国第一座考古主题的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开馆。公司持续塑强城市规划业务,推动园林景观与文旅运营融合共进,承接了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提升项目、第七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总体规划编制及全程指导咨询服务项目、和田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总体设计编制项目等。公司聚焦绿色低碳发展,积极拓展城市更新、生态环保等领域的设计咨询业务,新中标保定市府河水系综合治理项目、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皋兰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示范区(起步区)综合开发项目、珠海市前山水质净化厂二期建设工程。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勘察设计业务转型升级,加快完善全领域覆盖、全过程服务、全价值链条、全要素增长的设计产业体系,加强复合型设计人才培养,强化特色业务差异化优势,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数字化技术应用、装配式建筑标准化设计,深化布局全过程工程咨询和工程总承包业务,不断提升“中建设计”品牌影响力。
境外业务报告期内,公司坚持海外高质量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扎根重点国别市场,稳健推进国际化发展。报告期内,境外业务新签合同额1,656亿元,同比增加1.3%;实现营业收入1,080亿元,同比增长20.9%。
报告期内,公司着力推动转型升级,加速构建多元发展格局。公司立足传统优势领域,发力隧道、新能源、水利水务领域业务,成功签约沙特阿拉伯NEOM新城交通隧道、新加坡地铁跨岛线榜鹅延长线P103项目、塞尔维亚ECOFUTURE太阳能光伏发电、马拉维卡隆加供水管线等项目。公司积极探索多种业务模式,通过“融资+设计建造”模式签约波黑塞族共和国武科萨夫列至布尔奇科高速公路项目,在阿尔及利亚投资、建设、运营的东方商业广场项目运动馆正式开业。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国际伙伴资源优势,与西班牙、日本等国企业合力开拓深耕沙特阿拉伯、印度尼西亚等国市场。加大与所在国头部企业的合作力度,与沙特SAJCO在隧道建设领域、与新加坡裕廊集团在工业及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密切交流互动,巩固长期互信合作关系。与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信保等金融机构加强“总对总”对接交流,在境外业务推进、重点项目保障等方面不断深化务实合作。报告期内,公司持续优化市场布局,推动重点市场取得新突破。公司综合考虑市场容量、经营基础和资源配置等因素,将境外市场进行分类管理,确保资源精准投放。报告期内,公司签约阿尔及利亚安纳巴至Oued Zied 13.5KM铁路复线和现代化设施改造工程,首次进入阿国铁路建设领域;中标南非N3国家高速改扩建项目和EB立交桥项目,实现当地政府公投项目零的突破。
报告期内,公司高质量推进境外项目履约,一批项目顺利完成重要节点。埃及新首都中央商务区项目20栋建筑主体全部封顶,美国纽约长岛铁路改扩建项目全线通车,东非第一高楼埃塞俄比亚商业银行新总部大楼项目正式竣工,阿联酋伊提哈德铁路二期A标项目收到业主颁发的完工证书,优质履约获得项目业主的普遍认可。
其他业务公司其他业务主要为经营土地一级开发、机械设备租赁、工程监理等收入。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387亿元,同比增长36.6%;实现毛利82亿元,毛利率为21.2%,同比下降10.6个百分点。
其他说明:公司的营业规模和多元化的业务结构决定了公司的供应商较为广泛、集中度较低,在大宗物资采购上均采用限制性极小的公开招标采购,保障了资源供应的同时也避免的公司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
2.费用
2022年,公司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及研发费用四项期间费用合计1,100亿元,同比增长19.4%。四项费用占收入比5.4%,同比增加了0.5个百分点。
3.研发投入
(1).情况说明:
近年来,公司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筑科技创新,在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攻关建筑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绿色低碳建造技术、探索建筑产业化数字化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力塑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报告期内,公司强化以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为核心的研发机构体系建设,参与共建我国数字建造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建成结构试验分析与安全控制、土木工程材料两大重点实验室,智能建造、绿色建造、生态环境、城市更新与智慧运维、极端条件人居环境、基础设施技术与装备6家工程研究中心;注重研发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建设,加大高学历、高素质研发人员的培育和引进;促进公司形成体系化战略科研力量。
攻关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以关键技术突破和成套技术集成为重点,持续扩大建筑领域技术领先优势。目前,公司掌握全球领先的单体建筑平移、大型屋盖滑移、复杂钢结构生产与施工等建造技术,自主研制“空中造楼机”、大直径竖向掘进机、万吨级工程结构实验系统、单轨多笼循环电梯等重大建造设备,自主研发的工程建造软件底层图形平台技术软件(AECMate)实现市场化应用。
研发绿色低碳建造技术。公司坚持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入投资、规划、设计、建造、运营全过程。牵头编制10余项国家和行业绿色建造标准,参与制定了多项政策性文件,研发形成超低能耗、零碳建筑等系列创新产品,在行业内推广100多项绿色施工技术,大力推动建筑废弃物减排与资源化利用,基本形成涵盖建造全过程的技术研究体系和全产业链应用服务能力。报告期内,中建西南院研发了新型保温隔声墙体材料产品、节能降噪产品体系,赋能绿色建筑技术;中建科技打造的全球首个“光储直柔”建筑中建绿色产业园,被生态环境部列为低碳试点示范案例。
探索建筑产业化数字化技术。公司坚持以数字化赋能转型发展,全力建设建筑产业互联网,深入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3D打印等技术在建筑领域的集成与创新,实现建筑信息模型(BIM)、智慧工厂MES系统、智慧工地平台实际应用,建成全球首条建筑幕墙数字化生产线、首个重钢结构智能制造生产线等。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布局建筑工业机器人、智慧停车、智慧场馆等领域,积极探索5G和区块链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报告期内,中国建筑国际承建国内首座MIC装配式百米超高层建筑--深圳龙华樟坑径地块保障房项目,首次实现从工厂预制、整体运输和吊装的工业化建造和全过程数字化管理。
4.现金流
报告期内,公司现金净流入109.30亿元,同比增加净流入226.91亿元。
公司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38.29亿元,同比减少净流入101.61亿元,主要是本期支付的工程款、房地产开发款及购货款增加所致。
公司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出114.77亿元,同比减少净流出211.55亿元,主要是本期收到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增加,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减少所致。
公司筹资活动现金净流入165.21亿元,同比减少净流入364.49亿元,主要是本期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减少,以及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增加所致。
5.融资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把握低利率市场窗口,全年新增银行借款利率与新发行债券利率同比均有降低。截至报告期末,全公司带息负债总额6,954亿元,较年初增长主要是由于公司业务量上涨,相应的借款增多,带息负债规模与公司业务规模保持适应,带息负债结构与公司业务结构保持匹配,整体流动性风险较低且受到有效控制。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净增公开发行普通债券面值共计约159亿元,较好地满足了企业快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资金的需求,通过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公司融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经营性投资业务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完成投资额4,049亿元,同比下降8.7%。面对市场形势变化,公司坚持稳健的投资策略,以投资回收为重点,持续提升投资质量,保障投资业务持续、稳定发展。
1.房地产开发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房地产开发业务完成投资额3,112亿元,同比下降5.8%;实现投资回款3,102亿元,同比下降10%;投资收支比99.7%,同比降低4.7个百分点。
2.基础设施投资业务报告期内,公司基础设施投资业务完成投资额455亿元,同比下降22.9%;实现投资回款221亿元,同比下降17.5%;投资收支比48.6%,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
3.房建工程投资业务报告期内,公司房建工程投资业务完成投资额357亿元,同比下降7.9%;实现投资回款342亿元,同比增长49.3%;投资收支比95.9%,同比提高36.8个百分点。
4.城镇综合建设业务报告期内,公司城镇综合建设业务完成投资额104亿元,同比下降19.4%;实现投资回款154亿元,同比下降27.4%;投资收支比148.4%,同比下降15.6个百分点。
5.重点区域投资建设情况公司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围绕国家重大战略规划部署,积极践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度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点区域的投资建设。报告期内,公司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和黄河流域完成投资额3,623亿元,占公司整体完成投资额的89.5%。
6.PPP业务开展情况按照国家对PPP业务规范发展的有关要求,公司紧跟国家政策导向,稳健开展PPP业务,合理控制PPP规模。2022年,公司在施PPP项目445个,权益投资额6,598.2亿元,其中建设期131个、运营期251个;其中,报告期内,新中标PPP项目26个,权益投资额647.8亿元,涉及领域包括市政工程、交通运输、公共建筑、生态与环境保护等。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PPP项目进入运营期251个,权益投资额约3,487.8亿元,占比52.9%。按照运营项目类型分类,目前进入运营期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市政道路、综合管廊、文体场馆、保障性安居工程和生态环保类领域。2022年,公司持续加强PPP项目运营管理工作,运营管理能力持续提升。一方面,在项目进入运营期前,督导子企业完成运营方案策划、编制和备案工作,做好运营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对于已进入运营期的项目,监控其运营考核结果及使用者付费和政府付费的实现情况,切实保障投资收益。2022年,公司已进入运营期的PPP项目运营绩效考核情况良好,已完成年度运营绩效考核的项目达标率为98.6%,累计权益回款739.2亿元,夯实了绩效考核及投资回款两种责任。
(三)专业板块经营情况
公司持续推进“专业化”策略,培育和发展了一批管理机制健全、具有专业领域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公司。公司涵盖11个专业化板块,全年新签合同额6,753亿元,同比增长14.9%;实现营业收入4,421.1亿元,同比增长9.5%;实现毛利344.9亿元,同比增长27.7%;实现营业利润179.9亿元,同比增长37.0%。
报告期内,公司专业化分工和布局更趋合理,协同配合机制更为健全,整体竞争优势更为凸显,为公司发展全业务领域、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能力提供了坚实支撑。中建安装持续发力能源化工业务,承接山东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等重点工程;西部建设商砼产量继续保持行业领先;中建科工巩固钢结构业务优势,旗下中建钢构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中建装饰注重与内部单位协同,在北京冬奥项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重点工程中完美交付“最后一棒”(装饰);中建港航局水工市场取得新突破,成功中标上海小洋山北作业区集装箱码头等重点工程;中建科技在装配式领域打造了北京亦庄蓝领公寓、浙江嘉兴竹小汇零碳科创村落等标杆项目。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建筑业和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2022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31.2万亿元,同比增长6.5%;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3.29万亿元,同比下降10.0%。2023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建筑、地产业将在国家稳增长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房建市场蕴含较大发展空间。我国城镇化率每提升一个百分点,相当于1,000多万人进入城市就业生活,对公共服务设施、住房等方面形成巨大的投资建设需求。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52%,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我国房建市场仍然蕴含着强劲的发展动能和较大的发展空间。国家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持续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积极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等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增强超大城市的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完善大中城市的宜居宜业功能,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将给建筑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稳增长”政策效果显现,基建投资增速明显加快。国家和地方持续聚焦“两新一重”(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和短板弱项等投资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积极推动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城际铁路、市域市郊铁路和高等级公路建设,加快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加快补齐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科研设施、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2022年,全国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9.4%。伴随着我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建设,“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和专项规划重点项目的实施,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将带动传统基建和新基建加快投资建设,预计公路、铁路市场总量继续维持高位,轨道交通、水利工程、生态环保、电信设施有望成为增长最快的领域。
房地产向存量模式转型,探索新的发展新模式。中央继续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加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未来,房地产增量市场预计将趋于平稳,行业将由规模扩张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地产企业的开发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城市服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以数字化和绿色低碳为牵引,勘察设计行业加快转型。“双碳”目标、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积极因素,为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注入强大推动力,城市规划、机场交通设计、市政基础设施设计、文化场馆设计等细分领域迎来新的市场机遇。同时,随着BIM(建筑信息模型)数字化技术应用,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智能建造技术快速推进,以及工程总承包模式持续推广,将进一步赋能行业转型和创新发展。
(二)公司发展战略
“十四五”期间,公司将以“一创五强”战略目标为指引,突出主责主业,扎实推动公司不断向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数字化发展和大安全发展转型,并适度拓展与主业密切相关的新兴业务领域,进一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投资建设集团。
1.房屋建筑工程业务。持续巩固公司在房屋建筑领域的绝对优势地位,按照稳速增效的原则,重点拓展公投领域项目和优质地产商的住宅、商业办公等项目,持续提升在超高层、大跨度等高端房建业务领域的竞争实力,在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建设质量、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方面达到行业标杆水准,并形成一批达到国内和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不断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发展质量。工程建设领域专业业务将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优化系统内部协同机制,成为行业内规模、技术和品质领先,高端客户首选的企业。
2.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业务。持续把基建业务作为转型升级的重心,发展成为稳住基本盘的支柱力量。提升市场前端、建设履约、运营管理的全生命周期能力。巩固城市轨道交通、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领域的领先地位,加快提升公路、铁路、水利建设领域综合竞争能力和市场份额,成为新能源、智慧交通、通用航空等新兴基建市场杰出代表者。基础设施投资运营业务是公司优化业务结构、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十四五”期间公司将高度重视投资管理和项目的安全稳健运营,努力提升运营管控、专业实施、风险化解“三项关键能力”。
3.房地产投资与开发业务。地产业务致力于成为卓越的国际化不动产开发运营集团,将继续以“转型升级”为基调,加快形成以住宅产品开发为主、优质商业开发运营为辅、康养等新兴业务为补充的格局。新型城镇化业务将积极践行国家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战略部署,统筹做好区域布局,集中资源,充分发挥公司“四位一体”的优势,聚焦片区开发、大体量城市更新、站城融合、城市运营等领域,统筹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不断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质量,努力成为国内领先的城市服务运营商。
4.勘察设计业务。勘察设计业务致力于提升公司品牌影响力、培养高端人才、强化科技创新以及为公司开展工程总承包业务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勘察设计业务延伸,打造品牌核心能力,围绕重点专业方向,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提升产品方案原创能力;打造勘察设计人才高地,做好高端人才储备;加强业务协同联动力度,创新业务合作模式;借助“一带一路”等发展机遇,积极与系统内外单位开展合作,拓展海外勘察设计业务。
5.新业务。立足公司主责主业发展优势,把握行业发展新趋势,敏锐捕捉衍生业态新机遇,培育新的增长点,增加发展新动能。充分发挥公司优势,不断探索新业态、培育新动能,重点拓展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新基建、数字化、生态环保等业务领域,力争到“十四五”末成为公司一个重要的业务板块。
6.国际化业务。持续践行海外高质量发展战略,抢抓“一带一路”带来的商机,着力实现海外经营量质齐升。打造协同高效的组织体系,巩固优势市场,深耕重点市场,深挖潜力市场,审慎拓展新市场,打造结构合理的市场体系。同时,通过与国际先进企业同台竞争,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提升公司的整体经营管理实力。
“十四五”期间,公司将立足于新发展阶段的实际需求,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关注需求侧改革带来的新商机,对标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主动适应新形势、奋勇迎接新挑战、全力抢抓新机遇,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始终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放大自身优势,补齐各项短板,统筹发展和安全,协调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投资建设综合企业集团”的愿景不断迈进。
(三)经营计划
公司2023年计划实现新签合同额超过4.2万亿元,营业收入超过2.2万亿元。公司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聚焦“一创五强”战略目标,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坚持科学研判,准确把握外部形势、国家政策,主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地推进全年工作;坚持久久为功,毫不放松、一以贯之地抓好公司改革发展任务的落实。
