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银行(601128)
公司经营评述
- 2024-06-30
- 2023-12-31
- 2023-06-30
- 2022-12-31
- 2022-06-30
- 2021-12-31
- 2021-06-30
- 2020-12-31
- 2020-06-30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零售银行业务:持续深化创新发展,围绕乡村振兴,以客户为中心,专注财富管理、价值提升和数字化转型三大核心。以“三为、三创”为引领,打造数智零售银行品牌,探索多维度一体化标准运营模式;建立“1+N”网格深耕模式,涵盖资产配置、养老社保、线上服务等,为居民提供精准普惠金融服务;加强“党建联建共建”,构建资源互补、文化共鸣、惠民利民“三大平台”;通过打造线下业务、线上金融、智慧服务于一体的立体化金融生态圈,成为百姓身边的“红色驿站”“便利店”和“服务大厅”,融入社区管家服务,实现金融服务与社区生活的深度融合。
公司银行业务:立足“三农两小”定位不动摇,重点支持实体、民营、制造业领域客群,持续做小、做散;组建国际业务专家团队,为客户提供覆盖全经营周期的跨境支付、外汇交易、外汇风险管理、对外投融资等专业化综合服务;深耕票据产品创新与营销创新,定期推出特色贴现活动,开启企微专属线上服务,开展票据业务网格化营销,做深做细票据业务线上化;加快“科创四张网”建设,运用投贷联动、投存联动、投承联动、组合融资、产业顾问等业务,整合行内外丰富的资源,通过多元化产品组合,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方案。
金融市场业务:精细化管理本外币业务,优化资产管理质量;畅通融资渠道,保障全行流动性。加快推进轻资本业务发展,优化人才梯队。加强财富管理体系建设,综合推动自营理财及代销业务发展,为客户提供综合化的财富配置服务。
村镇银行业务:抓住发展机遇,积极稳妥推进村镇银行收购兼并工作,壮大发展队伍。
升级渠道保障,实现扩面增效。整村授信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升级3.0系统,上线网格地图系统,助力整村授信模式深入高效,存贷业务同步推进,加快整村授信,做小做散结构更优,客户根基持续巩固。积极推动存贷业务联动工作,在业务联动和考核联动的基础上,整合存贷业务贡献度,加强队伍融合转型,形成统一的队伍管理体系。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坚持主责主业情况
报告期末,集团总贷款占总资产之比65.05%;单户1,000万元及以下贷款余额1,740.76亿元,占总贷款之比72.85%,贷款户数54.82万户,占比99.67%;涉农贷款余额1,554.01亿元,占总贷款之比65.04%,贷款户数40.88万户,占比74.33%。
(二)主要经营情况
经营效益持续提升。报告期内,集团实现营业收入55.06亿元,同比增加5.91亿元,增幅12.0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34亿元,同比增2.84亿元,增幅19.58%。总资产收益率(ROA)1.08%,同比提升0.04个百分点;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13.28%,同比提升0.88个百分点。成本收入比35.18%,较去年同期下降5.85个百分点。
规模体量稳步增长。报告期末,集团总资产达3,673.03亿元,较年初增328.46亿元,增幅9.82%;总存款2,827.60亿元,较年初增348.22亿元,增幅14.04%,总贷款2,389.34亿元,较年初增164.95亿元,增幅7.42%。单户授信1,000万元及以下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997.12亿元,较上年增长65.54亿元;贷款户数19.96万户,较上年增加1.13万户。
资产质量保持稳定。报告期末,集团贷款不良率0.76%,较年初上升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538.81%,较年初提升0.93个百分点。
村镇银行稳健前进。报告期末,村镇银行总资产609.80亿元,增幅15.15%;总存款529.27亿元,增幅20.37%;总贷款434.95亿元,增幅4.53%。村镇银行不良率1.08%,较年初上升0.1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316.96%,较年初下降22.76个百分点。
三、风险因素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银行面临的借款人或对方当事人未按约定条款履行其相关义务的风险。本行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贷款组合、投资组合、担保和其他支付承诺。
报告期内,本行主要在以下方面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一是持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突出政策引导作用。优化风险偏好限额体系,强化考核传导;制定稳健的授信管理政策和风险管理工作意见,明确资金投向与风险管理要求,针对不同行业、区域、客户,采取差异化授信政策。二是落实各项信贷管理措施,加强风险防控。推进信贷等级行管理,实施常态化运行、动态化监测;深化风险预警机制,持续丰富风险数据,完善预警体系,掌握客户风险变化,提高前瞻性;建立智慧贷后体系,通过首次、常规、专项贷后相结合,实施重点防范、提质增效、强化趋势防控。三是加强数字化风控体系建设,实施模型全生命周期管理,持续监测、优化验证、更新迭代风控模型,保持风控模型敏捷有效,深化智能审批、预警、贷后等6个“风控大脑”应用场景,开展异常交易、涉诈账户预警、拦阻。四是注重小微信贷管理模式创新,做好小微业务全流程风险防控。抓好准入受理环节,对客户经理受理权限实施分层管理并结合轮换机制,提高岗位约束力;抓好实地调查环节,运用移动贷款平台结合交叉检验技术,真实还原调查现场;抓好审批决策环节,开发新型审批模型,重点区域驻点审批,动态更新行业风险动态,提高小微业务风险识别能力;抓好签约放款环节,严格把控“放贷分离”,升级人证识别功能,加强信息一致性核查;抓好贷后管理环节,执行大小金额分层管理,联动预警系统将风险管理前置化,强化动态管理。五是严格资产分类管理,提高分类准确性。落实监管分类新规,实施涵盖风险预警、客户分类、内部评级、授信管理、贷后管理、风险分类、风险处置、责任认定的“九位一体”风控管理方案,根据预警信号、客户分类、逾期天数等维度制定贷款风险分类调级识别规则,提升风险分类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六是加强资产质量监测管控,强化风险排查,前瞻性防控风险。实行名单制管理,动态监测资产质量变化,建立重大风险隐患客户台账,加强逾期欠息贷款管理;坚持多方位风险排查机制,摸清风险底数,实现早预警、早处置。七是拓宽不良处置渠道,加快风险处置。制定“十六宫格”分类处置策略、灵活施策,联合内外部力量,灵活采取现金清收、贷款置换、归并盘活、政府支持、类银团、依法诉讼、债权转让等方式化解处置风险贷款;积极创新处置方式,实行不良资产推介机制,拓宽处置渠道,推广“带抵押过户”、启用融合法庭、员工代理诉讼等措施,加速资产变现,多种途径化解风险资产。报告期内,通过以上举措,本行不良贷款得到进一步控制,资产质量得到有效管控。
(二)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在极端情况下,流动性不足会导致商业银行的清偿风险。本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目标为:遵循流动性监管要求,及时履行本行支付义务并满足贷款、交易、投资等业务的需要。
报告期内,本行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一是持续运作资产负债主动管理机制。本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发挥总体决策作用,对资产负债进行主动、事前管理,通过计划监测和动态调整方式,前瞻性开展资产负债规模和结构整体部署,在顺应市场形势和业务发展需要的同时,坚持流动性、盈利性、安全性有效平衡;计划财务部作为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定期组织召开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例会,对接全行各业务条线,整合业务计划,形成全行级资负计划,提交资负会决策后,业务部门落地执行,事中通报执行进度,事后回顾执行结果。二是加强指标管控。本行根据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要求,重视流动性比例、流动性匹配率、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核心负债依存度等流动性风险指标监测和限额管理。三是定期开展压力测试,本行按照监管要求,立足资产负债结构,区分轻、中、重度,对表内外业务设置参数,模拟分析不同风险场景下现金流缺口状况,结合压力测试结果开展风险评估。四是密切关注货币信贷政策调整和银行间市场资金变动情况,执行超额备付留存策略,持续做好季末、节假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日间头寸安排,日常开展大额头寸预报机制,监测清算头寸变动,严守流动性安全底线。
(三)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等)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的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本行承受的市场风险主要来自于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各外币的头寸敞口,以及投资、交易头寸的市值变化,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是本行面临的主要市场风险。
报告期内,本行主要在以下方面加强市场风险管理:在交易账户方面,本行主要从事债券等与利率风险相关的金融产品的交易,以利率债为主,交易规模较小,总体风险维持在较低水平。风险计量和监控管理方面,主要通过设置盯市止损限额指标、利率敏感性限额指标、风险价值限额指标等风险指标,运用Comstar债券管理系统对债券估值进行监测与计量,实现各类市场风险指标的计量和管理;通过实施压力测试,针对不同程度的利率平行上移情景分析资产市值变动影响,结合市场研判,加强规模和久期类指标管控,适时调整交易策略。日常管理方面,根据全行市场风险限额指标体系,对交易账户规模、基点价值、修正久期、风险价值(VAR)、单券损益等指标由市场风险管理部门执行日常监控和持续报告。此外,本行外汇业务比较单一,以结售汇业务为主,主要通过制定外汇平盘交易流程,对隔夜及日间敞口实施限额监控,动态管理汇率风险,并运用系统实时监控即期结售汇敞口额度、敞口头寸成本等重要指标。
在银行账簿方面,本行根据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商业银行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指引(修订)》,持续完善管理政策和机制,不断提升风险识别和计量水平,强化主动引导,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整体平稳。一是通过以经济价值利率敏感性为核心的利率风险计量与管理框架,主动引导资产负债业务规模、期限结构及利率结构调整,确保短期净利息收入和中长期经济价值平稳获取,利率风险平衡可控。二是采用静态和动态模拟相结合的风险计量手段,强化风险识别和计量分析,基于静态的重定价缺口表,直观展现资产和负债的期限错配情况以及利率敏感性特征,并通过分析利率变化对净利息收入和经济价值指标的影响,加强银行账簿利率风险主动管理;三是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提高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对于宏观政策的敏感度,对未来利率走势加强研判,保持本行财务表现的稳定。
在金融衍生产品业务方面,本行始终坚持审慎原则,开办的业务包括利率互换、外汇掉期、外汇远期及结构性存款平盘交易。本行将衍生产品业务纳入市场风险限额管理体系,实施限额日监控,重点监测规模、净值、基点价值、损益等风险指标,强化衍生产品业务市场风险管控。
(四)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本行面临的操作风险主要来自于授信业务、投资业务、支付业务、员工管理、法律事务、外部事件等方面。
报告期内,本行主要在以下方面加强操作风险管理:一是完善操作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操作风险的基本制度、管理规定,提升制度合规性、完备性、可操作性。二是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持续跟进重点领域业务的风险监测及评估,针对发现问题及时预警,提出合规性建议;健全集中对账、事后监督机制,强化账户风险防控、筑牢防赌反诈防线,完善柜面业务无纸化建设,加强柜面业务的管控力度;强化信贷业务流程控制,规范信贷业务操作;针对重点业务领域、重要业务环节的操作风险进行排查,保持案件防控的高压态势。三是加强管理工具运用。运用操作风险管理的三大工具,通过整合流程、梳理方法,运用RCSA(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工具)识别风险点和控制措施,运用KRI(关键风险指标工具)监测关键风险变化,运用LDC(损失事件收集工具)收集风险损失,对全行操作风险进行统一全面管理,有效防范操作风险隐患,尽可能减少操作风险损失。四是提高系统平台支撑。加强风险指标监测、检查与问题管理、员工异常行为管理等系统功能建设,定期运用审计模型对员工异常行为进行常态化检查,提升本行操作风险系统化管理水平。
(五)合规风险
合规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因没有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的风险。
合规风险主要是强调银行因自身原因违反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等而遭受的经济或声誉的损失。
报告期内,本行坚持合规优先、主动合规、全员合规的合规理念,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聚焦全行合规管理短板,夯实合规管理根基,建立健全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合规管理长效机制。合规管理组织体系上,本行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总行各部门、各分支机构以及全员共同负责的合规管理组织体系,并从支行副行长、部门副总、业务骨干中选聘合规专员,配优配强合规队伍。合规文化体系上,持续开展每周一学、每月一讲、每年一考、每年一奖、上好合规一堂课“五个一”计划,编发“违规案例”、“以案示警”等,引导全员明晰从业规范和行为操守,遵纪守法心存敬畏;持续发布监管处罚、合规提示,持续营造全行合规经营氛围。制度流程管理体系上,本行完善制度审查、制度流程梳理与后评价工作;对全行制度实行动态维护,确保外规内化有效落地,强化制度流程管控力度。合规管控体系上,本行推行包干制、排查制、报告制、伙伴制合规案防管理“四项机制”,明确合规风险管理责任、义务;完善全行检查统筹管理模式,开展各类案件风险排查;提升分支机构内控“九个一”工作机制;强化问题库数据分析与运用,建立违规问题定期分析机制;常态化开展各类员工异常行为排查;进一步厘清全行授权体系,梳理全行信贷业务权限。合规考评问责体系上,完善三道防线问题整改问责联动机制,形成部门、机构、专兼职合规管理人员、全行员工的分层、分类合规案防考核体系,加大违规问责力度,提升考评质效。合规管理科技支撑体系上,推进合规管理数据平台建设,整合现有各类合规管理数据,完善各类合规管理工具,探索合规管理数据化、智能化,不断提升合规管理水平。
(六)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
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是指公司的产品或服务被不法分子利用从事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进而对公司在法律、声誉、合规、经营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的风险。本行面临的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主要来自银行账户被不法分子利用,以看似正常的交易作掩护,改变犯罪收益的资金形态或转移犯罪资金所带来的风险。
本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反洗钱和恐怖融资内部控制体系。依据反洗钱和恐怖融资法律法规及本行实际,制定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开发上线了较完善的反洗钱和恐怖融资监控系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反洗钱和恐怖融资组织体系,确保全行业务的稳健运营。
本行积极履行反洗钱和恐怖融资职责,采取多项举措保证本行合规有效。一是完善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管理内控体系,做好政策指引,加强制度保障。二是优化反洗钱和恐怖融资组织架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各业务部门、主管部门职责,加强分工协作。三是实施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评估,通过机构、产品等多层次的风险评估与机制完善,不断夯实薄弱环节,增强风险防控能力。四是加强客户基础信息治理,提高反洗钱和恐怖融资系统数据质量,落实人行客户持续识别要求。五是不断强化内控执行情况检查,持续开展反洗钱和恐怖融资非现场检查。六是履行宣传义务,定期开展反洗钱和恐怖融资宣传工作,针对不同群体,结合本行业务特征,将预防洗钱犯罪、保证金融稳定安全的职责落到实处。
(七)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由本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本行负面评价的风险。作为公司治理和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行通过健全防控机制、加强品牌建设、强化正面发声等多方面主动有效防范和应对声誉风险事件,巩固提升良好企业形象。
报告期内,本行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声誉风险管理:一是规范信息披露,稳定市场预期。本行持续发布定期报告、临时公告,积极主动开展信息披露;接待机构投资者调研、参加机构策略会,积极解答投资者关切问题,稳定市场预期。
二是做好舆情监测,妥善处置投诉。建立适合行情的监测管理制度,完善舆情分析研判和预警机制。由专人负责持续跟踪信息传播趋势与新增舆情信息,分析研判可能对本行产生的影响,预判事态的进展,酝酿应对预案。建立统一高效的消费投诉处理机制,对消费投诉实行分层分类管理,通过“首问负责、指定办理和提级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调查、核实和处理。三是强化品牌建设,积累声誉资产。在原有高铁广告投放基础上,采用“广播+大户外”传统媒体组合锁定精准客群、助力本行产品宣传推广;持续新增商标注册,充实品牌商标知识产权库。四是加强媒体发声,增强正面宣传。加强信息挖掘力度,围绕全行中心工作,整合全行宣传资源,利用线上、线上外宣渠道,提高对外宣传强度,极传播本行良好形象,树立本行品牌公信度。五是落实消保要求,提升消保实效。优化消保组织架构,完善消保制度体系,提升分工协作机制,开展员工专题培训,开展多元化、常态化公众宣教活动,切实践行消保职责。六是加强培训演练,提高应对能力。将声誉风险课程纳入员工培训课程体系,前置声誉风险防范关口;积极开展声誉风险应急演练,增强声誉风险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据业务线上化;加快“科创四张网”建设,运用投贷联动、投存联动、投承联动、组合融资、产业顾问等业务,整合行内外丰富的资源,通过多元化产品组合,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方案。
金融市场业务:精细化管理本外币业务,优化资产管理质量;畅通融资渠道,保障全行流动性。加快推进轻资本业务发展,优化人才梯队。加强财富管理体系建设,综合推动自营理财及代销业务发展,为客户提供综合化的财富配置服务。
村镇银行业务:抓住发展机遇,积极稳妥推进村镇银行收购兼并工作,壮大发展队伍。升级渠道保障,实现扩面增效。整村授信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升级3.0系统,上线网格地图系统,助力整村授信模式深入高效,存贷业务同步推进,加快整村授信,做小做散结构更优,客户根基持续巩固。积极推动存贷业务联动工作,在业务联动和考核联动的基础上,整合存贷业务贡献度,加强队伍融合转型,形成统一的队伍管理体系。
