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文

新中国70年厦门人口发展报告:性别比趋于扩大化 劳动力人口趋向老龄化(图)

[ 人口 2019-09-26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厦门人口发展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人口总量得到快速增长,人口老龄化现象开始显现,人口发展已进入重要转折期。

一、人口发展阶段

人口是一个系列的持续的发展过程,建国初期的20多年时间,我国人口发展基本处于自发和无计划状态,出生率极高,1963年全国人口出生率达到43.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33‰。人口的极度膨胀,经济水平的严重落后,致使二者的矛盾愈演愈烈。厦门情况亦是如此,1963年厦门市的人口出生率更高达44.6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20‰。自上世纪70年代起,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推行计划生育,并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会议上首次确定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2002年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两年后即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至此,实施了三十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宣布终结。总体上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界线分前后两个阶段,1978年以前为无控制的人口自发增长阶段,1978年以后为有控制的人口计划增长阶段。

(一)人口自发增长阶段

1、人口较高增长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恢复和社会改革推动了生产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使人口迅速增长。1950-1961年全市人口平均出生率为34.29‰,其中1957年达到这个阶段的峰值,为43.40‰,人口自然增长从1950年的7.0‰上升到1961年17.6‰。这一阶段厦门市总人口从45.41万人增加到63.66万人,11年净增21.25万人,平均每年净增1.93万人,年平均增长3.12%,形成第一个人口生育高峰。

2、人口增长补偿性高峰期。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补偿性生育来势很猛,形成厦门人口增长第二个生育高峰期。1962年厦门市人口出生率跃至39.5‰,1963年再猛升到44.6‰,成为建国以来人口出生率最高的年份。随后各年份的人口出生率都维持在20.0‰以上。“文化大革命”期间,厦门市人口总量迅猛增长,由1961年的63.66万人增加到1977年89.29万人,净增25.63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60万人,年平均增长达2.1%。

(二)人口控制增长阶段

1、人口增长速度较低阶段。改革开放初期,政府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执行,同时外来人口还相对较少,人口增长较为缓慢。1978年全市人口出生率首次降至20‰以下,随后出生率继续逐年下降,1987年降到局部低值15.23‰。全市总人口从1977年末的89.29万人增加到1990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117.56万人,13年间净增28.27万人,年平均增加2.17万人,年均增长2.14%。

2、常住人口增长提速,外来人口显著增加阶段。这一时期,由于厦门经济特区的快速发展,吸引大量外来人口,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都维持在较低水平,但外来人口增长迅猛。这20年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1-2000):全市人口由1990年的117.56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205万人,10年净增87.44万人,年均增加8.74万人,年均增长5.72%;第二阶段(2001-2010):全市人口由2000年的205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356万人,10年净增151万人,年均增加15.1万人,年均增长5.67%。第二阶段人口总量的年均增速略低于第一阶段,由于人口基数和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平均每年的人口增量却比上阶段多6.36万人。

3、人口低速稳定增长阶段(2011年至今)。这段时期国家计划生育政策逐渐放开,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放开单独二孩,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放开二孩政策。2011-2013年的自然增长率都在10‰以内,随着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的放开,厦门市自然增长率年逐年提高,到2016年实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2017年的自然增长率达到最高点13.5‰,但持续度不强,2018年回落到11.4‰,生育率高开低走趋势显现出来。这阶段厦门总人口由2010年356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411万人,净增加55万人,年均增加6.9万人,年平均增长1.81%,形成了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低速隐定增长时期。

二、人口再生产实现了现代型的转变

人口学理论将人口再生产划分为三种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原始再生产类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传统再生产类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再生产类型。人口转变指的是人口再生产类型由原始型经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程。当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再生产状态出现并稳定一段时间后,一般认为人口转变已经完成。

建国以来,由于社会经济条件和国家人口政策的变化,人口转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厦门市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了两次具有历史意义转变。

(一)从原始型再生产向传统型再生产转变

第一次重大转变由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类型转为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类型。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生产力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同时,世界医疗卫生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以及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足发展,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传染病、流行病等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人口预期寿命大幅提高,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从解放初期1950年厦门市死亡率为17.0‰,到1952年立刻降至8‰以下,1971年下降到6‰以下,随后人口死亡率基本稳定6‰左右的范围。同时由于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口出生率维持较高水平,基本维持在20‰以上。这一时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建国前的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向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的过渡形态。

(二)从传统型再生产向现代型再生产转变

第二次重大转变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类型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类型转变。

1978年6月,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晚、稀、少”的内涵;提出了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的新要求。同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幕正式拉开,国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1980年,全国开始大规模地实行计划生育,并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1981年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提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把实行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厦门市的生育水平保持持续稳步下降的态势。人口出生率逐步下降,1982年厦门市妇女总和生育率降至2.24左右,人口再生产类型开始由过渡型向现代型转变。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妇女总和生育率降至1.87。1990年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变革,多生多育的传统观念得到很大改变,特别是计划生育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大幅降低了妇女生育率,极大地加快了人口转变的进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妇女总和生育率降至1.0以下,为0.95。至此厦门实现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现代化人口再生产类型。随着2013年和2016年国家分别执行放开“单独”和“全面二孩”政策以后,2018年厦门市的妇女总和生育率又升至1.48。