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旭蓝(000040)
公司经营评述
- 2024-06-30
- 2023-12-31
- 2023-06-30
- 2022-12-31
- 2022-06-30
- 2021-12-31
- 2021-06-30
- 2020-12-31
- 2020-06-30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紧跟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坚定碳中和、乡村振兴战略方向,依托新能源、生态环保双主业布局,聚焦绿色能源、绿色环境的协同发展,为客户提供智慧能源运营管理、生态环境治理等一体化的绿色发展综合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
公司主要产品为电力,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所属行业为电力生产行业中的风力发电以及太阳能发电。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未发生变化。
(一)公司主要业务
新能源业务。公司拥有光伏组件生产、电站开发、施工建设、智能运维、技术研发等完整光伏发电体系,自持光伏电站并网装机容量约1GW。公司已搭建起光伏电站智能运维管理平台,实现了光伏电站大数据采集、智能化故障诊断、运维管理全周期的智慧能源管理,自运维及代运维项目约2GW。
生态环保业务。公司立足生态综合治理、水环境修复及运营、土壤修复等领域,为地方政府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保等领域的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等全周期解决方案。作为传统生态治理业务的补充,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公司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依托现有光伏基地,采用“农光互补”模式,试点“茶园综合体”项目,建成以大别山油茶产业化为基础,从育种、育苗、栽培到油茶压榨全流程农产品产业,努力打造茶油知名品牌。
(二)公司所处行业发展状况
1、新能源业务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已成为全球共识,在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引领下,各国正加速推进以光伏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快对清洁能源的产业布局。在我国,随着能源加速向低碳、零碳方向演进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贯彻推动,能源绿色转型趋势明确,节能降碳主线清晰。光伏作为新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一张“新名片”。
据相关数据,2024年上半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102.48GW,同比增长31%。其中,集中式光伏新增装机49.6GW;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52.88GW;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光伏发电累计并网容量712.93GW,同比增长52%,其中集中式光伏电站403.42GW;分布式光伏电站309.51GW。
2、生态环保业务
近年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持续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及大规模绿化建设为方向指引,持续推动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综合治理措施,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力度。
日益提升的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在乡村振兴等多重政策的加码下,伴随环境治理的不断深入和绿色经济的推行,生态环保业务市场空间待释放。
生态农业。近年来,公司积极探索与光伏技术相结合的创新路径,因地制宜选准光伏、油茶等产业发展突破口,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大力发展光伏扶贫、生态农业及推动优势产业转移落地,投身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发展茶油产业园,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根据市场环境及业务发展情况,继续加强开拓市场、强化资金回笼,另一方面对内增强管理效能、降本提质增效,持续推动组织体系再造,积极谋划部署各项新项目合作,努力改善公司经营。
1、新能源电站运营稳定
报告期内,电站管理水平和运维效率保持稳定。2024年上半年,公司电站发电量5.86亿度,发电厂平均用电率1.88%,发电厂利用小时数约618小时;电费收入4.089亿元;报告期内收到国补0.054亿元。
2、集中资源抓项目拓展
公司通过资源集中整合和优化配置,进一步优化项目拓展组织结构,助推项目拓展及落地。基于与央国企合作开发的新模式,在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等项目上实现优势互补,获得现有产业协同业务投资机会,获取项目开发指标,签订9.6亿元的陕西省长武150MW风电项目EPC总承包合同。积极布局新型储能领域,拓展新型储能产品线,张掖市200MW/800MWh、三门峡市200MW/400MWh独立共享储能项目正有序推进。
3、深耕精细管理,提升运营效率。
报告期内,通过推动管理模式和运行方式转变,增加过程节点把控措施,抓好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健全运营管理体系,推进业务和运营深度融合,为经营效益提升提供助力。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商业模式优势
公司秉承“让天更蓝,让生活更美好”的企业愿景,聚焦绿色产业,巩固推进“智慧能源+环保治理”的产业模式,致力于成为领先的环保新能源综合服务商。公司凭借独特的商业模式、强大的产业整合能力及市场开拓能力等优势,通过打造综合化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智慧能源运营服务、生态环境治理等一揽子绿色发展解决方案,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得以提升。
(二)规模化运营优势
公司紧抓新能源、生态环保双主业,集中优势资源全力推动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开发和建设落地,完善从光伏组件制造、新能源电站开发投资、工程设计施工、布局储能到智能运维、后市场服务齐头并进的业务体系。公司依托强大的业务体系后盾,通过近年来新能源项目开发的业务积累,在全国百余县市建立了电站项目公司,同当地政府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并网电站规模约1GW,已建成电站批复电价维持二十年不变,可带来持续稳定的业绩保障,是公司重要的压舱石资产。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伏电站远程集控智能运维平台已投运,经过不断优化升级,该系统已实现了光伏电站大数据采集、智能化故障诊断、运维管理全周期的智慧能源管理,为电站的安全平稳运营提供重要保障,通过规模化电站运维,摊薄运维成本,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三)产业整合优势
经过多年产业积累和产业链整合,公司实现了新能源产业布局,并成功拓宽了绿色产业链,全面布局生态环保行业,涉足生态修复、流域治理、水处理等业务领域,积累了丰富的行业整合经验,也为公司未来开拓新的增长动能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人才使用效能优势
公司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不断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在公司内部进行竞聘选拔,在公司外部则建立行业人才地图,加强人才储备,注重培养和引进多元化、复合型的人才,建立人才梯队,进一步增强公司团队综合能力,优化队伍结构,人才使用效能不断提升。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资金风险
新能源及生态环保产业均属资金密集型产业,对企业营运资金要求较高。因公司在东旭财务公司存款大额提取暂时受限,可自由支配的货币资金较为有限。同时,公司存量债务融资产生的财务费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整体盈利能力。
应对措施:一方面,积极加速资金回流,严控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另一方面,公司以东旭集团整体债务重组方案落地为契机,正在推进公债务风险化解工作,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及合作,通过展期、降息等多种方式减轻公司偿债压力,降低财务费用。
2、行业竞争风险
近年来,新能源光伏行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国家双碳目标提出后,以各大能源央企为代表,集中发力新能源,提升光伏业务比重,行业竞争日渐激烈,此外,光伏电站开发还面临着强配储能、土地、非技术成本、消纳等多重影响因素,对民营国内光伏行业的转型升级和进一步提升利润空间带来不确定性。
应对措施:一方面提升自持电站运维水平,大力开拓代运维市场。公司目前在手有近2GW的运维电站,涵盖自持及第三方委托运维项目,目前运维电站利润情况良好。由于人员经验强、检测设备自动化精度高,我司运维电站与同地区同类型电站相比,发电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受到客户的高度认可,公司大力开拓代运维业务具备可行性;另一方面,公司积极拓展市场,利用与地方政府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积极与央企、国企联合,优势互补、携手合作进行光伏电站投资及相关领域开发。
收起▲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公司所处行业的发展情况
东旭蓝天近年来致力于绿色能源、绿色环境的协同发展,积极践行“双碳”理念,凭借在新能源及环保行业沉淀的规模、资源和能力,进一步聚焦新能源和环保双主业,构建绿色低碳的可持续产业链,在创造商业价值的同时实现社会价值。
1、新能源业务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已成为全球共识,在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引领下,各国正加速推进以光伏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快对清洁能源的产业布局。在我国,随着能源加速向低碳、零碳方向演进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贯彻推动,能源绿色转型趋势明确,节能降碳主线清晰。光伏作为新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一张“新名片”。
2023年,光伏行业延续强劲增长势头。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12月底,我国光伏累计装机量达到 608.918GW,集中式光伏累计装机 354.481GW,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量 254.438GW,户用光伏累计装机量115.797GW。对比2022年底光伏累计装机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光伏新增装机216.30GW,创历史新高,几乎是近四年光伏新增装机量之和。分拆来看,集中式光伏新增装机120.014GW,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96.286GW,集中式光伏装机再次超过分布式,主要得益于沙戈荒光伏基地装机放量。
2、生态环保业务
近年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持续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及大规模绿化建设为方向指引,持续推动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综合治理措施,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力度。面对日益提升的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在乡村振兴等多重政策的加码下,伴随环境治理的不断深入和绿色经济的推行,生态环保行业将迎来发展机遇。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提出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近年来,公司积极探索与光伏技术相结合的创新路径,投资建设“农光互补”项目助力乡村振兴,投身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发展茶油产业园,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二)公司所处行业的市场竞争格局、公司的市场地位及公司优势
1、市场竞争格局
在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的引领下,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绿色产业的行业进入者持续增加,抢占优势资源,市场竞争激烈。随着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行业集中度将不断提高,将逐步形成一批资本实力雄厚、核心竞争力较强、具备区域整合能力的行业龙头企业。
2、公司的市场地位及公司优势
公司目前自持光伏电站并网装机容量约1GW,自运维及代运维项目约2GW。公司凭借自身商业模式、强大的资源整合及市场开拓能力、良好的工程品质及商业信誉、丰富的运营经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一定市场份额,得到了业内的高度认可。
报告期内,公司连续第七年上榜“全球新能源企业 500 强”,接连荣获《21世纪经济报道》“2023年度碳中和先锋企业”、《中国能源报》“2023碳中和绿色影响力领跑品牌”、《每日经济新闻》“最具社会责任上市公司”、《经济观察报》“核心竞争力ESG企业之星”、《华夏时报》“2023年度ESG优秀企业”、金融界“杰出社会责任奖”等多个重要奖项,并再度上榜“2023中国能源企业(集团)500 强“,综合实力再获认可。
(三)报告期内公司的行业资质情况
目前公司已获得了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电力行业(新能源发电)专业乙级、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等多项资质证书,及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多项认证,并申报取得了多项国家专利。
(四)公司的业务模式
公司新能源业务主要指光伏电站投资运营业务和光伏电站 EPC业务,光伏电站投资运营业务具体为光伏电站建设完成及并网发电后,公司可以对外转让电站或自持运营发电取得电费收入;光伏电站EPC业务,具体为公司根据市场环境,通过招投标或以开发带动EPC等模式获取EPC订单,为客户提供涵盖光伏电站工程总承包、设备采购的光伏电站整体解决方案。公司生态环保业务模式主要以EPC模式为主, 项目运作包含设计——采购——施工——交付的全过程总承包。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电力供应业的披露要求
公司紧跟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坚定碳中和、乡村振兴战略方向,依托新能源、生态环保双主业布局,聚焦绿色能源、绿色环境的协同发展,为客户提供智慧能源运营管理、生态环境治理等一体化的绿色发展综合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