战略定位清晰高远。公司秉承“普惠金融、责任银行”的使命,坚持服务“三农”、服务小企业、服务小微企业的市场定位,专注于特色化、差异化的普惠金融发展路径,以标准化技术和流程优化普惠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民营小微企业,助力乡村振兴领域,打造普惠领航标杆银行,科技领跑价值银行,区域领先幸福银行。
零售转型持续深化。公司坚定“做大户数,做小客户”的经营策略,坚持走差异化的零售转型之路,摸索出独具特色的“常农商微贷模式”,成功向苏中、苏北、中部、西部进行移植和复制,织起一张覆盖百县、千镇、万村的普惠金融服务网络。以线上产品为抓手,促进线上线下业务场景融合,以线上技术为支撑,优化微银行及电子银行功能,提升客户体验,搭建覆盖“城、镇、村”三级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
风险管控不断完善。公司严格遵守“创新、稳健、合规”的风控原则,着力强化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建设。统一敏捷风控团队,成立数字风控小组,搭建风控专家平台融合专家经验和建模经验,统筹模型全生命周期管理。统一模型技术体系,打造数字化风控系统集群,覆盖5大业务条线。依托统一的智能风控决策平台,形成针对账户欺诈、交易欺诈、信贷欺诈统一的监控体系,持续提升数字化风控能力,覆盖异常交易预警、涉诈账户拦阻、反黑中介进件监测、个人线上信贷审批和智能贷后预警等5个场景,有效提升风控水平。成立风险模型策略研究室,用规则、模型、策略等智能风控手段,为业务发展提供助力,打造完整的个人信贷全流程风控模型解决能力。
科技水平显著提升。公司坚持“科技强行”战略,全面启动数字化转型,制定《数字化转型规划》(2023-2025年),以“四提升两降低”为目标,进一步夯实数字化核心基础,具备微贷集成、风控集成、账务处理、渠道集成和数据分析处理等五大核心技术,打造了
营销中台、风控中台、数据中台三大中台。通过国际软件测试成熟度模型集成TMMi3级认证,成为全国首家同时覆盖敏捷和传统两种测试模式的县域农商行。
人才建设固本强基。公司高度重视人才梯队建设,以人岗相适为中心,调优全行人员结构,以线上转型为重点,优化内部流程节点,以能上能下为抓手,加强干部梯队建设,以服务创新为手段,深化员工关怀与激励,以常银学校为阵地,打造特色培训品牌。公司坚持选贤任能,不断完善人才培养、选拔与考核机制,拓宽员工职业通道,聘顾问,评专家,搭建荣誉体系,描绘人才画像,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收起▲
一、公司业务概要
1、公司经营模式
报告期内,公司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始终坚持服务“三农两小”的市场定位,全面深化“一轻三化、三大工程”建设,走“轻资本”道路,推动综合化、数字化、生态化,推进乡村振兴、客户提升、财富管理三大工程。公司银行业务主要包括企业金融、三农金融业务、国际金融业务、票据金融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等。零售银行业务主要包括储蓄存款、投资理财、代销保险等财富业务,小微贷款、消费金融、房屋按揭等信贷业务,信用卡业务,三代社保卡、手机银行、微信银行、收单结算等电子银行业务。金融市场业务主要包括货币市场业务、债券业务、衍生品业务和财富业务等。村镇银行业务主要包括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国内结算、同业拆借、银行卡业务等。
2、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2023年商业银行外部经营环境依然复杂。一方面,出口增速放缓,出口型企业投资与信贷需求总体偏弱;另一方面,国内消费需求复苏仍较为缓慢,住房消费持续低迷,商品消费价格持续走低,投资与信贷需求增长仍需要时间。四季度,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继召开,为商业银行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明确了方向。商业银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以“八个坚持”引领业务发展,谱写新时代“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3、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零售银行业务:持续深化创新发展,围绕乡村振兴,以客户为中心,专注财富管理、价值提升和数字化转型三大核心。以“三为、三创”为引领,打造数智零售银行品牌,探索多维度一体化标准运营模式;建立“1+N”网格深耕模式,涵盖资产配置、养老社保、线上服务等,为居民提供精准普惠金融服务;加强“党建联建共建”,构建资源互补、文化共鸣、惠民利民“三大平台”;通过打造线下业务、线上金融、智慧服务于一体的立体化金融生态圈,成为百姓身边的“红色驿站”、“便利店”和“服务大厅”,实现金融服务多点开花。
公司银行业务:立足“三农两小”定位不动摇,重点支持实体、民营、制造业领域客群,促进资产重心持续做小、做散;面向企业进出口业务场景,在持续变化的市场行情下为企业提供外汇资金管理、汇率套期保值、跨境结算融资等多方位的产品解决方案;开发线上票据业务产品,提升票据业务操作电子化、自动化程度;运用投贷联动、投存联动、投承联动、组合融资、产业顾问等业务,整合行内外丰富的资源,通过多元化产品组合,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方案。
金融市场业务:精细化管理本外币业务,优化资产管理质量;畅通融资渠道,保障全行流动性。加快推进轻资本交易业务发展,优化人才梯队,实现整体交易水平显著提升。
加强财富管理体系建设,推动理财产品运作合规转型,优化财富队伍搭建,为客户提供综合化的财富配置服务。
村镇银行业务:抓住发展机遇,积极稳妥推进村镇银行收购兼并工作,壮大村行力量。
升级渠道保障,实现扩面增效。加快整村授信,做小做散结构更优,客户根基持续巩固。
积极推动存贷业务联动工作,在业务联动和考核联动的基础上,整合存贷业务贡献度,加强队伍融合转型,形成统一的队伍管理体系。
4、核心竞争力分析
战略定位清晰高远。公司践行“普惠金融、责任银行”的企业使命,坚持服务“三农”、服务小企业、服务小微企业的市场定位,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民营小微企业和乡村振兴领域,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的普惠金融发展道路。以标准化技术和流程做好普惠金融服务,打造普惠领航标杆银行,科技领跑价值银行,区域领先幸福银行。
零售转型持续深化。公司坚定“做大户数,做小客户”的经营策略,坚持走差异化的零售转型之路,摸索出独具特色的“常农商微贷模式”,成功向苏中、苏北、中部、西部进行移植和复制,织起一张覆盖百县、千镇、万村的普惠金融服务网络。以线上产品为抓手,促进线上线下业务场景融合,以线上技术为支撑,优化微银行及电子银行功能,提升客户体验,搭建覆盖“城、镇、村”三级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
风险管控不断完善。公司严格遵守“创新、稳健、合规”的风控原则,着力强化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建设。统一敏捷风控团队,成立数字风控小组,搭建风控专家平台融合专家经验和建模经验,统筹模型全生命周期管理。统一模型技术体系,打造数字化风控系统集群,覆盖5大业务条线,调用系统次数突破百万量级。依托统一的智能风控决策平台,形成针对账户欺诈、交易欺诈、信贷欺诈统一的监控体系,持续提升数字化风控能力,覆盖异常交易预警、涉诈账户拦阻、反黑中介进件监测、个人线上信贷审批和智能贷后预警等5个场景,有效提升风控水平。
科技水平显著提升。公司坚持“科技强行”战略,全面启动数字化转型,制定《数字化转型规划》(2023-2025年),以“四提升两降低”为目标,进一步夯实数字化核心基础,具备微贷集成、风控集成、账务处理、渠道集成和数据分析处理等五大核心技术,打造了营销中台、风控中台、数据中台三大中台。公司通过金融科技项目管理能力最高等级认证,落地燕谷数据中心,通过国标最高等级(A级)认证,为公司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与保障。
人才建设固本强基。公司高度重视人才梯队建设,以人岗相适为中心,调优全行人员结构,以线上转型为重点,优化内部流程节点,以能上能下为抓手,加强干部梯队建设,以服务创新为手段,深化员工关怀与激励,以常银学校为阵地,打造特色培训品牌。公司坚持选贤任能,不断完善人才培养、选拔与考核机制,为员工搭建良好成长通道,提拔一批业务精良、专业引领、价值匹配、综合素质优良的业务骨干充实到关键岗位,为更好应对行业竞争,促进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应对经济下行的严峻挑战,持续推动普惠金融战略和大零售转型,实现了效益、规模、质量的均衡发展。
经营效益持续提升。报告期内,集团实现营业收入98.70亿元,同比增加10.62亿元,增幅12.0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2.82亿元,同比增5.38亿元,增幅19.60%。总资产收益率(ROA)1.13%,同比提升0.03个百分点;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13.69%,同比提升0.63个百分点。成本收入比36.87%,较去年同期下降1.71个百分点。
规模体量再创新高。报告期末,集团总资产达3,344.56亿元,较年初增465.75亿元,增幅16.18%;总存款2,479.39亿元,较年初增344.93亿元,增幅16.16%,总贷款2,224.39亿元,较年初增290.06亿元,增幅15.00%。
资产质量更加优化。报告期末,集团贷款不良率0.75%,较年初下降0.06个百分点。集团拨备覆盖率537.88%,较年初提升1.11个百分点。
村镇银行提速前进。报告期末,村镇银行总资产529.59亿元,增幅18.87%。总存款439.71亿元,增幅23.61%;总贷款416.10亿元,增幅17.19%。村镇银行不良率0.97%,较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339.72%,较年初提升27.10个百分点。
三、风险和风险管理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银行面临的借款人或对方当事人未按约定条款履行其相关义务的风险。本行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贷款组合、投资组合、担保和其他支付承诺。
报告期内,本行主要在以下方面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一是持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突出政策引导作用。优化风险偏好限额体系,强化考核传导;制定稳健的授信管理政策和风险管理工作意见,明确资金投向与风险管理要求,针对不同行业、区域、客户,差异化授信政策,主动调节资产结构。二是落实各项信贷管理措施,加强风险防控。推进信贷等级行管理,实施常态化运行、动态化监测;深化风险预警机制,持续丰富风险数据,完善预警体系,掌握客户风险变化,提高前瞻性;建立智慧贷后体系,通过首次、常规、专项贷后相结合,实施重点防范、提质增效、强化趋势防控。三是加强数字化风控体系建设,实施模型全生命周期管理,持续监测、优化验证、更新迭代风控模型,保持风控模型敏捷有效,上线智能审批、预警、贷后等6个“风控大脑”应用场景,开展异常交易、涉诈账户预警、拦阻。四是注重小微信贷管理模式创新,做好小微业务全流程风险防控。抓好准入受理环节,对客户经理受理权限实施分层管理并结合轮换机制,提高岗位约束力;抓好实地调查环节,运用移动贷款平台结合交叉检验技术,真实还原调查现场;抓好审批决策环节,开发新型审批模型,重点区域驻点审批,动态更新行业风险动态,提高小微业务风险识别能力;抓好签约放款环节,严格把控“放贷分离”,升级人证识别功能,加强信息一致性核查;抓好贷后管理环节,执行大小金额分层管理,联动预警系统将风险管理前置化,强化动态管理。五是严格资产分类管理,提高分类准确性。实施涵盖风险预警、客户分类、内部评级、授信管理、贷后管理、风险分类、风险处置、责任认定的“九位一体”风控管理方案,根据预警信号、客户分类、逾期天数等维度制定贷款风险分类调级识别规则,提升风险分类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六是加强资产质量监测管控,强化风险排查,前瞻性防控风险。实行名单制管理,动态监测资产质量变化,建立重大风险隐患客户台账,加强逾期欠息贷款管理;坚持多方位风险排查机制,摸清风险底数,实现早预警、早处置。七是拓宽不良处置渠道,加快风险处置。细分处置策略,分层分类、灵活施策,联合内外部力量,灵活采取现金清收、贷款置换、归并盘活、政府支持、类银团、依法诉讼、债权转让等方式化解处置风险贷款;积极创新处置方式,实行不良资产推介机制,拓宽处置渠道,推广“带抵押过户”、诉讼员工代理,加速资产变现,多种途径化解风险资产。报告期内,通过以上举措,本行不良贷款得到进一步控制,资产质量得到有效管控。
(二)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在极端情况下,流动性不足会导致商业银行的清偿风险。本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目标为:遵循流动性监管要求,及时履行本行支付义务并满足贷款、交易、投资等业务的需要。
报告期内,本行秉持稳健发展、合规审慎的经营理念,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一是持续推进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密切关注货币信贷政策调整和银行间市场资金变动情况。二是持续运作资产负债主动管理机制,根据本行实际经营状况和流动性管控要求,提前制定资产负债管理计划,动态调整管理策略,确保流动性风险整体安全可控。三是推进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持续完善全行资金头寸管控系统,强化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报告管理。四是持续开展流动性压力测试,立足本行资产负债结构情况,定期开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测试结果作为资产配置与风险管理的决策依据。五是持续完善流动性应急机制,制定流动性应急预案,明确分工协作机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三)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等)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的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本行承受的市场风险主要来自于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各外币的头寸敞口,以及投资、交易头寸的市值变化,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是本行面临的主要市场风险。
报告期内,本行主要在以下方面加强市场风险管理:在交易账户方面,本行主要从事债券等与利率风险相关的金融产品的交易,以利率债为主,交易规模较小,总体风险维持在较低水平。风险计量和监控管理方面,主要通过设置盯市止损限额指标、利率敏感性限额指标、风险价值限额指标等风险指标,运用Comstar债券管理系统对债券估值进行监测与计量,实现各类市场风险指标的计量和管理;通过实施压力测试,针对不同程度的利率平行上移情景分析资产市值变动影响,结合市场研判,加强规模和久期类指标管控,适时调整交易策略。日常管理方面,根据全行市场风险限额指标体系,对交易账户规模、基点价值、修正久期、风险价值(VAR)、单券损益等指标由市场风险管理部门执行日常监控和持续报告。此外,本行外汇业务比较单一,以结售汇业务为主,主要通过制定外汇平盘交易流程,对隔夜及日间敞口实施限额监控,动态管理汇率风险,并运用系统实时监控即期结售汇敞口额度、敞口头寸成本等重要指标。
在银行账簿方面,本行根据银保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指引(修订)》,持续完善管理政策和机制,不断提升风险识别和计量水平,强化主动引导,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整体平稳。一是通过以经济价值利率敏感性为核心的利率风险计量与管理框架,主动引导资产负债业务规模、期限结构及利率结构调整,确保短期净利息收入和中长期经济价值平稳获取,利率风险平衡可控。二是采用静态和动态模拟相结合的风险计量手段,强化风险识别和计量分析,基于静态的重定价缺口表,直观展现资产和负债的期限错配情况以及利率敏感性特征,并通过分析利率变化对净利息收入和经济价值指标的影响,加强银行账簿利率风险主动管理;三是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提高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对于宏观政策的敏感度,对未来利率走势加强研判,保持本行财务表现的稳定。
在金融衍生产品业务方面,本行始终坚持审慎原则,开办的业务包括利率互换、外汇掉期、外汇远期及结构性存款平盘交易。本行将衍生产品业务纳入市场风险限额管理体系,实施限额日监控,重点监测规模、净值、基点价值、损益等风险指标,强化衍生产品业务市场风险管控。
(四)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本行面临的操作风险主要来自于授信业务、投资业务、支付业务、员工管理、法律事务、外部事件等方面。
报告期内,本行主要在以下方面加强操作风险管理:一是完善操作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操作风险的基本制度、管理规定,提升制度合规性、完备性、可操作性。二是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持续跟进重点领域业务的风险监测及评估,针对发现问题及时预警,提出合规性建议;健全集中对账、事后监督机制,强化账户风险防控、筑牢防赌反诈防线,完善柜面业务无纸化建设,加强柜面业务的管控力度;强化信贷业务流程控制,规范信贷业务操作;针对重点业务领域、重要业务环节的操作风险进行排查,保持案件防控的高压态势。三是加强管理工具运用。运用操作风险管理的三大工具,通过整合流程、梳理方法,运用RCSA(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工具)识别风险点和控制措施,运用KRI(关键风险指标工具)监测关键风险变化,运用LDC(损失事件收集工具)收集风险损失,对全行操作风险进行统一全面管理,有效防范操作风险隐患,尽可能减少操作风险损失。四是提高系统平台支撑。加强风险指标监测、检查与问题管理、员工异常行为管理等系统功能建设,定期运用审计模型对员工异常行为进行常态化检查,提升本行操作风险系统化管理水平。
(五)合规风险
合规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因没有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的风险。
合规风险主要是强调银行因自身原因违反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等而遭受的经济或声誉的损失。
报告期内,本行坚持合规优先、主动合规、全员合规的合规理念,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聚焦全行合规管理短板,夯实合规管理根基,建立健全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合规管理长效机制。合规管理组织体系上,本行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总行各部门、各分支机构以及全员共同负责的合规管理组织体系,并从支行副行长、部门副总、业务骨干中选聘合规专员,配优配强合规队伍。合规文化体系上,持续开展每周一学、每月一讲、每年一考、每年一奖、上好合规一堂课“五个一”计划,编发“违规案例”、“以案促规”等,引导全员明晰从业规范和行为操守,遵纪守法心存敬畏;持续发布监管处罚、合规提示、员工行为负面清单,持续营造全行合规经营氛围。制度流程管理体系上,本行完善制度审查、制度流程梳理与后评价工作;对全行制度实行动态维护,确保外规内化有效落地,强化制度流程管控力度。
合规管控体系上,本行推行包干制、排查制、报告制、伙伴制合规案防管理“四项机制”,明确合规风险管理责任、义务;完善全行检查统筹管理模式,开展各类案件风险排查;提升分支机构内控“九个一”工作机制;强化问题库数据分析与运用,建立违规问题定期分析机制;常态化开展各类员工异常行为排查;进一步厘清全行授权体系,梳理全行信贷业务权限。
合规考评问责体系上,完善三道防线问题整改问责联动机制,形成部门、机构、专兼职合规管理人员、全行员工的分层、分类合规案防考核体系,加大违规问责力度,提升考评质效。合规管理科技支撑体系上,推进合规管理数据平台建设,整合现有各类合规管理数据,完善各类合规管理工具,探索合规管理数据化、智能化,不断提升合规管理水平。
(六)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
