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证券(600918)
公司经营评述
- 2024-06-30
- 2023-12-31
- 2023-06-30
- 2022-12-31
- 2022-06-30
- 2021-12-31
- 2021-06-30
- 2020-12-31
- 2020-06-30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所属行业情况
2024年上半年,我国资本市场持续全面深化改革,以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为主线,逐步形成了资本市场“1+N”政策体系。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新“国九条”),分阶段提出了未来5年、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资本市场的发展目标,从投资者保护、上市公司质量、监管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等方面,勾画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蓝图。中国证监会出台了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加强上市公司持续监管、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在加强监管方面,突出强本强基、严监严管,全面落实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资本市场监管体系。在防范风险方面,着力从维护市场平稳运行、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健全预期管理机制、统筹开放与安全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机制安排和政策举措。在促高质量发展方面,突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更好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等创新。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证券基金行业作为直接融资“服务商”、资本市场“看门人”、社会财富“管理者”,在服务实体经济、国家战略、居民财富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报告期内,中国证监会出台《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明确行业机构要树立正确经营理念、校正定位偏差,把功能性放在首要位置,坚持功能型、集约型、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方向,同时提出支持头部机构通过并购重组、组织创新等方式做优做强,鼓励中小机构差异化发展。意见的深入落实,将推动证券行业机构回归本源,做优做强,进一步压实“看门人”责任,提升合规水平、专业服务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公司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的综合类证券公司,业务资格牌照完备并不断取得新成果,主要业务具体包括投资银行业务、财富管理业务、研究业务、机构业务、投资业务、信用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国际业务、期货业务等,能够为客户提供系统性、多层次、专业化的投融资服务,满足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
投资银行业务是为各类型企业和机构客户提供股票保荐与承销、债券承销、资产证券化、新三板推荐挂牌、并购重组等全业务链的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
财富管理业务是为公司各类客户提供证券经纪服务、投资顾问服务、产品配置服务、综合金融服务。
研究业务是为公募、私募等机构客户及政府、企业客户提供多元化、专业化研究咨询服务,致力于打造集卖方研究、产业研究、智库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平台。
机构业务是为各类机构客户提供的托管外包、交易等业务。托管业务指公司作为托管人依据法律法规及合同约定提供资产保管、清算交收、估值核算、投资监督等服务;外包业务指公司受资产管理机构委托,依据法律法规及合同约定提供份额登记、估值核算、绩效分析等一站式后台运营支持服务。交易业务是指为专业投资者在交易实现领域提供专业化服务,解决其交易管理、复杂交易、策略实现、附加增值等共性或个性需求服务的综合性业务。
投资业务是公司以自有资金开展权益类证券、固定收益类证券、衍生金融工具等金融产品的交易和做市业务,以及通过全资子公司中泰创投开展的另类投资业务。
信用业务是为客户提供融资融券、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行权融资等证券融资类业务。
资产管理业务主要是通过全资子公司中泰资本、控股子公司中泰资管和万家基金开展的业务,包括私募投资基金管理、集合资产管理、单一资产管理、专项资产管理、公募基金管理等。
国际业务主要是通过全资子公司中泰国际在香港开展企业融资、财富管理和经纪、资产管理、固定收益产品销售及交易、投资、研究和机构销售等业务,同时在新加坡设有子公司开展业务。
期货业务主要通过控股子公司中泰期货开展为客户提供与期货及衍生品有关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期货经纪、期货投资咨询及资产管理;并通过中泰期货的全资子公司中泰汇融资本开展风险管理业务,主要包括场外衍生品业务、做市业务、基差贸易、仓单服务等。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投资银行业务
报告期内,国内资本市场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加大退市监管力度、严格上市公司持续监管,不断推动提升上市公司质量。股权方面,受IPO和再融资发行节奏放缓影响,整体发行单数和规模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债券方面,在债券收益率持续下行以及“资产荒”的背景下,信用债市场表现较好,债券发行规模小幅上升,净融资规模亦有好转;融资成本继续下行,且融资期限较去年有所拉长。
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对于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发挥直接融资“服务商”和资本市场“看门人”作用,聚焦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力金融“五篇大文章”,积极主动融入服务国家战略,服务新质生产力,持续加大对股权、债券、资产证券化、新三板等各类优质项目的拓展力度。
1.股票保荐承销
报告期内,公司共完成7单股票主承销项目发行,包括IPO项目3单、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项目3单、可转债项目1单,合计承销规模28.53亿元。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深度服务山东市场,加大省内市场覆盖,省内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作为保荐主承销商,完成腾达科技IPO项目;作为联席主承销商,完成圣泉集团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项目。
报告期内,公司依托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有效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诺思兰德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公司持续深耕数字经济相关产业,推进数据要素与资本要素深度融合,助力数字创意产业企业宣亚国际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公司倾力服务专精特新,助力铁拓机械、安乃达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功上市,打造服务专精特新企业的中泰品牌,赋能中小企业成长。
2.债券发行承销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共完成153家债券主承销项目,总承销规模602.35亿元。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持续深耕省内债券市场,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助力兖矿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等4家省属企业发行科创债。公司致力于打造标杆项目,助力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2024年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公司债券、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等大型国企、央企、金融机构项目。
报告期内,公司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以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力点和切入口,深入服务科技金融领域多元化融资需求,承销发行山西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2024年面向专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华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2024年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等12只科创债项目。
3.新三板推荐及相关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推荐新三板挂牌企业2家;协助挂牌公司定向发行股票项目6次,融资规模4.18亿元;报告期末,持续督导新三板挂牌公司224家,其中,创新层公司93家,占比41.52%。
(二)财富管理业务
报告期内,我国股票市场结构分化明显,成交持续低迷,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科创50指数较去年末分别下跌0.25%、7.10%、10.99%、16.42%,沪深两市实现股票基金交易额112.02万亿元,较去年同期下滑7.45%(数据来源:沪深交易所数据,不含货币基金交易量)。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一切以客户为中心,与客户成为价值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实现共成长、共成全、共成就”的服务理念,坚持传统业务和财富业务并重发展,持续优化交易服务、产品服务、综合金融服务建设以及综合金融平台建设,持续做大客户资产,改善客户结构;不断提升基础客户服务水平,提高交易类资产的服务覆盖率;通过存量客户盘活、精准营销、新媒体运营等,不断夯实传统业务发展基础。强化资产配置理念、买方投顾思维,进一步推动AUM资产提升;围绕ETF、资产配置、品牌建设、券结、基金定投等,全面落实以资产配置为核心的财富管理转型2.0工作。持续优化综合金融平台建设,深化提升上市公司综合金融服务与中小企业普惠金融服务水平。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服务客户911.64万户,管理客户资产1.20万亿元(不含未解禁限售股、OTC市值)。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股票基金交易额4.62万亿元(数据来源:沪深交易所数据,不含货币基金交易量),新增开户61.98万户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代销金融产品保有规模436.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5%。
2024年上半年,公司持续完善数字化服务及业务赋能体系,围绕客户交易投资核心体验优化中泰齐富通APP,提升客户服务品质;打造PC移动一体化营销展业平台,强化赋能分支机构营销展业。中泰齐富通APP月活数为489.55万,在券商APP领域(不含同花顺、大智慧等第三方APP)排名第10位。
(三)研究与机构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锚定打造研究、销售、托管三轮驱动的机构业务体系,积极顺应市场发展方向,加快机构业务战略布局,全面整合各机构业务条线的服务资源,推出“中泰尚元”机构业务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形成“一个品牌”“一个综合服务入口”“一套服务体系”的三个统一,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机构客户和企业客户的需求。
1.研究业务
公司设立研究院,下设研究所、政策及区域经济研究中心/青岛研究院,通过资源整合,推动投研、产研、政研协同发展。目前已构建覆盖政策研究、产业经济、上市公司、金融工程的研究框架体系,对内积极发挥综合研究支持作用,对外为公募基金等各类机构客户、政府机构等提供研究报告、路演、策略会、专题会等研究咨询服务。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共有研究人员131人,覆盖宏观策略、固定收益、金融工程及汽车、电力设备新能源、机械等30余个领域,在银行、电子、新材料、金属、先进制造等研究领域受到市场的认可。报告期内,对外发布研究报告1,818篇。公司以高标准建设中泰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中心为抓手,积极探索产学研创新模式,聚焦山东省标志性产业链建设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大力开展联合研究,为政府部门提供高质量智库服务。
2.托管外包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跟进市场热点,落实监管新规,聚焦同业合作、公募基金等重点业务突破,不断优化产品布局;以管理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强化金融科技赋能,不断提高自动化运营水平,着力促进托管外包服务转型升级。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存续托管外包各类产品共2,625只,规模864.85亿元。
3.机构交易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推进打造一流机构经纪交易服务,建设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易服务体系,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机构经纪交易团队,聚焦私募重点客户综合化需求,以PB系统为基础、XTP自主研发极速交易柜台和定制化交易系统为核心、算法交易总线为突破点,通过合规高效的制度流程管理、深入灵活的服务,形成了公司专业交易服务的整体框架。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机构交易业务服务存量客户2,021户,存量资产规模669.23亿元。
(四)投资业务
1.投资交易业务
报告期内,股票市场年初股指弱势下滑,之后指数逐渐稳步上行,达到阶段性高点后回调。债券市场表现好于市场预期,年初以来呈现供不应求、利率持续下行的局面,收益率曲线持续平坦化,各类利差、息差持续新低。
报告期内,固定收益投资业务方面,完善投研框架和投决体系,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和市场研判,合理运用杠杆,提升组合盈利能力。股票投资业务方面,完善风控体系与权益投资模型,提升研究能力与投资决策质量,对投资规模和投资风险进行有效管控。场外衍生品业务方面,密切关注监管导向,坚持稳健拓客,探索新业务模式,加强产品创新研究,提高交易对冲能力。做市业务方面,持续加强IT系统建设,丰富业务策略,强化风险管理,严格履行做市商合规报价职责。报告期内,新增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做市商和上海清算所债券净额清算会员资格,正式开展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做市业务,启动了科创板股票做市及北交所股票做市业务。
2.另类投资业务
中泰创投为公司全资子公司,主营业务是另类投资业务。报告期内,中泰创投继续深耕山东区域,进一步拓展业务市场,不断完善业务制度,强化合规风险管控力度,防范业务风险。报告期内,中泰创投所投的1个项目在上交所上市。
(五)信用业务
1.融资融券业务
报告期内,市场融资融券规模有所下降。截至2024年6月30日,市场融资融券余额14,808.99亿元,较2023年末降低1,699.97亿元,降幅为10.30%
。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优化管控措施,加大客户服务力度,提升客户服务水平,融资融券业务稳健运行。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融资融券余额297.37亿元,较2023年末降低31.68亿元,降幅为9.63%,期末总体维持担保比例为236.37%,融资融券业务整体风险可控。
2.股票质押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优化项目评估体系,强化风险管控措施,加大贷后管理力度,稳健开展股票质押业务。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股票质押业务待购回余额50.72亿元,较2023年末减少5.84亿元,其中,自有资金融资规模为40.18亿元,平均履约保障比例为250.20%;资管计划作为融出方的融资规模为10.54亿元。
(六)资产管理业务
1.中泰资管
中泰资管为公司控股子公司,主营业务为证券资产管理和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报告期内,中泰资管聚焦投研核心竞争力,加强投研体系建设,巩固权益标签,提升市场影响力。围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发行中泰福瑞养老目标基金和中泰ESG主题基金,实现养老金融和绿色金融新突破。公募基金规模和业绩持续提升,公募化转型取得积极成效。
截至2024年6月30日,中泰资管资产管理业务规模1,221.41亿元,比2023年末增加0.7亿元。其中,公募基金业务规模422.58亿元、集合资产管理规模239.63亿元、专项资产管理规模45.48亿元、单一资产管理规模513.71亿元。
2.万家基金
万家基金为公司控股子公司,主营业务为基金募集、基金销售、资产管理等。报告期内,万家基金持续深化投研能力建设,增强销售服务能力和业务开拓能力,加大逆周期布局力度,积极推进业务布局,产品线进一步丰富,投资业绩总体保持良好,资产管理规模稳步增长。截至2024年6月30日,万家基金旗下公募基金合计152只,管理规模合计4,678.27亿元,较去年末增长736.33亿元,增幅18.68%。
3.中泰资本
中泰资本为公司全资子公司,从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运作。报告期内,中泰资本树立和坚持合规、稳健、专业的投资理念,坚持投资引领,以优质项目为核心,大力推动基金设立与项目投资,2024年上半年共完成3只基金的募集和备案,新增基金实缴规模2.38亿元。截至2024年6月30日,中泰资本及其子公司管理存量私募基金26只,基金实缴出资40.44亿元,投资领域涉及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绿色化工、医养康美、节能环保等多个行业。
(七)国际业务
2024年上半年,香港证券市场日均成交金额为1,104亿港元,较上年日均成交额下降4.5%。香港市场IPO融资额为132亿港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6.2%。根据彭博数据,2024年上半年香港市场共发行493支境外债券,累计发行规模约为531.62亿美元,分别较2023年同期增长32.17%、下降13.89%。
中泰国际为公司全资子公司,主要在香港开展企业融资、财富管理和经纪、资产管理、固定收益产品销售及交易、投资、研究和机构销售等业务。报告期内,中泰国际重点把握企业赴港上市以及发行美元债的机遇,加强对机构客户的业务覆盖。根据彭博数据,中泰国际完成IPO承销项目11个,承销金额约0.40亿美元,按IPO承销项目数量在香港市场排名并列第五。根据彭博数据,中泰国际完成61个境外债项目,承销金额约4.77亿美元,按项目数量在香港市场中排名第22名。
(八)期货业务
报告期内,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约为34.60亿手,同比下降12.43%,累计成交额约为281.51万亿元,同比增长7.40%(数据来源:中国期货业协会,单边统计)。
中泰期货为公司控股子公司,主营业务是为客户提供与期货及衍生品有关的产品和服务。报告期内,中泰期货聚焦主责主业,以“研究+”模式推动经纪业务向提升专业服务能力转型,推进研究业务向实战型转型;推进全程陪伴式客户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新客户开发工作,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实施“三个一”人才建设工程,落实人才强企战略,加强合规风控管理。
截至2024年6月30日,中泰期货期末客户权益为298.19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11.78%。2024年上半年,中泰期货手续费收入市场份额1.67%,同比下降0.07个百分点。期货业务累计成交量1.09亿手,同比增长6.86%;累计成交额10.19万亿元,同比增长36.23%
。
三、风险因素
(1)合规风险
合规风险是指因公司或工作人员的经营管理或执业行为违反法律法规和准则而使公司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采取监管措施、给予纪律处分、出现财产损失或商业信誉损失的风险。
合规经营是公司健康发展不可逾越的底线,做好合规风险的识别、评估和管理才能推动公司持续稳健发展。公司建立董事会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经营管理层、合规总监、合规管理总部、各单位合规管理人员的合规管理组织体系。报告期内,公司严格落实《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合规管理办法》及《证券公司合规管理实施指引》,加强合规建设,持续提升合规风险辨别能力,全面强化重点风险管控,切实把合规主体责任贯穿于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始终。在“强本强基”和“严监严管”的监管理念下,公司紧绷“自律弦”,通过合规审查、合规咨询、合规监测、合规检查、合规考核等具体合规管理工作,对公司经营管理中的合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监控,从事前、事中、事后有效防范合规风险,并通过合规管理有效性评估及时发现合规管理存在的问题或隐患,并及时予以修正完善。报告期内,公司加强合规监测力度,持续对工作人员证券投资行为等进行监测、处理;优化信息隔离墙管理机制,重构信息隔离墙管理系统,防控内幕信息及未公开信息不当流动和使用;提高廉洁从业管理和教育力度,坚决惩治廉洁从业违规行为。同时,公司持续完善客户投诉举报处理机制,履行客户投诉处理的协调、督办、核查、责任认定与报告。
公司深耕文化建设,积极落实“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行业文化建设要求,通过组织合规培训、强化合规宣导等工作,增强全体工作人员合规管理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持续提升公司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由于相关市场价格或波动率的不利变化而导致公司可能损失的风险。公司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类别包括:①利率类风险:主要来自于公司固定收益类投资组合(包括债券、利率互换和国债期货等)在收益率曲线结构、利率波动性及信用利差等变化上的风险敞口。②汇率类风险:主要来自于公司在外汇汇率即期、远期价格及波动率变化上的风险敞口。③其他价格风险:主要来自于公司证券自营、做市交易等业务在股票、股票组合、股指期货、期权、大宗商品现货、商品期货的价格及波动率变化上的风险敞口。
公司主要通过风险限额、风险计量、情景分析、敏感性分析、压力测试等方式实施市场风险管理。
公司遵循主动管理和量化导向的原则,根据自身风险偏好以及各业务线的实际需求,采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制定集团、母公司及覆盖主要业务线的市场风险限额指标体系,基于指标类型、适用层级和管理目标,对风险限额实施分类分级管理。公司对市场风险限额进行逐日监控,对风险事项等进行专项分析,为业务决策提供风险管理建议。
公司采用量化分析方法及时评估市场风险,通过以VaR(在险价值)模型为主的市场风险量化指标体系对各项投资交易类业务承担的市场风险情况进行计量和管控,监控和评估VaR模型的有效性,并持续完善VaR模型。VaR模型覆盖了权益价格风险、商品价格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风险类型,能够衡量由于证券价格变动、利率曲线变动、汇率变动等因素导致的市场风险变动。公司RNIV(未被在险价值覆盖的风险)模型覆盖全国股转系统做市业务风险。
公司结合情景分析、敏感性分析、压力测试等方法对证券组合的风险进行动态、前瞻性评估。针对市场异常波动、特定风险事件等情形提高评估频率,并出具市场风险专项分析报告,确保公司在市场风险可控、可承受的情况下开展各项业务。截至报告期末,集团持仓投资组合一天95%市场风险VaR为0.42亿元。
(3)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因融资方、交易对手或发行人等违约导致损失的风险。公司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分布在融资类业务、利率类证券投资业务、场外业务、同业资金拆借类业务等。
公司主要通过制度建设、限额管理、内部评级、同一业务同一客户管理、统一授信、压力测试等方式实施信用风险管理。公司建立了分层分类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公司信用风险管理办法》为信用风险管理的指导性文件,针对重点业务及重要的信用风险工具制定风险管理实施细则,为公司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并根据监管要求及公司实际持续修订、完善。公司建立了覆盖主要业务线的信用风险限额指标体系,基于指标类型、适用层级和管理目标,对风险限额实施分类分级管理。
公司通过建立内部评级管理、同一业务同一客户管理、统一授信管理等机制夯实信用风险管理基础。公司通过自主研发的内部评级模型、内部评级管理流程,对融资类业务、利率类证券投资业务、场外业务、同业资金拆借类业务开展风险识别、计量和评估工作;对跨单位的同一业务实施基本一致的风险管理措施,通过风险排查、盯市等方式,识别、分析、评估同一客户在公司内开展不同业务时产生的交叉风险;根据急用先行原则将子公司重点业务逐级逐批纳入统一授信管理体系,强化对子公司重点业务的垂直风险管理。
公司通过信用风险压力测试提升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的前瞻性与准确性。针对重大舆情风险、市场大幅波动、特定风险事件等情形开展专项压力测试,并提高测试频率,根据测试结果采取客户准入管理、业务规模管理或补充业务风险控制措施等方式缓释风险。
(4)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公司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资金需求的风险。
公司在债务融资统一归口管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资产负债管理工作,通过及时分析业务发展趋势及其可能对中长期资金的需求,调整公司负债期限结构,保持资产负债期限始终处于合理水平;公司及时完善负债规划,通过调整负债集中度等手段,避免因融资渠道过于单一或债务集中到期的偿付风险,使负债结构和到期日分布更趋合理。
公司建立了现金流预测和分析框架,运用现金流缺口、敏感性分析、压力测试等管理工具,能够计量、监测和控制不同情景下未来不同时段的现金流缺口;公司按照审慎原则确定优质流动性资产规模和构成,保持多层次的充足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以确保公司在压力情景下能够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满足流动性需求;公司定期开展流动性风险应急演练,并根据应急演练情况,对流动性风险应急处置流程及机制进行优化与完善。
公司重视与各大商业银行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注重规范经营,维系良好信誉,保持畅通的融资渠道,必要时可通过资金拆借、债券回购、短期融资券、短期公司债、公司债、次级债、收益凭证及其他符合法律及监管规定的方式进行融资,以解决资金需求。
报告期内,公司保持了充足的流动性资产储备,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率均符合监管标准及监管预警标准。
(5)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信息技术系统,以及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不包括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公司主要运用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RCSA)、损失数据收集(LDC)、关键风险指标(KRI)、风险信息报告、风险限额、压测情景设置分析等方式实施操作风险管理。
公司根据监管要求、结合公司实际修订《公司操作风险管理办法》;利用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RCSA)工具识别、评估关键风险点和控制措施;利用操作风险管理系统等工具收集内外部损失数据(风险事件),明确重大操作风险事件标准及报告等管理要求;制定覆盖主要业务及管理条线关键风险因素的后端趋势监测指标;建立畅通的操作风险报告机制,对于操作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关键风险指标、操作风险状况分析等实行定期报告制度;将操作风险四类风险诱因纳入操作风险直接经济损失限额分解模型和综合压力测试情景设置分析过程,完成操作风险直接经济损失限额向集团各单位的精细化分解。
公司持续开展全员防控操作风险的管理理念和文化宣导,强化操作风险管理工具方法使用技能培训;加强对关键领域的操作风险管理专项指导及检查,针对性优化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功能,持续提升操作风险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水平。
(6)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由于公司行为或外部事件、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廉洁规定、职业道德、业务规范、行规行约等相关行为,导致投资者、发行人、监管机构、自律组织、社会公众、媒体等对公司形成负面评价,从而损害公司品牌价值,不利公司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市场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风险。
公司落实《证券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制定了《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办法》《公司突发事件维稳工作应急预案》等制度,遵循全程全员、预防第一、审慎管理、快速响应原则,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监测、风险应对和风险报告六个方面对声誉风险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管理。公司声誉风险归口管理部门企业文化部设立声誉风险管理岗,每日监测各类媒体的舆情动态,做好声誉风险因素的搜集、整理、分析和舆情研判工作,并及时向部门负责人、合规风控管理人员报告日常舆情监测中发现的苗头性问题。对于可能导致公司声誉损失的报道,会同相关部门采取必要措施予以防范、处理,经评估后纳入公司风险日报。
报告期内,公司整体舆情平稳,未发生重大声誉风险事件。
(7)洗钱与恐怖融资风险
公司面临的洗钱、恐怖融资和扩散融资风险是指公司的产品或服务可能被利用从事洗钱、恐怖融资、扩散融资等违法犯罪活动,从而引发声誉风险、法律风险等连带风险,并导致客户流失、业务损失和财务损失。
公司构建了以公司董事会负责、监事会督导、总部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合规管理总部组织实施,相关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落实执行的反洗钱组织架构体系,严格执行反洗钱法律法规,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洗钱及恐怖融资风险。公司制定了较为完备的反洗钱制度体系,包括洗钱风险管理基本制度、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其他多项反洗钱专项制度,并在公司全面风险管理、重大事项报告、合规绩效考核、员工违规违纪处罚办法等有关制度中涵盖了反洗钱相关内容。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是山东省唯一一家省属上市券商,区位优势独特,股东实力雄厚。公司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致力于建设忠诚、合规、创新、美美与共的一流证券公司。经过20多年的改革创新发展,公司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雄厚的股东背景
山东是经济大省、工业大省,是国务院批复的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近年来大力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高端化工、现代高效农业、文旅产业、现代轻工纺织、现代金融服务”十强产业,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经济总量保持全国前列,业务资源丰富。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山东省国资委,控股股东枣矿集团、主要股东高速投资的母公司分别为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和山东高速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速集团”),均是山东省属重要骨干企业。山能集团拥有境内外上市公司12家,2023年资产总额突破1万亿元,位居世界500强第75位;高速集团拥有境内外上市公司6家,也是世界500强企业。实力雄厚的股东背景有助于提升公司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有利于发挥协同效应,促进产融结合,形成互为市场、协同发展的机制,在满足股东及关联企业全方位的综合性金融服务需求的同时,树立服务省属国企特色品牌,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主动服务重大战略的国企担当
公司积极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方向标,切实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全面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推动服务黄河流域、绿色低碳、数字经济、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十项工作方案落实落地。不断完善“投行+投资+研究+做市+财富管理”五位一体服务模式,为不同成长阶段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高质量、全链条、差异化金融服务。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控股子公司齐鲁股权高质量推进“专精特新”专板建设,构建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提升综合服务能力,积极打造服务“专精特新”企业新模式。
(三)持续提升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公司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加强业务整合和转型,形成以财富管理、投资银行、投资交易、研究与机构和资产管理五大板块为支撑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各项业务竞争力稳步提升。报告期内,打造多元化专业化财富管理体系,建立中泰财富企业家办公室,服务客户突破900万户。投资银行业务积极布局重点行业领域,形成深耕专精的竞争优势,专业能力、执业水平、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着力提升投研能力、投资交易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期权做市业务保持行业领先水平。打造“研究+销售+托管”三轮驱动的机构业务体系,推动从卖方研究向综合研究转型,机构客户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深化资产管理投研体系建设,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市场认可度不断提升。
(四)健全完善的市场化经营机制
公司按照更市场、更开放、更灵活的原则持续深化改革,市场化经营管理机制持续完善。公司大力实施“寻标对标争创一流”系列活动,着力提升公司经营发展水平。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坚持市场化选聘,推动实施高质量人才引育工程,提升团队专业化建设水平。持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纵横双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从新员工到中高层领导人员的全覆盖,打造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健全完善薪酬管理制度体系,强化市场化多元化薪酬定价机制,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更加完善,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保障。
(五)影响力不断增强的特色文化品牌
公司以党建统领文化建设,将文化建设要求写入公司章程,与经营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不断厚植“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行业文化理念,坚持“忠诚、合规、创新、美美与共”的核心价值观,持续锻造自成其美、成人之美的“美美与共”特色文化品牌。守牢合规展业、廉洁从业两条底线,当好资本市场“看门人”。倡导以义取利,履行社会责任,彰显国企担当,积极开展乡村振兴结对共建、捐资助学、扶弱济困、爱心慈善、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制定公司品牌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体系化推进公司品牌建设,打造“红心如磐”党建品牌,发布“中泰尚元”机构服务品牌,公司形象与文化品牌的美誉度、辨识度、影响力不断提升。
(六)全方位的金融科技赋能
公司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发展,注重科技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搭建了一支素质过硬、科研能力突出的金融科技团队,持续构建“科技牵引,全面赋能”的金融科技体系,以金融科技赋能业务发展、推动业务创新、强化支撑体系。公司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生物识别等先进技术,推动金融科技与业务深度融合。中泰齐富通在行业内首批完成了鸿蒙原生应用自主开发,并在华为应用市场发布上线。XTP作为公司服务极速交易领域的发力产品,建立了服务机构客户极速交易的全方位产品矩阵。2024年上半年,“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证券行业运营数字化转型”在山东省国资委主办的2023省属企业数字场景典型应用大赛中入选数字场景典型应用案例。
(七)扎实稳健的合规风控体系
公司坚持“合规风控至上”的经营理念,以建设风险管控长效机制为目标,形成了董事会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经理层及风险控制委员会-合规总监-合规管理总部-各部门、分支机构合规负责人(专员)的合规管理组织体系,建立健全了涵盖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公司形成了与自身发展战略和经营情况相适应的合规管理体系,将合规管理覆盖各部门、分支机构、各级子公司、全体工作人员及所有业务环节,能够对公司经营中的合规风险进行及时识别、审慎评估、动态监控和全程管理,实现合规管理全覆盖。公司持续完善集团并表管理、风险防范研判、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强化风险限额管理,同时利用金融科技积极推进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对各类风险及业务实施有效监测、评估、计量、报告,全面风险管理质量和效率持续提升。
(八)效能稳步提升的集团化协作
公司持续推动集团一体化管控,不断完善考核机制、树立协同发展导向,在依法合规前提下,推动总分子之间、各业务条线之间的协同协作更加紧密,公司“同开发、同营销、同服务”的协同机制不断深化,“1+N”综合金融服务模式效果显著,“一体中泰”理念持续加强。公司通过股权管理部,持续强化对子公司集中统一管控,建立统筹把握、一体推进、共进共促的母子公司协同机制。推进集团化信息系统平台建设,促进母子公司联动,形成发展合力。通过集团一体化运营管控,公司大协同的局面形成,运营效率进一步提升,“一体中泰”综合金融实力持续提高。
收起▲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胜利召开之年,也是公司上下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关键一年。一年来,公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践行“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行业文化,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完善市场化经营体制机制,朝着“建设忠诚、合规、创新、美美与共的一流证券公司”总体目标奋勇前进,公司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27.62亿元,同比增长36.86%;实现利润总额25.57亿元,同比增长226.99%;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00亿元,同比增长204.94%。
(一)投资银行业务
2023年,我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持续推进,全面注册制正式落地,资本市场体系更加完善,同时监管部门持续多措并举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强化退市监管力度,全方位把好资本市场入口、出口关,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股权方面,受A股市场持续波动以及四季度以来新股发行阶段性收紧等因素的影响,2023年全市场项目发行单数和募集资金规模均较2022年有所下降。债券方面,政策环境和资金面相对宽松,收益率呈现震荡下行的趋势;信用债市场分化依然存在,但在政策逐渐明朗的背景下出现结构性调整。
报告期内,公司致力于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大投行业务体系,践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科技自立自强,创新业务模式,持续提升专业能力、服务水平和执业质量,努力构建“区域+行业+产品”的矩阵式业务布局,投行业务发展呈现稳中有进良好态势。
1.股票保荐承销和并购重组业务报告期内,公司不断加强行业研究,深化重点行业布局,客户质量显著提升,股权业务项目单均承销规模较上年同期明显上升,全年公司共完成29单股权主承销项目发行,合计承销规模192.15亿元,其中,IPO项目11单、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项目14单、可转债项目4单(数据来源:公司内部统计)。
报告期内,公司根植齐鲁大地,省内业务保持行业首位,市占率进一步提升。公司始终将服务省属企业作为“深度服务山东市场”的重要抓手,通过专项服务小组不断加强省属企业的全面覆盖和长期合作。作为保荐主承销商助力海看股份成功登陆创业板,成为注册制下第一家上市的IPTV企业;作为主承销商助力新华医疗完成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项目;作为财务顾问助力兖矿能源以现金方式收购鲁西矿业、新疆能化的股权各51%,为近十年来国内最大的煤炭资产收购交易。
报告期内,公司不断提升重点行业客户的开拓和服务能力,落地了一系列标杆项目,品牌和市场影响力日益凸显。在生物医药、新能源领域,作为保荐主承销商完成盘龙药业、金雷股份、天能重工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项目,三家企业均是公司长期服务的投行客户,公司为其从首发上市到多次再融资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在信息技术领域,作为保荐主承销商完成国子软件IPO,普联软件、银江技术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金现代可转债等项目;在新材料领域,作为主承销商承销泰和新材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项目,并作为保荐主承销商保荐泰和新材子公司民士达成功登陆北交所,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综合金融服务;在农业消费领域,作为保荐主承销商完成乖宝宠物IPO、正虹科技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等项目,行业优势地位日益巩固。
报告期内,公司聚焦服务中小企业,积极构建服务专精特新企业新模式,打造了多单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典型案例。
作为保荐主承销商助力未来电器、鑫磊股份等企业实现股权融资;作为保荐主承销商助力迪尔化工、润普食品等4家企业在北交所首发上市,北交所保荐单数和承销规模均位居行业前10位。
2.债券发行承销业务报告期内,公司积极主动响应国家重大战略,进一步开拓维护优质客户,同时进一步完善债券全牌照业务体系,获得独立开展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业务资质,债券发行承销业务能力稳步提升,全年完成204家主承销债券项目,同比增长6.25%,总承销规模为1,295.30亿元,同比增长39.48%(数据来源:公司内部统计)。
报告期内,公司聚焦服务省属企业,大力推动科创债券、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等创新债券产品,落地一系列标杆项目,打造了服务省属企业的特色品牌。助力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等省属企业发行科创债券、绿色债券等;助力山东省国有资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发行山东省首单“数字经济”公司债券;助力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发行科创票据、山东黄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科创公司债;助力济南高新财金投资有限公司发行济南市首单科创公司债,深度服务济南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助力山东省新动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行公司债券;完成国联-国泰租赁2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国泰租赁2023年度3期绿色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低碳转型挂钩)、信安国际商业保理有限公司2023年度第一期、第二期定向资产支持票据等省属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通过多元化融资渠道助力省属企业融资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加大对央企客户和大型金融机构的开拓和服务力度。助力中国电建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31家央企成功发行债券及资产证券化产品,提升了服务央企客户的水平;参与了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绿色金融债券和二级资本债券、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绿色金融债券、民生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金融债券(货运物流主题)、江苏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绿色金融债券等项目,提升了服务大型金融机构客户的品牌影响力。
3.新三板推荐及相关业务报告期内,公司倾力服务优质中小企业融资发展,推荐新三板挂牌企业14家;协助挂牌公司定向发行股票16次,融资规模6.11亿元。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持续督导新三板挂牌公司236家,其中,创新层公司79家(数据来源:
公司内部统计、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
2024年发展展望:公司将持续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大投行业务体系,加强投行、投资、投研“三投联动”,聚焦重点行业,提升研究水平和专业能力,打造行业专精的差异化优势;将聚焦优质客户,持续提升专业化、综合化服务水平;加大IP0、再融资等多元化业务布局,探索创新债券融资产品,不断提升创收和盈利能力,巩固行业排名。
(二)财富管理业务
2023年,沪深主要指数震荡下行,两市成交量较2022年下滑,沪深两市股基交易量(剔除货币基金)232.62万亿元,日均交易量0.96万亿元,日均交易量较2022年减少286亿元,降幅2.89%(数据来源:沪深交易所)。
报告期内,公司致力于打造多元化专业化的财富管理体系,持续优化交易服务、产品服务、综合金融服务建设以及综合金融平台建设,业务转型加力提速。交易服务方面,加强投顾团队建设,开发多层级、多种类的投顾服务产品,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与客户服务水平。产品服务方面,打造财富管理ETF生态圈,提升客户投资体验和员工专业技能;积极响应国家和监管要求,公司取得个人养老金资格并展业;打造“中泰量化30”和“中泰公募成长30”等自主财富管理品牌,持续提升公司资产配置服务能力及竞争优势。综合金融服务方面,以“人-家-企”三大维度,形成“中泰财富”高端系列服务体系,不断强化上市公司服务,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综合金融服务水平。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深化金融科技赋能,为投资者提供包括中泰齐富通APP、融易汇PC端、微信公众号、企业微信、门户网站等在内的多终端、多渠道、一体化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截至报告期末,中泰齐富通APP月活数为505.91万,在券商APP领域(不含同花顺、大智慧等第三方APP)排名第10位(数据来源:易观)。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共服务客户851.08万户,管理客户资产1.23万亿元(不含未解禁限售股、OTC市值)。
报告期内,公司新增开户54.41万户,实现股票基金交易额10.16万亿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代销金融产品保有规模418.08亿元。
2024年发展展望:公司将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推动传统经纪业务和财富管理业务并重发展,持续做大客户资产,改善客户结构;提升基础客户服务水平,提高交易类资产服务覆盖率;强化资产配置理念、买方投顾思维,进一步推动AUM资产提升;持续优化综合金融平台建设,重点提升企业家客户服务能力;突出金融科技运用,突破金融科技在存量客户盘活、精准营销、新媒体运营等方面的应用;统筹规划网点布局、财富中心建设,提升网点运营效率。
(三)研究与机构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锚定打造研究、销售、托管三轮驱动的机构业务体系,整合研究资源,强化研究赋能,加快推动机构业务数字化平台建设,提高覆盖机构客户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业务发展质效不断提升。
1.研究业务公司设立研究院,下设研究所、政策及区域经济研究中心、青岛研究院及博士后工作站,通过整合资源,深化协同,推动卖方研究向综合研究转型。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共有研究人员136人,覆盖宏观策略、固定收益、金融工程等30余个领域,拥有总量、银行、电子、建材、有色金属、汽车、机械、电力设备新能源、北交所等研究团队。研究所构建了完整的宏观经济、产业经济及上市公司研究框架体系,打造AI科技、一带一路、中特估等特色研究产品,全年发布证券研究报告4,105篇;覆盖公募机构93家,并以白名单试用、XTP私募大赛等为抓手,新增拓展私募、资管、银行等各类型客户178家。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探索产学研创新模式,与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财经大学共建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中心,打造新型智库;以深度研究为抓手,为客户提供大类资产配置、定制课题、调研活动、专家资源、特色产业论坛等多元化的研究服务。
2.托管外包报告期内,公司聚焦重点业务突破,以管理人需求为导向,着力提升托管外包服务支持能力,在持续深耕市场的同时,把“托管+”融入大机构业务链,进一步强化金融科技赋能,提高自动化运营水平,加快推进机构服务平台建设,致力于为机构客户提供一体化综合金融服务。报告期内,公司首单公募ETF产品托管业务落地,实现ETF基金托管业务的“零突破”,进一步完善了公司托管产品谱系。
3.机构交易业务报告期内,公司推进打造一流机构经纪交易服务,建设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易服务体系,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机构经纪交易团队,聚焦私募重点客户综合化需求,以PB系统为基础、XTP自主研发极速交易柜台和定制化交易系统为核心、算法交易总线为突破点,通过合规高效的制度流程管理、深入灵活的服务,形成了公司专业交易服务的整体框架。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机构交易业务服务存量客户2,019户,较2022年末增长4.34%,存量资产规模753.05亿元,较2022年末增长7.25%。
2024年发展展望:公司将围绕客户全生命周期需求,以XTP系统为抓手,搭建研究、销售交易、托管外包、融资融券、衍生品一体化机构服务平台,提升机构业务发展质效。推动综合研究转型,打造公司研究品牌,发挥研究业务对各条线的引领带动作用。在资产托管外包和交易服务等基础服务手段上,打造标准化和差异化特色。加强算法总线供应商沟通合作,深度挖掘算法总线业务开发模式,提升业务体量。
(四)投资业务
1.投资交易业务2023年,A股市场由于受全球宏观环境、风险情绪积累等因素影响,在上半年冲高回落后步入震荡行情,行业轮动频繁,年内除北证50指数有较大幅度上涨,其他主要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撤。债券市场资金面波动加剧,利率债大体呈现“N”型震荡下行走势,信用债全年表现偏强,信用利差明显压缩,年内中债新综合财富(总值)指数上涨4.75%,中债十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由年初2.8228%下降至2.5553%。
报告期内,公司致力于打造稳健的投资业务体系,以交易能力建设为核心,持续优化和完善投研体系,积极推进IT系统建设,加强团队建设与新业务拓展,稳步获取投资收益。固定收益投资业务方面,公司提升信用风险管理和流动性管理水平,加强组合管理能力与交易能力,优化投资决策机制;不断推动创新业务发展,逐步构建自营-客需双轮驱动业务格局。
股票投资业务方面,公司加强研判、紧扣市场热点,不断丰富投资思路和交易策略,灵活调整仓位适应市场变化。衍生品业务方面,公司加强拓展客户渠道,提高产品创新与交易对冲能力;持续完善私募机构与产品数据库,储备多样化投资标的。
做市业务方面,公司持续优化做市策略,积极履行做市商合规报价职责,取得上市证券做市交易业务资格(限于上市股票)、上交所科创50ETF期权做市资格;期权做市业务基本覆盖中金所、上交所及深交所品种,且各品种每月均获得AA评价或考核在市场中位数以上;国债期货做市业务完成新上市30年合约做市申请,覆盖全部做市品种;新三板做市截至2023年12月31日做市数量49家(数据来源: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统计)。
2024年发展展望:公司将稳步推进权益投资业务,坚持向客需性模式转换,积极争取创新业务资格,大力发展场外衍生品、做市等非方向性业务,提升稳定盈利能力;将充分发挥固定收益投资“稳定器”作用,优化配置结构,严控信用风险,做大做强固定收益投资业务。
2.另类投资业务中泰创投为公司全资子公司,主营业务是另类投资业务。报告期内,中泰创投深度聚焦山东区域,不断开拓业务领域,强化投资流程合规管控,加强投资质量控制及行业研究,进一步提高投资品质。报告期内,中泰创投共完成项目投资10个,投资总额2.12亿元。所投项目信达证券、优必选报告期内分别在上交所主板、港交所上市。
2024年发展展望:中泰创投将继续聚焦高科技产业,加强行业研究,形成优势行业;持续提升投资质量,拓宽投后退出渠道,提高投资回报率;加大业务协同力度,与客户开展更多维度、更宽领域的业务合作,增加客户粘性,提升业务竞争力。