公司主要产品为电力,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所属行业为电力生产行业中的风力发电以及太阳能发电。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未发生变化。
公司主要业务包括:
新能源业务。公司拥有光伏组件生产、电站开发、施工建设、智能运维、技术研发等完整光伏发电体系,自持光伏电站并网装机容量约1GW。公司已搭建起光伏电站智能运维管理平台,实现了光伏电站大数据采集、智能化故障诊断、运维管理全周期的智慧能源管理,自运维及代运维项目约2GW。
生态环保业务。公司立足生态综合治理、水环境修复及运营、土壤修复等领域,为地方政府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保等领域的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等全周期解决方案。作为传统生态治理业务的补充,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公司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依托现有光伏基地,采用 “农光互补”模式,试点“茶园综合体”项目,建成以大别山油茶产业化为基础,从育种、育苗、栽培到油茶压榨全流程农产品产业,努力打造中国茶油知名品牌。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商业模式优势
公司秉承“让天更蓝,让生活更美好”的企业愿景,聚焦绿色产业,巩固推进“智慧能源+环保治理”的产业模式,致力于成为领先的环保新能源综合服务商。公司凭借独特的商业模式、强大的产业整合能力及市场开拓能力等优势,通过打造综合化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智慧能源运营服务、生态环境治理等一揽子绿色发展解决方案,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得以提升。
(二)规模化运营优势
公司紧抓新能源、生态环保双主业,集中优势资源全力推动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开发和建设落地,完善从光伏组件制造、新能源电站开发投资、工程设计施工、布局储能到智能运维、后市场服务齐头并进的业务体系。公司依托强大的业务体系后盾,通过近年来新能源项目开发的业务积累,在全国百余县市建立了电站项目公司,同当地政府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并网电站规模约 1GW,已建成电站批复电价维持二十年不变,可带来持续稳定的业绩保障,是公司重要的压舱石资产。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伏电站远程集控智能运维平台已投运,经过不断优化升级,该系统已实现了光伏电站大数据采集、 智能化故障诊断、运维管理全周期的智慧能源管理,为电站的安全平稳运营提供重要保障,通过规模化电站运维,摊薄运维成本,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三)产业整合优势
经过多年产业积累和产业链整合,公司实现了新能源产业布局,并成功拓宽了绿色产业链,全面布局生态环保行业,涉足生态修复、流域治理、水处理等业务领域,积累了丰富的行业整合经验,也为公司未来开拓新的增长动能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人才使用效能优势
公司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不断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在公司内部进行竞聘选拔,在公司外部则建立行业人才地图,加强人才储备,注重培养和引进多元化、复合型的人才,建立人才梯队,进一步增强公司团队综合能力,优化队伍结构,人才使用效能不断提升。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2023年,宏观经济平稳复苏,在双碳”目标和国内外市场的巨大需求下,国内光伏产业上游产品产销量和下游新增装机创历史新高。但随着光伏产业供给侧竞争加剧,产业链盈利收缩,企业间竞争态势加剧,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公司在2023年继续全力聚焦主业,减少非核心产业投入,管理层及广大员工齐心协力,凭借顽强的斗志,继续努力拼搏。一方面对外强力开拓市场、强化资金回笼,另一方面对内增强管理效能、降本提质增效,持续推动组织体系再造,积极谋划部署各项新项目合作,努力改善公司经营。
报告期内,公司根据市场环境及业务发展情况,调整及收缩部分业务范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4.89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其中新能源发电业务收入持续保持稳定,满发稳供。2023年全年累计电费收入约7.3亿元,截至2023年末应收新能源发电补贴款15.11亿元,年度内已收到新能源补贴3.56亿元。生态环保业务等资金驱动型业务较去年有所收缩。
尽管收入有所下降,但受益于落实债务化解协议减少利息支出等因素,本报告期公司经营业绩较上年同期有所好转,亏损幅度进一步缩小,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76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大幅减少。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为238.08亿元,归母净资产为111亿元。
(一)坚定新能源主业,挖潜提质
电站资产“压舱石”的战略定位不断夯实,公司运维业务技术、生产经营与营销管理在业内有一定口碑,随着生产标准化体系逐步落地,发电量实现小幅增长。报告期末,公司自持光伏电站57座,覆盖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并网装机量约1GW,全年累计发电量11.64亿千万时,上网电量 11.55亿千万时,发电厂利用小时数1241.63小时,分别较2022年增长1.2%、1.2%、1.4%。报告期新能源业务实现毛利33,326.82万元,毛利率29.76%,较上年同期增加8.45个百分点。
(二)新能源主业收入占比再提升
报告期内,新能源业务收入(包含光伏发电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 75.20%,较上年同期比重 65.64%,提升9.56个百分点,新能源业务收益对整体经营业绩的贡献持续放大,新能源业务较好的盈利能力和收益质量对于公司稳定经营及持续发展形成有力保障。
(三)集中资源抓项目拓展
公司通过资源集中整合和优化配置,进一步优化项目拓展组织结构,助推项目拓展及落地。基于与央国企合作开发的新模式,在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等项目上实现优势互补,获得现有产业协同业务投资机会,获取项目开发指标。在风电项目开发方面,公司在湖南怀化取得207WM风电项目指标,预计通过与央企、国企相关单位共同组建合资公司的方式合作开发,实现互利共赢。加码布局新型储能领域,获得张掖市200MW/800MWh、三门峡市 200MW/400MWh独立共享储能项目备案,积极拓展新型储能产品线。相关项目顺利实施后,对增加公司新能源业务收入,提升主营业务持续盈利能力,推动公司新能源业务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四)生态环保业务保持稳定,生态农业积极开拓
报告期内,生态环保业务收入虽下降,但在总体营收占比提升。原有项目正稳步落实并提升回款速度,在强化风险管理的同时,重点加强拓展储备EPC模式下优质项目资源。结合公司生态环保大布局及全资质,公司按照“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茶油互联互动创新发展模式,培育优势特色油茶集群,丰富茶油产品线,打造蓝天金寨山茶油优质品牌,努力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
(五)抓人才队伍建设、提组织效能
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关爱员工,是企业行稳致远的必然选择。报告期内,公司完成员工人才画像及相应薪酬调整,优化人才结构,强化梯队储备。通过举办总裁面对面、管理下一线、五月劳模评选、六月端午节及清收盘活竞赛等各项专题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促进组织效能提升。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公司所处行业格局及发展趋势
根据我国“双碳”目标,到203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预计将达到25%,到206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预计将达到 80%,成为能源供给的主力军。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我国实现能源结构转型和“双碳”目标的关键举措,未来可再生能源将加快占据发电装机增量主体地位,并逐步完成存量替代,夯实我国绿色低碳能源供应基础。
(1)我国太阳能资源总量丰富,光伏新增装机规模将持续高位运行
我国是世界上太阳能总辐射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全国总面积2/3以上地区年日照时数大于2,200小时。我国太阳能总辐射资源地区性差异较大,呈现西部地区大于中东部地区,高原、少雨干燥地区大,平原、多雨高湿地区小的特点。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3年末,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规模为6.09亿千瓦、风力发电累计装机规模为4.4亿千瓦,很快将突破《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提出的2030年风电、光伏累计装机规模达12亿千瓦的目标。得益于各国政府对可再生能源的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之一,新增装机容量也有望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2)光伏发电行业技术水平持续提升
近年来,在产业规模快速扩大的带动下,我国光伏发电技术取得快速发展,光伏电池组件等关键部件产业化量产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基本实现国产化,同时光伏发电系统成套技术不断优化完善,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
(3)光伏发电企业装机成本不断下降
光伏发电系统由光伏方阵、控制器、蓄电池组、逆变器等部分组成,其中光伏方阵的核心部件是晶硅电池串联而成的光伏组件,其技术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光伏发电系统的太阳能转换效率及发电效能。在全球能源绿色转型的趋势下,得益于积极的产业政策与旺盛的市场需求,国内企业近年来持续加大光伏组件环节的投资和技术革新,推动生产成本持续下降。目前,我国光伏行业的产业化规模与电池技术研发水平均已位居世界前列,已成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4)光伏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光伏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光伏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光伏企业正致力于提高产品的环保性能和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以实现绿色生产。此外,光伏企业还在积极探索与储能、智能电网等领域的融合,以提高光伏系统的整体效率和稳定性。光伏行业作为清洁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二)公司未来发展战略
公司将紧跟国家“碳中和”及“乡村振兴”的战略步调,围绕“让天更蓝,让生活更美好”愿景,持续推进“智慧能源+环保治理”产业模式,秉持“风光协同、环农共进”开发思路,深耕细作,加强技术研发,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提升一体化、一站式的零碳解决方案能力;重点提升战略把控能力,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公司规模、效益可持续发展。坚持自主开发、合作开发与并购相结合的经营方针,加强在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发电领域的布局,同时不断加快环保、新农业等协同业务发展步伐,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先的新能源环保综合服务商。
(三)公司2024年工作重点
1、新能源主业深化提质增效
光伏电站作为公司“压舱石”资产,是公司的利润基石。在确保现有电站稳定运营的同时,灵活运用自主开发、股权并购、合资开发等市场化手段,积极开拓平价上网项目及EPC承建;其次,推动与央企国企深度合作,储备更多优质项目资源,提速资源转化和落地;在资源丰富地区配合当地政府建设高效光伏组件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和储能电池及材料等项目,进一步延伸新能源产业链;积极拓展第三方委托运维项目,创造利润增长点。
2、生态环保业务,稳中求进
生态环保产业一方面紧跟政策导向,积极投入污染防治攻坚战,多个细分领域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在融资趋紧的外部环境下,根据项目的融资进展合理的调整施工进度,控制投资节奏,积极谋求转型发展。 在生态农业等乡村振兴业务方面,结合公司在生态环保方面的优势资源,积极参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河湖生态环境复苏等工程。山茶油产业作为公司乡村振兴事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今年将继续加大营销力度, 向市场要增量,做好服务,培养客户粘性,提高回购率,拓宽流通渠道。
3、推动债务化解,拓展新融资渠道
公司将利用国家碳中和产业政策优势,改善经营状况的同时,根据东旭集团债务化解原则,积极与有关债权方协商,通过延长偿债期限、降低利率等多种方式落实具体债化方案,减轻公司偿债压力,降低财务费用。公司将继续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及合作,努力拓展新的融资渠道。
4、加强管理,向管理要效益
公司将进一步加强成本管理和费用预算控制,加强对子公司及各业务单元的财务及风险管控,提升内部运营管理效率,降低各项运营费用。强化落地执行,深入推进落实“技术创效+产业增效+管理提效”的生产经营一体化思路和模式,为推动可持续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四)公司可能面临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1、资金风险
新能源及生态环保产业均属资金密集型产业,对企业营运资金要求较高。因公司在东旭财务公司存款大额提取暂时受限,可自由支配的货币资金较为有限。同时,公司存量债务融资产生的财务费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整体盈利能力。
应对措施:一方面,积极加速资金回流,严控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另一方面,公司以东旭集团整体债务重组方案落地为契机,正在推进公司债务风险化解工作,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及合作,通过展期、降息等多种方式减轻公司偿债压力,降低财务费用。
2、行业竞争风险
近年来,新能源光伏行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国家双碳目标提出后,以各大能源央企为代表,集中发力新能源,提升光伏业务比重,行业竞争日渐激烈,此外,光伏电站开发还面临着强配储能、土地、非技术成本、消纳等多重影响因素,对民营国内光伏行业的转型升级和进一步提升利润空间带来不确定性。
应对措施:一方面提升自持电站运维水平,大力开拓代运维市场。公司目前在手有近 2GW 的运维电站,涵盖自持及第三方委托运维项目,目前运维电站利润情况良好。由于人员经验强、检测设备自动化精度高,我司运维电站与同地区同类型电站相比,发电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受到客户的高度认可,公司大力开拓代运维业务具备可行性;另一方面,公司积极拓展市场,利用与地方政府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积极与央企、国企联合,优势互补、携手合作进行光伏电站投资及相关领域开发。
