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银行(601398)
公司经营评述
- 2024-06-30
- 2024-03-31
- 2023-12-31
- 2023-09-30
- 2023-06-30
- 2022-12-31
- 2022-06-30
- 2021-12-31
- 2021-06-30
- 2020-12-31
- 2020-06-30
一、经营情况概览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本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金融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接受中央巡视、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为契机,深入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持党建引领,加快推进智能化风控、现代化布局、数字化动能、多元化结构、生态化基础“五化”转型,迎难而上、积极作为,在巩固增强经济回升向好中有效发挥主力军、压舱石作用,主要经营指标稳健运行,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上半年,集团各经营板块协同发力,资产、资本、资金动态平衡,“强优大”核心指标保持稳健,展现出较强的经营韧性。实现营业收入4,204.99亿元,净利润1,712.96亿元,年化平均总资产回报率(ROA)和年化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分别是0.75%和9.53%,计划首次实施中期现金分红511.09亿元,分红比例30.0%。发行国内首单TLAC非资本债券,资本充足率19.16%;不良贷款率1.35%,较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18.43%,上升4.46个百分点,全口径拨备余额9,542.37亿元,风险抵御能力进一步增强。
资产保持稳定增长,服务实体质效持续提升。突出主责主业,靠前对接落实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统筹用好投融资总量和结构、增量和存量,更加精准有效地满足实体经济金融需求。境内分行人民币贷款增加1.74万亿元,增长7.1%;人民币债券投资增加1.09万亿元,境内主承销债券7,695.33亿元,均保持市场领先。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投向制造业贷款增长13.0%,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增长14.7%,绿色贷款增长13.7%,普惠贷款增长21.5%,均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加强对“两重”“两新”“三大工程”1等领域服务,积极落实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有力支持保交房。着力促消费、扩内需,个人消费贷、经营贷和卡透支合计增加3,040.14亿元。支付便利化和适老化服务水平显著增强,“您身边的银行、可信赖的银行”品牌价值持续提升。
安全防线扎紧扎牢,各类风险总体可控。坚持对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统筹发展和安全,遵循“主动防、智能控、全面管”路径,深化“五个一本账”1管理,坚决守住安全发展底线。继续开展资产质量攻坚,更多运用投行思维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带动资产质量整体保持稳定。完善集团风险内控体制机制,扩大风险官配备,“三道防线”耦合力不断增强。加快企业级智能风控平台建设,强化集团网络安全统筹管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好安全生产,控源头、治隐患、防汛情,业务保持连续平稳运营,有效保障客户和员工生命财产安全。
改革转型提速加力,高质量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坚持守正创新,深入实施集团发展规划,促进长板更长、短板补齐、底板更牢、新板更多。深化GBC+基础性工程,全面落地“分田到户、按户考核”2机制,全行对公、个人和普惠客户数分别增加78.8万户、893.2万户和46.3万户。推出银行业首份金融基础设施服务方案,完善产业基金客户管理体系,金融合作生态内涵不断丰富。分层分类跟踪分析客户资金流向,推进负债降成本、优结构,人民币存款余额32.39万亿元,增加5,570.10亿元,稳定性显著提升;个人金融资产余额(AUM)21.77万亿元。
依托全球金融服务网络,积极服务人民币国际化,上半年跨境人民币业务量4.75万亿元。“数字工行”(D-ICBC)建设持续推进,发布手机银行9.0版本,深化千亿级大模型技术建设与赋能,已在金融市场、信贷风控、网络金融等领域数十个业务场景落地应用,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培育。
二、讨论与分析
1.经济金融及监管环境
2024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增长动能偏弱,通胀具有粘性,地缘政治冲突、国际贸易摩擦问题频发,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有所分化,潜在金融风险还需关注。
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生产稳定增长,需求持续恢复,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0%,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7%,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人民币计价)同比增长6.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1%。
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统筹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和中央预算资金,为推进投资领域提质增量提供资金保障。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人民银行年初降准0.5个百分点,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信贷结构调整优化;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引导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0.25个百分点,推动社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货币信贷总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305.02万亿元,同比增长6.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395.11万亿元,同比增长8.1%;人民币贷款余额250.85万亿元,同比增长8.8%。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7.1268元,比上年末贬值0.6%。
监管政策提升前瞻性、精准性、有效性和协同性,助力金融强国建设。制定出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问责规定(试行)》,促进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推动银行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深化制造业金融服务,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加大对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金融支持;
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优化调整个人住房贷款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商业银行总资产平稳增长,信贷资产质量基本稳定,风险抵补能力整体充足。
6月末,商业银行本外币总资产370.02万亿元,同比增长7.3%;不良贷款余额3.34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56%,拨备覆盖率209.32%;资本充足率15.53%。
三、业务综述
1.公司金融业务
本行聚焦国家所需、金融所能、工行所长、客户所盼,充分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作用,优化公司信贷布局,增强信贷结构与实体经济的适配性,加大公司信贷投放力度,重点领域融资支持精准有力。6月末公司类贷款余额175,156.6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3,704.63亿元,增长8.5%。获评《欧洲货币》“中国最佳企业银行”,连续4年蝉联《财资》“中国最佳项目融资银行”。
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提升公司客户营销服务的体系化、专业化、数字化、生态化水平,推动加快形成“大中小微”相协调的客户结构,打造高质量公司客户生态。6月末,对公客户1,284.71万户,比上年末增加78.84万户。
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深入开展“春苗行动”,加大支持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力度。组建总行科技金融中心,强化“股贷债保”联动,加大专精特新贷款投放力度,激发科技创新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引领作用。
6月末,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3.1万亿元,比年初增量近4,000亿元。
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实施制造业金融服务专项行动。以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为重要着力点,持续加大对投向制造业贷款特别是中长期贷款的投放力度,助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6月末,投向制造业贷款余额4.4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超5,000亿元,投向制造业贷款及投向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余额、增量均保持同业第一。推动房地产健康发展。做好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项目对接,着力做好“保交房”金融服务。积极参与制定地方国有企业收购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相关方案,靠前服务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三大工程”。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和房地产项目的合理融资需求,助力房地产市场长远健康发展。
普惠金融本行围绕实体经济需求,持续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做深做精普惠金融大文章。6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27,073.78亿元,比年初增加4,796.26亿元,增长21.5%;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客户193.0万户,增加46.3万户;上半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3.40%。加强科技赋能,深化数字发展。将线上化、智能化、集约化作为普惠金融主攻方向,加强数据、科技资源投入与整合应用。持续迭代升级信用类“经营快贷”、抵押类“网贷通”和交易类“数字供应链”三大产品体系,依托信用类产品“小额e贷”加速客户扩面、下沉。发挥个人手机银行普惠专版焕新动能,提升触达效率和客户体验,助力普惠客户服务覆盖率持续提升。优化综合服务,凸显普惠温度。连续七年开展“工银普惠行”品牌专项活动,推动普惠金融服务进园区、进企业、进市场。完善“信贷+”服务模式,深化跨条线协同联动,持续做好普惠客户开户、结算、代发、融资、咨询等综合服务。依托“环球撮合荟”平台持续提供高质量、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产品推介、供需对接、融资支持等服务。完善智能风控,守牢风险底线。探索更加适合普惠金融特点的智能风控模式,加强普惠“1(客户)+N(产品)”风险监测,强化前中后台联防联控,推动形成精准、高效、快速的风险识别和响应机制,风险管理质效持续提升,资产质量保持基本平稳。在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等机构主办的“2023第六届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成果”评选中,本行“经营快贷2.0—基于开放、融合、智能的新一代数字普惠信用贷款平台”获创新成果奖,“基于卫星遥感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化涉农信贷服务”和“‘环球撮合荟’构建全球中小企业智慧生态社区”获优秀案例奖。
机构金融业务密切银政合作,以金融实践助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服务国家机构改革,跟进对接省级及以下新设机构金融服务需求,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扎实开展中央财政直接支付、授权支付,连续六年获财政部中央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代理银行考评“双优”评级。深耕“金融+民生”重点领域,聚焦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覆盖区县超千个,“数字供销”平台服务各级供销社超200家。配合推动社保经办服务拓面提质,累计建成“社银一体化网点”近5,000家。构建同业合作生态圈,共同服务实体经济。在服务实体、防控风险、金融高水平开放、数字化转型等领域,与全国性金融基础设施等各类重点金融机构深化全方位、深层次合作。
结算与现金管理业务在简化开户流程、减免基础结算费用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改进措施,更好服务市场主体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满足企业金融服务需求。做好大中客户司库服务,提供司库金融服务、司库咨询服务、司库数智平台服务三位一体的工银司库服务体系,为企业财务数字化转型提供金融支撑和创新动力。整合境内外优质资源,巩固“工银全球付”服务优势,助力企业开拓全球市场。构建互联互通的场景生态,推进“财资管理云”和银企互联业务发展,拓展场景化、数字化服务,实现中型客户规模化增长。持续探索结算金融数字化转型,实施对公客户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重点建设财资数字化、收款分账、商品交易、公共服务等场景生态,构建对公账户及账户信息服务、对公支付结算、收付款管理、流动性管理、对公客户AUM、结算金融互联六大板块结算金融产品体系,打造开放、共享、融合的结算金融生态。6月末,对公结算账户1,469.69万户,比上年末增加95.89万户;全球现金管理客户12,157户,“工银全球付”客户10,201户。上半年,对公结算业务量1,254万亿元。获评《亚洲银行家》“中国最佳企业跨境司库项目”“中国最佳现金管理银行”“中国最佳交易银行”等奖项。
投资银行业务加快推进“价值投行”高质量发展,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强化全市场资金响应,推动“资金+服务”转型。获评《环球金融》亚太区“最佳投资银行”,公司金融顾问服务规范被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评为企业标准“领跑者”。
聚焦战略新兴、科技创新、绿色产业发展,通过“并购+”全流程服务积极支持国家重点战略。本行牵头完成的并购交易数量继续位列路孚特“中国参与交易财务顾问榜单”中国区首位及“中国参与出境并购交易财务顾问榜单”首位。
优化产业投资基金全流程服务,优化多元化股权投融资服务,完善股权估值服务,丰富“贷款+外部直投”的业务模式,优化“一级市场+二级市场”“融资+融智”的多维度、多层次的权益性业务体系,深化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助力盘活存量资产,高效对接政府和企业需求,扩大有效投资、降低债务风险。持续拓展资产证券化及公募REITs全场景服务,推动实体企业降杠杆、稳投资、补短板。发挥集团行业研究、风险控制和金融科技等优势,为客户提供管理咨询、交易顾问、财务与风控顾问、信息服务等多种顾问咨询服务,赋能客户发展提质增效。债券承销业务继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上半年境内主承销债券项目1,059个,规模合计7,695.33亿元。承销制造业债券41只,为发行人募集资金921.00亿元。精准支持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民营经济等重点领域,承销各类ESG债券66只,为发行人募集资金2,411.63亿元;承销乡村振兴、小微、三农债券14只,为发行人募集资金1,096.67亿元;承销民营非金融债券25只,为发行人募集资金555.48亿元。
票据业务聚焦服务“五篇大文章”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发挥票据业务优势,推出“专精特享贴”“科技创享贴”“康养票据”“兴农贴一点通”等创新服务,支持重点战略、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发展。上半年,票据贴现业务量17,040.02亿元,持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
2.个人金融业务
上半年,本行积极应对外部市场、政策、监管等环境变化,深化实施“第一个人金融银行”发展战略,以打造“人民满意银行”为主线,不断深化GBC+基础性工程,聚焦支付结算、财富管理、个人贷款三大领域,夯实风险管控与客户生态基础,全面推动个人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
加强政策传导,优化消费环境。围绕“工享生活、消费焕新”主题,以汽车、家电、耐用消费品等大宗消费场景为主要发力点,通过贷款利率优惠、分期减息或免息、刷卡返券等措施惠客利民,助力居民消费提升。
围绕提升支付服务便利性,推动外卡收单商户扩展至20万户,发放“零钱包”153万个,承建境外来宾支付服务中心21家。围绕个人商户金融需求,持续提供“助经营”“解困境”“降成本”“享实惠”四大系列专属服务。深化落实个人住房贷款新政,强化因城施策、政策传导,优化保交楼按揭贷款延期还款政策,保护借款人合法权益。转换增长动能,布局调整稳步推进。个人存款方面,坚持日均导向、量价协同,围绕客户“备投、备付、备还”等场景,吸引和沉淀低成本活期资金。个人贷款方面,制定二手房交易全流程服务方案,推动二手房贷款稳定增长,加快房抵组合贷款拓展,更好满足个人住房、经营、消费需求。中间业务方面,围绕优化产品供给、降本增效,提升财富管理和支付结算客户覆盖面。夯实发展基础,生态体系持续完善。面向全量个人客户,加强“智慧大脑”精准化营销,加快业绩计量系统建设,优化客户服务营销体系,夯实客户经营基础。强化GBC联动,开展代发服务提级、金融社保卡拓展及服务提效等活动。围绕县域、Z世代、长辈等客群,加快批量化、集群化获客,提升服务触达成效。优化个人客户权益体系,推出“工银礼享家”个人客户增值服务品牌,优化客户手机银行服务体验。守牢风险底线,提高合规经营能力。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完善个人金融智能风控体系。推进数字贷后系统升级,建立“个贷智探”资产质量穿透监测和分级管理机制,不断优化风险监测模型,推动风险的量化识别和精准管控。6月末,个人客户达到7.49亿户,比上年末增加893万户。个人金融资产余额21.77万亿元,保持行业领先地位。获评《财资》“中国最佳数字财富管理体验”“中国最佳风险管理项目”。
私人银行业务强化服务实体,企业家服务实现破局。成功于上海落地科创企业股权激励贷,为服务科创型企业高管、推动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助力。“企业家加油站”突破1,200家,累计举办各类活动超4,000场。升级“工银e企+”智慧运营平台,引入地理位置信息技术,积极拓展企业家服务。
推动多元配置,资产配置服务体系更趋均衡。结合客户需求推出“科创”“青山”“普善”等主题产品,投向先进制造业、专精特新、清洁能源、生态环保、慈善事业等领域。推出“股票型家族信托”,慈善信托服务模式持续升级,稳步推进家庭服务信托综合顾问业务发展,家业服务生态进一步完善。获评《亚洲私人银行家》“最佳私人银行”“最佳企业家客户服务”、《财资》“中国年度数字私人银行”、《专业财富管理》“亚洲最佳数字私人银行”。6月末,私人银行客户29.6万户,比上年末增加3.3万户,增长12.6%;管理资产3.41万亿元,增加3,436亿元,增长11.2%。
3.银行卡业务。
助力扩内需、促消费。以多样产品加大融资支持,发力汽车、家装、综合消费、信用卡账单、商户等分期产品,加大贷款投放力度。以多维促销提升消费活力,聚焦百姓高频刚需消费场景,开展“爱购新春一条龙”“爱购88惠民”“爱购全球”等系列促销活动。全面推进e生活7.0建设,打造覆盖美食、车主、康养、宠物、跨境等多维度的非金融生态,完善线上线下、境内境外、行内行外一体化运营体系;全面优化权益体系建设,为客户打造“一键查权益”全新体验。提升支付便利性。围绕机场口岸、酒店、景区、购物、餐饮等场景加强外卡受理环境建设。优化外卡内绑移动支付产品,跨境电商外卡受理国内首家实现零的突破。上半年受理外卡收单交易额75.7亿元,同比增长119.9%。6月末,银行卡发卡量12.43亿张,比上年末增加1,303万张,其中,借记卡发卡量10.91亿张,信用卡发卡量1.52亿张。信用卡透支余额7,120.49亿元。上半年银行卡消费额9.93万亿元,其中,借记卡消费额8.87万亿元,信用卡消费额1.06万亿元。
4.资产管理业务
积极发挥资产管理业务在客户拓展、资产配置、服务实体、资金循环等方面的功能性作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财富管理需求增长提供更具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的金融供给。产品端,通过提升理财、基金、保险、养老等金融服务的专业性,打造“工银资管”品牌,满足客户财富保值增值需求;投资端,充分发挥综合化子公司的牌照优势,通过加大对高端制造、专精特新、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投资支持力度,助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理财方面,小微、县域、养老等客群实现较快增长,加大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低碳转型、循环经济等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支持力度,首发“科技金融债券指数”,落地绿色金融主题理财产品。持续丰富“稳鑫智远”产品货架,加快理财定投功能推广,打造普惠且可持续的费率模式,推动理财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并广泛融入民生场景。基金方面,上半年新发布局主动权益型、被动指数型、债券型、公募REITs等多个类型产品,积极服务客户多样化的投资需求。业内首批发行中证A50ETF及联接基金,成功发行业内首只雄安概念的公募REITs产品。保险方面,大力开拓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的发行业务,持续加强多元投资能力和项目挖掘能力,实现保险资管第三方业务规模、产品数量和客户数量的持续增长。
理财业务6月末,理财产品余额19,545.18亿元,其中工银理财理财产品余额17,463.04亿元。
5.资产托管业务
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金融基础设施功能日益强化。上半年新增托管公募基金76只,新增托管公募REITs产品2只,获选集成电路、新能源等领域的多只产业基金托管资格。6月末,本行保险资产托管规模7.6万亿元,公募基金托管规模4.2万亿元,均保持行业第一。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上半年新增多家客户QFI托管委任,承接大型金融机构QDII基金类产品托管。跨境托管规模比上年末增加1,671.4亿元,增长25.7%。获评《亚洲银行家》“中国最佳大型托管银行”、《财资》“中国最佳托管银行”“中国最佳保险托管银行”等奖项。6月末,托管业务总规模(不含资金监管类业务)24.5万亿元,其中资管产品营运外包业务规模2.7万亿元。
6.养老金融业务
组建养老金融部,完善养老金融委员会并下设养老资产配置专委会,进一步形成完善的养老金融工作推动机制。印发《推动养老金融发展行动方案》,做深做精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养老金金融方面,独家支持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系统建设,完善线上线下社保服务生态,推动社保卡跨省通办。推动养老金受托、账管、托管、投管业务发展。积极准备个人养老金全国范围内开放,深度参与人社部制度完善,个人养老金开户和缴存额市场双第一。6月末,集团各项养老金管理规模4.46万亿元。养老服务金融方面,打通堵点,稳步推动老年人支付便利并获监管认可;
开展养老金融特色网点生态体系建设,深化网点适老环境改造,提升适老服务体验,强化养老场景生态运营,丰富养老金融产品权益;建设养老金融社区平台,完善养老规划,引入养老社区场景,打造积累型和适合老年客群风险偏好的财富产品体系。养老产业金融方面,印发投融资支持养老产业意见,完善投向,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持续加大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支持力度;建设“银发产业云”平台,支持养老机构信息化建设。
7.金融市场业务
货币市场交易.
人民币方面,切实履行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职责,参与各类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积极向市场融出资金,协助维护银行间市场平稳运行。
持续加强政策研究与货币市场走势研判,合理摆布融资期限、业务品种、交易对手及押品结构,持续提升资金运作效率。加强交易对手准入动态管理机制,严格落实各项风险防控措施,确保资金安全。
外币方面,在保障流动性安全基础上灵活开展各项外汇货币市场运作,提高外币资金运作效益。持续做好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银行间外币拆借报价行工作。
投资业务人民币债券方面,发挥国有大行金融服务主力军作用,不断巩固和拓展政府债券投资优势,为经济建设提供有力资金支持。持续做好绿色发展、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企业债投资,资产质量和投资收益保持较好水平。外币债券方面,加强利率及信用利差走势研判,动态调整投资组合结构,稳健开展外币债券投资。稳步推进“南向通”债券投资交易,积极活跃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
8.代客资金交易。
代客结售汇和外汇买卖业务方面,持续开展风险中性理念宣导,大力推广第三方担保模式下外汇衍生业务,助力中小微企业降低套期保值成本。
不断优化线上交易渠道功能,扩大客户基础和线上活跃度。加强结售汇币种创新和产品创新,新增澳门元、巴西雷亚尔、印尼卢比远期结售汇业务,满足客户多元化、个性化的避险需求。
柜台债业务方面,面向柜台市场投资者发售中国进出口银行绿色金融债券,以及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柜台地方政府债券,助力绿色金融与地方建设。境外机构投资者银行间市场交易方面,积极服务来自全球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境外机构投资者客户,充分满足客户深入参与中国银行间市场投资交易需求。
资产证券化业务上半年,本行发行1单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项目,发行规模2.04亿元。
9.贵金属业务
丰富贵金属实物产品供给。聚焦老百姓“买金容易卖金难”的痛点,推进黄金回购网点建设,满足客户实物变现需求。开发“钱币一克金”系列、“胜算在握”县域特色产品等,满足客户多样化购金需求。
助力贵金属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丰富黄金租借中期品种,优化期限结构,更好满足产业链企业用金需求。围绕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开拓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新兴贵金属应用行业的白银租借业务。
上半年,本行代理上海黄金交易所清算额、黄金租借规模在场内占比均保持第一地位。蝉联上海黄金交易所“金融类优秀会员一等奖”“最佳产品推广贡献机构”等奖项。
四、风险管理
1.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2024年上半年,本行坚持管住人、管住钱、管好防线、管好底线“四管齐下”,强化“五个一本账”管控,持续优化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完善风险官管理机制,在总行部门和各机构配备风险官,强化履职监督。加强防线建设,优化全面风险管理评价机制,压实一道防线风控职责,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成效。持续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完善风险应对预案和管理措施,稳妥应对全球市场波动和外部冲击影响。强化信息科技与网络安全风险防控,加快推进企业级智能风控平台建设,提升风险前瞻预警能力。强化新兴领域风险防控,加强投融资业务合作机构风险管理,做好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
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管理
本行持续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建设。高标准运行“三道口、七彩池”智能信贷风控体系1,“入口关”加强投融资规划引领,强化客户准入管理,做好资产配置与风险前瞻研判;“闸口关”突出组合维度结构性管理,做好全口径投融资业务风险监测和预警闭环管理,持续提升存续期管理质效;“出口关”完善风险资产经营管理机制,加强全流程合规管理,推进落实风险资产再生计划。持续夯实信用风险管理的制度基础,修订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等信贷产品制度,优化完善福费廷、信用证等国内贸易融资业务管理与政策配套;强化境内外子机构非标合作机构管理,严格名单制管理及限额管理,对非标合作机构开展动态监测、定期风险评价,持续加强存续期合作管理。开展机构信贷运营分析诊断,加强关键人员履职监督,压实管理责任。
准确把握投融资业务布局和方向,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公司信贷业务方面,持续引导全行优化信贷行业结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等领域支持力度,积极支持交通、新型城镇化等领域“十四五”在建重大工程及补短板项目,深入挖掘和培育绿色信贷市场,围绕城乡融合、农业产业链、农业现代化等领域支持城乡联动发展;深入贯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围绕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地区崛起、东北全面振兴、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持续完善差异化区域信贷政策;坚持审慎稳健的境外信贷资产布局策略,围绕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做好优质中资“走出去”和外资“引进来”企业金融服务。个人信贷业务方面,严格客户资质准入,加强贷款真实性调查,防范多头共债风险,持续提升个贷业务集中处理运营质态;不断夯实贷后管理制度基础,构建数字贷后“两大基础支撑”+“四大板块功能”,优化个贷风险监测机制,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催收工作,有效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围绕房地产、地方债务和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前瞻研判、主动施策,做好信用风险管理。房地产领域,认真贯彻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及金融监管要求,积极推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企合理融资需求,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统筹做好新增融资投放和存量风险防范化解,积极应对房地产市场变化,持续优化新增融资投向,做好房地产领域风险管控,推动房地产投融资业务高质量稳健发展;积极稳妥做好保交房金融支持,依法保障住房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地方债务领域,严格执行国家各项法规和监管政策规定,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做好金融支持化债工作。中小金融机构领域,深化风险联防联控机制建设,严格落实客户准入管理,加强存续期监管政策跟踪与客户风险监控,防范风险交叉传染。
深化投融资管理数字化转型,以数字技术赋能管理决策与业务运营。完善投融资数字化运营管理指标体系建设,推进信用风险监控预警平台转型升级,优化分层分类监测预警机制。统筹推进投融资运营管理平台标准化建设与个性化创新,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先进技术的业务应用场景,投产“制度通”信贷制度服务平台、“文书通”报告自动生成等系统功能,落地法人客户、普惠业务监测管理视图等数字化产品,不断提升信用风险监控预警智能化水平。“融安e防”信用风险监控系统获《亚洲银行家》“亚太区最佳信用风险技术实施”。
信用风险分析6月末,本行不考虑任何担保物及其他信用增级措施的最大信用风险敞口490,576.4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4,533.88亿元。按照五级分类,6月末正常贷款269,280.3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6,777.60亿元,占各项贷款的96.73%;关注贷款5,341.65亿元,增加514.60亿元,占比1.92%,上升0.07个百分点;不良贷款3,753.50亿元,增加218.48亿元,不良贷款率1.35%,下降0.01个百分点。6月末,公司类不良贷款2,959.3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1.86亿元,不良贷款率1.69%,下降0.12个百分点。个人不良贷款794.19亿元,增加186.62亿元,不良贷款率0.90%,上升0.20个百分点。本行持续推进行业信贷结构优化调整,加大实体经济发展支持力度。制造业贷款比上年末增加2,287.57亿元,增长9.7%,主要是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大型炼化等高端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贷款增加2,161.44亿元,增长6.0%,主要是聚焦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积极支持高速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重点项目建设;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贷款增加1,803.62亿元,增长10.5%,主要是投向新型城镇化、水利设施等领域重大工程,以及城市公共事业、环境整治等民生领域。
本行持续强化各行业融资风险管理,提升不良资产处置质效,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贷款质量总体稳定。
贷款减值准备变动情况6月末,贷款减值准备余额8,198.86亿元,其中以摊余成本计量的贷款减值准备8,185.73亿元,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贷款减值准备13.13亿元。拨备覆盖率218.43%,比上年末上升4.46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2.95%,上升0.05个百分点。
逾期贷款3,733.6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29.42亿元。其中逾期3个月以上贷款2,500.63亿元,增加268.75亿元。
重组贷款根据《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要求计量的重组贷款和垫款1,185.7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58.56亿元,其中逾期3个月以上的重组贷款和垫款76.21亿元,减少9.54亿元。
大额风险暴露管理本行严格按照监管规定有序开展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各项工作,进一步健全大额风险暴露管理体系,完善大额风险暴露管理相关系统建设,加强大额风险暴露限额管理,不断提升大额风险暴露管理水平。
借款人集中度6月末,本行对最大单一客户的贷款总额占资本净额的4.1%,对最大十家单一客户的贷款总额占资本净额的21.2%;最大十家单一客户贷款总额10,178.95亿元,占各项贷款的3.7%。
3.市场风险.
2024年上半年,本行持续深化集团市场风险管理。结合资本新规和最新管理实践,持续完善市场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扎实推进资本新规落地实施,全面实施市场风险新标准法资本计量,提升金融市场业务风险前瞻防控能力;有效传导集团风险偏好,应用资本新规计量成果,持续完善并审慎核定市场风险限额方案;
深化市场风险管理系统应用,建立健全模型库及管理机制,持续提升市场风险智能化管控水平。
4.交易账簿市场风险管理.
本行持续加强交易账簿市场风险管理和产品控制工作,采用风险价值(VaR)、压力测试、敏感度分析、敞口分析、损益分析、价格监测等多种方法对交易账簿产品进行计量管理。
5.汇率风险管理
上半年,本行积极应对环境变化和市场波动,坚持汇率风险中性原则,通过货币兑换、套期保值等方式主动调整外汇敞口规模和币种结构,提升集团外汇资产负债币种匹配度,加强资本金保值管理,将集团汇率风险控制在合理水平。
6.4.4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本行坚持稳健审慎的利率风险偏好,前瞻把握货币政策周期与市场预期变化,完善利率风险管理策略动态调控机制,持续优化资产负债利率敞口与久期错配结构;强化对国内外货币、债券、信贷等市场利率波动的预判处置能力,持续提升利率风险数字化管理水平,巩固当期收益与长期价值平衡、协调、可持续的高质量经营成效。
6.流动性风险
本行坚持稳健审慎的流动性管理策略,推动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和系统不断升级,流动性风险监测、计量、管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加强境内外、表内外、本外币流动性风险管理,优化多层级、多维度的流动性监测和预警体系,提升集团流动性风险防范和应急能力。加大资金监测力度,保持合理充裕的流动性储备,流动性和客户支付平稳有序。报告期内,集团流动性平稳运行。
7.流动性风险分析
本行综合运用流动性指标分析、流动性缺口分析等多种方法和工具评估流动性风险状况。
6月末,人民币流动性比例55.7%,外币流动性比例83.5%,均满足监管要求。贷存款比例80.9%。
净稳定资金比例旨在确保商业银行具有充足的稳定资金来源,以满足各类资产和表外风险敞口对稳定资金的需求。净稳定资金比例为可用的稳定资金与所需的稳定资金之比。2024年二季度末,净稳定资金比例128.26%,比上季度末下降1.20个百分点,主要是可用的稳定资金小幅减少所致。
2024年第二季度流动性覆盖率日均值133.65%,比上季度上升7.04个百分点,主要是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增加所致。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主要包括现金、压力条件下可动用的央行准备金以及符合监管规定的可纳入流动性覆盖率计算的一级和二级债券资产。
6月末,1个月内的流动性正缺口有所减小,主要是相应期限到期的买入返售款项有所减少所致;1至3个月的流动性负缺口有所减小,主要是相应期限到期的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及拆出资金增加所致;3个月至1年的流动性负缺口有所扩大,主要是相应期限到期的卖出回购款项增加所致;1至5年的流动性正缺口有所扩大,主要是相应期限到期的金融投资增加所致;5年以上的流动性正缺口有所扩大,主要是相应期限到期的客户贷款及垫款增加所致。上半年,本行资金平稳充裕,资产负债保持均衡稳健发展,各期限现金流合理适度,流动性运行安全平稳。
8.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
内部控制
本行持续优化内部控制机制,强化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统筹贯通,聚焦重点风险部位和关键控制环节,不断增强内部控制的适应性与支撑力。完善重点业务与管理领域的制度、流程、系统,提升过程控制能力;健全数据资产管理架构和数据治理体系,加固数字化基座;加强各类检查监督集约协同和发现问题贯通整积极加强合规文化建设,持续优化合规治理架构,强化合规风险一道防线履职,深入推进合规经理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合规管理各项制度。推进境外合规管理体系(OCM)在境外机构的落地实施,落实境外合规全要素管控要求,加强对境外机构防范金融犯罪、第三方管理、气候风险等新兴合规主题的集团统筹管理。
加大合规资源保障,强化关键岗位合规人员准入管理,开展常态化、系统化和多样化的合规培训。持续提升集团合规管理信息化水平,引入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完善合规管理工具,做实做精新产品、新制度、新业务的合规审查,做好重点领域合规检查,保障集团稳健发展。
9.操作风险管理
本行积极对标落实监管操作风险计量和管理新规要求,修订完善操作风险管理基本政策,细化操作风险损失数据采集标准,夯实操作风险损失数据质量,持续优化操作风险管理系统,提升操作风险管控水平。健全案防长效机制,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案件风险治理,深入开展案件警示教育,强化员工异常行为网格化智能化管控机制,压实排查管控主体责任。报告期内,本行操作风险管控体系运行平稳,操作风险整体可控。
10.法律风险
本行持续加强法律风险管理,提升法律风险管理水平和防控能力,保障依法合规经营。落实新法新规要求,常态化开展法律风险监测分析,支持保障业务创新稳健发展,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法律风险防控。广泛开展法律培训和普法活动,提升集团员工依法合规意识。
11.洗钱风险。
本行严格遵循中国及境外机构驻在国(地区)反洗钱法律法规,认真履行反洗钱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践行“风险为本”理念,突出“联防共治”主线,反洗钱三道防线协同履职。强化洗钱风险评估与管控,推进“尽调—分类—管控”流程一体化建设,提升反洗钱系统数智化水平,优化可疑交易监测管理体系。加强反洗钱培训和队伍建设,持续加大对综合化子公司和境外机构管理力度,集团反洗钱管理质效不断提升。
12.声誉风险.
