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临港(600848)
公司经营评述
- 2024-06-30
- 2023-12-31
- 2023-06-30
- 2022-12-31
- 2022-06-30
- 2021-12-31
- 2021-06-30
- 2020-12-31
- 2020-06-30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所属行业发展情况
上海临港所处行业为产业园区开发。公司围绕园区招商运营、企业专业服务、科创产业投资三大主业,重点推动核心功能全面增强、推动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推动核心能力稳步提升、实现核心贡献进一步提升,争做一流的园区创新生态集成服务商和总运营商,打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品牌,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当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园区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核心承载地,在全国范围内日益承担起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使命。
(二)公司主营业务情况
上海临港主营业务为园区招商运营、企业专业服务、科创产业投资。公司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经营思维为指导,聚焦“特色化、可持续”发展模式,服从服务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上海科创中心及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通过对品牌园区、特色园区和精品园区的建设,正不断增强园区的产业属性、科创属性,争做一流的园区创新生态集成服务商和总运营商,打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品牌。
报告期内,国际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运行出现分化,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面对这些发展中、转型中的问题,公司一方面增强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积极主动应对;另一方面主动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
围绕高质量发展工作主线,公司以经营思维为指导,深耕区域、深耕产业、深耕专业,不断深化租售结合、产投联动、科创赋能、服务配套的经营特色,着重深化改革创新、强化发展动力、推动机制改革、创造内生活力,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从开发思维向产业思维、服务思维、经营思维转变,以“六创”赋能体系推动从园区运营服务商向创新生态集成服务商转型,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开发企业。
1、加快向经营思维转型,推动主责主业高质量发展
上海临港聚焦“特色化、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目标,坚持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全市发展大局,坚持贯彻经营为先、风控为重、开发为稳的工作原则,做细做优经营规划、做实做深资产管理、做准做精经营分析,进一步优化公司资源配置,合理运用REITs等资本运作工具,激活存量、做强增量、催生变量,主动提升园区资产的经营价值,促进以投资收益和服务性收入为驱动的收入结构优化,稳步推动园区招商运营、企业专业服务和科创产业投资三大主业均衡发展。
2、打造园区运营服务平台,优化园区营商环境
上海临港聚焦强化运营服务核心,对各类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推动服务功能布局向优化营商环境聚焦,以专业园区服务运营主体“上海临港园服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为平台,加快优化服务体系渠道整合,深入打造多维度、全产品线的园区服务业务覆盖能力。报告期内,公司园区运营服务相关收入同比增长138.02%。
通过规模化服务带动服务品牌升级,公司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全市先导产业,全面构建产业服务体系,为园区企业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带动园区服务运营向“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方向集聚和升级,进而发挥园区产业集聚优势,发展壮大战略新兴产业,逐步形成专业化的轻资产服务管理模式。同时,依托安家乐居、交通管理、商业管理、数字餐厅、绿色服务、文创体育、教育培训、医养健康、招商管理等“9+X”园区一线场景服务体系,持续优化园区对产业生态的“亲和力”,有效发挥园区服务体系对产业与企业的规模化联动赋能能力。
3、构建科创产业投资生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上海临港立足“基金+基地”的发展模式,以投资为驱动、创新为引擎,充分挖掘园区特色产业资源,重点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和EDA、智能算力、人形机器人等重点领域,持续加强产业投资力度、深度和精度。公司围绕“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战略支点,着力构建综合化、系统化、专业化的全生命周期产业投资体系,先后参与投资上海人工智能母基金、元创未来私募基金、大零号湾策源创业基金等,组建面向科技创新前沿领域的“临港策源基金”平台,增强对于园区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和显示度,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战略引领作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形成“资本+科技”的良性闭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赋能园区产业升级和企业发展,加快推动向以园区为载体的创新生态集成服务商转型。报告期内,公司加速推动“临港策源基金”设立及募资重点任务,并在上半年已储备一批园区内优质项目,通过以基金为纽带,公司正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不断增强创新策源能力,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依托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抢先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而进一步催生公司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创新价值,加快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推进旗下产业园区的发展动能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构筑园区产业生态新空间、新质生产力新摇篮。
4、优化资产管理模式,提升资金效率和资产效益
上海临港坚持“资本、资产、资金、资管”四资联动理念,积极统筹资源配置,强化资产运营体系。报告期内,公司主动调整资产运营策略,实现运营资产精细化管理,提升资产管理质量。通过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公司持续创新资产管理模式,并多措并举地持续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融资结构,从资产管理的角度切实增强了上市公司经营发展的效益、效率和效能,为公司在变动环境下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支撑。
5、高标准履行社会责任,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上海临港主动践行ESG发展理念,积极把握、应对ESG发展带来的机遇,并将ESG理念全面融入公司发展战略、重大决策和企业文化建设中。通过积极发挥上市公司“董事会战略与ESG委员会”职能,公司持续深化ESG治理理念、优化ESG制度体系、强化ESG信息披露、细化ESG管理。报告期内,通过以推进“上海临港国际ESG发展促进中心”建设为抓手,公司主动对接海外ESG国际标准,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上市公司ESG标准以及产业园区ESG建设标准,正持续提高ESG治理能力和绩效水平。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4年上半年,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国内结构调整持续深化等带来新挑战。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的背景下,国内结构调整阵痛有所显现,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较以往更为复杂。在这种复杂局面下,我国经济顶住压力,运行总体平稳、结构不断升级,宏观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外需有所回暖、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等因素也形成新支撑。上半年,国民经济延续恢复向好态势,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成绩来之不易。公司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下,全面辩证地把握经济发展短期波动之“形”和长期发展之“势”,在服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同时,公司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加快从开发思维转向经营思维,践行“三深耕、三经营、三自我、四资联动”理念,以“六创”赋能体系推动从园区运营服务商向创新生态集成服务商转型。
报告期内,公司下属园区企业营收规模超过6,372.7亿元,同比增长10.8%,园区企业纳税总额超过189.1亿元,公司下属园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37.7亿元。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4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1.64%,其中,园区运营服务相关收入2.65亿元,同比增长138.0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9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3.52亿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849.64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83.70亿元。
上半年,公司连续两年荣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国务院国资委等多家权威机构颁发的“中国ESG上市公司先锋100榜单”,入选“中国ESG上市公司长三角先锋50”榜单,荣获上海报业集团颁发的界面·金勋章“年度优秀上市公司”奖。同时,公司积极参与“2024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以高质量发展创新打造新质生产力。
(一)践行临港新片区国家战略,深耕临港新片区重点区域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临港新片区成立5周年。报告期内,上海临港坚持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精准把握发展趋势,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紧抓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机遇,主动承接临港新片区重点区域开发、重大项目建设和特殊经济功能培育任务。公司积极利用临港新片区对外开放优势、制度创新优势、丰富场景优势、集聚人才优势,着力打造聚焦滴水湖金融湾、临港新片区大飞机产业园、洋山特殊综保区等特殊经济功能承载区,大力发展跨境金融、新型国际贸易、高能级航运服务业、跨境电商、保税维修制造等新兴业态,推动跨境服务贸易、数据跨境流动、离岸金融等先行先试。
报告期内,公司立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找准离岸金融发展的切入点和主攻方向,利用好临港新片区制度型开放优势,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全力打造“滴水湖金融湾”,积极探索离岸账户功能拓展,推进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国际再保险中心、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等重大功能平台落地运行。在滴水湖新兴金融大会·春季大会上,公司正式发布覆盖30余家金融机构的“金服通”平台上线。同时,公司聚焦“跨境通”平台功能升级,打造“RCEP服务专区”“DEPA服务专区”。截至2024年上半年,“跨境通”平台已成功完成了近2000笔离岸贸易和服务贸易业务,总收付汇额逾2000亿人民币。在持续加强滴水湖金融湾“3+X”现代服务业产业生态体系工作上,公司全力推进“招大引强”项目导入,重点推进申能财险、复衡保险经纪、大地再保险等持牌类金融机构。在构建新型国际贸易体系方面,公司推动包括上市公司卫星化学股份子公司等头部企业落地临港新片区。在建立高端国际航运联动发展模式方面,公司推动新启航船管、赫斯特船管等重点项目落地,聚焦国际航运金融、航运管理、数字航运三大产业集群,打造高能级全球航运枢纽。
报告期内,公司抢抓国产C919大飞机产能爬坡机遇,深化央地联动、政企协同作用,在临港新片区加快打造大飞机产业集群。在大飞机产业链的重点项目导入上,公司上半年已推动上飞装备、三角航空、翔运航材分拨中心等重点项目导入落地,正着力推进大飞机产业链上高端复材、大型结构件、动力安装、航空物流等细分产业集群的加速聚集。同时,公司依托“链主引领”与技术外溢优势,推进大飞机产业链科创服务体系建设,激活大飞机航空产业的创新策源能力。报告期内,公司旗下一谷一园大厦内科创载体空间已获得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滴水科创驿站大飞机园分站”授牌,上半年新增入孵企业6家。同时,公司参与承办的2024年中国商飞供应商大会及新片区民用产业推介会系列活动,成功汇集55个国家209家全球大飞机产业链配套供应商踊跃参会。
(二)聚焦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承载上海科创中心重要功能
报告期内,公司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竞争格局,牢牢把握产业变革趋势,把科技创新放在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积极构建科创生态体系,赋能科创产业投资平台,全力打造“以园区为主要载体的创新生态集成服务商”。在承载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具体工作中,公司坚持产业为本、科创为先,围绕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战略需求,锚定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全面开展前瞻性、战略性、体系化的布局。报告期内,公司通过“科创+产业+投资”的特色模式,深化漕河泾元创未来、浦江创芯之城、临港松江科技城(工业互联网)、南桥智行生态谷等一批“上海特色产业园区”的功能挖掘。
依托不同资源禀赋,公司在报告期内发挥特色产业园区创新突破、示范引领作用,围绕先导产业、重点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拓展元宇宙、数字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新赛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价值链深度融合,促进项目、资源要素耦合共生,加快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强化园区产业承载能力。
在漕河泾园区,公司引入沐瞳科技、瀚博半导体、利洁时等一大批重点赛道项目,强化园区对于科技创新龙头企业的承载能力。同时,漕河泾园区正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研究院、临港国家实验室漕河泾转化中心、上海交大医疗芯片转化中心建设,同步推动元创未来AI基金启动运营。在浦江园区,公司在报告期内聚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产业增长点,引进了一批细分赛道明星企业。生物医药领域新导入瑞澜医疗等优质企业,集成电路领域新导入朗力微等细分龙头。在南桥园区,公司积极发挥数字江海场景和空间载体优势,聚焦智能终端、精准医疗领域,深入推进领域内领军企业对接联动。同时,公司制订并发布“数字园区标准场景指南”,并已正式启动运行“数字江海”数字孪生城市系统,同步启动升级“数字江海”算力中心规划。在此基础上,公司正进一步聚焦智能网联、合成生物等新兴产业赛道,积极推动相关创新龙头企业导入。在松江园区,公司积极抢抓卫星互联网产业先发优势,紧密联动链主企业、龙头企业,推动产业上下游集聚和企业间协同联动,不断完善产业生态、做强产业链条。同时,公司目前已完成G60科创云廊数字化提升应用场景方案设计。在金山园区,公司聚焦制药装备细分领域,通过对产业地图按图索骥,稳步推动园区新赛道产业集聚发展。
(三)深入参与长三角一体化,以创新推动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统筹科技创新要素和产业创新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公司正积极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在区域协同中将科技创新能力转换为新质生产力。报告期内,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创新协同,公司不断强化品牌输出、管理输出、模式输出,打造平台支撑、区域联动、双向赋能的跨区域发展体系,切实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协同发展”“沪滇东西部协同联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助推区域一体化发展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
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协同发展战略下,公司以长三角区域“跨区域共建共享”为指导,有序推动产业跨区域联动和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积极推进沪苏、沪浙等跨省域产业合作,着力推动常熟、大丰、海宁园区产业合作;在沪滇两地东西部协同联动战略下,公司依托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积极融入沪滇协作“4个+”协作模式,联动招引华彩光能等一批重点签约企业入驻当地,深度参与第八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暨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推动“中国-南亚”协作,共谋“一带一路”发展。同时,以中老铁路通车一周年为契机,公司积极参与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开发建设,加快推进域内域外园区战略联动、产业联动、管理联动、人才联动,助力上海建设“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助推区域一体化发展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
三、风险因素
1、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延续回升向好态势,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也在不断积累。但是,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仍错综复杂,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受到经济全球化速度放缓及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等多重风险因素的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开始出现区域化、本国化的特征,若地缘政治形势再度紧张,可能进一步增加全球供应链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影响园区产业导入难度和效率。
2、行业竞争愈发激烈
近年来,全国各地园区快速扩张,产业载体供应急速增加,不同区域的产业园区在土地、政策、服务、环境等方面的竞争加剧。随着全球经济形势愈发复杂,各产业发展受到压力,企业扩张需求有所收缩,各产业园区功能定位、产业方向、项目业态等方面趋同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同质化现象日益突出。为此,公司需要动态调整经营策略,加快构建“六创”赋能体系,打造契合产业发展的特色化载体和园区服务生态,抓紧数字经济带来的机遇,发展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形成特色化和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3、产业投资周期波动
近年来,公司积极打造上市公司资本投资平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着力发展园区新质生产力。产业投资覆盖企业成长的全生命周期,公司投资的特色产业项目培育周期较长,投资项目收益受到宏观经济政策、行业发展周期、投资项目管理、被投企业运营等因素影响会产生一定波动。公司需要建立和执行科学的“投前-投中-投后”管理体系,密切关注内外部环境变化、宏观经济发展趋势、重大经济政策动向、重要市场环境变化,加强风险评估、风险监控和风险处置,提高产业投资管控能力,不断提升抗风险能力。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
(一)具备践行国家战略的政策支撑优势
上海临港主动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深入对接国家战略,在承接国家重大战略和上海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充分利用国家战略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积极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谋划布局产业新赛道和未来产业,通过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力、创新孵化培育力、科创产业竞争力,推进产业、园区和公司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践行“高质量、特色化、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二)具有卓越的创新策源驱动能力
上海临港着眼于产业发展和变革大势,积极融入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将科技创新全面融入高质量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将集聚创新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科创企业作为着力点,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发挥好自身产业集聚优势和创新资源优势的同时,公司通过统筹联动园区科创资源,全力打造科创孵化载体,建设高质量孵化器,培育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提升园区科创高度和科创浓度。目前,公司已形成“苗圃-孵化-加速”科创孵化链条,能够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科创服务支持,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现产业链可持续发展,促进高技术企业、高成长性产业健康发展,成为科技创新的园区策源地。
(三)拥有成熟的园区运营服务品牌
上海临港充分结合和利用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资源禀赋,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实践探索出“区区合作、品牌联动”的合作模式,形成“临港”“漕河泾”“科技绿洲”等成熟品牌。公司依托成熟的园区开发服务品牌优势,进一步发挥产业引领、创新驱动、服务赋能的功能,强化“基金+基地”运营模式,构建“六创”赋能体系,构建全生命周期的园区运营体系,打造“特色园区、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着力培育发展园区开发行业的新质生产力,持续为产品提升价值、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园区赋能价值。
(四)享有丰富的产业布局拓展空间
上海临港坚持服从服务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上海科创中心及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等国家战略,以“区区合作、品牌联动”模式深度参与上海市重点转型区域和五大新城建设,在全市重要转型节点深入布局松江新城、南汇新城、奉贤新城等上海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板块。同时,公司已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沪昆东西部协作等上海域外战略区域进行前瞻性布局,通过集聚创新资源、产业资源、人才资源,持续增加对关键领域的资源投入,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依托跨区域的产业资源“双向赋能、双向联动”,为园区发展提供充沛的战略资源空间。
收起▲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出台之年,是上海自贸区揭牌10周年,也是临港新片区开启新一轮发展的重要一年。当前,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但是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仍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报告期内,上海临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准确把握“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指导精神,紧密结合上海推进“五个中心”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城市能级的要求,坚持服从服务临港新片区、上海科创中心、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在推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主线上,以经营思维为指导,积极“深耕区域、深耕产业、深耕专业”,统筹“经营园区、经营产业、经营公司”,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迎难而上、审题破题、谋定后动,着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更强烈的自觉、更务实的举措、更有力的行动,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以实际行动加快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开发企业。
(一)践行国家战略,聚力打造世界一流园区开发企业
2023年,上海临港深入践行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上海科创中心及长三角一体化三大国家战略,立足上海“五个中心”能级提升、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自贸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科技创新和新一轮改革开放等多重战略机遇,把实施国家战略转化为自身发展机遇,紧抓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全力统筹经营工作“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稳健发展,聚力打造世界一流园区开发企业。公司牢牢把握“特色化、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方向,围绕主责主业和产业逻辑,切实提升经营园区的特色化内涵,通过系统化谋划、体系化打造、专业化运作,加快构建科技创新、数字创新、绿色创新、服务创新、金融创新、海外创新的“六创”赋能体系,为产业发展和企业成长精准提供全要素、全周期、全方位赋能,构筑“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核心竞争力。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产业为本、科创为先,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积极培育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和裉节难题,打造高质量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专业创投基金。通过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催生“新质生产力”,公司持续加快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经营发展水平,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区域转型和城市更新,持续为产业和区域创造价值。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0.52亿元,同比增长17.5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61亿元,同比增长5.1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7.53亿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810.23亿元,同比增长22.1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85.66亿元,同比增长9.11%。年内,公司有序拓展业务布局,科学精准推动重点区域拿地,加速推动重大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全年新增土地储备面积约31.4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约65.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约82.7万平方米。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及下属控股子公司共持有待开发土地面积50万平方米,各类物业载体总在建面积达544.7万平方米,园区物业总在租面积313.3万平方米。公司按照产业链培育的逻辑规律,强化发挥园区要素集聚、场景丰富、配套完备的生态优势,通过平台招商、算力招商、流量招商、场景招商、资本招商等多元化手段,加快推动项目落地。报告期内,公司下属园区物业签约销售面积35.1万平方米,园区物业销售收入37.21亿元,较上年增长12.38%,园区销售物业毛利率35.04%;园区物业租金收入29.97亿元,较上年增长23.32%,园区物业租赁毛利率70.81%。园区企业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320亿元,同比增长2.05%,园区企业营收规模超过13,983亿元,同比增长16.43%,纳税总额超过430亿元,同比增长33.38%。
(二)紧抓重要战略发展机遇,纵深推进临港新片区建设
2023年,国务院发布《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聚焦七个方面80条措施,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规划范围内率先构建与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通过加快服务贸易扩大开放,计划在临港新片区内建设再保险国际板、提升自由贸易账户系统功能、优化账户规则,推动实现资金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与境外间依法有序自由流动。此外,上海市政府已出台《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深化拓展特殊经济功能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的若干意见》,推出了6方面29项具体举措,进一步支持新片区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赋予其更大的自主发展、自主改革和自主创新管理权限。作为临港新片区开发建设的主力军,公司始终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在国家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在大势中持续进位,以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积极主动承接临港新片区重点区域开发、重大项目建设和特殊经济功能培育,精准把握新片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机遇,践行开展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探索,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壮大现代产业发展新动能,推进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报告期内,公司紧抓新片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机遇,聚焦滴水湖金融湾、国际数据港、洋山特殊综保区等特殊经济功能承载区以及临港新片区大飞机产业园、临港新片区信息飞鱼等重点产业和产业载体,搭平台、聚机构、引流量、强产业,在新兴金融、新型国际贸易、高端航运服务、数据跨境流动等重点领域加大突破力度,加快导入知名机构、龙头企业、优质项目,围绕前沿产业的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形成生态链,加快推动从形态开发向功能培育发力,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业态拓展,从运营园区向运营城区转型,加速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现代化服务业产业,为临港新片区产业和城市高质量的纵深发展注入新能量、增添新动能。
滴水湖金融湾是临港新片区跨境金融总部集聚、金融业务创新的承载区,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新名片、也是继外滩和陆家嘴之后的上海金融服务发展第三极。报告期内,公司聚焦跨境金融、离岸金融等新兴金融领域,依托政策支持优势,在“滴水湖金融湾”深耕打造具有上海优势、临港特色的新兴金融生态,探索实践新兴金融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公司践行拓展新片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总体要求,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规则,大力培育新业务新业态,积极探索离岸账户功能拓展,扩大离岸业务试点范围,进一步提升金融中心国际化水平、扩大对外开放。通过发挥好滴水湖金融湾统筹在岸与离岸、创新金融发展的功能承载作用,公司在报告期内重点发力跨境金融、离岸金融、供应链金融等创新领域,深化创新发展研究,聚力打造“跨境通”“航运通”“法务通”等功能平台,持续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培育高价值现代化的产业集群,加快推动机构落地、业务落地、人员落地。目前,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上海再保险国际交易中心(再保险国际板)、临港新片区股权投资集聚区等一批高能级金融要素集聚平台已落户于滴水湖金融湾,同时,滴水湖金融湾已率先吸引落地汇华理财、汇丰金融科技等多个标志性新兴金融项目,引入feet船舶、贝仕船舶等高端国际航运龙头,并实现国内首单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等一大批示范性金融服务创新业务,呈现出对于前沿产业、跨境金融和新型国际贸易的强大功能承载潜力,逐步形成与陆家嘴金融城、外滩金融带错位互补、协同发展的“一城一带一湾”新格局,为临港新片区金融制度先行先试赋能强大策源能力,助力临港新片区打造成为跨境金融开放创新的重要窗口。