收起▲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紧跟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乡村振兴战略指引,持续聚焦新能源及环保绿色产业,巩固推进“智慧能源+环保治理”产业模式,致力于成为领先的环保新能源综合服务商,为客户提供智慧能源运营服务、生态环境治理等一体化的绿色发展综合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
(一)公司主要业务
新能源业务。公司拥有光伏组件生产、电站开发、施工建设、智能运维、技术研发等完整光伏发电体系,截止报告期末,自持光伏电站57座并网装机容量约1GW。公司已搭建起光伏电站智能运维管理平台,实现了光伏电站大数据采集、智能化故障诊断及日常运维的全周期智慧能源管理,自运维及代运维项目近2GW。
生态环保业务。公司立足生态综合治理、水环境修复及运营、土壤修复等领域,为地方政府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保等领域的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等解决方案。作为传统生态治理业务的补充,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公司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依托现有光伏基地,采用“农光互补”模式,试点“茶园综合体”项目,建成以大别山油茶产业化为基础,从育种、育苗、栽培到油茶压榨全流程农产品产业,着力打造茶油知名品牌。
(二)公司所处行业的发展情况
1、新能源业务
目前,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已成为全球共识,在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引领下,各国正加速推进以光伏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快对清洁能源的产业布局。2023年上半年,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6月国家能源局组织发布《新型电力系统蓝皮书》,首次明确提出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总体架构和重点任务。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统计,2023年上半年,全国光伏新增并网容量7842万千瓦,同比增长154%,其中集中式光伏电站3746万千瓦,同比增长234%,分布式光伏电站4096万千瓦,同比增长108%,光伏装机市场继续增长。
2、生态环保行业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持续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及大规模绿化建设为方向指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综合治理措施,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力度。面对日益提升的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在多重政策的加码下,伴随乡村振兴生态治理的不断深入和绿色经济的推行,为公司生态业务板块带来新的机遇。
生态农业。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把“乡村振兴”提高到“十四五”时期的最高国家战略之一,构成未来很长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顶层战略设计。公司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实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开发大别山茶油产业园,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聚焦主业发展,通过改革管理体系实现管理提升,进一步完善了业务布局;业务开拓取得新进展,经营利润实现扭亏为盈,持续实施降本增效等管控措施,减少成本性支出助力经营业绩向好。
1、新能源电站运营稳定
报告期内,公司光伏电站稳定运营,为经营业绩向好提供基本保证。2023年上半年,公司电站发电量5.8亿度,发电厂平均用电率1.76%,发电厂利用小时数约626小时;新投产机组的装机容量1.954万千瓦;电费收入4.08亿元,收到国补0.79亿元,电站管理水平和运维效率保持稳定。
2、项目拓展持续发力
公司通过资源集中整合和优化配置,进一步优化项目拓展组织结构,助推项目拓展及落地。报告期内,公司新增新能源及生态环保工程订单11.8亿元;运维团队积极拓展电站代运维项目,对外承接光伏电站代运维项目1500万元,通过精细化管理,助力客户电站发电效率提升。基于与央企合作开发的新模式,在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等项目上实现优势互补,获得现有产业协同业务投资机会,如与海西国投、长春城投合作,获取项目开发指标;在风电项目开发方面,公司在湖南怀化取得207WM风电项目指标,预计通过与央企、国企相关单位共同组建合资公司的方式合作开发,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实现互利共赢。相关项目顺利实施后,对增加公司新能源业务收入,提升主营业务持续盈利能力,推动公司新能源业务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3、生态环保业务保持稳定,生态农业积极开拓
报告期内,生态环保业务收入在总体营收占比有所提升,原有项目正稳步落实,在强化风险管理的同时,新项目开拓取得一定进展,重点加强拓展储备EPC模式下优质项目资源。结合公司生态环保大布局及全资质,公司按照“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茶油互联互动创新发展模式,培育优势特色油茶集群,丰富茶油产品线,打造蓝天金寨山茶油优质品牌,努力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
4、抓人才队伍建设、提组织质效
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关爱员工,是企业行稳致远的必然选择。报告期内,公司完成员工人才画像及相应薪酬调整,优化人才结构,强化梯队储备。通过举办总裁面对面、管理下一线、五月劳模评选、六月端午节及清收盘活竞赛等各项专题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促进了组织效能提升。
5、品牌影响力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以优质组件产品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参与上海SNEC国际光伏展会和德国慕尼黑光伏展会,加强外部合作和拓展,并在欧洲及东南亚市场上取得突破性订单;上半年公司还荣获了“绿能星安全高效光伏”和“绿能星智慧化解决方案”等重要行业奖项,品牌价值进一步提升。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商业模式优势
公司聚焦绿色产业,巩固推进“智慧能源+环保治理”的产业模式,致力于成为领先的环保新能源综合服务商。公司凭借独特的商业模式、强大的产业整合能力及市场开拓能力等优势,通过打造综合化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智慧能源运营服务、生态环境治理等一揽子绿色发展解决方案,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得以提升。
(二)规模化运营优势
公司具备较完善的从光伏组件制造、新能源电站开发投资、工程设计施工、布局储能到智能运维、后市场服务齐头并进的业务体系。依托强大的业务体系后盾,通过近年来新能源项目开发的业务积累,公司在全国百余县市建立了电站项目公司,同当地政府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公司并网电站规模约1GW,已建成电站批复电价维持二十年不变,可带来持续稳定的业绩保障,是公司重要的压舱石资产。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伏电站远程集控智能运维平台已投运,经过不断优化升级,该系统已实现了光伏电站大数据采集、智能化故障诊断及日常运维的全周期智慧能源管理,为电站的安全平稳运营提供重要保障。
(三)产业整合优势
经过多年产业积累和产业链整合,公司实现了新能源产业布局,并成功拓宽了绿色产业链,全面布局生态环保行业,涉足生态修复、流域治理、水处理等业务领域,积累了丰富的行业整合经验,也为公司开拓新的增长动能提供有力保障。
(四)人才使用效能优势
公司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不断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在公司内部进行竞聘选拔,加强人才储备,建立人才梯队,进一步增强公司团队综合能力,优化队伍结构,人才使用效能不断提升。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资金风险
新能源及生态环保产业均属资金密集型产业,对企业营运资金要求较高。因公司在东旭财务公司存款大额提取暂时受限,可自由支配的货币资金较为有限。同时,公司存量债务融资产生的财务费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应对措施:一方面,积极加速资金回流,严控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另一方面,公司以东旭集团整体债务重组方案落地为契机,正在推进公司债务风险化解工作,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及合作,通过展期、降息等多种方式减轻公司偿债压力,降低财务费用。
2、行业竞争风险
近年来,新能源光伏行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国家双碳目标提出后,以各大能源央企为代表,集中发力新能源,提升光伏业务比重,行业竞争日渐激烈,此外,光伏电站开发还面临着强配储能、土地、非技术成本、消纳等多重影响因素,对民营国内光伏行业的转型升级和进一步提升利润空间带来不确定性。
应对措施:一方面提升自持电站运维水平,大力开拓代运维市场。公司目前在手有近2GW的运维电站,涵盖自持及第三方委托运维项目,目前运维电站利润情况良好。由于人员经验强、检测设备自动化精度高,我司运维电站与同地区同类型电站相比,发电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受到客户的高度认可,公司大力开拓代运维业务具备可行性;另一方面,公司积极拓展市场,利用与地方政府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积极与央企、国企联合,优势互补、携手合作进行光伏电站投资及相关领域开发。
收起▲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公司所处行业的发展情况
1、新能源业务
在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引领下,各国正加速推进以光伏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前全球已有130多个国家提出了“零碳”或“碳中和”目标,向清洁低碳能源转型已成为必由之路。光伏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新能源增量主体,也是实现“双碳”战略的重要路径选择。接连被写入国家促投资、稳增长、扩内需相关行动纲领,多次明确坚定大力支持光伏发展的意志和决心,也清晰勾勒出未来健康发展的蓝图。
202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光伏行业迎难而上,实现高速增长。
从应用市场发展情况看,2022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为87.41GW,同比增长59.3%,再次创下年新增装机量的最高纪录,连续10年位居全球首位。其中,分布式新增51.1GW,同比增长74.5%;集中式新增36.3GW,同比增长41.8%。光伏累计装机量为392.61GW,连续8年位居全球首位。
从制造端看,2022年我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产量同比增长均在55%以上。其中,多晶硅产量82.7万吨,同比增长63.4%,连续12年位居全球首位;硅片产量357GW,同比增长57.5%;电池片产量318GW,同比增长60.7%;组件产量288.7GW,同比增长58.5%,连续16年位居全球首位。
从产品出口来看,呈现量价齐升态势,出口额再创新高。2022年,光伏产品(硅片、电池片、组件)出口总额约512.5亿美元,同比增长80.3%。其中,光伏组件出口额423.61亿美元,出口量约153.6GW,同比增长55.8%,均创历史新高;硅片出口量约36.3GW,同比增长60.8%,电池片出口量约为23.8GW,同比增长130.7%。
国际能源署(IEA)在《2022年可再生能源报告》中提出,到2027年,全球光伏累计装机量将超过煤炭,成为最大的装机能源。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有关预测,2023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将达到95-120GW,2023年全球新增装机量将达到280-330GW,约占全球新增装机量30%以上。在产业规模方面,扩产项目将多点开花,投资主体趋向多元化。
2、生态环保业务
近年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持续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及大规模绿化建设为方向指引,持续推动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综合治理措施,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力度。面对日益提升的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在乡村振兴等多重政策的加码下,伴随环境治理的不断深入和绿色经济的推行,生态环保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把“乡村振兴”提高到“十四五”时期的最高国家战略之一。推动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发展,公司积极投身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大别山茶油产业园,随着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推进,都为公司未来的业务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公司所处行业的市场竞争格局、公司的市场地位及公司优势
1、市场竞争格局
在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的引领下,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绿色产业的行业进入者持续增加,抢占优势资源,市场竞争激烈。随着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行业集中度将不断提高,将逐步形成一批资本实力雄厚、核心竞争力较强、具备区域整合能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市场占有份额将逐步上升。
2、公司的市场地位及公司优势
公司目前自持光伏电站并网装机容量约1GW,自运维及代运维项目近2GW。公司凭借自身商业模式、强大的资源整合及市场开拓能力、良好的工程品质及商业信誉、丰富的运营经验和厚积薄发的实干精神,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了相当的市场份额,得到了业内的高度认可。
报告期内,公司连续六年上榜“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荣获“2022年度绿色低碳突出贡献奖”、“2022年度潜力成长上市公司奖”、“2022金桥奖-年度杰出ESG实践企业”等殊荣,并再度上榜“2022中国能源企业(集团)500强“,位居388位,综合实力再获认可。