本行深入落实集团声誉风险管理制度要求,持续完善全集团、全流程声誉风险管理体系,不断优化声誉风险工作机制,提升声誉风险管理质效。加强声誉风险管理常态化建设,压实管理主体责任,深化风险源头防控,开展专业培训及应急演练,不断提升综合应对处置能力。组织推进具有影响力的传播活动,提升本行品牌形象,品牌价值和网络影响力处于市场领先地位。报告期内,本行声誉风险处于平稳可控范围。
13.国别风险.
本行严格按照监管要求,结合业务发展需要,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持续加强国别风险管理。密切监测国别风险敞口变化,持续跟踪、监测和报告国别风险;及时更新和调整国别风险评级与限额;落实监管最新要求,根据国别风险管理实践,修订本行相关制度办法;不断强化国别风险预警机制,积极开展国别风险压力测试,在稳健推进国际化发展的同时有效控制国别风险。
14.信息科技与网络安全风险.
本行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把防控信息科技与网络安全风险作为金融科技工作的重要主题,以高水平安全服务高质量发展。持续优化信息科技与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建立专班机制统筹提升集团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加强信息系统生产运行保障,完善信息系统应急预案并开展应急演练,筑牢安全生产运行基础。报告期内,整体风险处于可控范围。
五、展望
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趋势分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通胀整体向合意水平回归,但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叠加“大选年”的政策影响,主要央行的降息步伐开始分化,全球金融环境不确定性持续。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延续回升向好态势,宏观政策效应持续释放,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培育,为我国金融业提供良好的经营发展基础。
下半年,本行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战略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锚定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现代金融机构的目标,巩固“扬长补短固本强基”战略布局,不断拉长长板、补齐短板、加固底板、锻造新板,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守牢安全底线,提升发展质效,全面提升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能力。
本行将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建设强大机构的领头雁、做专主责主业的标杆行发展定位,全面推进“五化”转型,加强智能化风控,完善现代化布局,增强数字化动能,健全多元化结构,夯实生态化基础。围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大对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做专制造业金融等主责主业,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打造工行特色金融基础设施,形成新的比较优势,不断做优做强,实现质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长、险的精准防控、规的严格恪守,以高效能改革支撑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为国家、股东、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回报。
收起▲
(一)季度经营简要分析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的主要经营情况如下:
2024年一季度,实现净利润880.62亿元,同比下降2.98%。年化平均总资产回报率0.76%,年化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0.06%,分别下降0.13和1.16个百分点。
营业收入2,198.43亿元,同比下降3.41%。利息净收入1,614.01亿元,下降4.16%。年化净利息收益率(NIM)1.48%。非利息收入584.42亿元,下降1.25%,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393.42亿元,下降2.83%。业务及管理费456.85亿元,增长0.60%。成本收入比20.78%。计提各类资产减值损失600.75亿元,下降7.61%,其中,贷款减值损失596.98亿元,下降7.22%。
报告期末,总资产476,000.2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9,029.48亿元,增长6.49%。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不含应计利息)273,701.60亿元,增加12,836.78亿元,增长4.92%,其中,境内分行人民币贷款增加12,334.71亿元,增长5.06%。从结构上看,公司类贷款174,224.20亿元,个人贷款88,668.22亿元,票据贴现10,809.18亿元。投资122,333.85亿元,增加3,837.17亿元,增长3.24%。
总负债437,234.1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8,029.21亿元,增长6.85%。客户存款350,350.80亿元,增加15,139.06亿元,增长4.52%。从结构上看,定期存款201,882.87亿元,活期存款141,119.67亿元,其他存款2,332.38亿元,应计利息5,015.88亿元。
股东权益合计38,766.1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00.27亿元,增长2.65%。
按照贷款质量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3,708.8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73.86亿元,不良贷款率1.36%,与上年末持平。拨备覆盖率216.31%,上升2.34个百分点。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3.78%,一级资本充足率15.18%,资本充足率19.21%,均满足监管要求。
收起▲
一、业务综述
公司金融业务
围绕服务实体经济,优化公司信贷布局,合理扩大资金供给总量,精准灌溉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增强信贷结构与实体经济的适配性,促进信贷投放精准直达。不断优化客户结构,以中部客户为突破,推动体系化营销向纵深发展,加快构建“大中小微个”协调的客户结构。2023年末,公司类贷款161,452.0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3,182.38亿元,增长16.8%;公司存款162,099.28亿元,增加15,387.74亿元,增长10.5%;对公客户1,205.9万户,增加136.6万户。
巩固制造业领域的信贷优势,围绕制造强国、科技强国战略,服务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支持先进制造业优质企业。实施制造业金融服务强基工程,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启动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计划。投向制造业贷款余额3.8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288.70亿元,增长27.3%。
持续优化科技金融专业机构建设,设立总行科技金融中心,初步形成总分支网点四级联动的专业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春苗行动”,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强化“股贷债保”联动,加大专精特新贷款投放力度,激发科技创新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引领作用,助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2.7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484.05亿元,增长54.1%。
不断加大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力度,持续提升民营企业金融服务水平。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发布《金融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全行范围组织开展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五个一”系列活动,举办民营企业高管金融研修班。
推进绿色金融全面领先发展。制定《关于推动全行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绿色金融政策、布局、产品、风控、管理、研究、组织等七大体系提档升级。2023年末金融监管总局口径绿色贷款近5.4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近1.4万亿元。
着力服务好高水平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重大战略、重点领域。举办金融助力优化外商投资营商环境论坛,发布外商投资企业全球服务方案,为超12万户外商投资企业来华展业兴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围绕战略资源保供、服务中国制造“走出去”、支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绿色低碳发展等领域,大力支持中资企业布局境外优质资源、先进制造业企业用好境内境外两个市场,推动标志性基建工程落地。2023年,本行蝉联《环球金融》“最佳一带一路银行”、《财资》“最佳项目融资银行”。
普惠金融
本行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持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满意度,助力缓解小微客群融资难题。2023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22,277.52亿元,比年初增加6,774.36亿元,增长43.7%;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客户146.7万户,增加45.1万户;全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3.55%,切实降低融资成本。
2023年,本行获评《金融时报》(中国)“年度最佳普惠金融服务银行”,普惠金融“融资+融智+融商”综合服务模式连续三年获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业态创新服务示范案例”,数字普惠产品“种植e贷”创新案例获评《银行家》(中国)“年度普惠金融服务创新优秀案例”。
产品体系更加适配。成立数字普惠中心,完善数字普惠发展模式。打造开放申请、提款灵活的新一代经营快贷,实现信用类数字化产品焕新升级,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和覆盖面显著提升。优化“网贷通”办理流程,推进抵押登记系统直联,提升办理效率,创新推出“个人e企快贷”等场景,扩大对个体工商户的信贷支持。聚焦供应链重点领域,打造定制化融资方案,助力稳链固链强链。在标准化产品体系下,精准聚焦区域、客群特色,加大分行特色场景创新,提高小微客群服务的针对性和适配性。
渠道运营更加高效。积极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小微客户服务模式,让普惠金融服务触手可及。线上打造手机银行普惠专版主阵地,提供一站式普惠金融专属服务渠道;线下强化网点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加强网点普惠服务覆盖。
风控体系更加健全。发挥科技风控效能,建立健全“1(客户)+N(产品)”多维度信用风险防控体系,打造以“数据驱动、智能预警、动态管理、持续运营”为特征的全流程风险管理体系。坚持数字风控与专家治贷相结合,强化线上线下交叉验证,有效识别风险,做到“主动防、智能控、全面管”,夯实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根基。
综合服务更有温度。完善“融资+融智+融商”综合服务体系,打造与小微企业伴生伴长的良好生态。推进“工银普惠行”“走万企提信心优服务”等系列活动,推广“环球撮合荟”“兴农撮合”平台,提供产品推介、供需对接、融资支持等一站式服务。
机构金融业务
银政合作彰显大行担当。助力国家财政体制改革,配合中央预算单位推进代理财政预算一体化系统上线;安全高效服务财政资金流转,做好代理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业务。“智慧政法”政法案款资金管理平台全年上线各级政法机关客户超200家,累计上线超400家。强化社保合作主办行基础,境内“社银一体化网点”超4,000家,网点数量居同业首位。
同业协作服务实体经济。深化打造具有工商银行特色的金融同业联合体,共同助力实体经济。助力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顺利完成首批新增港股通交易日跨境资金清算,与中国信托业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构建全面合作关系。创新服务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新增签约票据经纪业务企业客户连续5年市场排名第一。联合重点财产保险公司试点推广十大行业企业风险管理服务方案,支持企业防范化解生产经营风险。深化与京沪深证券交易所战略合作,积极参与资本市场改革创新建设,打造专属商投互动服务模式。
推进数字金融同业合作。推进数据分析、数据安全、数字化转型咨询、数据平台等数字化相关项目同业输出,上线兴农通APP票据经纪功能,丰富“智慧大脑”“码上赢”数字化平台第三方存管获客场景,持续赋能金融同业数字化转型。
结算与现金管理业务
坚持深化结算金融数字化转型,以优化对公账户服务为抓手,不断提升结算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切实助力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响应落实国家降费让利政策,稳步推进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支付手续费降费让利,2023年惠及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超1,044万户,切实彰显大行担当。
融合金融科技能力,打造企业财资一站式、综合化、数字化服务方案;完善司库信息系统,助力企业提升资金管理水平、防范资金管理风险;丰富财资管理云服务,打造差异化、矩阵式财资管理服务体系;助力国企深化改革,司库服务向地方国企客群延伸,已与数百家省市国企开展司库服务合作。
深度参与跨国企业海外财资中心建设,内外联动助力中资企业“走出去”,依托全球网络布局、境内外一体化科技系统和专业服务团队,为客户提供全球财资综合性解决方案。
2023年末,对公结算账户1,373.8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45.5万户。现金管理客户202.7万户,全球现金管理客户11,563户。
投资银行业务
聚焦战略新兴、科技创新、绿色产业发展,通过“并购+”全流程服务积极落实国家重点战略。2023年,本行牵头完成的并购交易数量保持路孚特交易财务顾问榜单第一名,获评《环球金融》“中国最佳并购银行”。
以多元化股权融资支持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完善“股贷债保”联动的金融服务支撑体系。丰富权益性融资产品,优化“分行+子公司”“一级市场+二级市场”“融资+融智”的多维度、多层次的权益性业务体系,强化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助力盘活存量资产,高效对接政府和企业需求,为扩大有效投资、降低债务风险、服务实体经济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撑。拓展企业资产证券化全场景服务,优化“REITs+”全流程服务,作为项目安排人落地全国首单“一带一路”资产证券化项目。
拓展重组顾问服务模式,丰富产品“工具箱”,助力企业提升经营质效,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整合集团行业研究、风险控制和金融科技等优势资源,为客户提供财务顾问、风控顾问、管理咨询等专业顾问咨询服务;依托“融安e信”大数据风控平台助力客户实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
债券承销业务持续巩固规模领先优势,全年境内主承销各类债券2,711只,规模合计2.08万亿元。主承销绿色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社会责任债券等各类ESG债券95只,规模合计1,128.75亿元。为20家境外客户主承销熊猫债券33只,规模折合人民币214亿元。
票据业务
通过“工于制成”“工银兴农贴”“工银i绿贴”等产品服务,加大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和“专精特新”“乡村振兴”等重点战略的票据融资服务力度。通过灵活利率策略、加快周转交易、搭建票据购平台等经营创新,推动票据业务转型发展。
2023年,票据贴现业务量27,167.41亿元,比上年增长23.2%,继续保持市场首位。获评上海票据交易所2023年度“优秀综合业务机构”“优秀贴现机构”“优秀交易机构”“优秀结算机构”“优秀创新产品合作机构”等多个奖项。
个人金融业务
2023年,本行深化实施“第一个人金融银行”战略,围绕客户“赚钱、借钱、花钱、管钱”需求,构建财富管理、消费金融、支付结算、账户管理服务新生态,以建设个人客户“主支付账户—主财富账户—主关系账户”为主线,加快业务运营模式转型。
加快经营转型。推动从“做业务”向“做客户”转变,围绕客户需求整合服务资源、创新服务产品、优化服务流程,通过为客户创造价值,实现银行价值。构建分层分群全量客户服务体系,抢抓县域、新市民、个人养老金、Z世代等新市场、新机遇,拓宽批量获客源头,打造专属产品,提供专属服务,培育专属品牌。深入推动个人金融板块数字化转型,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服务客户、赋能员工。服务客户方面,打造“智慧大脑”营销策略统筹中枢,提升面向全量客户的营销服务精准性,深入实施“极智体验”项目,通过建立客户问题发现和解决的管理闭环,有效提升客户满意度和体验感;赋能员工方面,打造数字个金智慧经营平台(DIMO)、“营销通”个人客户经理工作平台等,提升工作效率和效果。
推动业务高质量发展。持续完善客户资金循环生态,加快个人存款产品创新,打造重点客群专属存款、理财等产品,更好地满足不同客群的差异化服务需求。面对房地产市场供需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因城施策积极满足居民刚性及改善性住房需求,积极稳妥做好存量房贷利率调整有关工作。聚焦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大宗消费等领域,加大个人经营和消费贷款投入力度。围绕大学生入学、求学、毕业不同阶段需求,创新推出商业助学贷款业务。
聚焦创造客户价值。以客户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加强投研能力建设,构建开放式产品货架,全面推广财富社区,推广智能资产配置服务,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格局,满足客户个性化、陪伴式财富管理需求,打造“工银财富”品牌。推出“灵通账户”服务品牌,提供涵盖智慧开户、智慧管户、智慧防护的账户全生命周期服务,完善特色借记卡及个性化定制服务流程,三方支付、工银信使等基础结算产品渗透率稳步提升。
获《亚洲银行家》“亚太最佳财富管理银行”“最佳数字化品牌项目”,《金融界》“杰出零售银行”“杰出财富管理银行”等奖项。2023年末,个人客户7.40亿户,比上年末增加1,980万户。个人金融资产总额20.71万亿元,其中,个人存款165,655.68亿元,增加20,202.62亿元,增长13.9%。个人贷款86,536.21亿元,增加4,189.96亿元,增长5.1%。代理销售基金4,197亿元,代理销售国债522亿元,代理销售个人保险974亿元。
私人银行业务
加强客户服务全旅程建设,推进客户分层分群服务,构建“研、选、销、管”全链路产品服务生态。打造企业家客群服务新范式,发布“伙伴同行家企欣荣”企业家伙伴银行服务体系,已完成约900家“企业家加油站”挂牌。实现家族信托提级晋位,联合合作机构创新发布“君子伙伴慈善信托服务生态圈”2.0版本(DAF模式),荣获上海市人民政府“年度上海金融创新奖”。联合合作机构创新推出“颐养天年”系列养老特殊目的家族信托服务,解决客户在养老保障领域的痛点需求,推进家族办公室综合顾问服务落地。
获评《亚洲银行家》《财富管理》“中国最佳私人银行企业家客户服务”,英国《金融时报》“中国最佳大数据分析及人工智能私人银行”。
2023年末,私人银行客户26.29万户,比上年末增加3.69万户,增长16.3%;管理资产3.07万亿元,增加4,431亿元,增长16.9%。
银行卡业务2在“GBC+”框架下深入推进商户营销基础性工程,持续扩大商户金融服务覆盖面,提供一揽子综合服务,商户总量突破1,200万户,收单交易额达4.5万亿元,服务质效显著提升。开展“惠享亿万客户携手千万商家扩内需促消费”行动,围绕居民衣食住行文体游娱开展“工银爱购”促销活动500余项,支持打造全国金融机构首家挂牌落地的文旅驿站,聚焦汽车、家装等大宗消费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助力扩内需、稳增长。
构建工银e生活6.0平台型生活服务新生态。与优质头部平台跨界合作打造“品质外卖、餐饮美食、旅游出行、精品畅购、商超便利、主题乐园、数字观影、车主生活”八大生态、“办公生活、社区生活、场景生活”三大生活圈,实现B端C端互促,丰富权益服务体系做好客户回馈。
强化产品创新。创新研发港、澳、珠跨境乘车码,境内外同步发行时尚澳门主题卡,研发投产“中老铁路”线上购票APP收单项目。支持大运会、亚运会支付受理环境搭建,创新推出“绑外卡”产品,保障境外来华人士移动支付便利性,提供安全高效、多元便利的支付环境。
2023年末,银行卡发卡量12.30亿张,比上年末增加1,088万张。其中,借记卡10.77亿张,信用卡1.53亿张。信用卡透支余额6,897.31亿元。
2023年,银行卡实现消费额20.84万亿元。其中,借记卡消费额18.60万亿元,信用卡消费额2.24万亿元。
资产管理业务
积极把握发展机遇,全面提升投资管理与研究能力,从产品和投资两端共同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产品端,通过提升理财、基金、保险、养老等金融服务的专业性,打造“工银资管”品牌,满足客户财富保值增值需求。理财方面,发挥理财普惠优势更好满足投资者多元需求,新市民、乡村居民和个体工商户等普惠金融重点客群增长较快;基金方面,积极发挥业务种类齐全、产品体系丰富、中长期投资业绩优秀的综合优势,积极服务客户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加强投资者陪伴;保险方面,大力开拓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的发行业务,持续加强多元投资能力和项目挖掘能力,积极提升客户需求响应质效。投资端,本行充分发挥理财、基金、保险等综合化子公司的牌照优势,以渠道销售、项目推荐、风险管控、考核评价为重点,通过加大对高端制造、专精特新、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投资支持力度,贯彻新发展理念,助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理财业务
2023年末,理财产品余额18,570.56亿元,其中工银理财理财产品余额16,074.77亿元。有关工银理财的业务发展情况请“业务综述—综合化经营及子公司管理”。
资产托管业务
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创新托管科创100ETF、中证2000ETF、北证50指数等宽基指数基金及央企ETF、信创主题ETF等主题型指数基金,托管全市场首单新能源REITS产品,债券通“南向通”托管规模和客户数量持续领先同业。2023年末,本行保险资产托管规模7.0万亿元,公募基金托管规模3.7万亿元,养老金托管规模2.8万亿元,均保持行业第一。
加快服务创新,举办工银托管创新合作论坛,宣传托管业务“融合共赢、构建生态”的理念与服务,开启平台化、生态化发展新局面。获评《亚洲银行家》“中国最佳托管银行”、《中国基金报》“公募基金25年基金托管示范银行”和《证券时报》“杰出资产托管银行天玑奖”等奖项。
2023年末,托管业务总规模(不含资金监管类业务)21.9万亿元,其中资管产品营运外包业务规模2.4万亿元。
养老金业务
养老金融布局有序推进。持续完善顶层设计,加强统筹推动,在年金客户“织网补网”“民政+养老+金融”、手机银行养老金融专区等场景生态建设上取得积极成效。
加强年金营销能力建设。成功中标多家大型企业年金受托管理和账户管理资格;积极开展分层营销,推动大中小客户协同发展。个人养老金试点稳步落地,首批通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个人养老金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个人养老金银行保险行业信息平台新版系统对接验收,在业内率先实现业务全流程闭环管理。
数字化转型取得新成效。业内率先推出手机银行养老金融全景服务视图,实现了“三支柱”养老资产的统一展示。持续提升养老金受托投资监控系统服务能力,优化“工银e养老”使用体验。
2023年末,受托管理年金基金5,541亿元,管理企业年金个人账户1,314万户,托管年金基金13,781亿元。受托管理企业年金基金规模、管理企业年金个人账户数量和托管年金基金规模继续稳居银行同业首位。蝉联《证券时报》“养老金融天玑奖”,获评《第一财经》“年度养老金融机构”等奖项。
金融市场业务货币市场交易
人民币方面,切实履行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职责,高效配合做好稳健货币政策传导,积极加大对市场金融机构资金支持力度。科学制定融资策略,合理摆布融资期限、品种及交易对手结构,持续提升资金运作效率。全面深化数字转型,充分发挥自主研发优势,完成人工智能机器自动询价、智能交易助手等功能运行上线,实现在智能化交易、业务全流程风险控制等领域的进一步突破。持续加强系统功能与制度体系建设,前瞻性做好交易对手信用状况监测和研判,切实做好风险应对预案,严格落实各项风险防控措施,确保资金安全。
外币方面,加强外汇货币市场资金流动性与利率变动研判,在保障流动性安全的前提下,灵活摆布融资期限与币种,提高外币资金使用质效。
作为银行间外币拆借市场报价行,积极参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结算直通项目等业务创新,持续保持境内外汇货币市场领先地位。2023年,持续获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最佳外币拆借报价行”“最佳外币拆借会员”“最佳外币回购会员”等多项荣誉。
投资业务
人民币债券方面,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本源,发挥国有大行金融服务主力军作用,不断巩固政府债券投资优势,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资金支持,持续做好绿色发展、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企业债投资。
外币债券方面,稳健开展外币债券投资,动态调整债券投资组合结构,稳步提升组合安全性和收益性,进一步加大对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绿色金融等领域的支持力度。积极活跃离岸市场,稳步推进“南向通”债券投资交易。本行连续三年获评《财资》“亚洲G3债券最佳投资机构中资银行类第一名”,市场影响力持续提升。
代客资金交易
代客结售汇和外汇买卖业务方面,加强外汇风险中性宣导,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向涉外企业普及风险中性理念与汇率避险产品,助力增强避险意识和汇率风险管理能力。加大中小微企业支持,多家分行落地辖内首笔第三方担保项下中小微企业汇率避险业务,有效降低客户业务办理门槛和交易成本。加快产品服务创新,新增7个币种现钞结售汇服务,为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等重大赛事提供优质金融服务支持;推出电子交易平台人民币外汇期权服务功能和智能询价交易功能,优化客户体验。
柜台债业务方面,首批参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面向中小金融机构客户发行上海清算所柜台债,发售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主题金融债券、绿色债券,以及3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柜台地方政府债券,助力构建多层次债券市场体系,积极支持绿色金融、农业发展与地方建设。获评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柜台流通式债券业务优秀承办机构”和“地方债柜台业务优秀承销机构”,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优秀柜台债券业务参与机构”。
境外机构投资者银行间市场交易方面,积极服务全球超60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客户,满足客户深入参与中国银行间市场投资交易需求。获评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全球通业务优秀结算代理机构”“国际化业务卓越贡献机构”和债券通有限公司“跨境认购创新奖(承销商)”。
资产证券化业务
2023年,本行共发行8单资产证券化项目,均为不良贷款证券化项目,发行规模合计59.66亿元。
贵金属业务
提升贵金属实物产品普惠性,推出新版小规格平价如意金条,降低购金门槛;把握年轻客群偏好,开发“哈利-波特”二期产品;把握区域特色,开发“大美四川-旅行熊猫”系列产品,荣获“幸福天府-成都礼物”特别奖金奖。
提升面向公司和机构客群的贵金属服务。围绕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巩固对贵金属产业链实体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向石油炼化、光伏、新材料等贵金属新兴应用行业拓展原料融货服务。积极服务黄金同业租借需求,稳步推进积存金银银合作,进一步满足城乡市场客户资产配置需求。
2023年,本行代理上海黄金交易所清算额、黄金企业租借和同业租借规模在场内占比均保持第一地位,蝉联上海黄金交易所“金融类优秀会员一等奖”“最佳产品推广贡献机构”等奖项。
金融科技坚持“科技驱动、价值创造”,加快推进科技强行、数字工行建设。夯实安全生产运营基础,提升创新技术驱动能力,深耕D-ICBC数字生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打造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引擎。
2023年,本行在金融监管总局全国性银行信息科技监管评级中获评银行业第一,持续保持同业领先。5项科技成果获得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奖,其中银行金融级联机数据库转型建设项目获得一等奖。获《亚洲银行家》“国际最佳流程自动化项目”“国际最佳数据管理项目”“中国最佳银行即服务技术”,《银行家》(中国)“金融创新卓越机构”“金融科技创新优秀案例”等多项金融科技奖项。AI大模型建设成果获评人民银行《金融电子化》“2023年金融信息化10件大事”榜首,是银行业中唯一入选的大模型技术创新应用。首家唯一获得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金融数字化能力成熟度最高等级认证。
夯实安全生产运营基础积极应对复杂多变外部形势和技术革新带来的新挑战,坚守安全生产底线,深化生产运维转型,全面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推进数据安全技术能力建设,全行信息系统可用率持续保持在99.99%以上高水平,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支撑。
优化提升集团网络安全防御能力。持续健全网络安全统筹管理机制,丰富威胁情报库,提高漏洞威胁感知能力,强化互联网攻击源处置,常态化开展有效性验证。加强网络安全团队及攻防能力建设,积极推动安全攻防靶场优化升级,并与国家级实验室分布式靶场开展联合创新。积极开展全集团网络安全专项排查加固,完善勒索病毒攻击等网络安全预案,提高集团网络安全防护整体水平。
打造领先的生产运维和灾备保障体系。强化面向业务视角的板块化运维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全链路端到端监控、灾备高可用等级对标等生产运维能力,升级运维工具架构,扎实推进生产运维转型。全面升级灾备保障体系,提升重要业务系统同城高可用和异地灾备接管实战能力,推进异地自主可控灾备云平台建设,全面提升核心业务场景容灾能力。
完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强化数据安全组织保障,形成上下一体、总分联动、分工明确的数据安全管理组织架构。优化数据安全技术管理框架,强化数据安全技防体系,完善数据安全技术平台,沉淀标准化的数据安全技术能力。持续推进数据安全分类分级贯标能力建设,开展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和应急演练,加强培训和宣传,提升全行数据安全保护意识。
提升创新技术驱动能力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迭代升级ECOS技术生态,统筹推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攻关,加快前沿技术研究成果向业务价值转化,全方位赋能数字化转型,以高质量科技支撑全行经营发展。
升级弹性可靠的云和分布式技术体系。积极推动全集团云化基建部署,云上节点数量超过20万,业务容器数量超过14万,规模持续保持行业领先。全量客户信息和个人账户全面迁移至“云+分布式”自主可控平台,实现零售板块全面架构转型,全行核心系统超80%的业务量基于开放平台单轨运行,平稳应对全年多次业务高峰和复杂场景的真实考验。
推进新技术平台支撑能力建设和场景应用。建成同业首个全栈自主可控的千亿级AI大模型技术体系,率先实现在多个金融业务领域创新应用。
强化企业级数据中台和大数据平台技术能力建设,构建实时数据仓库能力,优化数据权限管控,全面提升大数据资源时效性和实用性。持续推进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技术的平台建设和业务应用,应用范围覆盖37个业务条线。建设13个综合型数字员工以及1000余个流程自动化数字员工,智能增效超过3万人年,助力员工减负赋能。
加快前沿技术研究成果的应用探索。探索隐私计算在跨机构场景的应用,联合金融同业实现基于该技术的银行间资金流水核验,并获监管机构好评。发布《量子计算金融应用研究报告》,积极探索金融行业量子计算应用,并联合头部企业开展合作创新,在外拓业务终端试点量子密钥分发和加密功能,提升金融数据传输安全。
深耕D-ICBC数字生态建设持续深化科技、数据、业务“煲汤式”融合,扎实推进数字工行(D-ICBC)建设,一系列数字化创新成果相继上线并取得积极成效,“数字工行”对全行转型与创新发展的赋能效应更加突显。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深化科技基础治理,不断提升金融创新响应效率和供给能力,激活释放全行科技创新活力。2023年,本行金融科技投入272.46亿元;金融科技人员3.6万人,占全行员工的8.6%。
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持续优化“揭榜挂帅”机制,做好关键业务和技术领域攻关项目遴选和评审,针对全行影响力显著的科技项目和数字化转型典型优秀项目进行专项评选奖励,突出实干实绩导向,发挥标杆示范效应。持续完善产品管理机制,落实全面风险管理要求,提升全集团产品目录覆盖率,构建常态化运营机制,健全科技内部闭环的体验提升机制,提高研发体验问题解决率。
深化科技和数据基础治理。加强全行产品管理和需求管理,组织开展低效产品和功能退出,形成需求整合提升方案。深入推进研发运营一体化建设,提高应用版本“一键部署”能力,建设应用运维人员一站式投产工作台,投产效能显著提升。完善科技设备资源基础性管理,形成科技设备资源管理基础性提升方案。开展数据资产盘点和确权,持续扩充数据资源,深化数据治理,夯实数字化管理基础。推进探索金融科技伦理建设,印发《金融科技伦理管理办法》,把科技伦理要求贯穿于技术应用、创新研发等科技活动全过程,提升新形势下的科技管理有效性。
加强科技数据人才队伍建设。持续优化科技人才结构,依托“科技菁英”招聘品牌及集中培养机制,带动基层金融科技职能加速向创新研发与营销服务支持转型,加强高质量科技供给能力。持续改善科技人才发展环境,积极开展科技人才定向支持等交流项目,着力打造顶尖科技人才队伍。持续提升科技人才专业能力,围绕“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科技”两个主线,聚焦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统筹部署人才分层培养方案。推动数据人才培养与业务发展深度融合,全集团数据分析师9,375人,覆盖各个专业条线及境内外机构,形成了初中高级梯次分布、专兼职有机结合的数字化人才基础;通过建模大赛、数据菁英、跨界交流、产学研融合、体系化训战结合等方式,组建“数据+业务+应用”的分析师柔性团队,深化数业融合,赋能业务发展。
网络金融
本行围绕“数字工行”(D-ICBC)建设目标,加快打造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数字金融服务体系,以搭平台、提能力、拓场景、建生态为主线,创新数字金融发展新模式。2023年,数字化业务占比99.0%。
强化数字金融新基建,深化核心平台建设
“最好手机银行”再上新台阶。以智能、至简、人性化为方向,创新推出个人手机银行9.0版,围绕大财富、全融资、促消费、强智能、优体验五个领域,打造全景式数字金融服务体系。业界首创家庭财富、“人企合一”普惠融资、环抱式首页、3D贵金属展厅等服务,数字化创新动能持续增强。创新消费、乡村、便民、跨境四大场景,升级权益中心2.0,打造客户权益一站式查询使用新体验。2023年末,个人手机银行客户5.52亿户,移动端月活2.29亿户,客户规模与活跃度保持同业领先。
开创开放银行生态新局面。依托企业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打造“融E云”对公数字金融服务平台,面向专属客群推出专精特新服务专区、普惠专区等服务,为客户提供涵盖金融与经营多场景融合的生态服务。2023年末,企业网上银行客户1,512万户,企业网上银行月均活跃客户617万户,客户规模和活跃度同业第一。构建“融E聚”开放金融服务平台,立足用户视角提升基础服务能力,推出开放银行服务新门户,契合平台型客户需求形成综合化服务方案,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需求,提供一体化、综合化金融服务。
“双轮驱动”助力线上服务乡村振兴。构建以工银“兴农通”APP、手机银行“兴农通”版为主体的线上触达服务体系,助力金融服务下沉。
面向县域乡村客户提供专属贷款、大额存款等金融服务,累计服务活跃客户超1.6亿户。推出种植e贷、县域专属存款、大额存单等特色产品,为超35万家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兴农撮合”服务。联合中国供销集团和各级供销社,将金融融入农资贸易、农产品销售等供销核心业务场景。
搭建“定点帮扶消费专区”,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境外网络金融稳步发展。投产手机银行大湾区服务专区,实现身份互认、场景共享、资金互通。在9个国家和地区投产“跨境e发薪”业务,境外网络金融服务覆盖43个国家和地区。创新推出境外个人手机银行8.0、境外企业网银极智版,为境外机构拓展本地市场提供更多选择。
培育数字经营新动能,提升企业级数字化能力2深化远程银行服务智慧升级。“智慧服务中心”建设提质,同业率先实现大模型技术在座席助手等场景落地,保障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等重点时期多语言服务,全年服务量21.5亿笔,接听率和智能分流率同业领先。“数字运营中心”建设提速,建成微信生态、智能外呼、短信外拨等亿级触客平台,打造同业最全新媒体矩阵,覆盖业内主流高流量平台。
“经营赋能中心”建设提效,全年智能外呼量超7亿,智能外呼规模最大、覆盖更广;积极推动新媒体内容生产、客户体验分析、线上风险防控、员工业务支持等能力升级,赋能业务发展与品牌宣传。
强化服务工作统筹推动,实现客户服务品质提升。打造客户回声、员工心声“双声”企业级数字化体验管理平台,持续提升客户体验的数字化管理能力和水平。深化投诉问题根源治理与在线集中处理,优化产品体验,强化远程客服在线投诉处理能力,实现客户服务评价提升。聚焦解决客户“急难愁盼”问题,开展手机银行全员体验活动,围绕注册登录、账户管理、转账汇款、刷脸认证等重点功能,进一步打磨流程设计,着力提升客户体验。
数字化运营体系建设初见成效。打造数字化时代线上知客、获客、活客、价值转化一体化链条,构建数字化触客矩阵,基于个人手机银行、企业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企业微信等平台,运用数字化新工具,围绕客户生命周期,分层推进全量客户拉新、留存、促活、防流失,围绕长尾客户开展集约化、线上化、规模化维护,围绕财富、信用卡、三方支付、代发、普惠小微等重点客群深化联合运营,助力客户金融资产价值增长,让数字金融服务触及更多客户。
