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建(601186)
公司经营评述
- 2024-06-30
- 2023-12-31
- 2023-06-30
- 2022-12-31
- 2022-06-30
- 2021-12-31
- 2021-06-30
- 2020-12-31
- 2020-06-30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情况
中国铁建是全球最具实力、规模的特大型综合建设集团之一,业务涵盖工程承包、规划设计咨询、投资运营、房地产开发、工业制造、物资物流、绿色环保、产业金融及其他新兴产业。
1.工程承包
2024年上半年,我国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7,77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8%,工程承包行业发展规模维持高位,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国家继续支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发力,数据中心、高铁轨交、5G、汽车充电桩等新基建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国家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建设力度,并通过加快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等“三大工程”建设,为工程承包的发展提供了支撑。我国工程承包行业发展已进入高质量发展转型期。
2.规划设计咨询
2024年上半年,规划设计咨询行业所处的国内传统市场景气度不及预期,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乡村建设、绿色环保、污染治理、新能源等新兴市场为规划设计咨询带来新的业务拓展机会。同时,规划设计咨询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北斗应用等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影响下,将面临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新机遇、新挑战。未来,我国规划设计咨询行业集中度将稳步上升,对企业的创新能力、科技实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投资运营
2024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45,391亿元、同比增长3.9%,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4%,其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速加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稳步增长,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规模保持平稳。我国城镇化建设已进入平稳期,国内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开始趋于缓和,水网建设、水电开发、新能源、绿色环保、网络信息等新兴产业、新兴业务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形成新的投资增长点。伴随2024年政府超长期特别国债等金融工具的发力及国家相关部委出台的有关投融资新机制要求,具有较强公共属性的投资运营项目将步入发展的关键期。
4.房地产开发
2024年上半年,各级政府部门持续优化楼市政策,力促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但受宏观经济运行以及居民收入预期弱、房价下跌预期等因素影响,房地产市场修复不明显,新房市场调整态势未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4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2,529亿元,同比下降10.1%;其中,住宅投资39,883亿元,同比下降10.4%;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47,91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9.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1.9%;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额47,133亿元,同比下降25.0%,其中住宅销售额同比下降26.9%。长期来看,双轨制住房供给的不断推进及因城施策的深化将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更好保障群众正常居住需要。商品住房回归商品属性,将满足持续释放的改善性住房需求,进一步推动房地产行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5.工业制造
2024年上半年,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放缓,传统通用工程机械受产能过剩影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同时,高端装备制造业呈现良好增长态势,智能制造将进入全面推进阶段。随着我国核心装备供给能力稳步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进程不断加快,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
6.物资物流
物资物流产业高度集成采购、运输、仓储、分拨、配送、信息等服务功能,在畅通双循环、联接生产和消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建筑产业供应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物资集采部分来看,2024年上半年,受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影响,建材行业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平稳偏弱态势,水泥、商品混凝土、水泥混凝土桩、墙体材料、大理石板材等主要产品产量下降明显,产品价格低位运行。从物流运输部分来看,2024年上半年,我国物流业务总量指数小幅回落,新增需求增势放缓,行业趋于分化,建筑材料运输业务相对较弱。
7.绿色环保
2024年上半年,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各有关部门聚焦能源双碳、节能降碳、工业达峰、交通低碳、碳汇巩固等出台了一系列规划及行动方案,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本集团紧抓“双碳”机遇,以“生态+”为核心,以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为抓手,瞄准重点项目,用好绿色金融,通过内部整合和外部并购,不断提升技术、补齐短板,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8.产业金融
2024年上半年,金融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金融严监管、细监管进一步常态化,国务院国资委对央企产业金融监管的新要求持续出台。本集团加强以融促产,规范产融结合形式,推动产融联动和金融服务一体化,更好地发挥金融服务实体产业发展的作用,实现产业资源和金融资本价值最大化。
(二)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情况
1.工程承包
工程承包是本集团核心及传统产业,业务范围覆盖铁路、公路、轨道交通、水利水电、房屋建筑、市政、桥梁、隧道、机场码头建设等多个领域。工程承包的经营模式主要采用施工合同模式和融资合同模式。
2.规划设计咨询
本集团规划设计咨询产业主要由4家拥有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的二级大型设计院和24家三级及以下的专业设计院(不含4家大型设计院的子分公司)组成,业务范围包括提供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路、市政、工业与民用建筑、磁悬浮、水运、水电、机场、人防等领域的规划设计咨询服务,并不断向智能交通、现代有轨电车、城市综合管廊、城市地下空间、生态环境、绿色环保等新行业新领域拓展。规划设计咨询的基本经营模式是通过市场竞争,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咨询及相关服务,同时充分发挥产业优势,运作设计总承包项目和工程总承包项目。
3.投资运营
本集团持续坚持“聚焦主业、量力而行、效益优先、资金保障”原则,强化投资引领,优化投资结构,严控投资风险,努力构建“投资引领、运营增效、投运互联”的高质量业务发展体系。集团在做强做优城市轨道交通、公路、市政等投资运营业务的同时,积极布局新基建、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新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提升多业态综合开发与资产运营能力,放大资本对稳规模、增效益、促转型的长期杠杆效应。2024年上半年,本集团充分考虑投资运营产业的确定性、平衡性、流动性三大要求,坚持轻重资产、长短投资搭配,兼顾资金周转率、投资回报率和财务承受能力,投资结构优化效果明显提升,实现了投资运营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
4.房地产开发
本集团是国务院国资委明确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16家中央企业之一,业务布局坚持聚焦与收敛原则,主要围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粤闽浙沿海等城市群进行拓展与深耕。业务采取“以住宅开发为主,其它产业为辅”的经营模式,严格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积极参与政府保障房、回购房开发建设,在做强传统住宅开发业务的同时,进一步拓展未来社区、TOD等新兴业务领域,充分发挥公司产业链优势,加强资源整合,不断提高房地产开发业务发展质量。2024年上半年,本集团不断强化营销与去库存工作,在投资端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加强产业协同、审慎稳妥储备优质土地,房地产板块实现销售金额395.5亿元,在全国房企中排名第13位。
5.工业制造
本集团是集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材料和专业设备制造服务提供商。经过多年发展,工业制造产业形成了装备制造、材料生产、混凝土PC构件生产三大业务体系。其主要业务包括制造大型养路机械、地下施工设备、轨道施工设备、混凝土施工设备、起重设备、桥梁施工设备、压实设备、混凝土制品、桥梁钢结构、道岔及弹条扣件及铁路电气化接触网导线和零部件等。本集团发挥全产业链优势,积极推进经营协同、产业协同,构建多个产业一体化运作的经营模式,提升企业竞争力、扩大品牌影响力,增强企业整体盈利能力;补齐企业短板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高速铁路维养装备、高端智慧农机、高原空间站、新型材料等新兴业务和设备维保、租赁、再制造业务,培育“第二增长曲线”。
6.物资物流
本集团将物资物流作为助力主业、协同服务、降本增效的重要产业,拥有遍布全国各大重要城市和物流节点城市的区域性经营网点、133万平米的物流场地、4万余延长米铁路专用线、32,550立方米成品油储存能力,通过完善高效的物流信息化、区域化、市场化服务体系,提供供应链集成服务。本集团根据物资物流产业内外部两个市场的特点,分别制定了不同的发展思路和经营模式。内部市场是物资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市场,坚持“保供应、保质量、降成本、提价值”的原则,集中内部需求,实现以量换价,提高优质资源获取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外部市场是物资物流产业发展的拓展性市场,坚持“优化布局、集聚资源、开拓市场、增强盈利、提升品牌”的原则,强化上下游延伸服务,在服务过程中实现价值提升,获取价值回报。
7.绿色环保
本集团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根据国家重大生态环保战略和区域生态环境目标,大力发展环境治理业务,重点培育荒漠化防治、土壤修复、矿山修复、污水治理等细分领域,开展项目投资、建设、运营,引领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打造产业生态体系,助力绿色环保产业逐步成为公司新的重要增长点。绿色环保经营模式主要是通过建设绿色环保项目产生工程承包收益。
8.产业金融
本集团产业金融遵循服务主业的原则,围绕“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这一核心定位,充分发挥“金融服务提供、金融产业运营、金融资源配置、金融风险防控”的主要功能,积极构建保险资源集中管理平台、金融租赁服务平台、供应链金融和创新金融服务平台等金融专业平台。产业金融主要包括保险经纪、保险代理、保险公估、经营租赁、融资租赁、商业保理、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金融科技等多项金融产品和服务,发挥业务融合与联动优势,打造“融、投、贷、保、租”一体化的产业金融闭环生态体系,实现“全系统、全科目、全场景、全周期”的金融服务。
(三)报告期公司新签合同情况
2024年上半年,本集团狠抓高质量经营,持续推进国内“1+N”主阵地和海外核心支柱市场建设。打造核心竞争优势,大力拓展城市更新、水利水运、新能源、生态环保等新兴业务,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地。
报告期内,本集团新签合同总额11,006.217亿元,为年度计划的36.67%,同比下降19.02%。其中,境内业务新签合同额10,281.495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93.42%,同比下降19.45%;境
外业务新签合同额724.722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6.58%,同比下降12.32%。截至2024年6月30日,本集团未完合同额合计71,230.623亿元,比上年度末增长6.48%。其中,境内业务未完合同额合计58,115.339亿元,占未完合同总额的81.59%;境外业务未完合同额合计13,115.284亿元,占未完合同总额的18.41%。
报告期内,工程承包产业、投资运营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签合同额9,435.400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85.73%,同比下降19.23%。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4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内外部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中国铁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持问题为导向、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真改实改、苦干实干,稳的基础不断夯实、进的动力持续增强,总体保持了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
一是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走深走实。公司深化制度体系建设,坚持先立后破、整章建制,出台36项制度办法,内容涵盖公司治理、管理提升、生产运营、海外发展、风险防范、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形成更具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的制度体系,打出深化改革的“组合拳”。提升公司治理效能,进一步厘清党委、董事会和经理层的功能定位、权责关系。深化子企业董事会建设,调整优化派出外部董事队伍,加快落实子企业董事会职权。建立360度全覆盖的科学精准考核体系,建立市场化经营机制。
二是生产经营稳健运行。公司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不动摇,强基固本、提质增效。构建全面精细化管理体系,坚持以成本管理为核心,推动管理体系、管理能力现代化。狠抓高质量经营,持续推进国内“1+N”主阵地和海外核心支柱市场建设,强化经营质量考核。着力改善经济运行质量,以加强供应链管理、强化业财融合为抓手,一体推进降本增效提质。2024年上半年,新签合同总额11,006.217亿元,实现营业收入5,161.367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78.610亿元。
三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公司研究制订中长期发展战略,巩固升级传统建筑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强化科技创新,构建“1+9+N”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研发的全球首台可变径斜井TBM“天岳号”顺利始发,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联合体工作稳步推进。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情况
中国铁建是全球最具实力、规模的特大型综合建设集团之一,业务涵盖工程承包、规划设计咨询、投资运营、房地产开发、工业制造、物资物流、绿色环保、产业金融及其他新兴产业。
1.工程承包
2024年上半年,我国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7,77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8%,工程承包行业发展规模维持高位,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国家继续支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发力,数据中心、高铁轨交、5G、汽车充电桩等新基建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国家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建设力度,并通过加快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等“三大工程”建设,为工程承包的发展提供了支撑。我国工程承包行业发展已进入高质量发展转型期。
2.规划设计咨询
2024年上半年,规划设计咨询行业所处的国内传统市场景气度不及预期,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乡村建设、绿色环保、污染治理、新能源等新兴市场为规划设计咨询带来新的业务拓展机会。同时,规划设计咨询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北斗应用等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影响下,将面临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新机遇、新挑战。未来,我国规划设计咨询行业集中度将稳步上升,对企业的创新能力、科技实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投资运营
2024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45,391亿元、同比增长3.9%,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4%,其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速加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稳步增长,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规模保持平稳。我国城镇化建设已进入平稳期,国内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开始趋于缓和,水网建设、水电开发、新能源、绿色环保、网络信息等新兴产业、新兴业务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形成新的投资增长点。伴随2024年政府超长期特别国债等金融工具的发力及国家相关部委出台的有关投融资新机制要求,具有较强公共属性的投资运营项目将步入发展的关键期。
4.房地产开发
2024年上半年,各级政府部门持续优化楼市政策,力促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但受宏观经济运行以及居民收入预期弱、房价下跌预期等因素影响,房地产市场修复不明显,新房市场调整态势未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4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2,529亿元,同比下降10.1%;其中,住宅投资39,883亿元,同比下降10.4%;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47,91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9.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1.9%;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额47,133亿元,同比下降25.0%,其中住宅销售额同比下降26.9%。长期来看,双轨制住房供给的不断推进及因城施策的深化将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更好保障群众正常居住需要。商品住房回归商品属性,将满足持续释放的改善性住房需求,进一步推动房地产行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5.工业制造
2024年上半年,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放缓,传统通用工程机械受产能过剩影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同时,高端装备制造业呈现良好增长态势,智能制造将进入全面推进阶段。随着我国核心装备供给能力稳步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进程不断加快,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
6.物资物流
物资物流产业高度集成采购、运输、仓储、分拨、配送、信息等服务功能,在畅通双循环、联接生产和消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建筑产业供应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物资集采部分来看,2024年上半年,受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影响,建材行业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平稳偏弱态势,水泥、商品混凝土、水泥混凝土桩、墙体材料、大理石板材等主要产品产量下降明显,产品价格低位运行。从物流运输部分来看,2024年上半年,我国物流业务总量指数小幅回落,新增需求增势放缓,行业趋于分化,建筑材料运输业务相对较弱。
7.绿色环保
2024年上半年,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各有关部门聚焦能源双碳、节能降碳、工业达峰、交通低碳、碳汇巩固等出台了一系列规划及行动方案,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本集团紧抓“双碳”机遇,以“生态+”为核心,以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为抓手,瞄准重点项目,用好绿色金融,通过内部整合和外部并购,不断提升技术、补齐短板,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8.产业金融
2024年上半年,金融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金融严监管、细监管进一步常态化,国务院国资委对央企产业金融监管的新要求持续出台。本集团加强以融促产,规范产融结合形式,推动产融联动和金融服务一体化,更好地发挥金融服务实体产业发展的作用,实现产业资源和金融资本价值最大化。
(二)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情况
1.工程承包
工程承包是本集团核心及传统产业,业务范围覆盖铁路、公路、轨道交通、水利水电、房屋建筑、市政、桥梁、隧道、机场码头建设等多个领域。工程承包的经营模式主要采用施工合同模式和融资合同模式。
2.规划设计咨询
本集团规划设计咨询产业主要由4家拥有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的二级大型设计院和24家三级及以下的专业设计院(不含4家大型设计院的子分公司)组成,业务范围包括提供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路、市政、工业与民用建筑、磁悬浮、水运、水电、机场、人防等领域的规划设计咨询服务,并不断向智能交通、现代有轨电车、城市综合管廊、城市地下空间、生态环境、绿色环保等新行业新领域拓展。规划设计咨询的基本经营模式是通过市场竞争,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咨询及相关服务,同时充分发挥产业优势,运作设计总承包项目和工程总承包项目。
3.投资运营
本集团持续坚持“聚焦主业、量力而行、效益优先、资金保障”原则,强化投资引领,优化投资结构,严控投资风险,努力构建“投资引领、运营增效、投运互联”的高质量业务发展体系。集团在做强做优城市轨道交通、公路、市政等投资运营业务的同时,积极布局新基建、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新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提升多业态综合开发与资产运营能力,放大资本对稳规模、增效益、促转型的长期杠杆效应。2024年上半年,本集团充分考虑投资运营产业的确定性、平衡性、流动性三大要求,坚持轻重资产、长短投资搭配,兼顾资金周转率、投资回报率和财务承受能力,投资结构优化效果明显提升,实现了投资运营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
4.房地产开发
本集团是国务院国资委明确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16家中央企业之一,业务布局坚持聚焦与收敛原则,主要围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粤闽浙沿海等城市群进行拓展与深耕。业务采取“以住宅开发为主,其它产业为辅”的经营模式,严格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积极参与政府保障房、回购房开发建设,在做强传统住宅开发业务的同时,进一步拓展未来社区、TOD等新兴业务领域,充分发挥公司产业链优势,加强资源整合,不断提高房地产开发业务发展质量。2024年上半年,本集团不断强化营销与去库存工作,在投资端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加强产业协同、审慎稳妥储备优质土地,房地产板块实现销售金额395.5亿元,在全国房企中排名第13位。
5.工业制造
本集团是集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材料和专业设备制造服务提供商。经过多年发展,工业制造产业形成了装备制造、材料生产、混凝土PC构件生产三大业务体系。其主要业务包括制造大型养路机械、地下施工设备、轨道施工设备、混凝土施工设备、起重设备、桥梁施工设备、压实设备、混凝土制品、桥梁钢结构、道岔及弹条扣件及铁路电气化接触网导线和零部件等。本集团发挥全产业链优势,积极推进经营协同、产业协同,构建多个产业一体化运作的经营模式,提升企业竞争力、扩大品牌影响力,增强企业整体盈利能力;补齐企业短板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高速铁路维养装备、高端智慧农机、高原空间站、新型材料等新兴业务和设备维保、租赁、再制造业务,培育“第二增长曲线”。
6.物资物流
本集团将物资物流作为助力主业、协同服务、降本增效的重要产业,拥有遍布全国各大重要城市和物流节点城市的区域性经营网点、133万平米的物流场地、4万余延长米铁路专用线、32,550立方米成品油储存能力,通过完善高效的物流信息化、区域化、市场化服务体系,提供供应链集成服务。本集团根据物资物流产业内外部两个市场的特点,分别制定了不同的发展思路和经营模式。内部市场是物资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市场,坚持“保供应、保质量、降成本、提价值”的原则,集中内部需求,实现以量换价,提高优质资源获取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外部市场是物资物流产业发展的拓展性市场,坚持“优化布局、集聚资源、开拓市场、增强盈利、提升品牌”的原则,强化上下游延伸服务,在服务过程中实现价值提升,获取价值回报。
7.绿色环保
本集团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根据国家重大生态环保战略和区域生态环境目标,大力发展环境治理业务,重点培育荒漠化防治、土壤修复、矿山修复、污水治理等细分领域,开展项目投资、建设、运营,引领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打造产业生态体系,助力绿色环保产业逐步成为公司新的重要增长点。绿色环保经营模式主要是通过建设绿色环保项目产生工程承包收益。
8.产业金融
本集团产业金融遵循服务主业的原则,围绕“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这一核心定位,充分发挥“金融服务提供、金融产业运营、金融资源配置、金融风险防控”的主要功能,积极构建保险资源集中管理平台、金融租赁服务平台、供应链金融和创新金融服务平台等金融专业平台。产业金融主要包括保险经纪、保险代理、保险公估、经营租赁、融资租赁、商业保理、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金融科技等多项金融产品和服务,发挥业务融合与联动优势,打造“融、投、贷、保、租”一体化的产业金融闭环生态体系,实现“全系统、全科目、全场景、全周期”的金融服务。
(三)报告期公司新签合同情况
2024年上半年,本集团狠抓高质量经营,持续推进国内“1+N”主阵地和海外核心支柱市场建设。打造核心竞争优势,大力拓展城市更新、水利水运、新能源、生态环保等新兴业务,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地。
报告期内,本集团新签合同总额11,006.217亿元,为年度计划的36.67%,同比下降19.02%。其中,境内业务新签合同额10,281.495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93.42%,同比下降19.45%;境
外业务新签合同额724.722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6.58%,同比下降12.32%。截至2024年6月30日,本集团未完合同额合计71,230.623亿元,比上年度末增长6.48%。其中,境内业务未完合同额合计58,115.339亿元,占未完合同总额的81.59%;境外业务未完合同额合计13,115.284亿元,占未完合同总额的18.41%。
报告期内,工程承包产业、投资运营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签合同额9,435.400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85.73%,同比下降19.23%。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科技创新行业领先
本集团在高速铁路、高原铁路、高寒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及建设领域技术水平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加快推进“1+9+N”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以来,本集团牵头承担在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1项,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53项,承担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3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新增授权专利3,740件,其中发明专利1,402件,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加42%。科技成果转化效果显著,形成了以深部地下空间领域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为代表的系列高价值技术产品。