(三)报告期内公司的行业资质情况
目前公司已获得了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电力行业(新能源发电)专业乙级、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等多项资质证书,及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多项认证,并申报取得了多项国家专利。
(四)公司的业务模式
公司光伏电站经营模式为光伏电站投资运营业务和光伏电站EPC业务,光伏电站投资运营业务具体为光伏电站建设完成及并网发电后,公司可以对外转让电站或自持运营发电取得电费收入。公司生态环保业务模式主要以EPC模式为主,项目运作包含设计——采购——施工——交付的全过程总承包。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电力相关业的披露要求公司始终紧跟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坚定碳中和、乡村振兴战略方向,依托新能源、生态环保双主业布局,聚焦绿色能源、绿色环境的协同发展,为客户提供智慧能源运营管理、生态环境治理等一体化的绿色发展综合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公司主要业务包括:新能源业务。公司拥有光伏组件生产、电站开发、施工建设、智能运维、技术研发等完整光伏发电体系,自持光伏电站并网装机容量约1GW。公司已搭建起光伏电站智能运维管理平台,实现了光伏电站大数据采集、智能化故障诊断、运维管理全周期的智慧能源管理,自运维及代运维项目近2GW。
生态环保业务。公司立足生态综合治理、水环境修复及运营、土壤修复等领域,为地方政府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保等领域的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等全周期解决方案。
作为传统生态治理业务的补充,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公司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依托现有光伏基地,采用“农光互补”模式,试点“茶园综合体”项目,建成以大别山油茶产业化为基础,从育种、育苗、栽培到油茶压榨全流程农产品产业,努力打造中国茶油知名品牌。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商业模式优势
公司秉承“让天更蓝,让生活更美好”的企业愿景,聚焦绿色产业,巩固推进“智慧能源+环保治理”的产业模式,致力于成为领先的环保新能源综合服务商。公司凭借独特的商业模式、强大的产业整合能力及市场开拓能力等优势,通过打造综合化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智慧能源运营服务、生态环境治理等一揽子绿色发展解决方案,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得以提升。
(二)规模化运营优势
公司紧抓新能源、生态环保双主业,集中优势资源全力推动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开发和建设落地,完善从光伏组件制造、新能源电站开发投资、工程设计施工、布局储能到智能运维、后市场服务齐头并进的业务体系。公司依托强大的业务体系后盾,通过近年来新能源项目开发的业务积累,在全国百余县市建立了电站项目公司,同当地政府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并网电站规模约1GW,已建成电站批复电价维持二十年不变,可带来持续稳定的业绩保障,是公司重要的压舱石资产。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伏电站远程集控智能运维平台已投运,经过不断优化升级,该系统已实现了光伏电站大数据采集、智能化故障诊断、运维管理全周期的智慧能源管理,为电站的安全平稳运营提供重要保障,通过规模化电站运维,摊薄运维成本,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三)产业整合优势
经过多年产业积累和产业链整合,公司实现了新能源产业布局,并成功拓宽了绿色产业链,全面布局生态环保行业,涉足生态修复、流域治理、水处理等业务领域,积累了丰富的行业整合经验,也为公司未来开拓新的增长动能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人才使用效能优势
公司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不断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在公司内部进行竞聘选拔,在公司外部则建立行业人才地图,加强人才储备,注重培养和引进多元化、复合型的人才,建立人才梯队,进一步增强公司团队综合能力,优化队伍结构,人才使用效能不断提升。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近年来公司通过聚焦发展战略、创新业务模式、优化业务布局、科学精细管理,以及组织和人才体系完善,实现了组织效能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聚集主业,大力发展新能源和生态环保业务,但2022年受经济下行影响,业务开拓推进较为缓慢,营业收入整体有所下降,共实现营业收入30.36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21.68%。且因财务费用较高及商誉减值等原因,公司2022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09亿元,亏损金额较2021年度减少,总体经营业绩持续改善。
1、深耕新能源主业,电站运营稳定
公司坚持做强新能源主业,集中优势资源全力推动光伏及epc项目开发和建设落地,完善从光伏组件制造、新能源电站开发投资、工程设计施工、布局储能到智能运维、后市场服务齐头并进的业务体系;深化与央国企合作,推进储能、低碳领域业务合作。
报告期内,光伏电站“压舱石”资产稳定运营,截止2022年12月底,公司拥有的光伏电站并网装机量约1GW,电站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地区。全年累计发电量11.5亿度,发电厂利用小时数1225小时,全年电费收入约7.31亿元;电站管理水平和运维效率保持高水平。全年公司共收到新能源补贴约6亿元。报告期内,新增新能源工程订单8.06亿元;公司的运维团队积极拓展电站代运维项目,对外承接光伏电站代运维项目112MW,通过精细化管理,助力客户电站发电效率提升。
2、光伏组件高功率产品再升级
随着光伏产业进入新一轮的技术迭代期,各路企业在硅片组件大尺寸、薄片化等方面不断创新升级,特别是伴随N型赛道的产业化提速,光伏产业链新旧力量纷纷布局。
公司不断完善新能源产业链布局,报告期内完成光伏组件产线升级更新和扩产,切入高效光伏组件赛道投产大尺寸高功率组件,目前高效光伏组件首件210组件已下线。公司高效光伏组件产品序列涵盖166、182、210等尺寸电池片,预留TOPcon和HJT电池升级窗口,组件封装综合目前行业先进技术水平。
3、生态环保业务保持稳定,生态农业积极开拓
近年来因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监管趋严,生态环保工程类企业面临较大的资金及融资压力,公司近年来生态环保工程行业主要加强现有项目的收尾及回款工作,同时强化风险管理,重点跟踪储备传统EPC模式下优质项目资源,报告期内业务收入有所回升。
结合公司生态环保大布局及全资质,公司按照“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茶油互联互动创新发展模式,培育优势特色油茶集群,努力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未来公司将推动山茶油关联产品开发,从高端食用油向日用保养等快消品拓展,丰富茶油产品线,打造蓝天金寨山茶油优质品牌。
4、推进落实债务化解,减轻偿债压力
2022年9月29日,《东旭集团金融债务重组方案》通过,公司作为东旭集团合并报表范围内的上市公司,未来偿付对外金融债务适用《东旭集团金融债务重组方案》确定的基本原则。在此背景下,公司积极与有关债权方协商,通过延长偿债期限、降低利率等多种方式落实具体债化方案,减轻了公司偿债压力,减少财务费用,为公司经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5、抓管理强队伍,提升工作质效
公司持续推进组织变革与人员优化、降本增效,积极组建培养经营、技术、销售等骨干团队。定期开展“总裁面对面”活动,倾听员工合理化建议,梳理各层级人员需求,强化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报告期内针对审批制度进行流程节点优化,助力工作质效全面提升。通过开展培训和团建活动提升了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可,并将“感恩做人,敬业做事,务实创新,合作共赢”的核心价值理念落实到日常工作中。优化人才结构,强化梯队储备,为蓝天高质量发展打造硬核支撑。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公司所处行业格局及发展趋势
(二)公司未来发展战略
公司将紧跟国家“碳中和”及“乡村振兴”的战略步调,围绕“让天更蓝,让生活更美好”愿景,持续推进“智慧能源+环保治理”产业模式,秉持“风光协同、环农共进”开发思路,深耕细作,加强技术研发,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提升一体化、一站式的零碳解决方案能力;重点提升战略把控能力,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公司规模、效益可持续发展。坚持自主开发、合作开发与并购相结合的经营方针,加强在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发电领域的布局,同时不断加快环保、新农业等协同业务发展步伐,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先的新能源环保综合服务商。
(三)公司2023年工作重点
1、新能源主业稳中求进
光伏电站作为公司“压舱石”资产,是公司的利润基石,每年可带来稳定的现金流,是公司稳定经营的重要保障。首先,在确保现有电站稳定运营的同时,电站开拓重点为平价竞价项目资源及EPC承建,积极争取内蒙、青海、甘肃、陕西等大型基地项目;其次,利用自身开发、设计、建设及运营一体化的能力和成本控制优势,推动与央企国企深度合作,储备更多优质项目资源;在资源丰富地区配合当地政府建设高效光伏组件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和储能电池及材料等项目,进一步延伸新能源产业链,夯实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着力打造智能物联网代运维平台,积极拓展第三方委托运维项目,力争成为代运维市场中的佼佼者,从而推动新能源主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生态环保业务保持稳健
生态环保产业将一方面紧跟政策导向,积极投入污染防治攻坚战,多个细分领域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在融资趋紧的外部环境下,根据项目的融资进展合理的调整施工进度,控制投资节奏,积极谋求转型发展。
在生态农业等乡村振兴业务方面,结合公司在生态环保方面的优势资源,参与建设一批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河湖生态环境复苏等工程。山茶油产业作为公司乡村振兴事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今年将继续加大营销力度,向市场要增量,做好服务,培养客户粘性,提高回购率;要持续走产品创新、副产品开发、品牌化建设发展的路子,多措并举拓宽流通渠道。
3、推动债务化解,拓展新融资渠道
公司将利用国家碳中和产业政策优势,改善经营状况的同时,根据东旭集团债务化解原则,积极与有关债权方协商,通过延长偿债期限、降低利率等多种方式落实具体债化方案,减轻公司偿债压力,降低财务费用。公司将继续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深度沟通及合作,努力拓展新的融资渠道。
4、强化内部管理,向管理要效益
公司将进一步加强成本管理和费用预算控制,加强对子公司及各业务单元的财务及风险管控,全面优化经营管理措施,提升内部运营管理效率,降低各项运营费用。强化落地执行,深入推进落实“技术创效+产业增效+管理提效”的生产经营一体化思路和模式,为推动可持续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5、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立优秀员工队伍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员工与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增强队伍凝聚力,在公司形成勇于奉献,齐心协力干成事,干大事,干难事的团队氛围。优化队伍结构,进行内部技术人员梯队建设及培养,建设合适的薪酬匹配及岗位匹配机制,根据人员职业技能等级、工龄、岗位形成岗位匹配及薪资匹配方案,优胜劣汰。
(三)公司可能面临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1、资金风险
新能源及生态环保产业均属资金密集型产业,对企业营运资金要求较高。受东旭集团流动性危机影响,公司在财务公司存款暂时受限,可自由支配的货币资金较为有限。同时,公司存量债务融资规模较大,财务费用影响公司整体盈利能力。
应对措施:一方面,积极主张各类债权加速资金回流,同时严控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另一方面,公司以东旭集团整体债务重组方案落地为契机,推进公司债务风险化解工作,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及合作,通过展期、降息等多种方式减轻公司偿债压力,降低财务费用。
2.行业竞争风险
近年来,新能源光伏行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国家双碳目标提出后,以各大能源央企为代表,集中发力新能源,提升光伏业务比重,行业竞争日渐激烈,此外,光伏电站开发还面临着强配储能、土地问题、非技术成本、消纳等多重“烦恼”,对民营国内光伏行业的转型升级和进一步提升利润空间带来不确定性。
应对措施:一方面提升自持电站运维水平,大力开拓代运维市场。公司目前在手有近2GW的运维电站,涵盖自持及第三方委托运维项目,目前运维电站利润情况良好,由于检测设备和人员经验强,自动化精度高,我司运维电站发电效率与同地区同类型电站相比发电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受到客户的高度认可,公司大力开拓代运维业务具备可行性;二方面,公司积极拓展市场,利用与地方政府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新能源开发方面积极与央企、国企联合,优势互补、携手合作进行光伏电站投资开发。
收起▲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紧跟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乡村振兴战略指引,持续聚焦新能源及环保绿色产业,巩固推进“智慧能源+环保治理”产业模式,致力于成为领先的环保新能源综合服务商,为客户提供智慧能源运营服务、生态环境治理等一体化的绿色发展综合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
(一)公司主要业务
新能源业务。公司拥有光伏组件生产、电站开发、施工建设、智能运维、技术研发等完整光伏发电体系,自持光伏电站并网装机容量约1GW。公司已搭建起光伏电站智能运维管理平台,实现了光伏电站大数据采集、智能化故障诊断、运维管理全周期的智慧能源管理,自运维及代运维项目超2GW。
生态环保业务。公司立足生态综合治理、水环境修复及运营、土壤修复等领域,为地方政府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保等领域的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等全周期解决方案。作为传统生态治理业务的补充,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公司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依托现有光伏基地,采用“农光互补”模式,试点“茶园综合体”项目,建成以大别山油茶产业化为基础,从育种、育苗、栽培到油茶压榨全流程农产品产业,努力打造中国茶油知名品牌。