持续提升线上平台数字化风控水平。强化线上欺诈交易风险防控,建立电子银行客户限额分级管理体系,提升个人客户限额管控精准性,实施企业网银支付限额动态管理;完善线上交易风险智能化识别机制,深化设备指纹新技术应用,推广企业网银人脸识别功能,有效防范线上欺诈交易风险,保护客户资金安全。夯实合规风险管理,实现洗钱高风险个人客户线上渠道联动控制,完善APP个人信息保护政策,实施电子银行系统客户信息保护加固。
打造数字开放新生态,全力服务实体经济2服务数字产业,聚焦交易市场保证金管理、产供销一体化支付结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资等需求,创新汽车产销、产业链平台、要素资源市场等行业解决方案。服务数字民生,深化与头部网络货运平台和知名生活服务平台合作,为货运司机、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新市民群体提供薪资代发、普惠贷款、信用卡、医保社保、日常缴费、专属权益等贴心服务。服务数字政务,紧跟数字政务建设步伐,提供细分场景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服务场景涵盖“一码通城”“全网通办”“智慧城市”“智慧政法”“智慧文旅”等领域,助力政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升。服务数字教育,聚焦教育市场数字化转型需求,创新“教育云”综合生态服务方案,将“收、缴、对、清”等金融服务嵌入到校园报名、考试、食宿、后勤等学业和生活场景,强化教育缴费监管,缓解学校对账压力,丰富家长支付方式,服务中小学幼各类学校超3.1万所,覆盖超1,200万家长缴费客群。
数字人民币试点推广取得佳绩。推动业务创新,实现数字人民币线上缴纳税款,完成全市场首单上海清算所大宗商品清算通数字人民币清结算服务,围绕预付消费场景推出智能预付管家产品,落地基于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支持商户一码通付,持续扩大数字人民币发薪规模,打造数字人民币SIM卡硬件钱包等产品。证券行业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创新试点获第二届首都金融创新激励项目一等奖。2023年,有效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新增1,585万个,对公钱包新增134万个,新增数字人民币商户门店数271万户。
网点建设与服务提升
扎实推进网点优化调整。在强化网点准入管理、保持总量稳定基础上,巩固网点规模竞争优势,加大县域乡镇地区网点布局,科学推动低效密集扎堆网点疏解,持续优化网点布局结构。2023年完成670家网点优化调整,向服务供给相对不足的城市重点区域新投入网点52家,向县域地区投入网点57家,新增覆盖15个空白县域,网点县域覆盖率提升至86.9%,网点资源与地区社会经济资源匹配度稳步提高。深化低碳、适老网点建设,完成整体装修网点1,045家,实现网点常靓常新,持续改善网点硬件设施和服务面貌。2023年末,本行营业网点15,495个,自助银行21,023个,智能设备76,203台,自动柜员机53,745台,全年自动柜员机交易额45,870亿元。
有序推进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建设。以党建、政务、农产品产销等为切入点,与县乡政府、村委会、头部大型企业、当地企业、个人商户等五类合作方开展生态共建,累计建成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4,760家,覆盖全国1,523个县。全年为乡村客户办理业务332.3万笔,开展反电信诈骗、爱惜征信、消费者权益保护及基础金融知识宣传5.1万场,服务客户134.7万人次,切实提升乡村金融服务水平。
持续提升网点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物理渠道资源规模优势,深化“工行驿站+”公益惠民服务内涵,丰富惠民服务功能。全年新打造“工行驿站+”政务、生活、财富、公益、幸福、普惠等各类生态化网点6,156家,累计超1.1万家。组织1.55万家工行驿站有序扩增便民服务供给,服务户外劳动者、中高考生、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全年累计组织开展“志愿暖春-你我同行”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盛夏关爱三重奏”系列主题活动、“工银爱相伴-情暖重阳节”等各类活动9.5万场,惠及社会公众1,200万余人次。本行20家营业网点获评中国银行业协会“银行业营业网点文明规范服务百佳示范单位”,获评数量位列同业第一。
加速全渠道布局,促进渠道协同。深入推进本行数字金融核心服务平台建设,构建智能、泛在、融合的渠道体系。加快“中国工商银行客户服务”微信公众号建设,粉丝数超1亿户;升级打造云网点2.0,形成“网点的线上门店”“客户的掌上网点”,年访问量超12亿次;发布“工小征、工小程”对客数字员工,全面覆盖手机银行、远程银行、网点等线上线下渠道,全年服务客户9.6亿人次。进一步推进线上平台、物理网点、远程客服、客户经理间服务协同,实现“一点接入、全渠道响应”一致体验。
深化数字赋能开创运营服务新局面。加快网点运营改革,客户全旅程服务建设全面推进,线上预约、到店识别引导服务全行推广;账户开销户、外汇汇款、遗产继承等网点难点业务实施场景化改造与流程重构,为解决客户“疑难急杂”问题提供有力工具。加快智能技术赋能业务运营,加速运营领域数字人、大模型等新技术应用,首个基于大模型的网点员工智能助手正式上线,提升网点效能,全年运营领域智能处理业务量3.2亿笔,比上年增长14%。现金运营数字化转型成效初显,在200余家网点试点应用个人开销户、存取款等场景实物集中交付服务模式,全行推广本外币新钞、零钞线上预约业务,全面推广任务驱动金库作业新模式。
自助渠道服务功能及场景持续扩展,在全行网点智能柜员机推广电子社保、税收缴费、智慧医保、信用报告、数字人民币等银政联动业务,打造客户身边的“政务服务大厅”;加快智能终端适老化服务改造,实现老年客户登录后自动切换大字版界面,并将老年客户高频使用功能放置首页,显著降低老年客户使用自助设备门槛。
扎实做好大运会、亚运会金融服务保障。作为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和杭州第19届亚运会银行类独家官方合作伙伴,通过建设赛事侧全功能网点、流动银行车、新型货币兑换机、专属客服热线、手机银行专区、专属APP金融服务专区等线上线下多层次、立体化的服务保障渠道,圆满完成两大国际性赛事期间现金兑换、外卡受理、数字人民币等业务的服务支持保障工作,实现赛事期间“零差错、零投诉、零舆情”。
二、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建立有效制衡的风险治理架构,培育稳健审慎的风险文化,制定统一的风险管理策略和风险偏好,执行风险限额和风险管理政策,有效识别、评估、计量、监测、控制或缓释、报告各类风险,为实现集团经营和战略目标提供保证。本行在全面风险管理中遵循的原则包括全覆盖、匹配性、独立性、前瞻性、有效性原则等。
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及其专业委员会、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等构成本行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
2023年,本行坚持“风控强基”,深化落实“五个一本账”要求,推进全面风险管理迭代升级和落地实施,强化风险管理顶层设计,完善全面风险管理规定等制度体系,建立完善风险官管理机制,压实风险管理三道防线职责,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成效。全面排查各类风险隐患,持续提升境外机构和子公司风险数据穿透管理能力,完整动态反映集团风险全貌。强化数字化转型全过程风险防控,加速推进企业级智能风控平台建设。强化新兴领域风险防控,加强投融资业务合作机构风险管理,做好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管理信用风险是指因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未按照约定履行义务从而使银行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本行信用风险主要来源包括:贷款、资金业务(含存放同业、拆放同业、买入返售、企业债券和金融债券投资等)、应收款项、表外信用业务(含担保、承诺、金融衍生品交易等)。
本行严格遵循信用风险管理相关监管要求,在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领导下,贯彻执行既定的战略目标,实行独立、集中、垂直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董事会对信用风险管理有效性承担最终责任。高级管理层负责执行董事会批准的信用风险管理战略、总体政策及体系。高级管理层下设的信用风险管理委员会是本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审议决策机构,负责审议信用风险管理的重大、重要事项,并按照信用风险管理委员会章程开展工作。各级信贷与投资管理部门负责本级的信用风险牵头管理工作,各业务部门按照职能分工执行本业务领域的信用风险管理政策和标准。
按照贷款风险分类的监管要求,本行实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根据预计贷款本息收回的可能性把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为实行信贷资产质量精细化管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本行对公司类贷款实施十二级内部分类体系。本行对个人信贷资产质量实施五级分类管理,综合考虑借款人的违约月数、预期损失率、信用状况、担保情况等定性和定量因素,确定贷款质量分类结果。
持续优化投融资运营机制,“入口关”完善客户准入管理,“闸口关”从组合、集中度等维度重构存续期管理体系,“出口关”突出不良资产处置环节合规风险治理,全方位赋能“三道口、七彩池”智能信贷风控体系建设。深化信用风险基础制度管理,完善金融资产风险分类管理架构,推进综合化子公司统一投融资风险限额管理体系建设,细化表外业务风险管理要求。持续深化信贷领域廉洁风险专项治理,坚持信贷全口径一体整治,全面覆盖各类投融资业务。
准确把握投融资业务布局和方向,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公司信贷业务方面,持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支持力度,积极支持“十四五”在建重大工程及补短板项目,围绕城乡融合、重点县域基础设施、涉农产业链、农业现代化等领域支持城乡联动发展;深入挖掘和培育绿色信贷市场,全面推进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理财、绿色租赁等各类绿色投融资业务发展;围绕服务京津冀、大湾区、长三角、成渝经济圈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持续完善差异化区域信贷政策。个人信贷业务方面,严格把好贷款“入口关”,结合产品特点规范个人贷款业务要求;抓好个人住房贷款风险防控,严格落实真实“客户、交易、抵押、房价、首付”等实质风险防控关键环节;加强个人贷款押品管理,推广应用押品“线上评估”功能;不断提升贷后管理精细化水平,围绕监测、催收、处置等重点工作,持续迭代升级监测模型策略,推进贷后管理数字化转型升级。
认真贯彻落实“房地产金融16条”等宏观调控政策,保持房地产融资合理适度,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统筹做好新增融资投放和存量风险防范化解,积极应对房地产市场变化,做好房地产领域风险管控,持续优化新增融资投向,推动房地产投融资高质量稳健发展。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地方债务管理的各项法规和监管政策规定,严守依法合规和不发生区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针对中小金融机构,结合金融资产风险分类新规、资本新规对其影响,增强常态化监控能力,严防风险外溢。
全面推进信用风险管理数字化转型,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多场景应用,推进多维度、可视化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投产投融资运营管理平台、零售信贷智能风控平台等多个数字化项目,提高系统对管理决策的智慧辅助能力。
信用风险分析2023年末,本行不考虑任何担保物及其他信用增级措施的最大信用风险敞口466,042.5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1,394.99亿元。
本行持续推进行业信贷结构优化调整,加大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贷款比上年末增加4,347.84亿元,增长13.8%,主要是有力支持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重点交通项目以及西部地区交通建设补短板项目;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贷款增加4,028.70亿元,增长21.3%,主要是涉及投资与资产管理、企业总部、园区及商业综合体管理服务等领域客户融资需求增加;制造业贷款增加4,015.83亿元,增长20.6%,主要是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大型炼化等高端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贷款增加3,824.45亿元,增长31.6%,主要是着力提升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适配度,加大清洁能源转型融资支持力度,煤电保供和清洁能源领域实现均衡增长;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贷款增加2,111.96亿元,增长14.0%,主要是投向新型城镇化、水利设施等领域重大工程,以及城市公共事业、环境整治等民生领域。
本行持续强化各行业融资风险管理,提升不良资产处置质效,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贷款质量总体稳定。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本行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包括黄金)。市场风险管理是指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和报告市场风险的全过程,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是根据全行风险偏好将市场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实现经风险调整的收益最大化。
本行严格遵循市场风险管理相关监管要求,实行独立、集中、统筹的市场风险管理模式,形成了金融市场业务前、中、后台相分离的管理组织架构。董事会承担对市场风险管理实施监控的最终责任;高级管理层负责执行董事会批准的市场风险管理战略、总体政策及体系;高级管理层下设的市场风险管理委员会是本行市场风险管理的审议决策机构,负责审议市场风险管理的重大事项,并按照市场风险管理委员会工作规则开展工作;各级风险管理部门负责本级的市场风险牵头管理工作,各业务部门按照职能分工执行本业务领域的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标准。
2023年,本行持续深化集团市场风险管理。结合监管新规和最新管理实践,完善市场风险管理制度体系,修订市场风险管理规定等核心制度文件;有效传导集团风险偏好,核定2023年度集团市场风险限额方案,优化交易策略、细化限额监测、强化预警和风险提示,多措并举提升境内外机构限额管控水平;扎实推进资本新规落地实施,夯实集团市场风险新标准法资本要求并表计量能力,积极推进资本新规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实施工作;深入开展市场风险管理系统优化,建立健全模型库及管理机制,持续提升市场风险管理系统智能化水平。
交易账簿市场
风险管理本行持续加强交易账簿市场风险管理和产品控制工作,采用风险价值(VaR)、压力测试、敏感度分析、敞口分析、损益分析、价格监测等多种方法对交易账簿产品进行计量管理。
汇率风险管理
汇率风险指外汇资产与外汇负债之间币种结构不平衡产生的外汇敞口因汇率的不利变动使银行发生损失的风险。汇率风险管理目标是将汇率变动对本行财务状况和股东权益的影响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本行主要通过限额管理和风险对冲等方式管理汇率风险。本行按季度进行汇率风险敏感性分析和压力测试,高级管理层和市场风险管理委员会按季度审阅汇率风险报告。
2023年,本行密切关注市场形势变化,坚持汇率风险中性原则,积极运用限额管理和风险对冲等多项组合管理措施,提升集团外汇资产负债币种匹配度,将集团汇率风险保持在合理水平。
银行账簿利率风险
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指利率水平、期限结构等不利变动导致银行账簿经济价值和整体收益遭受损失的风险。
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
本行建立了与系统重要性、风险状况和业务复杂程度相符合的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并与本行总体发展战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保持一致。本行银行账簿利率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基本要素:健全的风险制度体系;有效的风险治理架构;完备的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流程;全面的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和缓释;健全的内控内审机制;完备的风险管理系统;充分的信息披露与报告。
本行严格遵循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相关监管要求,在法人和并表层面实施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建立了权责明确、层次分明、框架完备的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治理架构。董事会承担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高级管理层承担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的实施责任;总行资产负债管理部负责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的牵头管理,其他各部门和各机构按职能分工执行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政策和标准;内部审计局、总行内控合规部等部门承担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的审查和评估职责。
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的目标是根据本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和风险偏好,在可承受的利率风险限度内,实现经风险调整后的净利息收益最大化。本行基于风险偏好、风险状况、宏观经济和市场变化等因素制定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策略,并明确管理目标和管理模式。基于利率走势预判和整体收益、经济价值变动的计量结果,制定并实施相应管理政策,统筹运用利率风险管理调控工具开展风险缓释与控制,确保本行实际承担的利率风险水平与风险承受能力、意愿相一致。本行基于管理策略和目标制定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政策,明确管理方式和管理工具。通过制定或调整表内调节与表外对冲的利率风险管理方式,灵活运用资产负债数量工具、价格工具以及衍生工具进行管理调控,以及综合运用限额管理体系、经营计划、绩效考评和资本评估等方式开展利率风险管控评估等,实现对各业务条线、分支机构、附属机构以及利率风险影响显著的产品与组合层面利率风险水平的有效控制。
本行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压力测试遵循全面性、审慎性和前瞻性原则,采用利率风险敞口计量法和标准久期法,计量不同压力情景下利率敞口变化对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的影响。本行结合境内外监管要求、全行资产负债业务结构、经营管理情况以及风险偏好,考虑当前利率水平及历史变化趋势、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特征、业务发展战略及客户行为等因素设置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压力测试情景,按季度定期实施压力测试。
2023年,本行坚持稳健审慎的利率风险偏好,前瞻把握货币政策周期与市场预期变化,完善利率风险管理策略动态调控机制,持续优化资产负债利率敞口与久期错配结构;强化对国内外货币、债券、信贷等市场利率波动的预判处置能力,持续提升利率风险数字化管理水平,巩固当期收益与长期价值平衡、协调、可持续的高质量经营成效。
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分析
利率敏感性分析假设市场整体利率发生平行变化,并且不考虑管理层为降低利率风险而可能采取的风险管理活动。
利率缺口分析
2023年末,一年以内利率敏感性累计正缺口33,539.4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3,023.11亿元,主要是一年以内重定价或到期的客户贷款及垫款增加所致;一年以上利率敏感性累计正缺口2,824.08亿元,减少10,831.70亿元,主要是一年以上重定价或到期的客户存款增加所致。
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本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引起流动性风险的事件或因素包括:市场流动性重大不利变化、存款客户支取存款、贷款客户提款、债务人延期支付、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资产变现困难、经营损失和附属机构相关风险等。
流动性风险管理
本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与本行总体发展战略和整体风险管理体系相一致,并与本行的业务规模、业务性质和复杂程度等相适应,由以下基本要素构成:健全的风险制度体系;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有效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本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治理结构包括:由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总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和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组成的决策体系,由监事会、内部审计局和总行内控合规部组成的监督体系,由总行资产负债管理部、各表内外业务牵头管理部门、信息科技部门、运行管理部门及分支机构相关部门组成的执行体系。上述体系按职能分工分别履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决策、监督和执行职能。
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实现对集团和法人层面、各附属机构、各分支机构、各业务条线的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确保在正常经营条件及压力状态下,流动性需求能够及时以合理成本得到满足。本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根据流动性风险偏好制定,涵盖表内外各项业务以及境内外所有可能对流动性风险产生重大影响的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并包括正常和压力情景下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明确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和管理模式,并列明主要政策和程序。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具体结合本行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和业务发展情况制定,有效均衡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本行充分考虑可能影响本行流动性状况的各种宏微观因素,结合外部经营环境变化、监管要求、本行业务特点和复杂程度,定期按季度或专题实施压力测试。
2023年,本行坚持稳健审慎的流动性管理策略,集团流动性平稳运行。加大资金监测力度,保持合理充裕的流动性储备,流动性和客户支付平稳有序;推动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和系统不断升级,流动性风险监测、计量、管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加强境内外、表内外、本外币流动性风险管理,优化多层级、多维度的流动性监测和预警体系,提升集团流动性风险防范和应急能力。
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管理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本行可能面临的操作风险损失类别包括七大类: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制度和工作场所安全,客户、产品和业务活动,实物资产的损坏,IT系统,执行、交割和流程管理。其中,外部欺诈,执行、交割和流程管理是本行操作风险损失的主要来源。
本行严格遵循操作风险管理相关监管要求。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及其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分别承担操作风险管理决策、监督、执行事项,各相关部门按照其管理职能分别承担操作风险管理“三道防线”职责,形成紧密衔接、相互制衡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各机构、各部门履行第一道防线职能,承担本机构、本专业的操作风险管理的直接责任;内控合规部门、法律事务、安全保卫、金融科技、财务会计、运行管理、人力资源等分类管理部门以及信贷与投资管理、风险管理等跨风险管理部门共同履行第二道防线职能,承担管理责任,分别负责操作风险牵头管理、某类操作风险分类管理以及跨信用和市场风险的操作风险管理;内部审计部门履行第三道防线职能,承担监督责任,负责操作风险管理有效性的监督。
2023年,本行围绕监管重点和操作风险形势,对标金融监管总局操作风险管理要求,结合本行管理需要,完善操作风险损失数据采集标准,重构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夯实操作风险损失数据质量,稳步推进资本新规操作风险标准法达标项目,统筹做好操作风险与控制自评估工作,持续提升操作风险管控水平。健全案防长效机制,压实案防主体责任,深化重点领域案件风险治理,优化案件考核机制,激发自查自纠内生动力,持续深入开展案件警示教育。强化员工异常行为网格化智能化管控机制,压实排查管控主体责任,深化异常行为专项治理。报告期内,本行操作风险管控体系运行平稳,操作风险整体可控。
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由于银行经营管理行为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监管规定及其他相关规则的要求,提供的产品、服务、信息或从事的交易以及签署的合同协议等文件存在不利的法律缺陷,与客户、交易对手及利益相关方发生法律纠纷(诉讼或仲裁),有关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监管规定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则发生重要变化,以及由于内部和外部发生其他有关法律事件而可能导致法律制裁、监管处罚、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等不利后果的风险。
本行
(一)季度经营简要分析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的主要经营情况如下:
2023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2,699.29亿元,同比增长0.81%。年化平均总资产回报率0.86%,年化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0.56%,分别下降0.10和0.76个百分点。
营业收入6,512.68亿元,同比下降3.55%。利息净收入5,015.26亿元,下降4.72%。年化净利息收益率1.67%。非利息收入1,497.42亿元,增长0.59%,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992.31亿元,下降6.07%。业务及管理费1,564.43亿元,增长1.72%。成本收入比24.02%。计提各类资产减值损失1,478.15亿元,下降12.86%,其中,贷款减值损失1,331.44亿元,增长2.04%。
报告期末,总资产444,828.2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8,726.77亿元,增长12.30%。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不含应计利息)257,822.54亿元,增加25,718.78亿元,增长11.08%,其中,境内分行人民币贷款增加25,464.78亿元,增长11.85%。从结构上看,公司类贷款159,865.48亿元,个人贷款86,223.98亿元,票据贴现11,733.08亿元。投资115,181.72亿元,增加9,844.70亿元,增长9.35%。
总负债408,069.4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7,122.18亿元,增长13.06%。客户存款339,808.26亿元,增加41,103.35亿元,增长13.76%。从结构上看,定期存款194,645.78亿元,活期存款137,920.33亿元,其他存款2,178.59亿元,应计利息5,063.56亿元。
股东权益合计36,758.7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604.59亿元,增长4.56%。
按照贷款质量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3,499.9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88.25亿元,不良贷款率1.36%,下降0.0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16.22%,上升6.75个百分点。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3.39%,一级资本充足率14.83%,资本充足率18.79%,均满足监管要求。
收起▲
一、经营情况概览
今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本行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心任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深入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按照行党委“48字”工作思路,扎实推进稳增长、调结构、增动能、防风险、开新局各项工作,着力以自身经营的“稳”支持经济大局的“稳”,助力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上半年集团经营业绩好于预期,“强优大”核心指标保持稳健。“强”的方面,资本充足率18.45%,拨备覆盖率218.62%,风险抵御能力进一步增强;不良贷款率1.36%,资产质量保持稳定。“优”的方面,在持续让利实体经济的同时,平均总资产回报率(ROA)、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保持较优水平;净息差(NIM)处于合理区间;成本收入比处于稳健合理水平。“大”的方面,营业收入、净利润、资产、存款、贷款、资本等均保持同业领先。
积极助力稳增长,大行担当持续彰显。聚焦“国家所需、金融所能、客户所盼、工行所长”,持续加大金融供给力度,发挥大行头雁引领作用,支持经济持续恢复、回升向好。总量上,境内分行人民币贷款余额增加1.99万亿元,同比多增3,876亿元,增量和同比多增额均同业领先。债券投资总量、增量、新增投资额均保持市场首位。投向上,突出主责主业,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投向制造业贷款余额达3.6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绿色信贷余额超5万亿元,总量、增量均同业领先;普惠贷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涉农贷款近4万亿元,增速均同业领先;民营企业贷款余额突破5万亿元;专精特新贷款同比多增;为境内重点外贸外资企业发放表内外融资超6,500亿元;个人消费和经营贷款同比多增1,465亿元,着力促消费惠民生。
全面系统防风险,资产质量保持稳定。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深化境内境外机构、表内表外业务、商行投行业务和其他业务、线上线下、总行和下属机构“五个一本账”全面风险管理,按照“主动防、智能控、全面管”路径,全面抓好信用、市场、操作等各类风险防范,着力打造安全第一的大行标杆。智能化风控水平有效提升,资产质量攻坚扎实推进,授信审批新规深入实施,内控案防重点工作有力推进,消费者权益保护取得积极成效,安全运营屏障更加牢固。集团资产质量总体稳定,各类风险整体可控。
着力调结构增动能,发展引擎更加强劲。持续推进“扬长补短固本强基”四大战略布局和个人金融、外汇业务、重点区域、城乡联动等战略重点,集团发展规划实施取得新进展。深入推进GBC+(政务、产业、个人服务)基础性工程,服务个人客户增至7.29亿户,公司客户突破1,100万户,大中小微个相协调的多元化客户结构加快形成,带动人民币存款余额突破30万亿元、增量突破3万亿元,个人金融资产(AUM)余额突破20万亿元。坚持“大小兼顾、零售优先”,大客户、大项目与小微及个体工商户、专精特新小巨人协同发力,多元化信贷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沙特吉达分行顺利开业,获准担任巴西人民币清算行,人民币清算行增至11家,全球金融服务网络更加完善。围绕“服务客户、赋能员工”,深化数字工行(D-ICBC)建设,推动金融服务加快数字化转型,手机银行、开放银行、工银e生活等领域一批数字化创新成果相继落地,高质量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二、讨论与分析
1.经济金融及监管环境
2023年上半年,国际经济贸易投资放缓,通胀仍处高位,发达国家央行政策紧缩效应持续显现,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国内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市场需求稳步恢复,生产供给持续增加,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3.8%,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人民币计价)同比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7%。
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完善税费支持政策,增强精准性针对性,支持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着力纾解企业困难。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保持必要支出强度,在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调结构上加大投资。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
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人民银行降准0.2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流动性,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稳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设立房企纾困专项再贷款、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延续实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和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持续加大对普惠金融、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持续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效能,1年期和5年期LPR均下降10个基点,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持续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重要作用,促进稳定银行负债成本。
监管政策聚焦推改革、促发展、防风险。推改革方面,落实《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部署,金融监管体系迈入“一行一总局一会”新格局。促发展方面,修订优化固定资产贷款、流动资金贷款、个人贷款、项目融资等信贷管理制度,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升信贷管理能力和金融服务效率;围绕做好交通物流、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等领域的金融服务发布通知和指导意见,推动银行业加强对重点领域的精准支持;建立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延长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关政策期限,保障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优化跨国公司本外币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政策,支持外经贸企业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提升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水平。防风险方面,出台《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修订《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并公开征求意见,推动商业银行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完善资本监管规则。
金融体系运行总体平稳。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287.30万亿元,同比增长11.3%;社会融资规模存量365.45万亿元,同比增长9.0%;人民币贷款余额230.58万亿元,同比增长11.3%;人民币存款余额278.62万亿元,同比增长11.0%。6月末,债券市场发行各类债券34.33万亿元,同比增长9.0%。
股票市场主要指数震荡上行,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比上年末分别上涨3.7%和0.1%。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2258元,比上年末贬值3.6%。
商业银行总资产稳健增长,信贷资产质量基本稳定,风险抵补能力整体充足。
6月末,商业银行本外币总资产344.92万亿元,同比增长11.1%;不良贷款余额3.20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62%,拨备覆盖率206.13%;资本充足率14.66%。其中,大型商业银行本外币总资产171.53万亿元,同比增长13.3%;不良贷款余额1.30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29%,拨备覆盖率249.75%;资本充足率16.89%。
2023年上半年,本行全力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扎实推进稳增长、调结构、增动能、防风险、开新局各项工作,全行经营稳中有进、稳中提质,重点战略有效实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本行连续十一年位列英国《银行家》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榜首,连续十一年位列美国《财富》500强榜单全球商业银行首位,连续七年位列英国Brand Finance全球银行品牌价值500强榜单榜首,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三、业务综述