(五)信用业务
1.融资融券业务2023年,融资融券交易机制持续优化,市场融资融券规模稳中有增。报告期末,市场融资融券余额16,508.96亿元,较2022年末增加1,105.05亿元,增幅为7.17%。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客户服务力度,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优化风险管控措施,融资融券业务稳健运行,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并首批上线北交所融资融券业务。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融资融券余额329.05亿元,较2022年末增加17.91亿元,增幅为5.76%,期末总体维持担保比例为248.72%,融资融券业务整体风险可控。
2.股票质押业务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加大风险管控力度,严格落实行业减持新政,持续优化股票质押项目评价体系,推动业务稳健发展。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股票质押业务待购回余额56.56亿元,较2022年末减少26.99亿元,其中,自有资金融资规模47.43亿元,平均履约保障比例为265.70%;资管计划作为融出方的融资规模9.14亿元。
2024年发展展望:融资融券业务,公司将继续遵照“积极竞争、服务客户、业务赋能、管住风险”的工作思路,对标行业先进券商,加大客户开发力度,强化客户经营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风险管控水平。股票质押业务,公司将围绕“稳中求进”的工作方针,遵照“控风险、提质量、促协同”的工作思路,加强风险管控,推动业务平稳发展。
(六)资产管理业务
随着资管新规落地执行,资管行业生态得到重塑。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加快公募化转型已经成为券商资管业务发展的趋势。2023年,共有5家券商资管子公司获批,券商资管子公司达到30家,另有多家券商申请设立资管子公司。截至2023年末,已具备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券商资管子公司达到11家。未来资管行业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马太效应愈加明显。
1.中泰资管中泰资管为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主营业务为资产管理和公募基金。
报告期内,中泰资管面对不利的行业环境,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对标一流资管机构,有序开展主要工作任务,主动防范和化解风险,推动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泰资管资产管理业务规模1,220.71亿元,比2022年末减少967.15亿元。其中,公募基金业务规模390.57亿元、集合资产管理规模235.11亿元、专项资产管理规模47.77亿元、单一主动资产管理规模547.27亿元。
2024年发展展望:中泰资管将推进投研体系建设,提升投研竞争力。在巩固权益优势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固收产品的客户需求,在固收团队建设、产品布局方面持续发力,发挥好固收条线的“基石”作用;将持续优化客户结构,实现机构、零售客户齐头并进。丰富产品谱系,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
2.万家基金万家基金为公司控股子公司,主营业务为基金募集、基金销售、资产管理等。报告期内,万家基金持续深化投研能力建设,增强销售服务能力和业务开拓能力,积极推进业务布局,产品线进一步丰富,投资业绩总体保持良好,资产管理规模稳步增长。
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万家基金旗下公募基金合计140只,管理规模合计3,941.94亿元,较2022年末增长452.70亿元,增幅12.97%。(数据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司内部统计)2024年发展展望:万家基金将持续锻造投研核心能力,努力保持良好投资业绩,提升投资者获得感;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丰富完善公司产品线,提升客户服务能力;继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坚守合规底线,强化风险管理,增强运营保障能力,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
3.中泰资本中泰资本为公司全资子公司,主营业务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报告期内,中泰资本秉承合规、稳健、专业的投资理念,坚持投资引领,以优质项目为核心,大力推动基金设立与项目投资,在管基金实缴规模、项目投资金额均实现增长,完成4只基金募集和备案,新增基金实缴规模10.63亿元。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泰资本及其子公司管理存量私募基金24只,基金实缴出资金额38.15亿元,投资领域涉及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康美、绿色化工、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等多个行业。
2024年发展展望:中泰资本将聚焦高科技新兴产业,打造“投资、落地、孵化”的产业生态闭环,积极布局高端智能制造、半导体、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产业,充分发挥基金的投资引领作用,在募投两端加大业务拓展力度,逐步提高行业知名度。
(七)国际业务
根据彭博统计,2023年有73家新股在香港上市,募资额达463.0亿港元,上市数量和募资额较2022年分别下跌18.89%和55.72%。
报告期内,中泰国际聚焦企业赴港上市以及发债的业务机会,重点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根据香港联交所数据,中泰国际完成2个港股保荐项目,按保荐家数在香港市场排名并列第13。根据彭博数据,2023年完成16个IPO承销项目,承销金额0.99亿美元,按项目数量在香港市场排名第11名;2023年中泰国际完成97个境外债项目,承销金额约12.88亿美元,按项目数量在香港市场中排名并列第19名。
2024年发展展望:中泰国际将推进财富管理业务转型,加强金融科技赋能,扩大客户基础及开发存量客户;加强投资银行业务发展,聚焦重点市场区域的港股上市保荐承销、离岸债券发行,提升收入贡献和市场声誉。
(八)期货业务
2023年,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约为85.01亿手,累计成交额约为568.5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60%和6.28%(数据来源:中国期货业协会,单边统计)。
报告期内,中泰期货聚焦主责主业,着力深化改革创新,落实“人才强企”战略,坚持调查研究找方法、对标对表促提升,以“研究+”模式推进业务转型,打造全程陪伴式客户服务体系。
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泰期货期末权益合计为266.7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88%。报告期内,中泰期货手续费收入市场份额1.51%,同比提升0.05个百分点。
2024年发展展望:中泰期货将聚焦主责主业,坚持对标对表,加强投研能力建设,加大业务转型力度,加快推进全程陪伴式客户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加速发展的新动能,持续提升合规风控体系有效性,推动中泰期货高质量发展。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2023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我国经济逐步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资本市场制度加快完善,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全面落地,北交所快速扩容并深化改革,多层次资本市场更加健全。受内外环境因素扰动,A股市场经历了较大波动,上证指数先涨后跌,全年下跌3.70%,深证成指全年下跌13.54%,创业板指全年下跌19.41%。尽管A股市场整体表现较为低迷,但以北交所为代表的专精特新企业仍有着不俗的表现,北证50指数全年上涨14.92%。债券市场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信用债发行“量增价降”,政策支持行业增发明显。
2023年,中央政治局会议对资本市场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中国证监会就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推出一揽子政策措施,持续优化市场生态,有效提升市场活力、效率和吸引力。在融资端,统筹一二级市场平衡,优化IPO及再融资监管安排;进一步规范股份减持行为,优化现金分红、股份回购制度机制;
调降融资保证金比例、支持适度融资需求;制定并发布《关于高质量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意见》,进一步推进北交所稳定发展和改革创新。在投资端,持续优化对中长期资金的考核机制,引导长钱长投;公募基金行业推出费率改革,《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正式出台。在交易端,减半征收证券交易印花税,调降股票类业务最低结算备付金缴纳比例,降低证券交易经手费等。同时,双向开放不断升级,香港与大陆的互联互通全面扩容,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港币-人民币双柜台模式、跨境理财通等创新模式相继推出与发展。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顺利召开,提出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证券行业作为连接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桥梁纽带和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有效发挥资本市场“看门人”作用和社会财富“管理者”角色,立足主责主业,不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服务区域经济、低碳循环发展等领域,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证券行业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更加凸显,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头部券商与中小券商盈利能力差异较大,行业格局加速分化,头部证券公司进一步聚集优势资源,努力打造一流的投资银行,中小券商持续向差异化、特色化、专业化转型发展,探索、巩固和完善在部分业务或区域的竞争优势,致力于成为在细分市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证券公司。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公司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的综合类证券公司,业务资格牌照完备并不断取得新成果。所从事的主要业务包括投资银行业务、财富管理业务、机构业务、投资业务、信用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国际业务、期货业务等,能够为客户提供系统性、多层次、专业化的投融资服务,满足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
投资银行业务是为各类型企业和机构客户提供股票保荐与承销、债券承销、资产证券化、新三板推荐挂牌、并购重组等全业务链的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
财富管理业务是为公司各类客户提供证券经纪服务、投资顾问服务、产品配置服务、综合金融服务。
研究与机构业务是指为各类机构客户提供的研究、托管外包、交易等业务。研究业务是为全国社保基金、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保险机构、银行及其他机构客户提供研究报告、定制课题、公司调研、会议推介路演等研究服务。托管业务指公司作为托管人依据法律法规及合同约定提供资产保管、清算交收、估值核算、投资监督等服务;外包业务指公司受资产管理机构委托,依据法律法规及合同约定提供份额登记、估值核算、绩效分析等一站式后台运营支持服务。交易业务是指为专业投资者在交易实现领域提供专业化服务,解决其交易管理、复杂交易、策略实现、附加增值等共性或个性需求服务的综合性业务。
投资业务是指公司以自有资金开展权益类证券、固定收益类证券、衍生金融工具等金融产品的交易和做市业务,以及通过全资子公司中泰创投开展的另类投资业务。
信用业务是为客户提供融资融券、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行权融资等证券融资类业务。
资产管理业务主要是通过全资子公司中泰资本、控股子公司中泰资管和万家基金开展的业务,包括私募投资基金管理、集合资产管理、单一资产管理、专项资产管理、公募基金管理等。
国际业务主要是通过全资子公司中泰国际在香港开展企业融资、财富管理和经纪、资产管理、固定收益产品销售及交易、投资、研究和机构销售等业务,同时在新加坡设有子公司开展业务。
期货业务主要通过控股子公司中泰期货开展为客户提供与期货及衍生品有关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期货经纪、期货投资咨询及资产管理;并通过中泰期货的全资子公司中泰汇融资本开展风险管理业务,主要包括场外衍生品业务、做市业务、基差贸易、仓单服务等。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是山东省唯一一家省属上市券商,区位优势独特,股东实力雄厚。公司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致力于建设忠诚、合规、创新、美美与共的一流证券公司。经过20多年的改革创新发展,公司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独特的区位优势和雄厚的股东背景山东是经济大省、工业大省,是国务院批复的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近年来大力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高端化工、现代高效农业、文旅产业、现代轻工纺织、现代金融服务”十强产业,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经济总量保持全国前列,业务资源丰富。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山东省国资委,控股股东枣矿集团、主要股东高速投资的母公司分别为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和山东高速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速集团”),均是山东省属重要骨干企业。山能集团拥有境内外上市公司11家,2023年资产总额突破1万亿元,位居世界500强第72位;高速集团拥有境内外上市公司6家,也是世界500强企业。公司始终坚持与股东共成长、共成全、共成就,实力雄厚的股东背景有助于提升公司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有利于发挥协同效应,促进产融结合,形成互为市场、协同发展的机制,在满足股东及关联企业全方位的综合性金融服务需求的同时,树立服务省属国企特色品牌,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主动服务重大战略的国企担当公司积极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方向标”,切实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全面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时间制定服务黄河流域、绿色低碳、数字经济、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等七项工作方案并推动落实。持续完善“投行+投资+研究+做市+财富管理”五位一体服务模式,为不同成长阶段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高质量、全链条、差异化金融服务。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控股子公司齐鲁股权入选全国首批“专精特新”专板,以此为契机,深化平台建设,提升综合服务能力,积极打造服务“专精特新”企业新模式。
持续提升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公司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加强业务整合和转型,形成以财富管理、投资银行、投资交易、研究与机构和资产管理五大板块为支撑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多项发展核心指标实现提级进位。
报告期内,打造多元化专业化财富管理体系,推出“中泰财富”品牌,服务客户超850万户。
投资银行业务积极布局重点行业领域,形成深耕专精的竞争优势,专业能力、执业水平、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着力提升投研能力、投资交易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期权做市业务保持行业领先水平。打造“研究+销售+托管”三轮驱动的机构业务体系,推动从卖方研究向综合研究转型,机构客户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深化资产管理投研体系建设,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市场认可度不断提升。
健全完善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公司按照更市场、更开放、更灵活的原则持续深化改革,市场化经营管理机制持续完善。公司大力实施“寻标对标争创一流”系列活动,着力提升公司经营发展水平。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坚持市场化选聘,推动实施高质量人才引育工程,提升团队专业化建设水平。持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纵横双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从新员工到中高层领导人员的全覆盖,打造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健全完善薪酬管理制度体系,强化市场化多元化薪酬定价机制,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更加完善,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保障。
影响力不断增强的特色文化品牌公司以党建统领文化建设,将文化建设要求写入公司章程,与经营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不断厚植“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行业文化理念,坚持“忠诚、合规、创新、美美与共”的核心价值观,持续锻造自成其美、成人之美的“美美与共”特色文化品牌。自成其美,做客户首选优选的合作伙伴;成人之美,与广大客户共成长、共成全、共成就,成为价值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杜绝欺诈发行、虚假陈述,做到与股东共荣共赢,与员工共创共享。守牢合规展业、廉洁从业两条底线,当好资本市场“看门人”。倡导以义取利,履行社会责任,彰显国企担当,积极开展乡村振兴结对共建、捐资助学、扶弱济困、爱心慈善、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公司形象与文化品牌的美誉度、辨识度、影响力不断提升,在2023年文化建设评估中获评A类A级。
全方位的金融科技赋能公司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发展,注重科技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搭建了一支素质过硬、科研能力突出的金融科技团队,持续构建“科技牵引,全面赋能”的金融科技体系,以金融科技赋能业务发展、推动业务创新、强化支撑体系。公司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生物识别等先进技术,推动金融科技与业务深度融合,自主研发打造了极速交易系统XTP、齐富通APP等多个行业领先的科技平台。XTP作为公司服务极速交易领域的发力产品,通过自主研发走出了差异化路线,建立了服务机构客户极速交易的全方位产品矩阵,已经成为连接私募基金和银行理财子公司、信托等超级资金的桥梁。2023年,“基于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的证券行业数字员工平台”获中国人民银行评选的金融科技发展奖三等奖;中泰证券数据开放创新实验室成功入围山东省大数据局主办的山东省数据开放创新应用实验室(第三批)名单;公司获“证券时报”券商中国主办的首届中国证券业数字化转型全能君鼎奖。
扎实稳健的合规风控体系公司坚持“合规风控至上”的经营理念,以建设风险管控长效机制为目标,形成了董事会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经理层及风险控制委员会-合规总监-合规管理总部-各部门、分支机构合规负责人(专员)的合规管理组织体系,建立健全了涵盖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公司形成了与自身发展战略和经营情况相适应的合规管理体系,将合规管理覆盖各部门、分支机构、各级子公司、全体工作人员及所有业务环节,能够对公司经营中的合规风险进行及时识别、审慎评估、动态监控和全程管理,实现合规管理全覆盖。公司持续完善集团并表管理、风险防范研判、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强化风险限额管理,同时利用金融科技积极推进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对各类风险及业务实施有效监测、评估、计量、报告,全面风险管理质量和效率持续提升。
效能稳步提升的集团化协作公司持续推动集团一体化管控,不断完善考核机制、树立协同发展导向,在依法合规前提下,推动总分子之间、各业务条线之间的协同协作更加紧密,公司“同开发、同营销、同服务”的协同机制不断深化,“1+N”综合金融服务模式效果显著,“一体中泰”理念持续加强。公司新设股权管理部,持续强化对子公司集中统一管控;控股万家基金,业务版图更加健全。推进集团化信息系统平台建设,促进母子公司联动,形成发展合力。通过集团一体化运营管控,公司大协同的局面形成,运营效率进一步提升,“一体中泰”综合金融实力持续提高。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2023年,公司实现合并报表营业收入127.62亿元、利润总额25.5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86%、226.99%、204.94%。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为: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投资业务等收入同比明显增长,本期合并万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产生股权重估收益。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风险,提高金融队伍的纯洁性、专业性和战斗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等一系列部署,为资本市场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和根本遵循。2024年,资本市场改革将进一步深化,证券行业将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创新业务发展方式,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发挥资本市场枢纽作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证券公司作为资本市场的“看门人”,是连接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最重要的纽带,将推动通道业务转向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建设金融强国中承担更大的使命。同时,强调要全面加强金融监管,监管要“长牙带刺”、有棱有角,也将推动证券公司全面提升执业能力、增强核心功能。
行业内部整合进程加速。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金融机构进一步提升自身能力、服务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金融强国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证监会表示将支持头部券商通过业务创新、集团化经营、并购重组等方式做优做强,打造一流的投资银行。当前,券商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市场马太效应加剧,头部券商持续扩张,部分中小型券商营收承压,在这样的背景下,证券行业并购进程或加速,行业竞争格局可能面临重塑。
业务转型升级加速推进。随着券商传统通道业务收入下滑以及市场波动加剧,券商将加速推进传统经纪业务向财富管理模式的全面转型,探索从“卖方销售”的通道模式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买方投顾”服务模式。在资管业务方面,越来越多的券商及其资管子公司通过直接申请公募基金牌照或参控股公募基金公司的形式加入公募市场。
金融科技赋能进一步深化。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证券行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新的产业元素、服务形式和商业模式,拓展了证券行业的业务边界。数字化的发展影响着行业业务开展、风险控制、合规监管等方方面面,并催生了智能投顾、智能投研、金融云等新型服务或产品。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科技建设已成为证券行业下一阶段战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行业正朝着线上化服务进一步强化、智能化持续赋能业务发展等方面的数字化趋势发展。
以投资者为本的理念更加突出。证监会2024年系统工作会议指出,要突出以投资者为本的理念,从维护市场公平性出发,旗帜鲜明地体现优先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未来证券行业更强调投资者的主体地位,牢固树立以投资者为本的理念,始终把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增强专业管理能力,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更好满足投资者财富管理需求。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提出“12345”发展战略,即坚持以党的建设为统领,守牢合规展业、廉洁从业两条底线,锤炼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客户、防范化解风险三大本领,实现客户基础量增质优、业务体系综合协同、金融科技智能赋能、资本实力有效提升四大突破,做强财富管理、投资银行、投资交易、研究与机构、资产管理五大业务板块,奋力建设忠诚、合规、创新、美美与共的一流证券公司。
(三)经营计划
2024年,公司将聚焦聚力提升五大核心竞争力、增强四大核心功能,推动各项工作全面提质增效,不断塑造公司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建设忠诚、合规、创新、美美与共的一流证券公司。
聚力提升五大核心竞争力。一是提升业务竞争力。财富管理板块聚焦“新旧动能双驱”均衡发力,投资银行板块聚焦一流投行建设全面发力,投资交易板块聚焦稳定贡献精准发力,研究与机构板块聚焦优质客户重点发力,资产管理板块聚焦主动管理能力持续发力。二是提升管理竞争力。推动基础管理、子公司管理和合规风控管理提升。三是提升品牌竞争力。打造让客户称心、员工舒心、监管放心、股东安心的品牌形象,为公司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四是提升人才竞争力。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精准选才、严格用才、持续育才、有效留才,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支撑。五是提升科技竞争力。提升对客数字服务能力、内部数字运营能力和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增强四大核心功能。一是当好重大战略的“践行者”。不断丰富金融供给,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在践行重大战略中展现更大作为。二是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立足自身特色禀赋,围绕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全方位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与深度。三是当好实现共同富裕的“推动者”。发挥财富管理者的功能,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低成本的资产管理服务,提升投资者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助力共同富裕。四是当好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把防控金融风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切实履行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政治责任,维护好国家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
1、可能面对的风险
(1)合规风险
合规风险是指因公司或工作人员的经营管理或执业行为违反法律法规和准则而使公司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采取监管措施、给予纪律处分、出现财产损失或商业信誉损失的风险。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由于相关市场价格或波动率的不利变化而导致公司可能损失的风险。公司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类别包括:①利率类风险:主要来自于公司固定收益类投资组合(包括债券、利率互换和国债期货等)在收益率曲线结构、利率波动性及信用利差等变化上的风险敞口。②汇率类风险:主要来自于公司在外汇汇率即期、远期价格及波动率变化上的风险敞口。③其他价格风险:主要来自于公司证券自营、做市交易等业务在股票、股票组合、股指期货、期权、大宗商品现货、商品期货的价格及波动率变化上的风险敞口。
(3)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因融资方、交易对手或发行人等违约导致损失的风险。公司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分布在融资类业务、利率类证券投资业务、场外业务、同业资金拆借类业务等。
(4)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公司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资金需求的风险。
(5)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信息技术系统,以及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6)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由于公司行为或外部事件、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廉洁规定、职业道德、业务规范、行规行约等相关行为,导致投资者、发行人、监管机构、自律组织、社会公众、媒体等对公司形成负面评价,从而损害公司品牌价值,不利公司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市场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风险。
(7)洗钱与恐怖融资风险
公司面临的洗钱、恐怖融资和扩散融资风险是指公司的产品或服务可能被利用从事洗钱、恐怖融资、扩散融资等违法犯罪活动,从而引发声誉风险、法律风险等连带风险,并导致客户流失、业务损失和财务损失。
2、落实全面风险管理情况
公司持续贯彻落实《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等监管要求,围绕风险“全覆盖、可监测、能计量、有分析、能应对”,不断夯实文化、制度、组织、系统、人才等风险管理保障基础,建立了与自身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持续优化。
公司深入践行“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行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倡导“合规风控至上”的经营理念,推行稳健的风险文化,形成了与公司相适应的风险管理理念、价值准则及职业操守。公司通过多种措施持续宣导风险文化,加强风险管理工具、方法和技能培训,提升员工风险识别、应对能力,营造良好的风险文化氛围。
公司建立了董事会-经理层-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业务及业务管理部门、分支机构和子公司四个层级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形成层次分明、相互衔接、有效制衡的运行机制。公司董事会为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在董事会的授权下,对公司总体风险偏好等重要事项进行审议。经理层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组织机构,首席风险官代表经理层组织、协调、落实全面风险管理工作。风险管理部在首席风险官领导下推动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监测、评估、报告公司整体风险水平,并为业务决策提供风险管理建议,协助、指导和检查各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的风险管理工作。合规管理总部、法律事务部、计划财务总部、企业文化部分别为公司合规风险、法律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的归口管理部门。各部门、分支机构、子公司对各自业务范围内的风险管理有效性承担直接责任。
公司建立了分层分类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基本制度》为全面风险管理的纲领性文件;针对各类专项风险及压力测试、风险限额管理、风险信息报告等核心机制制定风险管理办法;针对主要业务领域制定风险管理实施细则,并根据监管要求及公司实际持续修订、完善,报告期内,公司制定、修订风险管理制度共20项。
公司建立多层次、多维度的风险计量体系,不断丰富风险计量工具和方法,持续提升风险计量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定期验证风险计量模型,跟踪模型运行情况,提升量化模型的合理性、严谨性、可靠性及稳定性。公司建立了覆盖主要业务线及主要风险类型的风险限额指标体系,并建立风险限额逐日监测机制及授权管理机制,对各层级风险限额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和管理。公司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和分析各类内外部信息,识别、分析、评估公司面临的风险及影响,定期不定期向公司董事会、经理层报告。
公司持续完善与业务复杂程度和风险指标体系相适应的风险管理系统。风险管理系统已覆盖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主要风险类型,涉及各业务条线、分支机构及子公司,满足了对不同风险类型、不同业务风险的计量、监测、预警及分析、展示等个性化功能需求。
公司组建了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公司风险管理人员专业背景涵盖经济、金融、会计、计算机、数学等相关领域,并在上海、北京建立了风险管理区域团队。
公司建立了多层次的风险应对机制。分业务条线建立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或管理机制,并通过压力测试、应急演练等机制持续改进和提升应急效率,保障业务连续性。日常风险管理中根据风险评估和预警结果,选择与公司风险偏好相适应的风险回避、降低、转移和承受等应对策略,运用资产减值、风险对冲、资本补充、规模调整、资产负债管理等方式应对风险。
3、各类风险的应对措施
(1)合规风险
公司建立董事会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经营管理层、合规总监、合规管理总部、各单位合规管理人员的合规管理组织体系。报告期内,公司严格落实《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合规管理办法》及《证券公司合规管理实施指引》,持续优化合规管理机制,努力做实合规管理基础,全面强化重点风险管控,切实把合规主体责任贯穿于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始终。通过合规审查、合规咨询、合规监测、合规检查、合规考核等具体合规管理工作,对公司经营管理中的合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监控,从事前、事中、事后有效防范合规风险,并通过合规管理有效性评估及时发现合规管理存在的问题或隐患,并及时予以修正完善。同时,公司还积极落实“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行业文化建设要求,通过组织合规培训、强化合规宣导等工作,增强全体工作人员合规管理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持续提升公司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公司合规管理总部通过工作联系函、现场督导、约谈等方式,督促各部门认真整改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中出现的不规范事项或风险隐患;密切跟踪最新监管政策,定期发布监管案例学习资料、发布业务风险点和监管红线清单、举办专题培训,传递最新监管政策和动态,为公司各单位合规展业提供支持;坚持监管导向、问题导向,结合行业多发问题和监管关注重点,组织开展合规检查,持续跟踪整改落实情况,强化业务管理,防范合规风险;加强信息技术合规管理,构建并完善数字化、智能化的合规管理体系;持续对工作人员证券投资行为等进行监测、处理;持续优化信息隔离墙管理机制,重构信息隔离墙管理系统,防控内幕信息及未公开信息不当流动和使用;牵头组织完善客户投诉举报处理机制,履行客户投诉处理的协调、督办、核查、责任认定与报告;完善子公司合规管理机制,就子公司重大事项提供合规意见,加强合规宣导与培训,定期分析子公司主要合规风险点并提出合规建议,积极推动完成整改事项。审计稽核部牵头组织对公司合规管理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就评估发现的问题督促相关单位落实整改。
(2)市场风险
公司主要通过风险限额、风险计量、情景分析、敏感性分析、压力测试等方式实施市场风险管理。
公司遵循主动管理和量化导向的原则,根据自身风险偏好以及各业务线的实际需求,采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制定集团、母公司及各业务覆盖主要业务线的市场风险限额指标体系,基于指标类型、适用层级和管理目标,对风险限额实施分类分级管理。公司对市场风险限额进行逐日监控,对风险事项等进行专项分析,为业务决策提供风险管理建议。
公司采用量化分析方法及时评估市场风险,通过以VaR(在险价值)模型为主的市场风险量化指标体系对各项投资交易类业务承担的市场风险情况进行计量和管控,监控和评估VaR模型的有效性,并持续完善VaR模型。VaR模型覆盖了权益价格风险、商品价格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风险类型,能够衡量由于证券价格变动、利率曲线变动、汇率变动等因素导致的市场风险变动。公司RNIV(未被在险价值覆盖的风险)模型覆盖全国股转系统做市业务风险。
公司结合情景分析、敏感性分析、压力测试等方法对证券组合的风险进行动态、前瞻性评估。针对市场异常波动、特定风险事件等情形提高评估频率,并出具市场风险专项分析报告,确保公司在市场风险可控、可承受的情况下开展各项业务。截至报告期末,集团持仓投资组合一天95%市场风险VaR为0.56亿元。
(3)信用风险
公司主要通过制度建设、限额管理、内部评级、同一业务同一客户管理、统一授信、压力测试等方式实施信用风险管理。公司建立了分层分类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公司信用风险管理办法》为信用风险管理的指导性文件,针对重点业务及重要的信用风险工具制定风险管理实施细则,为公司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并根据监管要求及公司实际持续修订、完善。公司建立了覆盖主要业务线的信用风险限额指标体系,基于指标类型、适用层级和管理目标,对风险限额实施分类分级管理。
公司通过建立内部评级管理、同一业务同一客户管理、统一授信管理等机制夯实信用风险管理基础。公司通过自主研发的内部评级模型、内部评级管理流程,对融资类业务、利率类证券投资业务、场外业务、同业资金拆借类业务开展风险识别、计量和评估工作;对跨单位的同一业务实施基本一致的风险管理措施,通过风险排查、盯市等方式,识别、分析、评估同一客户在公司内开展不同业务时产生的交叉风险;根据急用先行原则将子公司重点业务逐级逐批纳入统一授信管理体系,强化对子公司重点业务的垂直风险管理。
公司通过信用风险压力测试提升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的前瞻性与准确性。针对重大舆情风险、市场大幅波动、特定风险事件等情形开展专项压力测试,并提高测试频率,根据测试结果采取客户准入管理、业务规模管理或补充业务风险控制措施等方式缓释风险。
(4)流动性风险
公司在债务融资统一归口管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资产负债管理工作,通过及时分析业务发展趋势及其可能对中长期资金的需求,调整公司负债期限结构,保持资产负债期限始终处于合理水平;公司及时完善负债规划,通过调整负债集中度等手段,避免因融资渠道过于单一或债务集中到期的偿付风险,使负债结构和到期日分布更趋合理。
公司建立了现金流预测和分析框架,运用现金流缺口、敏感性分析、压力测试等管理工具,能够计量、监测和控制不同情景下未来不同时段的现金流缺口;公司按照审慎原则确定优质流动性资产规模和构成,保持多层次的充足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以确保公司在压力情景下能够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满足流动性需求;公司定期开展流动性风险应急演练,并根据应急演练情况,对流动性风险应急处置流程及机制进行优化与完善。
公司重视与各大商业银行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注重规范经营,维系良好信誉,保持畅通的融资渠道,必要时可通过资金拆借、债券回购、短期融资券、短期公司债、公司债、次级债、收益凭证及其他符合法律及监管规定的方式进行融资,以解决资金需求。
报告期内,公司保持了充足的流动性资产储备,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率均符合监管标准及监管预警标准。
(5)操作风险
公司主要运用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RCSA)、损失数据收集(LDC)、关键风险指标(KRI)、风险限额、风险报告等方式实施操作风险管理。
公司根据监管要求和管理需要,针对主要业务和管理领域利用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RCSA)工具识别关键风险点和控制措施,并对控制效果进行评估;利用风险日报、操作风险管理系统等工具定期或不定期收集内外部损失数据(风险事件),汇总各类风险事件并进行分析归类、入库整理;制定覆盖主要业务及管理条线关键风险因素的后端趋势监测指标;建立畅通的操作风险报告机制,对于操作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关键风险指标、操作风险状况分析等实行定期报告制度;将操作风险直接经济损失限额分解至各业务条线、分支机构、子公司,并实现系统化限额分配及使用监控。
公司持续开展操作风险全员防控理念和文化宣导,强化操作风险管理工具方法使用及技能培训;加强对关键领域的操作风险管理专项指导及检查督导,持续扩展操作风险基础管理覆盖力度;以智能化、灵活化为设计原则优化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功能,提升操作风险管理精细化程度。
(6)声誉风险
公司落实《证券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制定了《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办法》《公司突发事件维稳工作应急预案》等制度,遵循全程全员、预防第一、审慎管理、快速响应原则,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监测、风险应对和风险报告六个方面对声誉风险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管理。公司声誉风险归口管理部门企业文化部设立声誉风险管理岗,每日监测各类媒体的舆情动态,做好声誉风险因素的搜集、整理、分析和舆情研判工作,并及时向部门负责人、合规风控管理人员报告日常舆情监测中发现的苗头性问题。对于可能导致公司声誉损失的报道,会同相关部门采取必要措施予以防范、处理,经评估后纳入公司风险日报。
报告期内,公司整体舆情平稳,未发生重大声誉风险事件。
(7)洗钱与恐怖融资风险
公司构建了以公司董事会负责、监事会督导、总部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合规管理总部组织实施,相关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落实执行的反洗钱组织架构体系,严格执行反洗钱法律法规,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洗钱及恐怖融资风险。公司制定了较为完备的反洗钱制度体系,包括洗钱风险管理基本制度、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其他多项反洗钱专项制度,并在公司全面风险管理、重大事项报告、合规绩效考核、员工违规违纪处罚办法等有关制度中涵盖了反洗钱相关内容。报告期内,公司通过检查、排查有效化解洗钱风险隐患。多次开展反洗钱现场检查,深入发现薄弱环节并规范提升;组织各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围绕日常反洗钱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风险点,开展专项自查并及时自纠;积极配合各地人民银行、证监局开展的反洗钱检查和走访工作。同时,进一步优化反洗钱工作机制,强化科技赋能。修订实施《公司反洗钱工作手册(第三版)》,撰写发布《反洗钱工作信息》系列期刊,培育全员反洗钱文化,提高公司员工反洗钱工作认知;持续优化反洗钱相关系统功能点,拓展、强化金融科技在反洗钱领域中的应用。
4、合规风控及信息技术投入
公司重视合规风控投入。报告期内,公司持续优化完善合规风控管理体系,为公司稳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合规风控方面的投入主要包括:合规风控人员薪酬,合规风控类专业培训,合规风控类相关系统建设,基于提高合规风控能力组织的国内外交流、调研活动,向国内著名咨询机构购买合规风控类咨询服务,组织合规风控类会议、监督检查等方面的日常运营开支等。2023年,母公司在以上方面共投入金额24,466.36万元,占母公司2023年度营业收入的3.45%。
公司投入大量资源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优化信息系统,以提供安全、稳定及个性化的服务,保障和支持业务发展。信息技术投入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网络规划调整,系统建设与安全管控,扩充研发力量,信息技术人员薪酬,金融科
营业收入的13.34%(注:信息技术投入不包括风控、合规投入)。技培训及交流,外部咨询,日常运营支出等。
(五)其他
1.业务创新情况及风险控制
报告期内,公司做好创新项目管理工作,全年共调度创新项目58项,加强创新项目成果对外推广,积极参加中证协、沪深交易所等创新成果/课题申报,获奖项目共19项。推进财务管理模式创新,以财务共享中心为核心,实现业财一体,推动业财深度融合、精细化管控,构建“战略财务、共享财务、业务财务”三位一体的新型财务管控体系。完善金融科技体系创新,围绕财富、机构、投行、投资、运营五大维度打造高质量业务数字化平台,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深入推进公司数智化运营管理体系建设,业务线上化率和自动化率达到95%以上,运营风险和运营成本进一步降低;运用RPA、人工智能等超自动化技术,实现作业场景自动化,基于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的证券行业数字员工平台,荣获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金融科技发展奖三等奖;持续强化数据赋能,打造精品数据产品,覆盖23个业务场景,成功获批山东省大数据局评选的“山东省数据开放创新应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所属行业情况
2023年上半年,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国民经济恢复向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报告期内,股票市场走势震荡,板块轮动加剧,主要指数走势分化,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和科创50指数分别上涨3.65%、0.1%和4.71%,创业板指下跌5.61%;债券市场整体走强,中债新综合财富(总值)指数上涨2.63%,中债十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由年初2.82%降至2.64%。资本市场改革持续深化,股票发行全面注册制正式实施,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发布,境外上市备案管理制度落地,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改革顺利推进,常态化退市机制继续巩固,促进了市场环境优化,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创新发展和推动经济转型能力进一步提升。
证券行业作为连接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桥梁纽带和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有效发挥资本市场“看门人”作用和社会财富“管理者”角色,立足主责主业,不断提升综合金融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服务实体经济功能作用,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服务区域经济、低碳循环发展等领域,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证券行业格局加速分化,头部证券公司进一步聚集优势资源,谋求各项业务全面综合发展,中小券商持续向差异化、特色化、专业化转型发展,探索巩固和完善在部分业务或区域的竞争优势,致力于成为在细分市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证券公司。
(二)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公司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的综合类证券公司,业务资格牌照完备。所从事的主要业务包括投资银行业务、财富管理业务、机构业务、投资业务、信用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国际业务、期货业务等,能够为客户提供系统性、多层次、专业化的投融资服务,满足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
投资银行业务是为各类型企业和机构客户提供股票保荐与承销、债券承销、资产证券化、新三板推荐挂牌、并购重组等全业务链的一揽子金融服务。
财富管理业务是为公司各类客户提供证券经纪服务、投资顾问服务、产品配置服务、综合金融服务。
机构业务是指为各类机构客户提供的研究、托管外包、交易等服务。研究业务是为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保险、银行等机构客户提供总量和行业研究、公司调研、定制课题或报告、会议推介路演等研究服务。托管业务指公司作为托管人提供资产保管、清算交收、估值核算、投资监督等服务;外包业务指公司受资产管理机构委托,提供份额登记、估值核算、绩效分析等一站式后台运营支持服务。交易业务是指为专业投资者在交易实现领域提供专业化服务,解决其交易管理、复杂交易、策略实现、附加增值等共性或个性需求服务的综合性业务。
投资业务是指公司以自有资金开展权益类证券、固定收益类证券、衍生金融工具等金融产品的交易和做市业务,以及通过全资子公司中泰创投开展的另类投资业务。
信用业务是为客户提供融资融券、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行权融资等证券融资类业务。
资产管理业务主要是通过全资子公司中泰资本、控股子公司中泰资管及万家基金开展的业务,包括私募投资基金管理、集合资产管理、单一资产管理、专项资产管理、基金管理及其他投资账户管理。
国际业务主要是通过全资子公司中泰国际在香港开展企业融资、财富管理和经纪、资产管理、固定收益产品销售及交易、投资、研究和机构销售等业务,同时在新加坡和日本设有子公司开展业务。
期货业务主要通过控股子公司中泰期货开展为客户提供与期货及衍生品有关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期货经纪、期货交易咨询及资产管理;并通过中泰期货的全资子公司中泰汇融资本开展风险管理业务,包括基差贸易、仓单服务、合作套保、场外衍生品业务、做市业务等。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投资银行业务
报告期内,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成功落地,统一审核理念,强调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强化各方主体归位尽责,激发了企业资本运作动力,促进了资源有效配置。股权方面,IPO和再融资整体发行单数较去年同期略有增长,但融资规模有所下滑。债券方面,信用债市场整体回暖,债券发行规模有所上升,净融资规模出现明显好转;融资成本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市场信用分化趋势仍在延续,特定行业与特定区域的债券仍有一定信用溢价。
报告期内,公司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积极抢抓注册制改革机遇,实施“行业+区域”的发展战略,深度服务山东市场,持续加强在长三角、珠三角、北京等全国重点区域的业务布局。同时,公司进一步提升项目发行定价和销售能力,不断提升综合金融服务水平,持续加大对股权、债券、资产证券化、新三板等各类优质项目的拓展力度,扩大竞争优势,推动投行业务高质量发展。
1.股票保荐承销
报告期内,公司共完成17单股票主承销项目发行,包括IPO项目7单、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项目9单、可转债项目1单,合计承销规模119.66亿元,同比增长40.81%。
报告期内,公司深度服务山东市场,不断加大省内企业资本运作的服务支持力度。作为保荐主承销商,完成海看股份IPO,作为联席主承销商,完成新华医疗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项目,加强对省属国企的服务和覆盖力度。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行业聚焦的发展模式,在重点行业领域积极布局,打造深耕专精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在新能源领域,完成金雷股份、天能重工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项目;在信息技术领域,完成普联软件、银江技术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项目;在新材料领域,承销泰和新材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项目,并保荐泰和新材子公司民士达成功登陆北交所,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综合金融服务;在农业消费领域,继续深化“农业科技-农业生产-消费品牌”的产业链布局,完成润普食品IPO项目,打造了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又一典型案例。
2.债券发行承销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共完成131家债券主承销项目,同比增长9.17%,总承销规模655.28亿
元,同比增长42.55%。
2023年数据口径按照监管口径调整,相应调整上期可比数据。
报告期内,公司完成多单具有典型意义的行业标杆项目。支持省属国企高质量发展,完成山东省国有资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科技创新公司债、山东省新动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公司债等多单省属国企重点项目;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创企业的跟踪覆盖,完成济南高新财金投资有限公司科技创新公司债、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创新可续期公司债等科技创新公司债发行。山东省国有资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科技创新公司债是山东省首单“数字经济”公司债,济南高新财金投资有限公司科技创新公司债是济南市首单科技创新公司债。