(二)公司所处行业的发展情况
1、新能源业务
在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引领下,各国正加速推进以光伏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前全球已有130多个国家提出了“零碳”或“碳中和”目标,向清洁低碳能源转型已成为必由之路。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作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的纲领性文件,为国家整个再生能源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各省市响应“双碳”目标,也纷纷出台促进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鼓励性文件。
2022年上半年,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和全球清洁能源加速应用背景下,光伏产业总体实现高速增长。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上半年光伏发电建设运行情况相关统计,2022年上半年新增并网容量3087.8万千瓦,其中集中式光伏电站新增并网容量1122.5万千瓦。截至2022年6月底累计并网容量33620.4万千瓦,光伏装机市场继续增长。
2、生态环保行业
近年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综合治理措施,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力度。202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建设,畅通社会资本参与和获益渠道,支持政策和投融资模式创新,进一步促进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伴随环境治理的不断深入和绿色经济的推行,生态环保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生态农业。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把“乡村振兴”提高到“十四五”时期的最高国家战略之一。推动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发展,公司积极投身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大别山茶油产业园,随着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推进,都为公司未来的业务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董事会与管理层凝心聚力,通过发展战略聚焦、业务模式创新、市场布局优化、科学精细管理,以及组织和人才体系完善,实现经营发展持续改善,组织效能提升。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25亿元,同比增长0.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5亿元,亏损幅度收窄,总体经营业绩较上年同期有所好转。
1、新能源业务挖潜增效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上半年发电量5.73亿千瓦时,资产管理水平和运维效率持续提升。上半年公司申报项目补贴资金共计2.22亿元,已收到新能源补贴0.1147亿元。积极挖潜,光伏组件产线升级,高效光伏组件首件210组件下线;与广州智光储能、河南城发环境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储能、低碳领域业务合作。新业务方面,基于与央企合作开发的新模式,在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等项目上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公司获得现有产业协同业务投资机会,实现持续增收。
2、生态环保业务促回款,生态农业树品牌
近年来因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监管趋严,生态环保工程类企业面临较大的资金及融资压力,再叠加新冠疫情的影响,使得近年来生态环保工程行业整体处于收缩状态,公司现阶段主要做好现有项目的收尾及回款工作。同时强化风险管理,重点跟踪储备EPC模式下优质项目资源。
结合公司生态环保大布局及全资质,公司积极推进生态农业,进一步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按照“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茶油互联互动创新发展模式,培育优势特色油茶集群,上半年山茶油产业收入同比大幅增长。未来公司将重点加强山茶油关联产品开发,从高端食用油向日用保养等快消品拓展,丰富茶油产品线,打造蓝天金寨山茶油优质品牌。
3、抓管理强队伍,提升工作质效
管理上,通过加强制度体系建设,推进制度落实,梳理各层级人员需求,针对审批制度进行流程节点优化,助力工作质效全面提升。文化上,通过开展培训和团建活动提升了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可,并将“感恩做人,敬业做事,务实创新,合作共赢”的核心价值理念落实到日常工作中。队伍上,优化人才结构,强化梯队储备,为蓝天高质量发展打造硬核支撑。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商业模式优势
公司秉承“让天更蓝,让生活更美好”的企业愿景,聚焦绿色产业,巩固推进“智慧能源+环保治理”的产业模式,致力于成为领先的环保新能源综合服务商。公司凭借独特的商业模式、强大的产业整合能力及市场开拓能力等优势,通过打造综合化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智慧能源运营服务、生态环境治理等一揽子绿色发展解决方案,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得以提升。
(二)规模化运营优势
公司拥有新能源电站开发、工程设计、施工建设、智能运维、技术研发等完整的发电业务体系。公司依托强大的业务体系后盾,通过近年来新能源项目开发的业务积累,在全国百余县市建立了电站项目公司,同当地政府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并网电站规模约1GW,已建成电站批复电价维持二十年不变,可带来持续稳定的业绩保障,是公司重要的压舱石资产。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伏电站远程集控智能运维平台已投运,经过不断优化升级,该系统已实现了光伏电站大数据采集、智能化故障诊断、运维管理全周期的智慧能源管理,为电站的安全平稳运营提供重要保障,通过规模化电站运维,摊薄运维成本,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三)产业整合优势
经过多年产业积累和产业链整合,公司快速实现了新能源产业布局,并成功拓宽了绿色产业链,全面布局生态环保行业,涉足生态修复、流域治理、水处理等业务领域,积累了丰富的行业整合经验,也为公司未来开拓新的增长动能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人才使用效能优势
公司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积极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企业氛围,积极为员工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营造良性的学习与竞争氛围,努力形成团结奋进的合作共事平台。通过近几年规模化的运作,公司团队综合能力进一步增强、队伍结构更加优化、人才使用效能不断提高。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资金风险
新能源及生态环保产业均属资金密集型产业,对企业营运资金要求较高。受国家宏观形势变化及降杠杆融资调控等政策影响,民营企业融资相对困难,信用风险增加。受东旭集团流动性危机影响,公司在财务公司存款暂时受限,可自由支配的货币资金较为有限。同时,公司存量债务融资规模较大,财务费用居高不下,影响公司整体盈利能力。
应对措施:一方面,公司将围绕年度经营和投资计划开源节流,积极主张各类债权加速资金回流,同时严控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另一方面,公司将继续积极推进债务风险化解工作,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及合作,通过展期、降息、债务重组等方式缓解公司资金及财务压力。
2、竞争风险
近年来,新能源光伏行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国家双碳目标提出后,以各大能源央企为代表,集中发力新能源,提升光伏业务比重,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将对民营国内光伏行业的转型升级和进一步提升经营利润率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应对措施:一方面提升自持电站运维水平,大力开拓代运维市场;公司积极拓展市场,利用与地方政府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新能源开发方面积极与央企、国企联合开发,积极拓展相关业务。
收起▲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的行业情况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电力相关业的披露要求
公司紧跟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乡村振兴战略指引,持续聚焦新能源及环保绿色产业,巩固推进“智慧能源+环保治理”产业模式,致力于成为领先的环保新能源综合服务商,为客户提供智慧能源运营服务、生态环境治理等一体化的绿色发展综合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
(一)公司所处行业的政策环境
1、新能源业务
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我国2021年新增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约54.88GW,风电装机容量约3.3亿千瓦,同比增长13.9%。其中新增光伏连续9年稳居世界首位。“十四五”首年,新能源发电建设实现新突破,呈现新特点。
全球已有130多个国家提出了“零碳”或“碳中和”目标,向清洁低碳能源转型已成为必由之路。中国围绕“双碳”目标的实现进行了部署,为整个再生能源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
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作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的纲领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光伏、风电、储能将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承担重要任务,提出全面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12亿KW以上。同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发展可再生能源对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2030年达到25%的发展目标。目前,各省市响应“双碳”目标,也纷纷出台促进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鼓励性文件。
2、生态环保业务
“十四五”是中国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2035年全国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的关键基础。在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下,未来的环保产业将担负起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产业经济绿色转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基础性、保障性作用。
2021年12月,《加快农村能源转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建成一批农村能源绿色低碳试点,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占农村能源的比重持续提升,农村电网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壮大,绿色低碳新模式新业态得到广泛应用。2022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也进一步指出,将持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农村光伏、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建设。未来新能源产业将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补充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之年,也是光伏平价上网的启航年,更是迈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起始之年。公司所处的新能源及环保行业均具有天然的绿色低碳属性,与碳中和理念十分契合,产业发展迎来良好机遇。
(二)公司所处的市场地位
公司目前自持光伏电站并网装机容量约1GW,自运维及代运维项目超2GW。公司凭借自身商业模式、强大的资源整合及市场开拓能力、良好的工程品质及商业信誉、丰富的运营经验和厚积薄发的实干精神,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了相当的市场份额,得到了业内的高度认可。
报告期内,公司荣获“2021中国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2021ESG绿色公司之星”等荣誉。基于助力绿色中国的生态环保业务进展显著,以及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工程方面取得的成绩,公司还荣获了“2021年度碳中和先锋”、“2021中国绿色环保产品”、“全国粮油示范工程示范加工企业”等各项肯定及褒奖。
此外,公司已获得了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电力行业(新能源发电)专业乙级、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等多项资质证书,及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多项认证,并申报取得了多项国家专利。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的业务构成
1、主营业务
新能源业务。公司拥有光伏组件生产、电站开发、施工建设、智能运维、技术研发等完整光伏发电体系,自持光伏电站并网装机容量约1GW。公司已搭建起光伏电站智能运维管理平台,实现了光伏电站大数据采集、智能化故障诊断、运维管理全周期的智慧能源管理,自运维及代运维项目超2GW。
生态环保业务。公司立足生态综合治理、水环境修复及运营、土壤修复等领域,为地方政府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保等领域的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等全周期解决方案。近年来因受PPP项目清库等行业政策影响,公司生态环保业务收入持续下降。作为传统生态治理业务的补充,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公司依托现有光伏基地,采用“农光互补”模式,试点“茶园综合体”项目,建成以大别山油茶产业化为基础,从育种、育苗、栽培到油茶压榨全流程农产品产业,努力打造中国茶油知名品牌。
2、其他业务