3.1公司金融业务本行强化稳健货币政策传导,注重靠前发力,深化新制造业、新服务业、新基础产业和高技术客群公司信贷布局,加大对实体经济的精准支持力度。聚焦“上量、保质、提占比”目标,实施制造业金融服务强基工程,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深化科创金融“十百千万”专项行动,联合国家科技部成立首家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稳步推进专营机构扩容;聚焦“对外赋能客户、对内服务员工”两大目标,持续推进公司金融数字化转型。
发展动能更加充沛。聚焦构建“大中小微个”相协调的客户结构,完善体系化营销方案,持续推进公司金融数字化转型。深化企业级对公数字化运营管理平台建设,平台触达客户超160万户;推动“营销通”对公客户经理营销系统建设,助力传统营销模式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持续提升“工银聚融”金融服务能力,深度嵌入头部客户数字化转型场景,根据客户个性化需求组合输出账户管理、融资管理、票据管理、风险管理、数据视图等综合化金融服务。6月末公司客户1,143.7万户,比上年末增加74.4万户。
服务实体力度更大。6月末,公司类贷款157,604.3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9,334.67亿元,增长14.0%,增量、增幅均为近十年同期最高。加大力度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投向制造业贷款余额3.64万亿元,增加6,033.86亿元,余额保持同业首位,其中投向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量均为同业第一。支持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金融服务力度,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2,255.50亿元,增加428.39亿元,增长23.4%;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2.36万亿元,增加6,038.23亿元。民营企业贷款余额5.08万亿元,增加4,985.03亿元。以绿色金融推动绿色发展,绿色贷款余额(金融监管总局口径)超5万亿元,总量与增量均位居同业首位,上半年境内主承销绿色债券404.71亿元。
存款增长创出新高。抓实“织网补网”、体系化营销、网点竞争力提升、GBC联动、资金承接等基础性工作,推动公司存款高质量发展。6月末,公司存款165,452.02亿元,增加18,740.48亿元,增长12.8%。
围绕服务战略资源保供、支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服务中国制造“走出去”及绿色低碳发展等领域,有力支持中资企业打造“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标杆性项目,蝉联《财资》“中国最佳项目融资银行”奖项。
普惠金融本行围绕实体所需,推动普惠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触达体系,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直达性;打造信用类“经营快贷”、抵质押类“网贷通”和交易类“数字供应链”三大数字普惠产品体系,提升普惠服务适配性;完善“融资、融智、融商”综合服务体系,助力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强化“智控+人防”风控体系,确保普惠金融服务长期可持续发展。
6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20,492.12亿元,比年初增加4,988.96亿元,增长32.2%;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客户126.9万户,增加25.3万户;上半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3.64%。
机构金融业务密切银政合作,积极服务国家机构改革,为新设立机构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银政合作领域领先优势更加稳固。深度参与国家社保、医保改革,加速推动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改革配套项目落地实施,全力做好医保移动支付清算改革配套服务。
持续优化“工同赢”同业客户综合服务平台,释放同业合作潜力,集合同业力量进一步增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构建同业合作生态圈,第三方存管业务营销扩面,市场领先地位进一步夯实。成功实现上海清算所外币对交易中央对手清算业务上线。
深化教育科研领域创新服务,校外培训资金监管业务累计合作教育主管部门2,850家;业内首家推出“智慧职教云”,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加快三农领域服务创新,“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累计已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335个地市,与1,189家区县级及以上农业农村部门开展信息化合作。
结算与现金管理业务围绕国资委司库体系建设要求,以司库体系建设为契机,持续优化银企服务建设,提高大型央企黏性。央企司库服务继续保持市场领先,现金管理业务实现对国资委监管央企的全覆盖。积极为各级地方国企提供资金管理服务和系统建设服务,深化现金管理领域合作。
深度参与跨国企业海外财资中心建设,落实本外币一体化跨境资金池试点政策,打造高效智能的跨境结算平台,提供涵盖账户信息管理、全球收付管理、资金头寸管理、投融资管理、外汇风险管理等服务在内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依托集团金融科技能力,发挥行司联动优势,建立对公客户存款、理财、基金、债券等全产品布局,更好支持企业资金配置提效和金融资产增值。
6月末,对公结算账户1,302.7万户,比上年末增加74.4万户。现金管理客户187.2万户,全球现金管理客户10,935户。上半年对公结算业务量1,207万亿元。
投资银行业务聚焦国企改革、资本市场、产业整合,通过全流程、全链条、全方位的“并购融资+并购顾问+并购投资”服务,加大对制造业、专精特新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并购交易的支持力度,境内并购融资市场份额持续领先。本行牵头完成的并购交易数量位列路孚特“中国参与交易财务顾问榜单”中国区第一名及“中国参与出境并购交易财务顾问榜单”第一名。
全力支持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提供盘活存量资产“工具包”,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拓展企业资产证券化全流程服务,打造“REITs+”产品体系,满足企业各阶段资产盘活需求;积极服务产业基金,助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权益性资本与社会直接融资比重;聚焦服务场景,以构建智库服务生态和输出专业风控能力为双轮驱动,持续升级ISP融慧、融智e信、融安e信、融誉e信、函证e信等投行数智产品。
债券承销业务持续巩固领先优势,上半年境内主承销债券项目1,294个,规模合计10,204.01亿元。发挥业务优势,助推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实施,上半年主承绿色债券和社会责任债券等各类ESG债券670.88亿元;落实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上半年主承销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中部地区、成渝地区等重点区域各类信用债券2,649.42亿元。
积极推动票据融资精准滴灌实体企业,加大制造业企业票据融资需求支持力度。积极探索票据业务供应链模式新场景,成功办理供应链票据“贴现+再贴现”联动业务。提升票据支持“三农”发展的金融服务能力,加大推广力度,通过“工银兴农贴”为涉农重点领域和产业客户提供专属票据融资服务。
上半年,票据贴现业务量10,606.46亿元,持续领跑市场。
3.2个人金融业务上半年,本行积极应对外部市场、政策、监管等环境变化,加快实施打造“第一个人金融银行”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新突破。
围绕客群生态建设,做好产品与服务供给,推进新客拓展和存量客户提质增效。以客户为中心加强业务统筹,构建信用卡、信用贷款、抵质押贷款全流程服务新模式,满足客户多样化融资需求。全面构建大财富管理业务体系,建立全市场产品遴选机制,构建开放式、全谱系、高质量的产品货架,不断深化对财富管理客户的全旅程陪伴。推动“自有+三方+数币”支付生态建设,为客户提供智能化、场景化支付结算服务。
构建分层分群全量客户服务体系,推动从“做业务”向“做客户”转变,抓好GBC三端协同化经营,把握新市民、个人养老金等业务发展新机遇。深入推动个人金融板块数字化转型,围绕板块重点领域,推进智慧大脑、财富社区、营销通等重点项目建设,上线天天盈、理财定投、商业养老保险、个贷智探等产品和功能。
丰富个人金融产品线,做好开放式财富社区线上运营。推出“天天盈”大额快速赎回基金服务以及“周周利、月月乐、季季享”稳健类产品系列,更好满足客户需求。加大绿色信贷支持,通过与新能源汽车厂商系统直联,将个人信用贷款嵌入新能源汽车销售场景,进一步简化贷款流程,提升客户体验。通过联合重点保险公司组织营销活动,推进“固保培训计划”等系列措施,推动代理销售保险业务快速增长。
获评《亚洲银行家》“亚太最佳财富管理银行”“最佳数字化品牌项目”奖项。6月末,个人客户达到7.29亿户,比上年末增加905万户。个人金融资产总额首家突破20万亿元,保持国内同业第一。
私人银行业务完善升级企业家客群服务机制,推进细分企业家客群服务方案落地,发布“工银科创家企同行”科创企业家综合服务体系。家族信托业务加快增长,上半年家族信托累计受托规模达291.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1.7亿元,增长46%。深圳、河北、青海分行落地保险金信托2.0新模式。
联合信托机构推出全国首家基于捐赠人建议基金模式(DAF)的慈善信托,举办“君子伙伴善行致远”慈善论坛,捐赠“乡村振兴领头雁计划”“三江源野生动物保护基金会”“粤港澳高校基金会”项目。
获评英国《金融时报》旗下《专业财富管理》(PWM)杂志2023年“亚洲最佳获客私人银行”“中国最佳大数据分析及人工智能私人银行”奖项。
6月末,私人银行客户26.2万户,比上年末增加3.6万户,增长15.9%;管理资产2.96万亿元,增加3,386亿元,增长12.9%。
银行卡业务推进数字生态工程建设。升级工银e生活平台,强化生态建设,构建了美食到店、品质外卖、旅游分期、车主生活、精品特邀馆、商超便利、主题乐园、数字观影八大聚合生态,惠及全量个人客户。
助力扩内需、稳增长。开展“惠享亿万客户携手千万商家扩内需促消费”行动,推出优惠利率、消费补贴等一揽子政策。支持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消费提振年”“百城百区”“中国旅游日”等系列活动,精选出行、酒店、景区、餐饮、电商平台等重点场景,推出五大系列超300余项主题促销活动,在全国多个城市通过e生活平台承接政府消费券发放。
持续加大分期投放力度,推出全线上“一键家装”服务,与更多优质汽车厂商、家装家居品牌进行分期业务合作。
6月末,银行卡发卡量12.35亿张,比上年末增加1,644万张,其中,借记卡发卡量10.71亿张,信用卡发卡量1.64亿张。信用卡透支余额6,500.86亿元。上半年银行卡消费额10.30万亿元,其中,借记卡消费额9.21万亿元,信用卡消费额1.09万亿元。
3.3资产管理业务积极把握发展机遇,严格落实监管要求,提升投资管理与研究能力,从产品和投资两端共同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产品端,通过提升理财、基金、保险、养老等金融服务的专业性,打造“工银资管”品牌,满足客户财富保值增值需求。理财方面,推出新市民专属产品和乡村振兴主题产品,同业首发个人养老金产品,发挥理财普惠优势更好满足投资者多元需求;基金方面,充分发挥业务种类齐全、产品体系丰富、中长期投资业绩优秀的综合优势,积极服务客户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加强投资者陪伴;保险方面,大力开拓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的发行业务,持续加强多元投资能力和项目挖掘能力,积极提升客户需求响应质效。投资端,本行发挥理财、基金、保险等综合化子公司牌照优势,以渠道销售、项目推荐、风险管控为重点,加大对高端制造、专精特新、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投资支持力度,贯彻新发展理念,助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理财业务6月末,理财产品余额17,924.07亿元,其中工银理财理财产品余额15,020.55亿元。有关工银理财的业务发展情况请参见“业务综述—综合化经营”。
资产托管业务落地全市场首单新能源REIT—中信建投国家电投新能源REIT托管项目;成功营销ESG可持续投资基金、疫苗与生物技术指数基金、人工智能指数基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募基金,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6月末,本行保险资产托管规模6.9万亿元,公募基金托管规模3.7万亿元,养老金托管规模2.7万亿元,均保持行业第一。
深入实施托管营运“集中办”改革,完善业务发展机制,提升业务营运质效;积极构建托管业务数字生态,推动OCR、RPA、NLP、生物识别等新技术应用为业务发展赋能,依托本行金融云技术,为近200家客户提供绩效分析、基金通交易便利、债券违约预警等增值服务。
6月末,托管业务总规模1 21.7万亿元,其中资管产品营运外包业务规模2.3万亿元。获评《财资》“中国最佳托管银行”“中国最佳保险托管银行”“中国最佳共同基金托管银行”和《亚洲银行家》“中国最佳托管银行”。
养老金业务有序推进养老金融布局。推动养老金融数字化改造,启动养老金融数据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养老金融客户生态圈,在构建“养老+金融”服务新格局上取得积极成效。获《零售银行》《数字银行》“最佳养老金融服务奖”。
完善个人养老金管理。持续优化个人养老金系统功能,着力提升客户体验。与大型互联网平台、政务平台、集团企业开展个人养老金开户合作,与42家基金销售机构和12家保险公司开通线上直销合作,不断丰富个人客户养老金账户投资选择。
6月末,受托管理年金基金5,162亿元,管理企业年金个人账户1,278万户,托管年金基金13,216亿元。受托管理企业年金基金规模、管理企业年金个人账户数量和托管年金基金规模继续稳居银行同业首位。
3.4金融市场业务货币市场交易人民币方面,主动加大资金融出力度,助力银行间货币市场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与利率平稳运行。密切关注宏观形势与市场走势,科学制定融资策略,合理摆布融资品种与期限结构,提升资金运作效益。坚持主动做好风险防范,持续完善制度体系与系统建设,从严落实风险控制要求,保障业务合规办理。
外币方面,持续夯实外币流动性储备,合理控制融出规模与期限,灵活开展各项外汇货币市场运作。持续推动系统开发与制度建设,提升流动性管理和业务风险防控水平。
投资业务人民币债券方面,不断巩固政府债券投资优势,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资金支持,持续做好绿色发展、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企业债券投资。
外币债券方面,持续加强外币利率与信用利差走势研判,稳健开展外币债券投资。动态调整投资组合结构,持续提升组合安全性和收益性,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绿色金融等的支持力度。积极活跃离岸市场,稳步推进“南向通”交易。
融资业务发挥货币政策传导主渠道作用,积极开展非结算性存放同业业务融出资金,助力市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落实国家政策导向,稳步开展同业借款业务,支持金融租赁、汽车金融等非银金融机构融资需求。持续提高业务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完善制度和系统建设,严格防控业务操作风险,推动融资业务平稳合规运行。
代客资金交易代客结售汇和外汇买卖业务方面,加大外汇风险中性理念宣导,拓展第三方担保方式办理外汇衍生业务区域范围,助力中小微企业降低套期保值成本。持续优化线上系统交易功能,扩大客户基础和线上活跃度。扎实开展业务创新及产品推广,丰富个人现钞结售汇业务币种,实现墨西哥比索和波兰兹罗提远期结售汇业务突破,满足客户多元化、个性化的汇兑避险需求。
柜台债业务方面,发售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支持县城补短板”“支持甘肃地区玉米制种”主题金融债券、绿色债券,以及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柜台地方政府债券,助力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发展与地方建设。
境外机构投资者银行间市场交易方面,积极服务全球超60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客户,满足客户深入参与中国银行间市场投资交易需求。
资产证券化业务上半年,本行共发行3单资产证券化项目,均为不良贷款证券化项目,发行规模合计22.4亿元。
贵金属业务开发匹配不同客群的新产品、拓展触达更广泛客群的新渠道。推出5克、10克、20克小规格平价金条,做“老百姓买得起的黄金”产品;发布“大美四川旅行熊猫”贵金属艺术文创系列产品,助力弘扬区域特色文化。加快推进京东渠道工行自营店开立,开发京东婚庆专属产品,以新渠道开拓新客户。
提升面向公司和机构客群的贵金属服务。组织开展“遇见工行让企业贵金属交易更简单”主题营销活动,加快提升客户拓展力度。聚焦满足机构客户新需求,稳步发展积存银银合作业务;聚焦上海黄金交易所场内市场,巩固提升专业领先优势,拓展交易对手,助力国际板扩容,稳步做强做市商业务。
上半年,本行蝉联上海黄金交易所“金融类优秀会员一等奖”“优秀存管银行奖”“最佳竞价交易会员”“最佳风控会员”及“最佳询价交易做市商”等奖项。
四、风险管理
4.1全面风险管理体系2023年上半年,本行坚持以境内境外机构、表内表外业务、商行投行业务和其他业务、线上线下、总行和下属机构“五个一本账”为核心,深化全面风险管理。完善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增强风险管理全面性和前瞻性。提升一道防线“主动防”能力和风险意识,压实各方责任,强化风险统筹管理。优化全面风险管理评价机制,传导落实风险管理要求。持续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完善风险应对预案和管理措施,稳妥应对全球市场波动和外部冲击影响。加强风险计量管理和应用,服务基层提质增效,支持本行重大战略落地。
4.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管理本行持续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夯实信用风险管理基础。落实《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建立健全本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管理体系,做好金融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和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改革最终方案信用风险新规实施准备工作。从投融资规划、资产组合、集中度、客户、债项等维度优化投融资业务存续期管理工作。进一步优化一般法人客户表内外信贷业务贷后管理要求,细化贷后管理维度,加强业务风险防控。
准确把握投融资业务布局和方向,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公司信贷业务方面,持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等领域支持力度,积极支持交通、水利、新型城镇化等领域“十四五”在建重大工程及补短板项目,深入挖掘和培育绿色信贷市场,积极支持城乡联动发展和保障性租赁住房融资业务;围绕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成渝经济圈建设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持续完善差异化区域信贷政策。个人信贷业务方面,推进数字贷后体系建设,夯实贷后管理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持续推动系统功能开发,建立个贷资产质量穿透监测和分级管理机制,强化个贷全程风险监测智能闭环管理机制,实施全流程贷后精细化管理。
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和房地产领域风险。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地方政府债务和融资平台管理的各项法规和监管政策规定,持续做好信贷全流程管理,严守依法合规和不发生区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稳妥有序防范化解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落实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保持房地产信贷平稳有序投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合理的融资需求,稳妥有序开展重点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项目并购贷款业务,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积极做好“保交楼”金融服务,依法保障住房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全面推动信用风险管理数字化转型,从宏观投融资整体运行、中观资产结构调整、微观客户资产选择三个层面,构建多维度、多层次、全流程的数字化风控体系。拓宽信贷数据来源,强化信用风险数据和风险信息共享;创新数字技术应用,提升信贷防假反假能力,实现客户数据自动化提取;利用移动互联、生物识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全面提升全球信贷与代理投资管理系统(GCMS)、移动应用“e信贷”业务辅助支持能力和智能化水平。
信用风险分析6月末,本行不考虑任何担保物及其他信用增级措施的最大信用风险敞口455,239.8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0,592.31亿元。有关本行信用风险资产组合缓释后风险暴露情况。
按照五级分类,6月末正常贷款244,949.4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0,573.65亿元,占各项贷款的96.85%;关注贷款4,533.73亿元,增加17.45亿元,占比1.79%,下降0.16个百分点;不良贷款3,436.05亿元,增加224.35亿元,不良贷款率1.36%,下降0.02个百分点。
6月末,公司类不良贷款2,879.1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63.04亿元,不良贷款率1.83%,下降0.13个百分点。个人不良贷款556.86亿元,增加61.31亿元,不良贷款率0.66%,上升0.06个百分点。
本行持续推进行业信贷结构优化调整,加大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制造业贷款增加4,271.66亿元,增长21.9%,主要是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力装备、汽车制造、大型炼化等高端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贷款增加3,149.49亿元,增长16.6%,主要是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重大民生工程提供融资支持,以及满足产业研发、高新技术等园区建设融资需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贷款比上年末增加2,767.43亿元,增长8.8%,主要是重点支持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泊位的项目建设,以及国铁集团、航空公司和港口集团等优质客户的流动资金需求;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贷款增加1,766.57亿元,增长11.7%,主要是投向新型城镇化、水利设施等领域重大工程,以及城市公共事业、环境整治等民生领域;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贷款增加1,614.00亿元,增长13.3%,主要是投向重点电力集团总部及投建项目,其中新兴能源发电领域保持较快增速;批发和零售业贷款增加1,481.93亿元,增长27.9%,主要是投向产业链、供应链龙头企业,积极支持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助力生产消费稳步回升,促进内外贸双循环。
6月末,贷款减值准备余额7,511.96亿元,其中以摊余成本计量的贷款的减值准备7,503.54亿元,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贷款的减值准备8.42亿元。拨备覆盖率218.62%,比上年末上升9.15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2.97%,上升0.07个百分点。逾期贷款2,975.4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35.18亿元。其中,逾期3个月以上贷款1,898.11亿元,减少4.18亿元。
重组贷款重组贷款和垫款340.7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8.45亿元。其中,逾期3个月以上的重组贷款和垫款31.58亿元,增加8.77亿元。
大额风险暴露管理报告期内,本行严格遵循监管要求开展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各项工作,健全大额风险暴露管理体系,持续完善配套系统功能,按照监管要求报送相关信息。根据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实际,进一步优化大额风险暴露内部限额要求,持续加强大额风险暴露管理。
借款人集中度6月末,本行对最大单一客户的贷款总额占资本净额的3.8%,对最大十家单一客户的贷款总额占资本净额的18.6%;最大十家单一客户贷款总额8,341.39亿元,占各项贷款的3.3%。
4.3市场风险本行持续深化集团市场风险管理。优化市场风险限额管理体系,依托自主研发的风险管理系统,结合市场形势和业务场景实施动态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不断提升市场风险管理效能。持续提升市场风险管理系统智能化水平,积极做好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改革最终方案市场风险新规实施的准备工作。
交易账簿市场风险管理本行持续加强交易账簿市场风险管理和产品控制工作,采用风险价值(VaR)、压力测试、敏感度分析、敞口分析、损益分析、价格监测等多种方法对交易账簿产品进行计量管理。
汇率风险管理本行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市场波动,坚持汇率风险中性原则,综合运用限额管理、套期会计和风险对冲等多项措施,主动调整外汇敞口规模和币种结构,加强境外机构资本金保值管理,将汇率风险控制在合理水平。
4.4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本行坚持稳健审慎的利率风险偏好,前瞻把握国内外货币政策周期与市场预期变化,统筹做好资产负债结构性调控,持续优化利率敞口与久期错配结构,保持集团利差价差收入平衡稳健。完善全市场研判、全要素调控、全周期管理、全路径传导与应急管理“五位一体”的管理机制,践行数字动能、智能风控理念,推进利率风险系统数字化转型,持续巩固当期收益与长期价值平衡、协调、可持续的高质量经营成效。
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分析利率缺口分析6月末,一年以内利率敏感性累计正缺口26,735.7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219.42亿元,主要是一年以内重定价或到期的客户贷款及垫款增加所致;一年以上利率敏感性累计正缺口7,058.45亿元,减少6,597.33亿元,主要是一年以上重定价或到期的客户存款增加所致。
4.5流动性风险本行坚持稳健审慎的流动性管理策略,集团流动性平稳运行。加大资金监测力度,保持合理充裕的流动性储备,流动性和客户支付平稳有序。推动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和系统不断升级,流动性风险监测、计量、管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加强境内外、表内外、本外币流动性风险管理,优化多层级、多维度的流动性监测和预警体系,提升集团流动性风险防范和应急能力。
流动性风险分析本行综合运用流动性指标分析、流动性缺口分析等多种方法和工具评估流动性风险状况。
6月末,人民币流动性比例47.6%,外币流动性比例98.5%,均满足监管要求。贷存款比例74.7%。
净稳定资金比例旨在确保商业银行具有充足的稳定资金来源,以满足各类资产和表外风险敞口对稳定资金的需求。净稳定资金比例为可用的稳定资金与所需的稳定资金之比。2023年二季度末,净稳定资金比例129.18%,比上季度末下降0.75个百分点,主要是所需的稳定资金增长较快所致。
2023年第二季度流动性覆盖率日均值123.42%,比上季度上升10.83个百分点,主要是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有所增加。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主要包括现金、压力条件下可动用的央行准备金以及符合监管规定的可纳入流动性覆盖率计算的一级和二级债券资产。
本行资金平稳充裕,资产负债保持均衡稳健发展,各期限现金流合理适度,流动性运行安全平稳。6月末,1个月内的流动性缺口由负转正,主要是相应期限到期的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及拆出资金增加所致;1至3个月的流动性负缺口有所减小,主要是相应期限到期的客户贷款及垫款和债券投资增加所致;3个月至1年的流动性负缺口有所扩大,主要是相应期限到期的客户存款增加所致;1至5年的流动性正缺口有所减小,主要是相应期限到期的客户存款增加所致;5年以上的流动性正缺口有所扩大,主要是相应期限到期的客户贷款及垫款和债券投资增加所致。
4.6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内部控制本行持续优化内部控制机制,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优化内部控制评价机制,进一步加大非现场评价技术应用,提升内控评价精准性和有效性。持续加强合规文化建设,优化集团合规管理架构,建立健全合规管理制度。加大合规资源保障,深入推进合规经理机制建设,强化关键岗位合规人员准入管理,开展常态化、系统化和多样化合规培训。持续提升集团合规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大非现场监测,做好重点领域合规检查。推进境外合规管理长效机制建设,落地实施境外合规管理体系(OCM);优化综合化子公司合规管理,实施境外及综合化子公司合规风险评估,集团合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操作风险管理本行持续提升操作风险管理水平,加强操作风险限额管理,做好限额指标监控和报告。对标操作风险相关监管要求和行业管理实践,稳步推进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改革最终方案操作风险新规达标项目,优化操作风险损失数据采集和管理流程,持续提升操作风险数据质量。分层、分类统筹实施操作风险与控制自评估计划,深化涉刑案件与风险事件联防联控,操作风险管控体系运行平稳,操作风险整体可控。
法律风险本行持续加强法律风险管理,提升法律风险管理水平和防控能力,保障依法合规经营。落实新法新规要求,常态化开展法律风险监测分析,支持保障业务创新稳健发展,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法律风险防控。广泛开展法律培训和普法活动,提升集团员工依法合规意识。
洗钱风险本行严格遵循中国及境外机构驻在国(地区)反洗钱法律法规,认真履行反洗钱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践行“风险为本”理念,不断完善集团反洗钱管理架构、集团涉敏风险管理框架建设,实施境内反洗钱“强基固本”能力提升工作,深化境外反洗钱管理长效机制,优化反洗钱生态体系和智能报告模式,集团反洗钱管理质效进一步提升。
4.7声誉风险本行深入落实集团声誉风险管理制度要求,不断优化全集团、全流程声誉风险管理体系,持续完善声誉风险工作机制,提升声誉风险管理水平。加强声誉风险管理常态化建设,压实管理主体责任,强化风险源头防控,加强专业培训,提升管理质效和能力。对于社会聚焦问题,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组织推进具有影响力的传播活动,提升本行品牌形象,品牌价值和网络影响力处于市场领先地位。
报告期内,本行声誉风险处于平稳可控范围。
4.8国别风险本行严格按照监管要求,结合业务发展需要,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持续加强国别风险管理。密切监测国别风险敞口变化,持续跟踪、监测和报告国别风险;及时更新和调整国别风险评级与限额;不断强化国别风险预警机制,积极开展国别风险压力测试,在稳健推进国际化发展的同时有效控制国别风险。
五、展望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国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不断迈出新步伐,金融监管体系更加健全,开放政策更加完善,金融与实体经济循环更加畅通,为银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下半年,工商银行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坚持“48字”工作思路,深化“扬长补短固本强基”战略布局实施,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增动能、防风险、开新局各项工作,推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现代金融企业建设迈出新步伐,以优异成绩迎接工商银行成立40周年。
一是全力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立足我行发展基础和经营特点,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建立健全中国式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做到把牢方向、坚守本源、突出主业、守正创新,更好满足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多样化金融需求。
二是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牢正确政绩观,统筹好价值创造、市场地位、风险管控和资本约束,推动全行构建平衡协调可持续的良好发展生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以高质量实施集团战略布局和重点战略,推进全行的高质量发展。
三是全面深化改革转型。直面科技变革新动向、市场竞争新形态、内部管理新情况,着力破解深层次问题和障碍,加快结构调整和动能激活,持续提升集团治理效能和运行效率。以客户结构优化改善资源摆布,以资产结构优化增强发展后劲,把更多资源配置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重点领域,为转型发展、让利实体提供更大空间。
四是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以打造大行安全发展标杆为目标,以健全“五个一本账”管控体系为抓手,持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强化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始终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稳慎化解存量风险,坚决遏制增量风险,着力增强内控案防效能,筑牢安全生产、安全运营的堤坝,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收起▲
一、讨论与分析经济金融及监管环境
2022年,全球通胀仍处于历史高位,主要发达经济体持续加息缩表进程,世界经济复苏动能减弱,全球金融市场大幅波动。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中国经济实现合理增长,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3.0%,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5.1%,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人民币计价)同比增长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0%。
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升效能。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加大减负纾困力度,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税缓费规模超过4.2万亿元;合理安排债务规模,保持适当支出强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发行7,500亿元特别国债,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04万亿元;推动财力下沉,支持基层做好“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工作,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人民银行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1.13万亿元,运用再贷款再贴现、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方式短中长期相结合合理投放流动性。结构性货币政策“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发挥总量、结构、价格三重优势,推出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设备更新改造等专项再贷款,强化对重点领域的精准支持;指导设立两批次共7,399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撬动有效投资。引导1年期和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分别下行15个、35个基点,促进降低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建立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有序推进房地产长效机制建设;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监管政策支持银行业稳健发展。出台《银行保险机构关联交易管理办法》《商业银行预期信用损失法实施管理办法》等,修订发布《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监管评估办法》,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内部治理,健全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公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强化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修订发布《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办法》,促进票据市场规范健康发展;出台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的23条举措,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推出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16条措施,支持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启动实施,出台配套政策,初步形成了个人养老金制度体系和管理体系;进一步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境内债券市场和在境内债券市场融资,扩大金融市场双向开放。