(二)产业链布局完整齐备
本集团是我国乃至全球最具规模实力的综合建设产业集团之一,拥有覆盖建筑业上下游的完整产业链,可为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业主,提供工程承包、规划设计咨询、投资运营、房地产开发、工业制造、物资物流、绿色环保、产业金融及新兴产业等全过程、全周期、个性化、定制化、高质量的服务。经营业务遍及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世界144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长期稳固的政府关系、市场资源和客户群体。拥有A+H股上市平台、充足的银行授信、建筑企业最高的国际信用评级。
(三)精细化管理日益完善
本集团将精细化管理作为企业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构建覆盖全系统、全环节、全岗位、全领域的全面精细化管理体系,促进企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坚持以成本管理为核心,树牢“一切成本皆可控、一切成本皆可降”核心理念,实施成本领先战略。通过落实企业法人对项目的后台管控责任和项目部前台管理责任,推动实现工程优质、效益优良、干部优秀,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健全与全面精细化管理相匹配的目标责任体系、工作标准体系、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公司管理体系、管理能力现代化。
(四)品牌软实力持续提升
本集团是全球知名的建筑工程承包商、基础设施运营商、高端装备制造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商,承建了国内50%的普速及高速铁路、40%的地铁、30%的高速公路建设,运营超过3,000公里铁路和轨道交通、4,000公里高速公路、314万平米物业,培育了大型养路机械、掘进机械、轨道设备、特种施工设备、桥梁施工设备、起重设备、钢结构、铁路电气化施工设备等八大类核心产品,构建了“1+9+N”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实现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连续入选《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2024年排名第43位;在中央企业品牌建设工作对标中排名第26位,企业品牌价值持续提升。
(五)文化融合力持续增强
本集团继承和发扬铁道兵精神,丰富和完善“中国铁建首批十大精神”,加大文化故事发掘与传播,形成了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激励和鼓舞全员不断推进深化改革提升行动,不断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新时代中国铁建文化取得实绩。集团秉承“以人为本、诚信守法、和谐自然、建造精品”的管理方针,在国内外建筑业及相关行业深耕细作,树立了“诚信创新永恒、精品人品同在”的企业价值观,为将中国铁建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现代化企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风险因素
通过对国内外形势变化、内外部风险综合评估,结合信息化手段,并深入研判,认定本集团可能面临的重大风险有:国际化经营管理风险、项目经营管理风险、安全质量风险、投资风险、“两金”风险。
在国际化经营管理风险方面,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行业竞争日益激烈,集团面临的国际化经营外部风险加大。本集团将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防范化解各项风险,全力做好经营工作。进一步加强风险防范,加强协作高效推进生产经营;重视境外人员安全风险防控,持续做好巡查巡检工作,持续提升应急处突能力,提高境外员工安全保障工作水平。加强境外在建项目监管工作,做好重点项目实施保障。
在项目经营管理风险方面,传统建筑行业市场增长放缓。本集团将坚持以高质量经营为导向、精细化管理为抓手,积极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将经营资源向经济优势强、发展潜力大的区域布局,加强客户培育和行业优化,严格落实“六不揽”“七严禁”要求,注重从源头提升项目经营质量、防控经营风险。以“成本管理”为核心,强化“过程控制”主线,突出“效益最大化”原则,通过企业法人对项目的后台管控,强化企业和项目部两个管理责任,将精细化管理穿透到工程投标、项目策划、项目履约、动态成本要素管控、成本核算分析、确权结算、收尾管理、考核兑现等各个环节,覆盖到施工组织、风险控制、安全质量管理、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各个方面,优化项目管理方式、盈利模式、运行机制,提高项目经营管理质量、效率和效益。
在安全质量风险方面,受行业特点和工作环境复杂、人员流动性大、管理链条长等影响,集团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安全生产管理仍然存在隐患和薄弱环节。本集团树牢安全生产“双零”目标,贯彻落实本质安全理念,系统谋划安全质量工作,以项目精细化管理为抓手,以生产系统的规范有效运行保障安全生产,部署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聚焦“隐患攻坚、强基固本、效能提升”三大工作目标,着力从提升素质、落实责任、健全体系、强化预防、终端管控、安全文化、科技兴安、应急处置等八大方面开展治本攻坚;进一步发挥安委会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作用,分析安全生产形势,开展安全风险会商,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推动全员安全责任制落实。为有效防控质量风险,本集团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牢牢守住项目管理“六条底线”,大力开展质量创优活动,加强全过程质量管控,确保“一次成优”,打造精品工程,加大质量消缺损失追溯力度,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缺陷追责问责长效机制,将质量终身责任制落在实处。
在投资风险方面,随着国内经济从快速增长阶段转型为高质量发展阶段,投融资政策逐渐向精细化、严格化的“强监管”方向发展。本集团坚持将防范和化解重大投资风险作为投资业务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坚决遏制风险增量,有效化解存量风险,把有效隔离风险隐患作为工作目标,防范项目回款不及时到位等投资风险。强化形势分析,全面加强风险预判,通过对投资项目潜在风险因素的分析和判断,提前制订措施降低投资风险。强化投资论证,严控标准坚守底线,严格收益分析,严守收益标准,坚决执行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强化投资决策,严格履行投资项目决策程序,坚持以投融资经营决策“四条底线”为原则,全面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两金”风险方面,受地方债务及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经营环境等影响,上游单位资金紧张,公司“两金”压控压力增加。本集团将践行降存量、遏增量的原则,围绕应收账款、存货(两金)和应付账款,采取一企一策、一项目一方案,加大奖惩力度,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积极开展“两金”和应付账款三年压控专项行动,加大压控力度。狠抓源头控制,把“客户信用、支付条件、预期收益”作为投标决策的重要条件,提升经营承揽质量。强化现金流管控,健全项目现金流全周期管理机制,突出过程监测,持续提升营业现金比率。加强业财协同,助力财务结构优化,积极推动房地产库存去化和固定资产、长期运营类和远期回购类项目盘活工作,提升资产运营效率。
本集团始终重视底线意识、红线意识,致力于持续健全以法律合规管控为主,覆盖全员、全面、全过程的“大风控”体系,运用信息化、数字化等手段加快推进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同防共治,并常态化制定重大风险管控方案,强化全过程管控要求,以提升风控工作效率。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科技创新行业领先
本集团在高速铁路、高原铁路、高寒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及建设领域技术水平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加快推进“1+9+N”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以来,本集团牵头承担在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1项,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53项,承担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3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新增授权专利3,740件,其中发明专利1,402件,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加42%。科技成果转化效果显著,形成了以深部地下空间领域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为代表的系列高价值技术产品。
(二)产业链布局完整齐备
本集团是我国乃至全球最具规模实力的综合建设产业集团之一,拥有覆盖建筑业上下游的完整产业链,可为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业主,提供工程承包、规划设计咨询、投资运营、房地产开发、工业制造、物资物流、绿色环保、产业金融及新兴产业等全过程、全周期、个性化、定制化、高质量的服务。经营业务遍及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世界144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长期稳固的政府关系、市场资源和客户群体。拥有A+H股上市平台、充足的银行授信、建筑企业最高的国际信用评级。
(三)精细化管理日益完善
本集团将精细化管理作为企业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构建覆盖全系统、全环节、全岗位、全领域的全面精细化管理体系,促进企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坚持以成本管理为核心,树牢“一切成本皆可控、一切成本皆可降”核心理念,实施成本领先战略。通过落实企业法人对项目的后台管控责任和项目部前台管理责任,推动实现工程优质、效益优良、干部优秀,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健全与全面精细化管理相匹配的目标责任体系、工作标准体系、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公司管理体系、管理能力现代化。
(四)品牌软实力持续提升
本集团是全球知名的建筑工程承包商、基础设施运营商、高端装备制造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商,承建了国内50%的普速及高速铁路、40%的地铁、30%的高速公路建设,运营超过3,000公里铁路和轨道交通、4,000公里高速公路、314万平米物业,培育了大型养路机械、掘进机械、轨道设备、特种施工设备、桥梁施工设备、起重设备、钢结构、铁路电气化施工设备等八大类核心产品,构建了“1+9+N”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实现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连续入选《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2024年排名第43位;在中央企业品牌建设工作对标中排名第26位,企业品牌价值持续提升。
(五)文化融合力持续增强
本集团继承和发扬铁道兵精神,丰富和完善“中国铁建首批十大精神”,加大文化故事发掘与传播,形成了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激励和鼓舞全员不断推进深化改革提升行动,不断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新时代中国铁建文化取得实绩。集团秉承“以人为本、诚信守法、和谐自然、建造精品”的管理方针,在国内外建筑业及相关行业深耕细作,树立了“诚信创新永恒、精品人品同在”的企业价值观,为将中国铁建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现代化企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收起▲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和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中国铁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推动企业保持了平稳向好发展态势,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
报告期,中国铁建全年新签合同总额32,938.700亿元、同比增长1.51%;实现营业收入11,379.935亿元、同比增长3.80%;利润总额388.282亿元、同比增长2.65%;净利润323.287亿元、同比增长1.6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0.970亿元,同比下降2.1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3,098.375亿元,同比增加6.69%。
(一)聚焦稳字当头,生产经营加压奋进。
面对复杂严峻的市场形势,中国铁建锚定全年目标不动摇,全力以赴拼市场、稳现场。
舞好经营龙头。围绕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强市场研判与经营督导,压实各区域、各层级经营责任,全年新签合同总额32,938.70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紧跟市场形势变化,持续加强公招项目、总承包项目和海外现汇项目经营。加强高端经营统筹,落实“大市场、大客户、大项目”经营策略,成功中标上海澄江路TOD开发、阿尔及利亚西部矿业铁路等标志性项目。稳步推进经营资源集约,持续优化区域经营、城市经营布局和经营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健全完善国内“1+N”主阵地和海外核心支柱市场清单式管理机制,经营质量和经营效能稳步提升。
加强生产履约。扎实开展项目管理提升专项行动,厘清项目权责清单,全面推广项目群管理模式,加快生产组织模式变革。大力推进生产端数字化转型,智慧建造、绿色建造技术创新与应用取得丰硕成果。健全完善项目分级管理机制,加强重难点项目督察,落实各级“三保一降”包保责任,确保施工生产有序推进。新获鲁班奖12项,国优奖56项、其中国优金奖7项,在中央企业QC小组成果发表赛中荣获建筑央企唯一的一等奖。参建的贵南高铁、内江至大足高速公路等一大批境内外重点工程开通运营。西昆高铁、澳门澳氹四桥、阿联酋铁路二期等境内外重难点在建项目顺利推进。
持续提质增效。深入开展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强化源头治理,督促各子企业努力实现“新签有营收、营收有利润、利润有现金流”。召开三级公司建设专题会和项目管理现场会,做好顶层设计,凝聚思想共识。加强物资设备集采供应,持续推进铁建云采、云租平台建设和应用。加强资金和信贷集中管控,有序推进司库体系建设,强化重要客商履约能力预警,防范财务资金风险。加强考核工作,强化清收清欠专项督导。
(二)聚焦改革创新,活力动力有效激发。
坚持改革聚力、创新驱动,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加快市场化经营机制变革,助力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活力与动力。
深化改革方面:2023年,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高质量收官的基础上,紧跟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国务院国资委工作安排,高标准启动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高质量制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明确119项改革举措,构建起“组织领导、跟踪督办、督查检查、考核评估、穿透基层、宣传推广”六大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各项改革举措落实落地。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四个专项行动”按照既定时间表、路线图和考核要求有序推进,3家子企业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在培育国有科技型企业改革样板和创新尖兵方面持续发力。截至2023年底,公司改革举措完成率近30%,产业布局结构更加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兴业务开拓卓有成效,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专利、技术、标准成果丰硕,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破除,加快推进董事会规范运作、“三项制度”改革、上市公司质量提升,内部深度整合融合,成功打造央地合作典范“苏州模式”,企业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科技创新方面: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持续推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完善科技创新决策、投入、转化与考核评价制度,让管理机制更活、创新动力更足。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盾构机主轴承全系列产品实现全过程自主可控,高端大功率液压凿岩机实现量产。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5项,参与5项,共主持课题15项,承担数量为历年最多。牵头未来产业深地领域地下空间利用方向研发任务,编制北斗规模应用专项实施方案。联合主导发布ISO、IEC国际标准5项,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进一步提升。获批组建“极端环境岩土和隧道工程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年新增授权专利6,831件,其中发明专利2,008件、同比增长65%;获中国专利银奖1项、优秀奖7项,居建筑央企首位。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14项,创历史新高。成功研制直径8.61米全球最大全过程完全国产化盾构机主轴承、全球最大竖井掘进机“梦想号”、“太行号”换运架一体机等高端装备,“太行号”换运架一体机入选“2023年央企十大国之重器”。围绕中国铁建数字化转型战略及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各类统建信息系统和“小而美”平台建设,“三地三中心”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具备全面运营条件,持续提升网络安全保障与运维运营服务能力,“数智铁建”建设成效显著。
(三)聚焦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蹄疾步稳。
统筹推进强链、补链、延链、锻链,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
稳步推进布局优化。明确区域、经营、投资、资产、产业等8个方面36项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重点任务,推动资源要素向优势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头部”企业和“链长”企业倾斜。持续健全完善专精特新企业选树、评价、退出与扶持机制,全年新增22家子企业入选省部级专精特新企业名录。加大三级公司“助强扶弱汰劣”力度,加快形成“头雁”效应和规模效应。
积极培育竞争新优势。持续巩固铁路、公路、城轨、房建、市政五大传统业务优势,鼓励在细分领域做专做精做透。继续加强高等级资质申报工作,全年新增特级资质5项,特级资质总数破百、稳居建筑央企之首。持续健全完善“两新”重点业务和重点扶持单位“两个清单”,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各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塑造增长新动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成立中国铁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和未来产业深部地下空间利用重大项目办公室,建立战新产业有关指标常态化统计、分析与监测工作机制,制定《中国铁建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明确发展战新产业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举措,积极参与国资委“9+6”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专项行动。
加强产业政策引导。明确“总部集团做生态、二级公司做产业、三级公司做专业”的发展定位,制定“8+N”产业类别及细分业务领域的划分规则,指导各产业集团有选择性地培育与主业相关联、与资源相匹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涉水、涉能、涉矿等业务。
(四)聚焦强基固本,全面建设持续巩固。
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持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得到进一步巩固。强化风控监督,持续加强“大风控”“大监督”体系建设,增强风控、监督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坚持安全生产“双零”目标不动摇,切实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围绕生产经营中心工作,常态化开展各类审计项目,有效发挥审计经济监督职能。持续推进“法治铁建”建设,开展合规专项审查,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持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子企业董事会规范运作与外部董事履职管理。强化品牌文化推广与宣传工作,讲好“铁建故事”、传播“铁建声音”。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援疆援藏援青工作,在抗震救灾、抗洪抢险救援中冲锋在前,积极履行央企社会责任。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中国铁建是全球最具实力、规模的特大型综合建设集团之一,业务涵盖工程承包、规划设计咨询、投资运营、房地产开发、工业制造、物资物流、绿色环保、产业金融及其他新兴产业。
(一)工程承包
2023年,我国工程承包行业发展规模维持历史高位,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国家继续支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建持续发力,数据中心、高铁轨交、5G、汽车充电桩等新基建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国家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建设力度,并通过加快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等“三大工程”建设,为工程承包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我国工程承包行业发展已进入高质量发展转型机遇期。
(二)规划设计咨询
2023年,规划设计咨询行业所处的国内铁路、公路、城轨、房建、市政和港口、机场、电力等传统市场规模平稳,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乡村建设、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绿色环保、污染治理等新兴市场为规划设计咨询带来新的业务拓展机会。同时,规划设计咨询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北斗应用等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影响下,行业发展将面临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新机遇、新挑战。未来,我国规划设计咨询行业集中度将稳步上升,对企业的创新能力、科技实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投资运营
2023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3,036亿元、同比增长3.0%,基建投资同比增长8.24%,其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速加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稳步增长,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规模保持平稳。我国城镇化建设已进入平稳期,国内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开始趋于缓和,“十四五”以来,国家水网建设、水电开发、新能源等涉水、涉能业务成为增长最快的领域,矿产资源开发迎来逆周期复苏增长,机场港口码头建设加快补短板,绿色环保、健康养老、老旧小区改造、网络信息基础设施等新基建方兴未艾,这些新兴产业、新兴业务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形成新的投资增长点,与传统基础设施投资共同成为维持国内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支撑。伴随2023年底特殊再融资债券等金融工具的发力及国家相关部委出台的有关投融资新机制要求,具有较强公共属性的投资运行项目将迎来高质量发展新机遇,部分具备特许经营项目运作经验的企业将受益于政策的倾斜。
(四)房地产开发
2023年,受宏观经济运行因素的影响,房地产市场修复不明显,全年销售规模低位运行,在政策刺激下呈“前高中低后稳”走势。中央政治局会议以“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定调楼市,各级政府部门频繁优化楼市政策力促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但居民收入预期弱、房价下跌预期仍在等因素依然制约着市场修复节奏,新房市场调整态势未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10,913亿元,同比下降9.6%;其中,住宅投资83,820亿元,同比下降9.3%;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11,73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同比下降8.2%;商品房销售额116,622亿元,同比下降6.5%,其中住宅销售额同比下降6.0%。2023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明确保障性住房是新一轮房改的核心内容,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互补的新发展模式正在逐步构建。长期来看,我国房地产市场需求仍然长期存在,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体系的完善,未来城镇化率依然呈上升趋势,带动相关住房需求。
(五)工业制造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放缓,传统通用工程机械受产能过剩影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但高端装备制造业迎来黄金机遇期,智能制造发展将进入全面推进阶段。随着我国核心装备供给能力稳步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进程不断加快,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提供了广阔的机遇。
(六)物资物流
我国物资物流产业已步入物流体系关键成形期。本集团将依托内部物资集采、物流运输所形成的资源渠道优势,加大对外经营创效力度,进一步完善两级集采体系,提升集采集中度,降低采购成本,扩展集采品类,提高一级集采比重;推动物流业务快速发展,业务规模和占比明显提升,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打造建筑业智慧供应生态圈。
(七)绿色环保
2023年,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各有关部门聚焦能源双碳、节能降碳、工业达峰、交通低碳、碳汇巩固等出台了一系列规划及行动方案,不断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本集团紧抓“双碳”机遇,以“生态+”为核心,结合EOD模式,瞄准重点项目,用好绿色金融,通过内部整合和外部并购,不断提升技术、补齐短板,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八)产业金融
2023年以来,金融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金融严监管、细监管进一步常态化,国务院国资委对央企产业金融监管的新要求持续出台。本集团加强以融促产,规范产融结合形式,推动产融联动和金融服务一体化,更好地发挥金融服务实体产业发展的作用,实现产业资源和金融资本价值最大化。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一)公司主营业务情况
1.工程承包
工程承包是本集团核心及传统产业,业务范围覆盖铁路、公路、轨道交通、水利水电、房屋建筑、市政、桥梁、隧道、机场码头建设等多个领域。工程承包的经营模式主要采用施工合同模式和融资合同模式。
2.规划设计咨询
本集团规划设计咨询产业主要由4家拥有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的二级大型设计院和24家三级及以下的专业设计院(不含4家大型设计院的子分公司)组成,业务范围包括提供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路、市政、工业与民用建筑、磁悬浮、水运、水电、机场、人防等领域的规划设计咨询服务,并不断向智能交通、现代有轨电车、城市综合管廊、城市地下空间、生态环境、绿色环保等新行业新领域拓展。规划设计咨询的基本经营模式是通过市场竞争,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咨询及相关服务,同时充分发挥产业优势,运作设计总承包项目和工程总承包项目。
3.投资运营
投资运营是本集团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是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效益增长的重要来源。本集团持续坚持“聚焦主业、量力而行、效益优先、资金保障”原则,强化投资引领,优化投资结构,严控投资风险,努力构建“投资引领、运营增效、投运互联”的高质量业务发展体系。集团在做强做优城市轨道交通、公路、市政、城市综合开发等投资业务的同时,加快发展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港口码头、新能源、新基建等新兴领域,加快提升多业态综合开发与资产运营能力,放大资本对稳规模、增效益、促转型的长期杠杆效应。目前,本集团秉承“专业化、集约化、精细化”原则,充分整合内部资源,成立了高速公路及轨道交通专业运营公司,“铁建品牌”及“投、建、营”一体化发展逐步呈现。2023年,本集团充分考虑投资运营产业的确定性、平衡性、流动性三大要求,坚持轻重资产、长短投资搭配,并兼顾资金周转率、投资回报率和财务承受能力,投资结构优化效果明显提升,实现了投资运营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
4.房地产开发