该经营计划并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业绩承诺,敬请投资者对此保持足够的风险意识,并且应当理解经营计划与业绩承诺之间的差异。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安全、环保、质量风险
近年来,公司安全生产形势基本平稳,生态环保违法违规问题数量持续压降,工程质量管控水平稳步提升,但由于承建项目点多、面广,安全、环保、质量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长期存在。公司全面部署2023年“安全管理强化年”行动,持续规范各级企业生态环保及工程质量管理等风险管控工作,要求坚持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环保、质量为代价,切实把安全、环保、质量管理摆在更为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做到安全、环保、质量风险防范常抓不懈,坚决遏制各类生产安全、环保、质量事故的发生。
2.宏观经济风险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依然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各种超预期因素随时可能发生。公司将加强宏观经济研究,紧跟国家、地方投资建设热点,敏锐面对市场环境变化,全力服务经济稳增长;结合实际对战略规划检索和修订,确保规划发挥导向作用、企业目标得到全面落实;定期组织召开季度运营分析会,及时剖析宏观经济形势,剖析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3.现金流风险
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现金流周期性波动加剧,经营性现金流管控难度持续加大。一方面,产业链上游非现收款增多,资产抵入规模快速增加;另一方面,民企清欠、农民工工资等下游刚性支付压力加大。公司将从强化现金流管理、聚焦负流子企业和负流项目、加强投资项目现金流管控、强化建筑施工项目现金流管控以及完善现金流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重点发力,进一步优化现金流管控指标体系,聚焦业务源头策划,分类别、分板块施治,推进激励约束机制下沉,确保经营指标实现年度预算目标。
4.客户信用风险
受经济下行、行业调控等影响,国内个别房企面临重大违约风险外溢。公司出台多项管理举措严格把控客户信用风险,完善高风险客户预警机制,强化风险客户舆情监管措施,主动压降地产类客户合作意愿;通过加强商票及应收款项清收管理,确保应收账款增幅低于收入增幅;及时采取停缓建止损等措施,多措并举推进债权回收;抓好重大风险排查报告及常态化解,特别是重点地产企业的风险化解持续攻坚。
5.经营效益风险
因房地产行业持续下行,一方面,在建项目业主成本管控更为严苛,同时原材料、机械价格持续上涨,挤压承包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在投地产项目销售回款压力剧增,作为主要利润来源之一的地产业务利润下滑。公司将完善“大商务管理”实施组织体制,加强精益管理,优化协同机制,系统提升项目盈利能力;以抓销售回款为核心,以现金流管控为抓手,动态监控房地产项目效益,确保投资业务平稳健康发展;督导子企业做好运营策划,提升运营管理能力,强化运维绩效考核,切实保障投资回款。
6.国际化经营风险
受国际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部分经营国别(地区)出现政局动荡、武装冲突、债务违约、货币贬值等情况,境外新项目拓展难度加大,在建项目工期、成本风险以及境外员工安全风险大幅上升。公司将通过优化调整海外市场布局,强化项目前期风险评估,动态监控项目履约进展,开展境外员工安全保障提升专项行动,实施境外合规管理专项方案,筑牢市场源头风险控制防线,提升境外公共安全以及法律合规管理水平,推动境外业务高质量发展。
公司经营活动面临的各种金融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主要为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和其他价格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计划将重点针对金融市场的不可预见性,力求减少对财务业绩的潜在不利影响。
收起▲
一、 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和经营模式
中国建筑是我国专业化发展最久、市场化经营最早、一体化程度最高、全球规模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之一,在房屋建筑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房地产开发与投资、勘察设计等领域居行业领先地位。中国建筑位居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第9位,连续10年位列《财富》中国500强榜单第3名,继续位居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全球最大250家工程承包商”榜单首位。中国建筑17次获得国务院国资委年度考核A级评价。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标普、穆迪、惠誉对中国建筑的评级分别为A/A2/A,展望维持“稳定”,继续保持行业内全球最高信用评级。
中国建筑是我国最具实力的投资商之一,主要投资方向为房地产开发、融投资建造、城镇综合建设等领域。公司强化内部资源整合与业务协同,打造“规划设计、投资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房屋建筑工程”“四位一体”的商业模式,为城市建设提供全领域、全过程、全要素的一揽子服务。
中国建筑是世界最大的工程承包商,经营业绩遍布国内以及海外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业务范围涉及城市建设的全部领域与项目建设的每个环节,具有综合设计能力、施工能力和土地开发能力,拥有从产品技术研发、勘察设计、地产开发、工程承包、设备制造、资产运营、物业管理等完整的建筑产品产业链条。国内绝大多数的3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众多技术含量高、结构形式复杂的建筑均由中国建筑承建。
房屋建筑工程:中国建筑在房屋建筑工程领域具有绝对优势,坚持“高端市场、高端客户、高端项目”的市场营销策略和“低成本竞争、高品质管理”的企业经营策略,通过不断挖掘自身潜力,追求高品质工程,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各种高、大、精、尖、难、特建筑项目全过程一站式综合服务。公司在超高层、大型场馆、工业厂房、办公楼、酒店、医院、学校等细分领域,承建了一大批地标性建筑,代表着我国乃至全球房屋建筑领域的领先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中国建筑坚持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与项目投资并举,一方面依靠技术、管理和人才优势,在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高铁、特大型桥梁、高速公路、市政道路、城市综合管廊、港口与航道、电力、矿山、冶金、石油化工、机场、核电站等基建领域快速发展,完成了众多经典工程;另一方面,依靠雄厚资本实力,迅速发展成为中国一流的基础设施投融资发展商,在国内先后投资建设了一大批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在BT、BOT、PPP等融投资建造模式领域备受信赖。目前,公司与国内多个省(区)直辖市及几十个重点城市,建立了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公司基础设施业务在海外已遍布北美、中美、港澳、东南亚、北非、中西非、南非、中东、中亚等区域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房地产开发与投资:中国建筑旗下拥有中海地产和中建地产两大房地产品牌。中海地产是公司下属中国海外集团房地产业务的品牌统称,品牌价值始终处于中国房地产行业领先地位,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国家战略区域的几十个经济活跃城市开展房地产开发业务,构建了均衡稳健的全国性战略布局,未来中海地产还将致力于成为卓越的国际化不动产开发运营集团,以“转型升级”为基调,加快形成以住宅产品开发为主、优质商业开发运营为辅、教育康养等新兴业务为补充的业务格局。中建地产是公司各局院地产业务所使用的品牌,主要业务为一、二线城市的中端地产开发以及三、四线城市地产项目的属地化经营。中国建筑致力于实现投资、开发、设计、建造、运营、服务等纵向一体化,通过强化内部资源整合与业务协同,凭借卓越的施工技术、先进的地产开发理念和一流的物业服务品质,在房地产业务领域建立了成熟的投资运营及风险管理体系,形成了独特的产业链竞争优势。
勘察设计:中国建筑是国内最大的建筑设计综合企业集团,勘察设计板块主要由7家具有甲级设计资质的大型勘察设计企业组成,业务覆盖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工程勘察、市政公用工程设计等诸多领域,在机场、酒店、体育建筑、博览建筑、古建筑、超高层等领域居国内领先地位,并在设计原创、科技创新、标准规范制定等方面为行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海外经营:中国建筑是中国最早开展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企业之一,海外工程承包业务涵盖房屋建筑、制造、能源、交通、水利、工业、石化、危险物处理、电讯、排污/垃圾处理等多个领域,并成功探索实施海外地产开发。在项目运作方面,除传统的总承包模式外,公司还积极探索融投资带动总承包、DB、EPC、BOT和PPP等模式,同时积极尝试跨国并购等资本运作方式,努力推动海外业务提质增效。公司始终秉承“国际化”经营理念,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服务沿线国家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增进当地民生福祉,提升公司品牌影响力。
(二)行业情况说明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加快转型升级,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建造能力不断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2022年1-6月,全国建筑业总产值12.9万亿元,同比增长7.6%;全国建筑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0.7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2%,其中,新开工面积19.7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2.5%,竣工面积14.7亿平方米,同比增长4.4%。
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房建市场蕴含较大发展空间。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2%,较2020年末提高0.83个百分点。我国城镇化率平均每年以一个百分点的速度提升,相当于每年1,000万人进入城市就业生活,必将对公共服务设施、住房等方面形成巨大的投资建设需求,房建市场仍然蕴含着强劲的发展动能和较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国家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持续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积极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等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增强超大城市的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完善大中城市的宜居宜业功能,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从细分领域来看,各地区加快改造城镇老旧小区、老旧厂区和老旧街区,加强保障性住房供应,推进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健康、养老托育等民生保障建设,将给建筑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稳增长”政策效果显现,基建投资增速明显加快。2022年上半年,国家和地方政府持续聚焦“两新一重”(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和短板弱项等方面投资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积极推动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城际铁路、市域市郊铁路和高等级公路建设,加快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加快补齐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科研设施、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2022年上半年,全国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7.1%。伴随着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和专项规划重点项目的实施,将带动传统基建和新基建的投资建设。从细分市场看,公路、铁路市场总量继续维持高位,轨道交通、水利工程、生态环保、电信设施有望成为增长最快的领域。
房地产向存量模式转型,探索新的发展新模式。2022年上半年,中央继续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加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2022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83万亿元,同比下降5.4%;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6.89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2.2%;全国商品房销售额6.61万亿元,同比下降28.9%。受“三条红线”“集中供地”等调控政策的影响,房地产增量市场趋于平稳,行业将逐渐从增量模式转为存量模式发展。城市更新是存量时代下的必然产物,蕴藏着巨大的空间和机遇,将推动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性住房、长租公寓、物业管理等领域持续发力,带动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等市场快速发展。
以数字化和绿色低碳为牵引,勘察设计行业加快转型。2022年上半年,“双碳”目标、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因素的积极影响,为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注入强大推动力,城市规划、机场交通设计、市政基础设施设计、文化场馆设计等细分领域迎来新的市场机遇。同时,随着BIM(建筑信息模型)数字化技术应用,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智能建造技术快速推进,以及工程总承包模式持续推广,将进一步赋能行业转型和创新发展。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2年上半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和挑战,公司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一创五强”战略目标,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全力以赴稳增长,主要经营指标高于同期、好于预期,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作出了应有贡献。总体来看,呈现以下经营特点:
一是全力以赴稳增长,致力提升价值创造能力。报告期内,公司新签合同额2.02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实现营业收入1.06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5亿元,同比增长11.2%;实现基本每股收益0.68元,同比增长9.7%;归属普通股股东的每股净资产8.31元,同比增长13.8%。公司继续成为上证50、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富时中国A50指数成分股唯一的建筑行业代表,保持行业全球最高信用评级,《财富》世界500强排名跃升至第9位,全球最大投资建设集团地位更加稳固。
二是抢抓战略机遇,致力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报告期内,公司高质量完成28个北京冬奥场馆及配套项目建设任务,并精心组织运维保障工作,生动践行绿色办奥、科技办奥理念。公司积极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以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等国家战略区域为“主战场”,在上述区域新签合同额占比达87%、完成投资额占比超90%。公司高质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探索建立合作对接机制,推进海外项目优质履约,提升“中国建造”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三是深化企业改革,致力增强公司发展动能。报告期内,公司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组建绿色建造、智慧建造、重大装备等8个科技创新平台,参与共建我国数字建造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工程建造软件底层图形平台技术软件(AECMate)实现市场化应用。加快推广智能建造装备应用,轻型化、多功能住宅造楼机形成产业推广,并拓展至装配式建筑领域应用实施。加快实施数字化转型,加入5G创新联合体,积极探索5G和区块链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
四是大力开展科技创新,致力塑强核心竞争力。报告期内,公司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组建绿色建造、智慧建造、重大装备等8个科技创新平台,参与共建我国数字建造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工程建造软件底层图形平台技术软件(AECMate)实现市场化应用。公司加快推广智能建造装备应用,轻型化、多功能住宅造楼机形成产业推广,并拓展至装配式建筑领域应用实施。公司加快实施数字化转型,加入5G创新联合体,积极探索5G和区块链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
五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致力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公司积极将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理念融入管理体系。报告期内,公司有力服务全国抗疫大局,在香港、吉林、上海等地共建设了456个抗疫设施项目,累计提供47万张床位。勇当建筑行业现代产业链“链长”,带动上下游60万家企业共同发展,精准帮扶4,829家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积极做好稳就业工作,招收应届毕业生3.2万名,吸纳240万农民工就业。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参与环境及生态修复、清洁能源、海绵城市、污水处理等领域工程建设,推广绿色低碳的办公方式,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中建力量。
2022年下半年,公司将紧紧围绕年度目标,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完善公司治理,着力提质增效,拓展国际化经营,不断做强做优,走出一条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主要业务数据
注:①中海地产是指中国海外发展及其附属公司所从事的地产业务,但不包括中国海外宏洋;
②期末土地储备=上年末土地储备+新购置土地储备-本期竣工面积+(或-)项目调整面积。
-主要经营数据
三、可能面对的风险
1.客户信用风险
今年以来,高负债、高杠杆、过度多元化的中高风险房企债务危机持续扩散,公司作为产业链中重要一环,正承受相关房企债务违约风险外溢的冲击。公司积极加强前端客户资信风险防范工作,持续关注中高风险房企的风险走势,加强政策研究并前置客户信用风险防范与化解;持续强化营销底线管理,以资信风险等级分类管理客户,加强合同商务条件谈判及风险管控;持续加强项目履约监控,建立风险客户舆情监管体系,定期召开风险防控专题会,建立健全客户信用风险防范和应对常态化管理机制。
2.宏观经济风险
今年以来,受制于俄乌冲突、中美关系、世界格局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全球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加上国内各地疫情的反复扰动,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建筑行业发展速度整体放缓,公司发展面临的形势更趋复杂。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公司坚持稳中有进,主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聚焦“一创五强”战略目标,坚持“六个致力”,扎实推进企业做强做优主业,不断向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业态优化发展、数字化发展和大安全发展转型,并适度拓展与主业密切相关的新兴业务领域。
3.疫情防控风险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在世界范围内持续流行,全国本土疫情发生的频次明显增多,疫情波及地区和范围较广,我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不断加大,防控形势更加严峻复杂。公司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的建筑行业,且承建项目遍布国内及海外,在疫情防控方面面临挑战和不确定性。公司始终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相结合,不断推进疫情防控系统建设,织密织牢疫情防控网。
4.安全、环保、质量风险
今年以来,地震、高温、暴雨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多地反复,新形势下的用工模式给传统管理带来冲击,安全、环保、质量等风险防控面临新要求和新挑战。公司坚持“生命至上,安全运营第一”的安全理念,深入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组织开展常态化的交叉互检和交流学习,深入推进中国建筑《安全生产“十个坚决”》落地实施,全面提升各级子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组织开展环保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督促各级企业持续健全环保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常态化的环保风险排查工作机制,促进全系统环保风险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完善质量风险管控体系,坚决杜绝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确保工程结构质量安全。