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是指公司的产品或服务被不法分子利用从事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进而对公司在法律、声誉、合规、经营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的风险。本行面临的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主要来自银行账户被不法分子利用,以看似正常的交易作掩护,改变犯罪收益的资金形态或转移犯罪资金所带来的风险。
本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反洗钱和恐怖融资内部控制体系。依据反洗钱和恐怖融资法律法规及本行实际,制定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开发上线了较完善的反洗钱和恐怖融资监控系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反洗钱和恐怖融资组织体系,确保全行业务的稳健运营。
本行积极履行反洗钱和恐怖融资职责,采取多项举措保证本行合规有效。一是完善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管理内控体系,做好政策指引,加强制度保障。二是优化反洗钱和恐怖融资组织架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各业务部门、主管部门职责,加强分工协作。三是实施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评估,通过机构、产品等多层次的风险评估与机制完善,不断夯实薄弱环节,增强风险防控能力。四是加强客户基础信息治理,提高反洗钱和恐怖融资系统数据质量,落实人行客户持续识别要求。五是不断强化内控执行情况检查,持续开展反洗钱和恐怖融资非现场检查。六是履行宣传义务,定期开展反洗钱和恐怖融资宣传工作,针对不同群体,结合本行业务特征,将预防洗钱犯罪、保证金融稳定安全的职责落到实处。
(七)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由本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本行负面评价的风险。作为公司治理和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行通过建立健全防控机制、主动开展宣传等多方面主动有效防范和应对声誉风险事件,巩固提升良好企业形象。
报告期内,本行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声誉风险管理:一是按规信息披露,稳定市场预期。本行持续发布业绩快报,定期报告、临时公告,加强主动披露;接待机构投资者调研、参加机构策略会,组织投资者开放日活动,积极解答投资者关切问题,稳定市场预期。二是做好舆情监测,妥善处置投诉。依托面向全网的舆情软件监测、面向投资市场的财关公司监测、面向当地政府公安监测的三级体系,抓好舆情危机前期预防工作;建立接诉预警机制,对于不易解决或有升级苗头的投诉,第一时间预警,做到重要投诉早介入、早处置,防范演变形成声誉风险。三是强化品牌建设,积累声誉资产。广告投放在高铁基础上,增投电影映前广告、网红达人等多种渠道,锁定精准客群、助力本行产品宣传推广;持续新增商标注册,充实品牌商标知识产权库。四是加强媒体宣传,提升品牌形象。加强信息挖掘力度,围绕全行中心工作,明确信息要点,提高信息宣传报质量。加强对外宣传力度,整合全行宣传资源,加强媒体发声力度,积极传播本行良好形象,树立本行品牌公信度。五是落实消保要求,履行消保责任。优化消保组织架构,完善消保制度体系,提升分工协作机制,开展员工专题培训,开展多元化、常态化公众宣教活动,切实践行消保职责。六是加强培训演练,提高应对能力。将声誉风险课程纳入员工培训课程体系,前置声誉风险防范关口;积极开展声誉风险应急演练,增强声誉风险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
四、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从行业整体看,2023年受内外部宏观环境影响,存款增长较好,贷款需求总体偏弱。一方面,居民住房消费与金融投资意愿偏低,消费意愿仍在恢复,储蓄倾向偏高;另一方面,由于出口与国内商品消费整体承压,物价水平低迷,企业投资意愿不强,贷款需求相对偏弱。为稳增长、惠民生,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助力经济稳中向好。从行业内部来看,2023年受融资需求结构变化影响,大型商业银行规模增长超过行业平均增长,中小型商业银行规模增速总体承压。
展望未来,随着内外部宏观环境共振向上,国内经济有望复苏加快。一方面,2024年美联储降息预期不断增强,为全球流动性宽松创造有利条件,国内货币与财政政策有望保持相对积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4年宏观政策总基调为“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另一方面,出口、国内消费、市场信心有望共振向上。2023年下半年出口增速周期见底,2024年有望延续向上,国内消费水平处于周期底部,房地产调整有所缓和,对国内消费和信心形成支撑。
在宏观经济稳中向好、总体向上的背景下,投资与信贷需求有望恢复,商业银行总体有望实现资产规模合理增长、资产质量保持稳健。
(二)公司发展战略
2024年,公司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提升服务实体质效为目标,以践行“五篇大文章”为方向,以“八个坚持”引领全行高质量发展。具体经营上,公司紧跟政策导向,紧盯市场变化,立足“三农两小”,持续推进轻资本、数字化、综合化和生态化建设,有效组织客户、文化、人才、科技四大战略要素,谱写“五大金融”新篇章。
收起▲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零售银行业务.
积极践行普惠金融,大力支持乡村振兴,聚焦财富管理、客户提升和结构调优,通过网格精细化管理和数字化探索,扎实推进增户扩面;发展“党建+金融”新服务,通过党建共建、战略合作扩大为民服务圈,聚焦社会民生,重点打造“三代社保卡”品牌权益活动,提高优质卡占比;积极建设普惠金融服务点,不断扩大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构建15分钟医保服务圈,联合中共常熟市委组织部、常熟市总工会打造“海棠铺子”综合惠民服务平台,升级“海棠铺子-飞燕集市”,建设“文明积分银行”项目,推进“智慧校园”、“智慧菜场”、“智慧商超”等场景建设,立足金融本职,助推金融服务质效提升。
公司银行业务.
重点支持小微、三农、实体、民营领域客户群体,围绕企业客户经营场景,不断提升服务质效,积极助力区域经济复苏。
票据业务紧跟票据市场时代变革,为企业提供便利化的电票业务服务,通过丰富线上票据产品和优化线上服务模式,逐渐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农商票据业务体系。国际业务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为进出口企业提供外汇结算、资金增值、套期保值、融资等综合服务,为内贸企业丰富结算和融资服务,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投资银行业务通过多元化产品组合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利用投贷联动、投存联动、投承联动、组合融资、产业顾问等投行方法整合行内外多种资源,以满足客户的泛金融需求。
金融市场业务.
本币业务优化结构,丰富产品组合,交易能力不断增强。外币业务持续创新,积极挖掘交易机会买卖美元国债。资管业务自营代销共同发力,自营理财积极配置资产,产品收益和中收保持稳定;代销理财规模稳步增长,注重销售适当性管理与合规销售管理;代销保险增添动力,优化培训模式提升技能,实现培训驻点全覆盖,开展多形式线下活动提升服务质效。
村镇银行业务.
坚定市场定位,发挥比较优势,致力于“做大客户基数、做小单户金额、做多人均单产”。推进业务下沉,落实网格化方法,开展整村授信、兴福钱包业务,实现农村市场快速拓面深耕。升级渠道保障,完善企业网银、小程序、微银行等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效率,优化客户体验。打造品牌活动,营造厅堂氛围,贴心维护客户,助力品牌形象提升。整合队伍资源,加强业务联动,创新营销协作,提升综合化服务质效。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经营效益持续提升.
报告期内,集团实现营业收入49.14亿元,同比增加5.41亿元,增幅12.3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50亿元,同比增2.50亿元,增幅20.82%。总资产收益率(ROA)1.04%,同比上升0.04个百分点;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12.40%,同比提升0.68个百分点。
规模体量再创新高.
报告期末,集团总资产达3,178.14亿元,较年初增299.32亿元,增幅10.40%;总存款2,422.09亿元,较年初增287.64亿元,增幅13.48%;总贷款2,146.70亿元,较年初增212.37亿元,增幅10.98%。
资产质量更加优化.
报告期末,集团贷款不良率0.75%,较年初下降0.06个百分点。集团拨备覆盖率550.45%,较年初提升13.68个百分点。
村镇银行提速前进.
报告期末,村镇银行总资产504.30亿元,增幅13.20%;总存款423.02亿元,增幅18.92%;总贷款393.60亿元,增幅10.85%。村镇银行不良率0.97%,较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342.30%,较年初提升29.68个百分点。
三、风险因素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银行面临的借款人或对方当事人未按约定条款履行其相关义务的风险。本行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贷款组合、投资组合、担保和其他支付承诺。
报告期内,本行主要在以下方面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一是持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突出政策引导作用。优化风险偏好限额体系,强化考核传导;制定稳健的授信管理政策和风险管理工作意见,明确资金投向与风险管理要求,针对不同行业、区域、客户,差异化授信政策;主动调节资产结构。二是落实各项信贷管理措施,加强风险防控。推进信贷等级行管理,实施常态化运行、动态化监测;加快信贷数字化转型服务,持续丰富风险数据,完善风险预警体系,掌握客户风险变化,提高前瞻性;完善贷后管理模式,加强线上线下双向管控,打造“首次+常规+专项”智慧贷后体系,推动传统贷后向数字智能贷后转型。三是完善数字风控体系,整合优势资源,完善风险模型资产库,建立模型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持续监测、优化验证、更新迭代风控模型,保持风控模型敏捷有效。四是注重小微信贷管理模式创新,做好小微业务全流程风险防控。抓好准入受理环节,对客户经理受理权限实施分层管理并结合轮换机制,提高岗位约束力;抓好实地调查环节,运用移动贷款平台结合交叉检验技术,真实还原调查现场;抓好审批决策环节,开发新型审批模型,重点区域驻点审批,动态更新行业风险动态,提高风险识别能力;抓好贷后管理环节,执行分层管理,联动预警系统将风险管理前置化,强化动态管理。五是严格资产分类管理,提高分类准确性。实施涵盖风险预警、客户(评级)分类、授(用)信、贷后管理、风险分类、风险处置、责任认定的“九位一体”风控管理方案,根据预警信号、客户分类、逾期天数等维度制定贷款风险分类调级识别规则,提升风险分类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六是加强资产质量监测管控,强化风险排查,前瞻性防控风险。实行名单制管理,动态监测资产质量变化,建立重大风险隐患客户台账,加强逾期欠息贷款管理;坚持多方位风险排查机制,摸清风险底数,实现早预警、早处置。七是拓宽不良处置渠道,加快风险处置。细分处置策略,分层分类、灵活施策,联合内外部力量,灵活采取现金清收、贷款置换、归并盘活、政府支持、类银团、依法诉讼、债权转让等方式化解处置风险贷款;开展不良资产清收专项活动,根据损失情况、处置难度、参与度等因素,确定不同标准,调动清收积极性;积极创新处置方式,实行不良资产推介机制,拓宽处置渠道,创新“带抵押过户”、“申请支付令”等工具,加速资产变现,多种途径化解风险资产。报告期内,通过以上举措,本行不良贷款得到进一步控制,资产质量得到有效管控。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在极端情况下,流动性不足会导致商业银行的清偿风险。本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目标为:遵循流动性监管要求,及时履行本行支付义务并满足贷款、交易、投资等业务的需要。
报告期内,本行秉持稳健发展、合规审慎的经营理念,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一是持续推进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密切关注货币信贷政策调整和银行间市场资金变动情况。二是持续运作资产负债主动管理机制,根据本行实际经营状况和流动性管控要求,提前制定资产负债管理计划,动态调整管理策略,确保流动性风险整体安全可控。三是推进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持续完善全行资金头寸管控系统,强化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报告管理。四是持续开展流动性压力测试,立足本行资产负债结构情况,定期开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测试结果作为资产配置与风险管理的决策依据。五是持续完善流动性应急机制,制定流动性应急预案,明确分工协作机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等)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的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本行承受的市场风险主要来自于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各外币的头寸敞口,以及投资、交易头寸的市值变化,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是本行面临的主要市场风险。
报告期内,本行主要在以下方面加强市场风险管理:在交易账户方面,本行主要从事债券等与利率风险相关的金融产品的交易,以利率债为主,交易规模较小,总体风险维持在较低水平。风险计量和监控管理方面,主要通过设置盯市止损限额指标、利率敏感性限额指标、风险价值限额指标等风险指标,运用Comstar债券管理系统对债券估值进行监测与计量,实现各类市场风险指标的计量和管理;通过实施压力测试,针对不同程度的利率平行上移情景分析资产市值变动影响,结合市场研判,加强规模和久期类指标管控,适时调整交易策略。日常管理方面,根据全行市场风险限额指标体系,对交易账户规模、基点价值、修正久期、风险价值(VAR)、单券损益等指标由市场风险管理部门执行日常监控和持续报告。此外,本行外汇业务比较单一,以结售汇业务为主,主要通过制定外汇平盘交易流程,对隔夜及日间敞口实施限额监控,动态管理汇率风险,并运用系统实时监控即期结售汇敞口额度、敞口头寸成本等重要指标。
在银行账簿方面,本行根据银保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指引(修订)》,持续完善管理政策和机制,不断提升风险识别和计量水平,强化主动引导,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整体平稳。一是通过以经济价值利率敏感性为核心的利率风险计量与管理框架,主动引导资产负债业务规模、期限结构及利率结构调整,确保短期净利息收入和中长期经济价值平稳获取,利率风险平衡可控。二是采用静态和动态模拟相结合的风险计量手段,强化风险识别和计量分析,基于静态的重定价缺口表,直观展现资产和负债的期限错配情况以及利率敏感性特征,并通过分析利率变化对净利息收入和经济价值指标的影响,加强银行账簿利率风险主动管理;三是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提高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对于宏观政策的敏感度,对未来利率走势加强研判,保持稳定的财务表现。
在金融衍生产品业务方面,本行始终坚持审慎原则,开办的业务包括利率互换、外汇掉期、外汇远期及结构性存款平盘交易。本行将衍生产品业务纳入市场风险限额管理体系,实施限额日监控,重点监测规模、净值、基点价值、损益等风险指标,强化衍生产品业务市场风险管控。
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本行面临的操作风险主要来自于授信业务、投资业务、支付业务、员工管理、法律事务、外部事件等方面。
报告期内,本行主要在以下方面加强操作风险管理:一是完善操作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操作风险的基本制度、管理规定,提升制度合规性、完备性、可操作性。二是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持续跟进重点领域业务的风险监测及评估,针对发现问题及时预警,提出合规性建议;健全集中对账、事后监督和事中控制,加大柜面业务的管控力度;强化信贷、资金业务系统管控,规范信贷业务操作,防范系统操作风险;针对重点业务领域、重要业务环节的操作风险进行排查,保持案件防控的高压态势。三是加强管理工具运用。运用操作风险管理的三大工具,通过整合流程、梳理方法,运用RCSA(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工具)识别风险点和控制措施,运用KRI(关键风险指标工具)监测关键风险变化,运用LDC(损失事件收集工具)收集风险损失,对全行操作风险进行统一全面管理,有效防范操作风险隐患,尽可能减少操作风险损失。四是提高系统平台支撑。加强风险指标监测、检查与问题管理、员工行为管理等系统功能建设,定期运用审计模型进行常态化检查,提升本行操作风险系统化管理水平。
合规风险.合规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因没有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的风险。合规风险主要是强调银行因自身原因违反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等而遭受的经济或声誉的损失。
报告期内,本行突出“全面合规管理”理念,坚持以合规控风险、以合规防案件,进一步巩固合规银行建设,推进“全面合规深化年”各项任务,深化“内控流程优化”等各项专项工作,进一步提升合规案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合规管理组织体系上,本行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总行各部门、各分支机构以及全员共同负责的合规管理组织体系,加强合规员管理,不断提升合规队伍专业水平和履职能力。合规文化体系上,开展每周一学、每月一讲、每年一考、每年一奖、上好合规一堂课“五个一”计划,引导全员明晰从业规范和行为操守,遵纪守法心存敬畏;充分运用蓝信公众号、小燕学堂、学习强行等平台,推送监管处罚案例,开展以案促规学习,持续营造全行合规经营氛围。制度流程管理体系上,本行完善制度审查、制度流程梳理与后评价工作;对全行制度实行动态维护,确保外规内化有效落地,强化制度流程管控力度。合规管控体系上,本行完善全行检查统筹管理模式,开展各类案件风险排查;提升分支机构内控“九个一”工作机制;完善问题整改管理工作,实现问题数据收集机制、整改跟踪机制、整改销号机制、问题定期披露与分析机制、整改后评价机制等闭环式管理;常态化开展各类员工异常行为排查;进一步厘清全行授权体系,梳理全行信贷业务权限。
合规考评问责体系上,完善三道防线问题整改问责联动机制,形成部门、机构、合规管理人员、全行员工的分层、分类合规案防考核体系,加大违规问责力度,提升考评质效。合规管理科技支撑体系上,推进合规管理数据平台建设,整合现有各类合规管理数据,完善各类合规管理工具,探索合规管理数据化、智能化,不断提升合规管理水平。
洗钱风险和恐怖融资风险.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是指公司的产品或服务被不法分子利用从事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进而对公司在法律、声誉、合规、经营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的风险。本行面临的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主要来自银行账户被不法分子利用,以看似正常的交易作掩护,改变犯罪收益的资金形态或转移犯罪资金所带来的风险。