临港新片区信息飞鱼位于临港新片区国际创新协同区,园区以“国际数据港”为依托,以数字产业为核心,是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之一。报告期内,公司紧跟全球数字贸易和数据经济发展趋势,抢抓数字要素发展机遇,全面推进落实数字化转型的要求,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大力推动数据经济国际合作和产业发展,着眼国际数据规则对接、国际数据经济产业合作,聚焦国际数据经济产业园核心功能,加快打造数字身份、数字单证等数字空间基础设施,以及‘两头在外’数据中心、海光缆登陆站等物理空间基础设施。依托新片区数据跨境流动的制度优势,公司推动实现更加便利的跨境数据流动和数据产业发展,推动全球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引进来”和有国际业务需求的中国企业“走出去”。依托国际数据港建设契机,公司正进一步推进数据跨境流动的分类分级管理和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在跨境数据一般数据清单和重要数据目录编制、对接DEPA、CPTPP等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跨境数据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等方向上多维发力。依托国际数据港建设契机,公司正围绕“1-2-3”推进路线图,打造“1座”国际数据经济产业园、设立跨境服务数据评估与跨境数据全方位服务“2个”中心、促成为跨境数据流动提供制度型保障的“3项”制度,赋能升级打造“国家级数据对外开放合作平台”,构建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之间的桥梁。报告期内,公司推动引入了飞象互联、集之互动、普联斯通等数据经济项目,科学促进跨境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助力临港新片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经济产业高地,成为上海“国际数字之都”的核心示范先行区。
报告期内,公司立足临港新片区“特殊经济功能区、特殊综合保税区”的“双特”优势,瞄准新一轮产业创新蓄势发力,持续强化发挥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先行先试优势,实行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大力度的压力测试。报告期内,公司坚持对标国际公认、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聚焦“新型贸易示范区、全球航运新枢纽、创新业态承载地”发展目标,发挥临港新片区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政策优势,积极探索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动“贸易+”“金融+”等业务创新,并围绕国际分拨、跨境电商、新型保税业态、新型国际贸易四大重点产业,着力构建主题鲜明、链条完整的特色产业生态圈。报告期内,公司重点打造了“铂族贵金属交易平台”、“跨境通线上贸易服务平台”等创新综合平台,进一步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赋能推动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创新业态集聚发展,持续培育园区发展新动能,打造高技术、高附加值、高质量的“保税+产业链”产业集聚区。报告期内,公司在临港新片区大飞机产业园以航空产业为特色,以“航空制造、航空运输、航空科创”高质量融合发展为目标,聚焦“卡脖子”技术的突破与国产化替代,主动融入产业链,集聚大飞机研发、制造、运维、服务等全产业链,构建安全的航空产业供应链,全力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航空产业高地。
(三)承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使命,聚力打造特色更特的现代化科技园区
上海临港坚持以科创为驱动力,立足科技创新的园区资源禀赋,聚焦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关键赛道,积极构建特色科创生态体系,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通过强化园区对于高端产业的引领功能,公司不断增强科创策源能级、聚力培育高质量产业,持续有效地做强科创策源战略基点,全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科创园区建设推动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创园区。
报告期内,公司将科技创新作为产业的动力源泉和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围绕经营发展的主责主业,积极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的三个作用,构建具有特色的科创生态体系。通过强化漕河泾元创未来、浦江创芯之城、临港松江科技城(工业互联网)、南桥智行生态谷等“上海特色产业园区”的科技创新精准赋能能力,公司在报告期内以园区为平台,持续联动科创产业投资机构、金融券商资本平台、科创财经专业媒体、科技服务专业机构等各方科创资源,深度挖掘园区高潜力科创企业,举办“科创引力场”峰会等大型科创主题活动,发布一系列科创榜单,聚力打造具有临港特色的“848科创企业TOP榜单”。围绕科技创新转化的裉节问题,公司集中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产品、培育特色产业、构建特色园区,加快前沿新兴产业布局,推动旗下优势园区积极创建“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以“园区创特”强化园区对于关键产业控制的综合实力与发展特色,推动园区实现从基础服务向科创服务、从集聚企业向孕育产业、从链式孵化向厚植生态的跨越式发展。
漕河泾园区是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重要承载区和策源地之一,漕河泾“元创未来”是上海市首批重点打造的“元宇宙”特色产业园区。报告期内,公司深耕科技创新,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主动融入全市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工作大局,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以特色化发展为导向,抢先布局元宇宙、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赛道,围绕产业链强链补链固链,导入重大科创项目,积极搭建创新链、人才链、金融链,着力提升园区“从0到1”的技术孵化能力,强化“从1到10”的加速转化能力,打通“从10到100”的产业化能力,切实提升园区科创能级。公司坚持自主培育和招大引强“双轮驱动”的发展路径。报告期内,公司聚焦重大项目落地,在漕河泾园区引入Minimax、粒界科技、长鑫存储等头部企业,通过链主企业的辐射带动和集聚效应,持续优化园区创新生态,着力打造上海市首批高质量孵化器,落地人形机器人孵化中心、上海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科创项目,同时开展前瞻性产业布局,推动核心未来产业的产学研合作、孵化与转化,持续加快培育新的科技核爆点,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上海科创中心战略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示范性引领作用。
浦江园区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文化创业为主导产业,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重要承载区。作为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以及闵行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核心园区,公司在浦江园区着力打造“浦江创芯之城”“浦江基因未来谷”“数创浦江”。报告期内,公司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以特色化发展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追求,深耕“一区、一谷、一城、一江”产业战略布局,固化强化园区特色产业,高质量打造浦江创芯之城、浦江基因未来谷和数创浦江等特色园区品牌,促进产业链深度协同、创新链策源转化,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园区转型,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公司在浦江园区集聚园区科技创新要素,着力打造“NICE-阔然生物联合创新中心”、“临港浦江一站式医疗器械CDMO技术平台”等多个功能性平台,深化园区科技成果转化。同时,通过推动整合产业导入和运营服务协同发展,着力打造园区服务品牌、树立服务标杆、提升服务价值、做强高水平服务,进一步促进园区服务体系化、多元化、精准化。报告期内,以“浦江基因未来谷”为核心的闵行区基因产业集群先后获评上海市、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园区内的创新浓度与创新氛围得到进一步提升,形成了园区集聚科创要素、构建科创生态,并促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案例。
南桥园区立足区域产业特色和园区产业优势,依托“临港南桥智行生态谷”作为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的产业基础,以生命健康、智能网联、数字经济为主导产业,持续开拓前沿产业发展新场景。报告期内,公司在南桥园区聚焦前沿产业赛道,坚持产业引领,加快布局新兴产业项目,通过深耕产业、创新赋能、服务引领,持续增强园区创新策源能力,成功引入全球激光雷达巨头Luminar、智元机器人等一批高质量企业和项目,深化产业研究和服务创新,大力推动产教融合,加快培育高质量孵化器,聚力推进强链补链,加速推进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报告期内,公司积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激起的数字化浪潮,锚定数字经济发展新赛道,集聚数字化科技和产业资源,将数字化转型落实到园区运营实践中,全力推动“数字江海”项目建设,探索数字化、绿色化场景应用,打造智慧交通、智慧建设、产业赋能、数字服务等数字化应用实践平台,成功落地全国首个阿里云能力中心,进一步完善园区数字经济功能布局,促进实现园区数字化与产业数字化融合,激发数字产业新动能。当前,公司正以数字技术赋能园区,着力将数字江海打造成为上海首个城市力全渗透的数字化国际产业城区,打造数字园区建设和数字产业发展的新标杆、新高地,从而为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强力支撑。
(四)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区域合作
根据“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的会议精神,公司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大关键词,以跨区域园区布局为支点,落实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统筹龙头带动和各扬所长、统筹硬件联通和机制协同、统筹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报告期内,公司着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协同发展”、沪滇两地“东西部协同联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战略落实,通过强化精准赋能能力,启动“一园一赋能”重点推进计划,提升园区对于区域经济的辐射能力,促进形成“深耕临港,立足上海,融入长三角,服务全国”的发展格局。报告期内,公司在临港松江科技城推进辐射引领周边区域转型升级。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技术创新策源区”与“成果转化承载区”,临港松江科技城以工业互联网为特色产业,获评上海市首个“上海市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园区”“上海市四新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基地”。公司在临港松江科技城聚焦产业链打造、产业生态培育,围绕产业链着力延链补链强链,引入海克斯康、英迈中国、格斯航天等工业互联网领域世界500强、独角兽等龙头企业,加速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快提升经营产业的核心能力。通过不断优化机制创新,加快统筹服务资源、整合服务体系、放大服务效能,强化重要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区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综合能力,优化辐射长三角高能级产业策源能力。公司以长三角“跨区域共建共享”为指导,不断强化品牌输出、管理输出、模式输出,积极推进沪苏、沪浙等跨省域产业合作,着力推动临港常熟绿洲芯城实现年内开园。
报告期内,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十四五”时期东西部协作的框架协议》的精神指引,公司在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持续推进沪滇合作,形成双方“优势互补、双向赋能”产业发展格局,依托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积极融入沪滇协作“4个+”协作模式,招引生物医药、检验检测、供应链等企业落位园区。同时,公司积极参与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开发建设,并以中老铁路通车为契机,加快推进域内域外园区战略联动、产业联动、管理联动、人才联动,助推区域一体化发展,加速融入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战略。在助力上海建设成为“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战略背景下,公司积极助推畅通经济循环,实现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助推区域一体化发展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上海临港所处行业为园区开发行业。园区开发是指开发主体在特定规划区域范围内,围绕推动产业发展和促进区域经济的目标,开展产业发展定位、功能平台搭建、产业载体开发、基础设施配套,并为园区企业和园区人才提供综合化服务体系和产业类投资赋能的系统工程。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阶段,产业园区通过聚集创新资源、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引领产业升级,正成为深层次推进高水平开放、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载体。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上海临港主营业务为园区产业载体开发、园区运营服务和产业投资。公司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特色化、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方针,服从服务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上海科创中心及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通过打造品牌园区、特色园区和精品园区,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区域转型和城市更新。
报告期内,上海临港以“经营思维”为转型指导,通过深化租售结合、科创赋能、产投联动、服务配套为经营特色,多层次打造以产业地产为载体、以科创产业为特色、以产业集聚为支点、以产业升级为动能的经营发展模式,用实际行动加快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开发企业。
1、以经营思维推动“主责+主业”的高质量发展
报告期内,上海临港在推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主线上,以经营思维为指导,深耕区域、深耕产业、深耕专业,统筹经营园区、经营产业、经营公司,贯彻经营为先、风控为重、开发为稳的原则,推动“资本、资产、资金、资管”的“四资联动”。在以“经营思维”推动高质量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公司一是“控规模”提升高质量资产效益,处理好“管理整体资产规模”与“提升单体资产质量”之间的辩证关系。二是“调结构”促进高质量经营发展,促进以投资收益和服务性收入为驱动的收入结构优化。三是把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指导精神,全力培育打造园区开发行业的“新质生产力”。
2、以服务体系促进“运营+流量”的高附加增值
上海临港通过聚力打造完善的轻资产服务平台体系,正逐步提高公司整体运营服务收入占比,加快收入结构转型升级。公司聚焦专业化、数字化、赋能化、市场化转型方向,推进园区服务标准化、专业化,稳步提升园区企业服务效益。通过深耕产业创新生态,公司有序重塑服务体系,推动塑造园区公共功能服务平台,试点成立“服务管家学院”,并培养一批优质“五星级”产业服务管家,不断追求产业园区的服务创新和服务优化,以专业的轻资产运营服务能力推动园区产业生态提升、园区资产价值提升,打造公司核心竞争力。报告期内,完成对于专业园区服务运营主体——“上海临港园服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服务型平台的股权收购与平台搭建,通过有序整合多个园区的运营服务资源力量,进一步形成园区类专业化服务体系资源的规模效应与联动优势,逐步显现轻资产运营服务能力整合的赋能优势。通过将多个园区已有的产业、商业、物业场景嫁接至轻资产运营服务平台,公司运用园区“流量经济”,提供配套服务与园区运营服务的能力正不断提升,公司的专业运营服务水平与高附加值经营能力均得到有效提高,正持续以高质量载体、高品质服务、高活力生态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3、以产业投资强化“基金+基地”的高能级赋能
上海临港坚持“基金+基地”的发展模式,以投资为驱动、以产业为纽带,强化产业投资联动发展。公司围绕园区特色产业开展重点投资方向布局,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绿色再制造产业、绿色低碳等新型特色产业,深入挖掘园区内部的隐形冠军、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和拟上市企业,先后投资了云汉芯城、思特威、格思航天、致瞻科技、阳光氢能等多个优质企业。报告期内,公司着力打造面向科技创新前沿领域的“848科创投资基金”平台,根据“投早、投小、投科创”的战略号召,进一步增强对于园区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和显示度,通过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深化上海临港从“房东”到“股东”的角色转型。通过以产业投资强化“基金+基地”的高质量赋能,公司正全力推动向“创新驱动”内涵型发展模式的稳步转型。
4、以金融运作加速“融资+配置”的高效能运行
上海临港围绕“资本、资产、资金、资管”的循环联动目标,着力践行“精计划、提归集、保总量、降成本、优结构、勇创新”的金融统筹工作理念。报告期内,公司不断拓展融资渠道,着力打造“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通过综合运用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绿色公司债等多种融资模式,公司融资能力得到持续增强;通过深化资金计划执行、细化资金计划管理、实化园区金融举措,公司持续强化资金与资源的高效能配置,进一步增加经营发展的效益、效率和效能。报告期内,公司以“融资+配置”的高效能运行有效降低综合融资成本,整体平均融资成本降至3.16%,较上年降低14个BP,并助力发挥了金融创新对于园区经济发展的加速功能。
5、以风险管理提升“预警+指引”的高标准防控
上海临港以体系化的风险管控,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为公司推进高质量发展夯实风控保障。通过定期强化风险预警机制、主动开展风险系统排查,公司在报告期内着力完善了与全生命周期成本管控理念相适应的风控业务指引体系,从制度层面有效促进了相关业务更加深入彻底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通过全面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标准和能力,着力建设政策规范管理平台、一体化信息化整改平台、合规评价平台,公司进一步筑牢高质量发展的风险防控堤坝,为公司特色化、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上海临港围绕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上海科创中心、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等国家战略和上海重点任务,把握重要战略发展机遇,将自身发展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坚持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区域转型和城市更新的建设者”为使命,发挥临港新片区开发建设的主力军和全市重点区域转型发展的生力军的作用。报告期内,公司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全力以高质量发展为产业创造价值、为城市创造价值、为投资者创造价值。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
(一)具备国家战略政策的引领优势
报告期内,国务院已出台《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上海市出台了《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深化拓展特殊经济功能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的若干意见》等多项支持政策。上海临港始终立足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上海科创中心、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紧紧把握战略发展机遇,将公司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报告期内,通过在国家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的引导作用,公司运用国家重大战略和支持性政策的引领优势,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为工作重心,全面深入推进产业、园区和公司高质量发展,为公司实现“特色化、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二)拥有成熟的园区开发服务品牌
上海临港在践行主责主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探索实践“区区合作、品牌联动”的合作模式,形成了“临港”“漕河泾”“科技绿洲”等成熟品牌。在与上海各行政区的紧密合作中,公司依托成熟的园区开发服务品牌优势,不断发挥产业引领、创新驱动、服务赋能等方面的赋能功能,着力发展高质量产业、构建高层次科创、打造高品质园区、强化高效能经营、做强高水平服务、建设高素质队伍,强化“基金+基地”运营模式、构建“六创”赋能体系,为企业成长、产业发展、区域繁荣提供全要素、全周期、全方位赋能,全力打造“特色园区、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积极培育园区开发行业的“新质生产力”,持续为产品提升价值、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园区赋能价值。
(三)享有丰富的战略拓展资源空间
上海临港坚持围绕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上海科创中心及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等国家战略,准确把握新一轮战略机遇,聚焦全市“2+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发挥园区要素集聚、场景丰富、配套完备等资源优势,公司牢牢把握产业发展逻辑,着重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跨境金融、跨境服务贸易、跨境数据等新兴产业和业态方面进行战略布局。依托对于战略前沿产业、重点技术创新领域、开放型现代服务产业体系的持续投入与深耕,公司已在常熟、海宁、大丰、昆明等上海域外区域进行前瞻性布局,有效拓展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并为园区产业链的横向和纵向发展持续提供充沛的战略资源空间。依托跨区域的产业资源“双向赋能、双向联动”模式,公司正持续形成具备市场纵深、产业纵深的品牌输出和管理输出模式,不断丰富公司战略拓展的资源空间。
(四)拥有卓越的创新策源驱动能力
上海临港主动识别、积极融入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时代潮流,以“开放创新、深度融合”作为公司践行科创培育和营造科创生态的重要原则,以“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的模式高效统筹联动园区科创资源,合力推动产城融合、产金融合、产学研融合、产教融合。报告期内,公司以园区平台为载体,坚定不移地推进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主动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积极塑造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围绕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工作,着力打造专业化孵化器,目前已形成“苗圃-孵化-加速”科创孵化链条,有效推动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通过打造引领性、高能级的科创园区平台,公司为企业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科创服务支持,赋能高技术企业、高成长性产业健康发展,正逐步成为科技创新的园区策源地。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0.52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61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7.53亿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810.23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85.66亿元。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和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重要使命。在当前经济发展动能深度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园区开发行业的竞争格局复杂多变,园区开发企业在不断推动优化园区的产业布局、提高园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形成园区特色和优势产业等方面的多维竞争日益加剧。当前,通过各类资源要素充分互动,实现企业从“物理集聚”向“化学集聚”效应突破,通过打造实验室、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平台和载体,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提高园区科技创新效率和效益,正逐渐成为避免园区陷入产业同质化,增强园区竞争力和创新力的重要路径。同时,园区开发企业将数字技术与园区管理、园区运营服务深度结合,实现园区管理数智化,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促进园区建设低碳化的行业趋势已日益显著。在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浪潮中,产业园区正加快由增量时代向存量时代转变,园区发展由“大而全”向“优而特、特而精”的转变,园区产业由传统产业向高端科技产业的转变,园区形态由单一功能型园区向多功能融合型园区的转变正在加速推进,系统化、特色化、绿色化、数字化已成为产业园区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产业园区发展走向全链式、一体化模式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产业园区不仅要提供办公场地、设施等物理空间载体,还需要提供企业发展所需的各类园区服务。这要求园区开发企业不仅要推动形成产业集群的效应,还需要形成落实高效的运营服务机制。园区开发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优势和特点,通过系统化谋划、体系化打造、专业化运作,不断调整自身发展模式,推动园区向“产业规划、产业服务、产业培育、科创服务、人才孵化”为一体的“平台+运营”模式转变,已是实现产业跨区域布局、园区一体化运营的发展关键。一方面,产业园区一体化运营能够有效推进各类要素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提升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能力,破除产业发展瓶颈,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另一方面,推行园区一体化,也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开发建设办公、研发、厂房等多品类的产品,因地制宜地打造符合当地发展水平、迎合产业发展特色、融入区域协同发展的产品,实现产业链的补链固链强链,促进培育一批优质链主企业,从而提升园区产业的关联度、匹配度、精准度,促使产业园区走向“全域、全链、全业态、全生命周期”的开发运营服务模式。
二、产业园区从粗放式发展进入特色化发展
当前,经过新一轮全国各地产业园区的快速扩张,我国产业园区虽然数量较多,但或多或少均面临着产业定位不清晰、盈利能力不够强、同质化程度较高等问题。随着我国高质量发展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园区已逐步从传统“大而全”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进入“特而精”的高质量、专业化发展模式。通过围绕特定产业领域深耕细作,围绕产业逻辑提升园区特色内涵,以产业链条优势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对优化服务配套、加快产业集聚、注重集约高效、强化招商引资等方面持续提升等举措,园区开发企业能够有效避免在功能定位、产业方向、政策设计等方面的高度趋同,在走“差异化、特色化”竞争之路的过程中,加速形成产业园区特色化和差异化优势,发挥好园区在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中的作用。
三、绿色低碳成为产业园区的新兴发展趋势
推动园区绿色低碳发展,对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园区开发企业在园区规划、空间布局、产业链设计、能源资源利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运行管理等方面正在大力推行资源节约理念,通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实现园区内部碳排放与吸收自我平衡。通过注重“生产、生态、生活”的深度融合,园区开发企业正着力推动产业园区“布局集约化、资源绿色化、管理高效化”。同时,通过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园区企业准入,统筹管理园区节能、降耗、减排等环节,开展绿色技术在园区场景下的创新运用和示范运行等手段,产业园区正在进入全面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构建现代化低碳产业体系、打造绿色低碳示范园区的新发展阶段,从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绿色低碳发展。
四、数字化智慧化成为园区转型的重要路径
近年来,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各行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下,园区开发企业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更加完整、及时地了解园区总体的运行状况,并为园区入驻企业提供“智能化、精细化、高效能、主动性、全周期”的营商服务。通过数字化技术有效提高园区经济活力、环境质量、服务品质及运营效率,已成为园区开发企业推动园区转型发展的全新切入点和落实路径。当前,依托园区数字化推进园区智慧化转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将数字孪生技术运用到园区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各个环节,形成完整的园区数字化闭环系统,进而促使园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治理效能等全方位智慧化优化提升,是园区开发企业推动实现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未来发展方向。
(二)公司发展战略
上海临港始终坚持服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上海发展全局,坚持服从服务临港新片区、上海科创中心、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准确理解把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紧密结合上海以“五个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能级的主攻方向,奋力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新征程。
上海临港以经营思维为指导,深耕区域、深耕产业、深耕专业,统筹经营园区、经营产业、经营公司,促进实现资本、资产、资金及资管循环联动,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数字创新、绿色创新、服务创新、金融创新、海外创新的“六创”赋能能力建设水平,全力加快上市公司“特色化、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开发企业。
通过全面构建园区高质量发展体系,着力战略深耕临港新片区,主动参与五个新城建设和全市重点区域转型,公司在园区开发、企业服务、产业投资三大主业中紧抓创新驱动、科技引领、园区赋能等特色化发展重点,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区域转型和城市更新的建设者”为使命,担当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践行者、推动者、引领者,可持续地为公司股东创造价值。
(三)经营计划
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实现“十四五”时期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在全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的新一年度,公司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解把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及工作要求,坚持以服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战略指引,以特色化、可持续为基本方针,紧紧围绕“以经营思维为指导”的工作思路,全力加快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
面对园区地产加速进入存量时代,传统重资产、高负债、快周转、同质化的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上海临港将推动旗下产业园区的发展动能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推动特色园区发展由“大而全”向“特而精”转变,着力通过运用数字化技术强化旗下园区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能力,从而突破园区传统同质化竞争的发展局限,加速形成旗下园区的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优势。
1、发展“高质量”产业,科学提升资产价值