公司经营活动面临的各种金融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主要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权益工具投资价格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计划将重点针对金融市场的不可预见性,力求减少对财务业绩的潜在不利影响。敬请本报告第十节“财务报告”财务报表附注八“与金融工具相关的风险”的相关内容。
公司商誉及其减值情况敬请本报告第十节“财务报告”财务报表附注五、22“商誉”相关内容。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大变化。主要包括如下:
(一)市场化的运营机制
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中国建筑始终坚守市场化的运营机制,尊重、恪守、适应并利用市场规律,逐步提高对市场规律的驾驭能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建筑创造性地挖掘并不断满足顾客现实和潜在的需求,通过高品质的产品和超值服务,不断赢得和创造顾客。始终贯彻绩效理念,通过清晰界定目标、科学设计流程、强化高效运营,以追求卓越绩效。公司始终追求有盈利支撑的规模增长,在高效运用和运营资源、大力倡导规模经济的同时,提高资产周转效率,获取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资产收益,并通过稳定增长持续获取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公司始终高度关注现金流,并采取一切措施确保经营性现金净流入,保障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二)全球化的发展方向
公司始终秉承国际化经营理念,扎实推进海外业务高质量发展,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致力于成为一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并高效运营的跨国公司。面对错综复杂的海外经营环境,公司坚持稳中提质、稳中求进,突出强调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努力开创海外业务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公司坚持推行本土化运营,积极对接所在国发展需求,深耕所在国市场,深度参与城市化建设,通过属地化经营与当地合作伙伴建立利益共同体,实现在所在国的可持续发展。公司坚持市场化竞争,在与世界一流企业同台竞争、合作共赢中提高国际化水平,拓展国际化思维,为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相关多元和纵向一体化的拓展方式
始终生产或提供能够持续创造客户、服务客户、满意客户的产品或服务,是中国建筑长足发展的重要保证。在选择产品(或服务)方面,中国建筑基于已经拥有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走出一条多元化道路。公司在继续保持勘察设计、房屋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在基础设施投资建造业务等领域进行横向拓展。
中国建筑致力于投资、设计、建造、运营、服务等纵向一体化的拓展方式,在公司所从事的业务领域努力构建起独一无二的市场地位,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
(四)高品质、低成本和差异化的竞争策略
为社会大众提供高品质和低成本的产品和服务,始终是中国建筑的追求方向。高品质源于公司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组织方式优势;低成本源于公司的一体化运作模式、集约效应和速度经济。身处完全竞争的行业领域,作为国有企业的优秀代表,中国建筑始终将“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公司生产经营与事业发展的基本导向,着力实施“高端市场、高端客户、高端项目”的市场策略,持续开展“差异化”市场经营与竞争。公司内部不同子企业之间通过贯彻“差异化”策略,分别聚焦不同的细分市场,或专注于相应专业(专业化),或专注于相应区域(区域化),形成各自的“拳头产品、特色服务”,减少内部无序竞争,强化对外整体竞争优势。
(五)授权和集中有度的管控模式
尊重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在由多法人载体形成的集团公司基础上,探索和形成富有竞争力的集团管控模式。公司总部定位为战略管控型总部,履行“引领、服务、监督”职能,对二级子企业坚持放活与管好相统一。二级子企业根据公司授权经营,根据承担责任的大小享有相应权限。对于劳动密集型、成熟度较高的业务,通过加大授权,扩大市场接触面,以加快市场反应速度,提高服务质量。对于资本密集型、成熟度较低的业务,通过集中资源冲击目标细分市场,在有效规避风险的基础上,积极谋求在目标市场上的快速突破。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采取不同的市场竞争策略,并适配相应的管控模式。
(六)结果导向和责任承担的管理体系
公司各项管理行为始终致力于公司使命、愿景和目标的实现。公司坚持以促使工作更加富有效率、员工更加富有成就感、企业更加富有未来作为管理的根本目,通过各职能领域管理行为的有机融合,形成富有生命力、科学合理、简洁高效的系统,避免出现自行其是、互相推诿现象,实现责任权利的统一。公司坚信管理者是因其承担的责任而定义的。为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公司致力于实现管理的标准化、技术的标准化和工作的标准化,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标准化和信息化的“两化融合”,提高工作效率,实施“底线管理”,提升产品质量,降低运营成本。
(七)“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
公司秉承“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发展战略,拥有一大批忠于企业、忠于事业、坚信团队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的懂技术、会管理、擅营销的人才团队。公司始终遵循“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和“关注个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理念,通过职业规划、教育培训和绩效考核的全员覆盖,建立与个人价值创造和能力相结合、共享企业发展成果的薪酬激励机制,实施多元化的中长期激励机制,强化对人才的吸引力度,保障人才的发展空间,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八)“产融结合”战略助推企业发展
公司积极发挥产业金融的独特作用,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针对主营业务的多元化需求,挖掘内部金融服务机构潜力,通过内部信贷、授信融资、债券融资、权益融资、资产盘活等手段,为主营业务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形成具有中建特色的产融结合模式。依托中建财务公司和中建资本等内部专业金融平台,通过开展境内外资金集中、贷款集中、结构化融资、应收账款保理、资产证券化、供应链融资、融资租赁、保险集中等业务,提供符合公司产业特点的、及时的、差异化的、社会金融不可替代的金融服务,在带动公司主营业务发展、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盘活存量资产、增加经营性现金流入、实现降本增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公司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加强日常管理,严控金融风险,杜绝“脱实向虚”和“空转套利”。
(九)科技创新驱动的核心竞争能力
公司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带动生产模式和组织模式的变革。公司依托全产业链业务布局,形成了建筑产品研发、设计引领、专业制造、科技建造、智慧运维的系统技术体系,高层建筑、大跨度空间结构建造技术保持国际领先优势,构建了绿色建造、智能建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拥有“2+6”“中国建筑科技创新平台”核心研发机构,参与建设的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挂牌,承担4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报告期内,公司被评为国资委2019-2021年任期“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企业”。
公司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工程建设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3名,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含分中心)4个、省部级企业技术中心74个,建立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41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77家,建成博士后工作站10个,以及其他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6家。
(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企业文化
中国建筑是具有光荣历史的企业,我们在传承中创新,在履行使命、实现愿景的过程中,将“品质保障、价值创造”的核心价值观和“忠诚担当使命必达”的中国建筑精神,融入公司的规章制度和管理行为,成为支撑公司发展的软实力。
资源可以枯竭,唯有文化生生不息。公司坚守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经过磨砺、凝练和沉淀所形成的中建信条,结合时代潮流,与各级子企业的文化不断融合,确保公司事业常青的内生动力源源不断。
收起▲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和经营模式
中国建筑是我国专业化经营历史最久、市场化经营最早、一体化程度最高、全球规模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之一,在房屋建筑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房地产开发与投资、勘察设计等领域居行业领先地位。中国建筑位居《财富》“世界500强”2021年榜单第13位,在《财富》“中国500强”排名中连续九年位列前3名,在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2020年度“全球最大250家工程承包商”榜单继续位居首位。中国建筑16次获得国务院国资委年度考核A级。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标普、穆迪、惠誉对中国建筑的评级为A/A2/A,展望维持“稳定”,公司继续保持行业内全球最高信用评级。
中国建筑是我国最具实力的投资商之一,主要投资方向为房地产开发、融投资建造、城镇综合建设等领域。公司强化内部资源整合与业务协同,打造“规划设计、投资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房屋建筑工程”“四位一体”的商业模式,为城市建设提供全领域、全过程、全要素的一揽子服务。
中国建筑是世界最大的工程承包商,经营业绩遍布国内及海外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业务范围涉及城市建设的全部领域与项目建设的每个环节,具有综合设计能力、施工能力和土地开发能力,拥有从产品技术研发、勘察设计、地产开发、工程承包、设备制造、资产运营、物业管理等完整的建筑产品产业链条,全国绝大多数的300米以上超高层,众多技术含量高、结构形式复杂的建筑均由中国建筑承建。
房屋建筑工程:中国建筑在房屋建筑工程领域具有绝对优势,坚持“高端市场、高端客户、高端项目”的市场营销策略和“低成本竞争、高品质管理”的企业经营策略,通过不断挖掘自身潜力,追求高品质工程,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各种高、大、精、尖、难、特建筑项目全过程一站式综合服务。公司在超高层、大型场馆、工业厂房、办公楼、酒店、医院、学校等细分领域,承建了一大批地标性建筑,代表着我国乃至全球房屋建筑领域的领先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中国建筑立足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与项目投资并举,一方面依靠技术、管理和人才优势,在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高铁、特大型桥梁、高速公路、市政道路、城市综合管廊、港口与航道、电力、矿山、冶金、石油化工、机场、核电站等基建领域快速发展,完成了众多经典工程;另一方面,依靠雄厚资本实力,迅速发展成为中国一流的基础设施投融资发展商,在国内先后投资建设了一大批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在BT、BOT、PPP等融投资建造模式领域备受信赖。目前,公司与国内多个省(区)直辖市及几十个重点城市,建立了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在海外,中国建筑基础设施业务也遍布北美、中美、港澳、东南亚、北非、中西非、南非、中东、中亚等区域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房地产开发与投资:中国建筑旗下拥有中海地产和中建地产两大房地产品牌。中海地产是公司下属中国海外集团房地产业务的品牌统称,品牌价值始终处于中国房地产行业领先地位,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国家战略区域的几十个经济活跃城市开展房地产开发业务,构建了均衡稳健的全国性战略布局,未来中海地产还将致力于成为卓越的国际化不动产开发运营集团,以“转型升级”为基调,加快形成以住宅产品开发为主、优质商业开发运营为辅、教育康养等新兴业务为补充的业务格局。中建地产是公司各局院地产业务所使用的品牌,主要业务为一、二线城市的中端地产开发,以及三、四线城市地产项目的属地化经营。中国建筑强化内部资源整合与业务协同,致力于实现投资、开发、设计、建造、运营、服务等纵向一体化,凭借卓越的施工技术、先进的地产开发理念和一流的物业服务品质,在房地产业务领域建立了成熟的投资运营及风险管理体系,形成了独特的产业链竞争优势。
勘察设计:中国建筑是国内最大的建筑设计综合企业集团,勘察设计板块主要由7家具有甲级设计资质的大型勘察设计企业组成,业务覆盖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工程勘察、市政公用工程设计等诸多领域,在机场、酒店、体育建筑、博览建筑、古建筑、超高层等领域居国内领先地位,并在设计原创、科技创新、标准规范等方面为行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海外经营:中国建筑是中国最早开展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企业之一,海外工程承包业务涵盖房屋建筑、制造、能源、交通、水利、工业、石化、危险物处理、电讯、排污/垃圾处理等多个领域,探索并成功实施海外地产开发。在项目运作方面,除传统的总承包模式外,公司还积极探索融投资带动总承包、DB、EPC、BOT和PPP等项目运作模式,同时积极尝试跨国并购等资本运作方式,努力推动海外业务提质增效。公司始终秉承“国际化”经营理念,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服务沿线国家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增进当地民生福祉,提升公司品牌影响力。
二、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大变化。主要包括如下:
(一)市场化的运营机制
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中国建筑,将始终坚守市场化的运营机制,尊重、恪守、适应并利用市场规律,逐步提高对市场规律的驾驭能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建筑将创造性地挖掘并不断满足顾客现实和潜在的需求,通过高品质的产品和超值服务,不断赢得和创造顾客。始终贯彻绩效理念,通过清晰界定目标、科学设计流程、强化高效运营,以追求卓越绩效。始终追求有盈利支撑的规模增长,在高效运用和运营资源、大力倡导规模经济的同时,提高资产周转效率,获取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资产收益,并通过稳定增长持续获取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始终高度关注现金流,并采取一切措施确保经营性现金净流入,确保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二)全球化的发展方向
公司始终秉承国际化经营理念,扎实推进海外业务高质量发展,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致力于成为一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并高效运营的跨国公司。面对错综复杂的海外经营环境,公司坚持稳中提质、稳中求进,突出强调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努力开创海外业务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公司坚持推行本土化运营,积极对接所在国发展需求,深耕所在国市场,深度参与城市化建设,通过属地化经营与当地合作伙伴建立利益共同体,实现在所在国的可持续发展。公司坚持市场化竞争,在与世界一流企业同台竞争、合作共赢中提高国际化水平,拓展国际化思维,为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相关多元和纵向一体化的拓展方式
始终生产或提供能够持续创造客户、服务客户、满意客户的产品或服务,是公司长足发展的重要保证。在选择产品(或服务)方面,中国建筑基于已经拥有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走出一条多元化道路。公司将在继续保持勘察设计、房屋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在基础设施投资建造业务等领域进行横向拓展。
中国建筑致力于投资、设计、建造、运营、服务等纵向一体化的拓展方式,在公司所从事的业务领域努力构建起独一无二的市场地位,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
(四)高品质、低成本和差异化的竞争策略
为社会大众提供高品质和低成本的产品和服务,始终是中国建筑的追求方向。高品质源于公司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组织方式优势;低成本源于公司的一体化运作模式、集约效应和速度经济。身处完全竞争的行业领域,作为国有企业的优秀代表,中国建筑始终将“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公司生产经营与事业发展的基本导向,着力实施“高端市场、高端客户、高端项目”的市场策略,持续开展“差异化”市场经营与竞争。公司内部不同子企业之间通过贯彻“差异化”策略,分别聚焦不同的细分市场,或专注于相应专业(专业化),或专注于相应区域(区域化),形成各自的“拳头产品、特色服务”,减少内部无序竞争,强化对外整体竞争优势。
(五)授权和集中有度的管控模式
公司尊重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在由多法人载体形成的集团公司基础上,探索优化富有竞争力的集团管控模式。公司总部定位为战略管控型总部,履行“引领、服务、监督”职能,对二级子企业坚持放活与管好相统一。二级子企业根据公司授权开展经营,根据承担责任的大小享有相应权限。对于劳动密集型、成熟度较高的业务,通过加大授权,扩大市场接触面,以加快市场反应速度,提高服务质量。对于资本密集型、成熟度较低的业务,通过集中资源冲击目标细分市场,在有效规避风险的基础上,积极谋求在目标市场上的快速突破。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采取不同的市场竞争策略,并采取相应的管控模式。
(六)结果导向和责任承担的管理体系
公司各项管理行为始终致力于公司使命、愿景和目标的实现。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工作更加富有效率,员工更加富有成就感,企业更加富有未来。公司通过各职能领域管理行为的有机融合,形成富有生命力、科学合理、简洁高效的系统,避免出现自行其是、互相推诿现象,实现责任权利的统一。我们坚信管理者是因其承担的责任而定义的。为了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公司致力于实现管理的标准化、技术的标准化和工作的标准化,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标准化和信息化的“两化融合”,提高工作效率,实施“底线管理”,提升产品质量,降低运营成本。
(七)“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
公司秉承“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发展战略,拥有一大批忠诚于企业、忠于事业、坚信团队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的懂技术、会管理、擅营销的人才团队。公司始终遵循“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和“关注个体”的基本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通过职业规划、教育培训和绩效考核的全员覆盖,建立与个人价值创造和能力相结合、共享企业发展成果的薪酬激励机制,实施多元化的中长期激励机制,强化对人才的吸引力度,保障人才的发展空间,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八)“产融结合”战略助推企业发展
公司积极发挥产业金融的独特作用,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针对主营业务的多元化需求,挖掘内部金融服务机构潜力,通过内部信贷、授信融资、债券融资、权益融资、资产盘活等手段,为主营业务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形成具有中建特色的产融结合模式。依托中建财务公司和中建资本等内部专业金融平台,通过开展境内外资金集中、贷款集中、结构化融资、应收账款保理、资产证券化、供应链融资、融资租赁、保险集中等业务,提供符合公司产业特点的、及时的、差异化的、社会金融不可替代的金融服务,在带动公司主营业务发展、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盘活存量资产、增加经营性现金流入、实现降本增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公司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加强日常管理,严控金融风险,杜绝“脱实向虚”和“空转套利”。
(九)科技创新驱动的核心竞争能力