本集团是国务院国资委明确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16家中央企业之一,业务布局坚持聚焦与收敛原则,主要围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粤闽浙沿海等城市群进行拓展与深耕。业务采取“以住宅开发为主,其它产业为辅”的经营模式,严格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积极参与政府保障房、回购房开发建设,在做强传统住宅开发业务的同时,进一步拓展未来社区、TOD等新兴业务领域,充分发挥公司产业链优势,加强资源整合,不断提高房地产开发业务发展质量。报告期内,公司房地产板块不断强化营销与去库存工作,同时在投资端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加强产业协同、审慎稳妥储备优质土地,房地产业务整体运营状况相对平稳,全年实现销售金额1,213.95亿元,在全国房企中排名第15位,行业地位日益稳固。
5.工业制造
本集团是集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材料和专业设备制造服务提供商。经过多年发展,工业制造产业形成了装备制造、材料生产、混凝土PC构件生产三大业务体系。其主要业务包括制造大型养路机械、地下施工设备、轨道施工设备、混凝土施工设备、起重设备、桥梁施工设备、压实设备、混凝土制品、桥梁钢结构、道岔及弹条扣件及铁路电气化接触网导线和零部件等。本集团发挥全产业链优势,积极推进经营协同、产业协同,构建多个产业一体化运作的经营模式,提升企业竞争力、扩大品牌影响力,增强企业整体盈利能力;补齐企业短板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高速铁路维养装备、高端智慧农机、高原空间站、新型材料等新兴业务和设备维保、租赁、再制造业务,培育“第二增长曲线”。
6.物资物流
本集团将物资物流作为助力主业、协同服务、降本增效的重要产业,拥有遍布全国各大重要城市和物流节点城市的区域性经营网点、133万平米的物流场地、4万余延长米铁路专用线、32,550立方米成品油储存能力,通过完善高效的物流信息化、区域化、市场化服务体系,提供供应链集成服务。本集团根据物资物流产业内外部两个市场的特点,分别制定了不同的发展思路和经营模式。内部市场是物资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市场,坚持“保供应、保质量、降成本、提价值”的原则,集中内部需求,实现以量换价,提高优质资源获取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外部市场是物资物流产业发展的拓展性市场,坚持“优化布局、集聚资源、开拓市场、增强盈利、提升品牌”的原则,强化上下游延伸服务,在服务过程中实现价值提升,获取价值回报。
7.绿色环保
本集团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根据国家重大生态环保战略和区域生态环境目标,聚焦涉水、涉林环境治理的同时,重点培育荒漠化防治、土壤修复、矿山修复、植树造林、防灾减灾等细分业务,开展项目投资、建设、运营,引领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打造产业生态体系,助力绿色环保产业逐步成为公司新的重要增长点。绿色环保经营模式主要是通过建设绿色环保项目产生工程承包收益。
8.产业金融
本集团产业金融遵循服务主业的原则,围绕“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这一核心定位,充分发挥“金融服务提供、金融产业运营、金融资源配置、金融风险防控”的主要功能,积极构建保险资源集中管理平台、金融租赁服务平台、产业链金融和创新金融服务平台、产业基金管理平台等金融专业平台。产业金融主要包括保险经纪、保险代理、保险公估、经营租赁、融资租赁、商业保理、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金融科技、产业基金等多项金融产品和服务,发挥业务融合与联动优势,打造“融、投、贷、保、租”一体化的产业金融闭环生态体系,实现“全系统、全科目、全场景、全周期”的金融服务。
(二)报告期公司新签合同情况
2023年,中国铁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主动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质量优先、结构与总量并重”的高质量经营方向,坚持大市场、大项目、大客户经营导向,发挥铁建全产业链和建筑全寿命周期服务优势,经营布局不断优化,经营质量稳步提高,经营基础逐步夯实。
2023年,本集团新签合同总额32,938.700亿元,同比增长1.51%。其中,境内业务新签合同额30,410.245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92.32%,同比增长3.47%;境外业务新签合同额2,528.455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7.68%,同比下降17.38%。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本集团未完合同额合
计66,898.253亿元,同比增长5.14%。其中,境内业务未完合同额合计54,136.091亿元,占未完合同总额的80.92%;境外业务未完合同额合计12,762.162亿元,占未完合同总额的19.08%。
2023年,工程承包产业、投资运营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签合同额28,534.791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86.63%,同比增长1.74%。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及领先的行业地位
本集团是我国乃至全球最具规模实力的综合建设产业集团之一,拥有覆盖建筑业上下游的完整产业链,可为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业主,提供工程承包、规划设计咨询、投资运营、房地产开发、工业制造、物资物流、绿色环保、产业金融及新兴产业等全过程、全周期、个性化、定制化、高质量的服务。本集团连续入选《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2023年排名第43位;在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杂志公布的“全球250家最大承包商”中稳居前3位,经营业务遍及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世界143个国家和地区,拥有A+H股上市平台、充足的银行授信、建筑企业最高的国际信用评级。
(二)突出的专业优势及雄厚的科技实力
本集团在高速铁路、高原铁路、高寒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及建设领域保持行业领导地位,深地水下工程建设、磁悬浮工程建设、四电系统集成等技术达到行业领先水平。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5项,牵头未来产业深地领域地下空间利用方向研发任务,编制北斗规模应用专项实施方案,联合主导发布ISO、IEC国际标准5项,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进一步提升;获批组建“极端环境岩土和隧道工程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年新增授权专利6,831件,其中发明专利2,008件、同比增长65%,获中国专利银奖1项、优秀奖7项,居建筑央企首位,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14项,创历史新高。
(三)高效的管理体系和稳定的客户基础
本集团按照科学合理、精干高效的原则,优化组织架构,减少机构重叠和职能交叉,建立机构和人员编制的刚性约束,不断调整优化机构设置,在组织、经营、项目等方面全面推行精益化管理,初步构建了以价值创造为导向、以管理提升为抓手、以提质增效为目标的基础管理体系。秉承“以人为本、诚信守法、和谐自然、建造精品”的管理方针,在国内外建筑业及相关行业深耕细作,树立了“诚信创新永恒、精品人品同在”的企业价值观,形成了长期稳固的政府关系、市场资源和客户群体,为公司多元业务的拓展提供了有力的市场支撑。
(四)品牌信誉国际知名
本集团拥有75年辉煌历程,设计、建设了我国50%以上的高速铁路和普速铁路,40%以上的城市轨道交通,约30%的高等级以上公路,制定了中国高速铁路50%以上的建设标准,承建了1000多项海外工程,多次刷新了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单笔合同额最高纪录,赢得了较高的企业信誉,打造了CRCC和CCECC两个国际知名品牌。中国铁建在全球知名品牌估值与咨询机构BrandFinance发布的《2023年全球品牌价值500强报告》中排名第101位。
(五)铁道兵文化历久弥新
2023年是中国铁建成立75周年暨兵改工40周年,中国铁建发布以伟大的铁道兵精神为源头的“中国铁建首批十大精神”,这些精神有着坚实的情感基础、广泛的思想认同、鲜明的铁建特色,是中国铁建独有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推动中国铁建改革发展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本集团继承和发扬铁道兵精神,以《中国铁建文化纲领》《中国铁建品牌宣言》为引领,激励一代代铁建人砥砺奋进,为建设世界一流综合建设产业集团贡献更大力量。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2023年,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1,379.935亿元,同比增长3.80%;实现净利润323.287亿元,同比增长1.68%;全年新签合同额32,938.700亿元,同比增长1.51%。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变乱难”交织叠加,局部地缘政治冲突和动荡频发,经济逆全球化、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更趋明显,不稳定、难预料因素仍然较多,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坚定不移,“一带一路”倡议走深走实,海外市场空间广阔、大有可为。
从国内环境看,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但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2024年,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新型城镇化、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新能源新基建将继续发力,国内市场仍有潜力可挖。基础设施建设仍是当前稳投资、惠民生、补短板的重要手段,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000亿元。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国内建筑市场规模有望继续保持在相对高位。
从行业环境看,建筑行业既面临着国内建筑市场细分领域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标准要求越来越严,建筑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共同处境;又面临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通过发展来解决技术迭代、融合应用等现实挑战。国务院国资委提出要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两端发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建筑央企破局突围、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径。
(二)公司发展战略
“十四五”时期,公司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国务院国资委工作要求,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聚焦主责主业,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强化创新驱动,优化布局结构,健全治理体系,防范重大风险,提升党建质量,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综合建设产业集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十四五”时期,公司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系统观念、聚焦高质量发展、实现共享发展。
“十四五”时期,公司总体发展战略是:建筑为本、相关多元、价值引领、品质卓越,发展成为最可信赖的世界一流综合建设产业集团。
——“建筑为本”是发展的立足点。坚持以建筑业为立身之本、成事之基。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抓牢用好国内外建筑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国家重大战略,统筹布局国内、国外建筑市场,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
——“相关多元”是发展的着力点。坚持多元化发展,打造新的产业格局。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结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要求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利用自身核心优势,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多领域主动作为、寻求突破。积极拓展与建筑产业链相关联、与主业发展相协同、与企业资源禀赋相匹配的产业领域,加快培育符合国家战略方向、契合市场未来需求、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形成定位清晰、布局合理、功能科学、协同高效的多元化产业格局。
——“价值引领”是发展的关键点。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价值导向。坚决贯彻“创新、协同、安全、共享、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破除重规模、轻效益的粗放式发展观念,将“是否有利于提高质量、是否有利于创造效益”作为主要评价标准,按照价值管理、价值创造、价值挖掘、价值评价、价值分配的原则,推动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奋力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品质卓越”是发展的落脚点。坚持立足本质属性,全方位打造“品质铁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铁道兵“红色基因”,打造“最讲政治、最强使命、最有担当、最能奉献”的品质卓越中央企业;更好地服务国内外市场和客户,打造“创新型、科技型、管理型、国际化”的品质卓越建设集团;更好地回馈广大股东和社会,打造“资产优良、业绩优秀、资源优质、管理先进”的品质卓越公众公司。
“十四五”期间,本集团将围绕总体发展战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统筹推动集约化发展、全面推行精益化管理、大力发展专业化运营、积极瞄准数字化转型、坚定深耕国际化经营、深入推进一体化协同,奋力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战略支撑作用。
(三)经营计划
1.报告期经营计划说明
2023年,本集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国家战略,立足国内大循环,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强化市场研判,坚持经营质量优先,加强高端经营,完善经营要素,防范经营风险,圆满完成了各项经营目标。
2.2024年度经营计划
本集团2024年度经营计划为:新签合同额30,011亿元,营业收入11,040亿元,成本费用及税金10,521亿元。为实现经营目标,本集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决策部署,围绕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加快推进经营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注重从源头提升经营质量、防控经营风险,注重提升新兴业务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合同占比,全面推动经营工作高质量发展。
该经营计划并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业绩承诺,敬请投资者对此保持足够的风险意识,并且应当理解经营计划与业绩承诺之间的差异。
3.维持公司当前业务并完成在建投资项目所需的资金需求
为实现2024年度经营目标,满足公司各业务发展需要,公司将主要通过自有资金、增发新股、银行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以及发行债券等方式来保证新年度经营的资金需求。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本集团深入推进“大风控”体系建设,不断强化中国铁建云风控监测中心应用,积极开展重特大风险排查和管控。在此基础上,通过组织开展年度重大风险评估,综合研判企业内外部形势及经营管理实际,认定本集团可能面临的重大风险为国际化经营管理风险、项目经营管理风险、安全质量风险、投资风险、“两金”风险。
1.国际化经营管理风险
当前,地缘政治风险不断加剧,国际安全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金融市场波动加剧,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国际化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国际监管趋于严格,国际化经营风险上升明显。本集团高度重视国际化经营风险管理工作,通过实施海外项目全过程风险管理,不断加强与境内的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完善风险监控体系。同时,密切关注国际组织及所在国政治、社会、经济政策变化,完善风险预警、预控机制,严防各类国际化经营风险,特别是战争、恐怖袭击风险、合规风险以及项目推迟延误、停工停产带来的经济和履约风险,防止风险的交叉传导。
2.项目经营管理风险
工程项目全流程管理涉及多方面因素,如技术、经济、管理、环境等。在项目承揽、建设和评价阶段,会面临各种不确定的事件或条件,均会对项目目标、进度、成本、质量等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导致项目中止。本集团着力完善经营战略布局,持续健全经营工作机制,规范市场开发工作要求,严格落实依法合规经营主体责任。以价值创造为中心,重视项目源头筛选,确保承揽项目质量。加强项目实施全程管控,开展标准化管理,完善标准化手册,强化责任成本落实。重点关注项目前期策划风险、征拆风险、分包管理风险、现场管理风险、进度管理风险、项目结算风险、竣工验收风险等,牢牢守住项目管理“六条底线”。重视项目实施效果评价,加强绩效管理,建立项目经理绩效档案,探索超额利润分享机制。同时,本集团全过程强化信息化管理,建立数字化项目管理中心,实现不同项目互联互通、经验共享,形成特色精益化项目管理模式。
3.安全质量风险
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把安全质量等传统风险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始终是本集团管理的重难点。部分项目所处区域地质环境复杂,面临各种极端地质和气象灾害等挑战,部分项目涉及较多特殊工程结构,技术要求高,质量控制难度大。为有效防控安全风险,本集团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持续健全安全生产工作体系,不断加大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力度,切实构建风险、隐患双重预防机制,强化安全基础工作,狠抓制度、措施落实,努力实现安全生产。为有效防控质量风险,本集团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牢牢守住项目管理“六条底线”,大力开展质量创优活动,加强全过程质量管控,确保“一次成优”,打造精品工程,加大质量消缺损失追溯力度,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缺陷追责问责长效机制,将质量终身责任制落在实处。
4.投资风险
在国际宏观环境、国家和地方政策调控力度加大、管理不断规范、金融监管趋严、债务压力增大、市场竞争加剧等内外部形势影响下,实施和运营投资项目可能面临一定风险,影响企业预期效益和战略目标实现。为有效防控投资风险,本集团坚持轻资产发展理念,不断优化中长期投资业务结构,以减少资源占用,提升资产周转效率。持续加强建设期、运营期、回收期全过程管控,以及投资项目后评价,健全管理机制,强化考核奖罚。严格执行投资项目负面清单,严禁超越财务承受能力的投资行为。全面落实现场调研、标前测算、分析论证和咨询评估责任,防范政府、业主履约支付风险,加大对投资违规决策、监管缺失等问题的追责问责。
5.“两金”风险
债权拖欠和存货积压,给建筑企业带来较大现金流压力,可能影响正常生产运营,并带来合规、履约等其他连带风险。为有效防控“两金”风险,本集团强化考核引领,认真落实国务院国资委“一利五率”考核要求,及时调整优化考核指标体系,加大考核权重。狠抓源头控制,把“客户信用、支付条件、预期收益”作为投标决策的重要条件,强化项目全周期管理。强化现金流管控,健全项目现金流全周期管理机制,突出过程监测,持续提升营业现金比率。加强业财协同,助力财务结构优化,积极参与房地产库存、固定资产等盘活工作,推进长期运营类和远期回购类项目盘活。
本集团始终致力于健全以法律合规管控为主,覆盖全员、全面、全过程的“大风控”体系,将充分运用信息化、数字化等手段加快推进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同防共治,提升风险预警处置精准性、有效性,并常态化制定重大风险管控方案,强化底线意识、红线意识,压实全过程管控要求,提升风控工作效率。
收起▲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中国铁建是全球最具实力、规模的特大型综合建设集团之一,业务涵盖工程承包、规划设计咨询、投资运营、房地产开发、工业制造、物资物流、绿色环保、产业金融及其他新兴产业。
(一)工程承包
2023年上半年,我国工程承包行业发展规模仍处于历史高位,行业集中度持续上升。国家继续支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推进“两新一重”建设,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建持续发力,数据中心、高铁轨交、5G、汽车充电桩等新基建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将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加大对有关重点城市城中村改造的政策支持,积极创新改造模式,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共同参与。同时,我国将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不断完善县城市政公用设施,夯实县城产业发展基础,健全县城公共服务体系。我国工程承包行业发展已进入高质量发展转型机遇期。
工程承包是本集团核心及传统产业,业务范围覆盖铁路、公路、轨道交通、水利水电、房屋建筑、市政、桥梁、隧道、机场码头建设等多个领域。工程承包的经营模式主要采用施工合同模式和融资合同模式。
(二)规划设计咨询
2023年上半年,规划设计咨询行业所处的国内铁路、公路、城轨、房建、市政和港口、机场、电力等传统市场保持平稳增长,乡村建设、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绿色环保、污染治理等新兴市场方兴未艾。同时,规划设计咨询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北斗应用等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影响下,对BIM、GIS等技术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业发展将面临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新机遇、新挑战。未来,我国规划设计咨询行业总体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对企业的创新能力、科技实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规划设计咨询是本集团控制产业链上游、迈向价值链高端的重要产业,主要由4家拥有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的大型设计院和24家专业设计院(不含4家大型设计院的子分公司)组成,业务范围包括提供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路、市政、工业与民用建筑、磁悬浮、水运、水电、机场、人防等领域的规划设计咨询服务,并不断向智能交通、现代有轨电车、城市综合管廊、城市地下空间、生态环境、绿色环保等新行业新领域拓展。规划设计咨询的基本经营模式是通过市场竞争,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咨询及相关服务,同时充分发挥产业优势,运作设计总承包项目和工程总承包项目。
(三)投资运营
2023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为243,113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同比增长8.1%,民间投资同比下降0.2%。我国城镇化建设已进入平稳期,国内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开始趋于缓和,“十四五”以来,国家水网建设、水电开发、新能源等涉水、涉能业务成为增长最快的领域,矿产资源开发迎来逆周期复苏增长,机场港口码头建设加快补短板,绿色环保、健康养老、老旧小区改造、网络信息基础设施等新基建方兴未艾,这些新兴产业、新兴业务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形成新的投资增长点,与传统基础设施投资共同成为维持国内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支撑。
投资运营是本集团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是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效益增长的重要来源。本集团持续坚持“立足主业、适度多元”,始终依托主业、围绕主业,强化投资引领,优化投资结构和布局,严控投资风险。集团在做强做优城市轨道交通、公路、市政、城市综合开发等传统投资业务的同时,加快拓展水利、新能源等新兴领域投资业务,打造投资创效新引擎。大力发展水环境治理、海绵城市、抽水蓄能、双碳产业、建筑垃圾资源化等绿色环保类投资业务,引领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有序探索文旅康养、生态农业、矿产开发等其他投资领域,拓宽投资业务发展空间。同时,大力拓展“投资+”业务,培育具有持续创效能力的经营性资产,着力推进从“投资拉动”向“投资创效、投资兴业”转变,推动运营业务向专业化运营转变。目前,已运营项目中经营性公路和城市轨道项目占比80%以上,项目运营稳健。2023年上半年,本集团紧跟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要求,加快推进投资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实现了资本运营业务健康有序发展。
(四)房地产开发
2023年以来,中国房地产行业虽然有一定的修复预期,但在供需两端制约之下,上半年整体表现相对平淡、楼市复苏动能放缓,投资及成交规模低位持稳。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3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8,550亿元,同比下降7.9%;其中,住宅投资44,439亿元,同比下降7.3%。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791,54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6%;其中,住宅施工面积557,083万平方米,下降6.9%。商品房销售面积59,51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8%。商品房销售额63,092亿元,增长1.1%,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3.7%。截至2023年6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64,15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7.0%,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增长18.0%。
展望下半年,继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住建部明确了政策支持方向后,多地已开始密集表态与发声,预计房地产政策支持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大。同时市场端企稳回升也依赖于经济复苏和居民信心恢复的进程,中长期看,支撑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基本面依然较为稳定,城市分化趋势仍将延续,经济增长、人口流入、有产业支撑的高能级城市,房地产市场仍将具有较好的发展空间。
房地产开发是本集团统筹资源、发挥协同作用、带动全产业链发展的重要产业。本集团作为国资委明确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16家中央企业之一,主要围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粤闽浙沿海等城市群进行拓展与深耕。本集团房地产开发产业采取“以住宅开发为主,其它产业为辅”的经营模式,积极参与政府保障房、回购房开发建设,在做强传统住宅开发业务的同时,进一步拓展未来社区、TOD等新兴业务领域,充分发挥公司全产业链优势,加强资源整合,不断提高房地产开发业务发展质量。2023年上半年,面对整体市场及外部环境持续下行压力,公司房地产板块实现销售金额533.7亿元,在全国房企中排名第16位。
(五)工业制造
近年来,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略有放缓,传统通用工程机械受产能过剩影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但高端装备制造业迎来黄金机遇期,智能制造发展将进入全面推进阶段。随着我国核心装备供给能力稳步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进程不断加快,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提供了广阔的机遇。
工业制造是本集团协同主业发展、提升产业高度、完善产业链条的重要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装备制造、材料生产、混凝土PC构件生产三大业务体系。其主要业务包括制造大型养路机械、地下施工设备、轨道施工设备、混凝土施工设备、起重设备、桥梁施工设备、压实设备、混凝土制品、桥梁钢结构、道岔及弹条扣件及铁路电气化接触网导线和零部件等。本集团发挥全产业链优势,积极推进经营协同、产业协同,构建多个产业一体化运作的经营模式,提升企业竞争力、扩大品牌影响力,增强企业整体盈利能力;补齐企业短板产业,在桥梁钢结构制造安装技术领域迈上了新台阶,开拓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本集团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竖井掘进机“梦想号”,入选了“2022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
(六)物资物流
当前,我国物资物流产业已步入物流体系关键成形期。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2023年6月份中国大宗商品指数(CBMI)为102.8%、环比上升2.1个百分点,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1.7%、环比回升0.2个百分点。指数变化情况表明,随着国内经济运行保持恢复态势以及稳增长政策预期的增强,大宗商品市场需求恢复,采购、生产等经营活动积极,物流库存周转加快,物流市场活跃度增加。