2024年,公司将根据旗下园区所处区域的规划导向、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客观条件,重点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上海先导产业,立足临港新片区四大核心产业、两大优势产业、两大未来产业的前沿产业体系,以高质量产业发展推动资产价值科学合理提升,助力打造上海经济新兴增长极。通过贯彻落实“三深耕、三经营、三自我”经营理念,公司将在人均管理资产、人均利润、人均费用等绩效质量指标约束下,以“四资联动”的全局视角深化完善以资产经营为核心的经营体系。通过以特色园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各园区既有优势产业的集群集聚,紧盯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态势,强化相关重点产业的布局。在GP化改革方面,通过持续推动GP化改革实现资产投资和资产经营的分离、实现资产管理维度的“轻重分离”,科学制定指标、加强考核力度,进一步提升资产的运营管理能力,让经营管理出成效。在产业导入方面,进一步优化公司招商专班、联动统筹等机制,形成市场化激励措施,建设高效通达的招商网络,提升整体招商能力。通过积极引入市场化战略投资者,完善基金、REITs等资本运作机制,公司将借力资本市场实现园区发展的“轻装上阵”,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扩大管理型优质资产规模,提升园区资产的经营价值。在价值体系方面,公司将持续加强对园区整体产业、物业载体情况及客户满意度调研及分析,进一步释放资产价值,提升客户对高价值资产的获得感和依存度。
2、推进“价值链”运作,稳健深化投资赋能
2024年,公司将在“六创”赋能体系的总体框架下,着重赋能投资转型优化发展。一是以打造“848科创投资基金”为契机,进一步专注于挖掘、联动、赋能上市平台园区内的优质企业,对外同步发挥“招投联动”的吸引功能,不断增强各园区的产业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同步强化产业直投“显示度”。二是公司计划以持续强化专业化的投资团队能力,深耕特色化园区产业链,强化区域运营主体的洞察力,主动对接链主企业、关键节点企业及隐形冠军企业,尤其是对特定行业和赛道的初创企业进行提前布局,发挥好“专业化、区域化”优势,寻找到最具有潜力的投资机会。三是进一步放大投融资工作的价值撬动功能,持续以基金为纽带、以园区为载体,深挖园区产业价值,赋能、打造明星企业,通过找准“引爆点”,撬动“价值链”,进一步畅通“资产、资本、资金、资环”循环联动,提升产业投资的资金效能与功能放大,以产业投资驱动园区发展。
3、做强“体系化”服务,集聚流量服务资源
2024年,公司将通过进一步集聚各园区、各渠道的综合运营服务资源,创新轻资产专业化的“泛服务类”资源配置方式,进一步加强“六创”赋能能力建设,形成服务资源在园区层级上的“体系化”合力,着力增强市场化服务品牌输出能力,不断提高轻资产服务性收入。一是通过资源整合升格成立“上海临港园服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服务型平台,持续联动引入先进的服务和管理经验,形成服务体系的联动赋能与规模效应。二是聚焦各大园区相同产业门类的服务资源,打造多维度、全产品线的综合运营服务覆盖能力,以“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金融服务业”为服务收入中的高附加值增长抓手,不断拓宽市场化服务范围,打造可复制的轻资产服务管理模式。三是将依托公司在上海域内外广泛的园区载体布局基础,扩大服务型轻资产资源的输出模式,打造专业化服务品牌的输出渠道,实现现代化产业服务业务市场化“走出去”的工作范例。
4、培养“复合型”团队,优化专业人才队伍
2024年,公司将遵循“提升上市公司专业发展能力”的工作目标,在营造公开、竞争、择优的人才成长环境下,深化培养鼓励创新、敢于突破的复合型团队能力。一是要坚持拓宽人才培养场景,进一步畅通人才发展渠道,深化专业人才与复合团队的多元化成长通道,完善多个纵向发展序列,鼓励人才团队在不同公司、不同部门、不同领域间跨条线复合型成长。二是要坚持强化激励考核机制,以公司经济效益和发展质量为核心,深入推进上市平台公司GP化改革和项目制探索。在2024年,力争通过多措并举的系统化人才团队建设安排,启动打造一支攻坚破难水平高、干事创业劲头足的“专业化、市场化”上市公司人才队伍,全力增强公司市场化管理型资产的统筹管理团队基础。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外部环境复杂多变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但由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仍错综复杂,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仍然不足。同时,受到经济全球化速度放缓及地缘政治博弈等影响,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正不断发生变化,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进一步加速重构,可能影响园区产业导入难度。
2、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各地园区快速扩张,不同区域的产业园区在土地、政策、服务、环境等方面的竞争加剧,各产业园区功能定位、产业方向、项目业态等方面同质化现象日益突出,产业园区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为此,公司需要动态调整经营策略,加速推进特色化发展,打造契合产业发展的特色化载体,围绕产业逻辑持续提升园区的特色化内涵,加快构建“六创”赋能体系,提升经营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构筑“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3、产业投资周期波动
近年来,公司积极提升科技创新赋能能力,打造上市公司资本投资平台,不断加大产业投资显示度,推进公司向“房东+股东”角色转变。公司投资项目自初始投资至成熟盈利存在一定的培育期,产业投资项目收益可能受到宏观经济周期波动、被投企业政策环境变化、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等因素变化产生一定波动。公司需深化产业投资基金的功能定位,关注监测宏观政策形势、行业发展趋势、投资环境变化,积极做好风险防范和控制,建立科学的“投前-投中-投后”管理体系和高效的运营机制,提升产业项目投资的全过程、全周期的管理能力,不断提升抗风险能力。
收起▲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所属行业发展情况
上海临港所处行业为园区开发行业。园区开发是指开发主体在特定规划区域范围内,围绕推动产业发展和促进区域经济的目标,开展产业发展定位、功能平台搭建、产业载体开发、基础设施配套,并为园区企业和园区人才提供综合化服务体系和产业类投资赋能的系统工程。
近年来,随着宏观经济迈入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阶段,产业园区通过聚集创新资源、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引领产业升级,产业园区已成为深化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构建自立自强科创体系、推进实体经济稳健增长的重要载体,高科技园区在科技自立自强中承担着重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要求下,产业园区正在产业定位、产业规划和产业发展等方面进一步发挥对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固链的“主导+主体”功能,园区开发企业开始走“特而精”的新开发模式,通过运用数字化技术强化园区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从而突破园区同质化竞争的发展局限,加速形成园区特色化和差异化优势。伴随着各大都市圈核心城市的能级提升和交通可达性的进一步升级,产业园区间的协同合作与区域辐射正日益增强。随着都市圈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协同效应的逐步释放,产业园区的品牌与管理输出、双向飞地经济、跨区域共建园区等多元化模式探索正逐步迈向成熟。产业园区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模式也正从单个园区之间快速演变为园区群之间的新型互动格局。
(二)公司主营业务情况
上海临港主营业务为园区产业载体开发、园区运营服务和产业投资。通过坚持加强租售结合、产投联动、科创赋能、服务配套的经营特色,公司着力发展高质量产业、打造高品质园区、强化高效益经营、做强高效能服务、建设高素质队伍,形成了以产业地产为载体、以科创产业为特色、以产业集聚为支点、以产业升级为动能的独特发展模式。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特色化、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方针,以服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战略指引,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为核心任务,坚持深耕区域、深耕产业、深耕专业,统筹经营园区、经营产业、经营公司,在产业发展和城市赋能的关键节点上倾力打造、经营了一系列品牌园区、特色园区和精品园区。
公司通过“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的特色产业集聚与赋能升级,推动了旗下产业园区中的7个园区入选“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着力构建了与产业高度适配的物业载体服务体系、全方位特色化的科创服务体系、全链条生态化的“基地+基金”金融服务体系、贴近企业实际需求的人才服务体系、完善产城融合和职住平衡功能的配套服务体系;通过“临控资本”投资平台开展体系化产业精准投资,且多个被投企业已在深交所、港交所成功上市。
1、明确“五个一流”发展方向,打造高质量世界一流企业
上海临港围绕园区开发、运营服务、产业投资三大主业均衡发展目标,强化公司“高质量发展体系”的四梁八柱建设,以形成“业内一流规模效应、全国一流科创水平、世界一流产业能级、城市一流园区品质、现代一流治理体系”为发展方向,全力推动资产质量和规模进入行业领先地位,运营服务和产业投资持续高质量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序全面形成。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坚持在服从服务国家战略中推进自我发展、坚持以市场化竞争机制完成重大战略任务、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体系”追求引领产业潮流、坚持以改革创新激活特色化可持续发展动能、坚持以“家国情怀”凝聚爬坡过坎的奋进力量,持续以科技创新赋能区域经济、以产业发展提升城市能级,全力打造园区开发行业的世界一流企业。
2、构筑高质量企业运营生态,提升高品质园区服务
上海临港坚持全生命周期运营管理,积极整合企业服务资源,做强做实高效能服务,打造临港服务品牌,围绕安家乐居、交通管理、商业管理、数字餐厅、绿色服务、文创体育、教育培训、医养健康、招商管理等构建“9+X”园区服务体系,构建多元化服务场景,培育一批懂科技、懂产业、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园区服务专家,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加大科技金融服务力度,精准对接各类园区服务资源,根据不同企业,提供一站式、全生命周期的企业服务,不断提升企业服务的精度、深度和广度,助力推动战略前沿产业集群发展、未来产业率先成势、新型服务业蓬勃发展。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深化产业地图、载体需求、服务功能、产业人才等方面的研究,搭建开放式服务支撑平台,强化科创人才、知识产权、企业融资、管理咨询等服务质量,形成园区专业服务能力,实现园区服务赋能园区企业、园区平台赋能产业发展。
公司积极强化对于园区开发运营与轻资产品牌管理输出两方面的统筹能力,高效拓展“前方精团队、中台强支撑、后方大平台”的域外园区管理模式,在常熟、海宁、大丰、昆明等域外园区建立多维融合、跨区合作、资源联动的统筹发展机制,通过“模式输出、管理输出、品牌输出”,逐步打造域内外“轻重并举”的资产管理模式;围绕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深化沿边产业链强链补链,促进沪滇产业项目深度合作。通过深耕临港、立足上海、融入长三角、服务全国,公司在系统强化园区高质量发展布局的同时不断拓展上海临港品牌影响力。
3、打造高效能产业投资平台,实现“房东”向“股东”角色转变
上海临港坚持“基金+基地”发展模式,积极适应全球科技产业发展潮流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快搭建产业价值循环体系,深化打造“临控资本”产业投资平台,强化产业投资基金联动,推动提升基金团队的专业投资能力和项目管理水平。报告期内,公司围绕园区特色产业开展重点布局,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智能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绿色低碳等战略新兴产业,加强科创细分赛道研究,持续深挖园区内科技领域的隐形冠军、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和拟上市企业,积极培育创新产业项目,加强园区企业产业投资力度,赋能科技创新型企业成长;公司进一步围绕新技术、新方法、新产业,加快布局新赛道,培育新动能,储备了一批科技创新企业和产业项目,加快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投资的作用和效能,促进公司从“房东”向“股东”的角色转变,实现向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转变,赋能园区产业升级和园区企业发展。
4、构建高层次园区科创体系,建设创新功能平台
上海临港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在主动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环境下,积极适应园区产业的升级迭代与客户需求的持续变化,可持续地构建丰富的科创园区产业应用场景和科技创新特色体系,持续强化科创要素的支撑作用,持续优化园区创新创业环境,加速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耦合,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功能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公司旗下漕河泾园区、浦江园区、松江园区、南桥园区等坐拥多个国家级孵化器,依托园区产业集聚的综合优势,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形成了从“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全链条孵化培育体系,不断扩大创新经济发展、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转化效能、创新辐射带动、科创服务引领、科创生态营造等多个方面的专项优势,用全周期赋能、全链条加速的驱动能力,持续夯实科技创新的核心引领作用。
5、探索新型资产管理模式,推动高效率经营发展
上海临港在持续确保主责主业高质量发展、主业经营基本盘稳健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贯彻落实“守正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资金管理的新模式与新路径,持续拓宽融资渠道、丰富融资工具、降低融资成本,多措并举地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报告期内,公司通过绿色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多种方式进行融资,进一步优化公司综合融资成本,不断加大融资创新力度,着力开拓资本市场融资新渠道,助力强化园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有力促进提升经营效益,实现“资产、资本、资金”的良性循环,进一步增加上市公司经营发展的效益、效率和效能。
6、践行ESG发展理念,深化多元发展赋能能力
上海临港积极践行ESG发展理念,推进低碳转型,践行绿色发展,构建ESG发展赋能主业经营的良性循环通道,进一步提升公司在环境发展、社会贡献、公司治理等方面的综合赋能能力。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完善公司治理体系建设,强化ESG治理理念,积极发挥“董事会战略与ESG委员会”职责功能,从公司治理层面持续推动上海临港ESG体系化建设;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行原则,着力“业态、形态、生态”三态有机融合,统筹旗下各园区积极贯彻低碳管理理念与环境管理体系,联动协同园区企业共建绿色生态,推动园区及园区内企业实现绿色化升级转型,进一步汇聚绿色化、可持续创新要素与核心技术,激活绿色产业新动能。
二、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上海临港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区域转型和城市更新的建设者”为使命,坚持把自身发展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立足国家战略和上海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围绕上海自由贸易区临港新片区、上海科创中心、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等国家战略和上海重点任务,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挥临港新片区开发建设的主力军和全市重点区域转型发展的生力军作用,积极担负起“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等一系列重要使命,以高质量发展为产业创造价值、为城市创造价值、为投资者创造价值。公司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
(一)承载国家战略的政策优势
上海临港始终将公司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积极寻求公司发展与国家重点战略和上海发展战略相适应,主动践行上海自由贸易区临港新片区、上海科创中心及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等国家战略,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为核心任务,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的叠加优势,深入推进产业、园区和公司高质量发展,有力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公司践行国家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政治保证。
(二)具有成熟的园区开发品牌
上海临港持续深耕园区开发、企业服务和产业投资,通过“区区合作、品牌联动”的合作模式,公司与上海各区紧密合作,充分发挥“产业+服务+运营+资本”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基金+基地”的运营模式,持续打造一系列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有品牌、有特色的卓越科创园区,集聚了一批科创领域隐形冠军、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通过发展高质量产业、打造高品质园区、强化高效益经营、做强高效能服务、建设高素质队伍,公司不断赋能城市发展的能级提升,持续提升现代化商务服务的综合水平,打造“临港”、“漕河泾”、“科技绿洲”等成熟品牌,持续为产品提升价值、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园区创造价值,有效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三)具备丰富的战略空间资源
上海临港依托上海自由贸易区临港新片区、上海科创中心及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等国家战略,把握新一轮改革开放机遇,聚焦临港新片区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把握全面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和临港新片区建设的重要战略空间;在上海“五个新城”及城市未来发展重点板块持续深耕,准确把握高水平发展内在逻辑,着重布局战略前沿产业、重点技术创新领域、构建开放型现代产业体系;主动谋划、精准布局,前瞻性地拓展常熟、海宁、大丰、昆明等上海域外区域战略布局,为产业链布局提供战略空间,通过跨区域产业资源双向赋能、双向联动,形成了市场化、可持续的品牌输出和管理输出模式。
(四)拥有卓越的创新驱动能力
上海临港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流,以“开放创新、深度融合”作为科创培育和生态营造的重要原则,以“服务创新、管理创新”高效统筹联动园区科创资源,合力推动产城融合、产金融合、产学研融合、产教融合。公司把追求高技术企业、高成长性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方向,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主动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围绕特色产业园区部署专业孵化器,已形成“苗圃-孵化-加速”科创孵化链条,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通过引领性、高能级的园区级平台,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科创服务支持,逐步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
三、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3年上半年,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我国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经济恢复呈现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但是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多重挑战,上海临港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主线,围绕“特色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针,在服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同时,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特征与要求,针对产业转型之变、外资布局之变、外贸结构之变等变化,主动识变、应变、求变,深化改革创新,着力打造高品质园区、强化高效能经营、发展高质量产业、做强高水平服务、建设高素质队伍,全力构筑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体系”的四梁八柱,不断开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报告期内,公司主动调整园区发展和产业培育策略,精准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加快打造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服从服务重大战略布局和经营管理全局的综合能力。公司积极打造高端产业引领、创新动能活跃、特色产品适配、产出效益突出的卓越园区。报告期内,公司下属园区企业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39.55亿元,同比增长47.98%,园区企业营收规模超过6,835.07亿元,同比增长56.65%,园区企业纳税总额超过206亿元,同比增长73%,园区经济活力呈现引领式复苏和高质量发展趋势;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80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46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4.17亿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723.59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70.55亿元。
公司通过进一步加强项目拿地、规划设计、开工建设、后期评估等多维度、成体系的流程管理,有序把握了拿地建设节奏,精准加快了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报告期内,公司新开工面积2.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8.2万平方米。浦江生命健康产业园三期A等重点项目实现开工,松江创智中心二期、南桥欣创三期等项目实现竣工,全面有序推进南部新兴产业综合体项目(二期)、数字江海首期项目等项目建设。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及下属控股子公司共持有待开发土地面积39.8万平方米,各类物业载体总在建面积516.1万平方米。
公司通过大力引进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平台企业,坚持龙头驱动、终端带动、配套拉动、招投联动,依托全市重点产业布局,强化关键产业链的研究与策划,提升产业导入的精确性、前沿性。报告期内,公司园区物业签约销售面积3.9万平方米,园区物业销售收入5.19亿元,园区销售物业毛利率54.88%,较上年末增加13.53个百分点;园区物业租金收入14.50亿元,园区物业租赁毛利率74.89%,较上年末增加2.33个百分点。
(一)把握新一轮改革开放,战略深耕临港新片区开发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临港新片区建设“新三年”的起步之年。作为临港新片区开发建设的主力军,上海临港积极把握临港新片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着力推进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努力打造开放型的功能平台、产业生态、营商环境,用好临港新片区开放优势、产业政策优势、应用场景优势、功能配套优势,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动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先行先试。报告期内,公司聚焦新片区“4+2+2”前沿产业,充分发挥园区开发战略协同、力量协同、政策协同的作用,全面推进滴水湖金融湾、洋山特殊综保区、临港新片区大飞机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发展。依托临港新片区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公司积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公司在滴水湖金融湾稳步推进“国际再保险交易中心”、“跨境通服务中心”及“科创金融中心”等重点功能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入汇丰保险经纪等多家持牌金融机构、私募股权基金及融资租赁项目,打造滴水湖金融湾服务贸易示范区,加速集聚锐嘉科集团等世界知名服务贸易企业,大力发展高端航运服务、跨境电商、离岸贸易、保税维修等新业态新服务,探索“垂直行业+龙头企业+优势机构”服务模式,构建一站式服务生态链,以生态圈、体系化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加快提升跨境金融、离岸金融、跨境人民币结算等方面的优势和影响力。公司在洋山特殊综保区大力推进“铂族贵金属交易平台”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节点平台,发挥港口优势,探索区内仓储功能多样化,大力发展物流分拨、跨境电商、保税维修制造、保税研发设计等新业态,汇集了ABB集团、德国贝仕集团、英国卫狮船舶等全球知名公司,推动菜鸟跨境电商等项目落地,着力建设集仓储物流、港航联动等功能的国际物流园区。
公司在新片区大飞机产业园以“航空制造、航空运输、航空科创”高质量融合发展为目标,扎实推进一谷一园项目建设,结合国产C919大飞机批产商用的契机,进一步推进多个重大产业项目的落地深化,全力打造世界级航空产业集群。
(二)培育高端产业引领优势,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
上海临港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上海城市新空间格局,推动重点区域转型与城市更新,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奋力开拓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报告期内,公司围绕上海市“五大新城”战略,依托园区产业地图,先后在松江新城、奉贤新城、南汇新城等未来城市发展节点,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引进生态型、平台型的龙头项目,加速全局性、前瞻性产业布局。报告期内,公司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打造以浦江创芯之城、基因未来谷、数创浦江为代表的特色园区集群,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加速推动奉贤南桥发展生物医药、智能网联汽车等创新产业,引入全球激光雷达巨头Luminar等一批高质量企业和项目、陆续打造了“数字江海”、“智行生态谷”等新兴产业名片。同时,公司积极推进沪苏、沪浙、沪滇等产业合作,打造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推进新能源、新基建、新农业等产业导入,为跨区域产业链布局提供战略空间;在海宁园区推动实现产业资源跨区域地双向赋能、双向联动,打造G60科创走廊产业发展轴;在常熟园区落实常熟绿洲芯城正式开园,推进园区“敢首创、汇数智、聚要素”式发展;参与云南昆明、海南海口、云南磨憨磨丁等区域开发,强化品牌输出、管理输出,形成市场化、可持续的合作模式。
(三)聚焦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持续提升科技创新浓度
上海临港始终把“高与新”作为科创园区驱动发展的深层次基因。围绕国家科技创新自强自立的重大战略需求,以及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任务,公司坚持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为园区工作主线,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在园区内以“科创+产业+投资”的特色模式,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创园区。报告期内,公司着力打造漕河泾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抢先布局元宇宙、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赛道,以“AI算力园区”试点率先推进产业焕新、园区更新和范式创新,全方位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公司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在浦江园区以数创浦江为样板项目,通过强化基础研究支撑、科技成果转化和复制模式借鉴,打造特色数字场景和数字底座能力,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文化创意等产业,赋能提升产业的区域带动能力和经济贡献水平。上海临港通过持续提升科创中心建设重点区域的经济密度、产业高度、创新浓度,推动园区实现从基础服务向科创服务、从集聚企业向孕育产业、从链式孵化向厚植生态的跨越式提升。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外部环境严峻复杂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发展结构正在深刻变化。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边际改善,经济运行延续恢复态势。但由于上年同期基数抬升的影响,经济增长压力也逐步加大。同时,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仍错综复杂,国内经济恢复仍面临挑战。受全球产业链布局调整影响,跨国公司更多开展区域化近岸布局,带来部分外资退坡,如果产业链区域化布局加剧,将可能加大园区招商引资和园区管理的难度。
2、行业竞争日益激烈
目前,不同区域的产业园区在土地、政策、服务、环境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各产业园区项目与功能同质化倾向日趋明显,园区同质化成为我国产业园区发展的首要问题。为此,公司需要通过制定清晰的园区产业功能定位和差异化发展方向,主动调整园区发展策略和园区产业结构,推进优势产业的融合和集聚,不断提升经营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把握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机遇,进一步打造特色化产业园区,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3、市场环境波动多变
近年来,公司积极打造上市公司资本投资平台,不断加大了产业投资的力度,推动收入利润结构转型。目前,公司投资的项目自初始投资至达到成熟盈利状态需要一定的培育期,同时受到国际地缘政治关系、被投企业行业结构变化、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等方面的影响,产业投资项目的收益可能产生一定波动。因此,公司需要持续关注政策变化、行业趋势、投资环境等方面的动态变化,在交易的“投前-投中-投后”的全部环节中,积极做好风险防范和控制,对宏观政策、产业调整、企业管理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研究和预判,进一步提升产业项目投资的全过程、全周期的管理能力,及时做出合理判断和有效应对,不断提升抗风险能力。
收起▲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顺利召开之年,是我国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开局之年,也是临港新片区“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决战决胜之年。当前,我国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挑战,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全球通胀仍处于高位,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动能减弱,外部打压遏制不断上升。但是,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在这不平凡的一年里,上海临港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区域转型和城市更新的建设者”为使命,坚持服务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上海科创中心及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遵循,围绕特色化和可持续化发展,牢牢把握“聚焦主责主业、强化内部管理、统筹资源要素、联动协同发展”四大主线,围绕“着力增量,主要业绩指标不变;紧抓重点,重大工作目标不变;全力以赴,全面赋能一线不变”的目标,积极统筹公司经营“质”的有效提升和发展“量”的合理增长,追求“质”的提升,赋予“质”以新的内涵,通过改革创新、转型发展,努力克服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冲击,扎实推进园区开发、运营服务和产业投资各项工作,推动公司经营能力持续增强,努力成为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践行者、推动者、引领者。
(一)积极践行国企使命担当,公司经营企稳提质
2022年,上海临港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创新蝶变,全力以赴防疫情,攻坚克难推复工,凝心聚力促发展,着力发展高质量产业、打造高品质园区、强化高效益经营、做强高效能服务、建设高素质队伍,扎实推进各项经营指标恢复重振,显示出强大的发展韧性。2022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9.99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09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1.55亿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663.14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70.16亿元。
报告期内,上海临港积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发挥国有上市公司“压舱石”、“顶梁柱”作用,用“八天八夜”的奋战造就临港方舱医院,做好方舱医院运营保障,构筑园区疫情防控网,全力守护园区和员工安全,帮助企业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协助园区企业稳产纾困,推动园区企业复工复产,完善园区服务保障体系,减免小微企业租金,提振企业信心,恢复园区经济活力,彰显国企特殊使命与责任担当。报告期内,公司下属园区企业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314亿元,同比增长50.36%,园区企业营收规模超过11,731亿元,同比增长11%,纳税总额超过320亿元,同比增长12%。