供应链业务,主要是为河北华融环保产业园区入园企业提供丝网原材料。我司子公司过往曾负责园区经营,该子公司被转让后,出于过往的良好合作关系,我司在一段时间内仍协助受让方保持供应链客户稳定、渠道畅通,及业务延续性,故转让至今我司仍从事原有丝网制品原材料的集中采购,供应链业务才一直延续至今。
随着公司继续集中资源发展主业,及新能源、生态环保等主营业务的收入规模逐步回升,供应链占比正逐渐下降。
(二)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
对于新能源业务中的光伏发电业务,公司自持电站运营发电取得电费收入,采用电量销售结算经营模式。涉及风电和太阳能光伏电站需完成项目核准/备案、环评、节能评估、土地等相关流程后开工建设,建设完成后需要取得电力业务许可证并与电网公司签署购售电协议后投入运行,发电量并入指定的并网点,实现电量交割,电价执行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复的上网电价。
对于新能源及生态环保业务中涉及的工程类业务,主要模式包括施工总承包、专业分包、EPC、PPP等,项目运作主要包含项目策划——项目规划——项目设计——项目融资——项目实施——建设交付——项目运营——项目退出八大环节;EPC 模式下项目运作包含设计——采购——施工的全过程总承包。
相关数据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1.2021年度总装机容量较去年同期减少约92MW,主要原因是汪清电站出售减少130MW,新收购蒙阴电站20MW,都昌电站18MW。
2.2021年度发电厂等效利用小时数较上年同期小幅下降,主要原因是2021年公司电站所在区域光资源略有下降;其次部分区域如山东、冀北、宁夏、蒙东等地限电率较上年同期略有增加所致。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商业模式优势
公司秉承“让天更蓝,让生活更美好”的企业愿景,聚焦绿色产业,巩固推进“智慧能源+环保治理”的产业模式,致力于成为领先的环保新能源综合服务商。公司凭借独特的商业模式、强大的产业整合能力及市场开拓能力等优势,通过打造综合化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智慧能源运营服务、生态环境治理等一揽子绿色发展解决方案,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得以提升。
(二)规模化运营优势
公司拥有新能源电站开发、工程设计、施工建设、智能运维、技术研发等完整的发电业务体系。公司依托强大的业务体系后盾,通过近年来新能源项目开发的业务积累,在全国百余县市建立了电站项目公司,同当地政府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并网电站规模已超1GW,已建成电站批复电价维持二十年不变,可带来持续稳定的业绩保障,是公司重要的压舱石资产。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伏电站远程集控智能运维平台已投运,经过不断优化升级,该系统已实现了光伏电站大数据采集、智能化故障诊断、运维管理全周期的智慧能源管理,为电站的安全平稳运营提供重要保障,通过规模化电站运维,摊薄运维成本,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三)产业整合优势
经过多年产业积累和产业链整合,公司快速实现了新能源产业布局,并成功拓宽了绿色产业链,全面布局生态环保行业,涉足生态修复、流域治理、水处理等业务领域,积累了丰富的行业整合经验,也为公司未来开拓新的增长动能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人才使用效能优势
公司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积极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企业氛围,积极为员工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营造良性的学习与竞争氛围,努力形成团结奋进的合作共事平台。通过近几年规模化的运作,公司团队综合能力进一步增强、队伍结构更加优化、人才使用效能不断提高。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2021年在宏观经济下行、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影响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下,公司保持战略定力,聚焦主业,在新一届董事会及管理层的带领下,对外强力开拓市场、强化资金回笼,对内增强管理效能、降本提质增效,持续推动组织体系再造,积极谋划部署各项新项目合作,改善公司经营困境。
报告期内,新能源发电业务收入持续保持稳定,满发稳供,提供持续现金流。2021年全年累计电费收入约7.6亿元,截至2021年末应收新能源发电补贴款15亿元,年度内已收到新能源补贴1.5亿元。生态环保业务等资金驱动型业务较去年同期下降,全年营业收入1.84亿元。
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8.77 亿元,同比增长11.68%,实现归母净利润-5.90亿元,亏损较去年同期减少。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为261.53亿元,归母净资产为115.85亿元。
(一)坚定新能源主业,挖潜提质增效
电站资产“压舱石”的战略定位不断夯实,公司运维业务技术、生产经营与营销管理领先业内,随着生产标准化体系逐步落地,发电量实现稳定增长。报告期末,公司自持光伏电站57座,覆盖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并网装机量约1GW,全年累计发电量11.5亿度,上网电量11.41亿度,等效利用小时数1249小时。公司集中优势力量推动与央企国企深度合作,优势互补。报告期内新增新能源工程订单12.77亿元。此外公司新增收购光伏项目2个,共38MW。报告期内,公司的运维团队走向业务前端,通过专业优质的服务为公司带来新增代运维订单304.97MW,将客户电站发电效率平均提升2%,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运维效益。
(二)生态环保业务稳字当先,生态农业打响名片
生态环保业务是资金驱动型行业,多数新项目需要先垫资投入再回笼,受融资环境整体偏紧等因素影响,公司及时调整生态环保业务战略,重新梳理业务及人员体系,做好现有项目的收尾及回款工作,强化风险管理。
为进一步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结合公司生态环保大布局及全资质,公司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协助实施一批美丽乡村建设、生态保护修复、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工程项目,参照大别山“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茶油互联互动创新发展模式,培育优势特色油茶集群。目前拥有5000余亩的油茶种植基地和200余亩的油茶良种育苗基地,具备5万吨年油茶籽加工产能,是安徽省林业和农业产业化双龙头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也是中国同行业中规模最大的油茶籽专业生产企业之一。
(三)锚定“碳中和、乡村振兴”战略,借势再发力
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调整完善业务布局,成立碳中和、乡村振兴两大产业事业部,统筹管理新能源投资、开发、运营管理、高端光伏组件生产制造、生态环保、农业基地等业务领域。
在安徽金寨,公司对国家扶贫政策及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积极响应,结合当地特色,成立光伏组件制造企业安徽东旭康图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旭康图),目前该公司已发展成为可年产光伏组件1GW的高端光伏组件制造企业,成为公司光伏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1年,东旭康图的产品已远销全球25个“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东旭康图不仅为金寨提供再就业岗位100多个,也带动周边数十家配套企业并肩成长,成为当地光伏扶贫工程及乡村振兴项目典范。
(四)压降债务规模,清收盘活资产
报告期内,公司清收盘活部门积极与各债权方协商债务化解方案,努力消除或减少控股股东债务违约带来的不利因素。2021年度累计达成展期协议的贷款共计42.41亿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有息负债合计91.38亿元。同时,公司持续深化各类资产盘活及债权清收工作,收回部分抵偿资产。
(五)履行社会责任,践行绿色发展
报告期间全国多地出现疫情反弹及局部灾害,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践行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向安徽、浙江、江西等各地累计捐赠食用油、医用酒精等物资;向江西省分宜县政府提供场所设施用于疫情防控集中隔离点。2021年7月河南遭受特大暴雨侵袭导致洪灾泛滥,公司迅速驰援助力抢险抗灾,向河南电池研究院、新乡牧野区政府捐赠了2500余件灾区急需的食品物资,累计价值约10万元,为防汛抢险全面胜利贡献出绵薄力量。
(六)变革管理组织,服务战略业务
公司持续推动业务和组织架构的优化,提升管理效率与运营效率,公司依据战略,从目标、组织、考核、激励、管理五个方面进行重构。为贯彻落实管理体系改革目标,公司持续推进组织变革与人员优化,积极组建高效管理团队,培养经营技术销售等骨干团队、强化骨干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推动制度体系建设等重点专项工作,有效提升公司凝聚力及人均效能。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公司所处行业格局及发展趋势
(二)公司未来发展战略
公司将紧跟国家“碳中和”及“乡村振兴”的战略步调,围绕“让天更蓝,让生活更美好”愿景,持续推进“智慧能源+环保治理”产业模式,秉持“风光协同、环农共进”开发思路,深耕细作,加强技术研发,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提升一体化、一站式的零碳解决方案能力;重点提升战略把控能力,优化产业布局,创新商业模式,促进公司规模、效益可持续发展。坚持自主开发、合作开发与并购相结合的经营方针,加强在光伏发电与风能发电领域的布局,同时不断加快环保、新农业等业务发展步伐,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先的新能源环保综合服务商。
(三)公司2022年工作重点
1、新能源业务,确保运营稳定
公司现有光伏电站可有效保障公司运营资金稳定。公司在手光伏电站资产质量较优;新业务方面,将主动谋篇布局,加强平价竞价项目资源获取力度,首先积极争取内蒙、青海、甘肃、陕西等大型基地项目,在资源条件好、就地消纳能力强的区域开发建设新能源综合示范基地,加快实现规模化增量;其次,计划在资源丰富地区配合当地政府建设高效光伏组件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和储能电池及材料等项目,完善新能源产业链,巩固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着力打造智能物联网代运维平台,推动新能源业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生态环保业务,稳中求进
生态环保产业将一方面紧跟政策导向,积极投入污染防治攻坚战,多个细分领域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在融资趋紧的外部环境下,根据项目的融资进展合理的调整施工进度,控制投资节奏,积极谋求转型发展。
在生态农业等乡村振兴业务方面,结合公司在生态环保方面的优势资源,参与建设一批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河湖生态环境复苏等工程。公司参照大别山金寨“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茶油互联互动创新发展模式,培育优势特色油茶集群,创建一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或大型特色农业基地。
3、风险化解,政策窗口下积极推进债务风险化解工作
公司将利用国家碳中和产业政策优势,改善经营状况的同时,继续加大与各债权机构的沟通力度,力争通过与债权人谈判,推进公司债务展期以及通过债务重组、降息缓息等方式维持存量贷款稳定性,降低财务成本。另外,公司控股股东东旭集团光电显示产业在解决国家“缺芯少屏”、维护供应链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出现流动性危机以来,东旭集团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并给予帮扶支持。东旭集团及其控股公司通过发挥自身产业及科技优势,企业运营活力得以恢复,风险化解有序推进。东旭集团承诺,公司在财务公司的存款将在其整体债务风险化解中得到优先保障。
4、内部管理方面,继续加强成本管理和清收催款力度
公司将进一步加强成本管理和费用预算控制,加强对子公司及各业务单元的财务及风险管控,全面优化经营管理措施,提升内部运营管理效率,降低各项运营费用。公司将持续优化现有流程,持续通过定期考核、复盘分析做好过程管理、激发组织活力,通过内部管理改进,效率提升等推动成本降低。与此同时,综合考虑当前市场环境、金融环境及企业自身现状,公司拟处置部分前期已布局但开发难度大、资金投入高、不符合公司目前战略定位的项目,收回部分预付及应收资金,改善公司资产结构。
(四)公司可能面临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1、政策风险
由于全球大部分国家及地区光伏发电成本已低于传统化石能源发电成本,光伏发电已成为大部分国家实现碳减排的主要能源形式,各国也相继出台有关鼓励政策推动光伏发电规模的持续增加。尽管光伏行业已进入无补贴时代,但国家若出台新的有关并网消纳、储能配置、非技术成本、市场化交易等方面的产业政策,将对国内光伏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光伏企业的经营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应对措施:针对以上风险,公司将紧跟行业动态及政策导向,将行业及政策的发展趋势与研发、生产和销售结合起来,通过持续进行工艺改进、成本优化、效率提升等措施,实现降本、增效、提质,全面迎接“平价上网”时代。
2、资金风险
新能源及生态环保产业均属资金密集型产业,对企业营运资金要求较高。受国家宏观形势变化及降杠杆融资调控等政策影响,民营企业融资相对困难,信用风险增加。受东旭集团流动性危机影响,公司在财务公司存款暂时受限,可自由支配的货币资金较为有限。同时,公司存量债务融资规模较大,财务费用居高不下,影响公司整体盈利能力。
应对措施:一方面,公司将围绕年度经营和投资计划开源节流,积极主张各类债权加速资金回流,同时严控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另一方面,公司将继续积极推进债务风险化解工作,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及合作,通过展期、降息、债务重组等方式缓解公司资金及财务压力。
3.人才流失风险
公司经过多年的业务积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业务及管理人才队伍,在技术、市场及管理等重要环节积累了丰富经验,是构成公司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随着新能源产业开启景气周期,国内外同行业头部企业优先启动人才竞争策略,可能会对公司人员稳定产生一定影响,存在人才流失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继续坚持企业文化建设,把提高员工素质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作为公司发展的重中之重,建立并完善业务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的引进和激励机制,以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发展机遇吸引并留住人才。同时,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机制,做好公司人才储备及培养工作。(上述提示未包括公司可能发生但未列示的其他风险,请投资者谨慎投资。
收起▲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持续紧跟国家战略,聚焦新能源及环保绿色产业,推进“智慧能源+环保治理”产业模式,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先的环保新能源综合服务商。