物资物流是本集团助力主业、协同服务、降本增效的重要产业,本集团拥有遍布全国各大重要城市和物流节点城市的区域性经营网点、133万平米的物流场地、4万余延长米铁路专用线、32,550立方米成品油储存能力,通过完善高效的物流信息化、区域化、市场化服务体系,提供供应链集成服务。本集团根据物资物流产业内外部两个市场的特点,分别制定了不同的发展思路和经营模式。内部市场是物资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市场,坚持“保供应、保质量、降成本、提价值”的原则,集中内部需求,实现以量换价,提高优质资源获取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外部市场是物资物流产业发展的拓展性市场,坚持“优化布局、集聚资源、开拓市场、增强盈利、提升品牌”的原则,强化上下游延伸服务,在服务过程中实现价值提升,获取价值回报。
(七)绿色环保
国资委2022年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及2030年中央企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目标,部署了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强化绿色低碳技术科技攻关和创新应用、建立完善碳排放管理机制等重点工作任务,为中央企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明确了行动指南。
绿色环保是本集团“十四五”时期新增的重点产业。本集团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总体战略部署,根据国家重大生态环保战略和区域生态环境目标,聚焦流域治理、水环境综合治理、建筑垃圾资源化、抽水蓄能、海上风电、光伏、污水处理等细分领域开展项目投资、建设、运营,引领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打造产业生态体系,助力绿色环保产业逐步成为公司新的重要增长点。
绿色环保经营模式主要是通过建设绿色环保项目产生工程承包收益。
(八)产业金融
2023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随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组建,我国金融供给侧改革将持续推进,金融严监管、细监管将进一步加强。近期,国务院发布了《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了修订后的《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及配套指引,国资委也出台了中央企业产业金融监管的新要求。
产业金融是本集团盘活存量资金、服务实体产业、促进产融结合的战略性产业,遵循服务主业的原则,围绕“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这一核心定位,充分发挥“金融服务提供、金融产业运营、金融资源配置、金融风险防控”的主要功能,积极构建票据集中管理平台、供应链金融和创新金融服务平台、保险资源集中管理平台、金融租赁服务平台、基金管理平台等金融专业平台。产业金融主要包括保险经纪、保险代理、保险公估、经营租赁、融资租赁、商业保理、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金融科技、产业基金等多项金融产品和服务,发挥业务融合与联动优势,打造“融、投、贷、保、租”一体化的产业金融闭环生态体系,实现“全系统、全科目、全场景、全周期”的金融服务。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3年上半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部形势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中国铁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加强市场研判与经营督导,持续优化市场布局,进一步理顺内部经营关系,优化经营考核评价体系,经营效能、订单质量稳中有升。
近五年公司上半年新签合同额情况
年初至本报告期末,本集团新签合同总额13,590.749亿元,为年度计划的41.06%,同比增长2.09%。其中,境内业务新签合同额12,764.206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93.92%,同比增长4.29%;境外业务新签合同额826.543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6.08%,同比下降22.99%。截至2023年6月30日,本集团未完合同额合计70,110.130亿元,比上年度末增长10.19%。其中,境内业务未完合同额合计57,826.705亿元,占未完合同总额的82.48%;境外业务未完合同额合计12,283.425亿元,占未完合同总额的17.52%。
年初至本报告期末,工程承包产业、投资运营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签合同额11,681.582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85.95%,同比增长3.41%。
三、风险因素
通过对国内外形势变化、内外部风险水平综合评估,结合信息化手段深入研判,认定本集团可能面临的重大风险有:国际化经营风险、项目经营管理风险、现金流风险、安全风险、投资风险。
1.国际化经营风险
随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地区冲突加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集团面临的国际化经营外部风险加大。本集团将密切关注国际政经形势,以制度执行为抓手,落实项目标前报备报批要求,加强内外部经营协调,确保国际化业务竞争有序,从源头上防范各类境外业务风险。在国际市场实战经验不断增加的基础上,针对具体国别,本集团建立了国家风险预警的各级指标,以及风险事件的信息反馈和国内外风险控制联动体系,通过系统梳理分析,将国家风险、法律风险、非传统安全风险、汇率风险、劳务风险和环境风险作为国际化经营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重点管理。同时,强化业务流程合规管理,做好境外业务日常合规管理监督工作,以制度体系的完善推动业务流程合规,确保境外业务从承揽到实施的全过程合规,确保海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2.项目经营管理风险
伴随稳经济政策的逐步落地,集团业务发展稳中有进,业务领域稳步拓展,项目模式合规稳健,但受全球流动性加速收紧影响,部分行业资金周转放缓,国内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项目经营管理风险日益凸显,给企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在项目承揽阶段,本集团将强化规则意识,严格落实经营行为准则,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紧跟政策导向,全面抓好经营工作,坚持做到量质并重、质在量前,确保从经营源头上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同时,本集团继续强化在建项目风险管控,稳妥推进项目经营管理工作;加强项目施工中成本控制,确保项目收益;高度关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做好项目合同交底、风险预案,加强现场施工管控,在施工前对现状构筑物、地下管线、拆除工程、封闭空间及周边环境情况进行详细评估;关注大型设备特种设备的使用风险;高度关注各层级相关分包管理依法合规问题。
3.现金流风险
由于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资金短缺的问题普遍突出,给生产运营带来了较大压力,本集团资金链安全保障工作面临挑战,若管控不当,将对本集团产生不利影响,制约企业长远发展。本集团结合宏观经济和资金市场环境变化,将持续加强各类资金收支管理,进一步开源节流,改善经营性现金流情况,严格融资和流动性管控,确保资金链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着力提升经营承揽质量,优化合同支付条款,努力实现“收入利润化、利润现金化”;二是继续清理低效资产,加强资产盘活,加快回笼资金,提高资产周转率;三是合规统筹做好各项付款工作,严格量入为出,做好资金计划编制和执行管控,合理规划开支;四是控制投资节奏,平滑资金压力,严禁超越自身财务承受能力开展投资;五是强化集团管控,持续丰富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储备融资额度,保障资金链安全,确保现金流风险可控。
4.安全风险
受行业特点和工作环境复杂、人员流动性大、管理链条长等影响,集团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安全生产管理仍然存在隐患和薄弱环节。本集团坚持“生命至上、预防为主”安全理念,将树牢安全生产“双零”目标,加强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建设,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基层员工安全教育培训,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全方位开展安全管理强化年专项行动,加强重大安全隐患专项整治,严格安全风险管控,强化终端安全管控。全面落实“机械化减人、自动化换人、信息化赋能”,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全力推进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严肃事故处理,促进企业安全稳定发展。
5.投资风险
本集团投资业务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和PPP项目,普遍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涉及领域广、复杂程度高、工期和质量要求严等特点。在国际宏观环境、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调控力度加大、金融监管趋严、债务压力增大、市场竞争加剧等内外部形势影响下,实施和运营上述投资项目,每个环节都可能使本集团面临一定风险,影响预期效益和战略目标实现。本集团坚持将防范和化解重大投资风险作为投资业务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坚决遏制风险增量,有效化解存量风险。对于资本运营投资风险管控,坚持审慎投资经营取向,更加严格履行投资项目决策程序,严禁超越财务承受能力的投资行为,坚持慎重决策、标前算赢、量力而行,通过对投资项目潜在风险因素的分析和判断,提前采取合理方式降低投资项目整体风险。同时,例行开展年度资本运营项目梳理工作,重点针对项目建设期的进度、收益情况以及运营(回收)期的资金回收情况进行自查自纠。
本集团始终致力于健全以法律合规管控为主,覆盖全员、全面、全过程的“大风控”体系,充分运用信息化、数字化等手段加快推进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同防共治,并常态化制定重大风险管控方案,强化底线意识、红线意识,加强全过程管控要求,提升风控工作效率。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技术水平优势明显
中国铁建继续在高速、高原、高寒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及建设领域保持行业领导地位,深地水下工程建设、磁悬浮工程建设、四电系统集成等技术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极端环境岩土和隧道工程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获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本集团牵头承担在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0项,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38项,承担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3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质量稳步提升,成果转化效果显著,形成轨道交通基础设施运行综合监测等系列高价值技术产品。
(二)行业地位持续领先
本集团是我国乃至全球最具规模实力的综合建设产业集团,连续入选《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2023年排名第43位;在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杂志公布的“全球250家最大承包商”中稳居前3位。本集团拥有A+H股上市平台、充足的银行授信、建筑企业最高的国际信用评级,经营业务遍及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世界140个国家和地区。
(三)产业链布局完整齐备
本集团完成了沿建筑业产业链的全面布局,业务涵盖工程承包、规划设计咨询、投资运营、房地产开发、工业制造、物资物流、绿色环保、产业金融及新兴产业,在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房建、市政等众多领域具备全产业链服务能力,初步实现了从传统承包商向以承包商为主,投资商、发展商、运营商并重转型,能为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业主,提供全过程、全周期、个性化、定制化、高质量的“铁建模式”和“铁建方案”。
(四)管理体系不断优化
本集团将优化组织管理架构与“两非”剥离、提质增效等工作相结合,严格控制新设法人企业,大力压减能力弱、与主业协同效应不强的子企业。按照科学合理、精干高效的原则,优化组织架构,减少机构重叠和职能交叉,建立机构和人员编制的刚性约束。不断调整优化总部机构设置,构建了职责明确、管控有力、运转畅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五)客户基础长期稳固
本集团始终秉承“以人为本、诚信守法、和谐自然、建造精品”的管理方针,在国内外建筑业及相关行业深耕细作,树立了“诚信创新永恒、精品人品同在”的企业价值观,形成了长期稳固的政府关系、市场资源和客户群体,为公司拓展多元业务,在更多领域输出“铁建服务”提供了有力的市场支撑。
(六)品牌信誉国际知名
本集团拥有70余年辉煌历程,设计、建设了我国50%以上的高速铁路和普速铁路,40%以上的城市轨道交通,约30%的高等级以上公路,制定了中国高速铁路50%以上的建设标准,承建了1,000多项海外工程,多次刷新了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单笔合同额最高纪录,赢得了较高的企业信誉,打造了CRCC和CCECC两个国际知名品牌。上半年,中国铁建积极推进品牌引领行动,开展一系列品牌构建、展示、传播活动,进一步夯实品牌建设基础,加速全集团品牌提升进程。在全球知名品牌估值与咨询机构Brand Finance发布的《2023年全球品牌价值500强报告》中,中国铁建排名第101位。
(七)铁道兵文化历久弥新
本集团继承和发扬铁道兵精神,努力以新时代中国铁建文化体系构建引领品牌建设,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上半年,中国铁建持续推进文化建设督导、优秀故事创作与传播,深化新时代中国铁建文化落地,引导员工共践共行企业核心价值理念,为建设最值得信赖的世界一流综合建设产业集团汇聚更强大力量。
收起▲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2年,面对国内经济“三重压力”、全球形势动荡加剧等超预期因素冲击,中国铁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国资委决策部署,真抓实干、迎难向前,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一)市场经营抢时争先
2022年,中国铁建紧跟国家稳住经济大盘决策部署,抢抓市场机遇,持续推进经营资源集约化,强化内部经营协同,优化调整订单结构,大力实施“海外优先”战略,加强经营资信管理和经营队伍建设,调整优化经营考核制度,经营基础持续夯实,订单质量稳步提升。2022年,本集团新签合同总额32,450.011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12.83%,同比增长15.09%。
(二)生产运营克难奋进
报告期,中国铁建加强资源投入保障,全力畅通产业链、供应链,生产运营保持稳定。持续开展提质增效专项行动,积极推行项目模拟股份制等多种激励制度,推广项目群管理模式,加强“五优”分供商与自有作业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物资设备集采供应,加大设备内部调剂力度,加强在建项目督察,强化安全生产管理,成昆铁路复线、郑渝高铁、鄂州花湖机场、引江济渭秦岭输水隧洞、匈塞铁路贝诺段、卡塔尔世界杯主体育场等一大批境内外重难点工程开通运营或投入使用,受到业内外一致好评。2022年,新获国家优质工程奖47项、鲁班奖15项。
(三)经济运行稳健提质
2022年,中国铁建加强全面预算管理与过程督导,持续推进“降杠杆、减负债”,优化融资结构;加强“两金”压控,国金中国铁建REIT成功上市,盘活存量资产,不断提升资产质量;严格资金集中度、上存度过程监督,提升资金支付效率,企业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升。2022年,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0,963.129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78.245亿元,净利润317.528亿元,较去年分别同比增长7.48%、7.60%、8.32%,资产总额实现两位数增长,经营性活动现金流净额超过净利润水平。
(四)企业改革扎实推进
2022年,中国铁建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按照“可衡量、可考核、可检验、要办事”的要求,扎实推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落实落地,71项改革任务已全面完成,确保高质量收官。党的领导全面融入公司治理,子企业董事会建设和现代企业公司治理更趋完善,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实现全覆盖,世界一流企业建设有序推进;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加快拓展水利、新能源等新兴领域;推动规划设计咨询产业高端化、多元化发展,打造工业制造产业领军企业,争当现代产业链“链长”;坚持“三因三宜三不”原则,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双百企业”“科改示范企业”先行先试,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
(五)科技创新成效显著
中国铁建坚持科技自立自强,聚合创新资源,搭建创新平台,加大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力度,多项科技创新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表彰,一批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应用。数智化勘察设计系统、基础设施智能维养与抢修系统装备工程研究中心通过铁路行业科技创新基地认定,进一步巩固铁路行业科研优势。水下隧道、电气化、城市地下空间、海洋基础4个工程实验室通过验收,中国铁建工程实验室达到11个。研制的铁路运营线快速换梁装备“换运架一体机”成功中标换梁任务,北斗铁路行业综合应用示范工程通过验收。国际标准化组织“铁路应用”技术委员会(ISO/TC269)通过了中国铁建主导的ISO国际标准《ATO引入干线铁路运营规则制定导则》提案,诠释了“中国建造”“中国标准”。2022年,新获詹天佑奖13项,单届获奖数创历史新高,首获日内瓦国际发明金奖1项,新获中国专利银奖、优秀奖共7项,新增授权专利7,931件,其中发明专利1,217件。
(六)全面建设持续夯实
报告期,中国铁建加快推动实施“十四五”战略规划,持续完善三级战略管理体系,推动战略分解与年度工作紧密结合、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联动实施。扎实开展“合规强化年”和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深化推进“大风控”“大监督”体系建设和实施,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推动新时代铁建文化与品牌体系落地。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定点帮扶、救灾抢险与公益事业,履行央企社会责任。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中国铁建是全球最具实力、规模的特大型综合建设集团之一,业务涵盖工程承包、规划设计咨询、投资运营、房地产开发、工业制造、物资物流、绿色环保、产业金融及其他新兴产业。
(一)工程承包
2022年,我国工程承包行业发展规模仍处于历史高位,行业集中度持续上升。国家继续支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推进“两新一重”建设,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建持续发力,数据中心、高铁轨交、5G、汽车充电桩等新基建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此外,国家加大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以及城镇老旧小区和配套基础设施改造力度,政府投资更多向惠及面广的民生项目倾斜,提升县城公共服务水平。我国工程承包行业发展已进入高质量发展转型机遇期。
(二)规划设计咨询
2022年,规划设计咨询行业所处的国内铁路、公路、城轨、房建、市政和港口、机场、电力等传统市场保持平稳增长,乡村建设、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绿色环保、污染治理等新兴市场方兴未艾。同时,规划设计咨询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北斗应用等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影响下,行业发展将面临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新机遇、新挑战。未来,我国规划设计咨询行业总体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对企业的创新能力、科技实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投资运营
截至2022年底,财政部PPP在库项目总计14,038个,项目总投资额为20.92万亿元,较2021年呈现持续增加趋势,其中,市场份额较多的主要有高速公路、市政道路、轨道交通、园区开发、综合治理和污水处理等,且应用范围从传统基建不断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扩展。在经济发展面临新压力的宏观背景下,基础设施投资仍是稳定经济发展的工具之一,ABO以及EPC+F等投资类项目规模呈上升趋势,基础设施投融资体系不断创新、发展与完善。
(四)房地产开发
2022年,房地产市场总体有所萎缩,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对房地产企业的发展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2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32,895亿元,同比下降10.0%;其中,住宅投资100,646亿元,同比下降9.5%;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10,05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3.4%;土地成交价款9,166亿元,下降48.4%;商品房销售面积135,83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4.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6.8%;商品房销售额133,308亿元,同比下降26.7%,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28.3%;截至2022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56,36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5%,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增长18.4%,去库存压力有所增加。
(五)工业制造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放缓,传统通用工程机械受产能过剩影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但高端装备制造业迎来黄金机遇期,智能制造发展将进入全面推进阶段。随着我国核心装备供给能力稳步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进程不断加快,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提供了广阔的机遇。
(六)物资物流
我国物资物流产业已步入物流体系关键成形期。本集团将依托内部物资集采、物流运输所形成的资源渠道优势,加大对外经营创效力度,进一步完善两级集采体系,提升集采集中度,降低采购成本,扩展集采品类,提高一级集采比重;推动物流业务快速发展,业务规模和占比明显提升,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打造建筑业智慧供应生态圈。
(七)绿色环保
2022年,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及2030年中央企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目标,部署了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强化绿色低碳技术科技攻关和创新应用、建立完善碳排放管理机制等重点工作任务,为中央企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明确了行动指南。本集团紧抓“双碳”机遇,以“生态+”为核心,结合EOD模式,瞄准重点项目,用好绿色金融,通过内部整合和外部并购,不断提升技术、补齐短板,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八)产业金融
2022年以来,金融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金融严监管、细监管进一步常态化,国资委对央企产业金融监管的新要求持续出台。本集团加强以融促产,规范产融结合形式,推动产融联动和金融服务一体化,更好地发挥金融服务实体产业发展的作用,实现产业资源和金融资本价值最大化。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一)公司新签合同情况
2022年,本集团新签合同总额32,450.011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12.83%,同比增长15.09%。其中,境内业务新签合同额29,389.511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90.57%,同比增长14.70%;境外业务新签合同额3,060.500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9.43%,同比增长18.95%。截至2022年12月31日,本集团未完合同额合计63,627.268亿元,同比增长31.06%。其中,境内业务未完合同额合计51,799.791亿元,占未完合同总额的81.41%;境外业务未完合同额合计11,827.477亿元,占未完合同总额的18.59%。
2022年,工程承包产业、投资运营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签合同额28,045.476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86.43%,同比增长16.20%。
(二)公司主营业务情况
1.工程承包
工程承包是本集团核心及传统产业,业务范围覆盖铁路、公路、轨道交通、水利水电、房屋建筑、市政、桥梁、隧道、机场码头建设等多个领域。工程承包的经营模式主要采用施工合同模式和融资合同模式。
2.规划设计咨询
本集团规划设计咨询产业主要由4家拥有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的二级大型设计院和24家三级及以下的专业设计院(不含4家大型设计院的子分公司)组成,业务范围包括提供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路、市政、工业与民用建筑、磁悬浮、水运、水电、机场、人防等领域的规划设计咨询服务,并不断向智能交通、现代有轨电车、城市综合管廊、城市地下空间、生态环境、绿色环保等新行业新领域拓展。规划设计咨询的基本经营模式是通过市场竞争,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咨询及相关服务,同时充分发挥产业优势,运作设计总承包项目和工程总承包项目。
3.投资运营
投资运营是本集团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是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效益增长的重要来源。本集团持续坚持“立足主业、适度多元”,始终依托主业、围绕主业,强化投资引领,优化投资结构和布局,严控投资风险。集团在做强做优城市轨道交通、公路、市政、城市综合开发等投资业务的同时,加快发展铁路、轨交+物业TOD、“高速公路+”、新基建等投资业务,稳健拓展水环境治理、海绵城市等绿色环保投资业务,通过投资加大新兴产业领域布局力度,努力打造一流的基础设施投资运营商品牌。同时,大力拓展“投资+”业务,培育具有持续创效能力的经营性资产,着力推进从“投资拉动”向“投资创效、投资兴业”转变,推动运营业务向专业化运营转变。目前,已运营项目中经营性公路和城市轨道项目占比80%以上,项目运营稳健,“铁建品牌”及“投、建、营”一体化发展逐步呈现。2022年,本集团坚持“聚焦主业、量力而行、效益优先、资金保障”原则,积极跟随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优化投资结构,严控投资风险,实现了资本运营业务规范平稳发展。
4.房地产开发
本集团是国资委明确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16家中央企业之一,业务布局坚持聚焦与收敛原则,主要围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粤闽浙沿海等城市群进行拓展与深耕。本集团房地产开发产业采取“以住宅开发为主,其它产业为辅”的经营模式,严格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积极参与政府保障房、回购房开发建设,在做强传统住宅开发业务的同时,进一步拓展未来社区、TOD等新兴业务领域,充分发挥公司产业链优势,加强资源整合,不断提高房地产开发业务发展质量。报告期内,面对整体市场及外部环境持续下行压力,公司房地产板块坚持以销售与去库存工作为核心,进一步创新营销方式,大力出清顽固库存,全力稳住经营规模,2022年实现销售金额1,296亿元,在全国房企中排名第15位。
5.工业制造
本集团是集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材料和专业设备制造服务提供商。经过多年发展,工业制造产业形成了装备制造、材料生产、混凝土PC构件生产三大业务体系。其主要业务包括制造大型养路机械、地下施工设备、轨道施工设备、混凝土施工设备、起重设备、桥梁施工设备、压实设备、混凝土制品、桥梁钢结构、道岔及弹条扣件及铁路电气化接触网导线和零部件等。本集团发挥全产业链优势,积极推进经营协同、产业协同,构建多个产业一体化运作的经营模式,提升企业竞争力、扩大品牌影响力,增强企业整体盈利能力;补齐企业短板产业,在桥梁钢结构制造安装技术领域迈上了新台阶,开拓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6.物资物流
本集团将物资物流作为助力主业、协同服务、降本增效的重要产业,拥有遍布全国各大重要城市和物流节点城市的区域性经营网点、133万平米的物流场地、4万余延长米铁路专用线、32,550立方米成品油储存能力,通过完善高效的物流信息化、区域化、市场化服务体系,提供供应链集成服务。本集团根据物资物流产业内外部两个市场的特点,分别制定了不同的发展思路和经营模式。内部市场是物资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市场,坚持“保供应、保质量、降成本、提价值”的原则,集中内部需求,实现以量换价,提高优质资源获取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外部市场是物资物流产业发展的拓展性市场,坚持“优化布局、集聚资源、开拓市场、增强盈利、提升品牌”的原则,强化上下游延伸服务,在服务过程中实现价值提升,获取价值回报。
7.绿色环保
本集团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根据国家重大生态环保战略和区域生态环境目标,聚焦流域治理、水环境综合治理、建筑垃圾资源化、抽水蓄能、海上风电、光伏、污水处理等细分领域开展项目投资、建设、运营,引领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打造产业生态体系,助力绿色环保产业逐步成为公司新的重要增长点。绿色环保经营模式主要是通过建设绿色环保项目产生工程承包收益。