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公司有序推进重点区域拿地,加速推动重大工程项目开工建设,打造一批高品质园区项目。报告期内,公司全年新增土地储备面积约18.8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约184.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约58.2万平方米。数字江海首期项目实现“当年拿地、当年开工”,滴水湖金融湾二期、大飞机研创中心等重点项目实现年内开工建设。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及下属控股子公司共持有待开发土地面积39.8万平方米,各类物业载体总在建面积达562.1万平方米,较上年末增加94.63%,园区物业总在租面积301.6万平方米,较上年末增加38.5万平方米,增长14.63%。
公司围绕主责主业,积极开展“启航新征程、凝聚新力量、赋能新生态”劳动竞赛,加大招商引资和存量盘活力度,打造精品化、专业化的团队,以龙头驱动、终端带动、配套拉动、投招联动实现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全力推动园区资源联动、品牌营销、战略合作,实现生物医药、新能源、半导体材料等多个领域项目落地。报告期内,公司主动调整收入结构,园区物业签约销售面积22.6万平方米,园区物业销售收入33.11亿元,园区销售物业毛利率41.35%;园区物业租金收入24.30亿元,较上年增长8.76%,园区物业租赁毛利率72.56%,比上年增加2.08个百分点。
公司深耕园区运营服务,深化园区管理机制,深入推进卓越科创园区建设和卓越开发企业打造,主动提升园区服务标准,增强园区服务品质,提高园区服务价值,深入开展园区满意度调查,全面赋能一线,通过打造环境更好、服务更优、政策更实的营商环境,全面支持园区企业发展。报告期内,公司园区服务及其他收入2.58亿元。
(二)心怀国之大者,战略深耕临港新片区建设
2022年,上海临港始终从国家全局出发,勇担国家使命,胸怀“两个大局”、认识“三个需要”、坚持“四个放在”、落实“五个重要”,服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上海重点任务。作为临港新片区开发建设的主力军,公司始终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将产业、园区和公司发展放在国家经济发展大局,主动承接临港新片区重点区域开发、重大项目建设和特殊经济功能培育,紧抓临港新片区与浦东先行区两大国家战略叠加带来的制度创新、政策突破和压力测试的先发机遇,聚焦产业强链补链,以更大力度对裉节问题和卡脖子领域谋划规划,加速布局新产业新赛道,做好未来产业前瞻性布局。公司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紧密结合临港新片区的制度优势、产业优势、科研优势,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端科技资源汇聚,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围绕前沿产业的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形成生态链,着力打造滴水湖金融湾、临港新片区大飞机产业园、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临港新片区国际氢能谷、临港新片区信息飞鱼等重点产业和未来产业载体,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真正具有硬科技实力、掌握“卡脖子”关键技术、拥有一流人才团队的创新型企业,不断丰富拓展特殊经济功能的实践内涵,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产业生态,助力临港新片区打造成为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为临港新片区产业和城市高质量快速发展注入新能量、增添新动能,不断提高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韧性和能级水平。
滴水湖金融湾是临港新片区推进开放型特殊经济功能区建设的核心承载区之一,是临港面向未来,打造产业发展新动能,构建金融服务新生态的重要窗口。报告期内,公司围绕临港新片区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现代化新城的战略目标,通过“制度创新、产业创新、科技创新”,立足“一城一带一湾”上海金融新发展格局,加快拓展临港新片区的产业布局、加快构建特色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培育金融服务业态,大力引进外资项目,先后引入汇丰银行、大华银行、国融证券等众多持牌类和投资类金融机构,完成毅峰资本QFLP项目、CLC联昌跨境人民币资金池项目、吉宝投资项目等多个临港新片区“首单创新”项目,落地了中石油、中远海运、招商局、中铝集团、通用电气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迪拜环球、德国贝仕、普洛斯、美设国际等众多高端航运和供应链主体,推动形成特色金融服务供给,举办首届滴水湖新兴金融大会,促进新兴金融生态体系发展,加速构建现代服务业功能体系,全力打造继外滩、陆家嘴之外的上海金融服务业第三极,全方位、高水平推进临港新片区金融创新发展。未来,公司将高位推动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等重大功能性平台在临港新片区尽快落地,着力将滴水湖金融湾打造成为新兴金融集聚的新高地、金融科技发展的样板间、对接国际规则的试验田、海内外金融人才的首选地,为更多外资企业在临港新片区布局创造机遇,全方位支持临港新片区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迈向更高能级。
临港新片区大飞机产业园以航空产业为特色,是上海市特色产业园之一。报告期内,公司立足“特殊经济功能区、特殊综合保税区”的“双特”优势,围绕“大飞机、大枢纽、创新谷、自贸港”的园区发展定位,坚持“围绕总装、服务总装、保障总装”原则,发挥临港新片区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政策优势、大飞机“工业皇冠”的产业拉动优势、浦东机场国际航空枢纽的全球联动优势,以国产C919大飞机批产交付为契机,进一步深入研究大飞机产业特点与发展逻辑,充分利用临港新片区的政策优势、大飞机产业的拉动优势、国际航空枢纽的全球联动优势,推进民用航空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高水平集聚,引入GE发动机快修、华夏云翼等多个重大产业项目,全力打造世界级航空产业集群;围绕航空适航认证、检测技术、绿色再制造等服务功能,持续完善航空特色产业服务功能平台建设。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是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唯一一个特殊综合保税区,承担着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的重要使命。报告期内,公司着眼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目标任务,紧密结合临港新片区制度创新,加快推进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提升临港新片区高端航运服务能级、更好配置全球航运资源,打造全球港口新标杆。公司充分利用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的制度优势,集聚高端资源要素、培育特殊经济功能,加快国际冷链供应链服务平台、保税船供公共服务平台等功能性平台建设,更好的推动国外和国内两个市场的融合;积极打造特色金融服务,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平台建设,推进铂族贵金属交易平台等重大功能平台落地,加快构建特殊经济功能基础平台,实现金融要素市场在临港新片区集聚,推动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打造新型贸易示范区、全球航运新枢纽、创新业态承载地,不断丰富拓展特殊经济功能区的实践内涵,形成全市经济强劲活跃增长极。国际氢能谷是临港新片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载体,是上海布局绿色低碳新赛道的特色产业园区。报告期内,公司加强氢能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及成果转化,利用临港新片区前沿开放制度、产业配套、空间承载、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综合优势,强化氢能产业链布局,围绕氢能“制、储、运、用”全产业链及相关领域,深度挖掘氢能应用场景,构建氢能产业功能平台,成立上海氢交易所,设立氢能产业基金,筹建上海市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打造未来能源领域的技术策源地和产业引领区。“国际氢能谷”未来将成为临港新片区氢能产业集聚发展高地,助力临港新片区成为上海氢能发展先行先试区、综合示范区和产业引领区。
临港新片区信息飞鱼坐落于临港新片区国际创新协同区,是上海建设国际数据港,实现信息便利交互和国际数据交易的主要承载地。报告期内,公司抢抓数据要素产业机遇,加快国际数据港建设,全力推进从“场景”到“产业”再到“生态”的“三点一线”发展战略,以跨境数科为依托,初步建立了顶科数字空间、数据跨境直连通道、数据存证设施等完整的信息基础设施,积极招引重大项目,加快制度创新突破和创新试点落地,推动数字经济产业的进一步集聚,以高水平制度创新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打造园区特色产业集群,助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上海临港立足全局、着眼未来,主动融入城市空间新格局,聚焦“3+6”新型产业体系,将打造特色产业园区作为培育产业新动能的核心战略载体和创新平台,全力打造优势更优、强项更强、特色更特的特色产业园区发展模式,通过发展高水平产业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公司将践行国家战略和园区发展相结合,努力把国家战略的优势转化为改革发展的胜势,着力提升临港松江科技城(工业互联网)、浦江创芯之城、临港南桥智行生态谷等特色产业能级,在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网联等战略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领域形成产业集聚优势,促进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形成“深耕临港,立足上海,融入长三角,服务全国”的发展格局。目前,公司旗下漕河泾元创未来、浦江创芯之城、临港松江科技城(工业互联网)、南桥智行生态谷、临港新片区大飞机园、临港新片区信息飞鱼、国际氢能谷等7个园区被评为上海特色产业园区。
报告期内,公司加快构建特色产业空间,打造城市地标建筑,推动G60科创走廊、数字江海等“一城一名园”建设,打造浦江创芯之城、基因未来谷等特色产业空间布局。公司置身城市发展大局,深耕园区产业集聚,深化园区产业研究,将打造特色产业链作为园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举措,编制发布园区产业地图,形成产业链图谱,为产业载体建设、企业招商服务、功能配套完善提供指引和支撑,增强产业载体市场精准度和产品适配性,通过高精益产品更好集聚和服务优质企业。松江园区以工业互联网为特色产业,是上海市首个工业互联网特色产业园区,园区围绕工业互联网产业链,统筹推进园区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城市空间的更新改造,先后导入了全球工业互联网领域龙头海克斯康、卫星互联网产业头部企业格思航天等一批工业互联网核心企业。临港松江科技城还成功获批创建“上海市低碳发展实践区”、成功获评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浦江园区将集成电路作为园区特色产业,定位国内一流集成电路创新研发与总部基地,重点聚焦高端芯片设计、关键设备和零部件、EDA设计工具服务相关领域,引入壁仞科技、思格新能源、君趣、云骥智行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高科技企业,并搭建算力共享平台、推出集成电路芯片测试特色服务清单,同时围绕生命健康产业重点打造“基因未来谷”,先后引入达科为、华盈生物等行业龙头,形成创新特色产业集群;南桥园区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为主导特色产业,以“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智能网联产业集聚区”为发展目标,是南上海汽车产业中心“未来空间”的核心技术承载区,园区打造了上海第三个无人驾驶测试中心及信息安全平台等核心功能平台,推动智能网联产业技术创新,加速形成特色产业集群,赋能园区产业发展,同时南桥园区依托园区产业地图,结合自身优势和产业特色,以数字江海项目作为示范,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推动数字产业集聚,打造特色化、数字化转型创新示范区,推动数字产业集聚,不断完善和丰富数字底座的功能场景,提升产业数字化能级,支撑产业、园区、公司数字化转型。
同时,公司以“前方精团队、高效能,后方大平台、强支撑”为模式,打造精干的轻资产运营服务团队,前瞻性布局常熟、海宁、大丰等域外园区,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促进长三角一体化纵深推进,通过建立多维融合、相互联动的域外园区发展多元机制,打通园区规划、产业定位、产业联动的双向赋能通道,嫁接专业服务能力,强化专业服务优势,打造专业服务品牌。报告期内,公司完成域外园区“一园一策”专题研究,精准赋能域外园区特色化发展,持续推进域内外项目的统筹联动,高效推进域外园区高质量发展。
(四)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承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使命
上海临港视科技创新为“源头活水”,把培育高质量产业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点,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立足科技创新资源禀赋,强化高端产业引领,通过“金三角”模式加快布局新赛道、激发新动能,集聚优势更优、强项更强、特色更特的特色产业,以“科创-产业-投资”金三角联动机制为引领,持续打造特色鲜明、品牌响亮、优势明显、市场认可的科创新生态,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中以更大力度赋能园区、赋能产业。报告期内,公司主动适应科技创新范式变革,把园区打造成为培育产业新动能的核心战略载体和创新平台,发挥园区的平台优势,重点提升科创发展能级,形成有影响力、有显示度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打造全链条创新加速体系。
漕河泾园区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之一,漕河泾元创未来是上海市首批元宇宙特色产业园区及上海元宇宙产业创新园,园区把握以虚促实、以虚强实的价值导向,全力推进特色产业载体建设,立足提升实体经济生产效率,在微电子、光电子、计算机及其软件和新材料四大产业的基础上,以流量高速公路、算力算法枢纽、标准试行平台、前沿应用场景为发力点,围绕“元宇宙”产业的底层技术、社交属性、数字文化,以“强链、数智、绿色”为导向引链强链,全力加速“元宇宙”新赛道功能培育,依托游戏企业场景优势,围绕技术链、创新链、产业链,引入在开发引擎、高物理仿真、计算机图形、高精度实时渲染等领域具有底层技术的数字经济代表性企业,致力于建成国际一流的元宇宙产业首选地、创新协同区、人才蓄水池、集成应用场。目前,园区汇聚了腾讯、米哈游、商汤科技、字节跳动、莉莉丝等行业龙头企业,形成“链主”引领、聚链成群,协同并进的特色产业集群,成为上海元宇宙产业发展高地。
公司坚持以创新为驱动力,集聚优势创新资源,积极抢占科创新赛道、打造科创新优势、打响科创新品牌。公司主动孕育先机,对标国际一流科技园区和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指数,编制完成并发布“848科创发展指数”、“848科创引力指数”,并启动上海临港“投资价值潜力TOP20”、“硬核科技企业TOP20”、“国际化竞争力企业TOP20”三大榜单评选,全面打响“848科创发展指数”特色品牌;公司积极对接和导入各类科创资源要素,年内举办多场大型科创活动,精准对接企业,开展专项政策培训服务,加强与知识产权机构的战略合作伙伴的深度合作,持续营造热带雨林般科创氛围,构筑高标准的园区创新生态,构建“科创+产教”融合新生态,推动人才链、教培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目前,公司园区共具有4个国家级孵化器,8个市级孵化器,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细分行业优势企业。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上海临港所处行业为园区开发及运营服务。园区开发是指由园区开发主体在特定规划区域范围内,通过明晰产业定位、搭建功能平台、开发产业载体、完善基础配套等,向园区落户企业及其雇员提供综合配套服务;运营服务是指为企业提供物业管理、园区运营、企业发展、创新创业、商业配套等一系列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园区运营贯穿园区发展的全生命周期,是园区产业集聚的核心因素。
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和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近年来,随着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进入了群体竞争的新阶段。随着产业链、供应链分工的不断细化,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发生新的变化,产业发展进入了新一轮的整合,产业园区之间的竞争将从单个园区过渡到整合区域产业链整体优势的园区群之间的竞争。为此,衍生出双向飞地经济模式、品牌与管理输出模式、共建园区模式等一系列合作新模式。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由中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园区是实体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目前,园区开发企业正在不断推动优化园区的产业布局,集中优质资源力量,引导产业向特色园区聚集,通过各类资源要素充分互动,实现企业“物理集聚”向“化学集聚”效应突破,解决园区产业同质化、集群效应不足等发展瓶颈。同时,园区开发企业进一步抓住数字经济带来的机遇,运用数字化技术发展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加速园区管理智慧化的突破,实现园区产业结构高端化,打造园区的核心竞争力。
在产业园区建设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园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成为产业园区内生发展的原动力和重要引擎。目前,园区开发企业不遗余力的推动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新载体建设,大力发展双创平台、实验室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对知识产权、科技创新的支持和保护力度,通过不断地激发园区创新活力,进而提升园区发展潜力。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上海临港是专业从事园区产业载体开发、园区运营服务和产业投资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公司以租售结合、产投联动、科创赋能、服务配套为经营特色,形成了以产业地产为载体、以科创产业为特色、以产业集聚为支点、以产业升级为动能的独特发展模式,通过打造品牌园区、特色园区和精品园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践行区域转型和城市更新。
报告期内,上海临港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园区转型、公司转型”的改革,坚决走在新一轮对外开放最前沿,抓住新一轮扩大开放机遇,积极适应科技创新范式变革,加大改革创新突破力度,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推动开放创新、合作创新、协同创新,构建全链条培育、接力式加速的创新闭环,加快集聚人才、资本、平台、场景等资源要素,助推园区产业创新、园区服务创新、园区业态创新,构建园区科创生态,实现园区高质量发展。
1、探索园区管理契约化机制,铸造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
上海临港以“中心化统筹、项目化运作、契约化机制、合伙人思维”为改革思路,积极探索以轻资产服务为主体,与项目公司建立委托运营管理关系的GP化轻资产管理模式,进一步激发内部活力,适应市场化运行机制,提升对外部市场类资产的管理覆盖能力。通过一体化管理、一盘棋谋划、一站式服务,着力解决制约公司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破除影响效率提升的各种障碍,通过融入“前台、中台、后台”GP化改革理念,推进建设项目管理向规范化、系统化、市场化转型,进一步推进高品质物业载体建设,提升园区服务质量,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园区创造效益。
2、做强做优园区机制体系,赋能高质量园区服务
上海临港始终把做好企业服务作为提信心、稳预期、稳增长的着力点,深耕产业创新生态,充分对接各类资源,打造集科技、人才、金融、产业、物业、生活等服务为一体的特色园区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企业服务能级。报告期内,公司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构建全链条、专业化的一站式服务体系,以服务赋能高质量发展,深耕产业创新生态,充分融合对接各类园区服务资源,实现园区服务赋能园区企业、园区平台赋能产业发展;构筑较为完备的科技金融服务产业链,通过联动金融服务机构,构建起“科技园区+科技银行+科技保险+科技担保”为核心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为企业提供专项金融服务,赋能园区企业发展。
3、聚焦聚力产业投资,搭建高效益产业投资平台
上海临港以投资为驱动、以产业为纽带,以“基金+直投”的模式,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手段,联动专业基金团队,全力完成了团队体系化、制度化建设,持续提高管理水平和投资能力的团队发展路径。报告期内,公司主动对接项目资源,深度挖掘与主责主业相关的优质企业,初步建成以投资带动各类要素集聚的功能性平台,聚焦聚力高端产业的核心技术及创新资源,围绕数字技术、绿色低碳、人工智能等科技产业,投资了SAP等多个优质产业项目,不断推动整合产业头部资源,被投企业江波龙、心泰医疗已分别在深交所和港交所挂牌上市。通过产业导入、品牌化发展,公司全力实现产业资源的“内循环和再循环”,逐步在产业投资领域打造出“赋能产业发展、提升产业价值”的特色化品牌,产业投资对园区发展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4、守正创新聚力增效,奋力开创资金管理新局面
上海临港砥砺奋进、守正创新,勇做创新发展示范者,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丰富融资工具,降低融资成本,加大创新能级,通过绿色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多种方式,不断增强公司融资能力,开创资金管理新模式,提高资金管理效率;公司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功能,引入战略投资者参与园区开发建设,盘活存量资产,提升园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有力提升经营效益,实现“资产、资本、资金”的良性循环;围绕“稳、保、增、减”的要求,深化资金计划执行、强化外部融资规划、细化资金计划管理、实化园区金融举措,推动资源与需求对接,赋能园区企业,多措并举加强金融运行质量,有内容、成体系、显成效地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报告期内,公司整体平均融资成本为3.30%,较上年降低39个BP,有效降低了公司的综合融资成本。
5、强化风险防范,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上海临港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增强风险意识,全面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公司围绕事前建设规范指引、事中强化审计监督、事后促进提升完善,未雨绸缪、科学施策,稳中有进,持续打造内审标准化指引体系,组织开展各类审计调查工作,开展定期风险排查,完善防风险预警机制,持续加强内部管理,强化经营运作合规性,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上海临港立足国家战略和上海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区域转型和城市更新的建设者”使命引领下,围绕上海自由贸易区临港新片区、上海科创中心及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等国家战略,以高质量发展奋进动力,推动公司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通过立足“国之大者”的站位高度,上海临港积极担负起“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等一系列重要使命,奋力实现为投资者创造价值、为产业创造价值、为城市创造价值。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
(一)承接国家战略的政策优势
上海临港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积极寻求公司发展与国家重点战略和上海发展战略相适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把公司发展与承担社会责任紧密连接,坚持党建引领,着眼于我国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主动践行上海自由贸易区临港新片区、上海科创中心及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产业、园区和公司高质量发展,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发挥党建引领和凝聚功能,为公司践行国家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政治保证。
(二)具有成熟的园区开发品牌
上海临港持续深耕园区开发、企业服务和产业投资,通过“区区合作、品牌联动”的成功模式以及“基金+基地”要素耦合,公司与上海各区紧密合作,充分发挥“产业+服务+运营+资本”等方面的优势,持续打造一系列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品牌园区、特色园区,集聚一批具有影响力、有显示度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汇聚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多年来,通过发展高质量产业、打造高品质园区、强化高效益经营、做强高效能服务、建设高素质队伍,不断赋能城市发展的能级提升,持续提升现代化商务服务的综合水平,敏锐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最新趋势,所打造的“临港”、“漕河泾”、“科技绿洲”等成熟品牌,持续为产品提升价值、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园区创造价值,得到了市场和行业的高度认可,稳步加强了上海临港的品牌综合竞争力。
(三)具备丰富的战略空间资源
(四)拥有卓越的创新驱动能力
依托上海自由贸易区临港新片区、上海科创中心及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等国家战略,上海临港聚焦临港新片区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把握全面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和临港新片区建设的重要战略空间;通过紧抓上海未来发展趋势和“五个新城”建设重点,公司集中布局战略前沿核心产业、引领重点领域技术创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公司有序拓展上海域外园区,统筹域内域外园区资源,把握超大城市发展的演变规律,积极承接新任务、拓展新布局、谋划新产业,联动上海域外资源、服务上海发展。在“三个需要”、“四个放在”、“五个重要”等工作要求的指引下,上海临港已基本形成深耕临港、立足上海、融入长三角、服务全国的广阔战略布局,具备了较为丰富的战略空间资源优势。上海临港始终致力于不断推出更多“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突破性创新”。通过不断适应产业的升级迭代与客户需求的变化,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公司以“开放创新、深度融合”作为科创培育和生态营造的重要原则,以“服务创新、管理创新”高效统筹联动园区科创资源,合力推动产城融合、产金融合、产学研融合、产教融合。通过加速集聚领军人才、科研团队、创新企业,持续做优做强做大创新转化功能平台,加快整合贯通孵化器、科创基金、技术平台、应用场景等创新资源,着力打造了高水平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了卓越的科创服务型园区,营造了园区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依托园区产业集聚优势,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公司已经形成了从“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孵化培育体系。在人力资源、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产业转型等领域,公司通过全方位构建具有引领性、高能级的园区级平台,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科创服务支持,构建了园区特有的全周期赋能、全链条加速的驱动能力,让上海临港旗下的园区真正成为“长企业”的科创沃土。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9.99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09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1.55亿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663.14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70.16亿元。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园区开发行业发展竞争日益剧烈,新时代对园区开发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发展理念的大背景下,产业园区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走系统化、多元化、融合化、特色化、智慧化的发展之路是我国园区转型升级的必然路径。园区发展由“大而全”向“优而特、特而精”转变,客户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让产城融合要素合理配置的需求更细分,高质量发展对于园区的招商、资金、运营能力要求更加精细。未来,园区一体化运营、特色化发展、构建绿色低碳园区、数字化赋能将成为产业园区发展的主题词。
一、园区一体化布局,构建全链条一体化开发模式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类型和水平差异显著,不同区域在资源、要素、人才、禀赋等方面都存在各自特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随着上海大都市圈的构建,长三角一体化、东西协作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以及我国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产业园区构建自身的一体化布局显得尤为重要。在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产业园区正在向“产业规划、产业服务、产业培育、科创服务、人才孵化”为一体的“平台+运营”模式转变。产业园区的一体化布局有效的链接了产业链,具有强链、固链、补链的天然优势,能有针对性的开发建设办公、研发、厂房等多品类的产品,因地制宜的开发出符合当地发展水平又能融入区域协同发展的产品,更好的做到适销对路。在同一品牌运营商的服务下,一体化布局能够让不同区域的同一企业享受到标准化的服务,降低企业的沟通成本,保障入住企业的服务体验感,让开发企业更好的丰富产品品类、抵御市场风险,集成服务标准,有效降低运营成本,使产业园区走向“全域、全链、全业态、全生命周期”的开发运营服务模式。
二、产业发展特色化,产业园区迈向“优而特、特而精”的新阶段
打造产业园区的初衷是为让企业集中起来,通过共享资源、克服外部负效应,实现抱团集群发展。早期产业园追求“大而全”的发展模式,存在产业同质化、无特色,资源要素不集中,配套服务无针对性的问题。伴随着经济转型升级,传统“大而全”的模式已成为过去式,园区开发企业开始走“特而精”的新开发模式,加速形成园区特色化和差异化优势。特色产业园的“特”,首先在于特定产业的集聚。特色产业园,就是围绕特定产业领域做精做深并形成特色,其显著特点就是特定产业资源的高密集度,有上下游的交易便利、有集成的供应链需求、有流动的人才资源、有接力的技术研发等等,形成了企业经营和产业经营的规模效应。而要打造特色产业园区的“特色”,就要遵循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律,通过“产业发展集群化、企业需求规模化、平台设施共享化、要素资源流动化”,来凸显其产业高密集度带来的规模优势。从园区发展来看,特色产业园能够满足企业需求规模化,增强园区运营属性。满足平台设施共享化,节约投资建设成本。满足要素资源流动化,培育园区创新动能。建设特色产业园实现主导产业的聚焦更有利于形成产业政策、招商、服务等资源合力,有利于建设根植性的产业链条,培育出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在区域产业竞争中更有竞争力。在上海市在2020-2022年共发布了53个特色产业园区,聚焦三大先导产业,六大重点产业,五大未来产业,其中临港集团负责开发和参与开发的特色产业园区有14个,其中上海临港共有7个园区成为特色产业园区,进一步实现园区产业结构高端化。
三、打造低碳绿色园区,将成为产业园区未来发展趋势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八项重点工作之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幅来源于经济增长,产业园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推进产业园区绿色化、低碳化转型,打造低碳示范园区,完成产业园区绿色发展,成为降低能耗、精准减排、带动区域经济低碳高效发展的关键落脚点,已成为诸多高能级产业园区的共识。产业园区通过执行建筑节能标准、推广装配式建筑、应用绿色新型材料,推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动园区绿色化改造,实现园区内部碳排放与吸收自我平衡、生产生态生活深度融合。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产业园正加强重点行业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低碳高附加值产业,加速园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化低碳产业体系,构建生产、生态、生活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园区,加快落实国家”双碳“战略。
四、数字化技术赋能产业园区迈向智慧园区
随着数字时代的加速到来,数字城市、大数据、智能化、物联网、AI技术等已成为一种趋势,数字园区的理念也不断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园区开发企业将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于园区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打造以人为本的、可感知、可互动的智慧园区运行体系,进一步提升园区精细化运营、信息化管理水平和综合治理能力,推动产业园区向数字化转型,物联网一体化、数据一体化、服务一体化、管理一体化的数字化园区成为智慧园区的未来发展方向。
(二)公司发展战略
上海临港把自身发展和国家战略紧密结合,服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上海发展全局,在积极践行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一体化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等战略部署中,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坚持“四个放在”,以自身定位和比较优势,积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力推动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奋力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新征程。
上海临港通过加快发展高质量产业、打造高品质园区、强化高效益经营、做强高效能服务、建设高素质队伍,高举“区区合作、品牌联动”旗帜,深化“特色化、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园区发展,全面构建园区高质量发展体系,着力战略深耕临港新片区,主动参与五个新城建设和全市重点区域转型。在园区开发、企业服务、产业投资三大主业工作中,紧抓创新驱动、科技引领、园区赋能等特色化发展重点,担当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践行者、推动者、引领者,可持续地为公司股东创造价值。