报告期内,公司服务央企成效显著,成功发行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大唐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等多家央企公司债,完成中广核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中建投租赁股份有限公司、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央企资产证券化项目;参与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二级资本债、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绿色金融债等大型金融机构项目,市场影响力不断增强。
3.新三板推荐及相关业务
公司按照“培育股交层、做强基础层、做大创新层、做优北交所”的“四层递进”的发展策略,从服务“更早、更小、更新”入手,聚焦服务优质创新型中小企业,努力实现推荐业务与保荐业务一体化发展。
报告期内,推荐新三板挂牌企业5家;承销挂牌公司定向发行股票项目10次,融资规模4.01亿元;报告期末,持续督导新三板挂牌公司235家,其中,创新层公司72家。
(二)财富管理业务
报告期内,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美联储持续加息、国内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证券市场分化明显,结构性特征突出,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科创50指数涨跌幅分别为3.65%、0.10%、-5.61%、4.71%,沪深两市实现股票基金交易额121.03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0.24%(数据来源:沪深交易所数据,不含货币基金交易量)。
报告期内,公司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持续优化交易服务、产品服务、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及金融科技平台“三体系一平台”建设,不断深化财富管理转型。公司聚焦零售客户、上市公司客户、中小企业客户三大客群,在持续优化“三体系一平台”建设、坚持财富管理转型方向以及综合金融平台建设三个大思路不变的基础上,着力实现六个更加突出:更加突出客户资产的持续增长和客户结构持续改善;更加突出AUM资产和财富管理转型的2.0版本;更加突出“一体中泰”与“综合金融平台”建设;更加突出金融科技的运用;更加突出合规及基础管理的提升;更加突出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以及人均产能、有效人力的提升。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服务客户829.94万户,管理客户资产12,754.43亿元(不含未解禁限售股、OTC市值)。上半年,公司新增开户32.11万户
,实现股票基金交易额5.42万亿元(数据来源:沪深交易所数据,不含货币基金交易量)。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代销金融产品保有规模454.4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80%
。
2023年上半年,公司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功能及服务体系,持续打造多终端、多渠道、一体化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提升互联网端客户体验。公司打造的中泰齐富通APP用户月活跃度相比去年整体提升8.17%
。
(三)机构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突出机构业务开发、服务、销售职能,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稳步推进机构服务平台建设;持续优化PB机构交易体系,扩大FOF业务合作范围,推进数字化转型和平台化变革,推动机构业务高质量发展。
1.研究业务
公司研究业务团队由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领衔,构建了覆盖宏观经济、产业经济、上市公司、金融工程的研究框架体系。公司坚持以卖方研究为基石,对内积极发挥综合研究支持作用,对外为公募基金等各类机构客户、政府机构等提供研究报告、路演、策略会、专题会等研究咨询服务。报告期末,公司共有研究人员137人,覆盖宏观策略、固定收益、金融工程及电子、计算机、建筑等30余个行业,在银行、电子、新材料、金属、先进制造等研究领域受到市场的认可。报告期内,对外发布研究报告2,012篇。
2.托管外包
报告期内,公司托管外包业务顺应监管新规要求和市场发展趋势,聚焦重点业务突破及渠道建设,持续优化管理人服务平台功能,提高估值、交收等业务的自动化处理水平,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再上新台阶。报告期末,公司存续托管外包各类产品共2,736只,托管外包业务规模合计1,029.82亿元。
3.机构交易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推进建设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易服务体系,以PB系统为基础、XTP自主研发极速交易柜台和定制化交易系统为核心、算法交易总线为突破点,通过合规高效的制度流程管理、深入灵活的服务,形成了公司专业交易服务的整体框架。报告期末,公司机构交易业务服务存量客户2,035户,较上年末增长5.17%,存量资产规模752.9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23%。
(四)投资业务
1.投资交易业务
报告期内,股票市场主要指数走势分化,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和科创50指数分别上涨
3.65%、0.1%和4.71%,创业板指下跌5.61%;债券市场整体走强,中债新综合财富(总值)指
数上涨2.63%,中债十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由年初的2.82%降至2.64%;新三板市场处于低迷状态,三板做市指数微涨0.38%,三板成指跌3.29%
。
报告期内,公司强化投研和交易能力建设,积极探索低波动盈利模式,加强非方向性投资策略开发和运用。固定收益投资业务方面,进一步丰富投资策略,优化组合管理,加快做市和客需业务发展。股票投资业务方面,强化交易策略制定过程中的风险评估、风险预案执行管理,通过更灵活、更有效的策略应对复杂市场形势变化。衍生品业务方面,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策略创新、交易对冲及风险管控能力。做市业务方面,严格履行期权做市商合规报价职责,报告期内新增上交所科创50ETF期权做市资格,沪深交易所各期权品种主做市商月度评级均为最高评级AA;报告期末新三板做市数量58家
。
2.另类投资业务
中泰创投聚焦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积极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上市板块定位的优质企业。报告期内,中泰创投共完成4个项目投资,总投资额为0.69亿元,投资的信达证券在上交所主板上市。
(五)信用业务
1.融资融券业务
报告期内,市场融资融券规模有所增长。报告期末,市场融资融券余额15,884.98亿元,较2022年末增长481.06亿元,增幅为3.12%
。报告期内,公司提升客户服务水平,积极赋能分支机构,严控业务风险,业务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融资融券余额310.82亿元,期末总体维持担保比例为268.33%,融资融券业务整体风险可控。
2.股票质押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贯彻“控风险、提效益、促协同”的工作思路,持续强化风险管控措施,加大贷后管理力度,保障股票质押业务稳健发展。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股票质押业务待购回余额59.97亿元。其中,自有资金融资规模为46.44亿元,平均履约保障比例为280.09%;资管计划作为融出方的融资规模为13.52亿元。
(六)资产管理业务
报告期内,资管行业在完成新规过渡期整改任务的基础上,保持规模稳中有进,产品创新能力、投研能力、全面风险管理能力等多方面均稳步提高,券商资管发展公募业务的战略日益清晰,有序竞合的行业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1.中泰资管
报告期内,中泰资管聚焦投研核心竞争力建设,高质量推进公募化转型。截至2023年6月30日,中泰资管资产管理业务规模1,407.12亿元。其中,公募基金业务规模389.73亿元,私募及专项产品规模1,017.39亿元。
2.万家基金
报告期内,万家基金持续增强投研能力,深化投研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业务布局,不断丰富产品线,增强销售服务能力,提升投资者获得感,严格合规风控管理,业务经营平稳有序,资产管理规模稳步增长。截至2023年6月30日,万家基金旗下管理公募基金131只,管理规模3,899.85
亿元,较去年末增长410.61亿元,增幅11.77%。
3.中泰资本
报告期内,中泰资本树立和坚持合规、稳健、专业的投资理念,坚持投资引领,以优质项目为核心,推动基金设立与项目投资质量管理,共完成2只基金工商注册。报告期末,中泰资本及其子公司管理存量私募基金21只,基金实缴出资金额28.52亿元,投资领域涉及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康美、绿色化工、节能环保等多个行业。
(七)国际业务
报告期内,港股市场走势疲软,恒生指数较年初下跌1,229点至18,916点,下跌6.10%,香港证券市场日均成交金额为1,155亿港元,较上年日均成交额下跌7.53%;香港市场IPO融资额为178亿港元,较上年同期上升约1%。
报告期内,中泰国际重点把握企业赴港上市以及发行美元债的机遇,加强对机构客户的业务覆盖。根据彭博数据,中泰国际完成IPO承销项目8个,承销金额约0.64亿美元,IPO承销单数位列香港市场(含外资)并列第三。根据彭博数据,中泰国际完成52个境外债项目,在香港市场中排名第10,承销金额约6.99亿美元。
(八)期货业务
报告期内,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约为39.51亿手,累计成交额约为262.1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71%和1.80%(数据以单边计,来源:中国期货业协会)。
报告期内,中泰期货聚焦主责主业,坚持实施“内涵+外延”双轮驱动战略,坚持调查研究找方法、对标对表促提升,大力推进业务转型,以“研究+”模式推动经纪业务向提升专业服务能力转型,推进期货特色资管产品发行工作,实施高质量“三个一”人才建设工程,落实人才强企战略,持续提升合规风控体系有效性,推动中泰期货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3年6月30日,中泰期货期末权益合计为267.6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24%。2023年1-6月,手续费收入市场份额1.74%,同比提升0.24个百分点。
三、风险因素
(1)合规风险
合规风险是指因公司或工作人员的经营管理或执业行为违反法律法规和准则而使公司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采取监管措施、给予纪律处分、出现财产损失或商业信誉损失的风险。
公司建立董事会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经理层、合规总监、合规管理总部、各单位合规管理人员的合规管理组织体系。报告期内,公司严格落实《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合规管理办法》及《证券公司合规管理实施指引》,持续优化合规管理机制,努力做实合规管理基础,全面强化重点风险管控,切实把合规主体责任贯穿于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始终。通过合规审查、合规咨询、合规监测、合规检查、合规考核等具体合规管理工作,对公司经营管理中的合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监控,从事前、事中、事后有效防范合规风险,并通过合规管理有效性评估及时发现合规管理存在的问题或隐患,并及时予以修正完善。同时,公司还积极落实“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行业文化建设要求,通过组织合规培训、强化合规宣导等工作,增强全体工作人员合规管理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持续提升公司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公司合规管理总部通过工作联系函、现场督导、约谈等方式,督促各部门认真整改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中出现的不规范事项或风险隐患;密切跟踪最新监管政策,定期发布监管案例学习资料、发布业务风险点和监管红线清单、举办专题培训,传递最新监管政策和动态,为公司各单位合规展业提供支持;坚持监管导向、问题导向,结合行业多发问题和监管关注重点,组织开展合规检查,持续跟踪整改落实情况,强化业务管理,防范合规风险;加强信息技术合规管理,构建并完善数字化、智能化的合规管理体系;持续对工作人员证券投资行为等进行监测、处理;持续优化信息隔离墙管理机制,重构信息隔离墙管理系统,防控内幕信息及未公开信息不当流动和使用;牵头组织完善客户投诉举报处理机制,履行客户投诉处理的协调、督办、核查、责任认定与报告;完善子公司合规管理机制,就子公司重大事项提供合规意见,加强合规宣导与培训,定期分析子公司主要合规风险点并提出合规建议,积极推动完成整改事项。审计稽核部牵头组织对公司合规管理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就评估发现的问题督促相关单位落实整改。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由于相关市场价格或波动率的不利变化而导致公司可能损失的风险。公司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类别包括:①利率类风险:主要来自于公司固定收益类投资组合(包括债券、利率互换和国债期货等)在收益率曲线结构、利率波动性及信用利差等变化上的风险敞口。②汇率类风险:主要来自于公司在外汇汇率即期、远期价格及波动率变化上的风险敞口。③其他价格风险:主要来自于公司证券自营、做市交易等业务在股票、股票组合、股指期货、期权、大宗商品现货、商品期货的价格及波动率变化上的风险敞口。
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前置风控、限额管理、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对市场风险进行分析和控制,将公司整体市场风险水平管理在适当的范围内。
前置风控:公司业务部门开展风险排查工作并向风险管理部报告风险管理情况。业务系统或业务管理系统设置风险管理模块,在业务处理过程中由系统自动执行检查和监控措施,实现部分限额指标的前端控制。
限额管理: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市场风险限额管理体系,设定各业务规模、敞口、敏感度等关键风险指标,进行系统动态监测,分析、评估及管理各业务市场风险,对超限情况及时通知并督
促业务部门采取措施控制风险。公司设置损失类限额及市场风险总量VaR限额有效评估且控制证券自营、做市交易等业务的市场风险。
风险分析:风险管理部对公司整体市场风险进行全面评估、监测并实现量化分析。公司不断完善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库,使用VaR作为衡量市场风险状况的重要指标,VaR风险计量模型覆盖了权益价格风险、商品价格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风险类型,能够衡量由于证券价格变动、利率曲线变动、汇率变动等因素导致的市场风险变动。公司RNIV风险计量模型覆盖全国股转系统做市业务风险。公司充分认识VaR模型的局限性,利用敏感性分析和压力测试等工具作为有效补充。
风险报告:公司建立了市场风险分析报告机制,通过限额管理、敏感性分析、压力测试等工具评估公司市场风险承受能力,针对市场异常波动、特定风险事件等情形提高评估频率,并出具市场风险专项分析报告,确保公司在市场风险可控、可承受的情况下开展各项业务。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证券投资组合一天95%市场风险VaR为7,090.96万元,占公司净资本的0.26%;其中,公司权益类投资组合一天95%市场风险VaR为7,229.73万元;公司场外衍生品业务一天95%市场风险VaR为124.88万元;公司场内期权做市和期权自营业务的delta风险敞口为-7.43万元;公司固定收益类投资组合DV01敏感度为752.72万元。报告期内公司权益类投资规模整体保持稳定、风险敞口可控,非权益类投资久期相对稳定,公司证券投资业务市场风险可控、可承受。
(3)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因融资方、交易对手或发行人等违约导致损失的风险。公司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分布在融资融券业务、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业务、债券投资交易业务、场外衍生品业务等。
公司主要采取准入管理、尽职调查、内部评级、压力测试、授信管理、舆情监控、同一客户管理等方式实施信用风险管理。
准入管理:公司根据各业务特点设置合理的准入要求。对于融资类业务和场外衍生品业务,公司对融资方、交易对手和标的证券设置准入要求;对于债券投资交易、通用回购业务,公司对投资标的或担保品债券设置准入要求,公司对逆回购、远期、借贷融出交易的交易对手建立准入管理规则。
尽职调查:公司根据监管要求、内部实际情况及管理需要确定尽职调查覆盖的业务范围。公司根据不同业务的特点明确尽职调查报告的格式、内容以及其他辅助文件资料,并以书面或电子形式记载和留存尽职调查材料或档案。
内部评级:公司建立了内部评级管理制度,并建立了与公司业务复杂程度相匹配的内部评级模型,根据实际情况及管理需要逐步将具有信用风险的业务纳入管控范围。
压力测试:公司根据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建立常态化的信用风险压力测试机制,并根据市场变化、业务变化和风险水平情况,在压力测试中充分考虑信用风险因素。公司根据压力测试结果反映的风险情况,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必要时实施应急预案。
授信管理:公司建立授信管理机制,通过综合评价客户资信状况、信用风险和信用需求等因素,结合公司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核定客户授信要素,并通过对客户授信使用情况监控管理来集中、统一控制客户信用风险敞口。
舆情监控:公司建立舆情监控机制,确定舆情监控的业务范围和对象,并建立具备舆情监控功能的信息系统,加强业务存续期间负面舆情信息的跟踪管理。
同一客户管理:公司制定了同一客户管理细则,对跨部门或跨主体的同一业务制定相对一致的风险管理流程和标准,并遵循“了解你的客户”原则制定同一客户的认定标准。
(4)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公司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资金需求的风险。
公司在融资负债统一归口管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资产负债管理工作,通过及时分析业务发展趋势及其可能对中长期资金的需求,调整公司负债期限结构,保持资产负债期限始终处于合理水平;公司及时完善负债规划,通过调整到期融资集中度等手段,避免因融资渠道过于单一或债务集中到期的偿付风险,使负债结构和到期日分布更趋合理。
公司建立了现金流预测和分析框架,运用现金流缺口、敏感性分析、压力测试等管理工具,能够计量、监测和控制不同情景下未来不同时段的现金流缺口;公司按照审慎原则确定优质流动性资产规模和构成,保持多层次的充足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以确保公司在压力情景下能够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满足流动性需求;公司制定了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定期进行演练和评估,不断提高流动性风险处置能力。
公司重视与各大商业银行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注重规范经营,维系良好信誉,保持畅通的融资渠道,必要时可通过资金拆借、债券回购、短期融资券、短期公司债、公司债、次级债、收益凭证及其他符合法律及监管规定的方式进行融资,以解决资金需求。
报告期内,公司保持了充足的流动性资产储备,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率均符合监管标准及监管预警标准。
(5)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流程设计、员工相关事项和信息技术系统以及外部事件而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公司开展操作风险管理工作的方法主要包括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RCSA)、损失数据收集(LDC)、关键风险指标(KRI)、操作风险状况分析报告等。
公司利用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RCSA)工具识别关键风险点和控制措施,并对控制效果进行评估;利用风险日报、操作风险管理系统等工具定期或不定期收集内外部损失数据(风险事件),汇总各类风险事件并进行分析归类、入库整理;制定覆盖经纪、自营、投行、研究、信息技术、结算及人力资源等关键条线的关键风险因素的后端趋势监测指标;建立畅通的操作风险报告机制,对于操作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关键风险指标、操作风险状况分析等实行定期报告制
度;将操作风险损失限额分解至各业务条线、分支机构、子公司,并实现系统化限额分配及使用监控;通过持续强化检查督导、培训宣导及业务对接等工作,加强操作风险基础管理对接指导覆盖力度,提升操作风险基础管理工作措施的落实效果;以智能化、灵活化为设计原则优化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功能,提升操作风险管理精细化程度,实现操作风险识别、监测、预警、缓释、计量等全生命周期的系统化管理。
(6)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由于公司行为或外部事件、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廉洁规定、职业道德、业务规范、行规行约等相关行为,导致投资者、发行人、监管机构、自律组织、社会公众、媒体等对公司形成负面评价,从而损害公司品牌价值,不利公司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市场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风险。
公司落实《证券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制定了《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办法》《公司突发事件维稳工作应急预案》等制度,遵循全程全员、预防第一、审慎管理、快速响应原则,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监测、风险应对和风险报告六个方面对声誉风险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管理。公司声誉风险归口管理部门企业文化部设立声誉风险管理岗,每日监测各类媒体的舆情动态,做好声誉风险因素的搜集、整理、分析和舆情研判工作,并及时向部门负责人、合规风控管理人员报告日常舆情监测中发现的苗头性问题。对于可能导致公司声誉损失的报道,会同相关部门采取必要措施予以防范、处理,经评估后纳入公司风险日报。
报告期内,公司整体舆情平稳,未发生重大声誉风险事件。
(7)洗钱与恐怖融资风险
公司面临的洗钱、恐怖融资和扩散融资风险是指公司的产品或服务可能被利用从事洗钱、恐怖融资、扩散融资等违法犯罪活动,从而引发声誉风险、法律风险等连带风险,并导致客户流失、业务损失和财务损失。
公司构建了以公司董事会负责、监事会督导、总部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合规管理总部组织实施,相关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落实执行的反洗钱组织架构体系,严格执行反洗钱法律法规,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洗钱及恐怖融资风险。公司制定了较为完备的反洗钱制度体系,包括洗钱风险管理基本制度、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其他多项反洗钱专项制度,并在公司全面风险管理、重大事项报告、合规绩效考核、员工违规违纪处罚办法等有关制度中涵盖了反洗钱相关内容。
培训和宣导。根据监管政策变动和工作措施优化安排,结合实际情况,修订并印发《公司反洗钱工作手册(第三版)》和《反洗钱工作信息》系列期刊。
系统建设与完善。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强化、深化金融科技在反洗钱工作领域的应用,优化身份证件过期客户进行限制的审批流程,新增“客户信息查询功能”等功能点,持续做好反洗钱相关系统的日常信息更新和运行维护,提高洗钱风险的甄别能力。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是山东省唯一一家省属上市券商,区位优势独特,股东实力雄厚,公司治理规范完善。公司以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天职和使命,致力于建设忠诚、合规、创新、美美与共的一流证券公司。经过20多年的改革创新发展,公司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
(一)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公司牢固树立长期服务客户的理念,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建立了“1+N”综合金融服务体系,能够为客户提供定制化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差异化金融需求。财富管理业务搭建了交易服务、产品服务、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及金融科技平台“三体系一平台”和上市公司股份综合管理平台。投资银行业务致力于为企业提供卓越的融资及财务顾问服务、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大投行业务体系,坚持行业聚焦发展模式,在重点行业领域积极布局,形成深耕专精的竞争优势;公司投行委下设山东、青岛、北京、上海、深圳五大投行总部,形成大协同作战格局。机构业务依托XTP杯中证金牛私募大赛、XTP开发者大会等活动品牌,扩大私募管理人覆盖,机构客户开发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依托研究品牌优势,持续推动公司卖方研究向综合研究转型,深入推进内外部研究赋能发展,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二)持续提升的市场竞争力
公司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稳步推进业务转型升级。投行业务市场地位持续巩固,2023年上半年股权、债券承销项目数量分别位列行业第9位、第10位,股权项目承销规模位列行业第10位;财富管理转型有力推进,客户数量突破820万户,管理客户资产超1.27万亿元,构建了涵盖经纪、资管、基金等在内的大财管体系;信用、机构、研究、投资、期货等各项业务发展势头强劲。公司在全国设有45家分公司、283家证券营业部,物理网点总量位居行业前列,沉淀了优质资源和机构优势。公司将深度服务山东作为区域突破的重中之重,持续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等,聚焦服务省属国有企业,树立了服务省属国企特色品牌,2023年上半年公司股权、债券项目承销单数位居山东市场首位;同时
公司积极布局全国市场,持续加强在长三角、珠三角、北京等省外重点区域的业务布局,省外重点区域市场占有率逐步提升。
(三)健全完善的市场化经营机制
公司按照更市场、更开放、更灵活的原则持续深化改革,市场化经营管理机制持续健全完善。公司形成了以投资银行、财富管理、金融市场、机构业务、金融科技五大委员会为支撑的综合金融服务架构体系。公司大力实施“寻标对标、争创一流”系列活动,着力提升公司经营发展水平。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持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了“纵横双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从新员工到中高层领导人员的全覆盖,人才支撑由量向质加速转化,为公司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健全完善薪酬管理制度体系,强化市场化多元化薪酬定价机制,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更加完善,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扎实稳健的合规风控体系
公司坚持“合规风控至上”的经营理念、精益合规的精神,以建设风险管控长效机制为目标,建立了包括董事会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经理层、合规总监、合规管理总部、各单位合规管理人员的合规管理组织体系,以及涵盖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各层级全面风险管理的职责明确、报告路径畅通,形成相互衔接、有效制衡的运行机制。公司持续完善集团并表管理、风险防范研判、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强化风险限额管理,同时利用金融科技积极推进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对各类风险及业务实施有效监测、评估、计量、报告,能够有效保障全面风险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五)全方位的金融科技赋能
公司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发展,注重科技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搭建了一支素质过硬、科研能力突出的金融科技团队,持续构建“科技牵引,全面赋能”的金融科技体系,以金融科技赋能业务发展、推动业务创新、强化支撑体系。公司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生物识别等先进技术,推动金融科技与业务深度融合,自主研发了资金运营管理平台、公募基金投顾服务中台,打造了极致交易系统XTP、齐富通APP等拳头产品,构建了业务、管理、运营、服务一体化平台,金融科技支撑能力持续增强。XTP作为公司服务量化私募细分领域的发力产品,通过自主研发走出了差异化路线,建立了服务量化私募的全方位产品矩阵,已经成为连接优质私募和银行理财子公司、信托等资金端的桥梁。
(六)集团化协作效能稳步提升
公司持续推动集团一体化管控,“一体中泰”意识持续加强。在依法合规前提下,“同开发、同营销、同服务”的协同机制不断深化,“1+N”综合金融服务模式效果显著。公司通过完善考核办法、树立协同发展导向,总分子之间、各业务条线之间的协同协作更加紧密。公司新设股权管理部,持续强化对子公司集中统一管控;推进集团化信息系统平台建设,促进母子公司联动,形成发展合力。公司倡树“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加大对重点工作督导检查,业务推进能力、客户
服务响应速度、内部管理效率显著提升。公司通过集团一体化运营管控,大协同的局面形成,运营效率进一步提升,“一体中泰”品牌效应更加凸显,融合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收起▲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一)投资银行业务
2022年,我国资本市场改革持续深化,全面注册制稳步推进实施,常态化退市机制逐步完善,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压实中介机构责任等相关政策陆续出台,推动资本市场发展质量不断提高。股权方面,IPO发行规模较上年继续增长,但发行单数略有下降;再融资需求依然旺盛,但受市场波动影响,发行单数和融资规模均较上年有所下滑。债券方面,债券市场信用分化延续,高等级品种发行规模占比维持在高位,但受市场波动影响,信用债发行规模较上年有所下降,净融资规模小幅缩减。
报告期内,公司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坚持区域突破和行业深耕的发展思路,持续深度服务山东市场,加强北京、长三角、珠三角等省外重点区域的业务布局,着力提升业务覆盖广度和深度,同时坚持行业聚焦的发展模式,在重点行业领域积极布局,扩大深耕专精的竞争优势,推动投行业务发展质量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提高。
1.股票保荐承销和并购重组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不断加强行业研究,深化重点行业布局,股权业务项目单数较上年同期持平,共完成35单股权主承销项目发行,合计承销规模159.10亿元,其中,IPO项目8单、配股项目1单、非公开发行项目25单、可转债项目1单(数据来源:公司内部统计)。
报告期内,公司不断加大山东省内企业资本运作的服务支持力度。作为保荐主承销商,先后完成了亚星客车非公开发行、新华制药非公开发行、鲁银投资非公开发行等省属国企融资项目,进一步加强对省属国企的服务和覆盖力度;作为保荐机构和主承销商,同时作为收购方财务顾问,完成了茂硕电源非公开发行项目;作为独立财务顾问,完成了水发燃气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的重大资产重组项目,打造了公司深度服务山东省属国企的又一经典案例。
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探索推进行业组的建立与建设,在重点行业领域积极布局,形成深耕专精的竞争优势。在生物医药领域,公司相继完成了东诚药业非公开发行、新华制药非公开发行和盘龙药业可转债项目;在新能源领域,公司完成了晶澳科技非公开发行、大金重工非公开发行等项目;在信息技术领域,公司作为保荐主承销商完成的麒麟信安IPO项目,被称为“国产操作系统第一股”;在农业消费领域,公司相继完成了美农生物IPO、立华股份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得利斯非公开发行等项目,在行业内的优势地位不断巩固。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把握北交所成立的机遇,倾力服务“专精特新”优质中小企业发展,打造中泰投行特色品牌。公司作为保荐主承销商,先后完成4单北交所首发上市项目;公司作为独家财务顾问,助力观典防务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成为北交所转板第一股。
2.债券发行承销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主动响应国家重大战略,进一步开拓维护优质客户,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公司共完成192家主承销债券项目,同比增长20%。受债券市场波动影响,全年总承销规模为928.65亿元,较上年有所降低(数据来源:公司内部统计)。
根据监管要求,2022年数据口径调整,相应调整2021年可比数据。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深度服务山东市场,完成多单具有典型意义的行业标杆项目,助力山东省国有资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发行山东省首单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华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发行全国首单科技创新低碳转型公司债券,助力山东省新动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山东铁路发展基金有限公司分别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以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支持省属国企高质量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加大央企客户的开拓和服务力度,不断深化与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大型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大项目运作能力持续提升。公司成功发行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等8家央企及央企子公司公司债项目,服务大型央企客户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相继参与了工商银行二级资本债、建设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民生银行永续债等项目发行工作,打响服务大型金融机构客户的品牌。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金融服务赋能经济绿色转型。公司助力陕西秦农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发行陕西省首单绿色金融债券,有效加快了绿色金融推动绿色经济转型发展的步伐;完成的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低碳转型挂钩公司债券,是山东省首单低碳转型挂钩公司债券。
3.新三板推荐及相关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按照“做优北交所、做大创新层、做强基础层、培育股交层”的“四层递进”发展策略,从服务“更早、更小、更新”入手,聚焦服务优质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储备客户资源。报告期内,公司推荐新三板挂牌企业7家;承销挂牌公司定向发行股票14次,融资规模3.91亿元;截至报告期末,持续督导新三板挂牌公司238家,其中,创新层公司59家(数据来源:公司内部统计、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
2023年发展展望:公司将继续坚持重点区域突破战略,进一步提升业务覆盖广度和深度,强化投行业务的核心优势;进一步探索推进行业组的建立与建设,在重点行业逐步形成深耕、专精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坚持以客户为中心,进一步完善客户分类分层平台化的经营体系,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坚持合规风控至上,全面提升投行执业质量和风控合规意识,充分发挥三道防线作用,全面防范项目风险。
(二)财富管理业务
2022年,沪深两市主要指数出现较大幅度下滑,成交活跃度降低,沪深两市股基交易量(剔除货币基金)239.54万亿元,日均交易量0.99万亿元,较上年减少1,134.11亿元,降幅10.28%(数据来源:沪深交易所);市场新增投资者1,472.77万户,较上年减少490.59万户,降幅24.99%(数据来源: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网站)。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优化交易服务、产品服务、综合金融服务体系以及金融科技平台“三体系一平台”建设,深化推进财富管理转型。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有效推进“精品店”产品模式,凭借公司XTP系统在量化交易领域的优势,继续深耕“中泰量化30”品牌,依据“赛马机制”优化核心池,不断完善金融产品体系。公司积极稳步推进公募基金投资顾问业务发展,持续丰富“顾”的内容和形式,完善投顾服务体系,做好陪伴式服务;通过优化股份综合管理平台、探索家族信托业务、建设“中泰财富”高端系列品牌等,持续提升综合金融服务水平,助力财富管理转型。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深化金融科技赋能,为投资者提供包括中泰齐富通APP、融易汇PC端、微信公众号、企业微信、门户网站等在内的多终端、多渠道、一体化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截至报告期末,中泰齐富通APP月活数为461.66万,在券商APP领域(不含同花顺、大智慧等第三方APP)排名第10位(数据来源:易观)。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共服务客户798.92万户,管理客户资产1.18万亿元(不含未解禁限售股、OTC市值)。报告期内,公司新增开户74.44万户,实现股票基金交易额12.51万亿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代销金融产品保有规模446.38亿元。
因数据口径调整,调整后不再包括收益凭证数据,故相应调整2021年末数据。
2023年发展展望:公司将进一步从以交易为导向的卖方思维向以客户利益为中心的资产配置服务转型,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加强投顾团队建设,不断提升投顾、财富规划与配置能力;持续打造股份管理平台,推动财富中心建设,优化客户分层分类服务,进一步提升综合金融服务水平;发挥金融科技赋能作用,强化金融科技在客户经营体系、产品体系等领域的场景运用,助力财富管理转型。
(三)机构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突出机构业务开发、服务、销售职能,进一步强化机构销售渠道建设和维护,以研究业务为引领,以算法交易为抓手,联合银行、保险、信托等资金方以及金融科技公司等平台,为机构客户服务全方位赋能,机构业务实现平稳发展。
1.研究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优化机构与研究业务组织体系,设立研究院,下设研究所、政策及区域经济研究中心/青岛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通过整合公司研究资源,深化战略协同,促进研究优势持续向业务优势和经济效益转化,推动卖方研究向综合研究转型。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共有研究人员151人,全年对外发布证券研究报告5,351篇。研究所构建了完整的宏观经济、产业经济及上市公司研究框架体系,覆盖了宏观策略、固定收益、金融工程等30余个行业,实现行业全覆盖,在银行、电子、新材料、金属、先进制造等研究领域受到市场的认可。政策及区域经济研究中心/青岛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聚焦打造综合研究服务平台,服务公司区域突破战略。报告期内,公司以研究服务推广、XTP私募大赛等为抓手,新增拓展公私募、资管、银行等各类型客户153家,同时常态化开展综合研究服务,带动投行、机构、财富管理等业务拓展。
2.托管外包
报告期内,公司托管和外包业务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以创新引领数字化转型,构建分层分级的客户服务管理体系,全面优化管理人服务平台,上线自动化估值等业务系统,服务效率和差异化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报告期末,公司存续托管外包各类产品共2,613只,规模1,056.54亿元。
3.机构交易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发挥以XTP自主研发极致交易系统为核心、行业标准化机构交易系统为基础、定制化交易系统为突破点的金融科技竞争优势,深化机构交易业务市场开拓。在交易服务基础上,公司搭建算法总线服务平台,进一步服务客户。报告期末,公司主经纪商(PB)交易业务服务存量客户1,935户,较上年末增长20.71%。
2023年发展展望:公司将加快推动机构业务平台化建设,整合内外部资源,打造全方位业务生态圈,提升大客户服务水平,增强行业竞争力。公司将秉承“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引擎”的理念,深耕行业市场,优化业务布局,把“托管+”融入大机构业务链,拓宽服务深度和广度,提升行业竞争力。公司将持续强化PB机构交易赋能,加快建设机构算法总线,扩大FOF业务合作范围,同时推进数字化转型和平台化变革,推动机构业务实现更大突破。
(四)投资业务
1.投资交易业务
报告期内,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股票市场主要指数均出现较大幅度下跌,北交所、新三板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债券市场长端收益率总体较为平稳,但短端收益率波动明显。尤其是进入2022年四季度,债券市场发生剧烈调整,流动性溢价明显。场外衍生品业务处于发展的“快车道”;科创板做市业务快速扩容,内地与香港交易所进一步扩大股票互联互通标的范围。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多策略发展,持续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加强投研能力建设,夯实业务发展基础。股票投资业务方面,加强团队建设,提升研究转投资的行动力,强化仓位控制能力,做好定增及可转债投资。固定收益投资业务方面,加强组合管理与动态资源配置,有效防范信用风险,提升交易能力。做市业务方面,积极履行做市商合规报价职责,国债期货做市业务正式获批上线;期权做市业务报告期内取得6个新品种的做市资格,业务范围覆盖三大交易所的全部期权品种,沪深交易所ETF期权做市月度评级持续保持最高的AA评级;ETF基金做市业务行业排名进入前十;股转系统做市商评价中排名第二,被评为“年度优秀做市商”和“年度优秀流动性提供做市商”。
2023年发展展望:公司将强化投研能力建设,积极探索低波动盈利模式,稳步推进向多元化投资管理模式转变,加强非方向性投资策略开发和运用,降低市场波动对业绩的影响,努力提升权益类投资对公司的收入贡献。
2.另类投资业务
中泰创投为公司全资的另类投资子公司。2022年,中泰创投由深圳迁址至上海,并更名为中泰创业投资(上海)有限公司。报告期内,中泰创投广泛开拓业务渠道,重点布局长三角、珠三角和山东省内等区域市场,进一步深度挖掘优质投资项目,同时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体系,不断加强团队建设及行业研究,提升项目投资质量。报告期内,中泰创投完成项目投资12个,投资总额2.64亿元;所投项目在科创板上市1家。投资的信达证券2023年1月完成主板IPO。
2023年发展展望:中泰创投将继续深耕区域市场,聚焦航天航空、军工、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及生物医药等行业,深度挖掘项目投资机会,不断提升投资盈利水平,争取另类投资业务再上新台阶。
(五)信用业务
1.融资融券业务
2022年,市场融资融券规模下降。报告期末,市场融资融券余额15,403.92亿元,较2021年末下降2,917.99亿元,降幅为15.93%。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做好基础服务,进一步加大精细化管理力度,强化风险管控,融资融券业务市场份额持续增长,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融资融券余额311.14亿元,较2021年末下降51.85亿元,降幅为14.28%,期末总体维持担保比例为253.45%,融资融券业务整体风险可控。
2.股票质押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风险管控力度,优化项目量化评估模型,合理控制增量规模,加强贷后管理力度,促进股票质押业务稳健持续发展。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股票质押业务待购回余额83.55亿元,较2021年末增长4.19亿元,其中:自有资金融资规模为65.53亿元,平均履约保障比例为280.38%;资管计划作为融出方的融资规模为18.02亿元。
2023年发展展望:融资融券方面,公司将继续遵照“积极竞争、服务客户、业务赋能、管住风险”的工作思路,做好业务基础服务、严控业务风险,紧跟市场业务创新步伐,加大高净值客户引入力度。股票质押业务,将坚持“稳字当头”的工作要求,在前期业务开展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围绕“降风险、控规模、促协同”业务发展思路开展相关工作,保障业务平稳发展。
(六)资产管理业务
报告期内,券商资管转型顺利推进,资产管理规模企稳,业务收入稳步增长。随着公募资管牌照的逐步普及,券商加速布局资管子公司,资管业务结构明显优化;与此同时,资管业务集中度持续提高,投研能力和顾问服务能力成为券商资管公募化转型的核心竞争力。此外,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有望带来大量长线资金,利好公募基金发展。
1.中泰资管
中泰资管为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主营业务为资产管理和公募基金。2022年,中泰资管着力提升主动管理能力,权益投资、公募基金等业务稳步发展,业务结构持续优化,发展基础持续得到夯实。
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中泰资管资产管理业务规模2,187.86亿元,比2021年末增加331.69亿元。其中,公募基金业务规模401.45亿元、集合资产管理规模412.02亿元、专项资产管理规模27.84亿元、单一主动资产管理规模1,346.55亿元。
2023年发展展望:中泰资管将继续发力主动管理,提升投资管理能力,坚定公募转型步伐,坚持公募私募并重,做大做强资管业务规模,持续打磨投研能力,丰富产品体系,打造核心竞争力,为各类投资者提供专业理财服务。
2.万家基金
2023年发展展望:万家基金将继续深化投研体系建设,努力保持良好投资业绩;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有效把握客户需求,提升客户服务能力;持续夯实人才队伍建设,严格合规风控管理,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
3.中泰资本
中泰资本为公司全资子公司,主营业务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运作。报告期内,中泰资本狠抓内部管理和制度建设,大力推动基金设立与项目投资,中泰资本及其子公司完成6只基金的募集和备案,实缴规模共2.46亿元。截至报告期末,中泰资本及其子公司管理存量私募基金21只,基金实缴出资金额29.77亿元,投资领域涉及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康美、绿色化工、节能环保等多个行业。
2023年发展展望:中泰资本将树立和坚持合规、稳健、专业的投资理念,坚持投资引领,以优质项目为核心,带动基金的募集和设立;合理把握投资进度,狠抓项目投资质量;进一步强化与母公司的协同合作,不断提升私募股权基金管理能力,逐步提高行业知名度。
(七)国际业务
报告期内,香港股票市场表现不佳,恒生指数下跌15.5%。2022年有90家新股在香港上市,募资额达1,045.7亿港元,上市数量和募资额分别较上年下跌8.2%和68.4%。2022年,从彭博巴克莱指数看,中资投资级美元债指数下跌10.1%,中资高收益美元债指数下跌22.5%。报告期内,中泰国际完成25个港股承销项目(其中包括2个港股保荐项目),完成96个境外债承销项目。按彭博市场公开排名(按发行家数),保荐业务在香港市场并列第17名,港股IPO承销业务在香港市场并列第4名,境外债承销业务在香港市场列第19名。
2023年发展展望:中泰国际将更加注重财富管理及企业融资业务,加强金融科技发展带动财富管理业务转型,聚焦推进重点市场区域的港股上市及美元债融资,推进业务稳步发展。
(八)期货业务
2022年,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约为67.68亿手,累计成交额约为534.93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9.93%和7.96%(数据来源:中国期货业协会,单边统计)。
报告期内,中泰期货坚持实施“内涵+外延”双轮驱动战略,全面对标对表,持续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强化业务开拓,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主要经营指标实现提级进位。
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中泰期货期末权益合计为254.35亿元,同比增长43.82%,其中,期货端期末权益为244.36亿元,同比增长44.10%;股票期权业务(含现货)期末权益9.99亿元,同比增长37.41%。2022年,期货端成交金额17.49万亿元,同比增长18.25%。
2023年发展展望:中泰期货将聚焦主责主业,实施“内涵+外延”双轮驱动战略,推动业务转型升级;加强研究能力建设,大力开展风险管理业务,稳健开展资产管理业务;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客户服务水平,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202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大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力度,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谐稳定。资本市场各项改革举措接连落地,注册制配套制度不断完善,注册制持续推进;科创板做市商制度落地,北交所推出融资融券业务;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宽境外上市融资渠道;个人养老金制度启动实施,为资本市场带来长期稳定资金,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再上新台阶,服务实体经济功能进一步提升。证券市场主要指数出现下滑,全年股票基金交易量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
报告期内,证券行业不断厚植“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文化理念,积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监管部门坚持从严监管,“零容忍”监管态势持续强化,进一步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促进了证券公司执业质量提升和持续健康发展。证券公司以传统中介业务为主的经营模式不断受到挑战,加速谋求业务转型升级,促进业务模式朝着多元化、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公司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的综合类证券公司,业务资格牌照完备并不断取得新成果。所从事的主要业务包括投资银行业务、财富管理业务、机构业务、投资业务、信用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国际业务、期货业务等,能够为客户提供系统性、多层次、专业化的投融资服务,满足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
投资银行业务是为各类型企业和机构客户提供股票保荐与承销、债券承销、资产证券化、新三板推荐挂牌、并购重组等全业务链的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
财富管理业务是为公司各类客户提供证券经纪服务、投资顾问服务、产品配置服务、综合金融服务。
机构业务是指为各类机构客户提供的研究、托管外包、交易等业务。研究业务是为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保险、银行等机构客户提供总量和行业研究、公司调研、定制课题或报告、会议推介路演等研究服务。托管业务指公司作为托管人依据法律法规及合同约定提供资产保管、清算交收、估值核算、投资监督等服务;外包业务指公司受资产管理机构委托,依据法律法规及合同约定提供份额登记、估值核算、绩效分析等一站式后台运营支持服务。交易业务是指为专业投资者在交易实现领域提供专业化服务,解决其交易管理、复杂交易、策略实现、附加增值等共性或个性需求服务的综合性业务。
投资业务是指公司以自有资金开展权益类证券、固定收益类证券、衍生金融工具等金融产品的交易和做市业务,以及通过全资子公司中泰创投开展的另类投资业务。
信用业务是为客户提供融资融券、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行权融资等证券融资类业务。
资产管理业务主要是通过全资子公司中泰资本、控股子公司中泰资管及参股公司万家基金开展的业务,包括私募投资基金管理、集合资产管理、单一资产管理、专项资产管理、公募基金管理等。
国际业务主要是通过全资子公司中泰国际在香港开展企业融资、跨境及结构性投融资、财富管理和经纪、资产管理、固定收益产品销售及交易、投资、研究和机构销售等业务,同时在新加坡和日本设有子公司开展业务。
期货业务主要通过控股子公司中泰期货开展为客户提供与期货及衍生品有关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期货经纪、期货交易咨询及资产管理;并通过中泰期货的全资子公司中泰汇融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开展风险管理业务,主要包括场外衍生品业务、做市业务及大宗商品期现业务。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部署要求,坚持以战略为引领、以改革谋出路、以创新求发展,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公司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公司牢固树立长期经营客户的理念,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建立了“1+N”综合金融服务体系,能够为客户提供定制化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差异化金融需求。财富管理业务搭建了交易服务、产品服务、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及金融科技平台“三体系一平台”,打造了上市公司股份综合管理平台。投资银行业务致力于为企业和机构客户提供卓越的融资及财务顾问服务,坚持行业聚焦发展模式,在重点行业领域积极布局,形成深耕专精的竞争优势;公司投行委下设山东、青岛、北京、上海、深圳五大投行总部,形成大协同作战格局。机构业务依托XTP杯中证金牛私募大赛、XTP开发者大会等活动品牌,扩大私募管理人覆盖,机构客户开发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公司设立研究院,依托研究品牌优势,推动从卖方研究向综合研究转型,深入推进内外部研究赋能发展,能够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二)持续提升的市场竞争力