8.产业金融
本集团产业金融遵循服务主业的原则,围绕“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这一核心定位,充分发挥“金融服务提供、金融产业运营、金融资源配置、金融风险防控”的主要功能,积极构建保险资源集中管理平台、金融租赁服务平台、产业链金融和创新金融服务平台、产业基金管理平台等金融专业平台。产业金融主要包括保险经纪、保险代理、保险公估、经营租赁、融资租赁、商业保理、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金融科技、产业基金等多项金融产品和服务,发挥业务融合与联动优势,打造“融、投、贷、保、租”一体化的产业金融闭环生态体系,实现“全系统、全科目、全场景、全周期”的金融服务。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技术水平优势明显
中国铁建在高速、高原、高寒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及建设领域确立了行业领导地位,地下水下工程建设、磁悬浮工程建设、四电系统集成等技术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断涌现,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竖井掘进机“梦想号”入选“2022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本集团牵头承担在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3项,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52项,承担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3项。
(二)行业地位持续领先
本集团是我国乃至全球最具规模实力的综合建设产业集团,连续入选《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2022年排名第39位;连续入选“中国企业500强”,2022年排名第11位;在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杂志公布的“全球250家最大承包商”中稳居前3位。本集团拥有A+H股上市平台、充足的银行授信、建筑企业最高的国际信用评级,经营业务遍及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世界139个国家和地区。
(三)产业链布局完整齐备
本集团完成了沿建筑业产业链的全面布局,业务涵盖工程承包、规划设计咨询、投资运营、房地产开发、工业制造、物资物流、绿色环保、产业金融及新兴产业,在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房建、市政等众多领域具备全产业链服务能力,初步实现了从传统承包商向以承包商为主,投资商、发展商、运营商并重转型,能为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业主,提供全过程、全周期、个性化、定制化、高质量的“铁建模式”和“铁建方案”。
(四)管理体系不断优化
本集团将优化组织管理架构与“两非”剥离、提质增效等工作相结合,严格控制新设法人企业,大力压减能力弱、与主业协同效应不强的子企业。按照科学合理、精干高效的原则,优化组织架构,减少机构重叠和职能交叉,建立机构和人员编制的刚性约束。不断调整优化总部机构设置,构建了职责明确、管控有力、运转畅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五)客户基础长期稳固
本集团始终秉承“以人为本、诚信守法、和谐自然、建造精品”的管理方针,在国内外建筑业及相关行业深耕细作,树立了“诚信创新永恒、精品人品同在”的企业价值观,形成了长期稳固的政府关系、市场资源和客户群体,为公司拓展多元业务,在更多领域输出“铁建服务”提供了有力的市场支撑。
(六)品牌信誉国际知名
本集团拥有70余年辉煌历程,设计、建设了我国50%以上的高速铁路和普速铁路,40%以上的城市轨道交通,约30%的高等级以上公路,制定了中国高速铁路50%以上的建设标准,承建了1,000多项海外工程,多次刷新了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单笔合同额最高纪录,赢得了较高的企业信誉,打造了CRCC和CCECC两个国际知名品牌。中国铁建在全球知名品牌估值与咨询机构BrandFinance发布的《2022年全球品牌价值500强报告》中排名第96位。
(七)铁道兵文化历久弥新
本集团继承和发扬铁道兵精神,以《中国铁建文化纲领》《中国铁建品牌宣言》为引领,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铁建文化体系和品牌体系落地,不断繁荣中国铁建文化生态,擦亮中国铁建品牌形象,为建设世界一流综合建设产业集团凝聚奋进力量。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2022年,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0,963.129亿元,同比增长7.48%;实现净利润317.528亿元,同比增长8.32%;全年新签合同额32,450.011亿元,同比增长15.09%。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2023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交通强国、城市更新、重点领域补短板、产业基础再造等国家发展战略持续推进,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拉开序幕,国内建筑市场仍有较大空间,“一带一路”倡议迎来10周年,海外市场保持增长态势。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通胀水平居高不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不可阻挡,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声音、中国方案、中国主张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重视和认同,“一带一路”、金砖国家朋友圈持续扩大,外部环境在“扭抱缠斗”中破局向好。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仍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人口老龄化加速,劳动力、土地等传统红利减弱。中央明确今年经济工作的重心是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国家对实体经济的刺激预计将进一步增强,并会持续一段时间,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国家今年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地方债务将在稳增长和防风险中找到新的平衡点。
从行业环境看,今年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将继续保持高位,超前基础设施投资将为传统工程领域带来一段难得的复苏机遇,新能源、新基建等新兴领域仍是国家重点支持方向,发展潜力巨大,房地产业经过两年多的洗牌和重构,预计下半年将逐步企稳并进入新的常态。但从长期看,国内建筑业已从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增长的新阶段,企业改革与转型需求愈加迫切。
2023年,中国铁建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推进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质量效益,着力优化布局、调整结构,着力深化改革,着力加快动能转换,着力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着力强化党建引领,稳增长、强管理、抓改革、促创新、控风险、扬优势,全面加快建设最值得信赖的世界一流综合建设产业集团。
(二)公司发展战略
“十四五”时期,公司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国务院国资委工作要求,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聚焦主责主业,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强化创新驱动,优化布局结构,健全治理体系,防范重大风险,提升党建质量,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综合建设产业集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十四五”时期,公司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系统观念、聚焦高质量发展、实现共享发展。
“十四五”时期,公司总体发展战略是:建筑为本、相关多元、价值引领、品质卓越,发展成为最可信赖的世界一流综合建设产业集团。
——“建筑为本”是发展的立足点。坚持以建筑业为立身之本、成事之基。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抓牢用好国内外建筑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国家重大战略,统筹布局国内、国外建筑市场,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
——“相关多元”是发展的着力点。坚持多元化发展,打造新的产业格局。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结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要求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利用自身核心优势,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多领域主动作为、寻求突破。积极拓展与建筑产业链相关联、与主业发展相协同、与企业资源禀赋相匹配的产业领域,加快培育符合国家战略方向、契合市场未来需求、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形成定位清晰、布局合理、功能科学、协同高效的多元化产业格局。
——“价值引领”是发展的关键点。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价值导向。坚决贯彻“创新、协同、安全、共享、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破除重规模、轻效益的粗放式发展观念,将“是否有利于提高质量、是否有利于创造效益”作为主要评价标准,按照价值管理、价值创造、价值挖掘、价值评价、价值分配的原则,推动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奋力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品质卓越”是发展的落脚点。坚持立足本质属性,全方位打造“品质铁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铁道兵“红色基因”,打造“最讲政治、最强使命、最有担当、最能奉献”的品质卓越中央企业;更好地服务国内外市场和客户,打造“创新型、科技型、管理型、国际化”的品质卓越建设集团;更好地回馈广大股东和社会,打造“资产优良、业绩优秀、资源优质、管理先进”的品质卓越公众公司。
“十四五”期间,本集团将围绕总体发展战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统筹推动集约化发展、全面推行精益化管理、大力发展专业化运营、积极瞄准数字化转型、坚定深耕国际化经营、深入推进一体化协同,奋力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战略支撑作用。
(三)经营计划
1.报告期经营计划说明
2022年,本集团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和各种超预期不利因素影响,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稳增长、高质量工作主题,坚持“实事求是、守正创新、行稳致远”工作方针,紧跟国家稳住经济大盘决策部署,抢抓市场机遇,进一步健全完善国内外经营管理体系,强化内部经营协同,优化调整订单结构,大力实施“海外优先”战略,调整优化经营考核制度,持续夯实经营基础,圆满完成了各项经营目标。
2.2023年度经营计划
本集团2023年度经营计划为:新签合同额33,100亿元,营业收入11,607亿元,成本费用及税金11,107亿元。为实现经营目标,本集团将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继续将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改革创新总要求贯穿始终,围绕国家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紧跟专项债、政策性金融支持方向和各地基建投资计划,明确经营策略和主攻方向;加强高端对接统筹,增强服务与合作意识;重视主责主业和专业化发展,不断巩固主阵地与传统业务优势;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加大专精特新经营力度,进一步加快进城、入水、扩能、拓矿、增融步伐,不断塑造增长新动能和竞争新优势;坚持“海外优先”,依托优势市场,围绕“一带一路”等传统友好国家,进一步提升经营规模和发展质量,更好更稳融入新发展格局;持续优化国内“五位一体”和海外“3+5+N”经营体系,健全完善协同经营机制,稳步推进经营资源集约化,完善考核体系,落实管控要求,夯实经营基础。
该经营计划并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业绩承诺,敬请投资者对此保持足够的风险意识,并且应当理解经营计划与业绩承诺之间的差异。
3.维持公司当前业务并完成在建投资项目所需的资金需求
为实现2023年度经营目标,满足公司各业务发展需要,公司将主要通过自有资金、增发新股、银行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以及发行债券等方式来保证新年度经营的资金需求。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本集团构建以法律管控为主的“大风控”体系以来,积极开展基于岗位的全面风险评估和近三年来风险事件的收集、统计、分析工作,积累了海量的风险评估信息和风险事件信息,并分别利用规范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动态辨识公司可能面对的风险。在此基础上,通过组织开展年度重大风险评估,综合研判公司内外部形势及经营管理实际,认定本集团可能面临的重大风险为国际化经营风险、现金流风险、安全风险、投资风险、项目经营管理风险。
1.国际化经营风险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矛盾互相叠加,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难以预料成为常态,叠加产业技术变革、国际贸易规则变化等,使未来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不容乐观。本集团海外市场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果对进入国家和地区的主要风险识别分析不全面、不透彻,风险应对措施不得力,或者某些国家和地区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外交和经济关系方面与我国发生摩擦或争端,都将给本集团的海外业务带来一定风险。公司高度重视海外风险管理工作,并随着在国际市场实战经验的增加,针对具体国别,建立了国家风险预警的各级指标,以及风险事件的信息反馈和国内外风险控制联动体系,通过系统梳理分析,将国家风险、法律风险、非传统安全风险、汇率风险、劳务风险和环境风险作为国际化经营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重点管理,并全面分析了风险产生的背景原因,可能对本集团造成的影响,提出了主要应对措施,并进行全程跟踪、管控,确保海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2.现金流风险
建筑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利润空间压缩受限,建设资金普遍紧张,随着本集团的发展和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应收账款和存货占用资金居高不下,给生产运营带来了较大压力。本集团高度重视资金在企业中的生命线地位,平衡规模、利润和现金流的关系,重点做好预算管理及内部控制工作,确保现金流量预算的科学性,提升预算执行刚性,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提升内部控制措施效力,确保资金利用更加高效。牢固树立“现金为王、落袋为安”意识,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强化资金集中管理,全力清收清欠,大力去除库存,尽可能实现资金及时有效回收,减少资金占用和沉淀,确保资金链安全。
3.安全风险
受行业特点和工作环境复杂、人员流动性大、管理链条长等影响,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安全生产管理仍然存在隐患和薄弱环节。本集团始终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筑牢思想防线夯实基础,层层压实安全主体责任,强化安全教育培训,量化安全隐患排查,严肃事故处理,把安全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本集团将继续按照“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要求,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抓好隐患排查,做好安全教育和培训,加强生产一线安全管理,建立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分级管控和警示报告制度,完善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完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科学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加强安全风险管控。
4.投资风险
本集团投资业务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和PPP项目,普遍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涉及领域广、复杂程度高、工期和质量要求严、政策影响明显等特点。在国际宏观环境、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调控力度加大、管理不断规范、金融监管趋严、债务压力增大、市场竞争加剧等内外部形势影响下,实施和运营上述投资项目,每个环节都可能使本集团面临一定风险,影响预期效益和战略目标实现。为有效防控投资风险,本集团加强对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国家行业政策和投资方向的研究分析,实时掌握市场变化动向,全力将风险管控延伸到市场前端。坚决落实“规模适度、严控风险”原则,管投向、管收益,优化投资布局和投资结构,规范运作、理性投资,严格投资负面清单制度,完善投资管理和后评价机制,严肃违规投资追责问责,提高有效投资质量,发挥好投资创效、投资兴业作用。
5.项目经营管理风险
项目是企业发展立身之本、创效之源,只有搞好项目经营和管理,才能具有稳中求进、进中提质的基础和前提。在当前经济逐步复苏的大背景下,本集团业务领域和项目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行业竞争加剧,与之伴随的是日益凸显的项目经营管理风险,给企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挑战。在项目经营承揽阶段,本集团将强化规则意识,严格落实经营行为准则和“六不揽”“七严禁”要求,并强化问题导向,制定覆盖项目信息获取、要素投入、合规审查、资审投标、签订合同等经营全过程风险控制清单,严格项目标前成本测算、风险评估和合同评审,不承揽“带病”项目,严把项目质量关;在项目执行阶段,本集团始终将加强项目管理作为重中之重,压紧压实责任,强化组织领导,不断创新管理机制,规范现场管理,持续开展对现场作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安全岗前培训,重视对项目经理的培训和管理,深化项目管理制度体系和机制建设,加强对项目人财物料的管控机制建设,推动各类资源向项目一线倾斜。通过组织工程项目管理综合检查和安全生产大检查等工作,掌握重难点项目在项目管理、安全质量、施工进度及节能环保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保障工程项目建设进度、质量、安全可控和项目的平稳有序进行。
遵循“提前预见、提前发现、提前管控”的指导思想,本集团将不断完善风险信息收集、评估、监测、防控机制建设,常态化制定重大风险管控方案并严格贯彻落实,以牢牢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
收起▲
一、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2年上半年,面对严峻的内外环境和市场形势,中国铁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方针,抢抓市场机遇,加强形势研判,早研究、早部署,加大各级经营督导与考核力度,加强内部经营协同,强化专精特新经营,培育增长新动能,经营规模保持了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2022年上半年,本集团新签合同额13,312.46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46.29%,同比增长26.24%。其中,境内业务新签合同额12,239.170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91.94%,同比增长25.57%;境外业务新签合同额1,073.293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8.06%,同比增长34.43%。截至2022年6月30日,本集团未完合同额54,497.785亿元,同比增长21.78%。其中,境内业务未完合同
额44,157.209亿元,占未完合同总额的81.03%;境外业务未完合同额10,340.576亿元,占未完合同总额的18.97%。主要指标:
注:主营业务板块数据仍按照工程承包、勘察设计咨询、工业制造、房地产开发、物资物流及其他业务进行分部统计。
报告期内,本集团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11,235.428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84.40%,同比增长30.68%。其中,铁路工程新签合同额884.806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7.88%,同比下降35.38%;公路工程新签合同额1,644.322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14.64%,同比增长70.78%;房建工程新签合同额4,793.994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42.67%,同比增长37.88%;城市轨道工程新签合同额316.804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2.82%,同比下降58.83%;市政工程新签合同额1,813.187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16.14%,同比增长8.62%;水利电力工程新签合同额712.767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6.34%,同比增长579.84%;机场码头工程新签合同额194.542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1.73%,同比增长252.23%。铁路、城市轨道工程新签合同额减少幅度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同期招标项目总量减少;公路工程新签订单同比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本集团抓住公路扩能改造机遇,积极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运营维管等业务,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房建工程新签订单同比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本集团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抢抓旧城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机遇,订单实现持续增长;水利电力工程新签合同额同比增幅较大的主要原因是本集团紧跟国家水网建设规划,聚焦“双碳”战略,以抽水蓄能和海上风电市场开发为突破口,加快进军水电、风电等领域,订单实现快速增长。机场码头工程新签合同额总体规模较小,出现波动属正常情况。
报告期内,本集团非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2,077.035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15.60%,同比增长6.64%。其中:勘察设计咨询新签合同额176.407亿元,同比增长6.38%;工业制造新签合同额181.807亿元,同比增长53.05%;物资物流新签合同额1,184.898亿元,同比增长37.22%;
房地产开发新签合同额379.945亿元,同比下降44.67%。工业制造业务新签合同额同比增幅较大的主要原因是本集团坚持通过创新扩大传统核心产品竞争优势,推动产品技术和服务升级,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物资物流业务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本集团通过强化战略合作,向客户上下游延伸服务,提升供应链服务能力,订单实现快速增长。房地产开发业务新签合同额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疫情多发频发及市场行情低迷影响,本集团为防控风险,放慢了项目产品上市推售的节奏。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三、可能面对的风险
通过对国内外形势变化、内外部风险水平综合评估,综合考虑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并深入研判,认定本集团可能面临的重大风险有:经营合规风险、投资风险、安全风险、疫情防控风险和债务风险。
在经营合规风险方面,随着国内各类合规管理逐步规范、合规管理法律环境的持续完善、指引政策的出台,国外新国际经贸规则的不断形成,外部监管趋严,集团面临的经营合规风险更加突显。本集团将进行全级次、全领域、全方位排查,全面分析合规制度与本集团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及时整理和发现短板,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促进合规管理制度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工作深度融合。坚决杜绝违规行为,切实防控合规风险,持续开展合规审查工作。在境外合规管理方面,将从政策标准分析、市场准入管理、合规风险评估、在建项目过程管控、佣金风险和腐败风险防范等方面着手,梳理各种风险因素,制定有效防范风险措施,加大海外人才培养,加强海外业务全流程管理,不断提升海外业务管理能力,全面强化全生命周期的项目合规管理,做到风险心中有数、风险响应及时、风险应对有效。
在投资风险方面,本集团投资业务主要集中在PPP项目和房地产项目,普遍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涉及领域广、复杂程度高、工期和质量要求严、政策影响明显等特点。在国际宏观环境、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调控力度加大、管理日趋规范、金融监管趋严、债务压力增大、市场竞争加剧等内外部形势影响下,在实施和运营上述投资项目中,每个环节都容易诱发风险,影响预期效益和战略目标实现。为有效防控投资风险,本集团将持续加强对国家及地方政府经济政策的深入研究,坚持战略目标引领、坚持问题导向,严格控制非主业投资,不断完善可行性研究工作标准,严格执行投资项目论证和决策流程,做好投资成本控制,强化投资项目全过程风险管控,针对不同项目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预案和化解措施,最大限度控制投资风险。
在安全风险方面,受行业特点和工作环境复杂、人员流动性大、管理链条长等影响,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安全生产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隐患和薄弱环节。如果安全生产责任和安全监管压力层层衰减,终端责任落实不力,都可能给本集团带来风险。本集团始终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管理,把安全生产管理作为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按照“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要求,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体制和机制建设,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基层员工安全教育培训,深入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开展安全风险管控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落实“机械化减人、自动化换人、信息化赋能”,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推进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严肃事故处理,促进企业安全稳定发展。
在疫情防控风险方面,若疫情防控责任未落实,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或员工个人防护不到位,将对本集团正常生产经营产生诸多不利影响。本集团将时刻关注并研判疫情形势变化,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领导和工作机制,做好疫情防控各项保障工作。本集团将科学合理强化疫情防控措施,注重宣传引导,加强员工自我防护意识。在境外疫情防控方面,坚持不发生聚集性疫情、不发生因疫情死亡病例、不发生群体性事件底线,强化责任落实,增加医疗保障,高度关注疫情情况并强化驻外项目疫情防控措施,切实保障员工生命健康。
在债务风险方面,当前国家金融严监管成为常态,个别行业和大型国企、民企债务“爆雷”时有发生,本集团债务风险管控和资金链安全保障工作面临更严峻的挑战,若管控不当,将对本集团产生重大不利影响。本集团将全面加强各级子企业债务风险识别和管控,深刻认识当前债务风险监管形势和内外部环境变化,持续平衡好融资需求与偿债能力,禁止超越自身财务承受能力举债新上项目,有效识别和稳妥有序压控隐性债务,持续加强权益融资管控,杜绝违规对外担保增信、超股权比例担保、违规对外拆借资金和超股权比例提供股东借款等违规情况发生,持续关注存量债务风险突出的重点企业,坚决管住资金链风险,保证流动性安全并防止风险化解过程中产生的次生风险,切实有效防范、稳妥化解债务风险,坚决避免出现重大债务风险和发生重大违约事件。
本集团始终关注企业面临的内外部风险,重视风险信息收集、评估、分析、监测和应用的机制建设,致力于建立全员、全面、全过程“大风控”体系,并持续抓好重要业务、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岗位的风险防控工作。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技术水平优势明显
中国铁建在高速、高原、高寒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及建设领域确立了行业领导地位,地下水下工程建设、磁悬浮工程建设、四电系统集成等技术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断涌现,由中国铁建研发设计制造的世界首台千吨架桥一体机——“昆仑号”入选“2021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本集团牵头承担在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0项,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32项,承担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1项。科研工作进展顺利,成果转化效果显著。
(二)行业地位持续领先