公司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带动生产模式和组织模式的变革。公司依托全产业链业务布局,形成了涵盖建筑产品研发、设计引领、专业制造、科技建造、智慧运维的技术体系,高层建筑、大跨度空间结构建造技术保持国际领先优势,构建了绿色建造、智能建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拥有“2+6”“中国建筑科技创新平台”核心研发机构,承担了4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公司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工程建设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3名,拥有4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含分中心)、省部级企业技术中心74个,建立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41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34家,建成博士后工作站11个,以及其他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0余家。
(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企业文化
中国建筑是具有光荣历史的企业,我们在传承中创新,在履行使命、实现愿景的过程中,将“品质保障、价值创造”的核心价值观和“诚信、创新、超越、共赢”的企业精神,融入公司的规章制度和管理行为,成为支撑公司发展的软实力。
资源可以枯竭,唯有文化生生不息。公司坚守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经过磨砺、凝练和沉淀所形成的中建信条,结合时代潮流,与各级子企业的文化不断融合,确保公司事业常青的内生动力源源不断。
三、报告期内品牌、资信和荣誉情况
基于中国建筑在品牌建设及经营发展中的良好表现,报告期内公司品牌美誉度和行业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品牌价值稳步提升。中国建筑位居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13位,较上一年提升5位;位居2021年《财富》中国500强第3位;位列英国BrandFinance“2021年全球品牌价值500强”行业首位;在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全球承包商250强”榜单中,连续六年位列首位;在“国际承包商250强”榜单中,连续四年位居前十强。公司在国务院国资委“2020年度中央企业品牌建设对标”工作中,蝉联行业首位;荣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第二届“中国品牌强国盛典”十大“国之重器”品牌;在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组织的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中,以品牌强度943.00、品牌价值1,695.76亿元,蝉联行业首位;在中国外文局“2021中国企业国际形象建设优秀案例”评选中,位列“中国企业国际形象”建筑行业榜单第一名,入选“年度十大优秀案例”。
行业资信全球领先。标普、穆迪、惠誉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分别将中国建筑评级维持为A/A2/A,展望均为“稳定”,中国建筑连续七年保持行业全球最高信用评级。
荣誉奖项再创佳绩。报告期内,公司35项工程荣获鲁班奖,其中7项工程荣获境外工程鲁班奖;95项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获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中国安装工程优质奖、中国钢结构金奖等各类国家级专业奖项260项,再创历史新高。公司12项课题研究获评中国安全生产协会第二届“安全科技进步奖”;133个境内外工程项目荣获2021年ISA国际安全奖,其中卓越奖7项、优异奖41项、入围奖85项。旗下中国建筑国际设计及建造的香港儿童医院项目荣获香港建筑领域最高奖项“优质卓越大奖”,同时获得“优质建筑大奖(香港非住宅项目)”。
科技创新再结硕果。报告期内,公司荣获国家科技进步5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斩获土木工程詹天佑奖15项,其中建筑工程8项、桥梁工程1项、公路工程2项、水运工程1项、市政工程1项、住宅小区工程2项,占比超过全年评奖总量42项的三分之一,取得历史最好成绩;获专利授权12,233项,其中发明专利876项;年度高水平科技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均创下公司历史最好水平。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80项,土木工程詹天佑奖105项,主编国家、行业标准97项,获专利授权46,088项(其中发明专利4,051项)。
社会责任评价突出。中国建筑连续荣获《财经》2021年“长青奖”可持续发展系列最高荣誉——“可持续发展贡献奖”,连续9年被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评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卓越者”。公司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央企ESG-先锋50指数”,在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集体发布(2021)”上进行责任实践分享,3篇案例入选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21)》《中央企业海外社会责任蓝皮书(2021)》《中央企业上市公司ESG蓝皮书(2021)》。
四、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1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国国民经济稳定恢复、就业民生保障有力、主要目标完成好于预期。全国GDP达114.37万亿元,同比增长8.1%;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不含农户)54.45万亿元,同比增长4.9%;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4.76万亿元,同比增长4.4%;全国商品房销售额18.19万亿元,同比增长4.8%;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7.9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9%。
2021年,公司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国务院国资委工作要求,聚焦“一创五强”战略目标,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企业经营发展,顽强拼搏,攻坚克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改革发展取得优异成绩,业务整体呈现出稳中提质、稳中向优的良好态势,经营业绩位居中央企业前列,为全国疫情防控、经济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应有贡献。总体来看,呈现以下经营特点:一是价值创造能力凸显。生产经营实现量质齐升。报告期内,公司新签合同额3.53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实现营业收入18,913亿元,同比增长17.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14.08亿元,同比增长14.4%;实现基本每股收益1.25元,同比增长16.8%;归属普通股股东的每股净资产7.96元,同比增长15.0%。进一步巩固降杠杆工作成果,期末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至73.2%;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5.93%,同比增加0.40个百分点;现金流持续表现平稳。公司始终注重投资者回报,现金分红比例连续三年提升,年度分红金额首次超百亿元。公司加快处置低效无效资产,提高资产运营效率,积极开展基础管理提升专项行动,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二是服务大局坚决有力。公司接续发扬“火雷精神”,科学统筹境内外上万个在建项目常态化疫情防控,高效优质建成百余所应急医院,全力支援香港等重点地区抗疫工作;圆满完成“伟大征程”演出舞台搭建、中央礼品文物管理中心建设等重大工程,高质量建设28个冬奥场馆,展现精益建造能力。深度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区域,完成投资额3,844亿元、新签合同额3.03万亿元。深度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持续推进实施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项目,继续保持海外业务稳健发展。
三是企业改革成效显著。公司举全局之力持续深化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法人治理效能进一步提升。全面实施子企业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64家子企业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极大激发各级子企业改革发展活力。探索实施多种形式的中长期激励,更大程度调动广大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公司16次获得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A级,是上证50、富时中国A50指数成分股中唯一的建筑行业代表。
四是科技创新再创硕果。公司全力以赴攻克“卡脖子”技术,持续增强建筑领域的“中国创造”能力,全年投入科研经费399亿元,投入强度首次超过2%。实现世界首次大型工程应用碳纤维千吨级索锚体系,成功自主研发工程建造软件底层图形平台技术并发布自有软件品牌。推动建筑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加快5G智慧工地推广应用。公司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5项殊荣,其中一等奖2项;荣获詹天佑奖15项,鲁班奖35项,获奖数量和质量再创历史新高。
五是社会责任担当有为。公司发挥全产业链优势,大力参与城市更新、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保领域项目建设,全力保障民生需求,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勇担产业链“链长”责任,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克时艰、共同发展;创造社会就业岗位240多万个,新招收高校毕业生3.2万名,为稳就业做出重要贡献。坚持打好产业、就业、教育、消费、党建帮扶“组合拳”,推动定点扶贫、对口帮扶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
2022年适逢中国建筑组建40周年,公司将更加重视增长的质量。面对智慧城市数字城市建设、基础设施“稳增长”政策、房地产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等新形势,公司将捕捉机遇、贡献力量,扎实开展“六专行动”,落实“双碳”战略,推动数字化转型,全力以赴稳增长,常抓不懈防疫情,聚焦重点抓攻坚,勤俭办企树新风,完善激励促担当,聚力攻坚全年工作任务,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而不懈奋斗。
②期末土地储备=上年末土地储备+新购置土地储备-本期竣工面积+(或-)项目调整面积。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无。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加快转型升级,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建造能力不断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民生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2021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26.39万亿元,同比增长6.2%,增幅持续提升,建筑业发展韧性凸显。
房建市场蕴含发展空间。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2%,比2020年末提高0.83个百分点。我国城镇化率每年平均以一个百分点的速度提升,这就相当于每年有1000万人进入城市就业和生活,必将使公共服务设施、住房等方面产生的投资建设需求,房建市场蕴含着强劲的发展动能、发展空间仍然较大。目前,国家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持续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积极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等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增强超大城市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完善大中城市宜居宜业功能,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从细分领域来看,各地区加快改造城镇老旧小区、老旧厂区和老旧街区,加强保障性住房供应,以及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健康、养老托育等民生保障建设,将给建筑企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基建投资聚焦重点领域。2021年,国家和地方政府持续聚焦“两新一重”(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和短板弱项等方面投资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积极推动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城际铁路、市域市郊铁路和高等级公路建设,加快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加快补齐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科研设施、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2021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4.4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9%。伴随着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和专项规划重点项目的实施,将带动传统基建和新基建的投资建设。从细分市场看,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生态环保、电信设施有望成为增长最快的领域,公路、铁路市场总量继续维持高位。
房地产向存量模式转型。2021年,中央继续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加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全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4.76万亿元,同比增长4.4%;全国商品房销售额18.19万亿元,同比增长4.8%;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7.9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9%。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三条红线”和“集中供地”等政策正式实行,房地产增量市场趋于平稳,行业将逐渐从增量模式转为存量模式发展。城市更新是存量时代下的必然产物,蕴藏着巨大的空间和机遇,包括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性住房、长租公寓、物业管理等领域将持续发力,同时,可以带动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等市场的发展。
勘察设计步入转型期。2021年,受益于“双碳”目标、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因素影响,为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注入强大推动力,城市规划、机场交通设计、市政基础设施设计、文化场馆设计等细分领域迎来新的市场机遇。同时,随着BIM数字化技术应用,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智能建造技术快速推进,以及工程总承包模式持续推广,将推动行业转型和创新发展。
(二)公司发展战略
“十四五”期间,公司将以“一创五强”战略目标为指引,加快实施“166”战略举措,突出主责主业,扎实推动公司不断向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业态优化发展、数字化发展和大安全发展转型,并适度拓展与主业密切相关的新兴业务领域,进一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创建成为世界一流的投资建设集团。
1.投资运营业务。地产业务致力于成为卓越的国际化不动产开发运营集团,将继续以“转型升级”为基调,加快形成以住宅产品开发为主、优质商业开发运营为辅、教育康养等新兴业务为补充的格局。基础设施投资运营业务是公司优化业务结构、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十四五”期间高度重视投资管理和项目的安全稳健运营,努力提升运营管控、专业实施、风险化解这“三项关键能力”。新型城镇化业务应主动抢抓机遇,积极践行国家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战略部署,统筹做好区域布局,集中资源,充分发挥公司“四位一体”的优势,聚焦片区开发、大体量城市更新、站城融合、城市运营等领域,统筹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打造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不断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质量,努力成为国内领先的城市服务运营商。
2.工程建设业务。房屋建筑工程业务应不断巩固公司在房建领域的绝对优势地位,按照稳速增效的原则,重点拓展公投领域项目和优质地产商的住宅、商业办公等项目,持续提升在超高层、大跨度等高端房建业务领域的竞争实力,在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建设质量、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方面都达到行业标杆水准,并形成一批达到国内和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不断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发展质量。基础设施业务仍是公司优化业务结构的重要方面,要更加积极地抢抓国家重大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以省区与都市圈相结合的方式,聚焦重点市场,完善管理体系,努力补短板、强弱项,获取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效益,推动公司业务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确保基础设施业务在“十四五”期间持续做强做优做大。建设领域专业业务要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优化系统内部协同机制,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成为行业内规模、技术和品质领先,高端客户首选的企业。
3.勘察设计业务。通过勘察设计业务,提升公司品牌影响力、培养高端人才、强化科技创新以及为公司开展工程总承包业务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勘察设计业务延伸,打造品牌核心能力,围绕重点专业方向,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提升产品方案原创能力,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勘察设计人才高地,做好高端人才储备;加强业务协同联动力度,创新业务合作模式;借助“一带一路”等发展机遇,积极与系统内外单位开展合作,拓展海外勘察设计业务。
4.新业务。进一步加大新业务拓展力度,在公司内部大力营造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实行分类施策,在资源投入、绩效考核、管理流程等方面适当给予特殊考虑。充分发挥公司优势,不断探索新业态、培育新动能,重点领域和方向包括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新基建、数字化业务、生态环保业务等,力争到“十四五”末成为公司一个重要的业务板块。
5.国际化业务。“十四五”期间,面对国际环境严峻复杂、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的新形势,继续坚持国际化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完善国际化经营机制和模式,抢抓“一带一路”带来的商机,努力提升全球行业话语权和影响力,成为“中国建造”在全球市场的杰出代表。同时,重点贡献国际化人才,并通过与国际先进企业同台竞争,学习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用以提升公司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
“十四五”期间,公司将立足于新发展阶段的实际需求,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关注需求侧改革带来的新商机,对标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主动适应新形势、奋勇迎接新挑战、全力抢抓新机遇,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始终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放大自身优势,补齐各项短板,统筹发展和安全,协调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投资建设综合企业集团”的愿景不断迈进。
(三)经营计划
公司2022年计划实现新签合同额超过3.85万亿元,营业收入超过2.01万亿元。公司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聚焦“一创五强”战略目标,落实“166”战略举措,坚持高质量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坚持科学研判,准确把握外部形势、国家政策,主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地推进全年工作;坚持久久为功,毫不放松、一以贯之地抓好公司改革发展任务的落实。
该经营计划并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业绩承诺,敬请投资者对此保持足够的风险意识,并且应当理解经营计划与业绩承诺之间的差异。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客户信用风险
国家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不动摇,在“三道红线”、房贷集中度新政和市场形势影响下,高负债、高杠杆、过度多元化的脆弱性房企出现债务危机。并且,受制于疫情反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基建和房地产市场投资明显放缓。中国建筑作为产业链上游企业,与房企存在紧密的合作关系,受到客户债务风险外溢一定程度的影响。公司在严格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同时,高度重视客户信用风险防范与化解,加强政策研究,强化营销底线管理,分类管理客户资信风险,优化合同支付条件。加强项目履约监控,建立风险客户舆情监管体系,定期召开风险防控专题会,强化客户信用风险防范和应对常态化管理机制。