公司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稳步推进业务转型提升。投行业务市场地位持续巩固,股权业务承销单数位居行业第9位,排名再创新高,向特定对象发行项目数量及规模、承销资产支持证券只数及规模、北交所承销保荐项目数量等指标均进入行业前10位,成为中国证券业协会2022年投行业务质量评价A级的12家券商之一;财富管理转型有力推进,新增开户数量大幅增长,客户数量798.92万户;信用、机构、研究、投资、基金、资管、期货等各项业务发展势头强劲。公司在全国设有45家分公司、286家证券营业部,物理网点数量跻身全国前10位,公司将深耕山东作为区域突破的重中之重,积极融入和服务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2022年公司股权、债券项目承销单数位居山东市场首位;积极布局全国市场,持续加强在长三角、珠三角、北京等省外重点区域的业务布局,省外重点区域市场占有率逐步提升。
(三)健全完善的市场化经营机制
公司按照更市场、更开放、更灵活的原则持续深化改革,市场化经营管理机制持续健全完善。公司根据证券行业发展趋势形成了以投资银行、财富管理、金融市场、机构业务、金融科技五大委员会为支撑的综合金融服务架构体系;根据战略布局和业务发展需要,成立了青岛事业部,推动突破青岛市场。公司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持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了“纵横双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从新员工到中高层领导人员的全覆盖,打造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健全完善薪酬管理制度体系,强化市场化多元化薪酬定价机制,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更加完善,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扎实稳健的合规风控体系
公司坚持“合规风控至上”的经营理念,以建设风险管控长效机制为目标,形成了董事会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经理层及风险控制委员会-合规总监-合规管理总部-各部门、分支机构合规负责人(专员)的合规管理组织体系,建立健全了涵盖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各层级全面风险管理的职责明确、报告路径畅通,形成相互衔接、有效制衡的运行机制。公司持续完善集团并表管理、风险防范研判、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强化风险限额管理,同时利用金融科技积极推进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对各类风险及业务实施有效监测、评估、计量、报告,能够有效保障全面风险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五)全方位的金融科技赋能
公司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发展,注重科技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搭建了一支素质过硬、科研能力突出的金融科技团队,持续构建“科技牵引,全面赋能”的金融科技体系,以金融科技赋能业务发展、推动业务创新、强化支撑体系。公司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生物识别等先进技术,推动金融科技与业务深度融合,自主研发了资金运营管理平台、公募基金投顾服务中台,打造了极致交易系统XTP、齐富通APP等多个行业领先的科技平台。XTP作为公司服务量化私募细分领域的发力产品,通过自主研发走出了差异化路线,建立了服务量化私募的全方位产品矩阵,已经成为连接优质私募和银行理财子公司、信托等超级资金的桥梁。2022年,公司获评DCMM3级,成为全国证券行业首家通过该项国家标准评估的证券公司;证券极致交易平台XTP获证券期货业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评选的“第八届证券期货科学技术奖三等奖”;齐富通APP连续七年获新浪财经评选的“十佳券商APP”称号。
(六)集团化协作效能稳步提升
公司持续推动集团一体化管控,“一体中泰”意识持续加强。在依法合规前提下,“同开发、同营销、同服务”的协同机制不断深化,“1+N”综合金融服务模式效果显著。公司通过完善考核办法、树立协同发展导向,总分子之间、各业务条线之间的协同协作更加紧密。公司持续强化子公司管控,推进集团化信息系统平台建设,促进母子公司联动,形成中泰发展合力。公司倡树“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加大对重点工作的督导检查,推动业务推进能力、客户服务响应速度、内部管理效率显著提升。通过集团一体化运营管控,公司大协同的局面形成,运营效率进一步提升,“一体中泰”品牌效应更加凸显,融合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2022年,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股票和债券市场出现不同程度调整。公司持续推进投资银行、财富管理等业务转型,主要业务平稳发展,但受股票和债券市场波动影响,公司投资收益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同比大幅减少,整体业绩同比下降。2022年,公司合并报表实现营业收入93.25亿元、利润总额7.82亿元、净利润为7.03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9.09%、81.81%、78.68%。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同时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金融行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23年,资本市场改革仍将继续深化,证券行业将立足专业优势,发挥资本市场作用,以综合金融服务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注册制全面开启实施。证券公司作为资本市场的“看门人”,是连接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最重要的纽带,为高效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贡献金融力量。同时,积极参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聚焦服务科技创新企业,服务国家“双碳”战略,为绿色金融发展注入持续动力。全面注册制将保持科学常态化的发行节奏,证券公司将持续受益于注册制政策推动,多项投融资业务迎来新的机遇。
业务转型升级加速推进。随着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证券公司发展呈专业化、差异化趋势。传统经纪业务未来将加速推进向财富管理模式的全面转型,探索从“卖方销售”的通道模式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买方投顾”服务模式。在资管业务方面,越来越多的券商及其资管子公司通过直接申请公募基金牌照或参控股公募基金公司的形式加入公募市场,产品端去通道效果显著,主动管理产品规模增速明显,大集合存续产品陆续完成改造。
金融科技应用日益深化。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为代表的核心技术应用持续深化,金融科技作为证券行业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提升运营效率、增强盈利能力、提高风控合规效能的有力抓手,已成为当前证券行业的深刻共识。证券公司纷纷顺势而为,在财富管理、投资管理、融资融券、主经纪商、机构服务、风控合规等领域积极建设一体化服务管理平台,持续推动业务模式、业务架构和运营管理体系转型变革,不断提升业务创新能力、客户服务能力和IT治理水平。基于数字化运营的金融科技布局已逐渐完善,透明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数据治理能力将成为证券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客户服务需求趋向综合化。专业机构投资者是市场稳健发展的重要组成,随着我国注册制改革全面深化,A股市场化程度和定价效率提升,机构投资者占比提升是大势所趋。机构投资者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包括托管、投研、场外衍生品、融券等业务需求,对券商牌照、资金、人才、技术、风控等综合化服务能力要求高。头部券商依托其较强的综合业务能力及全牌照运营资格,在机构业务方面优势明显。证券公司将重新定义“以客户为中心”,从“细化”到“泛化”,做到“千人千面”,同时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重新定义组织业务流程,从单兵作战到多业务协同作战,为客户的“一人多面”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体验。
(二)公司发展战略
坚持“十四五”战略规划总体发展思路,以党建为统领,以客户为中心,深入实施区域突破、人才强企、转型提升和金融科技四大战略,将改革创新、风控合规作为两大支撑,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为我国资本市场建设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三)经营计划
2023年,公司将始终以客户为中心,坚持客户利益至上,深度服务区域市场,深入实施转型提升,不断提升综合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业务竞争力。投行业务将坚持深耕山东,加快省外重点区域布局,全面提升项目承揽、承做和定价能力;围绕国家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确定重点行业方向,打造行业标杆项目;加强科创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覆盖力度,打造服务科创、专精特新企业的特色优势和品牌。财富管理业务将持续完善零售客户经营体系,加强大机构、大客户服务,持续完善产品和投顾服务体系,加强线上线下营销服务,加快推进公募基金投顾策略开发和业务拓展,完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向财富管理转型2.0过渡。信用业务将发力“富裕+”客群,提升信用业务渗透率;持续加强公募基金合作,增加券源规模,提升券源质量。机构业务将搭建覆盖机构客户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笃行”,打造一站式、综合性的机构客户服务模式;重点突破银行业务,联动公司各项牌照业务实现收入落地。研究业务将发挥产业研究与资源整合能力,构建“研究+投行+财富+投资”新模式,持续提升研究引领水平;强化政策研究与咨询,参与政府、行业政策讨论和交流,推动打造综合研究服务平台。金融市场业务将注重提高权益类投资收益率,提升固收业务投资与信评能力,加强团队建设,提升量化对冲、做市、套利业务能力。此外,公司将加强子公司管理,促进子公司规范运行,强化母子公司协同,不断提升子公司发展质量。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包括落实全面风险管理以及合规风控、信息技术投入情况)
1、可能面对的风险
(1)合规风险
合规风险是指因公司或工作人员的经营管理或执业行为违反法律法规和准则而使公司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采取监管措施、给予纪律处分、出现财产损失或商业信誉损失的风险。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由于相关市场价格或波动率的不利变化而导致公司可能损失的风险。公司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类别包括:
①利率类风险:主要来自于公司固定收益类投资组合(包括债券、利率互换和国债期货等)在收益率曲线结构、利率波动性及信用利差等变化上的风险敞口;
②汇率类风险:主要来自于公司在外汇汇率即期、远期价格及波动率变化上的风险敞口。
③其他价格风险:主要来自于公司证券投资组合在股票、股票组合、股指期货、期权、大宗商品现货、商品期货的价格及波动率变化上的风险敞口。
(3)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融资方、交易对手或发行人等违约导致公司可能面临损失的风险。公司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集中在融资融券业务、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业务、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业务、债券投资交易业务、场外衍生品业务等。
(4)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公司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资金需求的风险。
(5)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流程设计、员工相关事项和信息技术系统以及外部事件而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6)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由于公司行为或外部事件、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廉洁规定、职业道德、业务规范、行规行约等相关行为,导致投资者、发行人、监管机构、自律组织、社会公众、媒体等对公司形成负面评价,从而损害公司品牌价值,不利公司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市场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风险。
(7)洗钱与恐怖融资风险
公司面临的洗钱、恐怖融资和扩散融资风险是指公司的产品或服务可能被利用从事洗钱、恐怖融资、扩散融资等违法犯罪活动,从而引发声誉风险、法律风险等连带风险,并导致客户流失、业务损失和财务损失。
2、落实全面风险管理情况
公司持续贯彻落实《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等要求,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覆盖各业务、各环节、各机构。公司持续优化风险管理制度体系、风险指标体系,健全涵盖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不断壮大风险管理专业队伍,利用金融科技赋能风险管理,对各类风险实施有效监测、评估、计量、报告。
公司倡导“合规风控至上”的经营理念,推行稳健的风险文化。公司通过会议、培训、检查、绩效考核等多种方式宣导风险文化,加强风险管理工具、方法和技能培训,推动全员树立正确的风险理念,不断提升全员风险管理能力,形成良好的风险文化氛围。
公司建立了分层分类、操作性强、覆盖面广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基本制度》为全面风险管理的纲领性文件,针对各风险类型分别制定管理办法,针对主要业务领域制定风险管理实施细则,并根据经营环境变化及公司管理需要持续修订与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公司搭建了层次分明、相互衔接、有效制衡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公司董事会是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在董事会的授权下,对公司总体风险偏好等重要事项进行审议。公司监事会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监督机构,负责监督检查董事会和经理层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履职尽责情况并督促整改。公司经理层是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组织机构,公司首席风险官代表经理层组织、协调、落实全面风险管理工作。风险管理部在首席风险官领导下推动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合规管理总部、法律事务部、计划财务总部、企业文化部分别是公司合规风险、法律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的归口管理部门。各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负责人及时识别、评估、应对、报告相关风险,并承担风险管理的直接责任。公司每一名员工均对风险管理有效性承担勤勉尽责、审慎防范、及时报告的责任。
公司设计了配置合理、逐级分解的风险限额指标体系。公司对风险限额进行分类分级管理,风险限额内容包括分层级的风险限额阈值、风险限额的名称与类别、风险度量方法。公司建立风险限额逐日监测机制,执行统一的预警提示和异常报告处置机制。
公司建设了功能齐全、具有特色的风险管理系统。公司风险管理系统覆盖各风险类型、各业务条线及包括子公司在内的各单位,满足公司对不同风险类型、不同业务风险管理的计量、监控、预警、分析、展示等需求。
公司组建了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公司成立了一支职业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风险管理专业队伍,员工专业背景涵盖经济、金融、会计、计算机、数学等相关领域。
公司建立并持续改进风险应对机制。公司建立了合理、有效的资产减值、风险对冲、资本补充、规模调整、资产负债管理等应对机制,并重视信息技术风险、流动性风险的应急管理,定期组织信息系统应急演练及流动性风险应急演练。
3、各类风险的应对措施
(1)合规风险
公司建立董事会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经营管理层、合规总监、合规管理总部、各单位合规管理人员的合规管理组织体系。报告期内,公司严格落实《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合规管理办法》及《证券公司合规管理实施指引》,持续优化合规管理机制,努力做实合规管理基础,全面强化重点风险管控,切实把合规主体责任贯穿于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始终。通过合规审查、合规咨询、合规监测、合规检查、合规考核等具体合规管理工作,对公司经营管理中的合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监控,从事前、事中、事后有效防范合规风险,并通过合规管理有效性评估及时发现合规管理存在的问题或隐患,并及时予以修正完善。同时,公司还积极落实“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行业文化建设要求,通过组织合规培训、强化合规宣导等工作,增强全体工作人员合规管理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持续提升公司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公司合规管理总部通过工作联系函、现场督导、约谈等方式,督促各部门认真整改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中出现的不规范事项或风险隐患;密切跟踪最新监管政策,定期发布监管案例学习资料、发布业务风险点和监管红线清单、举办专题培训,传递最新监管政策和动态,为公司各单位合规展业提供支持;坚持监管导向、问题导向,结合行业多发问题和监管关注重点,组织开展合规检查,持续跟踪整改落实情况,强化业务管理,防范合规风险;加强信息技术合规管理,构建并完善数字化、智能化的合规管理体系;持续对工作人员证券投资行为等进行监测、处理;持续优化信息隔离墙管理机制,重构信息隔离墙管理系统,防控内幕信息及未公开信息不当流动和使用;牵头组织完善客户投诉举报处理机制,履行客户投诉处理的协调、督办、核查、责任认定与报告;完善子公司合规管理机制,就子公司重大事项提供合规意见,加强合规宣导与培训,定期分析子公司主要合规风险点并提出合规建议,积极推动完成整改事项。审计稽核部牵头组织对公司合规管理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就评估发现的问题督促相关单位落实整改。
(2)市场风险
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通过风控前置、限额管理、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对市场风险进行分析和控制,将公司整体市场风险水平管理在适当的范围内。
风控前置:公司业务部门开展风险排查工作并向风险管理部报告风险管理情况。业务系统或业务管理系统设置风险管理模块,在业务处理过程中由系统自动执行检查和监控措施,实现部分限额指标的前端控制。
限额管理: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市场风险限额管理体系,设定各业务规模、敞口、集中度等关键风险指标,进行系统动态监测,分析、评估各业务市场风险,对超限情况及时通知、警示并督促业务部门采取措施控制风险。公司设置止损限额及市场风险总量VaR限额有效控制证券投资业务的市场风险。
风险分析:公司不断完善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库,风险管理部对公司整体市场风险进行全面评估、监测并实现量化分析。公司使用VaR作为衡量市场风险状况的重要指标,VaR风险计量模型覆盖了权益价格风险、商品价格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风险类型,能够衡量由于证券价格变动、利率曲线变动、汇率变动等因素导致的市场风险变动。公司RNIV风险计量模型覆盖全国股转系统做市业务风险。
风险报告:公司建立了市场风险分析报告机制,公司通过市场风险日报、月报等定期报告及不定期报告的形式反映风险识别和应对方案。通过敏感性分析、压力测试等工具定期或不定期对公司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评估,针对市场异常波动、特定风险事件等情形提高评估频率,控制公司在极端情况下可能承担的损失,并将压力测试结果运用于市场风险管理及限额管理,确保公司在市场风险可控、可承受的情况下开展各项业务。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证券投资组合一天95%市场风险VaR为0.58亿元,占公司净资本的0.21%;其中,公司权益类投资组合一天95%市场风险VaR为3,791.05万元;公司场外衍生品业务一天95%市场风险VaR为284.59万元;公司场内期权做市和期权自营业务的delta风险敞口为-12.58万元;公司固定收益类投资组合DV01敏感度为778.45万元。报告期内公司权益类投资规模整体保持稳定、风险敞口可控,非权益类投资久期相对稳定,公司证券投资业务市场风险可控、可承受。
(3)信用风险
公司主要采取信用评估、交易对手管理、尽职调查、限额管理、盯市管理等方式管理信用风险。
信用评估:在融资类业务中建立客户准入与适当性管理机制,制定客户信用等级评价体系,综合确定客户信用等级及授信额度,制定担保品准入标准;在债券投资交易和场外衍生品业务中,对标的证券、交易对手进行尽职调查和内部评级,区分风险等级;对质押证券建立准入标准,合理确定质押率;公司建立了内部评级模型,确定了内部评级覆盖的业务范围,建立了内部评级管理工具、方法和标准。
交易对手管理:在融资类业务中建立科学的客户资质审核机制,通过对客户的资产情况、投资经验、资信状况等进行评价,严格执行信用授信和后续管理工作,及时调整客户授信额度;在债券投资交易和场外衍生品业务中优先选择管理规范、资信状况良好的大型客户开展交易,根据内部评级风险等级分配确定交易额度。
尽职调查:公司根据各类业务特点建立了尽职调查要求与规范,在开展具有信用风险的业务前,需要根据制度要求对融资方、交易对手及标的证券等进行尽职调查和有效评估,必要时提交尽职调查报告、分析报告,符合公司准入标准并审核通过后才可以实施项目。
限额管理:公司对融资类业务制定风险限额,明确各层级审批权限,设定业务规模、集中度等限额指标,并适时调整监控指标与阈值;公司对债券投资交易建立了风险限额管理机制,确立了与业务规模、业务复杂度相匹配的分级授权审批机制;对衍生品交易,根据对手方内部评级、所属行业、资产实力等确定交易额度,并建立了相互制衡的分级授权管理体系。
盯市管理:公司持续落实盯市制度,业务部门每日安排专人进行风险限额指标、标的证券及客户舆情风险的盯市,公司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协作机制和健全的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在发生风险时及时启动对内和对外的风险报告程序并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公司严格控制业务规模并稳步提升整体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报告期内公司总体信用风险处于可承受范围内。
(4)流动性风险
公司在融资负债统一归口管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资产负债管理工作,通过及时分析业务发展趋势及其可能对中长期资金的需求,调整公司负债期限结构,保持资产负债期限始终处于合理水平;公司及时完善负债规划,通过调整到期融资集中度等手段,避免因融资渠道过于单一或债务集中到期的偿付风险,使负债结构和到期日分布更趋合理。
公司建立了现金流预测和分析框架,运用现金流缺口、敏感性分析、压力测试等管理工具,能够计量、监测和控制不同情景下未来不同时段的现金流缺口;公司按照审慎原则确定优质流动性资产规模和构成,保持多层次的充足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以确保公司在压力情景下能够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满足流动性需求;公司制定了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定期进行演练和评估,不断提高流动性风险处置能力。
公司重视与各大商业银行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注重规范经营,维系良好信誉,保持畅通的融资渠道,必要时可通过资金拆借、债券回购、短期融资券、短期公司债、公司债、次级债、收益凭证及其他符合法律及监管规定的方式进行融资,以解决资金需求。
报告期内,公司保持了充足的流动性资产储备,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率均符合监管标准及监管预警标准。
(5)操作风险
公司开展操作风险管理工作的方法主要包括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RCSA)、损失数据收集(LDC)、关键风险指标(KRI)、操作风险状况分析报告等。
公司利用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RCSA)工具识别关键风险点和控制措施,并对控制效果进行评估;利用风险日报、操作风险管理系统等工具定期或不定期收集内外部损失数据(风险事件),汇总各类风险事件并进行分析归类、入库整理;制定覆盖经纪、自营、投行、研究、信息技术、结算及人力资源等关键条线的关键风险因素的后端趋势监测指标;建立畅通的操作风险报告机制,对于操作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关键风险指标、操作风险状况分析等实行定期报告制度;将操作风险损失限额分解至各业务条线、分支机构、子公司,并实现系统化限额分配及使用监控;通过持续强化检查督导、培训宣导及业务对接等工作,加强操作风险基础管理对接指导覆盖力度,提升操作风险基础管理工作措施的落实效果;以智能化、灵活化为设计原则优化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功能,提升操作风险管理精细化程度,实现操作风险识别、监测、预警、缓释、计量等全生命周期的系统化管理。
报告期内,公司强化新产品新业务上线前的操作风险梳理与评估要求,积极参与行业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制定及意见反馈,尝试开展操作风险量化管理、基础管理工具数据标准化探索研究,期间公司未发生对生产经营造成重大影响的操作风险事件。
(6)声誉风险
公司落实《证券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制定了《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办法》《公司突发事件维稳工作应急预案》等制度,遵循全程全员、预防第一、审慎管理、快速响应原则,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监测、风险应对和风险报告六个方面对声誉风险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管理。公司声誉风险归口管理部门企业文化部设立声誉风险管理岗,每日监测各类媒体的舆情动态,做好声誉风险因素的搜集、整理、分析和舆情研判工作,并及时向部门负责人、合规风控管理人员报告日常舆情监测中发现的苗头性问题。对于可能导致公司声誉损失的报道,会同相关部门采取必要措施予以防范、处理,经评估后纳入公司风险日报。
报告期内,公司整体舆情平稳,未发生重大声誉风险事件。
(7)洗钱与恐怖融资风险
公司构建了以公司董事会负责、监事会督导、总部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合规管理总部组织实施,相关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落实执行的反洗钱组织架构体系,严格执行反洗钱法律法规,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洗钱及恐怖融资风险。公司制定了较为完备的反洗钱制度体系,包括洗钱风险管理基本制度、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其他多项反洗钱专项制度,并在公司全面风险管理、重大事项报告、合规绩效考核、员工违规违纪处罚办法等有关制度中涵盖了反洗钱相关内容。
报告期内,公司对总部反洗钱业务运行机制进行了调整,对工作内容、岗位设置、职责分工进行了梳理、完善和细化,提升了内部工作效率;新制定《公司反洗钱绩效考核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了反洗钱绩效考核的考核指标、评分方法、考核程序等内容,提升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推出《反洗钱工作信息》月度期刊,以便公司员工及时了解监管、行业和公司反洗钱工作动态。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深化金融科技在反洗钱领域中的应用,实施了反洗钱监控系统优化建设项目,监控系统更加智能、完备,一线人员工作效能得到提升;进一步优化了对洗钱黑名单的人员监控和数据管理,持续做好其他反洗钱相关系统的日常信息更新和运行维护。
4、合规风控及信息技术投入
公司重视合规风控投入。报告期内,公司持续优化完善合规风控管理体系,为公司稳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合规风控方面的投入主要包括:合规风控人员薪酬,合规风控类专业培训,合规风控类相关系统建设,基于提高合规风控能力组织的国内外交流、调研活动,向国内著名咨询机构购买合规风控类咨询服务,组织合规风控类会议、监督检查等方面的日常运营开支等。2022年,母公司在以上方面共投入金额28,600.71万元(其中:薪酬支出26,067.17万元、系统建设支出1,875.71万元、培训支出12.36万元、外部咨询支出337.91万元、日常支出307.56万元),占母公司2022年度营业收入的5.00%。
公司投入大量资源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优化信息系统,以提供安全、稳定及个性化的服务,保障和支持业务发展。信息技术投入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网络规划调整,系统建设与安全管控,扩充研发力量,信息技术人员薪酬,金融科技培训及交流,外部咨询,日常运营支出等。2022年,母公司信息技术投入总额为87,309.21万元(其中:薪酬支出35,129.71万元、系统建设支出19,332.74万元、培训支出108.82万元、外部咨询支出1,572.40万元、日常支出31,165.54万元),占母公司2022年度营业收入的15.27%(注:信息技术投入不包括风控、合规投入)。
1、业务创新情况及风险控制报告期内,在证券行业财富管理转型加速推进、注册制发行效率大幅提升、金融科技全面赋能的形势下,公司在夯实现有业务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业务转型、扎实实施业务创新,前、中、后台等各业务条线均呈现出创新发展全面推进的良好局面。公司深入推进数字化与流程优化,在国内证券公司中首家通过DCMM3级国家标准评估,成功入选工信部、中国证监会等12部委联合开展的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试点;持续提升XTP系统性能,更好地陪伴量化行业达到新高度,XTP荣获第八届证券期货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不断丰富齐富通APP功能,基于图像智能、生物识别技术正式上线指纹识别登录功能,集成证件OCR技术、活体检测、人脸识别技术实现证件信息自动识别填充,大幅提升业务办理效率;成功取得账户管理功能优化试点业务资格,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
公司界定了新业务、新产品的审查、评价范围、评价标准和报告路径,规定了对新业务、新产品的审查、控制和监督程序,确保了公司新业务、新产品依法合规并在风险可测、可控、可承受范围内有效开展。公司要求所有新业务、新产品“制度先行”,在相关制度中嵌入合规、风控要求;同时要求实施部门对新业务、新产品全面分析风险特征、划分风险等级、提出应对措施,实施部门合规风控管理人员对新业务、新产品申报材料出具明确意见。公司所有新业务、新产品均经合规审查,公司设立产品风险评价决策小组针对新业务、新产品要点、风险等级、客户适当性安排、主要风险点及控制措施进行评估,出具风险评价意见书。在业务开展过程中,由新业务、新产品实施部门具体落实相关意见、采取相关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风险管理部、合规管理总部依据各自职责提供合规风控咨询,监控相关风险因素的变化,跟踪指导相关风险事项处理、报告。发生风险事件时由新业务、新产品实施部门予以处理并报告合规管理总部、风险管理部,纳入公司风险日报,重大事项报监管部门。公司在总结、评估风险管理和合规管理有效性时,涵盖新业务、新产品开展情况,评估报告定期向公司董事会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经理层报告,确保相关风险信息得到及时传递、有效沟通。
2、风险控制指标监控体系及资本补足机制
(1)风险控制指标动态监控情况。公司根据《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等监管要求,建立健全了以净资本和流动性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指标动态监控机制。公司动态监控系统能够覆盖影响净资本和流动性等风险控制指标的各项业务,逐日准确计量、动态监测、自动预警,生成监管报表;公司按照严于监管预警标准的原则设定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监控阈值,并设置了相应的报告路径和应对预案;公司风险管理部门逐日监测各项风险控制指标运行情况,以业务为导向,分析和测试公司净资本配置有效性,强化风险控制指标前瞻性调整意识,及早研判、及时报告和处理风险事项。报告期内,公司不断完善制度、优化流程、升级系统,确保公司风险控制指标持续符合监管要求,公司持续按照规定程序向监管机构报送风险控制指标监管报表及风险控制指标变化情况报告。
(2)风险控制指标压力测试情况。公司将压力测试作为前瞻性管控风险控制指标、优化资本结构的重要工具。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完善压力测试机制,根据监管要求、内部经营管理需要,针对年度经营计划及预算、月度资产负债配置计划、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风险限额调整、投行承销项目、向子公司增资增信等重大事项,采用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等多种方法,测试压力情景下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的达标情况及承受能力,提出相关风险管理建议,根据压力测试有关结论及反向压力测试结果,制定合理的资本补充计划或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确保公司风险控制指标持续符合监管要求及公司风险偏好。
(3)资本补足情况。公司建立并持续优化净资本动态补足机制。当资本充足目标持续下降或存在潜在大幅下降因素时,公司将采取控制和压缩自营投资品种规模、调整自营业务持仓结构、优化资产结构、控制费用支出、变现优质流动性资产、发行长期次级债或增资扩股等方式补充公司净资本,并做好各项措施的跟踪落实工作。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公开发行永续次级债30亿元、长期次级债30亿元,有效增强了净资本实力。
3、资金需求
2022年,公司各项业务持续健康有序开展。报告期内,公司完成公开发行三期公司债券,发行规模合计人民币55亿元;非公开发行两期公司债券,发行规模合计人民币55亿元;公开发行一期次级债券,发行规模人民币30亿元;公开发行一期永续次级债券,发行规模人民币30亿元;公开发行三期短期公司债券,发行规模人民币70亿元;公开发行一期短期融资券,发行规模人民币10亿元(截至2022年12月31日,已兑付完毕)。
2023年,公司将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继续做好负债与流动性管理,科学合理安排负债规模和结构,保持合理稳健的杠杆水平。
4、融资渠道和融资能力
公司根据市场环境和自身发展需要,按照法律法规、主管部门有关政策,在证券交易所、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机构间私募产品报价与服务系统及证券公司柜台市场,通过债券回购、拆借、转融资、发行收益凭证、短期公司债券、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等方式,融入短期资金,通过权益融资、发行公司债券、次级债券、永续次级债券、私募债券或其他主管部门批准的方式融入中长期资金。
公司
一、 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所属行业情况
2022年以来,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疫情多发散发,党和国家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有效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稳经济大盘政策落地显效。2022年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2.5%,居民收入继续保持增长,消费、投资等经济指标有所回升,贸易进出口稳步增长,我国经济呈现出企稳回升态势。
报告期内,资本市场改革继续深化,全面注册制加速推进,科创板做市商制度、公募基金管理人新政落地,《期货和衍生品法》实施,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更加健全完善。中国证监会优化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和行业的企业直接融资审核机制,加快公募基金特别是权益类基金、抗疫主题基金的审核进度,实施延期展期策略,体现行业监管弹性,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功能,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推出促进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意见,公募基金数量突破一万只,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资管新规”过渡期满,券商资管业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经济产业结构转型与资本市场深化改革,证券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资产规模、资本实力和盈利能力显著增强,与此同时,行业分化加剧,集中度呈上升势头。从中长期来看,证券公司将加速财富管理转型,持续优化主动管理能力,发挥价值发现功能,不断强化资本市场中介能力,寻求专业化、差异化发展。
(二)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公司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的综合类证券公司,业务资格牌照完备。所从事的主要业务包括投资银行业务、财富管理业务、机构业务、投资业务、信用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国际业务、期货业务等,能够为客户提供系统性、多层次、专业化的投融资服务,满足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
投资银行业务是为各类型企业和机构客户提供股票保荐与承销、债券承销、资产证券化、新三板推荐挂牌、并购重组等全业务链的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
财富管理业务是为公司各类客户提供证券经纪服务、投资顾问服务、产品配置服务、综合金融服务。
机构业务是指为各类机构客户提供的研究、托管外包、交易等业务。研究业务是为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保险、银行等机构客户提供总量和行业研究、公司调研、定制课题或报告、会议推介路演等研究服务。托管业务指公司作为托管人依据法律法规及合同约定提供资产保管、清算交收、估值核算、投资监督等服务;外包业务指公司受资产管理机构委托,依据法律法规及合同约定提供份额登记、估值核算、绩效分析等一站式后台运营支持服务。交易业务是指为专业投资者在交易实现领域提供专业化服务,解决其交易管理、复杂交易、策略实现、附加增值等共性或个性需求服务的综合性业务。
投资业务是指公司以自有资金开展权益类证券、固定收益类证券、衍生金融工具等金融产品的交易和做市业务,以及通过全资子公司中泰创投开展的另类投资业务。
信用业务是为客户提供融资融券、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行权融资等证券融资类业务。
资产管理业务主要是通过全资子公司中泰资本、控股子公司中泰资管及参股公司万家基金开展的业务,包括私募投资基金管理、集合资产管理、单一资产管理、专项资产管理、基金管理及其他投资账户管理。
国际业务主要是通过全资子公司中泰国际在香港开展企业融资、跨境及结构性投融资、财富管理和经纪、资产管理、固定收益产品销售及交易、投资、研究和机构销售等业务,同时在新加坡和日本设有子公司开展业务。
期货业务主要通过控股子公司中泰期货开展为客户提供与期货及衍生品有关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期货经纪、期货投资咨询及资产管理;并通过中泰期货的全资子公司中泰汇融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前称鲁证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泰汇融资本”)开展大宗商品风险管理业务,包括基差贸易、仓单服务、合作套保、场外衍生品业务、做市业务等。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2年是中泰证券“十四五”规划的深化提升之年。公司按照“一个统领、一个中心、四大战略、两个支撑”的1142总体发展思路,不断厚植“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行业文化,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持续深化内部改革,深入实施区域突破战略,加快推进业务转型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一)投资银行业务
2022年上半年,注册制改革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继续深入推进。在股权方面,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差异化的板块定位和市场优势,吸引了国内大量优质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同时受益于再融资政策改革后上市公司旺盛的融资需求以及财富效应带来的投资者活跃度提升,再融资市场持续活跃。债券方面,监管部门提出落实国家战略,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功能的要求,支持通过创新资产证券化盘活企业存量资产,重点支持和鼓励产业类企业发债融资;债券市场信用分化延续,高等级品种发行规模占比维持在高位,受到市场走势波动的影响,信用债发行规模较去年有所下降,净融资规模小幅缩减。此外,监管部门通过出台和修订一系列监管措施,进一步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对规范上市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等提出更高要求。
报告期内,公司致力于服务实体经济,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强化基础管理,深化内部协同,积极抢抓机遇;深入贯彻落实区域突破战略,进一步优化业务布局,大力推动实施“1+N”综合服务,投行业务整体发展势头良好。
1.股票保荐承销和并购重组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不断加强行业研究培训,深化重点行业布局,股权业务完成项目单数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共完成20单股权主承销项目发行,合计承销规模84.98亿元,包括IPO项目4
单、配股1单、非公开发行项目14单、可转债项目1单(公司内部统计)。
报告期内,公司股权主承销项目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深入落实“深耕山东”战略,作为保荐主承销商,先后完成了亚星客车非公开发行、新华制药非公开发行、鲁银投资非公开发行等省属国企融资项目,对省属国企的服务和覆盖力度进一步加强;作为保荐机构和主承销商,同时作为收购方财务顾问,完成了茂硕电源非公开发行股票项目。
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加强优势行业布局,作为保荐主承销商,完成了美农生物IPO项目,再次展现了公司在农业行业资本运作方面的专业能力;公司主动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作为保荐主承销商完成的盘龙药业可转债项目,是公司支持脱贫地区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的典型案例。
报告期内,公司作为保荐主承销商助力邦德股份和泰德股份两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功登陆北交所,其中,泰德股份是北交所开市以来首家上市的青岛企业。公司担任独家财务顾问的观典防务正式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交易,成为北交所转板第一股,开启了多层次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新阶段。
2.债券发行承销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主动响应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开拓维护优质客户,共承销债券类项目253单,承销规模合计488.63亿元,其中,主承销137单,承销规模合计413.97亿元,受全市场债券发行规模下降影响,承销规模较去年同期有所降低(公司内部统计)。
报告期内,公司债券类项目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深耕山东市场,深度服务省属国企,助力山东省资本市场建设和实体经济发展。公司完成发行的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中期票据项目,是山东省首单高成长债券,也是全国煤炭行业首单高成长债券;公司作为主承销商参与了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定向资产支持票据、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供应链资产支持票据等项目;作为销售机构参与了山东高速集团有限公司发行的全国首单高速服务区资产支持专项计划项目,为国有企业借助债券市场创新服务功能优化债务结构、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起到了示范意义和促进作用。
报告期内,公司加大央企、大型金融机构客户的开拓和服务力度,大项目运作能力持续提升。公司作为独家主承销商或联席主承销商成功发行中交路桥、大唐集团、国网租赁、电建地产、中投保、远东租赁、狮桥租赁等央企及央企子公司公司债项目,作为销售机构完成中建投租赁、国药租赁、中航信托等央企资产证券化项目,服务大型央企客户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加强;公司不断深化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民生银行等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的业务合作,继续参与了工商银行二级资本债、建设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民生银行永续债等项目发行工作,为大型金融机构持续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完成发行的宁波北仑城投双创债项目,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出了贡献;完成发行的山东国投科创公司债项目,是全国首批推出的科创债之一,也是山东省首单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完成发行的华鲁集团科技创新低碳转型公司债项目,是全国首单科技创新低碳转型公司债券,对于助推升级现有产业结构、促进园区和企业产品链的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完成发行的秦农农商行绿色金融债券项目,是陕西省首单绿色金融债券。
3.新三板推荐及相关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推荐新三板挂牌企业5家;承销挂牌公司定向发行股票项目14次,融资规模1.97亿元;报告期末,公司持续督导新三板挂牌公司249家,其中,创新层公司56家(公司内部统计、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
报告期内,新三板推荐及相关业务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设立成长企业融资部,确定了“做优北交所、做大创新层、做强基础层、培育股交层”的“四层递进”发展策略,从服务“更早、更小、更新”入手,聚焦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全生命周期;联合省工信厅等实施“泰山登顶”计划,助力创新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努力推动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不断增强。
(二)财富管理业务
2022年上半年,在俄乌冲突、美联储加息、国内疫情反复等因素影响下,我国证券市场呈现波动的特征,即使4月下旬出现较大幅度反弹,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半年度涨幅依然为负,分别为-6.63%、-13.20%、-15.41%,沪深两市实现股票基金交易额120.75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74%
报告期内,公司财富管理业务在转型提升战略的引领下,遵循监管导向及行业趋势,以客户为中心,持续优化交易服务、产品服务、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及金融科技平台“三体系一平台”建设,深化财富管理转型攻坚。在夯实财富管理基础业务的同时,公司持续完善金融产品服务体系,以产品销售为抓手,打造了公私募、首发持营均衡发展的“精品店”产品体系,通过“严选”模式打造私募产品库、公募持营精品库;完善投顾服务体系,持续提升投顾产品质量、提升客户体验,稳步推进公募基金投顾业务;公司持续优化股份综合管理平台,强化上市公司综合金融服务,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一定突破,通过股份综合管理平台以及资产配置、家族信托、股权激励等综合金融工具,为客户提供各类综合金融服务。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服务客户775.30万户,管理客户资产12,127.85亿元(不含未解禁限售股、OTC市值)。上半年,公司新增开户49.66万户,实现股票基金交易额6.59万亿元,同比增幅为9.09%;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代销金融产品保有规模562.7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15%(公司内部统计)。
报告期内,公司经纪业务交易情况
沪深交易所数据,债券包括债券现货和债券回购,不含货币基金交易量。
报告期内,公司代销金融产品保有规模
公司强化金融科技赋能,持续打造多终端、多渠道、一体化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包括中泰齐富通APP、融易汇PC端、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等,为投资者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综合财富管理及投资决策辅助服务。2022年上半年,公司持续提升互联网端客户体验及服务感知,高效解决客户痛点问题,围绕财富管理服务及投资辅助决策,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功能及服务体系,公司APP中泰齐富通用户月活跃度相比去年整体提升9.06%(:公司内部统计)。
(三)机构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突出机构业务开发、服务、销售职能,进一步强化机构销售渠道建设,以研究业务为引领,以算法交易为抓手,联合银行、保险、信托等资金方以及金融科技公司等平台,为机构客户服务全方位赋能,机构业务实现平稳发展。
1.研究业务
公司研究业务由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领衔,负责宏观、行业、上市公司、金融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公司坚持以卖方研究为基石,积极发挥对内各业务条线的研究支持和政府智库作用,为公募基金等各类机构客户、政府机构等提供研究报告、路演、策略会、专题会等研究咨询服务。公司研究所构建了完整的宏观经济、产业经济及上市公司研究框架体系。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有研究人员143人,覆盖宏观策略、固定收益、金融工程及20余个行业。报告期内对外发布研究报告2,599篇。
2.托管外包
报告期内,公司托管外包业务积极构建可持续发展业务模式,依托数字化转型,聚焦运营效率与客户服务能力,加速托管外包业务平台化、线上化、智能化发展,实现运营效率、服务质量双提升。报告期末,公司存续托管外包各类产品共2,476只,托管外包业务规模合计1,220.35亿元。
3.机构交易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在机构交易方面发挥以XTP自主研发极速交易系统为核心、行业标准化机构交易系统为基础、定制化交易系统为突破点的金融科技竞争优势,深化机构交易业务市场开拓和服务。报告期末,公司机构交易业务服务存量客户1,839户,较上年末增长14.72%,存量资产规模764.2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39%。
报告期内,公司机构交易业务情况
(四)投资业务
1.投资交易业务
报告期内,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分别下跌6.63%、13.20%、15.41%,科创50指数跌幅最大,达到20.92%;新三板处于低迷状态,做市指数跌15.07%。债券市场呈现震荡走势,十年国债收益率整体位于较低水平;中债十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由年初2.7855%升至二季度末的2.8205%,波动幅度较小。场外衍生品市场行情持续剧烈波动,竞争加剧。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完善投研框架和投决体系,加强市场研判和策略应对。在大类资产配置研究方面,通过总量和结构全覆盖的研究体系,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获得更多收益。固定收益投资业务方面,整体正确判断并合理应对了以震荡为主的市场走势,投资规模稳步提升,控制信用风险敞口,持续优化持仓质量。股票投资业务方面,坚持多策略发展,加强策略应变能力、控制回撤;深挖定增投资价值,把握一二级联动机会。衍生品等做市业务方面,持续开发新策略、优化做市系统和基础设施建设,履行做市商合规报价职责。报告期内,公司上交所50ETF期权、上交所300ETF期权、深交所300ETF期权主做市商月度评级均为最高评级AA;报告期末,公司新三板做市数量74家(: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统计)。
2.另类投资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全资另类投资子公司中泰创投继续将投资聚焦于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区域主要分布于长三角、珠三角和山东省内。2022年上半年,中泰创投共完成5个项目投资,总投资金额1.15亿元。中泰创投投资的上海盟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IPO在报告期内通过中国证监会注册,目前已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投资的信达证券股份有限公司IPO在报告期内获得中国证监会审核通过,目前尚未取得注册批复。
(五)信用业务
1.融资融券业务