上海临港紧跟世界科技最前沿、深入全球经济主战场、承载国家战略新任务,依托“深耕临港、立足上海、融入长三角、服务全国”的园区战略布局,发挥“补链、延链、固链、强链”的要素统筹联动优势,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引领打造高能级产业创新载体,构建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三)经营计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临港新片区新三年发展的起步之年,也是上市公司全面推进落实“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规划的关键一年。在我国全面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公司将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积极用好临港新片区与浦东先行区两大国家战略叠加优势,牢牢把握新一轮制度创新、政策突破和压力测试的先发机遇,战略深耕临港新片区、主动参与上海五个新城建设和全市重点区域转型,协同推进三大主业,更大力度集聚创新要素,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形成科技创新策源、技术转化培育、科创服务赋能等“三大能力”,着力发展高质量产业、打造高品质园区、强化高效益经营、做强高效能服务、建设高素质队伍,形成园区高质量发展体系的“四梁八柱”,提升产业、园区和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1、发展高质量产业,加速打造高端产业增长能级
公司将深入贯彻国家战略和上海重点发展战略,紧紧围绕“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空间布局和“五个新城”的功能定位,根据不同区域的规划导向、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条件,重点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上海先导产业,立足临港新片区4大核心产业、2大优势产业、2大未来产业的前沿产业体系,助力打造上海经济新增长极。公司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聚焦关键领域发展创新型产业,以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结合公司产业沉淀和资源禀赋,加速布局未来前沿产业,为未来发展提前谋划布局,助力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实现产业发展由单点到链条再到集群的升级,助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充分利用产业地图,不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发挥龙头驱动、终端带动、配套拉动、投招联动的优势,大力引进一批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平台企业,强化推进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吸引集聚更多高端人才、优质企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新经济新业态提供良好创新生态,以高端产业引领支撑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增强产业发展的动力活力,形成在全市有影响力、有显示度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2、打造高品质园区,强化园区对产业的核心承载作用
公司坚持“以产业定位指导设计、以产业需求定义产品”的理念,加快推动特色产业载体建设,奋力打造城市精品标杆,围绕产业地图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潜力产业,进一步加强细分产业领域对空间载体差异化需求的研究,贴合企业发展需求,努力做到精细极致,打造最契合、最经济、最便利新兴产业载体;运用最新理念,积极打造节能园区、智慧园区,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园区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资源共享水平,引导各类要素加快向园区集聚,加快推进园区数字化转型,把绿色低碳作为园区建设重要指标,推动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提升园区载体价值、提升园区赋能价值,促进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和绿色高质量发展。
3、强化高效益经营,支撑公司高质量发展
公司将加快转变思路,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深入推进内部体制机制改革,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大关键词,逐步扩大GP化试点范围,通过契约化管理推动管理机制变革,持续推动职能部门BP化改革,进一步激发员工奋斗的活力、增强园区发展的动力,提升公司经营质量效益。主动跳出传统园区开发思维,把经营园区、经营产业、经营公司有机统筹起来,打造专业化的服务团队和服务品牌,培育现代化产业服务能力,积极与专业机构开展合作,不断提升园区专业运营的效能;坚持金融赋能、加强资金计划管理,利用金融市场创新融资渠道,构建多渠道融资体系,促进“资本、资产、资金”可持续循环,凝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4、做强高效能服务,打造丰富价值内涵
公司将园区服务视为重要的竞争力和未来的价值增长点,积极推动园区服务向专业化、高端化不断延伸,赋予服务新的价值内涵。公司将进一步集聚各渠道优势力量,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引导各类创新要素集聚,不断创新园区运营机制,提升园区营商环境,优化园区服务效能;积极挖掘公司园区蕴含的流量经济,打造科技、人才、产业、金融、物业、生活等为一体的全方位服务体系,积极探索服务收入等新的盈利增长点;坚持“基金+基地”的发展模式,做大做强做优产业投资,加快打造产业投资平台,深入推进体系化的投资管理、专业化的产业投资和国际化的产业拓展,推进公司从“房东”向“股东”的角色转变,强化科技要素和金融资本的对接,形成产业价值闭合循环,延伸园区服务价值,赋能园区产业升级、园区企业发展。
5、建设高素质队伍,构建可持续发展动力
公司始终走在服务国家战略、扩大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将不断推动人才发展机制全面改革提速,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以高素质人才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人才动力。公司将持续优化绩效考评机制,将绩效考评与薪酬调整、奖金分配、评优推优等挂钩,进一步发挥激励效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专业化、差异化、精品化,进一步完善人才梯队建设,开展师徒带教工作,发挥骨干人才的“传、帮、带”作用;推动完善干部人才培训体系,以需求为导向,分层分类实施个性化、差异化的培训,为人才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赋能。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外部环境严峻复杂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全球通胀仍处于高位,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动能减弱。一方面,俄乌冲突持续冲击世界格局,全球供应链和金融市场持续动荡,为全球能源、粮食等初级产品供应带来巨大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区域布局深刻调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呈现本土化、区域化、短链化趋势,如果产业链区域化布局加剧,将加大招商引资的难度和园区管理复杂性,可能会使规模效益和产业集聚效应减弱。
2、区域竞争日趋激烈
目前,园区主导产业趋同,同质化特征明显成为我国产业园区发展的首要问题。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地招商引资手段不断迭代升级,从拼土地、拼政策到优服务、优环境,再进化到以投带招、招投联动,不同区域产业园区的竞争日趋激烈。为此,公司需要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通过制定长期的产业园区招商策略,不断提升经营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牢牢把握核心技术、集聚国际创新资源,进一步强化政企协同、产金协同,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3、市场环境复杂多变
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地缘政治、宏观经济形势不断变化,产业投资的政策将会受到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被投资企业行业趋势、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等因素影响,投资收益会随着政策变动、周期性波动、投资环境变化而不可避免地产生波动。公司将积极做好投资风险预防措施,在项目选择上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增强“投前-投中-投后”全过程、全周期的项目管理能力,有效应对市场变化。
收起▲
一、 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所属行业发展情况
上海临港所处行业为园区开发及运营服务。园区开发是指开发主体以促进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为目标,在特定规划区域范围内,从事产业定位、功能平台搭建、产业载体开发、基础配套建设等行为。运营服务是指园区开发主体为园区企业提供物业管理、园区运营、企业发展、创新创业、商业配套等一系列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运营服务贯穿园区开发的全生命周期,两者都是推动园区产业集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上海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背景下,产业园区正整体呈现着“以产城融合为趋势”的功能特征。在与城市化进程融合的过程中,产业园区正承载起日益多元化的城市经济功能。通过不断强化在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功能完备、韧性城市等方面的城市化功能赋能,产业园区正经历着从“根据地开发模式”到“城市生态更新模式”再到“区域经济赋能模式”的发展演进道路。
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时代浪潮中,产业园区正加速呈现“以数字园区为核心”的竞争格局。园区企业在自身顺应数字化新市场、新场景、新模式的同时,对产业园区也提出了数字化、云端化、智慧化的转型需求。应用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平台,形成线上和线下相融合的园区场景,并对园区内的人流、物流、能耗、环保、消防、安防等要素进行数字智能化改造升级的能力,已成为产业园区行业内部竞争的重要方面。
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下,产业园区正持续呈现“以产业链为引领”的发展生态。当前,简单地企业集聚已无法满足园区企业在产业链上的发展需求。以产业链为引领,在产业定位、产业规划和产业发展上发挥产业园区的“主导+主体”功能,促进园区经济与产业上下游的资源要素深化联动,已经成为园区行业的发展共识。聚焦产业园区的“链上优势”,围绕数字经济、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前沿产业领域,建立精细化、特色化、差异化的园区产业链,已是产业园区打造特色化发展生态的重要路径。
(二)公司主营业务情况
上海临港主营业务为产业园区开发、园区运营服务和产业投资,主要功能为推动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集聚。公司以“特色化、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为园区发展理念,立足上海产业空间布局规划,通过打造品牌园区、特色园区和精品园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在上海特色产业园中,公司共7个特色园区入选。公司具有产业综合体、研发办公、标准厂房、物流仓储和产业社区等全品类的园区物业业态,能够满足客户发展全生命周期的物业需求,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保障。公司构建了与产业高度适配的物业载体服务体系、全方位特色化的科创服务体系、全链条生态化的“基地+基金”模式的金融服务体系、贴近企业实际需求的人才服务体系、完善产城融合和职住平衡的配套服务体系,打造“产业引领、投资驱动、科创赋能”的“金三角”发展模式,加快园区赋能体系建设。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2年,乌克兰危机外溢、全球通胀危机蔓延、疫情带来全球产业链堵断加剧,经济发展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进一步加大。但是,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的基本特点没有变。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和国内疫情反复的压力,上海临港始终坚持以特色化和可持续发展为根本,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铸造新发展优势,围绕“聚焦主责主业、强化内部管理、统筹资源要素、联动协同发展”的要求,持续深化“特色化、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理念,积极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在危机中孕育新的产业机会,激发和释放园区发展活力和动力,展现出公司发展的韧性和潜力。
(一)积极践行国企责任担当,经营业绩保持稳定
面对疫情的考验,上海临港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创新蝶变,发挥国有上市公司“压舱石”、“顶梁柱”作用,齐心协力、勇挑重担、迎难而上,推动招商引资持续发力、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服务保障不断提升,不断增强公司发展韧性,确保公司经营稳定。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53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13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7.32亿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512.38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52.27亿元。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防疫情、稳经济、保安全”,聚焦聚力复工复产,稳步推进各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项目拿地速度,逐步恢复园区经济的发展活力。2022年上半年,公司新增土地储备面积12.3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共0.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共4.4万平方米。数字江海首发区、临港航空产业园总装配套项目、滴水湖金融湾二期、长三角G60科创之眼一期、上海国际数据港一期等重大项目实现开工,G60科创云廊二期、临港航空产业园“一谷一园”等项目全面有序推进。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及下属控股子公司共持有待开发土地面积60.6万平方米,各类物业载体总在建面积284.6万平方米。
(二)打赢疫情保卫战,重振园区经济活力
上海临港同心戮力、不分昼夜,用“八天八夜”的奋战造就临港方舱医院,全力做好方舱医院运营保障,全面支持上海疫情防控工作,打赢上海疫情保卫战。公司全面动员党员和干部,奔赴抗疫一线,不舍昼夜,弘扬“方舱精神”,与疫情竞速、和时间赛跑,汇聚公司力量全力守护园区和员工安全,彰显国有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担当。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公司全面推进自身和园区企业复工复产,恢复重振企业信心,公司专门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发挥上市公司统筹联动的体系优势,聚焦工程建设、安商稳商、物资保障、返工返岗等企业复工复产亟需解决的问题,打通企业产业链供应链“生命线”,帮助园区企业稳定生产经营,为企业复工复产保驾护航。同时,公司帮助企业解难事、办实事,减免小微企业租金,以实际行动为企业纾困,稳定企业预期、提振企业信心。
公司积极打造精品化、专业化团队,主动提升园区服务体系标准,提升园区服务价值,提高园区招商能级。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的不确定性,公司加大招商引资和存量盘活力度,积极开展“凝聚新力量、启航新征程、赋能新生态”劳动竞赛,确保公司经营稳定发展。报告期内,公司园区物业签约销售面积5.3万平方米,园区物业销售收入19.46亿元,园区销售物业毛利率45.03%,园区物业租金收入12.89亿元,园区物业租赁毛利率77.05%。
(三)立足特色化和可持续化发展,加快园区赋能体系建设
上海临港坚持服务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上海科创中心及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深度融入上海城市空间新格局,持续深化“新四化”发展理念,主动求变、内外兼修、稳中求进、战略深耕、全面提升,化载体为平台,化无价为有价,化要素为流量,化有形为无形,着力打造“产业引领、投资驱动、科创赋能”的“金三角”发展模式,不断提升公司资产盈利能力、增强特色发展质量、丰富公司价值内涵,推进园区赋能体系建设,加快从“根据地模式”向“赋能模式”转变,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效能治理。
1、持续深耕临港新片区,承载更深更广的先行先试使命
今年是临港新片区揭牌成立三周年,是“三年大变样”的决战决胜之年。临港新片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承担着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先行先试的国家战略使命。近期,上海市出台了《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加快建设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城市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了23条具体举措,赋予临港新片区更多改革自主权和先行先试任务,最大力度支持临港新片区深化差异化制度探索,充分发挥重要的“增长极”和“动力源”作用。
上海临港作为临港新片区建设的主力军,全力践行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国家战略,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深耕临港新片区,围绕强链、固链、补链,实现高端产业引领,培育特殊经济功能。报告期内,公司聚焦新片区“4+2+2”前沿产业集群,瞄准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氢能源等重点领域,积极布局新赛道,主导开发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临港新片区航空产业园,着力打造世界级前沿产业集群,提升高端制造业能级;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打造滴水湖金融湾,大力发展以新型国际贸易、跨境离岸金融、高端航运服务为代表的、参与全球高端要素资源配置的开放型现代服务业,形成继外滩金融集聚带、陆家嘴金融城之后的上海金融服务业第三极;以“科创赋能”深入新能源领域,主动参与临港新片区国际氢能谷建设,成立上海氢交易所,打造氢能产业基金,构建多元化氢能产业体系,加速拓展新能源应用场景,着力构建一批典型示范应用,助力绿色低碳城市建设;参与临港新片区信息飞鱼项目,深化国际数据港建设,打造面向数字交通、数字贸易、数字经济的典型场景,推动数据跨境流通,构建国际创新网络重要节点,构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并将进一步探索国家数据跨境流动试验示范区建设,助力临港新片区建设成为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打造成为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现代化新城。
2、聚焦上海城市更新与区域转型,推动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
上海临港聚焦城市空间新格局,主动融入上海城市更新大局,深度参与上海五个新城、上海重点区域转型,助力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公司围绕全市“3+6”新型产业体系,以特色园区建设带动特色产业集群集聚,引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先后在松江新城、奉贤新城、南汇新城等未来城市发展节点,以“金三角”模式集聚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的特色产业,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业态结构、动力结构,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目前,公司园区已集聚元宇宙、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一批前沿产业,重点打造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着重推进G60科创云廊二期、数字江海等一大批显著提升区域价值的城市地标,不断优化未来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开发和载体空间的品牌、品质和品味。
3、发挥产业投资平台效应,构建全面赋能体系
上海临港积极打造系统集成、能级更高、穿透性更强的赋能体系,立足“临港产业、临港科创、临港投资”金三角核心驱动力,构建“临港数创,临港医学,临港贵金属、临港标准、临港服务”五大赋能平台,形成“3+5+X”发展布局和体系,打通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资源,增强企业链接能力,赋能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报告期内,公司主动推动市场化机制创新,组建上市公司资本投资平台,通过产业导入、品牌化发展,实现产业资源的“内循环和再循环”。公司瞄准全球产业的变革趋势和科技前沿,围绕创新要素高效配置和创新成果高效转化的关键节点,积极孵化培育园区优质企业,加强园区企业产业直投力度,重点关注国家战略“新七领域”,先后投资SAP、江波龙、临港医学、东微半导体等优质产业项目,培育一批创新型产业项目,通过产业投资立体赋能科创、招商、域外等垂直领域,提升公司资本维度、资产配置、资产管理、运营服务和底层精细化管理“五层能力”,进一步实现从“房东”到“股东”的角色转变。
4、强化轻资产服务能力,推动域外园区跨越式发展
上海临港打造精干的轻资产运营服务团队,以“前方精团队、高效能,后方大平台、强支撑”为模式,提升园区运营服务能力,成立了“域外发展事业部”,进一步利用自身市场化的经验和管理模式,复制推广市场化园区规划建设开发、招商引资、科创孵化、企业服务的经验和标准化能力,通过建立多维融合、相互联动的域外园区发展多元机制,打通园区规划、产业定位、产业联动的双向赋能通道,推动域外园区在产业培育、金融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提质、提速、提能、提级,进一步强化域外园区的发展规模和战略能级。
5、发布“848科创发展指数”,擘画园区科创发展新蓝图
上海临港坚持以创新为驱动力,集聚优势创新资源,打造科创新优势、打响科创新品牌。报告期内,公司联合权威机构对标世界一流,推出了可量化、可对比、可评价、可推广的“848科创发展指数”,着重加强对园区创新经济、创新人才、创新辐射、创新服务、创新生态、创新转化等创新要素的集聚;重点推动高校研发机构、企业研发中心、孵化器等科创平台建设,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引领力,依靠前沿产业技术转化、科技型企业培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目前,公司园区汇集了全市1/8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7%的PCT专利申请、1/9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6的R&D人员、6%的上海工匠、1/7的研发投入、7%的高新技术企业、1/10的研发机构。未来,公司将持续开展一系列探索,稳步增强园区科创实力,以科创企业导入和人才集聚助推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三、可能面对的风险
1、宏观经济风险
2022年以来,我国经济克服困难保持增长,呈现企稳回升态势,但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疫情多发散发,国内经济恢复仍面临不少挑战。疫情爆发以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受阻,俄乌冲突加重供应端紧张,小微企业生存面临挑战。在本轮疫情中,公司减免园区内小微企业部分租金,积极承担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与园区企业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仍将面临着疫情反复、结构性调整、输入性通胀压力大等问题,可能对公司经营带来风险。
2、行业竞争风险
产业园区的发展已经从“增量开发”时代走向“存量运营”时代,产业园区在产业定位、产业资源等方面同质化现象明显,均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为此,上海临港需要及时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完善开放的创新智慧服务生态,通过特色化发展方式,构建园区前沿产业和战略空间布局,形成园区差异化发展优势,不断推动特色化、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转型,实现园区高品质、高质量发展。
3、项目开发风险
产业园区载体开发经营及产业投资业务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园区项目开发建设周期较长,前期投入资金大,产业集聚效应需要一定的时间,使得园区产业载体开发项目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在整个开发过程中,公司积累了丰富的园区开发经验且制定了较为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流程,但仍需要综合分析外部宏观、行业发展动态及公司内部经营情况,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确保公司可持续发展。若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不能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可能会影响资金周转速度、项目开发进度、项目开发成本等情况,可能对项目开发产生一定的影响。
4、项目孵化风险
近年来,公司积极探索“基金+基地”、产金融合的创新业务模式,组建上市公司资本投资平台,加大了产业投资的力度,推动收入利润结构转型。目前,公司仍处于转型初期的积累阶段,投资项目自初始投资至达到成熟盈利状态需要一定的培育期,受到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发展环境、项目投资管理等因素影响,可能存在投资决策风险以及投资退出风险,进而导致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因此,公司需要不断优化投资项目管理体系,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和评估机制,搭建专业化的团队,不断提升抗风险能力。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上海临港坚持服从服务上海自由贸易区临港新片区、上海科创中心及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等国家战略,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区域转型和城市更新的建设者”为使命,当好临港新片区开发建设的主力军和全市重点区域转型发展的生力军,立足上海重点区域转型和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形成了深耕临港、立足上海、融入长三角、服务全国的战略布局,积极为投资者创造价值、为产业创造价值、为城市创造价值。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
(一)具备广泛的区位布局优势
上海临港作为上海市国资委下属国有上市公司,在区位布局上更具广泛性和灵活性,依托上海自由贸易区临港新片区、上海科创中心及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等国家战略,公司主动谋划、精准布局,在上海浦东、徐汇、松江、闵行、奉贤、金山、嘉定等上海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板块已进行深入布局,同时在昆明、常熟、海南、大丰等上海域外区域进行前瞻性的布局,增强产业发展的统筹性、整体性、联动性,能够实现跨区域产业联动、资源转移和要素流动,形成跨区分工、联动发展的园区发展格局,全面打开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具备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优势。
(二)具有成熟的园区开发品牌和特色产业
上海临港依托“临港”、“漕河泾”、“科技绿洲”等成熟品牌,公司充分发挥在产业园区开发领域的专业优势,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形成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的特色产业集聚,打造了一系列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特色园区、品牌园区”,专业化水平和品牌影响力得到市场的高度认可,在上海特色产业园中,漕河泾元创未来、浦江创芯之城、临港松江科技城(工业互联网)、南桥智行生态谷、临港新片区大飞机园、临港新片区信息飞鱼、临港国际氢能谷等7个特色园区入选,规模经济效益逐步显现。
(三)具有独特的开发模式和融资优势
上海临港深耕园区开发运营,通过独特的“区区合作、品牌联动”合作模式,与上海各区紧密合作,围绕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绿色低碳、新能源等领域,打造一系列产城融合科技之城,助力提升区域经济与社会效益,为上海城市更新和区域转型贡献力量。凭借园区开发企业经营模式、收入来源、区域经济贡献等方面与传统房地产企业的差异,以及公司优质的资产储备和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公司能够有效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展现出内强外韧的抗风险能力,具备一定的融资优势。
(四)具备突出的创新驱动引领能力
上海临港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848科创指数”为指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构建丰富的园区科创产业应用场景和科技创新特色体系,持续强化科创要素支撑作用,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引领上海园区创新发展。公司具备创新经济发展、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转化效能、创新辐射带动、科创服务引领、科创生态营造等多个方面的优势,公司旗下漕河泾园区、浦江园区、松江园区、南桥园区等坐拥多个国家级孵化器,依托园区产业集聚优势,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形成了从“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完整孵化链条,加速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紧密融合,科技创新的核心引领作用和能力突出。
收起▲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启之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国内上下共同努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报告期内,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明确临港新片区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实行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在若干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上海临港始终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区域转型和城市更新的建设者”为使命,坚持服务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上海科创中心及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围绕“聚焦、强化、统筹、联动”四大主线,聚焦“园区开发、企业服务、产业投资”三大主业,积极推动园区“特色化、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立足特色化和可持续化发展,稳步提升经营效益
2021年,公司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园区转型和公司转型,做大做强做优园区开发主业。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2.72亿元,较上年增加23.34亿元,同比增长59.2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35亿元,较上年增加1.23亿元,同比增长8.6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5.58亿元,较上年增加4.46亿元,同比增长40.13%。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492.65亿元,较上年增加73.15亿元,同比增长17.4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53.71亿元,同比增长5.68%。
报告期内,公司加快重点区域拿地速度,有序推动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打造一系列高品质项目,在上海市重点转型区域和五个新城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G60科创云廊一期项目荣膺中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中国钢结构金奖”以及上海市金属结构行业协会“金钢奖”,奉贤科技绿洲南桥园区二期项目及奉贤科技绿洲南桥园区三期项目获得“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证书”。公司全年新增土地储备面积50.6万平方米,较上年增长46.67%;新开工面积64.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共93.8万平方米。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及下属控股子公司共持有待开发土地面积48.6万平方米,较上年末增加46.83%,各类物业载体总在建面积达到288.8万平方米,园区物业总在租面积263.1万平方米,较上年末增加44.7万平方米,增长20.38%。此外,公司倾力打造具有专业产业研判能力和政策解读能力的招商团队,有效提高企业服务水平和品质,实现高能级招商、高质量服务。报告期内,公司园区物业签约销售面积19.7万平方米,园区物业销售收入37.12亿元,较上年增长79.33%,园区销售物业毛利率55.13%,比上年增加6.18个百分点;园区物业租金收入22.35亿元,较上年增长39.08%,园区物业租赁毛利率70.48%,比上年增加0.12个百分点。
公司深耕园区运营服务,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园区服务效率和效能,全面优化园区营商环境,支持园区企业发展。报告期内,公司下属园区企业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过200亿元,同比增长31%,园区企业营收规模10,527亿元,同比增长14%,纳税总额达到286亿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下属园区汇聚专精特新企业220余家,上市挂牌企业210余家。