2.宏观经济风险
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政治和经济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面临极大冲击,公司国际化进程受到巨大阻力与影响。国内经济增速换档,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建筑行业发展速度整体放缓,建材成本持续增加,公司利润空间面临压缩挑战。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公司主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聚焦“一创五强”战略目标,坚持“六个致力”,扎实推进企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继续加强对宏观经济、行业政策的研究,紧跟国家、地方投资建设热点,贯彻落实《“十四五”战略规划》,并结合外部环境变化进行定期检索和适时修订,确保规划发挥导向作用。通过各季度经济运营分析会,及时剖析宏观经济形势,总结运营情况,研究解决公司运营中的突出问题,同时分析市场形势变化,部署下阶段重点任务。
3.疫情防控风险
当前,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不明朗,传播快、隐匿性强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流变异株,加之境内疫情呈现出点多、面广、频发等特点,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中国建筑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的建筑行业,且承建项目遍布国内及海外多国,在疫情防控方面面临挑战和不确定性。为防范化解疫情防控风险,公司认真落实国家“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加强防疫业务系统建设,提高对国家防疫工作政策要求的熟悉程度,提升精准施策和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能力。继续将疫情防控作为境外工作重点,确保防控工作力度不减、标准不降。依据办公场所、工程项目防控指南,明确分级标准、关键措施和处置要点,形成出现责任范围疫情感染者的整套应对措施。启动应急事件处置机制,按照全口径人员排查、省域牵头单位履行属地防疫牵头单位责任、公司总部专班分析研判、调整疫情防控状态等步骤,做好疫情风险处置。加强疫情防控信息化系统建设,加大视频巡检力度和频次,督导疫情风险隐患排查及整改,做好闭环管理。
4.舆情风险
当前,社会进入5G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舆论新常态背景下,公司日常管理运营中的方方面面的问题,都存在引发舆情风险的可能,从而影响公司品牌和声誉。为充分降低舆情风险发生所造成的影响,公司狠抓生产经营各方面的合规管理,练好、用好基本功,尽可能从根源上杜绝舆情发生。同时,公司持续组织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专题培训,提升各级领导干部职工媒介素养,学会正确发声、精准发声,找准问题、回应社会关切。持续完善舆情联防联控全流程管理体系,坚持“关口前移”,加强舆情监测和收集,建立舆情防控快速反应机制,确保舆情风险及早发现、即时预警、快速处置,严防线下问题转化为重大负面舆情。持续健全应急预案和处置机制,进一步细化处置流程,优化处置措施,定期组织演练,不断检验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确保务实、管用、高效。
5.安全、环保、质量风险
中国建筑承建项目点多、面广,企业规模持续扩张,新业态不断增多。受制于安全教育培训、风险隐患排查和管控成本持续升高,行业生产工艺和露天施工的客观条件,以及建筑工人职业化、专业化、技能化水平有待提高等因素,公司在安全、环保、质量风险防范与化解方面面临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公司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生态环保和质量安全,持续健全安全生产风险防控体系,针对不同业务类型开展生产安全风险辨识,按照木桶原理分清底板和短板,实施分级分类管理。继续开展常态化安全生产专项督查,抽调各级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专家组成督查组,交叉互检、共同提高。制定《生态环保管理对标评估方案》,督促各级企业持续健全环保风险管理体系,建立规范化、常态化的环保管理对标评估工作机制,促进全系统环保风险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完善质量风险管控体系,坚决杜绝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确保工程结构质量安全。
公司经营活动面临的各种金融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主要为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和其他价格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计划将重点针对金融市场的不可预见性,力求减少对财务业绩的潜在不利影响。
收起▲
一、 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和经营模式
中国建筑是我国专业化经营历史最久、市场化经营最早、一体化程度最高、全球规模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之一,在房屋建筑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房地产开发与投资、勘察设计等领域居行业领先地位。中国建筑位居《财富》“世界500强”2021年榜单第13位,在《财富》“中国500强”排名中连续九年位列前3名,在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2020年度“全球最大250家工程承包商”榜单继续位居首位。中国建筑16次获得国务院国资委年度考核A级。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标普、穆迪、惠誉对中国建筑的评级为A/A2/A,展望维持“稳定”,公司继续保持行业内全球最高信用评级。
中国建筑是我国最具实力的投资商之一,主要投资方向为房地产开发、融投资建造、城镇综合建设等领域。公司强化内部资源整合与业务协同,打造“规划设计、投资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房屋建筑工程”“四位一体”的商业模式,为城市建设提供全领域、全过程、全要素的一揽子服务。
中国建筑是世界最大的工程承包商,经营业务遍布国内及海外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业务范围涉及城市建设的全部领域与项目建设的每个环节,具有综合设计能力、施工能力和土地开发能力,拥有从产品技术研发、勘察设计、地产开发、工程承包、设备制造、资产运营、物业管理等完整的建筑产品产业链条,全国绝大多数的3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众多技术含量高、结构形式复杂的建筑均由中国建筑承建。
中国建筑是国务院国资委选取的10家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中,完全竞争性领域的唯一代表。公司坚持将“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指导思想,扎实推进企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以“一创五强”1战略目标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指引,秉承市场化、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绿色发展、以人为本、大安全发展、国际化发展等理念,全面对标世界一流企业、行业先进企业,以创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为牵引,以深化国企改革为抓手,加快实施“166”战略举措2,致力成为价值创造力强、创新引领力强、品牌影响力强、国际竞争力强、文化软实力强的世界一流企业集团。
1“一创”目标为创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五强”目标为价值创造力强、创新引领力强、品牌影响力强、国际竞争力强、文化软实力强。
2“166”战略举措是“一个提高、六个致力、六个专项”战略举措的简称。具体内容为:一个提高,是指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六个致力,是指致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致力创新驱动发展、致力服务国家战略、致力深化国企改革、致力加快转型升级、致力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六个专项,是指深化巡视整改、加强科技创新、清理低效无效资产、提升基础管理、推动信息化建设、狠抓安全生产专项行动。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建筑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以高标准高质量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十四五”期间,公司将深度参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努力推进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六个力量”,始终践行“拓展幸福空间”的企业使命,加强数字化、智能化、工业化、绿色化建造能力,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不断做强做优。
房屋建筑工程:中国建筑充分发挥全产业链竞争力,坚持“高端市场、高端客户、高端项目”的市场营销策略和“低成本竞争、高品质管理”的企业经营策略,通过不断挖掘自身潜力,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和建造成本,追求客户满意度等一系列措施,致力于为境内外客户提供设计建造各种高、大、精、尖、难、特建筑项目全过程一站式综合服务。公司在民用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等诸多领域承建了大量高难度工程,承建了一大批摩天大楼、大型场馆、高科技洁净厂房、酒店、医院、学校等地标性建筑,代表着我国房屋建筑领域的最高水平,是中国乃至全球房屋建筑领域的领先者。公司作为行业引领者,通过积极探索和实践绿色建造、智慧建造、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为社会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在“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做出新的贡献。
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中国建筑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围绕国家重大战略规划部署担当央企责任,积极践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度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点区域的投资建设。公司立足工程建设与项目投资并举,一方面依靠技术、管理和人才优势,在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高铁、特大型桥梁、高速公路、市政道路、城市综合管廊、港口与航道、电力、矿山、冶金、石油化工、机场、核电站等基建领域快速发展,完成了众多经典工程;另一方面,依靠雄厚资本实力,迅速发展成为中国一流的基础设施投融资发展商,在国内先后投资建设了一大批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在BT、BOT、PPP等融投资建造模式领域备受信赖。目前,公司与国内多个省(区)直辖市及几十个重点城市,建立了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在海外,中国建筑基础设施业务也遍布北美、中美、港澳、东南亚、北非、中西非、南非、中东、中亚等区域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是服务国家战略、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补充基层短板、服务群众福祉的民生事业,也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更好实现互联互通的核心载体,中国建筑坚决服从国家战略、坚决贴近民生需求,继续拓展基础设施业务,积极参与新型基础设施业务,努力为人民美好生活补短板,为国家新兴产业做导向。
房地产开发与投资:中国建筑旗下拥有中海地产和中建地产两大房地产品牌。其中:中海地产是公司下属中国海外集团房地产业务的品牌统称,品牌价值始终处于中国房地产行业领先地位,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国家战略区域的几十个经济活跃城市开展房地产开发业务,构建了均衡稳健的全国性战略布局,未来致力于成为卓越的国际化不动产开发运营集团,以“转型升级”为基调,加快形成以住宅产品开发为主、优质商业开发运营为辅、教育康养等新兴业务为补充的格局;中建地产是公司各局院地产业务所使用的品牌,主要业务为一、二线城市的中端地产开发,以及三、四线城市地产项目的属地化经营。中国建筑强化内部资源整合与业务协同,致力于实现投资、开发、设计、建造、运营、服务等纵向一体化,凭借卓越的施工技术、先进的地产开发理念和一流的物业服务品质,在房地产业务领域建立了成熟的投资运营及风险管理体系,形成了独特的产业链竞争优势,成为局院提升盈利水平的重要业务板块。同时,公司积极推动产品创新、模式创新,从满足人居需求出发,全力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拓展幸福空间,建设美丽中国。
勘察设计:作为公司打造全产业链优势的重要一环,勘察设计业务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公司品牌影响力、培养高端人才、强化科技创新以及为公司开展工程总承包业务提供有力支撑。中国建筑的勘察设计板块主要由7家具有甲级设计资质的大型勘察设计企业组成,业务覆盖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工程勘察、市政公用工程设计等诸多领域,在超高层建筑、机场、酒店、体育建筑、博览建筑、古建筑等领域居国内领先地位。公司拥有建筑工程设计、市政工程设计、工程勘察与岩土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两万余人,高端专业人才总量居行业前列,并在设计原创、科技创新、标准规范等方面为行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海外经营:中国建筑是中国最早开展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企业之一,始终秉承“国际化”的经营理念,经过持续几十年来的海外市场开拓和经营,已形成了较为合理的海外市场布局。公司海外工程承包业务涵盖房屋建筑、制造、能源、交通、水利、工业、石化、危险物处理、电讯、排污/垃圾处理等多个领域,探索并成功实施海外地产开发。在项目运作方面,除传统的总承包模式外,公司还积极探索融投资带动总承包、DB、EPC、BOT和PPP等项目运作模式,同时积极尝试跨国并购等资本运作方式,努力推进海外业务的提质增效。面对国际环境严峻复杂、行业趋势持续下行、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的新形势,公司仍将坚持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坚持质量效益优先,不单纯追求规模,统筹好开放与安全,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个资源,持续做深做透核心市场,探索创新完善经营模式体制机制,开创“坚守、深耕、探索、创新”的“海外高质量发展”新时期,努力提升全球行业话语权和影响力,成为“中国建造”在全球市场的杰出代表。
(二)行业情况说明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它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我国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建造能力不断增强。2021年上半年,我国建筑业利润增速放缓,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国家继续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大战略性新型产业投资,加快推进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建造”品牌。BIM、产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造楼机等成为技术创新应用的新焦点。同时,国家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实行绿色规划、设计和施工标准,依托建筑业数字化、信息化新技术,建造智慧化城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房建市场蕴含潜能。按照国家城镇化发展规划,2030年我国城镇人口将接近10亿人,房屋总建筑面积需求为800-900亿平方米(包括住宅房屋和公共建筑等),目前尚有较大缺口,房建市场的发展空间仍然较大。从细分领域来看,国家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以及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健康、民生保障等建设,将给建筑企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同时,国家在政策层面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占比逐年提升,将持续给建筑市场注入强大动能。“一带一路”倡议日益深入人心,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国外潜力市场持续增长。中国建筑在高端房建领域长期以来拥有品牌、管理和技术等突出优势,继续稳固保持房建市场的领军地位。与此同时,公司立足世界前沿、国际标准,积极引领“装配式建筑+互联网+物联网”的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打造中建系统内绿色建造、智慧建造、建筑工业化业务的投资平台、产业平台、技术平台。
基建投资聚焦重点领域。2020年,中央对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建设做出重要部署。在中心城市承载能力提升方面,重点关注民生工程“补短板”、公共服务类项目的建设、人居环境的打造,以及一、二线城市的新区建设和特大工业镇的发展;在城市群内部连接网络完善方面,重点关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区域的城际轨道交通网建设,着力补齐铁路、公路、水运、机场、水利、能源、农业农村、生态环保、城市停车场、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等领域短板。从细分市场看,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生态环保、电信设施有望成为增长最快的领域,公路、铁路市场总量继续维持高位。未来,伴随5G的商用,基建投资的重点将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倾斜。
房地产向存量模式转型。2020年,中央继续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因地制宜、多策并举,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住宅加快向居住属性回归。调控政策持续从紧,国家出台了房地产企业“三道红线”等政策,增量市场趋于平稳,房地产行业将逐渐从增量模式转为存量模式发展,城市更新是存量时代下的必然产物,蕴藏着巨大的空间和机遇。同时,我国城市更新更加注重精细化、微更新,老旧小区改造成为关注热点,住建部预计旧改的整体投资规模超过4万亿元。目前,各地已陆续出台老旧小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住建部在厦门、广州等15个城市启动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试点。旧改最大的特征是“改造”,可以带动装修、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等市场的发展。
勘察设计逐步进入成熟阶段。当前,经济运行环境稳中有变,受中美贸易争端、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转型等多重因素影响,行业持续增长与竞争加剧的挑战并存、市场需求驱动与企业内生变革驱动并存、竞争格局深化演进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加速并存,勘察设计行业正处在一个动态、复杂、模糊、交融的大变局中。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对固定资产投资依赖度非常高的勘察设计行业将受到较大影响,在经历了十余年高速增长之后,行业进入市场环境的深刻变革期,发展速度开始放缓。勘察设计是智力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也是工程建设的灵魂和先导。经济结构的持续调整,带来行业热点的转移;市场化程度不断深化,催生业内企业的差异化发展。勘察设计行业企业不断优化整合,企业实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科技实力不断增强。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上半年,公司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有效应对外部环境深刻变化,致力“一创五强”战略目标,推动实施“166”战略举措,生产经营保持稳中向好、快中提质的良好态势,继续稳居全球最大投资建设集团地位。总体来看,呈现以下经营特点:
1.经营业绩稳中向好、快中提质。报告期内,公司新签合同额1.83万亿元,同比增长21.0%;实现营业收入9,367亿元,同比增长28.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6亿元,同比增长29.2%,增速高于营业收入增速;实现基本每股收益0.62元,同比增长31.9%;归属普通股股东的每股净资产7.30元,同比增长14.4%。公司持续推进“降杠杆”工作,期末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至74.4%;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8.13%,同比增加1.15个百分点;总资产周转率0.82次/年(年化),同比提高0.13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减少净流出209亿元,为近5年同期最好水平。
2.服务大局担当有为、坚决有力。公司牢记“国之大者”,践行初心使命,在大局中找准发展定位,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展现担当作为,推动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报告期内,公司充分发挥全产业链布局优势,以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区域的城市群、都市圈为经营“主战场”和资源聚集区,加强高端区域市场对接,加大与中央企业、地方政府的合作力度,持续做好市场营销与项目履约管理工作,不断培育新的市场增长点。报告期内,公司在上述区域的新签合同额合计12,071亿元,占公司新签合同额的66.1%。其中,在长江经济带新签合同额7,145亿元,同比增长30.8%;在粤港澳大湾区新签合同额3,443亿元,同比增长52.8%。