金融体系运行平稳。2022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266.43万亿元,同比增长11.8%;社会融资规模存量344.21万亿元,同比增长9.6%;人民币贷款余额213.99万亿元,同比增长11.1%;人民币存款余额258.50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债券市场发行各类债券61.45万亿元,同比基本持平。股票市场主要指数回落,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比上年末分别下降15.1%和25.9%。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9646元,比上年末贬值8.5%。
商业银行总资产稳健增长,信贷资产质量总体稳定,风险抵补能力整体充足。2022年末,商业银行本外币总资产319.81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98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63%,拨备覆盖率205.85%;资本充足率15.17%。其中,大型商业银行本外币总资产156.26万亿元,同比增长12.9%;不良贷款余额1.21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31%,拨备覆盖率245.04%;资本充足率17.76%。
2022年,本行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新发展格局,全行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现代金融企业建设迈出新步伐。本行连续十年位列英国《银行家》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榜首和美国《财富》500强榜单全球商业银行首位,连续七年位列英国BrandFinance全球银行品牌价值500强榜单榜首,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彰显。
二、风险管理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管理信用风险是指因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未按照约定履行义务从而使银行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本行信用风险主要来源包括:贷款、资金业务(含存放同业、拆放同业、买入返售、企业债券和金融债券投资等)、应收款项、表外信用业务(含担保、承诺、金融衍生品交易等)。
本行严格遵循信用风险管理相关监管要求,在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领导下,贯彻执行既定的战略目标,实行独立、集中、垂直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董事会对信用风险管理有效性承担最终责任。高级管理层负责执行董事会批准的信用风险管理战略、总体政策及体系。高级管理层下设的信用风险管理委员会是本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审议决策机构,负责审议信用风险管理的重大、重要事项,并按照信用风险管理委员会章程开展工作。各级信贷与投资管理部门负责本级的信用风险牵头管理工作,各业务部门按照职能分工执行本业务领域的信用风险管理政策和标准。
按照贷款风险分类的监管要求,本行实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根据预计贷款本息收回的可能性把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为实行信贷资产质量精细化管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本行对公司类贷款实施十二级内部分类体系。本行对个人信贷资产质量实施五级分类管理,综合考虑借款人的违约月数、预期损失率、信用状况、担保情况等定性和定量因素,确定贷款质量分类结果。
持续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夯实信用风险管理基础。完善集团统一投融资风险限额管理体系建设,优化主权客户限额审核审批程序,强化集团内附属机构风险限额管理体系建设。明确信贷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在信贷产品风险管理体系中内化风险管理三道防线职责,落实风控主体责任。
准确把握投融资业务布局和方向,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公司信贷业务方面,积极支持“两新一重”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持续加大对智能制造、数字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制造业领域的投融资支持;积极贯彻落实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中部及成渝经济圈五大重点区域发展战略,持续完善差异化区域信贷政策。个人信贷业务方面,持续推进“数字贷后”体系建设,加快个贷风控领域数字化转型,优化部署风险模型策略,提升风险管理效率;加强逾期催收精细化管理,优化个人贷款处置政策。
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两高”(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等重点领域风险。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地方政府债务和融资平台管理的法规和监管政策,持续做好信贷准入管理,严守不发生区域系统性风险底线。严格落实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围绕“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保持房地产信贷平稳有序投放;积极应对房地产市场变化,稳妥有序开展重点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项目并购贷款业务;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积极做好“保交楼”金融服务,依法保障住房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两高”行业投融资管控,实施差异化信贷投融资策略,严把客户准入关,强化客户分类管理,优化客户结构,加强信贷资金用途管理。
信用风险分析2022年末,本行不考虑任何担保物及其他信用增级措施的最大信用风险敞口412,772.2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5,401.82亿元。有关本行信用风险资产组合缓释后风险暴露情况。
大额风险暴露管理本行根据中国银保监会《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等相关监管规定,有序开展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各项工作,进一步健全大额风险暴露管理体系,完善相关系统建设,按照监管要求报送相关信息,加强大额风险暴露限额管理,不断提升大额风险暴露管理水平。
借款人集中度2022年末,本行对最大单一客户的贷款总额占资本净额的3.8%,对最大十家单一客户的贷款总额占资本净额的16.0%;最大十家单一客户贷款总额6,847.80亿元,占各项贷款的3.0%。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本行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包括黄金)。市场风险管理是指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和报告市场风险的全过程,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是根据本行风险偏好将市场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实现经风险调整的收益最大化。
本行严格遵循市场风险管理相关监管要求,实行独立、集中、统筹的市场风险管理模式,形成了金融市场业务前、中、后台相分离的管理组织架构。董事会承担对市场风险管理实施监控的最终责任;高级管理层负责执行董事会批准的市场风险管理战略、总体政策及体系;高级管理层下设的市场风险管理委员会是本行市场风险管理的审议决策机构,负责审议市场风险管理的重大事项,并按照市场风险管理委员会工作规则开展工作;各级风险管理部门负责本级的市场风险牵头管理工作,各业务部门按照职能分工执行本业务领域的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标准。
2022年,本行持续深化集团市场风险管理。创新金融市场业务产品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风险评估与审查机制;核定印发2022年集团市场风险限额方案,严控集团市场风险限额;及时开展利率、汇率、商品风险分析,持续开展金融市场风险监测,建立风险快速报告机制;持续提升市场风险管理系统智能化水平,推进全球市场风险管理系统境外机构延伸应用及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改革最终方案市场风险标准法实施。
交易账簿市场风险管理本行持续加强交易账簿市场风险管理和产品控制工作,采用风险价值(VaR)、压力测试、敏感度分析、敞口分析、损益分析、价格监测等多种方法对交易账簿产品进行计量管理。
汇率风险管理汇率风险是指外汇资产与外汇负债之间币种结构不平衡产生的外汇敞口因汇率的不利变动而蒙受损失的风险。汇率风险管理目标是确保将汇率变动对本行财务状况和股东权益的影响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本行主要通过采取限额管理和风险对冲手段规避汇率风险。本行按季度进行汇率风险敏感性分析和压力测试,高级管理层和市场风险管理委员会按季度审阅汇率风险报告。
2022年,本行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市场波动,坚持汇率风险中性原则,综合运用限额管理和风险对冲等多项措施,主动调整外汇敞口规模和币种结构,提升集团资产负债币种匹配度,加强境外机构资本金保值管理,汇率风险总体控制在合理水平。
银行账簿利率风险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指利率水平、期限结构等不利变动导致银行账簿经济价值和整体收益遭受损失的风险。
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本行建立了与系统重要性、风险状况和业务复杂程度相符合的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并与本行总体发展战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保持一致。本行银行账簿利率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基本要素:有效的风险治理架构;完备的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流程;全面的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和缓释;健全的内控内审机制;完备的风险管理系统;充分的信息披露与报告。本行严格遵循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相关监管要求,在法人和并表层面实施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建立了权责明确、层次分明、框架完备的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治理架构。董事会承担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高级管理层承担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的实施责任;总行资产负债管理部负责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的牵头管理,其他各部门和各机构按职能分工执行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政策和标准;内部审计局、总行内控合规部等部门承担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的审查和评估职责。
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的目标是根据本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和风险偏好,在可承受的利率风险限度内,实现经风险调整后的净利息收益最大化。本行基于风险偏好、风险状况、宏观经济和市场变化等因素制定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策略,并明确管理目标和管理模式。基于利率走势预判和整体收益、经济价值变动的计量结果,制定并实施相应管理政策,统筹运用利率风险管理调控工具开展风险缓释与控制,确保本行实际承担的利率风险水平与风险承受能力、意愿相一致。本行基于管理策略和目标制定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政策,明确管理方式和管理工具。通过制定或调整表内调节与表外对冲的利率风险管理方式,灵活运用资产负债数量工具、价格工具以及衍生工具进行管理调控,以及综合运用限额管理体系、经营计划、绩效考评和资本评估等方式开展利率风险管控评估等,实现对各业务条线、分支机构、附属机构以及利率风险影响显著的产品与组合层面利率风险水平的有效控制。
本行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压力测试遵循全面性、审慎性和前瞻性原则,采用利率风险敞口计量法和标准久期法,计量不同压力情景下利率敞口变化对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的影响。本行结合境内外监管要求、全行资产负债业务结构、经营管理情况以及风险偏好,考虑当前利率水平及历史变化趋势、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特征、业务发展战略及客户行为等因素设置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压力测试情景,按季度定期实施压力测试。
2022年,本行坚持稳健审慎的利率风险偏好,平稳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与风险挑战,完善前瞻、科学、主动的利率风险管理策略动态调控机制,精准把控资产负债布局与利率风险敞口,持续优化利率风险管理格局,巩固集团跨周期稳健的经营质效。统筹平衡稳增长与防风险,完善利率风险全流程管理、全要素调控、全周期覆盖的组合调控机制,持续提升利率风险数字化管理水平,保持监管指标达标与利率风险可控,实现集团当期收益与长期价值平衡增长。
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分析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本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引起流动性风险的事件或因素包括:市场流动性重大不利变化、存款客户支取存款、贷款客户提款、债务人延期支付、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资产变现困难、经营损失和附属机构相关风险等。
流动性风险管理本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与本行总体发展战略和整体风险管理体系相一致,并与本行业务规模、业务性质和复杂程度等相适应,由以下基本要素构成: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有效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本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治理结构包括:由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总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和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组成的决策体系,由监事会、内部审计局和总行内控合规部组成的监督体系,由总行资产负债管理部、各表内外业务牵头管理部门、信息科技部门、运行管理部门及分支机构相关部门组成的执行体系。上述体系按职能分工分别履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决策、监督和执行职能。
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实现对集团和法人层面、各附属机构、各分支机构、各业务条线的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确保在正常经营条件及压力状态下,流动性需求能够及时以合理成本得到满足。本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根据流动性风险偏好制定,涵盖表内外各项业务以及境内外所有可能对流动性风险产生重大影响的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并包括正常和压力情景下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明确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和管理模式,并列明主要政策和程序。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具体结合本行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和业务发展情况制定,有效均衡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本行充分考虑可能影响本行流动性状况的各种宏微观因素,结合外部经营环境变化、监管要求、本行业务特点和复杂程度,定期按季度或专题实施压力测试。
2022年,本行坚持稳健审慎的流动性管理策略,集团流动性平稳运行。加大资金监测力度,保持合理充裕的流动性储备,流动性和客户支付平稳有序;推动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和系统不断升级,流动性风险监测、计量、管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加强境内外、表内外、本外币流动性风险管理,优化多层级、多维度的流动性监测和预警体系,提升集团流动性风险防范和应急能力。
流动性风险分析净稳定资金比例旨在确保商业银行具有充足的稳定资金来源,以满足各类资产和表外风险敞口对稳定资金的需求。净稳定资金比例为可用的稳定资金与所需的稳定资金之比。2022年四季度末,净稳定资金比例128.82%,比上季度末上升1.02个百分点,主要是可用的稳定资金增长较快。
2022年第四季度流动性覆盖率日均值118.27%,比上季度下降2.43个百分点,主要是未来30天现金流入规模有所减少。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主要包括现金、压力条件下可动用的央行准备金以及符合监管规定的可纳入流动性覆盖率计算的一级和二级债券资产。
操作风险操作风险管理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本行可能面临的操作风险损失类别包括七大类: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制度和工作场所安全,客户、产品和业务活动,实物资产的损坏,IT系统,执行、交割和流程管理。其中,外部欺诈,执行、交割和流程管理是本行操作风险损失的主要来源。
本行严格遵循操作风险管理相关监管要求。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及其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分别承担操作风险管理决策、监督、执行事项,各相关部门按照其管理职能分别承担操作风险管理“三道防线”职责,形成紧密衔接、相互制衡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各机构、各部门履行第一道防线职能,承担本机构、本专业的操作风险管理的直接责任;内控合规部门、法律事务、安全保卫、金融科技、财务会计、运行管理、人力资源等分类管理部门以及信贷与投资管理、风险管理等跨风险管理部门共同履行第二道防线职能,承担管理责任,分别负责操作风险牵头管理、某类操作风险分类管理以及跨信用和市场风险的操作风险管理;内部审计部门履行第三道防线职能,承担监督责任,负责操作风险管理有效性的监督。
2022年,本行围绕监管重点和操作风险形势,深化操作风险管理,完善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保障业务持续运营。对标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和中国银保监会操作风险监管要求,加强损失数据管理,优化操作风险管理系统,稳步推进操作风险新规达标项目,统筹操作风险与控制自评估工作,持续提升操作风险管控水平。健全案防长效机制,印发《涉刑案件防范工作责任制管理办法》,压实案防主体责任,深化涉刑案件与风险事件联防联控,常态化、规范化开展全行案件警示教育工作。持续强化员工异常行为网格化智能化管控机制,开展重点业务领域专项治理,加强员工异常行为分析,提升违规行为预防能力。报告期内,本行操作风险管控体系运行平稳,操作风险整体可控。
关于操作风险资本计量情况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由于银行经营管理行为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监管规定及其他相关规则的要求,提供的产品、服务、信息或从事的交易以及签署的合同协议等文件存在不利的法律缺陷,与客户、交易对手及利益相关方发生法律纠纷(诉讼或仲裁),有关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监管规定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则发生重要变化,以及由于内部和外部发生其他有关法律事件而可能导致法律制裁、监管处罚、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等不利后果的风险。
本行基于保障依法合规经营管理的目标,始终重视建立健全法律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事前、事中和事后法律风险全程防控机制,支持和保障业务发展创新与市场竞争,防范和化解各种潜在或现实的法律风险。董事会负责审定法律风险管理相关战略和政策,承担法律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高级管理层负责执行法律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审批有关重要事项。总行法律事务部是负责集团法律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有关业务部门对法律风险防控工作提供相关支持和协助,各附属机构和境内外分行分别承担本机构法律风险管理职责。
2022年,本行持续加强法律风险管理,提升法律风险管理水平和防控能力,保障集团依法合规经营和业务健康发展,整体运行平稳有序。贯彻落实新法新规,推动完善业务制度、协议文本及系统建设。顺应金融监管新要求,深入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法律风险防控化解。常态化监测法律风险,不断健全总、分行纵向联动和横向协调机制,将法律风险防控有机融入业务谈判、产品设计、合同签订等各环节,进一步提高风险防控的前瞻性、主动性和针对性。优化法律工作跨境协调与管理机制,强化境外机构法律风险管理,加强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持续妥善应对国际化经营发展中的跨境法律问题。完善电子签约系统功能设计与管理机制,进一步提升电子签约系统风险控制能力与易用性,有效防控违规用印造成的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持续加强授权管理、关联方管理、商标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断提高风险管控制度化、系统建设精细化水平。着力强化诉讼案件应对处理,依法维护本行权益,避免和减少风险损失。积极做好协助执行网络查控工作,为有权机关提高执法办案效率、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等发挥积极作用。
洗钱风险本行严格遵循中国及境外机构驻在国(地区)反洗钱法律法规,认真履行反洗钱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聚焦强基固本、科技赋能和队伍建设,统筹加强集团洗钱风险管理。推动实施境内反洗钱“强基固本”能力提升工作,构建反洗钱客户尽职调查体系;推动境外反洗钱管理长效机制建设,搭建集团涉敏风险管理框架;抓好洗钱风险评估落地,建设反洗钱新生态体系,构建大数据监督管理体系。开展“反洗钱培训宣传季”活动,切实提升员工反洗钱履职能力,增强社会公众抵制洗钱犯罪、加强自我保护的行动自觉,反洗钱工作质效进一步提升。
声誉风险声誉风险是指由银行行为、从业人员行为或外部事件等,导致利益相关方、社会公众、媒体等对银行形成负面评价,从而损害品牌价值,不利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市场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风险。声誉风险可能产生于银行经营管理的任何环节,通常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交叉存在,相互作用。良好的声誉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至关重要。本行高度重视自身声誉,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公司治理及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防范声誉风险。
本行董事会审议确定与本行战略目标一致且适用于全行的声誉风险管理政策,建立全行声誉风险管理体系,监控全行声誉风险管理的总体状况和有效性,承担声誉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高级管理层负责领导全行的声誉风险管理工作,执行董事会制定的声誉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审定声誉风险管理的有关制度、办法、操作规程,制定重大事项的声誉风险应对预案和处置方案,确保声誉风险管理体系正常、有效运行。本行建立了专门的声誉风险管理团队,负责声誉风险的日常管理。
2022年,本行深入落实集团声誉风险管理制度要求,持续完善全集团、全流程声誉风险管理体系,不断优化声誉风险工作机制,持续提升声誉风险管理水平。加强声誉风险管理常态化建设,压实管理主体责任,强化风险源头防控,提升管理质效。对于社会聚焦问题,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组织推进具有影响力的传播活动,提升本行品牌形象。报告期内,本行声誉风险处于可控范围。
国别风险国别风险是指由于某一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变化及事件,导致该国家或地区债务人没有能力或者拒绝偿付银行债务,或使银行在该国家或地区的商业存在遭受损失,或使银行遭受其他损失的风险。国别风险可能由一国或地区经济状况恶化、政治和社会动荡、资产被国有化或被征用、政府拒付对外债务、外汇管制或货币贬值等情况引发。
本行严格遵循国别风险管理相关监管要求,董事会承担监控国别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最终责任,高级管理层负责执行董事会批准的国别风险管理政策,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国别风险管理相关事项集体审议。本行通过一系列管理工具来管理和控制国别风险,包括国别风险评估与评级、国别风险限额、国别风险敞口监测以及压力测试等。国别风险评级和限额每年至少复审一次。
三、展望
202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中国工商银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48字”工作思路,统筹发展和安全,以“稳进改”工作促进“强优大”提升,取得了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好于预期、近年最佳的良好业绩,全行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为银行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要看到,全球处在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经济可能面临滞胀局面,对银行业稳健经营带来不利影响。
中国工商银行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48字”工作思路,围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扬长补短固本强基”布局实施,推动发展规划实现新突破,以实际行动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一是稳增长,全力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在促进内需扩大、供给优化、循环畅通中体现大行担当,深化第一个人金融银行、外汇业务首选银行、重点区域竞争力提升、城乡联动发展等重点战略实施,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
二是调结构,营造高质量发展新生态。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现代金融企业为目标,构建均衡协调的客户结构、稳健合理的资产结构、多元支撑的收入结构、创新引领的产品结构、全面融合的渠道结构,推动“强优大”特征更加巩固,实现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是增动能,强化科技、数据、人才支撑。瞄准现代金融发展方向,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数字赋能发展、人才引领驱动,深入推进数字工行、科技强行、人才强行、一流智库建设,不断提升客户体验、业务效率和价值创造能力,坚持全行一盘棋,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四是防风险,构建高水平安全新防线。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健全“五个一本账”管控体系为抓手,强化源头管控、联防联控,紧盯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关键岗位,推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迭代升级,强化内控制度建设、执行和监督,毫不松懈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五是开新局,开创党建引领新局面。不断巩固拓展巡视整改成果,坚持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全行落地生根、不断形成生动实践。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大力营造风清气正、实干担当的政治生态。
收起▲
一、业务综述
(一)、公司金融业务
本行坚持将公司金融服务作为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聚焦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信贷投放,以充足有力的融资供给助力宏观经济稳增长。
2改革创新成效初显。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打造“工银聚融”品牌,落地全国首单建设资金监管和央企司库账户管控升级工银聚融建设项目,完善“对公智享”营销管理系统,加快移动端智享专版建设和推广。推进公司客户营销服务体系改革,深入开展公司客户“织网补网”行动,加快拓展央企、地方国企、上市公司、跨国企业四类优质客群,推动服务重心下沉。6月末,公司客户1,028.7万户,比上年末增长6.2%。
2服务实体坚定有力。坚持“优投优贷”,紧跟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成功举办银企座谈会及百大项目集中签约仪式。6月末,公司类贷款133,104.0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156.95亿元,增长9.1%。
2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开展“制造业金融服务提质工程”,围绕先进制造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信贷供给精准度。6月末,投向制造业贷款余额27,926.2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281.26亿元,增长29.0%,余额及增量保持同业首位。
2支持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以打造“科创金融领军强行”为牵引,做强做精专业服务机构,聚焦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重点客群,开展“春苗行动”专项服务活动。6月末,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14,238.7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972.67亿元,增长38.7%;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贷款余额11,721.98亿元,增加1,417.40亿元,增长13.8%。
2以绿色金融推动绿色发展。积极支持绿色低碳转型,重点支持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等绿色产业金融需求。6月末绿色贷款余额突破3万亿元;上半年主承销绿色债券267.30亿元,同比增长23.0%。
2为民营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聚焦科技型民营企业重点客群,联合全国工商联启动服务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专项行动,进一步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6月末,民营企业贷款37,319.0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399.81亿元,增长10.0%;有贷户28万户,增长23.1%。
2积极融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中部地区崛起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强化金融支持力度。6月末,重点区域人民币公司类贷款余额83,705.29亿元,占境内分行人民币公司类贷款余额的71.6%,比上年末增加8,285.82亿元。
2公司存款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聚焦公司存款薄弱环节,狠抓短期攻坚与长期固本,外拓增量、内挖潜力,不断拓宽公司存款增长空间。紧跟政策步伐,强化银政企三方对接,抢抓退税企业存款营销机遇。6月末,公司存款148,873.90亿元,增加15,559.27亿元,增长11.7%,增量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普惠金融本行切实加强普惠金融服务力度,持续提升数字普惠经营能力和综合金融服务水平,不断夯实风险管理基础,更好支持小微企业纾困发展。6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14,001.09亿元,比年初增加3,010.97亿元,增长27.4%;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客户91.8万户,增加12.3万户;上半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3.90%。6月末涉农贷款余额30,806.38亿元,比年初增加4,294.18亿元,增长16.2%;涉农贷款客户144.1万户,增加25.9万户;上半年新发放涉农贷款平均利率3.95%。6月末小微金融业务中心354家,比上年末增加12家。
2数字化经营加速推进。深化数字普惠获客体系,强化小额、长尾客户金融服务,扩大业务覆盖面。进一步完善体验优、多层次的数字普惠产品体系,大力发展经营快贷业务,加大信用贷款支持,优化网贷通产品流程体验;推动数字供应链业务规模上量、链条延伸下沉,更好覆盖产业链末端小微客户。进一步完善数字化、集约化的渠道运营体系,持续提升普惠金融线上线下服务效能。
2助企纾困体现大行担当。推出加强小微客户金融服务和纾困支持的19条专项措施,健全应急融资服务体系,加强对疫情严重省市及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的金融保障,畅通“线上化、一站式、非接触”服务渠道。深化银担协同联动,发挥政策合力,汇集整合自有金融服务与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等资源,构建共同支持小微企业的生态体系。利用信用信息共享推进金融供给创新,强化制造业、科创、外贸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在全国“信易贷”平台上线“制造快贷”“科创快贷”,打造首款地方“信易贷”专属产品“工信e贷”,持续优化推广“跨境贷”;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专属服务模式,推出涵盖十项产品的专项服务方案;提升新市民和个体工商户金融服务,创新推出信用贷款产品“商户贷”,聚焦新市民和个体工商户集中的行业,优化双创贷款产品,加大对灵活就业群体和个体经营者的贷款支持。
2综合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主动对接企业经营发展需求,持续完善“融资、融智、融商”综合金融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工银普惠行”“千名专家进小微”“万家小微成长计划”“专精特新春风行动”等系列活动。做好撮合服务,“环球撮合荟”跨境撮合服务平台已入驻企业超10万户;举办“金砖+”企业跨境撮合系列活动,获金砖国家工商理事会“可持续发展目标解决方案大赛”二等奖。
2风险管理基础进一步夯实。不断深化金融科技应用,打造以“数字化准入”“智能化风控”“线上线下交叉验证”为特征的普惠金融全流程风控体系,持续提升线上线下协同风控效能,实现风控前移、动态监测、实时预警、分级处置。普惠贷款资产质量保持在较优水平。
2深化工银“兴农通”APP试点推广。围绕“城乡联动发展”战略,创新推出工银“兴农通”APP,促进金融服务向县域、农村下沉。业界首创“多重用户身份、一个APP”服务模式,一站式提供基础金融服务;引入“数字乡村”“兴农撮合”等农业生产生活服务场景,聚合打造工农互促、城乡互联的综合化服务生态。6月末,工银“兴农通”APP服务已覆盖全国1,700余个县域。
工银“兴农通”APP全力保障金融服务触达“三农”工银“兴农通”APP是本行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顺应数字乡村建设和智慧农业发展趋势,创新打造的新型乡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之一,是本行服务触达“三农”客户,服务县域及乡村市场的重要渠道和有效抓手。
聚焦“三农”痛点,创新推出一揽子适农化金融服务。针对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服务需求,开展核心金融产品的流程再造,一站式提供办卡、缴费、开户、查询等基础金融服务。针对农户“融资难”“融资慢”等问题,围绕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贸易等多个重点领域,上线100余款无担保、纯信用的涉农普惠信贷产品;独家布放农业农村部信贷直通车工商银行专属申请通道,推进轻量化服务下沉。
聚合涉农服务,创新引入数字化农业生产生活场景。设立“兴农讲堂”,上线乡村振兴、种养技术、农资植保、营销经营管理等近千节课程资源,向客户免费提供政策解读和农技指导;开通“惠农专区”,对接农业B2B产业互联网平台,实时展示十大类目2万多个农产品的均价走势及产地行情;结合地区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创新引入惠农补贴查询、农民工服务平台、社保综合服务平台等特色场景,实现涉农服务场景的线上化迁移与集成。
联结多方主体,打造工农互促、城乡互联的综合化服务生态。针对乡村治理数字化发展需求,引入乡村党建、文明积分、社情民意等村务功能,目前已有两千余家村委会、村集体入驻工银“兴农通”APP,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针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求,为近万家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兴农撮合”活动入口,组织80余场撮合活动,发布农业供需信息8,000余条,有效破解信息壁垒,助力农业产业供需对接和招商引资。