(二)全力践行国家战略,主动深耕临港新片区
上海临港始终积极践行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等国家战略,坚持把自身发展和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将践行国家战略转化为自身发展优势,加强与浦东引领区、临港新片区的改革联动、创新协同。2021年是临港新片区发展的第二个完整年度,也是浦东启动引领区建设的一年,公司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干劲,持续构建“主导开发+参股投资”的新发展模式,主动参与临港新片区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利用临港新片区在对外开放、制度创新和区位资源的政策制度优势,加快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临港新片区航空产业园、滴水湖金融湾、临港新片区信息飞鱼、临港新片区国际氢能谷等重点园区和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助力临港新片区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跨境贸易领域,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是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唯一一个特殊综合保税区,公司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断强化洋山特殊综保区特殊经济功能区定位,发挥“境内关外”优势,着眼于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统筹发展,重点培育国际供应链管理、国际高端制造及相关服务业、跨境综合服务业“三大产业”。报告期内,公司着力打造“1+3+1”离岸贸易平台体系,离岸贸易与国际金融服务平台已正式上线;加速建设国际汽车品牌园区,引入零跑汽车、卡洛哈海尚汽车,现已集聚宝马、福特、戴勒姆、菲亚特等全球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龙头企业,助推临港新片区打造国际整车集散中心;加快特殊综保区国际冷链项目工程建设,发展食品、农产品、药品、高端消费品以及跨境电商电子商务冷链物流,打造区域性国际冷链物流中心;先后落地一批大宗商品重大项目,注册企业超过400家,大宗商品贸易总额已连续3年超过2000亿元;打造国际航运服务开放先行区,助力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更好地发挥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
航空航天领域,公司打造的临港新片区航空产业园是上海市首批特色产业园,重点围绕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战略和国家大飞机战略,依托新片区、特殊综合保税区“全方位高水平开放”的政策优势,发挥浦东机场国际航空枢纽的全球联动作用,搭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航空产业体系,形成世界级航空产业集群。报告期内,公司全力推动临港新片区大飞机园一谷一园项目建设,推动提升国产民用航空产业综合配套能力,完成中国建材、中复神鹰等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加速形成临港新片区航空产业生态圈;筹备首届上海国际商业航空航天展览会,打造我国首个专注于商用航空航天领域全产业链发展的专业展览,不断增强“大飞机园”品牌影响力,引领新片区航空产业形成全域布局、全链发展,筑梦航空强国。
金融创新领域,公司参与建设的滴水湖金融湾是临港新片区现代服务业开放区的核心载体,承载临港新片区特殊经济功能,是新片区金融类企业最集聚的区域。报告期内,滴水湖金融湾获批上海市服务贸易示范基地,重点围绕离岸经贸、跨境金融、跨境数据、高端航运等领域,构建产业功能平台,提高全球高端要素资源配置能力。引入华福证券、太保私募基金、中非产业基金、中建资本、毅峰资本等重大金融投资企业和项目,推进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等功能性平台建设,成为临港新片区跨境金融总部集聚和金融业务创新的核心区域;打造离岸贸易、数字贸易、服务贸易三大平台,大力吸引世界500强贸易企业落户临港新片区,引入正威国际集团等龙头贸易企业,推动上海区块链技术协会、上海市汽车零部件行业协会等机构入驻,不断推进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引进新片区首个航运财保自保公司中远海运财产保险自保公司,全球知名船舶管理公司FLEETMANAGEMENTLIMITED,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中波轮船公司等20余个重大项目,有效增强新片区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综合服务能力,为临港新片区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注入了强劲动能。
新能源产业领域,公司不断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能力,聚焦前沿产业发展,积极拓展园区场景资源应用,进一步深入产业链泛场景布局,抢占新赛道新产业,投资设立上海临港氢能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将致力于打造集原创技术、场景应用、产业孵化和运营服务于一体的氢能产业发展平台,深入挖掘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链等新能源产业的应用和发展,构筑氢能全产业价值链,助力临港新片区成为上海氢能发展先行先试区、综合示范区和产业引领区。
(三)立足上海发展新格局,引领城市更新与区域转型
上海市发布的《关于本市“十四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新城是上海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的重要战略空间。上海临港立足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城市发展新地标、产城融合新典范”,深度参与上海市重点转型区域和“五个新城”建设,深入布局松江新城、南汇新城、奉贤新城等上海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板块,围绕数字经济、绿色低碳、虚拟现实等前沿产业的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全面推进G60科创走廊、数字江海等“一城一名园”建设,构建城市空间新格局。
公司以打造“特色园区、品牌园区”为落脚点,把特色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工作主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强化产业策划能力和资源要素组织能力,形成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的特色产业集聚。围绕前沿产业的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形成价值链和产业生态链,公司积极培育特色园区、壮大特色产业,构建形态好、产业优、功能全、产出高的特色功能平台,着力打造临港松江科技城(工业互联网)、浦江创芯之城、临港南桥智行生态谷、数字江海园区等一批特色园区,通过打造特色园区、塑造特色品牌,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创新引领、特色聚焦、卓越服务、绿色融合和共享开放等新一代园区发展理念,针对特色产业、特色工艺、特色功能,打造适合特色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临港松江科技城(工业互联网)已集聚超过50家工业互联网核心企业,形成“平台支撑、垂直应用、数字赋能”的特色化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并围绕卫星装备制造链,正式启动“G60星链”产业、基地建设,构建资源集聚、展示、研发、应用落地为一体的卫星互联网产业集群;浦江创芯之城聚焦集成电路研发设计等产业领域,是上海市集成电路特色产业园区,先后引进壁仞科技、天数智芯、微松自动化等行业内重点企业,园区编制完成《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分析报告》,举办科创赛事、集成电路企业EDA/IP对接会等20余场活动,形成特色产业集聚效应,同时园区聚焦生命健康产业,作为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上海“1+5+X”生物医药产业空间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浦江基因未来谷”已正式揭牌,目前汇聚了因美纳、普洛麦格、之江生物、思路迪、艾德生物等国内外基因行业巨头,生命健康产业生态已成规模;临港南桥智行生态谷集聚了一批智能网联领域领军企业,拥有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和信息内容分析技术两大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中心前瞻研究所等高能级载体,园区已正式启用奉贤自动驾驶测试区,形成以智慧行、未来行、全出行为特色的产业生态;数字江海园区被列为上海五个新城转型示范项目,将以数字经济产业为核心,布局数字产业制造、数字产业服务、数字技术应用、数字要素驱动和数字化效率提升等领域,打造一座城市力全渗透的数字化国际产业城区,成为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地标;金山园区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特色产业,致力于打造成为以老字号品牌、电商直播、文化旅游等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公司把特色化园区作为差异化竞争战略的主要抓手,逐步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化发展之路。
(四)聚焦上海先导产业和关键领域,加强前沿产业投资布局
上海临港构建以园区开发为主体,产业投资、配套服务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布局,不断强化孵化、招商、投资、服务之间的战略联动,立足“做优直投增量、盘活产业存量”,以“招投联动”为抓手导入山东天岳、晶晨半导体、信念医药等行业龙头企业,同时通过发现优质企业、参与投资及培育优质企业,打造“基地+基金+产业”的产业发展体系,建立了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2021年,公司对标世界一流园区,健全产业金融生态,瞄准全球产业的变革趋势和科技前沿,围绕创新要素高效配置和创新成果高效转化的关键节点,不断加大对高精尖企业投资力度。公司积极引导基金向园区内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进行布局,深入挖掘园区内科创企业,形成园区高质量发展产业生态,通过直接或间接投资等方式先后投资壁仞科技、思尔芯等园区头部企业及科创企业,其中商汤科技、海尔生物、珠海冠宇、孩子王等已实现上市,并大力培育积塔半导体、精锋医疗等优质项目。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参与投资申创产城基金、国和人工智能基金等私募基金,全年投资金额超过3.8亿元,全年从基金获得投资分红收益达到3.9亿元,较上年增长97.36%,公司收入利润结构转型取得一定成效。
(五)打造六大园区服务体系,实现品牌价值输出
上海临港坚持以服务创造价值为核心理念,不断创新服务理念,全面打响上海临港园区服务品牌。公司结合园区所在区域及产业特色特点,构建了包括产业服务、物业服务、人才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生活服务的现代化园区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新时期园区服务品质。报告期内,公司园区服务及其他收入3.26亿元,较上年增长24.70%。
公司以“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为主线,按照高质量、高标准、高要求,主动跟踪园区产业发展动态、绘制园区产业地图、解读园区产业发展趋势,编制产业发展报告,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集聚各类资源,优化物业服务管理系统,实现园区服务组织一体化、服务业务标准化,提升园区管理数字化能级,赋能园区企业发展;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与各大高校、企业开展合作,举办超过500场各类园区人才服务活动,形成上海临港产业人才生态圈;持续打造园区金融服务体系,打通金融资源服务创新通道,加强孵化载体建设形成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产业和金融联动发展。此外,公司聚焦以产业策划、物业管理、品牌价值等为特色的轻资产服务,推动对昆明、常熟、合肥、株洲等上海域外区域的服务输出,进一步扩大公司服务型收入的比重。
(六)构建园区科创生态,打响科创服务品牌
2021年,上海临港坚持“内强统筹、外强联动”双管齐下,加快建设科创服务管理、运营、支撑三大体系,强化科创统筹联动机制,构建园区科创生态,打响园区科创品牌,以服务创造价值为核心,构建特色化和保姆式的科创服务体系,提升科创服务对园区发展的支撑作用。
公司深度挖掘园区科创产业场景,全方位打响“上海临港”科创生态品牌,打造“9+1”科创文旅精品线路,擘画产业发展新图景。对标世界一流标准,重点围绕创新人才、创新品牌、创新环境、知识产权等指标,编制完善“848科创发展指数”,打造科技园区科创发展水平引领性评价标准,增强公司园区科创策源能级和科创发展显示度,孕育科创发展新动能。报告期内,G60科创云廊“云创空间”投入运营,有效增强科创支撑园区发展的能力;公司积极举办60余场国家级、国际化的科创活动以及一系列有品牌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活动,其中漕河泾园区的“科创嘉年华”活动已举办至第五季,形成以新科技、新模式、新产业、新载体为要素的创新生态体系。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下属园区拥有5个国家级孵化器,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6个市级孵化器,公司自营孵化器面积超过14万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约1,000家。报告期内,松江园区G60工业互联网专业孵化器及南桥园区临跑欣空间孵化器获得上海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家,约占全市新增总数9.6%,新增科创转化项目20余个,园区企业累计申请专利总数85,000余件,形成浓郁的科创氛围。
(七)推动数字化转型,培育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上海临港将园区作为推进经济数字化、生活数字化、治理数字化的重要场景和平台,挖掘园区数字产业集聚、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积极培育新场景新功能平台,加快推动园区数字化、产业数字化及数字产业化转型。
园区数字化方面,公司加快园区数字基础设施布局,浦江园区智慧能源平台完成试点应用及验收。公司不断加快统一数据交互标准,完成园区设计管理平台、智慧能源平台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数字江海、信息飞鱼等重点项目,引入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平台公司商汤科技作为战略投资者,增强公司与高科技企业的紧密联系,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园区管理,加快实现园区治理、园区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可视化,构建园区治理新范式。
产业数字化方面,公司以数字经济为战略支撑,加速培育新业态新模式,目前漕河泾已集聚上海1/4集成电路设计企业、1/4人工智能重点企业和应用场景、60%文创游戏类重点企业,成为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公司以数字经济为战略支撑,加速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发挥“链主”带动作用和数字化赋能产业功效,推进智能工厂和黑灯工厂建设,以工业互联网平台助推重点产业集聚、资源整合共享、产业链分工协作和企业协同创新。
数字产业化方面,公司充分挖掘园区数字产业集聚、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吸引数字产业头部企业,培育数字经济产业链,实现园区与企业的双向赋能。此外,公司密切关注元宇宙、卫星互联网等新技术,加速抢占数字产业化新赛道。
(八)聚焦风险防控,促进公司稳步发展
2021年,上海临港以风险防范为导向、以提升管理绩效为目的,持续完善运营管理机制,优化内部控制环境,提升运行管理水平。报告期内,公司加快转变思维、精准发力,全面推进机制体制创新,围绕“中心化统筹、项目化运作、契约化机制、合伙人思维”要求,组建成立上海临港联合发展有限公司,推动公司战略资源聚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营管理转型升级,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降低公司运营管理风险,形成高质量发展动能。
同时,公司结合所处行业特点和实际情况,持续健全内控体系,通过聚焦内控措施与工程成本两大抓手,整合资源统一内控,开展风险指标管控,完善负面清单治理,形成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管理闭环,有效提升公司风险管控能力和水平,促进公司战略的稳步实施。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上海临港所处行业为园区开发及运营服务。园区开发是指由园区开发主体在特定规划区域范围内,通过明晰产业定位、搭建功能平台、开发产业载体、完善基础配套等,向园区落户企业及其雇员提供综合配套服务;运营服务是指为企业提供物业管理、园区运营、企业发展、创新创业、商业配套等一系列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园区运营贯穿园区发展的全生命周期,是园区产业集聚的核心因素。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核心城市能级不断提升,产业园区之间的协同合作变得更加频繁,合作共赢成为新的发展趋势。目前,园区开发面临的土地、功能制约逐步凸显,园区建设进入“辐射效应”大于“虹吸效应”的新阶段。都市圈产业园区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协同效应的释放,也使产业园区竞争的逻辑发生根本性转变,从单个园区与单个园区间的竞争逐步演变为都市圈“园区群”与“园区群”间的竞争。为此,衍生出双向飞地经济模式、品牌与管理输出模式、共建园区模式等一系列合作新模式。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园区作为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区域产业经济的重要引擎,正在不断加快园区转型,摆脱同质化竞争,呈现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特征。在“去同质化”的进程中,数字化技术成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关键支撑。通过海量的产业数据、竞品数据、企业数据,园区开发企业能够及时掌握产业发展态势,精准开展投资布局和招商定位;运用数字化技术提升园区运营效率和决策科学性,通过分析园区入驻企业运行情况,挖掘园区内企业实际需求,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在产业园区建设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园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成为产业园区内生发展的原动力和重要引擎。目前,园区开发企业不遗余力的推动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新载体建设,大力发展双创平台、实验室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对知识产权、科技创新的支持和保护力度,通过不断地激发园区创新活力,进而提升园区发展潜力。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上海临港是专业从事园区产业载体开发建设、园区运营服务和产业投资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公司以租售结合、产投联动、科创赋能、服务配套为经营特色,形成了以产业地产为载体、以科创产业为特色、以产业集聚为支点、以产业升级为动能的独特发展模式,通过打造品牌园区、特色园区和精品园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践行区域转型和城市更新。针对特色产业、特色工艺、特色功能的特殊用途,公司通过科学设计、合理布局物业载体和配套设施,涵盖了产业综合体、研发办公、标准厂房、物流仓储等不同类型的产业载体,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稀缺载体资源。
公司以“特色化、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为园区建设理念,构建与产业高度适配的物业载体服务体系、全方位特色化的科创服务体系、全链条生态化的“基地+基金”模式的金融服务体系、贴近企业实际需求的人才服务体系、完善产城融合和职住平衡的配套服务体系等园区服务体系,通过产城融合、产金融合、产学研融合、产教融合,形成系统化、体系化的园区发展支撑能力,为园区企业赋能,助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上海临港立足国家战略和上海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区域转型和城市更新的建设者”使命引领下,围绕上海自由贸易区、上海科创中心及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等国家战略,积极为投资者创造价值、为产业创造价值、为城市创造价值。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
(一)具备丰富的战略空间资源
上海临港各园区位于上海未来发展和“五个新城”建设的重点板块,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以及园区产业特色和规模效应,均已成为国家重点战略的重要承载区,依托上海自由贸易区临港新片区、上海科创中心及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等战略机遇,以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为支点,公司积极谋划布局、精准承接任务,围绕“一个引领区、三个成为、三个展示”,紧跟临港新片区前沿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全面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和临港新片区建设的重要战略空间。
(二)具有成熟的园区开发品牌
上海临港深耕园区开发运营,通过“区区合作、品牌联动”的成功模式,与上海各区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在产业园区开发领域的专业优势,着力打造了一系列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品牌园区及上海市特色园区,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建筑奖项和园区运营管理认证,“临港”、“漕河泾”“科技绿洲”等成熟品牌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集聚了一批高质量产业和高素质人才,上海临港的规模经济效益正逐步凸显。
(三)拥有卓越的创新驱动能力
上海临港以创新为驱动力,通过创新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动力,推动产城融合、产金融合、产学研融合、产教融合,建设卓越的科创服务型园区,旗下漕河泾园区、浦江园区、松江园区、南桥园区等具有国家级孵化器优势,依托园区产业集聚优势,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已经形成了从“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完整孵化链条;公司在人力资源、商务对接、创新创业、政务政策、行业协会等各领域为入驻企业提供完善支持,有效统筹、联动各园区平台科创资源,与各行业协会、公共媒体建立合作,把资源导入后进行整合,再标准化输出,营造园区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2.72亿元,较上年增加23.34亿元,同比增长59.2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35亿元,较上年增加1.23亿元,同比增长8.6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5.58亿元,较上年增加4.46亿元,同比增长40.13%。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492.65亿元,较上年增加73.15亿元,同比增长17.4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53.71亿元,同比增长5.68%。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2021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国际形势不断变化,不明确性已经成为新时代的重要标签之一。在全球经济低迷、逆全球化趋势加剧的大背景下,中央不断明晰“双循环”战略,继续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保障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
在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不断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园区作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区域转型与城市更新的建设者,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阵地,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目前,国内产业发展迅速更迭,产业园区风起潮涌,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新时代对园区开发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业精准化培养,区域差异化发展,构建长周期的产业运营能力和服务体系,成为了产业园区发展的新课题。未来创新驱动、数字化转型、绿色双碳、特色化布局将成为产业园区发展的主题词。
1、创新驱动持续发力,产业园区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
2021年,我国进入经济发展动力从资源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我国正在重塑科技创新体系,旨在构建契合国际科技前沿、体现国家发展意志、符合新时代经济产业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科技创新体系。国家开始系统布局以城市群、核心引擎城市为主体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强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创新功能,产业园区成为引领科技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平台。
2、数字化转型加速渗透,引发园区“数字蝶变”
2021年,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轮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将进一步向园区渗透,为园区数字化和智慧化发展提供关键支撑。产业园区作为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重要场景和平台,通过打造物联、数联、智联的园区数字底座,引导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数字化企业集聚,成为数字经济发展高地,赋能产业发展。
3、双碳战略大力推进,低碳发展成为园区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围绕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目标,2021年我国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产业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空间承载体,在提供了大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同时,也成为了碳排放的源头,成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发展低碳经济,运用低碳技术,实现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园区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产业园区将通过建立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产业体系,促进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落实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助力产业低碳化发展。
4、产业特色化布局,加速园区特色化生态升级
2021年,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我国正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产业集聚特色化发展、区域要素特色化供给,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加快构建我国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特色园区、集聚特色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产业园区要实现差异化竞争和高质量发展,必须从外延式扩张走向内涵式发展,关注“产业特性”,加强产业策划能力和资源要素组织能力,瞄准产业链关键控制点,围绕创新链关键领域核心环节,形成特色产业、特色载体功能、特色服务、特色政策、特色平台、特色基金、特色团队等“多位一体”特色园区发展模式,将特色化往深里走、往实里走,走出一条特色化发展之路。
(二)公司发展战略
上海临港坚持把自身发展和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坚持服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上海重点任务,积极参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等工作。公司立足全局、着眼未来,抢占新赛道、决战新片区、建功新征程,发挥公司资源禀赋和品牌优势,推动公司园区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筑、高标准施工、高水平功能、高质量服务、高价值产业,努力实现产业、园区和公司高质量发展,为公司股东持续创造价值。
上海临港高举“区区合作、品牌联动”旗帜,深入贯彻“聚焦主责主业、强化内部管理、统筹资源要素、联动协同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园区“特色化、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践行“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区域转型和城市更新的建设者”的光荣使命。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全国发展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三)经营计划
2022年是临港新片区“三年大变样”决战决胜之年,是上海临港全面推进“三年行动计划”、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公司将深入贯彻“聚焦主责主业、强化内部管理、统筹资源要素、联动协同发展”要求,坚持特色化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稳中求进、内外兼修、战略深耕、主动求变、全面提升,推动园区“特色化、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公司坚持用心倾听,用力握手,共同拥抱,围绕提升公司法人治理水平,坚持聚焦主责主业发展,增强公司价值管理能力,打响公司优质园区品牌等方面,主动开局、积极布局、形成格局,实现经营业绩全面提升,利润结构持续优化,土地储备稳步增加,项目建设持续加码,全方位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
1、精准推进重点投入,深度参与临港新片区建设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是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的重要载体。2022年是“十四五”厚积成势的关键之年,也是临港新片区“三年大变样”的决战决胜之年,面对浦东引领区和临港新片区两项国家战略叠加放大的机遇,公司深度参与临港新片区的开发建设,结合新片区产业发展规划,围绕临港新片区重要行业和关键产业,持续加大临港新片区的资金投入,发挥上市公司资源整合、资金导入、平台共建等优势,全力推进临港新片区航空产业园“一谷一园”、信息飞鱼等项目建设,助力新片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2、聚焦“新四化”发展理念,深度融入上海城市更新
上海临港继续以“特色化、绿色化、数字化和国际化”的园区发展理念,坚持“聚焦、强化、统筹、联动”发展主线,把高质量发展的主题落到实处。2022年,公司将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深度融入上海城市空间新格局,不断培育园区产业、产业园区、园区经济,主动承接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战略任务,启动上海国际之都G60设计之芯项目,持续推进G60科创云廊二期、数字江海等重大项目建设,发挥国有企业在壮大综合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打造特色园区、塑造特色品牌,助推产业转型、园区转型和公司转型。
3、强化一体两翼发展架构,构建产业投资支撑能力
上海临港将强化“以园区开发建设为主业,以园区产业投资、配套服务为两翼”的发展架构,坚持制度创新,积极打造上市公司资本投资平台,加强对园区企业产业直投力度,构建公司产业投资新渠道,以“投资驱动、服务驱动”转型为抓手,持续推动特色产业金融供给,围绕主业主责,培育专项产业投资基金。此外,公司以做精做优存量板块,赋能域外项目的核心,推动域外项目的管理架构进行重塑,优化轻资产服务体系,构建以产业策划、物业管理、品牌价值为特色的服务品牌,强化上海临港品牌输出和管理输出,形成园区域外发展模式,持续提升服务性收入能力。
4、拓展科创服务赛道,加速提高科创服务能级
2022年,上海临港以“848科创发展指数”为契机,强化科创指数研究,打造一系列科创服务应用场景,构建全生命周期科创服务链,全面提升科创服务质量,夯实科创管理、运营、支撑三大体系。公司将强化科创统筹联动机制,建立特色鲜明的园区服务体系,提升科创服务精准性,构建以科创服务为引领,科创服务、招商、投资互为支撑的良性互动机制。发挥统筹招商的枢纽作用,加速集聚高科技龙头企业,重点孵化富有发展潜力的优质企业,完善科创功能平台,形成独树一帜的特色品牌,赋能科创企业发展。
5、优化风险管理体系,不断探索创新发展机制
上海临港坚持把防范重大风险作为工作底线,强化公司内控管理,持续加强风险管理的体系化建设,打造事前制度规范、事中跟踪监控、事后促进完善的内控工作体系建设,从资金管理、对外担保、投融资等重要风险节点进行全面管控。公司不断增强风险排查力度,开展内部控制有效性抽查评价,规范各类操作流程,优化风险管控制度,推行工作细则手册,推动公司管理向流程化、规范化、精细化转变,积极应对新形势、新挑战,牢牢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之上,公司将积极探索新的投融资模式,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6、抓好高质量党建,引领园区高质量发展
上海临港聚焦临港新片区和全市重点区域主战场,坚持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围绕特色产业、特色园区,持续开展劳动竞赛,形成劳动创造价值、竞赛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以“家国文化、五种精神”为旗帜,进一步发挥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制度优势,坚持任人唯贤、任人唯才,开展复合型、年轻化干部培养工程,持续打造高质量人才梯队;全面倡导“一线工作法”,发挥党建引领优势形成传导效应,构建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功能完备的园区发展共同体,实现党建资源与园区资源共享共赢及互联互通,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成了助推产业发展的动力引擎。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严峻