3.国企改革扎实推进、奋勇争先。公司坚持将企业高质量发展与改革行动重大部署深度融合,系统推进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等百余项改革任务。公司顺利完成董事会换届,完善董事会专门委员会机构设置和职能,从工作机制上加强独立董事履职保障;进一步加强子企业董事会建设,遴选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担任子企业外部董事;超过60%的子企业、1,800余名子企业经营管理层成员实行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64户子企业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改革;中建科工、中建科技两家科改示范企业改革成效突出,全部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行动案例。同时,公司科学统筹、扎实推进“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证监会部署的上市公司治理专项行动,不断推动治理体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促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
4.科技创新持续强化、再创硕果。公司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持续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强度,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报告期内,公司获得专利授权4,191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03项;主编4部国家标准,获省部级工法601项。公司聚焦行业需求、企业需求,不断完善全业务领域科研创新体系,积极布局高性能工程结构实验室、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智能建造工程研究中心、绿色建造工程研究中心等原创技术策源地,首批“中国建筑科技创新平台”组建工作取得关键进展。公司持续聚焦“卡脖子”技术项目,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创投入,在超高层、装配式建筑快速建造、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工程智能装备、极端环境施工、数字化钢筋加工、5G智能远控等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公司牵头研发新型高效“干式”装配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预制预应力快速装配混凝土框架体系(中建PPEFF体系);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IABM”智能装配造桥机成功应用运行。
5.绿色发展谋篇布局、引领未来。公司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企业的重要责任,努力探索高质量转型发展路径,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不断引领企业开创新局面。报告期内,公司强化顶层设计,从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高度谋划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路径;扎实做好碳排查碳核算等基础性工作,主动参与国家、行业相关课题研究和标准制定;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融入到生产经营全过程,成立绿色低碳发展研究中心,探索搭建施工碳排放数据库和统计监测平台;大力发展绿色建造、智慧建造、建筑工业化,推动节能低碳技术改造升级,加快向绿色发展转型,在“零碳”光储直柔技术研发方面走在行业前列。
2021年下半年,公司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一创五强”战略目标,加快实施“166”战略举措,继续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全力抓营销、促履约、强管理、防风险,坚定信心、奋勇拼搏,努力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而不懈奋斗。
三、可能面对的风险
1.宏观经济风险
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总体好于预期,但疫情发展下一步趋势和衍生影响仍较复杂,国际政治经济领域风险不断积累。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暗流涌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成为大国竞争的关键变量。中国经济在新冠疫情中“率先突围”,呈现持续回升态势。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内需持续恢复仍受较多制约。上半年建筑业新签合同额加速增长,市场逐渐向头部企业集聚,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建筑企业必须加快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型、重塑核心竞争力。中国建筑将按照尊重历史、面向未来的原则,继续突出主责主业,扎实推动集团不断向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业态优化发展、数字化发展和大安全发展转型,并适度拓展与主业密切相关的新兴业务领域。“十四五”时期,公司主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聚焦“一创五强”战略目标,坚持“六个致力”,推动企业改革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
2.国际化经营风险
新冠疫情持续蔓延导致正常的经济活动受限,世界经济受到冲击,部分国家出现债务规模加大、财政压力升高、社会稳定性削弱、汇率波动等风险。此外,大国之间战略博弈加剧,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增加,对公司海外经营带来较大挑战。公司充分研判海外市场形势和行业发展趋势,结合公司总体目标和海外发展实情,科学编制“十四五”海外专项规划,明确具体策略、细化措施,指导引领海外高质量发展。强化市场分析和研判,加大对重点区域和国别市场的研究力度,精准对接所在国和地区需求,挖掘后疫情时代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发展机遇,推进海外市场有序开拓。持续做好海外常态化疫情防控,根据疫情形势变化不断调整完善防控措施和工作方案。关注主要货币的汇率变动,结合外汇保值策划、与主合同相同货币支付采购和分包合同等防范汇率风险。强化境外人才培养,打造高素质、职业化、复合型的海外管理人才队伍,提升海外员工综合能力。
3.安全及环保风险
工程承包业务是公司的主营业务,占比高、类型广,受行业特点和外部环境影响,履约中可能面临洪水、暴雨、地震、台风、火灾等自然灾害以及突发性公共事件等风险因素。随着建筑领域环保和绿色建筑理念进一步深化,环保检查更加严格,企业的安全生产、环保和质量工作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公司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的部署,集中用好“全国专项整治”和“集团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和系统治理”两个专项行动的整治作用,持续用好常态化安全生产专项督查的利剑作用,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和监督两个长效体系。制定专项工作方案,在全系统范围内持续部署开展生态环保风险排查和合规自查工作,防范潜在风险,健全常态化风险防控及合规管控机制。
4.疫情风险
当前,随着德尔塔变异株流行,全球疫情大幅反弹,我国外防输入压力持续上升,特别是全国出现多点散发疫情,我国疫情防控正面临2021年以来最为严峻复杂的防控形势。疫情对公司生产经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对公司全年的合约额、收入、利润等主要指标均会产生较大压力,进而对资产负债率、经营性现金流、“两金”、带息负债等指标也会产生影响。公司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从严从实从细开展疫情防控,督促指导下属单位、项目切实履行政治责任,不折不扣执行疫情防控要求。成立疫情防控(员工健康)办公室,建立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落实落细各项防控措施。从严从实落实常态化防控举措,进一步夯实防控责任,强化组织领导,抓好重点场所、重点人员的疫情防控;持之以恒抓好海外疫情防控,科学研判各国疫情形势,做到分级精准管控,确保防疫物资充足供应,切实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5.投资风险
国内投资整体回暖,结构持续向好,但尚未恢复至疫前增速,宏观杠杆率持续小幅下降,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化解面临较大压力。新基建、新城建、城市更新等领域市场前景良好,传统基建投资蕴含结构性机遇,房地产投资下行压力较大。公司将持续加强对国家政策法规、行业政策的研究,严格落实相关政策文件要求,提高公司投资业务管控标准。严格执行投资预算,坚持无预算不投资,严格要求没有预算空间的子企业不得新投项目,合理控制投资规模。坚持量力而行,建立投资预算和资产负债率“双控”机制。严格规范基础设施项目拓展,严格执行投资业务管控要求,做好项目可行研究,以科学的事前策划与论证防范决策风险,并对项目合规性瑕疵风险“零容忍”,切实提高新增投资项目质量。同时,加强投资项目过程管控,全面提升项目运营能力,对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及时预警、化解。
公司经营活动面临的各种金融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主要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权益工具投资价格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计划将重点针对金融市场的不可预见性,力求减少对财务业绩的潜在不利影响。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大变化。主要包括如下:
(一)市场化的运营机制
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中国建筑,将始终坚守市场化的运营机制,尊重、恪守、适应并利用市场规律,逐步提高对市场规律的驾驭能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建筑将创造性地挖掘并不断满足客户现实和潜在的需求,通过高品质的产品和超值服务,不断赢得和创造客户。始终贯彻绩效理念,通过清晰界定目标、科学设计流程、强化高效运营,来追求卓越绩效。始终追求有盈利支撑的规模增长。高效运用和运营资源,大力倡导规模经济的同时,提高资产周转效率,获取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资产收益,并通过稳定增长持续获取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始终高度关注现金流,并采取一切措施确保经营性现金净流入,追求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
创新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在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日趋成为常态时,中国建筑将创造性地打破市场均衡,积极捕捉获利机会,寻求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开拓新市场、新业务和新客户群,充分利用变化寻求创新,从而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作为经济组织,公司将始终致力于追求经济绩效,但真正挺立市场潮头、基业常青的企业,一定是践行社会责任的典范。中国建筑将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为社会奉献精品工程,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拓展幸福空间。
(二)全球化的发展方向
公司始终秉承国际化经营理念,扎实推进海外业务高质量发展,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致力于成为一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并高效运营的跨国公司。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冲击,公司凭借全产业链优势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保障了生产经营持续稳定,品牌影响力和全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公司推行本土化运营,积极对接所在国发展需求,深耕所在国市场,深度参与城市化建设,通过属地化经营与当地合作伙伴建立利益共同体,实现在所在国的可持续发展。公司坚持市场化竞争,在与世界一流企业同台竞争、合作共赢中提高国际化水平,拓展国际化思维,为公司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相关多元化和纵向一体化的拓展方式
始终生产或提供能够持续创造客户、服务客户、满意客户的产品或服务,是公司长足发展的重要保证。在选择产品(或服务)方面,中国建筑基于已经拥有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走出一条相关多元化的道路。公司将在继续保持勘察设计、房屋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在基础设施投资建造业务等领域进行横向拓展。
中国建筑致力于投资、设计、建造、运营、服务等纵向一体化的拓展方式,在公司所从事的业务领域努力构建起独一无二的市场地位,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
(四)高品质、低成本和差异化的竞争策略
为社会大众提供高品质和低成本的产品和服务,始终是中国建筑的追求方向。高品质源于公司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组织方式优势;低成本源于公司的一体化运作模式、集约效应和速度经济。身处完全竞争的行业领域,作为国有企业的优秀代表,中国建筑始终将“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公司生产经营与事业发展的基本导向,着力实施“高端市场、高端客户、高端项目”的市场策略,持续开展“差异化”的市场经营与竞争。公司内部不同子企业之间通过贯彻“差异化”策略,分别聚焦不同的细分市场,或者专注于相应专业(专业化),或者专注于相应区域(区域化),形成各自的“拳头产品、特色服务”,减少内部无序竞争,强化对外整体竞争优势。
(五)授权和集中有度的管控模式
尊重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在由多法人载体形成的集团公司基础上,探索和形成富有竞争力的集团管控模式。公司总部定位为战略管控型总部,履行“引领、服务、监督”职能,对二级子企业坚持放活与管好相统一。二级子企业根据公司授权经营,根据承担责任的大小享有相应的权限。对于劳动密集型、成熟度较高的业务,通过加大授权,扩大市场接触面,以加快市场反应速度,提高服务质量。对于资本密集型、成熟度较低的业务,通过集中资源冲击目标细分市场,在有效规避风险的基础上,积极谋求在目标市场上的快速突破。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采取不同的市场竞争策略,并采取相应的管控模式。
(六)结果导向和责任承担的管理体系
公司各项管理行为始终致力于公司使命、愿景和目标的实现。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工作更加富有效率,员工更加富有成就感,企业更加富有未来。通过公司各职能领域的管理行为的有机融合,形成富有生命力、科学合理、简洁高效的系统,避免自行其是、互相推诿的现象,实现责任权利的统一。我们坚信管理者是因其承担的责任而定义的。为了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公司致力于实现管理的标准化、技术的标准化和工作的标准化,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标准化和信息化的“两化融合”,提高工作效率,实施“底线管理”,提升产品质量,降低运营成本。
(七)“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
公司坚信人力资源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对于中国建筑而言,最能体现竞争优势的一个方面就是拥有一大批忠诚于企业、忠于事业、坚信团队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的懂技术、会管理、擅营销的人才团队。
公司将始终遵循“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和“关注个体”的基本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彻于公司的各项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当中,通过职业规划、教育培训和绩效考核的全员覆盖,建立与个人价值创造和能力相结合、共享企业发展成果的薪酬激励机制,强化对人才的吸引力度,保障人才的发展空间,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公司将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不追求完人,而是遵循“用人所长”的理念,坚持“绩效管理”,通过“赛马机制”以“业绩论英雄”。
(八)“产融结合”战略助推企业发展
公司积极发挥产业金融的独特作用,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针对主营业务的多元化需求,挖掘内部金融服务机构潜力,通过内部信贷、授信融资、债券融资、权益融资、资产盘活等手段,为主营业务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形成具有中建特色的产融结合模式。依托中建财务公司和中建资本等内部专业金融平台,通过开展境内外资金集中、贷款集中、结构化融资、应收账款保理、资产证券化、供应链融资、融资租赁、保险集中等业务,提供符合公司产业特点的、及时的、差异化的、社会金融不可替代的金融服务,在带动公司主营业务发展、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盘活存量资产、增加经营性现金流入、实现降本增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公司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加强日常管理,严控金融风险,杜绝“脱实向虚”和“空转套利”。
(九)科技创新驱动的核心竞争能力
公司始终坚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公司成长和壮大的重要牵引。虽身处传统行业,但公司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带动生产模式和组织模式的变革,确保公司技术领先,为规模经济和速度经济提供支撑,形成强大的核心竞争能力。公司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清单,稳步推进10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涉及绿色建筑、智慧建造、建筑工业化、节能环保、基础工程软件等领域。
“十三五”期间,公司加快建设开放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激发创新动力,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塑造强大的产业技术优势。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完善科研管理、成果管理、研发人才激励等制度,赋予科研人员技术路线决策权、扩大承担单位科研预算调剂权,加大对研发人才的奖励力度,调动创新积极性。在强化技术引领方面,通过持续创新,公司在超高层施工装备与技术、大跨度建筑施工技术与工艺、钢结构智能制造、高性能混凝土新材料、新一代核电站施工技术、新唐风建筑设计、机场建筑设计等众多业务领域形成了强大的科技实力,为公司房建、基础设施、海外和新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在加强科技体系建设方面,保持科技投入持续加大,初步形成创新平台建设布局,拥有109家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了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含分中心),拥有省部级企业技术中心59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3家,总计31家省部级创新平台。建成博士后工作站10个,以及其他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6家,形成了以自主创新为主导、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发展机制。
(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企业文化
中国建筑是具有光荣历史的企业,我们在传承中创新,在履行使命、实现愿景的过程中,将“品质保障、价值创造”的核心价值观和“诚信、创新、超越、共赢”的企业精神,融入公司的规章制度和管理行为,成为支撑公司发展的软实力。
资源可以枯竭,唯有文化生生不息。公司坚守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经过磨砺、凝练和沉淀所形成的中建信条,结合时代潮流,与各级子企业的文化不断融合,确保公司事业常青的内生动力源源不断。
三、品牌、资信和荣誉情况
基于中国建筑在品牌建设及经营发展中的良好表现,报告期内公司品牌美誉度和行业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品牌价值再创新高。中国建筑位居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13位,较上一年提升5位;位居2021年《财富》中国500强第3位;位列英国BrandFinance“2021年全球品牌价值500强”行业首位;在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全球承包商250强”榜单中,公司连续六年位列首位;在“国际承包商250强”榜单中,连续四年位居国际承包商前十强。在国务院国资委“2020年度中央企业品牌建设对标”工作中,蝉联行业首位;在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组织的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中,以品牌强度943.00、品牌价值1,695.76亿元,蝉联行业首位。
行业资信全球领先。标普、穆迪、惠誉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将中国建筑评级维持为A/A2/A,展望均为“稳定”,中国建筑连续7年保持行业全球最高信用评级。
荣誉奖项再创佳绩。报告期内,公司41项工程荣获鲁班奖,其中9项工程荣获境外工程鲁班奖;73个项目获2021年英国安全委员会国际安全奖,其中卓越奖5项、优异奖29项、入围奖39项。旗下中国建筑国际设计及建造的香港儿童医院项目荣获香港建筑领域最高奖项“优质卓越大奖”,同时获得“优质建筑大奖(香港非住宅项目)”。