依托科技赋能,实现服务模式创新突破。同业首创同时面向农户、村集体、涉农企业的聚合式服务模式;通过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农业资产,优化信贷流程,升级风控水平;创新“区块链+农村‘三资’管理”技术应用方案,将5G数字人语音服务引入APP“村务”板块,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服务能力。
机构金融业务2积极服务国家重点战略。服务财政预算一体化改革,成功完成“中央财政预算一体化”首批试点单位系统上线工作,保障国库资金高效直达。
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依托“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打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新模式,积极服务三农领域客户。助力“双减”工作推进,依托“教培云”资金监管平台,协助各地政府部门加强校外培训市场监管,保障公众合法权益;赋能职业教育发展,创新推出“智慧职教”服务,助力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围绕三医改革方向,全面推广医保移动支付清算合作,创新建设“智慧医疗开放平台”,推出智慧医疗统一品牌“工银云医”,提供“金融+行业”综合性智慧医疗全场景建设方案,形成5大类、45小类的智慧医疗产品服务矩阵。服务金融市场改革,同业首批获得上海期货交易所商品互换指定存管银行资格;打造金融科技领域同业合作新生态,以“大数据风控”“市场风险”“反洗钱”“信用风险”四大板块体系化开展金融科技输出,累计向超过300家同业客户提供不同类型的风控技术产品。
2客户增长态势良好,存款量价协调发展。持续推进以“GBC+”为核心的基础性工程,加强重点客户服务营销体系化建设,全面实施“织网补网”工程,加大目标拓户力度;发挥G端源头辐射作用,有效带动B端、C端拓户增存,夯实全量客户基础。6月末,机构存款、同业存款规模均保持同业第一。
结算与现金管理业务以结算金融数字化转型为契机,以优化结算金融服务为突破,不断提升结算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强化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助力改善营商环境。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稳步推进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降费让利。
2坚持客户至上,深耕企业司库建设。针对中央企业司库改革中的痛点、难点问题提供业务解决方案,持续提升服务各类企业司库管理体系建设能力,有效推动银企深度合作。
2深入推动结算金融转型发展,打造“一体两翼、双轮驱动”数字结算金融体系,推进流程优化和作业模式智能化变革,建立结算金融场景生态营销服务新模式。积极拓展服务边界与内涵,探索供应链、产业链、“金融+非金融”等服务模式。
26月末,对公结算账户1,184.1万户,比上年末增加62.5万户。现金管理客户188.2万户,全球现金管理客户10,056户。上半年,对公结算业务量1,305.30万亿元。
投资银行业务2聚焦国企改革、资本市场、产业整合、“一带一路”等重点领域,重点加大制造业并购交易的融资支持力度。构建智能营销体系,加强对上市公司等重点客户的服务,境内外并购融资市场份额持续领先。本行牵头完成的并购交易数量位列路孚特“中国参与交易财务顾问榜单”中国区第一名及“中国参与出境并购交易财务顾问榜单”第一名。
2积极参与公募REITs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环保等产业的创新服务力度。创新权益类融资产品,帮助企业优化资本结构、盘活存量资产,为重大基础设施、战略新兴产业提供资金支持。拓展主动管理型资产证券化和资产支持票据业务,满足客户综合金融服务需求。推进融资再安排和企业债务重组业务,缓释客户流动性压力和潜在风险。丰富数字投行服务场景,升级“ISP融慧”“融智e信”“融安e信”“融誉e信”和“函证e信”等产品。
2债券承销业务持续巩固规模领先优势,上半年本行境内主承销债券项目1,740个,规模合计12,613.59亿元。助推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实施,主承销绿色债券、乡村振兴债券等各类ESG债券289.90亿元。
积极开展创新债券承销,主承销银行间市场首批转型债券、首单民营企业科创中票以及市场首单在境外交易平台进行发行前试点挂牌信息展示的熊猫债券等创新债券。
票据业务2积极推动票据业务发展,把握金融服务发展趋势,成功办理商业承兑汇票信息披露机制正式施行后的全市场首单供应链财票贴现业务,有效满足客户多样化业务场景需求。投产“工于制成”创新项目,解决业务流程痛点、堵点,大幅提升制造业客户体验。
2上半年,票据贴现业务量11,423.83亿元,同比增长23.3%,继续保持市场首位;小微企业票据贴现业务量3,142.18亿元,增长22.5%。
个人金融业务本行坚守“人民金融”底色,围绕金融“为民、利民、惠民、安民”,将服务人民群众和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落实到全客户、全旅程、全产品、全渠道、全场景、全风控,深入推进第一个人金融银行战略建设,加快数字化经营转型,推动个人金融业务实现高质量发展。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定位。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推动乡村振兴、新市民服务、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等政策落地,提升金融服务普惠性。
推进客户服务生态体系建设,围绕客户“花钱、赚钱、借钱、管钱”需求,整合产品和服务资源,打造财富管理、消费金融、支付结算、智慧账户等四大业务体系。围绕重点客群,构建差异化、特色化客群经营新模式。围绕居住、创业、医疗社保服务等核心需求,创新推出新市民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持续打造“工银爱相伴”“工银爱宝贝”、工银“兴农通”等客群服务品牌,提升客群服务能力。
2聚焦百姓高频刚需消费场景、主流线上平台,开展“工享消费”系列促销活动,培养客户线上无接触购物习惯,提升消费意愿和规模。助力小微商户纾困解难,开展小微商户专属消费、提现优惠活动,降低小微商户生产经营成本,减轻商户负担。积极助力各地政府消费券发放。落实减费让利政策要求,累计减免ATM取款、银联渠道刷卡手续费2.2亿元。
2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的投融资力度。创新推出贴心惠贷、循环e贷、安心长贷、自由还、随心还等5款个贷产品及服务,个人经营性贷款比上年末增加1,189.89亿元。
2加快大财富管理体系建设。持续优化完善“智慧大脑”中枢体系,组建投研团队,提升市场研判和产品遴选能力,打造开放式产品货架、开放式财富社区,提升客户盈利和服务体验。积极应对上半年资本市场波动对大类财富管理产品的影响,开展“相伴携手风雨同舟”投资者教育暨营销等活动,联合数十家基金和理财公司开展投资服务,鼓励客户坚持长期投资。代理基金、银行理财、代理国债、第三方存管等业务规模保持同业首位。
2022年6月末,个人客户达到7.12亿户,比上年末增加866万户,其中,月日均金融资产5万元以上客户总量5,147万户,比上年末增加286万户,客户结构不断优化。个人金融资产总额达17.93万亿元,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私人银行业务2进一步优化财富服务模式,赋能第一个人金融银行战略。持续完善私人银行客户服务体系,通过动态客户分层分群,充分运用“智慧大脑”“君子智投”等数字化工具,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提升客户服务体验。投产业内领先的家族信托综合顾问系统,提供一站式、综合化的家族财富管理解决方案。提升数字化运营能力,打通私人银行客户公私两端图谱,赋能GBC业务联动。升级“君子智投”2.0版,强化资产配置工具升级与应用。顺应客户避险配置需求,紧抓市场回调契机,加大稳健类产品配置力度,稳固客户资产。
2加快构建企业家客群服务新生态,树立企业家服务首选品牌。在全国140个城市和地区揭牌成立227家“企业家加油站”,推出“企业家服务添翼计划”,构建覆盖“活动、商务、金融、展示、培训、服务、社群”的七大共享中心,举办绿色金融慈善论坛,发行同业首款“家企欣荣纪念章”数字藏品。
2规范私人银行客户非金融服务管理,升级优化非金融配套服务。应对全国疫情防控变化,开展线上沙龙活动,推出线上家庭医生等服务。举办“君子伙伴智享无限”线上巡回财经论坛,活动覆盖客户约6万余人次。
2获评《金融时报》旗下《专业财富管理》(PWM)杂志“亚洲最佳数字化投资组合管理”奖项。6月末,私人银行客户21.6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6万户,管理资产2.47万亿元,增加1,457亿元。
银行卡业务2以“工享亿万客户爱购千万商家”为主题,从惠民促销、助商让利、群众纾困三大方面出台23条举措。积极落实疫情纾困政策,针对受困人群提供延期还款、协商还款、征信保护、停催停扣等特殊服务。
2打造具备多项特惠权益的牡丹超惠系列信用卡,实施G端+B端+C端“工银爱购”综合促销,为新市民提供专属信贷服务,开发面向大学毕业生等客群的实时授信业务。
2打造全量个人客户生活服务平台。围绕“身边生活、信赖推荐、积分权益、轻简金融”的定位,全面推进工银e生活平台建设,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优享的生活服务体验。
26月末,银行卡发卡量11.85亿张,其中,借记卡发卡量10.21亿张,信用卡发卡量1.64亿张。信用卡透支余额6,581.37亿元。上半年银行卡消费额9.99万亿元,其中,借记卡消费额8.81万亿元,信用卡消费额1.18万亿元。
资产管理业务严格落实监管要求,积极把握发展机遇,全面提升投资管理能力。依托集团资产管理、托管、养老金等业务优势,联动基金、保险、租赁、投行、理财等综合化子公司,构建全市场配置资金、全业务链创造价值的资管业务体系,服务直接融资,为客户提供多元化、一体化的专业服务。
理财业务2严格落实资管新规及监管要求,积极把握市场发展机遇,稳妥推进理财业务健康发展,有效维护理财客户合法权益。6月末,理财产品余额22,914亿元。
资产托管业务2重塑资产托管业务制度体系,紧抓市场机遇,布局重点领域。6月末,本行保险资产托管规模6.2万亿元,公募基金托管规模3.7万亿元,养老金托管规模2.5万亿元,外包业务规模2.5万亿元,均保持行业第一。
2创新成果丰硕,新增托管同业存单指数基金、碳中和ETF、上海金ETF、指数增强ETF等产品。持续推进托管服务体系建设,举办工商银行“全托管”服务品牌发布会,宣传“全程陪伴、全面服务、全心守护”服务理念。不断强化托管业务全面风险管理,有效确保托管营运连续性和安全平稳。
26月末,托管业务总规模22.5万亿元。
养老金业务2加快推动养老金融布局,以重点场景为抓手,积极探索养老金融生态圈建设。扎实推进个人养老金业务,积极研发个人养老金投资产品,深度参与国家养老保障体制建设。持续做大做强年金业务。上半年,成功中标多家重点客户年金业务资格,拓展如意养老集合计划客户近1,000户。
2持续提升运营服务质效,多渠道开展客户回访,优化客户远程服务能力,业务集中运营稳步推进,客户满意度持续提升。
26月末,受托管理年金基金4,384亿元,管理企业年金个人账户1,227万户,托管年金基金11,974亿元。受托管理企业年金基金规模、管理企业年金个人账户数量和托管年金基金规模继续稳居银行同业首位。
金融市场业务货币市场交易2人民币方面,密切关注宏观形势与市场走势,科学制定融资策略,合理摆布融资品种与期限结构,积极开展资金运作,提升融资业务运作效益。
坚持主动做好风险防范,持续完善制度体系和系统建设,从严落实风险控制要求。
2外币方面,持续夯实外币流动性储备,适当控制融出规模与期限,灵活开展各项外汇货币市场运作,提高外币资金运作收益。丰富外汇货币市场运作工具,首批开展银行间市场外币拆借撮合交易和“中债指定券”外币回购交易。
投资业务2人民币债券方面,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本源,发挥大行宏观政策传导“主渠道”和金融服务“主力军”作用,积极投资国家战略区域地方政府债、重点领域地方政府专项债、绿色债券、乡村振兴债券、先进制造业和民营企业债券。
2外币债券方面,密切关注主要央行货币政策,合理把握投资进度,优化组合结构,稳健开展外币债券投资。
代客资金交易2代客结售汇和外汇买卖业务方面,加强外汇业务服务和产品创新,持续优化线上渠道交易功能和客户体验,打造同业领先、产品齐全的线上交易体系,为客户提供便利化汇率风险管理服务。创新办理全国首笔肯尼亚先令结售汇业务,持续加大风险中性理念宣导,积极做好外资外贸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服务,协助涉外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升汇率避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
2对公商品衍生交易方面,发挥集团优势,积极服务好企业的交易需求,助力企业平稳应对国际商品市场价格波动风险。
2柜台债业务方面,面向柜台市场投资者发售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首单重大水利工程主题金融债券以及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柜台地方政府债券,助力重大工程与地方建设。
2境外机构投资者银行间市场交易业务方面,积极服务境外机构投资者客户,获评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年度市场影响力奖——对外开放参与机构”、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全球通业务优秀结算代理机构”。
资产证券化业务2本行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持续开展资产证券化项目。上半年,本行共发行1单资产证券化项目,发行规模81.21亿元。
贵金属业务2推进实物贵金属业务新零售转型升级。围绕客户“投资、收藏、消费”需求,推出“最亮中国年”“最炫中国梦”主题新品。围绕“美丽乡村”主题,推出“贵州黄果树瀑布”等产品,以贵金属产品为载体打造乡村地域文化名片。在500余家网点打造“集藏文化”“成长关爱”特色主题场景。
2全方位服务贵金属产业链企业,保持黄金租赁规模在上海黄金交易所场内占比第一地位。
2上半年,本行蝉联上海黄金交易所“金融类优秀会员一等奖”“最佳国际业务创新会员”“国际业务特别贡献会员”及“最佳询价交易做市商”。
获评上海黄金交易所“最佳产品推广贡献机构”“最佳风控会员”等奖项。
金融科技围绕本行深化数字化转型总体方案和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数字工行”建设,强化全行业务模式和管理模式数字化变革,不断提升数字化经营水平,助力全行高质量发展。2022年,本行在中国银保监会全国性银行信息科技监管评级中再次获评银行业第一。
夯实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积极主动应对金融网络安全新挑战,夯实数字化转型发展根基。坚守安全生产底线,深入推进运维智能转型,加快升级安全防御体系,提升数据安全技术能力,全行信息系统可用率持续保持在99.99%以上高水平,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支撑。
2升级安全防御体系。加强外部网络安全形势研判和应对,完善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强化网络安全监测和攻击防护措施。积极开展网络安全风险排查和内部实战演习,部署网络攻击溯源与诱捕体系。加大网络安全专业人才培养储备,完成基础级金融攻防靶场建设。
2推进运维智能转型。创新云运维、云投产、云办公等数字化运维新方式,建设全链路监控系统、故障定位系统,提升运维基础技术支撑、持续交付、监控分析、应急处置、性能容量、变更风险管控等智能运维能力。
深化创新技术驱动能力聚焦全行业务转型需要,深化技术架构转型,打造适应未来数字生态体系的技术与业务支撑能力。人工智能、区块链等自主创新的企业级技术平台在多项国家级测评中达到金融业最高级别。截至2022年6月末,本行新增和累计专利授权数均居国内银行业首位。
2强化“云计算+分布式”两大核心平台运维支撑能力。持续开展云平台推广实施,规模持续保持同业领先;进一步强化分布式技术体系,日均服务调用量超过150亿次。
2提升企业级新技术平台技术支撑能力。人工智能技术平台通过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开发平台应用成熟度”全能力域测评,成为金融业首家和唯一通过该项评测并获得最高等级认证的企业。区块链融合多方安全计算技术,助力数据资产安全可信流通,连续两年入选美国《福布斯》“全球区块链50强”,“工银安心资金管理区块链”入选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项目。加快“技术换人”,推动网点现金由“人管”向“机控”模式转变,网点现金新运营模式扩展至10家分行共计100余个网点,业务替代率超过70%;数字金库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推广试点;RPA、OCR等新技术在柜面交易、业务集中处理等场景深化运用,累计替代人工业务量超1亿笔。
2建设绿色数据中心。基于基础设施领域技术研究和绿色数据中心建设经验,发布《绿色数据中心建设运营指引》,为金融同业建设绿色数据中心提供参考和指引。
提升金融服务供给能力聚焦推进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风险、创新机制体制等重点领域,打造数字化创新精品、数字化合作标杆和数字化运营平台,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整体效能,激活数字基因的灵活创新能力,以金融科技创新驱动全行高质量发展。
2增强数字金融创新供给。强化普惠金融数字化供给,全面升级和推广“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全新推出工银“兴农通”APP,加大“e抵快贷”等数字普惠产品供给力度;创新打造数字普惠“人企合一”共借模式及“银联商户贷”个人经营快贷场景,重点解决个体工商户复工复产资金短缺难题。深化个人金融数字化服务,提升手机银行“千人千面”个性化服务体系智能化水平,依托新技术增强移动金融风险防控能力;丰富个人贷款数字化产品供给,拓展“融e借”贷款数字化服务能力。提升对公金融服务数字化能力,聚焦重点行业并主动发力,“工银聚融”创新推出“建设资金监管云”、投融资视图等优势服务;创新工银聚链数字化供应链平台,拓展农业采销供应链等场景生态;同业首创推出“安心付”预付费资金监管平台,赋能“数字政府”建设,提升信息化监管效能;同业首家中标承建央企集团司库信息系统。打造“工银网点通”一体化综合平台,赋能网点数字化转型及竞争力提升。推进外汇业务首选银行数字化建设,拓展“工银全球付”海外直通支付服务,在新加坡、阿联酋、瑞士等15个国家地区实现高效直通支付。巩固综合金融服务数字化优势,依托新一代智慧托管系统,持续提升数据赋能服务长尾客户能力及数字化营运水平;依托新一代资产管理系统,构建数字化全渠道理财产品销售服务体系及量化策略研究分析能力;依托数据与技术赋能打造“数字金融市场”体系,持续深化金融市场智能量化交易体系建设,研发百余个量化分析及策略模型,在银行业撮合市场的外汇交易业务中成为首家实现程序化交易的会员行,外汇交易下单间隔时间从分钟级缩短至秒级。
2防范化解风险,维护经济金融安全。提升风险管理智能化水平,构建智能贷款审批体系,实现低信用风险业务自动化审批;加强贷后资金智能追踪分析,实现对公信贷跨行资金疑似回流、挪用风险预警;积极配合财政部门提升财政资金安全管理。深化风控工具输出,“融安e”系列风控产品累计服务国内300余家同业客户,助力国内金融业风险管理水平整体提升,打造风险同业共治新格局。
2深耕科技体制改革,激活全行科技创新活力。加大创新机制改革探索,首批“揭榜挂帅”项目在关键业务市场和核心技术突破创新取得积极成效。夯实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金融科技人才牵引工程,通过“科技菁英”“数字化菁英”“定向交流”等人才项目,打造金融科技专业人才队伍;组建金融科技生态拓展团队,以科技合作促进业务生态拓展。
收起▲
一、讨论与分析。
1、经济金融及监管环境。
2021年,全球经济总体复苏,但下半年受疫情冲击、能源短缺、供应链瓶颈等因素影响,经济复苏动能边际放缓,通胀水平走高。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加快,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
中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5%,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4.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人民币计价)同比增长21.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温和上涨0.9%。
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优化地方政府专项债管理,完善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持续加大科技、民生投入,稳定产业链和供应链。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支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人民银行综合运用降准和结构性政策等多种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推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和两项直达工具等,加强对科技创新、制造业、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支持。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作用,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优化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确定方式,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自主定价的自由度和精准度,促进行业有序竞争。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
监管政策支持高质量发展。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绿色金融“评价”方案、教育“双减”意见、规范互联网平台经济发展办法等颁布实施,在促发展中防风险、防垄断。《宏观审慎政策指引(试行)》《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办法》《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等陆续出台,提升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和稳健经营水平。《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准则》等规定出台,加强股东股权监管,规范董事监事履职行为。养老理财产品开展试点,完善转股型资本债券相关制度,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
金融体系运行平稳。2021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238.3万亿元,同比增长9.0%。社会融资规模存量314.1万亿元,同比增长10.3%。人民币贷款余额192.7万亿元,同比增长11.6%。人民币存款余额232.3万亿元,同比增长9.3%。债券市场发行各类债券61.4万亿元,同比增长7.8%。股票市场指数震荡上行,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比上年末分别上涨4.8%和2.7%。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3757元,比上年末升值2.3%。
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平稳增长,资产质量继续优化,风险抵补能力增强,利润保持稳健,全球竞争力稳步提升。2021年末,商业银行本外币总资产288.6万亿元,同比增长8.6%;不良贷款余额2.8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73%,拨备覆盖率196.9%;资本充足率15.13%。其中大型商业银行本外币总资产138.4万亿元,占比48.0%;不良贷款余额1.1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37%,拨备覆盖率239.2%;资本充足率17.29%。2021年英国《银行家》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中,六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均位列前15强。
2021年,工商银行扎实推进“扬长、补短、固本、强基”战略布局,强化“三比三看三提高”工作方法,取得了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经营成果。规模优势不断巩固,资产规模、绿色贷款、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制造业贷款余额和存款余额均居同业首位。盈利能力不断增强,收入规模、利润总量均保持同业领先。资产质量持续夯实,风险抵补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保持优势,连续九年位列英国《银行家》全球银行1000强和美国《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榜单榜首、位列美国《财富》500强榜单全球商业银行首位。
二、业务综述。
1、公司金融业务。
本行坚持将公司金融服务作为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创新实施新制造、新服务、新基础产业及高技术客群公司信贷布局,聚焦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优化金融资源供给,积极展现大行担当。2021年末,公司类贷款121,947.0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919.73亿元,增长9.8%;公司存款133,314.63亿元,增加3,866.03亿元,增长3.0%。
客户基础实现新突破。深入开展“织网补网”工作,做大客户总量,做优客户质量,做活客户交易,提升客户拓展维护能力,在聚焦优质客群做好营销拓展的同时,大力拓展中型企业客群,构建大中小协调、活跃度高、黏性强的客户体系。2021年末,公司客户969.1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2.1%。
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连续三年开展“制造业金融服务年”专项行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强化产品创新和资源保障。2021年末,投向制造业贷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余额、增量均居同业首位。
支持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升级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体系,与科学技术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实施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十百千万”专项行动,初步形成以“科创+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的服务格局。2021年末,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企业贷款、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均突破1万亿元。
为民营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落实服务民营企业“八融”举措,开展“民营企业合作伙伴服务提升工程”。2021年末,民营企业贷款余额3.39万亿元。
以绿色金融推动绿色发展。积极支持绿色低碳转型,重点支持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等绿色产业金融需求。2021年末,绿色贷款余额2.48万亿元,全年主承销绿色债券(含碳中和债券)636.37亿元。
积极融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中部地区崛起及成渝经济圈,强化金融支持力度。2021年末,重点区域人民币公司类贷款7.54万亿元,占境内分行人民币公司类贷款余额的71%,比上年末增加8,840亿元。
普惠金融。
对标国家“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将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作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围绕小微客户需求,持续推进产品创新、强化服务渠道、完善综合服务,推进普惠金融业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持续提供稳定高效的普惠信贷供给。坚持数字普惠发展方向,加快完善与“数字普惠”特点相适应的集中运营体系和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渠道,支撑普惠贷款及客户持续快速增长。
精准支持普惠领域关键环节。围绕实体需求,加强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信用贷款、制造业贷款投放。优化区域布局,推动小微企业经营活跃的区域业务快速增长,实现重点区域带动;加大对业务基础薄弱区域的帮扶力度,实现区域“接续发展”。
持续推进普惠金融产品创新。升级“经营快贷”产品,加快多维数据整合应用,完善非接触服务模式。推出“科创贷”“兴农贷”“光伏贷”等创新场景,更好满足细分市场需求。持续推进“e抵快贷”产品全流程线上化改造,提升业务处理效率和客户体验;创新推出“e企快贷”产品,进一步丰富线上押品范围。优化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打造数字供应链融资统一服务门户,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
不断提升普惠金融专业服务能力。深挖客户需求,加强战略协同,依托集团综合经营优势做好“融资、融智、融商”普惠金融综合服务;持续开展“工银普惠行”“千名专家进小微”“万家小微成长计划”“专精特新·春风行动”等系列活动,逐步形成一套富有战略价值的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发挥集团境内外服务网络优势,升级打造“环球撮合荟”跨境撮合平台2.0版本,提供包含撮合活动、环球商机、特色专区、金融服务、资讯信息五大功能板块的智慧化、全流程闭环跨境撮合服务,支持中小企业7×24小时、一点接入全球产业链。
2021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10,990.12亿元,比年初增加3,784.48亿元,增长52.5%;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客户79.5万户,增加20.4万户;新发放普惠贷款平均利率4.10%。涉农贷款余额26,613.17亿元,比年初增加4,041.01亿元,增长17.9%;涉农贷款客户118.2万户,增加24.0万户;新发放涉农贷款平均利率4.13%,比上年下降19个基点。小微金融业务中心342家,比上年末增加18家。
机构金融业务。
巩固财政、社保等传统领域优势地位,服务国家改革。在财政领域,加强财政性资金基础服务,为各级财政部门及预算单位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在社保领域,“工银e社保”实现全国省区全覆盖;在三农领域,在同业中率先推出“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协助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加强农村集体经济规范管理、提升乡村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已覆盖全国31个省区、260个地市,与770家区县级农业农村部门达成信息化合作,获评农业农村部“2021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项目”。
发挥金融科技优势,挖掘教育、医疗、公共资源、社会组织等领域增长潜力。在教育领域,在同业中首创“教培云”平台,与全国938家各级教育部门开展信息化合作,协助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加强教育培训机构管理及培训资金监管;在医疗领域,推出“工银云医”智慧医疗开放平台,形成5大类、45小类的智慧医疗产品服务矩阵,实现国家“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主要政策方向服务产品的全覆盖,获评国家卫健委信息中心第16届中国卫生信息技术应用交流大会“数字医疗健康创新服务优秀案例”;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自主研发“e企保”区块链电子保函平台,实现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自动处理、实时接收、全程管理的电子保函线上服务新模式,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在社会组织领域,打造“民政验资通”,与各地民政部门合作为新设社会组织提供在线验资服务。
构建同业合作服务实体经济新模式。完善客户服务机制,构建“体系化、数字化、生态化、专业化”服务体系,“分层、分类、分群、分型”服务近千家总、分行级同业客户;创新推出“工同赢”同业客户综合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深化金融基础设施合作,围绕交易所、登记结算、保障基金、支付系统等金融基础设施客户,优化创新支持,以平台化服务助力金融机构发展,首批成功参与上海清算所大宗商品现货清算业务,签约客户及清算金额均位居市场首位,首批获得大连商品交易所标准仓单线上融资业务资格并开办同业首单业务。服务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争做资本市场的资金枢纽和同业领军银行,与全国股转公司、北京证券交易所签署三方战略合作协议。输出金融科技助力同业风险防控,累计向近30家中小银行、券商、保险等同业客户提供“工银BRAINS”智能反洗钱、信贷管理系统等5大类科技产品。
结算与现金管理业务。
以客户为中心,提供优质账户服务。积极落实“放管服”要求,加强各类典型场景业态结算账户数字便捷服务覆盖;强化政银合作,通过“企业通”业务为企业提供源头开户服务;强化平台拓户,推动预约开户接口对外输出引流,助力营商环境改善。
深耕全量客户,“织网补网”取得突破。发挥结算金融优势服务大型客户,依托现金管理业务优势为集团型企业、大中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以优质结算产品服务中型客户,升级“工银聚”平台,将“工银e企付”嵌入交易平台,为交易方提供高效线上支付结算服务;数字化批量服务小微客户,通过小微金融服务平台将“非金融+金融”服务嵌入企业经营管理,实现精准化营销、大数据运营、数字化风控,有效提升小微企业服务覆盖面与服务水平。
2021年末,对公结算账户1,121.6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11.0万户。现金管理客户160.9万户,全球现金管理客户9,615户。2021年对公结算业务量2,598.13万亿元。
投资银行业务。
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国企改革、资本市场、产业整合、“一带一路”等重点领域,保持境内外并购市场领先地位,加大制造业并购贷款投放力度,同业首家并购融资累计发放额超万亿元。本行牵头完成的并购交易数量位列路孚特“中国参与交易财务顾问榜单”中国区第一名及“中国参与出境并购交易财务顾问榜单”第一名。
以投贷联动、商投互动新模式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参与公募REITs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环保等产业的服务力度;创新权益类融资产品,帮助企业优化资本结构,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拓展主动管理型资产证券化业务,满足企业综合金融服务需求;加快推进融资再安排和企业债务重组业务,缓释客户流动性压力和潜在风险;丰富客户服务的移动端场景,升级“函证e信”“融智e信”“融安e信”“融誉e信”“融慧智能”功能,增强数字化服务新动能。
2021年,本行主承销境内债券项目2,673个,规模合计18,077.65亿元,主承销规模连续十五年市场排名第一;主承销绿色债券(含碳中和债券)、可持续发展债券、乡村振兴债券等ESG债券规模合计813.57亿元,市场排名第一。
票据业务。
把握金融服务发展趋势,成功落地国内首单供应链票据银票转贴现业务,推出“月享贴”“周末随心贴”“工银i绿贴”“付款票据通plus”“工银e贴+协议付息”等特色产品。“票据业务平台化场景化”项目对接优质产业平台,进一步完善企业网上银行渠道票据业务用户功能体验。
2021年,票据贴现业务量17,082.23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市场排名第一;小微企业票据贴现业务量4,739.66亿元。2021年末,小微企业贴现余额2,137.96亿元。
2、个人金融业务。
2021年,本行持续深化第一个人金融银行战略,以打造人民满意银行为目标,以个人客户生态系统建设为主线,依托“智慧大脑”决策中枢和全渠道运营体系,推动业务实现高质量发展。
升级“智慧大脑”统筹决策中枢。依托“智慧大脑”输出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方案,对接线上线下多渠道服务触点,实现个人客户营销服务统筹和策略部署。累计研发投产34个智能模型,实现自动触发和实时响应,强化对营销和管理人员的赋能支撑,推动个人金融业务数字化、智慧化转型。
全面升级全量客户服务体系。以客户为中心,全新推出“工银星礼遇”高星级个人客户增值权益品牌,深入开展“财富同行好礼相伴”中高端客户营销活动、“探星寻宝”积分回馈活动、“星级晋阶”精准营销活动等,月日均金融资产5万元以上客户比上年末增长6.5%。
推动财富管理业务转型发展。组织开展“828工银财富季”“安盛主题日”等活动,打造新规理财“开放精选、周周爆款、客群专属”系列产品,推广智能资产配置服务。
全面满足客户消费融资需求。坚持“房住不炒”,满足客户首套房等合理需求,持续开展“房抵助融”“商友助业”“网商助贷”“创业助梦”等专项营销活动。
2021年末,个人客户7.04亿户,比上年末增加2,341万户。个人金融资产总额16.96万亿元,其中个人存款124,979.68亿元,增加8,374.32亿元,增长7.2%。个人贷款79,447.81亿元,增加8,295.02亿元,增长11.7%。代理销售基金6,454亿元,代理销售国债570亿元,代理销售个人保险1,082亿元。
私人银行业务。
顺应财富管理的买方市场趋势,把握私人银行客户多样化需求,从单一产品营销向综合化服务转变,构建“个人—家业—企业—社会责任”多场景共建的私人银行客户综合化服务生态。
坚持产品与服务创新。着力构建企业家客群服务生态,百家分行挂牌“企业家加油站”,联合高等院校发布《工银企业家财富健康指数报告》。着力打造家族客户综合化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家族信托顾问咨询业务,成功推出保险金信托、资金信托、股权信托等家族财富全图谱管理服务。
着力推进绿色金融领域创新,协同工银理财创设“恒睿”系列绿色金融主题产品,助力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重大战略,弘扬中国当代企业家精神。
获评《亚洲货币》“最佳国有私人银行”、《每日经济新闻》“金鼎奖—2021年度私人银行”、《中国经营报》“2021卓越竞争力私人银行”。
2021年末,私人银行客户19.95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76万户,增长9.7%;管理资产2.32万亿元,增加1,442亿元,增长6.6%。
银行卡业务。
立足“金融+文旅”跨界合作场景,推出具备独家授权发行的工银北京环球度假区联名卡。创新推出各类特色借记卡,持续开展“故宫卡新卡礼遇”“中石油银联云闪付满减”等促销活动。
加快工银e生活平台建设,推进“信用卡+数字人民币”融合创新,实现数字人民币e生活买单、二维码支付交易闭环;赋能冬季奥运会场景,推进数字人民币钱包支持受理VISA境外卡。
2021年末,银行卡发卡量11.69亿张,比上年末增加4,170万张,其中借记卡10.06亿张,信用卡1.63亿张。信用卡透支余额6,923.39亿元。
2021年,银行卡实现消费额22.99万亿元,其中借记卡消费额20.43万亿元,信用卡消费额2.56万亿元。
3、资产管理业务。
坚决落实监管要求,把握发展机遇,稳妥合规推进资产管理业务与产品转型,全面提升投资管理与研究能力。依托集团资产管理、托管、养老金等业务优势,联动基金、保险、租赁、投行、理财等综合化子公司,构建全市场配置资金、全业务链创造价值的资管业务体系,服务直接融资,为客户提供多元化、一体化的专业服务。
理财业务。
贯彻落实监管要求及资管新规政策安排,综合运用符合新规的理财产品承接、资产回表、市场化转让等措施,超额完成存量理财过渡期整改压降任务。2021年末,理财产品余额25,869亿元。
资产托管业务。