2021年,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但目前未来全球防疫走势仍存较高的不确定性,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疫情依然是决定经济复苏节奏的关键因素。后疫情时代,我国经济发展需要把握好稳增长与调结构、防风险的双平衡,经济运行面临着疫情反复、结构性调整等问题。公司将密切关注全球疫情防控态势和宏观经济政策走势,积极调整经营计划,提高灵敏度和灵活度,提升公司整体竞争能力。
2、资源争夺激烈
产业园区的发展已经从“增量开发”时代走向“存量运营”时代,从调“规模经济”进入到比拼“创新经济生态”的阶段。产业园区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上的同质化竞争愈发激烈,制约着行业以及公司的发展。上海临港需要及时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完善开放的创新智慧服务生态,集聚高端产业创新资源,不断向特色化、智慧化转型,实现园区高品质、高质量发展。
3、项目开发风险
产业园区开发周期较长,开发过程涉及设计规划、建设施工、材料供应、物业管理等多个环节和部门,同时受到国土资源、规划、城建等多个政府部门的监管,使得园区产业载体开发项目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公司需要综合分析外部宏观、行业发展动态及公司内部经营情况,对建设项目作出科学合理的分析与策划,对项目开发过程进行风险管控和动态管理,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确保公司可持续发展。若在经营中不能及时应对和解决上述问题,可能对未来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一定的影响。
4、产业投资风险
公司积极探索“基金+基地”、产金融合的创新业务模式,并计划进一步加大产业投资和直接投资的力度,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公司仍处于收入利润结构转型初期,投资项目自初始投资至达到成熟盈利状态需要一定的培育期,在运营过程中可能存在投资决策风险以及投资退出风险,进而导致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因此,公司需要不断优化投资项目管理体系,强化对投资项目进行“投前-投中-投后”全过程、全周期的监督和管理,提升风险应对能力,提高投资项目的安全性。
收起▲
一、 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所属行业发展情况
2021年上半年全球新冠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我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实施宏观政策,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稳中向好。近年来,随着供给侧改革持续深化,国内经济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格局,公司所属园区开发行业在产业内核、运营模式等方面呈现出全新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1、产城人文融合逐渐成为主流模式
随着产业园区的演化和发展,园区承载的功能日益多元化,大量城市要素和生产活动在区内并存聚集,从而推动了产业园区的城市化进程,园区经济与城区经济逐渐走向融合。在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城建设”新趋势中,园区开发将进入以规划主导发展的新阶段,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正逐步成为主流模式。
2、园区数字化转型速度持续提升
“数字中国”在十九大被提上国家重要议程,数字经济已成为构筑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支撑。园区作为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区域产业经济的重要引擎,产业服务与运营升级也在发生多元化裂变升级,随着全球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和国家越来越多的相关政策支持,园区信息化、智慧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越发显著,产业园区全面数字化转型升级速度加快。
3、城市能级成为园区发展压舱石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核心城市能级不断提升,产业园区面临的土地、功能制约将逐步凸显,进入“辐射效应”大于“虹吸效应”的新阶段。都市圈产业园区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协同效应的释放也使产业园区竞争的逻辑发生根本性转变,从单个园区与单个园区间的竞争将逐步演变为都市圈“园区群”与“园区群”间的竞争。
(二)公司主营业务及经营模式
上海临港以租售结合、产投联动、科创赋能、服务配套为经营特色,形成了以产业地产为载体、以科创产业为特色、以产业集聚为支点、以产业升级为动能的独特发展模式。公司立足上海产业空间布局规划,通过打造品牌园区、特色园区和精品园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践行区域转型和城市更新。针对特色产业、特色工艺、特色功能的特殊用途,公司通过科学设计、合理布局物业载体和配套设施,涵盖了产业综合体、研发办公、标准厂房、物流仓储等不同类型的产业载体,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稀缺载体资源。
公司构建与产业高度适配的物业载体服务体系、全方位特色化的科创服务体系、全链条生态化的“基地+基金”模式的金融服务体系、贴近企业实际需求的人才服务体系、完善产城融合和职住平衡的配套服务体系等“五大服务体系”,通过产城融合、产金融合、产学研融合、产教融合,形成系统化、体系化的园区发展支撑能力,为园区企业赋能,助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年,是决战决胜临港新片区、实现“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攻坚突破年。上海临港坚持服务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上海科创中心及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铸造新发展优势,提升“战略发展能力、开发建设能力、投资融资能力、科创服务能力”,旗下各园区产业要素加速聚集、产业链条持续完善、产业结构稳健调整、产业能级持续提升,公司的运营质量、创新质量、治理质量均有所提升,实现了预期目标。
(一)立足国家和上海发展战略,开创园区建设新局面
7月15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以下简称“《引领区意见》”),明确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先行先试,更好发挥“试验田”作用,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实行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在若干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临港新片区将进一步扩大开放高度,在数字贸易、服务贸易等方面深化探索;强化金融、贸易、航运、科创等核心功能建设,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加大金融开放力度,促进人民币离岸交易、跨境贸易结算和海外融资服务,构建金融服务发展新格局。《引领区意见》提出提升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功能,创新一体化管理体制机制,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优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电子账册管理,加强商事争端等领域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探索试点自由贸易账户的税收安排,吸引更多国际经济组织和企业总部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落户。
近年来,公司以“主导开发+参股投资”的模式深度参与临港新片区的开发建设,重点聚焦新片区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着力打造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临港新片区航空产业园、滴水湖金融湾、临港新片区信息飞鱼等特色园区,助力临港新片区参与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引领区意见》的出台为公司“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依托临港新片区对外开放优势、制度创新优势、区位资源优势,公司全面推进洋山特殊综保区、临港新片区航空产业园等区域的建设,加速形成特色产业集聚效应。
此外,公司深度融入上海城市空间新格局,积极参与上海“五大新城”建设,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能级招商、高质量服务,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城市发展新地标、产业融合新典范”;立足上海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做强园区特色产业,打造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的特色产业园区,围绕创新引领、特色聚焦、卓越服务、绿色融合和开放共享等新一代园区发展理念,打造了临港新片区航空产业园、松江园区工业互联网、南桥园区智行生态谷、浦江园区创芯之城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
(二)聚焦主业主责,经营增速持续提升
上海临港围绕临港新片区“五个重要”以及上海发挥“三大作用”、实现“四大目标”的工作要求,聚焦临港新片区和全市重点区域开发建设的主责主业,全力推动旗下园区跑出加速度、提升活跃度、打出显示度。
1、经营业绩加速增长,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34.17亿元,同比增长61.5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00亿元,同比增长25.75%。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457.23亿元,同比增长8.9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48.43亿元,同比增长2.05%。
2、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助力园区高质量发展
报告期内,上海临港各工程项目稳步推进。2021年上半年,新开工面积共6.6万平方米,均为标准厂房项目;竣工面积共24.1万平方米,其中,研发办公项目面积15.3万平方米,标准厂房项目面积8.8万平方米。截至6月30日,公司下属园区各类物业载体总在建面积286.9万平方米,其中研发办公项目面积209.6万平方米,物流仓储项目面积57.9万平方米,标准厂房项目19.4万平方米。今年,松江园区的G60科创云廊项目荣获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中国钢结构金奖”、上海市金属结构行业协会“金钢奖”。
3、强力推进招商引资,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报告期内,上海临港坚持“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最光荣”的理念,以“挂图作战,建功立业,庆祝建党100周年劳动竞赛”为引领,激发一线员工新活力新动能,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围绕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依托公司的统筹能力,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通过不断创新服务理念和方法,打造具有专业产业研判能力和政策解读能力的招商团队,提高园区招商能级和服务能力。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在租面积239.2万平方米,报告期内签约销售面积约15.5万平方米。
4、统筹布局投资项目,推动业务协同转型
报告期内,上海临港不断强化以园区开发为主体,以产业投资、配套服务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布局,加大产业投资力度,推动公司收入结构转型,实现公司可持续性发展。通过统筹方式进行投资项目管理,逐步向投管协同转型;通过多种方式投资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内的行业龙头与新兴科技企业,不断增强投资收入,夯实公司战略目标转型的基础。
5、强化资金管理能级,多措并举提质增效
上海临港在完善资金集控的基础上,遵循“稳步经营、持续优化”原则,聚焦重点产业,助力重点项目,着力推进园区金融服务方案;统筹调配资金,通过多渠道融资,有效降低资金成本,提升资金集控效益。
6、快速构建科创生态,做强做优科创服务品牌
上海临港坚持“内强统筹”与“外强联动”,着力构建科创生态,打响科创品牌,提升科创引领,进一步提升科创服务对园区发展支撑作用。发挥创新发展驱动力作用,赋予园区高质量发展更多内涵;全力打造“9+1”科创文旅系列精品线路,率先推出的“G60工业互联体验之旅”和“零食博物馆之旅”,打响“科创+文旅”融合创新品牌;围绕创新领域重点关注指标,探索构建“848科创指数”和一批关键指数体系,打造科技园区科创发展水平的引领性评价体系,全面提升科创品牌价值。
7、聚焦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打造特色产业园区
上海临港以“国家亟需、战略必需”为园区产业发展导向,以“打造品牌特色园区”为园区发展核心,增强园区产业定位、载体建设、政策聚焦、团队打造、服务配套等能力,形成特色产业、特色载体、特色服务、特色平台、特色团队的园区发展模式。
漕河泾开发区兼具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功能,在国家商务部公布的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评价中,漕河泾园区综合排名位于前列。园区积极发挥总部经济强磁场效应,引进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和一批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安全等前沿科技领域的新兴产业企业,集聚一大批在线新经济、生物医药和芯片设计领域知名企业。在本市开发区综合评价中,漕河泾园区综合发展指数继续排名中型园区第一。
临港松江科技城是上海市首个“区区合作,品牌联动”示范基地,是第二批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之一。报告期内,松江园区加快构建更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全力突出核心产业特色与产业升级能效。在获评全市首个“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园区”的基础上,松江园区打造联和投资生态链总部,引进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内高新技术企业,成功搭建起良好的工业互联网生态圈。在全市104产业区块综合评价中,松江园区在综合发展指数继续位列榜首。
临港浦江国际科技城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重要承载区和闵行“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两大核心园区之一,浦江创芯之城是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浦江园区坚持以“主业、品牌、核心竞争力”作为产业发展抓手,聚焦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文化创意等特色产业。上半年,浦江园区成功引入壁仞科技、天数智芯、英科医疗、谱创医疗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在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大健康等领域形成了产业集聚优势。园区从开发建设、运营管理、综合服务等多个维度,打造园区特色产业品牌,加速园区特色产业集聚。
临港康桥商务绿洲、临港南桥科技城通过“导入一批、投资一批、孵化一批”的产业发展路径,不断发挥园区产业规模效应。南桥园区聚焦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创新承载区和东方美谷核心区建设,引进一批电子科技、生物医药等行业领先企业,临港南桥智行生态谷是上海市首批特色产业园区中唯一一个以智能网联产业为主题的特色园区。康桥园区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发展。两大园区围绕主导产业,不断加强龙头企业、头部企业及高精尖企业的招引、入驻、服务与联动,不断提升园区产业能级和产业集聚度。
临港新片区洋山特殊综保区以洋山保税港区升级为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为契机,依托临港新片区“五区联动”发展策略,深挖多式联运功能、在岸离岸枢纽、跨境服务平台优势,提升“一体两翼”大服务能级。上半年,园区积极导入全球供应链亚太中心、全球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分拨中心和全球保税冷链贸易服务中心;打造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全球跨境电商服务中心和全球融资租赁交易中心;推动全球医药医械综合服务中心、全球保、税检测维修和再制造中心、全球离岸研发设计制造中心和全球国际中转集拼中心建设,形成园区产业创新发展、集聚发展、融合发展、开放发展新趋势。
临港新片区航空产业园作为上海市首批特色产业园,是公司深度参与临港新片区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园区以临港新片区浦东机场南侧区域开发建设为载体,坚持“大飞机、大枢纽、创新谷、自贸港”发展定位,发挥新片区、特殊综保区“全方位高水平开放”的政策优势,以总装试飞、关键零部件、口岸物流、航空生产性服务为核心,打造“航空制造+航空服务”双链融合的世界级航空产业集群。上半年,航空产业园完成20个余项目签约,加速促进民用航空产业特色化、集群化发展。
临港新片区现代服务业开放区以金融贸易为核心,发挥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和临港新片区特殊经济功能区的“双特”效应,打造临港新片区现代服务业产业要素集聚区。构建跨境金融、国际贸易、数字经济等产业服务平台,深化区域联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节点枢纽。以滴水湖金融品牌建设为契机,推动临港新片区金融、法律、航运、人才、国际贸易、离岸贸易等产业要素快速集聚,形成现代服务业产业服务的健康生态体系。
临港金山枫泾园区围绕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紧盯“上海金山一流园区”发展目标,推进临港枫泾智能制造园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二期、三期项目的整体开发。上半年,金山园区通过招商统筹联动,成功引进多家智能实体企业,同时重点在谈和储备了医疗新材料平台、碳纤维材料、氢能源装备、5G芯片制造等一批优质先进制造项目和大型名牌企业。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三、可能面对的风险
1、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严峻
2021年上半年,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得到持续拓展和巩固,宏观经济延续稳中向好的趋势,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升。但目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不稳固、不均衡的现象依旧突出。在后疫情时期,我国的经济从强劲复苏转到常态化回归,经济周期、人口结构等因素将成为经济持续恢复面临的问题。公司将密切关注全球疫情防控态势和宏观经济政策走势,把握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着力点,积极调整经营计划,提升公司整体竞争能力。
2、创新资源争夺激烈
十四五期间,园区开发从“增量开发”时代走向“存量运营”时代的趋势更加明显,存量博弈阶段的竞争将更加残酷,产业园区的发展已经从强调“规模经济”进入到比拼“创新经济生态”的阶段。产业园区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上的同质化竞争愈发激烈,“争夺创新资源,形成竞争优势”成为园区开发建设发展新思路和新观念。上海临港需要及时转变思路,要从过去基于自然禀赋的“比较优势”或基于产业规模的“竞争优势”,向营造“创新生态”的竞争优势转变,追求园区高端产业创新资源集聚,确立自己的优先方向和发展重点,实现园区高品质、高质量发展。
3、项目开发风险
在园区开发过程中,涉及规划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材供应商、物业管理等多家合作单位,同时受到国土资源、规划、城建等多个政府部门的监管。上述因素使得园区产业载体开发项目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在经营中若不能及时应对和解决上述问题,可能对未来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公司将综合分析外部宏观、行业发展动态及公司内部的实际经营情况,对开发项目作出科学合理的分析与策划,更加注重提升项目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并强化对项目开发过程的风险管控和动态管理,不断提升公司的风险管控能力,同时进行适量的土地资源、项目资源、人才资源的储备,确保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4、产业投资风险
近年来,公司积极探索“基金+基地”、产金融合的创新业务模式,进一步加大产业孵化和产业投资的力度,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目前,公司处在收入结构转型初期,产业投资项目自初始投资至达到成熟盈利状态需要一定的培育期,公司的投资业务可能存在投资决策风险以及投资退出风险,进而导致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为此,公司依托园区优质企业资源优势,不断优化公司的投资管理体系、完善投资管理制度,强化对投资项目进行“投前-投中-投后”的全程化地监督和管理,确保产业投资的安全和效益。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上海临港作为专业从事园区开发、载体建设和运营服务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区域转型和城市更新的建设者”为使命,服从服务上海自由贸易区临港新片区、上海科创中心及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等国家战略,全力支持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等战略承载,为投资者创造价值、为产业创造价值、为城市创造价值。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
(一)承接国家战略
上海临港积极顺应国家大势,寻求公司发展与国家重点战略和上海发展战略相适应,依托上海自由贸易区临港新片区、上海科创中心及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等战略机遇,以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为支点,积极谋划布局、精准承接任务。在临港新片区建设上,公司紧跟临港新片区前沿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全面打开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打造上,公司紧紧围绕“一个引领区、三个成为、三个展示”,充分发挥产业园区幅射带动与要素流通功能,提前谋划、率先布局;在上海城市未来发展重点板块建设上,公司依托区位优势,紧抓产业特色,强化规模效应,目前旗下园区均已成为国家重点战略的重要承载区。
(二)树立品牌优势
上海临港依托“临港”、“漕河泾”、“科技绿洲”等成熟品牌,以建设卓越科创园区为抓手,以增强产业集中度和显示度为重点,深入推进科创中心和“五型经济”的重要承载区建设,基于“宜业、宜居、宜人”的品牌定位,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和高质量服务,贯通载体开发、管理运营与服务保障,成功建设了多个以科技、智慧、生态、人文、平安、和谐为特征的产业园区,打造了一系列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品牌园区和特色园区,引进一系列关键重要领域的突破性高新项目,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建筑奖项和园区运营管理认证,市场认可度稳步提升。
(三)创新协同模式
上海临港长期负责上海市重点发展区域的开发建设与招商引资工作,在旗下园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通过“区区合作,品牌联动”的创新协同模式,与上海市各区县紧密合作并引入各类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提升产业链整体服务能级,在土地规划、工程建设、项目招商、园区配套等方面均获得各方的积极支持,充分发挥上海临港在产业园区开发领域的专业优势,形成了以园区为核、多点联动的发展格局,拉动周边区域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市区域价值的共同提升,在“五大新城”建设和上海产业布局转型上持续为全市的产业升级贡献力量。
(四)创新融合发展
上海临港通过“开放、共享、创新、互联”的发展理念和“外接资源、内强统筹”原则,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前瞻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构建科创服务氛围,形成园区创新融合生态体系。以创新为驱动力,通过创新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动力,集聚和培育一批代表科创未来发展趋势的产业,推动产城融合、产金融合、产学研融合、产教融合,建设卓越的科创服务型园区。
收起▲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上海践行“三大任务、一大平台”国家战略的关键之年,是上海临港从战略初创期迈入全面发展期的转型之年,也是公司启动核心动能转换的奋进之年。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区域转型和城市更新的建设者”的使命引领下,公司围绕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建设、市值管理、市场战略、投资效能、科创服务、金融运行、业财联动、团队机制、风控体系、党建引领、疫情防控等重点领域,凝心聚力、逆势而上,实现了预期目标。
(一)公司经营稳中提质,关键时期彰显担当
1、园区招商成果显著
上海临港在园区招商方面统筹推进、各园区产业创新要素加速聚集,产业链条持续完善,产业结构稳健调整。经统计,截至报告期末,上海临港总在租面积达到218.4万平方米,较上年末增加20.7%,报告期内出售面积达9.7万平方米。
2、工程项目稳步推进
报告期内,上海临港各项目工程稳步推进。全年新开工面积共132.2万平方米,其中,研发办公项目面积77.3万平方米,物流仓储项目面积42.1万平方米,标准厂房项目面积12.8万平方米。全年竣工面积共121.4万平方米,其中,研发办公项目面积99.4万平方米,物流仓储项目面积16.3万平方米,标准厂房项目面积5.7万平方米。年末各类物业载体总在建面积304万平方米,其中研发办公项目面积224.5万平方米,物流仓储项目面积57.9万平方米,标准厂房项目21.6万平方米。漕河泾科技绿洲四期项目获评上海市文明工地、市优质工程、建筑工程“白玉兰”奖等奖项,松江园区的G60科创云廊项目荣获LEED铂金级认证,浦江园区智慧之岸一期建筑荣获LEEDCS认证,南桥园区一期项目获得“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认证”。
3、土地储备规模合理
报告期内,上海临港新增土地储备面积约34.5万平方米,截至报告期末,上海临港及下属控股子公司共计持有待开发土地面积约33.1万平方米。其中,漕河泾园区持有待开发土地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松江园区持有待开发土地面积约为10.3万平方米,浦江园区持有待开发土地面积约为15.8万平方米,南桥园区持有待开发土地面积约为5.8万平方米。公司积极践行国家及上海市规划发展战略,在相关区域重点布局,土地储备规模合理,促进未来可持续发展。
4、落实疫情防控,彰显社会责任担当
2020年,面临疫情的冲击,公司以“防疫情,保运行,促发展”为工作重点,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工作组”,设立“上海临港同舟共济新冠病毒防控专项资金”,积极支持公司下属园区内企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并且关键时期彰显企业社会责任,减轻中小企业负担,与园区企业共渡难关,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5、全面进军新片区,助力新片区产业发展
公司主动对接“临港新片区”战略,以“直接参与+间接投资+区域联动”模式,助力临港新片区大飞机航空产业园、特殊综合保税区、滴水湖金融湾形成了新片区产业发展的“三驾马车”。同时公司将重点围绕新片区战略和国家大飞机战略,坚持“大飞机、大枢纽、创新谷、自贸港”发展定位,发挥“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优势、大飞机“工业皇冠”的产业集聚优势、浦东机场国际航空港的全球联动优势,搭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航空产业体系,形成世界级航空产业集群,奋力打造以“航空集群、自由贸易、双脑智能、产城融合”为靓丽名片、世界一流的大飞机航空产业园。
6、增强投资效能,推动利润结构升级
2020年,公司快速响应、逆势发力,围绕产业链上下游的行业性投资以及针对园区内企业的区域性投资,通过直接投资及产业基金投资等方式,先后投资了国微思尔芯、壁仞科技、上海智能网联汽车、字节跳动等一批公司下属园区内的人工智能、半导体、车联网领域科创企业,与被投资企业共同提升产业链整体服务能级,完善园区服务体系,助力园区企业快速发展。公司着力推动投资体制机制创新,从重点项目投资、临港新片区投资、园区产业投资、基金模式探索的四大方面增强效能。
7、完善集控融资,落实金融运行赋能
公司围绕“重计划、提归集、保总量、降成本、调结构、求创新”,通过计划、归集、调拨、融资等各项工作,赋能金融运行,实现公司全年降本创利、维稳负债率等工作,保证各类融资以最优条件顺利推进。同时,公司积极提升内部资金效益、建设园区金融功能、融资降本增效、多元融资拓宽渠道等,为园区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和资金保障。
8、扎实聚焦成本内控,夯实风控系统功能
2020年,公司在平台建设、成本管理、专项审计、内控检查、公司流程审核等多个方面夯实了风控系统功能,通过集中聚焦内控措施与工程成本两大抓手,充分发挥了“监管中心”功能。其中,公司着重整合资源统一内控,编制工程成本合理指引,开展成本指标范围管控,完善负面清单治理等,提升了公司风险管控能力和水平。
(二)园区产业加速集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和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上海临港“防疫情、保运行、促发展”,不断深化“区区合作、品牌联动”,加快园区产业要素集聚,营造园区科创氛围,提升园区产业能级。
1、产业能级提升,科创氛围浓厚
漕河泾园区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产业引领地为目标,发挥园区总部与研发中心的集聚优势,加快推进“一部三中心”建设,重点提升电子信息和现代服务业产业能级,加快提升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命健康三大先导产业的集聚度和显示度,不断释放园区科创效能和影响力。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评价中,漕河泾园区综合发展水平位于前列;在上海市开发区综合评价中,漕河泾园区综合发展指数在中型园区中排名第一;营商环境指数、持续发展指数和产业发展指数排名第一;产业发展指数和创新发展指数、创新成果指数和管理服务水平指数排名第二。2020年,漕河泾园区引入近90余个新项目,包括线上经济、生物医药和芯片设计等新兴产业领域知名企业的多个重大项目,在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汽车研发配套、环保新能源等领域逐步形成产业集聚新动态。
松江园区不断强化科创策源能力,构建园区创新产业生态链,释放产业集聚新动能。在2020年全市104开发区综合评价中,松江园区连续5年位列小型园区综合排名三甲;亩均税收、亩均产出位列第四;获评上海市首个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园区、上海市商标品牌创新创业基地。松江园区围绕工业互联网、生命健康、集成电路等前沿重点产业领域引入一批龙头企业项目,大力提升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发挥园区特色产业带动作用,丰富园区产业生态。搭建科技融资服务平台,全力推动G60科技成果转化,累计导入70余个工业互联网相关领域项目,深化“基金+基地”服务模式,赋能优质科技企业开拓创新,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质量,打造园区双创品牌。
浦江园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按照2+1产业发展导向,精准发力,加速推动园区主导产业集聚。浦江园区先后引进一批集成电路设计及生物医药领域的龙头企业,并成为上海市“1+5”生物医药产业特色园区之一。园区已集聚了20余家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等;2020年全年新增科创转化项目20余个,新增科创转化平台1个,新增知识产权拥有数超过900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0余家。浦江园区科创体系不断完善,产业能级进一步提升,主导产业加速集聚并形成发展优势。
康桥园区、南桥园区围绕打造特色产业园区,通过导入行业领域内的领军企业,不断提升产业能级和服务质量,产业集聚度逐步显现。康桥园区以“人工智能、新材料”为主导产业,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园区创新策源能力。南桥园区以“东方美谷+未来空间”为战略,围绕“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产业,先后导入了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和信息内容分析技术等两大国家工程实验室,成立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中心前瞻研究所,南桥园区继嘉定、临港之后成为上海第三个自动驾驶测试区,并被奉贤区认定为5G+智慧试点园区、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南桥园区已成为上海特色产业园区,其打造的智能网联平台已成为上海智能网联产业领域中崛起的新势力。2020年,园区企业新增各类知识产权超过160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20家,产业特色日臻显现。
洋山特殊综保区作为全国唯一特殊综合保税区,把握临港新片区创新发展、集聚发展、融合发展、开放发展新趋势,推动“国际供应链管理平台”、“国际金融贸易平台”、“跨境新兴服务业平台”三大平台建设。依托临港新片区的区位和政策优势,园区在金融服务领域寻求创新发展,年内新增融资租赁型企业超过20家,完成临港新片区首单跨境船舶租赁业务,成为洋山特殊综保区融资项目“绿色通道”指定服务商,洋山特殊综保区已成为融资租赁相关业务创新高地。
临港新片区大飞机航空产业园作为上海特色产业园区,以“大飞机、大枢纽、创新谷、自贸港”作为发展定位,力争建设成为世界级的航空产业集群、全球影响力的大飞机科创中心、全球竞争力的航空枢纽服务平台、国际知名的航空智慧新城。报告期内,园区已取得项目首发地块并正式开工建设,成功导入首批22个产业项目,未来临港新片区大飞机航空产业园将以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作为产业先导启动区,围绕大飞机总装批产,打造“航空制造+航空科技+航空服务”三链融合的航空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一个园区、七大集群、千亿产值、万亿带动”的发展态势,目标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世界一流的大飞机航空产业园,成为我国“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的先行示范区。
临港新片区现代服务业开放区以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区”和建设“现代化产业新城”为目标,以滴水湖金融湾建设为契机,积极推动跨境金融、国际贸易、数字经济等产业发展及功能平台构建。围绕总部经济、跨境金融、国际贸易、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推动相关机构快速导入,夯实临港新片区产业发展和金融功能创新的基础,培育高质量的现代化服务业产业集群。