本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反洗钱和恐怖融资内部控制体系。依据反洗钱和恐怖融资法律法规及本行实际,制定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开发上线了较完善的反洗钱和恐怖融资监控系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反洗钱和恐怖融资组织体系,确保全行业务的稳健运营。
本行积极履行反洗钱和恐怖融资职责,采取多项举措保证本行合规有效。一是完善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管理内控体系,做好政策指引,加强制度保障。二是不断完善反洗钱和恐怖融资组织架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各业务部门、主管部门职责,加强分工协作。三是推进洗钱监测模型建设,持续完善各类系统监测模型,扩大可疑监测覆盖面,提升异常交易监测能力。四是试点集中处理模式,逐步实现全行集中化,有效提升可疑交易报告质量。五是履行宣传义务,拓宽宣传渠道,定期开展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宣传工作,针对不同群体,结合本行业务特征,将预防洗钱犯罪、保证金融稳定安全的职责落到实处。六是加强员工培训,针对新员工、反洗钱专职人员开展不同层次培训,不断加强专职人员能力以及一线业务人员洗钱风险防范意识。
声誉风险.声誉风险是由本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本行负面评价的风险。作为公司治理和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行通过建立健全防控机制、主动开展宣传等多方面主动有效防范和应对声誉风险事件,巩固提升良好企业形象。
报告期内,本行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声誉风险管理:一是按规披露信息,稳定市场预期。本行持续发布业绩快报、定期报告、临时公告,加强主动披露;接待机构投资者调研、参加机构策略会,积极解答投资者关切问题,稳定市场预期。
二是做好舆情监测,妥善处置投诉。依托面向全网的舆情软件监测,面向投资市场的财关公司监测,面向当地政府公安监测的三级体系,抓好舆情危机前期预防工作;建立接诉预警机制,对于不易解决或有升级苗头的投诉,第一时间预警,做到重要投诉早介入早处置,防范演变形成声誉风险。三是强化品牌建设,积累声誉资产。投放高铁及影院广告,形成点、线结合,动、静互补的宣传效应,提升金融品牌形象;持续新增商标注册,充实品牌商标知识产权库。四是加强媒体宣传,提升品牌形象。加大信息挖掘力度。围绕全行中心工作,明确信息要点,提高信息宣传报道质量;加强对外宣传力度。整合全行宣传资源,利用线上、线下外宣渠道,向主要媒体报送各类信息,加强媒体发声力度,积极传播本行良好形象,树立本行品牌公信度。五是落实消保要求,履行消保责任。优化消保组织架构,完善消保制度体系,提升分工协作机制,开展员工专题培训,开展多元化、常态化公众宣教活动,切实践行消保职责。六是加强培训演练,提高应对能力。将声誉风险课程纳入员工培训课程体系,前置声誉风险防范关口;积极开展声誉风险应急演练,增强声誉风险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践行“普惠金融、责任银行”的企业使命,坚持服务“三农”、服务小企业、服务小微企业的市场定位,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民营小微企业和乡村振兴领域,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的普惠金融发展道路。以标准化技术和流程做好普惠金融服务,打造普惠领航标杆银行,科技领跑价值银行,区域领先幸福银行。
公司围绕“客户年轻化、服务线上化、竞争差异化”的零售业务发展趋势,加速线上线下双融合,推进零售银行转型。深耕线下,以分支机构和村镇银行为支撑,配合自助银行、普惠金融服务点、兴福驿站,延伸金融服务范围;培育线上,以线上产品为抓手,促进线上线下业务场景融合,以线上技术为支撑,优化微银行及电子银行功能,提升客户体验,搭建覆盖“城、镇、村”三级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
公司严格遵守“创新、稳健、合规”的风控原则,持续强化全面风险管理,以管控政策为指引,风险偏好与限额管理、权限流程、实施细则为指导,搭建各类系统管控平台,在信贷管理、操作风险、合规内控、资产负债等方面实现系统联防。坚固“数智赋能”的联控机制,深度推进“尽调-审批-方案-贷后-预警-押品”六环节智能化串联式应用,实施“九位一体”立体式信用风险防控。通过限额管理、压力测试有效监测市场风险水平,根据市场利率变动情况,调整交易策略,有效控制市场风险。推进流动性风险并表管理,完善流动性风险分析评估、监测预警管理机制,提高应急演练实战水平,增强突发状况的处置能力。
公司坚持“科技强行”战略,进一步夯实数字化核心基础。提升线上风控能力,全行级反欺诈风险监控系统实现手机、网银、网联等全渠道业务的实时交易监控;加快业务数字化转型,围绕客户经理打造数字化营销能力,实现客户信息多平台、多系统互联互通,多方位记录客户交互行为,为公司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与保障。
公司推动落实“人才兴行”战略,坚持德才兼备、文化认同、注重实绩、倾斜一线的选人用人导向,不断完善人才培养、选拔与考核机制;奉行敢闯敢为、忠诚担当、不拘一格、五湖四海的干部选拔标准,让合适的人到合适的岗位、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推动干部能上能下,激励干部担当作为,锻造一支契合公司文化、践行普惠金融的专业化、复合型干部队伍,为更好应对行业竞争,促进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收起▲
一、公司业务概要
1、公司经营模式
报告期内,公司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守服务“三农两小”市场定位,坚持零售转型方向,走“轻资本”的普惠金融道路,通过提升综合化、数字化、生态化三大水平,推进乡村振兴、客户提升、财富管理三大工程,向发展要规模,向管理要效益。公司银行业务主要包括企业金融、三农金融业务、国际金融业务、票据金融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等。零售银行业务主要包括储蓄存款、投资理财、代销基金等财富业务,小微贷款、消费金融、房屋按揭等信贷业务,信用卡业务,三代社保卡、手机银行、微信银行、收单结算等电子银行业务。金融市场业务主要包括货币市场业务、债券业务、衍生品业务和财富业务等。村镇银行业务主要包括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国内结算、同业拆借、银行卡业务等。
2、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2022年外部经营环境错综复杂,受国际形势扰动、欧美央行加息等多重因素影响,叠加房地产行业的拖累,总体经济增长形势承压。四季度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中国经济增长触底回升增强了信心,为产业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为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明确了要求。商业银行不忘初心,坚守使命,紧跟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积极践行普惠金融,大力支持乡村振兴,不断加大对实体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科创金融和新市民金融服务,有效提升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切实提高了金融服务的客户满意度。
3、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零售银行业务: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聚焦财富管理、客户提升和乡村振兴三大工程,通过三级网格深耕管理,扎实推进增量扩面;实施整村授信,持续推进业务下沉;积极建设普惠金融服务点,不断扩大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积极探索“党建+金融”新服务,通过党建共建、银政合作扩大为民服务“朋友圈”,聚焦社会民生,重点打造“三代社保卡权益”特色品牌活动,构建15分钟医保服务圈,联合市组织部、市总工会联合打造“海棠铺子”综合惠民服务平台,升级“海棠铺子飞燕集市”,推进“智慧社区”、“智慧校园”、“智慧菜场”等场景建设,立足金融本职,助推金融服务质效提升。
公司银行业务:重点支持小微、三农、实体、民营领域客户群体,促进资产重心持续做小、做散。票据业务紧跟票据市场时代变革,为企业提供便利化的电票业务服务,通过丰富线上票据产品和优化线上服务模式,逐渐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农商票据业务体系。国际业务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为进出口企业提供外汇结算、资金增值、套期保值、融资等综合服务,为内贸企业丰富结算和融资服务,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投资银行业务通过多元化产品组合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利用投贷联动、投存联动、投承联动、组合融资、产业顾问等投行方法整合行内外多种资源,以满足客户的泛金融需求。
金融市场业务:持续综合化投资业务转型,本外币业务通过精细化管理,优化资产管理质量;畅通融资渠道,保障全行流动性。着力轻资本交易业务发展,优化人才梯队,实现整体交易水平显著提升。加强财富管理体系建设,理财产品运作合规转型,财富队伍搭建初见成效,代销理财增添动力。
村镇银行业务:积极推动存贷业务联动工作,在业务联动和考核联动的基础上,整合存贷业务贡献度,加强队伍融合转型,形成统一的队伍管理体系。升级渠道保障,实现扩面增效,推动新版手机银行普及,完善转账、查询等功能,提升客户体验。拓宽线上化转型范围,搭建智能决策系统,打造“一包一金”(兴福钱包、兴福备用金)线上产品应用场景。
二、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1、战略定位清晰高远
公司践行“普惠金融、责任银行”的企业使命,坚持服务“三农”、服务小企业、服务小微企业的市场定位,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民营小微企业和乡村振兴领域,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的普惠金融发展道路。以标准化技术和流程做好普惠金融服务,打造普惠领航标杆银行,科技领跑价值银行,区域领先幸福银行。
2、零售转型方向坚定
公司围绕“客户年轻化、服务线上化、竞争差异化”的零售业务发展趋势,加速线上线下双融合,推进零售银行转型。深耕线下,以分支机构和村镇银行为支撑,配合自助银行、普惠金融服务点、兴福驿站,延伸金融服务范围;培育线上,以线上产品为抓手,促进线上线下业务场景融合,以线上技术为支撑,优化微银行及电子银行功能,提升客户体验,搭建覆盖“城、镇、村”三级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
3、风险管控务实有效
公司严格遵守“创新、稳健、合规”的风控原则,积极应对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加强信贷资产质量管理,深化重点领域风险管控,创新不良处置方式,不断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努力实现风险收益最大化。持续强化全面风险管理,以完善体系为保障,以科学计量为基础,以流程优化为抓手,以激励约束为引导,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动态高效管理各类风险。通过限额管理、压力测试有效监测市场风险水平,根据市场利率变动情况,调整交易策略,有效控制市场风险。推进流动性风险并表管理,完善流动性风险分析评估、监测预警管理机制,提高应急演练实战水平,增强突发状况的处置能力。
4、科技赋能效果显现
公司坚持“科技强行”战略,进一步夯实数字化核心基础,上线“分布式、微服务”新一代核心账务系统,实现首家在分布式核心账务系统上搭载国产分布式数据库,首家在分布式核心账务系统上实现“单核异构”,首家在分布式核心集成业务中台,交易处理能力提升46倍;提升线上风控能力,全行级反欺诈风险监控系统实现手机、网银、网联等全渠道业务的实时交易监控,为公司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与保障。
5、人才队伍储备充足
公司高度重视人才梯队建设,拥有一支充满拼搏精神、富有创新力和凝聚力的员工队伍;坚持选贤任能,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不断完善人才培养、选拔与考核机制,实行优胜劣汰,激发员工队伍活力,搭建良好成长通道,提拔一批业务精良、专业引领、价值匹配、综合素质优良的业务骨干充实到关键岗位,为更好应对行业竞争,促进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应对经济下行的严峻挑战,持续推动普惠金融战略和大零售转型,实现了效益、规模、质量的均衡发展。
报告期内,集团实现营业收入88.09亿元,同比增加11.53亿元,增幅15.0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44亿元,同比增5.56亿元,增幅25.39%。总资产收益率(ROA)1.10%,同比提升0.07个百分点;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13.06%,同比提升1.44个百分点。成本收入比38.58%,较去年同期下降2.82个百分点。
报告期末,集团总资产达2,878.81亿元,较年初增412.99亿元,增幅16.75%;总存款2,134.45亿元,较年初增307.13亿元,增幅16.81%,总贷款1,934.33亿元,较年初增306.36亿元,增幅18.82%。
报告期末,集团贷款不良率0.81%,较年初持平。集团拨备覆盖率536.77%,较年初提升4.95个百分点。
报告期末,村镇银行总资产445.50亿元,增幅18.06%。总存款355.73亿元,增幅21.33%;总贷款355.07亿元,增幅21.22%。村镇银行不良率0.98%,较年初上升0.04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312.62%,较年初提升19.03个百分点。
四、风险和风险管理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银行面临的借款人或对方当事人未按约定条款履行其相关义务的风险。本行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贷款组合、投资组合、担保和其他支付承诺。
报告期内,本行主要在以下方面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一是持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突出政策引导作用。优化风险偏好限额体系,强化考核传导;制定稳健的授信管理政策和风险管理工作意见,明确资金投向与风险管理要求,针对不同行业、区域、客户,差异化授信政策;主动调节资产结构。二是落实各项信贷管理措施,加强风险防控。推进信贷等级行管理,实施常态化运行、动态化监测;加快信贷数字化转型服务,推进“三查一网通”、“一企一画像”等重大项目应用,支撑业务全面发展;深化风险预警机制,持续丰富风险数据,完善预警体系,掌握客户风险变化,提高前瞻性;完善贷后管理模式,加强线上线下双向管控,打造“首次+常规+专项”智慧贷后体系,推动传统贷后向数字智能贷后转型。三是完善数字风控体系,整合优势资源,完善风险模型资产库,建立模型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持续监测、优化验证、更新迭代风控模型,保持风控模型敏捷有效。四是注重小微信贷管理模式创新,做好小微业务全流程风险防控。抓好准入受理环节,对客户经理受理权限实施分层管理并结合轮换机制,提高岗位约束力;抓好实地调查环节,运用移动贷款平台结合交叉检验技术,真实还原调查现场;抓好审批决策环节,开发新型审批模型,重点区域驻点审批,动态更新行业风险动态,提高小微业务风险识别能力;抓好签约放款环节,严格把控“放贷分离”,升级人证识别功能,加强信息一致性核查;抓好贷后管理环节,执行大小金额分层管理,联动预警系统将风险管理前置化,强化动态管理。五是严格资产分类管理,提高分类准确性。实施涵盖风险预警、客户(评级)分类、授(用)信、贷后管理、风险分类、风险处置、责任认定的“九位一体”风控管理方案,根据预警信号、客户分类、逾期天数等维度制定贷款风险分类调级识别规则,提升风险分类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六是加强资产质量监测管控,强化风险排查,前瞻性防控风险。实行名单制管理,动态监测资产质量变化,建立重大风险隐患客户台账,加强逾期欠息贷款管理;坚持多方位风险排查机制,摸清风险底数,实现早预警、早处置。七是拓宽不良处置渠道,加快风险处置。细分处置策略,分层分类、灵活施策,联合内外部力量,灵活采取现金清收、贷款置换、归并盘活、政府支持、类银团、依法诉讼、债权转让等方式化解处置风险贷款;积极创新处置方式,实行不良资产推介机制,拓宽处置渠道,创新“带抵押过户”、“申请支付令”等工具,加速资产变现,多种途径化解风险资产。报告期内,通过以上举措,本行不良贷款得到进一步控制,资产质量得到有效管控。
2、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在极端情况下,流动性不足会导致商业银行的清偿风险。本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目标为:遵循流动性监管要求,及时履行本行支付义务并满足贷款、交易、投资等业务的需要。
报告期内,本行秉持稳健发展、合规审慎的经营理念,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一是持续推进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密切关注货币信贷政策调整和银行间市场资金变动情况。二是持续运作资产负债主动管理机制,根据本行实际经营状况和流动性管控要求,提前制定资产负债管理计划,动态调整管理策略,确保流动性风险整体安全可控。三是推进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持续完善全行资金头寸管控系统,强化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报告管理。四是持续开展流动性压力测试,立足本行资产负债结构情况,定期开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测试结果作为资产配置与风险管理的决策依据。五是持续完善流动性应急机制,制定流动性应急预案,明确分工协作机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3、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等)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的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本行承受的市场风险主要来自于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各外币的头寸敞口,以及投资、交易头寸的市值变化,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是本行面临的主要市场风险。
报告期内,本行主要在以下方面加强市场风险管理:在交易账户方面,本行主要从事债券等与利率风险相关的金融产品的交易,以利率债为主,交易规模较小,总体风险维持在较低水平。风险计量和监控管理方面,主要通过设置盯市止损限额指标、利率敏感性限额指标、风险价值限额指标等风险指标,运用Comstar债券管理系统对债券估值进行监测与计量,实现各类市场风险指标的计量和管理;通过实施压力测试,针对不同程度的利率平行上移情景分析资产市值变动影响,结合市场研判,加强规模和久期类指标管控,适时调整交易策略。日常管理方面,根据全行市场风险限额指标体系,对交易账户规模、基点价值、修正久期、风险价值(VAR)、单券损益等指标由市场风险管理部门执行日常监控和持续报告。此外,本行外汇业务比较单一,以结售汇业务为主,主要通过制定外汇平盘交易流程,对隔夜及日间敞口实施限额监控,动态管理汇率风险,并运用系统实时监控即期结售汇敞口额度、敞口头寸成本等重要指标。