重点产品取得新突破,行业领先优势进一步稳固。公募基金托管规模达3.7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637亿元;养老金托管规模2.3万亿元,增加3,591亿元;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养老金产品托管规模均稳居行业首位;保险资产托管规模5.9万亿元,增加4,798亿元;全球托管实现重要突破,取得首批债券通“南向通”试点托管清算银行资格;资管产品营运外包业务发展迅速,规模达2.5万亿元。
智慧托管银行建设稳步推进。正式发布“工银智慧托管系统”,上线工银托管手机银行,投产智慧投资服务平台,全面提升托管服务水平。
获评《财资》“2021年中国最佳托管银行”“2021年中国最佳保险托管银行”和《亚洲银行家》“2021年中国最佳大型托管银行”。
2021年末,托管业务总规模22.1万亿元。
养老金业务。
围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全力推动养老金业务向养老金融业务转型发展,构建以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为核心的业务生态,助力增进民生福祉,履行大行责任担当。
蝉联《证券时报》“2021年养老金融服务银行天玑奖”和《银行家》(中国)“2021十佳财富管理创新奖”,获评《经济观察报》“2020-2021年度值得托付养老金融机构”。
2021年末,受托管理年金基金4,070亿元,管理企业年金个人账户1,198万户,托管年金基金11,523亿元。实现全国33个统筹区的职业年金基金受托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资格全覆盖,三项资格职业年金基金总规模位列市场首位。受托管理企业年金基金规模、管理企业年金个人账户数量和托管年金基金规模继续稳居银行同业首位。
三、展望。
2022年,世界经济有望保持恢复性增长,但全球供应链和能源紧张形势可能持续,大类资产价格呈现分化趋势。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加速转向,利率中枢加快上移,对银行业流动性管理、资产配置和负债结构优化带来挑战。中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但持续恢复发展的态势没有改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随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银行业高质量发展将迎来新机遇。
中国工商银行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稳”的要求,争取“进”的成效,加大“改”的力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坚持“48字”工作思路,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推进自身高质量发展。一是高质量抓好党的建设。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深化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融合,进一步做好党委议事规则与公司治理决策机制的有效衔接,健全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发挥好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和保障作用,强化严的管理、严的氛围。二是高质量服务新发展格局。坚守主责主业,加大对制造业企业、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提升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服务质效。发挥投融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落实跨周期和逆周期政策部署,精准支持“十四五”重大项目落地,助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将金融服务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助力构建完整需求体系,促进国际国内循环畅通。三是高质量实施新发展规划。突出质量、效率、创新导向,结合实际不断做强做优,提升内涵式发展水平。深入推进第一个人金融银行、外汇业务首选银行、重点区域竞争力提升、城乡联动发展等重点战略实施,推动“扬长、补短、固本、强基”布局不断取得新成效,实现新发展规划中期突破。
四是高质量抓好全面风险管理。坚持系统观念,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全面梳理排查风险隐患,逐项制定应对预案和措施。做好信用风险管理,进一步稳定资产质量。完善线上业务、新兴业务风控机制,严密防范市场风险。全面提升内控案防有效性,确保不发生重大风险事件和案件。五是高质量推进金融改革。深化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着力健全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科技强行、数据大行优势,更好服务数字经济发展,加快建设数字工行。打造先进可控的金融科技,切实保障数字化转型安全。
六是高质量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工作顶层设计,制定实施新一轮全行人才发展规划。完善考核评价及监测体系,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干部员工管理监督和关心关爱,着力打造人才高地和人才强行,汇聚工商银行高质量发展强大合力。
收起▲
一、业务综述
(一)、公司金融业务
本行聚焦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优化金融资源供给,重点布局新制造、新服务、新基础产业三大行业板块与高技术客群。6月末,境内人民币公司贷款余额10.3万亿元,在同业中率先突破10万亿元大关,比上年末增加8,901亿元,增量创历史新高。
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开展“制造业金融服务深化年”专项行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6月末,投向制造业公司贷款余额1.8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836亿元,投向制造业公司贷款、投向制造业中长期公司贷款规模均稳居同业首位。
支持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与科学技术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水平,6月末,高新技术领域企业贷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8,683亿元。
为民营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坚持“不唯所有制、不唯大小、不唯行业、只唯优劣”的经营原则,6月末,民营企业贷款余额达3.43万亿元。
以绿色金融推动绿色发展。积极支持传统制造业企业绿色改造升级,重点支持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等绿色产业金融需求。上半年,实现市场首批碳中和债、乡村振兴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高成长债承销“全覆盖”。
积极融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中部地区崛起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强化金融支持力度。6月末,上述区域公司贷款余额7.3万亿元,占境内人民币公司贷款余额的71%,比上年末增加6,543亿元。
实施“织网补网”工程增客强基。开展客户扩容提质行动,抓好存量维护,加快形成规模大、结构优、黏性强、贡献多的高质量客群。6月末,本行公司客户924.5万户,比上年末增加60.2万户;公司存款135,146.69亿元,增加5,698.09亿元,增长4.4%。
1、普惠金融
本行对标国家“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将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作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从增量、结构、服务、风控四方面全力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发展提速,持续提供稳定高效的普惠信贷供给。坚持数字普惠发展方向,加快完善与数字普惠特点相适应的集中运营体系和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渠道,支撑普惠贷款及客户持续快速增长。
2结构优化,精准支持普惠领域关键环节。围绕实体需求,增加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信用贷款、中长期贷款投放,其中首贷户同比多增四成。
优化区域布局,推动小微企业经营活跃的区域加快业务增长,实现重点带动;加大对业务基础薄弱区域的帮扶力度,实现区域“接续发展”。
2服务升级,不断提升普惠金融专业服务能力。挖掘数据价值、打造精品数字化产品,信用类“经营快贷”投放明显提速,较年初增长超过70%。
供应链业务成功在西藏自治区落地,实现全国3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业务全覆盖。深挖客户需求,依托综合经营优势做好“融资、融智、融商”的普惠金融综合服务,持续开展“工银普惠行”系列活动,逐步形成一套富有战略价值的普惠金融商业模式。发挥本行境内外服务网络优势,推出面向全球企业免费开放的“环球撮合荟”跨境撮合平台,提供智慧化、全流程、线上线下跨境撮合服务,支持中小企业7×24小时、一点接入全球产业链。
2风控稳健,更好协调发展速度和质量。不断深化金融科技应用,打造以“数字化准入”“智能化风控”“线上线下交叉验证”为特征的普惠金融全流程风控体系,持续提升线上线下协同风控效能,实现风控前移、动态监测、实时预警、分级处置,推进普惠贷款资产质量不断改善。
26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10,118.95亿元,比年初增加2,912.95亿元,增长40.4%;客户数72.7万户,增加13.6万户。上半年,累计为2.7万户小微企业提供“首贷”服务。新发放普惠贷款平均利率4.10%。6月末,普惠型农户经营性贷款和普惠型涉农小微企业贷款2,090.31亿元,比年初增加568.44亿元,增长37.4%;客户数12.8万户,增加3.0万户。小微金融业务中心335家,比上年末增加11家。
3、机构金融业务
2上半年,机构客户数量快速增长,财政、社保、同业等客户领域保持领先优势。通过“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积极拓展三农领域客户,实现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村集体及股份经济合作社等客户快速增长。6月末,机构存款、同业存款规模同业第一。
4、结算与现金管理业务
2推广“企业通”平台,为客户提供包括工商注册代办、对公账户开立的全流程账户服务,6月末,“企业通”平台累计服务新注册企业45万家。
研发投产“公司智存通”存款产品,做好“工银e缴费”“工银e企付”、小微金融服务平台和“工银聚”平台的功能优化与客户服务工作。通过供应链云、建筑云、政采云、医采云等产品赋能数字供应链转型升级,提升对核心企业及全产业链的服务能力。积极落实减费让利相关工作要求,主动减免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部分业务手续费。
26月末,对公结算账户1,072.7万户,比上年末增加62.1万户。现金管理客户128.3万户,全球现金管理客户9,197户。上半年,对公结算业务量1,275.44万亿元,同比增长7.4%。
5、投资银行业务
2聚焦国企改革、资本市场、产业整合、“一带一路”等重点领域开展并购业务。保持境内外并购市场领先地位,同业首家并购融资累计发放额超万亿元。本行牵头完成的并购交易数量位列路孚特“中国参与交易财务顾问榜单”中国区第一名及“中国参与出境并购交易财务顾问榜单”第一名。
2以投贷联动、商投互动新模式,加大对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和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创新权益类融资产品,帮助企业优化资本结构,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推进主动管理型资产证券化业务,满足企业综合金融服务需求。加快推进融资再安排业务及大型困境企业债务重组,主动前移金融服务与风险防范工作,缓解客户资金压力,降低潜在风险。创新融慧智能金融解决方案业务,率先推出电子询证函平台,发挥“融安e信”风险预警、“融智e信”智库服务、“融誉e信”财务分析优势,高效助力客户数字化升级。
2上半年,本行主承销境内债券项目1,045个,规模合计8,669.72亿元。
主承销绿色债券24只,规模合计217.28亿元,市场排名第一。主承销乡村振兴债券9只,规模合计97亿元,市场排名第一,募集资金用于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等重点领域。
6、票据业务
2积极推进票据业务项下供应链金融创新,以“工银e贴”“付款票据通”等产品为抓手,快速满足企业贴现资金需求。开展绿色票据再贴现业务,助力绿色企业和绿色金融发展。
2上半年,票据贴现业务量9,263.11亿元,同比增长5.3%;小微企业票据贴现业务量2,564.55亿元。6月末,小微企业贴现余额1,801.20亿元。
(二)、个人金融业务
续推进“第一个人金融银行”战略,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优化客户生态系统,强化金融科技赋能支撑,同步优化体制机制,激发经营活力,战略深化实施取得新成效、新突破。本行连续三年位列英国Brand Finance“全球银行零售品牌价值榜”榜首。
2业务发展站上新台阶。6月末个人金融资产规模16.6万亿元,总量再创历史新高,继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其中,个人存款124,871.6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266.24亿元,增长7.1%,个人存款日均余额超11万亿元;个人非保本理财产品1.88万亿元,保持市场绝对领先;个人贷款75,758.0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605.24亿元,增长6.5%。
2客户基础不断夯实。报告期末个人客户总量达到6.9亿户,服务全国近半人口。其中,私人银行客户19.8万户,总量保持市场领先地位。个人手机银行客户总量、增量、月均活跃客户数继续保持同业第一。
2效益质量同步增长。个人金融业务板块营业贡献成为全行营业收入增长的主要支撑。个人贷款、信用卡透支的不良额、不良率指标实现“双降”,其中,个人贷款不良率0.48%,信用卡透支不良率1.81%,均比上年末下降8个基点,体现了个人金融业务板块对全行经营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
2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按照“线上化、开放化、直营化、智慧化”发展方向,加强金融科技赋能创新,提升金融服务对外输出能力,推动个人金融业务经营转型升级。发布“工银e钱包”开放银行品牌,累计服务个人客户3,500万户,与合作方共同服务好个人客户金融需求,讲好开放银行故事。
2服务实体经济出实效。全面推广个人房产抵押消费与经营组合贷款新产品,持续开展“房抵助融”“商友助业”“网商助贷”等专项营销活动,助力拉动居民消费和投资需求,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6月末个人普惠贷款余额5,61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466亿元,增长35.4%。
2人民满意银行建设谱新章。推出新一代个人客户服务体系,打造“工银星礼遇”非金融增值权益品牌,全面提升客户获得感和满意度。发布老年客群服务品牌“工银爱相伴”,全方位赋能助老服务,助力服务社会民生、履行大行担当。
1、私人银行业务
2全面完善私银专属产品体系。通过精准营销优化客户全集团产品配置,推进从单一产品营销向以资产配置为核心的财富服务升级。
2强化“财富顾问+投资顾问”服务模式,成立精英投资顾问“先锋团”,统筹投研观点及资产配置逻辑输出,聚焦提升顾问专业服务能力。
2积极服务家企客群。完善私人银行客群管理与分层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客户-家族-企业-社会”链式营销模式,构建良性互动、优势互补的家企客群服务生态;发挥集团资源整合优势,搭建精准营销场景,逐步推进建设“企业家加油站”,以企业家为支点强化民营企业经营赋能;加大家族信托综合顾问业务营销宣传力度,举办家族信托业务营销工作坊,创新股权、慈善型家族信托服务模式,弘扬企业家精神,向社会传递财富向善理念。
2获评《亚洲货币》“中国最佳私人银行”,获英国《银行家》“亚洲最佳私人银行客户关系管理奖”。6月末,私人银行客户19.8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6万户,管理资产2.26万亿元,增加774亿元。
2、银行卡业务
2借记卡方面,加强“故宫卡新卡礼遇”“萌娃萌出圈”等办卡拓户营销活动推动力度,开展“超市节”“工享幸福年”“工行陪您过大年”等消费促销活动,实现借记卡新增发卡量、累计消费笔数和消费金额快速增长。
2持续优化工银信用卡产品体系,推出工银运通Clear卡、“美丽中国阳光海南”主题信用卡、工银环球简约白金数字卡等新产品;优化优质客户预审批方案,通过定制专属产品、授信政策、业务流程及服务方案加强GBC(政务、产业、消费)联动获客;针对存量客群,结合客户画像匹配差异化分层运营策略。
2积极拓展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加强汽车优质厂商、4S店、头部经销商总对总分期付款业务合作,聚焦行业龙头及全国连锁优质商户开展总对总营销,探索试点家装家居新领域分期付款业务。
2推进e生活平台建设。上线“消费券”运营平台,覆盖44个知名品牌、7.3万家门店;上线“汽车生活”专区2.0版本,联合多家服务商打造集合加油充电、用车养车等功能的综合性车主服务平台。
26月末,银行卡发卡量11.50亿张,比上年末增加2,318万张,其中,借记卡发卡量98,724万张,信用卡发卡量16,293万张。信用卡透支余额7,029.95亿元,增加213.85亿元,增长3.1%。上半年银行卡消费额11.50万亿元,其中,借记卡消费额10.21万亿元,信用卡消费额1.29万亿元。
(三)、资产管理业务
坚决落实监管要求,把握发展机遇,稳妥合规推进资产管理业务与产品转型,全面提升投资管理与研究能力。依托集团资产管理、托管、养老金等业务优势,联动基金、保险、租赁、投行、理财等综合化子公司,构建全市场配置资金、全业务链创造价值的资管业务体系,服务直接融资,为客户提供多元化、一体化的专业服务。
1、理财业务
2贯彻落实监管要求及资管新规政策安排,持续推动过渡期内资产管理业务平稳转型、稳健发展。认真执行理财存量整改计划,综合运用自然到期、市场化转让、资产回表等方式,稳妥推进存量资产处置。积极推进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优化产品结构,完善渠道布局。
26月末,本行新规理财产品规模12,48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787亿元,增长16.7%。有关工银理财的业务发展情况请参见“业务综述-综合化经营”。
2、资产托管业务
2把握市场时机,紧抓重点产品营销。上半年新增托管公募基金61只,托管规模达3.5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942亿元;保险资产托管规模5.7万亿元;养老金托管规模2.1万亿元,其中企业年金托管规模首次突破8,000亿元。6月末,托管规模达到20.6万亿元,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2获评《财资》“2021年中国最佳托管银行”“2021年中国最佳保险托管银行”和《亚洲银行家》“2021年中国最佳大型托管银行”。
3、养老金业务
2围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全力推动向养老金融转型,构建以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为核心的业务生态,助力增进民生福祉,履行大行责任担当。
2积极把握职业年金市场机遇,成功中标全国33个统筹区的职业年金基金受托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资格,三项资格职业年金基金总规模位列市场首位。
26月末,受托管理年金基金3,675亿元,管理企业年金个人账户1,161万户,托管年金基金10,554亿元,受托管理企业年金基金规模、管理企业年金个人账户数量和托管企业年金规模继续稳居境内银行同业首位。
(四)、金融市场业务
1、货币市场交易
2科学制定本外币资金运作策略,保障本行流动性安全,维护市场平稳运行。人民币方面,合理摆布融资期限品种与结构,提升资金运作收益。
严格落实风险控制要求,操作风险损失率持续为零。外汇方面,丰富外币货币市场运作工具,市场首批开展境内外币同业存单发行、以境内外币同业存单为押品的外币回购等创新业务,境内外币回购交易量稳居市场前列。
2、投资业务
2服务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积极开展债券投资,重点参与地方政府债、绿色债券等业务。人民币债券方面,地方政府债新增投资规模和存量规模均保持市场第一。首批开展碳中和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乡村振兴债券投资,绿色债券投资规模同业领先。积极开展制造业企业、民营企业债券投资,为优质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外币债券方面,积极拓展投资区域和币种范围,适度增加组合投资规模,优化组合结构,分散投资风险,提升整体收益水平和信用质量。
3、融资业务
2稳健开展融资业务,助力货币政策传导,发挥大行市场稳定器作用。持续提升同业存款线上化水平,提高交易效率。主动防范风险,保障业务合规办理。
4、代客资金交易
2持续丰富结售汇及外汇买卖币种,引导客户树立汇率风险中性理念,结售汇开办币种数超过40个。上半年,代客结售汇业务量、代客外汇买卖业务量实现较快增长。积极拓展境外机构投资者,获评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对外开放贡献奖”、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全球通业务优秀结算代理机构”。
5、资产证券化业务
2上半年,本行共发行8单证券化项目,发行规模合计443.05亿元。其中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RMBS)项目发行规模406.32亿元。
6、贵金属业务
2打造实物贵金属产品竞争优势,围绕贺岁节庆、博物馆联名等主题推出“中华有福”“幸福花开”“锦绣前程”等系列产品。开展服务创新,为企业提供首笔标准金锭加工复出口业务。上半年,本行代理上海黄金交易所金银交易额、清算额占比均保持场内第一,蝉联上海黄金交易所“金融类优秀会员一等奖”。
二、风险管理
1、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上半年,本行按照“主动防、智能控、全面管”的路径,以“管住人、管住钱、管好防线、管好底线”为重点,持续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加强三道防线建设,提升风险管控合力。优化风险偏好管理体系,加强风险限额管控,深化风控体系智慧转型。优化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完善风险计量模型,提升风险技术手段对全行战略和业务发展的支持能力。
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管理
本行合理把握信贷资产布局和投放方向,突出支持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客户、重点产品和重大项目。行业方面,紧跟国家战略规划导向和信贷结构调整目标,积极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和民生工程,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的信贷投放,支持文化旅游及医疗、教育、养老等消费升级服务业,加强对绿色低碳产业的前瞻布局。区域方面,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中部、成渝地区竞争力提升,五大重点区域信贷规模保持高速增长。个人贷款方面,坚持按揭贷款主体地位,优化个人住房贷款投向结构,加强个人消费与经营性贷款风险防控,推进信用卡业务智能风控体系建设。
严格管控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和高污染、高耗能(简称“两高”)行业等领域风险。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地方债务管理和融资平台监管政策,重点防范区域财政支付能力和商业化建设运营风险。坚决落实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关于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要求,稳健开展房地产贷款相关业务。合理控制商业性房地产投融资总量,强化区域、产品及客户分类管理,主要支持符合调控政策导向的普通商品住房项目和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积极稳妥推进商业性租赁住房融资业务。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强“两高”行业投融资管控。对钢铁、水泥等高碳行业实施“总量控制、有扶有控”的管控政策,持续退出落后产能,积极支持相关行业内低排放企业及节能改造项目,推动高碳行业实现“低碳转型”。
3、市场风险
本行持续深化集团市场风险管理。创新金融市场业务产品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风险评估与审查机制;制定2021年度集团市场风险限额方案,严控集团市场风险限额;及时开展利率、汇率、商品风险前瞻性分析,加强全球金融市场监测,建立风险快速报告机制;提升市场风险管理系统智能化水平,持续推进全球市场风险管理系统(GMRM)境外机构延伸应用;加快新巴III市场风险标准法落地实施,优化衍生产品交易对手信用风险计量。
交易账簿市场风险管理本行持续加强交易账簿市场风险管理和产品控制,采用风险价值(VaR)、压力测试、敏感度分析、敞口分析、损益分析、价格监测等多种方法对交易账簿产品进行计量管理。持续优化基于交易组合的市场风险限额管理体系,深化限额指标精细化管理,完善动态管理机制,满足新产品、新业务时效性要求,依托全球市场风险管理系统(GMRM)实现快速灵活的限额监控及动态调整。
汇率风险管理本行密切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和市场形势,坚持稳健审慎的汇率风险偏好,落实汇率风险中性管理原则,通过限额管理和风险对冲等手段规避汇率风险,持续增进外汇资产负债匹配程度,加强境外机构资本金保值管理,汇率风险总体可控。
本行按季度进行汇率风险敏感性分析和压力测试,本行高级管理层和市场风险管理委员会按季度审阅汇率风险报告。
4、银行账簿利率风险
2021年上半年,本行坚持实施前瞻主动的利率风险管理策略,组合运用资产负债数量工具、价格工具和衍生工具实施精准调控,持续优化集团资产负债利率组合配置结构,积极应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巩固跨周期的稳健经营成果。持续推进金融科技深度融合,在“主动防、智能控、全面管”风险管理路径下打造“量价期险”全要素、“存贷投+表内外”全覆盖的利率风险管理机制,提升市场化环境下的利率风险管理能力。
5、流动性风险
本行坚持稳健审慎的流动性管理策略,集团流动性平稳运行。加大资金监测力度,保持合理充裕的流动性储备,做好支付高峰、重要节假日、关键时点等流动性风险管理。持续优化集团流动性风险管理系统,夯实资金运行监测系统优势,提升流动性风险计量、管控系统自动化水平。优化多层级、多维度的流动性监测和预警体系,进一步提升集团流动性风险防范能力。
6、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内部控制
本行持续优化内部控制机制,积极提升内控管理水平。持续完善总行各业务条线《内部控制手册》,深化境内分行《内部控制手册》应用,推动综合化子公司编制专业条线内部控制手册。制定印发《2021-2023年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规划》,持续推进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持续完善集团合规管理体系,推进合规差异化管理。加强境内分行“统筹管”,强化基层网点合规经理履职水平和专业胜任能力。
深化境外机构“分类管”,推进境外合规管理长效机制建设,加强对重点机构的差异化监督与指导。
操作风险管理本行围绕监管重点和操作风险管理要求,持续提升操作风险管控水平。细化操作风险限额管理,做好限额指标监控和报告。统筹操作风险与控制自评估工作,持续开展案件风险防控专项行动。聚焦员工异常行为,深入实施网格化智能化排查。构建完善操作风险责任评议认定工作机制,持续优化操作风险管理系统。报告期内,本行操作风险管控体系运行平稳,操作风险整体可控。
法律风险本行持续提升法律风险防控能力,不断完善前、中、后台全流程系统化风险防控格局。顺应金融监管新要求,深入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关法律风险防控化解,持续完善电子签约系统功能设计与管理机制,有效提高法律风险管控制度化、系统化水平。
反洗钱本行严格遵循中国及境外机构驻在国(地区)反洗钱法律法规,深入贯彻落实“风险为本”的反洗钱监管要求,认真履行反洗钱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围绕“强意识、优机制,固基础、健体系,防风险、重保障”六方面,持续提升集团反洗钱治理能力。健全反洗钱组织架构,完善反洗钱监督考核及激励约束机制。
持续推进境内外客户身份识别专项治理,强化高风险领域排查及合规督导。聚焦重点风险领域,强化全流程控制和穿透式管理。完善集团涉敏业务管理架构,持续夯实涉敏风险管理基础。加大资源配置投入,深入推进智能反洗钱3.0系统建设。加强反洗钱培训与队伍建设,加快推进“风险为本、防范未然”的洗钱风险管理理念落地深耕。
7、声誉风险
本行持续完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优化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声誉风险管理水平。健全声誉风险事件责任评议及认定机制,加强全流程管理,主动有效化解声誉风险隐患。针对社会聚焦问题,及时回应公众关切。组织推进具有影响力的传播活动,提升本行品牌形象。报告期内,本行声誉风险平稳,处于可控范围。
8、国别风险
2021年上半年,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依然复杂严峻,本行持续加强国别风险管理。不断完善国别风险管理政策与流程;密切监测国别风险敞口变化,持续跟踪、监测和报告国别风险;及时更新和调整国别风险评级与限额;积极开展国别风险压力测试,强化国别风险预警,在稳健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同时有效控制国别风险。
三、展望
2021年下半年,中国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成果将进一步巩固,“十四五”规划稳步开局,生产需求持续扩大,就业物价基本稳定,微观基础明显改善,市场预期不断向好,中国经济将由持续恢复走向常态化复苏,孕育着银行业发展新的机遇。但全球疫情防控不同步、经济复苏不平衡、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预期升温等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将影响中国银行业的经营布局和竞争格局。
奋进新时代、迈进新征程,踏上新的赶考之路,国有大型银行肩负的责任更重。工商银行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坚持“48字”工作思路,“大、全、稳、新、优、强”发展方位,“三比三看三提高”工作方法,“扬长、补短、固本、强基”战略布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以自身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的高质量发展。一是更好地服务创新发展。完善金融科技研发和创新应用的内部体制机制,帮助科创企业穿越研发推广周期,增强对前沿科技、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等领域的服务能力,助力科技强国建设。二是更好地服务协调发展。紧抓要素市场开放和区域一体化机遇,通过服务投资撬动、服务联动、信息互动、运营协同等方式,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发展带动优势,构建城乡联动金融服务新模式,以资金流和数据流牵引资金、人才、技术、知识等要素的跨地域配置,支持范围更广的共同富裕。三是更好地服务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长远谋划,系统运用信贷、债券、基金、信托、租赁等服务优势,全面推进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在积极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支持新旧动能平稳转换的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四是更好地服务金融开放。践行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战略,发挥覆盖国家地区广泛的触达优势,深化“一带一路”银行间常态化合作机制,积极联通两个市场,用好两种资源,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推动建设更加国际化、市场化、现代化的金融治理体系。五是更好地服务共享畅通。聚焦价值创造、市场地位、风险管控和资本约束的生态体系,前瞻谋划契合消费升级、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服务体系,以金融力量破除妨碍商品服务流通的断点和障碍,提升服务内外双循环的金融供给能力。
收起▲
一、讨论与分析
1、经济金融及监管环境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冲突等影响下,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世界经济经历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国际金融市场潜在风险加大,多国股市数次熔断,全球主要汇率大幅波动,大宗商品价格宽幅震荡。
中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2.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9%,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9%。
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人民银行综合运用降准、再贷款、再贴现、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总量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分层次、有梯度出台三批次合计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创新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推动整体市场利率和贷款利率下行。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主要金融指标运行符合预期,金融体系运行平稳。2020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218.68万亿元,同比增长10.1%。人民币贷款余额172.75万亿元,同比增长12.8%。人民币存款余额212.57万亿元,同比增长10.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284.83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债券市场发行各类债券56.9万亿元,同比增长26%。股票市场指数回升,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比上年末分别上涨13.9%和38.7%。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5249元,比上年末升值6.9%。
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平稳增长,信贷资产质量基本稳定,风险抵补能力较为充足。2020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总资产319.7万亿元,同比增长10.1%。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7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84%,拨备覆盖率184.5%。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0.72%,一级资本充足率12.04%,资本充足率14.7%。
二、业务综述
1、公司金融业务
本行积极支持基础设施在建及补短板重大项目,突出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医疗、教育、养老等消费升级服务业,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适时调整信贷策略,满足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应急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特殊时期资金需求,妥善纾解企业因疫情影响出现的暂时性经营困难。
公司贷款量价协调,存款增势强劲。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公司贷款增量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公司贷款余额同业第一。完成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工作。通过多维拓展、灵活定价、创新产品等有力措施,公司存款增量创历史最好水平,公司存款余额、增量均为同业第一。
加大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信贷支持。投向制造业公司贷款1.65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189亿元;其中,中长期公司贷款6,245亿元,增加1,887亿元。投向制造业公司贷款、中长期公司贷款的余额、增量均创历史新高,稳居同业首位。发放给民营企业的公司贷款2.18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405亿元。新增公司贷款向重点区域倾斜,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中部及成渝重点区域公司贷款增量占比达79%。
2020年末,公司客户864.3万户,比上年末增加54.5万户。公司类贷款111,027.33亿元,增加11,469.12亿元,增长11.5%;公司存款129,448.60亿元,增加9,165.98亿元,增长7.6%。
普惠金融本行切实加强普惠金融供给,加快产品创新、完善风险管控,统筹疫情防控与支持小微企业复工复产,推进普惠金融业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完善三大类线上产品。“经营快贷”加快税务、征信、物流、电力等数据整合应用,上线结算、税务、跨境、医保等多个融资场景超过400个。
网贷通“e抵快贷”依托“押品在线评估、业务自动审批、风险在线监测”新模式,提升业务办理效率和客户体验。数字供应链重点产品“工银e信”实现产业链全链条授信,累计拓展产业链近2,000条。
做好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工作。对于受疫情影响不能按时还本付息的企业,综合运用续贷、展期、再融资、宽限期、调整还款计划等方式提供延期还本付息安排,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加快信贷产品创新。丰富线上信用类贷款产品体系,推出“抗疫贷”“开工贷”“用工贷”等,助力疫情防控和小微企业复工复产。作为首批合作银行与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签订银担“总对总”批量担保业务合作协议,在全国率先落地第一单贷款业务。
2020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7,452.27亿元,比年初增加2,737.06亿元,增长58.0%。客户数60.6万户,增加18.3万户。新发放普惠贷款平均利率4.13%,比上年下降39个基点。普惠型农户经营性贷款和普惠型涉农小微企业贷款1,521.87亿元,比年初增加406.11亿元,增长36.4%;客户数9.8万户,增加1.5万户。小微金融业务中心324家,比上年末增加36家。
机构金融业务
银政服务助力政府改革。积极配合财政部和地方财政部门推动地方财政非税收入收缴电子化改革,代理业务覆盖范围及规模同业领先。同业首家推出社保综合服务平台“工银e社保”,实现全国省区服务全覆盖。养老保险省级统筹账户市场份额稳居同业第一。