2022年上半年,市场融资融券规模下降。截至报告期末,市场融资融券余额16,033.31亿元,较2021年末下降2,288.60亿元,降幅为12.49%。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坚持“服务客户、管住风险、积极竞争、业务赋能”的工作思路,加大精细化管理力度,不断优化担保物、征授信等关键业务环节的管控措施,提升客户服务能力,稳步推进融资融券业务高质量发展。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融资融券余额329.46亿元,较2021年末下降33.53亿元,降幅为9.24%,期末总体维持担保比例为267.44%,融资融券业务整体风险可控。
报告期内,公司融资融券业务开展情况
2.股票质押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贯彻“降风险、控规模、促协同”的工作思路,加大风险管控力度,优化项目量化评估模型,合理控制增量规模,加强贷后管理力度,促进股票质押业务稳健持续发展。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股票质押业务待购回余额88.19亿元,较2021年末增长8.83亿元,其中,自有资金融资规模为66.13亿元,平均履约保障比例为285.74%;资管计划作为融出方的融资规模为22.06亿元。
(六)资产管理业务
1.中泰资管
2022年上半年,受国际局势和疫情影响,资本市场行情震荡,对资管行业产生不利影响。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公司控股子公司中泰资管保持了平稳运营和良性发展,公募化转型取得新进展,业务结构进一步优化。截至2022年6月30日,中泰资管资产管理业务规模2,027.50亿元,较2021年末增加171.34亿元。其中,公募基金业务规模354.50亿元,较2021年末增加179.82亿元;私募及专项产品规模1,673.00亿元。
报告期内,中泰资管资产管理业务规模情况
2.万家基金
报告期内,万家基金持续深化投研体系建设,投资业绩总体良好,保持并发挥在主动投资管理方面的优势,积极把握市场行情和业务机会,产品线进一步完善;不断深化销售服务,改善投资者体验,资产管理规模稳步增长;坚守合规底线,强化风险管理能力,经营平稳有序。截至2022年6月30日,万家基金旗下管理公募基金109只,管理规模3,145.28亿元,较2021年末增长492.61亿元,增幅18.57%,其中,非货币基金管理规模1,736.12亿元,较2021年末增长101.30亿元,增幅6.20%。(: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司内部统计)
报告期内,万家基金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变动情况
3.中泰资本
报告期内,公司全资子公司中泰资本及其子公司完成了山东省中泰财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蚌埠中泰成长四号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潍坊中泰恒新潍农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济南历城区中泰同信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4只基金的募集和备案。截至报告期末,中泰资本及其子公司管理存量私募基金20只,投资领域涉及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康美、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文化传媒等多个行业。
(七)国际业务
2022年上半年,恒生指数下跌1,537.88点,同比下降6.57%,香港证券市场日均成交金额1,368亿港元,同比下降27.33%;香港市场IPO融资额为178亿港元,同比下跌约92%;亚洲G3(除日本外)债券融资额120,380.74百万美元,同比减少39.94%(:彭博)。
报告期内,中泰国际紧跟公司发展战略,集中力量发展重点区域的各项业务,整合销售力量在股票及债券资本市场业务上发力,业务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在第三届“金中环”券商评选中荣获“最具综合实力港美券商”和“最佳财富管理奖”、在《全球品牌杂志》(GlobalBrandsMagazine)“2022全球品牌奖”中获得“香港最佳财富管理品牌”。
报告期内,中泰国际客户规模持续增长,业务能力显著增强,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中泰国际重点把握赴港上市以及发行美元债的机遇,加强对机构客户的业务覆盖。2022年上半年,中泰国际完成IPO项目9个,同比增长200%,承销金额约38.42亿港元,同比上升23.7%,其中,参与了香港IPO市场上半年的焦点项目,如GOGOX、友和及美因基因等新经济及生物科技项目。根据彭博数据(按承销家数),中泰国际的IPO承销业务位列全市场(含外资)第三,较2021年上升25位,在中资机构(含银行系)排名第二,在中资券商排名并列第一。根据彭博系统数据(按发行数),2022年上半年中泰国际完成44个境外债项目,在中资券商中排名第10,融资额约57.86亿美元,同比分別上升69.23%和37.99%。
(八)期货业务
报告期内,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约为30.46亿手,累计成交额约为257.48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8.04%和10.08%(数据以单边计,来源:中国期货业协会)。
报告期内,公司控股子公司中泰期货贯彻落实公司1142总体发展思路,实施“内涵+外延”双轮驱动战略,加大机构客户开发力度,提升机构客户权益规模及占比;加大营销服务团队建设力度;增设经营主体,优化业务布局;强化研究服务产品质量提升和推送工作;大力推进业务协同工作,积极促进业务转型,推动中泰期货高质量发展。
2022年上半年,中泰期货的期货端期末客户权益为264.67亿元,同比增长56.07%;股票期权业务(含股票)期末客户权益8.78亿元,同比增长20.77%。
报告期内,中泰期货的期货端期末客户权益、股票期权业务(含股票)期末客户权益及成交金额情况
公司内部统计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三、可能面对的风险
1.合规风险
合规风险是指因公司或工作人员的经营管理或执业行为违反法律法规和准则而使公司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采取监管措施、给予纪律处分、出现财产损失或商业信誉损失的风险。
公司建立董事会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经营管理层、合规总监、合规管理总部、各单位合规管理人员的合规管理组织体系。报告期内,公司严格落实《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合规管理办法》及《证券公司合规管理实施指引》,持续完善覆盖治理层、管理层、各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合规管理体系,合规管理贯穿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在制度建设、合规人员配备及履职保障、业务流程梳理、数字化转型等多方面优化合规管理体系,切实推进合规管理全流程覆盖。通过运用合规审查与咨询、合规检查与监测、合规宣导与培训等手段,对公司经营管理中的合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监控,强化业务合规管控机制。公司积极落实“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行业文化建设要求,通过组织合规培训、强化合规文化宣导,培育“合规风控至上”的经营理念,持续提升公司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报告期内,公司有效运用各种合规管理手段和方法,从事前、事中、事后有效防范合规风险,通过合规管理有效性评估及时发现合规管理所存在的问题,持续完善合规管理体系,为公司各单位合规展业提供有力支持。公司合规管理总部密切跟踪最新监管政策,印发合规培训资料、举办专题培训传递最新监管政策和动态;坚持监管导向、问题导向,结合行业多发问题和监管关注重点,积极履行合规检查和合规督导职能,持续跟踪整改落实情况,强化业务管理,防范合规风险;加强信息技术合规管理,利用金融科技赋能合规管理,建立智能合规管理平台,持续优化信息隔离墙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合规监控监测系统,定期对工作人员的证券投资行为等进行监测、处理;组织完善客户投诉举报处理机制,履行客户投诉处理的协调、督办、核查、责任认定与报告等职责;完善子公司分类合规管理方式,加强子公司合规考核力度,建立健全子公司风险监控机制。审计稽核部牵头组织对公司合规管理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就评估发现的问题督促相关单位落实整改。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由于相关市场价格或波动率的不利变化而导致公司可能损失的风险。公司涉及市场风险的业务主要来自于自营投资、做市业务以及其他投资活动等。
公司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类别如下:①权益类风险:主要来自于公司自营证券投资和做市类业务持仓组合在股票、股票组合、股指期货、期权等权益类证券的价格及波动率变化上的风险敞口;②利率类风险:主要来自于公司固定收益类投资组合(包括债券、利率互换和国债期货等)在收益率曲线结构、利率波动性及信用利差等变化上的风险敞口;③商品类风险:主要来自于公司自营持仓组合在商品现货、期货价格及波动率变化上的风险敞口;④汇率类风险:主要来自于公司在外汇汇率即期、远期价格及波动率变化上的风险敞口。
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通过风控前置、限额管理、风险分析等手段对市场风险进行分析和控制,将公司整体市场风险水平控制在适当范围内。公司业务系统或业务管理系统设置风险管理模块,实现部分限额指标的前端控制,提升风险管理效率,降低操作风险。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市场风险限额管理体系,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分级授权实施的管理架构。公司设定各业务规模、敞口、集中度等关键风险指标,动态监测、分析、评估各业务市场风险情况,对超限情况及时通知、警示并督促业务部门采取降低风险敞口或对冲等措施控制风险。公司通过设置止损限额及市场风险总量VaR限额有效控制公司自营业务亏损过大的风险。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库,实现市场风险量化分析,VaR风险计量模型覆盖权益价格风险、利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汇率风险等风险类型,RNIV风险计量模型覆盖新三板做市业务风险。公司建立了市场风险分析报告机制,通过日报、月报等定期报告及不定期报告反映风险识别和应对方案。公司通过敏感性分析、压力测试等工具定期或不定期对公司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评估,针对市场异常波动、特定风险事件等情形提高评估频率,控制公司在极端情况下可能承担的损失,并将压力测试结果运用于市场风险管理及限额管理,确保公司在市场风险可控、可承受的情况下开展各项业务。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持仓投资组合一天95%市场风险VaR为1.02亿元,占公司净资本的0.37%;其中,公司权益类投资组合一天95%市场风险VaR为1.09亿元;公司场外衍生品业务一天95%市场风险VaR为396.06万元;公司场内期权做市和期权自营业务的delta敏感度为154.93万元;公司固定收益类投资组合DV01敏感度为939.04万元。报告期内公司权益类投资规模整体保持稳定、风险敞口可控,非权益类投资久期相对稳定,公司自营投资、做市业务市场风险可控、可承受。
3.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融资方、交易对手或发行人等违约导致公司可能面临损失的风险。报告期内,公司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集中在融资融券业务、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业务、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业务、债券投资交易业务、场外衍生品业务等。
公司主要采取信用评估、交易对手管理、尽职调查、限额管理、盯市管理等方式控制信用风险。信用评估:公司建立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内部评级模型,根据内部实际情况及管理需要确定了内部评级覆盖的业务范围,并建立了与自身业务复杂程度和风险指标体系相适应的内部评级管理工具、方法和标准。交易对手管理:在债券投资交易和场外衍生品业务中,公司优先选择管理规范、资信状况良好的大型客户开展交易,并根据内部评级风险等级进行授信管理,对于内部评级较低的交易对手审慎严格控制额度上限;在融资类业务中,公司建立科学的客户资质审核机制,严格执行授信和后续管理,及时调整客户授信额度,建立信用业务黑名单机制等。尽职调查:公司根据各类业务的特点建立了尽职调查要求与规范,开展具有信用风险的业务前对融资方、交易对手及标的证券等进行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限额管理:针对具有信用风险的业务建立了规模、集中度等限额指标,并确立了与业务规模相匹配的分级授权审批机制;对于场外衍生品交易、债券投资交易业务,建立与内部评级相挂钩的交易对手额度管理机制;对于融资类业务,健全风险指标体系,建立各业务敞口的风险限额,明确各层级审批权限。盯市管理:公司持续强化盯市通知服务工作,落实多重盯市制度,相关部门每日独立安排专人进行风险指标监控、标的证券及客户舆情风险的盯市,盯市内容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同时公司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协作机制和健全的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在发生风险时根据制度规定执行风险报告程序并及时采取风险应急处置措施。
公司在开展各类具有信用风险的业务过程中,严格控制业务风险并稳步提升整体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公司总体信用风险在可承受范围内。
4.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公司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资金需求的风险。
公司在融资负债统一归口管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资产负债管理工作,通过及时分析业务发展趋势及其可能对中长期资金的需求,调整公司负债期限结构,保持资产负债期限始终处于合理水平;公司及时完善负债规划,通过调整到期融资集中度等手段,避免因融资渠道过于单一或债务集中到期的偿付风险,使负债结构和到期日分布更趋合理。
公司建立了现金流预测和分析框架,运用现金流缺口、敏感性分析、压力测试等管理工具,能够计量、监测和控制不同情景下未来不同时段的现金流缺口;公司按照审慎原则确定优质流动性资产规模和构成,保持多层次的充足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通过定期对流动性风险进行应急演练,以确保公司在压力情景下能够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满足流动性需求。
公司重视与各大商业银行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注重规范经营,维系良好信誉,保持畅通的融资渠道,如有需要,可通过同业拆借、债券回购、短期融资券、短期公司债、公司债、次级债、收益凭证及其他符合法律及监管规定的方式进行融资,以解决资金需求。
报告期内,公司保持了充足的流动性资产储备,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率均符合监管标准及监管预警标准。
5.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流程设计、员工相关事项和信息技术系统以及外部事件而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操作风险存在于公司各机构、各业务条线、各类业务及工作流程中,具有覆盖面广、种类多样、易发难控的特点。操作风险防控工作强调全员参与,防控策略应根据关键风险特征变化情况进行动态更新调整。
公司开展操作风险基础管理工作的方法主要包括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RCSA)、损失数据收集(LDC)、关键风险指标(KRI)、操作风险状况分析报告等。公司利用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RCSA)工具识别关键风险点和控制措施,对控制效果进行评估,对剩余风险进行及时缓释或控制;利用风险日报、操作风险管理系统等方式、工具定期或不定期收集内外部损失数据(风险事件),汇总各类风险事件并进行分析归类、入库整理;利用关键风险指标(KRI)实现对经纪、自营、投行、研究、IT、结算及人力资源等关键条线关键风险因素的后端趋势监测;建立畅通的操作风险报告机制,对于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关键风险指标、操作风险状况分析等实行定期报告制度;将操作风险损失限额分解至各业务条线、分支机构、子公司,并实现系统化限额分配及使用监控。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开展操作风险基础管理工具数据标准及计量引擎建设研究,探索操作风险基础管理数据标准化、精细化计量体系的落地应用;开展操作风险管理专项培训,宣导全员参与操作风险防控的理念,积极推动母子公司一体化的操作风险管理模式,推动操作风险三大基础管理工具、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在集团层面的落地应用;组织开展各业务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操作风险状况分析等年度常规工作;优化操作风险管理工作流程及相关系统流程,建立分支机构分片区对接管理机制,提高操作风险管理精细化程度,研发全新操作风险管理系统,提升系统便利化、智能化水平;另外,通过严格开展系统建设立项审议、强化系统运行监控、开展信息技术风险监测机制有效性自查评估等工作持续深化对金融科技应用外溢风险的关注和防控,提示并提出加强业务与技术深度融合、对外部合作方履约风险关注的要求。
6.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由于公司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公司负面评价,从而造成公司声誉损失的风险。声誉事件是指引发公司声誉风险的相关行为或事件。公司建立健全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实现日常声誉风险管理和对声誉事件的妥善处置,是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公司制定了《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办法》《公司突发事件维稳工作应急预案》等制度,遵循预防第一、积极主动、全局利益、及时报告、全员参与原则,从风险监测、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报告和风险处置六个方面对声誉风险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管理。公司声誉风险归口管理部门企业文化部设立声誉风险管理岗,每日监测互联网、广播、报刊等各类媒体的舆情动态,做好声誉风险因素的搜集、整理、分析和舆情研判工作,并及时向部门负责人、合规风控管理人员报告日常舆情监测中发现的苗头性问题。对于可能导致公司声誉损失的报道,会同相关部门采取必要措施予以防范、处理,经评估后纳入公司风险日报。报告期内,公司整体舆情平稳,未发生重大声誉风险事件。
7.洗钱与恐怖融资风险
公司面临的洗钱、恐怖融资和扩散融资风险是指公司的产品或服务被不法分子利用从事洗钱、恐怖融资、扩散融资等活动的可能性。
公司严格执行反洗钱法律法规,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洗钱及恐怖融资风险。公司制定了较为完备的反洗钱制度体系,包括洗钱风险管理基本制度、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其他多项反洗钱专项制度,并在公司全面风险管理、重大事项报告、合规绩效考核、员工违规违纪处罚办法等有关制度中涵盖了反洗钱相关内容。公司构建了以公司董事会负责、监事会督导、总部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合规管理总部组织实施,相关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落实执行的反洗钱组织架构体系。
报告期内,公司制定了《公司反洗钱绩效考核实施细则》,持续完善公司反洗钱制度体系,强化反洗钱工作激励约束机制,对洗钱风险管理工作开展做了进一步全面、细化要求。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以战略为引领、以改革谋出路、以创新求发展,推动公司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公司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清晰明确的发展思路和战略规划
作为业务牌照齐备的全国大型综合类上市券商,公司深入贯彻落实“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行业文化建设要求,积极适应国际国内发展格局和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沿着“一个统领、一个中心、四大战略、两个支撑”的1142总体发展思路,即以党建为统领,以客户为中心,深入实施区域突破、人才强企、转型提升、金融科技四大战略,把改革创新、风控合规作为两大支撑,深化推进实施“十四五”规划,努力将中泰证券建设成为治理完善、资本充足、功能完备、创新力强、内控严密的一流现代金融企业。
(二)持续提升的区域市场竞争力
公司聚焦服务区域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发展,深入实施“深耕山东、南布重兵、做强北京”的区域突破战略,针对不同区域的不同业务进行差异化布局和资源配置,区域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作为山东省委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公司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将深耕山东作为区域突破战略的重中之重,2022年以来明确了服务山东省产业链发展的一系列创新打法,开启深耕山东的3.0版本,着力做好“四个聚焦”和“三个结合”,即聚焦服务强区强县,聚焦服务省属企业,聚焦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聚焦突破青岛市场;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相结合,与山东省“十大创新”相结合,与济南科创金融试验区建设相结合。创新体制机制和业务打法,成立青岛事业部,在青岛建立财富、资本、研究三大中心和投行、国际、期货、资本四大总部,强力突破青岛市场。同时,公司积极布局全国市场,持续加强在长三角、珠三角、北京等省外重点区域的人员、业务布局,推动北京、深圳、上海地区集中办公,更好地整合内部资源,加大当地市场开发、服务力度,公司市场影响力持续提升。上半年,公司股权、债券项目单数位居山东市场首位,并在省外重点区域实现较快发展。
(三)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公司牢固树立长期经营客户的理念,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财富管理、投资银行、机构等业务加快转型提升,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与客户共同成长。财富管理业务以客户为中心,持续优化交易服务、产品服务、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及金融科技平台“三体系一平台”建设,深化财富管理转型攻坚,服务客户775.30万户;打造股份综合管理平台,持续推动综合金融服务业务快速发展;依托量化交易领域优势,持续打造“中泰量化30”“中泰时钟”为代表的产品线,公司产品体系进一步丰富,以产品销售为先导的财富管理转型取得显著成效。投资银行业务致力于为企业和机构客户提供卓越的融资及财务顾问服务,服务范围覆盖全投行业务链;公司持续优化业务布局,在投行委下设山东、青岛、北京、上海、深圳五大投行总部,形成大协同作战格局。上半年,公司投行业务按照打造精品投行的目标,相继打造了一批颇具亮点的典型项目,在细分领域继续维持行业第一方阵。公司机构业务统一同业机构客户的开发、服务、销售职能,坚持打造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机构,依托研究品牌优势,发挥牵引带动作用,机构客户开发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四)健全完善的市场化经营机制
公司按照更市场、更开放、更灵活的原则持续深化改革,以改革激发动力、释放活力,增强免疫力、提高竞争力,市场化的经营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司形成以投资银行、财富管理、金融市场、机构业务、金融科技五大委员会为支撑的综合金融服务架构体系;成立青岛事业部和青岛研究院,深入推动实施突破青岛战略。公司坚持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秉承“五湖四海、广纳英才,不拘一格、选贤任能,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事业为上、兴贤育才”的人才观,创新人才引进、使用、培养、激励机制,打造投资银行、研究、投资、财富管理、金融科技等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人才队伍。公司持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通过优化调整干部队伍,形成了年轻化、专业化、复合型的干部人才梯队;坚持薪酬与考核目标市场化“双对标”,对中层干部和员工严格落实刚性考核。公司通过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业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搭建多层级人才培养体系,吸引凝聚了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公司,并让加入公司的优秀人才变得更加优秀,使人才优势成为公司发展的竞争优势,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核心保障。
(五)稳健有效的合规风控体系
公司坚持“合规风控至上”的经营理念,以建设风险管控长效机制为目标,形成了董事会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经理层及风险控制委员会-合规总监-合规管理总部-各部门、分支机构合规负责人(专员)的合规管理组织体系,建立健全涵盖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各层级履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职责明确、报告路径畅通,形成相互衔接、有效制衡的运行机制。公司持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风险指标体系,不断壮大风险管理专业队伍,同时利用金融科技积极推进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对各类风险及业务实施有效监测、评估、计量、报告,有效提高了全面风险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六)不断强化的金融科技支撑
公司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发展,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搭建了一支素质过硬、科研能力突出的金融科技团队,着力构建“科技牵引,全面赋能”的金融科技体系,以金融科技赋能业务发展、推动业务创新、强化支撑体系,打造数字化智能化券商。公司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生物识别等先进技术,推动业务与金融科技深度融合,业务线上化水平大幅提升;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助力公司运营效率提升,自主研发了资金运营管理平台、公募基金投顾服务中台;打造了XTP极速交易系统、齐富通APP等多个行业领先的科技平台,赋能公司管理提升和业务发展。XTP作为服务量化私募细分领域的发力产品,通过自主研发走出了差异化路线,建立了服务量化私募的全方位产品矩阵,产品生态持续优化,服务实盘客户超1,800户,已经成为连接优质私募和银行理财子公司、信托等超级资金的桥梁,进一步拓宽了公司服务高净值客户的优质资产渠道,推动公司财富管理业务转型提升不断加速。
(七)协同高效的集团一体化运营
公司持续推动集团一体化管控,“一个中泰”意识持续加强,在合规前提下,“同开发、同营销、同服务”协同机制不断优化,“1+N”综合金融服务模式效果显著。通过完善管理和考核办法、树立协同发展导向,推动各业务条线、分公司和子公司间高效协同;强化对子公司的管控,推进集团化信息系统平台建设,促进母子公司联动,形成中泰发展合力。公司倡树“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加大对重点工作的督导检查,推动业务推进能力、客户服务响应速度、内部管理效率显著提升。通过集团一体化运营管控,公司大协同的局面形成,运营效率进一步提升,品牌效应更加凸显,融合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收起▲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公司二次创业的起步之年。公司按照“一个统领、一个中心、四大战略、两个支撑”的1142总体发展思路,不断厚植“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行业文化,以党建为统领,以客户为中心,积极把握市场机遇,持续深化内部改革,深入实施区域突破战略,加快推进业务转型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经营业绩稳步提升,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为2,046.90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权益为357.90亿元。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1.50亿元,同比增长27.02%;利润总额42.99亿元,同比增长31.2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2.00亿元,同比增长26.72%。
(一)投资银行业务
2021年,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持续深化,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快速扩容,各板块定位和审核标准进一步明晰,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制度得以完善和优化;聚焦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开板,标志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加速了我国全面注册制改革的步伐。监管部门出台和修订一系列监管措施,进一步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对规范上市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等提出更高要求。债券市场信用分化延续,高等级品种发行规模占比维持高位,虽然信用债发行规模相比去年有所增加,但是由于到期和提前兑付规模上升明显,导致净融资规模同比大幅缩减。
报告期内,公司致力于服务实体经济,坚持以客户为中心,进一步优化业务布局,强化基础管理,深化内部协同,积极抢抓机遇,投行业务整体发展势头良好,公司投行业务取得了历史最佳业绩。
1.股票保荐承销
报告期内,公司不断提升大项目运作、销售和定价能力,着力推动区域突破战略和“行业组”建设,深耕重点区域和行业,同时积极开拓北交所业务机会,股权业务取得历史最佳成绩,完成项目单数及收入均达到近年新高,共完成了35单股权主承销项目的发行,合计承销规模236.19亿元,包括IPO项目13单、配股1单、非公开发行项目20单、可转债项目1单(数据来源:公司内部统计)。
报告期内,公司明确行业聚焦与行业组打造方案,确定重点行业方向,着力推动“行业组”建设,其中,公司保荐主承销的普联软件IPO项目,是山东省第一家纳斯达克回归A股的IPO项目,为公司在科技行业赢得了良好口碑。
报告期内,公司不断深化投行业务发展格局,持续推进了一系列重大项目落地,大项目运作能力持续提升,公司联合主承销的维远股份IPO项目,是山东省目前融资规模最大的化工企业IPO项目,也是山东省近5年来融资规模最大的IPO项目;公司联合主承销的潍柴动力定增项目,是报告期内资本市场的标杆项目之一。
报告期内,公司把握北交所成立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公司在新三板业务的行业优势地位,筛选出一批专精特新企业、知名投资机构投资以及行业前沿领域的项目作为重点项目持续跟踪、加快推进,公司保荐主承销的志晟信息IPO项目,是首批在北交所发行上市的企业之一。
报告期内,公司连续第二年获评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公司从事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财务顾问业务执业能力专业评价”A类券商,在《证券时报》主办的“2021中国证券业君鼎奖”评选中荣获“2021中国证券业股权再融资团队君鼎奖”、“2021中国证券业财务顾问项目君鼎奖”等奖项。
2.债券发行承销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债券业务资格牌照进一步完备,客户结构不断优化,细分领域持续保持优势地位,金融债实现新的突破,承销债券类项目684单,承销规模合计1,591.35亿元,其中,主承销282单,承销规模合计1,120.67亿元(数据来源:公司内部统计)。
报告期内,公司重点加大优质客户的开发力度,进一步优化了客户结构,高信用等级的优质客户持续增加,作为主承销商参与了国家电网有限公司2021年公开发行短期公司债券(第一期)、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第一期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二级资本债券(第二期)等项目,为进一步覆盖央企及大型金融企业客户奠定坚实基础;公司参与的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第一期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项目,创造了近一年来股份制银行永续债最低发行利差;公司参与的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二级资本债券(第二期)项目,是公司首次承销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金融债,也是公司历史上参与承销的单只规模最大的债券项目。
报告期内,公司充分发挥本土券商优势,坚持深耕山东市场,加大业务开拓和客户服务力度,共完成了山东省鲁信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公开发行2021年公司债券、山东省财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2021年公开发行公司债券(面向专业投资者)、山东高速集团有限公司公开发行2021年公司债券(面向专业投资者)、山东国惠投资有限公司2021年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等一系列山东省管企业债权融资项目,服务省属企业能力进一步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成功取得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商资格,实现银行间与交易所产品的全牌照经营,主承销的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2020-2022年度债务融资工具项目,是公司成功发行的首单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产品。公司成功入选山东地方政府债主承销商,实现了地方政府债主承销商角色零的突破。
3.新三板推荐及相关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把握北交所成立的历史机遇,加强优质挂牌项目储备,加大存量项目跟踪服务,推荐2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参与22次挂牌公司定向发行股票,定向发行融资规模6.59亿元;持续督导新三板挂牌公司263家,其中,创新层公司38家,基础层公司225家(数据来源:公司内部统计、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2021年市场统计快报)。
报告期内,公司获得《证券时报》主办评选的“最受上市公司尊敬的新三板投行”奖项。在全国股转公司2021年证券公司服务新三板改革评价中,公司评价总得分行业排名第4位。
2022年发展展望:公司将进一步深耕重点区域,提升区域覆盖广度深度;推动建立行业组模式,在重点行业形成深耕、专精的差异化竞争格局;建立投行客户经营体系,打造企业客户平台化服务模式,加大优质客户开发维护力度,全面推动客户“1+N”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二)财富管理业务
2021年,沪深两市股基交易量(剔除货币基金)268.09万亿元,日均交易量1.1万亿元,较2020年增加2,182.59亿元,增幅24.66%(数据来源:沪深交易所);市场新增投资者1,963.36万户,比2020年增加161.11万户,增幅8.94%(数据来源: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网站)。在资管新规、打破刚兑、房住不炒、注册制深化改革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助推下,居民财富管理需求不断增长,同时也对证券公司财富管理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优化财富管理组织架构,深化财富管理转型落地,以监管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努力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三体系一平台”,即交易服务体系、产品服务体系、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及金融科技平台,以金融产品销售和公募基金投顾业务为抓手,持续深化财富管理转型。凭借公司XTP系统在量化交易领域的优势,打造了量化细分市场的私募产品“中泰量化30”,差异化推出“FOF”和“专享”两大细分子策略系列产品,不断完善公司金融产品体系;积极推进公募基金投顾业务,取得公募基金投顾业务资格,推出公募基金投顾业务品牌——“齐富投”,进一步完善公司综合金融服务体系。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共服务客户726.54万户,管理客户资产1.09万亿元(不含未解禁限售股、OTC市值)。报告期内,公司新增开户64.24万户,实现股票基金交易额14.55万亿元,同比增幅15.20%。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代销金融产品保有规模535.24亿元,同比增长30.09%。
公司为投资者提供多终端多渠道一体化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包括中泰齐富通APP、融易汇PC端、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等,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综合财富管理服务体系。截至2021年末,中泰齐富通APP月活数为464.10万,在券商APP领域(不含同花顺、大智慧等第三方APP)排名第11位(数据来源:易观)。
2022年发展展望:公司将遵循财富管理业务监管导向及行业发展趋势,以客户为中心,持续加强交易服务体系、产品服务体系、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及金融科技平台“三体系一平台”建设,坚持金融产品销售和公募基金投顾业务双轮驱动,加快财富管理转型步伐,努力打造国内一流财富管理品牌。
(三)机构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优化机构业务组织体系,设立机构业务委员会,统一同业机构客户的开发、服务、销售职能,调整研究业务、托管业务定位,强化机构销售渠道建设;以研究业务为引领,以算法交易为抓手,联合银行、保险、信托等资金方以及金融科技公司等平台,为机构客户服务全方位赋能,机构业务实现平稳发展。
1.研究业务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共有研究人员130人,全年对外发布研究报告4,714篇。公司研究所构建了完整的宏观经济、产业经济及上市公司研究框架体系,覆盖了宏观策略、固定收益、金融工程及20余个行业,实现行业全覆盖,在宏观、金融、金属等研究领域得到国内外投资者认可。2021年成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新增境内签约券商之一,不断优化研究收入结构。加强海外研究服务,推动业务国际化发展,提升品牌影响力。
2.托管外包与机构交易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托管外包业务聚焦运营效率与客户服务能力提升,加强合规风控建设,以创新驱动金融科技赋能,打造特色服务品牌,全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实现托管外包业务稳健发展。报告期末,公司存续托管外包各类产品共2,414只,规模1,342.66亿元。
报告期内,公司在机构交易方面已经形成了以XTP自主研发极速交易系统为核心、行业标准化机构交易系统为基础、定制化交易系统为突破点的金融科技竞争优势。报告期末,公司机构交易服务存量客户1,603户,较上年末增长28.86%,存量资产规模711.6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6.77%。
2022年发展展望:公司将进一步整合研究力量,强化专业研究能力建设,打造集卖方研究、内部协同、智库研究为一体的研究平台;持续强化业务风险管控能力,加快智能化系统建设,不断丰富客户服务体系;充分利用XTP系统先发优势,加大PB业务开拓力度,强化业务协同,以机构投顾、FOF业务为抓手,推动机构业务实现更大突破。
(四)投资业务
1.投资交易业务
2021年,经济修复放缓,资本市场呈现分化加大、博弈加剧的特征。股票结构化行情明显,短期板块极端行情频繁出现。债市趋势性机会较少,利率波动区间震荡,信用风险持续积累。衍生品市场,收益互换新规发布,业务模式有待重构。新三板市场受北交所推出利好影响,全年涨幅较大。
报告期内,公司权益投资业务加强投研一体化建设,在坚持价值投资的同时,完善择时和行业配置模型,提升交易能力,丰富投资策略。固定收益业务方面,重点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流动性管理能力、多策略能力建设,布局资本中介业务,积极争取新业务资格,报告期内中金所国债期货做市业务资格获中国证监会无异议函。衍生品业务方面,持续改进做市系统,丰富期权做市和ETF做市策略,探索量化投资新策略;提升场外衍生品产品开发能力,加强系统建设,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新三板、北交所业务方面,持续加强北交所上市企业覆盖与研究工作,加强市场走势研判,及时调整投资交易策略,合规开展新三板股票做市业务。报告期内,公司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2021年做市商评优结果中获得“年度优秀流动性提供做市商”荣誉称号。
2022年发展展望:2022年,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大类资产配置将迎来内生和外围的诸多困难和挑战,各类资产估值预期仍将受到压制。公司投资交易业务将继续优化投资研究体系,加强组合管理能力、多策略投资能力、产品设计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优化大类资产配置体系,加强信息系统建设,提升合规风控管理能力,争取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
2.另类投资业务
中泰创投为公司从事另类投资业务的全资子公司。报告期内,中泰创投持续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主要将投资聚焦于航空航天、军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布局于山东省、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区域。2021年,共完成17个项目投资,总投资金额13.22亿元。报告期内,有5个项目在科创板上市,1个项目在主板上市。2021年,中泰创投实现营业收入11.22亿元,净利润8.15亿元。
2022年发展展望:中泰创投将继续聚焦航天航空军工、新能源、新材料及先进制造等行业,持续深度挖掘行业投资机会,不断提升资产组合质量及平衡性,稳步提高投资盈利水平,有效增强抵御市场波动与经济周期能力,力争另类投资业务再上新台阶。
(五)信用业务
1.融资融券业务
2021年,市场融资融券规模稳步提升,截至报告期末,市场融资融券余额18,321.9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131.83亿元,同比增幅13.17%。报告期内,公司坚持“服务客户、管住风险、积极竞争、业务赋能”的工作思路,持续优化风险管控措施,推进精细化管理,大力拓展券源供给渠道,稳步推进融资融券业务高质量发展。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融资融券余额362.99亿元,较2020年末增加43.67亿元,同比增长13.68%,期末总体维持担保比例为273.19%,融资融券业务整体风险可控。
2.股票质押业务
2021年,公司贯彻“降风险、控规模、促协同”的工作思路,持续加大风险管控力度,不断优化承做项目质量,促进股票质押业务稳健持续发展。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股票质押业务待购回余额79.36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7.52亿元,其中,自有资金融资规模为56.40亿元,平均履约保障比例为337.21%;资管计划作为融出方的融资规模为22.96亿元。
2022年发展展望:公司将进一步提升客户服务水平,提升客户感受;紧跟市场创新步伐,探索融券业务发展新模式,努力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稳妥发展股票质押业务,加强风险管控,扩大协同效应,推动信用业务高质量发展。
(六)资产管理业务
1.中泰资管
2021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的收官之年,券商资产管理行业总体规模企稳,资产管理业务收入止跌回升;头部机构集中度持续提高,“马太效应”日益明显。报告期内,中泰资管持续打造投研一体化的投研体系,大力发展权益投资业务,深化母子公司业务协同,大力发展机构客户,业务经营实现稳步增长。
2021年,中泰资管实现营业收入5.36亿元,净利润0.69亿元。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泰资管资产管理业务规模1,856.17亿元,比2020年末增加386.58亿元。其中,主动资产管理规模1,845.39亿元,比2020年末增加658.07亿元,主动管理规模占比99.42%;被动资产管理规模10.78亿元,比2020年末减少271.50亿元。在主动资产管理规模中,公募基金业务规模174.68亿元、集合资产管理规模393.22亿元、专项资产管理规模21.77亿元、单一主动资产管理规模1,255.71亿元。
2022年发展展望:中泰资管将继续坚持“以权益业务为引领,公募与私募业务齐头并进”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优势,积聚优秀专业人才,发挥自身禀赋特点,积极寻找市场机会,为各类投资者提供差异化专业理财服务。
2.万家基金
2022年发展展望:万家基金将聚焦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坚持提升投资能力,进一步完善产品布局,提升管理规模和盈利水平;以队伍建设、IT系统建设、内控体系建设为抓手,强化运营支持能力,带动公司整体竞争实力提升。
3.中泰资本
报告期内,中泰资本及其子公司完成齐鲁中泰定增2号私募股权基金、中泰威智(枣庄)新旧动能转换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蚌埠中泰成长一号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烟台国丰芝财中泰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济南中泰新动能海富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5只基金的募集,实缴规模共7.475亿元。报告期末,中泰资本连同子公司管理存量私募股权基金16只,基金实缴出资金额合计27.36亿元,投资领域涉及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康美、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文化传媒等多个行业,投资效果良好。2021年,中泰资本实现营业收入1.17亿元,净利润0.66亿元。
2022年发展展望:中泰资本将进一步提升私募股权基金管理能力,提高在行业的知名度;进一步优化业务布局,完善组织架构设置,强化与公司投行、财富管理等的业务交流合作,互惠共赢;借助母公司在山东省内的综合优势,创新打法,深化服务,开创服务山东市场新局面。
(七)国际业务
报告期内,中泰国际完成8个IPO股票承销项目,股票承销规模57.39亿港元;完成债券承销项目69个,债券承销规模1,111.4亿港元。根据彭博Boomberg数据,中泰国际的股票承销项目数量在中资券商排名第17位,债券承销项目数量在中资券商排名第9位。
2022年发展展望:公司国际业务将更加注重债券通、RQFII等跨境投资业务,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金融科技带动财富管理业务转型,聚焦推进重点市场区域的港股上市及美元债融资,优化投资业务范围和投资结构,提高投研、投决和交易能力,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投融资能力,增强子公司贡献度。
(八)期货业务
2021年,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约为75.14亿手,累计成交额约为581.20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13%和32.84%(数据来源:中国期货业协会,单边统计)。
报告期内,鲁证期货不断深化内部改革,抢抓市场机遇,加大业务开拓,深耕基础期货经纪业务,稳健开展风险管理业务,着力打造专业研究能力,2021年,鲁证期货实现营业收入22.55亿元,净利润1.89亿元,同比均大幅增长,取得了历史最好的经营业绩,实现了提级进位目标。2021年,鲁证期货期货端期末权益为人民币169.58亿元,同比增长67.82%;股票期权业务(含股票)期末权益人民币7.27亿元,同比增长92.84%。
2022年发展展望:鲁证期货将大力推动业务转型升级,强化营销服务团队建设,提升服务机构客户能力,促进财富管理转型;优化业务协同架构和机制,持续加强合规风控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报告期内,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等多重考验,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发展,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资本市场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改革举措接连落地,注册制配套制度规则不断完善,深市主板与中小板合并,北交所开市并实施注册制,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再上新台阶;退市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常态化退市机制加速形成;证券纠纷特别代表人诉讼制度落地,证券执法司法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零容忍”的震慑力更加彰显,市场生态持续优化。
报告期内,中国证监会继续坚持“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理念,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同时坚持分类监管、差异化监管,扶优限劣,证券行业迎来首批“白名单”券商,为优质证券公司创新发展打开空间;险资获准参与证券出借业务,引入长期资金,公募基金投顾业务试点加速,为证券行业带来新发展机遇。
报告期内,市场交投活跃,全年股票基金交易额268.09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4.66%;居民理财需求提升,行业财富管理转型初见成效,代销金融产品保有规模持续提升,第二批买方投顾试点逐步展业;市场投资者结构不断完善,公募基金发行数量提升,基金管理养老金资产实现良好增长,券商机构业务迎来机遇期;证券公司参控股公募基金具备市场竞争力,资管公募业务加速发展,转型不断深化。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公司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的综合类证券公司,业务资格牌照完备并不断取得新成果。报告期内,公司获得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商资格和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试点资格。所从事的主要业务包括投资银行业务、财富管理业务、机构业务、投资业务、信用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国际业务、期货业务等,能够为客户提供系统性、多层次、专业化的投融资服务,满足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
投资银行业务是为各类型企业和机构客户提供股票保荐与承销、债券承销、资产证券化、新三板推荐挂牌、并购重组等全业务链的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
财富管理业务是为公司各类客户提供证券经纪服务、投资顾问服务、产品配置服务、综合金融服务。
机构业务是指为各类机构客户提供的研究、托管外包等业务。研究业务是为公募基金、保险、私募基金、银行等机构客户提供总量和行业研究、公司调研、定制课题或报告、会议推介路演等研究服务。托管业务指公司作为托管人依据法律法规及合同约定提供资产保管、清算交收、估值核算、投资监督等服务;外包业务指公司受资产管理机构委托,依据法律法规及合同约定提供份额登记、估值核算、绩效分析等一站式后台运营支持服务。
投资业务是指公司以自有资金开展权益类证券、固定收益类证券、衍生金融工具等金融产品的交易和做市业务,以及通过全资子公司中泰创投开展的另类投资业务。
信用业务是为客户提供融资融券、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行权融资等证券融资类业务。
资产管理业务主要是通过全资子公司中泰资本、控股子公司中泰资管及参股公司万家基金开展的业务,包括私募投资基金管理、集合资产管理、单一资产管理、专项资产管理、基金管理及其他投资账户管理。
国际业务主要是通过全资子公司中泰国际在香港开展企业融资、跨境及结构性投融资、财富管理和经纪、资产管理、固定收益产品销售及交易、投资、研究和机构销售等业务,同时在新加坡和日本设有子公司开展业务。
期货业务主要通过控股子公司鲁证期货开展为客户提供与期货及衍生品有关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期货经纪、期货投资咨询及资产管理;并通过鲁证期货的全资子公司鲁证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开展大宗商品风险管理业务,包括基差贸易、仓单服务、合作套保、场外衍生品业务、做市业务等。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清晰明确的发展思路和战略规划
作为业务牌照齐备的全国大型综合类上市券商,公司深入贯彻落实“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行业文化建设要求,在对国际国内发展格局和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进行全面研判、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永葆四心”和以党建为统领,以客户为中心,深入实施区域突破、人才强企、转型提升、金融科技四大战略,将改革创新、风控合规作为两大支撑的“1142”总体发展思路;高起点编制了“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打造高质量现代投资银行提供了战略引领。
(二)持续提升的市场竞争力
公司聚焦服务区域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深入实施“深耕山东、南布重兵、做强北京”的区域突破战略,针对不同区域的不同业务进行差异化布局和资源配置,立足山东,辐射全国,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作为山东省委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公司把深耕山东作为区域突破战略的首选之题,牢牢把握山东区位优势,主动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布局,积极推动与各地方政府、大企业集团、金融机构签约,为公司业务开展提供了丰富的项目储备。实施“泰山登顶”计划,为独角兽、瞪羚和专精特新高成长企业提供全流程资本市场服务;主动拥抱北交所,与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等联合主办了多次北交所上市专题培训,增强了服务中小企业的粘性,公司在专精特新企业中的影响力逐步扩大和提升。同时,公司积极布局全国市场,将人员、机构、资金向长三角、珠三角、北京等地区倾斜,推动北京、深圳、上海地区集中办公、加强协同,更好地整合内部资源,加大当地市场开发、服务力度,中泰证券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2021年度,公司股权、债券业务在山东的市场份额大幅增长,在长三角、珠三角、北京等地区也实现了较快发展。