收起▲
一、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
2021年一季度,面对冬春疫情考验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我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得到了巩固和拓展,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经济运行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生产需求扩大,市场活力提升,就业物价稳定,民生保障有力,国民经济呈现稳定恢复态势。
今年以来,公司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组织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致力“一创五强”战略目标,推动实施“166”战略举措,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企业高质量发展,改革发展取得优异成绩,主要业务整体呈现出稳中提质、稳中向优的良好态势。
1.经营业绩稳中有进、持续向好。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利润总额持续增长,经营情况持续健康平稳发展,实现营业收入4,047亿元,同比增长53.4%;实现利润总额185.6亿元,同比增长41.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0.1亿元,同比增长45.5%;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3.57%;实现基本每股收益0.27元,同比增长50.0%;财务风险整体可控,现金流压力有所减缓,期末资产负债率控制在74.1%。
2.市场拓展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公司充分发挥全产业链布局优势,主动融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抢抓“两新一重”建设机遇,新签订单规模快速增长。报告期内,公司新签合同总额同比增长33.6%至8,327亿元,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同时,公司在上海、广州、海南、北京通州、北京亦庄和苏州设立6家总部派出机构,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加快优化区域布局,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3.改革创新加力赋能、奋勇争先。为贯彻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公司聚焦八个改革领域,系统推进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等百余项改革任务深入落实,专项改革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六个专项行动”成效显著,解决了一批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企业生产经营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报告期内,公司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证监会的部署,开展上市公司治理专项行动,持续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增强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切实提高上市公司质量。4.社会责任担当作为、驰而不息。报告期内,公司全面总结2013年以来帮扶甘肃三县工作经验,召开4次座谈交流会,商讨研究甘肃三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组织开展农民工工资拖欠专项治理,强化施工现场实名制管理,按约支付农民工工资、民企账款。
5.主要经营业务增量增效、量质齐升。
房屋建筑工程业务优势持续稳固。报告期内,公司继续保持在房建市场的领先优势,房建业务新签合同额5,729亿元,同比增长27.7%;实现营业收入2,665亿元,同比增长50.9%。新中标杭州菜鸟西湖云谷产业园、浙江绍兴高铁北站TOD综合体BC地块施工总承包项目等工程项目。同时,公司承建的北京市延庆区延庆新城世园会一期等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河南省科技馆新馆等项目完成重要节点目标。
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业务高速增长。报告期内,公司基建业务新签合同额1,658亿元,同比增长50.7%;实现营业收入955亿元,同比增长49.8%。新中标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两区段站前工程六标段、雄安新区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快线等一批重大基建项目,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基础设施业务。
房地产开发与投资业务持续健康发展。报告期内,公司房地产业务合约销售额913亿元,同比增长47.5%;合约销售面积43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3.0%;合约销售额、合约销售面积均实现较快增长,规模均排名行业前列。实现营业收入395亿元,同比增长76%。报告期内,公司新购置土地储备约277万平方米,期末拥有土地储备约12,049万平方米,地产存货近七成集中在一线和省会城市。公司旗下中海物业积极探索产业全新生态链,新签约桂林924医院物业,实现医院业态零突破;中标深圳莲花山公园、深圳湾公园、塘朗山公园、银湖山公园等地标性公园综合管理服务项目,年合约额超1亿元。
勘察设计业务持续提质增量。报告期内,公司勘察设计业务新签合同额26亿元,同比微降0.8%;实现收入26亿元,同比增长48.4%。报告期内,公司牵头主编的国家《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设计导则》正式发布;继续推进“人才强企”战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立了平台管理制度,新获评五位四川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境外业务多元化再获突破。报告期内,公司境外业务新签合同额283亿元,同比下降25.8%;实现营业收入197亿元,同比增长7.5%。公司新签约埃及新城开发工程阿拉曼新城高层综合体项目;中标新加坡大士供水回收厂项目,实现新加坡市场水务领域的新突破;携手日本大成建设中标新加坡地铁跨岛线航空园站至罗央站区间盾构隧道CR105项目,该项目是新加坡首条大直径盾构隧道项目,也是公司在海外市场的首个大直径隧道项目。
2021年,公司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一创五强”战略目标,落实“166”战略举措,紧紧围绕年度目标,攻坚克难,真抓实干,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而不懈奋斗。
收起▲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国国民经济稳定恢复、就业民生保障有力、主要目标完成好于预期。全国GDP达101.60万亿元,迈上百万亿元新台阶,同比增长2.3%;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不含农户)51.89万亿元,同比增长2.9%;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4.14万亿元,同比增长7.0%;全国商品房销售额17.36万亿元,同比增长8.7%;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76,08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6%;全国建筑业总产值26.39万亿元,同比增长6.2%。
2020年,公司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国务院国资委工作要求,聚焦“一创五强”战略目标,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企业经营发展,顽强拼搏,攻坚克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改革发展取得优异成绩,业务整体呈现出稳中提质、稳中向优的良好态势,经营业绩位居中央企业前列,为全国疫情防控、经济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应有贡献。
二、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疫情防控贡献突出。2020年初新冠疫情肆虐之时,公司临危受命,依托强大的供应链体系、快速建造核心技术、装配式建筑一体化建造能力,圆满完成以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为代表的119所应急医院建设任务,做到了在关键时刻冲得上、打得赢。公司坚持把员工安全健康摆在第一位,建立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成立疫情防控办公室,落实落细各项防控措施。面对全球疫情持续蔓延,公司扎实开展境外疫情防控,坚持“一国一策”,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境外机构和项目疫情防控,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员安全健康得到有力保障。
经营业绩逆势增长。报告期内,公司新签合同额突破3万亿元,再次刷新全球建筑企业订单记录。经营情况持续健康平稳发展,完成营业收入16,150.2亿元,同比增长13.7%;实现利润总额942.9亿元,同比增长15.7%;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5.54%;实现基本每股收益1.07元,同比增长10.3%;财务风险整体可控,经营性现金流由负转正,期末资产负债率73.7%,同比降低1.7个百分点。
服务大局积极作为。公司始终把服务国家战略作为自身最重要的政治责任、最大的发展机遇,展现央企国企应有的担当作为,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报告期内,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发挥全国布局优势,集中优质资源重点突破,在上述区域累计获得新签合同额21,442亿元,超过新签合同总额的2/3;公司积极对接地方发展战略规划,加大与地方政府、兄弟央企交流合作力度,共同推进国家发展战略的落实落地,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建设北京冬奥场馆、大兴国际机场、京西最大棚改项目、雄安商务服务中心等重大项目;
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助力临港新片区建设世界一流自贸区,投资590亿元打造黄浦区建国东路67-71街坊历史风貌保护及城市更新项目;深入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对接沿线国家发展需求,推动埃及新首都中央商务区项目等“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取得积极进展。
改革创新勇争一流。为贯彻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公司制定实施方案,聚焦八个改革领域,形成具体任务清单。进一步厘清企业党组织、董事会与经理层的职责边界,完善议事规则与决策事项清单,推动党的领导深度融入公司治理。扎实推进专项改革工程,4家子企业纳入“重要领域混改试点”“双百行动”“科改示范行动”,7家子企业实施职业经理人制度。开展第四期A股限制性股票授予,进一步扩大股权激励范围。“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在业务板块和管理领域分别建立了全面对标体系。“六个专项行动”成效显著,解决了一批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企业生产经营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报告期内,公司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证监会的部署,开展上市公司治理专项行动,持续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增强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切实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科技创新持续强化。报告期内,公司科技高端人才数量、科技投入强度、科技研发成果,均创历史新高。公司研发出全球首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空中造楼机”、“空中造塔机”,建成世界唯一万吨级多功能实验系统,防疫医院快速建造技术、“五桥同转”技术等全球领先,刷新多项世界纪录。装配式医院建筑及快速建造技术在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公司组织编制的《防疫应急医院工程建造标准》等3项企业技术标准正式发布,为社会提供绿色健康、高效环保的公共卫生医疗工程化产品体系和产业化服务,为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救治体系提供标准化解决方案。公司是行业内最早开展装配式建筑业务的中央企业之一,在钢结构、预制混凝土等方面均有广泛布局,具备从设计端至施工端的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公司预制混凝土业务秉持五位一体商业模式带动EPC发展,拥有全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装配式建筑智慧建造平台,拥有国内先进的全自动智能预制工厂。
社会责任担当有为。控股股东中建集团协同公司定点扶贫的甘肃三县(卓尼、康乐、康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公司连续三年获得中央单位定点扶贫考核最高等次评价。2020年度拟派发普通股东现金分红约90亿元,努力回报投资者。吸纳高校毕业生2.8万名,为200余万名务工人员提供就业机会,为稳就业作出重要贡献。贯彻落实国务院《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确保农民工工资全部发放到位;带动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通过按约支付民企账款保持“零拖欠”,减免缓收租金、免收高速公路通行费等方式,支持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
三、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它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我国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建造能力不断增强。2020年,我国建筑业发展规模增速放缓,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国家继续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大战略性新型产业投资,加快推进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建造”品牌。BIM、产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造楼机等成为技术创新应用的新焦点。同时,国家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实行绿色规划、设计和施工标准,依托建筑业数字化、信息化新技术,建造智慧化城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房建市场蕴含潜能。按照国家城镇化发展规划,2030年我国城镇人口将接近10亿人,房屋总建筑面积需求为800-900亿平方米(包括住宅房屋和公共建筑等),目前尚有较大缺口,房建市场的发展空间仍然较大。从细分领域来看,国家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以及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健康、民生保障等建设,将给建筑企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同时,国家在政策层面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占比逐年提升,将持续给建筑市场注入强大动能。“一带一路”倡议日益深入人心,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国外潜力市场持续增长。中国建筑在高端房建领域长期以来拥有品牌、管理和技术等突出优势,继续稳固保持房建市场的领军地位。与此同时,公司立足世界前沿、国际标准,积极引领“装配式建筑+互联网+物联网”的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打造中建系统内绿色建造、智慧建造、建筑工业化业务的投资平台、产业平台、技术平台。
基建投资聚焦重点领域。2020年,中央对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建设做出重要部署。在中心城市承载能力提升方面,重点关注民生工程“补短板”、公共服务类项目的建设、人居环境的打造,以及一、二线城市的新区建设和特大工业镇的发展;在城市群内部连接网络完善方面,重点关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区域的城际轨道交通网建设,着力补齐铁路、公路、水运、机场、水利、能源、农业农村、生态环保、城市停车场、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等领域短板。从细分市场看,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生态环保、电信设施有望成为增长最快的领域,公路、铁路市场总量继续维持高位。未来,伴随5G的商用,基建投资的重点将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倾斜。
房地产向存量模式转型。2020年,中央继续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因地制宜、多策并举,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住宅加快向居住属性回归。调控政策持续从紧,国家出台了房地产企业“三道红线”等政策,增量市场趋于平稳,房地产行业将逐渐从增量模式转为存量模式发展,城市更新是存量时代下的必然产物,蕴藏着巨大的空间和机遇。同时,我国城市更新更加注重精细化、微更新,老旧小区改造成为关注热点,住建部预计旧改的整体投资规模超过4万亿元。目前,各地已陆续出台老旧小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住建部在厦门、广州等15个城市启动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试点。旧改最大的特征是“改造”,可以带动装修、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等市场的发展。
(二)公司发展战略
2021年,公司将继续践行“拓展幸福空间”的企业使命,秉持传承创新的指导思想,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在建设、投资、勘察设计领域的全生命周期的专业能力,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狠抓生产经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期间,公司将按照尊重历史、面向未来的原则,继续突出主责主业,扎实推动公司不断向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业态优化发展、数字化发展和大安全发展转型,并适度拓展与主业密切相关的新兴业务领域。公司将努力在稳增长的同时加快公司转型升级,遵循传承中创新的原则,进一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1.投资运营业务。地产业务致力于成为卓越的国际化不动产开发运营集团,将继续以“转型升级”为基调,加快形成以住宅产品开发为主、优质商业开发运营为辅、教育康养等新兴业务为补充的格局。基础设施投资运营业务是公司优化业务结构、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十四五”期间高度重视投资管理和项目的安全稳健运营,努力提升运营管控、专业实施、风险化解这“三项关键能力”。新型城镇化业务应主动抢抓机遇,积极践行国家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战略部署,统筹做好区域布局,集中资源,充分发挥公司“四位一体”的优势,聚焦片区开发、大体量城市更新、站城融合、城市运营等领域,统筹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打造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不断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质量,努力成为国内领先的城市服务运营商。
2.工程建设业务。房屋建筑工程业务应不断巩固公司在房建领域的绝对优势地位,按照稳速增效的原则,重点拓展公投领域项目和优质地产商的住宅、商业办公等项目,持续提升在超高层、大跨度等高端房建业务领域的竞争实力,在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建设质量、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方面都达到行业标杆水准,并形成一批达到国内和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不断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发展质量。基础设施业务仍是公司优化业务结构的重要方面,要更加积极地抢抓国家重大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以省区与都市圈相结合的方式,聚焦重点市场,完善管理体系,努力补短板、强弱项,获取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效益,推动公司业务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确保基础设施业务在“十四五”期间持续做强做优做大。建设领域专业业务要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优化系统内部协同机制,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成为行业内规模、技术和品质领先,高端客户首选的企业。
3.勘察设计业务。通过勘察设计业务,提升公司品牌影响力、培养高端人才、强化科技创新以及为公司开展工程总承包业务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勘察设计业务延伸,打造品牌核心能力,围绕重点专业方向,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提升产品方案原创能力,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勘察设计人才高地,做好高端人才储备;加强业务协同联动力度,创新业务合作模式;借助“一带一路”等发展机遇,积极与系统内外单位开展合作,拓展海外勘察设计业务。