同业合作多项领先。构建上海清算所集中清算代理业务统一管理体系,实现银行间市场集中清算代理业务资格的全覆盖。联合上海期货交易所推出标准仓单线上质押融资业务,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本行为首批上线的唯一国有商业银行。大力推广票据经纪业务,通过上海票据交易所“贴现通”平台为企业提供服务,签约企业数量同业第一。
全力支持疫情防控。作为各级财政防疫资金拨付的主渠道银行,高效完成各级财政抗疫资金拨付。迅速投产“应急物资管理系统”“校园防疫登记管理系统”,快速上线“工银e政务”线上捐款、“工银e社保”防疫专区,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
结算与现金管理业务2优化“三大平台”建设。全球现金管理平台提供财资管理云服务,助力企业提升境内外财务资金管理效率。小微金融服务平台创新推出便捷支付、结售汇等功能,为小微企业提供7×24小时移动端开户、结算和投融资综合金融服务。“工银聚”平台创新推出“供应链云”“政采云”“医采云”“建筑云”等新产品,提升供应链客群综合服务能力。
持续推动产品创新。将“工银e缴费”打造为集便民缴费、捐款、社区生活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缴费平台。将“工银e企付”嵌入供应链核心企业和政务类平台的对公线上支付场景,创新推出O2O支付和小额便捷支付模式,为客户提供资金安全、流程便利、风险可控的对公线上结算服务。积极推动数字货币电子支付工具“对公钱包”场景建设,支持对公数字钱包在“工银e缴费”“工银e企付”、二维码扫码收费等场景的应用。全面优化全球发薪服务,支持客户本地和跨境发放薪酬。
2020年末,对公结算账户1,010.6万户,比上年末增长7.0%。全年对公结算业务量2,518.24万亿元,增长5.0%。现金管理客户144.7万户。全球现金管理客户8,787户,增长10.2%。
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业务2依托海关进出口数据集约化优势创新推出“单一窗口”金融服务,成为首批直联国家外汇管理局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试点行。支持跨境电商新业态发展,加强与境内外支付机构、跨境电商平台等不同客户主体的跨境支付业务合作,打造“跨境e电通”综合服务平台。
2020年,境内国际贸易融资累计发放630.76亿美元。国际结算量32,421.27亿美元,其中境外机构办理13,187.26亿美元。
投资银行业务2不断提升投资银行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以投贷联动、商投互动新模式,加大对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和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围绕资本市场、产业整合、国企改革、“一带一路”等重点领域开展并购业务,保持境内外并购市场领先地位。推动融资再安排顾问业务创新及大型困境企业债务重组,主动前移金融服务与风险防范工作,提升投行手段化解风险的能力。创新类永续债务融资模式,帮助企业优化资本结构,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推进资产证券化投资和主动管理型资产证券化业务,满足企业综合金融服务需求。
完善“一顾两证三融”1产品体系,创新推出融慧智能金融解决方案,推进顾问服务智能化升级。行业内率先推出电子询证函平台,实现了银行询证函全流程线上办理。“融安e信”聚焦风险筛查,有效防控电信诈骗。“融智e信”对接优质产权交易信息,持续丰富智库服务内容。“融誉e信”新增上市公司财务对标体系,分析维度更加全面。
2020年,本行主承销境内债券项目2,632个,主承销规模合计19,042.04亿元,境内市场排名第一。
票据业务
持续做好“工银e贴”“付款票据通”“普惠专享贴”等创新产品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票据产品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产业链和供应链融资服务的支持作用。
2020年,票据贴现业务量14,749.35亿元,同比增长8.0%,市场排名第一。小微企业票据贴现业务量4,298.09亿元,小微企业贴现余额2,089.07亿元。
2、个人金融业务
2020年,本行持续深化第一个人金融银行战略,夯实个人客户基础,强化金融科技赋能,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截至2020年末,个人金融资产总额16.0万亿元,其中个人存款116,605.36亿元,增加11,827.92亿元,增长11.3%;个人贷款71,152.79亿元,增加7,316.55亿元,增长11.5%。个人客户6.80亿户,增加3,024万户。
推出“第一个人金融银行战略”品牌体系。围绕“贴心工行、极智工行、无界工行、放心工行”理念,全面助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加强存款服务创新。推出福满溢、幸福存、社保卡专属存款等重点客群存款产品,推出红色存单等主题存款产品,在同业中率先推出大额存单可转让功能,推动储蓄存款稳定增长。
落实人民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稳妥推进个人贷款LPR转换工作。
围绕养老、汽车、租赁、教育、家装等重点消费市场加强贷款业务创新,做好消费金融服务。
面对疫情带来的冲击,全面响应国家号召和监管要求,全力做好应急服务保障工作,确保个人金融服务不间断,质量不降低。进一步推动线上化、数字化、智慧化经营转型,助力企业和居民复工复产、复商复市。
2020年,代理销售基金6,856亿元,代理销售国债335亿元,代理销售个人保险1,152亿元。
蝉联《亚洲银行家》“中国最佳大型零售银行”、英国《银行家》“全球零售银行品牌价值排行榜”榜首。私人银行业务2坚持全市场遴选、全产品配置,积极服务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大局,通过多元综合配置有效承接客户到期资金,全力做大新规理财产品,按需定制优质遴选产品,稳步提升专属保险产品,创新开展家族信托综合顾问业务。
建立投资顾问专业评价体系,完善财富顾问、投资顾问协同工作机制。
首推“私银加油站”“私银e小时”“理财微课堂”等线上培训品牌,全面提升专业能力。
构建“一点接入、全生态响应、全功能服务”的线上服务体系,加快业务创新与科技赋能,推进融e行私银尊享版功能优化,完善客户线上服务场景,提升私人银行客户服务体验。
获评《亚洲银行家》“中国年度私人财富服务奖”、《财资》“最佳私人银行用户体验奖”、《财富管理》“最佳中国私人银行品牌”。
2020年末,本行金融资产达到800万元及以上的个人客户10.2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1,517户,增长12.8%;管理资产1.8万亿元,增加2,387亿元,增长15.4%。截至2020年末,本行最近半年内月日均金融资产曾达600万元及以上的个人客户18.2万户,比上年末增加23,750户,增长15.0%;管理资产2.2万亿元,增加2,828亿元,增长14.9%。
银行卡业务2推出婚庆卡、毕业季卡等个性化卡面和“故宫建成600年纪念卡”等特色借记卡。故宫借记卡荣获国际制卡商协会(ICMA)2020年度“依兰奖-独特创新奖”,实现本行借记卡产品在该国际奖项零的突破。
推进业务数字化转型,创新线上获客产品。2020年10月末推出纯线上、无实体、秒批秒开、即刻启用的工银无界白金数字信用卡,产品问世即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依托工银e生活,打造信用卡消费金融生态圈核心平台,搭建由APP、小程序、公众号、H5组成的全平台生态,增加申请提额、密码重置、e分期等金融功能,打造“购物+积分+分期”三大场景、“e饭团+e爆品+e咖啡”三大子品牌,推出“爆品季+出行季+数码季”三大促销活动季,上线“e直播”频道。工银e生活平台注册客户数突破9,000万。
2020年末,银行卡发卡量11.27亿张,比上年末增加5,531万张,其中借记卡9.67亿张,信用卡1.60亿张。信用卡透支余额6,816.10亿元。
2020年,银行卡实现消费额21.46万亿元,其中借记卡消费额18.88万亿元,信用卡消费额2.58万亿元。
3、资产管理业务
本行坚决落实监管要求,把握发展机遇,稳妥合规推进资产管理业务与产品转型,全面提升投资管理与研究能力。依托集团资产管理、托管、养老金等业务优势,联动基金、保险、租赁、投行、理财等综合化子公司,构建全市场配置资金、全业务链创造价值的资管业务体系,为客户提供多元化、一体化的专业服务。
理财业务积极推进理财产品净值转型,持续优化产品结构,符合资管新规产品和投资规模双破万亿元。2020年末,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27,084.27亿元。有关工银理财的业务发展情况请参见“业务综述—国际化、综合化经营”。
资产托管业务2积极拓展热点领域和新兴市场,行业领先地位进一步稳固。公募基金托管业务持续快速发展,在国内同业中托管规模率先突破3万亿元。保险资产托管业务继续领跑同业,领先优势不断扩大,托管规模突破5.4万亿元。
全球托管业务实现重要突破,担任境内首支存托凭证(CDR)存托人并开办首单存托业务。把握资管新规带来的业务发展机遇,资管产品运营外包业务1发展迅速,规模突破1.5万亿元。2稳步推进智慧托管银行建设。投产智慧营运平台主体功能,完成智慧数据中台框架搭建,实现托管数据灵活查询。投产智慧客服平台,全新推出工银托管手机银行,向客户提供全渠道托管服务。
2020年末,托管业务总规模19.6万亿元。
养老金业务
积极把握职业年金市场快速增长的机遇,成功中标所有已完成招标的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职业年金基金受托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资格,三项资格职业年金基金总规模位列市场首位。
持续提升养老金业务数字化运营水平,全面加强服务渠道和功能建设,大力推广“工银e养老”服务平台,自动化自助化运营模式的客户覆盖率超过80%。疫情期间,通过线上处理方式,确保养老金业务连续性和服务高效性。
2020年末,受托管理养老金基金3,260亿元,管理企业年金个人账户1,136万户,托管企业年金基金和职业年金基金9,557亿元。受托管理企业年金基金规模、管理企业年金个人账户数量和托管企业年金规模继续稳居银行同业首位。8.3.4金融市场业务货币市场交易2人民币货币市场方面:积极做好疫情期间市场流动性供给,合理加大资金运作力度,在风险可控前提下保障对中小金融机构流动性支持,为维护货币市场平稳运行做出积极贡献。科学制定融资策略,合理摆布融资期限、品种及交易对手结构,持续提升资金运作效益。
外汇货币市场方面:增强外汇流动性管理的主动性和前瞻性,确保全行外币资金流动性安全。统筹运用各类外汇货币市场投融资工具提高资金运作收益,非银拆借业务规模和客户数量均实现增长。提升非美币种做市报价能力,达成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首批瑞士法郎、韩元拆借交易。积极参与境内外汇货币市场创新,达成市场首笔以境内人民币债券为抵押品的欧元、加元和日元回购交易。
2020年,本行获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银行间本币市场优秀货币市场交易商”“最佳外币拆借报价行”“最佳外币拆借会员”和“最佳外币回购会员”等多项荣誉。
投资业务
人民币债券投资方面:积极开展各类债券投资,助力实体经济增长。大力开展疫情地区和募集资金主要用于疫情防控领域的债券投资,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融资支持。企业债投资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持续增强,投资领域涉及能源、制造、交通运输等重要行业。持续做好投资组合管理,多措并举努力提升投资收益。
外币债券投资方面:支持优质中资企业境外融资需求,加大对信用质量好、评级高、利差空间充足的高评级债券投资力度。优化组合结构,分散投资风险,提升组合整体收益水平以及信用质量。
稳步推进同业存款线上化进程,积极发挥疫情期间线上交易接触少、效率高的优势,线上同业存款交易规模保持市场第一。
代客资金交易
代客结售汇和外汇买卖业务方面:积极助力疫情防控,组织全行结售汇条线第一时间建立绿色通道,优先加急办理疫情防控项下结售汇业务。
根据各地复工复产计划,便利对公客户资金交割,为百余家企业延长资金交割期限。主动对接外贸领域客户,持续丰富结售汇和外汇买卖币种,完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和电子交易平台三大线上渠道交易功能,提升外汇交易业务客户服务能力。
账户交易方面:面对国际商品市场剧烈波动,为保护客户权益,防范市场风险,本行暂停部分账户交易品种新开仓、新开户。加强风险提示与投资者教育,提示客户理性交易,有效保护客户利益,确保账户交易业务平稳运行。
对公商品衍生交易方面:深入调研客户需求,推进重点客户营销,提供针对性套期保值交易策略,全年对公商品交易业务客户数量和交易金额稳步增长。持续优化交易系统,投产价差交易电子下单功能、优化对公代客交易资金交割场景,完善对公商品交易业务流程。
柜台债业务方面:面向柜台市场投资者发售抗疫特别国债、国家开发银行“战疫”“脱贫攻坚”“应对气候变化”与“长江大保护”专题金融债券以及4个省市柜台地方政府债,助力全民战疫、脱贫攻坚与经济发展。
本行获评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柜台业务优秀承办机构”和“地方债柜台业务优秀承销机构”。
境外机构投资者银行间市场交易方面:积极服务来自全球近60个国家和地区境外机构投资客户,充分满足客户深入参与中国银行间市场投资交易的需求。获评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对外开放贡献奖”、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全球通业务优秀结算代理机构”。
资产证券化业务2资产证券化项目有效支持我行不良贷款处置、存量资产盘活、资本占用节约以及信贷结构优化调整。2020年,本行共发行18单资产证券化项目,发行规模合计1,426.00亿元:包括10单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RMBS)项目,发行规模1,371.58亿元;8单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项目,发行规模54.42亿元。贵金属业务2本行从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两方面优化实物贵金属金融服务供给,满足客户对贵金属避险保值资产的配置需求。建立弘扬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奋斗文化的实物贵金属产品品牌化、体系化开发机制,成功打造“大美中国”系列产品。与故宫博物馆、国家博物馆联名打造贵金属文创产品“福包”和“祝福金卡”。以实物定制化产品为抓手与26家地方政府建立合作关系,推动实物贵金属营销。推动线上线下、行内行外多渠道融合发展,探索建设实物黄金物联网平台。
2020年,本行代理上海黄金交易所交易额、清算额和黄金租赁规模均保持场内第一。
三、展望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化。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影响广泛深远,国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长期向好,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更加光明的前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数字金融发展空间广阔,线上线下融合趋势加速,消费金融业务有望实现大的发展,为银行业加快形成与服务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相适配的经营发展新质态提供有利条件。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工商银行新三年规划起步之年。中国工商银行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新三年规划开好局、起好步。一是坚持党建引领、从严治理,扛起服务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责任。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把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有机结合,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集团治理效能。二是坚持客户至上、服务实体,把握服务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积极传导货币政策,合理摆布投融资质量、节奏、规模、价格,促进服务实体经济的资金总量稳定、服务质量提升、融资结构优化、投放精准直达。三是坚持科技驱动、价值创造,增强服务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加快推动全行数字化转型,高标准做好科技创新规划和e-ICBC战略升级方案实施,建设科技强行和数字工行,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四是坚持国际视野、全球经营,拓展服务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领域。聚焦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优化我行国际化发展策略,提高全方位服务水平,不断满足客户全球化综合化需求。五是坚持转型务实、改革图强,激发服务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坚持扬长补短与固本强基互促、顶层设计与经营实际结合,深化重点战略实施,推动经营转型,完善金融服务创新体系,积极探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六是坚持风控强基、人才兴业,强化服务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坚持系统观念,推进全面风险管理,树牢底线思维,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用高质量风控助力高质量发展。
收起▲
一、讨论与分析经济金融及监管环境
2020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受新冠疫情冲击陷入严重衰退。各国采取封城、停工、隔离等疫情防控措施,经济活动放缓,国际贸易显著萎缩。全球央行大规模降息,主要国家货币政策集体步入零利率区间,发达经济体重启或加码量化宽松。国际金融市场“黑天鹅”事件频发,实体经济低迷与金融风险叠加共振。
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加快推进,二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下降1.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4%,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3.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3.2%。
人民银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合理把握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和节奏,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维护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的定向支持作用,加大对冲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货币信贷支持力度。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促进LPR推广运用,推进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降低贷款实际利率。牢牢守住风险底线,有效防控金融风险。
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213.5万亿元,同比增长11.1%。人民币贷款余额165.2万亿元,同比增长13.2%。
人民币存款余额207.5万亿元,同比增长10.6%。社会融资规模存量271.8万亿元,同比增长12.8%。上半年债券市场发行各类债券规模26.0万亿元,同比增长21.4%。6月末,上证综指比上年末下降2.1%,深证成指比上年末上涨15.0%。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0795元,比上年末贬值1.5%。
银行业资产规模平稳增长,信贷资产质量基本稳定。二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309.4万亿元,同比增长9.7%。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74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94%,拨备覆盖率182.4%,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0.47%,一级资本充足率11.61%,资本充足率14.21%。
二、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2020年上半年,本行按照“主动防、智能控、全面管”的风险治理路径,持续推进“全面、全球、全员、全程、全额、全新”的“六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压实风险管理三道防线职责;优化风险偏好管理体系,加强风险限额管控;加快风险管理领域系统建设和数据治理,夯实风险管理基础;推进机器学习、知识图谱、人脸识别等新技术应用,提升风险管理智能化水平;加强风险监测与预警提示。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管理本行统筹做好支持实体经济和防控信用风险工作,合理把握重点风险领域信贷政策,妥善纾解企业因疫情影响出现的暂时经营困难,对受疫情影响个人客户实行延期还款特殊政策,采取针对性措施做好信用风险管控。
持续完善信贷制度,夯实信贷管理基础。完善联合授信管理机制,规范管理职责及工作流程,推进联合授信管理稳步实施;优化整合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制度,强化风险控制流程管理,完成配套系统改造;制定制造业企业技术提升支持贷款管理办法,积极支持制造业企业技术升级改造场景和纳入国家或省级政府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计划清单的优质项目建设融资需求。
强化信贷政策的战略引领,持续优化信贷结构。稳健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和民生工程、在建项目的投融资需求;不断完善制造业行业政策标准和要求,突出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新兴领域优质客户和优质项目,持续加强传统制造业差异化政策管理;积极支持消费升级服务业融资需求。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区域规划,研究制定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中部地区、成渝经济圈等区域信贷政策,聚焦区域特色配套做好信贷政策引导、支持及管理。
加强房地产行业风险管理。继续强化房地产行业分类管理,商业性房地产领域进一步加强城市分类管理,重点支持符合调控政策导向的刚需普通商品住房项目,积极稳妥推进商业性租赁住房融资;强化保障性住房领域政策合规管理,从严控制商用房开发融资和商业性棚户区改造融资,审慎把握房地产并购融资。
加强小微信贷风险管理。坚持小微信贷全流程风险防控,顺应“数字普惠”的发展方向,打造以“数据驱动、智能预警、动态管理、持续运营”为特征的小微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优化客户筛选和模型准入,严把客户准入关。继续推进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测相结合的存续期管理模式,落实现场检查的责任,不断丰富非现场监测数据来源,优化监测模型,提升非现场监测准确性和覆盖面。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力度,创新清收处置方式,提高小微信贷风险控制质效。
加强个人贷款风险管理。根据新冠疫情情况动态调整个人贷款信用风险管控政策,全力做好疫情突发阶段的信贷支持和服务保障,加强对受疫情影响还款能力严重下降客户的信用风险化解。优化丰富个人贷款监测模型,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完善个人贷款贷后管理机制,进一步优化个人短期贷款展期规则,加强不良贷款管理和清收处置;稳妥做好案防管理工作,加大风险事件跟踪整改力度,狠抓关键风险点追踪治理。
加强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完善信用卡业务风险制度,全面落实“刚性扣减”监管要求,细化执行标准。全面建立信用卡业务集约化运行机制,标准化个人信用类发卡和调额实现全部集中审批,有效提升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完善信用卡申请反欺诈防范流程和机制,加强真实性审查,提高信用卡业务反欺诈水平。深化信用卡风险管理智能化建设,业内率先实现电话调查环节AI机器人应用,首创人工调查环节声纹识别应用,有效识别中介团伙欺诈办卡。
完善资金业务信用风险管理。投资业务严格执行全行行业信贷政策,加强投前甄别分析;密切关注年内到期债券兑付风险,对重点风险行业存量债券加大监测力度,加强存续期管理。货币市场业务完善事前风险监测机制,加强交易对手准入事前审查与风险动态监测;强化授权、授信、交易对手准入、押品及交易价格等各项重要风险管理环节系统管控,保障业务合规办理;完善事后存续期管理,建立健全业务存续期管理机制。衍生产品业务积极推进ISDA、NAFMII等相关法律协议的谈判和签署,通过金融市场交易管理平台加强衍生产品业务交易对手授信额度的管理和控制,持续做好代客交易保证金和授信额度的定期监测工作。
信用风险分析2020年6月末,不考虑任何担保物及其他信用增级措施的最大信用风险敞口349,520.0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8,058.56亿元。
资产质量保持总体稳定。2020年6月末,按照五级分类,正常贷款172,722.5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059.89亿元,占各项贷款的96.09%。关注贷款4,334.36亿元,减少214.30亿元,占比2.41%,下降0.30个百分点。不良贷款2,699.61亿元,增加297.74亿元,不良贷款率1.50%,上升0.07个百分点。
公司类不良贷款余额2,252.45亿元,不良贷款率2.09%。个人不良贷款余额440.93亿元,不良贷款率0.65%。
本行持续推进行业信贷结构优化调整,加大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全力保障疫情防治重点企业资金需求。其中,制造业贷款比上年末增加1,590.66亿元,增长11.0%,主要用于防疫抗疫及物资保障,以及满足企业复工复产的资金周转及储备需求;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贷款增加1,401.85亿元,增长15.4%,主要是稳健支持城镇基础建设、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和民生工程投融资需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贷款增加1,395.42亿元,增长11.7%,主要是投资与资产管理、开发区等商务服务业贷款增长较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贷款增加1,384.58亿元,增长6.5%,主要是加大对公路、铁路等领域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
受新冠疫情冲击影响,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部分客户贷款出现劣变,不良贷款余额上升较快。
2020年6月末,贷款减值准备余额5,255.93亿元,其中,以摊余成本计量的贷款减值准备5,253.27亿元,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贷款减值准备2.66亿元。拨备覆盖率194.69%,贷款拨备率2.92%。
逾期贷款2,454.77亿元,比上年末减少227.39亿元,其中逾期3个月以上贷款1,671.26亿元,减少180.06亿元。
重组贷款重组贷款和垫款96.8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3.63亿元,其中逾期3个月以上的重组贷款和垫款23.24亿元,增加9.89亿元。
借款人集中度本行对最大单一客户的贷款总额占本行总资本净额的3.3%,对最大十家单一客户的贷款总额占总资本净额的13.3%。最大十家单一客户贷款总额4,214.54亿元,占各项贷款的2.3%。列示了2020年6月末本行十大单一借款人贷款情况。
大额风险暴露管理积极建立健全大额风险暴露管理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完善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制度办法,明确大额风险暴露管理框架、计算规则、管理政策与工作流程等相关要求。持续推进大额风险暴露管理相关系统建设,有效管理全行大额风险暴露。
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积极贯彻落实资管新规要求,严格执行“代理投资与自营业务风险隔离”原则,持续加强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推动业务健康发展。规范工银理财成立后非标准化代理投资业务的基本原则和规则,推动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体系转型。修订非标准化代理投资业务基础管理制度,强化资产支持证券、债转股、双非股权投资等重点业务的精细化和差异化管理,夯实代理投资业务风险审批授权管理、合作机构管理、档案管理等风险管控基础。持续优化资产管理业务相关IT系统功能,投产非标准化代理债权投资业务投后估值功能,优化代理投资业务担保足值验证和担保方限额管理、代理组合式基金存续期管理等功能,持续强化代理投资业务全流程系统化管理。
建立健全全面穿透原则下的风险监测体系,通过构建底层穿透的债券库、项目库,实现对全量资产的定期穿透式风险排查;加强市场研判,合理设定前瞻性风险预警指标,按照“一切可控、刚性控制”的原则,将投资集中度、产品杠杆率等风险控制指标纳入系统流程硬控制,规范高效地开展各项投资业务;建立健全理财产品压力测试制度,开展产品压力测试。优化“高效、透明、可控”的全流程审查体系,严格执行资管新规投资限制要求,严防违规进入监管禁止领域;积极完善信用评级机制,构建覆盖全市场、动态调整的信用评级体系;高度关注市场变化波动,深化行业分析并探索新型业务模式,不断提升投前审批前瞻性。构建动态审慎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合理匹配产品期限与投资期限,加强关键时点流动性应对,优化大额认购赎回机制。
市场风险本行持续深化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境外机构市场风险管理,制定境外机构重大市场风险应急管理方案;完善集团市场风险偏好限额传导机制,严控集团市场风险限额;及时开展利率、汇率、商品风险前瞻性分析,建立疫情期间风险快速报告机制;优化市场数据质量管理机制;持续完善全球市场风险管理系统(GMRM)功能,加强压力测试等功能优化与管理应用,持续推进全球市场风险管理系统境外机构延伸应用。
交易账簿市场风险管理本行持续加强交易账簿市场风险管理和产品控制,采用风险价值(VaR)、压力测试、敏感度分析、敞口分析、损益分析、价格监测等多种方法对交易账簿产品进行计量管理。持续优化基于交易组合的市场风险限额管理体系,精细化限额指标体系,完善动态管理机制,依托全球市场风险管理系统实现快速灵活的限额监控及动态调整,满足新产品、新业务时效性要求。有关交易账簿风险价值(VaR)情况。
汇率风险管理本行密切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和市场形势,组合运用限额管理和风险对冲等多项管理措施,及时调整优化外汇资产负债总量及结构,加强境外机构资产负债币种结构和资本金保值管理,汇率风险总体可控。
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本行践行风险管理创造价值理念,构建更具前瞻性、主动性和适应性的利率风险管理策略与政策体系,组合运用资产负债数量工具、价格工具和衍生工具调控久期结构,应对利率下行与疫情冲击,合理防控存量贷款定价基准转换中的利率风险,保持整体收益平稳与长期价值稳健。持续完善利率风险管理流程,重点完善产品准入环节利率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强化一道防线利率风险履职;推进利率风险管理系统智能化建设,提升全集团、全流程、全产品利率风险主动防控效果。
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分析u利率缺口分析2020年6月末,一年以内利率敏感性累计正缺口3,068.1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519.70亿元,主要是一年以内重定价或到期的客户贷款及垫款以及买入返售款项增加所致;一年以上利率敏感性累计正缺口16,857.46亿元,减少4,444.63亿元,主要是一年以上重定价或到期客户存款增加所致。
流动性风险本行坚持稳健审慎的流动性管理策略,持续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多措并举确保集团流动性运行平稳安全。加大对重点业务、重点客户、重要资金的监测力度,做好支付高峰、重大节假日、关键时点等流动性风险管理;分析研判各项流动性风险影响因素,统筹协调境内外、本外币、表内外流动性风险管理,集团流动性平稳运行,流动性储备充裕;持续优化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系统,加强流动性风险监测、计量、管理的自动化配套支持,提升流动性风险管理效率和精细化水平。
流动性风险分析2020年6月末,人民币流动性比例43.1%,外币流动性比例93.1%,均满足监管要求。贷存款比例70.6%。请参见“讨论与分析—根据监管要求披露的其他信息”。
净稳定资金比例旨在确保商业银行具有充足的稳定资金来源,以满足各类资产和表外风险敞口对稳定资金的需求。净稳定资金比例为可用的稳定资金与所需的稳定资金之比。2020年二季度末,净稳定资金比例127.89%,比上季度末下降1.45个百分点,主要是所需的稳定资金增长较快所致。根据《商业银行净稳定资金比例信息披露办法》规定披露的净稳定资金比例定量信息请参见“财务报表补充资料”。
2020年第二季度流动性覆盖率日均值136.32%,比上季度上升18.27个百分点,主要是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和未来30天现金流入规模均有所增加。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主要包括现金、压力条件下可动用的央行准备金以及符合监管规定的可纳入流动性覆盖率计算的一级和二级债券资产。根据《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信息披露办法》规定披露的流动性覆盖率定量信息请参见“财务报表补充资料”。
本行通过流动性缺口分析来评估流动性风险状况。由于存款保持稳定增长,沉淀率较高,同时持有大量高流动性债券资产,流动性储备充足,本行整体流动性安全。2020年6月末,1个月内的流动性正缺口有所扩大,主要是相应期限到期的买入返售款项增加所致;3个月至1年的流动性负缺口有所减小,主要是相应期限到期的客户存款减少、客户贷款及垫款增加所致。
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内部控制本行持续优化内部控制机制,着力推进集团内控体系提质增效。修订《集团制度管理规定》,持续推进制度管理系统境外机构应用;完成集团《内部控制手册》编制,推进内部控制手册的应用和长效管理机制建设;重构境内分行内控评价体系,强化评价方式和手段创新,建立健全评价指标的责任分解和激励约束机制。持续完善集团合规管理体系,夯实一道防线合规履职;推进境外合规管理长效机制建设,打造“一区一模式”合规管理架构和“风险为本”的分级管控模式,加强对重点机构的差异化监督与指导;推动合规全流程、闭环管理,健全合规考核问责体系,持续推进合规队伍建设。
操作风险管理本行围绕监管重点和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操作风险变化趋势,加强操作风险管控。突出做好疫情防控形势下信贷、运营结算、授权管理等业务中操作风险防控;着力加强被诉风险与监管处罚等重点领域风险治理,开展案件风险防控专项行动;聚焦员工异常行为,全面实施网格化智能化风险排查;优化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强化操作风险与业务条线映射关系,持续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工具应用和数据质量管理;细化操作风险限额管理,做好限额指标监控和报告。报告期内,本行操作风险管控体系运行平稳,操作风险整体可控。
法律风险本行不断提升法律风险防控能力,持续优化前、中、后台全流程系统化风险防控格局。顺应金融监管新要求,深入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关法律风险防控化解,完善电子签约系统功能设计与管理机制,有效提高法律风险管控制度化、系统建设精细化水平。
反洗钱本行严格遵循中国及境外机构驻在国(地区)反洗钱法律法规,深入贯彻落实“风险为本”的反洗钱监管要求,认真履行反洗钱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持续提升集团反洗钱治理能力,优化反洗钱组织架构,完善反洗钱考核及激励约束机制;持续推进境内外客户身份识别专项治理,强化高风险领域排查及合规督导;推进境内洗钱风险评估项目,开展境外反洗钱关键风险评价,重构“客户、产品、机构”洗钱风险评估体系;聚焦重点风险领域,强化全流程控制和穿透式管理;加大资源配置投入,深入推进智能反洗钱系统建设;加大反洗钱合规人才培养力度,加快推进“风险为本、防范未然”的洗钱风险管理理念落地执行。
关于操作风险资本计量情况。
声誉风险本行持续完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不断优化工作机制,大力提升声誉风险管理水平。完善声誉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强化声誉风险源头治理,压实管理主体责任。针对社会聚焦问题,及时回应公众关切。组织推进具有影响力的传播活动,提升本行品牌形象。报告期内,本行未发生重大声誉风险事件,全行声誉风险处于可控范围。
国别风险2020年上半年,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本行持续加强国别风险管理。不断完善国别风险管理政策与流程;密切监测国别风险敞口变化,持续跟踪、监测和报告国别风险;及时更新和调整国别风险评级与限额;积极开展国别风险压力测试,强化国别风险预警,在稳步推进国际化发展的同时有效控制国别风险。
三、展望
2020年下半年,全球经济面临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交往受限、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不利局面。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构建,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两新一重”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新的增长点、增长极,为银行业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提供有利条件。
下半年,本行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围绕“党建引领、从严治理,客户至上、服务实体,科技驱动、价值创造,国际视野、全球经营,转型务实、改革图强,风控强基、人才兴业”48字工作思路,准确把握“大、全、稳、新、优、强”发展方位,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金融服务和经营发展工作,持续提升金融服务的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一是心怀国之大者,精准服务实体经济。深入实施春润行动、春融行动、春暖行动,合理摆布融资总量、节奏、投向、结构和价格,积极让利实体经济,将精准直达作为服务“六稳”“六保”的着力点,以优质高效金融服务助力打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二是强化战略执行,提升整体竞争实力。
全力推动第一个人金融银行、境内外汇业务首选银行、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质态提升,充分发挥公司金融、机构金融、金融市场、投行资管等条线优势,激发叠加势能和倍增效应。三是打造国际化综合化新生态,增强综合服务能力。
把国际化综合化发展的重点放在满足客户全面金融需求上,加快构建功能齐全、协同顺畅、竞争有力的综合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解决方案。四是加快转型创新,把握未来竞争制高点。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全面推动e-ICBC战略升级,构建数字化发展新模式,推出极致体验新产品,打造创新赋能新平台,健全科技驱动新机制,全力服务数字中国建设。五是恪守风险底线,让风险应对走在市场曲线之前。坚持“未雨绸缪、见微知著、亡羊补牢、举一反三”,按照“主动防、智能控、全面管”原则,完善“全球、全员、全程、全面、全新、全额”的风险管理体系,以穿越周期的稳健助推世界一流现代金融企业建设。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