(三)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公司牢固树立长期经营客户的理念,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财富管理、投资银行等业务加快转型提升,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与客户共同成长。财富管理业务打造以投顾为核心,集专业交易、产品销售、综合金融服务为一体的国内一流财富管理平台,服务客户720万余户;获得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试点资格,上线了“齐富投”基金投顾品牌,正式进军买方投顾业务;依托于量化交易领域的优势,打造以“中泰量化30”为代表的产品线,公司产品体系进一步丰富,“中泰量化30”FOF及专享产品累计销售规模增长迅速,以产品销售为先导的财富管理转型取得显著成效。投资银行业务致力于为企业和机构客户提供卓越的融资及财务顾问服务,服务范围覆盖全投行业务链;持续优化业务布局,投行委下设山东、北京、上海、深圳四大投行总部,形成大协同作战格局;获批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商资格,实现银行间与交易所产品的全牌照经营,公司投行业务多项指标市场排名实现历史最佳。机构业务统一客户的开发、服务、销售职能,坚持打造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机构,依托研究品牌优势,发挥牵引带动作用,公司机构客户开发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四)健全完善的市场化经营机制
公司按照更市场、更开放、更灵活的原则持续深化改革,以改革激发动力、释放活力,增强免疫力、提高竞争力,市场化的经营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司推动组织架构变革,形成以投资银行、财富管理、金融市场、机构业务、金融科技五大委员会为支撑的综合金融服务架构体系,支持公司创新发展。公司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秉承“五湖四海、不拘一格,举贤荐能、唯才是举,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观,持续创新人才引进、使用、培养、激励机制,打造投资银行、研究、投资、财富管理、金融科技等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人才队伍。公司持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优化调整干部队伍,建设年轻化、专业化、复合型的干部人才梯队;坚持“以业绩论英雄”的考核导向,建立了更具市场竞争力的薪酬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业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搭建多层级人才培养体系,吸引凝聚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公司,并让加入公司的优秀人才变得更加优秀,使人才优势成为公司发展的竞争优势,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核心保障。
(五)稳健有效的合规风控体系
公司坚持“合规风控至上”的经营理念,以建设风险管控长效机制为目标,形成了董事会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经理层-合规总监-合规管理总部-各部门、分支机构合规负责人(专员)的合规管理组织体系,建立健全涵盖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各层级履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职责明确、报告路径畅通,形成相互衔接、有效制衡的运行机制。公司持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风险指标体系,不断壮大风险管理专业队伍,同时利用金融科技积极推进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对各类风险及业务实施有效监测、评估、计量、报告,有效提高了全面风险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六)不断强化的金融科技支撑
公司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发展,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搭建了一支素质过硬、科研能力突出的金融科技团队,着力构建“科技牵引,全面赋能”的金融科技体系,以金融科技赋能业务发展、推动业务创新、强化支撑体系,努力打造数字化智能化券商。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生物识别等先进技术,推动各项业务与金融科技深度融合,公司业务线上化水平大幅提升;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以科技助力公司运营效率提升;自主研发了资金运营管理平台、公募基金投顾服务中台,打造了XTP极速交易系统、齐富通APP等多个行业领先的科技平台,推动金融科技赋能公司管理提升和业务发展。XTP作为服务量化私募细分领域的发力产品,通过自主研发走出了差异化路线,建立了服务量化私募的全方位产品矩阵,产品生态持续优化,服务实盘客户超1,600户,年内为公司贡献超过9万亿交易量,已经成为连接优质私募和银行理财子公司、信托等超级资金的桥梁,进一步拓宽了公司服务高净值客户的优质资产渠道,推动公司财富管理业务转型提升不断加速。
(七)协同高效的集团一体化运营
公司持续推动集团一体化管控,“一个中泰”意识持续加强,在合规前提下,“同开发、同营销、同服务”协同机制不断优化,“1+N”综合金融服务模式效果显著。通过完善管理和考核办法、树立协同发展导向,推动各业务条线、分公司和子公司间高效协同;强化对子公司的管控,推进集团化信息系统平台建设,促进母子公司联动,形成中泰发展合力。通过集团一体化运营管控,公司大协同的局面正在加快形成,运营效率进一步提升,品牌效应更加凸显,融合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截至2021年末,公司总资产为2,046.90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权益为357.90亿元;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1.50亿元,同比增长27.02%;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2.00亿元,同比增长26.72%;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9.25%,较上年提升1.52个百分点。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2021年,面对百年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资本市场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2022年,尽管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没有改变,韧性强的特点仍较为突出。随着直接融资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发展重要性不断提升,资本市场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功能和地位将显著提升,证券行业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1.基础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行业发展迎来新机遇。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引入长期资本投入、加强投资者保护等基础性制度改革,将进一步激发证券市场活力和创新力,优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能力,深化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发展。证券公司作为资本市场的核心中介主体,将直接受益于注册制政策推动,多项投融资业务迎来新的机遇。同时,资管新规全面落地、公募基金投顾试点推广有望推动财富管理转型升级。
2.行业整合持续加速,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在监管层扶优限劣、打造航母级券商的政策导向下,证券行业马太效应日益凸显,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向头部券商集中。随着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持续推进,海外龙头券商加速中国布局,国内证券公司将迈入与海外龙头券商同台竞技的新阶段。
3.客户需求日益多样化,综合服务要求不断提高。客户是金融机构业务的基础及核心,新时代标准化服务的忠诚度呈现下降趋势,证券公司将重新定义“以客户为中心”,从“细化”到“泛化”,做到“千人千面”,同时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重新定义组织业务流程,从单兵作战到多业务协同作战,为客户的“一人多面”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体验。
4.金融科技快速发展,支撑赋能作用凸显。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日趋加深,端到端数字化应用将成为行业常态,组织、人才、理念等方面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运营将成为证券公司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重要方向。
(二)公司发展战略
坚持“一个统领、一个中心、四大战略、两个支撑”发展思路,以党建为统领,以客户为中心,深入实施区域突破、人才强企、转型提升、金融科技四大战略,强化改革创新、风控合规两大支撑,全面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为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三)经营计划
2022年,公司将在“一个统领、一个中心、四大战略、两个支撑”1142总体发展思路的指引下,以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己任,认真落实证券行业文化建设要求,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加强规范运作,不断提升公司治理水平;聚力深化改革创新,着力提升资本支持能力、研究引领能力、人力资源保障能力、金融科技支撑能力、合规风控管理能力,持续提升综合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公司将始终以客户为中心,坚持客户利益至上,深耕细作区域市场,深入实施转型提升,不断提升综合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业务竞争力。投行业务将深耕重点区域,提升区域覆盖广度深度;推动行业组建设,提高细分领域竞争力;完善客户经营体系,加大优质客户开发维护力度,全面推动客户“1+N”综合金融服务体系。财富管理业务将进一步加强产品服务体系、综合金融服务体系、交易服务体系三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金融科技平台,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强化内部协同,实现业务强力突破;信用业务将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探索融券业务发展新模式,稳妥发展股票质押业务,努力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机构业务将聚焦发挥研究引领作用,打造集卖方研究、内部协同、智库研究为一体的研究平台;利用XTP系统先发优势,加大PB业务开拓力度,强化托管外包与资管、代销、研究、信用、衍生品等业务条线的协同,推动机构业务实现更大突破。金融市场业务将聚焦权益类投资收益率提升,加强团队建设,提升大类资产配置能力。此外,公司将加强子公司管理,促进子公司规范运行,强化母子公司协同,不断提升子公司发展质量。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包括落实全面风险管理以及合规风控、信息技术投入情况)
1、可能面对的风险
(1)合规风险
合规风险是指因公司或工作人员的经营管理或执业行为违反法律法规和准则而使公司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采取监管措施、给予纪律处分、出现财产损失或商业信誉损失的风险。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由于相关市场价格或波动率的不利变化而导致公司可能损失的风险。公司涉及市场风险的业务主要来自于自营投资、做市业务以及其他投资活动等。
公司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类别如下:①利率类风险:主要来自于公司固定收益类投资组合(包括债券、利率互换和国债期货等)在收益率曲线结构、利率波动性及信用利差等变化上的风险敞口;②汇率类风险:主要来自于公司在外汇汇率即期、远期价格及波动率变化上的风险敞口。③其他价格风险:主要来自于公司自营证券投资和做市类业务持仓组合在股票、股票组合、股指期货、期权、大宗商品现货、商品期货等证券的价格及波动率变化上的风险敞口。
(3)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融资方、交易对手或发行人等违约导致公司可能面临损失的风险。报告期内,公司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集中在融资融券业务、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业务、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业务、债券投资交易业务、场外衍生品业务等。
(4)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公司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资金需求的风险。
(5)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流程设计、员工相关事项和信息技术系统以及外部事件而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操作风险存在于公司各机构、各业务条线、各类业务及工作流程中,具有覆盖面广、种类多样、易发难控的特点,随着创新业务的不断增加、业务流程的日趋复杂、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如未能及时识别各业务条线和日常经营的操作风险隐患并采取有效缓释措施,可能会导致公司相关业务流程设置不合理、风险控制措施设计不完善、执行不到位,进而引发操作风险。操作风险防控工作强调全员参与,防控策略应根据关键风险特征变化情况进行动态更新调整。
(6)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由于公司行为或外部事件、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廉洁规定、职业道德、业务规范、行规行约等相关行为,导致投资者、发行人、监管机构、自律组织、社会公众、媒体等对公司形成负面评价,从而损害公司品牌价值,不利公司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市场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风险。声誉事件是指引发公司声誉风险的相关行为或事件。公司建立健全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实现日常声誉风险管理和对声誉事件的妥善处置,是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7)洗钱与恐怖融资风险
公司面临的洗钱、恐怖融资和扩散融资风险是指公司的产品或服务被不法分子利用从事洗钱、恐怖融资、扩散融资等活动的可能性。
2、落实全面风险管理情况
公司持续贯彻落实《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等要求,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覆盖各业务、各环节、各机构。公司持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风险指标体系,健全涵盖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不断壮大风险管理专业队伍,利用金融科技赋能风险管理,对各类风险实施有效监测、评估、计量、报告。
公司建立了分层分类、操作性强、覆盖面广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基本制度》为全面风险管理的纲领性文件,针对各风险类型分别制定管理办法,针对主要业务领域制定风险管理实施细则。根据经营环境变化及公司管理需要持续修订与完善,报告期内新制定了2项制度,修订了18项制度。
公司搭建了层次分明、相互衔接、有效制衡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公司董事会及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议重大风险事项,履行风险管理决策职能。公司监事会组织调研、座谈及专项检查等活动,承担全面风险管理的监督责任。公司经理层落实董事会决议事项,从人才队伍、风险限额指标、制度修订、绩效考核等方面持续优化风险管理体系。公司首席风险官代表经理层组织、协调、落实全面风险管理工作,风险管理部监测、分析、评估、报告公司整体风险水平;各部门、分支机构、子公司对各自业务范围内的风险管理有效性承担首要责任。报告期内,各层级均依职有效履职。
公司设计了配置合理、逐级分解的风险指标体系。公司针对各类业务建立规模指标、敏感性指标、风险价值、集中度指标等风险指标,设置专岗进行监测分析,执行统一的预警提示和异常报告处置机制。报告期内,公司风险管理监测岗位动态监控各业务风险指标,识别、分析、评估业务风险,经过判断、预测发出各类风险预警、风险提示,相关风险得到提前防范和有效化解。
公司建设了功能齐全、具有特色的风险管理系统。公司探索出以数据加应用双轮驱动风险管理数字化转型的推进路径,利用大数据、AI等技术提升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公司风险管理系统功能覆盖各风险类型、各业务条线,管理范围触达包括子公司在内的各单位,满足公司对不同风险类型、不同业务风险管理的计量、监控、预警、分析、展示等需求。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完善风险数据集市及风险管理各应用系统功能,以子公司风险管理、投行业务风险管理、同一客户风险信息集中管理为重点推进全面风险管理数字化转型。
公司组建了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公司成立了一支职业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风险管理专业队伍,员工专业背景涵盖经济、金融、会计、计算机、数学等相关领域。报告期内为风险管理部增配14人。
公司建立了一套持续改进、策略丰富的风险应对机制。公司针对各类风险制定了相应的风险缓释措施,在业务开展中充分揭示主要业务风险并制定应急预案。公司重视信息技术风险、流动性风险的应急管理,报告期内组织4次信息系统应急演练、1次流动性风险应急演练,不断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公司推行稳健的风险管理文化。公司定期检视风险偏好体系,以此作为公司经营活动和全面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公司通过各种形式宣导风险管理理念,在各类培训中嵌入风险管理内容,提升一线业务人员的风险辨识和防范能力。报告期内,公司风险文化建设实践案例入选《2020年证券行业文化建设年报》。
3、各类风险的应对措施
(1)合规风险
公司建立董事会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经营管理层、合规总监、合规管理总部、各单位合规管理人员的合规管理组织体系。报告期内,公司严格落实《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合规管理办法》及《证券公司合规管理实施指引》,持续优化合规管理机制,努力做实合规管理基础,全面强化重点风险管控,切实把合规主体责任贯穿于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始终。通过合规审查、合规咨询、合规监测、合规检查、合规考核等具体合规管理工作,对公司经营管理中的合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监控,从事前、事中、事后有效防范合规风险,并通过合规管理有效性评估及时发现合规管理存在的问题或隐患,并及时予以修正完善。同时,公司还积极落实“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行业文化建设要求,通过组织合规培训、强化合规宣导等工作,增强全体工作人员合规管理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持续提升公司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公司合规管理总部通过工作联系函、现场督导、约谈等方式,督促各部门认真整改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中出现的不规范事项或风险隐患;密切跟踪最新监管政策,定期印发监管案例学习资料、发布业务风险点和监管红线清单、举办专题培训,传递最新监管政策和动态,为公司各单位合规展业提供支持;坚持监管导向、问题导向,结合行业多发问题和监管关注重点,组织开展合规检查,持续跟踪整改落实情况,强化业务管理,防范合规风险;加强信息技术合规管理,初步构建数字化的合规管理体系;持续对工作人员证券投资行为等进行监测、处理;持续优化信息隔离墙管理机制,完善信息隔离墙管理系统,防控内幕信息及未公开信息不当流动和使用;牵头组织完善客户投诉举报处理机制,履行客户投诉处理的协调、督办、核查、责任认定与报告;完善子公司分类合规管理方式,修订子公司合规管理办法,加强对子公司合规考核,建立健全子公司风险监控机制。审计稽核部牵头组织对公司合规管理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就评估发现的问题督促相关单位落实整改。
(2)市场风险
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通过风控前置、限额管理、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对市场风险进行分析和控制,将公司整体市场风险水平管理在适当的范围内。
风控前置:公司业务部门开展风险排查工作并向风险管理部报告风险管理情况。业务系统或业务管理系统设置风险管理模块,在业务处理过程中由系统自动执行检查和监控措施,实现部分限额指标的前端控制。
限额管理: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市场风险限额管理体系,设定各业务规模、敞口、集中度等关键风险指标,进行系统动态监测,分析、评估各业务市场风险,对超限情况及时通知、警示并督促业务部门采取措施控制风险。公司设置止损限额及市场风险总量VaR限额有效控制自营业务亏损过大的风险。
风险分析: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库,风险管理部对公司整体市场风险进行全面评估、监测并实现量化分析。公司使用VaR作为衡量市场风险状况的重要指标,VaR风险计量模型覆盖了权益价格风险、利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汇率风险等风险类型,能够衡量由于利率曲线变动、证券价格变动、汇率变动等因素导致的市场风险变动。公司RNIV风险计量模型覆盖新三板做市业务风险。
风险报告:公司建立了市场风险分析报告机制,公司通过市场风险日报、月报等定期报告及不定期报告的形式反映风险识别和应对方案。通过敏感性分析、压力测试等工具定期或不定期对公司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评估,针对市场异常波动、特定风险事件等情形提高评估频率,控制公司在极端情况下可能承担的损失,并将压力测试结果运用于市场风险管理及限额管理,确保公司在市场风险可控、可承受的情况下开展各项业务。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持仓投资组合一天95%市场风险VaR为1.06亿元,占公司净资本的0.4%;其中,公司权益类投资组合一天95%市场风险VaR为7259.92万元;公司场外衍生品业务一天95%市场风险VaR为276.96万元;公司场内期权做市和期权自营业务的delta风险敞口为5.03万元;公司固定收益类投资组合DV01敏感度为764.93万元。报告期内公司权益类投资规模整体保持稳定、风险敞口可控,非权益类投资久期相对稳定,公司自营投资、做市业务市场风险可控、可承受。
(3)信用风险
公司主要采取信用评估、交易对手管理、尽职调查、限额管理、盯市管理等方式管理信用风险。
信用评估:在融资类业务中建立客户准入与适当性管理机制,制定客户信用等级评价体系,综合确定客户信用等级及授信额度,制定担保品准入条件;在债券投资交易和场外衍生品业务中,对标的证券、交易对手进行尽职调查和内部评级,区分风险等级;对质押证券建立准入标准,合理确定质押率;公司建立了内部评级模型,确定了内部评级覆盖的业务范围,建立了内部评级管理工具、方法和标准。
交易对手管理:在债券投资交易和场外衍生品业务中优先选择管理规范、资信状况良好的大型客户开展交易,根据内部评级风险等级分配确定交易额度;在融资类业务中建立科学的客户资质审核机制,通过对客户的资产情况、投资经验、资信状况等进行评价,严格执行信用授信和后续管理,及时调整客户授信额度。
尽职调查:公司根据各类业务特点建立了尽职调查要求与规范,在开展具有信用风险的业务前,需要根据制度要求对融资方、交易对手及标的证券等进行尽职调查和有效评估,必要时提交尽职调查报告、分析报告,符合公司准入标准并审核通过后才可以实施项目。
限额管理:对债券投资交易建立了限额管理机制,确立了与业务规模、业务复杂度相匹配的分级授权审批机制;对衍生品交易,根据对手方内部评级、所属行业、资产实力等确定交易额度,并建立了相互制衡的分级授权管理体系;对融资类业务,确定风险限额,明确各层级审批权限,设定业务规模、集中度等指标,适时调整监控指标与阈值。
盯市管理:公司持续落实盯市制度,相关部门每日独立安排专人进行风险监控指标、标的证券及客户舆情风险的盯市,同时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协作机制和健全的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在发生风险时执行对内和对外的风险报告程序并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公司严格控制业务规模并稳步提升整体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报告期内公司总体信用风险在可承受范围内。
(4)流动性风险
公司在融资负债统一归口管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资产负债管理工作,通过及时分析业务发展趋势及其可能对中长期资金的需求,调整公司负债期限结构,保持资产负债期限始终处于合理水平;公司及时完善负债规划,通过调整到期融资集中度等手段,避免因融资渠道过于单一或债务集中到期的偿付风险,使负债结构和到期日分布更趋合理。
公司建立了现金流预测和分析框架,运用现金流缺口、敏感性分析、压力测试等管理工具,能够计量、监测和控制不同情景下未来不同时段的现金流缺口;公司按照审慎原则确定优质流动性资产规模和构成,保持多层次的充足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以确保公司在压力情景下能够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满足流动性需求;公司制定了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定期进行演练和评估,不断提高流动性风险处置能力;公司持续推进流动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自主研发了资金管理平台,以科技赋能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
公司重视与各大商业银行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注重规范经营,维系良好信誉,保持畅通的融资渠道,必要时可通过资金拆借、债券回购、短期融资券、短期公司债、公司债、次级债、收益凭证及其他符合法律及监管规定的方式进行融资,以解决资金需求。
报告期内,公司保持了充足的流动性资产储备,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率均符合监管标准及监管预警标准。
(5)操作风险
公司开展操作风险基础管理工作的方法主要包括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RCSA)、损失数据收集(LDC)、关键风险指标(KRI)、操作风险状况分析报告等。公司利用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RCSA)工具识别关键风险点和控制措施,并对控制效果进行评估;利用风险日报、操作风险管理系统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收集内外部损失数据(风险事件),汇总各类风险事件并进行分析归类、入库整理;制定22项公司级关键风险指标(KRI),实现对覆盖经纪、自营、投行、研究、IT、结算及人力资源等关键条线的关键风险因素的后端趋势监测;建立畅通的操作风险报告机制,对于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关键风险指标、操作风险状况分析等实行定期报告制度;将操作风险损失限额分解至各业务条线、分支机构、子公司,并实现系统化限额分配及使用监控;强化子公司操作风险管理覆盖效果,通过宣导与培训,指导各子公司建立适合自身业务种类、规模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促进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在子公司的落地、推广;结合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要求,不断完善新产品(新业务)评估管理制度,持续加强新业务跟踪管理;风险管理部对各单位报备的操作风险数据进行汇总、分类、分析、评估,并对各单位数据报送情况提出考核意见。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参与行业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制定及意见反馈,通过线上培训、现场检查、案例分析报告等多种形式宣导全员操作风险防控理念,针对性加强子公司操作风险管理工具应用指导,持续推动操作风险三大基础管理工具、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在集团层面的落地应用,组织开展操作风险日常管理工作及RCSA梳理、操作风险状况分析等年度常规工作,优化操作风险管理工作流程及相关系统流程,通过开展信息技术风险监测机制有效性自查评估等工作持续深化对金融科技应用外溢风险的关注,公司操作风险得到有效防控。
(6)声誉风险
公司落实《证券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制定了《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办法》《公司突发事件维稳工作应急预案》等制度,遵循全程全员、预防第一、审慎管理、快速响应原则,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监测、风险应对和风险报告六个方面对声誉风险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管理。
报告期内,公司认真落实声誉风险管理要求,定期汇总自身面临的主要风险以及所包含的风险因素,确定可能影响公司声誉的风险来源,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和识别相关内外部信息,在经营管理的各领域充分考虑声誉风险并做好事前评估;声誉风险归口管理部门企业文化部设立声誉风险管理岗,每日监测各类媒体的舆情动态,做好声誉风险因素的搜集、整理、分析和舆情研判工作,并督促相关单位采取相应的声誉风险控制措施或手段。对于可能导致公司声誉损失的报道,由相关部门联合采取必要措施予以防范、处理,经评估后纳入公司风险日报。
(7)洗钱与恐怖融资风险
公司构建了以公司董事会负责、监事会督导、总部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合规管理总部组织实施,相关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落实执行的反洗钱组织架构体系,严格执行反洗钱法律法规,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洗钱及恐怖融资风险。公司制定了较为完备的反洗钱制度体系,包括洗钱风险管理基本制度、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其他多项反洗钱专项制度,并在公司全面风险管理、重大事项报告、合规绩效考核、员工违规违纪处罚办法等有关制度中涵盖了反洗钱相关内容。报告期内,公司全面梳理修订了《公司洗钱风险管理基本制度》《公司反洗钱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公司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实施细则》《公司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实施细则》《公司客户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评估及客户分类管理实施细则》《公司反洗钱重点可疑交易报告实施细则》《公司涉及恐怖活动资产冻结实施细则》《公司洗钱风险自评估实施细则》《公司反洗钱工作保密实施细则》等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公司反洗钱制度体系。
报告期内,公司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规定,认真履行反洗钱工作职责和相关义务,全面组织开展了洗钱风险自评估工作,研究制定了公司洗钱风险评估体系和标准,对目前开展的各类业务逐一进行了风险评估,持续提升公司洗钱风险管理水平。
4、合规风控及信息技术投入
公司重视合规风控投入。报告期内,公司持续优化完善合规风控管理体系,为公司稳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合规风控方面的投入主要包括:合规风控人员薪酬,合规风控类专业培训,合规风控类相关系统建设,基于提高合规风控能力组织的国内外交流、调研活动,向国内著名咨询机构购买合规风控类咨询服务,组织合规风控类会议、监督检查等方面的日常运营开支等。2021年,母公司在以上方面共投入金额29,447.40万元(其中:薪酬支出22,060.63万元、系统建设支出2,826.04万元、培训支出17.27万元、外部咨询支出364.07万元、日常支出4,179.38万元),占母公司2021年度营业收入的3.26%。
公司投入大量资源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优化信息系统,以提供安全、稳定及个性化的服务,保障和支持业务发展。信息技术投入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网络规划调整,系统建设与安全管控,扩充研发力量,信息技术人员薪酬,金融科技培训及交流,外部咨询,日常运营支出等。2021年,母公司信息技术投入总额为80,793.12万元(其中:薪酬支出21,555.83万元、系统建设支出30,197.85万元、培训支出181.77万元、外部咨询支出2,844.24万元、日常支出26,013.44万元),占母公司2021年度营业收入的8.93%(注:信息技术投入不包括风控、合规投入)。1、业务创新情况及风险控制
报告期内,在证券行业财富管理转型加速推进、注册制发行效率大幅提升、权益衍生品业务兴起的形势下,公司在夯实现有业务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业务转型、扎实实施业务创新,前、中、后台等各业务条线均呈现出创新发展全面推进的良好局面。公司深入推进数字化与流程优化,在国内证券公司中首家通过TMMi3级国际认证,蜂巢小R数字化劳动力平台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组织的RPA系统和工具应用成熟度评估中获得开发测试模块3级+评级;持续提升XTP系统性能,缪斯智能算法推荐系统正式上线;不断丰富齐富通APP功能,中签缴款预冻结、打新全生命周期一键查询功能正式上线;成功取得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商、公募基金投顾业务牌照,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
公司制定了《公司合规审查与合规咨询管理办法》《公司新产品(新业务)风险评价管理规定》《公司重大事项报告管理办法》《公司风险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公司风险事件处置管理办法》等,界定了新业务、新产品的审查、评价范围、评价标准和报告路径,规定了对新业务、新产品的审查、控制和监督程序,确保了公司新业务、新产品依法合规并在风险可测、可控、可承受范围内有效开展。公司要求所有新业务、新产品“制度先行”,在相关制度中嵌入合规、风控要求;同时要求实施部门对新业务、新产品全面分析风险特征、划分风险等级、提出应对措施,实施部门合规风控管理人员对新业务、新产品申报材料出具明确意见。公司所有新业务、新产品均经合规审查,公司设立产品风险评价决策小组针对新业务、新产品要点、风险等级、客户适当性安排、主要风险点及控制措施进行评估,出具风险评价意见书。在业务开展过程中,由新业务、新产品实施部门具体落实相关意见、采取相关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风险管理部、合规管理总部依据各自职责提供合规风控咨询,监控相关风险因素的变化,跟踪指导相关风险事项处理、报告。发生风险事件时由新业务、新产品实施部门予以处理并报告合
一、 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报告期内行业发展情况
2021年上半年,我国持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经济运行持续稳定恢复,主要宏观指标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发展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态势。资本市场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基础制度建设继续加强,注册制改革稳步推进,常态化退市机制持续完善,资本市场生态得到有效改善。上证指数上涨3.40%,深证指数上涨4.78%,创业板指上涨17.22%,交易活跃度实现提升,股票基金交易额112.07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1.07%;代销金融产品保有规模持续提升,市场权益融资类业务环境整体向好,首批9只基础设施公募REITs产品在6月份正式上市,券商资产管理结构进一步优化,公募基金规模实现较快增长。
报告期内,中国证监会继续坚持分类监管、差异化监管,简政放权,扶优限劣,证券行业迎来账户管理功能优化试点评估、首批“白名单”券商、基金投资顾问试点等政策实施;行业文化建设持续深入推进,启动文化建设实践评估。在一系列政策的助推下,证券公司不断深耕“特色、强项、专长、精品”,走专业化、差异化发展道路,服务实体经济和投资者能力不断增强,财富管理业务加快转型升级,合规风控管理体系逐步健全,高质量发展提速。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的综合类证券公司,业务资格牌照完备并不断取得新成果。报告期内,公司获得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商资格和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试点资格。所从事的主要业务包括投资银行业务、财富管理业务、机构业务、投资业务、信用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国际业务、期货业务等,能够为客户提供系统性、多层次、专业化的投融资服务,满足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
投资银行业务是为各类型企业和机构客户提供股票保荐与承销、债券承销、资产证券化、新三板推荐挂牌、并购重组等全业务链的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
财富管理业务是为公司各类客户提供证券经纪服务、投资顾问服务、产品配置服务、综合金融服务。
机构业务是指为各类机构客户提供的研究、托管外包与机构交易等业务。研究业务是为公募基金、保险、私募基金、资产管理、银行等机构客户提供总量和行业研究、公司调研、定制课题或报告、会议推介路演等研究服务。托管业务指公司作为托管人依据法律法规及合同约定提供资产保管、清算交收、估值核算、投资监督等服务;外包业务指公司受资产管理机构委托,依据法律法规及合同约定提供份额登记、估值核算、绩效分析等一站式后台运营支持服务。
投资业务是指公司以自有资金开展权益类证券、固定收益类证券、衍生金融工具等金融产品的交易和做市业务,以及通过全资子公司中泰创投开展的另类投资业务。
信用业务是为客户提供融资融券、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行权融资等证券融资类业务。
资产管理业务主要是通过全资子公司中泰资本、控股子公司中泰资管及参股公司万家基金开展的业务,包括私募投资基金管理、集合资产管理、单一资产管理、专项资产管理、基金管理及其他投资账户管理。
国际业务主要是通过全资子公司中泰国际在香港开展企业融资、跨境及结构性投融资、财富管理和经纪、资产管理、固定收益产品销售及交易、投资、研究和机构销售等业务,同时在新加坡和日本设有子公司开展业务。
期货业务主要通过控股子公司鲁证期货开展为客户提供与期货及衍生品有关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期货经纪、期货投资咨询及资产管理;并通过鲁证期货的全资子公司鲁证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开展大宗商品风险管理业务,包括基差贸易、仓单服务、合作套保、场外衍生品业务、做市业务等。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1年是公司“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二次创业的起步之年。公司按照“一个统领、一个中心、四大战略、两个支撑”的总体发展思路,不断厚植“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行业文化,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持续深入推进区域突破战略,全面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积极把握市场机遇,推动公司实现了健康稳步发展。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为1,838.26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权益为348.89亿元。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7.61亿元,同比增长19.96%;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01亿元,同比增长22.99%;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4.99%,较上年同期提升0.72个百分点。
(一)投资银行业务
2021年上半年,注册制改革持续深化,再融资市场受益于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融资需求旺盛和发行节奏加快实现了快速增长,A股市场权益融资类业务环境整体向好。债券市场走势向好,多数品种收益率震荡下行,公司债券发行规模同比基本持平,资产证券化市场规模延续增长态势。
1.股票保荐承销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共完成16单股权主承销项目的发行上市,合计承销规模114.24亿元,其中,IPO项目7单、非公开发行项目9单(数据来源:公司内部统计)。融资规模行业排名第7位,承销单数排名第9位。报告期内,公司不断深化投行业务发展格局,持续推进了一系列重大项目落地,其中,公司联合主承销的“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项目,募集资金130亿元,为报告期内非银行行业融资规模排名市场第1位;公司保荐主承销的神农集团主板IPO项目,是公司单笔承销规模最大的IPO项目,也是公司对乡村振兴战略做出的重要贡献;普联软件IPO是山东省第一家纳斯达克回归A股的IPO项目。
2.债券发行承销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承销债券类项目328单,承销规模合计714.05亿元,其中,主承销135单,承销规模合计534.03亿元(数据来源:公司内部统计)。融资规模行业排名第13位,承销单数行业排名第12位。报告期内,公司继续保持公司债、资产证券化等细分领域的优势地位;公司担任联席主承销商的“国家电网有限公司2021年公开发行短期公司债券(第一期)”项目,发行时创下报告期内全国公司债券发行利率最低记录;公司作为场外与场内销售机构,参与全国首批9单公募REITs项目之一的“中航首钢生物质封闭式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积极响应了国家部委对于提升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丰富资本市场品种的号召。
3.新三板推荐及相关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推荐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承销挂牌公司定向发行股票项目9单,融资规模2.94亿元;持续督导新三板挂牌公司279家,其中,创新层公司39家,精选层公司2家。报告期内,公司在新三板推荐挂牌项目数量、挂牌公司股票定向发行次数、持续督导挂牌公司数量、创新层挂牌公司数量等方面,继续保持行业前列地位(数据来源:公司内部统计、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2021年5月14日,在《证券时报》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论坛上,公司获“最受上市公司尊敬的新三板投行”奖项。
(二)财富管理业务
2021年上半年,证券市场进一步回暖,沪深交易所实现股票基金交易额112.07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1.07%。报告期内,公司财富管理业务着力做好顶层设计,打造零售业务能力体系、金融产品体系、综合金融服务体系三大体系,围绕“基础客户、基础资产、基础服务”,重点加强以资产配置为主的金融产品销售、投顾服务业务开展,进一步深化推进经纪业务向财富管理转型,实现业务突破。
截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服务客户695.56万户,管理客户资产9,712.54亿元(不含未解禁限售股、OTC市值)。上半年,公司新增开户32.20万户(数据来源:公司内部统计),实现股票基金交易额6.04万亿元,同比增幅为6.91%(数据来源:沪深交易所数据);截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代销金融产品保有规模491.2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41%(数据来源:公司内部统计)。
公司为投资者提供多终端、多渠道、一体化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包括中泰齐富通APP、融易汇PC端、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等,持续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综合财富管理服务。2021年上半年,公司持续提升互联网端服务体验,精细打磨软件使用体验,高效解决客户痛点难点问题,围绕财富管理服务及投资辅助决策完善互联网产品服务体系。公司APP中泰齐富通用户月活跃度相比去年整体提升24.06%(数据来源:公司内部统计)。
(三)机构业务
1.研究业务
公司研究所由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领衔,负责宏观、行业、上市公司、金融工程等方面研究,为公司内、外部提供研究报告、路演、策略会、专题会等各类研究服务。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有研究人员106人,覆盖宏观策略、固定收益、金融工程及20余个行业。公司研究所构建了完整的宏观经济、产业经济及上市公司研究框架体系,报告期内对外发布研究报告2,286篇。2021年上半年,新增服务公募机构4家,累计达到107家。
2.托管外包与机构交易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托管与外包服务支持能力依靠金融科技赋能加速实现平台化、线上化、智能化发展,业务流程不断优化,精细化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报告期末,公司存续托管外包各类产品2,176只,规模1,123.08亿元。
报告期内,公司在机构交易方面已经形成了以XTP自主研发极速交易系统为核心、行业标准化机构交易系统为基础、定制化交易系统为突破点的金融科技竞争优势。报告期末,公司机构交易服务存量客户1,479户,较上年末增长18.89%;存量资产规模605.2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32%。
(四)投资业务
1.投资交易业务
报告期内,权益市场风格变化迅速,大小指数走势分化(上证50指数下跌3.90%,沪深300指数上涨0.24%,中证500指数上涨6.93%);债券市场表现稳健,中债综合财富指数收涨2.14%,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上年末的3.14%小幅回落至3.08%;新三板市场稳中有升,做市指数涨幅6.19%。
报告期内,在风险可测可控可承受的前提下,公司持续提升资产配置能力,推进投资交易业务发展,公司整体投资业务收入稳步增长。固定收益投资业务方面,公司密切跟踪市场信号,较好判断并把握市场趋势,适时调整投资规模和久期,同时加强债券池管理,严控信用风险,并坚持发展套利等多策略投资。股票投资业务方面,公司持续加强投研体系建设,坚持风控优先,夯实投资基础,优化交易策略,常态化使用对冲工具对投资组合的阶段性风险进行管理。衍生品等做市业务方面,公司持续开发新策略、优化做市系统和基础设施建设,履行做市商合规报价职责。
报告期内,公司上交所50ETF期权、上交所300ETF期权、深交所300ETF期权主做市商月度评级均为最高评级AA;报告期末,据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统计,公司新三板做市数量40家。
2.另类投资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全资另类投资子公司中泰创投明确重点投资领域,在航天航空军工、科技与先进制造、医疗健康等行业深入挖掘投资机会,发挥中泰证券综合优势,积极投资布局,共完成投资6笔,总投资金额1.52亿元,其中,参与科创板战略配售项目3个。报告期内,中泰创投实现营业收入12,877.62万元,净利润9,336.53万元,均较同期实现大幅增长。
(五)信用业务
1.融资融券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稳健经营策略,不断完善业务推进机制,优化人员配置,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持续加强风险管控,稳步推进融资业务;拓展券源供给渠道,积极推进融券业务。报告期末,公司融资融券余额335.8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6.57亿元,增长5.19%,期末总体维持担保比例为270.85%,融资融券业务整体风险可控。
2.股票质押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稳健经营策略,稳步推进股票质押业务,持续优化融出资金结构。报告期末,股票质押待购回余额67.48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9.40亿元,其中,自有资金融资规模为45.32亿元,平均履约保障比例为322.56%;以资管计划作为融资工具的融资规模为22.16亿元。
(六)资产管理业务
在资管新规等政策指导下,证券行业资管业务立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不断创新产品体系,积极加强主动管理,资产管理业务结构进一步优化,业务质量持续提升。报告期内,公司主要通过全资子公司中泰资本、控股子公司中泰资管及参股公司万家基金开展资产管理业务。三家公司经营平稳有序,资产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1.中泰资管
报告期内,资管业务各项经营指标逐步向好,在稳步压降报价型大集合产品规模的同时,中泰资管实现了总规模增长。截至2021年6月30日,资产管理业务规模1,543.0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3.45亿元。
2.万家基金
报告期内,万家基金强化投研体系建设,权益、固收、量化、FOF各条线投资业绩总体良好;把握市场行情和业务机会,持续丰富产品线;提升客户服务水平,改善投资者体验,资产管理规模稳步增长;坚守合规底线,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经营平稳有序。截至2021年6月30日,万家基金旗下管理公募基金91只,管理规模2,180.7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93.59亿元(数据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司内部统计)。
3.中泰资本
报告期内,中泰资本及其子公司完成齐鲁中泰定增2号私募股权基金、中泰威智(枣庄)新旧动能转换股权投资基金的募集,实缴规模合计6亿元。截至报告期末,中泰资本及其子公司管理存量私募基金15只,实缴出资金额合计27.12亿元,基金存量投资项目27个,投资金额合计19.89亿元,投资领域涉及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康美、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文化传媒等多个行业。
(七)境外业务
2021年上半年,恒生指数上升1,355.14点,增幅约4.93%,日均成交额26.94亿港元,同比上升26.90%。根据彭博数据,上半年,香港市场IPO融资额为2,079.09亿港元,同比上升125%,亚洲G3(除日本外)债券融资额2,221亿美元,同比增加19.76%。
报告期内,中泰国际优化调整组织及管理架构,以增资为契机着力发展资金业务,根据公司区域突破战略集中力量发展重点区域的投资银行及财富管理业务,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在“专业金融机构服务大奖2021”评选中荣获“专业投资服务大奖”、在《全球品牌杂志》(GlobalBrandsMagazine)“2021全球品牌奖”中获得“香港最佳跨国金融服务品牌”。
报告期内,中泰国际深入贯彻公司国际化战略,客户规模持续增长,各项业务能力显著增强,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中泰国际重点把握赴港上市以及发行美元债的机遇,加强对机构客户的业务覆盖。2021年上半年,中泰国际完成IPO项目3个,港股IPO融资额约31.06亿港元,同比上升32.68%,其中,赛生药业为市场关注度高的香港新经济上市项目;完成债券类项目26个,融资额约41.93亿美元;完成财务顾问项目2个。报告期内,中泰国际投资的满帮项目在美股上市。
(八)期货业务
报告期内,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约为74.33亿手,累计成交额约为572.6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7.37%和73.05%(数据来源:中国期货业协会)。
报告期内,鲁证期货实现营业收入97,558.59万元,净利润7,504.83万元,净利润同比增长89.75%。鲁证期货积极把握市场机遇,以新业务模式、新品种为抓手,多措并举、加快经纪业务发展;持续加强风险管理业务发展,大力推进“交易+销售”的场外业务开发模式;持续加强与母子公司的业务协同,降低市场拓展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有序推进经营举措,提升运营效率,各项业务快速增长。
报告期末,鲁证期货期货端期末权益为133.0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1.67%;股票期权业务(含股票)期末权益7.8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8.75%;期货端日均客户权益121.8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0.81%;股票期权业务(含股票)日均权益5.3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6.25%。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三、可能面对的风险
1.合规风险