(一)公司主要业务
新能源业务方面,公司拥有光伏组件生产、电站开发、施工建设、运维等完整光伏发电体系,自持光伏电站并网装机容量约1GW,持有量处于民营光伏企业第一梯队。除此之外,公司还搭建了光伏电站智能运维管理平台,实现了光伏电站大数据采集、智能化故障诊断、运维管理全周期的智慧能源管理。
生态环保业务方面,公司积极布局生态综合治理、水环境修复及运营、土壤及矿山修复等领域,全力打造环保新常态下“宜居+宜业+宜商”的区域发展环境,为地方政府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保等领域的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等全周期解决方案。
(二)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之年,也是光伏平价上网的启航年,更是迈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起始之年。公司所处的新能源及环保行业均具有天然的绿色低碳属性,与碳中和理念十分契合,产业发展迎来良好机遇。
1、光伏新能源行业
2020年底气候雄心峰会上,我国提出力争到203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新能源产业打开十年黄金发展周期。2021年上半年,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14.1吉瓦,同比增长22.6%,分布式新增装机同比增长97.5%,集中式新增装机同比下降24.2%;户用新增装机首超集中式,占比最高42%,成为新增装机主要来源。
2、生态环保行业
十四五”是中国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2035年实现根本好转的关键基础。历经清库整理,PPP市场开始回暖,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融资环境转好及多项环境经济政策加速落地,“十四五”期间环保产业有望步入新一轮发展周期,在更市场化的价格机制下环保企业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增强,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公司经营模式
对于光伏新能源发电业务,采用电量销售结算经营模式。涉及太阳能光伏电站需完成项目核准/备案、环评、节能评估、土地使用等相关流程后开工建设,建设完成后需要取得电力业务许可证并与电网公司签署购售电协议后投入运行,发电量并入指定的并网点,实现电量交割,电价执行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复的上网电价。
对于新能源及生态环保业务中涉及的工程类业务,主要模式包括施工总承包、专业分包、EPC、PPP等。传统施工项目模式(包括总承包、专业分包),公司通过招投标承揽业务,组织项目施工,工程款按项目进度结算,竣工验收合格后进入项目养护,同时进行审计结算,养护期满后将项目移交给业主单位。
(四)公司的市场地位及竞争优势
公司致力于成为领先的环保新能源综合服务商,是“环保+新能源”产业模式的领航者,凭借特有的商业模式、强大的资源整合及市场开拓能力、良好的工程品质及商业信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快速占据了市场份额,得到了业内的高度认可。自2018年起,东旭蓝天连续3年上榜“全球新能源500强企业”。生态环保方面,公司打造的多个项目连续获得国际评审及国家级媒体认可点赞。其中,河北邢台园博园项目获央视一套《晚间新闻》报道,对公司为邢台构建城市绿肺,为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提供创新方案给与高度评价;作为河北省重点项目、“城市双修”典范工程,该项目获得了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颁发的2020(IFLA)AAPME荣誉大奖。同期,山东招远市委、市政府重点民生工程——金泉河项目,斩获2020年BALI国家景观奖。目前公司已取得生态环保领域专利共计45项。
此外公司已获得了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电力行业(新能源发电)专业乙级、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等多项资质证书,及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多项认证,并申报取得了多项国家专利。
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董事会与管理层凝心聚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战略定力,继续坚守新能源及生态环保主业,创新业务模式、深化精细管理,改善提升组织效能。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1亿元,同比增长2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7亿元,亏损幅度收窄30%,总体经营业绩较上年同期有所好转。
1、光伏电站稳定运营保营收
截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上半年发电量5.68亿度,资产管理水平和运维效率持续提升。上半年公司申报项目补贴资金共计1.83亿元,已收到新能源补贴0.37亿元。新业务方面,基于与央企合作开发的新模式,在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等项目上实现优势互补,目前跟踪及在手储备项目较多,此合作模式,有利于公司获得现有产业协同业务投资机会,实现持续增收的战略目标。
2、生态环保业务调蓄动能促回款
除光伏发电业务外,公司生态环保等工程类业务受宏观经济及金融环境等因素影响,推进较为缓慢,未能实现既定业绩目标。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公司重新梳理工程类业务体系及方向,剥离部分原有利润低、风险高的项目,重构组织架构、整合营销团队,努力抓生产、抢工期、促回款。
3、控成本调结构向管理要效益
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加强成本管理和费用预算控制,加强对子公司及各业务单元的财务及风险管控,全面优化经营管理措施,提升内部运营管理效率,降低各项运营费用。与此同时,结合市场环境、金融环境及企业自身现状,公司逐步处置部分前期已布局但开发难度大、资金投入高、不符合公司目前战略定位的项目,收回部分预付及应收资金,改善公司资产结构。
4、政策窗口开启债务化解顺利推进
公司积极利用国家碳中和产业政策优势,改善经营状况的同时,继续加大与各债权机构的沟通力度,通过借新还旧、债务重组、降息缓息等方式维持贷款稳定性、并降低财务费用支出,同时努力消除或减少控股股东债务违约带来的不利因素,持续深化各类资产盘活及债权清收工作。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商业模式优势
公司始终秉承“让天更蓝,让生活更美好”的企业愿景,聚焦绿色产业,巩固推进“智慧能源+环保治理”的产业模式,致力于成为领先的环保新能源综合服务商。公司凭借独特的商业模式、强大的产业整合能力及市场开拓能力等优势,通过打造综合化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智慧能源运营服务、生态环境治理等一揽子绿色发展解决方案,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得以提升。
(二)规模化运营优势
公司拥有新能源电站开发、工程设计、施工建设、智能运维、技术研发等完整的发电业务体系。公司依托强大的业务体系后盾,通过近年来新能源项目开发的业务积累,在全国百余县市建立了电站项目公司,同当地政府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并网电站规模已超1GW,已建成电站批复电价维持二十年不变,可带来持续稳定的业绩保障,是公司重要的压舱石资产。公司搭建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伏电站远程集控智能运维平台已投运,经过不断优化升级,该系统已实现了光伏电站大数据采集、智能化故障诊断、运维管理全周期的智慧能源管理,为电站的安全平稳运营提供重要保障。
(三)产业整合优势
经过多年产业积累和产业链整合,公司快速实现了新能源产业布局,并成功拓宽了绿色产业链,全面布局生态环保行业,涉足生态修复、流域治理、水处理等业务领域,积累了丰富的行业整合经验,也为公司未来围绕环保新能源综合服务产业链进行前瞻性布局、开拓新的增长动能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人才使用效能优势
公司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不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建设,积极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企业氛围,积极为员工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营造良性的学习与竞争氛围,努力形成团结奋进、和谐创业的合力,建设大气包容、和谐奋进的合作共事平台。通过近几年规模化的运作,公司团队综合能力进一步增强、队伍结构更加优化、人才使用效能不断提高。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政策风险
由于全球大部分国家及地区光伏发电成本已低于传统化石能源发电成本,光伏发电已成为大部分国家实现碳减排的主要能源形式,各国也相继出台有关鼓励政策推动光伏发电规模的持续增加。尽管光伏行业已进入无补贴时代,但国家若出台新的有关并网消纳、储能配置、非技术成本、市场化交易等方面的产业政策,将对国内光伏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光伏企业的经营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应对措施:针对以上风险,公司将紧跟行业动态及政策导向,将行业及政策的发展趋势与研发、生产和销售结合起来,通过持续进行工艺改进、成本优化、效率提升等措施,实现降本、增效、提质,迎接“平价上网”时代的到来。
2、资金风险
新能源及生态环保产业均属资金密集型产业,对企业营运资金要求较高。受国家宏观形势变化及降杠杆融资调控等政策影响,民营企业融资相对困难,信用风险增加。受东旭集团流动性危机影响,公司在财务公司存款暂时受限,可自由支配的货币资金较为有限。同时,公司存量债务融资规模较大,财务费用居高不下,影响公司整体盈利能力。
应对措施:一方面,公司将围绕年度经营和投资计划开源节流,积极主张各类债权加速资金回流,同时严控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另一方面,公司将继续积极推进债务风险化解工作,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及合作,通过展期、降息、债务重组等方式缓解公司资金及财务压力。
3.人才流失风险
公司经过多年的业务积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业务及管理人才队伍,在技术、市场及管理等重要环节积累了丰富经验,是构成公司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随着新能源产业开启景气周期,国内外同行业头部企业优先启动人才竞争策略,可能会对公司人员稳定产生一定影响,存在人才流失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继续坚持企业文化建设,把提高员工素质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作为公司发展的重中之重,建立并完善业务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的引进和激励机制,以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发展机遇吸引并留住人才。同时,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机制,做好公司人才储备及培养工作。
上述提示未包括公司可能发生但未列示的其他风险,请投资者谨慎投资。
收起▲
一、概述
2020年,公司发展环境面临宏观经济下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公司始终保持战略定力,聚焦主业巩固推进环保新能源综合服务商这一独特产业模式。在董事会及管理层的带领下,公司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与项目建设,持续推动组织体系改革强化科学化管理,积极谋划部署央企合作新模式,努力改善公司经营困境。
报告期内,除新能源发电业务收入较为稳定外,新能源EPC工程及生态环保业务等资金驱动型业务推进不达预期。另外,财务费用及计提资产减值等因素影响公司当期利润。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71亿元,同比下降48.99%,实现归母净利润-10.21亿元,同比下降6.66%。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为262.01亿元,归母净资产为121.73亿元。
(一)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抓好安全生产及运营
疫情发生以来,公司迅速行动,科学防控、精准施策,全力做好疫情防控。自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爆发以来,公司积极响应并严格执行党和国家各级政府对病毒疫情防控的各项规定和要求,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全员抓好安全生产,做到不停工不松懈,保证了新能源发电业务稳固运营。同时,公司积极响应号召践行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期间,向金寨县红十字会累计捐赠食用油2.5吨,医用酒精3000瓶;向安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捐赠价值10万元的防疫物资;向公司承建光伏扶贫电站的所在地捐赠7000只N95口罩。
(二)探索国企合作新模式,内蓄公司发展动能
2020年9月,公司与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吉林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北京吉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关于合作开发新能源项目框架协议》,双方将利用各自拥有的资源和优势,在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等项目上实现优势互补。合作期内,双方拟达成2-3GW新能源项目的合作目标。同年11月,双方落地首个合作项目,联合开发建设汪清县70MW平价光伏发电项目。国有企业具有良好社会信誉和品牌形象,资金实力及投融资优势明显,此合作模式,有利于公司实现持续增收的战略目标。
(三)统筹资产清收及盘活,化解债务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成立债务风险化解小组积极与各债权方协商债务化解方案,努力消除或减少控股股东债务违约带来的不利因素。2020年度累计达成展期协议的贷款共计23.77亿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有息负债合计91.21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6.39%。同时,公司持续深化各类资产盘活及债权清收工作。一方面,2020年累计申报项目补贴资金共计10.3亿元,已收到新补贴资金1.61亿元;另一方面,公司加大EPC工程欠款的回收力度,收回抵偿资产三门峡英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及菏泽融邦新能源有限公司100%股权。
(四)坚定新能源主业,精细化管控提升效率
电站资产“压舱石”的战略定位不断夯实,公司运维业务技术、生产经营与营销管理领先业内,随着生产标准化体系逐步落地,发电量实现稳定增长。报告期末,公司自持光伏电站55座,覆盖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并网装机量超1GW,全年累计发电量12.73亿度,超发4378万度,等效利用小时数1281小时。
(五)生态环保项目荣获多个奖项,品牌竞争力提升