在银行账簿方面,本行根据银保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指引(修订)》,持续完善管理政策和机制,不断提升风险识别和计量水平,强化主动引导,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整体平稳。一是通过以经济价值利率敏感性为核心的利率风险计量与管理框架,主动引导资产负债业务规模、期限结构及利率结构调整,确保短期净利息收入和中长期经济价值平稳获取,利率风险平衡可控。二是采用静态和动态模拟相结合的风险计量手段,强化风险识别和计量分析,基于静态的重定价缺口表,直观展现资产和负债的期限错配情况以及利率敏感性特征,并通过分析利率变化对净利息收入和经济价值指标的影响,加强银行账簿利率风险主动管理;三是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提高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对于宏观政策的敏感度,对未来利率走势加强研判,保持本行财务表现得稳定。
在金融衍生产品业务方面,本行始终坚持审慎原则,开办的业务包括利率互换、外汇掉期、外汇远期及结构性存款平盘交易。本行将衍生产品业务纳入市场风险限额管理体系,实施限额日监控,重点监测规模、净值、基点价值、损益等风险指标,强化衍生产品业务市场风险管控。
4、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本行面临的操作风险主要来自于授信业务、投资业务、支付业务、员工管理、法律事务、外部事件等方面。
报告期内,本行主要在以下方面加强操作风险管理:一是完善操作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操作风险的基本制度、管理规定,提升制度合规性、完备性、可操作性。二是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持续跟进重点领域业务的风险监测及评估,针对发现问题及时预警,提出合规性建议;健全集中对账、事后监督和事中控制,加大柜面业务的管控力度;强化信贷、资金业务系统管控,规范信贷业务操作,防范系统操作风险;针对重点业务领域、重要业务环节的操作风险进行排查,保持案件防控的高压态势。三是加强管理工具运用。运用操作风险管理的三大工具,通过整合流程、梳理方法,运用RCSA(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工具)识别风险点和控制措施,运用KRI(关键风险指标工具)监测关键风险变化,运用LDC(损失事件收集工具)收集风险损失,对全行操作风险进行统一全面管理,有效防范操作风险隐患,尽可能减少操作风险损失。四是提高系统平台支撑。加强风险指标监测、检查与问题管理、员工行为管理等系统功能建设,定期运用审计模型进行常态化检查,提升本行操作风险系统化管理水平。
5、合规风险
合规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因没有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的风险。合规风险主要是强调银行因自身原因违反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等而遭受的经济或声誉的损失。
报告期内,本行坚持“合规优先,审慎稳健”的风险合规文化理念,以本行《合规银行建设2021-2023年工作规划》为引领,完成“内控流程优化年”各项任务,推进案件专项整治、深化“内控合规管理建设年”各项专项工作,进一步提升合规案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合规管理组织体系上,本行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总行各部门、各分支机构以及全员共同负责的合规管理组织体系,加强合规员准入、考核及退出管理,不断提升合规队伍专业水平和履职能力。
合规文化体系上,开展每周一学、每月一讲、每年一考、每年一奖、上好合规一堂课“五个一”计划,引导全员明晰从业规范和行为操守,遵纪守法心存敬畏;充分运用蓝信公众号、小燕学堂、学习强行等平台,推送监管处罚案例,开展以案促规学习,持续营造全行合规经营氛围。制度流程管理体系上,本行完善制度审查、制度流程梳理与后评价工作;对全行制度实行动态维护,确保外规内化有效落地,强化制度流程管控力度。合规管控体系上,本行完善全行检查统筹管理模式,开展各类案件风险排查;提升分支机构内控“九个一”工作机制;完善问题整改管理工作,实现问题数据收集机制、整改跟踪机制、整改销号机制、问题定期披露与分析机制、整改后评价机制等闭环式管理;常态化开展各类员工异常行为排查;进一步厘清全行授权体系,梳理全行信贷业务权限。合规考评问责体系上,完善三道防线问题整改问责联动机制,形成部门、机构、合规管理人员、全行员工的分层、分类合规案防考核体系,加大违规问责力度,提升考评质效。合规管理科技支撑体系上,推进合规管理数据平台建设,整合现有各类合规管理数据,完善各类合规管理工具,探索合规管理数据化、智能化,不断提升合规管理水平。
6、洗钱风险和恐怖融资风险
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是指公司的产品或服务被不法分子利用从事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进而对公司在法律、声誉、合规、经营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的风险。本行面临的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主要来自银行账户被不法分子利用,以看似正常的交易作掩护,改变犯罪收益的资金形态或转移犯罪资金所带来的风险。
本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反洗钱和恐怖融资内部控制体系。依据反洗钱和恐怖融资法律法规及本行实际,制定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开发上线了较完善的反洗钱和恐怖融资监控系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反洗钱和恐怖融资组织体系,确保全行业务的稳健运营。
本行积极履行反洗钱和恐怖融资职责,采取多项举措保证本行合规有效。一是完善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管理内控体系,做好政策指引,加强制度保障。二是不断完善反洗钱和恐怖融资组织架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各业务部门、主管部门职责,加强分工协作。三是实施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评估,通过机构、产品等多层次的风险评估与机制完善,不断夯实薄弱环节,增强风险防控能力。四是加强客户基础信息治理,利用工商数据提高反洗钱和恐怖融资系统预警有效性,落实人行客户持续识别要求。五是不断强化内控执行情况检查,持续开展反洗钱和恐怖融资非现场检查。六是履行宣传义务,定期开展反洗钱和恐怖融资宣传工作,针对不同群体,结合本行业务特征,将预防洗钱犯罪、保证金融稳定安全的职责落到实处。七是加强员工培训,不断加强总行专员专业能力培训以及一线业务人员可疑案例识别能力培训。
7、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由本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本行负面评价的风险。作为公司治理和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行通过建立健全防控机制、主动开展宣传等多方面主动有效防范和应对声誉风险事件,巩固提升良好企业形象。
报告期内,本行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声誉风险管理:一是按规披露信息,稳定市场预期。本行持续发布业绩快报、定期报告、临时公告,加强主动披露;接待机构投资者调研、参加机构策略会,积极解答投资者关切问题,稳定市场预期。
二是做好舆情监测,妥善处置投诉。依托面向全网的舆情软件监测,面向投资市场的财关公司监测,面向当地政府公安监测的三级体系,抓好舆情危机前期预防工作;建立接诉预警机制,对于不易解决或有升级苗头的投诉,第一时间预警,做到重要投诉早介入早处置,防范演变形成声誉风险。三是强化品牌建设,积累声誉资产。投放高铁车身及站内广告,形成点、线结合,动、静互补的宣传效应,提升金融品牌形象;持续新增商标注册,充实品牌商标知识产权库。四是加强媒体宣传,提升品牌形象。加强信息挖掘力度。围绕全行中心工作,明确信息要点,提高信息宣传报质量;加强对外宣传力度。整合全行宣传资源,利用线上、线下外宣渠道,向主要媒体报送各类信息,加强媒体发声力度,积极传播本行良好形象,树立本行品牌公信度。五是落实消保要求,履行消保责任。优化消保组织架构,完善消保制度体系,提升分工协作机制,开展员工专题培训,开展多元化、常态化公众宣教活动,切实践行消保职责。六是加强培训演练,提高应对能力。将声誉风险课程纳入员工培训课程体系,前置声誉风险防范关口;积极开展声誉风险应急演练,增强声誉风险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
五、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1、行业格局和趋势
从行业整体看,2022年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影响,存款增长较好,合意贷款需求降低。受内外部多重因素叠加,全年GDP增速仅为3.0%,略高于2020年2.2%的经济增速。城镇调查失业率和31个大城市调查失业率处在较高水平,居民部门消费信心不足,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增量较多、住户部门贷款增量较低。从行业内部看,2022年受融资需求结构变化影响,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发展速度略有差异,其中大型商业银行境内机构总资产同比增长13.40%,近年来首次超过行业平均增速。
展望未来,随着消费场景增多、房地产市场逐步企稳,居民部门投资和消费信心逐步增强。2022年12月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改善营商环境,极大提振了企业信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20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货币金融环境有望保持松紧适度,以支持内需增长,使其成为2023年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随着经济增长恢复、经济活力增强,市场主体经营状况和融资需求逐步回暖,商业银行有望实现资产规模的合理增长和资产质量的有效提升。
2、公司发展战略
2023年,公司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建引领,坚定普惠金融道路不动摇,贯彻高质量发展新理念,以“四敢”精神不断探索新业务、新领域、新空间。
具体经营上,公司紧跟国家经济金融政策,立足“三农两小”市场定位,深化轻资本、数字化、综合化和生态化建设,紧紧围绕客户、效益、效率、能力四大核心要素,扎实推进增量扩面、客户提升、增收降本、风险管控、科技赋能、流程优化、队伍建设、文化传承八项重点工作,不断拓展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3、经营计划
1、营收增速10%左右;
2、归母净利润增速20%左右;
3、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13.5%左右;
4、成本收入比稳中有降;
5、不良率保持稳定,拨备覆盖率保持在合理水平。
收起▲
一、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
01
经营范围
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办理票据承兑和贴现;办理银行卡业务;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买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按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从事同业拆借;提供保管箱服务;外汇存款;外汇贷款;外汇汇款;外币兑换;国际结算;外汇票据的承兑和贴现;结汇、售汇;资信调查、咨询及见证业务;代理销售基金;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02
经营模式
报告期内,本行严格执行国家政策和监管要求,聚力聚焦主责主业,践行普惠金融。坚持“三农两小”,不忘支农支小初心,肩负乡村振兴使命,引导更多资源向涉农、小微领域倾斜。坚持回归本源,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金融经济循环、健康发展。
03
行业经营性信息分析
报告期内,面对疫情多点反弹和国际局势动荡的复杂环境,为良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全力支持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银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支持稳增长稳市场主体稳就业,继续实施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帮助困难行业企业纾困和稳岗。二是加大对科技创新、“专精特新”企业金融支持,助力能源保供、供应链稳定和绿色低碳转型,出台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全力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质效。三是加大风险防控力度,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稳妥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本行紧密结合地情、行情,秉持高质量发展理念,以金融服务助力实体经济,精耕细作区域经济、做深做透普惠金融、持续服务乡村振兴,不断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提升差异化竞争优势,推动全行业务的持续发展。
打造了一个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微贷模式。
本行聚焦支农支小主责主业,聚焦金字塔底端的“微小客户”、“草根客户”,围绕微贷客户的经营特征和金融需求,匠心锻造微贷核心技术,打造出专业化、可复制的“微贷工厂”,创造性提出“望闻问切”的“四步工作法”,形成了一个成功突破小微金融规模、风险、成本“不可能三角”、有效解决微贷客户“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经历过多个完整经济周期检验的微贷模式。
编织了一张覆盖面广、向下深耕的普惠网络。
本行按照“集约化开设分支机构、批量化组建村镇银行”的发展思路,快速移植复制微贷模式,本行设立的168家分支机构已覆盖江苏省内10个地市,32家村镇银行服务鄂、豫、苏、滇、琼、粤6省广大农村地区,形成覆盖110多个区县和900多个镇的普惠金融服务网络。持牌机构所在地常住人口近7000万,个人经营贷规模超5000亿元。报告期内,
常熟农商银行
本行坚持服务下沉下沉再下沉,进一步做小做散做长尾,聚焦个人经营贷细分市场,通过“向下、向农、向信用”,逐步提高异地市场渗透率,市场空间足够广阔。
搭建了一个深度集成、性能优良的核心系统。
报告期内,“合芯”4.0项目完满完成,深度集成业务中台和核心系统,新一代“大中台、瘦核心、敏捷前台”架构成功落地。新一代核心系统取得了“三大提升”,吞吐能力提升,业务处理能力从120TPS提升到5500TPS,并发能力提升,核心系统并发能力由60提升到2500,批量处理能力提升,支持单批次十万笔以上批量业务处理。新一代核心系统为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打好科技基础,标志着本行科技支撑能力迈上新台阶。
建设了一支富有活力、敢闯敢为的人才队伍。
大力实施人才兴行战略,坚持外部招聘与内部培训相结合,不断充实专业人才,充分满足数字化转型时代金融创新和经营转型的需要。坚持选贤任能,提拔一批有能力、敢担当、善作为的业务骨干充实到关键岗位。深化赛马机制应用,坚持优胜劣汰原则,优化职业晋升通道,为更好应对行业竞争、推动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截至报告期末,员工平均年龄32周岁,80、90后员工占比超80%,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超90%,建设了一支与业务发展相匹配的人才队伍。
收起▲
一、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
(1)经营范围
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办理票据承兑和贴现;办理银行卡业务;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买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按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从事同业拆借;提供保管箱服务;外汇存款;外汇贷款;外汇汇款;外币兑换;国际结算;外汇票据的承兑和贴现;结汇、售汇;资信调查、咨询及见证业务;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2)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2021年是建党一百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十四五”经济发展规划和中央经济及金融工作会议为当前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银行业务发展指明了方向。商业银行要不忘初心,坚守使命,紧跟党和国家的各项大政方针,积极践行普惠金融,大力支持乡村振兴,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有效提升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全面助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二、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零售银行业务主要包括储蓄存款、投资理财、代销基金等财富业务,小微贷款、消费金融、房屋按揭等信贷业务,信用卡业务,手机银行、微信银行、收单结算等电子银行业务。公司聚焦财富管理发展方向,积极推动零售业务全面走上“客户提升、乡村振兴和财富管理”的新阶段。通过深耕网格管理、实施整村授信和建设普惠金融服务点等措施,持续推进服务下沉,不断扩大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推进场景化建设,通过打造“春节存款嘉年华”“三代社保卡权益”“新时代文明积分”“飞燕集市”等特色品牌活动,不断夯实客户基础。不断加深政银企合作,探索民生化服务新模式,目前已推出“金融+政务”场景的政银惠民工程,“金融+生活”场景的直播带货、常银生活等线上服务生态,并不断丰富民生服务内涵。
公司银行业务主要包括企业金融业务、三农金融业务、票据业务、国际金融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等。公司重点支持“三农”、小微企业,拓展小微企业主、个体商户、农户等客户群体,促进资产重心持续做小做散。持续加大商票保贴业务的推广力度,利用核心企业信用,服务供应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融资。国际业务通过直连客户,产品创新,放管服督等举措,优化业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促进国际业务做优做精。投资银行业务致力于为公司优质客户提供传统信贷以外的投融资产品与服务,解决客户经营转型过程中的难点和痛点,助力区域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金融市场业务主要包括货币市场业务、债券业务、衍生品业务和财富业务等。货币市场业务包括本外币拆入拆出、买入返售和卖出回购、同业存放和存放同业、同业存单发行与交易。债券业务主要包括债券投资、债券交易、债券借贷、债券分销(农发债承销资格)、柜台债券等。衍生品业务方面,公司取得了普通类衍生资格和代客远期及掉期结售汇等代客类业务资格,主要包括利率互换、信用风险缓释凭证投资、外汇远期、外汇掉期、结构性存款等业务。财富业务包括理财的发行与投资、代销与私人银行业务等。同时,公司拥有银行间结算代理资格(甲类户)。
村镇银行业务主要包括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国内结算、同业拆借、银行卡业务等。积极推动存贷业务联动工作,在业务联动和考核联动的基础上,整合存贷业务贡献度,加强队伍融合转型,形成统一的队伍管理体系。升级渠道保障,实现扩面增效,上线新版手机银行,新增资金归集、灵活转账等功能,增强客户粘性。推进业务线上化转型,完善服务模式,实现征信授权查询线上化、合同签约线上化、提款用款线上化、营销模式线上化等多项功能。坚守定位下沉村镇,扎实做好普惠金融整村授信工作,提升整村授信覆盖面,优化信贷流程,有效解决农户融资难的问题。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1)坚守市场定位践行普惠金融
