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文

新中国70年厦门人口发展报告:性别比趋于扩大化 劳动力人口趋向老龄化(图)

[ 人口 2019-09-26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三、人口结构呈现多元化

(一)人口性别比趋于扩大化

对一个社会的人口状况来说,性别构成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它是人口婚姻和生育状况的基本因素,对人口再生产、人口的分布和迁移以及包括就业结构在内的其他人口构成均有直接关系。人口的性别结构是指某一时点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口中,用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的比值(以女性人口为100)即性别比来描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厦门市的人口性别基本保持平衡。从有历史数据的1950年开始,厦门市人口性别比为102.2。之后从1953年的第一次人口普查到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性别比分别为99.19、99.45、101.42、106.84、107.09、107.83,厦门市的人口性别基本保持在合理范围之间。从2011-2018年期间的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情况来看,厦门市人口性别比随着外来劳动力人口的持续增加而逐步提高,因为外来人口以男性相对居多,其中2015年达到最高为113.2,到2018年全市人口性别比为112.2,略有回落。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大数据库

(二)劳动力人口趋向老龄化

随着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厦门人口年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全市少儿人口(0-14岁)占总人口比重从1953年的36.1%下降到2018年的17.99%,下降了18.11个百分点;老年人口(65岁以上)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53年的2.66%上升到2018年的6.28%,上升了3.6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少儿抚养比(0-14岁人口/15-64岁人口)由1953年的56.34%下降到2018年的23.76%,下降了32.58个百分点;老年抚养比(65岁以上人口/15-64岁人口)由4.14%上升到8.29%,上升了4.15个百分点。总抚养比由60.48%下降到32.04%,下降了28.44个百分点,相当于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老少人口由1953年的60人减少到目前的32人,较大地减轻了人口的社会负担。到目前为止,厦门市仍处于人口红利时期,人口负担相对较轻,还呈典型的“中间大、两头小”橄榄状,中青年人较多、老年人和少儿较少,劳动力供给充足、人口的社会负担较轻,对社会经济发展十分有利。按照国际老龄化标准,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2018年厦门市老年人口(65岁以上)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6.28%,开始接近7%的国际标准,人口老龄化开始显现。

(三)人口素质结构明显优化

人口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是反映人口素质的主要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厦门人口无论文化素质还是身体素质,都有质的飞跃。

1、文化素质大幅提高。新中国成立以前,厦门教育发展落后,人口文化素质偏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人人都享用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人口的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改革开放后,厦门人口受教育状况进一步改善,人口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进入新世纪以来,厦门市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理念,不断普及基础教育,积极调整教育机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推动人口素质稳步提高。2018年厦门人口的文盲率为4.3%,比1964年29.1%下降了24.8个百分点。在文盲率下降的同时,人口受教育程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与1964年相比,平均每十万人中接受大学以上教育的人数由1560人增加到2018年的17724人,增长了10.4倍;接受高中教育的人数由3570人增加到16235人,增长了3.5倍;接受初中教育的人数由7730人增加到25497,增长了2.3倍;接受小学教育的人数由28480人减少到13961人,减少1.0倍。每十万人中接受小学教育人数的减少,主要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理念,不断普及基础教育,积极调整教育机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持续稳步推动人口素质稳步提高。2018年全市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59年,比1982年提高4.87年。

1950年到2018年,厦门市普通高等学校由1所增加到16所,中等职业学校由5所增加到17所,普通中学由14所增加到97所,小学由192所增加到301所,幼儿园由2所增加到731所,还有5所特殊教育学校。从这些学校数量的增长充分反映解放70年来厦门市教育水平得到极大发展,人民文化素质大幅提高。

2、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新中国成立前,厦门医疗卫生条件极差,1950年厦门人口死亡率达到17‰以上,婴儿死亡率高达46.4‰,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只有36岁。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发展,国家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进而导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民经济迅猛发展,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市人口死亡率继续下降为2.43‰,婴儿死亡率下降到4.34‰。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达78.91岁,其中男性75.96岁、女性81.77岁。2018年,厦门市人口死亡率为3.1‰,婴儿死亡率2.29‰。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达80.75岁,其中男性78.32岁、女性83.48岁,男性接近80岁,而女性已超过80岁。2018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比1950年整整高出45岁,年均增加0.66岁。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大数据库

(四)家庭户规模主流小型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厦门刚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解脱出来,受封建社会多子多福的影响,呈现家庭人口多、子女多、代际多的“三多”格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思想观念也在不断转变,少生优育逐步成为现代家庭组合的导向,使得小型化家庭户越来越明显地成为主体。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户规模呈逐步缩小趋势;二是以两代户为主要特征的小型化核心家庭占主体。最早1950年,全市家庭户规模为4.37人,从1953年开始的第一次人口普查到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厦门市的家庭户规模逐步降低,分别为4.46人、5.12人、4.65人、4.05人、2.94人、2.42人,到2018年家庭户规模为2.62人,比2010年人普略有提高。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家庭户规模还将继续提高。从家庭代际关系看,2018年两代户的家庭所占比重达到33.4%,相当于三分之一以上的家庭为两代户的小型家庭,两代户正日益成为家庭户的重要形式。同时,随着住房条件改善和家庭生育观念转变,越来越多的大家庭“裂变”为小家庭,“两口、三口之家”成为现代家庭的主流,2018年全市2-3人户占所有家庭户的44.4%,单身户占比也高达到29.6%。家庭户规模向小型化、核心化发展必然带来消费、就业、劳动力供给等方面的相应变化,并对今后家庭养老模式、教育、居民住房需求等都将产生长远的影响。

(五)岛内外人口分布一体化

厦门市人口空间分布一直呈现岛内密度大岛外小的总体格局。1950年厦门市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只有343人,到了2018年,人口密度已提高到2417人,增加了2074人,增长6.05倍。随着厦门市政府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加快,岛外四个区的新城建设、环东海域大开发、马銮湾建设、地铁的建设开通、翔安新机场批准建设等,以及全市重大功能性项目向岛外新城配置,新城综合功能不断提升,承载力和吸引力将显著增强,人口分布逐步扩展岛外。2000年,厦门岛内人口占全市比重为53.7%,到了2010年,岛内人口占全市比重降为52.7%,到2018年,厦门市岛内外人口分布出现转折,岛内人口少于岛外人口,岛内人口比重降至49.8%,岛内外人口分布一体化。虽然岛内人口低于岛外人口了,但由于岛内面积小,岛内人口密度依然很高,达每平方公里12951人,是岛外人口密度的9.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