合规风险是指因公司或工作人员的经营管理或执业行为违反法律法规和准则而使公司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采取监管措施、给予纪律处分、出现财产损失或商业信誉损失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建立董事会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经营管理层、合规总监、合规管理总部、各单位合规管理人员的合规管理组织体系。报告期内,公司严格落实《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合规管理办法》及《证券公司合规管理实施指引》,持续完善覆盖治理层、管理层、各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合规管理体系,合规管理贯穿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在制度建设、合规人员配备及履职保障、业务流程梳理、数字化转型等多方面优化合规管理体系,切实推进合规管理全流程覆盖。通过运用合规审查与咨询、合规检查与监测、合规宣导与培训等手段,对公司经营管理中的合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监控,强化业务合规管控机制。公司积极落实“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行业文化建设要求,通过组织合规培训、强化合规文化宣导,培育“合规风控至上”的经营理念,持续提升公司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公司合规管理总部通过工作联系函、现场督导、约谈等方式,督促各部门认真整改经营管理中出现的不规范事项或风险隐患;密切跟踪最新监管政策,按期印发合规培训资料、举办专题培训传递最新监管政策和动态,为公司各单位合规展业提供支持;坚持监管导向、问题导向,结合行业多发问题和监管关注重点,组织开展合规检查,持续跟踪整改落实情况,强化业务管理,防范合规风险;加强信息技术合规管理,利用金融科技赋能合规管理,探索建立智能合规管理平台,不断提升合规管理的质效;定期对工作人员的证券投资行为等进行监测、处理;持续优化信息隔离墙管理机制,不断提升信息隔离系统信息化水平,防控内幕信息及未公开信息的不当流动和使用;牵头组织完善客户投诉举报处理机制,履行客户投诉处理的协调、督办、核查、责任认定与报告等职责;完善子公司分类合规管理方式,加强子公司合规考核力度,建立健全子公司风险监控机制。审计稽核部牵头组织对公司合规管理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就评估发现的问题督促相关单位落实整改。公司有效运用各种合规管理手段和方法,从事前、事中、事后有效防范合规风险,通过合规管理有效性评估及时发现合规管理所存在的问题,持续完善合规管理体系。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由于相关市场价格或波动率的不利变化而导致公司可能损失的风险。公司涉及市场风险的业务主要来自于自营投资、做市业务以及其他投资活动等。
公司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类别如下:①权益类风险:主要来自于公司自营证券投资和做市类业务持仓组合在股票、股票组合、股指期货、期权等权益类证券的价格及波动率变化上的风险敞口;②利率类风险:主要来自于公司固定收益类投资组合(包括债券、利率互换和国债期货等)在收益率曲线结构、利率波动性及信用利差等变化上的风险敞口;③商品类风险:主要来自于公司自营持仓组合在商品现货、期货价格及波动率变化上的风险敞口;④汇率类风险:主要来自于公司在外汇汇率即期、远期价格及波动率变化上的风险敞口。
应对措施:
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通过风控前置、限额管理、风险分析等手段对市场风险进行分析和控制,将公司整体市场风险水平管理在适当的范围内。公司业务系统或业务管理系统设置风险管理模块,在业务处理过程中由系统自动执行检查和监控措施,实现部分限额指标的前端控制,提升风险管理效率,降低操作风险。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市场风险限额管理体系,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分级授权实施的管理架构。公司设定各业务规模、敞口、集中度等关键风险指标,通过风险管理系统进行动态监测,分析、评估各业务市场风险情况,对超限情况及时通知、警示并督促业务部门采取降低风险敞口或对冲等措施控制风险。公司通过设置止损限额及市场风险总量VaR限额有效控制公司自营业务亏损过大的风险。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库,实现市场风险量化分析,VaR风险计量模型覆盖权益价格风险、利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汇率风险等风险类型,RNIV风险计量模型覆盖新三板做市业务风险。公司建立了市场风险分析报告机制,通过日报、月报等定期报告及不定期报告反映风险识别和应对方案。公司通过敏感性分析、压力测试等工具定期或不定期对公司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评估,针对市场异常波动、特定风险事件等情形提高评估频率,控制公司在极端情况下可能承担的损失,并将压力测试结果运用于市场风险管理及限额管理,确保公司在市场风险可控、可承受的情况下开展各项业务。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持仓投资组合一天95%市场风险VaR为9,472.68万元,占公司净资本的0.35%;其中,公司权益类投资组合一天95%市场风险VaR为7,140.08万元;公司场外衍生品业务一天95%市场风险VaR为225.60万元;公司场内期权做市和期权自营业务的delta敏感度为-6.85万元;公司固定收益类投资组合DV01敏感度为792.29万元。报告期内公司权益类投资规模整体保持稳定、风险敞口可控,非权益类投资久期相对稳定,公司自营投资、做市业务市场风险可控、可承受。
3.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融资方、交易对手或发行人等违约导致公司可能面临损失的风险。报告期内,公司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集中在融资融券业务、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业务、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业务、债券投资交易业务、场外衍生品业务等。
应对措施:公司主要采取信用评估、交易对手管理、尽职调查、限额管理、盯市管理等方式控制信用风险。信用评估:公司建立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内部评级模型,根据内部实际情况及管理需要确定了内部评级覆盖的业务范围,并建立与了自身业务复杂程度和风险指标体系相适应的内部评级管理工具、方法和标准。交易对手管理:在债券投资交易和场外衍生品业务中,公司优先选择管理规范、资信状况良好的大型客户开展交易,并根据内部评级风险等级进行授信管理,对于内部评级较低的交易对手审慎严格控制额度上限;在融资类业务中,公司建立科学的客户资质审核机制,严格执行授信和后续管理,及时调整客户授信额度,建立信用业务黑名单机制等。尽职调查:公司根据各类业务的特点建立了尽职调查要求与规范,开展具有信用风险的业务前对融资方、交易对手及标的证券等进行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限额管理:针对具有信用风险的业务建立了规模、集中度等限额指标,并确立了与业务规模相匹配的分级授权审批机制;对于场外衍生品交易、债券投资交易业务,建立与内部评级相挂钩的交易对手额度管理机制;对于融资类业务,健全风险指标体系,建立各业务敞口的风险限额,明确各层级审批权限。盯市管理:公司持续强化盯市通知服务工作,落实多重盯市制度,相关部门每日独立安排专人进行风险指标监控、标的证券及客户舆情风险的盯市,盯市内容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同时公司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协作机制和健全的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在发生风险时根据制度规定执行风险报告程序并及时采取风险应急处置措施。
公司在开展各类具有信用风险的业务过程中,严格控制业务规模并稳步提升整体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公司总体信用风险在可承受范围内。
4.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公司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资金需求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在融资负债统一归口管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资产负债管理工作,通过及时分析业务发展趋势及其可能对中长期资金的需求,调整公司负债期限结构,保持资产负债期限始终处于合理水平;公司及时完善负债规划,通过调整到期融资集中度等手段,避免因融资渠道过于单一或债务集中到期的偿付风险,使负债结构和到期日分布更趋合理。
公司建立了现金流预测和分析框架,运用现金流缺口、敏感性分析、压力测试等管理工具,能够计量、监测和控制不同情景下未来不同时段的现金流缺口;公司按照审慎原则确定优质流动性资产规模和构成,保持多层次的充足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定期测试优质流动性资产的变现能力,以确保公司在压力情景下能够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满足流动性需求。
公司重视与各大商业银行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注重规范经营,维系良好信誉,保持畅通的融资渠道,如有需要,可通过资金拆借、债券回购、短期融资券、短期公司债、公司债、次级债、收益凭证及其他符合法律及监管规定的方式进行融资,以解决资金需求。
报告期内,公司保持了充足的流动性资产储备,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率均符合监管标准及监管预警标准。
5.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流程设计、员工相关事项和信息技术系统以及外部事件而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操作风险存在于公司各机构、各业务条线、各类业务及工作流程中,防控工作强调全员参与,防控策略应根据关键风险特征变化情况进行动态更新调整。随着金融科技在各业务流程、管理流程中广泛应用,同时基于技术多维发展的特性和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的需求,日常业务及管理模式、场景中对各类技术手段、系统架构等技术资源的交叉融合应用使得公司与第三方的合作日趋紧密,金融科技应用的外溢风险及各类外部因素引致的操作风险成为现阶段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关注点。
应对措施:公司开展操作风险基础管理工作的方法主要包括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RCSA)、损失数据收集(LDC)、关键风险指标(KRI)、操作风险状况分析报告等。公司利用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RCSA)工具识别关键风险点和控制措施,并对控制效果进行评估;利用风险日报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收集内外部损失数据(风险事件),汇总各类风险事件并进行分析归类、入库整理;制定7项公司级关键风险指标(KRI),实现对系统、人员、流程等关键风险因素的后端趋势监测;建立畅通的操作风险报告机制,对于操作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关键风险指标、操作风险状况分析等实行定期报告制度,对于重大操作风险隐患或事件,按照公司重大事项报告管理要求执行报告程序;利用非相关性原理将操作风险损失限额分解至各业务条线、分支机构、子公司,提升损失限额精细化管理水平,并实现系统化限额分配及使用监控;风险管理部对各单位报备的操作风险数据进行汇总、分类、分析、评估,并对各单位数据报送情况提出考核意见。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推动母子公司一体化的操作风险管理模式,通过线上培训、现场检查等多种形式宣导全员操作风险防控理念,持续推动操作风险三大基础管理工具、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在集团层面的落地应用,利用操作风险基础管理工具组织开展操作风险日常管理工作及RCSA梳理、操作风险状况分析等年度常规工作,优化操作风险管理工作流程及相关系统流程,根据各子公司业务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子公司操作风险管理工作指导;同时,通过严格开展系统建设立项审议、强化系统运行监控、开展信息技术风险监测机制有效性自查评估等工作持续深化对金融科技应用外溢风险的关注和防控,在工作开展中提示并提出对外部合作方履约风险的关注要求。公司操作风险得到有效防控。
6.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由于公司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公司负面评价,从而造成公司声誉损失的风险。声誉事件是指引发公司声誉风险的相关行为或事件。公司建立健全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实现日常声誉风险管理和对声誉事件的妥善处置,是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应对措施:公司制定了《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办法》《公司突发事件维稳工作应急预案》等制度,遵循预防第一、积极主动、全局利益、及时报告、全员参与原则,从风险监测、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报告和风险处置六个方面对声誉风险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管理。公司声誉风险归口管理部门企业文化部设立声誉风险管理岗,每日监测互联网、广播、报刊等各类媒体的舆情动态,做好声誉风险因素的搜集、整理、分析和舆情研判工作,并及时向部门负责人、合规风控管理人员报告日常舆情监测中发现的苗头性问题。对于可能导致公司声誉损失的报道,会同相关部门采取必要措施予以防范、处理,经评估后纳入公司风险日报。报告期内,公司整体舆情平稳,未发生重大声誉风险事件。
7.洗钱与恐怖融资风险
公司面临的洗钱、恐怖融资和扩散融资风险是指公司的产品或服务被不法分子利用从事洗钱、恐怖融资、扩散融资等活动的可能性。
应对措施:公司严格执行反洗钱法律法规,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洗钱及恐怖融资风险。公司制定了较为完备的反洗钱制度体系,包括洗钱风险管理基本制度、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其他多项反洗钱专项制度,并在公司全面风险管理、重大事项报告、合规绩效考核、员工违规违纪处罚办法等有关制度中涵盖了反洗钱相关内容。公司构建了以公司董事会负责、监事会督导、总部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合规管理总部组织实施,相关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落实执行的反洗钱组织架构体系。2021年上半年,公司认真落实人民银行要求,制定了《公司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自评估工作实施方案》,牵头成立了洗钱风险自评估工作领导小组,聘请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辅助开展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评估,对洗钱风险管理工作开展做了进一步全面、细化要求,探索搭建全面、准确、有效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模型。公司合规管理总部综合近三年反洗钱工作分类评级结果等因素,全面摸排分支机构反洗钱工作风险情况,着力强化对风险较高分支机构的合规管控;推动新一代反洗钱监控系统建设,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强化反洗钱工作考核力度,建立了全面的反洗钱专员任职、考核和约束机制。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以战略为引领、以改革谋出路、以创新求发展,持续完善体制机制,强化金融科技赋能,大力整合内部资源,公司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公司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清晰明确的发展思路和战略规划
作为业务牌照齐备的全国大型综合类上市券商,公司深入贯彻落实“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行业文化建设要求,在对国际国内发展格局和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进行全面研判、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系统谋划了“一个统领、一个中心、四大战略、两个支撑”的1142总体发展思路,以党建为统领,以客户为中心,深入实施区域突破、人才强企、转型提升、金融科技四大战略,强化改革创新、风控合规两大支撑;高起点编制了“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打造高质量现代投资银行提供了战略引领。
(二)持续提升的区域市场竞争力
公司聚焦服务区域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深入实施“深耕山东、南布重兵、做强北京”的区域突破战略,针对不同区域的不同业务进行差异化布局和资源配置,区域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作为山东省委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公司把深耕山东作为区域突破战略的首选之题,牢牢把握山东区位优势,积极融入全省八大战略布局,与十余家地方政府、胶东五市财政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设立多只区域上市基金,持续深耕省内经济实力强的县域市场,与170多家企业建立业务合作关系;积极储备上市后备资源,实施“泰山登顶”计划,为独角兽、瞪羚和“专精特新”高成长企业提供全流程资本市场服务,公司项目资源获取优势凸显。同时,公司积极布局全国市场,将人员、机构、资金向长三角、珠三角、北京等地区倾斜,推动北京、深圳、上海地区集中办公,更好地整合内部资源,加大当地市场开发、服务力度,中泰证券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上半年,公司股权、债券业务山东市场份额均稳居首位,在长三角、珠三角、北京等地区实现了较快发展。
(三)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公司牢固树立长期经营客户的理念,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财富管理、投资银行等业务加快转型提升,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与客户共同成长。财富管理业务打造以投顾为核心,集专业交易、产品销售、综合金融服务为一体的国内一流财富管理平台,服务客户695.56万户;获得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试点资格,正式进军买方投顾业务;依托于量化交易领域的优势,打造以“中泰量化30”为代表的产品线,公司产品体系进一步丰富,“中泰量化30”FOF及专享产品累计销售规模增长迅速,以产品销售为先导的财富管理转型取得显著成效。投资银行业务致力于为企业和机构客户提供卓越的融资及财务顾问服务,服务范围覆盖全投行业务链;持续优化业务布局,投行委下设山东、北京、上海、深圳四大投行总部,形成大协同作战格局;获批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商资格,实现银行间与交易所产品的全牌照经营,上半年公司投行业务多项指标市场排名实现历史最佳。机构业务统一同业机构客户的开发、服务、销售职能,坚持打造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机构,依托研究品牌优势,发挥牵引带动作用,公司机构客户开发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四)健全完善的市场化经营机制
公司按照更市场、更开放、更灵活的原则持续深化改革,以改革激发动力、释放活力,增强免疫力、提高竞争力,市场化的经营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司推动组织架构变革,形成以投资银行、财富管理、金融市场、机构业务、金融科技五大委员会为支撑的综合金融服务架构体系,支持公司创新发展。公司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秉承“五湖四海、不拘一格,举贤荐能、唯才是举,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观,持续创新人才引进、使用、培养、激励机制,打造投资银行、研究、投资、财富管理、金融科技等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人才队伍。公司持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优化调整干部队伍,建设年轻化、专业化、复合型的干部人才梯队;坚持“以业绩论英雄”的考核导向,建立了更具市场竞争力的薪酬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业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搭建多层级人才培养体系,吸引凝聚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公司,并让加入公司的优秀人才变得更加优秀,使人才优势成为公司发展的竞争优势,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核心保障。
(五)稳健有效的合规风控体系
公司坚持“合规风控至上”的经营理念,以建设风险管控长效机制为目标,形成了董事会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经理层-合规总监-合规管理总部-各部门、分支机构合规负责人(专员)的合规管理组织体系,建立健全涵盖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各层级履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职责明确、报告路径畅通,形成相互衔接、有效制衡的运行机制。公司持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风险指标体系,不断壮大风险管理专业队伍,同时利用金融科技积极推进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对各类风险及业务实施有效监测、评估、计量、报告,有效提高了全面风险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六)不断强化的金融科技支撑
公司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发展,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搭建了一支素质过硬、科研能力突出的金融科技团队,着力构建“科技牵引,全面赋能”的金融科技体系,以金融科技赋能业务发展、推动业务创新、强化支撑体系,努力打造数字化智能化券商。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生物识别等先进技术,推动各项业务与金融科技深度融合,公司业务线上化水平大幅提升;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以科技助力公司运营效率提升;自主研发了资金运营管理平台、公募基金投顾服务中台,打造了XTP极速交易系统、齐富通APP等多个行业领先的科技平台,推动金融科技赋能公司管理提升和业务发展。XTP作为服务量化私募细分领域的发力产品,通过自主研发走出了差异化路线,建立了服务量化私募的全方位产品矩阵,产品生态持续优化,服务近300家私募机构,为公司贡献年超过5万亿交易量,已经成为连接优质私募和银行理财子公司、信托等超级资金的桥梁,进一步拓宽了公司服务高净值客户的优质资产渠道,推动公司财富管理业务转型提升不断加速。
(七)协同高效的集团一体化运营
公司持续推动集团一体化管控,强化一个中泰意识,加强母子公司品牌建设,中泰品牌影响力得到持续提升。通过完善管理和考核办法、树立协同发展导向,推动各业务条线、分公司和子公司间高效协同;强化对子公司的管控,推进集团化信息系统平台建设,促进母子公司联动,形成中泰发展合力。通过集团一体化运营管控,公司大协同的局面正在加快形成,运营效率进一步提升,品牌效应更加凸显,融合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收起▲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0年是极其特殊的一年,资本市场持续推进深化改革、防范风险等各项工作,证券行业不断加强中介能力建设,加快业务转型,经营情况整体向好,服务实体经济取得显著成效。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公司坚守稳健经营,积极抢抓市场机遇,2020年6月3日,公司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并上市,开启了“二次创业”新征程。
公司各项业务稳定,资产结构良好,流动性较强,各项风险控制指标符合监管要求。
其中,经纪业务向财富管理业务转型稳步推进,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线上线下一体化综合财富管理服务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证券自营业务更加重视大类资产配置为核心的投资研究决策体系、以风险限额为核心的投资授权管理体系,投研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持续提升;投资银行业务“区域”格局进一步深化,专业优势不断巩固;托管与外包业务已形成金融科技优势,获得机构投资者高度认可;研究业务行业影响力不断提高;资产管理业务主动管理能力凸显;集团协同机制持续完善。
1、财富管理业务
2020年,证券行业服务居民财富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财富管理转型初见成效。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深化财富管理改革,调整优化财富管理组织架构,将经纪业务管理委员会更名为财富管理委员会。公司注重平台化管理,持续优化完善运营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模式、产品管理体系,以金融产品销售和资产配置为突破口,加快推进经纪业务向财富管理业务转型。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公司共服务客户664.35万户,管理客户资产9,151.68亿元(不含未解禁限售股、OTC市值)。2020年,公司新增开户29.98万户,实现股票基金交易额12.63万亿元,同比增幅为79.27%;报告期末,公司代销金融产品保有规模411.44亿元,同比增长28.78%。
公司为投资者提供多终端多渠道一体化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包括中泰齐富通APP、融易汇PC端、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等,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综合财富管理服务。2020
年末,中泰齐富通APP月活数为379.74万,在券商APP领域(不含同花顺、大智慧等第三方APP)排名第11位。
2021年发展展望:公司财富管理业务将依托金融科技实现平台化服务和赋能,做强专业交易、做优资产配置、做大客户规模,提升精细化运营能力,提高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努力打造以投资顾问为核心、集“专业交易、资产配置、综合金融服务”为一体的国内一流财富管理品牌,实现财富管理服务专业化、收入多元化。
2、投资银行业务
2020年,科创板持续扩容、创业板改革试点注册制、新三板改革配套措施陆续推出、
股转系统融资政策持续优化,权益融资规模实现较快增长。
(1)股票保荐承销业务、并购重组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共完成了17单股权主承销项目的发行,合计承销规模179.86亿元,
包括IPO项目2单、精选层公开发行股票项目4单、非公开发行项目8单、可转债项目3单。
报告期内,公司并购重组及财务顾问业务取得一定进展,罗欣药业借壳东音股份上市项目,在《证券时报》主办的“2020中国区投资银行君鼎奖”评选中荣获“2020中国区并购重组项目君鼎奖”。
(2)债券发行承销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承销债券类项目378单,承销规模合计1,322.65亿元。其中主承销189单,承销规模合计1,045.38亿元。
报告期内,公司荣获“2020年度上交所公司债券优秀主承销商奖”;在《证券时报》主办的“2020中国区投资银行君鼎奖”评选中荣获“2020中国区新锐投行君鼎奖”“2020中国区交易所债券投行君鼎奖”和“2020中国区资产证券化融资团队君鼎奖”;在第六届中国资产证券化论坛评选中,公司荣获“年度特殊贡献机构奖”。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监管部门的决策部署,完成5单疫情防控债券及3单疫情防控资产证券化项目的承销发行;公司积极践行国家脱贫攻坚战略,支持贫困地区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相继完成“20栾川债01”“20水投01”等贫困地区债券的承销发行,融资金额合计7亿元,项目所在地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均已实现脱贫摘帽。
(3)新三板推荐及相关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推荐8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承销16家挂牌公司定向发行股票,定向发行融资规模4.05亿元;保荐完成2家企业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精选层挂牌,公开发行融资规模5.37亿元(不含联合主承销的2家);持续督导新三板挂牌公司313家,其中创新层公司35家,精选层公司2家。
报告期内,公司在新三板推荐挂牌项目数量、挂牌公司股票定向发行次数、持续督导挂牌公司数量、创新层挂牌公司数量以及精选层挂牌公司数量等方面,继续保持行业前列地位。
2021年发展展望:公司投行业务将抓住注册制改革机遇,实施好“行业+区域”发展战略,提升覆盖能力和专业能力,进一步提升项目发行、定价和销售能力,加大对股权、债券、资产证券化、新三板等各类优质项目的拓展力度,增强行业竞争力。
3、证券自营业务
2020年,投资者风险偏好提升叠加市场流动性充裕,股票市场呈现结构性牛市,全年创业板上涨64.96%、上证综指上涨13.87%、深证成指上涨38.73%;受疫情与货币政策影响,债券市场收益率先下后上,全年波幅较大,年末10年期国债收益率3.14%,同比上涨0.6BP,中证全债指数小幅上涨3.05%。
报告期内,公司自营业务持续加强投资研究决策体系、投资授权管理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投研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报告期内,公司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2020年做市商评优结果中获得“年度优秀做市商”“年度优秀做市规模做市商”和“年度优秀流动性提供做市商”三项荣誉称号,荣获上海证券交易所上证50ETF期权主做市商、沪深300ETF期权主做市商、股票期权主做市商三项年度评价AA。
2021年发展展望:公司证券自营业务将夯实研究体系基础,强化大类资产配置能力,不断完善交易策略,持续优化投研决策体系,提升风险管控能力,为公司创造更大投资收益。
4、信用业务
(1)融资融券业务
2020年,市场融资融券规模整体上涨。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强客户适当性管理,引导客户专业投资、理性投资,稳步推进融资融券业务;优化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加强风险证券的研究、监控,提升风险预判能力;丰富策略交易内容,拓展重点客户业务需求,大力拓展融券业务。报告期末,公司融资融券余额319.3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93.06亿元,
同比增长41.13%;期末总体维持担保比例为262.97%,融资融券业务整体风险可控。
(2)股票质押业务
2020年,公司坚持稳健经营,稳步压降股票质押业务规模,持续优化融出资金结构;
优化尽职调查流程,加强业务前端风险控制;优化贷后管理机制,加强贷出资金的风险管控。报告期末,股票质押待购回余额86.88亿元,较上年末减少42.60亿元,自有资金融资规模为58.07亿元,平均履约保障比例为338.31%,以资管计划作为融资工具的融资规模为28.81亿元。
2021年发展展望:公司信用业务将持续提高融资融券专业服务能力,提高券源利用率及综合收益,稳健开展股票质押业务,全面推动信用业务高质量发展,保持行业竞争力。
5、托管外包与机构交易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托管与外包业务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和流程优化再造,不断提升金融科技运用能力,加速提升客户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在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ABS等业务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报告期末,公司存续托管外包各类产品1,782只,规模702.47亿元,规模同比增长95.77%。
报告期内,公司在机构交易方面已经形成了以XTP自主研发极速交易系统为核心、行业标准化机构交易系统为基础、定制化交易系统为突破点的金融科技竞争优势。报告期末,公司机构交易服务存量客户1,244户,存量资产规模520.33亿元,规模同比增长99.28%。
2021年发展展望:公司托管与外包业务将以托管外包为服务入口,以XTP极速交易柜台为机构交易核心,加强协同联动,为客户提供托管、外包、机构交易、财富管理等在内的多元化金融服务,打造机构客户综合服务生态圈,进一步提升业务服务质量和效率。
6、研究业务
公司研究所由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领衔。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公司共有研究人员103人,全年对外发布研究报告4,673篇。在宏观、金融、金属、新能源和电力设备等研究领域得到国内外投资者认可,2020年荣获新财富最具潜力研究机构第五名、证券业金牛奖最快进步研究机构等奖项。公司研究所构建了完整的宏观经济、产业经济及上市公司研究框架体系,覆盖了宏观策略、固定收益、金融工程及20余个行业。2020年新增服务公募机构4家,累计达到103家。同时提供QFII销售支持,加强海外研究服务,推动研究业务国际化,提升研究业务的海外品牌及影响力。
2021年发展展望:公司研究业务将继续提升专业性和差异化,对客户需求实行精细化管理。加快推进与公募机构的战略合作,保持头部公募业务优势。精准发力非公募业务,完善机构研究业务链条,争取在社保、保险、私募等多个业务领域跨上新台阶。强化研究团队体系化建设,打造国内顶尖研究机构。
7、资产管理业务
在资管新规等政策指导下,证券行业资管业务立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不断创新产品体系,积极加强主动管理,资产管理业务结构进一步优化,业务质量持续提升。报告期内,公司主要通过控股子公司中泰资管及参股公司万家基金开展资产管理业务。两家公司经营平稳有序,主动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1)中泰资管
报告期内,中泰资管根据市场和客户的变化,构建了客户驱动型的组织架构,建立了快速有效的投资决策体系,通过强有力的执行力保证决策结果的有效执行。积极加强线上与线下渠道建设,努力推动公募私募业务协同发展,致力于成为主动管理能力突出的资产管理公司。报告期末,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规模1,469.59亿元,比2019年末增加116.8亿
元。其中:主动资产管理规模1,187.32亿元,比2019年末增加247亿元,主动管理规模占比高达81%;被动资产管理规模282.27亿元,比2019年末减少130亿元。在主动资产管理规模中,公募基金业务规模106.56亿元,集合资产管理规模335.44亿元,专项资产管理规模14.62亿元,单一主动资产管理规模730.70亿元。
2021年发展展望:中泰资管将在母公司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上,助力母公司财富管理转型;依托私募业务建立起来的品牌和业绩效应,通过渠道建设并借助中泰证券的综合实力发展公募业务,努力成为主动管理能力突出的资产管理公司;继续在人才、客户、产品、
渠道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力,推动公司经营业绩再上台阶。
(2)万家基金
报告期内,万家基金强化投研体系建设,权益、固收、量化、FOF各条线投资业绩总体良好。把握市场行情和业务机会,布局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基金及北向策略基金等创新业务,丰富产品线。持续提升客户服务水平,改善投资者体验,资产管理规模持续增长。坚守合规底线,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公司经营平稳有序。截至2020年末,万家基金旗下管理公募基金83只,管理规模1,887.2亿元,同比增长55%,市场占有率0.95%,其中,非货币基金管理规模1,207.97亿元,同比增长87%,市场占有率1.02%。
2021年发展展望:万家基金将坚持提升投资能力,保持良好投资业绩;聚焦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进一步完善产品布局,拓宽客户覆盖面,提升管理规模和盈利水平;以队伍建设、IT系统建设、内控体系建设为抓手,强化运营支持能力,带动公司整体竞争实力的提升。
8、期货业务
2020年,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约为61.53亿手,累计成交额约为437.53万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55.29%和50.56%。
报告期内,鲁证期货积极推进各项改革,优化经营管理体制机制,狠抓合规风控体系建设,经营业绩持续提升;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激励政策,激发了各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期货权益达到新的峰值;坚持科技赋能,深入拓展互联网运营模式,线上整合品牌宣传、用户运营、投资者教育、互联网服务,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也提升了业务量与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整合集团资源,优化业务协同机制,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2020
年,鲁证期货期货端期末权益为101.05亿元,同比增长59.53%;股票期权业务(含股票)期末权益3.77亿元,同比增长13.65%。期货端日均客户权益86.54亿元,同比增长35.10%;股票期权业务(含现货)日均权益3.89亿元,同比增长84.37%。
2021年发展展望:公司期货业务将大力推动业务转型升级,为客户提供跨市场、跨品种的综合金融服务,加强合规风控能力建设,深耕区域市场,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9、私募投资基金业务
报告期内,中泰资本及其子公司完成中泰蓝润基金、青岛中泰海控基金、齐鲁中泰定增1号基金、中泰长安基金等4只基金的募集与设立,实缴规模8亿元;完成深圳市沧水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威海中泰齐东蓝色并购投资中心(有限合伙)的清算及注销。截至报告期末,中泰资本及其子公司管理存量私募基金13只,基金实缴出资金额合计21.12亿元,基金存量投资项目合计24个,投资金额合计13.78亿元,投资领域涉及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康美、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文化传媒等多个行业。
2021年发展展望:公司私募投资基金业务将做好直投项目、基金的管理工作,加强项目风险控制,进一步提高收益率;加大与国有企业、地方政府投资平台的对接,积极寻求基金创设机会。
10、另类投资业务
报告期内,中泰创投明确了重点投资领域,在航天航空军工、科技与先进制造、医疗健康等行业深入挖掘投资机会,发挥中泰证券的综合优势,积极投资布局,共完成投资32笔,总投资金额24.6亿元,其中向山东省新动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出资10亿元。积极推进并落实科创板跟投相关工作,完成1个科创板IPO项目的战略配售跟投。
2021年发展展望:公司另类投资业务将继续聚焦航天航空军工、科技与先进制造、医疗健康等行业,并在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潜力巨大的领域挖掘投资机会,增强盈利水平。
11、境外业务
报告期内,中泰国际立足香港,专注于服务国内外客户需求,规模持续增长,投行业务、机构业务、证券业务等各项业务能力持续增强,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报告期内,中泰国际完成3个IPO项目保荐、1个反向收购项目通过上市聆讯、7个财务顾问项目;完成IPO股票承销项目20个,股票承销规模282.67亿港元;完成债券承销项目70个,债券承销规模1,125.74亿港元。根据Bloomberg数据,中泰国际股票承销项目数量在中资券商排名第11位,债券承销项目数量在中资券商排名第5位。中泰国际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荣获《全球品牌杂志》(GlobalBrandsMagazine)“2020全球品牌奖”之“香港最佳跨国金融服务品牌”及2020凤栖梧桐港股财经峰会金吾奖“最佳研究实力”奖项。中泰国际还逐步开设了新加坡及日本子公司、韩国办事处,为境内外客户提供企业融资、并购、投资、金融产品以及财富管理等服务,全球化战略实施初见成效。
2021年发展展望:公司国际业务将更加注重境内市场尤其是山东市场的开发、服务,
深化与公司各业务条线的跨境联动和业务协同,严防跨境业务风险,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更好地服务国内企业“走出去”和山东新旧动能转换。
二、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资本市场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功能和地位将显著提升,随着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未来证券行业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1.资本市场制度变革为券商开启广阔发展空间。“十四五”期间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
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等基础性制度改革将重塑资本市场生态,推动市场不断走向成熟。
资管新规等政策出台推动着投融资体系优化,有望为资本市场引入长期资金。一系列有利因素将推动直接融资大发展时代的到来,券商财富管理、投行、资管、机构等各项业务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2.重资本业务与服务专业化成为券商转型升级方向。依赖于资产负债表扩张的机构销
售交易、自营及投资业务将成为“十四五”期间券商业绩的主要推动力。重资本业务能力将成为券商的核心竞争力,要求券商具备更强的资产获取、风险定价和主动管理能力。而随着“散户机构化”“业务去通道化”,券商需要凭借专业化能力为客户提供全周期服务,逐步向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转型。
3.行业整合加速,券商竞争进一步加剧。在监管层扶优限劣、打造航母级券商的政策
导向下,证券行业马太效应将日益凸显,市场份额会进一步向头部券商集中,中小券商面临的生存压力上升,若不能找到成功突围的差异化优势,将面临被整合的风险。外资控股券商将摆脱过去因表决权有限而造成的经营管控程度不足等问题,或将投入更多资源开拓中国市场,中国证券行业将迈入与高手同台竞技的新阶段。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确定了“一个统领、一个中心、两个支撑、四大战略”的发展思路,即坚持以党建为统领,以客户为中心,以改革创新、风控合规为支撑,深入实施区域突破、人才强企、转型发展和金融科技四大战略,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为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三)经营计划
2021年,公司将夯实发展基础,为“十四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一是围绕党中央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区域重点布局,进一步提升区域竞争力。二是以客户为中心,调整组织架构,加快财富管理业务转型,构建机构业务板块,打造投行、证券自营、资管、机构等业务核心竞争力。三是坚持人才价值至上,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建立领先的人力资源保障机制,打造证券行业人才高地。四是强力推动金融科技战略,加大资源投入,实施数字化转型,为业务、产品赋能,努力建设智慧券商。五是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激发经营活力。六是全面提升公司风控合规管理能力。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包括落实全面风险管理以及合规风控、信息技术投入情况)
1、报告期内公司可能面对的风险
(1)合规风险合规风险是指因公司或工作人员的经营管理或执业行为违反法律法规和准则而使公司
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采取监管措施、给予纪律处分、出现财产损失或商业信誉损失的风险。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由于相关市场价格或波动率的不利变化而导致公司可能损失的风险。公司涉及市场风险的业务主要来自于自营投资、做市业务以及其他投资活动等。
公司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类别如下:
①权益类风险:主要来自于公司自营证券投资和做市类业务持仓组合在股票、股票组合、股指期货、期权等权益类证券的价格及波动率变化上的风险敞口;
②利率类风险:主要来自于公司固定收益类投资组合(包括债券、利率互换和国债期货等)在收益率曲线结构、利率波动性及信用利差等变化上的风险敞口;
③商品类风险:主要来自于公司自营持仓组合在商品现货、期货价格及波动率变化上的风险敞口;
④汇率类风险:主要来自于公司在外汇汇率即期、远期价格及波动率变化上的风险敞口。
(3)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融资方、交易对手或发行人等违约导致公司可能面临损失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集中在融资融券业务、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业务、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业务、债券投资交易业务、场外衍生品业务等。
(4)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公司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资金需求的风险。
(5)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流程设计、员工相关事项和信息技术系统以及外部事件而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操作风险存在于公司各机构、各业务条线、各类业务及工作流程中,防控工作强调全员参与,防控策略应根据关键风险特征变化情况进行动态更新调整。
(6)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由于公司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公司负面评价,从而造成公司声誉损失的风险。声誉事件是指引发公司声誉风险的相关行为或事件。公司建立健全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实现日常声誉风险管理和对声誉事件的妥善处置,是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7)洗钱与恐怖融资风险
公司面临的洗钱、恐怖融资和扩散融资风险是指公司的产品或服务被不法分子利用从事洗钱、恐怖融资、扩散融资等活动的可能性。
2、落实全面风险管理情况
公司根据《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等监管要求,建立健全符合自身发展战略需要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实现风险管理对各类业务、环节、机构的全面覆盖。报告期内,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公司不断完善制度流程,有效发挥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运行机制,改进风险管理信息技术系统功能,强化风险监测监控效果,丰富计量管理工具和风险指标体系,引进和培养专业风险管理人员,打造稳健的风险文化,持续提升风险应对能力。
(1)建立了操作性强、覆盖面广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公司建立了多层次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基本制度》是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纲领性文件;针对各风险类型分别制定了《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公司市场风险管理办法》《公司信用风险管理办法》《公司操作风险管理办法》《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办法》,明确职责分工、风险管理措施、风险处置流程等;针对主要业务制定了《公司信用业务风险管理办法》《公司证券自营业务风险管理办法》《公司投资银行类业务风险管理办法》《公司场外衍生品业务风险管理办法》等风险管理制度30余项;各业务操作规程嵌入风险管理措施,确保每项业务明确风险识别、评估、计量、监控、应对等风险管理基本流程。报告期内公司新制定风险管理制度1项、修订制度7项。公司通过风险评价、项目审核、督导检查、培训考核等方式传导风险管理政策要求、提升制度执行效果。
(2)搭建了层次分明、相互衔接、有效制衡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公司董事会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承担全面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在董事会的授权下对公司日常经营中的各类重大风险事项进行审议,提出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议;监事会负责监督检查董事会和经理层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履职尽责情况,承担全面风险管理的监督责任;经理层负责组织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日常工作,对全面风险管理承担主要责任;首席风险官代表经理层组织、协调、落实全面风险管理工作;风险管理部在首席风险官领导下推动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负责监测、分析、评估、报告公司整体风险水平,协助、指导和检查各部门、分支机构、子公司的风险管理工作;各部门、分支机构、子公司在经营决策中及时识别、评估、应对、报告相关风险,对各自业务范围内的风险管理有效性承担首要责任;公司合规管理总部、法律事务部、资金运营管理部(2021年3月撤销,职能划入计划财务总部)、企业文化部分别是合规风险、法律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的归口管理部门,合规管理总部同时负责推动公司建立健全洗钱风险管理体系。公司将全面风险管理纳入内部审计范畴,由审计稽核部负责对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独立、客观的审查和评价。公司每一名员工均对风险管理有效性承担勤勉尽责、审慎防范、及时报告的责任。
(3)建设了功能齐全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公司强调技术引领、科技赋能,统筹规划并持续加大在风险管理系统建设方面的投入,构建了包括集中监控系统、全面风险管理系统、内部评级管理系统(SDI)、大智慧财汇证券风险预警系统(外部舆情预警监测系统)及各业务系统的前端控制模块等在内的多套成熟、高效的风险管理系统,相关系统及功能覆盖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主要风险类型,功能范围延伸至各业务条线、各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各系统各具所长、互为补充,基于自身架构、功能特点基本满足了公司对不同风险类型、不同业务风险管理的计量、监控、预警、分析、展示等个性化需求,对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工作高效开展起到关键的支撑保障作用。报告期内,公司搭建完成集团风险控制指标并表管理系统,实现重点数字化项目“风险管理领导驾驶舱”的上线试运行,管理成果《金融科技赋能系统性风险监测预警管理体系建设》获得第六届山东省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奖。
(4)设计了配置合理、量化分解的风险指标体系
公司针对各类业务建立风险限额指标250余项,包括规模指标(资金规模、业务规模限额)、敏感性指标(Delta、Gamma、Theta、Vega、DV01等)、风险价值(不同业务设置不同的风险价值限额)、集中度(个券集中度、Delta敞口集中度等)、止盈止损指标等。公司设置专岗进行监测分析,执行统一的预警提示和异常报告处置机制。风险监测岗动态监控各业务风险指标,识别、分析、评估业务风险,编制业务风险分析报告,对监测发现的超限异常情形,分析、判断预警信息的严重程度,必要时向业务部门发送监控联系函,督导业务部门及时处置。业务部门在收到风险管理部预警提示后,在规定时间内将预警信息产生的原因、影响及采取的处理措施、处理效果等情况进行说明或反馈。
(5)组建了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
公司高度重视风险管理队伍建设。2016年6月独立设置风险管理部,部门人数由当时的19人增长至报告期末的46人,平均年龄34岁,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占比68%,三年以上工作经验人员占比98%,员工专业背景涵盖经济、金融、会计、计算机、数学等相关领域。报告期内,引进专业风险管理人员8人,并在北京、上海筹备设立风险管理团队。
(6)建立了一套持续改进、策略丰富的风险应对机制
公司根据风险评估和预警结果,选择与风险偏好相适应的风险回避、降低、转移和承受等应对策略,应急演练体系系统规范,风险应对机制健全有效。公司针对各类风险制定了相应的风险缓释措施,如运用适当折算率、抵质押品、信用衍生对冲工具等作为转移或降低信用风险的方式。公司充分揭示主要业务风险并制定应急预案,制定了流动性风险应急管理办法、债券违约风险处置应急管理办法、金融产品代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主要业务风险应对政策,明确了职责分工、应对机制及流程。公司认真执行风险事件处置管理规定,发挥集体力量有效处置风险事件。公司重视信息技术风险、流动性风险的应急管理,定期组织信息系统应急演练、流动性风险应急演练,不断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7)打造稳健的风险文化
公司坚持“合规风控至上”的经营理念,推行稳健的风险文化,推动各层级保持统一的风险偏好,确保公司业务发展匹配资本实力、风险承受能力。公司重视风险文化的宣导与执行,通过专题会议、培训督导、课题研究等措施创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氛围,强化全员、主动、全面的风险管理意识,践行“风控前置”,强化各单位风险管理的首要责任、主体责任。
3、各类风险的应对措施
(1)合规风险
公司建立董事会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经营管理层、合规总监、合规管理总部、各单位合规管理人员的合规管理组织体系。报告期内,公司严格落实《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合规管理办法》及《证券公司合规管理实施指引》,持续优化合规管理机制,努力做实合规管理基础,全面强化重点风险管控,切实把合规主体责任贯穿于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始终。通过合规审查、合规咨询、合规监测、合规检查、合规考核等具体合规管理工作,对公司经营管理中的合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监控,从事前、事中、事后有效防范合规风险,并通过合规管理有效性评估及时发现合规管理存在的问题或隐患,并及时予以修正完善。同时,公司还积极落实“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行业文化建设要求,通过组织合规培训、强化合规宣导等工作,增强全体工作人员合规管理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持续提升公司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公司合规管理总部通过工作联系函、现场督导、约谈等方式,督促各部门认真整改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中出现的不规范事项或风险隐患;密切跟踪最新监管政策,定期印发监管案例学习资料、发布业务风险点和监管红线清单、举办专题培训,传递最新监管政策和动态,为公司各单位合规展业提供支持;坚持监管导向、问题导向,结合行业多发问题和监管关注重点,组织开展合规检查,持续跟踪整改落实情况,强化业务管理,防范合规风险;加强信息技术合规管理,初步构建数字化的合规管理体系;持续对工作人员证券投资行为等进行监测、处理;持续优化信息隔离墙管理机制,完善信息隔离墙管理系统,防控内幕信息及未公开信息不当流动和使用;牵头组织完善客户投诉举报处理机制,履行客户投诉处理的协调、督办、核查、责任认定与报告;完善子公司分类合规管理方式,修订子公司合规管理办法,加强对子公司合规考核,建立健全子公司风险监控机制。审计稽核部牵头组织对公司合规管理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就评估发现的问题督促相关单位落实整改。
(2)市场风险
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通过风控前置、限额管理、风险分析等手段对市场风险进行分析和控制,将公司整体市场风险水平管理在适当的范围内。