公司践行“普惠金融、责任银行”的企业使命,坚持服务“三农”、服务小企业、服务小微企业的市场定位,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民营小微企业和乡村振兴领域,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的小微发展道路。以标准化技术和流程做好小微金融服务,打造普惠领航标杆银行,科技领跑价值银行,区域领先幸福银行。
(2)推进双线融合深化零售转型
公司围绕“客户年轻化、服务线上化、竞争差异化”的零售业务发展趋势,加速线上线下双融合,推进零售银行转型。深耕线下,以分支机构和村镇银行为支撑,配合自助银行、普惠金融服务点、兴福驿站,延伸金融服务范围;培育线上,以线上产品为抓手,促进线上线下业务场景融合,以线上技术为支撑,优化微银行及电子银行功能,提升客户体验,搭建覆盖“城、镇、村”三级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
(3)强化风险管控护航业务发展
公司严格遵守“创新、稳健、合规”的风控原则,积极应对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加强信贷资产质量管理,深化重点领域风险管控,创新不良处置方式,不断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努力实现风险收益最大化。公司持续强化全面风险管理,以完善体系为保障,以科学计量为基础,以流程优化为抓手,以激励约束为引导,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动态高效管理各类风险。通过限额管理、压力测试有效监测市场风险水平,根据市场利率变动情况,调整交易策略,有效控制市场风险。加强科技风险管控,推进科技风险常态化监测与排查,深化业务连续性管理及系统灾备接管演练,提升协同应急能力。
(4)突出创新驱动聚力科技赋能
公司坚持“科技强行”战略,深入推进金融科技项目化、市场化、公司化改革,加强金融科技体制、机制和团队建设,完善金融科技研发与应用体系,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与研发能力,打造流程化、移动化、线上化的“小微金融信贷工厂”;加快核心系统换代升级,借鉴同业核心系统设计先进实践,采取分布式核心架构和国产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全面提升核心系统运营性能;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打造金融科技核心竞争力,为公司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与保障。
(5)规范公司治理夯实队伍建设
公司以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上市农商行”为目标,构建以“三会一层”为主体的公司治理组织架构。公司高度重视人才梯队建设,拥有一支充满拼搏精神、富有创新力和凝聚力的员工队伍;坚持选贤任能,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不断完善人才培养、选拔与考核机制,实行优胜劣汰,激发员工队伍活力,搭建良好成长通道,提拔一批业务精良、专业引领、价值匹配、综合素质优良的业务骨干充实到关键岗位,为更好应对行业竞争,促进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应对新冠疫情蔓延和经济下行的严峻挑战,持续推动普惠金融战略和大零售转型,实现了效益、规模、质量的均衡发展。
(1)经营效益持续提升
报告期内,集团实现营业收入76.55亿元,同比增加10.73亿元,增幅16.3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88亿元,同比增3.85亿元,增幅21.34%。总资产收益率(ROA)1.03%,较年初提升0.05个百分点;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11.62%,较年初提升1.28个百分点。成本收入比41.40%,较去年同期下降1.37个百分点。
(2)规模体量再创新高
报告期末,集团总资产达2,465.83亿元,较年初增378.98亿元,增幅18.16%;总存款1,827.32亿元,较年初增239.34亿元,增幅15.07%,总贷款1,627.97亿元,较年初增310.75亿元,增幅23.59%。
(3)资产质量更加优化
报告期末,集团贷款不良率0.81%,较年初下降0.15个百分点,其中村镇银行不良率0.94%。集团拨备覆盖率531.82%,较年初提升46.49个百分点,其中村行293.59%。
(4)资产结构特色鲜明
信贷资源聚焦“支农支小”领域,践行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报告期末,总贷款占总资产之比66.02%,较年初提升2.90个百分点,个人贷款占总贷款之比61.02%,较年初末提升4.01个百分点,个人经营性贷款占总贷款之比为39.85%,较年初提升2.95个百分点。
五、风险和风险管理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银行面临的借款人或对方当事人未按约定条款履行其相关义务的风险。本行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贷款组合、投资组合、担保和其他支付承诺。
报告期内,本行主要在以下方面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一是持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突出政策引导作用。优化风险偏好限额体系,强化考核传导;制定稳健的授信管理政策和风险管理工作意见,明确资金投向与风险管理要求,针对不同行业、区域、客户,差异化授信政策;主动调节资产结构。二是落实各项信贷管理措施,加强风险防控。推进信贷等级行管理,实施常态化运行、动态化监测;优化授信体系,强化公司、零售、小微统一授信管理,完成产品、流程、审批“三融合”,支撑业务全面发展;深化风险预警机制,持续丰富风险数据,完善预警体系,掌握客户风险变化,提高前瞻性;完善贷后管理模式,前中后台联动,实施多维度、多渠道联合贷后管理。三是完善数字风控体系,整合优势资源,完善风险模型资产库,建立模型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持续监测、优化验证、更新迭代风控模型,保持风控模型敏捷有效。四是注重小微信贷管理模式创新,做好小微业务全流程风险防控。抓好准入受理环节,对客户经理受理权限实施分层管理并结合轮换机制,提高岗位约束力;抓好实地调查环节,运用移动贷款平台结合交叉检验技术,真实还原调查现场;抓好审批决策环节,开发新型审批模型,重点区域驻点审批,动态更新行业风险动态,提高小微业务风险识别能力;抓好签约放款环节,严格把控“放贷分离”,升级人证识别功能,加强信息一致性核查;抓好贷后管理环节,执行大小金额分层管理,联动预警系统将风险管理前置化,强化动态管理。五是严格资产分类管理,提高分类准确性。实施涵盖风险预警、客户分类、内部评级、授信管理、贷后管理、风险分类的“六位一体”风控管理方案,根据预警信号、客户分类、逾期天数等维度制定贷款风险分类调级识别规则,提升风险分类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六是加强资产质量监测管控,强化风险排查,前瞻性防控风险。实行名单制管理,动态监测资产质量变化,建立重大风险隐患客户台账,加强逾期欠息贷款管理;坚持多方位风险排查机制,摸清风险底数,实现早预警、早处置。七是拓宽不良处置渠道,加快风险处置。细分处置策略,分层分类、灵活施策,联合内外部力量,灵活采取现金清收、贷款置换、归并盘活、政府支持、类银团、依法诉讼、债权转让等方式化解处置风险贷款;积极创新处置方式,实行不良资产推介机制,拓宽处置渠道,创新“带抵押过户”,加速资产变现,多种途径化解风险资产。报告期内,通过以上举措,本行不良贷款得到进一步控制,资产质量得到有效管控。
(2)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在极端情况下,流动性不足会导致商业银行的清偿风险。本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目标为:遵循流动性监管要求,及时履行本行支付义务并满足贷款、交易、投资等业务的需要。
报告期内,本行秉持稳健发展、合规审慎的经营理念,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一是持续推进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密切关注货币信贷政策调整和银行间市场资金变动情况。二是持续运作资产负债主动管理机制,根据本行实际经营状况和流动性管控要求,提前制定资产负债管理计划,动态调整管理策略,确保流动性风险整体安全可控。三是推进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持续完善全行资金头寸管控系统,强化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报告管理。四是持续开展流动性压力测试,立足本行资产负债结构情况,定期开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测试结果作为资产配置与风险管理的决策依据。五是持续完善流动性应急机制,制定流动性应急预案,明确分工协作机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3)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等)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的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本行承受的市场风险主要来自于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各外币的头寸敞口,以及投资、交易头寸的市值变化,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是本行面临的主要市场风险。
报告期内,本行主要在以下方面加强市场风险管理:在交易账户方面,本行主要从事债券等与利率风险相关的金融产品的交易,以利率债为主,交易规模较小,总体风险维持在较低水平。风险计量和监控管理方面,主要通过设置盯市止损限额指标、利率敏感性限额指标、风险价值限额指标等风险指标,运用Comstar债券管理系统对债券估值进行监测与计量,实现各类市场风险指标的计量和管理;通过实施压力测试,针对不同程度的利率平行上移情景分析资产市值变动影响,结合市场研判,加强规模和久期类指标管控,适时调整交易策略。日常管理方面,根据全行市场风险限额指标体系,对交易账户规模、基点价值、修正久期、风险价值(VAR)、单券损益等指标由市场风险管理部门执行日常监控和持续报告。此外,本行外汇业务比较单一,以结售汇业务为主,主要通过制定外汇平盘交易流程,对隔夜及日间敞口实施限额监控,动态管理汇率风险,并运用系统实时监控即期结售汇敞口额度、敞口头寸成本等重要指标。
在银行账簿方面,本行根据银保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指引(修订)》,持续完善管理政策和机制,不断提升风险识别和计量水平,强化主动引导,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整体平稳。一是通过以经济价值利率敏感性为核心的利率风险计量与管理框架,主动引导资产负债业务规模、期限结构及利率结构调整,确保短期净利息收入和中长期经济价值平稳获取,利率风险平衡可控。二是采用静态和动态模拟相结合的风险计量手段,强化风险识别和计量分析,基于静态的重定价缺口表,直观展现资产和负债的期限错配情况以及利率敏感性特征,并通过分析利率变化对净利息收入和经济价值指标的影响,加强银行账簿利率风险主动管理;三是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提高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对于宏观政策的敏感度,对未来利率走势加强研判,保持本行财务表现的稳定。
在金融衍生产品业务方面,本行始终坚持审慎原则,开办的业务包括利率互换、外汇掉期、外汇远期及结构性存款平盘交易。本行将衍生产品业务纳入市场风险限额管理体系,实施限额日监控,重点监测规模、净值、基点价值、损益等风险指标,强化衍生产品业务市场风险管控。
(4)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本行面临的操作风险主要来自于授信业务、投资业务、支付业务、员工管理、法律事务、外部事件等方面。
报告期内,本行主要在以下方面加强操作风险管理:一是完善操作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操作风险的基本制度、管理规定,提升制度合规性、完备性、可操作性。二是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持续跟进重点领域业务的风险监测及评估,针对发现问题及时预警,提出合规性建议;健全集中对账、事后监督机制,逐步完善柜面业务无纸化建设,加强柜面业务的管控力度;强化信贷业务流程控制,规范信贷业务操作;针对重点业务领域、重要业务环节的操作风险进行排查,保持案件防控的高压态势。三是加强管理工具运用。运用操作风险管理的三大工具,通过整合流程、梳理方法,运用RCSA(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工具)识别风险点和控制措施,运用KRI(关键风险指标工具)监测关键风险变化,运用LDC(损失事件收集工具)收集风险损失,对全行操作风险进行统一全面管理,有效防范操作风险隐患,尽可能减少操作风险损失。四是提高系统平台支撑。加强风险指标监测、检查与问题管理、员工异常行为管理等系统功能建设,定期运用审计模型对员工异常行为进行常态化检查,提升本行操作风险系统化管理水平。
(5)合规风险
合规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因没有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的风险。合规风险主要是强调银行因自身原因违反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等而遭受的经济或声誉的损失。
报告期内,本行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聚焦全行合规管理短板,夯实合规管理根基,建立健全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合规管理长效机制。合规管理组织体系上,本行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总行各部门、各分支机构以及全员共同负责的合规管理组织体系,并从支行副行长、部门副总、业务骨干中选聘合规专员,优化合规队伍。合规文化体系上,本行开展“明规矩、存敬畏、守底线”合规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每周一学、每月一讲、每年一考、每年一奖、上好合规一堂课“五个一”计划,引导全员明晰从业规范和行为操守,遵纪守法心存敬畏;持续发布监管处罚、合规提示、员工行为负面清单,持续营造全行合规经营氛围。制度流程管理体系上,本行完善制度审查、制度流程梳理与后评价工作;对全行制度实行动态维护,确保外规内化有效落地,强化制度流程管控力度。合规管控体系上,本行完善全行检查统筹管理模式,开展各类案防排查;提升分支机构内控“九个一”工作机制;强化问题库数据分析与运用,建立违规问题定期分析机制;常态化开展各类员工异常行为排查;进一步厘清全行授权体系,梳理全行信贷业务权限。合规考评问责体系上,完善三道防线问题整改问责联动机制,形成部门、机构、专兼职合规管理人员、全行员工的分层、分类合规案防考核体系,加大违规问责力度,提升考评质效。合规管理科技支撑体系上,推进合规管理数据平台建设,整合现有各类合规管理数据,完善各类合规管理工具,探索合规管理数据化、智能化,不断提升合规管理水平。
(6)洗钱风险和恐怖融资风险
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是指公司的产品或服务被不法分子利用从事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进而对公司在法律、声誉、合规、经营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的风险。本行面临的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主要来自银行账户被不法分子利用,以看似正常的交易作掩护,改变犯罪收益的资金形态或转移犯罪资金所带来的风险。
本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反洗钱和恐怖融资内部控制体系。依据反洗钱和恐怖融资法律法规及本行实际,制定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开发上线了较完善的反洗钱和恐怖融资监控系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反洗钱和恐怖融资组织体系,确保全行业务的稳健运营。
本行积极履行反洗钱和恐怖融资职责,采取多项举措保证本行合规有效。一是完善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管理内控体系,做好政策指引,加强制度保障。二是优化反洗钱和恐怖融资组织架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各业务部门、主管部门职责,加强分工协作。三是实施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评估,通过机构、产品等多层次的风险评估与机制完善,不断夯实薄弱环节,增强风险防控能力。四是加强客户基础信息治理,提高反洗钱和恐怖融资系统数据质量,落实人行客户持续识别要求。五是不断强化内控执行情况检查,持续开展反洗钱和恐怖融资非现场检查。六是履行宣传义务,定期开展反洗钱和恐怖融资宣传工作,针对不同群体,结合本行业务特征,将预防洗钱犯罪、保证金融稳定安全的职责落到实处。
(7)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由本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本行负面评价的风险。作为公司治理和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行通过建立健全防控机制、主动开展宣传等多方面主动有效防范和应对声誉风险事件,巩固提升良好企业形象。
报告期内,本行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声誉风险管理:一是按规信息披露,稳定市场预期。本行持续发布业绩快报,定期报告、临时公告,加强主动披露;接待机构投资者调研、参加机构策略会,组织投资者开放日活动,积极解答投资者关切问题,稳定市场预期。二是做好舆情监测,妥善处置投诉。依托面向全网的舆情软件监测、面向投资市场的财关公司监测、面向当地政府公安监测的三级体系,抓好舆情危机前期预防工作;建立接诉预警机制,对于不易解决或有升级苗头的投诉,第一时间预警,做到重要投诉早介入、早处置,防范演变形成声誉风险。三是强化品牌建设,积累声誉资产。投放高铁车身及站内广告,形成点、线结合,动、静互补的宣传效应,提升金融品牌形象;设置《我和我的客户》专栏,发布二十期客户故事,传递百姓银行好声音;持续新增商标注册,充实品牌商标知识产权库。四是加强媒体宣传,提升品牌形象。加强信息挖掘力度,围绕全行中心工作,明确信息要点,提高信息宣传报质量。加强对外宣传力度,整合全行宣传资源,加强媒体发声力度,积极传播本行良好形象,树立本行品牌公信度。五是落实消保要求,履行消保责任。优化消保组织架构,完善消保制度体系,提升分工协作机制,开展员工专题培训,开展多元化、常态化公众宣教活动,切实践行消保职责。六是加强培训演练,提高应对能力。将声誉风险课程纳入员工培训课程体系,前置声誉风险防范关口;积极开展声誉风险应急演练,增强声誉风险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
六、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1)行业格局和趋势
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疫情阴霾挥之不去,国际格局加速演变,外部环境依然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尽管面临一些风险和挑战,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变。为了稳预期、稳增长,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用好投资和消费政策工具,更大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加大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精准支持。我行存贷款市场份额连续多年位居常熟榜首,省内分支机构覆盖区域经济总量是常熟的26.7倍,人口是常熟的28.3倍,还有5省31家村镇银行编织成的普惠金融网络,异地市场为集团贡献了69%的贷款和70%的营收。375万零售客户、39万信贷客户,还有数十万曾经的贷款客户,是我们长期以来积累的宝贵财富,更多的价值有待我们去挖掘。