本集团是我国乃至全球最具规模实力的综合建设产业集团,连续多年位居ENR“全球250家最大承包商”前三位,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39位。本集团拥有A+H股上市平台、充足的银行授信、建筑企业最高的国际信用评级,经营业务遍及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世界138个国家和地区。
(三)产业链布局完整齐备
本集团完成了沿建筑业产业链的全面布局,业务涵盖工程承包、规划设计咨询、投资运营、房地产开发、工业制造、物资物流、绿色环保、产业金融及新兴产业,在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房建、市政等众多领域具备全产业链服务能力,初步实现了从传统承包商向以承包商为主,投资商、发展商、运营商并重转型,能为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业主,提供全过程、全周期、个性化、定制化、高质量的“铁建模式”和“铁建方案”。
(四)管理体系不断优化
本集团将优化组织管理架构与“两非”剥离、提质增效等工作相结合,严格控制新设法人企业,大力压减能力弱、与主业协同效应不强的子企业。按照科学合理、精干高效的原则,优化组织架构,减少机构重叠和职能交叉,建立机构和人员编制的刚性约束。不断调整优化总部机构设置,构建了职责明确、管控有力、运转畅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五)客户基础长期稳固
本集团始终秉承“以人为本、诚信守法、和谐自然、建造精品”的管理方针,在国内外建筑业及相关行业深耕细作,树立了“诚信创新永恒、精品人品同在”的企业价值观,形成了长期稳固的政府关系、市场资源和客户群体,为公司拓展多元业务,在更多领域输出“铁建服务”提供了有力的市场支撑。
(六)品牌信誉国际知名
本集团拥有70余年辉煌历程,设计、建设了我国50%以上的高速铁路和普速铁路,40%以上的城市轨道交通,约30%的高等级以上公路,制定了中国高速铁路50%以上的建设标准,承建了1,000多项海外工程,多次刷新了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单笔合同额最高纪录,赢得了较高的企业信誉,打造了CRCC和CCECC两个国际知名品牌。
(七)铁道兵文化历久弥新
本集团继承和发扬铁道兵精神,以《中国铁建文化纲领》《中国铁建品牌宣言》为引领,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铁建文化体系和品牌体系落地工作,讲好中国铁建故事,擦亮中国铁建品牌形象,努力提升企业文化感染力和品牌表现力,为企业改革发展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品牌价值支撑。
收起▲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本集团融入新发展格局、开启“十四五”新征程的关键之年。一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本集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国资委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实事求是、守正创新、行稳致远”工作方针,落实“守正、革新、提质、做实”工作要求,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平稳增长和“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市场经营培优拓新
2021年,中国铁建健全完善区域经营、城市经营机制,大力培育市场竞争优势;加强高端经营与内外部协同,做实做细做深属地经营、滚动经营;健全完善经营考核评价体系,提升经营质量;加强“专精特新”经营,优化调整“两新”布局,培育增长新动能。经营规模再创历史最好成绩,全年新签合同额28,196.51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3.10%,同比增长10.39%。其中,境内业务新签合同额25,623.513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90.87%,同比增长10.38%;境外业务新签合同额2,573.003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9.13%,同比增长10.52%。截至2021年末,本集团未完合同额48,548.981亿元,同比增长12.41%。其中,境内业务未完合同额38,971.975亿元,占未完合同总额的80.27%;海外业务未完合同额9,577.006亿元,占未完合同总额的19.73%。
报告期内,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24,105.043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85.49%,同比增长8.54%。其中,铁路工程新签合同额3,764.713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15.62%,同比增长30.17%;公路工程新签合同额2,730.364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11.33%,同比增长4.14%;房建工程新签合同额9,736.474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40.39%,同比增长13.41%;城市轨道工程新签合同额1,696.438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7.04%,同比下降13.73%;市政工程新签合同额4,309.200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17.88%,同比下降6.30%;水利电力工程新签合同额605.939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2.51%,同比下降1.37%;机场码头及航道工程新签合同额197.967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0.82%,同比下降34.10%。铁路工程新签合同额同比增幅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受益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启动,本集团充分发挥行业竞争优势,确保了获取订单最大化;机场码头及航道工程总体占比较小,新签合同额出现一定幅度的波动属于正常情况。
报告期内,本集团非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4,091.473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14.51%,同比增长22.67%。其中:勘察设计咨询新签合同额265.554亿元,同比增长17.74%;工业制造新签合同额340.837亿元,同比下降1.24%;物资物流新签合同额1,819.496亿元,同比增长51.12%;房地产新签合同额1,432.245亿元,同比增长13.20%。勘察设计咨询业务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公司高度重视勘察设计咨询产业的引领支撑地位,明确了产业发展定位,通过增加资源配置、明确经营责任,以高质量、新理念“铁建方案”开拓市场,激发了经营活力;物资物流业务新签合同额同比增幅较大的主要原因是本集团强化集采力度,提升供应链服务水平,物资物流业务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
(二)生产运营扩能增效
2021年,中国铁建实现营业收入10,200.102亿元,同比增长12.05%,首次迈上万亿大关;实现利润总额351.514亿元,同比增长11.63%;实现净利润293.152亿元,同比增长14.03%。报告期,本集团以赋能、聚力、增效为努力方向,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三级公司建设,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提升项目管理能力,推行项目群管理、“五优”分供商建设等改革举措;加快推进智慧建造,出台智慧工地建设指导意见,完成选树10个标杆项目、建设100个重点项目任务;强化责任成本管理和分包管理,推动物资设备集约化管控,提升工程项目综合收益水平;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落实“三保一降”责任,加强重难点项目督导,拉林铁路、连徐高速铁路、广州地铁18号线、中老铁路、莫斯科地铁、拉伊铁路等境内外重点工程建成通车或投入运营;新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7项、鲁班奖7项。
(三)企业改革扎实推进
中国铁建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重大决策部署,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在真落实上下功夫、在真效果上得求证、在可持续上做完善”,改革三年行动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制定了加强子企业董事会建设、落实子企业董事会职权、完善董事会授权管理等配套的制度体系,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配齐建强,董事会职权有效落实。二是在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上取得突破。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结合“十四五”规划,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确立“8+N”产业结构,加快布局绿色环保、城市运营等领域,加大新技术研发,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担当现代产业链链长。作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大型地下工程装备、智慧建造等工作取得有效进展。三是在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上取得突破。全面推动各级子企业实施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四是在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上取得突破。坚持“三因三宜三不”原则,引导二、三级企业采用分拆上市、股权转让等方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报告期内,公司控股子公司铁建重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成功挂牌上市。指导混合所有制企业完善公司治理、深度转换经营机制,探索差异化管控模式。
(四)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中国铁建坚持科技赋能,加快破解“卡脖子”难题,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序推进,5项科技重大专项成果实现示范应用目标,圆满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城市地下空间安全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成功申报“陆路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设计共性关键技术”等3个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中标“超级高铁”试验线建设任务;首批认定的7家中国铁建工程实验室(研发中心)运行状况良好;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基层小改小革小创新成果丰硕;自主研发设计制造的世界首台千吨架桥一体机——“昆仑号”入选“2021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在2021年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铁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6项,创历史最高记录;在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主办的中国专利奖评选中,获得中国专利奖金奖1项、银奖1项、优秀奖6项;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11项;获得中央企业熠星创新创意大赛二等奖1项。2021年,中国铁建新增授权专利6,638件,其中发明专利723件。
(五)产业发展蓄势升级
2021年,中国铁建坚持多元协同发展,构建形成“8+N”产业发展新格局,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工程承包板块业务结构持续优化,房建、市政业务规模和效益占比大幅提升,矿山开采、装配式建筑业务得到快速发展。规划设计咨询板块主业引领优势增强,新兴业务领域持续扩大,多元发展成效明显。投资运营快速发展,投资驱动与资产运营能力显著提升。房地产开发业务逆势增长,全年实现销售金额1,432亿元,实现销售面积990.58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13.20%、14.45%。工业制造板块聚焦高端装备、智能装备、新能源装备、环保建材持续发力,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物资物流规范化、集约化、协同化水平持续上升,云采平台正式上线,集采工作打开新局面。绿色环保业务拓展至污水治理、土壤修复、光伏等多个细分领域,落地实施张贵庄污水处理厂、龙泉山生态保护修复等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项目。产业金融服务主业多点发力,以融促产成果显著。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中国铁建是全球最具实力、规模的特大型综合建设集团之一,业务涵盖工程承包、规划设计咨询、投资运营、房地产开发、工业制造、物资物流、绿色环保、产业金融及其他新兴产业。
(一)工程承包
2021年,我国工程承包业务发展规模增速放缓,行业集中度持续上升。国家继续支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推进“两新一重”建设,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建持续发力,数据中心、高铁轨交、5G、汽车充电桩等新基建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此外,国家加大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以及城镇老旧小区和配套基础设施改造力度,政府投资更多向惠及面广的民生项目倾斜,提升县城公共服务水平。我国工程承包业务发展已进入高质量发展转型机遇期。
(二)规划设计咨询
2021年,规划设计咨询业务所处的国内铁路、公路、城轨、市政和港口、机场、电力等领域的市场保持平稳增长,乡村建设、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绿色环保、污染治理等新兴市场领域也迎来快速发展。同时,伴随工程设计资质改革持续推进,取得设计综合甲级资质的设计院,开始具备跨行业发展能力。此外,在国家鼓励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的背景下,有望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培育一体化的项目管理咨询服务体系。
(三)投资运营
截至2021年底,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中,项目总投资额已达到17.55万亿元,其中交通和市政工程领域项目投资额占比超过60%,随着PPP政策持续利好,交通、市政投资运营空间广阔。本集团立足传统基建、房建市场,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承担更多运营功能,向城市综合服务商转型。
(四)房地产开发
2021年,在“房住不炒”的主基调下,政策调控进一步深化,“三道红线”融资管控、集中供地等政策相继发力,多方面稳定供需两端市场预期,房地产行业竞争逐渐向“品质为王”转型。同时,国家高度重视保障性住房建设,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推动房地产行业呈现出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的态势,全年房地产市场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1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47,602亿元,同比增长4.4%;其中,住宅投资111,173亿元,同比增长6.4%;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21,59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5.5%;土地成交价款17,756亿元,增长2.8%;商品房销售面积179,43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比上年增长1.1%,办公楼销售面积增长1.2%,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下降2.6%。商品房销售额181,930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住宅销售额同比增长5.3%,办公楼销售额下降6.9%,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下降2.0%。
(五)工业制造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放缓,传统通用工程机械受产能过剩影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但高端装备制造业迎来黄金机遇期,智能制造发展将进入全面推进阶段。随着我国核心装备供给能力稳步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进程不断加快,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提供了广阔的机遇。
(六)物资物流
我国物资物流产业已步入物流体系关键成形期。本集团将依托内部物资集采、物流运输所形成的资源渠道优势,加大对外经营创效力度,进一步完善两级集采体系,提升集采集中度,降低采购成本,扩展集采品类,提高一级集采比重;推动物流业务快速发展,业务规模和占比明显提升,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打造建筑业智慧供应生态圈。
(七)绿色环保
2021年,我国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形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本集团紧抓“双碳”机遇,以“生态+”为核心,结合EOD模式,瞄准重点项目,用好绿色金融,通过内部整合和外部并购,不断提升技术、补齐短板,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八)产业金融
2021年以来,金融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金融严监管、细监管进一步常态化,国资委对央企产业金融监管的新要求持续出台。本集团加强以融促产,规范产融结合形式,推动产融联动和金融服务一体化,更好地发挥金融服务实体产业发展的作用,实现产业资源和金融资本价值最大化。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一)工程承包业务
工程承包业务是本集团核心及传统业务,业务种类覆盖铁路、公路、轨道交通、水利水电、房屋建筑、市政、桥梁、隧道、机场码头建设等多个领域。工程承包业务经营模式主要采用施工合同模式和融资合同模式。
(二)规划设计咨询业务
本集团规划设计咨询业务主要由4家拥有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的大型设计院和相关工程局所属设计院组成,业务覆盖范围包括提供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路、市政、工业与民用建筑、磁悬浮、水运、水电和机场等领域的规划设计咨询服务,并不断向智能交通、现代有轨电车、城市综合管廊、城市地下空间、生态环境、绿色环保等新行业新领域拓展。规划设计咨询业务的基本经营模式是通过市场竞争,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咨询及相关服务,同时充分发挥业务优势,运作设计总承包项目和工程总承包项目。
(三)投资运营业务
投资运营是本集团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是提升创效能力、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业务。通过PPP、BOT、股权类投资等多种模式,在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片区综合开发、市政、铁路、环境治理等领域投资规模逐渐扩大。目前已构建形成“设计-投资-建设-运营”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并打造“铁建高速”等系列运营品牌,逐步实现由传统建筑承包商向投资建设运营商的转型升级。投资运营业务的经营模式包含投资拉动和运营两部分,其中投资拉动为公司通过项目投资所带动的工程承包收益;运营业务为公司通过投资建设方式获取基础设施的特许经营权,通过提供运营管理服务获取政府付费和可行性缺口补助或按照相关标准向使用者收取费用等方式获取的经营收益。公司运营基础设施项目主要包括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市政道路、产业园区、地下管廊等类型。
(四)房地产开发业务
本集团是国资委明确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16家中央企业之一,现阶段主要聚焦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核心城市群,加大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海峡西岸、长株潭、武汉、成渝等新兴城市群和国家级新区的项目拓展力度。区域布局坚持以一、二线城市为重点,部分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三、四线城市为补充的发展思路。本集团房地产业务采取“以住宅开发为主,其它产业为辅”的经营模式,严格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在做强传统住宅开发业务的同时,围绕城市升级、城市运营,加强资源整合,不断提高房地产开发业务发展质量。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强化业务风险管控意识,密切关注政策及市场形势变化,控风险,调节奏;加速销售回款、去化库存,确保现金流安全;量入为出,优化城市布局;充分发挥央企在行业调整期的资源、协同等优势,在新业务领域进行拓展,确保业务保持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五)工业制造业务
本集团是集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材料和专业设备制造服务提供商。经过多年发展,工业制造板块形成了装备制造、材料生产、混凝土PC构件生产三大业务体系。其主要业务包括制造大型养路机械、地下施工设备、轨道施工设备、混凝土施工设备、起重设备、桥梁施工设备、压实设备、混凝土制品、桥梁钢结构、道岔及弹条扣件及铁路电气化接触网导线和零部件等。本集团发挥全产业链优势,积极推进经营协同、产业协同,构建多个产业一体化运作的经营模式,提升企业竞争力、扩大品牌影响力,增强企业整体盈利能力;补齐企业短板产业,在桥梁钢结构制造安装技术领域迈上了新台阶,开拓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物资物流业务
本集团将物资物流作为助力主业、协同服务、降本增效的重要业务,拥有遍布全国各大重要城市和物流节点城市的区域性经营网点、133万平米的物流场地、4万余延长米铁路专用线、32,550立方米成品油储存能力,通过完善高效的物流信息化、区域化、市场化服务体系,提供供应链集成服务。本集团根据物资物流业务内外部两个市场的特点,分别制定了不同的发展思路和经营模式。内部市场是物资物流业务发展的基础性市场,坚持“保供应、保质量、降成本、提价值”的原则,集中内部需求,实现以量换价,提高优质资源获取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外部市场是物资物流业务发展的拓展性市场,坚持“优化布局、集聚资源、开拓市场、增强盈利、提升品牌”的原则,强化上下游延伸服务,在服务过程中实现价值提升,获取价值回报。
(七)绿色环保业务
本集团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根据国家重大生态环保战略和区域生态环境目标,聚焦流域治理、水环境综合治理、土地修复、抽水蓄能、海上风电、光伏等细分领域的项目投资、建设、运营,引领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打造产业生态体系,助力绿色环保业务逐步成为公司新的重要增长点。绿色环保业务经营模式主要是通过建设绿色环保项目产生工程承包收益。
(八)产业金融业务
本集团产业金融业务遵循服务主业开展业务的原则,围绕“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这一核心定位,充分发挥“金融服务提供、金融产业运营、金融资源配置、金融风险防控”的主要功能,积极构建保险资源集中管理平台、金融租赁服务平台、产业链金融和创新金融服务平台、产业基金管理平台等金融专业平台。产业金融业务主要包括保险经纪、保险代理、保险公估、经营租赁、融资租赁、商业保理、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金融科技、产业基金等多项金融产品和服务,发挥业务融合与联动优势,打造“融、投、贷、保、租”一体化的产业金融闭环生态体系,实现“全系统、全科目、全场景、全周期”的金融服务。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技术水平优势明显。
中国铁建在高速、高原、高寒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及建设领域确立了行业领导地位,地下水下工程建设、磁悬浮工程建设、四电系统集成等技术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断涌现,由中国铁建研发设计制造的世界首台千吨架桥一体机——“昆仑号”入选“2021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本集团牵头承担在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2项,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42项,承担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1项。科研工作进展顺利,成果转化效果显著。
(二)行业地位持续领先。
本集团是我国乃至全球最具规模实力的综合建设产业集团,连续多年位居ENR“全球250家最大承包商”前三位,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42位,“中国企业500强”排名第12位。本集团拥有A+H股上市平台、充足的银行授信、建筑企业最高的国际信用评级,经营业务遍及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世界138个国家和地区。
(三)产业链布局完整齐备。
本集团完成了沿建筑业产业链的全面布局,业务涵盖工程承包、规划设计咨询、投资运营、房地产开发、工业制造、物资物流、绿色环保、产业金融及新兴产业,在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房建、市政等众多领域具备全产业链服务能力,初步实现了从传统承包商向以承包商为主,投资商、发展商、运营商并重转型,能为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业主,提供全过程、全周期、个性化、定制化、高质量的“铁建模式”和“铁建方案”。
(四)管理体系不断优化。
本集团将优化组织管理架构与“两非”剥离、提质增效等工作相结合,严格控制新设法人企业,大力压减能力弱、与主业协同效应不强的子企业。按照科学合理、精干高效的原则,优化组织架构,减少机构重叠和职能交叉,建立机构和人员编制的刚性约束。不断调整优化总部机构设置,构建了职责明确、管控有力、运转畅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五)客户基础长期稳固。
本集团始终秉承“以人为本、诚信守法、和谐自然、建造精品”的管理方针,在国内外建筑业及相关行业深耕细作,树立了“诚信创新永恒、精品人品同在”的企业价值观,形成了长期稳固的政府关系、市场资源和客户群体,为公司拓展多元业务,在更多领域输出“铁建服务”提供了有力的市场支撑。
(六)品牌信誉国际知名。
本集团拥有70余年辉煌历程,设计、建设了我国50%以上的高速铁路和普速铁路,40%以上的城市轨道交通,约30%的高等级以上公路,制定了中国高速铁路50%以上的建设标准,承建了1,000多项海外工程,多次刷新了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单笔合同额最高纪录,赢得了较高的企业信誉,打造了CRCC和CCECC两个国际知名品牌。
(七)铁道兵文化历久弥新。
本集团继承和发扬“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的铁道兵精神,全面开展企业文化与品牌提升工作,构建了新时代中国铁建文化体系和品牌体系,赋予了中国铁建文化新的内涵,为企业改革发展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底蕴。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2021年,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0,200.102亿元,同比增长12.05%;实现净利润293.152亿元,同比增长14.03%;全年新签合同额28,196.516亿元,同比增长10.39%。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全面落地、新发展格局全面布局之年,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提出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建筑业有望迎来复苏窗口期。
从国际环境看,国际政治博弈加剧、宏观形势变数加大,新冠疫情仍然是世界经济包容性发展和可持续复苏的最大不确定因素,经济全球化在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中以不可逆转的态势浩荡前行。我国将继续坚持多边主义、以高水平的开放促进高质量的发展,持续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但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从行业环境看:虽然国内铁路、城轨、公路投资增速放缓,但综合交通和“大交通”枢纽规划投资仍处于高位,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提速,大城市空间转换需求依然旺盛;房地产调控从“抑需求”转向“稳供给”,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建设提速;双碳经济、环保经济、数字经济等催生的新基建成为国家优化投资结构的重点支持方向。随着基建补短板、交通强国、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国家战略加快实施,建筑行业仍然蕴含广阔的市场空间。
2022年,中国铁建将准确、完整、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突出稳增长、提质效、促创新、强管控、防风险,加快建设最值得信赖的世界一流综合建设产业集团。
(二)公司发展战略
2021年8月30日,公司第四届董事会第六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公司“十四五”发展战略与规划的议案》,提出“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发展战略。
“十四五”时期,公司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国务院国资委工作要求,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聚焦主责主业,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强化创新驱动,优化布局结构,健全治理体系,防范重大风险,提升党建质量,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综合建设产业集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十四五”时期,公司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系统观念、聚焦高质量发展、实现共享发展。