金山园区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主动承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建设的溢出效应。园区以先进制造、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目标产业,储备了新材料、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一批优质项目,不断强化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搭建园区服务平台,逐步构建起集“人才租住+智慧生活+互动交流”为一体的综合生活社区,大力提升园区服务配套水平,吸引产业资源向园区集聚。
嘉定园区重点围绕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及服务等领域,引进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积极培育新兴业态,储备汽车电子、光通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商贸流通和供应链金融服务等领域的项目,打造园区特色产业集群。
2、持续创新举措,提升服务能级
上海临港以客户至上为宗旨,以服务创新为引领,围绕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科技金融等服务领域,搭建标准化的服务体系,通过不断做实做深“科创服务引领者”的角色功能,助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区域转型和城市更新的建设者”的使命践行。
漕河泾园区始终把“客户至上,追求卓越”作为园区服务的核心竞争力,持续优化提升园区营商环境和服务品质,打造具有特色的企业服务机制,逐步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全覆盖的园区服务体系。年内,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服务徐汇漕河泾开发区基地正式揭牌,徐汇人工智能产业知识产权联盟、上海市商标品牌创新创业(漕河泾)基地和中国(上海)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漕河泾工作站等相继成立,漕河泾科技服务示范区辐射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力争成为上海科技创新新引擎、产业发展新高地、城市更新新标杆、产城融合新典范。此外,漕河泾园区继续推动信息化系统建设,升级改造园区网络系统,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绿色生态科技走廊,园区服务体系不断向“专业化、精细化、品牌化、国际化”演进。
松江园区作为G60科创走廊“重要产业科技创新策源区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以产融结合为契机,稳步推进园区科技融资平台建设,探索建立“政府+园区+担保+银行”的创新融资模式;组建专业化的运行服务团队,以服务创造价值,形成以“园区招商、企业发展、创新服务”为核心的精细化服务模式,构建全方位的园区服务体系;以科技、文化、商务、交易、体验为驱动力,引入多个知名品牌和网红品牌,打造具有新生活、新科技、新艺术、新体验的商业文化空间,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产业社区。
浦江园区坚持“产城融合、创新驱动”的发展思路,以创新型经济为导向,稳步提升科创服务能级。园区整合各类资源,围绕“点、线、站、员”的服务网络体系,打造企业服务“金牌窗口”;承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举办“智慧工匠”品牌活动;围绕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园区重点产业领域,举办产业论坛、创业大赛、投融资路演等科创活动,不断强化创新驱动,营造科创氛围。此外,浦江园区进一步探索基金投资与产业链龙头企业引进的联动效应,开展对园区优质科创项目的投资。在上海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中,浦江园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康桥园区、南桥园区以更开放、更积极的举措,全力提升园区服务产业、服务创新、服务人才的专业化服务能力,从功能提级、服务提质、团队提升三个方面不断完善园区服务体系。汇聚各服务部门的资源,对企业情况进行摸底、调研,为入驻企业提供定制的规划建议书,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针对企业发展需求,提出多元化金融服务方案、推出个性化金融产品。康桥园区打造的人工智能专业孵化器获得浦东新区创新载体认定,南桥园区的专业孵化器正积极推进市级孵化器的申创工作,园区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洋山特殊综保区立足全局、挖掘潜力,发挥企业服务和配套产业协作的创新优势,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的服务能力。围绕园区企业实际需求,为园区入驻企业提供报关、仓储、运输、金融等综合服务,以及工商、税务、人才等保障性服务。园区积极推动服务建设标准化、品牌化建设,目前基本形成了“政策服务、金融服务、供应链服务、人才服务、物业服务”一体化的大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园区服务能级,提升品牌知名度。
临港新片区大飞机航空产业园积极探索特殊综保区政策创新、业务场景创新,围绕“生活服务、产业服务”,计划构建创新型园区服务体系。园区导入普励航空质量认证平台、埃森博航空资产评估中心、航空制造计量测试中心、综保物流航空供应链服务中心等4家科创服务平台,逐步构建评估、物流及生产性服务等功能类服务平台,园区产业特色初步显现,为集群化发展夯实基础。
临港新片区现代服务业开放区重点围绕服务创新,计划搭建金融、人才、法律、航运、贸易、文化、教育等八大产业功能平台,构建全方位的产业服务生态。通过临港新片区金融创新政策的支持和助推,进一步打造国际营商环境高地,持续提升临港新片区核心竞争力。
金山园区搭建服务平台,建立起以注重服务质量为宗旨,产业资源向园区集聚的发展态势。园区融合居住、办公、餐饮、商业、休闲等板块功能,构建“人才租住+智慧生活+互动交流”为一体的综合生活社区;强化对入驻企业的服务能力,依托园区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财税、产业、科技、人才等一站式服务,协助园区企业项目落地,帮助中小企业经营发展,园区服务能级不断提升,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嘉定园区以服务促招商,集聚各类服务资源,优化服务功能,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搭建园区产业服务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了解企业需求,组建专业的服务团队,为园区企业提供丰富服务内容,助力企业发展。
二、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2020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9.30亿元,较2019年同期下降0.5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14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5.02%,公司在提升发展质量、推动收入利润结构转型方面初见成效。截至报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418.10亿元,较2019年末增长10.6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45.33亿元,较2019年末增长6.68%。
三、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中国经济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可喜的是,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在短期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疫情影响并未冲击到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中枢仍然处于稳定运行通道。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传统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园区作为产业发展的推动者、优势资源的整合者,通过园区平台的有效运作,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政策资源的有效落地、产业资源的有效导入,在引领产业升级、深化改革创新、提升区域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园区开发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同时,园区产业正在向中高端迈进,各地园区普遍加大对于创新产业、创新机构、创新产品和创新人才的争夺,存量博弈阶段的竞争将更加残酷。产业地产领域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实体制造企业、传统开发商、金融企业纷纷入场,模式多样,对创新资源的争夺竞争更加激烈。
近年来,在改革和创新的驱动下,园区开发行业经济带动效应显著,信息技术融合渗透加速,专业化分工日益明确,绿色转型持续推进。
1、经济带动效应显著,成为产业发展强力引擎
2020年,国家级产业园区生产总值和上交税收均超过全国1/5,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全国2/5。近年来,国家“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不断落实,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等区域协同逐步深化,资源跨区域流动整合、合理配置与梯度转移正在焕发各地园区新活力,产业园区进一步发挥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2、信息技术融合渗透加速,园区数字化转型升级脱虚向实
2020年,在疫情的影响之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更加深入渗透。信息化推进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是园区发展的重要方向,成为产业园区向智慧园区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疫情倒逼产业园区管理服务体系线上化、精细化,打造线上线下闭环的服务流程,沉淀企业服务数据,优化园区的服务体系。
3、专业化分工日益明确,区域产业转型推动园区高速发展
2020年,随着存量博弈阶段竞争的日益激烈,园区专业化分工日益明确。东部地区领先走在产业升级发展的前端,未来发展重点在战略性新兴行业和交运、金融、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进入工业4.0时代,占据产业结构升级的高地。随着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基建、港口将催生大量的产业地产机会,尤其是航运能力提高将极大刺激物流地产需求。
4、绿色转型持续推进,低碳循环成为园区发展重点
一直以来,国家级经开区作为经济发展最活跃和工业生产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存在着过度依赖资源和能源消耗的情况。面临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国家级经开区也成为实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重点区域。近年来,产业园区持续推进技术改造、循环化改造和环境优化改造,取得了一定进展和成效。
(二)公司发展战略
上海临港始终坚持将自身发展融入时代潮流,坚持服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上海重点任务,积极参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等工作,以建设临港新片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为使命,致力于打造“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多功能综合性科技产业园区”。立足全局、着眼未来,发挥公司资源禀赋和品牌优势,推动公司园区高标准、高品质、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投资者、员工、客户和各相关方互惠共赢,为公司股东持续创造价值。
在服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上海重点任务的新征程上,上海临港将高举“区区合作、品牌联动”旗帜,提升“战略发展能力、开发建设能力、投资融资能力、科创服务能力”,贯彻“聚焦主责主业、强化内部管理、统筹资源要素、联动协同发展”要求,以“四大能力”和“四大要求”践行“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区域转型和城市更新的建设者”使命。
(三)经营计划
1、响应国家战略、深度布局新片区
设立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是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上海临港长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上海重点任务落实过程中的又一项光荣使命。面对建设临港新片区的重大历史新机遇,上海临港将统筹资源、加快布局,进一步全面深度参与临港新片区的开发建设,充分发挥上市公司核心平台功能、塑造新片区建设核心团队,在临港新片区发挥好上市公司在开发建设、招商引资、投融资等方面的核心能力,利用各园区的产业优势和联动效应,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股东创造价值。
2、布局一体两翼、提升统筹能级
上海临港将以“一体两翼”为拓展架构,强化以园区开发为主体,以产业投资、配套服务为两翼的发展布局,夯实旗下存量板块,开拓域外增量项目,做实内部互联与统筹招商成效,进一步拓展“朋友圈”和“平台网络”。通过局部体制机制改革,调集各方资源、激发资源活力,重点做好上海域外项目轻资产服务业务突破。通过持续推进与头部企业、龙头机构的战略合作,加速临港品牌建设。
3、推动投资服务、升级利润结构
2021年,公司将以“投资驱动、服务驱动”的转型抓手,着力推动收入利润结构的转型优化,推动投资性收入的持续提升和服务性收入的突破发力,用园区开发基金主导园区主业投资,用产业投资基金主导产业发展投资,用上市公司直接投资主导园区配套投资的操作框架,进一步扩大市场化基金的参与力度。通过“募投管退”一体化操作,在资产培育与收入利润之间找准平衡点,不断以投资收益支撑优质战略资源的合理沉淀,促进上市公司利润结构的持续优化。
4、深化科创服务、向实向深发展
2021年,公司将切实推动科创服务体系向实向深发展,以科创金融为支点,助力各园区种子基金撬动园区科创企业的“选苗育苗”工程,重点推动遴选园区内初创型科技企业。重点推广“漕河泾科创嘉年华”、“吴黎英工作室”、“春雷关务工作室”等一批科创服务品牌,对接“创新月”等活动,适时发布“848科创指数”,统筹强化各园区与科研院所、孵化平台、共享平台、转化中心、联合工作站的资源链接。
5、升级风控体系、赋能公司治理
通过完善内控流程、完成制度更新、做好业务过程管控、精细化控价指引和合同指引、审价复核工程建设进度安排、组织经营过程中的专项审计等措施,进一步保障核心动能转换过程中的公司风控系统的稳步增强。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宏观经济面临挑战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对全球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目前国内疫情得到较好控制,但国外疫情持续变化,导致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中国经济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疫情仍然是影响市场信心和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预计2021年宏观经济政策将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但政策力度可能会有所调整。公司将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和政策走势,努力把握宏观经济形势、顺应宏观调控政策导向,积极主动地调整经营计划,提升公司整体竞争能力。
2、创新资源争夺激烈
目前,全国各地创新政策层出不穷,区域经济各有特色。随着产业园区向中高端发展迈进,各地园区普遍加大对于创新产业、创新机构、创新产品和创新人才的争夺,存量博弈阶段的竞争将更加残酷,不同类型的园区开发主体对创新资源的争夺竞争更加激烈,产业园区竞争已不单单是一个园区和一个园区之间的竞争,而是政策、服务、产业等一揽子方案竞争,上海临港需要有效应对市场变化,强化公司核心竞争力,获得产业链整体利益的最优化。
3、产业投资风险
公司积极探索“基金+基地”、“培育+投资”的创新业务模式,进一步加大产业孵化和产业投资的力度,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目前,公司处在收入结构转型初期,产业投资项目自初始投资至达到成熟盈利状态需要一定的培育期,公司的投资业务可能存在投资决策风险以及投资退出风险,进而导致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为此,公司将不断优化公司的投资管理体系、完善投资管理制度,强化对投资项目“投前-投中-投后”的全程化地监督和管理,降低产业投资风险。
4、开发项目建设风险
虽然公司在多年的园区开发和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园区开发经验,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开发流程和开发标准。但由于园区项目开发具有开发周期长、投入资金量大、开发内容复杂等特点,同时受到多个政府部门管理,使得园区开发项目在项目审批、工程进度等方面存在不确定性,可能导致项目开发周期延长、成本增加等问题,在经营中若不能及时应对和解决上述问题,可能对未来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一定的影响。公司将积极对开发项目作出科学合理的分析与策划,强化对项目开发过程的风险管控和动态管理,不断提升公司的风险管控能力。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上海临港作为专业从事科技产业园区开发建设、运营服务和产业投资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坚持围绕上海自由贸易区临港新片区、上海科创中心及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等国家战略,积极为投资者创造价值、为产业转型创造价值、为城市发展创造价值。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
(一)承接国家战略的政策优势
上海临港积极寻求公司发展与国家重点战略和上海发展战略相适应,紧抓历史发展机遇,提前谋划、加快布局,依托上海自由贸易区临港新片区、上海科创中心及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等国家战略,抢抓机遇、主动布局、顺势发展。公司下属各园区均位于上海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板块,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以及园区产业特色和规模效应,积极优化资源配置,立足长远发展,主动践行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上海科创中心及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等国家战略。
(二)深耕科技园区的品牌优势
(三)集成产品优势的规模效应
上海临港深耕园区开发运营,通过“区区合作、品牌联动”的成功模式,与上海各区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在产业园区开发领域的专业优势。依托“临港”、“漕河泾”等成熟品牌,基于“宜业、宜居、宜人”的园区定位,打造了一系列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品牌园区,在园区开发行业树立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品质服务的专业核心,积累了良好的品牌口碑。上海临港拥有产业综合体、甲级写字楼、高标准研发楼、标准厂房、特殊用途专业厂房、仓储物业等各类载体形成的全产品链,形成了全面完备的产品优势,拥有数千家园区落地企业的客户资源,数十万员工形成的消费流量,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形成高质量产业、高品质物业、高素质人才共同组成的高活力业态,上海临港的规模经济效益正逐步凸显。
(四)产业生态循环的多元发展
上海临港建成并持续优化“平台+中心+服务”的立体服务集成体系,在人力资源、商务对接、创新创业、政务政策、行业协会等各领域提供完善支持,为入驻企业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同时,通过集聚党建、科技、人才、金融、信息、环境、能源、居住、生态等服务要素,上海临港还为园区企业员工提供了宜居、宜业的软环境。立足于以上优势,上海临港不断推动“产城融合”“产金融合”“产学研融合”,形成产业生态系统的大循环,在综合服务、产业投资等业务领域多元发展。
收起▲
一、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0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增长低迷,国际经贸摩擦加剧,国内经济发展压力加大。今年的新冠疫情对中国及世界经济造成冲击,未来经济仍将面对国内外诸多挑战,经济走势充满不确定性。上海临港作为国有企业勇于担当、奋力拼搏,竭尽所能服务抗疫一线,抓实抓好疫情防控和保障,全力为园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服务,在疫情防控中充分发挥了顶梁柱、国家队作用,积极促进经济社会秩序恢复正常。报告期内,上海临港在主要经营指标、园区招商、工程建设等方面均实现了预期目标,公司旗下各园区产业要素加速聚集,产业链条持续完善,产业结构稳健调整,产业能级持续提升。
1、主要经济指标
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21.12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92亿元,同比增长3.41%。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387.57亿元,同比增长2.5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3.91亿元,同比增长2.11%。
2、园区招商情况
上海临港持续深化“区区合作、品牌联动”的合作模式,统筹各类要素与资源,发挥园区产业集群集聚效应。通过搭建招商服务平台,创新园区招商模式,提升园区服务品质,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更新迭代。报告期内,公司能够帮助中小企业全力抗击疫情、共渡难关,减免了下属园区内非国有中小企业的租金,租金减免对园区招商和经营业绩产生一定影响,公司已积极通过调整经营策略,优化管理绩效等举措,减少租金减免安排对公司的影响。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在租面积184.7万平方米,报告期内签约销售面积约4.5万平方米。
3、工程建设情况
报告期内,上海临港各园区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其中,漕河泾园区的集聚区二期已完成竣工备案,光启园四期正在进行工程验收,科技绿洲四期、科技绿洲五期及科技绿洲六期等项目均按年度计划有序推进;松江园区的南部新兴产业综合体部分工程已竣工,其余工程进入收尾阶段,新建生产及辅助用房项目(JT(C)-15-001号地块)、新建生产及辅助用房项目(JT(C)-16-002号地块)、新建生产及辅助用房项目(XQ(C)-15-002号地块))、南部新兴产业综合体项目(二期)11号楼等项目稳步推进;浦江园区的浦江高科技园生命健康产业园二期项目(B)和电子信息研发产业园项目等工程按计划实施;南桥园区的南桥欣创园三期按期开工,南桥园区二期项目、南桥园区三期项目以及南桥欣创园二期项目建设正积极推进中;金山园区的临港枫泾智能制造园一期已实现竣工备案,临港枫泾先进制造业基地二期项目建设按计划进行;临港新片区洋山特殊综保园区的洋山贸易便利化集成营运基地、洋山保税港区大型设备全球检测调试基地项目和洋山保税港区全球维修暨综合保障基地项目均按计划施工建设。
4、园区发展情况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对上海临港下属园区招商能力和运营能力是一次重大考验,公司迎难而上、顶压前行,园区企业已基本恢复生产经营,目前国内疫情得到较好控制,但新冠疫情所带来的影响预计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后疫情时代,公司积极整合园区资源,突出产业特色,提升服务品质,确保园区稳健发展。
漕河泾园区在国家商务部公布的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评价中综合排名位于前列。园区引进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和一批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安全等前沿科技领域的新兴产业企业,多家科技企业获国家科技部专项资金支持,10余个项目获2020年上海市第一批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此外,围绕5G与人工智能、知识产权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长三角科技金融协同与创新、工业物联网等主题,漕河泾园区完成了以高速光纤主干网为基础的智慧园区建设。
松江园区加快构建更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生态,不断提升产业能级、突出核心产业特色。在全市104产业区块综合评价中,综合发展指数继续位列榜首。上半年,松江园区获评上海市首个“工业物联网标杆示范园区”,部分园区内企业获2020年上海市第一批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作为全市唯一的工业互联网产业基地和松江区工业互联网创新集群,松江园区先后导入了多家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及一批行业应用企业,成功搭建起良好的工业互联网生态圈,推动工业互联网与5G、人工智能相融合,加速形成前沿示范应用。
浦江园区在5+X产业布局的基础上,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坚持以“主业、品牌、核心竞争力”作为产业发展抓手,聚焦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文化创意等特色产业。上半年,浦江园区成功引入多家通讯电子头部企业,入驻园区的生物制药企业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贡献卓著。同时,临港浦江智慧之岸一期荣获LEED预认证,园区孵化器获区内孵化器载体优秀评价,从开发建设、运营管理、综合服务等多个维度有效助力特色产业集聚、打造特色产业品牌。
康桥园区、南桥园区通过“导入一批、投资一批、孵化一批”的产业发展路径,持续推动项目落地和产业集聚,不断发挥园区产业规模效应。康桥园区围绕AI及集成电路产业,集聚了一批新材料研发、集成电路制造、人工智能应用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南桥园区围绕生物医药与美丽健康产业,对接“东方美谷”战略及“未来空间”战略,已成功吸引一批高端美妆、无人驾驶及汽车产业领域的领军企业入驻。两大园区围绕主导产业,不断加强龙头企业、头部企业及高精尖企业的招引、入驻、服务与联动。
临港新片区洋山特殊综保园区以洋山保税港区升级为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为契机,紧紧围绕临港新片区“五区联动”发展策略,充分利用政策叠加优势,以建设国际一流自由贸易园区为目标,提升“一体两翼”大服务能级。上半年,园区做大做深全球供应链亚洲枢纽产业规模,推动大宗商品贸易发展新平台建设,扩大汽车及零配件全产业链转型升级,打造跨境数据中心功能平台,促进保税食品冷链产业高速发展,助推园区离岸账户体系金融开放创新,建设洋山国际医药综合服务中心,不断以大产业集群升级助推园区加速跑。
金山园区紧紧锁定“上海金山一流园区”发展目标,推进落实临港枫泾智能制造园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二期、三期项目的整体开发。上半年,金山园区通过联动招商不断提升园区经济质量,通过高品质工程建设筑牢品牌根基,通过高起点运营团队强化园区服务水平。目前,金山园区重点在谈和储备了医疗新材料平台、碳纤维材料、氢能源装备、5G芯片制造等一批优质先进制造项目和大型名牌企业。
嘉定园区围绕“3+5+X”重点区域转型升级发展战略部署,依托“区区合作,品牌联动”机制,推动存量园区转型升级,打造新一代科创产业社区。上半年,嘉定园区以规划先行指导园区加快转型发展,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实行“落地一批、跟踪一批、储备一批”滚动推进招商引资,完善从“3R”到“3E”的园区转型升级路径,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与服务等新兴产业。
临港新片区航空产业园作为公司布局临港新片区的重要抓手,促进中国航空航天产业不断向发动机、航电、机电等领域拓展,推动中国大飞机制造规模化和产业化。以临港新片区浦东机场南侧区域开发建设为载体,园区集聚中国商飞、机场集团、上海临港三方优势资源,坚持“大飞机、大枢纽、创新谷、自贸港”发展定位,汇聚航空研发、制造、运维、服务产业链高端业态,以总装试飞、关键零部件、口岸物流、航空生产性服务为核心,打造全球唯一、“航空制造+航空服务”双链融合、世界级航空产业集群,逐步实现“一个园区、七大集群、千亿产值、万亿带动”。
5、法人治理情况
公司按照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法人治理结构。报告期内,董事会、监事会及股东大会规范运作,各会议的组织工作有条不紊,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报告期内,公司共召开了5次董事会、4次监事会、1次年度股东大会以及1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了公司债券发行方案、关联交易、定期报告、聘任高级管理人员等议案。报告期内,公司共披露47份临时公告和2份定期报告,对外披露的信息真实、准确、完整。新冠疫情期间,公司积极通过线上方式推进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主动以网上路演方式召开2019年度业绩说明,并参加了2020年上海辖区上市公司集体接待日活动与投资者进行互动和交流,获得了投资者的认可。
二、可能面对的风险
1、经济环境风险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深刻的影响,给面临复杂内外部环境挑战的中国经济带来外部冲击,短期内对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冲击幅度较大。此次新冠疫情对服务业、制造业和对外贸易等带来的冲击明显,相关产业链的供给和需求造成负面影响,尤其对中小微企业生存根基造成挑战。公司承担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减免了园区内中小企业部分租金,与中小微企业共渡难关。目前,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势头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进一步蔓延至各领域,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将面临全球经济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巨大不确定性,对公司经营带来风险,可能对业绩产生一定影响。
2、宏观政策风险
公司所处的园区开发行业与土地政策、税收政策、货币政策、信贷政策等各种政策关联性较大,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若发生较大变化,可能会导致公司经营成本和费用上升。在此形势下,公司将及时跟踪新冠疫情防控情况,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国内外重大事件及有关政策的制定情况,并积极调整经营计划,提升公司竞争力。
3、园区运营风险
产业园区开发同质化现象明显,园区产业定位、产业招商等方面均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受到园区所在地产业政策、人才引进政策等影响,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产业园区在吸引资金、技术升级、人才引进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若行业竞争愈加激烈,可能会对未来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一定的影响。
4、项目开发风险
园区产业载体开发经营及产业投资业务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项目开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开发内容复杂,资金沉淀期较长。虽然公司积累的丰富的园区开发经验且制定了较为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流程,但由于产业园区开发的周期很长,投资和开发的资金量非常大,开发过程涉及到多个部门,若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不能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可能会影响资金周转速度、项目开发进度、项目开发成本等情况,并对整个开发项目产生影响。
5、产业投资风险
近年来,公司积极推动收入结构转型,加大了产业投资的力度,优化公司收入结构,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果。投资项目从初始投资到成熟盈利需要较长的培育期,可能存在一定的项目决策风险和项目退出风险,同时受到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发展环境等因素影响,项目投资收益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上海临港作为专业从事产业开发、载体建设和运营服务的园区类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始终以“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城市更新的建设者,园区转型的引领者”为使命,坚持服务于上海自由贸易区临港新片区、上海科创中心及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等国家战略,积极为投资者创造价值、为产业创造价值、为城市创造价值。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
(一)精准承接国家战略
依托上海自由贸易区临港新片区、上海科创中心及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等战略机遇,上海临港将公司发展与国家重点战略、上海发展战略紧密结合,积极顺应国家大势、主动谋划战略布局、精准承接建设任务。在临港新片区,公司将紧抓历史机遇,提前谋划、加快布局、配置资源,聚焦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同时,公司各园区均位于上海城市未来发展的重点板块,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明显,产业特色、规模效应突出,目前均已成为国家重点战略的重要承载区。
(二)品牌优势树立典范
依托“临港”、“漕河泾”、“科技绿洲”等成熟品牌,上海临港成功建设了多个以科技、智慧、生态、人文、平安、和谐为特征定位的产业园区,并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建筑奖项和园区运营管理认证。基于“宜业、宜居、宜人”的品牌定位,上海临港贯通载体开发、管理运营与服务保障,着力打造了一系列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品牌园区,在园区开发行业树立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品质服务的专业核心,市场认可度稳步提升。
(三)集成营造产业生态
上海临港通过集聚党建、科技、人才、金融、信息、环境、能源、居住、生态等服务要素,在人力资源、商务对接、创新创业、政务政策、行业协会等各领域提供完善支持,持续优化了“平台+中心+服务”的立体服务集成体系。随着入驻企业的增加和专业人才的平台聚集,上海临港集成服务体系对产业生态的价值正逐步凸显,系统化、专业化、特色化的园区服务能力营造了良好的产业生态与营商环境。
(四)协同加速模式创新
上海临港在旗下各园区内复制推广“区区合作、品牌联动”模式,在与村镇集体合作开发产业园区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与当地村镇的协调经验及自身园区开发的专业能力,各园区均获得了“集要素、兴产业、强功能、优生态”的良好收效,形成了上海产业园区开发的样板模式。同时,上海临港通过引入各类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提升产业链整体服务能级,助力园区企业快速发展,创造区域经济与社会效益,持续为上海的产业升级贡献力量。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