风控前置:公司业务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风险排查工作并向风险管理部报告风险管理情况。业务系统或业务管理系统设置风险管理模块,在业务处理过程中由系统自动执行检查和监控措施,实现部分限额指标的前端控制,提升风险管理效率,降低操作风险。
限额管理: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市场风险限额管理体系,由公司董事会、经营管理层、风险管理部、相关业务部门等构成集中统一管理、分级授权实施的管理架构。公司设定各业务规模、敞口、集中度等关键风险指标,通过风险管理系统进行动态监测,分析、评估各业务市场风险情况,对超限情况及时通知、警示并督促业务部门采取降低风险敞口或对冲等措施控制风险。同时通过设置止损限额及市场风险总量VaR限额有效控制公司自营业务亏损过大的风险。
风险分析: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库,实现市场风险量化分析。公司VaR风险计量模型覆盖了权益价格风险、利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汇率风险等风险类型,通过回溯测试等方法对VaR计量模型的准确性进行持续检验并不断改善。公司RNIV风险计量模型已覆盖新三板做市业务风险。
风险报告:公司建立了市场风险分析报告机制,公司通过市场风险日报、月报等定期报告及不定期报告的形式反映风险识别和应对方案。通过敏感性分析、压力测试等工具定期或不定期对公司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评估,针对市场异常波动、特定风险事件等情形提高评估频率,控制公司在极端情况下可能承担的损失,并将压力测试结果运用于市场风险管理及限额管理,确保公司在市场风险可控、可承受的情况下开展各项业务。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持仓投资组合一天95%市场风险VaR为6,336.57万元,占公司净资本的0.25%;其中,公司权益类投资组合一天95%市场风险VaR为5,286.94万元;公司场外衍生品业务一天95%市场风险VaR为165.99万元;公司场内期权做市和期权自营业务的delta敏感度为1.49万元;公司固定收益类投资组合DV01敏感度为886.02万元。报告期内公司权益类投资规模整体保持稳定、风险敞口可控,非权益类投资久期相对稳定,公司自营投资、做市业务市场风险可控、可承受。
(3)信用风险
公司主要采取信用评估、交易对手管理、尽职调查、限额管理、盯市管理等方式控制信用风险。
信用评估:在融资类业务中,公司建立客户准入与适当性管理机制,制定客户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全面了解客户资信水平、风险承受能力等情况,综合确定客户信用等级及授信额度;制定标的证券准入条件,审慎评估标的证券资质,合理确定质押股票的质押率;在债券投资交易和场外衍生品业务中,对标的债券、交易对手进行必要的尽职调查和内部评级,区分不同的风险等级;对质押标的债券,参考外部和内部评级,建立准入标准,合理确定债券质押率。公司建立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内部评级模型,根据内部实际情况及管理需要确定了内部评级覆盖的业务范围,并建立与了自身业务复杂程度和风险指标体系相适应的内部评级管理工具、方法和标准。
交易对手管理:在债券投资交易和场外衍生品业务中,公司根据交易对手所属行业建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内部评级体系,优先选择管理规范、资信状况良好的大型客户开展交易,并根据内部评级风险等级分配相应额度,对于内部评级较低的交易对手审慎严格控制额度上限;在融资类业务中,公司建立科学的客户资质审核机制,通过对客户的资产情况、投资经验、资信状况等进行评价,严格执行信用授信和后续管理,及时调整客户授信额度,建立信用业务黑名单机制等。
尽职调查:公司根据各类业务的特点建立了尽职调查要求与规范,在开展具有信用风险的业务前,需要根据制度要求对融资方、交易对手及标的证券等进行尽职调查和有效评估,必要时提交尽职调查报告、分析报告,符合公司准入标准并审核通过后才可以实施项目。
限额管理:对于债券投资交易,公司根据交易对手、现券、质押券的评级建立额度、集中度管理机制,并确立了与业务规模相匹配的分级授权审批机制;对于衍生品交易,建立与内部评级相挂钩的交易对手额度管理机制,并通过设定追保比例、止损限额等措施管理信用风险;对于融资类业务,健全风险指标体系,建立各业务敞口的风险限额,明确各层级审批权限,并通过设定业务规模、集中度等指标,以及适时调整监控指标与阀值等措施进行信用风险管控。
盯市管理:公司持续强化盯市通知服务工作管控,落实多重盯市制度,相关部门每日独立安排专人进行风险监控指标、标的证券及客户舆情风险的盯市,盯市内容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同时公司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协作机制和健全的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在发生风险时根据公司相关制度执行对内和对外的风险报告程序,并及时采取风险应急处置措施。
公司在开展各类信用类业务的过程中,严格控制业务规模并稳步提升整体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当前公司总体信用风险在可承受范围内。
(4)流动性风险
公司在融资负债统一归口管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资产负债管理工作,通过及时分析业务发展趋势及其可能对中长期资金的需求,调整公司负债期限结构,保持资产负债期限始终处于合理水平;公司及时完善负债规划,通过调整到期融资集中度等手段,避免因融资渠道过于单一或债务集中到期的偿付风险,使负债结构和到期日分布更趋合理。
公司建立了现金流预测和分析框架,运用现金流缺口、敏感性分析、压力测试等管理工具,能够计量、监测和控制不同情景下未来不同时段的现金流缺口;公司按照审慎原则确定优质流动性资产规模和构成,保持多层次的充足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定期测试优质流动性资产的变现能力,以确保公司在压力情景下能够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满足流动性需求。
公司重视与各大商业银行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注重规范经营,维系良好信誉,保持畅通的融资渠道,如有需要,可通过资金拆借、债券回购、短期融资券、短期公司债、公司债、次级债、收益凭证及其他符合法律及监管规定的方式进行融资,以解决资金需求。
报告期内,公司保持了充足的流动性资产储备,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率均符合监管标准及监管预警标准。
(5)操作风险
公司开展操作风险基础管理工作的方法主要包括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RCSA)、损失数据收集(LDC)、关键风险指标(KRI)、操作风险状况分析报告等。公司利用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RCSA)工具识别关键风险点和控制措施,并对控制效果进行评估;利用风险日报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收集内外部损失数据(风险事件),汇总各类风险事件并进行分析归类、入库整理;制定7项公司级关键风险指标(KRI),实现对系统、人员、流程等关键风险因素的后端趋势监测;建立畅通的操作风险报告机制,对于操作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关键风险指标、操作风险状况分析等实行定期报告制度,对于重大操作风险隐患或事件,按照公司重大事项报告管理要求执行报告程序;利用非相关性原理将操作风险损失限额分解至各业务条线、分支机构、子公司,提升损失限额精细化管理水平,并实现系统化限额分配及使用监控;风险管理部对各单位报备的操作风险数据进行汇总、分类、分析、评估,并对各单位数据报送情况提出考核意见。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参与行业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制定,通过线上培训、现场检查等多种形式宣导全员操作风险防控理念,持续推动操作风险三大基础管理工具、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在集团层面的落地应用,利用操作风险基础管理工具组织开展操作风险日常管理工作及RCSA梳理、操作风险状况分析等年度常规工作,优化操作风险管理工作流程及相关系统流程,通过开展信息技术风险监测机制有效性自查评估等工作持续深化对金融科技应用外溢风险的关注,公司操作风险得到有效防控,整体操作风险水平可承受。
(6)声誉风险
公司制定了《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办法》《公司突发事件维稳工作应急预案》等制度,遵循预防第一、积极主动、全局利益、及时报告、全员参与原则,从风险监测、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报告和风险处置六个方面对声誉风险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管理。公司声誉风险归口管理部门企业文化部设立声誉风险管理岗,每日监测互联网、广播、报刊等各类媒体的舆情动态,做好声誉风险因素的搜集、整理、分析和舆情研判工作,并及时向部门负责人、合规风控管理人员报告日常舆情监测中发现的苗头性问题。对于可能导致公司声誉损失的报道,会同相关部门采取必要措施予以防范、处理,经评估后纳入公司风险日报。
报告期内,公司整体舆情平稳,未发生重大声誉风险事件。
(7)洗钱与恐怖融资风险
公司严格执行反洗钱法律法规,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洗钱及恐怖融资风险。公司制定了较为完备的反洗钱制度体系,包括洗钱风险管理基本制度、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其他多项反洗钱专项制度,并在公司全面风险管理、重大事项报告、合规绩效考核、员工违规违纪处罚办法等有关制度中涵盖了反洗钱相关内容。公司构建了以公司董事会负责、监事会督导、总部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合规管理总部组织实施,相关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落实执行的反洗钱组织架构体系。2020年,公司重新修订了《公司洗钱风险自评估和分类管理实施办法》《公司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并针对疫情防控期间反洗钱工作要求制定并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反洗钱工作应急方案》,对公司洗钱风险管理工作进一步细化。公司进一步强化反洗钱工作考核力度,建立了全面的反洗钱专员任职、考核和约束机制,持续加强对分支机构反洗钱工作的检查频次,提升对一线单位反洗钱工作的管控力度。
4、合规风控及信息技术投入
公司一贯重视合规风控投入。报告期内,公司持续优化完善合规风控管理体系,为公司稳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合规风控方面的投入主要包括:合规风控人员薪酬,合规风控类专业培训,合规风控类相关系统建设,基于提高合规风控能力组织的国内外交流、调研活动,向国内著名咨询机构购买合规风控类咨询服务,组织合规风控类会议、监督检查等方面的日常运营开支等。2020年,公司在以上方面共投入金额29,563.89万元(其中:薪酬支出22,432.38万元、系统建设支出1,608.04万元、培训支出47.79万元、外部咨询支出352.09万元、日常支出5,123.60万元),占公司2020年度营业收入的3.68%。
公司投入大量资源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优化信息系统,以提供安全、稳定及个性化的服务,保障和支持业务发展。信息技术投入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网络规划调整,系统建设与安全管控,扩充研发力量,信息技术人员薪酬,金融科技培训及交流,外部咨询,日常运营支出等。2020年,公司信息技术投入总额为71,103.21万元(其中:薪酬支出15,778.93万元、系统建设支出27,671.51万元、培训支出96.81万元、外部咨询支出4,419.53万元、日常支出23,136.43万元),占公司2020年度营业收入的8.84%(注:信息技术投入不包括风控、合规投入)。
(五)其他
1、业务创新情况及风险控制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与流程优化工作,着力推动线下业务线上化以及线上线下流程的串联优化,线上线下融合取得突破;持续优化XTP系统性能,算法总线服务行业前列;完成IPv6规模部署阶段性工作,成为证券行业面向公众服务的互联网应用系统IPv6改造的证券公司;持续优化中泰齐富通APP功能,业内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荣获《证券时报》主办的“2020中国证券业APP君鼎奖评选”中“十大品牌APP君鼎奖”“数字化运营团队君鼎奖”“投顾服务APP君鼎奖”等称号。
针对业务创新,公司制定了《公司合规审查与合规咨询管理办法》《公司新产品(新业务)风险评价管理规定》《公司重大事项报告管理办法》《公司风险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公司风险事件处置管理办法》等制度,界定了新业务、新产品的审查、评价范围、评价标准和报告路径,规定了对新业务、新产品的审查、控制和监督程序,确保了公司新业务、新产品依法合规并在风险可测、可控、可承受范围内有效开展。主要措施:一是要求所有新业务、新产品“制度先行”,且在相关制度中嵌入合规、风控要求;同时要求实施部门对新业务、新产品全面分析风险特征、划分风险等级、提出应对措施,实施部门合规风控管理人员对新业务、新产品申报材料出具明确意见。二是所有新业务、新产品均经合规审查,并由合规总监或授权合规管理部门出具合规审查意见;公司设立产品风险评价决策小组,由风险管理部召集合规管理总部、法律事务部、计划财务总部、资金运营管理部负责人,必要时会商相关部门,针对新业务、新产品要点、风险等级、客户适当性安排、主要风险点及控制措施进行评估,出具风险评价意见书。三是在业务开展过程中,由新业务、新产品实施部门具体落实相关意见、采取相关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其合规风控管理人员予以跟踪督导;风险管理部、合规管理总部依据各自职责指定专人对接新业务、新产品实施部门,提供合规风控咨询,监控相关风险因素的变化,跟踪指导相关风险事项处理、报告,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相关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四是针对发生的风险事件,由新业务、新产品实施部门予以处理并报告合规管理总部、风险管理部,纳入公司的风险日报,报公司董事长、监事会主席、总经理、合规总监、首席风险官及相关高级管理人员审阅,重大事项报监管部门;公司在总结、评估风险管理和合规管理有效性时,涵盖新业务、新产品开展情况,并将评估报告定期向公司董事会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经理层报告,确保相关风险信息得到及时传递、有效沟通。
2、风险控制指标监控体系及资本补足机制
公司根据《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等监管要求,建立健全了以净资本和流动性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指标动态监控机制。公司建成的风险控制指标动态监控系统能够根据各项业务特点实施动态监控,按日准确计量、动态监控、自动预警和报表生成;公司按照严于监管预警标准的原则设定公司风险控制指标警告级和严重级监控阀值,并设置了相应的报告路径和应对预案;公司风险管理部门每日监测各项风险控制指标运行情况,以业务为导向,分析和测试公司净资本配置有效性,实现净资本等风险控制指标与业务规模的动态调整,及时报告和处理风险事项。报告期内,公司根据监管政策的修订和创新业务的开展情况,优化了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升级了动态监控系统,确保公司风险控制指标持续符合监管要求。2020年,公司持续按照《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规定程序向监管机构报送风险控制指标监管报表及风险控制指标变化情况报告。
公司建立了净资本动态补足机制。公司做好资本配置和融资安排,当资本充足目标持续下降或存在潜在大幅下降因素时,公司将采取控制和压缩自营投资品种规模、调整自营业务持仓结构、优化资产结构、控制费用支出、变现优质流动性资产、发行长期次级债、增资扩股等方式补充公司净资本,并做好资本补足措施和各项措施的跟踪落实工作。
公司将压力测试作为风险控制指标事前控制的重要工具,建立了风险控制指标前瞻性调整机制,根据监管要求、内部经营管理需要,针对年度经营计划及预算、资产负债配置计划、负债到期情况、限额调整、投行承销项目、对子公司增资等重大事项,采用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等多种方法,测试压力情景下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的达标情况及承受能力,提出相关风险管理建议,根据压力测试有关结论及反向压力测试结果,制定合理的资本补充计划或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压缩业务规模,确保公司风险控制指标持续符合监管要求及公司偏好。
3、资金需求
2020年,公司各项业务持续健康有序开展。报告期内,公司完成非公开发行二期公司债券,发行规模合计人民币46亿元;公开发行一期次级债券,发行规模人民币30亿元;公开发行三期公司债券,发行规模合计人民币70亿元;公开发行一期短期公司债券,发行规模人民币30亿元;公开发行五期短期融资券,发行规模合计人民币125亿元(截至2020年12月31日,待偿还余额25亿元)。
2021年,公司将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继续做好负债与流动性管理,科学合理安排负债规模和结构,保持合理稳健的杠杆水平。
4、融资渠道和融资能力
公司根据市场环境和自身发展需要,按照法律法规、主管部门有关政策,在证券交易所、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机构间私募产品报价与服务系统及证券公司柜台市场,通过债券回购、拆借、转融资、发行收益凭证、短期公司债券、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等方式,融入短期资金,通过权益融资、发行公司债券、次级债券、永续次级债券、私募债券或其他主管部门批准的方式融入中长期资金。
公司规范经营,信誉良好,具备较强的盈利能力和偿付能力,具有良好的信用记录,建立并持续完善融资策略,积极创新融资方式,不断拓宽融资渠道,提升融资能力。同时,加强同业合作,与各大商业银行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获得多家商业银行综合授信,授信额度1,400多亿元。通过融资来源的多元化和稳定程度,使公司的整体流动性状态有效维持在较为安全的水平。
5、维持流动性水平所采取的措施和相关管理政策
公司高度重视流动性管理,坚持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协调统一的原则,加强资金管理,在经营战略上注重资产、负债的规模与结构管理,在融资规划上注重来源与运用在规模、结构、期限上的匹配。
公司各项业务发展较好,资产质量优良,从根本上保障了公司资产的流动性。日常工作中,公司对各业务条线确定了规模限额和风险限额,对流动性风险控制指标等实行动态监控,确保持续符合监管要求。公司遵纪守法,合规经营,维护良好的金融信用,积极做好融资通道和交易对手的维护与拓展,确保融资渠道的畅通。
公司不断加强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一方面,建立了包括流动性风险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高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系统性、全面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不断拓宽融资渠道,成功发行公司债、次级债、短期融资券、收益凭证及资产证券化等,进一步提高公司防范资金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公司可用资金和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能够覆盖未来一段时间的资金需求,各项流动性指标均处于安全状态。
6、账户规范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严格落实监管要求,不断完善账户管理系统,有效核实投资者身份信息、充分了解投资者业务办理意愿,做好投资者教育及风险揭示等工作,不断提升公司运营效率、风险控制能力和客户服务水平,有效杜绝新开不规范账户的情形。同时,公司加强了账户管理工作,建立了完善的账户规范管理工作长效机制,对存量不规范账户等积极实施清理规范。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公司不合格账户731户,司法冻结账户19户,风险处置账户314,310户,纯资金账户187,650户,休眠账户647,239户。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坚持综合性券商定位,业务牌照齐全
公司始终以高标准建设证券全产业链业务体系,坚持全国布局,积极拓展国际业务,通过控股/参股中泰资管、鲁证期货、万家基金等公司,形成了集证券、基金、期货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证券控股集团,业务牌照齐全,能够为客户提供系统性、多层次、专业化的投、融资服务。
(二)营业网点数量居行业前列,渠道基础较好
公司在全国28个省市设有42家分公司、289家证券营业部。在深耕山东基础上,公司以北京、长三角、珠三角为重点经营区域,在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等核心城市设立专业子公司和业务总部,业务布局覆盖国内主要经济发达地区,经营网络完善、基础牢固。
(三)山东省政府大力支持,区位优势突出
2020年公司成为省委管理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战略地位获进一步提升,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公司作为山东省唯一一家省属国有券商,在山东地区的市场地位和行业影响力领先,已成为山东现代金融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山东资本市场、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具备显著地缘优势。
(四)坚持稳健进取的市场化经营机制
公司始终坚持市场化引领和市场化经营,持续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大力培养引进高水平专业团队、高端金融人才和行业领军人物。公司在人才和团队建设上重点聚焦北京、上海、深圳等证券行业人才聚集区,通过设立业务总部、子公司、打造高端人才职业发展平台等措施,建立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业务和管理团队,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保障。
(五)持续加强信息技术系统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公司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将金融科技纳入公司战略并成立了金融科技委员会。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生物识别等先进技术,推动各项业务与金融科技深度融合,全面推进公司数字化转型。公司打造了XTP极速交易系统、齐富通APP等多个行业领先的科技平台,有效地实现了金融科技赋能业务发展。
收起▲
一、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0年上半年,疫情加速了全球产业链和贸易关系“断裂”的进程,加剧了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幅度,但国内庞大的市场空间、强大的改革动力、充足的政策工具、显著的制度优势等诸多有利因素,为经济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国内经济恢复较快。面对国内复杂的宏观环境和国际形势带来的挑战,公司坚守稳健经营,积极抢抓市场机遇,2020年6月3日,公司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并上市,开启了“二次创业”新征程。
1、财富管理业务
2020年上半年,证券市场整体平稳,二级市场股票市场交易有所改善,据沪深交易所公布数据,2020年上半年市场股票基金交易额为92.53万亿元。
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共有42家证券分公司,283家证券营业部,共服务客户651.18万户,比2019年底增加13.56万户。服务客户资产8,389.11亿元(不含未解禁限售股、OTC市值),比2019年年底增加928.67亿元。报告期内,公司经纪业务发展水平稳步提升,根据沪深交易所公布数据,公司股票基金交易量为5.65万亿元,同比增加2.17万亿元,增幅为62.20%;股基交易市场份额为3.0530%,同比增加0.6356个百分点。
报告期内,为进一步深化财富管理改革,公司优化调整了经纪业务条线组织架构,将经纪业务管理委员会更名为财富管理委员会,下设经纪业务部、金融产品部、综合金融部、网络金融部。公司积极实施金融科技战略,推进公司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转型,不断完善齐富通APP功能,丰富各类线上服务产品线建设,提升流量变现价值;搭建公司级客户关系管理平台,开创线上投顾互联网营销服务新模式,促进证券经纪业务向财富管理模式的转型;加强智能客服建设,提升客户体验和服务效率;建立并推广以掌e通为核心的员工移动端智能营销服务平台,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客户服务模式和营销模式,提升精细化运营管理能力。下一步,公司将建立以“买方”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实现经纪业务收入多元化、优化多层次客户服务体系、加强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以及建立客户导向和创新导向的经纪业务机制为目标,搭建“以交易投顾及机构经纪为核心的交易服务、以资产配置为核心的全产品链服务和以全资本市场为主要依托的项目服务”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形成“一个中泰”的服务品牌,提升经纪业务核心竞争力。
2、证券自营业务
2020年上半年,A股市场在经历了第一季度的震荡下调后,于第二季度开始强劲反弹,截至6月30日收盘,上证综指下跌2.15%,深证成指上涨14.97%,创业板指数上涨35.6%;货币政策环境整体较为宽松,债券市场收益率总体下行,中证全债指数小幅上涨2.52%。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应对市场变化,进行大类资产配置调整,在风险可测可控可承受的基础上获取了较好的投资收益。权益类投资方面,公司密切跟踪市场风险,加强研究分析,持续优化投资组合、丰富投资策略,做好风险防范和对冲,保持投资稳健性。固定收益投资方面,因债券市场受疫情冲击波动较大,收益率整体先下后上,但公司继续完善投研管理框架,加强市场研判能力,坚定多策略的发展思路,积极把握市场投资机会,并通过对冲操作管理利率风险、降低回撤,整体取得较好的投资业绩。衍生品投资方面,公司衍生品业务持续发展,在加强业务研究、丰富和优化业务策略的同时,推进系统平台建设和优化;上交所50ETF期权做市继续保持业务优势,上交所沪深300ETF期权、深交所沪深300ETF期权及中金所沪深300指数期权做市步入良性发展轨道;ETF基金做市业务也在不断推进。
3、投资银行业务
2020年上半年,科创板的持续扩容以及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的落地继续推动IPO融资规模增长,再融资新政带来业务新机遇,股权融资整体回暖;货币市场利率中枢明显下行,债券发行量提升;新三板改革配套措施陆续推出,股转系统融资政策持续优化。
报告期内,公司主承销现金类非公开发行项目1单、可转债项目1单,承销规模合计4.92亿元;承销债券类项目172单,承销规模合计664.93亿元,其中主承销93单,承销规模合计532.22亿元;新三板推荐挂牌项目3单、定向发行股票项目11单,承销规模合计2.53亿元,持续督导新三板挂牌公司337家,其中创新层公司45家。
(1)股票承销及保荐业务、并购重组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投行业务“行业+区域”格局进一步深化,各类股权业务持续综合发展:公司IPO业务能力稳健提升,有较好的后续储备持续跟进;公司积极抓住再融资改革机遇,不断做强销售力量,正逐步树立起中泰股权销售市场品牌形象;公司并购重组业务取得良好进展,担任独立财务顾问的罗欣药业借壳东音股份上市项目,在《证券时报》主办的“2020中国区投资银行君鼎奖”评选中,荣获“2020中国区并购重组项目君鼎奖”。
(2)债券发行承销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在公司债、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等细分领域继续保持优势地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举办的“2019年度债券市场优秀参与机构与个人表彰大会”上,公司荣获“公司债券优秀承销商”、“债券信用风险化解处置优秀参与机构”和“公司债券综合创新奖”奖项。
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举办的“2019年度债券监管发展业务”的评选活动中,公司荣获“优秀固定收益业务创新机构奖”奖项。在《证券时报》主办的“2020中国区投资银行君鼎奖”评选中,公司荣获“2020中国区交易所债券投行君鼎奖”和“2020中国区资产证券化融资团队君鼎奖”奖项。报告期,公司联席主承的“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2020年公开发行短期公司债券(第一期)”成功发行,是全国首批公募短期公司债券。公司作为销售机构参与的“国君资管-中电投融和租赁2019年第一期绿色资产支持专项计划项目”是上交所首单融资租赁类主体+资产双绿色ABS产品;公司作为销售机构参与的“中泰-联易融-淮安控股供应链1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是江苏首单AA+基础设施类供应链ABS;公司作为销售机构参与的“汇添富资本-泰富供应链1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是江苏省首单建筑类国企供应链ABS。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财政部、中国证监会等的决策部署,完成5单疫情防控债券及3单疫情防控资产证券化项目的承销发行,募集资金用于发行人及其子公司抗击疫情的营运资金需求,并助力重灾区受疫情影响客户的生产经营发展,为疫情防控提供精准金融支持,为打赢疫情防控战贡献力量,带来了良好的市场影响。
(3)新三板业务
报告期内,已有2家公开发行并在精选层挂牌项目(含1家联主)进入发行阶段,3家已申报待审核。公司在新三板推荐挂牌项目数量、挂牌公司股票定向发行次数、持续督导挂牌公司数量以及创新层挂牌公司数量等方面,持续保持行业前列。公司积极贯彻落实监管要求,提高推荐挂牌项目立项标准,精选优质标的,从源头上提升挂牌公司质量,严格控制业务风险。同时,积极参与新三板深化改革,初步形成了保荐业务与推荐业务共同发展的局面,有利于同时发挥公司保荐业务和推荐业务两方面的经验和优势。
4、信用业务
截至2020年6月末,沪深市场融资融券余额11,637.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2%。
报告期内,公司信用业务整体运行平稳。公司坚持逆周期管理思路,加强信用业务的前端审核,做详做细尽职调查,借助金融科技加强风险监控,组织人力物力做实贷后管理。同时拓宽渠道建设,丰富券源供给。公司秉承风控合规至上理念,严控信用业务项目质量,保障信用业务稳健发展。报告期内,公司融资融券余额整体上涨,维持担保比例维持在较高水平,股票质押业务规模持续缩减,自有资金股票质押平均履约保障比例整体提升,2020年6月末达到286.22%。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信用业务总规模352.86亿元:其中融资融券余额250.82亿元,较年初增加24.56亿元;股票质押待购回余额102.04亿元,较年初减少27.44亿元,自有资金融资规模为73.41亿元,以资管计划作为融资工具的融资规模为28.63亿元。
5、托管与外包业务
(1)托管业务
目前公司托管业务已经涵盖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等产品类型,为相关产品提供资产保管、投资清算、资金交收、估值核算、投资监督等全面、专业的托管服务。
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累计共托管1,580只产品,已清盘774只,尚在存续期内产品806只,存续产品净值总计229.3亿元。
(2)外包业务
目前公司外包业务已经涵盖私募基金、资产管理计划、信托计划、银行理财等产品类型,为管理人提供募集资金管控、份额登记、估值核算、数据支持等一站式后台运营支持服务。
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外包业务累计服务产品1,626只,已清盘811只,存续服务产品815只,存续产品净值总计248.62亿元。
6、研究业务
公司研究所由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领衔。截至2020年6月30日,对外发布研究报告2,389篇,在宏观、金融、金属、电力设备新能源等研究领域得到国内外投资者认可。研究所划分成总量组、大宗组、消费组、制造组、金融组、科技组六大团队,积极拓展社保、银行、保险、QFII等领域客户;销售团队为客户提供专业的研究报告、路演和策略会等服务,为客户提供各类专家资源、产业调研及电话会议等研究服务支持。与此同时,公司研究所积极探索转型与创新,在QFII销售团队的支持下,加强海外研究服务,加快研究业务国际化进程,推动研究业务的海外品牌及影响力。
7、资产管理业务
(1)资产管理业务
2020年上半年,公司控股子公司中泰资管资产管理规模1,276亿元,其中主动资产管理规模940亿元,占比73%。
报告期内,中泰资管完成了管理层的更替交换,在起承转合时期,保持了业务的稳定和队伍的稳定。中泰资管通过扩大权益和多策略产品的业务比重,通过拓展直销和第三方渠道扩大线上客户的比重,保持了业务和渠道持续稳定。中泰资管继续布局公募基金产品线,加大产品创新力度,为客户提供多元化资产配置服务;继续发挥纾困基金作用,创新产品结构,积极支持实体企业发展。
(2)基金管理业务
截至2020年6月末,公司参股公司万家基金资金管理规模达到1,421亿元,较年初增长17%。其中,主动权益规模361亿元,较年初增长161%。
报告期内,万家基金紧跟市场形势,合计新拓机构客户22家,有效机构客户达428家。
多单银行理财子公司业务落地,实现破冰。通过深耕主流平台,持续推进绩优老基金持续营销,促进新基金非货币性转化。加深渠道营销力度,扩大客户营销范围,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
8、期货业务
截至2020年6月30日,鲁证期货已拥有27家分支机构,包括上海分公司、武汉分公司、济南分公司、南京分公司以及山东省内的10家期货营业部和位于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等省市的13家期货营业部。
报告期内,鲁证期货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优化,狠抓合规风控体系建设,经营业绩持续好转:期货客户权益、成交额、手续费收入等主要业务指标扭转了下滑趋势,并呈现稳步上升势头;深入现货企业,成立深度服务机构客户区域工作小组、精品种服务小组,坚持“走出去做研究”,产业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上线掌上营业厅,积极推进APP优化、投研服务、客户分级体系等工作,线上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场内期权市场份额位于市场前列,场外期权业务稳步发展,期权业务持续保持行业领先。
9、私募投资基金业务
报告期内,中泰资本已完成青岛中泰海控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和齐鲁中泰定增1号私募股权基金的募集,募集规模共7.25亿元。截至报告期末,中泰资本连同子公司累计管理基金20只,管理基金实缴规模约30亿元。中泰资本与基金累计投资项目118个,投资领域涉及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康美、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文化传媒等多个行业,投资效果良好。
10、另类投资业务
中泰创投目前聚焦于PE及Pre-ipo阶段的股权投资业务,辅以少量早期项目投资及固定收益投资,行业方面重点关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中符合国家战略、具备核心技术、行业地位领先的科技创新企业。截至2020年6月30日,中泰创投投资项目总计22个,合计投资金额10.54亿元,其中2020年上半年新增投资项目4个,合计投资金额5.96亿元。
报告期内,中泰创投将资本金投资业务定位为核心业务,提出了“以绝对收益为目标,探索和构建适合公司风险收益偏好的另类投资业务模式”。股权投资行业具有项目周期长、收益波动大的特点,但中泰创投近两年加速投资布局,发挥券商投资平台对于PE及Pre-ipo项目的专长,大力拓展优质项目来源、扩大投资数量及投资规模。2020年上半年,在会审核及即将申报IPO项目显著增多,有望在中短期内形成投资收益。此外,中泰创投适度布局中早期项目,延长投资链条,对冲后期项目估值高企、受当期政策环境影响较大等问题,形成不同项目阶段合理分布的项目梯队,以实现滚动退出的良性循环。
11、境外业务
2020年上半年,恒生指数下跌3,762点,降幅约13.3%,日均成交额1,172亿港元,同比上升约20%。香港交易所新上市制度效果显现,推动医药、生物科技等新经济公司来港上市以及美国上市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为券商带来新机遇。根据彭博数据,上半年香港市场IPO融资额约118.99亿美元,同比上升29.91%;亚洲除日本G3货币债券融资额1,692.5亿美元,同比下降7.76%。
截至2020年6月30日,中泰国际完成3个IPO项目的保荐业务、1个反向收购项目通过上市聆讯、7个IPO承销项目;完成40个债券类项目,融资额约79.3亿美元,同比上升34.4%;完成2个财务顾问项目。根据彭博数据,2020年上半年,中泰国际股权承销项目数量在中资券商中排名第10位,债权承销项目数量在中资券商中排名第5位。此外,中泰国际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荣获《全球品牌杂志》(GlobalBrandsMagazine)“2020全球品牌奖”之“香港最佳跨国金融服务品牌”。
报告期内,中泰国际深入贯彻公司国际化战略,客户规模持续增长,各项业务能力显著增强,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机构业务,重点把握赴港上市以及发行美元债的机遇,加强对机构客户的业务覆盖。证券业务,积极开辟线上业务,在网上开户及微信公众号等IT基础设施支持下,克服疫情导致的跨境人员流动限制,积极举办各类型在线活动及直播间栏目,发展新渠道,拓展服务客户。直投业务,成功投资了微医、喜马拉雅等具有市场影响力的项目,并借助中概股回归热潮成立了中泰国际私募令IPO打新基金。
二、可能面对的风险
1.合规风险
合规风险是指因公司或其工作人员的经营管理或执业行为违反法律法规、监管规定和自律规则而使公司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采取监管措施、给予纪律处分、出现财产损失或商业信誉损失的风险。
公司建立董事会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经营管理层、合规总监、合规管理总部、各单位合规管理人员的合规管理组织体系。报告期内,公司严格落实《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合规管理办法》及《证券公司合规管理实施指引》,在制度建设、合规人员配备及履职保障、业务流程梳理、数字化转型等多方面优化合规管理体系,切实推进合规管理全流程覆盖。通过合规审查与咨询、合规检查与监测、合规宣导与培训等手段,对公司经营管理中的合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监控,强化业务合规管控机制。
公司合规管理总部通过工作联系函、现场督导、约谈等方式,督促各部门认真整改经营管理中出现的不规范事项或风险隐患;密切跟踪最新监管政策,定期印发监管案例学习资料、发布业务风险点和监管红线清单、举办专题培训传递最新监管政策和动态,为公司各单位合规展业提供支持;坚持监管导向、问题导向,结合行业多发问题和监管关注重点,组织开展合规检查,持续跟踪整改落实情况,强化业务管理,防范合规风险;加强信息技术合规管理,初步构建数字化的合规管理体系;定期对工作人员的证券投资行为等进行监测、处理;持续优化信息隔离墙管理机制,完善新版信息隔离墙管理系统,防控内幕信息及未公开信息的不当流动和使用;牵头组织完善客户投诉举报处理机制,履行客户投诉处理的协调、督办、核查、责任认定与报告等;完善子公司分类合规管理方式,修订子公司合规管理办法,加强对子公司合规考核,建立健全子公司风险监控机制。公司审计稽核部牵头组织对公司合规管理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就评估发现的问题督促相关单位落实整改。
2.洗钱与恐怖融资风险
公司面临的洗钱、恐怖融资和扩散融资风险是指公司的产品或服务被不法分子利用从事洗钱、恐怖融资、扩散融资等活动的可能性。
公司严格按照反洗钱法律、法规,采取相关措施,控制洗钱及恐怖融资风险。公司已制定较为完备的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其中包含洗钱风险管理基本制度、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其他多项反洗钱专项制度,并在公司全面风险管理、重大事项报告、合规绩效考核、员工违规违纪处罚等保障制度中涵盖反洗钱相关内容。公司建立了以公司董事会负责、监事会督导、总部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合规管理总部组织实施,相关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落实执行的反洗钱组织架构体系。2019年下半年,公司制定并发布了《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洗钱风险管理基本制度》,明确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业务部门及职能管理部门的反洗钱职责,提出了公司洗钱风险管理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检查审计、绩效考核等,并将公司各业务子公司纳入管理范畴。2020年上半年,公司重新修订了《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洗钱风险自评估和分类管理实施办法》,对公司洗钱风险管理工作开展做了进一步全面、细化要求;公司严格按照反洗钱法律法规要求,认真组织开展了洗钱风险自评估工作。同时,公司积极配合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开展反洗钱分类评级工作,并在2017、2018、2019连续三年获评“AA”级。
3.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融资方、交易对手或发行人等违约导致公司可能面临损失的风险。报告期内,公司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集中在融资融券业务、约定购回式证券业务、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债券投资交易业务、场外衍生品业务等方面。
公司主要采取信用评估、交易对手管理、尽职调查、限额管理、盯市管理等方式控制信用风险。
信用评估:在融资类业务中,公司建立客户准入与适当性管理机制,制定客户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全面了解客户资信水平、风险承受能力等情况,综合确定客户信用等级及授信额度;在债券投资交易和场外衍生品业务中,需要对标的债券、交易对手进行必要的尽职调查和内部评级,区分不同的风险等级;对质押标的债券,参考外部和内部评级,建立准入标准,合理确定债券质押率。公司建立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内部评级模型,根据内部实际情况及管理需要确定了内部评级覆盖的业务范围,并建立与了自身业务复杂程度和风险指标体系相适应的内部评级管理工具、方法和标准。
交易对手管理:在债券投资交易和场外衍生品业务中,公司根据交易对手所属行业建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内部评级体系,优先选择管理规范、资信状况良好的大型客户开展交易,并根据内部评级风险等级分配相应额度,对于内部评级较低的交易对手审慎严格控制额度上限;在融资类业务中,公司建立客户准入和征信标准,通过对客户的资产情况、投资经验、资信状况等进行评价,严格执行信用授信和后续管理,建立信用业务黑名单机制等。
尽职调查:公司根据各类业务的特点建立了尽职调查要求与规范,在开展具有信用风险的业务前,需要根据制度要求对融资方、交易对手及标的证券等进行尽职调查和有效评估,必要时提交尽职调查报告、分析报告,符合公司准入标准并审核通过后才可以实施项目。
限额管理:对于债券投资交易,公司根据交易对手、现券、质押券的评级建立额度、集中度管理机制,并确立了与业务规模相匹配的分级授权审批机制;对于衍生品交易,建立与内部评级相挂钩的交易对手额度管理机制,并通过设定追保比例、止损限额等措施管理信用风险;对于融资类业务,设定了业务规模、集中度指标,对单一客户、单一证券实行前端规模控制和监控,并通过设定担保比例、补仓平仓损失指标,以及适时调整监控指标与阀值等措施进行信用风险管控。
盯市管理:公司持续强化盯市通知服务工作管控,落实多重盯市制度,相关部门每日独立安排专人进行风险监控指标、标的证券及客户舆情风险的盯市,盯市内容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同时公司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协作机制和健全的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在发生风险时根据公司相关制度执行对内和对外的风险报告程序,并及时采取风险应急处置措施。
公司在开展各类信用类业务的过程中,严格控制业务规模并稳步提升整体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当前公司总体信用风险在可承受范围内。
4.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公司的持仓组合由于相关市场价格或波动率的不利变化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公司的持仓组合主要来自于自营投资、做市业务以及其他投资活动等。公司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类别如下:①权益类风险:主要来自于公司自营证券投资和做市类业务持仓组合在股票、股票组合、股指期货、期权等权益类证券的价格及波动率变化上的风险敞口;②利率类风险:主要来自于公司固定收益类投资组合(包括债券、利率互换和国债期货等)在收益率曲线结构、利率波动性及信用利差等变化上的风险敞口;③商品类风险:主要来自于公司自营持仓组合在商品现货、期货价格及波动率变化上的风险敞口;④汇率类风险:主要来自于公司在外汇汇率即期、远期价格及波动率变化上的风险敞口。
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通过风控前置、限额管理、风险分析等手段对市场风险进行分析和控制。
风控前置:公司业务部门制定适当的市场风险控制措施,主动识别、控制市场风险,对发生的市场风险事件进行核查、分析、报告和处理,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风险排查工作。公司业务系统或业务管理系统设置风险管理模块,在业务处理过程中由系统自动执行检查和监控措施,实现部分限额指标的前端控制,提升风险管理效率。
限额管理:公司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市场风险限额管理体系,由公司董事会、经营管理层、风险管理部、相关业务部门等构成集中统一管理、分级授权实施的管理架构。公司设定各业务规模、敞口、集中度等关键风险指标,通过风险管理系统进行动态监测,分析、评估各业务市场风险情况,对超限情况及时通知、警示业务部门、管理层采取降低敞口或对冲等措施控制风险。通过设置止损限额及市场风险总量VaR有效控制公司自营业务亏损过大的情况。
风险分析: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库,实现市场风险量化分析。公司VaR风险计量模型覆盖了权益价格风险、利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汇率风险等风险类型,通过回溯测试等方法对VaR计量模型的准确性进行持续检验并不断改善。公司RNIV风险计量模型已覆盖新三板做市业务风险。公司通过敏感性分析、压力测试等工具定期或不定期对公司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评估,针对市场异常波动、特定风险事件等情形加大评估频率,控制公司在极端情况下可能承担的损失,确保公司在市场风险可控、可承受的情况下开展各项业务。
风险报告:公司建立了市场风险分析报告机制,通过日报、月报等定期报告及不定期报告反映风险识别和应对方案。公司风险管理部定期或不定期出具公司市场风险分析报告,为业务决策提供建议。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持仓投资组合一天95%市场风险VaR为4,822.85万元,占公司净资本的0.19%;其中,公司权益类投资组合一天95%市场风险VaR为4,372.55万元;公司场外衍生品业务一天95%市场风险VaR为152.68万元;公司场内期权做市和期权自营业务的delta敏感度为16.68万元;公司固定收益类投资组合DV01敏感度为467.42万元。2020年上半年公司权益类投资规模整体保持稳定、风险敞口可控,非权益类投资久期相对稳定,公司自营投资、做市业务市场风险可控、可承受。
5.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流程设计、员工相关事项和信息技术系统,以及外部事件而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操作风险存在于公司各机构、各业务条线、各类业务及工作流程中。
公司选择适当的方法开展操作风险基础管理工作,包括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RCSA)、损失数据收集(LDC)、关键风险指标(KRI)、操作风险状况分析报告等。公司利用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RCSA)工具识别关键风险点和控制措施,并对控制效果进行评估;利用风险日报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收集内外部损失数据(风险事件),汇总各类风险事件并进行分析归类、入库整理;制定7项公司级关键风险指标(KRI),实现对系统、人员、流程等关键风险因素的后端趋势监测;建立畅通的操作风险报告机制,对于操作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关键风险指标、操作风险状况分析等实行定期报告制度,对于重大操作风险隐患或事件,按照公司重大事项报告管理要求执行报告程序;利用非相关性原理将操作风险损失限额分解至各业务条线、分支机构、子公司,提升损失限额精细化管理水平;风险管理部对各单位报备的操作风险数据进行汇总、分类、分析、评估,并对各单位数据报送情况提出考核意见。
报告期内,公司通过线上培训、现场检查等多种形式宣导全员操作风险防控理念,持续推动操作风险三大基础管理工具、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在集团层面的落地应用,利用操作风险基础管理工具组织开展操作风险日常管理工作及RCSA梳理、操作风险状况分析等年度常规工作,期间未发生对公司经营造成重大影响的操作风险事件。
6.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公司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资金需求的风险。公司可能面临流动性风险的事件和因素包括:现金流紧张、融资成本持续高企、融资渠道受阻、债务集中到期难以兑付等。
在日间流动性管理方面,一是建立了现金流预测和分析框架,运用现金流缺口、敏感性分析、压力测试等管理工具,能够计量、监测和控制不同情景下未来不同时段的现金流缺口;二是按照审慎原则确定优质流动性资产规模和构成,保持多层次、充足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定期测试优质流动性资产的变现能力,以确保公司在压力情景下能够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满足流动性需求。
在中长期流动性风险管控方面,公司不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从源头上强化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一方面,在融资负债统一归口管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资产负债管理工作,通过及时分析业务发展趋势及其可能对中长期资金的需求,调整公司负债期限结构,保持资产负债期限始终处于合理配比;另一方面,公司及时完善负债规划,通过调整到期融资集中度等手段,避免因融资渠道过于单一或债务集中到期的偿付风险,使负债结构和到期日分布更趋合理。
公司重视与各大商业银行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注重规范经营,维系良好信誉,保持畅通的融资渠道,如有需要,可通过资金拆借、债券回购、短期融资券、短期公司债、公司债、次级债、收益凭证、资产证券化及其他符合法律及监管规定的方式进行融资,以解决资金需求。
报告期内,公司保持了充足的流动性资产储备,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率均符合监管标准及监管预警标准。
7.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由于公司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公司负面评价,从而造成公司声誉损失的风险。声誉事件是指引发公司声誉风险的相关行为或事件。公司建立健全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实现日常声誉风险管理和对声誉事件的妥善处置,是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公司制定了《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办法》《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舆论引导及管理办法》《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突发事件维稳工作应急预案》,遵循预防第一、积极主动、全局利益、及时报告、全员参与原则,从风险监测、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报告和风险处置六个方面对声誉风险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管理。公司声誉风险归口管理部门企业文化部设立声誉风险管理岗,每日监测互联网、广播、报刊等各类媒体的舆情动态,做好声誉风险因素的搜集、整理、分析和舆情研判工作,并及时向部门负责人、合规风控管理人员报告日常舆情监测中发现的苗头性问题。对于可能导致公司声誉损失的报道,会同相关部门采取必要措施予以防范、处理,经评估后纳入公司风险日报。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秉持“中允行健,明德安泰”的经营哲学,倡导“合规风控至上、客户利益至上、人才价值至上、创新发展至上”的经营理念,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以客户为中心,积极落实综合金融服务商战略、大客户战略、高端人才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国际化战略等经营战略,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
一是专业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公司始终坚持实施综合金融服务战略,业务牌照齐备,形成了集证券、基金、期货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证券控股集团,能够为广大客户提供证券代理买卖、投资咨询、财务顾问、证券发行与承销、收购兼并、资产重组、资产管理、融资融券、金融产品代销、证券投资基金代销、期货中间介绍等全方位的专业化证券投融资服务。
二是不断优化的网络布局。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设有42家证券分公司、283家证券营业部,在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等经济发达城市设立了专业子公司和业务总部,地域上已逐步扩展至全国主要地区,在香港注册的全资子公司中泰国际,业务牌照齐全,跨境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三是显著的区位优势。山东地处环渤海经济圈、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沿黄经济区的叠加地带,经济总量长期位于全国前三位,资本市场服务需求巨大。当前,山东正在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公司作为唯一一家山东省属券商,已成为山东现代金融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山东资本市场、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方面有着其他券商难以比拟的政策优势和地缘优势。
四是持续增强的金融科技实力。公司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发展,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生物识别等技术手段,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推动各项业务与金融科技深度融合。
公司持续完善极速交易柜台系统(简称“XTP系统”),XTP系统先后荣获“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优秀金融产品奖”“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云鹰奖--最高成就奖”“《金融电子化》杂志开发创新突出贡献奖”等;积极打造O2O新零售服务模式,通过优化完善柜台业务集中运营、中泰齐富通APP、齐富通答、中泰智投等平台功能,实现产品销售、业务受理、理财服务、投顾服务等传统业务的线上化和移动化,线上化水平保持在行业前列。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