“十四五”时期,公司总体发展战略是:建筑为本、相关多元、价值引领、品质卓越,发展成为最可信赖的世界一流综合建设产业集团。
——“建筑为本”是发展的立足点。坚持以建筑业为立身之本、成事之基。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抓牢用好国内外建筑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国家重大战略,统筹布局国内、国外建筑市场,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
——“相关多元”是发展的着力点。坚持多元化发展,打造新的产业格局。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结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要求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利用自身核心优势,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多领域主动作为、寻求突破。积极拓展与建筑产业链相关联、与主业发展相协同、与企业资源禀赋相匹配的产业领域,加快培育符合国家战略方向、契合市场未来需求、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形成定位清晰、布局合理、功能科学、协同高效的多元化产业格局。
——“价值引领”是发展的关键点。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价值导向。坚决贯彻“创新、协同、安全、共享、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破除重规模、轻效益的粗放式发展观念,将“是否有利于提高质量、是否有利于创造效益”作为主要评价标准,按照价值管理、价值创造、价值挖掘、价值评价、价值分配的原则,推动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奋力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品质卓越”是发展的落脚点。坚持立足本质属性,全方位打造“品质铁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铁道兵“红色基因”,打造“最讲政治、最强使命、最有担当、最能奉献”的品质卓越中央企业;更好地服务国内外市场和客户,打造“创新型、科技型、管理型、国际化”的品质卓越建设集团;更好地回馈广大股东和社会,打造“资产优良、业绩优秀、资源优质、管理先进”的品质卓越公众公司。
“十四五”期间,本集团将围绕总体发展战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统筹推动集约化发展、全面推行精益化管理、大力发展专业化运营、积极瞄准数字化转型、坚定深耕国际化经营、深入推进一体化协同,奋力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战略支撑作用。
(三)经营计划
1、报告期经营计划说明
2021年,本集团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内外形势,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实事求是、守正创新、行稳致远”工作方针,落实“守正、革新、提质、做实”工作要求,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大力培育市场竞争优势,健全完善区域经营、城市经营机制,加强高端经营与内外部协同,做实做细做深属地经营、滚动经营,全面加强“专精特新”经营,加快培育增长新动能,圆满完成了各项经营目标。
2、2022年度经营计划
本集团2022年度经营计划为:新签合同额28,760亿元,营业收入10,850亿元,成本费用及税金10,389.301亿元。为实现经营目标,本集团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进一步巩固传统业务优势、加快拓展新兴产业和新兴业务、优化订单结构、强化创新驱动,培育增长新动能;保持新签规模总体稳定、提高落地率,确保经营质量;持续优化经营布局、理顺经营关系、夯实经营基础,提高经营效率。
该经营计划并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业绩承诺,敬请投资者对此保持足够的风险意识,并且应当理解经营计划与业绩承诺之间的差异。
3、维持公司当前业务并完成在建投资项目所需的资金需求
为实现2022年度经营目标,满足公司各业务发展需要,公司将主要通过自有资金、增发新股、银行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以及发行债券等方式来保证新年度经营的资金需求。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通过组织开展年度重大风险评估,在近两年企业面临的内外部形势无重大变化的情形下,认定本集团可能面临的重大风险分别为经营合规风险、投资风险、安全风险、疫情防控风险和债务风险。
1、经营合规风险
近年来,随着国内各类合规管理标准规范、指引政策的出台以及合规管理法律环境的不断完善,国外新国际经贸规则的不断形成,外部监管日趋严格,企业面临的经营合规风险愈发突显。
集团将进行全级次、全领域、全方位排查,全面分析合规制度与本集团生产经营活动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及时梳理和发现不足,研究和落实整改措施,促进合规管理制度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工作深度融合。持续开展合规审查工作,坚决杜绝违规行为,切实防控合规风险。境外合规管理从市场准入管理、政策标准分析、合规风险评估、在建项目管控、佣金和腐败风险防范等方面入手,梳理风险因素,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加大海外人才培养,提升海外业务管理能力,加强海外业务全流程管理,全面强化全生命周期的项目合规管理,做到风险心中有数、风险响应及时、风险应对有效。
2、投资风险
本集团投资业务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和PPP项目,普遍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涉及领域广、复杂程度高、工期和质量要求严,政策影响明显等特点。在国际宏观环境、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调控力度加大、管理不断规范、金融监管趋严、债务压力增大、市场竞争加剧等内外部形势影响下,实施和运营上述投资项目,每个环节都可能会使本集团面临一定风险,影响预期效益和战略目标实现。为有效防控投资风险,本集团加强对国家及地方政府经济政策的分析研究,坚持战略目标引领,坚持问题导向,严格控制非主业投资,不断完善可行性研究工作标准,严格执行投资项目论证和决策流程,做好投资成本控制,强化投资项目全过程风险管控,针对不同项目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防控预案和化解措施,最大限度控制投资风险。
3、安全风险
本集团始终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把安全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受行业特点和工作环境复杂、人员流动性大、管理链条长等影响,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安全生产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隐患和薄弱环节。如果安全生产责任和安全监管压力层层衰减,终端责任落实不力,甚至出现违规违章、冒险蛮干现象,都可能会给本集团带来风险。本集团将按照“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要求,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体制和机制建设,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基层员工安全教育培训,深入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开展安全风险管控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落实“机械化减人、自动化换人、信息化赋能”,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推进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严肃事故处理,促进企业安全稳定发展。
4、疫情防控风险
目前,传染性更强的奥密克戎亚型变异株在全球广泛流行,一些国家和地区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快速增长,国内本土聚集性疫情仍有发生,由于病毒变异株传播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症状不典型,传播过程更为隐匿,发生本土疫情风险大幅提高。若疫情防控责任未落实,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或员工个人防护不到位,将对本集团正常生产经营产生诸多不利影响。本集团将时刻关注并研判疫情形势变化,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领导和工作机制,做好疫情防控各项保障工作。科学合理强化疫情防控措施,更加注重宣传引导,增强员工自我防护意识。在境外疫情防控方面,坚持不发生聚集性疫情、不发生因疫情死亡病例、不发生群体性事件底线,强化责任落实,增加医疗保障,高度关注疫情情况并强化驻外项目疫情防控措施,切实保障员工生命健康。
5、债务风险
当前,国家金融严监管成为常态,资金市场环境日趋复杂,个别行业和大型国企、民企债务爆雷时有发生,本集团债务风险管控和资金链安全保障工作面临更严峻挑战,若管控不当,将对本集团产生重大不利影响。本集团将全面加强各级子企业债务风险识别和管控,清醒认识当前债务风险监管形势和内外部环境变化,进一步平衡好融资需求与偿债能力,严禁超越自身财务承受能力举债新上项目,有效识别和稳妥有序压控隐性债务,持续加强权益融资管控,杜绝违规对外担保增信、超股权比例担保、违规对外拆借资金和超股权比例提供股东借款等违规情况发生,关注存量债务风险突出的重点企业,坚决管住资金链风险,确保流动性安全,同时防止风险化解过程中产生的次生风险,切实有效防范、稳妥化解债务风险,坚决避免出现重大债务风险和发生重大违约事件。
本集团将牢牢坚守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思维,遵循“提前预见、提前发现、提前管控”的指导思想,不断完善风险信息收集、评估、监测、防控机制建设,持续强化对风险特别是重大风险的辨识、评估、预警及过程管控。
收起▲
一、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1年上半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本集团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国资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实事求是、守正创新、行稳致远”的工作方针,按照“守正、革新、提质、做实”工作要求和年初既定部署,进一步理顺内部经营关系,优化调整市场布局,凝心聚力、乘势而上,经营规模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2021年上半年,本集团新签合同额10,545.54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38.56%,同比增长20.40%。其中,境内业务新签合同额9,747.131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92.43%,同比增长21.92%;境外业务新签合同额798.417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7.57%,同比增长4.50%。截至2021年6月30日,本集团未完合同额44,749.819亿元,同比增长25.63%。其中,境内业务未完合同额36,201.681亿元,占未完合同总额的80.90%;境外业务未完合同额8,548.138亿元,占未完合同总额的19.10%。
报告期内,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8,597.838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81.53%,同比增长12.35%。其中,铁路工程新签合同额1,369.301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15.93%,同比增长11.66%;公路工程新签合同额962.818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11.20%,同比下降10.25%;房建工程新签合同额3,476.877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40.44%,同比增长27.71%;城市轨道工程新签合同额769.487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8.95%,同比增长7.84%;市政工程新签合同额1,669.320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19.42%,同比增长11.64%;水利电力工程新签合同额104.843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1.22%,同比下降35.01%;机场码头工程新签合同额55.232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0.64%,同比下降20.54%。房建工程新签合同额增幅较大的原因是受益于国家相关政策、规划实施,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及老旧小区改造深入推进,市场建设需求空间进一步加大。同时,本集团注重城市发展规划、产业需求研究,顺应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深耕细作,订单实现了持续增长。水利电力、机场码头及航道工程新签合同额总体规模较小,出现波动属正常情况。
报告期内,本集团非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1,947.710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18.47%,同比增长76.13%。其中:勘察设计咨询新签合同额165.835亿元,同比增长14.43%;工业制造新签合同额118.790亿元,同比下降2.83%;物资物流新签合同额863.471亿元,同比增长96.15%;房地产开发新签合同额686.720亿元,同比增长114.76%。房地产业务新签合同额同比增幅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去年同期疫情影响基数较低及楼市成交热度延续,同时本集团积极把握市场需求释放机遇,创新营销模式,加大线上线下营销力度,深化销售渠道,销售业绩得到大幅提升;物资物流业务新签合同额同比增幅较大的主要原因是本集团通过深耕市场,围绕主业提升供应链服务水平,强化集采力度,实现快速增长。
二、可能面对的风险
本集团始终关注企业面临的内外部风险,重视风险信息收集、评估、分析、监测和应用的机制建设,致力于建立全员、全面、全过程防控体系,并持续抓好重要业务、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岗位的风险防控工作。通过对2021年内外部风险水平综合评估,深度研判国内外形势变化,并综合考虑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认定本集团可能面临的重大风险为国际化经营风险、现金流风险、投资风险、安全风险和成本风险。
1.国际化经营风险
新冠肺炎疫情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不容乐观,国际贸易增速放缓,贸易保护盛行,地缘政治风险和国际形势日益复杂。本集团海外市场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政治体系、市场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风俗习惯、自然环境等有着明显差异,在海外市场开拓过程中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如果对进入国家和地区的主要风险识别分析不全面、不透彻,风险应对措施不得力,或者某些国家和地区政局不稳、社会动荡、疫情严重以及在外交和经济关系方面与我国发生摩擦或争端,都将给本集团的海外业务带来一定风险。通过系统梳理分析,本集团将地缘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合规风险、劳务管理风险和环境风险作为国际化经营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重点管理,并全面分析了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可能对本集团造成的影响,提出了主要应对措施,并进行全程跟踪、管控,确保海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2.现金流风险
受整体经济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外部资金趋紧。随着本集团的发展和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应收账款和存货占用资金居高不下,给生产运营带来了较大压力。本集团为加强对现金流风险的防控,从源头上控制应收账款规模和质量,严把投标和合同签订关,高度重视新签合同的质量和效益。加强对项目工程计价和资金拨付的管理,严禁超拨超付款。做好应收账款日常管控,坚持总量管控底线,逐级分解任务,细化责任目标,有效保证清收清欠责任落实。推行统收统支管理,强化资金集中管控,合理调剂配置使用资金,有效整合资源,增加现金储备,确保资金链安全。积极探索先进理财手段,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制订《资金内控监督管理办法》,通过加强资金内部控制管理,进一步提升防范化解重大资金损失风险的能力。
3.投资风险
本集团投资业务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和PPP类项目,普遍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涉及领域广、复杂程度高、工期和质量要求严,受政策影响明显等特点。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调控力度加大、管理不断规范、金融监管趋严、市场竞争加剧等内外部形势影响下,实施和运营上述投资项目,如项目获取可研分析不全面、政策把握不准确、融资不到位、过程管理不规范,都可能会使本集团面临一定风险,影响预期效益和战略目标实现。为有效防控投资风险,本集团加强对国家及地方政府经济政策的分析研究,坚持战略目标引领,坚持问题导向,严格控制非主业投资。加大重点跟踪项目调研力度,不断完善可行性研究工作标准,严格执行投资项目论证和决策流程,做好投资成本控制,强化投资项目全过程风险管控,针对不同项目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防控预案和化解措施,从项目源头上防控投资重大风险,提高评审决策的科学性。同时,加强项目过程管控,在风险苗头萌发阶段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置解决,避免风险出现造成损失。
4.安全风险
本集团始终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把安全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受行业特点和工作环境复杂、人员流动性大、管理链条长等影响,当前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安全生产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隐患和薄弱环节。如果安全生产责任和安全监管压力层层衰减,终端责任落实不力,甚至出现违规违章、冒险蛮干现象,都可能会给本集团带来风险。本集团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抓好隐患排查,做好安全教育和培训,加强分包队伍安全管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建立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分级管控和警示报告制度,完善安全风险防控机制,明确并落实风险管控和报告流程。组织开展风险识别评价,落实安全条件确认,加强风险预控、监控工作。完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科学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加强安全风险管控。
5.成本风险
本集团通过扎实提升全过程经营创效能力、切实加强全产业成本管理、持续强化工程公司建设、严格控制“三项费用”开支等工作,统筹做好成本管理。但如果面对原材料、机械、人工价格上涨却缺乏必要的调价机制,生产过程中定额控制不科学,成本管理粗放,则可能造成工程(产品)成本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无法实现预期效益,甚至产生亏损的风险。本集团将进一步加强成本管理体系建设,完善成本管理组织制度,加强成本管理队伍建设,强化设备物资采购及管理平台、劳务分包管理平台建设,提升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完善价格控制体系,做好工程项目成本预控风险管控;加强工程承包合同、劳务、机械租赁、材料合同管控,有效控制人工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对成本控制情况进行分析、督导检查,加强成本监督与考核。
报告期内,公司印发了《关于做好2021年度重大风险管控及跟踪监测工作的通知》,强调提高全员重大风险管控意识,对可能面对的重大风险进行列示并明确了管控策略与工作分工,优化设置了KRI监控指标。公司总部各部门、所属各单位密切跟踪监测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风险管控要求落到实处。同时,要求所属各层级单位结合自身风险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应对方案,明确责任分工,突出管控重点,设立预警指标,做好风险监测和应对。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技术水平优势明显
公司在高速、高原、高寒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及建设领域确立了行业领导地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断涌现,大直径土压盾构/TBM双模式掘进机、大直径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双护盾硬岩隧道掘进机等地下工程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攻克了全球TBM行业公认的“撑不稳、掘不快、支不牢”三大技术难题,实现了国产TBM“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铁建重工“敞开式掘进机(ZL201610784961.5)”发明专利荣获中国专利金奖。窄轨捣固车、窄轨配碴整形车等大型养路机械制造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且产品已走出国门。地下水下工程建设、磁悬浮工程建设、四电系统集成等技术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二)行业地位持续领先
公司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具规模实力的综合建筑产业集团,连续多年位居ENR“全球最大工程承包商”前三位,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名第42位。拥有A+H股上市平台、充足的银行授信、建筑企业最高的国际评级。公司业务范围遍及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世界135个国家。
(三)产业链布局完整齐备
公司完成了沿建筑产业链的全面布局,业务涵盖工程承包、勘察设计咨询、工业制造、房地产开发、物资物流、投资、金融及其他新兴产业,在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房建、市政等众多领域具备全产业链服务能力,初步实现了从传统承包商向以承包商为主,投资商、发展商、运营商并重转型,能为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业主,提供全过程、全周期、个性化、定制化、高质量的“铁建模式”和“铁建方案”。
(四)管理体系不断优化
公司将优化组织管理架构与亏损企业治理、僵尸企业处置、“两非”剥离、提质增效等工作相结合,严格控制新设法人企业,大力压减能力弱、效益差、发展前景不大、与主业协同效应不强的子企业。按照科学合理、精干高效的原则,优化组织架构,减少机构重叠和职能交叉,建立机构和人员编制的刚性约束。不断调整优化总部机构设置,构建了管控有力、职责明确、运转畅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五)客户基础长期稳固
公司始终秉承“以人为本、诚信守法、和谐自然、建造精品”的管理方针,数十年来在国内外建筑业及相关行业深耕细作,树立了“诚信创新永恒、精品人品同在”的企业价值观,形成了长期稳固的政府关系、市场资源和客户群体,为公司拓展多元业务,在更多领域输出“铁建服务”提供了有力的市场支撑。
(六)品牌信誉国际知名
公司拥有70多年辉煌历程,设计、建设了我国50%以上的高速铁路和普速铁路,40%以上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约30%的高等级以上公路,制定了中国高速铁路50%以上的建设标准,承建了1000多项海外工程,多次刷新了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单笔合同额最高纪录,赢得了较高的企业信誉,打造了CRCC和CCECC两个国际知名品牌。
(七)铁道兵文化历久弥新
公司不断继承和发扬铁道兵精神,全面开展企业文化与品牌提升工作,构建了新时代中国铁建文化体系和品牌体系基本轮廓,赋予了中国铁建文化新的内涵,为企业改革发展凝聚更强大的精神力量,树立更耀眼的品牌形象。
收起▲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本集团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艰巨繁重的发展改革任务和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特别是疫情的严重冲击,本集团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国资委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围绕“实事求是、守正创新、行稳致远”的工作方针和“守正、革新、提质、做实”的工作要求,顶住压力、逆势而上,主动调整经营策略、创新经营模式、深挖经营潜能,积极实施“大市场、大客户、大项目”战略、抢抓市场发展机遇,着力做好区域经营、城市经营、属地经营,全面开拓新兴市场,紧盯目标、狠抓落实,实现了经营规模稳步提升。
(一)疫情防控有力有效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铁建坚决扛起央企责任、发挥顶梁柱作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服从大局、服务大局。中国铁建各级党组织第一时间成立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工作体系,强化疫情防控措施,快速形成了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的工作格局;在抓好自身疫情防控的同时,组织铁建突击队、铁建志愿者、铁建医疗队积极投身抗疫一线;不讲条件、不畏艰难,全力投入抗疫斗争,合计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7,700多万元,所属子公司中国铁建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主动减免租户和商家租金、物业费,所属子公司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派出专家医疗队,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全力参与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建成了武汉62%的方舱医院、90%的救治床位,为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作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中国铁建坚持把职工生命安全摆在首位,把疫情防控贯穿全年工作始终,始终做到思想不松懈、责任不松劲、措施不松动、员工关爱不减弱,全系统疫情防控取得了较好成效,系统上下、境内境外未发生任何聚集性疫情,在中华民族用众志成城、坚忍不拔书写的抗疫史诗中贡献了铁建力量。
(二)经营承揽逆势增长
2020年,本集团新签合同额25,542.88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9.36%,同比增长27.28%。其中,境内业务新签合同额23,214.807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90.89%,同比增长33.60%;境外业务新签合同额2,328.080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9.11%,同比减少13.53%。截至2020年末,本集团未完合同额43,189.267亿元,同比增长31.93%。其中,境内业务未完合同额34,516.624
亿元,占未完合同总额的79.92%;境外业务未完合同额8,672.643亿元,占未完合同总额的20.08%。
报告期内,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22,207.446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86.94%,同比增长28.32%。其中,铁路工程新签合同额2,892.101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13.02%,同比增长10.67%;公路工程新签合同额2,621.719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11.81%,同比减少19.29%;房建工程新签合同额8,585.513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38.66%,同比增长58.31%;城市轨道工程新签合同额1,966.357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8.85%,同比增长10.03%;市政工程新签合同额4,598.944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20.71%,同比增长49.04%;水利电力工程新签合同额614.332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2.77%,同比增长118.80%;机场码头及航道工程新签合同额300.390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1.35%,同比减少20.20%。公路工程新签合同额同比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受疫情影响,公路建设投资步伐相对放缓,市场招标的项目总量相对减少。房建工程、市政工程新签合同额增幅较大的原因是受益于国家相关政策实施,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群建设及老旧小区升级改造深入推进,市场建设需求空间持续释放。同时,公司围绕既定目标,强化责任落实,大力开拓城市综合开发市场,实现了健康发展;水利电力、机场码头及航道工程新签合同额总体规模和占比较小,出现波动属正常情况。
报告期内,本集团非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3,335.441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13.06%,同比增长20.76%。其中:勘察设计咨询新签合同额225.537亿元,同比增长51.08%;工业制造新签合同额345.116亿元,同比增长33.78%;物资物流新签合同额1,204.043亿元,同比增长25.86%;房地产新签合同额1,265.238亿元,同比增长0.88%。勘察设计咨询业务新签合同额同比增幅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公司调整经营思路,高度重视勘察设计咨询产业的引领支撑地位,明确了产业发展定位,通过增加资源配置、明确经营责任,以高质量、新理念“铁建方案”开拓市场,激发了经营活力;工业制造、物资物流业务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受益于境内施工生产快速恢复,订单需求得到很大提升。