(2)公司发展战略
2022年,公司经营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服务“三农两小”中心,坚持零售转型方向,走“轻资本”的创新发展道路,加快推进客户提升、乡村振兴、财富管理三大工程,不断提升综合化、数字化、生态化水平,实现全行业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收起▲
一、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1.经营范围
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办理票据承兑和贴现;办理银行卡业务;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买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按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从事同业拆借;提供保管箱服务;外汇存款;外汇贷款;外汇汇款;外币兑换;国际结算;外汇票据的承兑和贴现;结汇、售汇;资信调查、咨询及见证业务;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2.经营模式
报告期内,公司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守服务“三农两小”市场定位。坚持服务下沉,线上发力,资产业务提质增效;坚持量质并举,条线联动,负债业务控本增量;存贷两旺,管理提升,村镇银行固本强基;坚持全面管理,重点风控,风险管控真抓实效;坚持创新驱动,厅堂转型,科技运营赋能发展;坚持党建引领,队伍保障,精细管理凝聚动能。零售银行业务主要包括储蓄存款、小微贷款、信用卡业务、电子银行等。公司坚持零售银行现代化转型,专注小微、践行普惠,通过网格化管理、整村授信、普惠金融服务点建设等,持续推进服务下沉,进一步扩大普惠金融基层覆盖面。公司推进场景化服务,通过积极打造“春节存款嘉年华”、“飞燕集市”等特色品牌,夯实存款基础。公司通过不断加深政银企合作,探索场景化服务新模式、新方式、新路径,目前已推出“金融+政务”场景的政银惠民工程,“金融+生活”场景的直播带货、常银生活等线上服务生态。公司推进数字化转型,通过金融科技创新实现新版手机银行的迭代升级,结合业务场景,从统一界面到千人千面展示,精准触达,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公司银行业务主要包括企业存贷款业务、三农金融业务、国际金融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等。明确业务重点,调优资产结构,重点支持“三农”、小微企业,进一步下沉市场,激发乡村金融发展潜力,拓展小微企业主、个体商户、农户等客户群体,促进资产重心持续做小做散。优先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战略性新兴企业、高新技术等企业,积极满足成长型科创型企业、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及文化倍增产业的融资需求。后疫情时期,加大对纺织服装、生物医药、通用设备制造业等外贸行业的支持力度,创新推出“锁汇宝”等明星产品,为外贸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加强业务联动,推进存贷一体、投贷联动等综合化发展,合理调整资产结构,积极服务分支机构业务发展。
金融市场业务主要包括同业业务、资金业务、资产管理等。公司金融市场业务品种日益丰富,开创多项县域农商行领先业务。目前已取得银行间结算代理资格(甲类户)、银行间债券回购及拆借资质和农发债承销资格、普通类衍生资格、利率互换业务资格、CRMW投资资格、代客远期及掉期结售汇等业务资格。主营债券和衍生品投资和交易、债券分销;本币拆入拆出、买入返售和卖出回购、同业存放和存放同业、同业存单发行与交易等业务以及外币自营拆入拆出和代客业务等。资产管理业务包括理财、代销和私人银行服务等。
村镇银行业务主要包括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国内结算、同业拆借、银行卡业务等。新春旺季工作早谋划、早部署、早落实,不断丰富新产品,营销工作立竿见影。推进业务线上化转型,完善服务模式,实现征信授权查询线上化、合同签约线上化、提款用款线上化、营销模式线上化等多项功能。积极推动存贷业务联动工作,在业务联动和考核联动的基础上,整合存贷业务贡献度,形成统一的队伍管理体系。
3.行业经营性信息分析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为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农村金融工作指明了方向。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党领导下的农村金融机构,是党联系农民最好的金融纽带。长期以来,公司以“农村金融主力军”为发展愿景,坚持服务“三农两小”的市场定位,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实体经济,把党领导下的金融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奉献给社会。
2021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农商行在服务三农上大显身手提供广阔空间。作为深耕农村金融二十年的上市农商银行,公司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以领跑者的姿态,继续当好新时代农村金融主力军和乡村振兴排头兵。报告期内,面对后疫情时期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公司上下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统筹好发展和效益,凝心聚力,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小微民营企业支持力度,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妥善应对各类风险。以服务下沉推进零售转型,以科技赋能深耕普惠领域,统筹兼顾、质效并举,推动业务持续稳健发展。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坚守市场定位,践行普惠金融使命。
公司践行“普惠金融、责任银行”的企业使命,坚持服务“三农”、服务小企业、服务小微企业的市场定位,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民营小微企业和乡村振兴领域,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的小微发展道路。以标准化技术和流程做好小微金融服务,打造普惠金融精品银行、资本市场价值银行。
推进政银共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公司立足支农支小优势,积极探索“党建+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新模式。深耕县域市场,建立网格体系,以整村授信为切入点,将服务下沉到村、到户、到个人,搭建网格化普惠服务平台,满足乡村百姓精准化和个性化需求。做实整村授信,助力乡村振兴,公司持续延伸网格服务范围,联合村、社区组织开展农户家庭走访,采集完善建档信息,通过综合评议建立预授信客户名单制,做实做透整村授信,强化银地合作,促进党建业务融合,公司与地方政府深化合作,全面启动“党建引领、金融惠民、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以党建为引领,以结对共建为载体,积极参与基层乡村治理,推动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发展共商、社会共治的良好局面。
强化风险管控,护航业务稳健发展。
公司严格遵守“创新、稳健、合规”的风控原则,积极应对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加强信贷资产质量管理,深化重点领域风险管控,创新不良处置方式,不断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努力实现风险收益最大化。公司持续强化全面风险管理,以完善体系为保障,以科学计量为基础,以流程优化为抓手,以激励约束为引导,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动态高效管理各类风险。通过限额管理、压力测试有效监测市场风险水平,根据市场利率变动情况,调整交易策略,有效控制市场风险。加强科技风险管控,推进科技风险常态化监测与排查,深化业务连续性管理及系统灾备接管演练,提升协同应急能力。
推进创新驱动,强化金融科技赋能。
公司坚持“科技强行”战略,深入推进金融科技项目化、市场化、公司化改革,加强金融科技体制、机制和团队建设,完善金融科技研发与应用体系,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与研发能力,打造流程化、移动化、线上化的“小微金融信贷工厂”;落地实施金融科技三年规划,加快数字化建设进程,有序推进新一代核心系统工程建设,切实提高科技赋能业务发展能力;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打造金融科技核心竞争力,为公司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与保障。
规范公司治理,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公司以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上市农商行”为目标,构建以“三会一层”为主体的公司治理组织架构。公司高度重视人才梯队建设,拥有一支充满拼搏精神、富有创新力和凝聚力的员工队伍;坚持选贤任能,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不断完善人才培养、选拔与考核机制,实行优胜劣汰,激发员工队伍活力,搭建良好成长通道,提拔一批业务精良、专业引领、价值匹配、综合素质优良的业务骨干充实到关键岗位,为更好应对行业竞争,促进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2021年上半年,为应对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加快经济复苏步伐,国家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制造业企业、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国有大行和中小银行积极响应政策号召,纷纷下沉业务重心,发力普惠小微贷款,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小微客户市场竞争。在此背景下,公司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保持自身“小微特色”的同时,在传承中主动变革,在变革中寻求发展,呈现出“量增质扬”的良好态势。截至报告期末,集团总资产2314.52亿元,增幅10.91%;总存款1815.65亿元,增幅14.34%;总贷款1513.90亿元,增幅14.9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01亿元,增幅15.52%;拨备覆盖率突破500%,达521.67%。
回顾2021年上半年的经营管理工作,公司主动求变,多措并举,推动人均产能持续提高,资产结构持续优化,实现公司资产质量、经营效益、业务规模的均衡发展。主要呈现出三大转变:探索“业务融合”新路径,打造金融服务“铁三角”。公司深化机构改革,打破条线壁垒,推动业务向着综合化方向发展。报告期内,公司以家金经理和小微团队结对作战形式开展“淘金计划”,挖掘存量客户的零售和小微业务需求,零售人均产品持有量从1.42个提升至1.51个。公司在县市接壤、城乡结合的金融空白地区设立四个普惠金融试验区,组建150余人的普惠金融团队,集公司客户经理、小微客户经理和零售客户经理于一体,通过跨条线人员融合组队方式,将金融服务下沉到村、到户、到个人,为基层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截至报告期末,普惠试验区试点仅仅4个月,贷款余额突破20亿元。
挖掘“金融科技”新动能,以移动展业提升服务质效。公司主动适应互联网金融新时代,加快推进业务移动化、线上化和智能化,以产品为抓手、技术为支撑、渠道为突破,通过不断丰富业务场景,将标准化流程无缝衔接“小微信贷工厂”,向金融科技要生产力。报告期内,公司推出客户常规贷后检查自动化功能,推广“互联网+”线上抵押,上线对公客户征信线上化授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主要线上贷款产品余额87.7亿元,较年初增长12.9亿元。
拥抱“信用为先”新思维,以结构优化提升贷款收益。面对日趋激烈的抵质押类客户争夺,公司依托成熟的小微金融模式和风控技术,及时转变“抵押为王”的老想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抢占信用类细分领域客户,不但有效拓宽了“小微专营”的护城河,更通过调整贷款结构,实现了贷款收益率企稳回升。2021年,公司将信用贷款占比纳入年度目标,开展“百万亿计划”,即面向100个专业市场、授信1万户、20亿元,深挖信用贷款市场潜力。
报告期内,集团新增个人经营性贷款63.52亿元,其中新增信保类贷款占比46.12%。
展望未来,世界经济形势虽然仍复杂严峻,但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不惑于方向,不惮于行动。公司将坚持“小微服务特色银行、普惠金融标杆银行”的道路不动摇,在增亮小微特色的同时,在革故鼎新中激发活力,将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回应投资者诉求有机统一,努力做一家“业务有特色、投资有价值、未来有期待”的“三有”银行。
收起▲
一、业务概要
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及行业情况说明:
1.经营范围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办理票据承兑和贴现;办理银行卡业务;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买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按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从事同业拆借;提供保管箱服务;外汇存款;外汇贷款;外汇汇款;外币兑换;国际结算;外汇票据的承兑和贴现;结汇、售汇;资信调查、咨询及见证业务;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2.经营模式报告期内,公司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守服务“三农两小”市场定位。坚持服务下沉,线上发力,资产业务提质增效;坚持量质并举,条线联动,负债业务控本增量;存贷两旺,管理提升,村镇银行固本强基;坚持全面管理,重点风控,风险管控真抓实效;坚持创新驱动,厅堂转型,科技运营赋能发展;坚持党建引领,队伍保障,精细管理凝聚动能。零售银行业务主要包括储蓄存款、小微贷款、信用卡业务、电子银行等。公司银行业务主要包括企业存贷款业务、三农金融业务、国际金融业务、投行业务等。金融市场业务主要包括同业业务、资金业务、资产管理等。村镇银行业务主要包括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国内结算、同业拆借、银行卡业务等。
3.行业经营性信息分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为当前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银行业务发展指明了方向。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有效提升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全面强化金融风险防控。商业银行必须紧跟党和国家的各项大政方针,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大力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加大制造型和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持续提升自身的金融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做出不懈的努力。
报告期内,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复杂的国内外金融环境,公司上下凝心聚力,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小微民营企业支持力度,妥善应对各类风险。按照“增量、扩面、提质、降本”发展要求,坚持服务“三农两小”的市场定位,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道路,以服务下沉推进零售转型,统筹兼顾、质效并举,推动业务持续稳健发展,深耕普惠金融领域,通过普惠赋能、科技创新,持续巩固自身优势,全方位支持“六稳”“六保”工作。
二、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1.行业格局和趋势
2021年国内经济进入后疫情时代,宏观经济形势更趋复杂,经济发展模式发生深刻变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银行业既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在战略上进行转型,策略上进行调整,预计国家将会出台更多精准措施激发市场活力,扩内需,增动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健发展。公司将抓住国家“十四五”规划发展机遇,着力从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及新型城镇化等维度发挥比较优势,加强金融创新,推进科技赋能,在新一轮发展中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
2.公司发展战略
2021年公司经营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历次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合规经营为前提,风险控制为底线,牢固树立效益为王、零售优先、提高产能、成本核算“四个意识”,做大公司业务、小微业务、零售业务、普惠金融、金融市场、村镇银行“六大利润中心”,做强本地、异地、村镇银行“三大规模体系”,统筹效益和规模,以高质量发展献礼建党100周年,迎接行庆20周年。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坚守市场定位,践行普惠金融使命。公司践行“普惠金融、责任银行”的企业使命,坚持服务“三农两小”的市场定位,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民营企业和乡村振兴领域,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以标准化技术和流程做好小微金融服务,打造普惠金融精品银行、资本市场价值银行。
推进双线融合,深化零售银行转型。公司围绕“客户年轻化、服务线上化、竞争差异化”的零售业务发展趋势,加速线上线下双融合,推进零售银行转型。深耕线下,以分支机构和村镇银行为支撑,配合自助银行、普惠金融服务点、兴福驿站,延伸金融服务范围;培育线上,以线上产品为抓手,促进线上线下业务场景融合,以线上技术为支撑,优化微银行及电子银行功能,提升客户体验,搭建覆盖“城、镇、村”三级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
强化风险管控,护航业务稳健发展。公司严格遵守“创新、稳健、合规”的风控原则,努力实现风险收益最大化,实现股东价值持续增长。持续完善全面管理架构,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内控“三道防线”。积极应对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加强信贷资产质量管理,深化重点领域风险管控,创新不良处置方式,不断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加强科技风险管控,推进科技风险常态化排查和业务连续性管理及演练,提升协同应急能力。通过限额管理、压力测试有效监测市场风险水平,根据市场利率变动情况,调整交易策略,有效控制市场风险。