生态环保业务是资金驱动型行业,新项目需要先垫资投入再回笼,受公司融资功能受限,融资环境整体偏紧等因素影响,公司运营资金较为紧张。因此,公司及时调整生态环保业务战略,重新梳理业务及人员体系,做好现有项目的收尾及回款工作。同时强化风险管理,重点跟踪储备传统EPC模式下优质项目。2020年,公司打造的邢台园博园项目荣获2020(IFLA)AAPME荣誉大奖,山东省招远市金泉河景观提升改造项目斩获2020年BALI国家景观奖,公司品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六)组织管理变革成效显著,打造优秀骨干团队
报告期内,根据聚焦主业的发展战略,公司持续推动业务和组织架构的优化,提升管理效率与运营效率。为贯彻落实管理体系改革目标,公司持续推进组织变革与人员优化,积极组建高效管理团队,培养经营技术销售等骨干团队、强化骨干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推动制度体系建设等重点专项工作,有效提升公司凝聚力及人均效能。
主要生产经营信息
相关数据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1.2020年度总装机容量较去年同期增加约45MW,主要原因是新增河南三门峡35MW电站和菏泽融邦20MW电站并入公司,该容量为按接收时间进行加权平均后的测算结果。
2.2020年度发电厂等效利用小时数较上年同期明显下降,降幅达2.81%,主要原因是2020年公司电站所在区域光资源略有下降,次要原因是部分区域如山东、冀北、宁夏、蒙东等地限电率较上年同期略有增加。
3.发电厂平均厂用电率较去年同期明显升高,增幅达8.43%,主要原因是2020年度等效利用小时数下降,对应单位发电量下降,而单位装机容量的厂用电量几乎未变,故厂用电率大幅上升。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商业模式优势
公司始终秉承“让天更蓝,让生活更美好”的企业愿景,聚焦绿色产业,巩固推进“智慧能源+环保治理”的产业模式,致力于成为领先的环保新能源综合服务商。公司凭借独特的商业模式、强大的产业整合能力及市场开拓能力等优势,通过打造综合化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智慧能源运营服务、生态环境治理等一揽子绿色发展解决方案,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得以提升。
(二)规模化运营优势
公司拥有新能源电站开发、工程设计、施工建设、智能运维、技术研发等完整的发电业务体系。公司依托强大的业务体系后盾,通过近年来新能源项目开发的业务积累,在全国百余县市建立了电站项目公司,同当地政府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并网电站规模已超1GW,已建成电站批复电价维持二十年不变,可带来持续稳定的业绩保障,是公司重要的压舱石资产。公司搭建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伏电站远程集控智能运维平台已投运,经过不断优化升级,该系统已实现了光伏电站大数据采集、智能化故障诊断、运维管理全周期的智慧能源管理,为电站的安全平稳运营提供重要保障。
(三)产业整合优势
经过多年产业积累和产业链整合,公司快速实现了新能源产业布局,并成功拓宽了绿色产业链,全面布局生态环保行业,涉足生态修复、流域治理、水处理等业务领域,积累了丰富的行业整合经验,也为公司未来围绕环保新能源综合服务产业链进行前瞻性布局、开拓新的增长动能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人才使用效能优势
公司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不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建设,积极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企业氛围,积极为员工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营造良性的学习与竞争氛围,努力形成团结奋进、和谐创业的合力,建设大气包容、和谐奋进的合作共事平台。通过近几年规模化的运作,公司团队综合能力进一步增强、队伍结构更加优化、人才使用效能不断提高。
三、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公司未来发展战略
2021年是保障“十四五”规划顺利起航的奠基之年,也是冲刺碳达峰、推进碳中和的关键节点。在碳中和理念、“十四五”规划等政策加持下,新能源及环保企业的融资环境将持续改善,行业增长进入景气周期。公司将紧跟国家战略步调,充分利用各类资源优势,继续聚焦新能源及环保绿色产业,持续推进“智慧能源+环保治理”产业模式,致力于成为领先的环保新能源综合服务商。
(二)2021年工作重点
1、主业拓展方面,现有光伏电站有效保障公司运营资金稳定。
公司在手光伏电站资产质量较优,每年电费收入约9亿元,截至2020年末应收新能源发电补贴款12.16亿元,新能源发电补贴落实政策持续向好,公司申报项目补贴资金共计10.3亿元,已收到新能源补贴1.61亿元。新业务方面,基于与央企合作开发的新模式,目前跟踪及在手新能源类项目订单较为充足,2021年经营情况将得到改善。随着公司收入规模和盈利能力的逐步提升,公司具备可持续的经营性现金流入的能力。
2、风险化解方面,政策窗口下债务风险化解顺利推进。
公司将利用国家碳中和产业政策优势,改善经营状况的同时,继续加大与各债权机构的沟通力度,力争通过借新还旧、债务重组、降息缓息等方式维持贷款稳定性、并降低财务费用支出。另外,公司控股股东东旭集团光电显示产业在解决国家“缺芯少屏”、维护供应链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自出现流动性危机以来,东旭集团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并给予帮扶支持。东旭集团及其控股公司通过发挥自身产业及科技优势,企业运营活力得以恢复,风险化解有序推进,公司在财务公司的存款安全性及可收回性将得到保障。
3、内部管理方面,继续加强成本管理和清收催款力度。
公司将进一步加强成本管理和费用预算控制,加强对子公司及各业务单元的财务及风险管控,全面优化经营管理措施,提升内部运营管理效率,降低各项运营费用。公司将持续优化现有流程,持续通过定期考核、复盘分析做好过程管理、激发组织活力,通过内部管理改进,效率提升等推动成本降低。与此同时,综合考虑当前市场环境、金融环境及企业自身现状,公司拟处置部分前期已布局但开发难度大、资金投入高、不符合公司目前战略定位的项目,收回部分预付及应收资金,改善公司资产结构。
4、产业投资方面,谨慎评估各类投资并购项目,严控重大资本性支出计划。
除公司正常运营及业务开拓等必须支出外,公司严控各类产业投资及并购类项目支出。对于投资相关部门提出项目,将从产业协同性、资本回收性、经营风险性等角度审慎评估,结合自身情况合理规划把控风险,严格控制重大资本性支出计划。
(三)可能面临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1、政策风险
由于全球大部分国家及地区光伏发电成本已低于传统化石能源发电成本,光伏发电已成为大部分国家实现碳减排的主要能源形式,各国也相继出台有关鼓励政策推动光伏发电规模的持续增加。尽管光伏行业已进入无补贴时代,但国家若出台新的有关并网消纳、储能配置、非技术成本、市场化交易等方面的产业政策,将对国内光伏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光伏企业的经营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应对措施:针对以上风险,公司将紧跟行业动态及政策导向,将行业及政策的发展趋势与研发、生产和销售结合起来,通过持续进行工艺改进、成本优化、效率提升等措施,实现降本、增效、提质,迎接“平价上网”时代的到来。
2、资金风险
新能源及生态环保产业均属资金密集型产业,对企业营运资金要求较高。受国家宏观形势变化及降杠杆融资调控等政策影响,民营企业融资相对困难,信用风险增加。受东旭集团流动性危机影响,公司在财务公司存款暂时受限,可自由支配的货币资金较为有限。同时,公司存量债务融资规模较大,财务费用居高不下,影响公司整体盈利能力。
应对措施:一方面,公司将围绕年度经营和投资计划开源节流,积极主张各类债权加速资金回流,同时严控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另一方面,公司将继续积极推进债务风险化解工作,加强于金融机构的沟通及合作,通过展期、降息、债务重组等方式缓解公司资金及财务压力。
3.人才流失风险
公司经过多年的业务积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业务及管理人才队伍,在技术、市场及管理等重要环节积累了丰富经验,是构成公司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随着新能源产业开启景气周期,国内外同行业头部企业优先启动人才竞争策略,可能会对公司人员稳定产生一定影响,存在人才流失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继续坚持企业文化建设,把提高员工素质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作为公司发展的重中之重,建立并完善业务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的引进和激励机制,以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发展机遇吸引并留住人才。同时,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机制,做好公司人才储备及培养工作。
上述提示未包括公司可能发生但未列示的其他风险,请投资者谨慎投资。
收起▲
一、概述
2020年上半年,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及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影响,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凸显。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公司通过优化队伍重构组织架构激发团队活力、狠抓精细化运营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等手段,利用现有资源寻求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内生动力,继续推进“智慧能源+环保治理”的发展模式,力争巩固公司环保新能源综合服务商的市场地位。
本报告期内,公司自持光伏电站的压舱石作用继续显现,运维体系生产技术、生产经营与营销管理全面提升,发电量实现稳定增长。截止2020年6月底,公司所拥有的光伏电站并网装机量1.21GW,共计54座电站遍布全国十多个省市地区,上半年累计发电量6.8亿度,超发3000万度,资产管理水平和运维效率持续提升。另外,2020年符合政策条件的新能源发电补贴落实政策向好,公司正在积极申报符合条件的项目。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公司既定的新能源海外发展战略暂未实质落地,未来公司仍将继续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机遇,抢滩海外光伏组件及工程业务。
除光伏发电业务外,公司新能源及生态环保工程类业务受宏观经济及金融环境等因素影响,推进较为缓慢,未能实现既定业绩目标。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公司重新梳理工程类业务体系及方向,剥离部分原有利润低、风险高的项目,重构组织架构、整合营销团队,努力抓生产、抢工期、保营收、促回款。公司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借助《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节能环保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的落地,探索与国企合作的业务模式,依托其强大的资金和资源优势,降低公司项目融资难度、增加获取订单的市场竞争力,保证公司稳定经营。
公司供应链业务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上半年业务规模大幅缩减。除此之外,为更好的聚焦新能源及生态环保主业,公司及时调整业务及资产结构,剥离了部分物业资产。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27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2.81亿元。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为302.77亿元,归母净资产为131.30亿元。
二、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行业政策风险
由于光伏发电成本目前仍高于常规发电,其发展得益于政府的补贴政策,目前还不能达到平价上网状态,公司存在因光伏行业扶持和补贴政策变化导致的市场风险。目前国内光伏补贴力度进一步降低,装机规模指标尚未明确,国内光伏市场需求仍存在不确定性。公司生态环保业务主要业务模式为PPP,因法律法规与合同环境的不够公开透明,政府政策的不连续性,变化过于频繁,政策风险使企业难以预料与防范;公司项目中标之后,存在着项目资金来源偏重于银行贷款而依赖性强、回款慢等潜在风险。
应对措施:针对以上风险,公司将紧跟行业动态及政策导向,将行业及政策的发展趋势与研发、生产和销售结合起来,通过持续进行工艺改进、成本优化、效率提升等措施,实现降本、增效、提质,迎接“平价上网”时代的到来。针对PPP项目审慎评估项目风险,筛选优质低风险的项目。
2、流动性风险
公司控股股东自2019年出现流动性紧张的局面,导致公司在东旭财务公司的存款支取受到限制,定期存款按期收回存在不确定性。新能源及生态环保产业特点决定了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近几年受产业和金融政策影响,民营企业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部分企业出现不同程度的“钱荒”,公司部分预付及应收款项的收回存在不确定性。另外,受东旭集团整体信用影响,公司外部融资能力减弱。
应对措施:公司将围绕年度经营和投资计划开源节流,一方面继续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深度沟通及合作,力争稳定现有融资结构,争取全面展期及挂息,保持合理的资金储备。另一方面,严控各项成本费用支出。
公司将进一步加强成本管理和费用预算控制,细化管理模式、深入挖潜成本控制点,全面降低费用支出,实施过程精准把控,控制现金流出,在降本增效的同时,提高公司现金净流入。
上述提示未包括公司可能发生但未列示的其他风险,请投资者谨慎投资。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没有发生重大的变化,各竞争力要素均衡发展,未出现可能影响公司未来经营的重大变化。
(一)环保和新能源综合服务的独有商业模式
公司始终秉承“让天更蓝,让生活更美好”的企业愿景,聚焦绿色产业,巩固推进“智慧能源+环保治理”独特的产业模式,致力于成为领先的环保新能源综合服务商。公司凭借独特的商业模式、强大的产业整合能力及市场开拓能力等优势,通过打造综合化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智慧能源运营服务、生态环境治理等一揽子绿色发展解决方案,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得以提升。
(二)新能源电站经营的规模优势和运营经验
公司拥有新能源电站开发、工程设计、施工建设、智能运维、技术研发等完整的发电业务体系。公司依托强大的业务体系后盾,通过近年来新能源项目开发的业务积累,在全国百余县市建立了电站项目公司,同当地政府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并网电站规模已超1GW,入选2019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榜单第190位。公司已建成电站批复电价维持二十年不变,可带来持续稳定的业绩保障,是公司重要的压舱石资产。公司搭建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伏电站远程集控智能运维平台已投运,经过不断优化升级,该系统已实现了光伏电站大数据采集、智能化故障诊断、运维管理全周期的智慧能源管理,为电站的安全平稳运营提供重要保障。
(三)产业整合优势
经过多年产业积累和产业链整合,公司快速实现了新能源产业布局,并成功拓宽了绿色产业链,全面布局生态环保行业,涉足生态修复、流域治理、水处理等业务领域,积累了丰富的行业整合经验。公司核心管理人员及业务骨干团队结构持续优化,为公司未来围绕环保新能源综合服务产业链进行前瞻性布局、开拓新的增长动能提供了有力保障。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