(三)施工生产稳中快进
2020年,面对疫情带来的重大挑战和严峻考验,本集团积极应对,发扬铁道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传统精神,上下同心、迎难而上,严格遵守疫情防控政策,落实中央“六稳六保”要求,推进差异化、精准化复工复产达产,圆满完成全年施工生产目标。报告期,本集团统筹谋划,精心组织,理顺审批链、供应链、生产链,着力达产、稳产、增产,迅速形成了“大干快上”的高效局面;坚持重点重抓,落实“三保一降”责任制,强化清单式管理,召开重点项目施工生产座谈会、工作专题会、在建项目推进会等会议,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以点带面抓示范,辐射带动促提升,确保施工生产平稳有序。本集团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打造了京雄高铁、京张铁路、昆明南站、武汉地铁6号线、南宁地铁3号线、拉伊铁路、贝贾亚高速公路等一大批优质精品工程,全年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6项、国家优质工程奖50项。
(四)改革创新有新作为
报告期,本集团坚持改革创新双轮驱动,制定了《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6大方面23项改革任务,确定71条改革举措,统筹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双百行动”“科改示范行动”“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对标世界一流”等专项任务。公司总部职能定位持续优化,管理效能和管控能力进一步提升;总部经营战略稳步落实,区域经营协同效果明显;海外“3+5+N”经营体系健全完善,海外市场持续发力。实施“放管服”改革,加大授权放权力度;稳步推进瘦身健体,建立压减工作长效机制,严格落实新设非项目法人单位“增一减一”的要求,实现国资委“法人户数净增长幅度不超过上年度净利润增幅的50%”的目标。“处僵治困”改革主体任务基本完成;印发“两非”剥离方案,有效推进“两非”剥离工作。
2020年,本集团全力加强科技创新,持续推进“城市地下大空间开发利用”国家级系列课题研究;联合主导发布国际标准4项;公司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首批工程实验室筹建工作进入验收阶段。2020年,本集团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07项,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工程建设科学技术奖44项;新增省部级工法267项;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11项;获得中国建设工程BIM大赛奖11项;摘得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全球最佳工程奖”桂冠;年度授权专利5,099件。
(五)风险防范有效可控
2020年,中国铁建持续强化风险预警及过程管控,突出风险管理实效,推进了重大风险识别与监控体系建设。一方面,公司完成2020年度风险评估工作,并对评估认定的重大风险进行二次评估,建立了重大风险监控KRI指标体系,为各单位、各部门督促落实重大风险管控和监测工作提供了细化的参考指标。另一方面,公司强化重大风险跟踪监测要求,建立了重大风险监测报告机制,出台《重大风险事件报告工作制度》,对年初评估的重大风险进行持续监测,并对全系统重大风险信息进行及时收集和报送。为适应外部监管要求和内部管理需要,公司全面修订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相关工作要求,不断改进和完善风险内控体系建设。
二、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2020年,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9,103.248亿元,同比增长9.62%;实现净利润257.087亿元,同比增长13.64%;全年新签合同额25,542.887亿元,同比增长27.28%。
三、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这一年,建筑行业面临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总体上看建筑业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环境看:一方面,新冠疫情继续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和变异,全球治理体系巨变的历史序幕加速拉开,世界经济增长将在较长时期内阴晴不定,逆全球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重构,新矛盾、新挑战导致不确定性增加。另一方面,我国积极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以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积极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国际事务话语权影响力迅速提升,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循环优势显现。特别是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在沿线国家形成强大供给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优势明显,为我们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更加持续、更加健康、更加强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政治制度优势显著,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新发展格局统筹构建,经济发展长期趋稳向好。有效的市场与有为的政府协同发力,供给体系对需求侧的适配性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环境与营商环境更加稳定理性。国资国企改革深入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措施进一步增强,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成为共识。
从行业环境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围绕“两新一重”扩大有效投资,国内基础设施投资仍将保持稳定增长。“十四五”期间,交通强国、制造强国、科技强国、数字中国及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实施,将在城市群、都市圈、交通网、智慧区、新基建、新能源等建设领域形成新的增长点,建筑行业增长空间仍然广阔。
2021年,公司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发展要务,抓改革、促创新、强管控、防风险,稳增长、增效应,做强做优做大中国铁建,全力打造世界一流企业。
(二)公司发展战略
“十三五”时期,公司总体发展战略:建筑为本、相关多元、协同一体、转型升级,发展成为技术创新国际领先、竞争能力国际领先、经济实力国际领先,最具价值创造力的综合建筑产业集团。
“十四五”时期,公司发展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部署,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强化创新驱动,优化布局结构,健全治理体系,防范重大风险,提升党建质量,培育和建设世界一流综合建设产业集团。
2021年,公司将在深入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精神和即将发布的“十四五”《中央企业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始终遵循“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系统观念,聚焦高质量发展,实现共享发展”五项基本原则,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守正创新、行稳致远”工作方针,全面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倾力打造“品质铁建”。
(三)经营计划
1.报告期经营计划说明
2020年,本集团积极应对严峻复杂的市场环境和疫情冲击,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国资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围绕“稳增长、高质量”工作主题和“品质铁建”中心工作,完善经营体系、深化区域经营改革、大力实施“海外优先”战略,巩固提升传统市场,开拓、培育新兴市场,经营规模实现历史新高,超额完成了全年经营目标。
2.2021年度经营计划
本集团2021年度经营计划为:新签合同额27,350亿元,营业收入9,650亿元,成本费用及税金9,285.486亿元。为实现经营目标,本集团将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以改革创新和转型升级为重点。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经营体系,充分发挥区域经营的优势,聚焦产业升级、强化协同融合,全面加强新兴产业发展统筹与顶层设计、增加产业孵化能力,强化专业品牌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持续做强做优做大主业,奋力提升企业经营规模和发展质量。
该经营计划并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业绩承诺,敬请投资者对此保持足够的风险意识,并且应当理解经营计划与业绩承诺之间的差异。
3.维持公司当前业务并完成在建投资项目所需的资金需求
为实现2021年度经营目标,满足公司各业务发展需要,公司将主要通过自有资金、增发新股、银行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以及发行债券等方式来保证新年度经营的资金需求。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本集团始终高度重视风险信息收集、评估、监测、防控机制建设,致力于持续抓好重点领域的风险防控工作。通过组织开展年度重大风险评估,并结合经营管理实际,认定本集团可能面临的重大风险为国际化经营风险、现金流风险、投资风险、安全风险和成本风险。
1.国际化经营风险
未来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不容乐观,国际贸易增速放缓,贸易保护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新冠疫情持续蔓延,国际形势日益复杂。本集团海外市场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政治体系、市场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风俗习惯、自然环境等有着明显差异,在海外市场开拓过程中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如果对进入国家和地区的主要风险识别分析不全面、不透彻,风险应对措施不得力,或者某些国家和地区政局不稳、社会动荡、疫情严重以及在外交和经济关系方面与我国发生摩擦或争端,都将给本集团的海外业务带来一定风险。通过系统梳理分析,本集团将国家风险、法律风险、非传统安全风险、汇率风险、劳务风险和环境风险作为国际化经营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重点管理,并全面分析了风险产生的背景原因,可能对本集团造成的影响,提出了主要应对措施,并进行全程跟踪、管控,确保海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2.现金流风险
随着本集团的发展和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应收账款和存货占用资金居高不下,给生产运营带来了较大压力。本集团高度重视资金在企业中的生命线地位,牢固树立“现金为王、落袋为安”意识,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强化资金集中管理,全力清收清欠,大力去除库存,尽可能实现资金及时有效回收,减少资金占用和沉淀,确保资金链安全。
3.投资风险
本集团投资业务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和PPP项目,普遍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涉及领域广、复杂程度高、工期和质量要求严,受政策影响明显等特点。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调控力度加大、管理不断规范、金融监管趋严、债务压力增大、市场竞争加剧等内外部形势影响下,实施和运营上述投资项目,如项目获取可研分析不全面、政策把握不准确、融资不到位、过程管理不规范,都可能会使本集团面临一定风险,影响预期效益和战略目标实现。为有效防控投资风险,本集团加强对国家及地方政府经济政策的分析研究,坚持战略目标引领,坚持问题导向,严格控制非主业投资,不断完善可行性研究工作标准,严格执行投资项目论证和决策流程,做好投资成本控制,强化投资项目全过程风险管控,针对不同项目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防控预案和化解措施,最大限度控制投资风险。
4.安全风险
本集团始终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把安全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受行业特点和工作环境复杂、人员流动性大、管理链条长等影响,当前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安全生产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隐患和薄弱环节。如果安全生产责任和安全监管压力层层衰减,终端责任落实不力,甚至出现违规违章、冒险蛮干现象,都可能会给本集团带来风险。本集团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生命至上,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集中攻坚行动,构建从根本上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的责任体系、制度体系和预防控制体系,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根基。
5.成本风险
本集团通过扎实提升全过程经营创效能力、切实加强全产业成本管理、持续强化工程公司建设、严格控制“三项费用”开支等工作,统筹做好成本管理。但如果面对原材料、机械、人工价格上涨却缺乏必要的调价机制,生产过程中定额控制不科学,成本管理粗放,则可能造成工程(产品)成本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无法实现预期效益,甚至产生亏损的风险。本集团将严格落实责任成本管理“4个阶段、22个环节”流程,强化责任成本预控与考核兑现刚性约束,并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推进责任成本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同时,增强大成本意识,强化精益化管理,研究营业成本压控重点和经济技术指标改进措施,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确保营业成本增幅低于营业收入增幅,切实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报告期内,公司印发了《关于做好重大风险管控及跟踪监测工作的通知》,对可能面对的重大风险进行了列示并明确了管控策略与工作分工,强调提高全员重大风险管控意识、出台了重大风险管控方案、建立了重大风险监测报告机制等相关要求。公司各主责部门和各所属单位根据通知要求,制定了重大风险管控及监测实施方案,建立健全重大风险KRI指标监测体系和按期报告、及时共享机制,实现上下联动、横向协同,共同做好重大风险实时管控和过程监督工作。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综合竞争实力优势明显。
公司连续多年位居ENR全球最大工程承包商前三位,2020年位列世界500强第54位。本集团具有强大的市场经营开拓能力,各项经营指标增幅明显。全球布局的经营格局初现雏形,海外业务不断提升。拥有A+H股的融资平台、充足的银行授信、建筑企业最高的国际评级。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建立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已获得稳定的客户群和丰富的市场资源。
(二)技术领先优势持续加强。
本集团高原、高寒、高速铁路设计施工技术已经稳居世界领先水平。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断涌现,大直径土压盾构/TBM双模式掘进机、大直径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双护盾硬岩隧道掘进机等地下工程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窄轨捣固车、窄轨配碴整形车等大型养路机械制造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且产品已走出国门。地下水下工程建设、磁悬浮工程建设、四电系统集成等技术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三)产业结构布局日趋完善。
本集团已经完成了整个建筑产业链的全面布局,业务涵盖工程承包、勘察设计咨询、工业制造、房地产开发、物资物流、投资、金融及其他新兴产业。具备了全产业链扩张和协同的能力,实现了从单纯施工企业向集科研、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运营、维护和投融资为一体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围绕勘察设计、工程施工、工业制造三大板块协同开展专利布局,目前已初步构建了水下隧道设计、施工及大直径盾构装备的专利保护网。在中低速磁浮领域以检索分析为基础,在F型导轨、轨道梁、接触网等15个技术分支,申请国内外专利百余件,构建了中低速磁悬浮技术领域专利组合,提高了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管理架构逐步优化。
本集团将优化组织管理架构与压减工作、亏损企业治理、僵尸企业处置和提质增效等工作相结合,严格控制新设法人企业,大力压减规模小、效益差、发展前景不大、与主业协同效应弱的子企业。按照科学合理、精干高效的原则,优化组织架构,减少机构重叠和职能交叉,严控机构和人员编制的刚性约束。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总部机构设置,构建了管控有力、职责明确、运转畅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五)新时代中国铁建文化逐渐形成。
以“逢山凿路、遇水架桥”为核心的铁道兵精神在中国铁建的发展中形成、发展和传承,在新时代迸发新的生机和活力。2020年,在“继承传统、引领未来,求真务实、注重实效,放眼长远、统筹兼顾”总体方针的指导下,中国铁建开展了新时代中国铁建企业文化与品牌提升工作,基于广泛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的理论指导,完成了对中国铁建企业文化与品牌现状的系统诊断,构建起新时代中国铁建文化体系和品牌体系的基本轮廓,将为企业的改革发展凝聚更持续的精神力量,树立起更耀眼的品牌形象。
收起▲
一、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0年上半年,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本集团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国务院国资委的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打造“品质铁建”中心工作和“稳增长、高质量”工作主题,坚定全年经营目标不动摇,认真研究国家出台的各项利好政策,抢抓市场发展机遇,着力增强前期规划和产业集成能力,全力以赴做好区域经营、专业经营,抓好属地经营、滚动经营,加快新兴产业、新兴业务发展布局,强化措施,创新发展,实现了经营稳步提升、向高质量发展不断迈进的良好态势。
2020年上半年,本集团新签合同额8,758.514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40.93%,同比增长21.87%。其中,境内业务新签合同额7,994.458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91.28%,同比增长23.75%;境外业务新签合同额764.056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8.72%,同比增长5.14%。截至2020年6月30日,本集团未完合同额35,619.219亿元,同比增长21.06%。其中,境内业务未完合同额28,107.795亿元,占未完合同总额的78.91%;境外业务未完合同额7,511.424亿元,占未完合同总额的21.09%。
报告期内,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7,652.660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87.37%,同比增长25.07%。其中,铁路工程新签合同额1,226.360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16.03%,同比增长25.01%;公路工程新签合同额1,072.784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14.02%,同比下降7.92%;房建工程新签合同额2,722.493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35.58%,同比增长42.52%;城市轨道工程新签合同额713.525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9.32%,同比增长8.32%;市政工程新签合同额1,495.287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19.54%,同比增长50.08%;水利电力工程新签合同额161.310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2.11%,同比增长101.18%;机场码头工程新签合同额69.506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0.91%,同比下降67.71%。铁路工程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充分发挥行业竞争优势,确保了境内外铁路订单持续向好;房建工程、市政工程新签合同额增幅较大的原因是受益于国家相关政策实施,随着城镇化建设及老旧小区改造深入推进,市场建设需求空间进一步加大,公司抢抓机遇,积极主动开拓市场;水利电力、机场码头及航道工程新签合同额总体规模较小,出现波动属正常情况。
报告期内,本集团非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1,105.854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12.63%,同比增长3.54%。其中:勘察设计咨询新签合同额144.918亿元,同比增长86.37%;工业制造新签合同额122.250亿元,同比增长24.06%;物流与物资贸易新签合同额440.209亿元,同比增长1.68%;房地产开发新签合同额319.761亿元,同比下降19.72%。勘察设计咨询业务新签合同额同比增幅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公司调整经营思路,强化设计主业市场经营,以高质量、新理念“铁建方案”积极开拓市场;工业制造业务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境内施工生产逐渐恢复,订单需求得到快速回升;房地产开发业务新签合同额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疫情影响较大。
二、可能面对的风险
本集团关注企业面临的内外部风险状况,重视识别生产经营中的重大风险,致力于持续抓好重点领域的风险防控工作。通过组织开展年度重大风险评估,认定2020年度本集团可能面临的重大风险为海外风险、投资风险、重大突发事件风险、应收账款风险和现金流风险。
1、海外风险:未来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不容乐观,国际贸易增速放缓,贸易保护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形势复杂。本集团推行“海外优先”战略,市场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政治体系、市场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风俗习惯、自然环境等有着明显差异,本集团在海外市场开拓过程中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如果对进入国家和地区的主要风险识别分析不全面、不透彻,风险应对措施不得力,或者某些国家和地区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外交和经济关系方面与我国发生摩擦或争端,都将给公司的海外业务带来一定风险。通过系统梳理分析,本集团将国家风险、法律风险、非传统安全风险、汇率风险、劳务风险和环境风险作为海外经营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重点管理,并全面分析了风险产生的背景原因,可能对企业造成的影响,提出了主要应对措施,并进行全程跟踪、管控,确保海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2、投资风险:本集团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和PPP项目类,普遍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涉及领域广、复杂程度高、工期和质量要求严,受政策影响明显等特点。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调控力度加大、管理不断规范、金融监管趋严、债务压力增大、市场竞争加剧等内外部形势影响下,实施和运营上述投资项目,如项目获取可研分析不全面、政策把握不准确、融资不到位、过程管理不规范,都可能会使本集团面临一定风险,影响预期效益和战略目标实现。为有效防控投资风险,本集团加强对国家及地方政府经济政策的分析研究,坚持战略目标引领,坚持问题导向,严格控制非主业投资,不断完善可行性研究工作标准,严格执行投资项目论证和决策流程,做好投资成本控制,强化投资项目全过程风险管控,针对不同项目具体风险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防控预案和化解措施,最大限度控制投资风险。
3、重大突发事件风险:2020年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全国各行各业均受到极大冲击。目前国内疫情整体态势好转,本集团受疫情影响项目全部恢复正常施工生产,并保持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以防疫情反弹。当前境外疫情持续蔓延,已经升级成为全球最严峻的卫生健康危机。为有效防控海外项目在应对疫情等重大突发事件过程中的风险,本集团海外项目严格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企业疫情防控措施及要求,加强员工日常管理,做好防疫物资的协调、配发工作,确保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并以科学、合理、适度、管用为原则制定针对性措施,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疫情解除前,本集团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压实各级主体责任,认真贯彻落实各项防疫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体系,全面抓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
4、应收账款风险:当前国内新旧经济发展动能转换,受流动性新规约束,建筑行业整体资金趋紧,应收账款回收放缓,清收降债工作任务艰巨。针对应收账款可能带来的风险,本集团从源头上控制应收账款规模和质量,严把投标和合同签订关,坚持“六不揽”原则,高度重视新签合同的质量和效益。加强对项目工程计价和资金拨付的管理,慎重选择过程付款比例过低的项目,严禁超拨超付款。做好应收账款日常管控,坚持总量管控底线,逐级分解任务,细化责任目标,有效保证清收清欠责任落实。
5、现金流风险:受整体经济形势影响,外部资金趋紧,而随着本集团的发展和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应收账款和存货占用资金居高不下,资金回收放缓,现金流趋紧,给生产运营带来了较大压力。本集团高度重视资金在企业中的生命线地位,牢固树立“现金为王、落袋为安”意识,积极拓展渠道,优化融资结构,强化资金集中管理,确保资金链安全。
报告期内,公司印发了《关于做好2020年度重大风险管控及跟踪监测工作的通知》,对可能面对的重大风险进行了列示并建立了监控KRI指标体系,同时督促所属各单位、总部各部门落实重大风险管控和监测工作;出台了《重大风险事件报告工作制度》,建立健全了重大风险监测报告机制,提升了企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综合竞争实力优势明显
公司连续多年位居ENR全球最大工程承包商前三位,2020年位列世界500强第54位。公司具有强大的市场经营开拓能力,各项经营指标增幅明显。全球布局的经营格局初现雏形,海外业务不断提升。拥有A+H股的融资平台、充足的银行授信、建筑企业最高的国际评级。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建立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已获得稳定的客户群和丰富的市场资源。
(二)技术领先优势持续加强
公司高原、高寒、高速铁路设计施工技术已经稳居世界领先水平。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断涌现,大直径土压盾构/TBM双模式掘进机、大直径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双护盾硬岩隧道掘进机等地下工程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窄轨捣固车、窄轨配碴整形车等大型养路机械制造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且产品已走出国门。地下水下工程建设、磁悬浮工程建设、四电系统集成等技术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三)产业结构布局日趋完善
公司已经完成了整个建筑产业链的全面布局,业务涵盖工程承包、勘察设计咨询、工业制造、房地产开发、物流与物资贸易及其他业务。具备了全产业链扩张和协同的能力,实现了从单纯施工企业向集科研、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维护、运营和投融资为一体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围绕勘察设计、工程施工、工业制造三大板块协同开展专利布局,目前已初步构建了水下隧道设计、施工及大直径盾构装备的专利保护网。在中低速磁浮领域以检索分析为基础,在F型导轨、轨道梁、接触网等15个技术分支,申请国内外专利百余件,构建了中低速磁悬浮技术领域专利组合,提高了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管理架构逐步优化
公司将优化组织管理架构与压减工作、亏损企业治理、僵尸企业处置和提质增效等工作相结合,严格控制新设法人企业,大力压减规模小、效益差、发展前景不大、与主业协同效应弱的子企业。按照科学合理、精干高效的原则,优化组织架构,减少机构重叠和职能交叉,严控机构和人员编制的刚性约束。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总部机构设置,构建了管控有力、职责明确、运转畅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五)铁道兵文化历久弥新
以“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为核心的铁道兵文化始终贯穿于中国铁建发展壮大全过程。以铁道兵文化为基础,与时代和实际相结合,培育涵养了“以国为荣、以法为循、以德为先、以企为家、以人为本”的新时代中国铁建文化理念。在不断丰富发展的优秀企业文化引领下,公司不断攻坚克难、锐意创新,铸造了大批精品工程,建立了“高效、诚信、创新、担当”的行业领军者形象。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