推进创新驱动,强化金融科技赋能。公司加强金融科技体制、机制和团队建设,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与研发能力,打造流程化、移动化、线上化的“小微金融信贷工厂”;落地实施金融科技三年规划,有序推进新一代核心系统工程建设,持续提升业务与科技融合水平;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打造金融科技核心竞争力,为公司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与保障。
规范公司治理,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公司以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上市农商行”为目标,构建以“三会一层”为主体的公司治理组织架构。公司拥有一支充满拼搏精神、富有创新力和凝聚力的员工队伍;拥有一套完善的人才选拔及考核机制,坚持选贤任能,提拔一批有能力、敢担当、善作为的业务骨干充实到关键岗位。深化赛马机制应用,坚持优胜劣汰原则,优化职业晋升通道,为更好应对行业竞争、推动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收起▲
一、经营情况分析资产规模再创新高
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2,016.91亿元,较上年末增168.52亿元,增幅9.12%。总贷款1,255.05亿元,较上年末增155.60亿元,增幅14.15%。其中企业贷款较上年末增56.86亿元,个人贷款较上年末增86.63亿元,票据贴现较上年末增12.11亿元。
负债规模高位前进报告期末,公司总存款1,555.76亿元,较上年末增208.74亿元,增幅15.50%。其中企业存款519.42亿元,较上年末增51.68亿元,储蓄存款948.86亿元,较上年末增152.68亿元,其他存款87.48亿元,较上年末增4.38亿元。
资产质量总体可控报告期末,公司不良贷款率0.96%,与上年末持平,拨备覆盖率487.73%,较上年末上升6.45个百分点。在上半年全行业不良率上升、拨备覆盖率下降的环境下,公司资产质量经受住疫情与经济下行双重考验,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增强。
经营质效保持稳定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17亿元,同比增2.95亿元,增幅9.4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66亿元,同比增0.12亿元,增幅1.38%。总资产收益率0.98%,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0.02%。
村镇银行稳中有为报告期末,村镇银行总资产250.27亿元,较上年末增37.86亿元,增幅17.82%。总存款202.50亿元,较上年末增50.65亿元,增幅33.35%;总贷款191.89亿元,较上年末增20.60亿元,增幅12.03%。贷款不良率1.04%,较上年末升0.12个百分点。
村镇银行网点不断下沉,全辖新增支行、分理处14家,总数达128家,新增兴福驿站8家,总数达74家。
二、公司面临的各类风险和风险管理情况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银行面临的借款人或对方当事人未按约定条款履行其相关义务的风险。本行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贷款组合、投资组合、担保和其他支付承诺。
报告期内,本行主要在以下方面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一是持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突出政策引导作用。优化风险偏好限额体系,强化考核传导;制定稳健的授信管理政策和风险管理工作意见,明确资金投向与风险管理要求,针对不同行业、区域、客户实施差异化授信政策。二是加强资产投向管理,全力调整客户结构。坚定支农支小战略定位,加强“三农”、小微企业、实体企业扶持力度,信贷业务加大涉农涉小投放,制定15个行业审查标准,坚持区别对待、有进有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客群;投资业务控制总体规模,主要投向利率债及金融机构同业资产,信用债配置以高评级为主。三是落实各项信贷管理措施,加强风险防控。
推行信贷等级行制度,对不同等级机构,实施差异化信贷资源配置,同时建立分行风险合规部门“五定管理”,即定岗、定编、定员、定责、定考核,提升分行风险管理能力;规范大额贷款管理,明确准入对象与标准,推动大额主责任人管理,通过规范审批流程、严格绩效考核强化大额风险管控;优化授信管理体系,依托行内外大数据,推行“一图一报告”贷时审查自动化项目,运用生命轴图、关系图、趋势图三类图表,辅助审批决策,提升风险审查质效;完善贷后管理模式,强化疫情下贷后监测,前中后台联动,实施多维度、多渠道联合贷后管理模式。四是注重小微信贷管理模式创新,做好小微业务全流程风险防控。抓好准入受理环节,对客户经理受理权限实施分层管理并结合轮换机制,提高岗位约束力;抓好实地调查环节,运用移动贷款平台结合交叉检验技术,真实还原调查现场;抓好审批决策环节,开发新型审批模型,重点区域驻点审批,动态更新行业风险动态,提高小微业务风险识别能力;抓好签约放款环节,严格把控“放贷分离”,升级人证识别功能,加强信息一致性核查;抓好贷后管理环节,执行大小金额分层管理,联动预警系统将风险管理前置化,强化动态管理。五是完善客户风险预警系统,依托大数据技术深化业务应用,从公司治理、经营管理、授信风险、账户风险、关联风险、缓释风险等方面对客户进行360度风险扫描,主动识别、处置风险,并融入业务全流程,提升风险管控质效。
六是严格资产分类管理,提高分类准确性。实施涵盖风险预警、客户分类、内部评级、授信管理、贷后管理、风险分类的“六位一体”风控管理方案,根据预警信号、客户分类、逾期天数等维度制定贷款风险分类调级识别规则,提升风险分类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七是加强资产质量监测管控,前瞻性防控风险。实行名单制管理,动态监测资产质量变化,建立重大风险隐患客户台账,加强逾期欠息贷款管理;坚持多方位风险排查机制,摸清风险底数;坚持“一户一策”管控措施,实现早预警、早处置。八是拓宽不良处置渠道,加快风险处置。联合内外部力量,灵活采取现金清收、贷款周转、贷款置换、归并盘活、政府支持、类银团、依法诉讼、债权转让等方式化解处置风险贷款;丰富处置方式,通过公开拍卖批量转让、资产网签直更名、入驻阿里拍卖平台等多种方式加快不良资产处置。
报告期内,通过以上举措,本行不良贷款得到进一步控制,资产质量得到有效管控。
2、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在极端情况下,流动性不足会导致商业银行的清偿风险。本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目标为:遵循流动性监管要求,及时履行本行支付义务并满足贷款、交易、投资等业务的需要。
报告期内,本行秉持稳健发展、合规审慎的经营理念,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一是持续推进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密切关注货币信贷政策调整和银行间市场资金变动情况。二是持续运作资产负债主动管理机制,根据本行实际经营状况和流动性管控要求,提前制定资产负债管理计划,动态调整管理策略,确保流动性风险整体安全可控。三是推进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新建全行资金头寸管控系统,强化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报告。四是定期开展流动性压力测试,举办流动性应急演练,提升应对突发流动性风险事件实战能力。
3、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等)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的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本行承受的市场风险主要来自于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各外币的头寸敞口,以及投资、交易头寸的市值变化,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是本行面临的主要市场风险。
报告期内,本行主要在以下方面加强市场风险管理:在交易账户方面,本行主要从事与利率风险相关的金融产品的交易,总体风险维持在较低水平。风险计量和监控管理方面,主要通过设置盯市止损限额指标、利率敏感性限额指标、风险价值限额指标等风险指标,实现各类市场风险指标的计量和管理;通过实施压力测试,针对不同程度的利率平行上移情景分析资产市值变动影响,结合市场研判,加强规模和久期类指标管控,适时调整交易策略。日常管理方面,根据全行市场风险限额指标体系,对交易账户规模、基点价值、修正久期、风险价值(VAR)、单券损益等指标由市场风险管理部门执行日常监控和持续报告。此外,本行外汇业务,以结售汇业务为主,主要通过制定外汇平盘交易流程,对隔夜及日间敞口实施限额监控,动态管理汇率风险,并运用系统实时监控即期结售汇敞口额度、敞口头寸成本等重要指标。
在银行账簿方面,本行根据银保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指引(修订)》,持续完善管理政策和机制,不断提升风险识别和计量水平,强化主动引导,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整体平稳。一是通过以经济价值利率敏感性为核心的利率风险计量与管理框架,主动引导资产负债业务规模、期限结构及利率结构调整,确保短期净利息收入和中长期经济价值平稳获取,利率风险平衡可控。二是采用静态和动态模拟相结合的风险计量手段,强化风险识别和计量分析,基于静态的重定价缺口表,直观展现资产和负债的期限错配情况以及利率敏感性特征,并通过分析利率变化对净利息收入和经济价值指标的影响,加强银行账簿利率风险主动管理;三是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提高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对于宏观政策的敏感度,对未来利率走势加强研判,保持本行财务表现的稳定。
在金融衍生产品业务方面,本行始终坚持审慎原则,开办业务包括利率互换和外汇掉期,将衍生产品业务纳入市场风险限额管理体系,实施限额日监控,重点监测规模、净值、基点价值、损益等风险指标,强化衍生产品业务市场风险管控。
4、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本行面临的操作风险主要来自于授信业务、投资业务、支付业务、员工管理、法律事务、外部事件等方面。
报告期内,本行主要在以下方面加强操作风险管理:
一是完善操作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操作风险的基本制度、管理规定,提升制度合规性、完备性、可操作性。
二是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持续跟进重点领域业务的风险监测及评估,针对发现的问题发出风险预警,提出合规性建议;健全集中对账、事后监督机制,逐步完善柜面业务无纸化建设,加强柜面业务的管控力度;强化信贷业务流程控制,规范信贷业务操作;针对重点业务领域、重要业务环节的操作风险进行排查,保持案件防控的高压态势。三是加强管理工具运用。
运用操作风险管理的三大工具,通过整合流程、梳理方法,运用RCSA(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工具)识别风险点和控制措施,运用KRI(关键风险指标工具)监测关键风险变化,运用LDC(损失事件收集工具)收集风险损失,对全行操作风险进行统一全面管理,有效防范操作风险隐患,尽可能减少操作风险损失。四是加强员工异常行为管理。组织多次员工异常行为的专项检查和排查。定期运用审计模型对员工异常行为进行非现场常态化检查,确保员工合法合规开展工作。五是加强外包风险管理。进一步完善外包风险管理机制,完善外包商和外包人员信息库,对外包商实施分类分级管理,强化外包人员管理;规范外包项目管理,逐步完善准入风险评估、存续期风险评估、项目后评估机制,强化过程管理。六是强化信息科技风险管理。
对关键信息科技风险指标进行常态化监测,对重要信息系统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开展信息科技风险专项检查,提升信息科技风险管控水平。七是加强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建设。优化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应急预案,持续开展系统灾备演练。
5、合规风险
合规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因没有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的风险。
合规风险主要是强调银行因自身原因违反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等而遭受的经济或声誉的损失。
报告期内,本行坚持“合规从高层做起、合规人人有责、合规创造价值”的核心理念,完善内部控制、合规管理和案件防控三项运行机制,实施六大体系优化建设,以案件易发环节、流程制约疏漏环节、内控制度薄弱环节、员工异常行为多发环节、监管处罚多发环节为重点,防范新发生重大违法违纪案件。
合规管理组织体系上,本行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总行各部门、各分支机构以及全员共同负责的合规管理组织体系。合规文化体系上,本行开展形式多样的合规文化宣导活动,建立合规培训、考试机制,包括开展全员合规案防风险考试;发布违规处罚案例、风险合规专刊、合规风险提示等;举办全员合规心声征集活动,鼓励员工积极主动参与合规文化建设。制度流程管理体系上,本行完善制度审查、制度流程梳理与后评价工作;对全行制度实行动态维护,确保外规内化有效落地,强化制度流程管控力度。合规管控体系上,本行完善全行检查统筹管理模式,开展各类案防排查;提升分支机构内控“九个一”工作机制;强化问题库数据分析与运用,建立违规问题定期分析机制;开展各类员工异常行为排查;进一步厘清全行授权体系,梳理全行信贷业务权限。合规考评问责体系上,完善三道防线问题整改问责联动机制,形成部门、机构、专兼职合规管理人员、全行员工的分层、分类合规案防考核体系,加大违规问责力度,提升考评质效。
合规管理科技支撑体系上,推进合规管理数据平台建设,整合现有各类合规管理数据,完善各类合规管理工具,探索合规管理数据化、智能化,不断提升合规管理水平。
6、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
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是指公司的产品或服务被不法分子利用从事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进而对公司在法律、声誉、合规、经营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的风险。本行面临的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主要来自银行账户被不法分子利用,以看似正常的交易作掩护,改变犯罪收益的资金形态或转移犯罪资金所带来的风险。
本行建立了较完善的反洗钱和恐怖融资内部控制体系。依据反洗钱和恐怖融资法律法规及本行实际,制定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开发上线了较完善的反洗钱和恐怖融资监控系统,建立了较完善的反洗钱和恐怖融资组织体系,确保全行业务的稳健运营。
本行积极履行反洗钱和恐怖融资职责,采取多项举措保证本行合规有效。一是持续完善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管理相关内控制度,做好政策指引。二是进一步完善反洗钱和恐怖融资组织架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各业务部门、主管部门职责。三是优化产品洗钱和和恐怖融资风险评估流程,明确新产品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各类产品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防控。四是加强客户基础信息治理,提高反洗钱和恐怖融资系统数据质量。五是不断强化内控检查,持续开展各类反洗钱和恐怖融资业务检查。六是定期开展反洗钱和恐怖融资宣传工作,针对不同群体,结合本行业务特征,将预防洗钱和恐怖融资、保证金融稳定安全的职责落到实处。
7、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由本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本行负面评价的风险。作为公司治理和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行通过建立健全防控机制、主动开展宣传等多方面主动有效防范和应对声誉风险事件,巩固提升良好企业形象。
报告期内,本行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声誉风险管理:一是积极助力防疫,做好舆情引导。响应国家防疫号召,畅通线上端金融服务渠道,确保疫情期间线上服务不间断,配合政府做好防疫宣传,参与爱心捐赠,彰显社会责任。二是依托线上线下手段全天候做好舆情监测,抓好舆情危机前期预防工作,建立声誉风险事件预警机制和对关键事件的主动舆情监测,对于复杂、重大、反复、有升级苗头的投诉事件、网络舆情以专报形式进行预警报告,主动防范和应对声誉风险事件,最大程度减少声誉损失和负面影响。三是加强宣传引导,加大广告投放力度,提升区域品牌知名度。以党建带动品牌建设,提高品牌宣传站位高度。四是对照监管要求做好消保工作,从全行制度、业务自查、对外宣导等多方面切实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五是积极扩大媒体朋友圈,健全自媒体矩阵,提升舆情应对能力。六是将声誉风险课程纳入员工培训课程体系,前置声誉风险防范关口。七是积极开展声誉风险应急演练,增强声誉风险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坚守市场定位,践行普惠金融使命
公司践行“普惠金融、责任银行”的企业使命,坚持服务“三农两小”的市场定位,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民营企业和乡村振兴领域,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以标准化技术和流程做好小微金融服务,打造小微金融专营银行、小微服务标杆银行,公司超六成的信贷资金用于支持小微企业,超七成投向涉农领域,近八成服务于实体经济。
推进双线驱动,深化零售银行转型
公司围绕“客户年轻化、服务线上化、竞争差异化”的零售业务发展趋势,加快线上线下双驱动,稳步推进现代化零售银行转型。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小微金融服务网络,以分支机构和村镇银行为两翼,延伸金融服务范围,配合自助银行、金融便民服务中心、普惠金融服务点、兴福驿站、微银行以及电子银行渠道,搭建覆盖城、镇、村三级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
强化风险管控,护航业务稳健发展
公司严格遵守“创新、稳健、合规”的风控原则,努力实现股东价值的持续增长,实现风险收益最大化。持续完善风险、内控管理架构,明确风险、内控管理职责分工,持续落实内控“三道防线”体系。积极应对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加强信贷资产质量管理,高度关注重点领域风险,持续强化预警管理与风险监测,着力压降不良瑕疵贷款,不断优化信贷资产结构。通过限额管理、压力测试有效监测市场风险水平,根据市场利率变动情况,调整交易策略,有效控制市场风险。
推进改革创新,强化金融科技支撑
公司坚持“科技即业务、科技引领业务”的发展理念,坚持项目化、市场化、公司化的运营方向,从体制、机制、能力、团队和文化等维度深入打造金融科技文化,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与研发能力,打造流程化、移动化、线上化于一体的小微金融信贷工厂,持续提升业务与科技融合水平,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技术打造金融科技核心竞争力,为公司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与保障。
规范公司治理,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公司以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上市农商行”为目标,构建以“三会一层”为主体的公司治理组织架构。公司拥有一支充满拼搏精神、富有创新力和凝聚力的员工队伍;拥有一套完善的人才选拔及考核机制,坚持选贤任能,提拔一批有能力、敢担当、善作为的业务骨干充实到关键岗位。深化赛马机制应用,坚持优胜劣汰原则,优化职业晋升通道,为更好应对行业竞争、推动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