4.新业务。进一步加大新业务拓展力度,在公司内部大力营造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实行分类施策,在资源投入、绩效考核、管理流程等方面适当给予特殊考虑。充分发挥公司优势,不断探索新业态、培育新动能,力争到“十四五”末成为公司一个重要的业务板块。
5.国际化业务。“十四五”期间,面对国际环境严峻复杂、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的新形势,继续坚持国际化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完善国际化经营机制和模式,抢抓“一带一路”带来的商机,努力提升全球行业话语权和影响力,成为“中国建造”在全球市场的杰出代表。同时,重点贡献国际化人才,并通过与国际先进企业同台竞争,学习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用以提升公司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
“十四五”期间,公司将立足于新发展阶段的实际需求,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关注需求侧改革带来的新商机,对标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主动适应新形势、奋勇迎接新挑战、全力抢抓新机遇,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始终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放大自身优势,补齐各项短板,统筹发展和安全,协调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投资建设综合企业集团”的愿景不断迈进。
(三)经营计划
公司2021年计划实现新签合同额超过3.50万亿元,营业收入超过1.76万亿元。公司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聚焦“一创五强”战略目标,落实“166”战略举措,坚持高质量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坚持科学研判,准确把握外部形势、国家政策,主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地推进全年工作;坚持久久为功,毫不放松、一以贯之地抓好公司改革发展任务的落实。聚焦五个方面工作:
1.推动房建业务提质发展。密切关注“三道红线”、银行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对行业的影响,严格落实公司地产类项目承接底线,加强与优质客户合作,坚决放弃不符合底线标准的项目。加大公投市场开拓力度,深入拓展科创工程、公共卫生、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增量领域项目。积极适应科技新变化,捕捉市场新需求,升级产品服务,增加优质供给。
2.推动基建业务规模发展。继续坚持高举高打,抢抓机遇,整合资源,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基建业务。完善基础设施业务体系,健全以两级总部为核心的营销体系、以总承包能力为核心的履约体系、以技术为核心的支撑体系,不断提升基建业务核心竞争力。深耕国家战略区域,进一步发挥公司领导联系区域机制作用,深化高层对接,落地重大项目。要积极拓展基础设施重点市场,努力获取城市轨道交通、市政道路、高速公路、生态环保、水利、铁路等领域重大项目。
3.推动地产业务稳健发展。坚持“房住不炒”的方针,坚持稳健审慎投资原则,探索适应新形势的新策略,保证规模和利润稳步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中海地产继续巩固提升住宅开发优势,加快提升商业资产规模与运营效率,提高周转速度,向数字化、精细化要效益,保持行业领先的盈利能力。中建地产聚焦开发业务,聚焦投资区域,保持与资源、能力匹配的投资节奏,着力提升周转效率和发展质量。
4.推动勘察设计业务创新发展。大力提升原创能力,抓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专业化建设三大重点,推动更多专业领域达到一流水平。加大转型升级力度,深入拓展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基础设施勘察设计等新领域,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助力公司结构调整。推动优质设计资源向核心区域市场配置,推进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设计机构优化布局。
5.推动创新业务快速发展。金融业务坚持产融结合、以融强产原则,进一步完善业务布局,提升服务功能,加强风险防控,有效满足主业需求。加快培育新基建业务,持续探索智慧停车、智慧灯杆、通用航空等新兴领域项目,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6.扎实开拓海外市场。在坚守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克服眼前困难,巩固已有成果,推动海外高质量发展。做好海外顶层设计,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科学制定开拓计划,分类培育海外市场,努力育新机、开新局。提升基础管理能力,优化海外市场协调管理措施,持续推动海外项目标准化管理。
该经营计划并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业绩承诺,敬请投资者对此保持足够的风险意识,并且应当理解经营计划与业绩承诺之间的差异。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宏观经济风险
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换档,人口老龄化严重,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建筑行业发展速度整体放缓。展望未来,受国际贸易摩擦和国际金融形势变化,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2021年中国经济虽持续恢复,但不宜盲目乐观,随着逆周期调节政策力度减弱,基建和房地产投资面临放缓压力。公司必须继续加强对宏观经济的深入研究,紧跟国家、地方投资建设热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业务转型升级,推进经营辐射延伸;加强战略规划执行过程中的监控工作,针对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及时修订企业战略;主动融入国家战略,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在重点区域精准布局,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积极从国家区域战略布局中寻找商机;积极稳妥开拓海外市场,紧抓“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推动海外业务不断发展壮大;加强区域联动,增强协同效应,发挥公司资源整合优势,提高企业对经济环境变化的敏感度和预判性。
2、国际化经营风险
2020年四季度以来,多国疫情出现强烈反弹,对全球社会和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受逆全球化思想冲击,大国间战略博弈加剧,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增加。疫情持续蔓延导致国际市场发包项目锐减,市场开拓压力明显增大,在建项目出现防疫支出增加、收款延迟、履约进度滞后等情况,项目成本及工期压力增大。特别是个别国家安全形势不稳定,加大了海外市场经营的难度。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公司始终不断增强识别和应对国际化经营风险的能力,不断加强公司管控与组织结构动态调整,健全海外业务全业务链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坚持依法合规经营,完善境外项目风险评估监控机制,重视境外安全生产监督机制的有效运行,妥善识别、防范与化解国际化经营风险。
3、安全、环保与质量风险
公司工程承包业务占比高、类型广,受行业特点和外部环境影响,施工中可能面临洪水、暴雨、地震、台风、火灾等自然灾害以及突发性公共事件等风险因素,企业的安全生产、环保和质量工作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公司视安全生产、环保和质量为企业的生命线,高度重视项目管理工作。多年来,公司秉承“生命至上、安全运营第一”的理念,始终把项目管理放在首要位置,严格按照中国建筑1132安全生产监管模式健全各级企业直至生产单位的安全监管体系,依法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机构,足额配备专职安监人员,加强安监队伍素质和能力的建设,坚持问题导向,坚守安全底线,创新管理手段,夯实安全基础,有效防范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公司紧跟国家环保政策导向,持续加大环保管理推进力度,启动《中国建筑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管理手册》编制工作,推动各级企业围绕企业和项目两个层面完善安全、生态环保和质量管理体系,持续夯实项目管理基础,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4、新冠肺炎疫情风险
中国建筑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疫情导致的项目停工、人员隔离等,对企业生产经营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公司主要经济指标会产生较大压力。针对新冠病毒肺炎的全球大流行及当前局势,公司一方面抓好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工作,确保企业员工的生命健康安全,另一方面应对全球疫情带来的新风险,如材料人员受限导致的复工复产风险、受疫情影响的经营业绩下滑、法律合同纠纷等衍生风险。公司全年加强对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工作的统筹部署和组织领导,督促各子企业及项目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体系,层层压实工作责任。严格执行疫情防控报告机制,实行动态跟踪与监控。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积极复工复产,深入分析疫情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加强工作部署。目前,随着疫情常态化管理,公司丝毫没有放松警惕,坚持国内国外统筹协调,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持续做好疫情防护工作。
5、投资风险
中央政治局2021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奠定2021年房地产业“平稳”与“发展”主基调。中央平衡稳增长与防风险决心不减,房地产调控政策整体政策导向保持持续稳定,“房住不炒”定位不动摇、因城施策保障市场平稳运行。受国内经济下行、财政压力及疫情影响,“三稳”目标下,短期内限购、限贷、限售等政策未有明显放松迹象,行业金融监管持续强化,一些投资项目可能难以按计划进度正常顺利实施,并导致投资款回收风险加大,增加企业融资成本、降低投资收益。公司将加强对国家政策法规、行业政策的研究,在PPP项目清理规范和金融严监管政策叠加效应下,严格落实国资委192号文和财政部92号文、财政部10号文等文件要求,提高投资业务管控标准,合理控制投资规模。严格执行投资预算,坚持无预算不投资,严格要求没有预算空间的子企业不得新投项目。坚持量力而行,建立投资预算和资产负债率“双控”机制。严格规范PPP项目拓展,严格执行投资业务管控要求,进一步明确PPP项目合法合规要求,做好项目可行研究,以科学的事前策划与论证防范决策风险,并对项目合规性瑕疵风险“零容忍”,切实提高新增投资项目质量。同时,加强投资项目过程管控,全面提升项目运营能力,对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及时预警、化解。
公司经营活动面临的各种金融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主要为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和其他价格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计划将重点针对金融市场的不可预见性,力求减少对财务业绩的潜在不利影响。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市场化的运营机制
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中国建筑,将始终坚守市场化的运营机制,尊重、恪守、适应并利用市场规律,逐步提高对市场规律的驾驭能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建筑将创造性地挖掘并不断满足顾客现实和潜在的需求,通过高品质的产品和超值服务,不断赢得和创造顾客。始终贯彻绩效理念,通过清晰界定目标、科学设计流程、强化高效运营,来追求卓越绩效。始终追求有盈利支撑的规模增长。高效运用和运营资源,大力倡导规模经济的同时,提高资产周转效率,获取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资产收益,并通过稳定增长持续获取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始终高度关注现金流,并采取一切措施确保经营性现金净流入,追求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
创新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在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日趋成为常态时,中国建筑将创造性地打破市场均衡,积极捕捉获利机会,寻求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开拓新市场、新业务和新顾客群,充分利用变化寻求创新,从而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作为经济组织,公司将始终致力于追求经济绩效,但真正挺立市场潮头、基业常青的企业,一定是践行社会责任的典范。中国建筑将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为社会奉献精品工程,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拓展幸福空间。
(二)全球化的发展方向
公司始终秉承国际化经营理念,扎实推进海外业务高质量发展,注重国内外资源整合,致力于成为一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并高效运营的跨国公司。得益于此,公司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迅速响应,凭借全产业链优势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保障生产经营持续稳定,品牌影响力和全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公司推行本土化运营,深耕所在国市场,深度参与城市化建设,积极探索符合所在国发展规律的业务模式,通过属地化经营与当地合作伙伴建立利益共同体,实现在所在国的可持续发展。公司坚持市场化竞争,在与世界一流企业同台竞争、合作共赢中提高国际化水平,拓展国际化思维,为公司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相关多元和纵向一体化的拓展方式
公司长足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就是:始终生产或从事能够持续创造顾客、服务顾客、满意顾客的产品或服务。在选择产品(或服务)方面,公司基于已经拥有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走相关多元化的道路。公司将在继续保持勘察设计、房屋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在基础设施投资、建造业务等领域进行横向拓展。
中国建筑致力于投资、设计、建造、运营、服务等纵向一体化的拓展方式,在公司所从事的业务领域努力构建起独一无二的市场地位,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
(四)高品质、低成本和差异化的竞争策略
为社会大众提供高品质和低成本的产品和服务,始终是中国建筑的追求方向。高品质源于公司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组织方式优势;低成本源于公司的一体化运作模式、集约效应和速度经济。身处完全竞争的行业领域,作为国有企业的优秀代表,中国建筑始终将“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公司生产经营与事业发展的基本导向。着力实施“高端市场、高端客户、高端项目”的市场策略,持续开展“差异化”的市场经营与竞争。公司内部不同子企业之间通过贯彻“差异化”的策略,分别聚焦于不同的细分市场,或者区别于专业(专业化),或者区别于区域(区域化),形成各自的“拳头产品、特色服务”,减少内部无序竞争,强化对外整体竞争优势。
(五)授权和集中有度的管控模式
尊重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在由多法人载体形成的集团公司基础上,探索和形成富有竞争力的集团管控模式。公司总部定位为战略管控型总部,履行引领、服务、监督等职等,对二级子企业坚持放活与管好相统一。二级子企业根据公司授权经营,根据承担责任的大小享有相应的权限。
对于劳动密集型、成熟度较高的业务,通过加大授权,扩大市场接触面,以加快市场反应速度,提高服务质量。对于资本密集型、成熟度较低的业务,通过集中资源冲击目标细分市场,在有效规避风险的基础上,积极谋求在目标市场上的快速突破。针对不同细分市场,采取不同市场竞争策略,并采取相应的管控模式。
(六)结果导向和责任承担的管理体系
公司各项管理行为始终致力于公司使命、愿景和目标的实现。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工作更加富有效率,员工更加富有成就,企业更加富有未来。通过公司各职能领域的管理行为的有机融合,形成富有生命力的、科学合理、简洁高效的系统,避免自行其是、互相推诿的现象,实现责任权利的统一。我们坚信管理者是因其承担的责任而定义的。为了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公司致力于管理的标准化、技术的标准化和工作的标准化。借助于信息化手段,通过标准化和信息化的“两化融合”,提高工作效率,实施“底线管理”,提升产品质量,降低运营成本。
(七)“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
公司坚信人力资源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对于中国建筑而言,最能体现竞争优势的一个方面就是拥有一大批忠于企业、忠于事业、坚信团队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的懂技术、会管理、擅营销的人才团队。
公司始终遵循“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和“关注个体”的基本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彻于公司的各项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当中,建立与个人价值创造和能力结合、共享企业发展成果的薪酬激励机制,强化人才的吸引、发展力度,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公司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公司不追求完人,而是遵循“用人所长”的理念。公司始终坚持“绩效原则”,通过“赛马机制”以“业绩论英雄”。
(八)“产融结合”战略助推企业发展
中国建筑积极发挥产业金融的独特作用,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针对主营业务的多元化需求,挖掘内部金融服务机构潜力,为主营业务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形成具有中建特色的产融结合模式。依托外部金融市场和中建财务公司、中建资本等内部专业金融平台,通过开展境内外资金集中、贷款集中、银行授信融资、债券融资、权益融资、结构化融资、应收账款保理、资产证券化、供应链金融、保险集中等业务,提供了符合公司产业特点的、及时的、差异化的、社会金融不可替代的金融服务,在带动公司主营业务发展、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盘活存量资产、实现降本增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公司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加强日常管理,严控金融风险,杜绝“脱实向虚”和“空转套利”。
(九)科技创新驱动的核心竞争能力
公司始终坚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公司成长和壮大的重要牵引。虽身处传统行业,但公司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带动生产模式和组织模式的变革,确保公司成本领先,为规模经济和速度经济提供支撑,形成强大的核心竞争能力。“十三五”期间,公司牵头承担10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居建筑施工企业第一位,涉及绿色建筑、智慧建造、建筑工业化、节能环保、基础工程软件等领域。
“十三五”期间,公司加快建设开放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激发创新动力,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塑造强大的产业技术优势。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完善科研管理、成果管理、研发人才激励等制度,赋予科研人员技术路线决策权、扩大承担单位科研预算调剂权,加大对研发人才的奖励力度,调动创新积极性。在强化技术引领方面,通过持续创新,公司在超高层施工装备与技术、大跨度建筑施工技术与工艺、钢结构智能制造、高性能混凝土新材料、新一代核电站施工技术、新唐风建筑设计、机场建筑设计等众多业务领域形成了强大的科技实力,为公司房建、基础设施、海外和新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在加强科技体系建设方面,科技投入持续加大,创新平台建设布局初步形成,拥有103家高新技术企业,建成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含分中心),拥有省部级企业技术中心59个,建立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个、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实验室1个,总计31家省部级创新平台。建成博士后工作站10个,以及其他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6家,形成了以自主创新为主导、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发展机制。
(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企业文化
中国建筑是具有光荣历史的企业,我们在传承中创新,以“拓展幸福空间”为使命,致力于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投资建设集团”。在履行使命、实现愿景的过程中,将“品质保障、价值创造”的核心价值观,将“诚信、创新、超越、共赢”的企业精神,融入公司的规章制度和管理行为,成为支撑公司发展的软实力。
资源可以枯竭,唯有文化生生不息。公司坚守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经过磨砺、凝练和沉淀所形成的中建信条,并结合时代潮流,与各级子企业的文化不断融合,确保公司事业常青的内生动力源源不断。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